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十范文
時間:2023-03-19 02:2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生四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主持人
受邀嘉賓
劉四海 “環球醫生”診所經理、全科醫生
蔣理 “環球醫生”市場推廣部經理
(導語)排隊、掛號、看醫生、做檢查……這樣的就醫流程似乎早已成為了國人潛意識里的固定模式,雖然心生無奈卻也只有遵守。因此,當國外早已普及的“私人醫生”這樣一種治療理念進入中國,甚至是進入內陸市場后,對于它的討論便從未停止,好奇者、贊成者有之,持懷疑態度的人卻也同樣不少。今天,我們與依據私人醫生這一理念而創立的“環球醫生”一起,來看看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
(抽文)熟悉你身體狀況的私人醫生,能給予你個性化的治療,為你找到最適合、危害性最小的藥物和治療方式。
對病情進行全程跟蹤
《養生雜志》:如果我們給“私人醫生”做個定義,它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劉四海:“私人醫生”在國外還有一個更加專業的稱呼,叫做“全科醫生”。它是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全科醫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致力于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是健管家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養生雜志》:“私人醫生”如今已在國內悄然興起,它與傳統就醫模式相比,有些什么區別呢?
蔣理:在國外,人們一旦身體不舒服,并不會大病小病都去選擇三級甲等以上的醫院,而是會通過預約掛號的方式,找到一直為自己看病的某位全科醫生就診。全科醫生的就診模式不僅能快速分析出你的健康狀況和之前的區別,有效跟蹤病情,還能會更好的節約醫療資源,不需要每一次就診都要進行各項全方位的身體檢查。
劉四海:其實專科醫生和全科醫生就如同人的兩條腿,它們應該并排前行。但是早年我們國家因為更注重臨床醫生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全科醫生的培養。醫院里的許多臨床醫生,醫學院畢業后,在并沒有徹底熟悉所有科室的情況下,就成為了??频呐R床醫生。但國外卻會既培養??漆t生,又培養全科醫生。
《養生雜志》:蔣經理,根據你們的數據統計,前來就診的病人中,各階層所占比例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你認為原因是什么?
蔣經理:不能否認的現狀是,前來看病的人生活都較為富裕。另外還有在華的外籍人士和海歸占了大多數的比例。因為他們看病的理念同國外的理念是一致的,不認為身體不舒服就一定要去大醫院,反而更習慣選擇私人醫生這樣一個就診模式,包括從臺灣、香港等城市來到成都工作的朋友,在遇到身體不舒服時,雖然他們會說普通話,但還是不愿意去大醫院就診。
《養生雜志》:劉醫生,你認為在就醫時,國內的患者和國外的患者最大的不同體現在哪里呢?
劉四海:國外的患者非常遵從醫生的意見,他認為醫生就是專家,會完全按照醫生的醫囑進行治療。但國內許多人卻做不到這一點。比如醫生讓他將一個藥連續吃三天,他可能只會吃兩天。另外國內的患者會認為自己的疾病好的越快,醫生的水平就越高。但其實并不是這么一回事兒。任何疾病的發展都有它自身的規律,通過犧牲患者將來的身體來達到暫時治愈的目的,并不是正確的選擇方式。
全方位的個性化治療
《養生雜志》:在國外,一名醫生要經過哪些培訓,才能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私人醫生呢?
劉四海:在國外,私人醫生比??漆t生的培養還要嚴格,在他們醫學院畢業后,還會進行持續三年的??漆t生培訓,會了解包括內科、外科在內的各個科室,對每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熟練掌握后,才能勝任。在國外,私人醫生在孕婦正常生產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擔負接生的工作。
《養生雜志》:“環球醫生”作為為在華的外籍人士和國內的高端人群提供醫療服務的一家高端醫療集團,對病人全方位的服務是這里最大的特色嗎?
蔣理:也可以這樣說。因為我們首先是要為病人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隨時對健康狀況進行追蹤,這樣也能更好的在患者遇到特殊情況時給予治療。比如一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他不小心磕傷膝蓋,出血情況較為嚴重時,他向自己的私人醫生進行咨詢,私人醫生就會結合他自身糖尿病的情況進行治療,治療方式一定就會不一樣。另外國外的患者在就醫時,除了希望醫生治療好自己身體的毛病外,還會有心理、精神上被安慰的需求,以及在健康、營養方面醫生對患者的指導,希望醫生能有更多時間像朋友一樣和自己聊天。因此這些也都是我們的醫生會做的工作。
《養生雜志》:和國內的就醫模式相比,私人醫生最大的不同體現在哪些地方?
劉四海:我們國人到醫院就診時,不可能每次都能遇上同一個醫生,所以導致醫生并不能對你的身體狀況有完整的了解,但是私人醫生卻是固定的,對你的身體狀況能做到清晰的了解,對你疾病的掌握也更加全面,能在紛亂的藥物中為你找到最適合、危害性最小的藥物和治療方式。現在很多注重較高生活質量的人,都希望醫生給予的治療更能貼近自己的身體狀況。在對你的病史清楚了解的情況下,我們更加提倡個性化治療,在國外甚至幾代人都是看同一個醫生。
《養生雜志》:私人醫生與公立醫院醫生的最大區別在于“未病先防”,那么請問兩位,這一理念是否與中醫“治未病”的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劉四海:我認為不論中醫還是西醫,它們更多的作用是防止患者小病變成大病,不讓患者病情惡化加重。我相信這是私人醫生和中醫理應肩負起的共同的責任。
蔣理:確實是這樣。像現在許多人都患有“三高”,那么在這類人群沒有產生器質性病變之前,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能夠給出一些健康建議,通過飲食、運動的調理來進行改善,所以從這一角度說,不讓這些問題繼續惡化下去,也就是未病先防。
讓醫療服務走進家庭
《養生雜志》:我們都知道,在國外,醫生很少會通過打針輸液的方式治療病癥,而是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藥物的治療來達到目的,那么兩位覺得這樣的模式國人是否接受了呢?
劉四海:總體上來說,觀念有所轉變。國外也并不是反對輸液,只是在病情不嚴重時不會輸液。另外我認為國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態,和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像感冒這樣的病癥,在國外,人們可以拿著醫生所開的醫囑,要求請假休息,但是國人卻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甚至可以說沒有太多的時間讓他休息。
蔣理:基本上只要是歐美國家的病人前來看病,都不會要求醫生為他進行打針、輸液的治療。但是日、韓等亞洲國家的患者,有時還是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醫生應該給他使用抗生素,甚至是打針輸液。
《養生雜志》:有不少人對私人醫生這種就醫模式仍然并不了解,對此,你們有做過哪些努力呢?
蔣理:我們會經常做一些講座,尤其是向大型企業的員工講一些健康計劃,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落戶成都,我們希望讓更多500強企業內的國內員工轉變觀念,接受健康計劃的理念。
《養生雜志》:兩位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情況,私人醫生在國內最終將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篇2
全球有哪十大致命病?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圍內仍有許多疾病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其中最為嚴重的有以下10種類型:
1心臟病;
2惡性腫瘤癌;
3腦血管病變中風或腦溢血;
4腸胃炎;
5流行性感冒及肺炎;
6支氣管炎包括肺氣腫和氣喘?。?/p>
7糖尿??;
8肝硬化;
9結核??;
10感染性疾病及外傷。
二、最易早死的十種人
日本醫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下列十種人容易早死:
1嗜煙如命的人。
2心胸極度狹窄、嫉妒成性、動不動就大發脾氣的人。
3經常酗酒的人。
4個人生活規律無常,根本不講究養生之道的人。
5生一點小毛病就吃藥,一年里吃藥打針不計其數的人。
6有了病卻硬熬,不去診治、聽之任之的人。
7性生活過度的人。
8成天心神憂郁不振,悶悶不樂或悲喜過度及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人。
9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
10從來不參加任何體力活動的人。
三、10種易患癌癥的人
癌癥似惡魔,人人都可能受其侵害,但醫學研究證明,下列人群受害的可能性更大,應及早防范。
(一)常喝很熱的濃茶者
經常飲用高溫(80攝氏度以上)濃茶水,不但易燙傷食道,形成食道慢性潰瘍,茶中的鞣質由于在損傷部位沉積,更易刺激受傷食道上皮細胞,促使慢性潰瘍經久不愈,導致癌變。
(二)經常熬夜者
癌細胞是在正常細胞裂變過程中發生突變而形成的。夜間是細胞發生裂變最旺盛的時期,如果夜晚睡眠不足,人體抗病能力降低,就很難控制細胞發生變異而形成癌細胞。熬夜者為提神常吸煙喝咖啡,也易使更多的致癌物侵入人體。
(三)憋大小便的人
患膀胱癌的風險與尿液滯留的時間成正比。尿液中含有一種致癌物質能侵犯膀胱肌肉纖維,使其癌變。大便中有害物更多,硫化氫、糞臭素和其他致癌物,若經常刺激腸黏膜,也會導致癌變。
(四)過敏體質者
美國科學家調查了近4萬人,凡是有哮喘和對某些藥物或化學試劑過敏的人,比無過敏者更易發生癌癥。如有過敏史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機率比正常人就高30%;有過敏史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41%。
(五)膽固醇過于低者
美國一些專家認為,血清膽固醇過低的,其結腸癌發生率較高,血清膽固醇低于19毫克/1000毫升的人,其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比正常人高3倍以上。膽固醇低雖不是致癌的直接原因,但是癌癥易潛伏的結果。
(六)偏吃肉食者
美國哈佛大學專家發現,每天以豬、牛、羊等畜肉為主食的人,患腸癌的比例比那些每月只吃幾次少量肉食者高2.5倍;患胰腺癌的危險性也隨食入肉量的增加而增加。
(七)癌癥病人的子女
現代遺傳學研究認為,人類癌癥的發生約85%以上與環境因素有關,有些人對某些癌癥有一定易感性。癌癥病人的后代患癌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群。如胃癌病人的子女遭受癌癥之害的機會,超過其他人的4倍;母親患乳腺癌,其女兒“重蹈覆轍”的機率也高于健康者;家庭中如果父母有患結腸癌的,其子女往往會有半數患結腸癌;據日本學者對肺癌遺傳因素調查發現,患鱗狀細胞癌的有家族史的占38%;患肺小細胞癌的占58.3%。
(八)夫妻一方患癌的
資料表明,夫妻雙方同時或先后患癌的現象,有逐漸增多的趨勢,稱為“夫妻癌”。專家認為,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為其禍根。
(九)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雖不能直接導致癌癥,但是兩病的發生有著共同的機理,如肥胖、嗜酒、吸煙、吃鹽過多,既能使血壓升高,也能誘發癌癥。所以積極防治高血壓也能降低患癌風險。
篇3
胡阿姨是一民打字員,她性情溫和,而且很愛自己的家庭,她把母愛從小弟弟身上分給我一半。早晨到校時,胡阿姨總是起的很早,為我做飯,從不耽誤我吃飯的時間。有時中午小弟弟不睡覺,胡阿姨生怕我吃不上飯,就把小弟弟托在被給我。
記得有一次,中午放學回家后,胡阿姨正在一手抱著小弟弟一手拿著飯勺炒飯,臉上淌著汗。見我進來了,笑呵呵的對我說,餓了吧,早飯吃得太少,快洗手吃飯。多好的胡阿姨。
胡阿姨跟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篇4
十歲那年,講義氣的陳佩斯為了幫班上的同學出氣,和另外一個學校的幾個學生大打了一架。雖然贏了,也被打得頭破血流,為了縫針,只得去剃了光頭。出乎意料地,父親這次沒有大發雷霆,只是平靜地說:“你生來就是個不安分的人,我也不作任何要求了,但是你要是混不出個名堂來,你就留著光頭好了。”父親說完,就走了。陳佩斯也冷靜下來,他開始仔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后悔了,并想好好去讀書。
但是接踵而至的斷了陳佩斯的夢想。父親被打成黑幫,陳佩斯也隨著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了內蒙古插隊,一干就是四年,那時,陳佩斯總是吃不飽,他決定擺脫這種狀況。一次偶然的機會,著名電影演員田華知道了他的故事,便建議他去八一電影制片廠試試,就這樣,陳佩斯便成了八一電影制片廠的一名正式員工。
從那以后,陳佩斯開始跟父親學演戲,為了提高自己口才,陳佩斯每天都起得很早,然后跑到山上,一個人對著懸崖操練著,即使下雪天,凍得不行,也沒中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父親的指點和自己的努力下,陳佩斯的演技很快有了提高。
后來,陳佩斯便認識了朱時茂,兩人商量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那就是合演喜劇小品。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喜劇小品這種演出形式。陳佩斯的想法遭到了父親的質疑:“我相信你的才華,但在央視晚會這樣嚴肅的舞臺上,能容許這樣搞笑的作品出現么?”陳佩斯說:“只要觀眾喜歡,我相信這種節目會有市場?!弊罱K,陳佩斯也因這個小品一炮走紅。走紅之后,陳佩斯接受了很多商業演出。但他開始不安分了,1998年,陳佩斯成立了影視制作公司,由于經營不善,入不敷出,后來更是因為與央視的一場官司,陳佩斯卷進了沸沸揚揚的“封殺風波里”,公司也破產倒閉。
那段時間,是陳佩斯最為破落的時候,就連女兒要交280元學費,陳佩斯也無法拿出來。但他沒有長此消沉下去,在妻子的幫助下,陳佩斯安心到山里種起了石榴。兩年過去了,陳佩斯辛勤的付出也有了回報,他的賬戶上多了30萬元。
危機得到緩解后,陳佩斯又不安分起來,因為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個演員,應該做與演員有關的工作。陳佩斯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和父親的支持。
在經過認真分析后,陳佩斯最終選擇跳開電視渠道,做話劇。2001年底,陳佩斯的第一部舞臺喜劇《托兒》,在全國各地連續演出達120場,觀眾多達17萬人,票房近4000萬元,創造了當今話劇界無法超越的神話。之后,他又推出了《親戚朋友好算賬》和《陽臺》,都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功。
現在,陳佩斯在國內已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話劇制作人了,《陽臺》更是創下137場的記錄。
篇5
人生如茶:品茶是要反復品才有滋味,第一遭會苦澀,第二遍,第三遍之后才會回甘。苦后有甜,苦中才有滋味。道家哲學境界,人生如茶是一個動態比喻詞, 道家把人的一生艱辛經歷過程濃縮于一壺茶水中。
把人生青壯年時期比作二道茶,二道茶水含茶堿和茶多酚最多,同時還并夾有其它雜味,所以喝起來苦味,所以用這種二道茶水的青澀苦味,來形容人生青壯時的打拼艱辛期。
第三道茶水,才是真正的茶葉好壞的韻味體現,這道茶湯最醇,最甘甜,是最有韻味的,所以用這道茶來形容人生中年后的成果收獲期。
茶葉沖泡到第四道茶湯時,茶水清淡韻暇,會讓人回味留戀前一道的神韻清爽。因此,用第四道的茶水來形容人生步入老年時期的生活清淡。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思念有個前提:那就是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電子時代的到來,人類逐漸無所不能:一臺電腦,任你訪問世界的名山大川;天與地之間距離濃縮到方寸之間,固然給人類生活帶來許多意外的驚喜,但是將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卻也會發現這些現代化的東西,對人類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種撕裂。
不久前,孩子從美國打來電話說:“您在電腦上安上一個出像設備,我們通電話時,就可以面對面地看見彼此的形影了。”我說:“別,還是讓我留下點想象和思念的空間吧!”之所以這么回答兒孫,因為我不想讓電子波光破壞了思念的情懷。如果,電腦屏幕上出現了兒孫們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間面對面的快樂,但是思念與想象之苦與樂,便會隨之化為泡影。人類生活――包括親情在內,是需要一點距離感的,假如融解了這種距離,感情的天平永遠在平衡點上,會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會使感情霉變而生菌,繼而發生病變。更何況,我剛從美國探親回來不久,兒孫們的音容笑貌,還鮮亮地活在我的記憶庫存之中呢?
古詩詞中的“長相思”,來自于“久別離”。臺灣余光中老先的《鄉愁所以那么撕裂肝腸》,就是因為“久別離”而后孕生出來的“長相思”。當然作為民族統一大業來講,除非一小撮“”,沒有人會希望民族長期分割;但是這種《鄉愁》點燃起的思念之火,將是海峽上架起飛虹的力量。不是么?民族情愫如此,親情與愛情的真諦,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民諺中“久別勝新婚”的成語,不就是對思念的最好的詮注嗎!常常見到一些時尚中的小兒女,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離;殊不知沒有空間沒有思念、沒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園,感情田園中的綠茵會褪色的;沒有精神空間的人生廝守,久而久之是會變質變味的――雖然伊人仍舊,但實質上是無色無味的白開水了。
古人說的“大愛無形”與“摯愛無聲”,不是空對空地坐而論道,而是實對實的感情界定。記得王安憶在回答讀者提問如何面對紛繁的時尚表演時,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贝嗽挸隹诤?,立刻獲得滿堂喝彩聲,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時尚中人,太少了曲徑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數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卻沒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人類感情世界的精神數碼有含金量,是難以跟隨手指在電腦鍵盤上的動作而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變為時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為輕浮浪子感情的裝點或死了靈魂的潑皮游戲。如果將此延伸至文化領域,快捷的“讀圖時代”和“娛樂至死”之風,都意味著將中華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劇”那般的精神墓場。
當然,電子時代給予我們許許多多前人無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們常為生在這個世紀而慶幸,天上的飛機,地下的地鐵,一直到筆記本電腦和無所不能的手機,給了我們生活“直達車”的快捷;但這些生活載體的飛躍進步,不僅無法取代人間感情的價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飛船上天,人們更要警覺人類的真情墜地。因為太多的方便和直達,致使將真情的思念與肝腸寸斷的牽掛,化為宇宙間之烏有??纯创哼\時人頭攢動的車站吧,那是思念井噴的絕妙寫照,如果人間死了這種思念,還會有這種情致的畫面嗎?
保留一點思念與想象的空間吧!那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所獨有的精神彩虹。
(選自《散文》)
篇7
一名記者采訪哥哥:“是什么促成了你今天的成功?”哥哥說:“我父親好賭,回家后常常醉酒打人?!比缓?,他嘆了一口氣,說:“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我能怎么辦?”下一句沒說出來的話是:我只有靠自己努力奮斗了!
弟弟也接受了采訪。他無辜地說:“我父親好賭,回家后常常醉酒打人。”接著,他也嘆了口氣,說:“在這種情形下長大,我能有什么選擇?”下一句沒說出來的話是:這不是我的錯,誰叫我有這樣的父親!
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思考很重要,沒有經過思考的答案,是錯誤的答案;沒有經過思考的人生,一定是平庸的人生。
通過正確的思維后再做事,內心就清清楚楚,非常光明。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事、物,要不斷處理各種關系。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清楚,是通過正確思考后的行為。如果沒有通過很好的思維,就會每天無所事事。如果有了目標,就非常有力量了。要想目標清晰,就要思考清楚目標是什么?人生的目標是什么?
篇8
1、人的格局的意思: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范圍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格是對認知范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范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
2、格局:就是認識各種資源和資源之間的關系。
3、大格局:就是看到最透。俗話說:想開了
4、人只要想做事,就會有目標,有了目標就會有方向,當你朝著這個方向行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局”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馬克思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話,改述為自己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
亞里士多德從人自身來尋找規定外部世界,他的“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政治動物)”這一命題標志著古典社會的特征。當時的希臘社會,除農業之外的生產勞動幾乎由奴隸包攬,即手工業與服務行業主要由沒有公民身份的外邦人來從事。農業勞動則由下層的自由人來從事。這些活動及創造的產品往往直接關乎人的肉體需要,而肉體生存對人來說僅僅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手段。勞動在古代希臘被貶抑到私人領域,是一種單純的謀生和滿足物質需要的活動,不被看成是公民的活動,因而不具有政治意義。亞里士多德對人的認知把人類從自然奴役下解放出來,表現了群體自我意識的覺醒。但是從歷史語義學的角度看,當時的“政治”一詞,并不完全是今天所說的政治之義。“政治”一詞原初意思為城邦,表明亞里士多德要體現人之社會屬性的用意。
從1843年至1881年,馬克思7次提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這句名言: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政治動物)。他隨后解釋說:“政治的=城邦的,政治動物=城邦市民?!彼J為,這個關于人的定義反映了古代自由人的狹窄活動,而在現代,“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p>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性的思想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1841年寫作《博士論文》時,他最早提出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的觀點。他說:“對神的存在的證明不外是對人的本質的自我意識存在的證明,對自我意識存在的邏輯證明,例如,本體論的證明。當我們思索‘存在’的時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識?!?842年他參加《萊茵報》工作時期,他認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1844年他主編《德法年鑒》時,進一步提出了人的本質是“類存在物”和“社會特質”的思想,他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p>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特性。在該書另一處他強調:“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存在物”“不論是生產本身中人的活動的交換,還是人的產品的交換,其意義都相當于類活動和類精神——它們的真實地、有意識的、真正的存在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因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p>
1845年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出的人的“實物本質”,更加接近從社會關系方面來規定人的本質,隨后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開始從人和人的社會關系方面來揭示人的本質,明確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標志著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1845—1846年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最后形成。關于人,他有一段精彩的說明:“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p>
隨著社會的進化,自由人的概念已從古代有限的一部分人擴展到全體人;現代社會的人只有在一定社會聯系中才能生存,這一點是“構成人的使命的東西”。而在現代,馬克思改述的這句話還有另一層含義,說明人“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在馬克思看來,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中,個人都不是作為自由的主體,而是作為經濟范疇的人格化出現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時,人也是屬人的自然,是能動的社會存在。人之間真正的精神交往這個問題與對人類生活本質的探索有緊密的聯系,是建立適應人的本質的社會生活的關鍵問題。現代新聞業的發生和發展,即基于現代人類轉變為“社會動物”這一事實。在世界歷史進程的宏大背景中,作為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的現代新聞體系與社會整體及其他部分密切相關,它既是社會需要的產物,同時也得益于人類傳播實踐的努力不斷發展演變而成。
參考文獻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3g,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494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85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7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
[7][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
篇10
胡阿姨是一民打字員,她性情溫和,而且很愛自己的家庭,她把母愛從小弟弟身上分給我一半。早晨到校時,胡阿姨總是起的很早,為我做飯,從不耽誤我吃飯的時間。有時中午小弟弟不睡覺,胡阿姨生怕我吃不上飯,就把小弟弟托在被給我。
記得有一次,中午放學回家后,胡阿姨正在一手抱著小弟弟一手拿著飯勺炒飯,臉上淌著汗。見我進來了,笑呵呵的對我說,餓了吧,早飯吃得太少,快洗手吃飯。多好的胡阿姨。
胡阿姨跟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