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7:33: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課堂教學;想象作文;小學語文
寫作是主體運用文字符號來表述事物概念、傳遞知識信息、表達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感,從而實現交流溝通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把握想象類作文的寫作方法,就需要教師自身把握習作的客觀規律,再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放飛思維,大膽想象,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寫作靈感加以潤色,及時抓住靈感的尾巴,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本文意在以教育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為主要示例,從教學的大目標到細化的方案,展現出教師培養小學高段學生想象作文的基本教學思維和切入點。
一、縱向梳理,掌握教學大綱
首先,縱向分析小學一至六年級的習作題目對想象作文的要求:三年級教材開始設置了習作板塊,八冊課本共設置了五十八個習作題目,其中有八個與想象直接作文掛鉤,這八個題目展現了教育部對小學生想象作文不同年齡階段的要求。低年齡段主要培養想象能力,只要能想象,任何天馬行空的故事都可以作為習作。但高年齡段的要求逐漸加入了“大膽合理”。這就要求學生需要在構思上動腦筋,不僅要寫法新穎,有吸引力,更應緊扣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
以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為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想象代入到科學允許的范疇之中,不能太過超前,可以限制一個大概的科學發展范圍對科技發展變化的想象需要符合時間的維度,需要有實現的合理性,比如不能想象二十年后人類全部遷移到火星生存,因為以現有的科技水平來審視,短短二十年是實現不了的。基于此,學生需要清晰地認知到想象內容實現的可能性是確定想象合理性的關鍵。但是教師也需要注意對想象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用想象加工改造舊形象來增強想象的合理性,一種方式是黏合,將舊的形象中從未結合過的屬性、特征在頭腦中結合成新的形象。另一種方式是夸張,即通過突出舊形象的某些特點。還有一種方式是典型化,即根據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創造出新的形象。例如,三年級下冊課文《我變成了一棵樹》就是使用了黏合方法將人的特征與樹的特征結合在一起,由此創造出一個精彩的故事來。《小真的長頭發》這篇文章從頭發長的特點出發,想象長頭發可以做一系列事情,使用了夸張的方法。第三種典型化策主要運用在小說當中,在六年級上冊習作:筆尖流出的故事中,提到需要學生自己創設“較鮮明的人物形象”,這里就可以運用典型化的策略,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集合在一個人身上。教師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這三種方法引導學生練習、體驗、并掌握基本方法。
另外,想象類作文更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把故事寫得生動有趣,也就是說創作者需要對自己“創造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并不是沒有根據的胡編亂造,而是在豐富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性思維需要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跳板,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不是狂想、妄想,在此基礎上,進行突破和革新,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需要讓學生細心觀察,查閱資料,拓展自己的眼界,從而使想象大膽而有新意,具有時代性的同時更加合理。
二、具體分析,提出培養方案
了解總體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就是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思維模式,建立不同的習作框架,從而引導學生順利進行想象寫作,以下列舉三種常用的想象習作的寫作手法:
夢幻式想象
顧名思義,借助無限夢境來抒寫自己的暢想。這種形式最被常用于創作科幻類想象作文。
以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為例,在夢境中學生可以不被拘束,暢想自己輕松進入外太空,跟隨外星智慧文明留在火星上的印記尋找到了新的星系,發現了外星智慧文明……
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夢境為開頭,以醒來后希望夢境變成現實為結尾,構思巧妙,將最終立意放在“科技改變生活”之上。
游記式想象
顧名思義,將自己代入未來場景,以第一人稱游記的形式記敘自己在未來生活的一次奇妙之旅。
以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為例,可以寫一次在未來的侏羅紀樂園之旅,游樂園通過分析恐龍化石骨骼,利用嫻熟的3D打印技術重新克隆出恐龍,并且通過基因改造馴養出性格溫馴的恐龍族群,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恐龍們在公園之中生活玩耍。
漫游式游記的寫法具有代入感,也有很強的真實感。
描述式想象
顧名思義,直抒胸臆,描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以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為例,可以直接介紹一座完全應用了智慧屏幕與人工智能服務的科學城市。這座城市中任何一塊地磚、一面墻壁、甚至是一個餐巾紙盒的平面,輕輕觸摸,都能夠激活智慧屏幕,隨時都能連接服務器,就近召喚人工智能服務。
這種形式常用于單獨一種想象的詳細描述,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更考驗學生思維的創造力與邏輯性,值得鼓勵。
結論
科幻類的想象寫作教學無論從內容廣度還是思維深度上探究,都是宏大和深邃的。想象寫作能夠鍛煉學生對當代科學技術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和綜合想象的思維能力,以及拓展更有深度的思想與更廣闊的視野。教師在寫作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寫作本身,更應該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創設趣味課堂、提高文章水準、激發學生興趣,能夠使學生把握習作妙趣、提高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引領者;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實效
葉圣陶先生說過:“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那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志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并且,要閱讀什么就能閱讀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可見學生除了課內要研讀好文本,還需要將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于閱讀實踐中,“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形成一種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具有和諧性,隱藏著情感、認知和智能的因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和發現,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 培養習慣,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
書香浸潤校園,構建校園文化,近年來我校構建“書香校園”的偉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希望讀書成為師生們的共同習慣,真正做到“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覺得正是引領學生課內外閱讀的良機。
1.1 美好晨光,品誦經典
充分利用晨會課前的二十分鐘,由值日班長帶領開展《品誦美文 傳承經典》校本教材晨誦活動,并堅持每日誦讀,使“習慣成自然”,孩子們不覺得誦讀是額外的負擔。孩子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吟誦經典,培養語言的感受能力,水到渠成,熟讀成誦。“一天之計在于晨”,短暫的二十分鐘的晨讀,讓孩子們在經典文化中徜徉,滿足了求知欲,養成了良好的晨讀習慣。
1.2 課間時段,書香飄動
學校創建了“班級漂流箱”,課間向學生開放。教室后的空曠地都設立成了由班干管理的流動書吧,每個流動書吧由一個簡易的書箱和幾張桌椅構成。每到課間,同學們都簇擁在流動書吧周圍,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心愛的圖書,吮吸著知識的甘露。班級漂流箱每星期與其他班級交換一次,這種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抓緊看書,書就飄走了,這勾起了他們腦中“書蟲”意識,不少學生從此對閱讀產生濃厚興趣,喜歡上了閱讀。
1.3 創設情境,促進閱讀
根據班級中學生的閱讀熱情定期評選“閱讀之星”,再聯系孩子們的閱讀摘抄,評選學校的“書香少年”,并積極配合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同讀一本書”現場作文比賽以及知識大賽。學生在這樣的讀書活動的大情境下,閱讀熱情高漲,持之以恒,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2 激發興趣,達到課內外閱讀的融合
2.1 立足課堂,引發興趣
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時,教師要以課本為依托,抓住要點,傳授方法,在孩子動情時,引發孩子的閱讀欲望,進行課外延伸,拓展閱讀。例如,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課文時,學生在研讀文本,熟讀深思,自由感悟中領會到印第安人熱愛土地的情感,孩子們的內心也洋溢著對自己的腳下這片神圣土地的熱愛,同時更被西雅圖動人心弦的演說所感染。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西雅圖酋長的宣言》和《感動一個國家的文字》,以此加深了解西雅圖這位偉大、神奇的人物和領略演講的魅力。在教學獨立閱讀課文畢淑敏的《學會看病》時,就帶領學生領略文章的樸實及細膩的細節描寫,再以扶帶放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中的《剝豆》一課,而后學生總結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都從母親的視角通過心理的描寫推動故事的發展,表現母愛的偉大,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在平凡的事物中選材也能感人至深。
2.2 利用課外書屋,牽引興趣
“課外書屋”是每一個主題單元的延續,人教版語文課本五年級上下冊和六年級上冊各有兩次的“課外書屋”的編排,“課外書屋”推薦閱讀的書目內容精彩紛呈,有科普作品閱讀,如五年級上冊第三組維?比安基的《森林報》等;有漫畫作品閱讀,如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埃?奧?布勞恩的《父與子》;有小說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第二組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童年》。“課外書屋”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編排形式多樣,有推薦一本書的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西游記》;有推薦同一組題不同作品的閱讀,如六年級上冊第三組的蒙格瑪麗的《綠山墻的安妮》、曹文軒的《根鳥》、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等。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平臺,每次教學一定會把“課外書屋”作為重彩戲,設置懸念,充分調動學生的胃口,牽引興趣,讓他們人人樂于參與到閱讀行列中來。同時,“課外書屋”把整本書引入課堂,體現了由單篇課文到整本書的拓展閱讀,有利于學生從精讀到略讀、瀏覽的閱讀方式的轉變和培養,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3 依法導讀,落實課內外閱讀的實效
3.1 定量
每學期期初,筆者都會根據學校的“同讀一本書”活動必讀書目和“書香校園”推薦的閱讀書目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精心選定二十本圖書,公布出來。學生或辦卡借閱,或上當當網購買,或上網閱讀,或交換閱讀,定好各自的計劃,保證這些書都能隨時出現在自己的眼前。
3.2 定時
學生每天保證課內外閱讀時間達1小時以上,在校老師督促,孩子基本都能保證完成;同時筆者要求孩子們制定家庭快樂閱讀卡,內容包括閱讀時間、閱讀書目、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積累背誦等。并每本書的閱讀時間規定為兩周左右。這樣老師每天都能了解孩子在家的閱讀情況。
3.3 定性
學生的閱讀多是流于形式,多是以了解故事的情節為主,所以要引導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讀一本書,并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內容也可經常更換,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細節描寫、人物評價、續編故事、寫讀后感或心得體會等。為激發孩子的積極性,組織開展讀書筆記展示評比;每兩周一次的讀書交流會;還將孩子的讀后感參加征文比賽……長期的閱讀積累,厚積而薄發,也開啟了孩子們寫作的大門,孩子們對待習作有信心了,班級中有1/3的學生在校、市、全國的征文比賽中獲獎。孩子們嘗到了甜頭,對閱讀的興致更濃了。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能啟迪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情操,愉悅我們的身心,豐盈我們的人生。“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國民的閱讀水平。”由此,筆者愿意做一個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引領者,帶領孩子們走向優秀、走向幸福、走向精彩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陶有峰.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1.
[3] 林南.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C].福州市小學優秀論文匯編,20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