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3 18:3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回鄉偶書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篇2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回鄉偶書》 “衰”字的讀音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個時代都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應用當時的語言、使用當時的文字符號記載下來的。而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地域的變異而變異的,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也會隨著書寫工具的改進、社會用字的不同要求和語言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有些字的古音在普通話里已消失,但在方言中卻很好地保留下來。
唐朝是詩歌的時代。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讓后人久久回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的七言絕句《回鄉偶書》這首詩中:“衰”字的讀音在中小學課本或其它詩集中都把它注為“cuī”,并解釋為“兩鬢已經斑白”、“耳邊的頭發疏落”等意。即“衰老”或“疏落”之意。原來,老年人,頭發最易變白,兩鬢(耳邊頭發,又稱“鬢角”)更明顯。根據詩的內容和生活常識,這里只能取“衰老”之意,并且應讀成“shāi”才是合理的。原因有二:
其一,《現代漢語詞典》對“衰”字的注音和解釋是:shāi,衰弱?!癱uī”①等衰,②同“縗”?!逗喢鞴艥h語詞典》對“衰”字的注音和解釋是:shāi①動詞,衰退,②形容詞,衰弱,③形容詞,衰老?!癱uī”,①動詞,依等級遞減,引申為減少,②名詞,古代喪服,通“縗”。由此看來,從釋意上看,應選擇“shāi”的讀音。《說文解字》對“衰”字的注音和解釋是:秦謂之 。從衣,象形 ,古文衰。穌禾切(sō)。譯文:衰,草做的避雨衣。秦地叫做 。從衣( ),象雨衣之形 ,古文衰字。注釋:①衰,徐灝《段注箋》“衰本象 雨衣之形,假為衰(cuī)纟至字,而雨衣加 作蓑,其后衰纟至 字又加”纟“作”縗 “。按,衰又借為盛衰(shāi)字。② ,朱駿聲《遇訓定聲》:“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
“衰”字古代有讀成“cuī”的。如六朝時謝靈運的詩《歲末》:“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衰。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這里的“衰”就有“遞減、減少”之意。而“鬢毛衰”的“衰”應讀成“shāi”,取“衰老”之意。這里如果取“減少”之意,那是與生活常理不相符的。我們知道,老年人頭發會疏落,但那是從頭頂開始的,兩鬃反而不明顯。
其二,唐詩是最講究押韻的,在絕句中,通常一、二、四句的末字要求押韻,但至少二、四句末字要押韻。這首詩中的“回(hui)”、“衰”、“來(lái)”三字,“衰”字如讀“shāi”,則與后邊的“來lái)”押韻;如讀“cuī”,則與前邊的“回(hui)”押韻。我認為,這里也只能選擇“shāi”,與后邊的“來(lái)”押韻。在唐詩中,有好多絕句都只講究二、四句末字押韻。如詩人李白《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晨。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只有“晨(chén)”和“人(rén)”押韻?!肚锲指琛罚骸盃t火照天地,紅星亂柴煙。赧朗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敝挥小盁煟▂ān)”和“川(chuān)”押韻。王之煥的《登顴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也只有“流(liú)”和“樓lǒu)”押韻。
退一步,如果這首詩一定要一、二、四句末字押韻,也可以在“回”字上下功夫?!盎亍弊衷诤枚嗟胤?,如滇西,讀成“huái”,這就讓我們找到了它的古音是“回”、“來”二字的合音速讀。如“回家”就是“回來家”。這在唐詩中也是有例子的,如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敝小伴_(kāi)”、“回(huái)”、“來(lái)”押韻?!盎亍币仓挥凶x成“huái”,理解成“回來”才能找到解釋。北宋徐俯《春游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敝小盎兀╤uái)”、“開(kāi)”、“來(lái)”押韻?!盎亍币仓挥凶x成(huái),理解成“回來”是一樣的。同時徘徊(huái)的“徊”是形聲字也能在此找到明證。
滇西地區的漢族,其先民大多來自江蘇、浙江一帶,而《回鄉偶書》的作者賀知章也正是浙江蕭山人,從方言來講應有淵源關系。
這種字典里沒有的讀音在方言中存在的現象并不少見?!靶薄弊衷诤枚喙旁娭袨榱俗非笱喉?,都讀成“xiá”(今天江淮方言仍讀此音)。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斜”、“家”、“花”三字押(ia)韻?!拔獭弊肿x成“wōng”(今天滇西方言仍讀此音)。如宋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敝小翱铡?、“同”、“翁”押(ong)韻?!帮L”字讀成“fōng”。如清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松”、“中”、“風”押(ong)韻?!谤Z”字讀成“wó”,“歌”字讀成“guō”(今天滇西方言仍讀此音)。如唐駱賓王《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中“鵝”、“歌”、“波”押(o)韻,并且還為我們找到了“鵝”字是標準的“右形‘左聲’”的形聲字的證明。
綜上所述,無論從句子意思也好,字典釋義也好,追求押韻也好,《回鄉偶書》中的“衰”都應讀做“shāi”,而“回”則應讀做“huái”。我認為,在今后教學古詩時,可借鑒古音保留下來的方言讀音,幫助我們還原古音。雖然我們不能為追求押韻而“削足適履”,但在教學中,學生問起為什么不押韻之類的問題,卻是不容回避的。
參考文獻
篇3
古詩里描述的場景,離孩子的生活有點遠,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把古詩里的元素和現實扯上關系,引起孩子讀詩、背詩的興趣。比如古詩里的地名、人名就是很不錯的素材。
某天嘟嘟在車上翻看《唐詩三百首》的時候,《咸陽城西樓晚眺》幾個字跳入眼簾,我趕緊按住這一頁:“嘟嘟你看,這首詩是唐朝的一位詩人在咸陽寫的哦!” 嘟嘟頓時來了精神:“咸陽?是爺爺奶奶家那里嗎?”我點點頭,就此接住話茬把全詩念了一遍,然后講解詩中意境,再邀請嘟爸和我一起誦讀,隨即請嘟嘟也跟讀,然后我們仨一起念……等我們下車的時候,嘟嘟已經理解并且初步記住了這首和家鄉有關的詩。
咸陽城西樓晚眺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演詩法:惟妙惟肖印象深
孩子的記憶以形象記憶為主,死記硬背雖然也可以記住古詩,但很快就會忘記,最好還是讓孩子對詩作有直觀的認識。
女兒問我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寫的是什么,我教女兒把全詩大聲朗讀了一遍后,再模仿著老年人飽經滄桑的嗓音,開始繪聲繪色描述詩人的心境: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到現在年紀一大把,終于歸來了……我一會兒或輕撫鬢角或假裝捻須表現年老的詩人,一會兒歪著頭仰望上方扮演天真的鄉間兒童,嘟嘟笑得樂不可支,不斷要求“媽媽你再來一次”。我順勢提出要求:背詩一次演一次?,F在嘟嘟為了看我表演,經常自發地背詩。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形象傳神法:領略詩作之美
有些描繪景色的詩作寫得分外傳神,這些詩作是最適合孩子學習的,因為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領略到詩作的韻味。
在背誦《詠柳》這首詩之前,我跟丈夫先討論了這首詩的傳神之美, “短短幾十個字,就能描摹出一幅無比美好的景致,或者準確表達某種心情,甚至一句話或者一個字都那么傳神!中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女兒聽到我們的討論后,背詩的時候也更加用心,想用她小小的腦袋理解我們所說的“博大精深”。后來,她散步時路過一棵柳樹,我指著柳樹把《詠柳》吟誦了一遍,再引導她觀察樹的形態風姿,女兒似乎瞬間明白了我們當日的討論,大叫:“這首詩寫得好美??!”張繼那首舉世聞名的《楓橋夜泊》,嘟嘟也是在我對詩中情境的描述中記住的,并且一再表示,以后一定要去蘇州,看看詩里的寒山寺,聽聽寒山寺的鐘聲……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篇4
一、保證時間,確定素材
經典誦讀作為對中國孩子進行素質熏陶和文化傳承的一項重要活動,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深遠影響,可它不屬于考試內容,必須在日常教學中把經典誦讀學習時間“摳”出來。不搞散兵游勇式的“游擊戰”,這項活動才能踏實開展,持久常態。我把每周兩個早讀時間(約40分鐘)作為經典誦讀時間,在黑板報中開辟了“每周一詩”欄目作為經典誦讀的主陣地。至于誦讀內容,我選擇一些朗朗上口、容易理解記憶的五七言絕句,大多根據季節的更替、景物的變換每周一首,例如在秋天讀《秋詞》《秋夕》《宿建德江》《楓橋夜泊》等詩,進入冬季后誦讀《梅花》《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別董大》等詩;有時也根據節日的來臨確定誦讀內容,如重陽節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元旦讀《元日》,感恩節讀《游子吟》等;有時還結合課本內容適度拓展強化,例如學了李白的《贈汪倫》,趁熱打鐵拓展讀《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學了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繼續誦讀他的《回鄉偶書(二)》和《詠柳》等。以后還可以開展同題材閱讀,如送別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等的誦讀。
二、每周一詩,反復誦讀
我常常在周一早晨更新黑板報中“每周一詩”的內容,要求學生在周三早讀時準確地讀出來,這樣學生必須利用查字典、找資料、請教小老師等辦法認識生字,漸漸形成了自學習慣。
二年級學生對讀古詩很感興趣,他們在學齡前或多或少都讀過一些古詩,但家長們往往只要求孩子們背得熟,背得多,對朗讀的節奏和韻律并不講究。我抓住誦讀指導這樣一個切入點,要求學生讀詩必須字正腔圓,講求節奏和韻律。通過音韻起伏、節奏分明的誦讀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之美,首先在于聽覺上的音韻美。我常常采用范讀、帶讀、引讀、對讀等形式,配以表示平、揚、降、頓、延長的手勢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節奏的變化、音調的起伏,讓學生熟讀、美讀,浸潤在詩中,逐漸過渡到邊讀邊體會。
低年級孩子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這樣指導和訓練幾周后,學生很快掌握了古詩的基本節奏。全班誦讀時,學生們的手指在空中舞動,臉上表情豐富,聲音清脆悅耳,讀得是有滋有味,余韻悠長。學生一旦愛讀詩,把聽詩、讀詩當作一種樂趣,經典誦讀就不再是枯燥、單調的重復活動,而成了有滋有味的藝術享受。這一刻在老師看來,何嘗不是令人愉悅的幸福時光。
三、但求甚解,熟讀成誦
有這么一種觀念:孩子年紀小,記憶力好,理解力弱,小時多讀多背不求甚解,長大自然會慢慢“反芻”。但現實中很多孩子囫圇吞棗亂背一氣,不及時鞏固會背得快忘得快,還會出現“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亂點鴛鴦譜”的可笑現象。這是教師把握不好火候:講多了,枯燥乏味,浪費時間,固然不好;只讀不理解,糊涂背一氣,也未必好。
我采用以讀為主、適度點撥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熟讀古詩后常有學生提問,我覺得這是非常珍貴的教育契機。我往往只回答他們最想知道的,即使展開,也充分注意趣味性。例如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就有學生問:“老師,什么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就繪聲繪色地講唐朝重陽登高的習俗,讓學生了解他們生活的國度一千年前的生活畫面。學生問到個別字的意思,我也盡量提供最簡潔明確的答案。這樣,二年級學生慢慢體會到中國古詩單字成詞、言簡意賅的特點,對中國古代的朝代更替、著名詩人、風土人情也漸漸有了一些了解。
事實證明,適度的“講”和“點”是有用的。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對古詩生硬的字面開始熟悉了,他們的誦讀不再只是讀字、讀音,而能透過字面讀內容、讀意思。學《梅花》時,反復吟誦后,我直接發問:“這首詩寫了什么?”“這枝梅花長在哪里?”“作者站在哪兒賞梅?”學生能馬上掐住詩題“梅花”和詩中的“獨自開”“遙知”等詞作答,說明學生懂得邊讀邊想,自己讀懂了。
四、開展活動,樂在其中
每周一詩,雖然每學期也能讀詩二十首左右,但對學有余力的孩子來說,還是太少了。怎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照顧到個體差異?期中測試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自讀古詩至少五首,學期末舉行誦讀比賽。這個作業學生可以在后半學期自己安排時間完成。
元旦前一天下午,我們班舉行了“經典誦讀”比賽。學生走上講臺高聲誦讀古詩,有課本上學的,有“每周一詩”中推薦的,更多的是學生自學的。規則是分組競賽,不能重復,一時間教室里詩韻悠揚、古意濃濃,不時有涌起,小朋友們個個不亦樂乎。整個比賽歷時一個半小時。
篇5
關鍵詞:培養幼兒 古詩 興趣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句話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學者,在回顧自己成長歷程時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啟蒙教育,尤其是古詩的誦讀。從語言角度來看,古詩在遣詞造句中力求體現作品的文學性,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節奏,富有音樂美。而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此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熏陶情懷,啟迪智慧。那么怎樣來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呢?
一、古詩教學內容的選擇性
古詩內容豐富多彩,有寫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說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根據古詩的特點,對其進行篩選,從短到長,由淺入深,先學五言,逐步過渡到七言,先學絕句,再教律詩,先選些描繪具體形象、敘說具體事件的,后選些抒感、表現氣氛意境的,讓幼兒的學習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選擇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內容
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幼兒學起來易懂、感興趣。如駱賓王的《詠鵝》,鵝是小朋友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紅掌、長脖頸,熟悉它高吭的叫聲,熟悉它在河中戲水的景態。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腦海里。又如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都是比較接近幼兒的生活、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好作品。
2.選擇與季節相符的古詩內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許多古詩是詩人贊美季節特有的景物、景色的。為了能讓幼兒在每個季節中加深對景物的印象,保持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我從幼兒的實際領悟能力入手,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實施主題教育的過程中選擇與之相關的一些內容,配合教育,如冬季時,梅花開放了,我帶幼兒參觀梅花在認識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學習古詩《梅花》,再畫梅花,使幼兒對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
二、古詩教學環境的靈活性
幼兒的生活、學習、成長離不開周圍環境的作用,環境對幼兒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我靈活利用周圍環境來學習古詩。
1.在自然環境中學古詩
教育家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當我帶幼兒戶外活動時,會隨時選擇情景教幼兒學古詩。如在學校里觀察柳樹活動,讓幼兒看看講講柳枝、柳葉的顏色,學習賀知章的《詠柳》,高高的柳樹像美女一樣,裊娜多姿,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我啟發說:“小朋友們,你可知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鋒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然后教幼兒朗讀古詩: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苯又M行解釋,這樣幼兒玩玩、看看、念念學得輕松愉快。
2.在正規教學活動中學古詩
課堂活動是老師有目的地選擇好古詩內容,準備好教具,精心設計好教學程序,由表及里,讓幼兒在自覺狀態中學會、學好。如中班學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我先出示四幅畫,讓幼兒觀察畫中人物形象的變化,想象這是怎么回事? 然后用故事解說古詩含義,讓幼兒理解。再出示有節奏的文字,學習有節奏的朗誦。接著創編動作加深印象,最后傾聽配樂吟唱古詩,體會它的意境,這樣的學習過程幼兒輕松愉快,興味盎然。
3.在日常生活中學古詩
我將古詩教學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通過學習,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飯時幼兒會將米粒灑到桌子上、地上,無意中浪費了糧食。于是餐前我與幼兒一起學習古詩《憫農》,讓幼兒了解我們每天吃的米飯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我們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勞動果實。以后小朋友在吃飯時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會情不自禁地說:“粒粒皆辛苦”并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掉。
三、古詩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古詩內容比較深奧,而幼兒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師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使幼 兒對古詩感興趣的關鍵。在實踐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講述故事法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的,我常把一些幼兒難以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一個個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講述,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2.圖示、圖文結合法
圖示、圖文結合法是將所要學的古詩的圖片、圖示、文字先后出示在幼兒面前,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效果,這種方法幼兒理解接受起來容易。如我教古詩《一望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畫面,讓幼兒感受一下自然優美的田園風景畫,然后講述畫中的自然景色有些什么,再出示圖示,這樣幼兒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同時出示文字,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并用空格表示出節奏,讓幼兒有節奏地誦讀。
3.動作表演法
動作表演法是教師在幼兒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內容,既可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又可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如古詩《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左手向左前方打開,右手食指點幾下,表示幾枝梅花。雙手合擾,手掌不動,手指慢慢地分開,表示梅花冒著寒雪獨自開放。兩手不停地搖動表示不是雪花。雙手由前向鼻扇動,表示梅花的香味撲鼻而來。這種方法能增加活動的氣氛,使幼兒投入到古詩的意境中獲得成功感。
4.欣賞吟唱法
不同內容的古詩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樂,如古詩《詠鵝》它的旋律是活潑輕快,節奏鮮明。古詩《回鄉偶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它的旋律是緩慢、抒情、節奏流暢,聽起來很優美。又如古詩《賦得古草原送別》它的旋律激昂,聽起來催人奮進。幼兒特別喜歡吟唱古詩,在吟唱古詩的同時,不僅可以感受到音樂美,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而且還能更深入地體會古詩的意境美。這種方法特別受幼兒的喜愛,每天午點吃完后,只要有一個小朋友唱起了第一句,只聽見聲音越來越大,一會兒,全班小朋友都津津有味地投入到吟唱的行列中,沒有老師請,沒有小朋友說古詩題目,小朋友自發性地吟唱著,而且唱得那么整齊、那么投入、那么動聽。時而活潑輕快、時而優美抒情、時而激昂奮進,悅耳的童聲久久地回響在教室里。
5.復習鞏固法
篇6
一、預習是“少教多學”的基礎
一節課40分鐘,要想在這40分鐘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一首古詩的學習就必須做好課前預習。預習不是教師對學生說明天我們要學習某首古詩,今天大家回家預習一下。預習是講究技巧的,我們一定要把預習落到實處。我給學生安排的預習任務很明確,讓學生有的放矢的去預習。
二、課堂讓“少教多學”顯色彩
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我們可以把課前預習看成是臺下學習,把課堂看成是臺上學習,有了課前目的性的預習,課堂自然就會輕松快樂。如《回鄉偶書》一課的課堂教學,由于學生把這首詩的內容已在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要做詳細地分析理解,我們應給學生展示預習的機會,讓學生有順序地匯報自己對這首詩課理解,當某個問題產生疑義時教師再做解釋。
三、課后使“少教多學”延續
有了課前充分的預習,課堂上精彩的展現,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自然就濃厚了,但是如何使詩詞文化深入學生的心靈呢?僅僅靠課前預習和課堂展現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課后進行文化熏陶。既然是古詩研究,我就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我要求我們班的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古詩,并且把自己背誦的古詩做成正方形的卡片,做卡片時也有要求:第一行正中間寫古詩題目,第二行古詩題目的右下角寫作者和朝代,第三行,第四行,第五行,第六行,或者第七行,第八行寫古詩內容,當然不許寫錯別字。然后我把學生做好的古詩卡片收集起來放在盒子里,這個盒子就變成古詩資源庫,一個月后這個盒子里就可能有一百多首古詩,之后的古詩背誦就從古詩資源庫里選擇,選擇完后再建古詩資源庫,當然我們從每周一首古詩提升為每周兩首古詩,當自己的古詩被同學背誦后別提孩子們的高興勁有多高,看著他們開心,我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同時我也受益頗深。
四、方法使“少教多學”開花
由于學生在課前,課堂,課后有了一定的古詩學習熏陶,教師不妨趁熱打鐵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去探究古詩學習的興趣。比如告訴學習學習古詩的五步法:對待古詩學習,我們可以這樣做:一是熟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美感,一定要大聲誦讀,同時還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二是了解作者。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有了好奇心就有探究的欲望。三是理解詩意。
篇7
國學經典,像指南針為你撥開成長中的迷霧,像吸塵器幫你清除成長中的紛塵。國學經典,似夏日的清泉澆灌了我們,似冬日的太陽照亮了我們。因為國學經典,我們成長;因為國學經典,我們成熟;因為國學經典,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因為國學經典、我們學會了怎樣互相幫助、互相關愛。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帶著我背《弟子規》《三字經》。還有一些淺顯易懂的古詩詞:像《詠鵝》《詠柳》《回鄉偶書》,它們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顆顆種子――對國文的深厚興趣,它們像一葉葉扁舟帶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上學了,老師引領我們學習那些更加深刻的國學經典:從岳飛慷慨豪邁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到文天祥堅定不移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陶淵明恬淡閑適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曹操求才若渴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告訴我在知識的旅途中應該正確的對待自己的不足;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教會了我該怎樣珍惜身邊的朋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告訴我一件事物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看法;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教我懂得正確地幫助身邊的人……
是夸父、精衛、愚公教會了我堅持不懈,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是花木蘭讓我領略了一代巾幗的風姿;是《桃花源記》、《三峽》、《小石潭記》給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一次一次,我在國學經典下接受心靈的洗禮;一次一次我在國學經典中探索成長的道路。
篇8
一、簡介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白作者寫作時的情境
很多的古詩是因情而發,讀者需要明白作者寫作時的歷史背景。古詩“寄意、抒情”,我們可通過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讓學生置身于當時詩人所處的那種環境,使學生設身處地,感同身受,言猶己出。如教宋代詩人陸游的《示兒》時,我通過寫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詩人臨終時以詩寫成的這篇遺囑,概括地道出了自己一生的心事:對南宋統治者的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無窮悲憤,對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熱烈向往和堅定的決心,從而更深切地揭示了詩的內涵。但由于小學生對古詩不如對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集中精力領會詩文的大體意思,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我們不宜過全過細地介紹作者與時代背景,因為很多的時代具體情況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對于這些知識只讓學生了解大概就可以了,否則很可能會喧賓奪主。
二、采用直觀方法讓學生迅速進入詩的意境
我國古代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書的內容當然不外乎詩詞?!巴形镅灾尽⒔杈笆闱椤笔枪糯娙藢懽鞯囊淮笫址?詩人直抒胸臆或極強地渲染環境表情達意。古詩的意境,絕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在教學時,可利用現有的插圖,自制的幻燈片或根據詩的內容繪制的詩意圖,動畫,音樂等,再現形象,使學生觸景生情,進入詩的意境。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可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我們可采取詩中畫、畫中詩,并用邊讀邊想的方式促進學生在快活中學習枯燥抽象的詩文,千萬不要急于求成,在學生還沒有得到興趣、靈感和感性認識時硬去思考、接受不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教學是游離新課程理念的。如教《所見》這首詩時,畫面以詩的內容為背景,一片森林濃蔭覆地,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樂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及山歌的回聲,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聲,這樣就有助于幫助學生進入小詩所設的情景,使學生在領會詩的意境時,不知不覺中完成由學生到牧童的角色換位。
三、抓住詩眼,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課本中選用的古詩大都比較通俗易懂,因此,我們做過多過繁的詞句意思的講解顯然沒有必要。例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只需抓準“留連”和“自在”這兩個詞的理解,讓學生以歡悅、暢快的語言和心情描繪蝶蛺穿行于花叢中翩翩起舞、黃鶯自由自在放聲歌唱、到處一片惹人心醉的鳥語花香的景象,此時學生就會和詩人一樣,心中蕩漾著燦爛、欣喜和自在。當學生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時,學生就已經融進并內化了詩歌的意境,對抒發詩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罷不能,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另外《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把握一個“愁”字讓學生品味,點出夜深人靜詩人感到凄涼、憂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個“異”字點出了寄居外鄉之苦,一個“倍”字突出了節日思親之深;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個“笑”字突出了詩人久離家鄉的感慨,笑中浸淚;還有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和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鬧”一“綠”,意境全出。對這些重點字詞的反復品味,也就不斷地內化了詩詞意境。
四、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心靈進入古詩
篇9
聽詩詞
故事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字形式,其優美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講述,使幼兒深受感染。以聽故事的形式導入古詩詞教學,幼兒聽得認真,學得主動,也會對將要學習的古詩詞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例如:在學習唐詩《池上》時,我先把詩句內容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幼兒聽:“從前,有一個小孩,他很頑皮,有一天,他一個人悄悄地撐著小船到池塘中去,偷偷地采摘了一些……”在學習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兒講述著:“有一對老夫妻,他們住在一個美麗的地方:低矮的茅草屋,附近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小溪里長滿了又大又嫩的蓮蓬,小溪邊長有青青的小草。他們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很勤勞,在小溪東邊的莊稼地里鋤豆;二兒子也很能干,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只有最小的三兒子很頑皮,他正趴在小溪邊剝著蓮蓬呢!”幼兒聽得津津有味。教師講述的語氣、表情和動作,都有助于幼兒進一步理解古詩詞。
背詩詞
組織幼兒學習古詩詞,盡量不要讓他們死記硬背,我一般采用以下幾種背誦方法:
據意背 教師說句子的意思讓幼兒猜出相應的詩句。比如教師說:“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鄉,到年老的時候才回來,雖然家鄉的口音沒有變,但須發已經變少變白了,小朋友們見了都不認識,笑著問這位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幼兒聽后便迅速背出了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教師在說句意時,幼兒都能認真傾聽,且反應很快,思維敏捷。
表演背 教師做動作,也可請幼兒做動作,然后大家猜句子。例如:我做出使勁劃船的動作且表情夸張,接著又請許多小朋友學水鳥飛。此時,幼兒便輕松地背出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請一名幼兒上來做邊走邊害羞的動作,走到門前倚門回頭看,再做嗅一嗅的動作,幼兒便能輕松背出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中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據畫背 教師任意出示一張圖畫,請幼兒根據畫面內容猜出是哪首唐詩或宋詞。例如:我出示了由大樹、明月、喜鵲、知子、青蛙、稻子、星星、雨點等物體組成的畫面,幼兒便迅速背出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出示一張圖畫,上面畫有凋零的、枯萎的荷花、橘子樹、茅草屋、竹籬笆等,幼兒便立即背出蘇軾《浣溪沙?詠橘》。另外,我還將幼兒平時畫的詩詞畫進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選出一些特征明顯的優秀作品裝訂起來,逐一翻看,讓幼兒看畫面背出相應的詩詞。
問答背 教師說上一句,幼兒對下一句,同時說出這首詩詞的名稱及作者。例如:我說“燕子來時新社”,幼兒接著說“梨花落后清明,是晏殊的《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我說“外湖蓮子長參差”。幼兒接著說“霽山青處鷗飛,是張先的《畫堂春?外湖蓮子長參差》”。此外,還有接龍背、分組背等方法,形式靈活而富有變化,讓幼兒巧背、想背、樂背。
改詩詞
在幼兒已經能熟練背誦所學詩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詩詞中的人物改掉。此時,幼兒的興趣更濃,親切感倍增。但須注意:宋詞字數有規定,不能隨意增減;且講究平仄押韻,所以押韻處也不宜改動。例如:在復習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時,我把“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中的兒童改成班內任意一名幼兒的名字,把老夫改為老師,這樣一改,一首現代版的《清平樂》就完成了;在復習唐詩《池上》時,我將詩中的小娃改為班里任意一名幼兒的名字,他們聽后覺得很親切,猶如身臨其境;在復習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時,我將詞中的大兒、二兒和小兒改成班內幼兒的名字,八百多年前的詞一轉眼成了身邊的事,令他們興趣勃發,教學效果很好。
唱詩詞
詩源于歌,歌促成詩,宋詞也是如此。但時代久遠,古譜多已失傳,且僅有的那些音律唱腔也太老了。這就需要教師大膽突破,可以用幼兒熟悉的兒童歌曲取而代之。例如:在唱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時,我選用了歌曲《小格?!返囊魳?,其節奏合拍,字數相差不多,音樂風格與詞內容所表達的感情也基本吻合“歡快、愉悅”,幼兒唱得投入,學得輕松;唱秦觀《行香子?樹繞村莊》一詞時,我選用了《柳樹姑娘》的曲調,詞中美景被優美的曲調詮釋得淋漓盡致。只要在日常教學中善于動腦,選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并能讓之接受的歌曲去唱古詩詞,將會收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篇10
一般而言,古詩詞涉及內容比較豐富,如創作背景、作者心境、相關評價等。介紹和講解創作背景,可以讓學生了解詩詞作者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領悟和把握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詞其實是作者人生感悟、情感變化的具體體現。優秀的詩詞作品能夠生動地體現作者的人生觀和思想境界。因此,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內心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充分了解他們創作時的心情狀態。如,教學《泊船瓜洲》,教師可以事先介紹作者的人生經歷;在學習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可以向學生適當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詩詞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商崆安贾谜n前作業,發動學生收集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可為學生創造課堂展示自己的機會,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從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二、品味語言,涵養人文情懷
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語言精髓和遣詞造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的藝術特點,有效提高學生對古文化的認識。要深入地領會和鑒賞古詩詞的精髓,就要先理解其中的詞句。我國的古詩詞大多采用單音節詞,如《望廬山瀑布》,望:遠看;日:太陽;照:照射等。在發音上,古詩詞也有獨特之處,與現代文具有較大差別。例如,《回鄉偶書》中的“衰”字的發音。在句式上,倒裝句是古詩詞經常采用的表達形式。例如,‘客愁新”實際是“客新愁”的意思,在翻譯成現代文時,要將順序理清。古詩詞大多語言精練。例如,在教“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時,要向學生介紹詩詞的這類特點,將古詩詞的精髓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心境。
三、朗讀感悟,豐富人文情懷
閱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技能,教師要給予他們鍛煉的機會。要讓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學習,深入理解古詩詞的精髓,與詩人在情感上共鳴,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充分感受古詩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為學生的朗誦增加音樂背景,以強化現場氣氛,讓學生全心投入。例如,在要求學生高聲朗讀《敕勒歌》時,用一段蒙古草原音樂,給學生伴讀。通過多次的朗誦訓練,學生會逐漸體會到詩歌中的豪邁之情,被詩歌所描述的蒙古草原的氣魄所深深打動,仿佛北方的羊群就在眼前,放牧人的聲音就在耳邊響起。游牧民族熱愛大草原、熱愛放牧的情感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髓。高聲朗誦詩歌,不僅能夠讓朗誦者更好地體會到詩詞的韻律和意境,而且能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
四、想象賞析,培養人文情懷
(一)講解古詩文的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
詩歌具有用詞精練、語句高度濃縮的特點,詩句的意思跳躍性很大。因此,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品味詩歌所包含的情感。意象,是欣賞古詩詞的一個關鍵詞。它通過觸景生情,讓讀者從環境描寫中發現作者的心理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包含了作者對外部環境的深刻認識和豐富情感。意境是詩歌的靈魂,詩歌的立意與主題,都與之密切相關。意境綜合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和創意。古詩詞都離不開意境的創造。意境是用來描述詩人內心感受的具體物象。教師要注重詩歌意境的剖析,將學生帶入詩人創造的獨特境界之中,以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以《山居秋暝》為例,在講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時,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中創造的意境:竹子、泉水、村婦等圖畫元素,體驗到詩人所創造的意境,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不斷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二)體驗情感的過程中融入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