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8:4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中國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麗中國作文

篇1

——題記

水墨丹青是你,源遠流長是你,堅強不屈是你,知書達理是你,從古至今,總是美麗如你,環繞著青山綠水,擁抱著江河湖海,一個美麗的國度,一個令人向往的殿堂。

那時的李白俯瞰黃河,發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感嘆,不知他有沒有想過,這或許已成為心頭永恒的風景;懷著滿腔愛國熱血,在北國留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絕句,不知他有沒有想過,“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景象可能已不復存在。

小時候我有這樣想過,即使我們的天空被黑黑的廢氣遮蓋,我們的碧水被刺鼻的氣味污染,我們的山變得蒼黃,我們的土地變得龜裂,也擋不住我們對美麗的渴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總是向往兩旁綠樹成蔭,燕兒翩翩飛,葉兒輕輕揮,小徑野花環繞,每次站在一望無垠的田野中,綠油油的一片,似琥珀,似瑪瑙,路旁的小花爛漫地開放,增添了幾分清新……

不知不覺中,這些想象中的溫馨畫面不再存在了。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城市里,每天都會冒出新的寫字樓或酒店,或者巨型廣告牌,要不干脆空降一條六車道的公路出來;但更多的是田野上的水泥路。從飛機上俯視中華大地,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塊豆腐,偶爾的翠綠會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蕭條更讓人心痛。我不禁要問:這是怎么了?

綠色是近來聽到最多的詞匯,綠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總是在不經意間看到GDP的快速增長,后面一定跟著一句“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發展的”。以自然為交換條件的GDP我們需要嗎?不,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純凈天地。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是黨的十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

美麗中國的提出讓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機。這簡簡單單的的四個字透露著中國人的覺醒,中國人的赤子之心,中國人渴望對現狀的改變!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美麗中國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我們已經在路上,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環境的美麗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升華更為重要。我們相信人性的善良與美麗,更相信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都將為“美麗中國”而獻出自己的全部。

篇2

假期我讀了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讀完這本書,我頗有感慨,這本并不厚重的書帶我走進了我們美麗的中國,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它,中華民族從遠古傳說時期至明清時期,歷經了近五千年的滄桑巨變,從茹毛飲血到基因工程,從刀耕火種到電子信息,從爬山涉水到遨游太空……一場場血戰,一項項發明,億萬人民前仆后繼,代代精英嘔心瀝血,演繹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形成了我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

在《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幾句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沒有夢想。”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絢麗多彩的夢,這個夢將會在未來實現,也可能在自己艱苦的勞動下實現。我,作為一名小學生,我的夢想是我們的中國會越來越強大,成為世界上最強的經濟大國、軍事大國、和平大國。在我們國家里,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沒有爭吵,沒有憤怒,互相幫助,見義勇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充滿笑容的國家,和諧的國家。當然中國人民的環保意識也越變越強,沒有霧霾,沒有污染。人們的生活環境越變越好。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他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當然也是我,一個小學生的夢。要想實現“中國夢”,只有靠我們這一代努力學習,奮發圖強。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實現這個美麗的夢而努力奮斗吧。

五年級:申弘旭

篇3

上海本來就美,經過春節時的一番打扮,變得更美麗了。但是,上海的環衛工人的心靈更加美。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們一家吃好年夜飯,就到樓下去放鞭炮。在“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陪我度過了今晚。

第二天早晨,我到窗前一看,呀!地上的鞭炮垃圾呢?怎么不見了?我突然看到有幾個人,咦?怎么他們在外面?再仔細一看,原來是一些環衛工人,昨天的垃圾也是他們清理的。這時,我突然想到那些環衛工人,我們在睡夢中時,他們已經起來了,任勞任怨地為我們清掃街道;有些環衛工人是外地人,但他們為了地面的整潔,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寧愿留下來,打掃街道。他們的心靈是多么美麗,多么純潔。他們不求回報,只是默不作聲地為我們打掃整座城市。上海一天就能產6噸垃圾,他們的奉獻,使上海變得干凈,如果沒有他們,上海不知會變成什么樣。

篇4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我們中華民族被欺辱的歷史;我們中華名族對復興中國的夢想與實踐;我們中華民族的光輝事跡······但是,這本書里這么多的故事、事例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我們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的身影。

從書中,我知道了許多關于我們中國人的“奧運身影”。我們中國第一個走上奧運比賽場的是長跑運動員劉長春,他以中國人的身份參賽,雖然在100米和200米的短跑賽中,他在預備賽中淘汰,無緣為中國人贏得什么東西,但他為我們炎黃子孫在運動會上留下了一個美麗的身影!

在奧運賽事中,轉眼就流逝了50多年。在1984年的23屆奧運會上,我們中國的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為中國人奪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聽長輩們說,當時國際奧委會的人找了30多分鐘都沒找到中國的國旗。在那次奧運會上,我們中國人奪得了15金,8銀,9銅,這讓我們中國在世界的體育競爭里有了位置,讓別的國家見證,我們中國崛起了,我們中國也能成為世界體育強國。

1990年在中國舉辦亞運會后,我們中國加入了奧運會的申請。經過幾次申請,終于,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我們中國也在此屆奧運會中以自己的優勢奪得了51枚金牌,首次進入了奧運會的金牌首榜。根據我們中國人在奧運會中,浴血奮戰,讓我們中國成為別的國家羨慕的國家。

篇5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作者:王文燁

曾有多少人在贊美關愛,它使人生如此美麗。又有多少人在歌唱關愛,它使人們倍感幸福。愛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愛是一雙溫暖的手,在我們無助時,給予我們幫助和鼓勵;愛更是一條奔騰向前,永不竭止的小河,讓我們生活的小舟駛向美好的彼岸。

在昨天晚上,我看了《開學第一課,我愛你,中國》,真是感觸更深。

一。愛就是分享

第一課由“喜羊羊”當班長,他活撥可愛,調皮好動,引起全場觀眾捧腹 大笑。還有許多幼稚活撥的來自草原的小朋友。李宇春的歌使全場觀眾以及電視機前的【朋友與她同分享快樂,分享幸福,,沉浸在愛的海洋中。最后玩了一個游戲就是兩個人站在一列,前排的人往后倒,后排的人接住他(她),只要他們團結一心,就不會有危險,前排的人若有危險,后排的人一定會全力以赴幫助。喜羊羊做了課后小結:“少智國志,少強國強。愛,讓中國更美麗”!

二。愛是力量

第二課講了臺灣大臺風,許多志愿者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救助遇險的災民。節目組還邀請了功夫之王——李連杰。他告訴我們: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智慧,也是微笑,更是愛。在本環節S.H.E和李連杰同小朋友們又做了游戲:六個人用自己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抬起一個人。游戲非常成功,它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真可謂:“付出愛,傳遞愛,小愛匯成大愛,愛讓中國更美麗!”

三。愛是承擔

第三課請來了小哪吒,只見小哪吒滑著滑板同李小龍的扮演者陳國坤一起出場了。他們講了本課的中心:“生活是挑戰,生命是希望……”。在本節課上有一個叫馬鵬飛的故事感動了所有的人。馬鵬飛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他一直跟奶奶過著艱苦的日子。但因為奶奶疾病纏身,在他五歲的時候,奶奶的眼睛看不見了,從此所有的家務落在了他幼小的身體上。每天五點半起床做飯,要照顧奶奶,還要學習,現場的觀眾朋友們都為此震撼,為此感動。我想電視機前的朋友們也同我一樣被這個真實的故事所吸引和感動吧。讓我們伸出友愛之手,去關心和幫助那些需要支持和幫助的孩子們吧,讓愛因此而延續。“人心齊,泰山移。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讓我們一起關心少年兒童,因為“少年當自強,愛,讓中國更美麗!”

四。愛是榮耀

篇6

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生就是這樣,只有當我們細心地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地時候、我們才會發現,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有著各自美麗的、不為人知的一面。人們紛紛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坐城市傳遞著愛、傳遞著溫暖,至今他們的事跡至今仍令我們感動,他們的行為至今仍使我們驚嘆……

如果你仔細觀察,時不時你就會在報紙、微博、新聞、網絡等地方看見這樣的實例:公交車上流浪漢乘客突然暈倒、呼吸急促,女司機發現后毅然停車,俯下身子幫其做人工呼吸;旅游時,游客在礁石上拍照被巨浪卷入海中命垂一線,正在附近岸邊小伙先后跳進海里,進行生死營救;家境困難的出租車司機面對乘客落在后備廂的19萬巨款,他沒有動心,通過出租公司找到了失主,并原數奉還……不管是女司機為暈倒流浪漢做人工呼吸、女游客卷入海民舍命相救、還是青島的哥撿19萬巨款歸還失主,聽到這些種種實例,你有沒有心頭一熱?

如果說規則是人的骨骼,那么這座城市的正能量就是血和肉,這二者合一才能夠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構成一座充滿溫暖與活力的社會。我希望他們的正能量能夠成為這座城市的“照明燈”,去感化更多的人,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愛照亮整個世界,照亮整座城市。因為我愛它一個充滿關愛的城、一個有靈魂的城。

篇7

一、嘉莉的家庭背景與她離家的原因

嘉莉是生活在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里的少女。當時的美國已經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逐漸走向繁榮。受經濟繁榮的刺激,嘉麗由農村來到芝加哥,并很快在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迷失了自己。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人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達到了極致,用貧富分化,物欲橫流來描述當時的社會現狀一點也不為過。經濟在嘉麗的成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經濟極大地影響了嘉莉的價值觀、人生觀,使她從一個男人走向另一個男人,并錯誤地將自身的幸福等同于物質的富足。另一方面,經濟的成功亦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使得嘉麗莉能夠從女性自身的視角出發,審視、反思自己,觀察外界。作為貧窮家庭的一員,不喜歡書本的嘉莉自然的就會想到離開家鄉到大城市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從而踏上了去芝加哥的列車。

二、嘉莉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變

囊中羞澀的嘉莉在去芝加哥的火車上遇見了衣著新潮,伶牙俐齒的推銷員杜洛埃,并被其深深吸引,在分手時相互留了地址。在受到屢次找工作失敗,通過正當奮斗謀求幸福生活無望的情況下,在面對姐姐敏妮家的貧困現實的壓力面前,她投入了杜洛埃的懷抱,心甘情愿,心滿意足地當起了這個推銷員的情人。可是當推銷員杜洛埃把嘉莉介紹給飯店經理郝斯渥時,這位小情人更被郝斯渥的成熟男人的魅力所吸引,在其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外表和甜言蜜語的夾攻下,再次迷失了方向,轉而投入郝斯渥的懷抱,最終拋棄杜洛埃,與郝斯渥私奔了。一個少不更事的天真善良、充滿幻想的農村女孩搖身一變竟先后成了兩個男人的情人。正如作者所說:一個十八歲的女孩離家出走,結局不外兩種,也許她遇到好人相助,變得更好;也許她會很快接受大都市的道德標準,而變壞了,二者必具其一。嘉莉就選擇了第二種,這是多么的自然啊。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社會里,貧困的嘉莉要抵制杜洛埃所給予的物質享受是多么不容易啊!而當她面對更富有,更體面的飯店經理時,所經受的誘惑又是何等強大啊!她也沒能經受住這種誘惑。而這也正說明了十九世紀的美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思想道德是如何的腐朽與墮落。

三、嘉莉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轉變

當她和郝斯渥的生活陷入困境,入不敷出時,為了生存她毅然地走出家門,勇敢地承擔起一個“妻子”的責任,自己掙錢來養家糊口。這固然是其民族性格的表現,由于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大多數美國人都有能吃苦,敢奮斗的民族性格。但這更體現了女權主義的興起,婦女由單純的操持家務到外出謀生,這是美國進入機器大生產的現代化社會的必然結果。在這期間,嘉莉搬出了和郝斯渥合住的小屋,通過自己的美貌和演技逐步成為卡西諾劇院的當紅明星,過著紙醉金迷,前呼后擁的日子,而同時郝斯渥卻貧困潦倒,流落街頭,最后打開煤氣罐自殺身亡。小說在戲劇化地在描寫嘉莉成功的同時,她曾經依賴的、作為舊勢力形象的代表赫斯渥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殘酷的擠出上流社會,最終在貧病交加的悲慘生活中走上絕路,恰好和嘉莉來了個位置上的置換。這令人匪夷所思的現實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的規律所在。這也正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人情冷漠,唯利是圖的本質。實現了自食其力,物質富裕的嘉莉,并沒有因此變得快樂,而是變得更加寂寞,更加傷感,她仍然沒有獲得真正的幸福。這是處于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思想和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可避免的挑戰.二十世紀初的美國是一個沒有節制、充滿極端的時代,一個倒退與進步同生的時代,一個貧窮與富有共存的時代,一個郁悶與希望并舉的時代。德萊塞的小說《嘉莉妹妹》曾經因為其對社會的完全真實描寫而被幾乎所有的出版商拒絕出版。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嘉莉妹妹本是一

個充滿幻想,天真純潔的農村姑娘,但在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沒能抵擋誘惑,甘心當了推銷員和飯店經理的情人。而在飯店經理最落魄時,自己出外謀生,成為紅極一時的演員,但她也沒有因此而幸福,反而變得更加寂寞,更加無助。嘉莉妹妹的一生,說到底,就是一個貧富懸殊、道德淪喪,人性泯滅的美國社會現實所造就的悲劇,是對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金莉、秦亞青著:《美國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2]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6。

篇8

錯過的美麗,在于它無奈的現實.花季錯過了,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幽立枝頭,開的熱烈有落寂.

錯過的風景,青山顯的憔悴,星辰變的黯淡,愛情落的凄美.

錯過的心境,黃昏昏黃,深深淺淺的遺憾,高高低低的憂傷,定格成一種永遠的氛圍.

不愿錯過是一種無悔的執著,不愿傷心失神于錯過,則是人生的智慧

如果你因為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么,你將錯過群星.

美麗的灰姑娘最終穿上了漂亮的水晶鞋,由王子挽著走上紅毯.......

曾經沮喪的丑小鴨也有成為迷人白天餓的那一刻.

篇9

【摘要】對外傳播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對外傳播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則是對外傳播工作者必須認真考慮的課題。本文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例,結合海外活動,闡述換位思考、國際表達、摒棄主觀等理念的重要性。

關鍵詞 對外傳播 電視符號 傳播效果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安徽電視周”活動是在海外主流電視平臺集中展示中華文化的一項品牌對外傳播活動。2011 年,該活動在波蘭首都舉辦,播出了包括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魅力安徽》在內的5 集節目,生動、直觀地展示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波蘭國家電視臺副總裁馬連·查萊斯基說,這是中國電視系列節目首次完整在該臺黃金時段播出。

作為電視周活動的開篇之作,且是在電視周開幕式上現場播放的節目,《魅力安徽》是我們著力打造的一部國際傳播作品。從電視藝術的角度來看,它只是一部小型專題片而已。它之所以能夠獲得中國新聞獎,當然離不開它的母體———“中國安徽電視周”, 更離不開中國日益發展的對外傳播大背景。

一、我們的觀眾要看什么?

國際傳播,務求實效。而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便是追求實效的起點。

波蘭語版《魅力安徽》節目,在波蘭國家電視臺播出,我們的對象是不懂中文、也可能不甚了解中國文化的波蘭觀眾,那么,我們的觀眾要看什么?這是我們做對外傳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電視周活動籌備初期,波蘭的幾家電視臺對于我們寄送的省情宣傳片,反饋非常直接:宣傳味太重,不能播出。

我們只能換位思考,通過與一些波蘭電視制片人和我駐波大使館與波蘭電視臺深入溝通,探究波蘭觀眾對中國的收視需求。從他們的反饋中,我們梳理出幾個比較熱點的收視需求:中國的飲食、風光、百姓生活,以及波蘭人在中國的生活等。

創新,有時候就是換個角度而已。針對上述收視需求,我們重新結構了《魅力安徽》的大綱,擬定了一些具體而微的拍攝主題,如徽菜、太極和奇瑞汽車等。另外,也是具有突破意義的,我們邀請波蘭國家電視臺主持人來安徽,出鏡主持《魅力安徽》節目,最大限度貼近波蘭觀眾的信息需求。事實證明,此舉對于提升節目收視以及后來波蘭國家電視臺其它節目聯動報道《魅力安徽》作用顯著。同時,我們找到了在皖工作的波蘭人,對他們進行了采訪,通過他們的口講述發生在中國、在安徽的故事;節目中我們還穿插了一些中波友誼紀實鏡頭,以大量真實的歷史鏡頭和交流記錄饗禮波蘭觀眾。

至此,食材原料備齊,如何烹飪出一盤合乎波蘭觀眾口味的菜肴呢?

二、我們的觀眾愿意怎么看?

堅持用事實說話,全面客觀地向世界介紹我們的真實情況,通過事實本身的力量說服人。長期做外宣的人對這句話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必須承認,要在操作中實現這句話,非常難!

創作《魅力安徽》,中方攝制組有個共識:要想讓波蘭觀眾不排斥《魅力安徽》,我們的創作角度必須從傳播者的角度轉換為接受者的角度!換言之,要貼近波蘭觀眾的收視習慣來制作我們的外宣節目。

受眾能夠理解傳播符號所表達的內容,是對外傳播取得成功的關鍵。創作過程中,我們從前期的節目立項,到聯合采訪,到后期制作,再到翻譯潤色配音等環節,充分吸收波蘭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在表現手法上,我們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強調記錄,摒棄評論,增強現場感。比如,來皖的波蘭主持人盧卡仕知道節目里面有茶葉和農業部分,于是特地從波蘭帶來了茶葉和稻米,茶場采訪時,他與茶農互評對方的茶葉;在黟縣采訪農民后,他把自己從波蘭帶過來的稻米贈送給中國農民。這些,都是我們的傳播符號。整個片子十多分鐘,我們沒有任何的評點,沒有任何的灌輸,也沒有什么“高大上”,但是波蘭觀眾隨著他們自己熟悉的主持人,看到了安徽的名山大川,看到了安徽的百姓生活,自然也就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變化,播后反饋信息也顯示該期節目收視率非常高。主持人盧卡仕也是我們的播出符號,特別是當他以節目創作者的身份出現在電視周開幕式現場時,引起了很大反響。

多年的外宣工作經驗反復提醒我們:必須淡化宣傳味,增強親和力。當我們與波蘭國家電視臺合作《魅力安徽》的時候,主持人盧卡仕本人在現場是沒有備用稿的,基本都是根據我們提前拍攝好的視頻素材,現場溝通,臨場發揮。他的說話方式,就像一個鄰家男孩似的樸實無華,不乏好奇,他自己也會根據現場環境進行很好的表達。記得《魅力安徽》開拍時我們對自己有要求:貼近波蘭人身邊,講述中國人故事。從表述方式上來說,筆者認為基本做到了。那么,這樣一部既有中國特色、又為國外觀眾樂見的電視作品,它能否提升我們的傳播影響力呢?

三、《魅力安徽》,如何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魅力安徽》在電視周開幕式上播出,立即引起現場嘉賓的熱烈反響,我們帶過去的300 張DVD 光盤很快被索取一空。波蘭眾議院外委會主席安杰伊·哈里茨基和波蘭前駐中國大使克里斯多夫·舒姆斯基均對節目給予了高度評價。

現場嘉賓、帶領新聞報道組采訪開幕式的波蘭速播電視臺臺長納薩爾找到我們,希望我們提供《魅力安徽》節目在該臺播出。

如果說,實現“走出去”是《魅力安徽》的初級目標的話,那么如何“走出影響”則是我們進一步的訴求了。

單個的電視節目要承載“走出影響”的重任有些吃力,因此,我們圍繞節目開展了包括“中國安徽電視周”在內諸多的活動,這些活動在華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波蘭國家電視臺又開展了一些聯動報道,例如《早間新聞》欄目邀請主持人盧卡仕談他在安徽的經歷,此時的盧卡仕儼然就是一位“安徽通”,侃侃而談他在黃山、在奇瑞公司的所見所聞。看到這樣的畫面,筆者覺得本次對外傳播的“議程設置”是成功的。

換位思考,由外看內。《魅力安徽》精準選擇信息源、調節信息指引方向、擴大傳播范圍、貼近指定的受眾群,向海外展示中國一個區域的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它被波蘭國家電視臺的觀眾接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的輿論影響力,進而轉化為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些許貢獻。

反觀國內的極個別外宣節目,盲目追求“宏大敘事”,件件豐功偉績,通篇歌功頌德,與畫面高度重合的解說詞從頭鋪到尾(中間甚至有很多令外國觀眾聽了一頭霧水的國內政治術語),配以極主觀的音效。事實證明,全力鼓吹的“正面報道”帶來的卻是負面效果。這些節目的創作者,忘記了西方電視“簡樸—直接—摒棄主觀”的敘事方式,與國內盛行的主題先行式的政論表達方式是迥異的。

總之,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這樣的時代命題,既要求我們在宏觀上把握正確的導向,堅持外宣“以我為主”,更要求我們在微觀上進行點點滴滴的改進和提升。筆者認為,從國際傳播的角度來說,對外傳播必須在“說我想說的”和“說你愛聽的”之間找到平衡點和恰當的表述方式。我們必須通過國際化的觀念、中國化的視角和對象國的播出方式進行表達。作為創作者,我們要牢記:一是視角要從外向內看;二是想盡辦法讓對象國觀眾愿意看完節目。

潤物細無聲,至高彌堅。

篇10

怎么還需要眼淚和語言的證明?即使不是身臨其境,誰又能不激動?--除非你的心臟已經不再跳動。看著電視屏幕上那個連選編自己也難以置信的美麗到恍惚的北京城,摸著心口問自己,這就是我的家鄉嗎?我也是和這樣的盛會是一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平時不是一個熱血青年和激進分子,那一刻也只想打開窗子向外面高喊一聲:“我愛你!中國!我愛你!北京!”

從開場倒計時的震撼無比的2008人擊缶,到后來的雄渾壯麗歷史畫卷,朗朗的鋼琴,美麗的放風箏的小姑娘,《我和你》的歌聲響徹夜空,誰還會質疑我們的主創團隊的努力和創意?張導,你太牛了!所有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工作人員,你們太牛了!把一個美麗而偉大的國度,向這個世界展開了和平、溫暖、和諧、友善、和霸氣壯觀的一面。

今夜,屬于北京。今夜,屬于中國!今夜,屬于所有為奧運而沉醉的人們! ·奧運開幕式英語作文 ·奧運開幕式作文 ·觀開幕式有感作文 ·奧運開幕式小學作文

·我看奧運開幕式作文 ·有關北京奧運開幕式的作文 ·奧運開幕式感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