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客范文

時間:2023-03-16 09:00: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湖心亭看雪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巧用幽默的語言,拉近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

幽默的語言,如夏日的涼風會讓課堂立即變得輕松活躍。但是如何運用幽默的語言還要有分寸。這一點兒叢老師做的較好。如開頭處:“穿越到380年前,去追蹤張岱的西湖之行。”再如翻譯課文部分,“現在我們已經穿越到明末清初年間,不懂文言文,和古人的溝通恐怕也要有障礙吧?”由此引入翻譯環節;再如“相當于我們拿著電熱煲,還得穿著貂皮”一句是對 “擁毳衣爐火”的現代版解讀;對于金陵人的暢飲的解讀,“不留電話,不留QQ,沒有任何聯系方式既率性又憂郁的離去。”這幾處教學語言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幽默又不失嚴謹,讓學生輕松地跟進教師的教學思路。妙處還在于前后語言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如導入環節的“追蹤”與后面的“報道”“穿越”等詞語的運用渾然一體,這樣運用使幽默的語言拋出時不會顯得突兀,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當然,這需要教師在備課中精心設計,學會妙用幽默的語言,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構建有效的活動,激發求知熱情

篇2

一、展現了詩的體制章法

《湖心亭看雪》寥寥幾筆,用短短一百六十多個字,追憶了作者當年在西湖乘舟賞雪的經歷,把湖心亭夜間雪景寫得氣象蒼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景情相生。散文貴有詩意,如果拿詩來作比,我覺得《湖心亭看雪》這篇小品文頗似唐人律詩。首先我們可將一百六十多字的文章進行一次變形: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起)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承)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轉)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合)

全文表現了起、承、轉、合的精致結構,是中國古詩文創作的第一筆法。研讀至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張岱在章法技巧運用上的高超、自如。

二、選取獨特的意象營造空靈的意境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而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情景交融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這種境界能引發讀者的想象,并使讀者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研讀這篇小品文,我們發現作者在創作時可謂獨具匠心,選取了湖、山、雪、舟、亭、人等獨特的意象來構成一幅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作者著墨最多的是“雪”這個意象,運用了白描、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寫出了雪之蒼白、雪落之猛、雪后之寒,勾勒出西湖夜色茫茫,冰天雪地萬籟寂靜的畫面,營造了空靈悠遠的意境。在這廣闊無限的雪白世界里,作者乘舟而來,乘舟而去,這里“舟”的意象值得我們慢慢品味。舟在古詩中有特定的意蘊,往往寄寓了作者漂泊之意,常帶給人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作者創作此文時剛好寓居杭州,他雪夜乘舟,亭上邂逅知音,飲酒賞雪,給文章抹上了凄涼的色彩。

三、透露作者率真的“癡”情

獨特的意象營造空靈的意境中,一個有點孤傲、喜歡喝酒、鐘情山水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那么,作者寫此文究竟想表達自己什么情感呢?

再次研讀《湖心亭看雪》,我們可見文章清晰的敘事脈絡:“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 到亭上”、“及下船”。在這敘事中,我們發現文章“獨”、“喜”和“癡”這幾個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它們就像一條細絲把寫景、敘事、抒情穿起來,同時也巧妙地透露作者率真的“癡”情。

篇3

關鍵詞:強 字義 張岱 注釋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9-0101-01

2001年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選錄了明代散文家張岱的小品散文《湖心亭看雪》。文下注釋④強(qiǎng)盡力。在教學實踐中,師生往往理解為“張岱盡了最大的努力喝了三大杯酒。”似乎是因為遇到了知己而超過了自己的酒量多喝了酒。若真是如此,前文為何要用“拉余同飲”,似乎有強迫的嫌疑;再者,若真遇知己,為何不盡興而歸,卻只飲三杯而別,不應該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嗎?且后文也未讀出作者有酒醉之意,這種理解可能有些問題。

為更好理解“強”字的真實含義,本文試著從“強”字的含義和張岱思想情懷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1 “強”字源流

《說文解字》載:“強,也。從蟲弘聲。”段玉裁注引“釋蟲曰:,捋。郭曰:以自摩捋。借為弱之。”即“強”的本義應該是蒼蠅一類的蟲子,在后世的使用中把它用做“”(音qiáng)的通假字,由此可看,“盡力”的這種解釋無法從“強”字獲得。

《說文解字》載“,弓有力也。從弓聲。”即“”的本意是弓強勁有力。如:“材官引。”(《史記?絳侯世家》);“強弩之末。”(《漢書?李廣蘇建傳》)后引申為“?強健;健壯,有力”如:“筋骨之強。”(《荀子?勸學》);然后再引申為“強盛;勢力大”如:“不可謂強。”(《墨子?公輸》);“兵革之強。”(《戰國策?秦策》);再引申出“剛強;堅決”如“申生甚好仁而。”(《國語?晉語》);“”如:“,暴也。”(《爾雅》)此處仍難以找出一個合理的例證進行解釋。

段玉裁注釋“”時說“弓有力也。引申為凡有力之稱。又為強迫之強。”即“”字假借為“強(qiǎng)迫,強制”的“強”。如:“強飲強食。”(《考工記?梓人》);“三君皆將強死。”(《左傳?文公十年》)在這意義的基礎之上,詞性發生變化由動詞變為副詞“勉強”如:“功不可成。”(《淮南子?務》);“乃自強步。”(《戰國策?趙策》)再進一步引申為“竭力;盡力 ”如:“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禮記?學記》);“大臣強諫。”(《戰國策?趙策》)

2 景中寓真情

文人墨客賞雪詠雪歷來被當作一件雅事,詠雪之作更是數不勝數。這篇《湖心亭看雪》有些與眾不同,甚至可以說有點另類。首先是賞雪時間的選擇“崇禎五年十二月”張岱當時的寫作時間已是清初,作者不用清代的年號而是沿用明代的年號,這并非是誤筆,而是有意為之,表明作者不忘明朝,隱含了一種亡國之痛。從這個小小的細節上,張岱就向我們傳遞出了自己忠貞不渝的氣節。第二個時間“是日更定矣”這是在夜深人靜,人多已入睡,選擇出行,其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要尋找一個無人打擾的時間,在這天地之間獨自賞雪。再來看賞雪地點“湖心亭”,深更半夜已是行人稀少,再往湖心亭,那么賞雪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賞雪人員“余一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從字面看是張岱自己獨自撐著小船一個人,前往賞雪。真的如此嗎?后文寫到“舟中人兩三粒”、“舟子喃喃曰”,由此兩句來看并非是作者自己一個人,而至少應該有一名船夫。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但是結合前面講到的賞雪的時間“更定”來看,作者所追求的就是一個無人打擾賞雪空間,他的這種情懷又豈是一個舟子所能理解的,也就可以當做不存在了,這天地之間也就只我張岱一人。

雪景的選擇“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 這句妙在一個“絕”字上。這個“絕”字是通過聽覺寫大雪的,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俱寂的畫面,沒有任何的外在的打擾。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滄桑之感。“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介,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些景物都是這白茫茫的天地間渺小而孤單的景物。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白描出景物的形與神,形象地描繪出眼前景物的渺小,與廣闊的背景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創設了寂靜、空曠、混沌的意境。

綜合時間、人員、景物來看,作這無一不是要追求一種清凈的、“獨”的境界,不想有任何外來的打擾。

亭上已有兩個人對坐飲酒,“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此處看似是知己相逢,實則并非如此。先看此處的動作“見”、“拉”,神情“大喜”,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非由作者發出,全為二位金陵客人的行為。而張岱的動作只有“強飲”、“別”,若真為知己,為何不酒酣之后再分別,而只飲三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也就到了該入正題的時候。這正題就是“分別”,是否是知己就顯而易見。

再來看二人的身份“是金陵人,客此”,作者用的是分別之后的補敘,而不是放在整個事件的行文的敘述之中,這是張岱刻意為之。二人是“金陵人”又是“客此”,好一個“金陵”,再加一個“客”,這是張岱內心中眷戀著的故都,已是不堪回首,又都是客居于此,本應該是“同是天涯淪落人”,但是,這卻觸碰到了張岱內心中最脆弱故國之思。而此二人卻在這天地之間,無心雪景以酒為樂,“客居”、“故國”已不知何處去了,這與張岱已成天壤之別。

張岱用舟子之口道出了這本不是同道之人的真意。將自己與金陵客人對舉,“似”我,卻“非”我。“我”是癡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間,癡于故國之思,癡于內心的清高與孤傲,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3 結語

綜觀張岱清高、孤傲的情感,以及內心深沉的故國之思,與二位金陵客人絕非知己,那張岱也無須為了他們盡力飲酒。

再結合“強”字含義的發展,唯有“勉強”一義最適合文中的語境。

因此,教材該處注釋應該解釋為“勉強”,是張岱勉強飲了三大杯酒之后起身告辭離開。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篇4

1奇人

課文開頭寫到“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本文寫于明亡后,其中“崇禎五年十二月”一句不用清朝年號,而依舊用明朝年號,可見作者對故國依舊戀戀不忘,也是他不仕清朝的心理暗示。另外“獨往湖心亭看雪”中一個“獨”字,可謂獨具匠心,一個人獨自前往湖心亭,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這個“獨”字與后文出現的舟子看起來好象是矛盾的,實則是作者故意為之。作者自視清高,在他看來舟子雖然存在猶如不在。一個“獨”字表明他超凡脫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鋪墊,為下文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勢,使文章波瀾起伏。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其實張岱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能有如此孤寂情懷,正是他避世幽憤的表現。以上兩點可看出作者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奇人,之所以有此怪異的心理和行動,這與作者家庭環境密切相關的。

張岱出生在明朝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年號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的曾祖父曾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考取進士,官至廣西參議。父親張耀芳,副榜出身,為魯藩右長史。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仕宦家庭,受文學藝術熏陶影響很大,他好文學,,曉音樂、戲曲,為他以后成為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散文家奠定了基礎。

但張岱的文學創作又受到他所處時代的影響。他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葉以后,宦官擅權,佞臣當道,特務橫行,黨爭酷烈,內憂外患,愈演愈烈。賢能忠直,或被貶逐,或遭刑戮。與此同時,思想界涌現了一股反理學、叛禮教的思潮。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文人士子在對社會不滿之余,紛紛追求個性解放:一方面標榜高雅清逸,悠閑脫俗,在風花雪月、山水園林、亭臺樓榭、花鳥魚蟲、文房四寶、書畫絲竹、飲食茶道、古玩珍異、戲曲雜耍、博弈游冶之中,著意營造賞心悅目、休閑遣興的藝術品味,在玩賞流連中獲得生活的意趣和藝術的詩情;另一方面他們在反叛名教禮法的旗號下,放浪形骸,縱情于感官聲色之好,窮奢極欲,焚膏繼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如果說前者主要表現他們的避世玩世的話,那么后者主要發泄他們的傲世憤世。在張氏祖孫的交游中,不乏這樣的文人名士。正是這樣的家庭出身,這樣的社會思潮、人文氛圍,造就了張岱的紈绔習氣,他少為富貴公子,好山水,愛繁花似錦,愛熱鬧,凡遇熱鬧總要等熱鬧散盡才肯離去,所以明亡后他能獨善其身,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同時也成就了他的名士風度,他在與名士文人玩世頹放中,對經史子集無不該悉,對天文地理靡不涉獵,一生筆耕不輟,老而不衰,尤其最擅長散文,最終完成了影響后世的《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文學名著,讓我們有幸賞析他的這篇小品文。

2奇景

游記的重點是寫景,寫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如何將夜色中的雪景最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往往是作家們難以把握的。然而張岱卻以他獨特的、準確的感受寥寥數字將雪景展現在讀者的眼前,看似簡單,卻讓人體會到簡單背后的震撼。他描寫的夜色中的雪景重在一個“奇”字上,寫出了自己眼睛觀察中的奇特之處。

“霧凇沆碭”寫出夜色下的西湖湖面冰花一片彌漫,給人模糊朦朧之感。“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連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了天空與云層、山巒、湖水一片混沌,難以分辨的景象。作者以第一眼的感覺總寫雪景,給人渾然一體的印象。接下來變換視覺,將景物拉近,給讀者一個特寫鏡頭:“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緊緊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也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讓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同時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所以作者筆下描繪的夜色中的雪景其實就是一幅奇特朦朧的畫。

篇5

本文擬從文學風格的角度對“雋永”做一點探討。

雋永文風的發展過程

雋永文風的發展可以簡括為四個時期。

先秦時為發源期。這個時期的雋永風格體現于一些片斷中,而沒有完整的作品。如《易經》“中孚”卦的九二艾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論語·先進》中的片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粵,詠而歸。”

從漢魏至宋元為形成期。這個時期雋永風格有了完整的作品體現。代表作品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蘇軾的《東坡志林》等,但沒有創作理論。

明清時則為成熟期。這個時期,雋永文風既有了完整的作品,又有創作理論,創作理論以公安派的“性靈說”為代表。這一時期雋永風格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是歸有光、張岱、袁宏道等人的一些作品,如《項脊軒志》、《寒花葬志》,《湖心亭看雪》等。

現當代則為繼續期。因為語體文代替了文言文,在新的語言形式下,雋永文風又有了新的發展。老一輩的作家中周作人、王力、孫犁等,青年一代則有臺灣的簡妓,陜西的賈平凹,北京的伍立楊,福建的楚楚,內蒙的張阿泉等。

雋永風格的表現

雋永的文風既表現在形式上,也表現在內容上

一、在形式上的表現。

雋永的文風在形式上的表現主要是簡約。

簡約表現在語言上,就是要加以精心地錘煉詞語,有時還要輔以比興,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效。這與《詩品》中的“洗煉”接近:“如礦出金,如鉛出銀。超心煉冶,絕愛淄磷……”。如張岱《湖心亭看雪》寫西湖夜中雪景:“湖中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痕”、“點”、“芥”、“粒”等量詞,都不是常規的搭配,加以“粒”稱人,就形象地表達出遠望雪后西湖人物的渺小,又含有將人比作“米”一類事物的意思,所以《古文鑒賞辭典》說:“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嘆”。(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1340頁)

五四以后,白話代替了文言,但雋永文風在詞語簡約方面古今是一致的。要簡約,用詞和句式就免不了要受文言的影響。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界于文言和白話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如張阿泉《明信片上的短簡》之五“居北國淡青色小城,獨坐西窗,望枯葉職落,暮色四合,撫卷暢想……”;簡禎《想忘于江湖》片斷:“獨在異鄉為異客,目遇間,已說盡半部人間。我不欲擾人,亦不欲人擾。相見歡,無聲勝過千言萬語

因為簡約發展到極致便是尖新—遣詞造句,往往出人意表,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更多時,則會說出人人心中之所有,口中而又所無的話來。前舉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已是一例,再舉當代女作家楚楚的《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在山山與樹樹的夾縫間,辟半畝薄地,起一間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遠些,剛勁孔武,護塞戍邊;女松倚近些,端茶遞水,紅袖添香。老松可對弈,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認樵夫給樹,水認漁翁給魚,我非樵非漁,便擁有一切,無路則處處是路。”別的先不必說,你見過以男女稱呼松樹的嗎?可是如不以“男女”稱松,又怎能給粗壯的纖巧的松樹以區別且賦予它們人的靈氣呢?“山認樵夫給樹,水認漁翁給魚”,也是別致非常的句子。職稱論文

這個苦苦地尋找恰當的語詞和表達方式的過程,用《補詩品·雋雅》中的話說就是“風雪滿天,獨客尋詩”。“尋詩”一詞十分傳神,說明要具有“雋永”風格,光有簡約還不行,簡約中需貯有詩意。

簡約表現在篇幅上往往很短小,用《補詩品·雋雅》中的話說就是“意態橫出,古梅一枝。高樓月上,短笛斜吹”。但因意味深長,境界并不逼仄,芥子須彌,方寸之中常有千里之勢。且以(寒花葬志》為例:“脾,魏孺人騰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脾初騰時,年十歲,垂雙畏,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草芥熟,脾削之盈匝;余人自外,取之,脾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脾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指余以為笑。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百余字中,在內容上,歸有光不但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嬌憨調皮的幼脾形象,還表現了他與幼脾之間幼脾與夫人之間以及他與夫人之間的純真和諧的情感世界,抒發了他對早逝的幼脾和夫人的無盡的思念和悲槍。在表達方式上,有說明有記敘有議論和抒情,在寫作方法上,首尾寫悲而中間卻兩現“笑”字,對比強烈,但細思之,悲中有樂,樂中有悲,悲喜混茫,不辨涯岸。這百余字,真是粒粒千鈞,咀嚼不盡也。

二、在內容上的表現。

雋永文風在內容上的表現就是通脫,通脫依魯迅先生的解釋,即“隨便之意”。(《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見《而已集》)便是想說什么便說什么,想怎么說便怎么說。

中國傳統文論,是非常重視文章的思想內容的,不作文則已,作則必得代圣賢立言。柳宗元說:“文者以明道”,(《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周敦頤說:“文所以載道也”,(《通書文辭》)道就是今天所說的思想內容。文道之間,道是第一位的,文只不過是明道載道的工具。而思想內容又必須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也可以說,“載道”“明道”的文章,是要受束縛的,是不能“想說什么便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的。

這種內容上的通脫,就是不再承擔“明道”“載道”的重負,轉而表現世俗的生活和常人的情感,記通脫之人,敘通脫之事,發通脫之論,抒通脫之情,“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語,’(姚鼎評歸有光語,轉引自《古文鑒賞辭典》1238頁)。如《世說新語》載:“王子酞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刻,即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向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思念朋友,一夜乘船頂風冒雪,到了門口卻返了回來,理由僅是“興盡”。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記承天寺夜游》)蘇軾見月色好,便不睡覺了,去尋朋友散步。張阿泉《燈窗小識》亦云:“嚴寒的日子,喜歡傍爐聊天。一次,與二三知己夜話,談到風生處,煮老酒,弄長簫,哼蒙古牧歌,忘乎所以。過子夜,見亮色盈窗,乃披衣相呼至中庭,月出東山坳,清輝遍灑,極讓人動情。吾等詩心大發,高聲誦先人張若虛名篇,徘徊許久不歸,完全陶醉于這蒼涼而古典的月光。”他說:“友朋相值,閑談閑行,都有緣分在內。有緣不求自聚,意謀神合,而緣盡則散,亦不可理論。”其人其事其論其情,無一不透著濃濃的通脫的韻味。用公安派的話來說,通脫即“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雋永風格與文體的關系

“通脫”的內容與簡約的形式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在很大的程度了決定了雋永文風同文體的關系。它適宜于篇幅短小,接近生活,便于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的文體。這樣的文體主要有下面幾種:

一、小品。記人的,如《寒花葬志》,記事的,如《湖心亭看雪》,寫景的,如《晚游六橋待月記》,狀物的,如<項脊軒志》,抒情的,如徐仲可的(可言》。且以后者為例:“宵分人靜,風撼小樓,剪燭觀書,自領荒寒幽杳之趣。誦昔人只有一株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之語,為之爽然。而又覺富貴之于我,真如秋風之過耳也。”鄭逸梅評:酷似晚明人口吻。(見《藝林散葉))

二舊記。如袁中道《江行日記》:“夜雪大作,時欲登舟,竟為雪所阻。然萬竹中雪子敲戛,錚錚有聲,暗窗紅火,任意看數卷書,亦復有少趣。”

三、書信。如今人鄧散木致平秋翁札:“晚來得酌,對影無月,只燈光照人,搖搖作態而已。安得小紅月上之流,伴我淺斟按拍?”鄭逸梅評云:大有晚明人風味。(見《藝林散葉》)

四、序跋。如鄭逸梅《藝林散葉》載:傅增湘富藏書,得珍本必加跋語,頗雋雅,如云:“時大雪初算,園林皎然,玉潤珠輝,清光襲人幾案間,與冷淡生活之趣相映發,茄鼓嚴城中作蕭然物外之想。吁!可樂也!”又:“大雪滿園,坐琪花玉樹中展玩異書,真所謂清極不知寒矣。”當代人張阿泉的《齊白石印影·跋》:“余偶收篆刻之書,純為沾染印林金石之氣。玩味朱白閑章,‘始知真放在精微’,常可蘊養云泉抱樸之志。。。一秋漸深,風吹木葉蕭蕭而下,時與遠市塵囂相和。寂坐庭間,倏然有城市山林的詩意。”

五、書話。序跋在現展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書話,書話可看作是讀書的隨筆,雖自序跋發展而來,但比序跋寬泛。舉凡買書的過程,理書的心情,讀書的感受,均可入文。如孫犁《曲終集·甲戌理書記》片斷:“故園消失,朋友凋零。還鄉無日,就墓有期。哀身世之多艱,痛遭逢之匪易。隱身人海,徘徊方丈。憑窗遠望,白云悠悠。伊人早逝,誰可告語。”

雋永風格同漢語的關系

雖然詩文評語中,雋永是褒義詞,但雋永一路文風,卻向來并不受重視。好象舊社會世家子弟唱戲,玩票是瀟灑,下海卻等于沒出息。這其間的原因,在作古文的嫌它近于白話,而作白話的又嫌它雜有文言。前者如桐城派的宗師方苞就說:“古文中忌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徘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桃巧語。”桐城派另一主將姚鼎持律更嚴,又要求古文“不可有注疏、語錄及尺犢氣”。(轉引自《錢鐘書散文》第293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與雋永文風有關的魏晉六朝語、詩歌雋語、尺犢氣,都被排斥在外。后者如前引孫犁先生的書話文字,就有人不能理解,說是“變態”。(《書與人》,1997年,第6期,第40頁)

其實,雋永文風是符合漢語的特點的。漢語有什么特點呢?申小龍說:“漢語是一種非形態語言,漢語的語詞往往言簡而意賅,漢語的行文也講究辭約而意豐。”(《語文的闡釋》,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67頁)

篇6

   大雪節氣發好友的唯美句子文案

   1、天上飄著雪花,地下跑著雪橇。雪橇載滿祝福,送去如意吉祥。請你坐上雪橇,踏上夢想之旅。一路飛奔向前,下一站開往春天。大雪節氣快樂。

   2、蓋滿了天地,告訴世界它的潔白,飄飛在天地,通知世界它的到來,充滿了世界,告知世界它的精彩,無聲的消去,通曉世界它的輕盈,大雪節氣雪到來,雪花伴你更愉快。

   3、大雪節氣就要到,短信問候少不了;條條短信傳輸,匯成溫馨的祝福;串串思念相連,表達真誠的心愿。大雪快樂!

   4、大雪節來到,歡樂祝福到,請快穿好棉衣,戴好棉帽,來到院子中間等待幸福的來到。我已將美好的祝愿托給每一片雪花擁向你的懷抱,將你淹沒在幸福的雪花之中。大雪節快樂。

   5、大雪節氣到,雪花飄飄飄,“瑞雪兆豐年”,喜事連連連。愿你生活快樂,豐衣足食大富大貴;愛情幸福“光照薄冰碎,寒暖兩相隨”。

   6、大雪節氣,今天即是,我的短信,隨風而至。送你溫暖,愿你遠離感冒;送你問候,愿你遠離孤單;送你糖果,愿你遠離苦澀。祝你大雪節氣快樂,生活幸福甜蜜!

   7、大雪節氣今日到,保暖工作要做好,防寒保暖第一位,誠摯問候我送到。祝你身體健康笑常在,事業亨通樂開懷!

   8、冬日大軍浩浩蕩蕩,剛剛擊退了小雪,大雪節氣又撲面而來,經溫馨委員會一致決定,派好運師團,幸福第一軍支援你溫暖過大雪,祝你大雪節氣開心,愉快!

   9、雪花飄啊飄,風兒吹啊吹,幸福的祝福隨雪而下,隨風而來,大雪節氣,祝你好運不降溫,熱情似火的過冬天!

   10、雪雖大,有我對你的祝福;風雖疾,有我對你的問候;天雖冷,有我對你的寒暄。大雪節氣到了,愿你多穿衣,不得病,身體健,得幸福!

   11、用牽掛織一雙手套,用問候織一件大衣,用溫暖燙一壺酒水,用祝福造一盆爐火,送給大雪時節中的你,愿你溫暖每天,事事順利,幸福美滿!

   12、"把問候煲成一鍋濃湯,將你那怕寒的胃溫暖;把關心織成一頂帽子,將你那寶貴的頭部保護;把牽掛做成一副手套,將你那指引方向的手套緊、大雪節氣到了,氣溫也下降了,你也該全副武裝了、"

   13、下雪了,天更寒,時刻注意保暖防寒;發短信,送祝福,時刻提醒牽掛心間;勤鍛煉,多喝湯,這樣更能身強體壯。祝大雪節氣快樂無比、幸福無比。

   14、雪是冷的,心是熱的;節氣是冷的,祝福是暖的。短信只有一條,但是卻蘊含著無限思念,問候只有一句,但是卻包含了無限溫暖。愿你大雪節氣,溫暖無限,快樂無限!

   15、大雪節氣到來了,北風呼嘯,天寒地凍,發條短信寄上最溫馨的思念,祝你整個冬天溫暖如春,開心永遠,幸福永久。

   16、親愛的,最近還好嗎?望著窗外紛紛揚揚的雪花,讓我想到了如冰雪般純潔美麗的你。天冷了,多穿衣服多運動,防寒保暖是關鍵。別為了風度忘了溫度哦。大雪節快樂。

   17、大雪節氣來到之時,祝福語如約而至,及時添衣謹防感冒,防寒保暖身體康健,開心快樂衷心祝愿,幸福安康是我心愿。祝身康健,快樂作伴,溫暖過冬天。

   18、雪是浪漫的,捎去我一輩子的愿望,雪是飄逸的,帶走你憂郁的悲傷,雪是晶瑩的,送去光明的前程,雪是溫暖的,融化冰冷的心。大雪節氣快樂!

   19、最浪漫的花兒,綻放在冬天,飄灑著思念,飛旋著祝福。純潔的顏色,晶瑩的品格,為你帶去最多的快樂和的好運。大雪時節,愿你美麗心情永相隨。

   20、大雪時節“雪”紛紛,幸福好運來降臨;鈔票就如雪花飄,飄進你的大荷包;大雪節氣,祝你天天撿著寶,天天都有愛人抱,日子開心的不得了!

   大雪節氣發好友的唯美句子文案

   1、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2、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3、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4、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5、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6、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7、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

   8、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9、同為懶慢園林客,共對蕭條雨雪天。

   10、深山大雪懶開門,門徑行蹤自爾新。

   11、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

   12、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13、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14、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游?

   15、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16、路逢鄒枚不暇揖,臘月大雪過大梁。

   17、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18、西峰大雪開,萬疊向空堆。

   19、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20、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頭月落溪。

   21、梅花大庾嶺頭發,柳絮章臺街里飛。

   2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2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24、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25、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26、空囊投刺遠,大雪入關遲。

   27、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28、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

篇7

浙江溫州的楊聰老師教授此課時緊緊抓住一個“才”字,讓學生從“字縫”里讀出“楊修之才表現在哪里”。再圍繞“恃才放曠”與“數”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歷數楊修恃才放曠的事件,并根據重點詞語分析理由,加深學生對楊修之死的進一步理解。以“一字評楊修”的環節,表選自己對楊修的評價。然后通過相關評論,引導學生重新審視楊修的“放曠”反思韜光養晦的這種人生哲學。從而讓學生建構起一種“沒有寬容就沒有未來”的文化心態。

浙江金華的張震霄老師對《楊修之死》的課堂設計另辟蹊徑,抓住文中“真知”兩字,串起全文,串起了整堂課。以三張幻燈片簡單地顯示了“真知”兩字和不同的標點:“真知……”(楊修的“真知”從哪里看出?)“真知?”(楊修真知魏王肺腑嗎?)“真知!”(假如你是楊修,怎樣與曹操相處相安無事?)來開展教學,引發學生對楊修的個性和結局展開思考。啟示學生“張揚但不張狂,獨立而不特立”的人生思想。

綜觀這兩位老師的同課異構,令本人感觸最深的是教師“異”中有“同”:他們都能以自己獨特的視覺解讀文本。處理教材,以挖掘文本關鍵詞句的方式來優化教學,引領學生漫溯到文本的核心語文價值,綻放出別樣的美麗和精彩。

語文的內核是語言,語言不僅僅是表達的符號,更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學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做到言文合一。就具體的閱讀課堂而言,就是通過引導學生捎摩文字、品味語言,去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義和思想內容,達到審美的愉悅,思維的訓練。因而深入文本,選取關鍵性的詞句,揣摩語言和細節,以理解和思維發展為本。人文性滲透其間,這是語文課堂的正途。

選擇關鍵詞句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是教師從文本角度和教學目標出發,根據自己感悟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的視覺和體驗個性化地解讀文本,處理教材的過程。挖掘關鍵詞句,就是確定關鍵的字、詞、旬,通過對這些關鍵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來剖析與理解課文。體會課文言語的意圖感、意義感和意味感,讓學生找到通幽的“曲徑”。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語文教學中,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有時就是殷勤助興,“扶”主而行的“杖藜”。教師有效地握住了這根“杖藜”,課堂教學就可盡賞“杏花雨”、“楊柳風”等美好境界。

一、關鍵詞句成為感知文本,深層探究,組織有序教學的著眼點。

語文課堂教學從字詞句切入,熔詞句與內容于一爐,語文課可上得厚實,就會有鮮活生命力。把關鍵詞句作為課堂教學的切人口,是立足文本,以言語方式深入文本開展教學的有效方式。借助文中的關鍵詞句來感知文本,開展探究,從而有序地展開教學環節,向文本的更深更細處探詢,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行之有效地帶領學生深度挖掘文本,想方設法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和思考,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從“緊貼文本的地面”進入到“文本的底層”,通過深入探究,去觸摸文本的靈魂和文化,從而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獲得精神的享受。

例如教學《湖心亭看雪》時,可把文中舟子對作者的評價“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作為貫穿全文的關鍵句。以“癡”作為“文眼”和“課眼”,進行以下教學設計:

1 抓“癡”字。張岱如此癡迷的是什么?景(奇、夢、美、妙、趣……)會令張岱如此癡迷?(賞景)2 抓“似”字。張岱與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處?(清雅脫俗、任性放達、特立獨行)3 抓“更有”一詞。張岱與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處,僅是性情興趣愛好嗎?“是金陵人,客此”(隱情苦衷,用筆曲折,故國之思。),湖中人鳥聲俱絕(景絕、境絕,心絕)更有癡情于故國往事,還有故國之思、離黍之悲(志向、操守)。

讓關鍵詞句成為教學的著跟點,打開感知內容、探究文本的通道。以研讀讓課堂的線性推進出現轉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探析。教學環節順暢自然,通過文本感知,深層探究,讓語文的“意義”和“意思”不再呆板,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揣摩語言。領悟內涵,感受情感,實現教學了過程優化。關鍵詞句成了有序展開教學的著力點,使課跟如泉眼,用語文的甘泉滋潤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語文課的語文味充盈。

二、關鍵詞句是浸入文本,點燃情薏的突破點。

于漪老師認為:“語言、思維、情感同時發生,語言這個交際工具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還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文字,探究其中內涵,是加強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深化情感的重要方法。關鍵性詞句作為核心“語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點、燃燒點,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觸摸文字,沉浸其中,借助關鍵詞句去感知人物的內心世界,把自己心中的情感點燃。

杭州李明老師在教《香菱學詩》時,通過文本解讀,獨具慧眼地將“笑”作為作者情感的集中點、燃燒點:他找到文中15次笑,重點用了三次“笑”,引領學生沉浸于文本,深入到香菱的內心深處,“笑”中之“悲”。“苦”中作“笑”,由這個字把學生帶進了香菱的內心,懂得了香菱的苦和雅,突然悟到曹雪芹塑造香菱的用心。“笑”字把課堂帶人一種沉重悲郁的氣氛中,把文中人物、作者和讀者的情感都聚焦在一起

關鍵詞作為作者情感集中表現點,僅存于文本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關鍵詞句的感悟、品味和朗讀。應構成教學細節的主體。通過關鍵詞句點燃心中的情感,于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用語言對詞語進行情景描述,通過品味和朗讀,把詞語的豐富內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種一樣投入學生的心中,真正讀出了詞語的內涵,讀出了自己的情感。

三、關鍵詞句是解讀文本。深入人物內心,深化思想主題的金鑰匙。

教師對文本獨到的解讀是實行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的前提。教師,通過解讀文本,憑借自己對教材的獨特鉆研和個性領悟,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語言,感受文中語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體會與品味,才能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思想內容的感悟有機結合起來,讀懂文中人物,讀懂文章的主題思想。教師引領學生緊貼文本,從關鍵字詞句里去發掘人物的內心,從淺層內容升入到人物情感深處,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題。這樣的教學策略,不致于產生淺表層面的教學效果。

《臺階》中我們可以把“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從沒覺得因為臺階的造成自己的地位有了提高。”這一關鍵句子,作為解讀人物的一把重要鑰匙。因為“我們家的臺階低”,造一個高臺階

的屋成了父親的人生目標和最高理想,他花了大半輩子盡心盡力建造好了房子。希望聽到他人的贊語,來滿足實現自我的成就感。可是支撐“父親”辛勞終生、凝聚“父親”一生價值的臺階根本沒有得到他人重視,“父親”最想得到的對其人生價值實現的肯定和尊重,就這樣被別人漠視,“父親”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地,導致他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改變,變得“粗暴”,變得“煩躁”,連原來堅強的形象也沒有了……

我們組織語文課堂教學,就應該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有效進入文本,讀解人物、感知主旨,領會作品內涵。緊密把握這些關鍵詞句,就是打開人物心靈、思想主題的鑰匙。從言人手,披文人情,將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統一起來,把對詞句的理解融入對人物的品鑒過程中,引領學生深入人物內心,充分挖掘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挖掘語言背后豐富思想內涵,課堂就會領略到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四、關鍵詞句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聚焦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存,不可機械割裂的。工具性盈育著人文性,人文性促進著工具性,是“血之于肉,分別不開的”。落實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要在語文實踐中把握“兩性”的平衡,在憑借字、詞、句、篇培養各項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凸顯人文性。

抓住語文關鍵詞句教學,由關鍵詞語、句子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是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的成功策略,也是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方法。聚焦于關鍵詞句,從字縫句行里去讀,讀出深度,這樣才能使語言層面走向文化層面,正確解讀文本言語,理解文化內涵,領會作者寫作要旨。

《老王》是楊絳記錄時期人和事的文章,學生閱讀有難度。郭初陽老師解讀文章很好地抓了四個關鍵詞:1 “不幸”。老王的不幸是顯而易見的:一貧半盲,既老且孤;然而揚絳是“幸運的人”嗎?2 “善良”。老王的善良體現在他的三次“送”的行為,而楊絳及她家人善良,又掩藏在文中的哪些細處呢?3 “愧怍”。作者的傀怍從何而來?4 正義。并把文中兩句話作為理解那個非正義時代最為精當的象征:那是一個讓人“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動彈不得的時代,那是一個“把自己降格為‘貨”’的非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