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聯范文
時間:2023-03-16 17:0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最早的春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可否認,在少數語文課堂上,我們確實看到:學生根據活動單,按部就班機械性地進行著各種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讀得沒有情感,議論也缺少激情。課堂表現出了重活動、輕情感,重智商、輕情商,重理性分析、輕情感體驗的局面。這種課堂顯然是與課改精神相悖的。語言是有色彩、有溫度、有精神、有情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課程標準中強調的三維目標之一,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缺少了情感,那樣的語文教學就是冰冷的、缺少溫度的、沒有美感的。所以“活動單導學”中語文課堂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我們要用好文本,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悟品味語言后,能披文入境,暢想于語文教學所營造的強大情感磁場中;當學生通過自主活動真正走入課文情境時,情感就會升華。語文教師就應該讓課堂的讀書聲響起來,讓學生的情感噴發出來,讓課堂的語文味濃起來,讓語文學科的特色凸顯出來,這才是有情感、有溫度的語文課堂。
且看《春聯》一課教學片段:
活動一:朗讀春聯,感知春聯內容美。
1. 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理解春聯的意思。
2. 組內活動:
①互相說說春聯的意思。
②交流春聯所描繪的內容有什么特點。
3. 小組匯報交流。
師:誰來說說這些春聯的意思?讀了這些春聯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從“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這副春聯中仿佛看到桃紅柳綠的美好春光,真美!
生:我從“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這一副仿佛看到祖國山河壯麗、國家興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生:我從“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這一副仿佛看到了勤勞的人家那種一家團圓,歡歡樂樂過節日,有說有笑的溫馨場景。
師:同學們理解了這些春聯的意思,感受到了春聯所描寫的畫面,那春聯描繪的內容有什么特點呢?
生:春聯所描繪的景象非常美好。
生:春聯所表達的祝愿也非常美好。
生:春聯的內容一般是充滿喜慶的,表現美好生活的場景和美好祝福……
賞析:語言有色彩,語言有溫度,語言有精神,學生自主觸摸文本,積極體驗,讓學生靜下心來,輕聲讀讀這些春聯,品一品它們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畫面,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在閱讀中思考、感悟,在親歷閱讀、盡情朗讀的過程中,走進語言的深處,感受到春聯所描繪的內容,體驗到春聯所呈現的意境美。
活動二:品讀春聯,感受春聯結構、聲律美。
1. 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春聯在結構上以及誦讀起來有什么特點。
2. 組內活動:
① 結合一副春聯交流春聯結構上的特點。
② 探究:春聯上下聯最后一個字的聲調有什么規律?這種規律讓春聯讀起來有什么特點?
3. 展示:誦讀春聯。
師:春聯不光內容美,如果我們細細地研究、品讀,你還會發現春聯的其他特點。
……
師:哪一組來匯報:讀著這些春聯,你們還發現了春聯的哪些特點?
生:春聯在結構上講究對仗,上下聯字數相等,詞性相當。
生:正因為春聯講究對仗,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
師:哪一組來美美地讀一讀這些春聯?
生:我們組……
賞析:感受到了春聯的內容美、結構美、聲律美后,讓學生從理性的思考中走出來,美美地誦讀春聯,讓美不僅留在心中,更能通過美妙的童聲將這種美展示出來。
活動三:交流春聯,感受春聯文化美。
1. 將自己認為最值得交流的內容整理好。
2. 組內活動:
交流:春聯的發展、最早的春聯、與春聯有關的古詩、春聯的貼法、春聯的種類等。
3. 全班交流有關春聯的知識。
師:同學們課前搜集了春聯的相關資料,哪一組來交流?
生:我們組來交流春聯的發展史……
我們組了解了中國最早的春聯是……
我們組還搜集了不少和春聯有關的古詩……
我們組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境可以貼不同的春聯,例如……
我們組還了解了春聯的貼法,大家看,這是我們組寫的春聯,我們給大家貼一貼……
師: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說:“春聯是舉世罕有、無與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同學們,你們喜歡春聯嗎?
生:喜歡,因為春聯是咱們國家特有的一種文化,我為咱們祖國有這樣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生:貼春聯代表著喜慶,我喜歡喜慶的節日。
生:春聯上的書法很漂亮,是我學習的榜樣,同時讓我感受到漢字獨特的美感。
生:誦讀春聯也是一種快樂的語文學習,讓我了解了很多知識……
篇2
門神是傳說中能捉鬼的神荼和郁壘。貼門神意在驅逐瘟疫、
惡鬼。到了唐代時,門神的位置被秦叔寶和尉遲敬?運?〈?
春聯是從桃符發展過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
畫像,掛在門上,后來,畫像又變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
上兩邊各寫兩字,表示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夠過隱,便又在大
門兩邊,掛上桃木板,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對子。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于”,它以
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
最長的一幅對聯共有350個字,號稱 “天下第一長聯” 。 據
《宋史 、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
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
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最早的一幅春聯。
篇3
除夕別稱除夕通常又被稱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除夕夜的來歷而除夕這個節日由先秦時期的逐除壓扁而來,而逐除通常指的是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取出一種"疫疬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種兇惡的動物,非常厲害,而人們通常把它叫做年,而年每隔365天就會出現,年這個動物一旦出現就會危害人類,給人類造成重大的困難,而年通常也在晚上出來活動,因此人們這時候就熄滅燈火,整夜的徹夜不眠,用來躲避災害。而到了后來發現穿著紅衣服以及點燃炮竹發出的聲響可以趕跑年獸,因此到了每年年末的時候,覺得年快要出現的時候,人們就燃放爆竹來辟邪,祈求來年會是個好運,因此過年大放鞭炮爆竹的習俗流傳到了今天。
除夕習俗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篇4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柜、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于五代時的后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篇5
2017年1月14日下午,我們五年級六班的倪xx、邢xx、房xx等同學在爸爸媽媽們的陪伴下,來到了xx市博物館參加《各地傳統與民俗》的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游玩的同時,通過參與主辦方精心編排的各項活動,了解家文化的意義,化解過去一年中積累的親子矛盾與誤會;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打造一個和諧而親密的家庭氛圍。
不到兩點鐘,我們的學生代表就已經早早的來到了活動現場,期待著活動的開始!
在進入場地之前我們通過門口的講解員已經大體了解到了本次活動的形式:主要采用傳統風俗中趕集的形式來體現,不僅邀請了民間藝人進行中國結DIY、面塑、糖畫、糖葫蘆的現場演示與實踐,同時還根據不同的省市布置了相應的展臺,向我們展示了各地春節的民俗特色。雖然會場場地有限,但同學們還是充滿了好奇和熱情,不管到哪個攤位上都積極認真的聽從講解,真的讓我們受益匪淺。
通過認真聽老師們的講解,我們了解到春聯的由來和意義: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最早起于春秋時期,而真正被用于春節的張貼應該在宋代。
到了制作糖葫蘆的攤位,我們有點拔不動腿了,真想拿一串填在肚子里。在活動現場,我們也有幸認真觀摩了一次糖葫蘆制作的全過程,知道了熬糖的不容易,熬的時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發粘,吃時會沾牙;而火候太大,不僅顏色重而且吃起來發苦。二要把握稠度,稠了蘸不起來,稀了掛不住。另外要將山楂去核,去核不能將山楂一切兩半,要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間一轉。將核取出后用竹簽穿上,然后放到熬好的熱糖里滾一下。熱糖冷卻后,便成為晶瑩透明的糖葫蘆了。紅彤彤的糖葫蘆酸酸甜甜,老少皆宜。
還有可愛的面塑DIY,漂亮的糖畫,以及身穿各地特色服裝的展臺,我們都一一進行了參觀學習,了解了北京、xz、內蒙古等地春節的一些習俗,比如說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吉祥如意。在內蒙有春節飯后玩“嘎拉卡”(羊骨頭)的習俗……由此可見,中國的地大物博,各地文化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但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慶賀春節,都是為了祈福來年更加美好。
篇6
來歷簡介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于是以后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習俗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2、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后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3、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5、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煮餃子技巧煮餃子時,粘連和破皮這兩個常見問題讓人頭疼,究竟怎么煮才能保持形狀完整呢?其實,煮餃子的過程中,水開四次,就熟了。開水下入餃子,當水第1次沸騰時,添入少許涼水,待水開后再加涼水。總共點3回水,開鍋4次,餃子就煮熟了,既不會粘連,也不容易破皮。
篇7
在爆竹聲之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同時,也是我最喜愛的日子,那就是——春節,家家都喜氣洋洋的,貼上紅紅的春聯,準備美味的雜食,包紅紅的利是等,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對我來說,是一個絕對的快樂日子!以往,我是起得最晚的人,但那天,我卻是最早的人,是為了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那一串串的鞭炮,在左鄰右舍的手中點燃,那聲音真大呀,四處飛濺,那鞭炮仿佛要把每一個溫馨的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的,熱鬧非凡。
接著,就要東家竄竄,西家逛逛了。路上可熱鬧了。在孩子的手上,有的拿著玩具,有的手上那著煙花,有的手上拿著食物,有的手上拿著...... 我們開開心心的去逛花街,拍拍那些美麗的花兒。“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話可真沒說錯,快樂的日子,是過地最快的。很快,就到了除夕了,我和媽媽早早的來到了菜場,買新鮮的蔬菜,肉類,與面粉,在晚上,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圍著桌子,團團圓圓地吃湯丸!
春節,是我最快樂的日子!
篇8
傳統習俗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
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福”字究竟該怎么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8: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除夕的禁忌1、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2、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里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于來年的身體健康。
3、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后,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后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4、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開蓋復用。
5、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6、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7、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8、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的祝福語1、喜氣洋洋除夕夜,朋友短信送上前,除夕之夜來守歲,大年初一賀新歲,歲歲平安吉星照,年年福壽安康健。你點燈,我放炮,一起開心多熱鬧。幸福心情賽蜜糖,祈福今世樂無疆!除夕快樂!
2、除夕夜,樂翻天,換了新衫,美了容顏;鐘聲響,鼓喧天,吉祥降臨,快樂無眠;煮水餃,看春晚,全家歡笑,喜慶團圓;短信發,祝福達,幸福今宵,給你拜年!
3、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此,與父母團聚;最好的時刻就在今朝,普天同歡慶;最大的快樂就是這樣,其樂融融過除夕;最美的祝福總是及時趕到,除夕到,愿你合家歡樂,年年有余,除夕快樂!
4、爆竹辭舊歲,歡喜過大年;爆竹炸上天,來年賺一圈;爆竹炸得響,錢財如水淌;爆竹炸最后,鈔票賺得厚;爆竹時時放,來年旺旺旺!愿除夕快樂!
5、除夕到,天庭大值班,財神爺枕錢待旦,壽星公齊裝滿員,好月老搭橋牽線,灶王爺蜜語甜言,只要我一按鍵,就全部沖向你身邊,讓你樂翻天!
6、響亮爆竹把激情點燃,滾燙老酒把臉頰映紅,溫馨話語把心扉融化,歡聚笑聲把除夕陶醉,動情歌唱把春天喚醒,快樂短信把你我祝福。鼠年快樂!
7、快樂進入倒計時,幸福已整裝待發,如意的鐘聲馬上敲響,吉祥的煙火即將綻放,美好的節日步步走近,祝福的短信立刻送到,除夕到,愿你合家歡樂,幸福美滿!
8、除夕是句號,歸納鼠年的美好;初一是冒號,開啟鼠年的吉兆;初一是感嘆號,吹響幸福號角;除夕是刪節號,刪節掉郁悶煩惱。祝你鼠年畫滿幸福符號!
篇9
楹聯萌芽于律詩之前,發展于律詩之后,是由律詩中的對偶句發展而來,所以楹聯中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是與律詩一致的。在秦漢以前,人們過年時就有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于左右門以驅鬼辟邪的習俗,也就是所謂的懸掛桃符。直到一千多年以后的五代時期,人們開始把聯語寫在桃木板上。根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提在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幅春聯。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這一時期人們才開始用紅紙替代桃木,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春聯。
二、對聯藝術的書寫形式
1、與中國書畫結合的中堂
中堂是國畫裝裱中直幅的一種體式,以懸掛在堂屋正中壁上得名,中國舊式房屋樓板很高,人們常在客廳(堂屋)中間墻壁上掛上一副巨大的字畫,稱為中堂畫。它迎門而懸,地位顯赫,兩旁通常配以楹聯,也稱作“堂幅”,后逐漸成為定制。
2、中國傳統的門庭對聯
(1)春聯
春聯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2)挽聯
挽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它是對逝者哀悼,也是對活人的慰勉,有其社會性,也有其時代的代表性。挽聯可以寫在長幅白紙上,也可以寫在長幅白布(絹)上。
(3)婚戀
婚戀對聯是祝福新人的祝詞對聯,表達對新人的祝福。
(4)壽聯
所謂壽聯,是為祝賀生H而做的楹聯,多是稱頌壽者的功勞業績。壽聯多為五字或七字,也有達數十字或數百字的。壽聯的內容以切事、脫俗、工整而有韻味為上乘。
(5)賀聯
賀聯,顧名思義,就是指專為喜慶的活動而寫的祝賀的楹聯,其作用主要是渲染氣氛,鼓舞士氣和宣傳受賀對象,同時具有喜慶性,針對性,通俗性和時代性。
三、當代對聯書寫存在的必要性
1、中國傳統節日對傳統對聯書寫形式的延續
中國的傳統節H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此時每家每戶喜貼春聯、貼福字的傳統習俗以增添春節氣氛這無疑是中國傳統節日對傳統對聯書寫形式的延續。
2、以傳統對聯書寫為形式支撐的文化景點
傳統建筑的詩意化、藝術化除了借助建筑物本身設計的藝術化和建筑群布局的高下掩映、宛轉流變,還需要楹聯的裝點。名勝古跡聯在歷朝歷代都十分豐富,大凡歷史上著名的建筑景點都有文人墨客的題贈,這給建筑增添了許多文化韻味。屹立于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的岳陽樓,不只建筑精巧,而且還是一個集對聯、詩文及民間故事為一體的藝術世界。各種對聯懸于四壁,長的達100余字,短的只有8個字。岳陽樓保存的歷代文物,當推詩仙李白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最為著名,其次要數清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雕屏由12塊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書法、刻工、木料全屬珍品,人稱“四絕”。此外,出自清書法家何紹基手筆的102字長聯,情景交融,亦頗為人所稱道。
四、對聯書寫藝術存在的文化價值
1、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價值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色彩斑斕。對聯這一獨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表征。楹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息息相關。離開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道德化的人生追求、陰陽互含互化流動圓轉的辯證思維、抒情化的審美習慣、藝術化的生活習尚等就無法理解楹聯的文化內蘊。對聯洋溢著中國古典美學的情韻,更多的與農耕文化、古典文化情趣相聯系。它植根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和“心物感應”的傳統農業文化心理中,與古人面對自然和鄉村,置身熟人社會的傳統宗法制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更多地與古典文化追求群體認同,固守傳統綱常,追求人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的傳統道德法則呼應。對聯最初的形式桃符是用來驅邪祈福的物品。中國民間百姓祈求安定和平,安居樂業也是楹聯產生的重要原因,對聯始終與風土人情、人倫幸福相連,它不僅是民族文化,也是民俗文化。
2、中國傳統對聯的文史價值
對聯是漢字語言文學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古往今來,舉不勝舉的巧聯妙對,無不體現中國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追根究源,是因為對聯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拼音文字無法比擬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學形式,也可以說是一門綜合藝術。它熔詩詞、哲學、書法、政治、歷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會民俗于一爐,涉及學科甚廣,是其它文學形式所無法比擬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粗獷豪放,有的含蓄婉轉;有的直抒情懷,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它不僅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史知識。如果沒有對聯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書法藝術寶庫中的蘊藏也就不會如此豐彩多姿。對聯與書法是獨特的兩朵民族之花,是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的藝術瑰寶。
篇10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的習俗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除夕的習俗2、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后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除夕的習俗3、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蠔豉等,因為“發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除夕的習俗4、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開蓋復用。
除夕的習俗5、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的習俗6、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除夕的習俗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里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除夕的習俗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除夕的習俗9、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除夕的習俗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除夕的習俗11、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除夕的習俗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福”字究竟該怎么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除夕的習俗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表的指針走過12點后,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