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老師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15 06:1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老師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贊美老師詩歌

篇1

我曾記得您那沾滿粉末的雙手,

我曾記得您那慈善的諄諄教導,

我曾記得您那新增的幾根銀發。

因為有您,莘莘學子才能成才;

因為有您,世界才會如此文明。

老師,你是明燈,

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家。

九月,獻給老師,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而燦爛。

我們歌唱九月,

因為這是您永恒的節日。

我們牢記九月,

因為這是我們真誠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滿四溢的杯子,

我們用雙手高高地舉起。

一片真誠的祝福聲中,

請你干杯。

九月的樂章已經奏響,

請接受我們九月的獻禮吧,

篇2

春華秋實,時序更替,我們說秋的輝煌是用老師的血凝成的,正是在這樣一個金色的秋天,這樣一個收獲的季節,一個燦爛的日子乘風而來——教師節!請讓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將心中對老師誠摯的敬意轉換成屬于你們的語言。大家都說您培育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那棟梁。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已經是第無數次把您的身影化成紅燭,為后輩獻出了所有的光和熱,您的品格和精神濃縮成兩個字——燃燒,不停地燃燒,燃燒…… 還是您,工作在今朝,描繪的卻是祖國未來的藍圖;教學在課堂,成就的卻是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如把您比作蚌,那學生就是蚌里的沙,您用愛去舐它,磨它,浸它……經年累月,砂粒變成一顆顆珍珠,光彩熠熠,點綴了教育界,裝潢了祖國!可您,從不愿炫耀這番豐功偉績,永遠地從事這葉的事業,卻散發出花的芬芳,默默地將培育出的***萬紫千紅開放在我們的心間,就象春蠶從未自詡,堅持著“命旦夕,絲方盡”,在中國的神圣之地上開創了聞名世界、震撼古今的絲綢之路。“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錦繡,英才濟濟笑顏開!”千言萬語也道不盡我們對您的感謝和贊揚,姑且讓這首詩來詮釋你們的生命價值,將你們的高尚品格在祖國傳唱!

《教師節詠嘆》

是蠟燭?難道不是嗎?那耗盡自己而發出的光告訴我;是人梯?難道不是嗎?那擎起學生的臂膀告訴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難道不是嗎?那知識海洋中的高樓大廈告訴我。“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不只是一句響亮的口號。那需要燭淚來滋養,需要梯木來構建,更需要鑄造靈魂的氣力來千錘百煉。所以,我們向您致敬。“傳道,授業,解惑”,慷慨六字,迸發出教師為渴望知識的學生們奉獻自己的精髓。當你看到他們伏案批改的時候,當你看到他們流汗講解的時候,當你看到他們飛快地趕往辦公室的時候… …你是否為之感動?為那一股真摯的奉獻之情感動?為那善良之人無私的光彩感動?感動吧!踏著教師節的旋律,讓我們獻上一份誠摯的賀禮,用真誠的心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

《老師,辛苦了》

是誰-- 把無知的我們領進寬敞的教室, 教給我們豐富的知識? 是您!老師!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剛破土的嫩苗。

是誰-- 把調皮的我們 教育成能體貼幫助別人的人? 是您!老師! 您的關懷就好似和煦的春風 溫暖了我們的心靈。

是誰-- 把幼小的我們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篇3

有多少幅畫把祖國的春色描繪。

啊,春的園丁,美的使者,

把心靈的春天打扮得令人陶醉。

您用質相的七色音符,

奏出和諧動人的旋律。

那美育的甘露,

滋潤著新時代的蓓蕾。

您用神奇的五彩畫筆,

繪出姹紫嫣紅的世界。

那純美的三原色,

裝點著校園的生活的春暉。

不記得有多少次,不想著有多少回,

踏著您的肩膀登上領獎臺,

伴著您的汗水大賽去奪魁。

啊,春的園丁,美的使者,

篇4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教師工作的基本特點,更全面地了解教師職業。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教師在學生知識學習和人格成長中的作用,并學習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對老師的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養成尊敬老師的良好道德品質,并試著認同教師職業所蘊涵的價值取向。

二、教學重點

了解教師工作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客觀和真實地了解教師工作的特點,由衷地迸發出一種愛師之情。

四、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案例辨析、情景升華。

五、教學過程

A.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設問:1.這首歌歌頌的對象是誰?(教師)

2.知識競答。

B.新課講授

板書課題:第六課 走進老師

第一框 我的老師很特別

(一)知吾師

1.為老師畫像。

【活動1】為老師畫像

活動目的:讓學生描述出老師的外貌和個性特征,分組討論交流心得,共同分享我們對老師的了解。

活動過程:第一步,分組討論、準備。

第二步,分組派代表描述我們的老師,并請該組的同學互猜。

第三步,評一評,看看哪組同學描述得最形象、最貼切。

第四步,請同學完成課本59頁表格。通過學生填寫表格,讓學生對老師的興趣愛好、工作時間和內容、價值追求等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2.教師心語。

【活動2】課后采訪

活動目的:了解教師工作的特點,體會他們的情感,增進與老師的情感,學會關心、體貼老師。

活動準備:請各組同學準備好要采訪的問題。

活動過程:第一步,分組請代表說采訪的結果,師生互動。

第二步,請學生談采訪后的感受。

第三步,教師點評,鼓勵同學們平時應多與老師溝通交流,了解老師,增進與老師的情感,多關心體貼老師。

【活動3】故事鏈接

活動目的:學生通過觀看《感動中國十大災區的教師》視頻,感悟教師的人格魅力,通過教師的高尚品德,體會教師的榜樣力量――以人格塑造人格。(視頻、圖片資料展示,并引用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二)贊吾師

(圖片展示)贊美、感激老師對同學們的教導。

【活動4】接力賽(課本61頁)

活動目的: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老師的贊美之情,并把這種贊美之情落實到行動中。

活動準備:學生課前搜集贊美老師的詩歌、名言名句。

活動過程:學生接力贊美老師。可以采用:“老師,我想對您說……”或者:“我說,老師是……”的形式。

詩歌誦讀《讓我怎樣感謝您》升華本課的主題,增進學生對老師的情感。

C.本課小結

今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們的老師,老師的工作特點――教書育人,教師職業的不可取代性,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意。許多詩歌都歌頌過老師,他們誨人不倦的工作態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拉近我們與老師的距離,讓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快樂。

最后,播放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讓學生再次帶著崇敬之情去感受老師辛勤的工作。

D.作業設計

你最喜歡什么樣的老師?

請制作一張“愛師卡”,表達對老師的愛戴、贊美和感激。

六、板書設計

第六課 走進老師

(一)知吾師(知師、信師)

①日常生活中的老師(傳播知識)

②信息時代的老師(教我們學習的方法)

③培養人格的老師(教我們做人)

(二)贊吾師(愛師、敬師)

①夸夸我們的老師

篇5

語文

年級/冊

二年級下冊

教材版本

部編版

課題名稱

第一單元1《古詩二首》之《詠柳》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想象柳樹婀娜之姿,體會詩歌意境,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之情。

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

本首古詩運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來形容柳樹之高和柳枝之多,詩歌中還運用了數字來表示數量多,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

難點分析

二年級學生還沒有真正接觸過專業的修辭手法訓練,學習中運用象性思維較多,在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方面還有所欠缺。

教學方法

1.圖片欣賞,想象畫面

2.關鍵詞解讀法

3.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法。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和春天有關的古詩《村居》,大家還記得嗎,讓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吧。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和春天有關的古詩——《詠柳》。

知識講解

(難點突破)

(一))認識作者

作者:賀知章,唐代詩人,書法家。說起賀知章,我們并不陌生,我們耳熟能詳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作者便是他,他的詩現在僅僅留下來19首,其中寫景的詩,文字通俗,意境清新。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最有名的古詩《詠柳》。

(二)

初讀古詩

(三)

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詠的意思是“贊美、歌頌”,還記得我們之前學過的“詠鵝”“詠梅”都是贊美歌頌的意思,從詩的題目我們知道詩人歌頌的對象是——柳樹。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在賀知章眼里又有何與眾不同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讀一讀,讀出節奏。

(三)理解詩意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在賀知章眼里又有何與眾不同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讀一讀,讀出節奏。

絲絳:絞絲旁,是用絲線編的繩子或帶子。詩人把什么比作了絲絳呢?對,是垂下來的柳條。我們一起來欣賞。

萬條垂下綠絲絳,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不僅形象傳神的寫出了柳樹的樣子而且寫出了柳條之多。

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于它的比喻,短短二十多個字,就有三個比喻句,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你能找出其他的比喻句嗎?

碧玉妝成一樹高:把嫩嫩的柳葉比作碧玉,寫出了柳樹顏色翠綠,生機勃勃,同時突出了柳樹之高。

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比作剪刀,生動地寫出了春風輕柔美麗,柳葉復蘇生長的景象。

二月春風不僅“剪”醒了柳樹,而且“剪”醒了世間萬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這不就是詩人對春天的贊美嗎?

讓我們懷著這樣美好的心情再來讀一讀吧。

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同學們,描寫春天的古詩還有很多,在我們的主題叢書上也有一首《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

(宋)程顥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程顥春日郊游時寫的所見所聞所想,請同學課下按照老師的學習提示自己讀一讀,找一找詩中都描寫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061-001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埤城中心小學搞詩詞特色研究以來,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很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和研究,卻對現代詩的教學比較忽略,認為現代詩淺顯易懂,只要讓學生讀通會背就可以了,忽略了這一文學樣式。對于小學現代詩教學,我的感悟主要有:朗誦,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品味,走近詩人內心深處;模仿,彰顯學生自主創造力;積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一、加強朗讀訓練,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朗誦是詩歌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誦也適合他們的口味,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可以根據詩歌的不同風格,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得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由于小學課本中的現代詩內容淺顯,行文流暢,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誦讀成為現代詩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通過反復自讀,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1.學生聽讀,創設氛圍,初步感知

創設良好的詩歌的氛圍是詩歌教學的前提。這可根據不同的詩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詩導入、歌曲聯想等都是不錯的方法。讓學生聽聽錄音范讀,或教師親自范讀,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輕松活潑還是激憤昂揚,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聲的齊讀。

2.自由朗讀,個體感悟,體驗情感

學生對詩的內容、基調有了大概了解后,讓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讀,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邊讀邊拿筆標注重讀音節及節拍的劃分,即節奏的劃分。請幾位學生根據他們劃分的節奏試讀,并要他們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從中感悟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必強求一致。

3.高聲誦讀,抒感,完成審美創造

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讀,合作讀,已對詩歌有個完整粗淺的把握,與文本有了如此親切自然的接觸,多少有了些共鳴,這時再要求學生大聲的讀,讀出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自己與作者情感共鳴,讀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實現審美再創造。

二、品味,走近詩人內心世界

現代詩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誦讀的層面上,引導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情,貼著詩人的心來想,反復推敲咀嚼賞析字句,探究體味關鍵字句中蘊含的豐富內容,生動形象的畫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進詩歌的境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品味難解字詞句。詩的語言精煉、濃縮、字少意多,有極強的表現力。我們引導學生讀詩,通過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學生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經驗。例如《老師,您好!》中“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編織理想的絲線:笑語盈盈,那是甘露灑向茁壯的新苗。”這句詩中大量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要引導學生體味春蠶、新苗指的誰,和老師、學生有什么相似點。理想的絲線、甘露又是指的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抓住詩歌的意象。詩人往往通過構建獨特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一首詩也就是一個有機組合的意象系統。可以這樣說,意象既是構建詩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區別詩與非詩的基本特征。沒有了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換言之也就不能稱之為詩了。從某種意識上講,意象就是詩歌看得見的靈魂,抓住一首詩的意象,就等于獲得解讀該詩的一把金鑰匙。作家要表現的思想,抒發的感情,在詩中往往通過一些具體的事物來表現,這些具體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這一點,有助于我們快速了解詩人要表達的情感。

3.賞析寫作技法、修辭手法的運用。詩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含蓄美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了增強表達效果,詩歌中常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三、模仿,彰顯學生自主創造力

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可就例句進行延續性仿寫,可就例詩進行整段仿寫。仿寫時要注意借助聯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生活體驗。現代詩以優美凝練的語言,巧妙完整的結構,充沛強烈的感情吸引著學生們,學生在欣賞這些優美詩歌的同時,難免有抒發內心美好感情的動機,教師在教學時要創造情境激發學生創作。如學完《老師,您好》后,讓學生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每個學生寫一首贊美感激老師的詩送給自己的老師。不管他們的語言多么稚嫩,都體現了他們美好感情的抒發創造。當然,教學中要把現代詩的一些結構方法逐步教給學生,讓他們仿寫。如《我們愛你啊,中國》第2至6節以“我們愛你――”為主線統領全詩,句式工整,從不同角度表達對祖國的愛。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結構方法,仿寫一到兩節。

篇7

一、要適當補充篇目

教學場景之一。在學完了《鮮花和星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孩子們,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五顏六色的鮮花,老師也看到了小朋友們在靜靜的夜里,舉起小手數著滿天的眨著眼睛的星星。其實呀,金波爺爺為我們寫了許許多多小詩呢!”(課件出示金波作品《長出翅膀的太陽》封面)……

思考: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引導學生誦讀更多的富有情趣的兒童詩,但是,縱覽小學語文教材,兒童詩的篇目顯然少了點。于是,作為孩子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初接觸的文學樣式的兒童詩,在一定的時候,已經失寵于兒童文學了,也被閱讀教學邊緣化了。因此,筆者以為:在兒童詩教學中,千萬不能忘卻了課外兒童詩的整合,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去閱讀更多的童趣小詩。讓孩子走進美麗的大自然,讓月亮,星星、春風、雨露、雪花、小鳥……走進孩子的視野,與孩子的情感融通。

在這一場景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鮮花和星星》補充《長出翅膀的太陽》。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對兒童詩的好奇心理,以及對金波爺爺無限的崇拜,去與一首首小詩對話,去享受兒童詩給自己帶來的詩意世界。

二、要重視誦讀訓練

教學場景之二。在教學《鮮花和星星》一文第一部分的時候,教師將教學重點定位于循序漸進的誦讀策略。具體分為三個朗讀層次:首先,要求學生讀準詩歌中需要輕聲讀的詞語,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鮮花很多,并且通過朗讀找出詩歌中的關鍵詞語。第三,當學生在感受到徜徉于鮮花叢中的快樂時,再讓學生誦讀第一部分,讀出自己對鮮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思考:透過兒童詩的語句,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詩歌內容的豐富。感受到蘊藏在每一行詩里的意境之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必要的分析思考,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但是,我們千萬不可以片面地理解詩歌分析。有的教師引導學生逐字,逐詞,逐句地去理解感悟。有的甚至已經將這樣的理解,簡單為明晰字、詞、句的意思。這樣一來,詩歌的整體美蕩然無存,因為詩歌已經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也在分析理解的過程中被扼殺了。談何意境,談何美麗?

在這一教學場景中,教師將教學重點定位于循序漸進的誦讀訓練。這給我們以啟發: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各種策略激勵學生大聲誦讀,在這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有了獨特的體驗,學生誦讀詩歌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對詩歌濃厚的興趣就會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

三、要強化詩歌練筆

教學場景之三。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兒童詩的創作訓練。教師采取了三個步驟: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全詩,找出詩歌兩部分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形式一樣:這里――,那里――真比 );接著,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將詩歌補充完整:“我喜歡池塘里的荷花,這里――,那里――,真比――。我喜歡草原上的羊群,這里――,那里――。真比―― ”最后,教師提醒學生:“孩子們,除了一池的美麗的荷花,除了草原上的羊群,還有什么呢?大樹上有什么呢?小溪里有什么呢?大海里有什么呢?花園里有什么呢?田野里有什么呢?……你能不能模仿書上的樣子寫下來呢?”于是,學生開始創新練筆……

思考:筆者以為,小學生應該接觸更多的兒童詩歌,也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寫詩歌的時空。因為,就當下的兒童詩教學現狀來看,誦讀、理解已經成了兒童詩教學的重點,而兒童詩的創作似乎已經被詩歌教學遺忘了。其實,創作對于兒童來說,與他們的年齡特點與心理更加的匹配。

在這一教學場景中,學生詩歌創作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激發。作者采取三個步驟,在觀察《鮮花和星星》結構的基礎上,在學生腦海里形成初步的仿寫模式。然后進行練習的遷移,讓學生明確怎么樣進行仿寫練習。接著,鼓勵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創作。這樣一來,學生的創作熱情得到了保護,創作的信心也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就會將自己豐富的想象以兒童詩歌的形式融于筆端,表達出對大自然無限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了。

篇8

感 受

學會一門技能,掌握一門才藝,要有真實深刻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說得就是這個道理。要想寫出的詩作能打動人心,首先詩作者要有感受。為此,我充分利用好第一單元所選的詩歌《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教授這些課文時,我不作簡單的說教,而是讓學生反復誦讀,反復品味,反復體驗,在誦讀中、在品味中、在體驗中感知詩歌的形式美、內容美、情感美。在感受中,學生明確了新詩的有關形式,新詩在平仄、押韻、對仗等方面要求不是很嚴格,比較活潑,不拘格式,自由輕靈,但在整個外在形式上必須像首詩。教材提供的四首詩詞就非常典范,學生可模仿這種形式進行創作。通過反復誦讀詩歌,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再加上教師的講解與分析,詩作的內容、情感、技巧都有了較為深刻的感受。

積 累

要學會寫詩,積累是至關重要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豐富的情感,再強烈的創作欲望,如果缺乏積淀,就很難寫出好的詩作來。為此,要求學生除學好課文上的詩作外,我還給學生補充了不少課外的詩作,讓學生積淀起詩歌寫作的素材庫。學習了《沁園春?長沙》,我把這時期有關的詩作提供給學生,如《采桑子?重陽》《七律?》等;學習了《雨巷》,我把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印發給學生;學習了《再別康橋》,我讓學生去搜集徐志摩的其他詩作。用這種方式,使得學生的頭腦中有著詩歌的影子,有著詩歌的形式,有著詩歌的體驗,那么寫作起來,就不會那么難于下筆。平時,我要求學生多讀詩,多讀一些現當代的中外著名詩人的詩作,如冰心、舒婷、莎士比亞等,在讀中積累,在積累中感悟,為學生的詩歌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想 象

詩歌是最豐富的文學作品,想象是創作詩歌的重要途徑,可以這么說,優秀的詩作都離不開作者豐富的想象。作為學生。要盡情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詩歌的國度里,感受到詩歌的美,在如詩如畫中抒發內心深處最真最美的情愫。如《再別康橋》這首詩,詩人徐志摩在描繪母校迷人風光時,用了三幅畫來加以展現:金柳圖、青荇圖、清潭圖。詩人在創作這三幅畫的時候,就很好地運用了想象,而我們在理解時,也要展開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詩人所提供的畫面中,從而體驗到詩歌的意境美。詩人還運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帶有色彩的意象來傳達出詩人那種無與倫比的想象力。想象讓詩歌可以超越時空,成為詩歌史上永恒、美麗的作品。

創 作

有了真切的感受,有了深厚的積累,有了豐富的想象,學生就可以開始嘗試詩歌的寫作了。寫作時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去著手。形式上要像一首詩,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選用恰當的形式,一首詩寫幾節。每一節幾句,一句幾個字,這都是要考慮的。內容上應做到思想積極、健康向上,傳達給讀者一種美好的情感。給讀者以思索與啟迪,彰顯出青年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當然也可以抒發自己內心的個人情感,但這種情感應當能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奮發。在抒感時,應結合詩句選取最能表達詩歌情感的意象,要特別注意意象的典型、新穎。同時,把詩歌的語言盡量做得精練、形象而富有哲理。當然也要注意技巧的運用,恰當的技巧對表現詩歌的情感將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細節描寫的運用,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采用,表達了詩人艾青對大堰河的謳歌之情,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下面提供我班學生所創作的幾首小詩,望能帶給讀者以有益的啟示,使青年學生都能喜歡新詩,創作新詩,用新詩來贊美生活、贊美祖國、思考社會、思考人生。

不努力路何處尋

湘南中學秦亞帥月光瀉在桌角,夜風吹著簾帷,汗水浸濕衣彩,不努力,路何處尋?月光鋪灑神舟,云彩綴著天空,步伐飛快行走,不努力,路何處尋?鴻雁翱翔于空,駱駝行走沙漠,行程永不停止,不努力,路何處尋?

點評:詩作格律鮮明,節奏明快,善于煉字,競相選取典型而具有意味,傳達出了一種昂揚的生活態度。(指導教師:付勇)

金色的夢

湘南中學王智志金色的秋,空中翻飛的失魂落葉。不知哪片是我。無聲入水,浸濕了空靈的心!豐碩的秋。田園佇立的空心稻草人,不知哪個是我。默默守候,期待著金色的夢!

點評:秋,給人以無限遐思,小作者由紛紛而下的落葉,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迷惘中堅強,在堅強中守望,給人以昂揚的力量。小詩用語講究,意境優美,體現了小作者良好的語文素養。(指導老師:付勇)

秋之韻

湘南中學秦亞帥秋天的腳步,在秋葉的凋零中,緩緩響起,把歲末的蛩音,浸漬在生命的輪回里。樹木和年輪,雕塑著世間的變幻。重復旋轉,就似我們的聚散。秋之韻,韻下完美的冬與春。

篇9

[關鍵詞] 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接受史

唐代無題詩因為李商隱的作品成為一種詩歌的類名,李商隱的無題詩大都以男女之情作為主要題材,以《無題》命名的有十幾首,借題類詩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陸次云在《晚唐詩善鳴集》中評論《無題》(相見時難)(以下簡稱《相見》)“詩中比意從漢魏樂府中得來,遂為《無題》諸篇之冠”。

根據王兆鵬著《唐詩排行榜》可知,李商隱《相見》排第60名,他說“這首《無題》詩在古代選本僅入選2種,比入選5次的《錦瑟》更少,但在現當代驟增至24種,比入選17詞的《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學史上對這首詩幾乎是全篇引用,作為《無題》詩的代表作來介紹。”本文將詳細地介紹、分析《相見》這首詩歌的接受史情況。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韋莊《又玄集》是今見唐詩選本中最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共選錄4首。韋莊的選詩態度是“管中窺豹,但取一斑”。選集中沒有關于李商隱詩歌的具體言論,他潛意識認為《碧城?十二曲欄干》是李商隱的代表。五代蜀韋觳《才調集》是選錄唐人詩的重要總集,共選錄李商隱詩40首,入選詩歌大多屬于色彩秾麗之作。

這兩個選本都沒有選錄《相見》,選錄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欄干》《鏡檻》《曉起》《碧城三首》《銀河吹笙》《促漏》,可是這幾首作品并沒有入選唐詩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選本選李商隱無題詩的選集有《文苑英華》《唐百家詩選》《萬首唐人絕句》《千家詩》《三體唐詩》《詩林廣紀》《唐詩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總篇數為299,選錄無題詩總篇數為22,其中,宋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選收李商隱137首詩歌,無題詩5首,并沒有涉及《相見》,宋周弼《三體唐詩》12首李詩和宋蔡正孫《詩林廣紀》8首李詩分別都只有1首《錦瑟》入選,直至金元時期才在選本中出現《相見》這首詩歌。其中金代元好問《唐詩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選錄了《相見》,《相見》占選錄李商隱無題詩的總篇數的9%,此時僅落后于《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華》作為較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一部重要總集,雖然選錄李商隱詩歌52首之多,為歷來選詩之冠,但仍沒有選錄《相見》。不過它“主要從詠物的分類著眼的,尚未從詩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李商隱詩作的意義”。可見對于《相見》這類的無題詩并不屬意。

宋初詩壇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詩歌為主,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派,極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隱的詩歌,同時,統治階級極力推崇歌功贊美的詩風。楊億對李商隱的評述在李商隱接受史上有重要意義,但是其未具體評價《相見》一詩。李商隱的詩歌雖然逐漸引起關注,但是像《相見》這種詩意晦澀的無題詩并沒有引起當時文人的重視。南宋葛立方曰:“……李義山《無題》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體為俚語小調,傳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韻語陽秋》)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各家選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選本共有20種,選錄李商隱詩歌篇數2265,無題詩總篇數164,所選無題詩占李詩歌總數的比例為7%。其中有5本選錄《相見》,分別是明張之象《唐詩類苑兩百卷》、明陸時雍《唐詩鏡》、清高士奇《唐詩掞藻》、清杳立弘、凌紹干《晚唐詩鈔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相見》占無題詩總篇數的3%,占李詩歌篇數的0.2%。共有8首詩歌(《嫦娥》、《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颯颯》、《來是》)的收錄情況比《相見》好,另有3首(《八歲》、《白道》、《鳳尾》)收錄數和它并列。

明朝對《相見》詩歌開始有比較詳細的賞析,主要有謝榛、陸時雍為代表的反對派,認為李商隱的這首詩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門左道。謝榛評價“措辭流麗,酷似六朝”,陸時雍說:“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詩鏡》)還有吳喬為代表的將其歸為政治詩來理解。

清初錢謙益、朱鶴齡的闡釋是李商隱無題詩是清代闡釋史的開端,同時也揭開了《無題》接受闡釋的序幕。在清代,人們對于《相見》的理解一般有四種理解:

一是以張采田為代表,認為《相見》影射詩人與令狐絢的私人關系的“干謁令狐說”, 張采田曰:“此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作。‘春蠶’二句,即諺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之意。結言此去京師,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確系是時作,觀起結自悟。”(《會箋》)汪辟疆曰:“此當為大中五年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詩也。欲絕而不忍遂絕,中懷悲苦,故以掩抑之詞出之。然詩意固自類然也。……史所以稱屢啟陳情,此當其時所作。詞苦而意婉,百誦不厭。”

二是以趙臣瑗、朱鶴齡為代表。認為《相見》寫男女之情,清人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曰:“泛讀首句,疑是未別時語;及玩通首,皆是別后追思語。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別時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緣相見之時難也。”又曰:“(‘春蠶’二句)鏤心刻骨之言。”朱鶴齡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義山詩集補注》)

三是以姚培謙、章炳麟為代表,認為《相見》寄托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情與個人身世之慨。姚培謙曰:“人情易合者必易離,惟相見難,則別亦難,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詩,似寄情男女,而世間君臣朋友之間,若無此意,便泛泛與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東風’指綯,言綯不為主持,而王、鄭之交好皆凋落殆盡也。然予則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慮年華易老,不堪蹉跎,世態炎涼,甚難消受。蓬山在望,青鳥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時乎?通體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為代表,認為《相見》寫李商隱希望被朝中引薦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詩貫珠串釋》曰:“……首言難得見,易得別,別后不得再見,所以別亦難耳。次句措詞魅極,百花殘,花事已過也。絲,思也,三四謂心不能已。五恐失時,六見寂寥。結則欲托信再探之。青鳥王母之使,殆當路之用人於?蓬山無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為當路。”程夢星曰:“此詩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屬之無題也。起句言繾綣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難已于仕進,五、六言狀亦覺其可憐。七、八望其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學者都認為《相見》是一首感懷時事的寄托之詩,而寄托說也成了清代學者解讀此詩的萬能鑰匙,這里對于這首詩歌表達的是男女之情還是寄托之說不做詳細的討論,只是借用這些學者的觀點表達明清時期對于《相見》這首詩歌,大家已經開始普遍的討論、接受。

四、近現代

在近代和當代初期,對于《相見》的討論很少,但是在當代,《相見》幾乎成為李商隱無題詩的代表,尤其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為眾多人所知曉。在CNKI期刊數據庫中輸入“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即出現1986至2012年間共76篇論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間,每年關于《相見》的論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間,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有9篇之多。對于當代《相見》詩歌被人們廣泛接受地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誤讀成就經典。當代人喜好把“教師”比作紅燭和春蠶,將“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誤讀為贊美老師敬業、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詩句在很多贊美老師的場合被引用,無形中起到了傳播《相見》詩的作用。

第二,教材選編成為范本。各地中學生語文教材的古詩部分都選錄了《相見》這首詩歌,在基礎教育覆蓋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學生上語文課都學習過這首詩歌,因此,《相見》被中學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結果。

第三,詩句迎合當代流行歌曲風格。當代流行歌曲的主題多為愛情,部分歌詞內容具有中國古詩詞風格,香港歌手徐小鳳曾以《別亦難》這首歌作為專輯名,且演唱過以《相見》詩歌為歌詞的歌曲《別亦難》,這也無形之中對《相見》詩歌進行了另類宣傳。

以上就是對于李商隱《相見》詩歌的接受史情況一個簡單地梳理,本文并沒有詳細把每一處對《相見》有收錄、評價內容的情況展開論述,但是從這條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看出,從晚唐直至今天,每一個時代的人對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時代的原因,這首詩歌的價值在不斷的被挖掘。

參考文獻:

[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中華書局,2004

[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M].中華書局,1980

[3]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M].中華書局,2002

[4]童明輝.李商隱《無題詩》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學,2005

篇10

九月:在新學期開始,各中隊要制定好中隊工作計劃,著力開展好習慣養成活動,以守則、規范為要求,抓好落實,抓出效果,要求隊員們從做好一道習題,上好操,寫好字,不亂扔等小事抓起,一點一滴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九月十日,又一個教師節來到,要求各中隊開展紅燭頌主題活動。班級、校園營造一種老師愛我,我愛老師的和諧氣氛,贊美老師辛勤而繁忙,平凡而高尚的精神,知道老師的紅燭精神永遠是校園最美麗的風光!

在九月底,我們可愛的家鄉——寧夏,將迎來50歲生日,家鄉的水土養育了我們,做為少先隊員,我們要以最美的頌歌贊美我們可愛的家鄉,學校將組織主題為“寧夏,我可愛的家鄉”大型詩歌朗誦會,從多個角度去贊美家鄉5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績,從而發奮學習,為長大后建設新寧夏貢獻力量。一、二、三年級將組織開展古詩詞吟誦比賽。

十月:在十月份,結合少先隊建隊日,以光榮的少先隊為主題,繼續開展我為隊旗添光彩主題教育活動,重溫隊章懂得少先隊的責任和任務,明確個人的努力方向,中隊選出榜樣,用榜樣激勵自己,人的生命因有精神而光輝 隊的集體因有榜樣而卓越,大隊部將組織隊員學習少先隊禮儀、禮貌等方面的知識,提高隊員文明禮貌方面的素質,做好少先隊的作風教育。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讓星星火炬代代相傳。

10月9日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中國的老人節,各中隊可開展“敬老成時尚,舉賢傳德風”主題活動,弘揚傳統美德,營造敬老氣氛。

十一月:繼續開展讀好書,好讀書活動,學校將組織開展讀書交流會,在校園繼續掀起讀書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