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知道的風俗范文

時間:2023-04-01 02:44: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談談我知道的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談談我知道的風俗

篇1

關鍵字:學生資源 民工子女 獨特經歷 沒有束縛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課程資源包含的意義范疇寬廣,既包括教材這一重要的為人們所熟悉的課程資源,也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卻是課程有機組成要素和實施條件的軟硬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是順利達成預期目標,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一個重要保證。教材、教師、學生、學校文化等是校內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而學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學生知道的東西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象的,我們教師要好好向學生學習,一定要把學生這一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課程資源,而且讓課程包含許多學生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東西,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許多孩子跟隨外出打工的父母來到遠離家鄉的地方學習。父母打工到哪里他們就到哪里學習。我們學校位于城中村的位置,緊鄰火車站,是外來務工人員密集地,我們的學校也成了來丹陽打工的民工子女上學的首選。他們像遠方飄來的蒲公英的種子,在我們的課堂中他們成了課程資源的“寶”。

1 “你從哪里來”成了語文學習的資源。

我們班級就有來自全國十一個省市自治區的學生,全校就更多了。他們本身就是教學的資源。例如在教學練習中《簡稱歌》時,我利用班級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省份來教學,效果甚佳。簡稱記憶沒有規律,死記硬背容易忘記。我讓學生說說:你來自哪個省份簡稱是什么?你們能不能從老家的特產、菜名、河流、地方戲名中找到簡稱,幫助記憶?有的說:我是貴州的,成語“黔驢技窮”中就有貴州的簡稱。于是學生爭先恐后說出成語的故事來。有的說:我是云南的,云南紅茶叫滇紅。有的說:我老家是河南,河南有著名的地方戲叫豫劇,有小香玉唱豫劇團,她還帶著她的小豫劇團參加春晚呢!有的說:我知道從南京到上海區火車行駛在京滬線上。有的說:我是湖南的,家鄉有湘江……因為他們來自遠方,在老師的啟發下,才有如此精彩的回答,讓沒有意義的簡稱在這樣的學生交流中輕松掌握,有了關聯記憶知識就不易忘記。學習春節、端午風俗以及《莫高窟》、《黃果樹瀑布》等課文時也可以調動他們的資源來幫助學習,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影響,課堂上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為課程資源。

2 曾經的“苦難史”成了學生習作的資源。

我們班學生大多來自窮鄉僻壤,他們接受到的新鮮事物少,知道的現代知識少,但是他們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許多生活經歷卻是城市孩子所欠缺的。在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他們享受自然之美,放松心情,也能看到自然兇險的一面,感受到自然的偉力,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人性中堅強、純真的一面被激發出來。他們曾經被留守過,有很多獨處的經歷;曾經長途顛簸過,一路辛苦,一路見聞也不少;曾經被整天為生活奔波操勞的、沒有多少文化、沒有多少教育方法的父母打過;曾經住過土坯的房子,餓過肚子,爬過同學沒見過的大山,趟過連老師也沒趟過的河流……這些都是我們作文課堂上寶貴的資源。這些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差,組織素材的能力欠缺,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的作文不再是無米之炊。《我想念老家》、《給爺爺奶奶的一封信》、《門前的柿子樹》、《難忘的春游》、《媽媽不在家一天》等優秀習作,讓我們看到曾經的苦、曾經的淚、曾經內心真切感受化作了學生習作時源源不斷的清泉。老師開發孩子們身上資源的行為溫暖了孩子的心靈,激發了孩子寫作的熱情,認識到顛簸生活經歷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3 童年的“放養式”成了快樂成長的資源。

每每看到班級中這些來自遠方的孩子,他們不講究穿著,玩著跳格子、丟手帕的游戲,放學沒有人接,卻帶著弟妹,三個一群,五個一堆悠閑回家的情景,似乎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這種“放養式”的童年生活是現在許多獨生子女沒有的,他們沒有獨生子女身上的自私、孤僻、任性的缺點,他們的生活中少了家長的一份束縛、禁錮,多了一份自由、快樂、遇事和同伴的商量,因為弟妹的存在多了一份管理的能力,也因為父母的辛勞也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例如在教學《少年王冕》一文時,王冕說“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理到快活些。”教師讓學生討論:是不是他真的不想在學堂里讀書了?談談你們的看法。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都能走進少年王冕體諒母親、孝敬母親的內心世界。

篇2

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文化生活》第四課第一框的內容,具體探討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基本特征,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及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傳統文化的含義。

2.明確傳統文化繼承的主要內容。

3.把握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鮮明民族性和順應變動性。

4.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歸納和闡述問題的能力。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特征,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追尋溫州的傳統文化足跡中,感受溫州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延續,結合溫州傳統文化具體事例體會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并把理論貫徹到自己的行動中。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追尋溫州的傳統文化足跡”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關注、參與文化生活;感悟溫州的悠久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同時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熱愛家鄉,主動自覺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教學難點: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特征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特定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2.合作探究法:利用小組合作集思廣益,相互啟發,相互探討,實現信息交流,擴大信息和思維容量。在活動過程中實現對觀點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

二、課堂實錄

【導入設計】回憶童謠

播放溫州童謠視頻《送松糕》: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請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有棱角,松糕實,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燙,務好藏,松糕冷,務好打,松糕爛,送阿大,松糕燥,拜鑊灶……

師:大約早在五、六千年前,散居于海中的甌人,便開始在溫州這塊土地上定居生活。溫州先民在極為困苦的條件下,繁衍生息,掀開了甌越歷史的第一幕。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溫州形成了特色的甌越文化,遺存歷史文化古跡非常豐富。剛才的童謠《送松糕》,耳熟目詳,使我們兒時的記憶又慢慢清晰起來。你了解我們家鄉的悠久傳統文化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傳統文化的繼承”——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

(點評:在導入環節中,借助溫州《送松糕》童謠視頻導入新課,稚嫩熟悉的聲音喚起學生兒時的記憶,為追尋溫州傳統文化足跡打開了一扇門,為這節課的順利進行鋪墊了情感基礎。)

【新課教學】

片斷一:追尋足跡

活動探究:溫州歷史文化悠久,四大組同學分別搜尋溫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了解它們的歷史、發展現狀,來見證我們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分享交流成果,先請第一大組負責傳統習俗的同學來展示。

生1:溫州的傳統習俗很多。如我們溫州人端午時有吃粽子、劃龍舟習俗。記得小時候還有撞蛋、抹雄黃酒,清明時吃清明餅、踏青掃墳等習俗。而現在很多傳統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消逝,很可惜!

師:剛才同學的介紹又喚起了我們美好的記憶,那么負責傳統建筑的同學呢?

生2:我們溫州市區,我知道的有鼓樓街、江心嶼、朔門古街,還有五馬街。不過朔門古街和五馬街的商業氛圍太濃了。

生3:我來補充一下我們組的,我知道還有東甌王廟、墨池、池上樓。尤其是對東甌王廟的修建,為我們提供一個紀念溫州始祖東甌王、追溯家鄉歷史的場所。

師:看來我們同學知道的還真不少。下面誰來介紹一下溫州的傳統文藝?

生4:我來說。我上次和我們課題組的同學去參加調查攔街福活動,對溫州的傳統文藝還是有所了解。有永嘉昆曲、鼓詞、甌繡、平陽木偶戲、樂清黃楊木雕等,許多都被列入國家級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生5:溫州的傳統思想有永嘉學派、葉適的事功學說,還可以從南宋狀元王十朋以及劉基、孫詒讓等著名人物上得以見證。葉適的思想還是我們溫州人精神的源頭,對溫州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

教師結合學生以上的介紹,歸納分析知識:

1.傳統文化的含義。

2.傳統文化的繼承(表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

(點評:以“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作為任務驅動實現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學生搜尋介紹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讓學生了解文化的繼承性。這個問題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片斷二:解讀傳統

活動探究:自西周制《周禮》后,數千年來,凡婚嫁無論議婚步驟或迎娶儀式,都必以“六禮”為基礎。古代的溫州婚禮習俗,從媒妁、開合、議聘、小定、大定到迎親,大致也是沿此禮俗。

(1)納采(男家向女方送禮提親)

(2)問名(男家問女方的生年月日時辰,卜吉兇)

(3)納吉(卜得吉兆后與女家訂婚)

(4)納征(男家送聘禮給女家)

(5)請期(商請女方確定婚姻)

(6)親迎(男子赴女家迎女,舉行結婚儀式)

探討:1.古今溫州婚嫁習俗有何異同?

2.我們的婚嫁習俗與西方國家有何差異?

3.從中可看出傳統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1:我們溫州現在還保留著有媒人提親,也要先定親,送聘禮,再男的到女方家里迎親。

生2:-些人也要問時辰、卜吉兇。個別地方定親時還有小定、大定,很繁瑣、浪費錢財。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一些繁瑣的儀式都省掉,簡單多了。

生3:雖然古代和現在都有送聘禮,可現在的聘禮送的很闊綽,最少的都十萬左右。現在還要到民政局登記結婚,有結婚證。

生4:我們和西方國家在婚嫁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他們一般是上教堂舉辦婚禮儀式,還有牧師主持婚禮,感覺很莊重圣潔。而我們的婚嫁禮儀很明顯帶有中國的特征……

師:從同學們剛才的回答中,可見我們同學對溫州習俗的了解。那我們溫州現在還保留著西周以來的一些禮儀,這說明傳統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5: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師:我們和西方國家在婚嫁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又說明了什么特征?

生6: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師:即使身處海外,也會讓我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在我們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的強烈認同感。

溫州傳統婚嫁習俗隨著社會不斷變動,不斷滿足人們的要求,又說明了什么?

生7: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會起消極作用,必須要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才能起積極作用。

(點評:設置婚嫁習俗情境,以“解讀傳統文化的特征”這個問題,作為任務驅動實現探究式學習,通過問題層層設置,使學生在探討中自然而然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有效化解了教學難點。)

片斷三:揚棄傳統

辯一辯: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正方觀點“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反方觀點“溫州傳統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組討論,準備辯論的事例和觀點。選出4位學生進行現場辯論,在允許的情況下,其他同學可以進行場外提示。

觀點一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

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失去精神家園。

觀點二溫州傳統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鉗制著我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控制著我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制約著我們的價值取向。

生1:我方的觀點認為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沒有傳統文化哪有今天的甌越文化,今天的文化都是由傳統文化一步步發展來的。還有我們剛才提到的溫州這些豐富的傳統建筑和文學藝術,不是財富,那是什么?

生2:我反對正方的觀點,我方認為溫州傳統文化是包袱。一些傳統會蒙蔽人的思想,從而得不到發展。如重男輕女思想,還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等。

生3:對方辯友,請注意,我們堅持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是有前提的。傳統文化中是有一些消極的不合理的內容,但是從總體的角度來說,它更多的是財富。積極的內容是主要的,消極的是次要的。

生4:我想請問正方三辯,如果回到古代的重男輕女思想社會里,你今天還能坐在這里上課嗎?恐怕只能呆在家里繡繡花了吧?

生5:古代女子也有讀書的。

師:剛才正反兩方唇槍舌戰,據理力爭,其實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面對傳統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如我們對長輩的孝敬。但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封建的愚孝思想。

(點評: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教師采取以“辯論”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課前通過分組、明確角色分工。通過對“溫州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的辯論,促使思維碰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繼承觀,化解認識上的誤區,也讓學生學會更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培養學生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片斷四:感悟傳統

方案設計:在搜集這些資料的過程當中,從追尋溫州悠久文化的足跡過程中,同學有何感悟?談談你的想法。

并就如何利用家鄉的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設計一份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并利用課外時間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課開展)

附:學生的活動形式:

①編寫《溫州民間故事》、《家鄉風俗習慣》、《溫州傳統小吃》、《溫州名人故事》等小冊子,提供給有關文化部門與旅游點。

③為社區群眾策劃一次溫州民間文化藝術表演或傳統文藝活動。

④開展題為“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的討論交流會,并制作展板進行展示。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追尋溫州傳統文化的足跡,感受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繼承。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樣浸潤著我們的心田,我們的生活需要文化,我們的成長呼喚文化。而傳統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其跨過悠悠歷史長河依舊指引我們的生活實踐,我們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也需要借助先進的傳統文化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點評:在課堂結尾部分,設置“感悟傳統”環節。讓學生談課堂感悟,在如何利用家鄉的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方案的設計中,并利用課外時間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課開展,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強化做家鄉優秀文化的傳承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不僅僅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對課堂來說也是一種情感升華。)

三、教學反思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目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現實的鄉土資源,將其引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何在教學中既能拓展、深化學生已有的知識,又能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成為課程開發的重中之重。

1.關注學生生活體驗,挖掘地方課程資源。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充分意識到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所在:一方面,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身邊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體味文化,在文化中感悟生活;另一方面,改變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也開闊了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在整節課中,學生自始至終處在探究活動的中心地位,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探究過程,充當一個搭建腳手架的角色。整堂課圍繞溫州傳統文化,設置“追尋足跡”“解讀傳統”“揚棄傳統”“感悟傳統”四大環節,教師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探究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伙伴,學生則更充分地參與到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從課內到課外交流,共享學習成果,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合作學習帶來的成功。

3.把握課堂教學契機,凸顯學科德育功能。

在課堂教學中我及時把握契機,有效地發揮了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通過這種充分發掘家鄉傳統文化資源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接觸和了解社會,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認識,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在利用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的方案設計中,并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課開展,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強化做家鄉優秀文化的傳承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這堂課雖然經過充分準備,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在學習中,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在本課中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個別學生不知所措,學到的內容不能形成完整體系。

【專家點評】(林月周,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政治特級教師)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關注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味、生本味,課堂教學中又注意時時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總的來說,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生活化設計,教學思路清晰。本課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在處理上盡量簡化、淡化知識掌握,重在感受。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完成了設定的目標。“情境問題”互動教學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

教學設計力求以生活化為目標,理念新穎,選材恰當,內容充實,很好地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高效課堂小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實例,尤其是溫州傳統文化,擺脫了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論說教,使課堂回歸到了學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主題和課程內容實現了有機結合。另外,在課堂中教師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通過情景和實例培養學生發現生活、體驗社會的興趣;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好的課堂不是教師把學生感動,而是學生把教師感動,課堂給學生機會,學生就會收獲一份進步,也會給教師一份感動,這樣在課堂中學生就會創設許多生成性問題,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機智。

2.關注學生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注重生活和知識的結合。文化內容重在感受,本課教學緊扣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地方特色,引用溫州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對于其他地域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感受不深,但對于本地學生來說觸動很大,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但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老師對當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