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任危機范文

時間:2023-04-08 03:0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信任危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信任危機

篇1

【關鍵詞】誠信建設 信任危機 建議

許慎在《說文解字》云:“誠,信也。信,誠也”。誠者,真心、實在、真實;信者,誠實、信任、不欺騙。通俗講,誠信即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證”??鬃釉唬骸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闭\信作為一種維持社會正常秩序、維護個人正當利益的基本道德規范,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近乎魚之于水,人之于空氣,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當今,誠信問題已成為一個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熱點問題,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一、當前誠信建設存在問題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義、以誠立業、以信取人的傳統美德。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誠信狀況不容樂觀,失信行為四處滋生。說假話、考試作弊、買賣假證、學術造假、借錢不還、喝牛奶喝出三聚氰胺、買家具買到假進口的“達芬奇”、連捐款都可能落入“郭美美”們的腰包,領導干部中也存在、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搞形象工程等現象。祖先們留下的這筆精神財富似乎在這個時代淪落,公眾不得不以懷疑的態度看待身邊的人事物,信任危機不斷蔓延——談“食品安全”即色變,對的至關重要經濟數據抱以懷疑、投放貸款不得不依賴資產抵押、對聽聞到的“事實”質疑不斷、對別人許的承諾掂量又掂量、對部分地區政府的公共形象評價負面……這無疑對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運行造成極大地沖擊,長此以往,必將危及到實體經濟的健康、社會的和諧。

二、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建議

重振公眾信心,緩解這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可能還需從根本上改進,從質上提升,多方協同努力,構建“誠”的觀念體系與“信”的行為體系。

(一)基礎:注重個人信用理念塑造

個人是構成社會的基礎元素,亦是社會誠信建設的中堅力量,其誠信度的高低直接決定社會的誠信水平。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應從個人抓起。首先,注重從小教育培養。日本是一個可借鑒的范例。日本整個社會基本以誠信為本,實現的基礎是良好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日本就非常重視誠信教育,說假話被認為是最大的恥辱,家長也很配合學校的教育,不許孩子說假話,這種教育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到了社會上,說假話、造假數被認為是最大的問題,影響到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梢?,誠信理念要深入人心,個人成長、教育的整個過程都應注入誠信內容。其次,注重輿論引導,促進信用理念根植。守信之人為自己的生活創造了很多便利,如貸款審批時間更短、向親友鄰里求助很快得到回應、為自己的企業贏得更多發展機會等。因而,信用對市場經濟主體來說即是一筆財富,但這筆財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需要慢慢積累。同時,隨著人類道德底線屢受沖擊,越來越多的機構、組織、人員采取抵制措施,讓失信人付出巨大的代價和成本。在市場經濟中,應向個人灌輸以上信用財富及失信成本觀念,引導其牢固樹立誠信理念,規范自身行為,珍愛每一次信用活動。具體輿論引導措施,可采取如各級黨委、政府及各單位、學校、社區、村鎮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站等形式進行誠信觀的宣傳教育,使誠實守信深入人心;根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制定《公民誠信行為守則》,建立誠信制度,規范民眾行為;有意識地宣傳和推廣一批誠信及失信典型,搞好示范和警示,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

(二)主體:強化“三位一體”建設

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司法誠信“三位一體”構成社會誠信的核心內容。以政務誠信為先導、商務誠信為重點、司法誠信為保障的誠信體系建設,推動整個社會誠信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

政務誠信建設,一是在于執行力建設,完善首問責任、限時辦結、一次告知、專項督查等服務機制,保證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二是推進黨務公開,以政務網站、公開欄、新聞媒體等為載體,暢通群眾了解政策、反映問題、提出建議的渠道,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公開操作,提高政務透明度;三是避免執法不公,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而導致的司法不公是對政府形象的最大損害;四是規避政策多變,出臺政策前要科學論證,避免政策行為多變導致的市場主體預期和行為短期化。

商務誠信建設,注重兩環節。一是引導市場中的商業活動主體以法為綱、守法經營,在信貸、納稅、履行合同等方面講究誠信,維護自由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優化外部信用環境;二是引導商業活動主體以確保質量安全、防范失信風險為重點,健全信用管理體系,著重在原料采購、產品質量、流通銷售、用戶投訴、債權債務管理等環節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強化內部信用管理。對于司法誠信建設的重點,一是要嚴格執法,完善程序公開、評議考核、執法投訴、過錯問責等監督措施,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二是要公正執法,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嚴格履行受理立案、案件查處、訴訟審理等程序,加強法律中介服務;三是要加強社會管理,落實領導干部公開接訪、下訪制度,健全定期排查、分級負責和聯動調處機制,以誠信理念抓管理。

篇2

關鍵詞:公共管理失范; 社會信任危機; 政府

社會信任是一個社會安全機制中的重要內容,對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著直接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市場經濟建設初步發展的影響,我國社會上的信任水平相對較低,甚至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度出現了下滑趨勢,對國家經濟增長、政治穩定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產生了相應的不利影響。從社會運行理論的角度看,導致這種社會信任危機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失范。因此,現階段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公共管理失范的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公共管理失范進行分析,進而結合公共管理失范問題探索社會信任危機的解決辦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相應的貢獻。

一、公共管理失范的具體表現和失范原因

1.公共管理失范極其表現。失范是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概念,根據涂爾干的相關研究理論,主要指人們在呈現出夸張化文化建設目標中逐漸失去了對規范趨同的情感支持,而在實際目標的建設中通過一定的手段極力獲取未獲得法律支持的利益,在集體意識發生改變和社會結構出現轉型的歷史時期,經濟活動所帶有的非道德取向變化導致公共生活出現一定的危機,造成社會整體結構和功能出現失調和紊亂現象,個人的目標成為影響其行為的主要因素,最終必然會造成社會整體穩定情況的急劇惡化,行為規范的應有效力喪失,整個社會出現信任危機的病態發展征兆?,F階段,我國公共管理失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結合方面:其一,工作人員懶惰怠工,本應在公共管理中發揮相應作用的工作人員不作為,損害群眾利益,造成政府信用出現斷鏈;其二,瀆職失責,推卸本應該自己履行的責任,在工作中,造成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現損失,對政府信用產生不良影響;其三,權錢交易、、,政府公共管理失效,對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產生不良影響;其四,兩面行政,公共管理人員“臺上一套、臺下一套”,陽奉陰違,實施地方保護主義,不利于執法監督工作的開展,也推動了政府信任危機的產生。2.公共管理失范出現的原因。當前我國導致我國公共管理失范出現的原因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整體行政意識較差。受我國傳統行政管理心理的影響,一些政府組織成員自身行政意識較差,對法制建設相對忽視,不利于政府行政工作的高效開展。近幾年,盡管我國已經認識到行政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并不斷完善行政體制,但是在落后行政意識觀念的影響下,組織成員的主觀思想對行政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的產生,對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響。第二,政府管理職能缺乏明確的定位?,F階段,在我國行政機構的建設中,由于管理職能缺乏明確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同職能之間的職責和職權發生分離或重合現象,造成公共部門存在內部競爭和推諉責任現象,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現象的出現。第三,政績評估工作不夠合理。盡管當前我國政績評估共合作已經開始實施政治和經濟的雙重標準,但是受到政績評估工作復雜性的影響,評估體系中仍然存在薄弱環節,造成一部分政府官員為了自身利益而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產生。第四,權力的監督和執行規范性較差。由于我國公共權力的行使存在單一發展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限制和上下級之間的相互監督,對公共機構的監督和管理也缺乏足夠的參考,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現象產生,對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二、克服公共管理失范,解決社會信任危機的對策

1.培育科學的公共管理精神、公共管理精神是社會公共組織在各項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凝聚力等整體性精神風貌,是對公共服務進行管理的持久性承諾?,F階段,基于政府信任危機,亟需在社會建設中培育和構筑一種科學的公共管理精神,對公共管理工作做出正確的指引。這一精神的構筑一般包含效率、公正、責任和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其中效率具體指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正則指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或者行使正義的自由裁量權來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公平;責任代表著為公共利益而服務的意識和責任態度;創新表現為與時俱進的探索公共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辦法,促使公共管理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在工作實踐中,公共管理精神能夠通過適當的自我教育、社會輿論、組織強化和道德考核等方式,激勵個體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行為自覺,最大限度的克服行為失范現象,為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2.構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社會信任危機,就必須構建相對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在當前我國社會的轉型發展時期,要構建一個健全、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必須以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為切入點,從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開始逐步打造能夠真正兼顧人民利益、取信于民的公共信用體系,進而建成能夠對現代化建設產生極大輔助作用的全社會信用體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相應的力量。在此工作中,政府應該在各項工作中堅持以民為本的工作原則,相關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出臺都應該符合社會公益、公理、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政府工作的開展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自覺維護。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應該不斷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模式,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為優質的管理服務,真正實現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親近民眾、為民眾服務、維護民眾的基本利益,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進程。3.對公共管理決策進行優化處理。一般情況下,社會風險與信任危機之間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影響關系,即社會風險的影響性越大,公共信任危機也必然越大,社會大眾的社會信任感則必然受到不良影響而逐漸下降,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必須提升公共管理決策的科學性,規避社會風險或最大限度的降低社會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決策機制建設,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在對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加以制定和貫徹落實之前,應該對國情和民情進行具體的考察,盡量聽取社會上不同階層對社會對本次決策的建議和要求等,進一步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社會適用性,保證公共決策的制定能夠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相適應。同時,在體察民情的基礎上也應該發揮相關專家在決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獲取系統,切實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規避決策風險。其次,堅持預防原則。任何政治決策的制定必然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制定公共管理決策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決策評估工作的重視,明確決策執行后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并針對風險做好評預防和應對方案,維護社會大眾的根本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當事人參與決策體系。一般情況下,公共管理決策的制定必然關系到一定的公共群體,甚至在維護某些人利益的同時也會對其他社會大眾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在決策制定過程中要兼顧不同參與者的意見,保證各個方面參與者的意見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最大限度的降低民眾對決策的抵觸心理,促使管理決策得到良好的貫徹落實,提升公眾對社會的信任度,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貢獻相應的力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公共管理體系存在相應的公共管理失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信任危機的產生,所以為了規避社會信任危機,必須采取科學的措施加強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管理實際質量,進而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基本利益的基礎上,增強公眾對社會的信任,完善社會公共信任體系,促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作者:姚亞菲 郝婧 單位:寧師范學院經管系 河套學院經管系

參考文獻:

[1]袁建欣,覃鳳陽,戴璐等.公共管理失范與社會信任危機研究[J].卷宗,2014(10):485-485.

篇3

【關鍵詞】 社會責任; 信息披露; 印象管理

*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批準號:10YJA630212)、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批準號:2010MS1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現代公司社會責任運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社會責任理念在我國逐漸滲透和強化,人們在關注公司經濟責任履行的同時,也日漸關注公司在環境保護、產品質量與安全、勞工權益保護、慈善捐贈等方面的社會責任表現。2006年9月,深交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鼓勵上市公司進行社會責任信息自愿性披露;2008年5月,上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建議上市公司獨立披露社會責任報告。這些規定促使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數量逐年遞增。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數量提高的同時,披露質量并未有相應的提高,披露內容和形式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一致性(沈洪濤和金婷婷,2006),印象管理行為較為普遍。

二、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印象管理的主要表現

印象管理是指人們試圖控制其他人對自己形成某種印象的過程(Rosenfeld et al.,1995)。將其應用到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領域,即公司利用語言信息的特點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法律法規的空白,通過有意識地操縱信息披露的內容、程度、方式和時機等,試圖控制公司信息受眾對公司的印象,從而最終影響他們與公司相關的決策行為。

(一)披露內容

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方面的印象管理表現可以歸為三類:一是社會責任信息類型的選擇性披露。擴大披露內容的要求與日俱增,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關注的問題不僅限于環境,還包括經濟、社會各方面與企業經營有關的問題(李章華和朱 ,2008)。一般認為,社會責任信息應當包括環境保護、公平雇傭、員工參與、社區服務、慈善捐贈、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在國內,隨著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礦山事故和員工跳樓等一系列負面社會責任事件接連發生,人們日益關注產品質量安全和勞動權益保護問題,相關的信息披露需求日益增多。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公司在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時存在高度選擇性,對行政管制、法規約束較多的環境信息和有利于體現公司積極形象的社區服務和慈善捐贈信息披露相對較多,而其他類型的社會責任信息相對披露較少。李娟(2012)、沈洪濤和金婷婷(2006)的研究都揭示了這一點。

二是不同性質社會責任信息的選擇性披露,披露內容“報喜不報憂”、“假、大、空”現象普遍。在外部監督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企業可能不太愿意多講自身的缺點和過失,擔心給公眾造成不良印象(李章華和朱 ,2008)。隨著外部監管尤其是媒體治理效應日益顯現,刻意隱瞞負面社會責任事件的行為一旦被動曝光,反而會產生更大的破壞性后果。從當前的披露現狀來看,這一趨勢顯然還沒有得到企業的普遍重視。許家林和孫清亮(2010)利用上市公司2009年的271份綜合社會責任報告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調查發現上市公司將有亮點的部分濃墨重彩作為披露的重點,存在不足或未采取有效措施的部分,則一筆帶過甚至只字不提。吉利等(2010)對我國報告年度為2005—2008年的311份社會責任報告進行了內容分析,也發現沒有任何公司披露不利于自身的信息。

三是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的表現形式選擇。由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大部分公司來說屬于自愿性披露的范疇,披露內容的表現形式更加自由、多樣??陀^而言,圖文并茂的表現形式有利于增強信息披露本身的吸引力,尤其是對非專業財務分析師而言。宋獻中和李詩田(2009)選取2005—2007年的92份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超過41.3%的社會責任報告在其正文中放置各類圖片,這些圖片具有一定的視覺效果,信息使用者至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信息的披露形式作出反應。梅躍碧(2009)對從巨潮資訊上收集到的65份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分析,結果顯示91.67%的報告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數字信息,有27份(45%)含有照片或圖表。

(二)披露程度

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程度的印象管理主要表現在有無貨幣化披露、有無數量化披露等定量信息披露方面。在我國,社會責任信息非貨幣化為主的披露形式為印象管理提供了客觀條件,雖然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逐年上升,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定量信息披露程度不高,特別是具有實質性的關鍵定量指標信息嚴重匱乏。許家林和劉海英(2010)選取125家央企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詳細研究,結果顯示這些企業多以定性語言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內容,熱衷宣傳公司的功績,但對社會公眾關注的績效指標披露分散,少有企業編制關鍵績效指標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機構商道縱橫也做了類似的研究,它以579家上市公司的報告為樣本做定量指標評估,結果顯示上市公司關鍵定量指標平均披露個數不足2個,56%的上市公司沒有披露任何關鍵定量指標。以環境類指標為例,在溫室氣體排放量和耗水量指標上,上市公司的披露程度都不足1%(于娜,2012)。

(三)披露方式

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式包括媒體和官方網站(含臨時公告)、公司年報及獨立社會責任報告三種實現方式(尹開國等,2012)。2009、2010、2011年我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包括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環境報告)數量分別達到371、483、531份。與此同時,有關社會責任的臨時公告、媒體和官方網站等多種形式的信息披露也日益豐富。但總體而言,現有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形式還較為單一,系統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年報和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所占上市公司比例都較少,網站披露質量參差不齊,各類披露方式間缺乏有效的整體規劃、整合。靜態披露較多,持續、動態以及允許交互信息反饋的披露方式不足。李正和向銳(2007)、宋獻中和李詩田(2009)等人的研究都指出了上述問題。

(四)披露時機

披露時機管理主要表現為公司管理層刻意控制信息披露時間以規避管理責任,瞞報、延遲披露負面社會責任信息現象突出。例如,在2011年3月15日被央視曝光“瘦肉精事件”之后,雙匯發展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的預約披露時間從3月31日延遲至4月29日,可以理解為雙匯發展為了弱化“瘦肉精事件”的負面效應所做的擇時管理。

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印象管理的治理對策

適度的印象管理無可厚非,理應是企業公關、聲譽、投資者關系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過度印象管理可能導致信息過載,“劣幣追逐良幣”,垃圾信息泛濫,缺乏應有的決策價值。宋獻中和龔明曉(2007)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我國上交所510家上市公司2004年年報中的社會責任信息質量和決策價值進行了整體評價,發現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年報中的社會責任信息質量水平和決策價值都較低。江炎駿等(2011)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市場反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整體水平不高,投資者認為企業的行為不夠真誠,導致企業沒有取得顯著的市場反應。當前的主要問題不僅僅是要增加披露數量,而是要從決策價值方面提高披露質量。在實踐層面,如何加強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規范和外部監管、切實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是當務之急。本文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治理對策和建議:

(一)推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標準化披露

克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特別是獨立社會責任報告的過度印象管理問題,客觀上需要建立一套類似于會計準則的制度體系,以將披露內容、方式及其量化程序進行標準化。具體而言,一是要引進、發展并引導企業采用標準化報告規范。目前,社會責任履行及其報告的相關標準包括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發行的指南(GRI)、聯合國啟動的全球契約、經濟優先權委員會認證署推廣的SA8000、英國標準協會發行的管理可持續發展手冊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跨國企業指導綱領。以采用比例最高的GRI為例,該指南列出了對大部分機構都十分重要且適用的50項核心指標及對某些特定機構可能適用且重要的29項附加指標,其應用等級要求還對具體披露標準、披露管理程序和績效指標提出了明確等級分類,有利于推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規范化、可比性披露。二是要在遵循通用規范的基礎上進一步標準化行業性披露指標體系。借鑒歐洲鋁業協會、美國石油協會和英國化學工程協會等已經出臺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標體系的經驗,國內行業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指標體系可由各行業協會具體制定并推行,時機成熟之后可另由證券監管部門或交易機構出臺針對行業的披露規范或指引。

(二)強化社會責任信息外部監督機制

總體而言,目前亟待加強以下三種形式的外部監督機制:一是政府監管。何麗梅和朱紅(2012)執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50.52%的機構投資者認為現時社會責任報告所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不夠完善的原因之一主要是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政府監管應能起到彌補市場化自發披露失靈的功能,規范強制性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違反強制披露規則的行為給予嚴格處罰,提高違法、不當披露成本。二是社會責任報告外部審驗。獨立的外部審驗機構可以利用其專業技能和審計標準對公司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行鑒證,并獨立審驗意見,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三是媒體監督。媒體通過提供持續的新聞曝光、社會評論和輿論參與平臺,能夠影響公司管理層的聲譽及其行為動機,已日漸成為現代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方式?!凹?、大、空”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如果被媒體挖掘并報道,將對公司經營和管理層聲譽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強化媒體監督有助于扭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中的過度印象管理趨勢。

(三)引導和規范第三方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評級機構的發展

第三方評級機構是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規模和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特別是獨立社會責任報告大量出現后的產物。在美國,由KLD研究與分析有限公司(KLD Research & Analytics,Inc.)編制的多米尼指數(Domini 400 Social Index)是目前國際上最有影響的以社會性與環境性議題為篩選準則的指數,其篩選指標主要來源于公司各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數據、資料,業已成為社會責任投資機構的基本管理工具。在國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潤靈環球責任評級(Rankins CSR Ratings,RKS)等少數機構已陸續推出了針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評級數據,這對于增進公眾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認知、吸引投資者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關注、支持關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議題的各類學術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如何提高第三方機構的獨立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推動評級機構自身的市場化、可持續發展。獨立、公正、權威的第三方評級有助于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可比性,為社會責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學、客觀的企業社會責任評級信息,將成為約束、激勵和規范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的積極因素。

四、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傳統的財務會計信息對于各類利益相關者來說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在此背景下,以社會責任信息為主的非財務信息披露受到普遍關注。然而,與當前國內上市公司投資者所面臨的過度盈余管理現象相似,在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數量提高的同時,披露質量并未有相應的提高,印象管理行為較為普遍。針對這一現象,本文歸納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披露程度、披露方式和披露時機四大類印象管理行為類型及其具體表現,進而從推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標準化披露、強化社會責任信息外部監督機制、引導和規范第三方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評級機構的發展三個方面系統提出了治理對策和建議。

【參考文獻】

[1] Rosenfeld, P., Giacalone R. A., Riordan C. A.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Theory,measurement and practice[M]. London:Routledge,1995.

[2] 何麗梅,朱紅. 機構投資者視角的社會責任信息決策有用性研究[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5).

[3] 吉利,馮利花,王環環.組織印象管理對CSR報告質量特征的影響[J].會計之友,2012(13).

[4] 江炎駿,徐勇,劉德格,周美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8).

[5] 李娟.加強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印象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2(13).

[6] 李紅,王建瓊,屠嘉.管理層印象管理行為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J].財會通訊,2009(7).

[7] 李章華,朱 .三重基線——21世紀企業可持續發展解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8] 梅躍碧.從印象管理管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J].會計之友,2009(2).

[9] 宋獻中,龔明曉.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與決策價值評價[J].會計研究,2007(2).

[10] 沈洪濤,金婷婷.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3).

[11] 許家林,孫清亮.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發展與思考[J].財會學習,2010(12).

篇4

關鍵詞:社會需求 專業技能 人才培養模式

一、意義

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建立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唯文憑的觀念正在淡化,重真才實學的人才觀日益深入人心,這種社會的進步和人才觀的轉變,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和技術的快速更新,人們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除了要掌握基礎知識外,還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為培養一線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成人高等教育也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創新,以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因此,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繼續教育創新的突破口。

二、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能

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在“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內,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具備最普遍的、最基本的素質結構。

(一)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人類知識內化到個體頭腦中所形成的類別、數量、質量及相互聯系。合理的知識結構是綜合素質形成的第一個過程,是良好綜合素質的基礎。這個結構主要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術知識。

(二)能力結構

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的心理特征,是個體從事一定社會實踐活動的本領,它是在合理的知識結構基礎上所形成的,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與知識相比,能力不僅存儲在頭腦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活動中,它抽象、無形,一旦形成后不易失去。合理的能力結構是從事職業、適應社會、尋求發展的基本而關鍵的條件。能力主要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構成。

(三)素質結構

這里的素質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教育、環境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素質。素質與知識和能力相比,層次更高。一般來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能力是知識的抽象和內化;素質則是知識與能力的升華和高層次上的再現,素質比知識和能力涵蓋的范圍更廣。我們在這里將其分成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思想品德素質、身心素質。

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根據社會需求,應從以下幾方面構建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更新教學理念,契合職業發展心理

教學理念是教學模式的基本指導思想,傳統的教學理念無法適應成人高等教育現展的要求,而職業發展理論也要求更新教學理念,以契合職業發展心理。

1.樹立終身教育的教學理念

樹立終身教育的教學理念,將各類教育形式有機結合,合理配置,創新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成人高等教育肩負著發展終身教育的重任,依據社會的發展以及職業需求搞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職人員崗位培訓、知識更新教育和繼續教育,盡可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勇于進取各種人才的要求。

2.強化開放辦學的指導思想

世界許多發達國家通過開放辦學使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甚至普及教育,如澳大利亞的遠程教育、英國的公開大學等。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要由封閉辦學轉為開放辦學,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和網絡大學。由于這類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更加適合各類在職人員的學習需要,從而成為21世紀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生長點。另一方面要利用成人教育對對象是在職的優勢,與企業、社會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使成人高等教育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為社會服務的功能。

(二)引入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夯實職業發展道路

在成人高等教育過程中,他們大多要兼顧學習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就職業發展理論而言,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必須考慮到職業發展需求是以學習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為主。為了找到學習和工作之間的平衡點,并提高成教學員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必要引入校企合作的雙元制教學模式,以夯實職業發展道路。

1.建立校企聯動機制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和需求,關鍵是尋求聯動的結合點,否則難以形成合力。校政企三方都有實施教育的愿望和條件,這就給創建校企聯動機制鋪平了道路,也為實施校政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掃清了障礙。

2.規范校企管理模式

雙方或多方合作,必須以合同或協議的形式建立一種有約束力的辦學關系,明確雙方責任與義務。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建立以學校為主,政府和企業參與的教學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教學環節,達到規范性與靈活性的完美結合。在辦學實踐中,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究制定培養計劃、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校政企各方緊密合作,共同培養合適人才。

3.合理設置培養目標與教學計劃

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專技能型人才。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確定教學內容與學員的職業發展,從業崗位密切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該充分利用學員及其所在單位這一寶貴資源,讓學員和社會各界充分參與到教學計劃制定和課程設置中來,使我們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以適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滿玲,張進輔,曾維希.職業發展的混沌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06(5).

[2]肖玉梅.加強校企合作,發展“學歷+技能”型的人才培養模式[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1).

篇5

關鍵詞 媒體;信任危機;公信力;化解途徑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3-0170-02

正處于社會轉型加速期的中國,新聞媒介業也向多方向縱深發展,然而目前許多媒體自身價值觀偏向了商業利益,正面臨著公眾的信任危機,失去了受眾的信任,導致了媒體的公信力正在流失。韓曉杰[1]分析了中國媒體信任危機的幾個表現方面,提出了如何化解中國媒體的信任危機,建構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的途徑。王潤澤[2]認為引起媒體信任危機的罪魁禍首是虛假新聞。在此后的新聞媒體信任危機研究中更加深入。樊葵[3]指出 “同源異質”新聞的報道,給新聞媒體帶來了信任危機,破壞了的媒體的公信力。陳艷輝[4]指出傳統媒體應該為社會發展提供建設性和理性的觀點來新聞媒體的信任危機。張吉存等[5]指出假新聞讓媒體面臨信任危機。朱宏軍[6]提升媒體公信力的有效措施,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加強新聞媒體的內部管理等相關措施,使新聞媒體在化解社會風險。本文對當前媒介生態環境變遷下媒體信任危機的產生原因、媒介的公信力影響因素、信任危機的化解途徑三個方面加以探析,既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同時還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1 新時期媒體信任危機的產生原因

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一些媒體出現了自身價值觀偏向,失去了受眾的信任,導致了媒體公信力的流失,具體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虛假新聞。隨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媒體運作進入市場化,媒體在給人們帶來各種益處的同時,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也帶來很多弊端,缺乏客觀真實、片面報道、隨意猜測等的假新聞也來勢洶洶、層出不窮。持續發展下去的話,媒體的社會生命力、影響力被相應弱化,直至最終消失[6]。假新聞歸納起來大致分三類:部分失實新聞、憑空捏造新聞、媒體從業者主觀臆斷

結論[5]。

2)媒體從業者、媒體無法抵抗利益侵襲。中國社會在經濟轉型期沖突和矛盾事件頻發,利益的糾葛是其中關鍵所在。而媒體從業者和媒體在利益糾紛中,站在利益團體的一方,為利益集團的立場鼓與呼,不敢與“財神爺”鬧僵,做一些有償新聞,對一些既有的應該報道的事實保持沉默,缺乏公正、客觀的理念和態度。不能為弱勢一方底層的社會成員和群體提供幫助及解決問題。這些價值觀上偏向了利益集團問題的存在,使媒體和媒體成為從業者逐步成為利益團體的“奴隸”,導致了媒體面臨信任危機。

3)低俗、惡俗、媚俗新聞。新時期部分媒體傳播內容片面的為了迎合受眾的某些需求或趣味,吸引受眾眼球,傳播寫低俗、惡俗、媚俗化嚴重的新聞。在新聞傳播中媒體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媒體公信力被扼殺,媒體的長久利益受影響。這些低俗、惡俗、媚俗化嚴重的新聞,受眾只是一時把它們當作娛樂、消遣的消息,遇到嚴肅的重大問題或突發事件,受眾依然會向嚴肅、權威的媒體求證及獲取消息。受眾不會在關鍵時刻、關鍵事情上信任那些充滿著低俗、惡俗、媚俗化信息的

媒體[6]。

2 媒體公信力影響因素

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廣電或電視媒體,要想受眾對媒體“買賬”或“感興趣”,公信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簡而言之,媒體公信力就是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及其強度的集中表現。媒體公信力是在市場競爭者媒體制勝的關鍵,同時它也是媒體發揮輿論導向的前提和保障。媒介公信力影響的因素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決定性因素??傮w而言,真實性、高尚性和權威性的是媒介公信力的決定性影響因素[7]。(1)真實性:真實性賦予了新聞生命,堅持新聞的真實性的媒體才能獲得受眾和行業內的尊重與信任;(2)高尚性:好的新聞作品面向受眾宣傳正能量,高品位的新聞所產生的效應是持久和深遠的,它有助于在受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3)權威性:權威性形象能大大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做到所報道的新聞令人信服、真實可靠、公平公正等。

2)外部因素。媒介公信力的外部影響因素較多,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為經濟和政治。(1)經濟:新聞媒介的發展受經濟因素的制約,經濟因素和媒介公信力相互作用。健康、強大經濟因素能是媒體更好的發展,為受眾和讀者提供更真實準確、公平、客觀的新聞,不斷提高媒介的公信力;(2)政治:媒介公信力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是巨大的,由此產生的公信力能真正的征服受眾和讀者[7]。

3 媒體信任危機的化解途徑的思考

化解新時期媒體面臨的信任危機,建構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應結合媒體公信力的影響因素,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思考。

1)掌握話語權,加強媒體內部整頓和管理。由于疏于對媒體監督,使媒體在傳播中處于雜亂無序的狀態。掌握話語權是政府參與媒體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媒體的監控力度,對新聞源及其傳播的領域進行把關,提高信息的真實準確性,在重大突發的新聞中要建立向民眾、媒體及時通報,澄清民眾的困惑,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恐慌[6]。

2)加強職業道德,培養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理念。媒體相關的從業人員缺少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是產生消極影響的重要原因。新聞工作要服務公眾利益,有評判事實的真偽,服從事實為最高權威,媒體從業者要接受行業自律[1]。媒體從業者應不屈服于外力,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增強媒體公信力,獲得受眾信任。

3)加強媒體監管,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對媒體的監管尤其是新時期的媒體要加快新媒體管理監管的立法,制定和健全相對的法律法規,并以此為準繩,對新媒體實施法律監管。新時期媒體的發展迅速、形式多樣、涉及面廣,而我國對媒體的監管制度和監管體制還不健全。新媒體的監管中存在管理多頭、條塊分割、效率不高,尤其是監管部門間監管邊界不清晰,容易出現監管空白或職權交叉,出現監管空位現象[8]。

參考文獻

[1]韓曉杰.中國新聞界的信任危機[EB/OL].[2009-11-17]..

[2]王潤澤.媒體信任危機的歷史與辨證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3(6):11-15.

[3]樊葵.“同源異質”報道與媒體的信任危機[J].新聞傳播研究,2005(4):27-29.

[4]陳艷輝.傳統媒體在信任危機事件中應該如何擔當――以“李剛門”事件為例[J].今傳媒,2010(12):163-164.

[5]張吉存,許曉楠.假新聞讓媒體面臨信任危機[J].記者搖籃,2010(6):18.

[6]朱宏軍.媒體信任危機的社會風險及其化解途徑探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1):14-16.

篇6

關鍵詞:幼兒教育;信任危機;應對措施

近年來,人們深受“教育從娃娃抓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思想的影響,對小孩子的教育給予了強烈的重視,尤其對幼兒早期智力開發等很是在意,與此相適應,各類幼兒教育機構也是遍地開花,雙語幼兒園已經數見不鮮,全腦開發的早教機構勢頭正旺,但是在實際的幼兒教學實施中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信任危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愈演愈烈,對家庭和社會來說都很困擾。

一、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的表現

(一)教育公平信任危機

俗話說“三歲看老”,幼兒階段是啟智階段,是孩子思維培養和習慣養成的重要心理時期,受到普遍重視。但受到家庭經濟條件限制,地域環境差異等因素影響,幼兒接受教育的機會,享受教育的質量水平都有分化趨向,如有些家庭經濟條件相對不夠優越,無法將孩子送到優質的幼兒園就讀;有些家庭所在區域有學區限制,家長期望無法達成;甚至有些地區還有戶籍限制。這些因素影響幼兒受教育水平與質量的平衡,不同程度導致了教育公平信任危機。

(二)教育安全信任危機

幼兒的安全是家長和學校首要注意的問題,目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度最高的家長最關心的教師虐童事件,二是易出現在學生上下學過程中的校車事件,三是突發校外不法人員闖入傷人事件。教師虐童事件屬個別現象,多是教師自身原因導致,而校車事件和傷人事件則是校方管理的紕漏,這些都不僅是輿論的焦點,也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三)教育效果信任危機

家長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接受教育,就是要通過正規專業的教育來實現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家長能通過觀察孩子的變化和成長來判斷幼兒園的教育質量,目前這個問題也普遍存在。主要癥結集中在以下兩點:一是學校的教育內容,目前我國幼兒教育系統構成為私立占絕大比重,達90%以上,教材和授課內容都自行選擇,有的注重知識學習,有的注重能力培養,能否適應幼兒心理發展期進行合理教學很難保證;二是教師教育方式方面,由于預期目標不同,有的幼兒教育機構以盈利為目的,忽視教育內容,敷衍了事,有的教育機構則為在家長面前展示教育成果,偏重知識教育,走入“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誤區。另外教師的流動也是原因之一。

二、幼兒教育信任危機應對

(一)加強國家干預,實現公平

幼兒教育公平危機是社會問題,國家有責任有義務對其進行干預,加強監管和引導。首先是立法方面。我國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對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都已經有完備的全國性的髙效力的法律法規,如我們熟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相比之下,在幼兒教育方面就相對薄弱,相關政策法規的效力較低,如《幼兒園管理條例》等法規,都屬于這一類。國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強制約束和規范幼兒園的日常操作,招生繳費等都應具備一定的流程和實行標準,對于違規的可以處以罰款警告,約談,整改等,情節嚴重屢教不改的予以取締。嚴刑峻法是杜絕不良行為的有力武器,國家必須狠抓落實。其次是政府方面需要做出努力。幼兒教育公平危機的根源在于經濟發展的差異,尤其是城鄉差異尤為嚴重,政府加大投入進行經濟建設,縮小差距,提高相對落后地區幼兒教育基礎設施水平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二)強化管理,社會協力

幼兒教育安全問題,主要應歸咎于教育機構的管理。教師虐待體罰兒童,歸根結底是教育機構選人用人工作的失誤,應加強對教師篩選,對教師行為作出嚴格限定,切實保護幼兒的身心安全,這也包含了幼兒心理安全方面的要求,教師要從身心各方面關愛幼兒。校車事件、傷人事件是教育機構對幼兒安全保護意識低下,對幼兒的人身安全不負責的體現,這驚醒我們,學生安全應該滲透入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機構必須時刻注意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還要制定責任人制度等,必須形成完善的系統。另外,這也需要全社會的協助,對教師的監督,對校車的禮讓,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都是我們每個人自覺自愿的行動,形成安全良好的氛圍,保證幼兒安全健康成長,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三)強化教師隊伍

在教育的任何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都是極為重要的,幼兒教育效果信任危機,是對師資力量的拷問,因此,提高師資力量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教育機構首先應該做好教師聘用工作,對教師資格和執教能力必須嚴格限定,不能隨意而為;其次,還是要做好教師的培訓,幼兒教育在不斷發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必須及時補充;還要保證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一般來講,學生應配備固定的老師,這對幼兒習慣的養成等都是必要的。

三、結語

幼兒教育信任危機普遍存在,問題也集中體現在公平、安全、教育效果等方面,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徹底解決的,我們首先應對幼兒教育的現狀有所自覺,然后針對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尋求解決辦法,各相關部門都應負起責任。另外,家庭和社會的力量更是不可或缺。家長要與教育機構做好溝通,積極參與,助力孩子成長,不能一切都交給老師,自己做甩手掌柜,對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這會導致教育的缺失。社會普遍存在的危機感是幼兒教育危機的催化劑,因此注重社會和諧也是緩解幼兒教育危機的途徑,如社會輿論多一些正能量的傳遞,不對幼兒教育問題大加渲染,惡意散播,對事件能有客觀評價,杜絕網絡暴力等。

作者:柳芳紅 單位:衡水市桃城區第一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張燕.淺析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的表現及其破解策略[J].教育探索,2013,(06).

篇7

如果說電影、文學作品等屬于藝術創作,允許存在一定的虛擬性的話,即使創造一兩樁偽民俗也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那么,由政府主持的莊嚴隆重的民俗儀式也被不客氣地打入不信任的領域就值得深思了。這些年來,這樣那樣的大典層出不窮,花樣繁多,并且每一場大典無不與民俗文化有關、無不“盛況空前”,卻也無不引發民眾的質疑,“搬出老祖宗,能醫好文化腎虛嗎?”①這是對民俗傳播行為本身的不信任。

對于民俗傳播而言,信任危機的產生有其傳播原理的根源。民俗文化意義上的傳播,不是一般傳播學意義上的傳播或者消息擴散,它更多的是以世世代代的民眾自身作為文化載體的傳播。②“傳統社會中,由于社會交往的空間相對狹小,信息環境和客觀環境基本處于重合狀態,人們感受信息環境,也就是在感受客觀環境本身,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交往無限擴大,大眾傳媒系統較為發達,人們生活在一個‘媒介環境’中,這時的信息環境與客觀環境發生了分離,成為不同于環境本身的‘二次環境’,并且有了相對的獨立性。當代的民俗及民俗傳播正存活于這樣的‘媒介環境’和‘信息環境’之中,并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③當代社會,人們生活在由媒介塑造的“二次環境”中,接觸到的是通過媒介“過濾”的民俗文化,而我們知道,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儲存著真實信息的“原生環境”,民俗文化還有一個真實的原生態。與原生態的疏遠或隔絕導致了對媒介傳播信息的不放心,因為人們無法確認媒介信息是否符合真實信息。

“二次環境”的隔絕是不信任的發端,最終導致信任危機的則另有原因。首要的是傳統的消失。曾經有學者認為,我國社會的信任危機緣于現代化進程中日常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變革所造成的傳統斷裂。④傳統斷裂實際上就是傳統的消失。傳統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內涵,對于民俗傳播而言,傳統斷裂所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它從兩個方面引起了信任危機。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逝去導致許多民俗事項不可再現,傳播中的民俗信息因“死無對證”而成為無憑無據的口頭傳說,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而傳說是不可信的。另一方面,傳統的消失帶走了一大批儀式,導致民眾缺乏共同的信仰基礎。民俗是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儀式是這模式中的模式,它能提供秩序、意義、價值和信仰等諸如此類的東西。格爾茲曾經指出,以象征和儀式的意義體系為核心的文化,是一個難以隨政治經濟秩序變動而變動的體系,相反,前者往往決定后者發展的形態。我們當今的文化恰恰是一個隨社會轉型而變化的體系,這也證明儀式文化已從我們的文化當中衰退甚至丟失,由此造成行為道德規范和價值信仰的缺失。這正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異化現象,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加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卻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雹萑祟愒诂F代化的征程中前進得越遠,傳統的信仰精神也就退化得越嚴重。離開了傳統的道德規范和共同信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著名社會學家齊美爾曾對信任的重要性有過這樣的論述:“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會本身將瓦解。幾乎沒有一種關系是完全建立在對他人的確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證據或親自觀察一樣,或更為強有力,幾乎一切關系都不能持久……”民俗傳播,尤其是心意民俗傳播,對人際信任的依賴更強。抽掉了信任,傳播就會陷入危機。

導致民俗傳播出現信任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商業惹的禍。商業時代,一切可被利用的資源無不打上了商業的烙印,文化也不例外?!拔幕钆_,經濟唱戲”,這已是公開的生財之道,并且屢試不爽,而民俗文化由于其獨特的魅力更是不被放過。當然,這也并非是壞事。畢竟,在商業這只“無形的手”的操縱下,被包裝好的文化有可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得到更充分的發育,更出色地實現它所負載的功能。梁祝文化節就是將民俗文化進行商業包裝獲得成功傳播的一例。但是,也有偏離正常的商業運作軌道導致不良后果的現象。有些“搭臺”的單位為了經濟這出戲唱得好看,奪人眼球,不顧特定民俗的特定場合,一味生搬硬套,以致天天都是“潑水節”,到處都是“鍋莊舞”,稍微有點古意的地方就整個“民俗村”、“民俗城”,實際上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打著民俗的幌子販賣到處可見的旅游工藝品。如此進行“民俗傳播”,將民俗庸俗化、商品化,實在是對民俗的糟蹋,違背了民俗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惜制造偽文化、偽民俗,例如占卜問卦、看相算命等封建迷信“偽民俗”的借尸還魂。偽民俗、偽文化的大行其道,民俗的不正當傳播引發的負面影響,以及民俗本身在其商業傳播過程中的失真、扭曲,都導致了人們對民俗的商業傳播行為的警惕和防范。商業意識剝奪了人們對傳播行為的純粹簡單的信任,甚至殃及非商業傳播行為――人們在準備接受任何一樁民俗傳播之前都得仔細思量,無須引導,自然而然就會猜測在其傳播行為背后隱藏的利益動機,中華文化標志城就是一例。

以上是導致民俗傳播遭遇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具體分析時還需考慮其他因素。地域的阻隔制造了文化隔閡和取證困難;作為民俗載體的人和作為傳播渠道的媒體缺乏可信度;民俗專業人才不足,無法從事充分的田野考察以獲得全面的第一手資料,不能對傳播中的所有民俗信息進行證實或證偽,無法為大眾提供權威的可信的鑒別依據……這些都可成為產生信任危機的理由。

實際上,上述原因往往是綜合發揮作用的。有一個筆者親身經歷的例子:家里的嬰兒啼哭不止,隔壁一位來自四川的奶奶抓來一撮不知名的茶葉,一再敦促孩子家長把茶葉放在口中嚼出汁液再喂到孩子嘴里,說是能立即止住小兒腹痛。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土方法的年輕家長自然不敢讓孩子“以身試法”,口中答謝著那位好心的鄰居,背地里卻將那撮茶葉扔進了垃圾桶。且不管那種土方法是否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民俗傳播”的失敗原因。顯然,在拒絕的背后隱藏著不信任,這個不信任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傳播內容――治療小兒啼哭的民俗方法的不信任,二是對傳播者――來自不同地方的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的鄰居奶奶的不信任。試想,如果那種土方法不是隨著傳統文化的消失而罕為人知,或者孩子家長可以從四川取得可信的證據,或者不是鄰居老奶奶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醫提供的治療方法,傳播效果也許就不一樣了。可見,在這個事例中,傳統的消失、地域的阻隔、權威的缺乏,這諸多因素合力導致了這次民俗傳播在信息接受的環節上遭到信任危機的堵截而終止。

毋庸置疑,信任危機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播不啻一場災難。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曾把文化比作“水”,文化因其特質似水,柔而有力,因此能滲透人心,文化的交流是人類心靈的交流、是情感的溝通,作為一種“軟實力”,具有其他交流不能替代的作用。⑥然而,沒有了信任,即便文化似水,也無法穿越人心之間豎起的“防盜門”。沒有了信任,任何文化交流都只能望而卻步。民俗文化以人自身作為載體,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被堵塞的時候,民俗傳播也就戛然而止了。

信任危機還給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障礙。原本是“偽民俗”和“偽民俗保護”⑦引發了信任危機,“真民俗”和“真民俗保護”卻不幸深受其害,人們在長期信任危機引起的“信任疲勞”狀態下,對民俗和民俗保護一概不予輕信。要想真正對民俗施以科學的保護,就必須解除民眾的防范心理,完成信任重建,這就徒然給民俗保護工作增添了許多額外的困難。

信任危機不僅阻礙了民俗的傳播和保護,還削弱了民俗文化的創新?!靶湃问且环N允許作出冒風險的決定的態度,沒有信任,風險就可以避免,創新行動就不會出現,有的只是為回顧性意義而采取的常規性行動?!雹嗫梢哉f,沒有了信任,不僅民俗文化的傳播、傳承變得不可能,民俗文化本身也將變成一潭了無生趣的死水。

“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⑨民俗文化是人類的文化之母,是人類生生不息于其間的生活文化。民俗傳播是最廣泛、最深層、最基本的文化傳播,對于“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責無旁貸的使命。民俗傳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社會的運行效率和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我國正處于史無前例的社會轉型期,面臨商業文化的沖擊和傳統文化的式微,遭遇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民俗傳播也未能幸免。

注 釋:

①人民網文化頻道。

②③仲富蘭:《民俗傳播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頁,第92頁。

④高兆明:《信任危機的現代性解釋》,《學術研究》,2002(4)。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陳強、鄭貴蘭:《從“中國年”到“孔子學院”――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柔性塑造》,《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⑦仲富蘭:《“偽民俗保護”應當緩行》,《新民周刊》,2005(47)。

⑧羅德里克?M?克雷默、湯姆?R?泰勒[美]:《組織中的信任》,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頁。

⑨詹姆斯?W?凱瑞[美]:《作為文化的傳播》,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篇8

關鍵詞: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290-01

1.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的表現

1.1教育安全信任危機。目前頻發的虐童事件導致民眾對幼兒在園期間的安全問題越來越擔憂,使得幼兒教育安全信任危機凸顯。尤其是最近浙江溫嶺女教師虐童照片的曝光,把這一問題推向了輿論的焦點。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幼兒園、甚至整個幼兒教育體系就會失去公眾的信任。曾有報道指出,有些家長為了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將錄音筆裝在孩子的口袋內。目前,有條件的幼兒園流行在教室里安裝監控的做法,家長可以隨時在互聯網上查看孩子的一日活動情況。從表面上看,這種方式能使家長放心,但從實質上講,視頻監控體現的正是教育信任危機問題。生活在監控之下,一舉一動都會被無數只眼睛監視,無論對教師還是幼兒,都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也許在這樣的環境中師生的行為會更規范,但其心理也會變得越來越恐懼,不利于師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監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任危機問題,并且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1.2教育內容信任危機。目前教學內容偏重于讀、寫、算,有的幼兒園甚至直接使用小學教材,為了讓孩子多學文化知識,而擠占了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幼兒園盲目傳授小學內容、甚至讓幼兒寫家庭作業的做法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幼兒教育內容信任危機彌漫。對人的一生發展來說,知識固然重要,但良好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價值觀念的樹立等亦是不可或缺的。

1.3教育方式信任危機。目前,許多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念、幼兒讀,游戲成分偏少,在游戲的組織形式上,表現為自由游戲多,益智游戲少。上課時幼兒要統一坐端正,手背后,不準隨便離開座位,教師提問時要先舉手后回答,教師講課不準隨便插話,儼然一副小學生的模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傾向于將自己的所知灌輸給幼兒,不重視讓孩子在玩中學,沒有充分發揮自主探索在幼兒學習中的作用。這種注入式的教育訓練方式,將會使幼兒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磨滅殆盡,也使得應試教育正在幼兒教育中滲透、生根、發芽。

2.幼兒教育信任危機的對略

2.1完善立法,加強管理作保障。目前,我國現有關于幼兒教育的政策法規,如《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都屬于教育法律體系的第四個層次,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較低,而在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領域都有著層次較高的全國性法律。有了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才能夠完善幼兒教育的管理體系,規范辦園行為,加強政府對幼兒教育的監管力度,保障幼兒教育事業的有序發展。

2.2增加投入,經費籌措是關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經費作保障,幼兒教育的發展必然受限。目前,幼兒教育領域存在的許多問題說到底是經費的問題。近年來,各級政府對中小學教育的投入都有所增加,但唯獨沒有增加對幼兒教育的投入。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石,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因此,國家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建立以政府為主的幼兒教育投入機制,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多渠道籌措經費,確保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希望可以將學前三年的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這將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

2.3打造隊伍,教師素質是重點。首先,加大幼兒教師職前培養的力度。國家要鼓勵師范大學開辦學前教育專業,同時要給予人力、物力、政策上的扶持,緩解我國幼兒教師稀缺的問題。其次,加強對在職幼兒教師的培訓。由國家出資,由師范院校的相關教育教學機構承擔培訓任務,通過短期培訓和長期置換研修的方式,有效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第三,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應將幼兒教師納入到小學教師管理體系中,明確幼兒教師的身份,提高幼兒教師的待遇,讓所有幼兒教師都能愉快而有希望地工作,做到安心從教、樂于從教。

2.4改進教法,提高質量為目標。應針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開展幼兒教育,將幼兒視為"小大人",一味進行知識灌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從短期效果看,也許確實會令教師和家長感到欣慰,但這種暫時的成績是以犧牲幼兒的習慣和品格的養成為代價的,最終會影響到幼兒一生的發展。幼兒園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主的原則,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讓幼兒從事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活動。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

2.5注重溝通,家園共育為途徑。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家庭教育伴有親情,幼兒園教育更為專業,兩者的協調配合對促進幼兒的發展意義重大。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應該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否則幼兒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不利于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家長和教師可利用家園聯系冊、幼兒園開放日、家長學校等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幼兒在家和在園的表現。在交流和溝通時應本著"平等、民主、一切為了孩子"的原則,切忌教師向家長告狀以及家長向教師興師問罪式的交流。對于幼兒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一些不良行為的出現,家長和教師更要注意雙向溝通,共同商議解決方案,千萬不能想當然、一廂情愿地辦事。如果家長發現問題不是在第一時間與教師進行溝通,而是通過自認為有效的途徑對問題進行處理。這種單方面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幼兒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充分認識溝通的重要性,互相尊重、理解和體諒,加強交流,從而形成對幼兒教育的合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斐.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下),2012,11:126.

篇9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組織工程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863(2013)09-0104-05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以來,非營利組織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并以其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的獨特優勢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成為一支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力量。然而,近年來非營利組織的擴張性發展、市場化變革和官僚化傾向,引發了專業不足、責任缺失與服務低效等問題,嚴重削弱了公眾對該類組織的信任,使其陷入“志愿失靈”的困厄之境。同時,迫于政治和經濟的壓力,不少非營利組織淪為商人避稅的工具或是官僚的“次殖民地”[1],被當成市場和政府的“衍生品”,這加劇了公眾對其民間性、獨立性、公益性、非營利性和志愿性的質疑。誠如萊斯特·薩拉蒙(Lester M. Salamon )所言,就目前的發展勢頭而言,非營利組織面對內部沖突和外部限制時仍然十分脆弱,其“志愿主義”和“完美無限”的神話應該重新解讀 。[2]

與營利組織相比,非營利組織的信任流失是其致命問題,因為信任是其合法存在的基礎,而且偽裝成善行的“邪惡”讓公眾感到的是更為傷心的侮辱。[3]在“非零起點”的信任構建中,破壞性信息往往比建設性信息具有更大的話語權重,因而非營利組織的自我修復容易受公眾“邪惡印象”的映射而夭折。特別是在公民社會發育不良和社會資本存量匱乏的場域里,非營利組織難以從外界攝取足夠多的營養元素,這使信任損傷的規避和再生變得更加困難。由此可見,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是一個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拓寬研究視野,以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

將組織視為一個生命體,以研究生物學的方式研究組織[4],已成為管理學的經典范式。作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社會有機體,非營利組織的器官同樣會發生“病變”,亦需尋求功能恢復的治療之道。為此,筆者引入“組織工程”的視角來探討和分析這一問題。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也被稱為“再生醫學”,是指用生命科學和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正常和病理哺乳類動物組織的“結構—功能”關系,以及研制生物代用品,以恢復、維持或改善其功能的一門交叉學科 。[5]簡而言之,組織工程是研究受損功能修復或再造的科學。其意義不僅在于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還在于突破了僅靠自體組織修復損傷的窠臼,提出了復制“組織”和“器官”的新思想。這種理論關懷,為非營利組織信任損傷狀況的診斷和修復進路的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穎有效的跨學科工具。

二、組織工程:邏輯推衍與話語移植

(一)組織工程的方法意蘊

跨學科研究要求剝離研究對象的具體物質屬性,撇開那些特殊的、個別的東西,而著眼于各種事物或過程的共同點[6],亦即尋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層邏輯。對于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而言,組織工程理論的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方法論層面?;谶@種學術立場,我們對組織工程所涵蓋的“感性事實”進行了“理性抽象”,推衍出以下三個帶有普遍性和整生性的命題。

1.組織生長受到應力作用影響,具有開放性。當受到外部壓力時,組織的各質點會產生一個連續的、有方向、有大小的應力(Physical Stress),并聚合成組織生長的“場”,也即組織生長環境。這種場既可以改變組織的外部表征,可以改變組織的內部功能,是影響組織進化的重要因素。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應力作用對細胞或組織結構、功能和產品質量的影響可能是決定性的 [7],它既是組織損傷產生的原因,又是組織功能恢復的關鍵。當負向應力作用超出組織承受范圍時,組織功能就會發生損傷;而正向應力作用則會推進組織與所處的“場”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并藉此使組織功能得到修復或強化。如果將健康組織所處的理想環境稱為“原始場”,那么組織功能恢復便是尋找“原始應力”的過程。一言以蔽之,在組織工程理論的視域中,組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外部環境互動而生的“場”塑造著其結構和功能,互動的過程具有連續性和方向性特征。

2.組織演化受到組織基因控制,具有內生性?;驍y帶構成和維持生物體生命形式所必需的所有生物信息,影響生物體的一切生命現象[8],是生物組織演化的內控因素?;驈椭瓶梢员3趾途S護生物的基本特征,其特有的記憶和表達功能使組織擁有自我修復的功能。當特定基因被喚醒或轉染到受損部位時,受損部位的新陳代謝功能會因“基因復制”而得到長久標示,組織修復進程也變得持續有效;基因再造則可以改變DNA分子結構和功能,為組織演化提供原材料,是彌補組織功能先天缺失和后天發育不良的重要方法。當然,基因再造具有極大的風險,如果再造過程失去方向和力量的控制,便會導致基因惡性突變進而引發組織功能的衰竭和退化。一般認為,外部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刺激以及基因復制過程中的斷裂都有可能引起基因突變。總之,基因是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結構與功能的變化過程是組織演化的實質。

3.組織功能因植入異體而變遷,具有可塑性。異體來源于外部環境,但與溫度、濕度等其它外部因素的應力作用相比,異體植入對組織功能的影響是替代性而非互動性的,其直接性、目的性、時效性、徹底性和爆發性更為明顯。在組織工程學的視域中,植入異體(Xenograft)會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促進或抑制組織功能的改善。當具有生物活性的“異體”復合在組織上時,會通過成長因子的信號傳輸來控制細胞表達正確的基因和進行分化,從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生組織,并且參與工程組織與受體組織的整合過程。[9]不同類型的“異體”具有不同的功能屬性,只有與宿主匹配恰當并順利完成組織“結構—功能”的整合重塑,才能誘致有利反應的出現,否則就會引發強烈的排異反應,導致移植的失敗或者宿主的死亡??梢姡M織可借助“異體”完成功能重建或修復,而成敗與否則取決于“異體”的活性及其與“自體”的相容整合程度。

(二)組織工程語境下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的解釋框架

將理論發現移植應用于新領域時,往往有助于促成進一步的發現。[10]理論移植成功的前提是“本體”與“類體”具有緊密的關聯。由前述可知,組織工程與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具有契合性:其一,兩者都是為了解決組織難以修復的深度損傷,所面臨的問題具有相似性;其二,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的觸發機制和治理機制是復雜的,組織工程開放的系統觀和創新性的修復方法可以提供有益的啟示,兩者在基本原理上具有相通性;其三,以組織工程為視角,有助于從功能維度而不僅僅是關系層面考察“信任危機”。依循組織工程的方法,我們認為,非營利組織信任損傷的消解和修復是外部環境和內部基因共同控制的結果,政府、企業、其它NPO、公眾及其附著之上的資源等“異體”的植入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鑒于有效的治療必須首先探明“損傷”的病狀和病因,而后才能開出正確的“處方”,我們按照“損傷修復”的過程,嘗試著將組織工程的話語“移植”到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的討論中。

1.器官病變與信任損傷的類比推理。當組織存在基因缺陷或無力抵抗應力場侵蝕擠壓時,器官的形態或功能就會發生變化。如果病程遷延或者治療不當便會導致組織器質性病變,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傷。對于非營利組織而言,組織文化、組織結構和行為方式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傳承性,是控制其演化的基因,也可以稱為“慣例”。如果組織發育不善,又掣肘于消極的“慣例”,便容易與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產生緊張關系。當組織信任這一“質點”難以承受外部應力時,就會導致組織信任危機。此時,該類組織或是無力阻止信任流失,或是在匆忙應對中引發信任的“次生危機”。不存在基因缺陷的非營利組織也難免陷入信任危機,因為信任是一種穩定的“脆弱狀態”[11],公眾對背信行為的指控更為偏好。在這種情境下,組織打破原有平衡的創新(如植入異體改變組織結構或基因突變打破組織慣例等)和信任損傷后的修復等無過失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其信任的流失。此時,非營利組織外部認同空間的大小決定其信任損傷發生的概率和程度。因而,非營利組織的信任損傷是易發、復雜且動態的,這就要求我們對其進行全面、系統而細致的考察。

2.功能重建與信任修復的思維耦合。生物組織具有天然的自愈力,當器官發生病變時,遺傳有修復功能的基因會被復制并觸發組織自我恢復機制,幫助生物體擺脫疾病的困擾和非健康的狀態。當組織自愈力不強時,組織功能恢復就需要借助他愈,如植入同種或異種器官替換病變器官、植入帶有活細胞裝置誘導病變器官再生或再造基因以優化組織結構等。非營利組織信任損傷的修復也有此種特性。其一,非營利組織自身發展過程中累積的各種資源,會通過復制、轉染等方式參與到關系裂痕的修復中。組織規模、資源汲取能力和社會形象等“生命指征”的強弱決定了信任修復的效果。其二,在社會資本豐富的均衡社會中,非營利組織可以借助彼此理解、互惠合作的關系網絡完成信任的修復,行動的成功與社會資本存量呈正相關。其三,在惡性循環的環境中,背叛、猜疑、逃避、利用、欺詐和無序在相互強化[12],非營利組織應當通過自我革新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蛟僭旌椭踩氘愺w是兩種有效的革新手段,前者主要是通過打破“慣例”,優化組織功能;后者則通過引入恰當的力量來完成組織內部的功能整合,彌補組織損傷帶來的功能缺失。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構建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的“損傷修復”解釋框架,詳情見圖1。

三、我國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病理探微與治理進路

(一)非營利組織信任損傷的診斷

非營利組織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及所承擔的義務影響著信任的存在,而其滿足社會期望的能力和動機則決定其信任水平的高低。因此,非營利組織的信任損傷多源于公眾對其社會地位、治理能力和社會責任的質疑。在現代化進程加速的情境下,這種損傷表現得更為復雜。運用組織工程的方法論,我們對其生成機理進行分析與探究。

1.社會轉型帶來的裂痕限制了非營利組織的認同空間。對于非營利組織而言,信任的“原始場”是一個政策環境寬松、公民社會發育完善、社會資本存量充足的理想狀態。社會轉型改善了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外部環境,但消極“慣例”的慣性、現代性精神的缺失、群體共有倫理的失范等社會裂痕的存在,卻使其脫離了“原始應力”的作用。政府雖然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政策構想,向社會讓渡了一些權力,但實質上仍然是公共資源的壟斷者。當非營利組織不可避免地與政府形成競爭公共資源的局面時,其通過政治規范和法律體系認可的機會被嚴格控制。事實上,我國很多“民辦”非營利組織因無法注冊成社團法人而被迫注冊為企業法人,這帶來了法律保障缺失、組織目標不明、活動范圍受限等一系列問題。而公民社會發育的不完全,尤其是契約精神、法治精神、志愿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缺乏,又使非營利組織的活動缺少社會響應。在“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間隙,公眾仍傾向于向各自的單位或政府而非非營利組織表達利益訴求。更為嚴重的是,社會轉型時期的否定性沖動所造成的傳統斷裂引發了普遍的信任危機,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信任感突然塌陷。[13]在社會成員彼此期望下降和共享價值體系失落的情況下,非營利組織的認同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這些負向應力的存在,誘發了非營利組織的信任損傷,亦使其在社會結構中的應有位置難以確定。

2.行政力量的植入削弱了非營利組織的自治地位。自治是非營利組織體現自身獨特價值和合法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當外部力量植入非營利組織內部并影響其決策獨立性時,組織的公信力便會下降。我國非營利組織多脫胎于政府系統或由政府撥款籌建,其治理結構、組織文化、行為方式都具有很強的行政性,部分工作人員還隸屬于國家公務員序列,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同時,政府對非營利組織實行了“雙重管理體制”,即民政部門負責登記管理、業務主管單位負責業務管理,這擠壓了非營利組織的自治空間,導致理事會等自治機構的虛置。因而,我國非營利組織常因官辦色彩濃厚而被稱為“受政府支配的非政府組織”(GONGO)或“第二政府”。而“民辦”非營利組織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或政策支持,往往主動掛靠政府機關,要求行政力量支持或涉入自身管理活動。這種對政府部門的先天依賴性,使“民辦”非營利組織復制了官僚制的部分稟性,管理運行模式趨于保守、僵化和低效,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也逐漸失去平衡。當行政力量對其結構和功能產生影響時,非營利組織或是沒有或是丟失自治性的特質,缺乏對公眾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3.社會需求的激增挑戰了非營利組織的治理能力。當組織對外部期望表現出“有心無力”時,能力質疑型信任損傷便會發生。一方面,非營利組織自身存在權威缺失、慈善不足、活動狹隘和家長式作風等基因缺陷,具有內在的局限性。加之受資金匱乏、人才不足、設備缺失和管理不善等問題的影響,處于初創階段的非營利組織的活動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弱,難以吸納充足的社會資源以實現組織目標。另一方面,伴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期望值的提升,非營利組織被要求承擔更多的公共服務。同時,社會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又使得非營利組織需要面對不同類型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公共需求并對諸多利益相關者負責。因而,在治理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社會需求的快速、復雜變化加劇了非營利組織治理的困難。當非營利組織在政府和市場不愿做、做不好的領域表現得不如人意時,其存在的價值便會受到質疑。

4.組織演化的失序降低了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責任。由于缺少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我國非營利組織“經濟人”的特性日趨明顯。在逐利性市場環境的影響下,一些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和公益性基因發生惡性變異,、瀆職失職等現象嚴重。一些供職于非營利組織的員工不再是為了公益事業,而是想要獲得一個編制或豐厚的報酬;部分領導者為了謀取私利,挪用組織資源從事營利項目,甚至侵占和貪污公益基金;有些非營利組織演化為利益交易的場所,為圈錢、洗錢、偷稅漏稅、竊取優惠政策和特權等非法行為提供庇護。這些情形將非營利組織帶離了健康狀態,其社會正面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損害。同時,非營利組織在自身發育不善時所推行的民營化改革,雖然提升了行動效率,但也將委托的風險暴露無遺,并引發了信任危機。

(二)非營利組織信任損傷修復的進路

可以肯定,非營利組織信任損傷的修復是一個多種因素互相整合的過程,既需要外部環境的改善,又有賴于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優化。利用組織工程這一“工具包”,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的治理之道。

1.改善外部場力,拓寬非營利組織的認同空間。正向應力對非營利組織信任危機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它既能降低信任危機發生的風險,又能減少信任修復的阻力,是組織健康發展的保障。其一,對非營利組織重新定位。政府、企業和公眾要對非營利組織的地位和作用達成一種共識,即非營利組織不是政府機構精簡的安置所、政府職能轉變的工具、政府權威的挑戰者、公共資源的競爭者,而是政府與市場缺陷的補救者,具有重新配置社會資源、擴大社會公平、凈化社會風氣、促進民主建設的功能。其二,為非營利組織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應在資金籌措、人才引進、技術革新等方面為非營利組織提供支持,放松對已登記非營利組織的管控,將工作調動、工資調整、職稱評定等日常事務管理權返還給非營利組織“理事會”。同時,建立合理的法律框架,完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提高非營利組織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解決非營利組織必須先掛靠業務主管單位而后才能登記為社團法人、一個地區不能成立一個以上相同功能社團、不允許基金會設立分支機構等“作為失當”問題,降低非營利組織獲得合法身份的成本與門檻。其三,重塑社會價值體系,將法治、平等、誠實、互信、互助等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社會輿論應引導公眾參與公益事業,增強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合法性,降低公眾對單位和政府的依賴程度,為非營利組織信任修復提供一個社會資本豐富的“場”。

2.優化組織基因,增強非營利組織的治理能力。能在復雜、多變環境下生存與發展的組織,必然具有比外部環境更高的復雜性。因而,為了修復信任損傷,非營利組織必須提升治理能力,以向外界釋放出強而有力的責信信號。其一,激活組織基因,復制和轉染非營利組織的原始價值理念,以獨特的歷史使命重拾人心。為了贏得民眾的支持,非營利組織需要顯示自我價值,以表明本組織能為公眾利益有效地開展工作。[14]非營利組織要理順與政府和企業的關系,保持自治地位,同時摒棄“為自我利益工作”的思想觀念,將自身定位于承擔公共責任的機構,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營利機構。其二,打破消極慣例,增強非營利組織的活力與行動力,以積極有效的作為彰顯其社會作用?!肮俎k”非營利組織要盡可能地弱化與業務主管機構的行政隸屬關系,變集權封閉結構為分權開放結構,增強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并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形成需求導向、政事分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精簡高效的運行模式,以提升對公共利益訴求的回應性;“民辦”非營利組織要建立完整的組織框架,汲取更多的政策、資金和人力資源,爭取獲得恰當的社團法人身份,通過擴大和提升公益活動的范圍與專業化水平、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贏得聲譽。此外,非營利組織還要建立包括預警機制、應急機制、恢復機制在內的信任危機治理框架,完善信息披露機制以提高決策、執行的透明度,并通過有效的公關活動爭取公眾的諒解和支持。其三,控制基因突變方向,保證組織及成員行為符合基本規范。對于非營利組織而言,組織演化失序時,直接的反應便是建立有效的自我監控機制。非營利組織要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組織運行機制;要健全非營利組織的規章制度,通過財務管理制度、項目管理制度、信息公開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的實施等防治信任危機事件;要建立能力監控機制,對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資金、設備、員工、工作效率進行自我評估,并以此確定非營利組織的業務性質與范圍,保證公共服務的供需平衡;還要建立有效的學習機制和激勵機制,培育和強化非營利組織的公益型組織文化。

3.植入活性力量,彌補非營利組織的功能缺陷。植入與組織結構相吻合的異體能夠強化組織功能,改善組織損傷的修復效果。因此,借助外力擴展組織功能邊界是非營利組織信任修復的有效途徑。其一,植入外部信任。信任具有擴散性,將具有較高信任水平的組織或個人“植入”非營利組織,可以獲得社會大眾的“快速信任”。鑒此,非營利組織要積極引進社會聲望高、業務能力強的人員或團隊,借助“名人效應”加快信任修復的速度。其二,植入民營化的運作機制。雖然不恰當的民營化策略會加劇委托的風險,但適恰的民營化有助于非營利組織打破僵化的運作模式,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在當下,非營利組織可以遵循顧客導向、結果控制、程序簡化、競爭、分權等原則,借助信息化技術再造組織流程,提高非營利組織運行模式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其三,植入外部監督力量。自我監督的局限性要求非營利組織構建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以保證組織演化的正當性。由于非營利組織需要對不同的利益訴求主體負責,因此需要構建由政府、企業、媒體、公眾等多元主體參與,法律監督、社會監督、行業監督等多種方式構成的外部“責信網”。具體而言,政府要加強對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責信,監督非營利組織遵守法令規章并履行委托責任,通過行政處罰、行政訴訟、追究刑事責任等方式對不作為、不正當競爭、腐敗等行為進行規制,進而為非營利組織的誠信建設型塑剛性機制;媒體、服務對象、捐款者、民意代表要通過輿論監督、投訴、等途徑向非營利組織施加持續、有效、具有震懾力的“責信壓力”,以保證其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實現;行業協會、業內組織要根據專業領域內已經建立的共識、規范與流程來落實“同行責信”(Peer Accountability),以檢驗非營利組織的專業資格并判斷其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否達到專業水平。[15]

[參考文獻]

[1] Hansmann, Henry B.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1980(5).

[2]Lester M. Salamon.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 Foreign Affairs, 1994(4).

[3]Hayes, T. Management, Control and Accountability in Nonprofit/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Ireland .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1996.p96.

[4]郭毅,可星,朱熹,於國強.管理學的批判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3-34.

[5] Langer Robert, Vacanti Joseph P. Tissue Engineering. Science, 1993(5110).

[6]葛志敏.橫斷學科的特點及產生途徑[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6).

[7]楊志明.組織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69.

[8][英]T.A.布朗.基因組[M].袁建剛,周嚴,強伯勤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6-7.

[9]胡江,陶祖萊.組織工程研究進展[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0(17).

[10]W.I.B.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M].陳捷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133.

[11]Mayer, Roger C., Davis, James. H., Schoorman, F. Davi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MR), 1995 (3).

[12][美]羅伯特· 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王列,賴海榕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8.

[13]高兆明.信任危機的現代性解釋[J].學術研究,2002(4).

[14]Lester M. Salamon, S.Wojciech Sokolowski.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Civil Society Studies, 1999.p37.

篇10

【關鍵詞】信任 信任危機 信譽機制 集體懲罰

一、信任的特性及信譽的集體懲罰機制

信任是在存在風險狀況下對他人或組織的可靠性及可依賴性的認同和正面預期。信任是一種心理因素,又須通過一定的行動來表達。信任具有一些特性從而影響人們的信任行為。

1、信任具有風險性

這里的風險是指一方將面臨由于另一方的不可信行為而導致潛在負產出(傷害或損失)的可能性。信任在本質上意味著承擔風險并使施信方在受信方的行動面前是脆弱的,信任的風險性是由信任的主觀性、時間差、不確定性、施信方對受信方的依賴性而產生的。如果交換結果對施信方不重要,則信任是不必要的,因為施信方不用擔心損失。正因為施信方利益的實現依賴于受信方的行動,施信方才必須作出信任行為且面臨著被要挾、受背叛的風險,特別是當難以對受信方進行監督和控制時,施信方的利益只好依賴于對方的善意。在適合信任發展的情境如監控不易及必須依靠對方等,也容易出現背叛信任的惰性。當然,信任的風險性只有當施信方付出了行為信任(behavioral trust)時, 才由施信方直接承擔;僅僅表示愿意信任他方而暴露脆弱性是沒有承擔風險的。當風險特別大時,為了減少或避免損失,人們只能采取不信任行動。

2、信任具有脆弱性

這是因為信任可能被背叛或違反,施信方不能控制或強迫受信方去實現對他(她)的預期,也就是說信任帶有使施信方受到傷害的脆弱性,施信方承擔著被不履行預期的風險。“這種脆弱性是建立在風險事態上的后續行為且基于對方選擇?!毙湃侮P系的建立與消失在時間上具有不對稱性。信任關系的建立是在交往或交易過程中逐漸實現的,需要花很長時間,然而它的消失卻可以在瞬間完成。在交往、交易過程中,任何一次非預期的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對信任的破壞,并且重建這種信任會花費比前期更多的時間、金錢等。信任的形成帶有幻想的成分,特別是在信任關系形成的初期,在缺乏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施信方會對彼此的信任關系存在某種程度的幻想,但隨著雙方互動的日益頻繁,任何有關受信方投機的證據都會減弱初始的信任及幻想,進而使信任的程度倒退回低信任或是不信任。

3、信任具有傳遞性

信任或不信任可以通過社會媒體、關系網絡進行傳遞,A-B,B-C的信任(或不信任)關系在適當的時機很可能演變為A- B- C的信任(或不信任)關系。

4、信譽的集體懲罰機制

信任的產生是施信方在無法完全掌控受信方行動的條件下,通過審慎評估交換關系中可能遭遇的收益及損失,在確信受信方守信的利益將大于失信的成本情況下所作出的理性選擇。如果預期損失將大于預期收益,人們則會選擇不信任。對于信任的產生機制,最典型的是祖克爾(Zucker,1986)所提出的社會性特征、交易過程和制度,其中制度是促使信任產生的最重要機制。制度性因素會被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心理信念,從而影響社會成員的信任關系。由于大家共同信任這些制度,從而使行動者之間產生信任,其實質是這些大家共同認可的制度承擔了對行動各方采取監督及對違約行動實施懲罰的功能。正如Lewis & Weigert 所說的,人們會通過陌生的房屋中介商進行交易,這并非相信對方,而是因為相信國家法律會強制對方遵守契約。一個社會若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人們的信任程度就會下降。然而,僅僅依靠制度產生信任是不夠的,在大量的交易活動中,信任是借助于信譽機制來維持的(Macauley,1963;Greif,1993),有信用才能建立起信譽,當主體建立起自身的信譽后,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信譽是反映信譽主體可信任度的信號顯示,使有交易與合作意愿者節約了信任的搜尋與甄別成本,能夠降低不確定性和人們信任的風險。好的信譽能贏得人們的信任甚至忠誠,而不好的信譽只能讓人們產生不信任感,使失信者失去當期的和未來潛在的交易機會。所以,信譽就成為激勵和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種機制。

信譽機制通過公眾給予守信行為以獎勵和給予失信行為以懲罰,從正反兩方面激勵人們重視自身的信譽,以達到制約違約行為、維護經濟秩序的目標,其中信譽機制的懲罰作用分為對失信者個體的懲罰和對失信者所在集體的懲罰。泰諾爾(Tirole,1996)曾經研究過個體聲譽與集體聲譽的關系,他認為個體聲譽是集體聲譽的基礎,集體聲譽是個體聲譽的集合,個體聲譽與集體聲譽之間是互相影響的。良好的集體聲譽會使該集體中的每一位個體受益,這時好的聲譽產生了正的外部效應。但是,當集體中的個別成員出現失信行為時,則會產生負的外部效應,給該集體中的守信者甚至整個集體也都帶來壞的名聲,失去人們的信任,從而集體性地蒙受損失。在經濟領域,一個行業是由眾多企業組成的集體,其中一家或幾家企業不守信用,會影響到該行業其他企業的聲譽。

二、我國奶業的信任危機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消費者對于相關政府機構食品安全監測能力和對于企業經營誠信度的懷疑,導致對乳品消費熱情驟減,中國乳業在國際上的信譽在近期也一敗涂地,中國的乳品(特別是奶粉)出口受阻,危機的爆發已使行業內所有企業面臨同樣嚴峻的考驗。目前國內大概已庫存積壓了30萬噸奶粉,若不能在保質期內及時處理,乳企將面臨無可挽回的巨大經濟損失。奶粉的滯銷直接沖擊了奶農的積極性,在浙江金華等地,已出現奶農大規模倒奶現象,而滯銷嚴重如甘肅、寧夏等地,則開始出現奶農殺牛救急的現象。盡管事件之后政府和企業已加強了對奶制品的檢測和監控,并通過媒體對三聚氰胺的知識進行解釋和宣傳,許多奶制品廠家也紛紛進行了大量的促銷活動,但是,人們仍然對國產奶制品表現出明顯的不信任,不愿購買。而另一方面,外資品牌則利用消費者對國產乳品的信任危機而搶占中國市場,從而進一步加強在中國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壟斷地位,近年來國產知名品牌在中高端奶粉市場與之相抗衡的局面將因此次事件而喪失。在2007―2008年上半年時,進口奶粉一直是3.5萬元/噸,而現在降到1.6萬元/噸,受進口奶粉低價傾銷的沖擊,國內許多企業大量進口廉價奶粉,這也是導致國產奶粉滯銷的重要因素。此次信任危機由點及面,守法的奶業企業信譽因其所在的行業信譽受損也受到了不利影響,正是信任的集體懲罰機制發揮了作用。

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及其所引起的我國奶業的信任危機,根源在于相關制度不健全。第一,過去我國對奶制品的監測標準中沒有對包括三聚氰胺在內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進行規定,因此從來也沒有企業對三聚氰胺進行過檢測。第二,奶業沒有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良莠不齊的企業包括不具備生產條件的企業也一擁而上。第三,前些年鼓勵奶業擴張,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原奶收購價格偏低,在政府對原奶采購環節監管缺位的情況下,誘發了各種摻假行為和奶制品市場的混亂。第四,奶業協會沒有發揮應有的自律作用,龍頭企業如蒙牛、伊利等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標直接打擊了消費者對我國奶業的信心。第五,我國奶業的信任危機只是近年來我國頻繁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集中反映,這充分暴露了我國整個食品安全質量監管制度的缺陷和生產經營者的誠信問題。

三、對策建議

這次危機如果處理得好,會促進我國奶業直至整個食品行業法律和監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我國奶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處理不好,我國奶業市場將被外資大量搶占,國內奶企將失去話語權。我們目前應對危機的策略應該綜合考慮短期和長遠利益。

1、從短期來看,需要盡快恢復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心,同時申請對外資低價銷售乳制品的反傾銷調查

第一,政府相關部門和媒體共同進行乳品質量安全知識的宣傳。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以后,企業和商家都對乳品采取及時的降價促銷,媒體也對三聚氰胺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報道和解釋,但多數消費者對國產乳品仍持觀望態度。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和商家信任程度較低,另一方面也與媒體的宣傳力度不夠有關。因此,為了全面恢復消費者信心,在人們心目中擁有較高信任度的政府相關部門如食品檢測和監管部門、衛生部門可以在各大商場乳品銷售處設立固定的宣傳和咨詢點,商場正在銷售的乳品應該公示該批次乳品的檢測證明材料。各大媒體應該開設專門版面堅持進行乳品質量知識和相關信息的報道。

第二,對陷入困境的守法奶企和奶農,政府可以進行補貼和其他優惠措施、收購滯銷的奶粉。

第三,針對個別外資乳品的低價銷售行為,可以向世貿組織申請反傾銷調查。

2、從長期來看,我國奶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得依靠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乳業生產經營資源的優化

第一,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產品檢測標準,禁止生產經營用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

第二,實施對乳品行業的準入制度,對現有的乳業生產經營資源進行優化重組,提升乳業的整體水平,控制奶業的過度擴張。

第三,對乳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特別是對原先被忽視的原奶采購環節政府部門要進行監控。

第四,奶業協會要引導和敦促企業發揮自律作用,及時披露不合格企業和產品,龍頭企業應該帶頭擔負起守法經營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Hosmer,L.T..Trust:The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eth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2).

[2] 張仙鋒:網絡欺詐與信任機制――基于交易鏈面向網上消費者的信任機制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3] 杜漪等:基于“信任環”模型的虛擬企業信任機制構建策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

[4] Zucker,L.G. Production of Trust[A].In B. Straw and L.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Greenwich,CT:JAI Press,1986(8).

[5] 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M].北京:三聯書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