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的色彩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4 20:0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雨的色彩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一年級;童趣教學;課堂
低年級的孩子愛動、愛表演、愛畫畫。所以,根據課堂適當的內容,多讓孩子們參與到課文的學習中,設計童趣課堂學習效果倍增。例如,《春雨色彩》一課,讓學生說說四季不同的季節特點導入,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學生齊聲回答:春季。師:那么,你們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嗎?你們最喜歡哪一個季節?學生有的說喜歡夏天,夏天可以去河邊玩;有的說喜歡冬天,冬天天空下起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師:老師最喜歡春天。因為春天的色彩最美麗,春天萬物生長,是最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季節。聽,小動物們也在夸春天呢!這時,學生被這形象的比喻吸引,再學習課文內容,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設計讓學生分角色來朗讀,學生參與的勁頭更足了。向學生提問:你都聽到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黃鶯都是怎么說春雨的色彩的嗎?小朋友們說:小燕子說是綠色的,因為樹葉綠了;小麻雀說是紅色的,因為杜鵑花開了紅色的花;小黃鶯說是黃色的,因為蒲公英花開了。再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春天里還有哪些色彩?讓學生拿起畫筆畫彩色的春天,并將他們的作品展覽。讓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圖畫講講畫中的內容,練習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再找出一些與春天有關的歌曲《小雨沙沙》《小燕子》讓學生聆聽,多方面感知春天。從歌曲內容中知道,種子是在春雨的滋潤下發芽,春天是播種的季節,農民伯伯春天播種下種子秋天收獲糧食。3月12日是植樹節,春天是植物成長的最佳時節。給學生講小燕子為什么春天飛回來,簡單了解候鳥的遷徙生活習性。而在學習《柳樹醒了》時,則設計各種角色扮演完成課文的學習。比如,教師讀課文,學生根據教師的內容,做動作表演小柳樹醒了(生表演揉眼睛、伸懶腰)、小柳枝軟了(表演雙手左右搖擺)、柳梢綠了(表演手張開晃動)、柳絮飛了(表演飛翔動作)。再給學生分派角色扮演表演,選出扮演春雷、春雨、春風、春燕、柳樹的學生,按角色再去練讀。學生分成小組扮演朗讀,很快便能將課文背誦下來。這時,引導學生講講春天里自己走到大自然親身體驗春天的經歷,談談自己的發現和觀察。學生說起:和爸爸媽媽去戶外山林里野餐烤肉,小河水十分清澈,小草、小樹的枝葉很小很嫩。還有的說起去桃花島觀光,看到大片的粉紅色桃花,香氣撲鼻。有的說在廣場上看到一片粉色的花海,像地毯一樣軟軟的。有的說去農民伯伯的梨樹園,看到許多潔白的梨花漫山遍野,微風一吹花瓣輕輕飄落像花雨。這時,教師再教育學生這么美麗的環境能破壞嗎?我們能踐踏草地,折損樹枝隨便摘花嗎?整組課的設計,有讀、有演、有畫、有說,孩子們的參與面十分廣泛,從中受到的教育也深刻自然。
低年級的孩子自理能力還不是很強,尤其住宿生的孩子們,不在父母的監護培養下,為了學習過早進入集體住宿生活,那么,班主任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對孩子多生活上的關心指導外,要多結合課本內容延伸到生活自理的教育和引導中去。如,學習《失物招領》一課,就是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愛護公物、保護環境。課堂上先播放電子錄音“大大的郵包”,里面是以講故事的形式說小猴和小熊是鄰居,但小熊總愛往樓下扔垃圾的故事。學生聽得很起勁,也聽懂了故事內容,這時,開始學習課文,說說失物招領里的失物是什么,分析一下書中學生的做法是否正確。共同分析出:他們亂丟垃圾的行為是錯誤的,但通過認領張爺爺撿回的物品時臉紅了,說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這種認識到錯誤的做法是正確的。讓學生說說文章的內容,說說自己受到什么啟發?平時自己有沒有亂扔垃圾的時候?學生都表示知道不能亂扔垃圾、保護環境是大家的事情。口語交際“我們身邊的垃圾”時,讓學生想想垃圾都是怎樣來的?我們學校的衛生什么時候最不好?學生說:有的學生把一些廢舊的塑料袋整理完衣服扔在地上不管,有的學生在家L的帶領下買零食吃,包裝袋隨手亂扔。教師總結說:同學們認識和分析得很對,那么你想怎樣改變這種破壞環境衛生的行為呢?大家住在學校,寢室就像你的家,寢室衛生一定要搞好,想想自己平時在寢室是不是有好的衛生習慣呢?經過這樣的教育,家長們也都反饋說孩子懂事了,衛生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孩子的心靈是純凈的,而且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向陽的,設計學生喜愛參與的教學課堂,設計多讓學生受益的教學課堂。注重課堂的教育性、知識性、互動性,一年級的孩子們在學習中成長得才會更快。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研讀教材;教學技能;“吃透”文本
一、研讀教材是基礎
教材是個“富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它在學生語文實踐中的地位可以用“最基本、最重要”來定位。研讀教材的形式很多,除了朗讀、默讀,還要重視“研讀”,即通過邊讀邊琢磨,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的要求。若輕視教材,甚至拋開教材,讓“實踐”成為隨意的、淺表的、無序的活動,那是違背教學規律的。
因為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鏈條,任何一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使鏈條脫落,尤其是最初的環節。課堂教學中呈現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此前的過程我以為更重要。“功夫全在詩外”用在這里可以理解為:教學的成功原因可能也在課堂外,在課前的備課、課后的反思中,尤其是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對教材的研讀,要力求別出心裁,這是教師研讀教材創造性的體現,它源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細節處開掘出有獨特見解的個性研究。如:我校徐老師上的《騎牛比賽》一課中,在理解騎手技藝高超的基礎上,更深入地理解騎手技藝這么高超的原因,是因為他曾經從牛背上摔下來上千次!理解“上千次”,僅僅知道是很多次,那還只是淺層面上的,情境的渲染,讓騎手“上千次”摔下牛背的情景浮現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深刻地吃透課文。這些教學構思,都是建立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的。可以說對教材充滿科學性、藝術性與創造性的研讀,是高質量教學設計、高水平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二、有利于教學技能的提高
在大多數教師的眼中教參無疑是教師的法寶,教材解讀思想也就是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參的教學建議,也就成了教師實踐的例證。或者有些教師模仿或復制他人的教學思路,非常缺乏獨立的意識,教學沒有個性,作為聽課的教師來說,也失去品味的價值。教學的精彩在于教師有獨到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總有自己的創新與發現。這樣的課堂是鮮活的,是深受廣大教師喜愛的。
竇桂梅老師的《我的爸爸叫焦尼》,她宛如一位語言大師,又好似一位童話創作者,用自己親和的語言,智慧的思想,細膩的情感引領著孩子們細致地解讀著。一本薄薄的圖畫書,竇老師不僅僅帶領孩子品讀文字,從字斟句酌中挖掘思想,讓孩子去認真觀察繪畫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衣著等,還讓孩子們去觀察這本書繪圖的色彩,封面封底的紅色,書中畫面的灰暗,人物服裝的顏色,(爸爸的紅色圍巾、媽媽的綠色圍巾,兒子的紅綠相間格子圍巾)從中去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引導孩子學會“簡單地表達,豐富的感動”。
竇桂梅的教材觀是寬廣的、是超越的、是多維的。正是有這樣的教材觀,她敢于打破傳統的思想認識,深入挖潛教材中的教育價值,給了學生思想的啟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我認為研讀教材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一位教學成功的老師讀教材的水平是很差的。反過來說要在教學上有一定的突破,必須把讀教材的本領練出來。沒有讀教材的本領,不可能提升教學的檔次。因為教學設計都依托在讀教材的水平上,對文本的理解,對文本的欣賞。教師只有把教材讀好了,從教材里提煉出教學內容,你才有自主的教學過程。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師必須有深厚的閱讀功夫。
三、有利于“吃透”文本
記得有一位特級教師總結經驗時這樣說:“千重要萬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沒法。”這足以說明研讀教材時要吃透教材,很好地領會教材的內涵,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材里的知識點,這才是備課的基礎和核心環節。
篇3
關鍵詞:小學音樂;審美能力;個性發展;學科結合;學習興趣;多元文化;評價
冼星海曾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作為人類最古老、最普遍和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實際的音樂教學卻沒有發揮其真正的價值。一些學校、教師的不重視讓學生沒有接觸音樂的機會;又或者是我們的音樂課堂只注重對學生“唱”的教授,幾乎每節課都是讓學生跟著唱,只要學會唱了就可以了,這就是以往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然而,這樣的教學并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價值。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充分展現音樂教學的魅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借助音樂鑒賞,提高審美能力
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形成,不僅可以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而且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有著重要意義。然而,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小學階段的學生鑒賞能力太差,對事物認識程度也不高,對其進行鑒賞教育就是浪費時間。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正因為小學生沒有任何思想、觀念上的束縛,他們才能欣賞出成年人所欣賞不到的美。因此,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充分發揮鑒賞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鑒賞《嘀哩嘀哩》時,這是一首學生非常喜歡的歌曲,輕松活潑的旋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活潑。所以,在學生學唱之后,我引導學生對這首歌進行了鑒賞。為了讓學生更有目的性,我引導學生從歌詞、旋律等方面對這首歌進行鑒賞,說一說自己在學習完之后的感受。有學生說:“歌詞很優美,好像將各處的春景都展示給了我們”;有學生說:“旋律很輕松,唱完之后感覺很愉快”;還有學生說:“歌詞展示的春天的景色很美”……雖然學生的在鑒賞的過程中不能用較為準確的辭藻來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從學生的表述中我能感受到這首歌帶給學生的愉快心情和美感,從而使學生在鑒賞中感受春天的美,感受自然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鼓勵歌畫結合,注重個性發展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而歌配畫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個性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的歌配畫就是將音樂和美術結合在一起,打破傳統狹窄的單調知識技能教學,而且,對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時,由于這首歌詞描述了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情景,所以,為了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展示自己的個性,在授課的時候,我采取了歌配畫的教學形式。首先,我引導學生聆聽這首歌曲,讓學生在歌曲的引導下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幅畫,可以是通過其中的一句歌詞產生的畫面,也可以是想象出來的畫面,之后,讓學生在音樂的襯托下去畫出一幅圖畫。令我出乎意外的學生在歌詞中抽離除了各種繪畫的素材,如,小船、白塔、太陽、魚兒、湖水等,之后,一幅幅帶有兒童氣息、富有個性的畫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欣賞音樂中蘊含的價值,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繪畫能力,當然,也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擴展學習范圍,提倡學科結合
所謂學科之間的結合就是將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我們綜合應用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建構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掌握基本音樂知識的同時,也能輕松地掌握更多的知識,進而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音樂和其他學科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學《雨中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雨的內涵,也為了讓學生感受一個多彩的雨的世界,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語文教學中的《春雨的色彩》讓學生通過閱讀去感悟春雨的美如畫。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也能幫助學生去感悟語文教學中春雨所帶來的五彩世界,而且,語文中形象的語言描寫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雨”中蘊含著孩子純真的友誼,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創建表演平臺,調動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強,表演欲旺,不喜歡單一呆板的課堂,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搭建表演平臺,使學生在表演中找到學習的欲望,找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粉刷匠》時,這首歌曲輕松風趣,語言活潑而幽默,生動地描繪了“小粉刷匠”愉快勞動的情景。所以,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進行情景表演,跟著歌詞:“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更漂亮。刷了房頂又刷墻,刷子飛舞忙。哎喲我的小鼻子,變呀變了樣。”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將歌詞所表現的情景表演出來,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音樂的樂趣,進而使學生的表演能力和音樂學習的能力都得到鍛煉和培養。
五、借多媒體技術,理解多元文化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以利于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受到年齡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地對民族音樂做出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進而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多元文化。
例如,在教學《祖國、祖國我們愛你》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我們美麗的祖國,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蒙古一望無垠的草原、蔚藍的天空、藍色的海洋、長城、故宮、圓明園、長江、黃河等,一幅幅直觀的圖片展示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祖國的美,而且,對學生理解文化的多元化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價值,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六、完善評價體系,重拾學習信心
評價是一堂課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讓音樂課堂在教師多樣化的評價中富有活力,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使學生在教師肯定性的鼓勵中重拾學習信心,進而促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走進音樂學習當中。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轉變評價模式,要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進而促進學生獲得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總之,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充分發揮音樂的價值,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唱,還要促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的發展,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健康而綜合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福友.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初探.音樂時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