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星球范文

時間:2023-03-28 21:2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塵埃星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塵埃星球

篇1

“哎呀,哪來這么多灰塵!”丁奇捂著嘴跳下了床。

“那不是灰塵,它們叫塵埃。”媽媽一邊說,一邊用抹布擦桌子,“空氣中到處都是塵埃,只是平常看不見而已。”

“怪不得桌子過兩天就臟了,原來是塵埃在搗鬼呀!”丁奇恍然大悟,“唉,要是沒有塵埃該多好,人們就不用打掃衛生!”

“我們生活的地球本來就充滿了塵埃。”媽媽笑著說,“別胡思亂想,快準備上學吧。”

走在上學的路上,呼!一輛公共汽車開過,吹起的灰塵讓丁奇睜不開眼睛:“糟糕,又是該死的塵埃!如果能夠選擇,我一定要在一個沒有塵埃的星球上居住。”

“你真的那么討厭我們嗎?”突然,丁奇耳邊傳來一個細細的聲音。

“是誰?”丁奇好奇地左顧右盼。

“是我,塵埃精靈。”細細的聲音說,“我就在你的頭上,你根本看不見我!”

“什么?在我的頭上?”丁奇使勁拍頭發。

“別拍!”塵埃精靈大叫,“想不想去沒有塵埃的星球?”

“當然想去!”丁奇脫口而出。呼,一陣強勁的龍卷風把他刮到一大團柔軟的白云上,卷向了空中。

“哇,這是怎么回事?”丁奇大叫。可是,馬路上的人們好像根本沒發現他被卷到空中去了。

白云像飛艇一樣穩穩地向前開著。四周云海茫茫,太陽射出萬道霞光。

“真美呀!我是在做夢嗎?”丁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忽然,腳下的白云消失了,他從空中向下跌去。老天,這樣下去一定會摔得粉身碎骨!丁奇急得大喊:“塵埃精靈,快救救我!”

話音剛落,奇跡出現了:他的腳下重新出現了像棉花一樣的云團,托著他輕輕飄落到了地面。

“謝謝你,塵埃精靈!”丁奇感激地說,“這兒就是你所說的沒有塵埃的星球嗎?”

“是呀!”細細的聲音回答道。“哎呀,這里的光線怎么這么強,照得我眼睛好疼!”剛剛站穩腳跟,丁奇馬上舉起手擋住眼睛。

“哈哈,這可怪不得我!”塵埃精靈大笑,“這兒沒有塵埃,陽光直射下來,眼睛當然會受不了。”

“原來塵埃還有這么大的用處呀!”丁奇心里暗暗改變自己的看法了。

更奇怪的還在后頭,突然,天空變暗了,剛才還是大白天,一下子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咦,太陽哪兒去了?”丁奇莫名其妙地問。

“下山了嘛!”塵埃精靈滿不在乎地說,“難道你在地球上沒見過天黑嗎?”

“可是,地球上的天是慢慢黑下來的。”丁奇不解,“怎么這里的天說黑就黑。”

“這也是沒有塵埃造成的呀!”塵埃精靈解釋說,“在地球日出前和日落后,陽光不能照到地表,但能照到高空的固體塵埃,它們將一部分陽光折射回地球,就形成了黎明和黃昏。”

“原來如此!”丁奇恍然大悟。

在這個沒有塵埃的星球上,白天炎熱異常,夜晚又非常寒冷,此刻,丁奇冷得打起了哆嗦。

“真怪,在地球上沒感覺到氣溫變化這么快呀。這也是塵埃的作用嗎?”丁奇一邊哆嗦一邊問。

“沒錯。”塵埃精靈回答,“白天,彌漫在空中的塵埃能將一部分太陽光返射回宇宙中,有效遏制了氣溫升高。夜晚,塵埃又能阻滯地球上紅外線逸出,使晝夜氣溫變化趨于平緩。”

“真棒,就像一個空調器!”丁奇情不自禁地說,“原來,塵埃是地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呀!”丁奇心服口服地說。

“喂,塵埃精靈,快送我回去吧,我已經冷得受不了了。”

“好,我立刻送你回家。”隨著塵埃精靈細細的聲音,丁奇又坐在了一團白云上。

白云飄呀飄,一直把丁奇送到了教室里。同學們正在上早自習,看見他腳下的白云,全都圍上來,羨慕地問:“哇,真棒!你從哪兒找到這塊移動的白云?”

“哈哈,我剛剛到沒有塵埃的星球玩了一趟!”丁奇得意地說,“你們想不想去?”

“想去!當然想去!”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呼!忽然一陣龍卷風刮過來,把同學們卷向了半空……

老師著急了,從教室里沖出來大喊:“同學們,快回教室上課。”

篇2

太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錯過了。

那道生命之光,我們始終沒有看見。

知道自己最近懶啦好多好多,就連曾經寫日記的習慣,都被我廢棄啦…

頹廢的掙扎在現在的爾虞我詐中,以前的我是不屑現在的安逸與猥瑣的生活的。

我現在只能做的,便是以一段拙劣的文字來祭奠我那段流逝的歲月。

昨夜已過凌晨3點了。睡不著,套上外套,出去。

天,還是朦朧的。人們還在熟睡,而我,獨自走在冷漠的街,

一個人走在城市的夜晚,孤獨被斜陽曳成獵獵的旗,招搖在四周的暮云里。

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忽然發現自己失去了方向。

城市頹敗的霓虹倒映在我灰色的瞳仁里,顯得更加頹敗。

在舊城的街頭,我突然那么強烈地渴望你能不經意地走來,牽著我的手,陪我,走一段漆黑的路。

孤獨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孤獨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同行者,孤獨是為了孤獨背后的解脫。孤獨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求真愛的過程。

夏夜的天空,自然是清晰的。拂過臉的風,帶點露珠的氣息,整個夏天,不如這個早晨,來的美麗。梔子花的芬芳,還在蔓延。現在,到早晨,還有一段時間。

我沒事情可以做。靜靜的,站在這里,算是為大自然而感悟。

我想要發現,另一個世界。如同塵埃星球,是植物多的不能再多的地方。活的地方,生命極具旺盛的地方。觸摸一下,可以讓樹木再次成長的地方。

我想做顆流星,探索這未來,劃過宇宙,來到塵埃星球。落地后,變成一個女神。塵埃星球的女神。遠回的道路,可以慢慢的走,慢慢的探索。

篇3

住在平原,月出得早,每當夜幕完全降臨時,明鏡般的月亮早已高高懸于天穹,如清輝洶涌的瀑布般傾瀉在廣闊的土地上,遠遠望去,樹木、房屋、田野和草地融為一體,一下子,仿佛從成熟的大人變成了襁褓中的嬰兒,十分溫順的躺在這個碩大無比的搖籃中,古老而狹窄的石板路一下子拓寬了許多,平平展展地宛若鍍了一層銀,白日的塵埃喧鬧都已漸漸停了下來,一下子安靜了許多,一朵朵如沙如綢的云彩,蘊藏著一種說不出的情趣,不時地從月亮潔白嫩滑的肌膚旁滑過,仿佛在為他清洗去白日蒙沾的塵埃。遠處的天邊有幾顆時隱時現的小星球,仿佛是仙女們漫游天宮時手中的提燈,影影綽綽,朦朦朧朧,好像在訴說著天上的故事。連成了星座,十分美麗,來個人無窮的遐思。

遠處的房屋,從窗戶透出一些燈光。

——啊!多情誰似家鄉月,任是無情亦動人。

仲秋的晨光,更是我的所愛之極。

晨曦中,天地一色,清秀無比。

篇4

由于重力作為人類與萬物生存不可能缺少的力,而且大自然無處不在力是自然界非常容易的力。

我估測:如果從這個自然角度研究重力可能令人頭疼的宇宙問題,比如,暗物質,{據說是星系就靠它們維系}暗能量{據說一種反重力似乎加速宇宙的擴張的能量}

我估測暗物質或暗能量不可能一個先后出現,比如,如果暗物質延生可遮阻太陽光線可能使得太陽光無法到達地球上形成上,那么形成黑暗,人類無法生存,如果暗能先誕生,可能加速宇宙擴張,那么就不會有黑夜與白晝之分,可能宇宙里面都形成白晝一樣人類無法生存,所以它們必須共同誕生才能為宇宙的穩定。

重力作為宇宙基本力,首先必須考慮宇宙問題與重力存在重要性,證明重力在宇宙存在,比如,例子:如果把宇宙構建了“全球空罐”的模型,這樣罐里面情況;把寫好的紙條放上在里面寫著一句話叫宇宙大爆炸在里面,而且里面包括:吸引力一維空間,維度在里面,當我們把這個球罐向上向下搖動起來,當我們搖動一會兒我們把它放好時,我們就打開里面看,如果里面的紙條沒合攏,證明它們都落下金罐下部。而是證明萬有定律存在,而且重力存在,如果吸引力,一維空間,維度都重要。

如果要考慮宇宙問題,就必須考慮宇宙究竟為什么存在,時間、空間、重力等情況作解釋。

首先必須考慮,太陽與地球的關系,或 地球形成,與地球運轉都考慮。比如:而且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種發光物體,當塵埃形成地球時,地球就開始圍著太陽運轉且是太陽光輻射到地球的表面上的,而且空間、時間、重力都隨著地球運轉圍著太陽的轉的誕生。重力都是隨著地球誕生與地球運轉產生。證明時間與空間,重力都是一種集合。說明空間、時間、重力都不可能單個出現在宇宙的里面。如果空間、時間、重力單方出現的話很可能沒有那么完美可能不是現在樣子,比如沒有時間出現可能沒有出現白晝與黑夜之分。很可能生命不可能存在。比如:沒有空間存在,可能跟沒有時間一樣,而且沒有萬物與人類可能不存在,我認為:時間、空間、重力都是人類與萬物生存 不可缺少的條件。

我估測大約145億年前星球碰撞時,可能就會,時間、空間、重力的誕生,大約宇宙星球大爆炸產生無數碎片在太空上飄動,由于無數碎片在太空通過經歷漫長時間形成塵埃,當塵埃慢慢形成相對稱開始聚集在一起形成地球時,可能形成時間、空間、重力誕生,我估測:,時間、空間、重力都一種集合,而且宇宙剛剛延生時,就像一個當代年輕青年時,十分活躍,十分壯光,正是宇宙誕生時間、空間、重力的時候,而且三類都是集合在于誕生形成過程,當星系相撞是產生爆炸時,那么產生殘物在太空流動時,通過數百年時誕生塵埃當塵埃數百年后慢慢形成就像液態水一樣流動,就是塵埃逐漸形成向著中心形成地球,單但我們都知道地球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于是地球自然產生中心力,隨著,時間、空間、重力誕生而是地球自然形成萬引力定律。所以無虛形成時間、空間、重力。證明它們都是緊密相連的。我認為:宇宙存在時間、空間、重力都提供人類存在必要條件之外,還存主原因是宇宙內部頂住可能成為主導地位。而且存在宇宙內部缺少條件與維護人類和萬物生存。

我認為重力作為宇宙內部主要條件,而且重力的存在研究的方向是自然,因為重力本身就大自然驅動機制一種重力,在自然條件有萬定律的作用之下,逐漸形成重力,重力存在是宇宙不可能缺少的,是人類存在不可必要而且重力純在對人類是不可能分開的力。

由于我認為:重力的存在都大自然驅動機制形成就沒有什么造物主存在,如果真有造物主可以說不可能是現在這樣子,也許比現在更加完美,也許比現在糟糕多。

我認為造物主不存在這種現象,若果真有什么造物主存在,那么它們雖然造出一個仁愛、仁慈、和平帶給人類與萬物安定生與繁榮生活的 宇宙出來,造物主是一個假設,根本不存在東西。一切都大自然驅動機制產生,包括萬物、生命都在自然驅動機制創造自己,或無虛中自己創造自己,根本不存在造物主。一切都大自然驅動機制形成。如果真在造物主的存在可能這個世界可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可能比現在更加不好樣子,可能人們生活更加幸福,人們更加困難,真的在造物主 就可能使地球逆順轉使時間倒流,沒有什么造物主的事。都是大自然驅動機制形成重力。假如真有造物主的話,那么我們有必要祈求神來給我們有快樂生活。如祈求神能時光倒流。我們祈求神給這個世界帶來和平,祈求給人類貧窮的孩子帶來快樂童年,祈求神給人們帶給幸福。這根本沒有什么造物主,這是一個傳話。重力的存在源于自然,因為有了萬引力定律存在是大自然無須形成重力與人類。

我們認為如果 對重力的研究的方向就必須從大自然角度分析,而且重力源于大自然的基本的力可以是人類生存不可能缺少力。所以在萬引力定律存在大自然就驅動機制形成重力。重力作為大自然驅動機制形成重力“力”,而且重力存在關系人類生存與萬物生存重要性。

我估測要解釋宇宙是那么簡單,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生命如何形成、什么是現在這個樣子,又什么宇宙存在:生命、萬物等問題。

篇5

早在2011年1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探測計劃主任道格?麥奎遜就強調,他們對火星的訴求發生轉變,探測工作將從以前被動“跟著水走”轉變為主動“搜尋生命信號”。不過人們認為,這只是說法不同罷了,顯示了一種年年遞進的工作要求,但究其本質并無差異。

但在美國展開的本輪太空計劃中,“好奇”號仍頗受關注——它無疑是美國迄今最先進的火星探測器,亦稱得上人類派往火星的最佳科學結晶。

“好奇”號的獨門本領

來自美國火星實驗室的研究員道格拉斯表示,“好奇”號研究火星是否適宜生命生存的目的,就是保證在不太遠的時間里人類能登陸火星并安全返回。既然如此,NASA則必不甘于讓火星車們只當一個被動的觀察者,而要作為一架移動的實驗平臺。

“好奇”號火星車是曾暫名為“火星科學實驗室”的大型設備,比2004年登陸的火星探測車“機遇”號和“勇氣”號重三倍、長兩倍。據美國太空網的文章稱,“好奇”號的看點是它擁有“10大令人驚嘆”的尖端配備,包括:全景攝像機、機械臂末端透鏡成像儀、降落階段照相機、火星樣品分析裝置、化學和礦物學設備、化學和成像設備、α粒子—X射線光譜儀、中子反照率測量儀、輻射強度評估裝置、周邊環境監測臺、火星科學實驗室再入和著陸儀器。它們組成了火星車最重要的技術部件。

這些新技術手段使火星車能夠完成挖掘、鉆孔火星巖石,用激光束照射巖石來分析火星土壤與塵埃的化學成分等任務;甚至無需加熱含有高氯酸鹽的土壤樣本,就可檢測出其中的有機物質,順便拿出一份火星過去或現在維持生命可能性的調查報告。

只不過,它還是沒法告訴我們,這些物質是隕石搭載的“外來客”,還是來自于我們想象中的火星人。此次探索任務,嚴格來講,就是幫助科學家更加具體地了解火星大氣和自然環境的狀況,而這些對于日后人類登陸火星的行動至關重要。

以“好奇”號為起點

既然NASA正計劃在2025年左右實現人類登陸火星,那么在該日期到來之前,關于這個陌生星球的許多重要問題都必須變得清晰明朗。此次借助新發射的火星車,至少兩個影響未來載人登陸火星的關鍵性問題將得到解答:

其一,火星表面的沙塵風暴對火星車和硬件設備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以及火星塵土是否有毒?

其二,也是一個重要的探索目標,我們人類是否能夠在火星上獲得可資利用的資源?

這對“好奇”號來說并不艱難。首先,上文所述的本領能支持它對塵埃在火星表面分布的普遍程度作出判斷。其次,據道格拉斯?明的解釋,憑借火星車傳回的數據,人們可得到一張關于火星真實環境的清晰圖景,以此來推斷火星表面之下的水冰是否可以用來提取氧氣和液態水,或者可否直接從大氣里獲得這些生存資源。

復雜的是隨后的分析步驟。其包括種種細節,譬如,在載人登陸火星這項耗時漫長的任務中,為保證宇航員的給養供應,策劃者必須依據“好奇”號的數據來思索如何在這個行星表面種植食物;再譬如,考慮“好奇”號測量星球表面輻射程度的結論對航天器設計將產生的影響,因為輻射無疑是阻礙人類登陸火星的主要絆腳石之一。

篇6

一朵嬌嫩、純潔、在微風中矜持地搖晃著的花,

纖細的莖上長著幾根小刺,

柔弱的瓣兒飄出香甜的氣息,

的她。

如果我愛上了她,

要記得每日擦拭,

輕輕地,

不讓塵埃沾染其上。

我將在每次夕陽落山之際,

為她布置好擋風罩,

免得冷冷的夜風凍著她。

在等到朝陽升起,

拿開罩子,

讓清新的晨風喚醒我的花兒。

當然更別忘了灌溉、除蟲,

精心打理。

我愛上了一朵花,

我將把她種到我的小小星球。

即使有一天我不得不遠行,

只要仰望滿天繁星,

便知,在某一處不知名的角落,

有我的小小星球和她,

于是夜空的星星在我的眼里都那么可愛,

旅行至充滿鮮艷色彩的花園,

我也會像別人一樣駐步,欣然觀賞,

流連,卻不忘返,

對我而言,百花都是空虛的,

只有那一朵才有意義。

我已然愛上了她,

我會將她緊擁。

幾根小小的刺只是她的小任性,

雖然常常刺痛我,

卻讓幸福愈發真實。

世界很大,很精彩,也很險惡

她卻只有幾根小刺來保護自己。

我不敢離她太久、太遠,

呵護,從來都不是空言,

而我一直小心翼翼。

如果我愛上了一朵花,

一朵嬌嫩、純潔、在微風中矜持地搖晃著的花,

纖細的莖上長著幾根小刺,

篇7

苦命的水星與金星

人類一直沒有停止探尋外星生命的腳步,并已經把探尋生命的范圍深入到了太陽系中,然而太陽系中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生命呢?從太陽開始數,第一顆行星是水星。2011年3月,美國航宇局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成為了第一個環繞水星飛行的人造衛星。其傳回的圖像顯示水星的環境極端惡劣,由于水星距離太陽只有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其面向太陽一側的溫度將高達800℃,而背向太陽的一側只有零下290℃,很難想象生命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金星與水星相比一樣荒涼,盡管它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是水日平均距離的兩倍,但其溫度卻高達880℃,數十年的觀測表明金星是一個被溫室氣體和硫化物酸雨包裹的苦命星球,大氣壓更是地球的90倍。不過,根據金星大氣成分的化學分析,科學家相信金星上曾經有水,假如那里有生命曾經存在,那么更多的證據有待發現。火星,生命是否存在?

如果有機物質可以被彗星帶到地球,那么當然也能被帶到整個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可是這些地方也能像地球一樣產生生命嗎?在今天看來,金星和水星上存在生命是不可能的,因為空間探測器在這些行星上并沒有發現生命所需的重要成分——水的存在。但是火星怎么樣呢,7盡管在這里尚未發現有機化合物,但是目前已經進行的諸多火星探測任務而且幾乎所有探測結果都認為火星上有水的存在。2008年5月25日,美國“鳳凰”號探測器在火星北極附近降落,通過對火星地面的土壤挖掘,它發現了一種白色的物質,但卻在幾天之后蒸發了,土壤監測表明那些是冰。而隨后的探測分析顯示,火星上可能存在大量的冰,如果融化將可以覆蓋整個火星星球表面24.4米深。不過火星的氣壓很低,水無法以液態存在,只能在低海拔區短暫存在。如果未來可以在火星上找到液態的水,那將是一個非凡的發現。

當然,除了水,在火星上尋找有機分子也是火星生命探測的挑戰之一。2012年8月6日,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在為期兩年的火星探測任務中,它將探測火星上有機分子的存在。如果“好奇”號能夠帶回任何關于生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火星的證據,都將具有非凡的意義,因為這表明小小的太陽系中就曾兩次孕育出生命,那么浩瀚的宇宙很可能存在其他的生命形式。

得天獨厚的地球

然而是什么條件使太陽的第三顆衛星——地球成為生命的綠洲呢?答案在于三種關鍵的要素:首先是所有生命形式必須基于有機分子,有機分子是一種含有氮、氫、氧等元素的含碳化合物。其次,生命還需要一種液體,比如水,在水中有機分子才能相互作用變得更為復雜。最后,要有像太陽一樣的能量來源,為化學反應提供動力。那么,地球是擁有這些適宜生命存在條件的唯一星球嗎?研究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在其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獲得這些生命必要要素的,可能會給這一問題帶來解答。

根據目前公認的太陽系起源假說,太陽系剛誕生之初,是一個旋轉的星云,在其接近中心的氣體和塵埃因為引力不斷聚攏、塌陷,壓力升高,最終使其中心溫度飆升至數百萬攝氏度,形成太陽。而距離中心較遠的物質,在旋轉中不斷聚攏、碰撞合并,由小變大最終形成了行星。2003年發射的“隼烏”號探測器,成功地探測了小行星“絲川”的結構,結果發現這顆小行星并不是堅如磐石,而是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小石塊依靠引力聚攏在一起的。這一發現進一步驗證了關于行星形成過程的假設,也許正是無數顆類似“絲川”這樣的小行星在圍繞太陽旋轉的過程中互相碰撞聚攏,最終隨著引力的增大,壓力上升、溫度升高,變為了一個有著熔融內核的原行星(行星的前身)。科學家推測,在太陽系誕生的1000萬年間曾經大概有100顆這樣的原行星,經過之后的無數次碰撞形成了現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美國行星科學家莎拉。斯圖爾特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原行星碰撞形成現在的行星過程中,最后一次的劇烈碰撞將決定行星的最終狀態,從而決定行星會變成地球那樣的綠洲還是像水星那樣的地獄。盡管莎拉的工作尚未結束,但已經表明這種劇烈撞擊對于行星表面液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撞擊試驗,她發現劇烈的撞擊可以將石頭加熱至2700℃,從而把石頭內部的水蒸發出來成為水蒸汽。她推測也許就是地球最后一次毀滅性的撞擊作用,在之后的數百萬年間讓地球內部的水蒸汽蒸發出來,最終變成了海洋。

地球擁有了生命必須的水和來自太陽的能量,那么第三種要素有機物來自哪里呢?它們是如何到達地球?部分科學家認為答案在于太陽系最遠的地方。穿過木星、土星甚至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距離太陽三十億千米的地方,有一個名為柯伊伯帶的巨大彗星帶,天體生物學家丹尼·加文和他的研究小組認為正是來自這里的彗星為地球送來了最后一個生命誕生的必要元素——有機分子。要證明這一假設,就需要采集彗星的樣品并對其成分進行分析,不過要飛越30億千米的距離去柯伊伯帶采集,對于目前的技術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幸運的是,彗星會周期性飛向地球,這為科學家對于彗星成分的研究帶來了可能。為此,1999年2月9日美航宇局發射了“星塵”號探測器,該探測器于2004年1月2日飛越“維爾特”2號彗星,飛越彗星時從彗星彗發收集到彗星塵埃樣品,拍攝了詳細的冰質彗核圖片。2006年1月15日凌晨,“星塵”號返回艙在猶他州大鹽湖沙漠著陸。在“星塵”號帶回的樣品中,科學家發現了超過1000粒塵埃粒子,科學家丹尼·加文和他的研究小組經過長達3年的分析,最終有了驚人的發現:在彗星的塵埃里,他們發現了一種叫做甘氨酸的有機物質。這一發現表明彗星能為地球送來生命必須的有機物質,從而證實了彗星能夠為地球帶來生命的火種。

長“青春痘”的木衛一

即使科學家未能在火星上找到生命存在的證據和可能存在的必要條件,也不意味著宇宙中就不存在生命。除了火星,還有其他星球等待探索。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任何比火星遠的星球部不可能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因為它們距離太陽過遠,氣溫太低了,失去了太陽所提供的能量來源。不過,隨著對于火星之外的星球的探測器觀測,這一觀點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目前經過30多年的長途跋涉已經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緣,而在其經過木星時傳回的照片讓科學家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木衛一(又稱艾奧星)這個本應是冰冷、荒蕪的小星球有著一張恐怖的“臉”,其表面竟然分布著數百個巨型活火山和一些巨大的熔巖湖。在地球上,火山活動受地球內部能量的驅使,但是木衛一太小了,本應該在數十億年前就冷卻下來。那么是什么賦予了木衛一神奇的能量呢?答案來自她的母星——木星。原來,木衛一繞木星的衛星軌道不是一個圓潤的橢圓形,木星和其他衛星對于木衛一的引力作用會導致其發生軌道攝動,當木衛一靠近木星這個大家伙時,它會被木星強大的引力拉長100.65米,就像一個不斷被彎折而發熱的金屬一樣,數十億年的拉扯賦予了木衛一源源不竭的能量。沒有太陽溫暖的陽光普照,木星的引力能量原則上也同樣可以用來維持木衛一上面的生命。這一發現,帶來了新的啟示——即使沒有陽光,生命也可以有其他形式的能量來源,從而把人們搜索地外生命的目光延伸到距離太陽更遠的地方。不過木衛一存在生命的概率微乎其微,因為科學家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在木衛一上發現液態水。

“皺紋”也許是活力的象征——木衛二

既然木衛一上存在有生命的可能,那么木星上的其他衛星是不是也可能具備同樣的或者更適宜的條件呢?1989年10月18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施放了“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在其12次經過木星的另一顆衛星——木衛二(也稱歐羅巴星)的飛行中,“伽利略”探測器拍攝到了大量關于這顆衛星的圖片并有了新發現。根據圖片顯示,木衛二表面覆蓋了布滿大量裂痕的冰殼,就像長滿皺紋的老人。通過分析這些裂痕,科學家發現它們許多都是反復破裂并再次凍結形成的,這說明木衛二內部一定也充滿了活躍的能量。“伽利略”探測器通過探測木衛二的磁場,發現其表面冰殼之下存在著一個含鹽度極高的洋流,并且其液態水總儲量是地球海洋水量的兩倍。一定有什么東西讓木衛二從內部融化了,類比木衛一,科學家很快找到了原因,即木星的強大引力。木星的吸引賦予了木衛二融化的地下海,同時也帶給了這個星球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熱量,如果能找到有機物的存在,那么它將成為另一顆和地球一樣具有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不過探索的道路還相當遙遠,因為我們必須要造出能夠穿透數千米冰層的機器,這在地球上已經是非常艱難的事,何況它要被送往遙遠的木衛二,并還要具備在水下航行的能力。

充滿神秘色彩的土衛六

木衛二并不是唯一有趣的地方,為了探尋生命,科學家把視野拓展到了更遠的土星。“卡西尼”號土星探測任務是美國航宇局、歐洲空間局和意大利航天局的一個合作項目,它是人類進入空間時代以來最激動人心的大型國際合作課題之一。“卡西尼”號直徑3米,高7米,重6.4噸,攜帶了27種最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卡西尼”號還攜帶了一個專門用于探測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泰坦星)的探測器,取名為“惠更斯”號。在經過歷時七年,長達20億千米的長途跋涉之后,2004年“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抵達土星進入預定飛行軌道,劍指土星的62顆衛星中最大的一顆,即土衛六,這顆行星比水星還要大。土衛六隱藏在一團橘黃色的薄霧中,沒有人曾一睹全貌,但是由“卡西尼”號釋放一個小型探測器“惠更斯”號,從而揭開了土衛六的廬山真面目。通過探測器拍攝的土衛六的實地照片,人們驚奇地發現土衛六上遍布崇山峻嶺溝壑深谷,是一個地貌與地球驚人相似的星球,同日寸照片顯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一湖泊。這一驚人的發現,讓人們第一次發現了除地球以外仍然有液體覆蓋的星球。不過,這種液體顯然不是水,因為土衛六的溫度只有華氏零下290度,通過對湖面反射的紅外線分析,最終顯示這種液體是液態的甲烷和乙烷。如果說地球上液態的水是孕育地球上千姿百態生命的源泉,那么是否也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可以生存于甲烷等其他液體之中呢?如果生命可能在土衛六上繁衍生息,那么是否也會在和地球截然不同的星球上通過匪夷所思的方式進化發展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引領者人們探索外星生命的渴望。

未來的探索熱點——土衛二

篇8

當我們順著城市的燈光遠遠望去,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像一條大道一樣橫跨整個天空的銀河。銀河是由上百萬顆我們無法一一看清的星星組成的,正好處在我們太陽系的中平面上。

銀河系中也大量存在著厚厚的塵埃云。雖然我們可以通過紅外望遠鏡清楚地看到它們,但是只有在這些塵埃云使得銀河系那微弱的光變暗或完全消失的時候,我們才能通過肉眼看到這些不規則的塊狀物體。最顯著的黑暗帶是從天鵝座延伸到射手座的那段,通常被稱為大暗帶或者黑暗地帶。

銀河系的另一個令人驚嘆不已的現象是我們看不到的,它隱藏在射手座中:在大約28 000光年的星系中間有一個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00萬倍。

認為2012會到來的觀點是把以上兩個天文事實與第三個事實,即太陽的位置在12月21日(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接近星系中心聯系起來產生的,是一個沒有任何天文意義的觀點。

當地球圍著太陽公轉時,太陽看起來在向著與其背景里的星星相反的方向移動,這就是那些肉眼可見的星座隨著季節慢慢改變的原因。在2012年的12月21日,太陽將位于星系中心偏北6.6°的位置,此距離由肉眼看起來大約有13個滿月大小。事實上,在冬至日前幾天距離更小。對于為什么這樣的天文現象會帶來災禍,人們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都會歸結到在冬至日太陽將進入黑暗地帶這一巧合事件。不知道為什么,這一事件就被人們認為預示著災難,并且錯誤地認為當地球和太陽與星系中心的黑洞連成一線時,會對地球產生一些強大的引力。

對該理論的第一個反駁觀點是:冬至日本身除了與地球有關外,與其他的任何星球的運動都無關,它僅僅是地球的北極與太陽相距最遠的那一天。

第二個觀點認為,由于引力的作用隨著彼此距離變大,會成指數倍的減小,所以地球不在星系中央黑洞強引力的影響范圍內。地球距太陽約15000萬千米,距銀河的黑洞大約有2.5萬光年。太陽和月球(雖然月球的質量小,但是距離很近)是目前為止對地球產生最主要引力的天體。在一年中,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央黑洞距離的變化極為微小,這對引力幾乎不產生真正的影響。并且,地球其實在夏天的時候距離銀河中心最近,而不是在冬至日時。

篇9

總會有燈的倩影

即使只有一盞

那也代表著光明

人生的路途短暫而悠遠

是誰為我們亮起了路燈

生活不讓我們付出太多

它會給我們美好的結果

遇挫之后不知何去何從

是誰在指引我前行

在黑暗中傳播心聲

可否引起共鳴

茫茫人海中

我是哪粒塵埃

怎能受如此垂青

誰在操縱我的聲音

誰讓我有了永恒的沖動

并不知自己的命運與前程

黎明前為何如此黑暗

太陽升起之時為何會受阻礙

怎也參不透向上的人生

炎炎的烈日烘烤著大地

太陽可是恒星中的一顆

能讓我們如此熾熱

地球只是太陽周圍的一顆行星

千百年承載的滿是人們的夢

望著遙遙的太空

數不清天上的星星

物質從何而來

空間如何形成

時間又如此的微妙

誰能解開這些謎團

成為新時代的英雄

信息在空間中脈動

智慧在星球上誕生

神的傳說可否真實

天外來客又從哪里飄落

弄不清有搞不明

在宇宙諾大的空間里

時間又沒有極限

時空交錯是物質運行的結果

篇10

從人類有思想后,人就一直追求長生不老。秦始皇就已經派出了使臣尋找蓬萊仙島上的神仙求長生不老藥。但是沒有成功,還是和所有人一樣,最后死去了。之后又有許多皇帝要找長生不老藥,但一個個都無功而返。

我想,要是真的人能長生不老的話,一定是弊大于利。首先,我們談談利。要是能夠長生不老的話,人們學習的成本會降低,不會像現在一代一代都要從零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可以發明出更好的東西。還可以在要飛幾千光年才能抵達的星球上建立新文明,讓人類能夠涉足更遠的地方。

我們再談談弊。要是人能夠長生不老的話,生態平衡將被破壞,很多居民將要被迫移民到其他星球。長生不老就等于地球上的人口只增不減,男女結婚,生下小孩,但是卻永遠不會死亡,人口越來越多,吃飯的嘴巴越來越多。雖然科技文明在飛速提升,但沒有了基本資源,吃什么,喝什么呢?地球上最高容納人類80億,就算征服了沙漠、海洋、荒野這些地方也只有幾百億,這個數字在現在雖然十分嚇人,但是人如果長生不老,人口只增不減,那么人口總數量一定很快就突破這個數字。到時候,只有載人到外星球居住。但是任何星球都有一定壽命,太陽也不例外。到了一定時候,太陽就會爆炸,成為塵埃。就算有了人造太陽,但是就算找到了適合居住的星球,有地球上那么多的資源嗎?而且資源一天天減少,犯罪率肯定一天天增加,不光是搶錢,還要搶食物,搶水,這些事情不是警察局所能管完的。

另一方面,人可能想到:既然生命不會自然消失,那么我們還去奮斗干什么呢?原本每一天都為了在有生之年內做更多的事情,但是現在既然不會死亡了,人就可能變得更懶惰了,什么都不愿意做,依靠現在的文明茍活下去,人類最后還是得餓死、渴死、肥死。這些死比自然死痛苦多了。所以,我反對長生不老。有同學有其它的見解請指出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