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3 20:1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國鼎立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歷史;《三國鼎立》;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0-089-1
一、教材分析(略)
二、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在小學學習中沒有接觸過歷史,但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一課,對赤壁之戰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所以學生對這一課會有濃厚的興趣,但容易把文學作品當成為真實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課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同時掛圖展示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簡單描述資料。
引導學生觀看資料。然后總結導入新課。
2.學習新知
多媒體展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形勢示意圖》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與災難,在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
(課件顯示曹操圖像,簡單介紹相關情況)
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么,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多媒體顯示《官渡之戰形勢圖》,引導學生了解官渡之戰的大致經過。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那么,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學生閱讀課本,前后互相討論得出:曹操獲勝的主要原因是重視人才,善于納諫;而袁紹自持兵多將廣,不聽謀士許攸的建議,相反把許攸氣走,終招失敗。
……
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五萬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3.自主探究
(1)閱讀材料
材料一: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后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凄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材料說明了什么?假設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誰能順應歷史的潮流,誰能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
(2)活動。學生分成三組,結合老師給出2則材料,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你來到此時的王朝,你會看到什么景象?
4.合作交流
(1)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那他能統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統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呢?)
(2)統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役是什么?有何影響?為什么曹操在這次戰役中能取勝?
(3)曹操統一北方時,南方有哪兩股勢力隨之發展?當他得勝還朝途經渤海邊時,留下了怎樣的豪情滿懷的詩句?該詩反映了曹操怎樣的抱負?這一年曹操53歲了,他的壯心是什么?
結合畫卷里的提示和課本插圖以及小字部分和課外閱讀資料總結回答。
5.組織討論
(1)討論下列問題:
①孫劉兩軍為什么要聯合?如果不聯合,會怎樣?
②赤壁之戰的結局怎樣?你認為應該不應該這樣?請談談你的理由。曹操在這次戰役中失利的原因?
③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2)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生的討論進入。積極活躍,展示自我,然后師生共同梳理整合。
6.拓展延伸
(1)大陸和臺灣交通的最早記載時在什么時期?這一事實說明了什么?現在在臺灣像之流要搞“”,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領土,你能用今天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告訴人們,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
(2)由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是倒退?簡單談談你的理由。
(3)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三國歷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篇2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知識基礎,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從生活的直觀認知過渡到歷史知識學習中,可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創設情境的方法可多種多樣,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媒體來呈現圖片、視頻的課件,也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以話題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但無論哪一種方式來創設情境,在情境創設中,教師都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來啟發學生思考,這樣才有利于新課的探究。
如在“春秋戰國的紛爭”的教學中,情境創設如:同學們,上節課呢,我們學習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于天下,最終被犬戎殺于驪山,導致了西周的滅亡。西周滅亡之后,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那么,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呢?通過故事來引出問題,從而引入新知探究。又如在“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圖片展示,比一比,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圖中所畫的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從西域傳入的。教師不急于對學生的猜測給予評價,而是要求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發現答案,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以導入新課。又如“三國鼎立”的教學中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后,問:三國是哪三國?你知道嗎?由此而引入課題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教師通過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新知探究過程,為更好地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能獲得知識構建,教師要注重根據教學內容而層次性的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探究。同時,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探究時給予充分的指導,尤其是小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要注重采用精講釋疑的方式進行解讀。
以“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的“一代天驕”統一蒙古的探究為例,教師先提出問題:早期的蒙古草原處于哪一種社會局面,你能用一段史料對其評價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時間:12世紀;社會局面:混亂不已;史料“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辛福,只有互相殺伐”。)過渡:蒙古族的這種情況最后,最后由誰解決了。這個人是誰?出示人物圖片)右圖上的人物是?他屬于哪一個民族?(人物:鐵木真;民族:蒙古族。)他的出現,使蒙古族的社會局面發生怎樣的改變?成吉思汗又是為何被稱“一代天驕”的?(社會局面:長期混戰局面結束;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國。)鐵木真領著軍隊統一蒙古各部落后,又是如何被稱為“成吉思汗”的?(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過渡:成吉思汗在位期間,并沒有統一全國,那么在他去世后,蒙古族有沒有統一全國呢?如此,教師提出問題后小組討論,然后教師再總結,利用問題來過渡到新的知識探究中,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的探究狀態,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知識構建。在合作探究中教師需要注意,問題不能太多,不然學生沒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問題探究也就失去了引導作用。同時,問題要緊扣學生的實際,不宜太難或太簡單,不然也容易讓學生失去探究興趣。
三、關注個體,分層練習促進發展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在客觀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就需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程度,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把全班分為短期性的A、B、C三個層次,并依據群體學生的差異,區別對待地制定分層教學目標、設計分層教案、采取分層施教、進行分層評價,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