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17 01:5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

北張聯校 文俊

現在的小學數學教材十分注意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內容的呈現注意體現兒童的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點,提供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60頁,關于警戒水位的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解簡易方程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會把未知數的值代入已知條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在解題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初步的類推和遷移的能力及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本節課是學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上完后,感覺有不少問題存在。

教學例3時,我首先從例題上引導學生讀題觀察,理解題意,然后指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這時問題產生了,由于這里學生的認知局限性,學生對于什么是湖、大壩,甚至水庫,堤壩都不知道是什么,給審題帶來比較大的困難,又要重新向學生介紹有關湖泊、水庫、堤壩等知識,最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還結合學生常見的魚塘、塘堤等學生熟悉的情境進行說明,學生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見,我們提供給學生的情境必須是學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結合當地學生的認識水平,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備課一定要深入,不僅要熟悉教材內容、教法、學法,還要深入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況,這樣才能備好一節課,要吸取教訓。

在交流匯報時,學生說出了如下數量關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篇2

【關鍵詞】同課同構 高效課堂 粵人版《英語》 五年級上冊Unit 2 Vacation plan

同課同構是指備課組教師針對共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集體備課,讓不同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得到整合,確定統一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和手段,形成統一的教學設計。然后上課的兩個或幾個教師使用共同的教案、多媒體課件等,進行合作授課。

現結合工作室的一節同課同構研討課,探討如何運用同課同構的教研模式,打造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是粵人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2 Vacation plan。上n的兩位青年教師分別是筆者工作室的核心學員香洲區第十五小學的陳青霞老師,另一位老師是斗門區新青小學的葉麗娜老師。

一、集集體之智慧―集體備課

同課同構必須做好集體備課,同一備課組的成員必須人人認真對待、相互坦誠對待,毫無保留的獻謀獻策,才能促進教學相長。所以,上課的兩位老師和備課組成員進行集體備課,進行第一次的思維碰撞。把兩份不同的教案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互補長短。上課的兩位老師分別說課,備課組成員認真聆聽并提出修改意見。初步設計為討論導入、復習已學知識、創設情景、故事激趣(閱讀練習)、口語交際活動、寫作提升、情感升華八個部分。在理清了教學思路后,上課的兩位老師和備課組成員又一次集中進行第二次的思維碰撞。認真思考了教學中每個環節的組織和過渡語言。并決定以游戲復習導入,自編韻律詩把旅游計劃的句子串聯成篇,以趣導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片斷一】

T:Do you like games?

Ss:Yes,I do.

T:Me,too. Let’s play a game “Me,too”. I say “I like traveling.” If you also like traveling,please stand up and say “Me. too.”

T:I like eating ice cream.

Ss:(stand up) Me,too. …

T:Great ! Now,please chant with me.

T:(clap hands) I like traveling. I like going to Beijing. I’m going to go by plane. I’m going to go shopping.It’s so fun. Oh,yeah!

二、展個人之風采――上課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在語言表達、課堂組織調控等方面都有著差異。同樣的教學手段,但是在不同教師的演繹下,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陳青霞老師優雅大方,娓娓導入,注重方法指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葉麗娜老師活動,有激情。葉老師通過思維導圖,激發學生深層思考。在兩位老師經歷兩次試后,備課組成員聽課后對教學細節加以調整與改進。特別是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信息,填寫思維導圖到最后產出自己的思維導圖進行寫作,使閱讀教學更有效。

【教學片斷二】

(此時學生以初步閱讀短文,通過師生問答完成了Jenny旅游計劃的思維導圖。)

T:Great! Now read the third paragraph and complete the thinking map of Gogo’s travel plan.

Ss:(學生自己歸納信息并填寫Gogo 的旅游計劃思維導圖。)

【教學片斷三】

T:Zhuhai is a beautiful city. It attracts many tourists every year. Make a poster and show the tourist where to go and what to do,ok?

Ss:Ok. (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和提示進行寫作,介紹珠海并制作海報。)

Students’ work:Welcome to Zhuhai. If you come to Zhuhai for vacation,you can come to Qi’ao Island. You can come by car. You can come with you friends. You can sty in a tent. You can go swimming. We’re happy to meet you here.

三、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實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徑是“教師反思”、“同伴互助”與“專業引領”。在同課同構教研活動中,同樣的設計,不同的課堂,不思考的教師易隨教案牽引,而優秀的教師則能根據學情適時調整。因此,在教研之后,深入反思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反思師生課堂表現,能有效促進教師成長。

同課同構,在傳達著一種新的教研模式,使教師在同課同構的過程中通過合作引發思維的碰撞,在碰撞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教學在不斷地實踐和體驗中得到升華,共同構出精彩而有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小學;英語;角色扮演;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1.教學內容: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本單元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關于“課程安排與周末活動”的延續。本單元重點學習一天中不同時間段內學習和生活起居情況以及周末活動安排的表達,尤其是學會使用頻度副詞談論日常生活。新增加了介詞“in”和“at”的用法。

2.課時設計:本單元分6個課時設計,該課時為第二課時,教學內容為PartA Let's try、Let's talk、Let's find out。

3.學生情況分析:學生是以三年級為起點學習英語的農村五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口語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思維方式。他們的興趣廣泛,對日常的學習和娛樂生活安排有自己的理解,因此談論起日常生活時,他們都有親身經歷和體驗,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學生在學本節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反映日常生活和學習情況的單詞或詞組。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如何運用已知的語言知識和已具備的技能,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英語。

4.設計理念:英語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根據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小學英語教學要創建以活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旨在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符合學生生活實際,能產生新的思想,發現新的規律,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是每一位英語教師都在一直探索的問題。本節課中以活動組織教學,并且根據各個不同教學環節的教學要求來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從感知性的模仿活動到機械性的操練活動到意義性的練習活動直至真實有意義的交際活動,按照由易到難、指導性到自主性的結構編排,以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從而把教學要求變成學生內心真正的需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語言潛能,促使他們英語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5.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能夠聽懂、會說、會讀對話:When do you get up/ eat breakfast...? I usually get up/ eat breakfast at ...并能在實際情景中運用。

②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填寫自己或調查別人的作息時間表,并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③通過話題、功能、結構、任務有機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在自主性學習和成功的體驗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2)學習策略目標

訓練學生的角色扮演能力,引導他們在調查、詢問和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如何更好地安排作息時間。

(3)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學習一天中不同時間段內學習和生活起居的情況,引導學生養成好的作息習慣。

(4)文化目標

讓學生了解作息習慣的好壞對學習的影響以及中西方小學生作息時間安排上的異同。

6.教學重、難點分析

(1)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熟練使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 eat breakfast...? I usually get up / eat breakfast at...以及讓學生理解并懂得What about you? 和And you?的用法。

(2) 本課時的教學難點是單詞 exercises, usually 的正確發音。

7.教學準備

(1)教師: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和本單元PartA Let's learn 部分的動詞卡片;錄音機和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PartB的歌謠和本節課Let's try、Let's talk的錄音磁帶;一所美國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作息時間表。

(2)學生:日常生活用語單詞和詞組簡易卡片。

二、教學過程

1.熱身/復習活動,激活思維

(1)播放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B部分的歌謠,復習鞏固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以及動詞短語:watch TV, read books, play computer games等。

師生吟唱歌謠:

T:What do you do, what do you do,what do you do every day?

S:I read books. I read books. I read books every day.

設計意圖:歌謠呈現了周末活動和每天的日常活動。通過吟唱這首歌謠調節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

(2)活動:快樂猜猜猜

T:What do you do, what do you do, what do you do every day?

Ss:I read books/ play football/...學生任意出示一張課前準備的單詞卡片,邊揮舞邊說該短語。

教師從自己的單詞卡片中抽取一個詞組,若學生抽取的卡片如果跟教師手中的一樣,就可以在自己的卡上打。

設計意圖:爭強好勝,表現欲強,是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希望自己手中的卡片能與教師的相吻合,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欲望。同時該活動也可讓學生從前面的“說”過渡到“認讀”環節。

2.呈現活動,引導學習

(1)呈現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I usually get up at 6:50.

教師選取一張動詞短語卡片,說:I get up at 6:50 every day. When do you get up?指名作答,引導學生注意正確的時間表達法。

(2)呈現句型:What about you?/ And you?

教師就同一問題提問不同的學生,從而引出What about you ?/ And you?的用法。同時比較各個同學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設計意圖:在接近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與學生交流一天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情況,在交流的過程中層層引出新的語言點,體現英語學習的“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的思想。

(3)評選活動:Busy Bee/Lazy Bone

設計意圖:為了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參與度,在作息時間的問答中,讓他們根據同學的問答評出“勤勞的小蜜蜂”和“小懶骨頭”。

(4)操練并運用會話:

―When do you get up/eat breakfast...?

―I usually get up/eat breakfast at .... What about you / And you?

―I usually get up/eat breakfast at .... Sometimes I get up/eat breakfast at ....

注意 usually / often / sometimes 的運用。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示范、優生組合示范,然后逐步擴展到同桌問答,最后擴展到長段的對話。教學環節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會話能力。

(5)聽讀做 Let's talk 和Let's try,就會話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或相互問答,并對對話內容做簡要復述。

設計意圖:便于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會話內容,低層次的要求進行角色扮演;相互問答和簡要復述為程度較好的學生設計,體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6)了解一所美國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作息時間表

向學生簡要介紹美國學生的在校情況,學生通過提問教師的形式,完成表格,從而了解美國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

Get up Class meeting/Reading/Writing

Recess Math/History/Geography

Lunch Science/Social study/French

Recess Art/Gym/Music

Go home Supper

Homework/Watch TV Go to bed

學生運用下列句型提問:When do they get up?教師作答,或指名幫助回答。

設計意圖: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等心理特點,引入該環節的教學,以滲透文化知識,又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了解外面的世界,開拓他們的視野。

3.鞏固活動,交際運用

(1)活動一:下發資料,同桌問答完成。

'S TIMETABLE

get up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do morning exercises

have Chinese class

have lunch

play sports

go home

eat dinner

do homework

watch TV

go to bed

設計意圖:聽聽做做,有助于學生對對話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反思自己作息時間表的合理性。

(2)活動二:找朋友

學生根據所填的表格,介紹自己的作息時間。其余學生邊聽邊對照自己的作息時間表,相同的一欄打上。有8項相同就是好朋友。

T:please tell us about your day.

S1:I usually get up at 6:50 in the morning.

S2:Me too.(打上)...

相同的學生:We usually get up at 6:50 in the morning.

設計意圖:通過信息溝并且在學生當中互有牽制性的活動設計,有利于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此活動還有利于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

(4)活動三:Talk about good habits and bad habits.

四人小組活動,討論并列出好習慣和壞習慣若干條。

設計意圖:從教師的“引”到學生的“悟”,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起來,結合現實生活,說出心中認為的好習慣與壞習慣。教師的任務是給予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彌補英語表達上的不足。

4.開放作業,走向社會

(1)作業一:Ask and find out your parents’day.

學生詢問父母一天的時間安排。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學生用英語與家長對話。學生思考:Who's the busiest one in my family?

(2)作業二:調查不同職業的人的作息時間。

設計意圖:讓學生走向社會,通過調查,體會父母工作的辛苦,融洽家庭成員關系,引導學生尊重不同職業的人的作息時間,尊重他們的勞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板書設計

Unit 1This is my day

When do you get up/…?

I usually get up/…at…

What about you?/And you?

I usually…

參 考 文 獻

篇4

螺旋式上升的課程編排是相對于直線型的課程編排而言的,現行的教材編排可能存在改進的空間,因此教師并不一定要完全遵循教材,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處理。但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改變教法不是最難的,難的是接受這種理論。只有深入探究“螺旋式上升”理論在教學中的實施,才能對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進行能動地處理解決。

本文嘗試從三個層面對“螺旋式上升”理論在教學的應用實施進行探討,以期引發廣大同仁對深化“螺旋式上升”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的思辨。

一、把握課程內容的螺旋上升,恰當定位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明確提出:“教材在呈現相應的教學內容與思想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知識積累,在遵循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如此安排課程內容,符合兒童由直觀到抽象、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體現了知識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教師要從知識的整體性、發展性的高度解讀教材,避免出現對教學內容設計意圖把握不清,造成教學目標定位不恰當的現象。

如對于“認識分數”內容,課標對第一、二學段提出不同要求,分別是“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蘇教版教材分三個教學段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分數:第一教學段(三年級上冊)引入“認識分數”,第二教學段(三年級下冊)進一步認識分數,第二教學段(五年級下冊)學習分數的意義。內容編排如下表:

以上三個輪次的教學體現出明顯的階段性要求。三年級上冊經歷從整數到分數的產生過程,認識一個物體(或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但不給分數下定義。三年級下冊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并應用對分數的理解,解決“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五年級下冊系統認識分數的意義:先是結合實例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接著在理解分數單位的基礎上,區分真分數、假分數,探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拓展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然后應用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從三年級到五年級,完成了三次螺旋上升,不僅反映出數學學科知識的邏輯特點,還將學科與學習者的心智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到各個年齡層兒童的認知特點,每一冊的內容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由淺入深,逐級遞進,對于分數意義的認識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均有實質性的不同要求。這種課程體系對原有知識在復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且隔一段時間在越來越復雜的形式中反復學習,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提升而逐漸深刻。

二、展現課堂結構的螺旋上升,呈現清晰教學脈絡

“螺旋式上升”課程設計和教材編排是需要與相應的教學形式相匹配的,即對于“螺旋上升”課程,應該設計出螺旋式的教學安排,幫助學生樹立數學的整體觀點。而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并合理組合是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益的保證,教師在預設各教學環節間的學習內容時,要重視各環節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體現承上啟下式的銜接和發展。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小數乘整數》一課,可以圍繞教材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結構:

1.激活經驗,初步感知

通過創設購買西瓜的情境,引出小數乘整數的計算問題:“夏天的西瓜每千克0.8元,買3千克要多少元?”

本環節結合具體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小數連加知識和元角分的生活經驗探索“0.8×3”的計算結果,然后介紹怎樣用豎式計算“0.8×3”,并引導學生初步感知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中小數的位數是相同的。

2.積累認知,建立猜想

變化情境為冬天購買西瓜:“西瓜:每千克2.38元,買3千克要多少元?(先用加法計算,再用乘法計算)”

本情境教學,首先讓學生進一步積累小數與整數相乘計算方法的感性認識,接著引導學生初步建立猜想:小數與整數相乘時,因數中的小數是幾位小數,積也是幾位小數。

3.觀察聯想,歸納方法

新授之后,安排“試一試”:

用計算器計算下面各題,看看積和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聯系。

4.76×12 2.8×53 103×0.25

執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觀察猜一猜每道題的乘積是幾位小數,再用計算器加以驗證,并引導學生聯系例題獲得的感性認識,歸納出整數與小數相乘的計算方法。

4.獨立練習,完善建構

幫助學生通過練習鞏固初步歸納的計算方法,安排“練一練”。

5.拓展練習,升華理解

進一步鞏固“因數中的小數是幾位小數,積也是幾位小數”的認識,設計了以下練習。

根據148×23=3404填空。

14.8×23=( ) 148×2.3=( )

148×( )=34.04 ( )×23=340.4

讓學生在直接寫出得數的基礎上,說說思考的過程。訓練既有順向判斷,又有逆向推理,甚至可以訓練發散思維。如我們可以拓展設計( )×( )=3.404,學生不僅可以靈活運用本課知識解決,還可以大膽猜想出下階段的小數乘小數的有關知識。

以上對教學結構的處理上體現了五個小螺旋(感知—猜想—歸納—完善—拓展),教學流程脈絡清晰,循序漸進,學生聽得清楚、學得明白,思維訓練的深度逐漸提高,教學效果自然扎實、有效。

三、體現認知發展的螺旋上升,適時組織反思交流

數學中一些概念的建立、思想方法的感悟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經歷逐步理解、掌握和內化,不斷積累與深化的過程,特別是數學思想的感悟與形成更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常常需要在認知的揚棄中升華。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策略的教學有別于傳統的應用題,其學習意義不僅是掌握具體問題的解法,更是感悟、體會內在的“逆推”的數學思想。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會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在不斷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感受“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可以引導學生經歷三個層次的學習過程:第一層次,喚醒策略意識,尋求解決思路;第二層次,體驗策略價值,形成基本方法;第三層次,增強策略意識,辯證認識策略。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經歷對“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認知發展的三次螺旋上升。

第一個螺旋,可以借助回顧生活中常見的《參觀線路圖》,交流“原路返回時該怎樣行走”等生活現象,或者“正話倒說”等數學游戲,體會到“倒著思考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喚醒難以教會的策略意識,為下一環節的新課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個螺旋,解決“倒果汁”“收集郵票”等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經歷策略的形成過程:初步提煉,引出策略;逐層推進,理解策略;回顧反思,構建策略;對比練習,優化策略。其間,教師要關注引導學生體會解決問題“背后”所支撐的策略,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選擇用倒推的策略解決這個問題”“怎樣的問題適合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運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注意什么”等問題。及時讓學生緩下腳步,駐足反思,令學生直覺經驗式的解題行為逐步走向有意識運用策略的自覺行為,實現倒推策略的提煉。

第三個螺旋,設計拓展練習,辯證認知策略。如在拓展環節設計“在一個面積256平方米的池塘里,放入0.5平方米的水浮蓮。如果水浮蓮日長一倍,10天正好鋪滿整個池塘”的問題情境。思考:“第9天水浮蓮的覆蓋面積有多大?”追問:“如果求第3天的覆蓋面積有多大呢?你用的是什么策略?”反思:“求第9天的面積你們覺得用倒推好,求第3天又說順推好,這里到底有什么秘訣嗎?”最后達成共識:“策略沒有最好,只有適合,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運用。”

篇5

一、預學引導,正確認識“自我”

學生的潛能需要不斷激活,需要他們正確審視和認識自我。多有意留白,給學生更多自我預學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參學、主動質疑、主動關注的過程中查找破解難題的切入點,更能夠激發他們學習原動力。

運用預學引導發揮前置性教學功效,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帶著好奇心走進課堂,更能吸引他們注意力。如,在譯林版(下同)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中,教師要求學生查閱互聯網、書籍資料等,搜集相應的內容,幫助他們開闊視野。圍繞有關動物的價值意義以及人類與動物和諧共處,并闡述自己的主張與觀點。通過這樣引導預學,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搜集資料,都在親力親為的勞動中感受到成就感。

多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導學話題,讓他們能夠有針對性予以探究,明確預學的目標方向。多給學生自我補充的機會,讓他們劃出自己的疑難問題,讓他們在學會思考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多關注學生的不同,引導他們在總結反思的過程中養成自我歸納的良好學習習慣,在積極探索中不斷活躍思維感知。

二、任務驅動,培養良好“合作”

保持學生探知新鮮感,引導他們在積極嘗試中主動協作,讓他們在感受到集體主義濃厚氛圍中學會與他們合作,在合作中取長補短,更有利于促進他們全面發展。運用任務引領,鼓勵學生在彼此互動交流中相互交流學習,更能夠使得課堂充滿人文性與動態化,讓學生有建言獻策的載體。

任務合作探究,給了學生更多自由探究的空間。如,在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教學中,學生從圣誕節的來歷、傳說、慶祝方式等方面來不斷搜集相應的資料。相互討論交流。有的同學以圣誕老人的身份介紹了西方人慶祝方面的有關知識,以此拓展延伸課程學習內容。合作探究,改變了學生依賴聽講的單一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博采眾長中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任務合作話題,引導學生在自由溝通和積極配合中探究難點,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與集中力。調動學生集體學習智慧和力量,引導他們通過同桌對白、小組討論、組間競爭等方式來深入探究,讓他們在集思廣益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尊重學生的意見,多參與他們的討論,更能夠使得課堂教學充滿動感。

三、激勵鼓舞,增強探究“信心”

夸獎學生是拉近師生之間距離的最好方法,更是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力的有效辦法。多給學生激勵與鼓舞,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參與學習,始終帶著頑強的意志戰勝困難,是他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路程”。放大閃光點,給學生微笑與肯定,讓他們在充滿自信和自豪感的前提下主動參與合作,提高英語學習綜合運用能力。

多發現學生的進步,多給他們鼓勵,一定能看到不一樣的他(她)。如,在英語五年級上冊的Unit 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學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豐富對話內容,讓他們在演情景劇中展現自己的光彩。有的同學學起了熊的憨厚、可愛,動作更是滑稽可笑;有的同學模仿了《熊出沒》中的熊大、熊二的語氣,激起了一陣陣笑聲,也贏得了一陣陣喝彩聲,等等。我則根據學生的模擬扮演,鼓勵學生登臺演講,給他們送上掌聲。

為學生學習搭建平臺,讓他們在不斷展示自己的實力中激活學習探知的動力與活力,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激情與態度。多表揚學生,讓他們在不斷被認可和肯定中主動釋放學習的能量,讓他們帶著頑強的信念參與學習,增強耐挫力。多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鼓勵他們發揮豐富想象力,主動參與互動,獲得更多的嘗試運用機會。

篇6

關鍵詞:開放 教學導入 度

一、問題的提出

導入是一節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精彩的導入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精彩的導入能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內在動機;精彩的導入能溫故知新,為新知識做好鋪墊。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往往對開放導入的認識比較片面。有的導入過于開放,目標指向性不明確,失去數學味,教學效果低下。有的導入過于保守,按部就班,學生主體性得不到發展,思維受到限制。

下面兩個導入片段給我帶來了一些思考:

(一)過于開放

片段1:五年級上冊《旅游費用》

師:誰愿意介紹一下你的愛好?學生各抒己見。

師:猜猜老師的愛好?

(學生爭先恐后的猜測,最終有學生猜到了旅游。)

師:旅游最需要準備的是什么?費用都花在哪些地方呢?

師:旅游費用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聰明人往往會合理消費。你們想不想當聰明人?學生異口同聲:想。

師:老師去旅游時,碰到了一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吧!(出示情境圖)你們能幫老師解決嗎?

(二)過于保守

片段2:五年級上冊《摸球游戲――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師:出示有2個黃球的盒子,從盒子里摸1個球,能否摸到白球?用一個什么數來表示這種可能性?

生:不能,盒子里沒有白球,用0來表示。

師:從盒子里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呢?

生:一定能摸到黃球,盒子里都是黃球。

師:一定能摸到黃球,我們說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1。

師:出示1個盒子2個球(1黃1白)。如果從盒子里摸出1個球,摸到黃球可能性是多大?能用1個數表示出來嗎?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用一半、0.5、分數表示。新課展開。

片段1導入很開放,課堂氣氛活躍,但教學游離于教學目標外,課堂少了“數學味”,教學效果低下。片段2導入很保守,學生按部就班,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只有個別學生在配合老師。

冰心老人說過一句話:“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生長。”這里所說的“自由”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指有組織、有計劃指導下的“開放”。那如何把握開放的“度”,提升導入的有效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二、理論的支撐

“開放性”導入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它通過一開始創設開放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自主探索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探索的全過程,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筆者對開放性導入需要把握的三個方向作如下解說:

(一)開放性課堂導入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開放性的導入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促進已有知識與經驗的遷移,真正實現知識的建構。

(二)開放性課堂導入應該利用學生的認知聯系和認知沖突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因此,開放性的導入應該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和沖突,由舊引新,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

(三)開放性課堂導入應該以啟發學生思維為立足點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我們的課堂應以啟發學生思維為立足點,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沖突,激發學生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開放性導入更應關注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中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和思維過程,提高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三、實踐的過程

基于以上的理論學習,筆者對開放性導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把握開放之“度”,提升導入之“效”。

(一)立足學生,把握教學主體需求的“度”

小學生的情感有明顯的傾向性,他們對新奇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容易被不尋常的現象和內容所吸引。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教師要“投其所好”,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味”的活動和問題,在教師引導下適度開放,讓他們先利用舊知去解決問題,當遇到困難時就會迸發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的欲望。

片段1:五年級上冊《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導入:

師:請大家用2、7、3三張數字卡片拼出不同的6個三位數。

學生動手,開始投入緊張的拼數活動。

師:你拼出的哪些數能被3整除?

學生在紙上進行計算,算后匯報發現拼出的數都能被3整除。

師:把卡片7換成6,拼出的數還能被3整除嗎?

學生繼續計算,發現拼出的數都不能被3整除。學生開始疑惑。

師:(及時追問):這是為什么呢?這到底跟什么有關系呢?

以數字卡片拼數活動導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充滿“數學味”的活動中適度開放導入,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打破原本枯燥的教學。同時在拼數活動中給學生創設疑惑,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

(二)機智調控,把握新舊知識銜接的“度”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理論進行教學。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在新舊知識的交互作用中,同化新知識,調整、充實原有的知識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身發展。

片段2:五年級上冊《探索活動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新課導入: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長4厘米,寬3厘米)。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圖形,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它們倆發生了爭論,都說自己的面積大,你們認為呢?

生1:平行四邊形面積大。我是觀察出來的。

生2:我認為一樣大。

師:看來通過肉眼觀察很難比較它們的面積。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面積?

生1:我們學過數格子,可以來算它們的面積。(學生試試,發現都是12格。)

生2: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右邊多出來的那個三角形剪下來拼到左邊去,就成了長方形了。(讓學生當場嘗試,驗證。)

生3:驗證后,一位學生(迫不及待)說:我知道了,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一樣,都是12平方厘米。

師:你們真棒!想到利用數格子、割補法來找它們的關系。如果是很大一個平行四邊形,還能用這種方法求面積嗎?

學生領悟到這些方法不行,太麻煩,不切實際。

師:有沒有更快更簡便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首先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材料,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提出問題:猜測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哪個面積大?學生通過肉眼觀察很難比較出面積大小,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接著學生利用舊知解決問題受挫,再次引發認知沖突,“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呢”?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建立新舊聯系,把握開放之“度”。

(三)選擇素材,把握教學內容滿足的“度”

結合教學目標和內容,給學生提供符合教學內容和探究目的的教學素材,實現導入有度開放。為了滿足教學內容的需要,我們必須從身邊選擇有價值的素材來組織教學。所選擇的素材要含有一定的數學信息、數學價值和生活實踐價值,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會到“有用”。

1.提供實驗材料,開放游戲設計。

片段3:五年級上冊《摸球游戲――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師:某商場策劃一次購物摸球抽獎活動,如果從盒子中摸出一個黃球,就可以中獎。現在請你當策劃者來設計摸球游戲。(給予學生一定的材料和要求)

材料:黃球和白球各10個,請選擇一些球放入盒中,盒中總球數10個。

設計單:

這樣中獎可能性 ,說說你設計的理由。(小組活動,設計摸球活動。)

在《摸球游戲》導入中,第一次試教后進行反思,發現保守的導入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效果低下。于是我重新調整教學設計,嘗試運用開放式的教學導入,進行二次修改,二次執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筆者選取了一個具有數學價值和生活價值的素材來開展學習。設計單中只設計了中獎可能性,給學生更多探究的機會。學生從老板、顧客方面考慮來設計,拓寬了思維,拓廣了內容。給學生提供豐富探究的材料,實現有度開放。

2.提供學習材料,開放活動設計。

片段4:五年級上冊《分數基本性質》教學導入:

師:你能寫出幾個與相等的分數?

生:====……

師:能用不同的方法證明它們真的相等嗎?

學生思考交流后,想到的證明方法:

生1:可以用圓片、長方形紙片等驗證。

生2:畫圖驗證。

生3: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分數轉化成小數驗證,都是0.5。

……

師:你能寫出幾個與相等的分數嗎?能證明這些分數也真的相等嗎?

生:====……

學生用同樣的方法也進行了驗證。

師:觀察這兩組相等的分數,這些分數為什么會相等?有什么規律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新知識。

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給予學生自己選擇材料的權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開放活動設計。以熟悉的為切入點,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分數的認識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引發學生驗證,初步體驗分數相等關系,為觀察、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做好鋪墊。

(四)有效引導,把握操作活動組織的“度”

綜合實踐課應在教師指導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讓學生在玩中學。這種導入開放度比較大。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把握好操作活動中組織的“度”。

片段5:五年級上冊《數學與生活――鋪地磚》教學導入:

師:(出示長5分米,寬4分米的大長方形紙。)請你們估計我手中的大長方形紙有多大?現在把彩色的小方形紙片(邊長為1分米)鋪滿整張長方形紙,估計需要幾張紙?(小組活動)

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是怎么鋪的?發現了什么?

生1:我們組是一個一個鋪滿的,共鋪了20個。

生2:我們組長鋪了5個,寬鋪了4個,我們就計算出5×4=20個。

生3:我們先是鋪滿,后來我們組測量出長方形長和寬,用長方形面積÷小正方形面積=鋪的個數。

師:你們真能干!想到了這么多方法。隨即小結學生方法。

師: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類似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鋪地磚》。

《鋪地磚》是一堂實踐活動課。創設開放式的活動導入,通過學生鋪長方形紙活動,理解怎樣鋪地磚,突破難點。同時為下面《鋪地磚》的計算方法做鋪墊。

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失控,因此在進行動手操作導入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操作要求及活動步驟。小學生注意力帶有無意性和情緒性,教師要加強適當的引導和調控。按教學目的精心引導進行操作,把握操作活動的度,提升導入的有效。

四、實踐后的體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筆者發現把握開放之“度”,能提升導入甚至是整堂課的教學效果。精心設計課的片頭曲,能激起學生興趣,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同時能把學生引入到“柳暗花明”的境地。以下三點表現尤為突出:

(一)全面性――開放性教學導入的實施,改變了曾經一問一答式的單向師生互動。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和諧的學習空間,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筆者發現現在的數學課堂已不是優等生的“舞臺”,中下等學生也開始參與到課堂中,氣氛濃厚,學生參與性增強。

(二)趣味性――開放性教學導入的實施,改變了曾經沉悶無趣的課堂氣氛。把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呈現給學生,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趣味,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筆者經過調查,在任教的班級中,喜歡上數學課的同學占到了83%,學生感嘆現在的數學課堂更有趣,更有“味道”了。

(三)發展性――開放性教學導入的實施,改變了曾經學生思維禁錮的窘境。開放的教學導入既啟發學生思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給學生創造性思維上的沖突,又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劉新敏.猜想、驗證、溝通.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篇7

一、創造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安排學生自主制作教具進行科學實驗探究,這樣不僅可以對學校沒有的儀器進行補充,而且學生會在這個完全自主的過程中收獲很多,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開始學生可能會不太習慣,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指導,下面我列舉幾個在教學實踐中的事例。

1.小小測風儀

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今天刮什么風》時,風向容易判定,但風級不易判定,于是我安排了一組學生制作《小小測風儀》,小組分工合作,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進行了一次次嘗試再改正,我們作為教師要敢于給學生嘗試的機會,他們會越做越好的。

本實驗中開始該小組只制作了一個重的測風儀,后來在實驗時,發現實驗不能完成,又制作了一個輕的,增加了測試的范圍,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興趣很高。

2.熱空氣研究三件套

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熱空氣和冷空氣》安排小組自主探究,該小組設計和制作的熱空氣研究三件套:

熱空氣研究三件套包含(旋轉小青蛇、小熊熱空氣檢測天平、簡易孔明燈)

(1)旋轉小青蛇:在蠟燭或能產生熱空氣的下方會自動旋轉。

(2)小熊熱空氣檢測天平:該天平在使用前一定要注意先調節平衡,在一個杯子下放上一根燃著的火柴,天平會發生偏轉,可以用來解釋熱空氣為什么會上升。

(3)孔明燈:在充分考慮價格與實用性方面,使用很輕的塑料袋,容易飛起來,注意: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選擇空曠地帶,防止火災。

課上該小組向全班用自制的作品進行實驗演示,課上實驗很成功,學生笑得很開心。

3.小小木屋

在學習小學五年級下冊《造房子》一課中,因學校沒有房子的模型,學生自主制作了《小小木屋》用于課堂屋中各部分形狀和結構的作用。

小小木屋的主要用于探究:(1)小學課本五年級下冊《折形狀》中,探討木屋中包含的形狀;(2)小學課本五年級下冊《造房子》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木屋中各部分形狀和結構的作用。以上可以補充在探究《形狀和結構》單元的儀器不足情況,同時還可以起到引導學生自己制作木屋,感受結構和形狀的一個示例。(3)在制作小木屋是挖了兩個對稱的圓洞,用激光筆照射,可以用來研究五年級上冊《光的行進》,光是直線傳播的。(4)小木屋前后都開了門和窗戶,這樣在不影響前面功能的基礎上,更好地完成動物喜歡黑暗或明亮的環境,因為多個觀察點可以形成對照。

原本抽象的課堂,在學生的演示中變得更加直觀生動, 學生在制作中甚至考慮以前的學過的知識,將光是沿直線傳播也加入了小木屋的功能中,這個作品得到了很多學生的點贊!

二、利用自然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校園里的小動物和植物》這節課,與其帶學生在實驗室里觀察介紹動植標本,不如放手學生充分利用農村校園的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實踐,體驗自然生活,感受科學魅力。

我是這樣做的:課前我安排好分組,每組4人,組內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分工:有同學負責記錄,有同學負責捕捉昆蟲,有同學采集植物等。在安排好任務后,我首先帶領學生先到校園整個觀察了一圈,在這個過程中將不同的小組安排到不同的地點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再將學生集中起來進行分享。

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昆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蜜蜂蝴蝶四處可見,學生用瓶子把不同的昆蟲有選擇性地裝起來,進行觀察記錄。通過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找動植物,了解了動植物的生活習性、生長環境,歸納起來動物、植物的共同特征,他們也不會那么陌生。比如蝸牛蚯蚓喜歡什么樣的環境,蝸牛喜歡吃什么,通^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蝸牛蚯蚓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蝸牛喜歡吃白菜葉、青菜葉等,這些知識都是學生自己在自然生活中發現的。

三、利用生活資源,延伸學生自主探究

課堂是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徑。合理引導學生將科學實驗探究由教室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互相結合,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例如:

在學習了《物體的熱脹冷縮》后,知道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我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實驗繼續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醬油等是不是同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在學習了《地球的表面》之后,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學校的沙坑里邊去動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種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學生利用課余休息的時間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動中進一步建構知識;在學習了《饅頭發霉了》之后,因為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時我就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并記錄了米飯、蘋果、面條等發霉的全過程等。對于這樣的自主探究,學生不僅沒有感到這是一種負擔,反而有著濃厚的興趣。

篇8

關鍵詞:語言輸出;角色扮演;故事續編;游戲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B-0036-01

小學是學生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師不僅要注重語言的輸入活動的設計,也應當加強對語言輸出活動的關注和研究,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讓學生在語言的不斷實踐和體驗中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本文筆者將結合課堂教學案例談談如何有效設計趣味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凸顯英語的工具性,不斷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一、角色扮演,讓學生身臨其境

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各種“真實”的角色開展語言交流,嘗試和體驗角色人物的行為和心理,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發展學生語言交流能力,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語言輸出途徑。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愛表現的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機會,讓學生置身真實的語言環境積極嘗試和實踐所學的語言,有效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譯林新版)四年級上冊Unit 6《At the snack bar》時,筆者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在學生理解了語言知識和梳理了語篇內容后帶領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行語言輸出的訓練活動:在教室的四個角落各設計一個“小吃店”,將全班學生分為四組,模擬真實生活開展“購買食物”的角色體驗活動。學生們興致勃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去,What would you like? Anything else? ...活動中小組評選出“最佳售貨員”和“最文明顧客”,然后進行全班的展示和PK,教室里的氣氛非常熱烈,學生們還將以前學過的等舊知融入對話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智慧的迸發。

二、游戲活動,讓學生趣味盎然

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學中玩,玩中學”的方式不僅能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大膽探索和實踐,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啟發他們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動腦筋,將語言的輸出活動和游戲巧妙結合,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英語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效進行語言的交流和實踐。

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譯林新版)五年級上冊Unit 3《Our animal friends》時,筆者結合本課的語言內容在拓展環節通過游戲“猜一猜”,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語言輸出活動: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某同學和一動物(已被模糊處理)嬉戲的照片,讓學生猜一猜Who is her/his animal friend? 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向老師提問。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僅自己要積極運用所學的語言展開提問獲取信息,還要聽清別人的問題獲取更多的信息,才能又快又準地猜出相應的動物。

三、故事續編,讓學生放飛思維

故事續編是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立足原先的語境展開故事的后續描述或講述,是一種創造性的講述。續編不僅對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大有裨益,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故事的續編,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語言展開想象,有效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放飛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譯林新版)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時,筆者結合話題和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續編:老師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There are three bears in front of Goldilocks. How is she now? 學生可以知道She is afraid. 然后老師通過課件展示三只兇猛的熊,讓學生融情入境發揮想象What will Goldilocks do? 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氛圍頓時熱鬧起來:She will run and run.There is a wolf./... 學生們的各種奇思妙想讓人驚喜,對語言的運用也讓老師充滿驚喜。

案例中筆者結合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故事續編,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大膽積極地運用所學的語言進行活動,讓學生在講故事中不斷發展語言輸出的能力,感受英語語言學習的樂趣,培養他們語用的自信。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教學中要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提高,同時還應當不斷地引導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語言進行實踐,不斷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對語言輸出活動的研究,引發學生對語言學習的有效反饋,讓學生在主動運用英語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對語言的理解,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余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篇9

【摘 要】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前教師必做的功課,它是教學的預設與準備。教師在深度解讀教材、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指向創造性的學習等方面要進行充分預設,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課堂,使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 預設;教學設計;解讀教材;認知起點;創造性的學習;自主發展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設計是教學的預設與準備,不僅要選定合適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更要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還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設置適度的鞏固練習,等等。

一、深度解讀教材是教學設計的前提

“教(學)什么”,是教學設計的“原材料”。選定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前提,一方面要讀懂讀透教材,熟悉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另一方面要領會編排意圖,把握知識的邏輯體系和發展脈絡。每一個知識點既相對獨立,各具獨特的價值,同時又處于縱橫相連的知識體系中,是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支點。

例如,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分數”,是在三年級(上冊)認識“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是認識“把若干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用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表示這個整體里的一份或幾份”。難點是認識“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思維上的一次飛躍。同時,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又為在五年級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就要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充分感知“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所表示的意義。這樣瞻前顧后地解讀教材,能使教學設計更富系統性與結構性,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長效發展。

二、把準學生的認知起點是教學設計的依據

“怎么學”,是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學習是學生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由內而外的“生長”,必須以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實現知識的建構,促使學生經歷一個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認知結構重組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識發生、發展的邏輯次序(邏輯起點),二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現實起點)。

例如,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直接的知識經驗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教學時,一方面要激活學生這些已有的經驗,在學生的認知起點處激起思維沖突:“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能像長方形那樣用‘鄰邊×鄰邊’嗎,為什么?”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初步建構了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也是激起學生思考的關鍵。不同的學生對這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像長方形面積計算那樣,把一組鄰邊相乘”,有的學生則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用‘底×高’來計算”。學生充滿困惑的見解,驟然打破了教學的平衡狀態,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愿望。學生在動手操作、分析比較中不斷建構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理解,不斷完善認知結構。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可以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幫助學生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三、指向創造性的學習是教學設計的關鍵

“怎樣學得更好更優”,指向課堂教學的發展性目標。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引下,經過數學思考習得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因此,課堂中要讓學生自主決定、自主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

教學設計時,還需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豐富學習資源。選擇既符合教學內容又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能自主選擇需要的資源,充分地感知體會,形成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建構系統性的認知結構。選擇恰當方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巧妙預設獨立思考、探究合作等不同的方法,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選用恰當的方法參與探索與思考。設置適度練習。安排適度適量的練習,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基礎題、提高題、創新題,教師利用練習及時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不斷完善調整教學的過程。另外,還要關注教學具準備、各環節的時間安排等諸多因素,力求體現少教多學,讓學生自主參與思考、討論、建構、完善。

篇10

當我講解此題的時候,我不假思索的認為這種算法是錯誤的,于是就隨手在旁邊打了一個大大的“叉”號. 可是就在我打完叉號后,我又多看了一眼結果居然是正確的. 于是我又一次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瞎貓碰到了死耗子”的一種巧合. 可是這次我沒再像第一次那么的草率,而是隨手舉了一個例子38 × 45來一探究竟. 列式如下:

結果我不放心,又和學生一起按照正常的方法進行了驗算,如下:

驗算完畢之后我不禁嘆了一口氣,這真是一種巧合嗎?這時的學生也發出了一陣唏噓之聲. 頓時課堂陷入了尷尬的局面,這時的我也不知所措,剩下的殘局不知該如何收場. 就在此時,下課的鈴聲響了,幫我解了圍. 于是我趁課間休息的時間對這種“奇怪”的算法進行了研究,其實這種算法并不奇怪. 它的算理與正常的算理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我們習慣“從下向上”,而該學生的這種算法恰恰相反是“從上向下”. 可能是先入為主吧!分析到這我才豁然開朗,原來我們的學生沒錯,是正確的.

無獨有偶,有一次我去一個老師那玩. 在他的辦公桌上我隨意翻看了五年級數學基礎訓練上面有這樣一道題目:用豎式計算并驗算 0.56 × 4.25. 其中有一名學生的做法和我們班上一名學生的做法是如出一轍. 所列豎式過程如下:

驗算:

而這位老師的做法和我當初一樣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叉”號. 我故裝不解,與他交流. 他說:“這樣的做法肯定不行,計算和驗算的過程肯定不會完全相同,所以是錯的”. 于是我給他講了我在上課時所遇到的尷尬. 后來我解釋了這名學生的做法,他的計算過程和我前面說的一樣,都是“從上向下”. 而驗算采用的是“從下向上”的正常思路.

可是這位老師卻不以為然地說:“學生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全面和透徹. ”也許吧. (后來,經詢問該學生的確不明白其中的緣由)但是我們決不能因為“莫須有”的罪名給學生判錯啊!那我們不就成了“秦檜”嗎?我們這是在教學還是在猜學生的心思啊?

其實,我們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感受,不能因為學生說不出其中的道理而判錯,只要我們教師不宣揚、不提倡,就不會存在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了.

“此中真有意,欲辨已忘言”.

有的老師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小學生呢?反觀我們的數學教學,這樣得不償失的事情還真不少. 孩子的年級越高,舉手回答問題的卻越少,豈非咄咄怪事?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們舉手回答問題的興趣呢?不得不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 做題目必須講出其中的道理,要求太高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達到的,致使學生曲高和寡;做題目必須考慮每一步是為什么,思考的包袱太重,思想壓力太大,致使學生做題時膽戰心驚,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