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4 09:52: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

篇1

這個學期快要結束了,我們學習了很多課文,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輪椅上霍金》。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時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決心和努力,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挑戰命運,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以常人不能想象的力量,創造了奇跡。

我喜歡這篇課文的原因是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雖然命運對霍金十分殘酷,但他身殘志堅,不氣餒,不退縮,不斷地求索,不斷忘我地工作。我們遇到困難時,也不能向命運低頭,而是要勇敢頑強地面對,不能逃避現實。然后向著目標去努力,去奮斗。生活中,我們要注重自己本分的工作,而不去注重個人的功名得失,看輕榮譽。我們還要學會感恩。我們經常埋怨命運對我們如何不公,對身邊的一切包括自己都不滿意。霍金雖然全身癱瘓,但他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笑對生活和命運,他擁有很多,因為他有一顆感恩的心。其實,慢慢的會發現,我們擁有著很多東西,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有手有腳,健康地活著,不愁吃穿……我們應該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而感到高興。

霍金與命運頑強斗爭,堅持學習和工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撰寫出《時間簡史》,不斷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他還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樂觀向上,不抱怨命運,是一位非凡的

科學家。他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受益良多。所以,《輪椅上的霍金》這篇課文最讓我難忘 。

篇2

一位21歲就被醫生診斷患了絕癥的人,后來竟然成為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就是霍金!霍金,一個生命的奇跡!一個人類的奇跡!他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肅然起敬,不禁被他頑強的意志所震撼。

《向命運挑戰》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霍金17歲時,考上了著名的牛津大學。21歲時卻患上了絕癥。但他沒有放棄生命,仍然頑強地生活著,并為科學做出了巨獻,成為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

比起霍金,我則顯得微不足道,不禁自嘆不如。記得有一次,我削蘋果時不小心削到了手指,鮮血汩汩的滲了出來。我一個勁兒地喊疼,媽媽帶我包扎好了之后,我卻還不依不饒:“疼死我了,哼!今天下午我不上學去了!”媽媽勸我:“你別因為這么點小傷而耽誤了學習呀!”可我卻說:“這是小傷嗎?疼死我了,我不管,我反正不上學去!”我死纏爛打,硬是不去,最后媽媽只好依了我。

篇3

霍金《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精選范文   《果殼中的宇宙》是霍金的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說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比如介紹相對論簡史,這些內容聽了多遍,自然很熟悉。還有就是里面關于膜的描述,很吸引人。這里涉及到我們對于空間維數的感知。二維的人對她們的世界司空見慣,很難理解三維的空間。對于身處四維時空的我們,去理解更高維度的空間就更難了。但是想象一下更高維度將是什么樣子也是很頭疼很好玩的。第二章講了一種假設。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并通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說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第四章講了一個預言,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最后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系,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讀了它,讓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問題時不會再迷惑,我希望更多的朋友把他做為科普讀物仔細讀讀!

霍金《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精選范文   我看的這本書名字叫做《果殼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著。

  在看這本書的前言時,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霍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他22歲時就被醫生診斷為萎縮性骨髓側化癥,醫生說他最多只能活兩年。可他沒有像別人一樣禿廢,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這兩年中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來,他從此便開始努力學習與研究。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就開始感到身體越來越虛弱了,連上樓梯都十分費力,可他仍沒有放棄。兩年轉眼就過去了,可死亡并沒有降臨到他頭上,但他只能在輪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術,不能說話了,可他并沒有向病魔屈服,沒有向命運屈服,繼續他的研究,終于通過他的努力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還當上了劍橋大學的教授。

  霍金的堅持、勤奮和頑強拼搏深深打動了我,在這樣的巨人面前,我無比慚愧,想想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就畏懼怕苦,霍金一個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學的頂峰,難到我們不應該向他學習嗎難到作為正常人的我們還有什么辦不到嗎?難到我們不該像霍金一樣努力嗎?我們應該馬上行動,努力學習才有可能成為霍金這樣的科學巨人。

霍金《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精選范文   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展。

  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四維“果殼”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于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后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圓的四維“膜”。

  在讀完《果殼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之后,有一種感覺。人類置于茫茫的宇宙之中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對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完全沒有實力實踐。而當中一些妄想要挑戰自然挑戰宇宙的人類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嗎?雖然他們可以說是人存理論決定這個宇宙,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類信服的。而神創論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想說他們那個萬能的上帝么?可惜,親愛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他能造出一塊自己也搬不起的石頭么?

  人類還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我相信,事實只有一個,人類在將來,一定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霍金《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精選范文   昨天晚上一口氣讀完霍金寫的《果殼中的宇宙》。雖然似懂非懂,而且中間通常一句話要看四五次,但是還是舍不得擱下書。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要跟之前看過的霍金寫的另一本書《宇宙的起源與歸宿》聯系起來。因為《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的萬物之理(將所有局部性理論結合成一種“萬物之理”,按霍金的話來講找到的話,將會是理論物理的盡頭、人類的終極勝利)就是《果殼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論(也叫弦論)。其中M理論包括0—異型、Ⅰ型、ⅡB、ⅡA、E—異型和11—維超引力。其中設計的的有11—維超引力、P—膜、M—理論、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10—維膜、超弦、黑洞。而M理論中將這些東西聯系起來的中心就是現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標。

  霍金認為人是生活在10維或者11維的空間里的,但人類之所以未覺察到,可能是因為額外維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在高一物理必修2本書出現過的,普朗克長度為10—33厘米,普朗克時間為10—43秒)或者大到無窮大,所以人類未觀察到。

  而宇宙處于膨脹之中已經被普遍認可,因為根據多普勒效應和從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輻射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霍金認為,大的額外維蘊涵著我們生活在一個胚世界中,一個在高維時空中的4維‘面’或‘膜’”中。強力、弱力和電磁力將被限制在這個胚中,所以任何與引力不相關的物理問題就會和在4維時空中的一樣。引力則會彌散到整個高維空間中去。也就是說,引力隨距離的減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計更快。

  這樣,行星軌道會是不穩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陽中去,要么逃離太陽逃逸到太空中去。然而,若額外維在離人類生活其上的胚不遠的另一胚處終結的話,這種效應就不會發生。那么,對于超過兩個胚相分離的距離,引力就會如上述像電磁力那樣,不能自由地發散開去,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減小的速率剛好適合于行星軌道。

  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于歸宿》中提到,銀河系是棒旋星系。恒星繞銀河系中心作緩慢的轉動,大約2億多年轉動一周。如果套用開普勒定律,外部的恒星的運動速度應當比靠近銀心的轉得慢,但是觀測結果并非如此,整個銀河系內恒星的運動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質,大部分分布在銀河系的外圍,從而加快了這部分區域內恒星的運動速度。對星系團內全部星系運動狀況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

  霍金認為,在4維“膜”世界中,人類生活在一個胚中,鄰近還有另一個“影子”胚。因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傳播到另一個胚,所以人類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類會感覺到影子胚中的物質的引力影響。這種引力在人類所在的胚世界中會顯示成一種“暗”源。檢測“影子”胚的僅有辦法是通過引力的途徑。

  霍金說,弦、膜和胚“與宇宙中任何其他東西一樣,都會有量子起伏。”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這樣一類客體會自發地創生和消失。這個過程很有一點像沸騰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過程。量子力學中的海森伯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胚從泡泡中創生。如果這個4維泡泡繼續長大,那么生活在這個泡泡上的人就會感到宇宙正在膨脹。

  按照霍金的無邊界設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無界的,就像地球表面,只不過多了兩維,而宇宙邊界的唯一條件就是沒有邊界),胚世界的自發創生有一段虛時間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宇宙像一個果殼:一個4維球面。只是果殼是空的,在這胚世界圖像中的4維果殼是滿的:人類生活其中的胚在虛時間中的歷史是一個4維球,它是一個5維泡泡的邊界,而余下的5維或6維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展。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于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后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圓的4維“膜”。

篇4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我們在生活中會不斷地受到挫折、失敗,抹的滿身泥,許多人因此而消極、失去對生活的熱愛。而老人卻不一樣,他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奮斗,盡管在在艱難的環境下,可還是為了生活努力奮斗的老漁夫!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老人與海讀后感三年級,請您閱讀。

老人與海讀后感三年級1暑假,我讀了一本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被主人公桑阿果爺爺那不被困難所屈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地斗爭精神所感動。這本書敘述了一個年邁的漁夫桑阿果爺爺在八十四天沒有打到魚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到遠海捕魚,意外地發現一只大鯊魚,同鯊魚斗了幾天幾夜,最終制服了鯊魚,將鯊魚橫捆在小船的側面,不料,大鯊魚的血腥引來了更多的鯊魚,老人用自己僅有的刺刀和木棒還有雙手對付龐大的鯊魚,最后,捆在船側的大鯊魚被其它襲來的大鯊魚啃了個精光,只剩下了骨架,一個平凡的人以自己的毅力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當我讀到“當鯊魚從海里跳起來的時候,老頭兒就想,不能讓鯊魚知道我害怕它,不然,還沒有和它進行搏斗,心理上就先被鯊魚打敗了。”時,我感受到老人不被任何困難所屈服,所下倒的精神,這位老人并沒有受過什么高等的教育,卻擁有那樣高尚的人的品質。回想自己,平時一瞅見難題,就有一種壓迫感,就不斷對自己說一定不會做,只有在那兒干巴巴等待老師的講解。這樣,我心理上就徹底被困難打敗了,更沒有奮斗、挑戰的機會。我佩服桑阿果爺爺的精神,那堅強不屈,不被困難所嚇倒的精神。

在讀到“‘不行’,老頭兒咬著牙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和他們拼個你死我活。’”時,我深深體會到老人勇于向困難挑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困難挑戰作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他說過:“一個人一生下來不是被人消滅或毀滅,只有盡可能去奮斗才有可能打敗最強大的敵人,重新站起來。”對照自己,平時一看見生活與學習的困難時,就想盡方法逃避,不敢勇于面對,相比之下,我多么慚愧啊!

我要學習老人這種向命運、向困難挑戰,不向命運所屈服的精神。

老人與海讀后感三年級2今天,我讀了一本書——《老人與海》,才讀了幾頁就被那精彩的情景所吸引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一位叫桑提阿果的老人,在前八十四天里他一條魚也沒打到,于是他決定在第八十五天出海遠行,非得釣一個大魚不可。終于在出海的第三天,他捕到了一條大箭魚。但是由于箭魚的血流入了大海并迅速蔓延開來,導致引來了一大群鯊魚,老人便使出渾身的力氣與鯊魚展開殊死搏斗,最終趕走了鯊魚,可是鯊魚也把大箭魚身上所有的肉全吃完了。結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箭魚的骨架。

讀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地對那位桑提阿果爺爺產生深深的敬佩之情。雖然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但是他那種不被任何困難所壓服,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斗爭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桑提阿果爺爺又讓我想起了一個人——史蒂芬·霍金。

人稱“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他雖然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而且因患肺炎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但是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動了人們,使人們對他產生了由衷的敬意。

然而像史蒂芬·霍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桑蘭、張海迪、海倫·凱勒……,他們那種永不言敗的硬骨頭的精神都在桑提阿果爺爺的身上體現出來,那種精神成為了《老人與海》的靈魂,正如桑提阿果爺爺所說的:“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一個人,不管出生貴賤,身體是否健全,只要他有永不言敗的硬骨頭的精神,他就是大贏家,你永遠也打不垮他。

老人與海讀后感三年級3人可以被打敗,但不能放棄

今天,我看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讓我對它愛不釋手。

《老人與海》主要講述了老漁夫圣地亞哥,一連出海84天,都沒有捕到一條魚。第85天,圣地亞哥出海很遠,遇到了一條體型異常龐大的馬林魚。老漁夫與它“戰斗”了足足兩天,終于捕獲了大馬林魚。沒想到,在返航的途中,又遭到無數鯊魚的襲擊。老漁夫拼死抵抗,最終帶著被鯊魚撕咬得幾乎只剩骨架的馬林魚回到了家。

老漁夫在抓捕大馬林魚的過程中,體現出了“硬漢”本色:即使身負重傷,行動不便,依舊不肯放棄,堅持與獵物搏斗。我想:正是心中的那一股沖勁兒和堅定的信念,才讓他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讓我最為敬佩的是,老漁夫在與鯊魚搏斗時,表現出的那種永不放棄的大無畏精神。面對重重困難和危險,他毫無畏懼之意,勇于拼搏,這正是老漁夫身上,那金子般閃閃發光的精神和意志。

書中有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打敗,但絕不能放棄。”這正是鼓勵人們積極上進的金玉良言。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名少先隊員,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但遇到困難時,我卻時常害怕和退縮,這和堅強勇敢的老漁夫相比,真是差之千里啊!

想到這里,我不由得臉頰發燙,心中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也要像老漁夫那樣勇敢面對,用盡一切辦法,戰勝它們。如果失敗了,就在跌倒處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

《老人與海》給了我莫大的啟示,我意猶未盡,繼續在書的海洋中遨游。

老人與海讀后感三年級4“一個人生來并不是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至理名言是海明威的著作《老人與海》里的桑提亞哥說的,他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位名叫桑提亞歌的老漁夫,一連84天都沒有捉到魚,為了證明自己而再次出海。在海上,他遇了一條比他的船還要大的馬林魚,他一直與魚周旋,耗了三天最終將其殺死。然而,在回程的時候,這條馬林魚卻引來了鯊魚群。于是,他又與鯊魚群展開了斗爭。最終回港卻只剩下一副大馬林魚的骨架。一個簡短的故事,卻塑造了一個頑強拼搏的硬漢形象。在我們看來老人是失敗的,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成功者!

文章中,老人經歷的困難非常多,饑渴、疲勞、抽筋、鯊魚……可老人一直在堅定自己的信念,在兩天兩夜的時間里,他沒有放棄;在跟大馬林魚搏斗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在與鯊魚搏斗的時候,他更加沒有放棄。老人的意志讓我們佩服。

看著書中的老人硬漢形象,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一個懦弱的自己。我的英語基礎差,所以常常考試不理想,于是我下定決心,狠記英語單詞,每天讀讀背背,希望能考個好成績。終于到了英語單元考試,我滿以為自己能拿到高分,但是試卷發下來,我才發現只有67分。拿著試卷,我懊惱極了,覺得不論我多努力,成績都不會提高的了。于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放棄了英語,成績也直落千丈。直到我閱讀了《老人與海》這本書,我才明白,桑提亞哥遇到的困難比我多得多了,所以我們不能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失去信心,不能因為摔倒我們就不再走下去。奧斯特靈曾經很好地總結了小說的主旨:“這個故事是一首頌歌,他提倡哪怕結果一無所有,也永不屈服的奮斗精神,贊揚失敗中的道德凱旋。”

我們要銘記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給予我們的啟示:人生就是永無止境的追求,道路既漫長又艱難,還充滿各種荊棘和坎坷,但只要我們有一顆自信的心,勇敢地迎接挑戰,我們必然會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老人與海讀后感三年級5周日,我沒事干,覺得無聊.便懷著一種期待的心情翻看了一些名著.因為我的知識還不夠豐富,那些名著也比較難懂,所以平時我一般只是看一些易懂的散文與小說.但因為我想閱讀一些道理深刻的名著,便把父親剛買的《老人與海》拿出來閱讀,雖然這本書看似平淡,但透露出的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我一閱讀便被書中的內容和蘊涵的道理深深吸引了.年近六旬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出海挑戰大海的時候,那是人類引以為傲的象征.勇于挑戰大海的決心,渴望和一條真正的鯊魚戰斗.一條船,一個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這些原本單調的素材,被作者賦予生命,顯得很自然!老人是真正的勇士,當他已經捉到大馬哈林魚時,他并沒有安于現狀,而是繼續向大海發出挑戰,去尋找真正的鯊魚.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在面對困難時,卻無法知難而上,因此那些人最終也就無法獲得成功!

老人是正義的使者.他消滅了鯊魚,使人們免受災害,而在全書中還有一部分亮點,那就是孩子,是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老人找回了自我,重拾了信心.所以老人的勝利也與孩子有著密切的關系.《老人與海》使我不禁感嘆:“勝利與征服的真正含義,勝利難道就一定要建立在征服上嗎?

難道就不能和平哪?”海明威曾參加美國的一檔節目,他強調的就是征服的力量,但是當他失明后,他的觀點卻發生了改變,他開始思考征服的意義.因此他才寫出了《老人與海》這部名著.名著中所蘊含的哲理,正是人們所探尋的真理,因此讓我們感悟名著,一起體會名著所蘊含的哲理吧!

老人與海讀后感三年級6親愛的朋友們,你能想象自己孤身一人在海上與兇狠、成群的鯊魚搏斗的情景嗎?你能想象如果自己被困在大海的中央,映入眼簾的除了海浪,還是海浪。涌入耳畔的除了浪聲,就是風聲,偶爾有一聲鳥鳴,而且你注定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呆上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甚至更多。那么你的感受會是什么樣的呢?

“你在開玩笑,這是不可能的!”也許你會這樣笑著說。但是,假如你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到底會感覺怎么樣?

“簡直是太恐怖了!我會徹底崩潰的!”也許,你會這樣喊。對于我們而言,這的確不可思議。但是,就有這么一個人,遇上了這件恐怖的事。

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講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巴海上,一個叫圣地亞哥的老漁父,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了。第85天,老人獨自一個人又上船了。(他可不是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他將船駛向遠方,祈禱著自己遇見一條大魚。果然,大魚出現了!一條真正的大魚!沒有助手,甚至沒有足夠好使的工具,而且老人最得力的左手正在急劇地抽搐著,就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獨自地面對著這條約1000多磅,長約18英尺,美麗、沉著、健壯的大魚!這場對抗會讓喜劇化為悲劇嗎?

老人在海上遇到了極具戰斗力的登多索鯊魚,它能游得像海里最快的魚一樣。

前來襲擊的不僅僅是第一條鯊魚,緊接著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老人能用的工具都體無完膚了……你一定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吧,就趕快翻開《老人與海》吧!

篇5

童年,是兒童純真的伙伴;童年,是兒童快樂的時光;童年,是兒童生命的喜悲!但對于阿廖沙,他的童年卻是悲慘的,痛苦的。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童年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童年讀后感1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很多不同。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么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錦衣玉食。飯來張口,衣來生手。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要再奢侈,不要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后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童年讀后感2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是讓人心酸的,他三歲上父親生病去世了,便跟著媽媽來到外婆家。外公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同樣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是這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公經常痛打外婆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黑暗的的環境下,誰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

我讀了之后心情非常壓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都是丑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著,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于光明的。外婆總是用她的溫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外婆用她的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所以高爾基又感慨地說:“她(外祖母)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

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么,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難免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請你相信,黑暗過去之后,太陽總會出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就是你眼前可能還是黑暗,就是你的生活還有悲傷,但你堅持讓自己做一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會迎來生命的輝煌。

童年讀后感3《童年》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于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煉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樣,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沖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斗。

童年讀后感4童年是一曲動聽的歌,流淌著快樂的音符;童年是一幅絢麗的畫,記錄著有趣的瞬間;童年是一首清新的詩,書寫著美好的情感。曾經,我以為童年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段美好的時光。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后,我發現他的童年是充滿苦難的,然而悲催的遭遇讓他更加向往光明。

提到阿廖沙,就不得不提他的外婆,她聰明能干、和善慈祥,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懷。是外婆用無私的愛喚醒了高爾基,讓他在黑暗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第十八章提到:外公又無故把外婆打傷了,阿廖沙為報復外公而剪毀他的畫像。長時間與外公生活在一起,阿廖沙忍受他的專橫、殘暴,遭受著他的毒打。然而當自己最敬愛的外婆一次又一次的被外公毆打時,他意識到一味的忍讓不能解決問題,勇敢地抗爭才是對施暴者最好的懲罰。

第二十一章寫到:可憐的母親再婚后并不幸福,她經常挨繼父的打。在繼父把長腿踢向母親時,阿廖沙用面包刀全力刺向繼父。

這兩章內容,讓我聯想到他后來參加革命活動,與童年經歷密不可分。我仿佛看到高爾基在吶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雖然高爾基的生活的環境特別糟糕,但是他卻成為了偉大的作家、政治活動家,這不得不讓人敬佩。

掩卷深思,我發現:生活在黑暗中,相信美好,創造光明,是所有強者的共同點。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坐在輪椅上的霍金,高位截癱的張海迪,與病痛抗爭的史鐵生,他們不都有這樣的高貴品質嗎?

“見賢思齊焉。”我也要像高爾基一樣,樂觀地面對生活,笑對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挫折,成為能同命運風暴抗爭的強者。

童年讀后感5童年是一只鉛筆,它所經歷過的,即使你用橡皮去擦,一樣會留下它的痕跡;童年,是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失意時含淚的微笑。------題記

童年——不禁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美好快樂的經歷。小時侯,在我的印象中,頭頂總是一汪藍得讓人心醉的天空,變幻莫測的白云……周圍的一切散發這襲人的和諧和幸福。

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在一個充滿仇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中度過的。

我讀《童年》, 童年是心酸的。阿廖沙幼時喪父,少時喪母,可以是,他的童年在親情的離別中度過的。如果說林黛玉的淚流盡了情仇哀怨,深閨中仍纏纏綿綿,又怎及他幼小的心靈承載如此多的心酸與痛苦。生活是艱辛的,外祖母的善良與慈祥的給予,竟然也遭到外人的誤會;家仆的關心,也遭到外界的非議。家里人的打打鬧鬧,倒成了家常便飯。人性的善惡臭美一幕幕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在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阿廖沙經歷了許多自己想都想不到的事,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使他的幼年時代變得痛苦不堪。我仿佛看見了阿廖沙天真的眼睛里透露著不解,那是一串串的問號。“為什么他們天天吵架,我沒做錯為什么把我當成出氣筒。為什么家里沒有一天寧靜的時候。為什么媽媽那么早離開我……”然而,他卻不抱怨,懷著一顆天真純潔的心,坦然地看著這眼前發生的一切。也許,這些,也只有他長大以后,慢慢明白這些人情世故。真不知道,那是有多少類似的童年,在辛酸中沉浮,被銘記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么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們現在豐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哪能和阿廖沙那悲慘的童年相提并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記得童年充滿著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里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丑事.這里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人,因而我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高爾基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都能成為一代名家,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讀《童年》,讀出了善惡丑美的表現,讀出了人性的變遷。在歷史的長河中,我相信,總是會有許多無名的力量驅使著許多無名人士堅強的活著,并被世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