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歌曲范文
時間:2023-03-27 08:36: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草原歌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地平線》趙鵬的,十二級男低音,這首歌很好聽的,咋一聽沒什么,需要漫漫品味。
3、《游牧情歌》格格的,這首歌公園里的大爺大媽很愛跳。
4、《陪你一起看草原》烏蘭托婭的,她的歌都蠻好聽的。
篇2
快馬美酒盡在草原
在剛到達草原之時,遠遠就能看見熱情好客的主人早已等候在蒙古包前,歡迎我們的到來。醇香的美酒斟滿銀碗,托在潔白的哈達上,耳畔還響起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這就是為遠方客人接風洗塵的下馬酒,據說這是蒙古族待客的最高禮儀。
接過下馬酒,可別著急喝。下馬酒的飲法頗有講究,飲酒之前要先敬酒。客人應左手端著乘酒銀碗,用右手的無名指蘸酒彈向天空,稱為“敬天”;同樣,用右手的無名指蘸酒彈向地面,稱為“敬地”,向前方平彈,稱為“敬祖先”。再敬完天、地、祖宗之后,便可雙手端碗飲酒,最好一飲而盡,這表示著對蒙古族主人的尊敬以及感謝。同行人有不善喝酒的,也要用唇輕輕地一沾,以表示接受了主人的情誼。
在感受過蒙古族這種傳統的歡迎儀式之后,一群牧民騎著馬呼啦一下圍過來,他們吹著口哨,大聲吆喝著,一個個在馬背上表演著種種高超的騎馬技巧,有的平躺馬背,有的鐙里藏身,特別是兩三個十二三歲的蒙古族小孩,在馬背上也顯得那樣的英姿颯爽,讓人忍不住有想騎馬的沖動。
于是,牧民為我們各自挑選了一匹馬,在上馬擺好姿勢后,雙腿一夾,在馬屁股上一拍,只覺得馬身一顫,便一個箭步沖了出去。在騎馬的過程中,只要雙腳緊踩馬鐙、雙手抓牢韁繩和鐵環,基本上就不用擔心會從馬背上摔下來,只管盡情地在草原上飛奔起來,兩耳呼呼生風,去追逐草原與天空交界處的那條優美的曲線,
蒙古包里牛乳鮮甜
遼闊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臺,而最適合他們這種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了。在草原上,隨處可見一座座蒙古包錯落的點綴其中。一個蒙古包就是一個家,它的存在歷史已有幾千年,要想了解到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可進入其中一窺究竟。
走進蒙古包,其內部的使用面積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中央為飲食和取暖的爐灶,煙囪從天窗出去。火爐西邊鋪著地氈,地氈上擺放矮腿的雕花木桌。蒙古人喜歡用圖案裝飾自己的日常用品,雖然家具結構簡潔,但其表面雕刻的龍、虎、云鉤、花草等圖案清靜寬廣,呈現出古樸典雅和渾厚之感,于華美古拙之中,透出濃郁的蒙古風情。
按照蒙古族的規矩,進蒙古包要從火爐左側走。人剛就坐,主人就會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當然,手抓羊肉是必上的一道菜。在蒙古包里吃手抓肉,沒有什么特別的規矩,當大塊大塊的熱氣騰騰的手抓肉上來時,可以挑肥,也可以揀瘦,客人吃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只是要把骨頭啃凈,以示對他們勞動成果的珍惜。
此外,吃蒙古同胞的羊肉串,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他們端上來的羊肉串,不像我們內地在街道上見到的羊肉串,烤得那么黑,串得又那么短。這里的羊肉串足有一米長,且嫩黃透亮,散發著誘人的清香,想要吃完一串,真心讓人覺得信心不足。
1.住宿:海拉爾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賓館,在一些小規模的旅店里,通常只需幾十元即可。另外,還可以入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感受地道的草原風情。蒙古包住宿每人50左右
篇3
【關鍵詞】內蒙古民歌 欣賞 學唱 伴奏 創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41-01
〖教學內容〗
人音版第五冊第二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通過學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初步了解蒙古族歌曲的音樂風格。(2)根據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旋律創編歌詞,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與表現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風景欣賞、樂器伴奏、歌曲學唱、舞蹈創編的過程中層層深入遞進,逐步了解蒙古族的音樂文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學習,以及對歌詞的創編,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蒙古族文化、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學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音樂文化知識。
〖教學難點〗
在視聽、表演及創編過程中逐步感受蒙古族文化及蒙古族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準備〗
電子琴、雙響筒、三角鐵、碰鈴、多媒體等。
座位設計:U形座位。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第一,音樂問好,烘托氣氛:音樂大本營,天天在進行,同學們,你們好!歡迎走進今天的音樂大課堂。
第二,播放音樂,出示內蒙古的風景圖片,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隨音樂一起律動。
設問:沿途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第三,簡單介紹蒙古族。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美麗奇特的蒙古族風光,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喜愛上蒙古族文化。
二 新課學習,體驗情感
第一,讀歌詞,整體感知音樂。教師出示三角鐵、碰鈴、雙響筒等,學生聽其音色后選擇音色和馬蹄聲相似的樂器進行伴奏。
第二,教師加入雙響筒伴奏范讀歌詞。
第三,教師和學生一起加入雙響筒伴奏或學生就地取材尋找身邊的樂器伴奏朗讀歌詞。
第四,學生加入雙響筒伴奏或就地取材尋找身邊的樂器伴奏朗讀歌詞。
設計意圖:學生就地取材,尋找身邊的樂器為歌詞伴奏,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創造性。通過音樂伴奏朗讀歌詞,借助音樂的彌漫性,讓學生在不經意間記住歌曲的旋律,為后面學唱歌曲做好充分的鋪墊。
學唱歌曲,深入理解音樂。(1)聽范唱,設問:歌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情緒去歌唱它?(2)師生用la模唱旋律。(3)教師教唱歌曲。(4)師生接龍唱歌曲。(5)學生分組比賽唱歌曲。(6)教師糾錯:糾唱歌詞“草兒青青”。糾唱襯詞“啊哈啊哈嗬”。講解正確的歌唱方法。(7)班級表演唱歌曲。(8)舞蹈創編:分組創編舞蹈。分組表演舞蹈。師生一起舞蹈。
分組合作,快樂演繹歌曲。教師電子琴伴奏,學生分器樂組、聲樂組、舞蹈組與教師一起快樂演繹歌曲。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表演和師生集體表演,在進一步體驗蒙古族音樂的同時,培養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三 教學拓展,情感延伸
第一,展示家鄉旺蒼的風景圖片。
第二,歌詞創編:根據《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旋律創編歌詞。
第三,歌詞展示:
我是旺蒼小
我是個旺蒼小,保衛著家鄉多自豪。山兒青青水兒秀,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
第四,師生同唱展示歌詞。
第五,結束語:同學們,你們創編的歌詞真是太好了,老師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就讓我們騎上駿馬,回到我們的家鄉旺蒼,保衛家鄉,做一次真正的小吧!
篇4
1、《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著名蒙古族歌唱家、草原歌王齊峰演唱的歌曲。
2、歌曲分為伴奏版和清唱版,相繼收錄在2003年1月發行的齊峰個人音樂專輯《我和草原有個約定》和2005年發行的齊峰個人音樂專輯發燒天碟《我和草原有個約定》中。作詞:席慕蓉,作曲及編曲:烏蘭托嘎。
3、齊峰曾經應臺灣蒙古族女詩人席慕蓉的邀約相聚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為她演唱以她的詩為詞譜寫的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感動的席慕蓉真的如她歌詞所描寫的那樣”淚落如雨”。席慕蓉評價齊峰的歌聲太具有感染力了,能夠帶人進入一種境界,好像又走進了草原,回到了自己的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一、《鴻雁》美麗的傳說
《鴻雁》是一首傳唱大草原幾百年的酒歌逐步演變而成。據記載,1790年盛夏,烏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廟一世活佛云游到現今呼勒斯太蘇木境內,現今五原縣境內的海子堰,二百多年前,那里是一片,一個天然大湖泊,里面長滿了蘆葦,是鴻雁等水鳥的天堂。
這一天,湖邊有一戶牧民家接待遠方來的弟弟,有四、五個親朋好友正在他家里最大的蒙古包里,活沸被邀請到進來,他們一邊喝奶酒、喝酸奶,一邊吃手扒肉,一邊嘮著家常。天色不早,弟弟因路途遙遠將起身告辭,在哥哥真誠的再三挽留下,弟弟答應再住一個晚上,賓客再度入座,繼續喝酒、吃肉、聊家常,在酒精和當時的氣氛下,弟弟一邊是難以割舍兄弟情誼,一邊是牽掛遠方自己的家人,感染者每個人,心里都產生了莫名的惆悵,活佛信步走出包外,放眼望去,南面呼勒斯太湖,湖面上暢游著一對對潔白的天鵝;北面是連綿的山川,一群群悠閑嬉戲的牛羊。此情此景觸動了活佛的靈感,吟唱了一首詞,這便是現在《鴻雁》歌詞的雛形。
活佛回到寺廟后,把@首歌讓樂師們記譜演唱。一首傳唱大草原幾百年的酒歌就這樣產生了。據了解,《鴻雁》這首歌的最終成型,是呼勒斯太蘇木的內蒙古直屬烏蘭牧旗作曲家祁達楞太完成的。
二、《鴻雁》的旋律美
中國民歌表現鄉情之美的歌曲,一般都是旋律幅度不寬,一般采用級進或者小跳的旋律進行,五聲調式,羽調式居多,曲調較為平穩、舒緩,表現恬靜、柔和的思鄉情感。
《鴻雁》運用級進和小跳的旋律進行,分節歌形式,歌曲五聲調式4/4拍,有徵調式和羽調式的交替感,歌曲前奏厚重低沉旋律模進,后又輕輕的撥動著人的內心,歌聲自然進入:鴻雁 天空上,對對排成行;第二句旋律和第一句旋律進行方向相反,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頂真手法,給人以相思之情纏綿不絕之感;第二段旋律相同,歌詞不同,情緒有了進一步的抒發,反復一句:天蒼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進入間奏,竹笛吹奏的悠揚旋律,旋律的張力逐步加大,間奏直接升高伴音到降A調,思鄉之情緒進一步膨脹,愈加難以自制,牽動著游子那顆難以排遣的思鄉情緒;第三段歌詞,歌聲進入:鴻雁 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第四段歌詞,歌聲進入:鴻雁 向蒼天,天空有多遙遠;歌曲結尾反復了這一句:酒喝干 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落在羽音上,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歌者在難以排遣的鄉思情緒中,在奶酒的微醺下,漸漸的甜甜入眠了,又仿佛夢到了自己變成了鴻雁,飛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北方草原上。
三、《鴻雁》的歌詞美
中國民歌鄉情之美的歌曲從歌詞內容上看,主要描寫遠離故鄉的人們對故鄉的地理環境、飲食、民俗等的思念。人們對故鄉思念其實是一種尋根的思想,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對故土的強烈依戀,更重要是一種精神的依托和回歸。海外游子身在異國他鄉,對祖國的思戀,更包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對祖國,對故土生活的人們一種強烈的愛,一種血濃于水的深厚情感。
第一段歌詞描述在秋風蕭瑟的草原上,鴻雁面對寒冷的冬天來臨,呈一字形準備遷徙的畫面,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拉起了馬頭琴,凄涼的琴聲仿佛是傾訴著和鴻雁的依依惜別;第二段歌詞,描述了鴻雁南飛,離開自己生活的家鄉,越過廣袤的蘆葦蕩的悲壯畫面,仿佛草原上的人們,也和鴻雁在對話,一種留不住的挽留,一種明知故問的問句,鴻雁啊,你們這是要到哪兒去啊,可別忘了北方是你的家鄉哦!第三段歌詞,視角轉移到南方,作者看到鴻雁北歸,勾起了自己濃濃的思鄉情緒,恨不得自己能插上雙翅,只有拜托鴻雁把自己對故鄉的眷戀帶回故土,也希望自己內心的呼喚化作悠遠的歌聲,能與草原的琴聲遙相呼應,此時的作者恍惚中,仿佛聞到了草原上春天的氣息;第四段歌詞,恍惚中作者問鴻雁:鴻雁啊,飛到哪兒了,替我問問蒼天,究竟還有多遠才能到我心中的草原?一定記住把我的思戀帶回去,帶回到我心愛的北方草原,我就邊喝酒邊等著你的好消息咯,“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描述作者在濃濃思鄉情狀態下,難以抑制內心的孤獨,只管舉杯痛飲,一杯接一杯的干,醉了就回去了,仿佛也盼望著夢中能回到那日思夜想的故鄉。
四、《鴻雁》多樣性的二度創作美
《鴻雁》由著名歌手呼斯楞首唱,呼斯楞出生在內蒙古大草原烏拉特前旗的一個牧民家中,草原母親賦予他一副好嗓子,他的歌聲蘊藏著蒙古草原特有的滄桑粗獷和悠長韻味,適逢時代的發展,市場經濟和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大批背井離鄉常年在外追逐夢想的人們,總是有難以排遣的孤獨,一曲《鴻雁》,使得無數思鄉人潸然淚下。
《鴻雁》是許多演唱者青睞的作品,有許許多的歌手、歌唱家參與了對作品的演繹,可以說是各具特色。按照習慣的唱法劃分,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聲唱法的歌手對《鴻雁》演繹,都有其擅長的情感闡釋,這也證明這首作品包容性強,任何唱法都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切入點,這也是作品獨特的成功之處。
五、小結
篇6
次真拉姆的意思是神靈懲戒犯罪的人,次真是戒律的意思,為戒,止息犯戒炎熱,防禁制罪,性罪的守護之心。拉:是神的意思。姆:指女孩。也是歌手白瑪多吉演唱的一首單曲,收錄于專輯《云上西藏2》中。
歌曲《次真拉姆》是一首歌頌民族風情的歌,歌曲豪邁,朗朗上口。《云上西藏2》是一張草原風情發燒主題歌曲人聲天碟,精挑細選了具有濃郁草原風情好歌13首,全碟自始至終透露著草原特有的少數民族訊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草原童年的歌謠――《五彩傳說》‘心’生態童聲嘉年華”(以下簡稱“五彩傳說”)采用音樂、故事、舞蹈和多媒體結合的方式,在孩子們演唱時,大屏幕上輪流顯現出孩子們純樸的小臉和演唱時的認真表情,并且有關于五位小演員的五個故事以紀錄片的方式穿插在歌舞表演中間,既有趣又感人。大屏幕中播放的孩子們的幕后生活,投影儀投射出的孩子們母親的照片,以及舞臺上的摔跤表演、服飾表演都讓真實而又濃郁的草原氣息撲面而來。相信看完這場演出后,所有的觀眾都會被打動,都會記住這些單眼皮孩子們的歌聲、故事和笑容。
“五彩傳說”由“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演出,這是中國第一支全部由人口較少的民族和部落孩子們組成的合唱團。他們分別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布里亞特、巴爾虎兩個蒙古族部落。合唱團的37名成員是從300多個孩子中經過兩輪篩選脫穎而出的,他們最大的13歲,最小的5歲,其中三分之二的孩子生活在我國北方最邊遠的牧區、森林和農莊。盡管只是些孩子,但他們是崇尚英雄的民族的后代,在他們活潑可愛的歌聲和表演中,同樣傳達出了或豪邁、或堅強、或深情、或憂傷的民族氣質。
演出中孩子們表演了24首歌曲,這些歌曲以五個民族部落的傳統民歌為主,從題材內容上分有巴爾虎民歌《海拉爾河》、達斡爾民歌《忠實的心》等愛情歌曲,鄂溫克民歌《鄂呼蘭,德呼蘭》、鄂倫春民歌《好獵手》、巴爾虎民歌《巴爾虎靴子》等勞動歌曲,鄂溫克民歌《毛敖吉坎河》、布里亞特民歌《吆胡爾》等節日歌曲,巴爾虎民歌《嘿嘿,岱日查》、鄂倫春民歌《耶會加》等游戲歌曲,布里亞特民歌《興安嶺的云雀》等人生哲理歌曲,還有贊美家鄉,尊崇自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巴爾虎民歌《小白兔》、達斡爾民歌《百鳥會》、布里亞特民歌《烏拉勒吉》、鄂溫克民歌《天鵝》、鄂倫春民歌《高高的興安嶺》《遠古的祝福》等等。幾首創作歌曲例如表現草原那達慕的《勇敢的博克手》、表達對母親思念的《夢中的額吉》也都帶著濃郁的草原氣息。
演出之所以命名為“五彩傳說‘心’生態童聲嘉年華”,“‘五彩’代表五個手指、五個民族部落,‘心’生態則傳遞出平和自然的氣息,而孩子們載歌載舞、極具生活氣息的表演就是一場盛大的嘉年華表演。演出推廣人、派格太和環球傳媒總裁孫健君把這臺演出稱為孩子們給成年人的一次讓心靈成長和快樂的機會,觀眾在這幅五彩的草原音樂文化版圖里,欣賞到的是既保持文化上的原汁原味又符合當代文化欣賞要求的表演,而不是一種單純的原生態方式。”①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五彩傳說”采用“非原生態”的方式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生產、生活方式在變化,那些世代居住在草原和山林里的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漢族文化的沖擊,有所保留也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在傳統文化不斷改變,傳統民歌遭遇傳承危機的同時,城市觀眾的欣賞品味也在不斷變化。純粹原生態的演出可能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雖然新鮮,但卻有一份脫離生活、難以接近的距離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五彩傳說”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從形式上,它一定程度地借鑒了美國音樂劇的表現形式,將音樂、舞蹈、故事和多媒體手段結合在一起;內容上,它從后現代意識和現代審美的角度出發解讀呼倫貝爾四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音樂上,它把傳統民歌與西方和聲巧妙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地保持民歌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結合孩子們的特點和現代舞臺表演的需要,讓音樂更豐富;從意識上,這臺晚會向大家傳遞了保護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同樣重要的觀念。“五彩傳說”這種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展示和演繹方式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尊重民族文化
盡管采用了“非原生態”的方式,但“五彩傳說”始終把尊重民族文化放在首位。演出的第一個節目就由12歲的巴爾虎蒙古族小姑娘阿木爾其其格用非常熟練的蒙語、漢語普通話和英語同觀眾們打招呼,這傳達出一個理念,那就是世界再變化,交流方式再多元,母語永遠應該是被放在首位的。
在這樣一個理念支撐下,晚會上演唱的二十四首歌曲多數是五個民族部落的傳統民歌,僅有幾首是流傳比較廣的創作歌曲。不僅這些歌曲全部是采用本民族語言演唱,從合唱團成員的選定到演出選曲、編排都充分尊重了文化局內人的意見,并且發揮了他們的力量。
合唱團藝術指導是布仁巴雅爾和烏日娜,他們一個是巴爾虎蒙古族,一個是鄂溫克族。并且合唱團的五位專業老師也分別來自五個民族部落,他們都是當地著名的文化傳承人。據巴爾虎蒙古族的烏日圖那順老師說,合唱團成員的挑選除了要達到音準和嗓音方面的要求外,長相具有本民族特點,會講民族語言并用母語演唱爺爺奶奶們教的傳統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烏日圖那順老師說為了適應孩子們的特點,演出中選擇的曲目多數是節奏性比較強的歡快民歌,令他感到驕傲的是,唯一選用的一首蒙古族長調民歌《小白兔》是他從小就會唱的,《小白兔》是一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歌曲,它以小白兔的口吻向人類發出這樣的問詢:“我是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無害處……獵人大哥帶著狗,追殺從未停止過……世界之大無限闊,但連個兔子都容不下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的不斷變化,人類看世界的眼光也在不斷變化,許多時候當我們認識到一些事情例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時,卻發現在祖先們留下的古老智慧中早就有類似的教誨。
“五彩傳說”對于傳統民歌的改編是有合唱團的老師們參與的,并且獲得了他們作為文化傳承人的認可。編曲上,在保留原來旋律的基礎上配以和聲,使音樂更加豐富;歌詞上,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和演出需要進行了刪節和改編。
孩子們本色出演
對于合唱團的37名孩子,“五彩傳說”中的表演完全可以說是他們的本色流露。導演小錘嫠弒收擼他們很少把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任憑他們自由發揮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在舞臺上的姿態和舞蹈很多都是自然做出來的,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的表演特別自然、特別打動人的原因。
這些來自草原、山林的孩子們,他們已經從父親們那里繼承了草原男子所特有的豪邁與傲岸,無論唱歌還是拍照,他們都喜歡舉起雙臂,儼然已經是一個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她們從母親們那里繼承了牧區、林區、農區女子特有的堅韌和柔美,正像余秋雨先生所說,他們的姿態必然來源于他們的“經歷之前或經歷之外”。那是從血脈中繼承下來的氣質,混然天成,沒有一絲的造作。
合唱團的組建困難重重
合唱團從組建到進京演出才經歷了半年多的時間,其間遇到的困難是組織者們所沒有預料到的。導演小此擔骸拔頤敲媼俚牡諞桓隼難就是雖然找到這些孩子,但是沒有辦法集中起來訓練,因為他們住得太分散了,70%都住在農區、牧區、林區,甚至不大可能到城市里來訓練,他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通過政府和朋友的幫助,使他們都轉學在呼倫貝爾的首府海拉爾市,這樣才有可能集中排練。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有些孩子即使免了學費,給他們資助,他們仍然來不了海拉爾上學,因為城市的生活消費比他們家里畢竟要高得多。我們又找朋友資助他們,給他們每個月300塊錢的補助費,使他們能夠來到城市里面上學,能夠參加我們的合唱團,能夠排練。但是非常有意思,越是來自比較偏遠地區的孩子,他們的藝術素質和天賦就越好。所以,當時我們是完全從藝術本身出發,對挑選出來的孩子完全沒有考慮他們的家庭狀況。等選出來以后才發現,原來我們在做著多么大的一個文化工程。”②
“五彩傳說”的意義
對于這樣一個文化工程,它的資金投入和復雜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策劃人王紀言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眼看著文化在近20年間所發生的風云突變,眼看著文化急速地、不可挽回地淪為商品。當文化的靈魂被商業標尺替換,我們難道沒有察覺失落些什么?沒有察覺失落后的痛感?我們腳下的土地,已經被各種作為催生劑的文化化肥侵蝕、板結得太多,剩下的原鄉母土、根性活壤已經罕見,再不出發,我們已經沒有了故鄉。”③
“尋找‘尚未忘卻母語的、能將自己民族的歌唱得動聽、優美的孩子’不是因為其浪漫,而是因為其悲愴,幸運的是那些循聲而來的孩子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故土家園的大樹上,花與果尚未凋零殆盡。有意思的是,如果說這是一場尋根之旅,但是,尋根指向的卻是孩子。花蕊般的孩子,民族文化的老根――這是生命的兩極,是兩種最富有彈性的、最有靈性的端點。”④這也就是在“五彩傳說”演出結尾處我們看到的一幕,孩子們去問老奶奶:“還有哪些歌是我們沒有學會的?”
當筆者在采訪中和老師們聊起這些孩子時,他們的表情總是充滿自豪的。烏日圖那順老師說:“少數民族的孩子舌頭比較靈活,而且他們在學習音樂方面的天賦是令人驚訝的。這些孩子不識譜,小一點的也不識字,而且五個民族部落的語言各不相同,他們卻要一起來演唱所有的歌曲。在教唱時老師們只要把歌詞內容簡單介紹一下,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唱,他們很快就能掌握。”
12歲的甘迪格告訴筆者,進合唱團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牧區,進合唱團以后他“更喜歡說民族語言了,因為以前在牧區生活時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勞動,什么都不想,進了合唱團后才知道自己的民族有多么偉大。”是啊,對于這些出生在上個世紀90代甚至是21世紀的孩子們來說,我們不可能用說教的方式告訴他們祖輩的歌謠有多么珍貴,但卻可以讓他們在音樂里、在故事里,在人們對他們的關注里感受一種自豪感。
可以說“五彩傳說”做到的不是一次表層意義上的文化尋根,它的意義也不僅在于孩子們繼承了祖輩的音樂或在于它用實踐證明了傳統的“口傳心授”教學方式之所以存在的科學依據,更重要的是它把民族自覺的種子種在了孩子們的心里,又通過孩子們稚嫩卻充滿力量的小手,種進了每一位觀眾心里。
結語
在“五彩傳說”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席上掌聲迭起,笑聲不斷,相信在笑聲之外,每個人都有一分感動,一分思考。雖然大多數人聽不懂孩子們唱的歌,但在音樂之外由五個故事串起的情感主線不但讓大家在北國風情濃郁的紀錄片中理解了草原,也理解了牧場、林區來的孩子們臉上那份純真之外淡淡的憂傷和蒼涼。孩子們純真的歌聲、純樸的笑容和沒有經過太多后天雕琢的舞蹈為我們吹來一股來自草原的清新的風,提醒我們什么是“不同”,世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才真實、才美麗,而這種“不同”來自文化、來自傳統。
余秋雨先生用最詩意的、也最有分量的話概括出了“五彩傳說”的動人之處:“聲音一起,這些孩子立即失去了年齡。幾百年馬背上的思念和憂傷頃刻充溢屋宇,屋宇的四壁不見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蒼老的聲音都在共鳴。這種首尾相銜的共鳴一下子貫通了天地倫理,使稚嫩不再稚嫩,蒼老不現蒼老。或者說,稚嫩既是蒼老,蒼老即是稚嫩。”⑤
①刁艷《草原童謠飄蕩內蒙北京》,2007年8月1日,《音樂周報》
②《“五彩傳說”新浪聊天,草原長大的孩子震撼人心》,2007年8月21日 .cn/y/2007-08-21/ba1683974.shtml
③④鄭茜《純美》,2007年8月17日,.cn/onews.asp?id=14576
篇8
第一天:王若琳遭哄臺,張楚壓軸獻唱
整個音樂節有三個舞臺:主舞臺、副舞臺、花兒舞臺,主、副為搖滾樂,而花兒舞臺則是民族、民謠音樂,是今年張北音樂節首創的舞臺,民族風的音樂搭配草原更能體現出民族的風情韻味。在帳篷區的最前面還有一個電子DJ舞臺,是全場表演時間到最晚的,不少民眾在結束搖滾音樂后意猶未盡,都到DJ舞臺前繼續狂歡共舞。
首日開場的歌手有張楚、王若琳、周云山、聲音碎片、逃跑樂隊、液氧罐頭等樂隊。臺灣爵士天后王若琳登場時,天色已漸漸轉暗,王若琳以連身長裙及一頭金發登場,散布在其他舞臺的民眾漸漸往主舞臺移動,可見王若琳的人氣不小,但她所演唱的歌曲多為新專輯中的英文歌,也許是樂迷并不熟悉,也不習慣她的花式唱腔,于是有許多人在臺下暴喊:“下臺,再見!”王若琳仍冷靜唱完兩首中文歌《親密愛人》《夜來香》才結束。
而王若琳之后登場的老將張楚一開唱《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全場即為之瘋狂。張楚不僅演唱了許多懷舊金曲,也讓歌迷有幸欣賞到他即將發行的新專輯新歌。張楚演唱的《光明大道》《冷暖自知》《結婚》《輕取》《螞蟻》和《姐姐》對于他的老歌迷都有共同的歷史記憶,這種發自內心與音樂的共鳴令人動容。
第二天:汪峰深情約定張北
次日小雨,主舞臺的演出遲了近兩小時,但這樣的小意外使民謠歌手和副舞臺的歌手獲得大家的青睞。在主舞臺首先登場的是走輕快的流行風格大粉樂團,接下來是麥田守望者、腦濁及后海大鯊魚,最后才由最受矚目的汪峰和英國電子樂團Orbital接連壓軸。
在雨中,汪峰登場了。歌迷都記得汪峰去年的約定,說好了在這片草原上再相見,一出場就獲得全場掌聲與尖叫。汪峰一開場就唱起《當我想你的時候》,他手指天空、充滿感情地說:“去年,我們曾在此刻經歷,為我們自己活,但今年,為了我們自己,希望我們可以更幸福、更有尊嚴、更快樂,為每一個可敬的生命指向天空。”臺下樂迷都手指天空,場面極其震撼。接著,汪峰一連串演唱多首經典曲目,《不能停止的哭泣》《春天里》《光明》《北京北京》《怒放的生命》,特別的是汪峰演唱時,臺下所有的人都隨著音樂和唱,就在一首接一首的大合唱中,音樂會已過了深夜11點多。可以說,汪峰是張北音樂節的系鈴人,每年都會有許多民眾為了遵守他的約定前來朝圣,他是張北音樂節不能缺席的一位。
第三天:樸樹《那些花兒》伴著美景
音樂節邁入尾聲,雨后天空特別干凈、艷陽特別耀眼,藍天白云陽光開啟音樂節最的一天,所有的觀眾都沐浴在一望無際的草原天空里。
王牌歌手唐朝、樸樹、王勇是當天的重頭戲。樸樹是首次參加張北音樂節,他曾表示相當期待在草原上演唱的震撼,身穿簡潔有力的黑T-shirt和一副帥氣的太陽眼鏡,樸樹一出場即獲得全場的喝彩,樸樹以改編后的《別》開場,還唱了《colorful days》《白樺林》《生如夏花》等歌曲。樸樹演唱的經典曲目更是引起千人大合唱。伴隨著樸樹演唱的《那些花兒》,云霞漸漸轉為橘紅,草原上的夕陽特別唯美,對于樂迷而言,一首好歌一個美景就是天堂。
篇9
一、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簡單地說,就是歌曲的技術方面的多樣化需求,通過定期發聲練習一步步響起,逐步提高語音的生理,調節器官培養良好的,移動協作唱的每一首歌的身份讓歌聲技術。作為一個強大的歌唱表演方式,演唱會,實現極其豐富的服務。我們的方法的目的是調整聲音,聲音的科學鞏固狀態,狀態仍然是一個不錯的歌里唱的改變日常生活,自然的聲音,使符合歌聲和狀態的習慣,就必須習慣很顯然,我們的發聲練習,而不是目的,只是“開開聲”而已。
經過反復實踐和歌唱來消化,驗證其健全的法律實踐中唱歌。在語音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一)每位歌手必須充分認識,利用呼吸和呼吸控制方法,因為它使用了一系列聲樂,歌唱呼吸是基礎設施整首歌曲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需要的重要性顯然呼吸,呼吸需要培養歌唱的基本技能。
(二)打開喉嚨,只有喉穩定,基本訓練是唱歌,這是關鍵的歌手的順利聲樂技巧,很多歌手的聲音在這個問題上,主要的原因之一發展有沒有看開嗓唱歌,核心的不穩定性,而正確的位置協調喉嚨呼吸練習,穩定,聲音效果和流暢的關鍵。
(三)要正確使用良好的歌唱共鳴,聲音遙遠,充滿了戲劇性,優美動聽,這是要經過初學者專門培訓,所以比較難以把握的問題。由于共鳴與其他聲音為基礎的培訓,往往需要分不開的,因此通過母音的轉換,穩定的喉嚨口,呼吸等手段來調節歌手的要求。
(四)有了正確的聲音和正確的發音,吐字相結合。為了提高運動能力和靈活的嘴唇,牙齒,舌頭,通過文字,聲音結合的練習,使之更加完美和生動,情感的歌曲和內容。
(五)當唱歌中,還要注意語調、節奏訓練。通過發聲的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整體表現技巧是指歌聲,豐富的歌曲,唱的歌曲,來增加容量。
(六)在每次練習中,我們必須保持正確的歌唱姿態,正確的歌唱姿勢,歌唱著良好的先決條件進入狀態。
二、歌唱發聲練習的步驟
歌唱練習基本技能,練習的規律,一般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中聲區的基本方法,調節和肌肉適應區域演唱技巧的完美,完美的掌握了培訓的基礎。從聲音方面是否應該開始訓練。聽起來實踐中聲區相對鞏固,然后再逐步擴大聲樂學習的范圍,了解的基本知識,基本的聲區是歌唱的發展,打了堅實的基礎已經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二)中聲區在聲音在適當的范圍擴大,根據大氣和共鳴與加強鍛煉,增強過渡區,為了進入訓練區頭了良好的基礎的聲音。演習的第二個階段是,它需要一個相對長的時間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但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寬容等在此之后的交易范圍,則移動到高音質的地區。
(三)這兩個階段可以鞏固訓練量投球,進一步擴大音域,發聲練習做更復雜的,因此所有的聲音類型,實現了區域基礎,提升理想的響亮的音高范圍。這是一個課堂練習要特別注意高過渡,三個區域統一的聲音低聲裂縫和節不會發生,重點加強了語音訓練,獲得頭腔共鳴高位置,從而達到統一的聲音目標區域。
三、歌唱發聲練習曲
練習曲練習聲樂唱法是一種重要的基本訓練。每首歌曲可以混合聲樂元音或元音或圖片電式混合動力,也可用于規模音名1234567來練唱,也可安排在歌詞與發聲練習一句話叫做練習的歌曲。語音訓練過程中,根據標準的輕度肌肉器官,調節器官功能和發聲狀態的聲音效果和聲音的發聲器官的各個結構中,語音狀況,聲音的類型,不同的飲食的聲音,因此是不是每一個類型的運動唱的,但有計劃地選擇針對實踐和學習的不同階段,選擇的發聲練習是不同的,但在一般情況下,總是選擇一個元音開始鍛煉,并開始練習音階相對穩定的聲音。
篇10
以下內容由收錄,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1.學會14個生字,會認4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禮貌、拘束、摔跤、襟飄帶舞等詞語。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及表達上的作用。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帶著想象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有層次的朗讀,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會。
2.運用音樂的情感引導作用體會文中美景及表達的情感。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音樂鋪墊、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說說歌曲中描繪的是哪里的景色。聽著歌曲,在你頭腦中呈現了怎樣的景象?出示課題。
2.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及見聞說說草原的美麗景象,與實踐閱歷相結合,縮短文本與生活的距離,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今天我們將在老舍先生優美文字的引導下走進那美麗的草原。
二、自讀感悟、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找出生字、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學生自由結成旅行伙伴,去游覽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細細觀賞。
2.匯報交流,共同感悟。
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畫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你有怎樣的感受?請把你的收獲和大家一起分享。
3.內容歸納,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說說作者老舍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草原?分別根據學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紹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及民族間的團結友愛。(引導學生明確課文內容。)
三、分層朗讀,感悟美景
1.找出描寫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讀,把你喜歡的詞句勾畫下來,細細品讀。
2.引導學生說說草原的自然風光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感慨?
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3.是怎樣的一種景象讓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導學生說說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樣的特點?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說說天的特點。在這樣的天空下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讀出作者的感受。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說說給自己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讀中評價,體味美感。
6.在這樣的境界里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自然段。
7.齊讀感悟、練習背誦。
四、品味練筆
通過老舍先生優美的語言描寫,讓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寫出一兩句描繪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詩。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畫筆畫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鞏固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美景、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草原自然風光,今天讓我們接著走進草原,繼續我們的草原之旅。
二、朗讀理解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2自然段,說說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車在草原上所見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騎馬幾十里歡迎遠到而來的我們的情景。
3.請同學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讀中評議。
看到這樣的場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讀中體會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
2、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課文片段進行理解體會。
(1)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用--線標出、交流。引導學生從詞句中體會(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兩個再。總是熱乎乎地握著中的總是,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中的很多都是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2)自由讀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把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們聽。找學生朗讀,同學們邊聽邊想象畫面。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有什么樣的感受,你有什么話要說,你又會做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體驗。
(3)學習第五段:
齊讀最后一段,說說你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理解。
四、總結感悟
1.總結全文談談你的感受。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
2.齊唱《愛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