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30 15:1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賦得古原草送別》 吐字 力度 情感表現
一、《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詞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由著名曲作家谷建芬寫的一首新學堂歌,其曲調和諧且自然大方。從詞的角度看無疑是凝練、詩意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借“枯榮”二字來表現“古原草”生命力的頑強并引出“送別”之意,不難看出這種“離別”大有意味。
二、《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曲調
(一)旋律美
《賦得古原草送別》旋律非常優美,音樂緩緩響起,進入第5小節,圓潤、溫暖、細膩的橫笛音色使音樂增添了幾分詩意,“離離原上草,……春風吹又生。”點出了全曲的主題思想,旋律主要圍繞小字一組g平穩進行,起伏不大,以敘事性為主,節奏比較規整,首調#5音的出現更加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樂曲部分(22―30小節),3―的六度大跳將音樂推向。南唐李煜《清平樂》中曾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仿佛旋律中的每一個音都飽含著離別之情。此處雖然是情感的升華,但作曲家依然延用了敘事段落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第29小節旋律移高八度的進行,把人們看見萋萋芳草而送別的愁情油然生的感覺充分釋放出來。第31―39小節為歌曲抒情性段落,以虛詞“啦”貫穿此部分,旋律出現了前奏中的主題音樂思想,并且運用X X X(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這種長加短的節奏格式使得該曲風格綿長、愜意,特別是綿長的二分音符帶著一種傷感的氣息。正是這種二分音符的長節奏與前八后十六節奏的完美結合,恰如其分的表達出詩詞的韻律,似是一種絕唱,也抒發了詩人深切的離別之情。
(二)曲式和聲美
全曲共39小節,為非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其中前奏12小節,主部27小節,分為A、B、C三個段落,每個段落均由方整形樂句組成,調式為c和聲小調。其曲式結構如圖所示:
A B C
前奏 a + b c + a′ d + d′
4 + 5 4 + 5 4 + 5
1-12 13-16 17-21 22-25 26-30 31-34 35-39
從和聲角度看,由于全曲以小調調性貫穿始終,因此左手伴奏的和弦編配上主要以小和弦為主。第20小節音樂使用了c和聲小調級大和弦,使人們從聽覺上有種特別的新意。第16和25小節雖然旋律和歌詞都一樣,但在和聲功能上卻有很大的區別,第16小節為級小和弦,以敘事性為主。第25小節為―Ⅲ大和弦進行,以抒情性為主,主要體現了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像這種大和弦的運用的地方還有第32小節和38、39小節處。需要強調的是,第38、39小節8拍的長音,作曲家并沒有用小調主和弦草草結束,而是用了小和弦到大和弦的過渡,再次將整首詩的寓意升華,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給人一種“意境極渾成”的完滿收束。
三、《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演唱
與西洋藝術歌曲相比,中國藝術歌曲吐字行腔、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的把握往往要復雜些,特別是對古詩詞的演唱就有自己的一套規律。西周《樂記?師乙篇》中記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木,倨中矩,句中,累累乎端如貫珠?!惫珜O尼子《樂記》記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可見古人之意在于表達歌唱的最高境界即是情感的表達,因此只有詞、曲、聲三者完美結合才是完美的歌唱。《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新學堂歌雖然借助了現代作曲技法,但在演唱風格上極明顯地體現了上述法則,具體表現如下:
(一)吐字咬字美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兒童歌曲雖是八句詩詞的重復演唱,但兩個樂段處理上卻各不相同。第一樂段具有很強的敘事性,旋律上比較平穩舒緩,演唱時要身體自然放松、氣息流暢,因此咬字也要輕柔些??赡苡行└枵邥J為“輕柔”就是沒有彈性,其實不然,正所謂“張中有馳,張弛有度”,只要力度適中,依然可以將詞作者含蓄的思念之情表達出來。第二樂段的演唱就要根據歌曲的歌詞、節奏及強弱要求,字與字之間“咬”得緊些,并且吐字清晰、準確。隨著樂句的力度變化,歌者內心的情緒也發生著變化,并把全曲推向。
(二)情感表現美
聲音是歌曲的載體,情感是歌曲的靈魂。學唱一首歌曲不難,但如何將詞曲作者寄予在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表達出來卻值得深入研究。簡單來說,聲樂中的情感表達除了歌唱外,還包括表情、姿態、動作等方面?!顿x得古原草送別》這首歌曲中,前奏結束后,人聲部分正式進入,這一樂段的感情呈現方式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緩舒式,雖是非平行樂段,自身稍有起伏,但總體上看是平穩的抒感。當音樂進行到本樂段的最后一小節(第21小節)時,調性并無變化,旋律結束在小調的主音上,但伴奏卻使用了3-6-7音階上行,筑起了一個感情波瀾,將音樂推向了,即情緒的轉折點。第二樂段隨著高音的出現,音量逐漸增大、力度增強,即感情的激放式。到了a′句后,節奏型基本保持不變,曲作者做了漸弱處理,從感情處理方面來看,雖是滿懷離別之情,但已轉變為了內省式的抒情。第三樂段結構仍然與前兩個樂段保持不變,此部分只用了一個虛詞“啦”演唱,這是一種對感情深層的體驗和內省,帶有回味性。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篇2
1.有關物理變化的古詩詞、成語
(1)有關的物理變化古詩詞:①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②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③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⑤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與李白有關的成語故事);⑥白玉為床,金為馬(曹雪芹《紅樓夢》);⑦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在遠處就能聞到梅花香味,是因為分子不斷運動。
(2)有關物理變化的成語:①木已成舟:物體外在形狀發生改變。②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斷的運動。③滴水成冰:物態變化中溶化現象。④鐵杵成針:物體形狀由大變小。⑤積沙成塔:積少成多的過程。⑥沙里淘金:從泥沙里淘取黃金的過程。⑦飛沙走石:爆炸或大風中的沙石運動。⑧山崩地裂:地震過程中的山地變化。
2.有關化學變化的成語、古詩詞
(1)有關化學變化的古詩詞。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涉及草原上的野草發生燃燒現象。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這首描寫爆竹中黑火藥燃燒,引發爆炸。③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涉及草原上的野草發生燃燒現象。
(2)有關化學變化的成語:①蠟炬成灰:涉及物質的燃燒現象。②火上澆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燒更為充分。③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達到滅火的目的。④杯水車薪,抱薪救火:滅火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⑤千錘百煉,百煉成鋼:說明金屬冶煉在生產中重要性。⑥水滴石穿:水中溶解的CO2生成了碳酸,碳酸與石灰石反應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發生了化學變化。
3.同時含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古詩詞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的這句詩寫的是通過蠟燭燃燒和蠟燭熔化來告訴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追求,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
(2)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妒乙鳌肥敲鞒褡逵⑿塾谥t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詩,通過借鑒鈣元素的三種化合物轉化,來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4.試題鏈接
(1)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的瑰寶,下列成語中,其本意主要為化學變化的是()
A.鐵杵磨成針 B.死灰復燃
C.木已成舟 D.積土成山
(2)古詩詞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詩句中只涉及物理變化的是()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D.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3)明代愛國將領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該詩體現了詩人的崇高情操和獻身精神詩中蘊含著石灰的來源、生產、性質、用途等化學事實,下列化學變化中與詩意無關的是()
A.CaCO3=CaO+CO2B.CaO+H2O=Ca(OH)2
C.Ca(OH)2+CO2=CaCO3+H2OD.CaO+2HCl=CaCl2+H2O
(4)下列俗語與物質的化學性質無關的是:()
A.真金不怕火煉B.百煉方能成鋼
C.紙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
(5)黃金是一種貴重金屬,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煉”之說這說明黃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說明黃金的化學性質在自然條件下非常________。
(6)“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詩人在遠處就能聞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篇3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中也講到了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句詩,更是突出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秋枯春榮使野草歲歲循環。它不需要你刻意的播種和細心的照料,它可在石縫中,土地上,農作物之間……生存下去。
雖然野草會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經常被認為是有侵害性的植物,但是那并不影響野草在我心目中崇高的地位,與我一樣敬佩喜愛野草的還有愛憎分明的魯迅先生,記得他在《野草》題詞中說道“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保安輿]有虛榮的花朵,沒有醉人的香味,它甚至連根都沒有深如地下,它樸實無華,只是吸取一些維持生存的養分,就只是那么一點兒,只要足夠它生存下去。
篇4
第一,在觀念上,不能為背誦而背誦,而要認識到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積累古詩文,可以為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詩詞中蘊涵的思想精華和情感魅力,舉不勝舉。因此,教師指導古詩文的誦讀,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著力于整體感知,充分發揮詩詞所蘊涵的豐富的育人功能。用中華優秀文化,用精煉、精湛的母語哺育我們的后代,在他們的心田撒播文化的種子,播撒做人的良種。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當讀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時,那種不斷進取、立志攀登的精神能給人啟迪,發人深省。再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所寓含的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意志,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精神養料。
第二,在方法上,要突出吟誦,把握詩歌的音樂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古詩文經典誦讀,意在突出一個“誦”字。中國的詩詞一向也是“吟誦”的,而不是“朗讀”的,更非機械識記、背誦。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反復多次的讀,在方法上無疑機械了一些,學生學得被動,缺乏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吟誦起來有口無心。教師也迫于完成任務,缺乏創造性。
學生是有個性的,每個學生對于詩中形象、情味等,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受。因此,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誦讀。學生只有真正進入角色,與詩中景、詩中情、詩中人溝通,才可以讀得慷慨激昂,讀得委婉含蓄,才能與詩意、詩情、詩境合拍。當然,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能忽視。如字音讀錯要糾正,停頓有誤要指點。教師也可以示范吟誦,更可以利用現代媒體,讓學生傾聽名家大師們的經典誦讀作品等。
篇5
關鍵詞:詩歌 標題 詩類 增刪調換 建模
在閱讀詩詞的過程中,不少學生不重視詩歌的標題,對標題一掃而過,或者干脆就不讀標題,徑直讀詩。其實詩歌的標題傳達了不少的信息,重視標題,認真閱讀標題,能幫助我們明了詩歌體裁,初步把握詩歌內容。
一.讀題明體裁
很多詩的標題就明確告訴了我們詩歌的體裁,是古體還是近體。例如“琵琶行”、“長恨歌”、“走馬川行送封大夫西征”、“輪臺歌”、“李憑箜篌引”等,標題中的行、歌、吟、引等字,揭示了詩的體裁為古體詩。這就意味著這些詩在平仄、押韻、字數、句數上比較自由,長短不限。詩歌的形式的自由能夠為詩人表達自己的感情、志向、思想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讀詩知內容
“詠柳”、“詠梅”從標題我們就知道,這些詩是詠物詩,詠物詩借詠嘆之物來表達作者的志向、情感,托物言志是這類詩常用的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些標題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這些詩是送別詩,一般會表達朋友間的惜別之情。
從標題中我們大體可知詩的類別,所寫的大體內容。從而為我們讀懂詩詞奠定了基礎。
三.增刪調換顯本色
1.刪 對標題進行刪減壓縮,化長為短,顯類別,將標題的重要信息顯示出來。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刪減為:白雪歌,即描寫雪景的古體詩?;蜃優椋核臀渑泄贇w京,可知為送別詩。綜合起來,可知寫雪景表達送別之意。
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刪減,可變為:夢游天姥吟。可知詩寫夢游天姥山,目的是留贈朋友。
例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刪減,可變為登樓??芍嗽姙榧淳笆闱樵?。
2.增 對標題進行擴展,化簡為繁,顯背景,把標題中省略的信息補充出來。
例如春望,可增加信息,變為:被困長安春日眺望,或時逢國難春日眺望。這樣將詩人寫作的背景恢復出來,理解詩歌就更容易了。
3.換 對標題中的要素進行替換,打通詩與詩之間的壁壘,彰顯一類詩歌的實質。
例如送武判官歸京,換去武判官為杜少府,標題就變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再換去杜少府為孟浩然,標題就變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詩的要素就這樣顯示了出來。
再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替換掉柳州城樓,就可以變為,登岳陽樓。登樓即景抒懷詩類就顯示出來了。
4.調 對標題進行變序調整,顯示出詩歌內容的要素。
例如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變序調整,可變為,餞別校書叔云于宣州謝眺樓,餞別的地點就被凸顯了出來。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詩句中的“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文章建安骨”,這些都是由餞別之地引發的。
通過對標題進行增刪調換的變形,標題的特點,詩歌的要素,那些不明顯的地方就被顯現出來了。這就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要素。
四.詩題依類建模
1.詠物言志詩建模 詠柳、詠鵝、詠松、、題竹石、在獄詠蟬,基本形式可構建成:詠(題)、(贊)、(賦)、(吟)+物。
2.即景抒懷詩建模 望廬山瀑布、望岳、終南望馀雪、登岳陽樓、登幽州臺歌、登金陵鳳凰臺、登樂游原、登鸛雀樓、黃鶴樓等,基本形式可構建成:登(望)+某地。
3.送別贈別詩建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樓送辛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金陵酒肆留別等,基本形式可構建為:某地+送(別)+人+事。
4.思鄉懷人詩建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夢李白、月夜憶李白、天末懷李白、望月懷遠、月夜憶舍弟、除夜有懷等,基本形式可構建成:(時間)+憶(懷)+人。
5.詠史懷古詩建模 赤壁、隋宮、馬嵬坡、賈生、蜀先主廟、蜀相、西塞山懷古、楚江懷古、蘇武廟、烏衣巷、越中覽古等,基本形式可構建為:地(人)+(懷古)。
6.閨怨宮怨詩建模 春怨、閨怨、春宮怨、玉階怨等,基本形式可構建成:閨(宮)+怨。
詩題依類建模的意義就在于通過一般情形幫助我們把握詩類,迅速把握詩歌所寫的大體內容和表達的常見情感。同時,也可以進行差異比較,從內容上,表現技巧上,語言上,比較同類詩的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
篇6
大家好!
今天不講讀書的大道理,跟大家分享閱讀的體會。
我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1993年。那個時候村子里小學畢業的人都不多,書籍是罕見的物品。家長沒有讓孩子閱讀的意識,認為把課堂里的書讀好才是正事,其他的閑書只會分心影響學習。有時候,看到別的同學拿一本連環畫冊到學校,都會發自內心地羨慕。上小學三年級,對閱讀有著與生俱來的向往,把別人的連環畫冊借來看過之后,覺得有書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新學期,讓我期許的事情就是領新書,領到之后就開始翻閱語文課本,那時實在是沒有什么可讀的書籍,不到半天功夫全部翻完,然后從頭到尾再翻一遍。
篇7
一、有效“點撥”需要“心中有底”
所謂“心中有底”,指的是教者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有些“點撥”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原因是教師沒有牢固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必然捉襟見肘。如一位教師執教《趕海》。文中有“嘿”“咦”“哦”“哎”等詞,教師告訴學生,這些詞是語氣詞,引導學生讀好這些詞,并說說感悟。其實,這些詞并不是語氣詞,而是嘆詞。語氣詞是指能放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的詞。嘆詞是表示感嘆或呼喚、應答的詞。嘆詞的獨立性很強,一般不同別的詞語發生結構關系,常作感嘆語或句子。可見,教師的現代漢語知識掌握不牢,“點撥”反而會成為誤導。
有效“點撥”往往還表現了教師的古詩文功底。一位教師執教《送元二使安西》時啟發學生:“人生自古傷別離,古人非常注重離別,古代有許許多多有關送別的詩,你能舉幾首嗎?”很多學生背誦出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钡歉杏X好像不是送別詩,學生們拿不定主意,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教師也猶豫不決,就順從大多數學生的意思說了句“不是”一帶而過。其實,這首詩原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還有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怎能不是一首送別詩呢?
二、有效“點撥”需要“手中有法”
點撥要想做到“手中有法”, 教師先要“吃透文本”。特級教師于永正指出:“這法那法,讀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只有老師讀出味兒來,才能教出味兒來?!敝挥谐酝附滩?,點撥才會富有實效。一位教師執教《水》,在引導學生領會寫法時設疑:“就實際情況而言,缺水的日子人們一定過得很苦,但是作者在文章里卻更加生動細致地描述了水給人們帶來的快樂,為什么這樣寫呢?”學生們回答不出來,教師通過舉例來點撥:“雞蛋是放在大手里顯得大,還是在小手里顯得大?怎樣讓小巨人姚明看上去更高?怎樣讓老師看起來更瘦?怎樣讓這張紙看起來更白?”學生漸漸明白了反襯的寫法,也理解了文中反襯法的作用:越是寫得到水的快樂,越能襯托出缺水的苦澀,越能說明水的珍貴。
有效“點撥”不僅要吃透文本,還要鉆研課后作業。比如,《濫竽充數》課后作業中有一道題是用“不要……而要……”關聯詞造句。學生們有的說:“我不要小貓,而要小狗。”有的說:“我不要你的東西,而要他的東西?!彼麄冨e誤地把這里的“要”理解成動作動詞。有的教師沒有深入思考,在這里就沒有點撥到位,文中的句子是:“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边@里的“不要……而要……”是關聯詞語,“要”并不是動作動詞。
三、有效“點撥”需要“目中有人”
所謂“目中有人”,這里指的是教者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年齡特點和生活閱歷等。一位教師執教《推敲》一課,引導學生解讀部分,即“引手作推敲之勢,誤入韓愈儀仗隊”一段,出示問題:“賈島騎著毛驢誤入騎著高頭大馬的韓愈的隊伍,賈島的態度怎樣?韓愈的態度又如何呢?”學生們根本不了解賈島和韓愈分別是什么身份,就竊竊私語。有的說,韓愈很生氣,因為賈島違反了交通規則,賈島應該向韓愈道歉。也有的說,賈島、韓愈是同代詩人,賈島沒必要低聲下氣的向韓愈道歉。于是,課堂枝節橫生,亂了套路。其實,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時候,應點撥韓愈的身份地位和賈島的苦吟精神。韓愈當時是“權京兆尹”,京兆尹是首都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而賈島是一位詩僧,對詩歌創作達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了這樣的知識背景,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學生自然就能理解,賈島推敲詩句時居然闖入宰相的儀仗隊,自己卻全然不知,足見其癡迷、執著、嚴謹。而韓愈得知賈島作詩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后,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最后敲定“敲”字,可見韓愈寬容大度、愛惜人才和對詩歌的鐘愛。
另一位教師執教二年級《筍芽兒》一課,其中有這樣一段:“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中彈奏著樂曲,低聲呼喚著沉睡的筍芽兒:‘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教師生成問題:“作者為什么不說‘春雨姑娘來了’,而要說‘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中彈奏著樂曲?’”對于還沒有更多語感積淀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是感受不到其中的奧妙的。于是,教師通過對話進行點撥。
師:你聽到過春雨的聲音嗎?
生:聽過。
師:春雨落在葉叢中會是怎樣的聲音?
生:沙沙沙,沙沙沙。
生:滴滴,嗒嗒。
生:叮叮,咚咚。
生:刷刷刷,刷刷……
師:多么美妙的聲音啊,難怪課文要說――
生: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中彈奏著樂曲。
篇8
(課文、古詩、日積月累)
第1課
古詩二首(第1-2頁)
村居
[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注釋:
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譯文:
農歷二月,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輕拂堤岸的楊柳陶醉在春天的霧氣中。村里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詠柳
[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狀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仲春時節。
似:好像,如同。
譯文: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p>
題解: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日積月累一(第13頁)
賦得古原草送別(節選)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日積月累一(第27頁)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平時肯幫人,急時有人幫。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識字2
傳統節日(第31-32頁)
春節到,人歡笑,
貼窗花,放鞭炮。
元宵節,看花燈,
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節,雨紛紛,
先人墓前去祭掃。
過端午,賽龍舟,
粽香艾香滿堂飄。
七月七,來乞巧,
牛郎織女會鵲橋。
過中秋,吃月餅,
十五圓月當空照。
重陽節,要敬老,
踏秋賞菊去登高。
轉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團圓真熱鬧。
日積月累三(第39頁)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日積月累四(第55頁)
輕諾必寡信。
——《老子》
失信不立。
——《左傳》
小信成則大信立?!俄n非子》
日積月累五(第69頁)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規》
第15課
古詩二首(第71-72頁)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注釋:
曉:太陽剛剛升起。
凈慈寺:全名“凈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杭州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畢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的時候。
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同:相同。
接天:像與天空相接。
無窮:無邊無際。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映日:太陽映照。
別樣:宋代俗語,特別,不一樣。
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譯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大不相同。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像與天相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鮮艷嬌紅。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開來的萬里船。
第16課
雷雨(第74頁)
滿天的鳥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出。
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嘩,嘩,嘩,雨下起來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樹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漸漸地,漸漸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
天亮起來了。打開窗戶,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
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一條彩虹掛在天空。蟬叫了。蜘蛛又坐在網上。池塘里水滿了,青蛙也叫起來了。
日積月累六(第83頁)
憫農
(其一)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日積月累七(第100頁)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日積月累八(第113頁)
舟夜書所見
[清]
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
孤光一點螢。
篇9
一、學生鐘情“中國風”歌曲,成禍?
現在,學生們大多會唱《千百度》,甚至寫作業也會哼唱出聲。于是,有的老師反對了,這樣做作業不是不夠專心嗎?他們認為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時間很寶貴,如果把過多精力花在學唱流行歌曲上,會影響學業的!
學習古詩文,對于當今的許多學生來說確實是比較痛苦的事。學習古詩文,教師難免要求學生認真地讀,熟練地背。而古詩文不比現代文,讀著很拗口,讀得多了更是索然無味,誰還去管它是什么千古名篇。于是,在學生眼中古詩詞簡直是累贅,是負擔,是折磨人的課業。有的教師要說了:背誦都不會,何談唱歌!
第16個“世界讀書日”剛過,調查表明中國人的閱讀量又有所下降。而一種文化行為一旦到了需要過節的時候,就說明我們已經逐漸失去了它。于是,有人認為,在教育領域中,既然學生還有時間唱流行歌曲,倒不如讓他們多去閱讀幾本經典!
二、師生賞讀“中國風”歌詞,有獲!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說過:在教師的主導之下,選可讀之文章去讀,選精美之文章熟讀,是學語文最根本的辦法。①既然學生喜愛唱“中國風”,“中國風”歌詞又文質兼美,具備古典文化元素,我們何不引水歸渠呢?在學生愛唱的基礎上,把古典歌詞引到古詩文的渠道當中,悄無聲息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積累古詩文名句豈不是一件快事!
(一)學生唱得開心、學得起勁
據統計,學生們大多對許嵩的歌比較喜愛,尤其是他的那首《千百度》。于是,我解釋“中國風”歌詞特色,并且把《千百度》歌詞摘錄下來,做好課件,與大家一起賞讀,并且許愿:如果大家能夠把歌詞中融入的古詩詞原句背誦出來,則可以繼續欣賞其他的中國風歌曲,一時間竟然群情激奮。我趁勢鼓動他們大聲朗讀,激越有神地讀;全身心投入,全神貫注地讀;搖頭晃腦,自我陶醉地讀。
說過: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慨,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強調了發聲朗讀和動情吟詠方法的有效性。反觀今日的“中國風”歌詞朗誦課堂,似乎做到了這一點。
(二)教師導有蹊徑、教有成效
語文報社社長蔡智敏就說:“我認為周杰倫的一些歌詞還是寫得非常美的,既具有古典的意境,又具有現代精神,深受青年人的喜歡,具有語文教學價值。”②教師應是導演,要為整個語文教學精心設計一個有聲有色、卓有成效的進程。那么,語文教師能否巧妙利用中華經典美文和流行文化的結合點來引導學生學好古詩文呢?
學唱中國風歌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閱讀古詩詞的興趣,一定有利于古詩文的記憶、背誦,這是不言而喻的。語文教師如果尊重學生,能夠捕捉到學生生活中一個個的興趣點,那么將中國風歌詞賞讀引入語文教學,不失為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文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歌詞,在享受旋律、領略文學意境的同時,也思考流行文化的“弦外之音”,這樣緊隨學生的興趣,用“生活味”、“時尚味”盤活了資源、激活了課堂、學有成效。
(三)歌詞讀中品味、歌中積累
新課程標準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誦讀是獲得以上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中國風的歌詞創作常常從古典詩句中汲取營養,在主題營造、意境構思、語言運用等方面得到啟發,化用古人詩詞中的語句改動或者將詩中意象進行再創造,所以歌詞創作有詩情畫意、古韻古情的特點,迎合了現代人對古典情韻的喜好。
例如歌曲《千百度》作品呈現的意境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那種淡淡的哀愁極其相似,甚至更為凄絕。歌詞中也多處可以捕捉到其他古典詩詞的影子,如:
千百度――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客怎眠――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
悵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
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鷓鴣”也為詞牌名。在詩歌中,鷓鴣聲是哀怨、凄清的化身。)
清怨――納蘭性德《虞美人》: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一歲榮枯――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此外,詞中出現的多種意象,如野店、風雪、瘦馬、鷓鴣聲、舊楹聯、燈盞,都可以聯系到古典詩詞,都透出一種典雅之美。
學生品味大量的“中國風”歌詞,可以更多地領略古詩詞的雅韻,從中汲取營養,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書到精絕潛心讀,文窮情理放聲吟,這是語文教學應追求的一種境界。
三、語文教學“中國風”作品,留惑:
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里,僅有的幾首歌詞如《我的中國心》《希望的田野上》等,歌詞不可謂不美,但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卻有些遠。那么,歌詞的閱讀教學該教些什么內容,又怎么教呢?
(一)“中國風”歌曲能進中學課堂的大雅之堂嗎?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當閱讀變得高不可攀、與興趣相違背時,學生就會不自覺地拒絕閱讀,這正是語文學習的大忌。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認為:不能把閱讀看得太狹隘,只有看幾本好書才叫閱讀。從廣義上說,看電視新聞、文藝節目等,都是一種閱讀。閱讀大致有兩個動機,一個是求知,一個是消遣。對正常人而言,這兩種閱讀都需要,它們并沒有高下之分。③
“中國風”歌曲終究是時下流行音樂,學生的閱讀動機介于求知與消遣二者之間,它適合走進語文課堂嗎?
(二)“中國風”歌詞古味典雅必然優秀嗎?
優秀的“中國風”歌詞有洗練的特點,能夠用簡短的文字承載起復雜的內容和思想,保持著類似絕句和律詩那樣的高承載力,內容和形式兼具古雅特色,反映出我國傳統的古典意境和古典情懷。
中國風作品的品質主要看曲辭精神和格式上的表達美,拼湊者為下品,敘述流俗者為庸品,精練流暢者為上品。的確也有的“中國風”詞作里加入一點文縐縐看似典雅的辭藻,堆砌了典故,層疊了意象。然而對相同的歌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教師沒有一雙識得真金的慧眼,難以甄別歌詞的優秀與否。
(三)“中國風”作品的情感內涵對中學生有負面影響嗎?
流行歌曲事實上就是中學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大部分學生關注的僅僅是歌手的嗓音、歌曲的曲調旋律等外部形式,很少會思考、品評歌詞的內涵。所以在賞讀內容的選定上,我們不僅強調字詞句的韻味、各種寫作手法的運用,更強調歌詞的思想內容的評析,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感內核。
這次練筆中,學生魏××寫道:我喜歡《千百度》這首歌,它的歌詞以詩的形式寫成,有古典的韻味,我還喜歡它淡淡的憂,輕輕的愁,和我的心境正合,令我的身心不禁卷入音樂的漩渦。徐××寫道:《送別》讓我更珍惜當下和同學們的友誼,這三年的緣聚將不會有遺憾。它的歌詞有悠遠的意境,寫得非常凄美。還好,這些情感都是真善美的一種,至少沒有出現讓教師擔憂的。
歌曲對人們文化生活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流行歌曲多屬于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但孩子們過多涉足情感表述,當然有負面影響,如何盡可能地減少這些負面影響也正是繼續研究的方向。
時尚與古典并重,通過賞讀“中國風”歌詞體會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在美讀中積累,在吟唱中感受語文的價值,我們真的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
千百度(許嵩)
關外野店,煙火絕,客怎眠,寒來袖間,誰來為我,添兩件。
三四更雪,風不減,吹襲一夜,只是可憐,瘦馬未得好歇。
悵然入夢,夢幾月,醒幾年,往事凄艷,用情淺,兩手緣。
鷓鴣清怨,聽得見,飛不回堂前,舊楹聯紅褪墨殘誰來揭。
我尋你千百度,日出到遲暮,一瓢江湖我沉浮。
我尋你千百度,又一歲榮枯,可你從不在,燈火闌珊處。
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注釋:
①《語文教學應重視閱讀》,《中國教育報》2011年5月5日。
②blog.省略 《語文報社社長蔡智敏:周杰倫的歌詞有語文價值》。
篇10
1.利用古詩詞創設情景,感悟哲學
在哲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古詩詞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憑借古詩詞特有的語言藝術,喧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陶冶學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生活與哲學》第四課主要講唯物論中有關物質、運動、規律的知識。我受唐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的啟發,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幅國畫,然后徐徐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學生可以形象而直觀的看到物(草)、人處于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而且這種變化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規律的——“春風吹又生”。既講清了相關的哲學道理,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文學的美,以及對生活的頑強追求。
2.利用古詩詞突破重難點,如虎添翼
正如“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一樣,要上好一堂課,也必須從突破重點、突破難點著手。哲學教學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往往都是些知識性、理論性、抽象性很強的概念、觀點或原理,如果采用單純的說理,其效果顯然是不會理想的。所以筆者認為,借助古詩詞,適度選擇,合理解釋,精心設計和演示,教學的重點問題就容易說清楚,難點問題就容易突破,學生也容易記憶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一課時,就可以引用下面的一首詩,宋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組織學生集體朗誦后,筆者提問學生:這“半畝方塘”為什么這么清澈呢?生答:因為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么清澈。在筆者的提示下,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會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
3.組織討論,開展師生互動
矛盾,是整個辯證法中最難理解的部分之一,在以往的哲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矛盾分析法,覺得在哲學中這是最抽象的,不可捉摸。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特有的文學魅力,在課堂熱烈而深刻的討論中,引領學生思路,幫助其理清邏輯,輕松快樂思考,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例如在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一課時,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兩首詩,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鐘山即事》——“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六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弊尨蠹覍ζ渲械摹耙圾B不鳴山更幽”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進行熱烈的討論,讓學生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感悟哪句詩更優美,為什么?最后一致得出結論:王籍的“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比王安石的“一鳥不鳴山更幽”更好。因為唯其鳥鳴婉轉,方知人跡不至,才顯山更幽靜,以“蟬躁”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問題:躁和靜、鳴和幽是什么關系?這種既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關系,就是哲學上所講的“矛盾”。
4.設置“陷阱”,促進師生共鳴
古詩詞往往用樸實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使人增長智慧,通曉事理。講授唯物論中“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時,必須講清作為人腦對客觀事物反映的意識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有選擇的,是一種主動創造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不同的人觀察同一客觀對象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一知識點,在第六課“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中表述得十分清晰: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體系、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顯然這個“立場”的角度不是唯一的,所以當我運用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奔磸挠^察事物的角度來進行解釋時,班上立即有同學朗讀了李約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這是從不同的階級立場的角度來解釋。這種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鉆研的精神,正是新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效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