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英語書范文

時間:2023-03-30 16:2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年級上冊英語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家好!

在今天的競選活動中,我要競選的是英語組長。從二年級到五年級上冊,我一直擔任英語組長。

英語組長可以管好自己的組員,能收發每天的作業,幫老師減輕負擔,是老師的得力助手。

競選英語組長,我有比較多的優勢。首先,我足足當了三年半的英語組長,有豐富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我特別喜歡英語,而且英語成績很不錯。我還喜歡看英語書:三只小豬、皇帝的新裝……

如果我當選了,我會發揚過去的優點,改正以往的缺點,認真做好一個英語組長的各項職責:一、自己要按時交作業,不拖小組的后腿。二、督促組員保質保量做好作業,并在規定時間內交給英語課代表。三、如果本組的同學有不會的題,那我就會教他。四、如果本組同學在課堂上不認真,做小動作,那我這個英語組長就會提醒他,幫助他改正。總之,我會盡我自己的全力為小組成員服務。

篇2

關鍵詞:減負提質;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五年級英語

五年級屬于小學高年級階段,進入到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習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語言技能的目標要求也由一級提高到了二級。新課程標準二級目標的總體要求如下: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能根據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在學習中樂于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樂于了解異國文化、習俗。在對學生學習要求提高的同時,怎樣才能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不降低學習質量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由于英語學科本身的特殊性和語言環境的局限性,筆者認為英語學習要想真正地“減負提質”,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課堂四十分鐘要效率。

一、課堂教學中“減負”的意義

國家統計局、教育部對全國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學的調查顯示:當前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作業多、補課多、考試多;睡眠少、體育活動少、社會實踐少。小學英語教育也存在著這些問題。學生幾乎每天都有英語作業,要背單詞、背課文,每個單元學完后還要進行單元測驗,家長很重視考試成績,教師、學校要出教學成績也著急,就都把負擔加在學生身上了。這樣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學生怨聲載道,毫無興趣可言。“減負”就是要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在課堂教學中,“減負”的實質就是“高效率”——教師用較少的時間換取較高的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教師改革那些“注入式”“填鴨式”的老式課堂教學方法,要改變課內損失課外補的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現象。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更應明確“減負”不只是從作業、考試量上去減,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課堂教學上去體現,這樣才能真正減負。通過“減負”,把天真、活潑、快樂還給學生,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自由、自主地學習,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中“減負”的實施

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減負”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

(一)抓住詞匯教學,打好基礎

小學生進入五年級的英語學習時,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已經能認讀310多個單詞,能聽懂、會說100多個動詞短語和50組左右的會話,能夠聽、說、讀、寫26個英文字母和100多個單詞。在此基礎上,五年級上冊學生用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教學目標是:能夠聽、說、讀、寫92個單詞或短語以及13組句子和9個單句,能夠聽、說、認、讀16個單詞。大量的單詞和短語需要學生聽、說、讀、寫,如何變機械記憶為學生自主地學,關鍵在于不斷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1.結合已有知識,溫故知新

五年級上冊的話題大都是前四冊曾出現的舊話題。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通過滾動復現舊話題、融合舊知識,帶出新語言。如,在學習第一單元My new teachers組織學生邊說邊做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Let’s do Tall tall tall!Make yourself tall!Big big big!Make your eyes big. Long long long!Make your arm long!通過讓學生邊說邊做,使他們在歡快的節奏中,舒展了身心,渲染了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在不斷滾動復現舊知的同時帶出新語言,分散、弱化難度,讓學生在溫故知新的過程中不斷展開進一步的學習。

2.使用創意道具,激發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開動腦筋,自制一些簡單教具。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新詞,始終讓學生保持學習興趣。如,在復習表示星期的單詞時,教師可以通過自制轉盤進行游戲,先手持標有星期的轉盤,將標有星期的一面背對選出的三位學生,然后隨意轉動指針,等指針停下后,問這三位學生,“What day is it today?”學生分別猜測:

S1:It’s Friday.

S2:It’s Tuesday.

S3:It’s Sunday.

最后,教師出示指針所指星期,并宣布結果:“Today is Friday. S1,you win!”

接著可用同樣的方法,在小組內展開游戲。通過開展活動,調動學生學習單詞的積極性,將枯燥的單詞學習變得趣味化。

在使用創意道具時教師需要仔細研究課堂,開動腦筋設計有效的學習任務,使單詞教學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有實效。

3.利用交際游戲,自然習得

在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中呈現新知,更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如,在第三單元教學中,出示食物圖片,教師先說I like fish.讓學生自由發揮,當他們提到新的單詞時就直接教授此單詞,他們掌握得特別牢固。

4.充分運用課本,引入新知

五年級教材上增加了Let’s start部分,這是一個頭腦風暴式的活動,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啟發學生思考與話題相關的問題,并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為進入核心內容的學習進行熱身。每一個Let’s start部分都設計有供師生展開討論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學過的單詞和句型展開討論,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自然引入新的單詞和詞組。如,學習第二單元的Let’s start部分,提出的問題是:What classes do you like?I like...復習了表示課程的單詞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When do you have this class?引出表示星期的單詞。

這樣就可以避免傳統的那種把新的語言知識直接呈現給學生的做法,讓學生自己去了解要學什么知識,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把握對話教學,加強交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單一的詞匯教學并不能滿足英語學習的要求,它只是在為更重要的對話教學打基礎,針對對話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

1.創設情境,在交際中學習

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社會以及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來契合現有小學英語教材的內容,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情境,從他們喜歡、熟悉的事物入手,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用中學,學了就用,增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鍛煉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在學習第四單元What can you do?時,創設媽媽生病了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可以做的事情I can...請大家來評一評班級里愛勞動的小明星,還可以使學生加深對helpful的理解。

2.理解句型,在替換中進步

在學習一些關鍵句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替換單詞,突出重點地操練語言,讓學生在自然交流中逐步掌握主句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A部分句型Who’s he/she?What’s he/she like?時,教師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明星圖片,或學生喜愛的動畫人物的圖片,請他們進行替換,也可自編對話。這比要求他們背課文的效果要好很多,平時背課文要花半小時的孩子,自編對話只需要5分鐘就可以順利完成,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獲得的效果也是一樣的。

3.面向全體,在互助中提高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個體差異。做到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個體,確保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消化好”,后進生“吃得消”,使各層次都能獲得成功感。平時可多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要求組內成員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如,在每篇Let’s talk教學后可運用同桌表演、四人小組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在準備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三)重視閱讀理解,培養能力

1.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愛好,而使學生對一門學科產生愛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學生感到它值得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學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可以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適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游戲、小組競賽、角色扮演、木偶配音、圖片、簡筆畫、實物、投影、電腦課件等等,都可以在提高課堂氣氛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布置任務,明確學習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布置任務,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進行閱讀,比讓他們盲目多讀更有針對性。如,課文中每篇Read and write最后都會安排重要內容的填空、問答題,檢測學生是否讀懂對話或短文,對我們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起了指引作用。教師在平時進行閱讀教學時也可以參考這樣的方法,就本部分的重點、四會掌握句子,設計一些思考性的練習,力爭讓學生做到可以靈活替換關鍵詞,也可引導學生全體參與任務型活動,實際運用所學的語言。

3.分層教學,排除學生障礙

教師必須正視學生差距、區別對待。筆者認為,要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分層次要求:

尖子生:獨立閱讀并完成理解練習;能朗讀、表演、自編短文等。

中等生:初步讀懂并完成閱讀理解練習。

學困生:在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完成閱讀理解練習。

這樣做讓差生在閱讀時有了成功的體驗,可以幫助他們增強學習信心,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4.繪本教學,培養學習能力

繪本即配有圖片的英語書,它色彩鮮艷、故事生動、語言簡潔,正是幫助孩子們學好英語的好幫手。運用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新穎手段,把學生對故事的喜愛遷移到英語學習中去,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

英語教師可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通過大容量的輸入,贏取實實在在的小容量輸出。

(四)加強語音訓練,逐步滲透

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胡春洞教授曾說過:“語音是存在的物質基礎,英語語音教學是整體教學發展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第一關,并始終影響著以后的其他教學。”由此可見,抓好語音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提升自身素質,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樹立起語音教學意識,注重配套磁帶、VCD等對學生的原音熏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強化口語訓練。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三、課堂教學“減負”后引起的問題

課堂效率的提高意味著學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閑時間。這時,一些家長不顧孩子們的意愿,盲目地送他們參加各類英語補習班,在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反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帶來了阻礙。課堂和補習班教學內容重復炒冷飯,會造成學生學習倦怠、得不償失。所以,如何更好地減負,還需要家長、學校、教師之間的良好配合,為學生創設更有利于發展的環境。

總之,要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教師必須改變低效、無效的教學行為,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真正做到讓學生快快樂樂走進課堂,輕輕松松學習英語,實實在在提高實際運用英語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英,黃艷明.英語新課程教學設計.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1.

[4]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篇3

[關鍵詞]高年段 英語 興趣 調查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8-001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但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以及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逐漸減退,教師也感到教學越來越吃力。對此,邕寧區教育研究室小學英語組開展了課題研究,設計了問卷調查,力求通過數據和事實來剖析學生的學習現狀,掌握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一、調查方法

1.時間:2012年3月13日

2.對象:本城區部分鄉鎮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共311名。

3.內容:調查內容共16項,分以下幾方面。(1)對現有學科的興趣如何及產生興趣的原因和變化。(2)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意識。(3)了解學生對英語課堂教學的看法及態度。(4)了解學生課外鞏固和獲取知識的途徑。

4.方法:問卷調查法。在英語教師的監督下,發放不記名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311份,全部收回,有效問卷為311份,回收率100%。

二、調查內容及結果

三、結果分析

1.英語教師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教學方法守舊、落后。調查表明,沉悶、緊張、沒勁的課堂仍占53.70%,“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法在農村依然占主體地位。二是教師布置的英語作業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查中發現,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中,78.46%是重復抄寫單詞、句子,同桌練習對話占6.75%,小組課前表演占0.32%。這種單一、機械的作業形式,忽視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使學生形成了對英語的厭學情緒,并且降低了作業效果。三是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少。調查中發現,經常開展課外活動的學校或班級只有9.97%,這也是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2.學生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

學生方面的不足是欠主動、缺方法、學習資源貧乏。一是欠主動。調查發現,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沒有形成。每天堅持朗讀英語的只有22.83%,課前會主動預習英語的也只有15.43%。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會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的只有20.90%。二是缺方法。絕大部分農村小學生采用“背+做”的方式來學英語。他們不注重英語的理解,偏重于對課本的機械記憶、死記硬背及做大量習題來鞏固知識,對于所學的知識缺乏比較、總結、歸納、推廣和引申等,違背了語言的特點,語言的交際性沒有得到體現。三是學習資源貧乏。調查發現,除了英語書以外,還有其他英語讀物的學生只占28.62%,配置復讀機或點讀筆等學習工具的學生只占21.54%。農村學生除了英語課堂上的語言輸入和運用外,很少有其他途徑的輸入與運用,學生出了教室,幾乎就接觸不到英語,這大大阻礙了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

3.學生家長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一,家長無法輔導孩子。有的家長雖然也能認識到小學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對英語一竅不通,更談不上輔導孩子或者為孩子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了,而這些情況恰是造成學生忽視英語學習的原因之一。其二,家長督促不力。農村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打工在外,孩子跟著老人或親戚生活,外地的父母無暇照顧、管教孩子,親戚不好過于嚴管,年邁老人只能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而學習方面只能放任自流,這也是造成學生忽視英語的原因之一。

四、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針對調查結果,課題組經充分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實驗,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1.重整活用教材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的順序、教學的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舍取或調整。

(1)調整教學順序。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例如,對模塊之間有相互關聯的內容(如家人、工作、喜好等)進行調整,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再如,教材中某個模塊的內容恰巧與學生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某些事情相關,在語言知識的銜接方面沒有太大問題時教師也可提前教學這個模塊。

(2)根據教學難度重整教材。如表示月份的12個單詞,本身就是發音長且難,還要讓學生記住和背出這些詞更是難上加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寫日記的形式,在作業本上用英語寫下日期、星期、天氣,并在每次布置作業時都有意識地問學生:“What’s the date today?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由此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記憶并掌握有關日期、星期、天氣的詞匯。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為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聽說法、情境教學法、視聽法、交際法等,借助實物,利用多媒體、圖片、幻燈片、錄音、點讀筆等教學手段進行聽說訓練,并配合唱歌、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表演、設計各類主題活動,將教學內容輕松地呈現出來,促使學生在做中學、樂中學、趣中學,讓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和學生自我需求的活動。如教授新標準英語五年級上冊Module10 unit1《He was in the kitchen.》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圖文與動畫相結合的方式制作課件:一只頑皮的小貓跳來跳去,一會兒待在桌子底下,一會兒跳到桌子上,一會兒又鉆進盒子里,然后又躲到盒子后,最后,它站在了兩個盒子之間。學生一下子就被這有趣的畫面吸引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愿望。這使得他們在學習、運用介詞“under、in、on、behind、between”和句子“Where’s...?”及“It’s...?”時,興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對學生進行識記單詞技巧的指導,攻克單詞難關

隨著年級的遞增,單詞的量和學習內容逐步增加,學生仍然靠死記硬背或在單詞旁邊注上漢字來幫助背誦單詞,長此以往,必然影響他們學習的興趣。對此,很有必要對學生記憶單詞加以重新研究和指導,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掌握方法,攻克單詞難關。

(1)改頭換面記單詞。在原有單詞上增加或減少或替換一個字母,使原來的單詞變成另一個單詞。如“for”增加字母變成“four”,換個字母為“fork”,刪掉字母“f”變成“our”等。

(2)拆詞游戲。把原有單詞拆分成若干個單詞。如“watermelon”可拆成“water”“melon”“me”“on”“tear”“wear”“eat”等詞。

(3)單詞接龍游戲。原有單詞的最后一個字母作為下一個單詞的首字母進行連接。如“car-read-desk-kite-ear”等,看誰接的單詞最多。該游戲特別能使學生產生不服輸的心理,激勵學生全員參與。為了能比別人寫得多,學生就會翻閱課本查單詞、寫單詞,這一查一寫的過程就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記住了單詞,這比教師布置的抄寫單詞的作業獲得的效果要好得多。這就使英語學習從原來的“要我學”轉化成了“我要學”。

4.布置形式不一的課外作業

小學英語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但是,單純地聽磁帶、朗讀、抄單詞等機械固定、沒有難度和缺乏創造性的作業將嚴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通過設計形式不同的英語作業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多元智能,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如創設英語“小口袋”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農村學生的知識面窄,查找資料不方便,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從生活中去尋找英語的作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所見的英文,如“hamburger”(漢堡包),“pizza”(比薩餅),“Coca Cola”(可口可樂)等,再有公共場所的標語,如“No Smoking”(禁止吸煙),“Keep Silence”(保持安靜),還有公共汽車上標有的英文字母縮寫如“up,down,on,off”等。教師可引導學生隨時留意觀察周圍的生活,將與英語有關的資料、信息用筆記下來,形成學生自己的英語“小口袋”。每過一段時間,就讓學生將自己的“小口袋”拿到班內進行展示。這樣不僅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5.開展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外活動

教師可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如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利用廣播、板報、手抄報、學習園地等,讓學生自編或摘抄英語。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聽力競賽、朗讀競賽、書寫比賽、歌曲歌謠比賽等,讓他們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使學生英語知識得到延伸,個性得到發展。活動的開展,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感到英語學習其樂無窮,而且對英語知識也能達到印象深刻,經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