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入門書范文

時間:2023-03-16 02:2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易經入門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CTEL公司是全球四大FPGA廠商之一,占據了美國90%以上航空航天的FPGA市場。2002年,ACTEL推出了基于FLASH架構的FPGA,其具有單芯片、非易失性、上電即行、加密、低功耗、固件免疫錯誤等特點。2005年又推出了全球首個模數混合的FPGA

FUSION,將模擬的外設與數字的FPGA內核進行了完美結合,在FPGA領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單芯片的解決方案。如圖1所示為一個典型的系統結構框圖,其中FUSION可以替代大部分的分立器件,簡化系統。

在產品研發過程中,調試手段是縮短研發周期的關鍵因素,對于帶有數字電路的系統來說,邏輯分析儀是首要選擇的分析工具。雖然ACTEL的FPGA帶有內嵌邏輯分析儀,但存在占用FPGA內部資源、存儲容量極為有限、更改節點需重新綜合編譯且速度慢等缺點。外置邏輯分析儀則不同,具有采樣頻率高,存儲容量大,通道多等優點,同時還具有協議分析、插件觸發等功能,能大大提高調試效率。如廣州致遠電子發展有限公司的LAB6000系列邏輯分析儀。本文將以基于FUSION的電話錄音解決方案做分析。來介紹邏輯分析儀在系統調試中的應用。

應用分析

圖2展示了《電話錄音解決方案》的整體設計思想。整個系統由FUSION FPGA和電路兩大部分組成,其中電路又分為摘機檢測電路、FSK提取電路、DTMF解碼電路、語音提取電路和RS232接口電路五個單元:其中FSK和UART的編碼解碼由FPGA內部邏輯構建實現。

調試過程中我們必須分析FSK、DTMF的編碼,語音信號采樣AD值,串口通訊協議等電路是否正確。

下面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邏輯分析儀來分析這些問題,同時了解邏輯分析儀給我們的調試帶來了什么優勢?

1 FSK解碼橫塊調試

電話的來電信息通常是由交互機通過FSK調制波發送過來的,由1200Hz(邏輯1)和2200Hz(邏輯0)波特率為1200bps的信號組成。系統前端電路將模擬形式的FSK轉換為邏輯信號后送至FPGA中進行硬件解碼。編寫FSK解碼IP時,我們需要確定前端轉換的信號是否正確。并了解信號特征,因此需要邏輯分析儀捕捉信號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為邏輯分析儀采樣到的FSK的信號。從采樣到的波形中我們可以確定前端轉換電路正常,同時也為解碼IP提供了FSK的波形特性。

LAB6000邏輯分析儀高速的采樣率和大容量存儲深度。在FSK信號的長時間采樣及解碼模塊的調試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高的采樣頻率保證了信號的真實性,而較深的存儲深度則保證了在邏輯分析儀能夠存儲足夠長的波形供用戶分析。

(2)語音信號攝取橫塊調試

語音信號提取主要由ADC采樣實現,采用FUSION內部自帶ADC,體現了單芯片特性。語音信號經過調理后通過A/D采樣并轉換為數字信號,為了便于分析,在FPGA內部將ADC采樣的數字信號通過探針功能引出到I/O口,此時可以使用邏輯分析儀對數字信號進行狀態采集,以便分析輸入信號與被采樣的數據之間的對應關系。調試時用示波器采樣模擬信號,并同步觸發邏輯分析儀I LAB6000系列邏輯分析儀具有外部觸發功能)采樣ADC轉換后的數據。

采樣回來的數據利用邏輯分析儀強大的插件分析功能(A,D插件分析)進行分析。可以將采樣波形數據復原,由于使用外部觸發,兩儀器采樣到的波形數據觸發相位點也是一致的,所以方便對比分析,采樣到的數據是否正確一目了然。

圖4為通過ADC采樣值分析還原的語音信號波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語音信號超出AOC的采樣閥值,明顯失真。因為A/D轉換后的數字信號為FPGA內部信號,很不容易觀察。如果手工分析A/D采樣后的信號,那么將是―個多大的工作量,而且容易出錯,也很難發現錯誤。可見邏輯分析儀帶來的便利之處。

3 UART模塊調試

由于FPGA的靈活性,串口控制器可以由FUSION FPGA內部的邏輯單元(Tile)來實現。UART通信中沒有同步機制,因此波特率的精確與否直接決定了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因此我們必須分析UART的通訊時序,保證編寫的IP是否合格;即分析信號的時序對不對,有沒有毛刺、抖動等問題,哪怕非常細微的時序缺陷,都能通過邏輯分析儀分析出來。

IP調試通過之后。需要與PC機進行通訊,這時也需要邏輯分析儀進行分析,如通訊協議的正確性。LAB6000邏輯分析儀中帶有UART協議分析插件,可以自動識別串行數據流并分析出通訊的數據。即將物理層的數據提取出來。如圖5所示。這樣。如若遇到問題時,就不用很辛苦的做人工解析了。

UART的應用很廣,做UART總線分析時需要預先知道傳輸的波特率。在不知道波特率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邏輯分析儀軟件中的測量工具測量數據位的寬度。在測試數據位寬度的同時軟件會自動算出該寬度所對應的頻率。此頻率即為傳輸波特率,如圖6所示,一個數據位的寬度是8.66us。計算所得的頻率的115.14KHz。設計預期的波特率為115200,也就是115.20KHz。可見UART模塊的波特率存在一定誤差。

當然,在這個案例中,除了上述介紹的幾種模塊調試用到了邏輯分析儀,當然還有其他的模塊也可以用邏輯分析儀來分析,由于篇幅限制。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篇2

一、第一部同義詞詞典《爾雅》

漢代崇尚經學,“訓詁”由此興起。“訓詁”就是對前人傳下來的經典文籍中的古詞語進行訓釋。漢代確立學官,講授經義,并對經文的詞句進行解釋。《漢書?藝文志》說:“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讀應爾雅”,就是在讀古文時應該用當時的規范來解釋。《爾雅》的書名正由此而來。但《爾雅》的作者,至今一直沒有定論。

(一)《爾雅》的內容

《爾雅》按內容排列,共分19篇:釋詁第一,釋言第二,釋訓第三,釋親第四,釋宮第五,釋器第六,釋樂第七,釋天第八,釋地第九,釋丘第十,釋山第十一,釋水第十二,釋草第十三,釋木第十四,釋蟲第十五,釋魚第十六,釋鳥第十七,釋獸第十八,釋畜第十九。所收詞語和專用名詞2091條,共4300多詞語。其中《釋詁》《釋言》和《釋訓》三篇所收詞語占了全書的一半。書中詞語,除方言俗語詞外,資料大多取自《易經》《詩經》《尚書》《國語》《論語》和“春秋三傳”等。

《釋詁》列舉古人所常用的同義詞,最后用一個通語來概括解釋。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權輿,始也。

林、、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吾、臺、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釋言》是用基本詞解釋常用詞,一組收錄幾個詞語。如:

還、復,返也。

告、謁,請也。

格、懷,來也。

貿、賈,市也。

《釋訓》主要解釋描摹事物情狀的詞語(相當于現代的形容詞)。如:

明明、斤斤,察也。

條條、秩秩,智也。

穆穆、肅肅,敬也。

諸諸、便便,辯也。

《爾雅》充分體現了工具書的作用。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古今時變、地理差異,使一些出現在古代文獻上的語詞無法繼續傳播,這就需要有一個能適應時間變遷的詞典。《爾雅》以今釋古,使古代典籍延續了傳播的生命力。所以,古代士人把《爾雅》也列入經典,稱為“十三經”之一。

(二)《爾雅》的貢獻

漢代曾把《爾雅》與《論語》《孟子》《孝經》等作為士人學習古代文獻的基本書。郭璞在《爾雅序》中說:

夫《爾雅》者,所以通訓詁之指歸,敘詩人之興吟,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潭奧,翰者之華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莫近于《爾雅》。

這里指出《爾雅》是了解古今詞義的參考書,記錄古代詩歌吟詠的詞語,采集了失傳的一些語詞,辨別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確實是引導受傳者研究百家學說和學習“六藝”的入門書,也是瀏覽古籍和整理文獻的文化寶庫。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博覽萬物時的困惑,增加人們辨認萬物的知識。

在漢文帝時候,設置有《爾雅》博士。《爾雅》是古人讀經書時的主要參考書,或者說是“五經之故訓”,或者說是“以釋六藝之旨”,都說明它是傳播經學的工具書。同時,《爾雅》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稱之為中國語文學的萌芽標志,它起著明確符號、闡釋概念的作用。而且它實際實現著符號系統的語碼轉換,也對后世辭書的編纂起著啟導作用。

(三)《爾雅》的體例及其思想

《爾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分類綜合詞典,成書于戰國時期,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也可稱是這類詞典中最早的。古印度《長壽字庫》類似我國的《爾雅》,它成書在公元2世紀,比《爾雅》晚了幾百年。《爾雅》的收詞,除了語文性的詞語外,還有不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藝科學的詞語,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關于《爾雅》的體例及其傳播思想,試看《釋天》的內涵。

《釋天》以“天”為中心,共敘述了11個方面的內容,所用語詞比較細致,所釋詞語的含義均交代得仔細清楚,后來由于時過境遷,這些詞或存或廢,有增有減,被淘汰或替換掉的也不少。

1.釋“天”

“天”是《爾雅?釋天》的中心。“穹、蒼蒼,天也。”在《爾雅》的時代,人們認為“天形穹隆其色蒼蒼”。將“天”稱為“穹隆”或者“蒼蒼”,顯示了我們祖先對“天”的原始認識。

2.釋“四時”

“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天,冬為上天。”這是以天色的變化來命名四時。又“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這是以氣候的變化來命名四時。“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收成,冬為安寧。”這又是以作物的生長和農事來命名四時。說明古人早已注意到春夏秋冬的時節變化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3.釋“歲名”

古代“載”或“歲”都表示“年”;“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時代變了,歲名也要改變,《白虎通》說:“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則化也。然則歲名變易,理亦同此。”說明了名隨時移的語言規則。《爾雅》又記以“干”和“支”的符號來表示年、月、日的順序,周而復始。至今我國的農歷仍保留著這種記錄農事的方法。

4.釋“風雨”

各種自然現象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關照,被先人命以不同的名稱。“風”竟有11種不同的稱謂:“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焚輪謂之頹風。扶搖謂之飆。風與火為。迥風為飄。日出而風為暴。風而雨土為霾。陰而風為。”云、雨、雪、雷、霧、虹也都有特定的命名。現在雖然大多數都被廢棄,但它們反映了先人對自然現象的細致觀察。

5.釋“祭名”

祭祀對于先民們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人神互動。《釋天》中,“祭”分四時,在春夏秋冬各有其稱,“祭”的內容包括天、地、山、川、星、風等自然物態,還有“師祭”“馬祭”“大祭”“又祭”之分。不同的朝代對“祭”也有不同的稱謂,例如“周曰繹,商曰彤,夏曰復胙”。

通過以上解讀,可以感知,《爾雅》不僅僅是一部詞典,它更蘊含著深厚廣博的原始傳統文化。大約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古代,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進入農業文明。歲時和自然現象命名之眾多,證明農耕民族對自然的依賴和特殊的眷戀,“尊天親地”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祭名”之多,分類之細,充分體現了上古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及原始的觀念。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天命可畏”的宗教觀是如何交融在一起,“執天命而用之”的人生都隱伏于《釋天》的名稱之中。

二、第一部地理語言學詞典《方言》

《方言》全名為《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漢揚雄著。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漢書?揚雄傳》載:

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凈亡(無)為,少耆(嗜)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激名于當世。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顧嘗好辭賦。

揚雄早年愛好辭賦,模仿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等賦,作《長楊賦》《甘泉賦》;后從儒學,以為“辭賦非賢人君子詩賦之正”,是“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在語言學方面,仿《爾雅》體例,而別開途徑,創著《方言》。又繼《倉頡篇》編成《訓纂篇》。揚雄多才多藝,在中國學術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揚雄《方言》是我國方言學的第一部著作。應劭《風俗通》序說,周秦時代有一種制度,每年秋收以后農閑季節,就派一些使者,乘著軒車,搖著木鐸,到各地農村去采集詩歌、民謠和方言。采集來的資料,由鄉送到邑,由邑送到國,最后送呈天子。統治者借此了解風俗民情,達到“不出戶牖,盡知天下”的目的。但是秦滅時,這類藏于朝廷秘府的資料,幾乎全部散失。至漢又重新開始創導方言的采集,當時蜀郡人嚴君平“財有千言”,揚雄的老師林閭翁孺也有了整理方言的“梗概之法”,揚雄就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漢代方言的調查。《劉歆與揚雄書》中說:

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絕代語、僮謠、歌戲,欲頗得其最目。……今圣朝留心典誥,發精于殊語,欲以驗考四方之事,不勞戎馬高車之使,坐而俗;適子云攘意之秋也。

當時揚雄的《方言》尚未完稿,劉歆正在編纂《七略》,想一睹此書,但遭到了揚雄的拒絕。所以后來劉歆在依《七略》而成的《漢書?藝文志》和《揚雄傳》中都沒有提到《方言》這本書。

揚雄堅持調查方言27年,終于編成《方言》,但他始終沒有拿出來。他在《答劉歆書》中記載了采集方言的情況:

故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衛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于槧,二十七歲于今矣。而語言或交錯相反,方覆論思,詳悉集之,燕(安)其疑。

揚雄還陳述了自己編著《方言》的目的,闡明了“語文功用”的傳播思想:

不勞戎馬高車,令人君坐帷幕之中,知絕遐異俗之語,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漢籍,誠雄心所絕極,至精之所想遘也。

少而不以行立于鄉里,長而不以功顯于縣官,著訓于帝籍,但言辭博覽,翰墨為事,誠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遺,不可以怠。

這兩段話,一方面肯定了編寫《方言》的目的,使失傳的民間俗語、方言得以保存,使統治者超越空間的阻隔了解民情民心。他堅持語言記錄的真實性,表明自己不為功名的編寫態度,但編寫中決不能有遺漏,決不能松懈。揚雄認識到文字傳播的力量,因此在語文傳播上抱有非常嚴肅的態度,這一點在他的《法言》里也有所反映。例如他說:

面相之,辭相適,中心之所欲,通諸人之者,莫如言。彌綸天下之事,記久明遠,著古昔之昏昏,傳千里之者,莫如書。

意思是說:表情相互交流,言辭相互對應,抒發心中的愿望,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阻隔,沒有什么比得上言語。普遍了解世界上的事情,記載久遠的過去,使古代不清楚的事明白起來,把遙遠之處渺茫的東西傳播過來,沒有什么比得上文字。

他已經看到了言語與文字的不同的傳播功能。所以揚雄不愿意把自己尚未正式定稿的《方言》輕易示人,不肯給劉歆借閱,道理也在這里。直至漢末這本傳世宏篇才流傳起來;漢靈帝、漢獻帝時,應劭在《漢書集解》里明白引用《方言》,并在《風俗通義》序里詳細引用了揚雄《答劉歆書》的原文。

(一)《方言》的內容和體例

今本《方言》,凡13卷,其中卷四釋服制,卷五釋器物,卷八釋獸,卷九釋兵器,卷十一釋蟲,其他各卷為釋語詞。揚雄注釋,重視活的方言口語為對象,在地域上展開比較,是一部比較方言詞匯專著。如:

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卷一)

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吳揚之間謂之豬子,其檻及蓐曰。(卷八)

崽者,子也。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矣。(卷十)

冢,秦晉之間謂之墳,或謂之培,或謂之,或謂之,或謂之,或謂之壟;自關而東謂之丘,小者謂之,大者謂之丘,凡葬而無墳謂之墓,所以墓謂之。(卷十三)

它不只是把同義詞或近義詞排列在一起,用通語注釋方俗語,還進一步指出它們的區域變體,反映出語詞在漢生的變化。有的它還特地注明是方言,或用“通語”“凡語”表明是共同語。如:

膠、,詐也。涼州西南之間曰膠,自關而東西或曰,或曰膠。詐,通語也。(卷三)

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卷一)

注明的地區有時多處并舉,說明了該詞語的傳播范圍,在語言系統上存在某種共同點。《方言》中所列舉的地名,以秦晉為最,可能“秦晉”方言是當時漢代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二)《方言》的傳播意義

《方言》在標注詞語時,通常是只注重語音而不在于詞形,所以它往往提示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語言信息:語言的本質屬性是通過語音來傳遞意義,作為語言的書寫載體――文字的根本是記錄語音。言語傳播的內涵是意義和信息,但言語傳播的形式卻是聲音。揚雄能擺脫當時儒家經學傳播中過于注重文字訓解的束縛,是十分難得的。例如:

黨,知也。(卷一)

凡人之大者謂之奘。(卷一)

……慧也。自關而東,趙魏之間謂之黠,或謂之鬼。(卷一)

錘,重也。(卷六)

“黨”就是現代漢語的“懂”,“奘”就是南方北方話里形容人肥胖的“壯”;“鬼”不是一般字面上鬼的意義,而表示聰慧、機靈的意思,現代漢語北方方言里仍然在使用這個詞語;“重”的古音同“秤”,現代漢語稱“秤錘”。

不從文字形式上去貼近語義,而注重用聲音來記錄語言,是語文傳播上的一大進步。所以郭璞在《方言注序》里稱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