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22:30: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花的作文

篇1

種花要在春季比較好,合理澆水是養花成功的關鍵,花卉的種類、環境及氣候的不同,需水情況有很大差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于種花的初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種花的初一作文范文1立春過后,喧鬧的街頭巷尾突然冒出了許多賣花草樹苗的。我感到春天就是不一樣。

其實,我爸老早就已感覺到我家的陽臺上似乎空虛了一點,因為先前種的一些花花草草不少都死掉了。現在陽臺上已空出了不少的花盆。這情形實在有點大煞風景。當下又是種花草樹木的大好時節。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爸便決定趁這大好時光,到街上買些花草來種。他先是去征求我媽的意見。你猜我媽怎么說來著。我媽聽了立馬嘲諷我爸道:“你去年買的什么果樹都沒種活,今年還不吸取教訓,想繼續盲干不成?”我爸不顧我媽的奚落,仍得意地對我媽說:“去年果樹沒種活,那么今年我改種花了!”說完,我爸駕著摩托車一溜煙就出去了。沒過多久,我爸便又很快地趕回來了。他從后備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個人參狀的根兜來,順便簡單地向我們介紹一番,說這玩意叫滿堂紅,為了能種活,他還特意挑了一株已長有花苞的。說完,他便到處找種花草用的勞動工具,隨后就急匆匆地上了陽臺。我爸來了個就地取材,找了個里邊已死掉了花草的花盆,用小鋤頭在其中挖了個深坑,然后把根兜輕放進去,再培好土,最后往里邊澆了一些水。我真沒想到我爸的動作還蠻利索的。就這樣,滿堂紅很快就被我爸種好了。

我爸看著這種好的滿堂紅欣慰地笑了。在他眼里,這株滿堂紅似乎已開滿了亮麗的花朵。

種花的初一作文范文2每到夏天,我家清冷的小院便會染上一抹靚麗的粉色,使得我家的小院多了分說不出的氣氛。每當我看上那一朵朵爭相開放的小花,便會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那是一個暖暖的春天,我偶然獲得了一些花種,樣子小小的,顏色黑漆漆的,有點像地雷的花。媽媽告訴我,那叫地雷花。

我手里捧小巧玲瓏的花種子,在媽媽的指導下輕輕地將那一粒粒種子灑在早就挖好的坑里。放在坑里的,也有我的期待。

一日一日的過去了,我盼望著的小芽沖破土地的聲音,看看到嫩綠的小芽舒緩的伸展身姿的身影始終沒有,我不禁越來越失望,越來越灰心。

慢慢的我絕望了,夏天已經火火熱熱的趕過來了,然而那光禿禿的地上除了有些坑坑洼洼,完全沒有一點綠色——充滿生命力的。

我每天都會特意的去看看,總是期待著奇跡的出現,可是每一次現實都毫不留情的打破了我的妄想,我不禁有些破罐子破摔了。

然而,媽媽她總是說:“孩子,孩子,耐心的等一等吧!等一等吧!”相對于我的急切,媽媽她每次都是耐心的等,耐心的說。

慢慢的,我也釋然了,既然不長芽,明年就再種,就在等,也許到哪天,花兒就開了。

果然,第二年,肥沃的土壤便長出了一些富有蓬勃生命力的小芽,開出了一朵朵粉色的亮麗的小花。而在其間,我也覺得自己身上多了某些東西,就像媽媽一樣,沉著冷靜的面對一切困難。

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每年花兒都會準時的開,不同的是:當年幼稚的女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當年的感悟還歷歷在目。

種花的初一作文范文3我愛種花。陽臺上一大堆花都是我種的。我把它們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因而他們非常茁壯。

雖然它們都很嬌美,可沒有哪盆花能代替迎春花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喜歡它好聽的名字和名字背后美好的含義。當臘梅已經凋謝,百花還在沉睡時,為了迎接人們期盼已久的春天,她就不畏春寒,早早地開放了。她迎接的是人們最喜愛的尊貴客人——春天。世界上還有哪些花比她更彬彬有禮,更代表著美好的意愿呢!

早春時節,多少還有一點寒意,不過,早晨的空氣還是很清新,是散心的好地方。每當這時,就會看見它那楚楚動人的身姿。

瞧!她下身穿著一件翡翠般、綠色絲綢般的裙子,上身穿著金黃色的短衫。風兒吹來了,這位名叫“迎春”的小姑娘便歡快地跳起舞來,在春風的吹拂下,在春光的映照下,那金黃色的短衫閃著炫耀的光芒,頗像一群黃蝴蝶簇擁在一起,扇動這美麗的翅膀,又像是招來了天上無數的小星星,它們打著轉,眨著眼睛,好像在向我點頭呢!

我情不自禁地靠近她,只見每朵小花都由五六片花瓣整齊地圍在一起。用手輕輕地摸一摸,是那般光滑、溫潤。每一片花瓣都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再仔細看,一圈花瓣里面還有幾十根細針般的花蕊,上邊還晃動著小腦掛兒,像一群小朋友在手拉手做游戲,也似一伙調皮的小精靈在跳集體舞。

篇2

突然。一種甜絲絲的香氣竄入了我的鼻子,直到我的神經。我興奮地叫道:“是桂花香!”。我貪戀著這香氣,做了幾個深呼吸。便迫不及待地朝門口跑了出去。

來到樓下。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樹。在爽風中搖曳著,發出嘩嘩的聲音。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葉子也不大好看,但它那香味促使著我撥開了綠葉。

我尋找著那簇桂花,香味似乎更近了。我朦朧的眼睛似乎看到了什么金燦燦的東西。果不其然,蒼翠的綠葉中,開滿了金燦燦的小花,零零碎碎的,帶著露珠,一朵朵四瓣小花簇擁在各自的枝頭。花瓣中小得幾乎看不見的花蕊在風中顫動著。我的心頭也為之一顫,多美的秋之精靈啊!我把鼻子湊在了桂花旁,細細地品味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它那味道,不同于玫瑰的濃烈,也有異于茉莉的清幽。空氣中彌漫的香味可以持續整個秋季,或更久。

聞著,我便喜不自禁地抱起桂樹的枝干,搖了搖。頓時,那花兒纏綿地飄呀飄,飄到了地上。啊,一陣濃烈的香氣。我滿身都是桂花。體驗了一回文中的“搖花樂”!

篇3

每當我走進操場或經過路邊時,總能看到一些野花。它們中有的排成一排,像被檢閱的衛兵一樣,筆直地站著;有的卻零零碎碎,但仍然互相爭艷,無意之中還給城市增添了一道風景。

野花身材矮小,僅僅有一根手指那么高;它們的莖上沒有葉子,只是在頂端開放出一朵柔美、嬌小的花,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無;花瓣數量不一,少則5瓣,多則8瓣;它們的顏色也各式各樣,有的是藍色,有的是白色,還有的是紅色,裝飾了我們的生活。

雖然野花很微不足道,但是它們讓世界變得更美,理應受到我們的呵護與喜愛。

可是人們不但無視這些平凡的野花,而且還踩它們、碾它們,甚至隨意地把它們連根拔起,好像這些野花只是一些沒用的垃圾而已。想到這里,連我都替它們抱不平。

可是野花并不在意人們對它們造成的傷害和痛苦,它們只是像小草一樣默默無聞地忍受著,奉獻著。

不僅如此,野花反而開得更艷,生命力更加頑強。它們努力著,讓自己平凡的醫生,綻放出生命的光輝。

篇4

-

『空氣中流動著的十月。末央。』

-

十月。扯著扯著就到這個話題上去了。

好象這個天氣已經不太適合吃冰淇淋刨花了。十月的寒一下子散渙在了大截大截的閑暇。窗口總會流動著大片大片的云,和天邊交接的棉邊。書本擱置的暗紅色柜子,灰白的墻。肆意開出滿眼荒蕪。

你說你的生日在十二月。

十二月。很好。但是十二月沒有花開。是離美好最遠的一個月。但有純潔的雪,所以你才會那么可愛。盡管你在南方。我盡可能的想到,喜歡糖果的孩子一般都處于幼稚階段。我不是取笑,是嫉妒。因為我不喜歡甜的。

很喜歡天空和白云。不同時段的。每一天的。只要你抬頭看向藍天,或許就能與我抬頭的目光相逢。悄無聲息。一年四季,我赤足的腳總是那么冰涼。但至少在遇見了你的夏天后,我的冬天就不會那么冰涼了吧。

張眼睛冬眠,感受你帶給我的溫暖。

其實,你一直就是那么一個溫暖的家伙。

這些文字的最初,僅僅是為了紀念我和你。兩目相對無言。如此就夠了,一直可以看著你。

『煙花盛放。一曲終結一曲傷。』

旅途不明。

并不喜歡看煙花。抬著頭望脖子會酸。我討厭麻煩,你是知道的。但我并不覺得煙花就代表著瞬間即逝。其實,那么短暫的美麗,也是迫不得已的吧。

荒涼漆黑,湮滅瞬間。

后來。可樂冰涼的十二點,南瓜馬車,女巫,公主及勇敢的王子,還有世界上的第一間糖果屋。這些。你都知道不知道。或許吧,那曾經是我的夢想。但在我長大后它們無處擱置,它們并沒有看到我沒有含義的微笑。

再后來。我補充了你童話中沒有的角色。騎士。

后來的后來,在我遇見你之后。白色底,素色花。此起彼伏。我收沒了空氣中的點點滴滴。

那我要用什么來描繪這個幻夏呢。

『我的蒼白青春。你的荒蕪童年。』

常常用睡眠來腐蝕自己。

不約而同。我們都失眠了。然后談了很多,都是些瑣碎,我卻感到無比亢奮。或許我不令你感到最重要。但你已經成為我的至重要一部分。必不可缺。它在很多年以后,也許能一成不變。

渡口的風吹得很大。然后和雨碰撞,糾纏。

陽光很好。記憶粉身碎骨。

置身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我喜歡的藍。一手執記得,一手執放棄。先松了哪只手。忽而,放飛的氣球就飛高了,帶著我僅存的安靜,飛向更安靜的天。有一天,你的氣球會不會也飛高,把你對我的記憶也帶走了呢。不會。你回答說。最好如此。

一度迷戀藍。天藍。淺藍。深藍。暗藍。那么直接而悲傷的藍。

那盆總以為會開花的水仙,那盆以為會不開花的雜草卻開花了。明媚之花,也要是沉色的泥土才會盛放妖艷。

開始想回到過去了。開始想念某些人某些事。不喧鬧。不悲傷。不明。很安靜。就想起了很多事情。抬頭看窗戶外面被限制的天空。一群鳥飛過,帶走了一些,留下了一些,我想起了一些。泛濫成災。

想說的就只有這么多。

套仔。一日,晴。

篇5

面紗遮顏,輕舞伴雨飄灑,爛漫花聽見,柔似海綿。

夜提紅燭,影何留?苦讀窗外聽風,何苦月下獨酌.邀月何曾醉?漫天星宿,累亦不愿晚風慰。浮云何矣?然而悠悠遠走,泣似祝愿。

月圓舞紗拂云,散發飄逸,書生何追?伊人淡妝倩影!功名及第!何必、何必。驚起夜的漣漪,從來君子愛美人,而今棄娥求利,別再聚,別再聚。輕拭淚,瓣花紛紛葬禮,碎步遠離。

故園無聲風飄絮,恰似愁情語。再上碉樓,憶何求?隨你去,隨你去。夜獨守清月,淡淡河影皎潔。淚洗月,蕩漾思念。怎奈孤影單杯?離愁切,湖映不成對。織夢遮顏,伴花飄落頌七弦, 再醉,再醉。醉離葬悲月。隱,孤星淚。花再次紛飛。

篇6

小說主要人物:葉澤然、林語晨、李可欣。

櫻花漫漫,灑落一地。林語晨來到了育英高中,著一件潔白長衫,配著牛仔褲,穿著白帆布鞋出現在這個地方。她佇立許久,心想:這就是我要待上三年的地方,又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呢?

邊想邊走,秀發隨風舞動,很是好看。不久來到了報到處,這時,一位“粉紅仙子”飛了過來,甜甜的笑掛在臉上,露出可愛的酒窩。語晨也看入了迷,“仙子”有些不自在,便走過來說:“您好,做個朋友怎么樣?”伸出那雙靈巧的手。語晨很高興地答應了,畢竟第一天入學,出門在外,總得有個照應。“仙子”用她甜美的聲音問到:“我叫李可欣,你叫什么?”語晨回答說:“我叫林語晨,如果不介意的話,就叫我語晨好了。”“嗯,好耶。‘語晨’這個名字真好聽。那你叫我可欣好了。”語晨微微一笑,倆人便手挽手去報到了。真是緣分注定,她們在一個寢室,還是上下鋪的。

可欣笑笑說:“我們這么的有緣,那我請你吃頓飯吧,附近有家餐廳的菜很好吃,愿不愿意賞個面子?”語晨無語,只好屁顛屁顛兒的跟著她。她們邊吃邊聊,可欣這人居然如此好客,而且非常的開朗,才將近半個小時,就要認她為閨蜜,心中不禁困惑。

重慶開縣鎮東初級中學初二:靖若雪

篇7

在經歷了太多的離別與眼淚后,現在,我終于明白,友誼像是兩朵花,兩朵為了約定而生存的殘花:

在初逢時,我們是生命力頑強的幼苗,約定一起成長,一起享受成長的歡欣。我們一路狂飆,向著陽光,追求生命的綻放。每一次咔嚓的骨骼響起,都是蹦蹦跳跳地祝賀。我們永遠都是活潑純潔的,不曾踏入污濁的社會,守候著屬于我們的圣潔之地。

漸漸地,我們的感情越來越深,開始依賴對方。總是希望從對方身上得到營養,給養自己。這時的我們,已經初具風格,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以根本不算成熟的心態對待成長,不再為一點小小的進步高興、歡喜。含苞欲放的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吮吸陽光、雨露,奢望早日沖破花殼。就是因為我們的思想改變太大,有時,我們會為了一點渺小的利益爭吵,分裂我們。終于,有一次,我們吵翻了,不再搭理對方。我何曾不想對你說:“對不起。”但是,我不能。因為,我有面子,我不可以丟下我美麗的外殼。

在你爭我斗的日子中飽受煎熬,不知過了多久,頭頂上的苞子越來越:要開花了。彼此看看對方,卻發覺自己對對方不再那么熟悉,多了幾分默然,不再有曾經的親切感,再也信不過對方了:罪惡的利益,早已沖洗了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踏入了不歸的絕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們怒放了。鮮艷的色彩在陽光的耀映下,顯得更加美麗。可是,他們的生命卻在逐漸老化,才想起了曾經他們還是朋友,因為一場爭吵……

他們都想和對方一起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但是他們再也說不出話了,那句一生都沒有說的話,永遠埋藏在了心底……

直到死神降臨時,他們才明白自己錯了一生。伴隨最后一滴眼淚的落下,兩個靈魂飄在一起,飛向天堂,去完成那個一生都沒有完成的誓言。

可是,又是一個輪回……那個約定飛越了千年……

篇8

蒲公英的羽翼是夢想的凝結,是騰飛的夢。廣袤無垠的大地上有著我們星星點點的憧憬,是一種對未來的祝福。我們不能強求未來有多美好,有多燦爛,我們不能要求前方的路會變成所想象的樣子,我們不能奢求一切天從人愿,我們不能……總之,隨緣吧。鳳會吹滅你的執著,化成蒲公英,點綴大地。

向日葵的種子是希望的結晶,是不懈的努力。在大陽光暈的照耀下,曾受過傷的孩子再次擁有了笑容。汶川大地震的到來,令無數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家,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失去了自己最美的夢。盡管天災無情,但人間有愛。每個人用愛筑成一道光環,用蠟燭圍成一面墻,用淚水化成一個祈禱……去支持他們。將來的時間我們無法控制,但現在的時間我們卻能揮灑自如。珍惜現在,陽光會賦予向日葵活力充沛的生命,去裝飾單調的天空。

夜來香的芬芳是醉人的夕陽,是唯美的故事。在黑夜的包裹下,每一盞燈都有其獨特的傳奇。六月將至,沉重的中考擔子壓在了千千萬萬的初三學生身上。為了能考到心儀的分數,他們,毫不畏懼黑夜的靜謐;為了能入讀頗有名氣的學府,他們,挑燈夜讀;為了能讓父母將來生活好些,他們,往往只能睡六個小時;為了……他們都在努力著,拼搏著,奮斗著。擁有信念,夜來香會送來縷縷幽芳,讓夜不再恐怖,讓心不再孤單。

梅花的精神是睿智的思緒,是深邃的步伐。北方的冬天,圍著火爐烤手,是最佳的選擇,但他們呢?寒風的凜冽吹散了街道的人群,只剩寥寥幾個的落寞背影——清潔工人。他們用冰冷的手換來了干凈的環境,用惺忪的睡意換來了人們舒適的心情,用有力的行動換來了人們的尊敬,用……“無私”二字可謂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充滿責任感的你們,梅花會為你們抹上一份斑斕的色彩。

篇9

無數次夢想擁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寧靜的午后,將自己藏在濃密的綠陰中,金色的花朵確是可以“過人頭”的。坐著,或者順著一稈稈葵花間的空隙躺下,舉頭看陽光在花瓣上跳躍著流動,篩下斑斑點點的天光云影。清風走過的時候,就聽見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覺到她們的裙在身邊快樂地輕輕顫抖。曾傻傻地要將學校的操場變成這樣一處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雜草(這種野雛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齊腰的),播下種子,也許會開出幾十朵花。興致勃勃地謀劃了好些天,最終卻放棄了:操場畢竟不是花圃,難免有一天被鉛球砸折了花莖,豈不可惜?

總感覺葵花是異域的花,她與中國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緩的山丘上青綠的牧草間,原色的木籬斷斷續續地圍出一片活潑的金黃,規整如凡爾賽宮修剪過的灌木叢,遠處草地融入藍天的地方,有一座紅色尖頂的木屋,這是屬于法國的浪漫。而曠野的幾枝昂著高傲的頭顱,插在圓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個葵花一樣的梵•高給了荷蘭的。

不錯,葵花在中國是不入流的花。雖說“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鵝黃色未乾”,但雅士們又有幾個真正愛葵花的呢?中國的文人,愛的是“病如西子勝三分”的陰柔怯弱,于是中國的花,多是可以趁著月色來看的。黃昏時的一鉤娥眉,凄冷如許,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橫斜。碧波中蕩著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靜靜劃開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攏,初開的蓮瓣中漾滿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墻里的海棠,東坡不在正午細看,卻待月轉回廊,香霧空蒙時挑著紅燭來驚起美人的夢。月色添了花的嬌怯,而花弱不禁風的病態,最惹墨客們愛憐。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見嬌弱,活潑而不見矜持,天真而不見嫵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潑辣地開著,誰也不過多地過問。葵花燦爛的顏色須得趁著陽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層朦朧月色,明麗的花盤便黯淡了下來,只剩下絲毫覓不見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顰之嫌了。韋莊早就說過:“月下似矜傾國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來,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確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來看,也不忍將她比作東施,不如說更像左思《嬌女詩》里“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的小女紈素,以月自飾,卻添丑態,彌見嬌憨。至于午時咧著嘴兒向著太陽笑的葵花,想來想去,竟是像那個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實也曾在墻根下種過幾棵葵花,只可惜她們在鋼筋水泥的夾縫中長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說是因為要留她結子,實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結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來,怎會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發。古代女子高聳的倭墮髻,本該襯得起葵花碩大的花盤的,可是,如同坡所說:“葵花雖粲粲,蒂短不堪簪。”說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無限的力量,能托著花朵執著地追著太陽。不需人采,也就沒有了種紅藥的那種“年年知為誰開”的惆悵,她是為太陽開的。所以,種葵花是完全快樂的。萱草可以忘憂,葵花也可以忘憂,只不過,萱草驅盡憂愁后,留下的是溫馨和寧靜,而葵花從不懂憂愁,她只讓你聽見金色的花瓣和陽光碰撞發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傾。

茉莉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嬌小的笑靨中規中矩地托在細長的萼上,潔白的淺笑被叢叢的濃綠染上了流水一樣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遠那樣溫柔而怯弱地偎在枝頭,絕無牡丹醉臥或芍藥搔首的姿態。牡丹是洛陽城里的千金,芍藥呢,芍藥竟是個婀娜的戲子吧,慵妝的嬌癡媚態,水袖一甩,可以傾國。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墻黛瓦的小院深處,也許在掀起最后一重湘簾才尋得見的深閨里,也許在那棵夜雨時會唱歌的芭蕉下,團扇后隱著的一彎淺笑,像江南的煙雨一樣氤氳在整個小鎮,雨季一樣靜謐。

茉莉的笑是可以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長紅越女的腮,茉莉是說吳儂軟語的蘇州女子。杏花在溪頭浣紗,茉莉在閨中刺繡。人說蘋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樣清澈而靈動,溶著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陽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結不展的丁香。

舒婷說不愿生女兒,因為女兒太嬌弱,太惹人愛憐,不忍將她帶到世上,對茉莉,也有這種感情吧。不敢養茉莉,江南的佳人畢竟不是黃土上摔打慣了的野丫頭,北方干澀的風一吹,水色的肌膚清癯了下去,豈不痛煞人哉!可喜愛茉莉不能忘懷,友人聞之,竟將家中長勢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贈,硬著頭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懷著一種負罪感。為她騰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卻不敢伸出手去褻瀆她翡翠色的裙擺——雖然她總是那樣淺淺地笑著。種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別的花盆里的黃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壇中隨處可見,長出的木槿竟也開得潑辣。效梁實秋于土中鉆小孔灌以芝麻漿湯,至于往花根下埋死貓的做法,只好望而卻步。剪枝的工作卻從不親自動手,因為不忍。

其實茉莉本不習慣于被這樣供著,在江南,她更多的時候只是陪襯。真真的,如古時的江南女子一樣。茉莉只是隨意地補在小園的角落里,或是靜默在一樹和田色的梔子下,香味流水一樣靜靜地縈繞著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氣永遠是那樣清雅而溫遜。“他年我若修花譜,列作人間第一香”,也許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號不妨讓給檀木,那種佛家厚重而機敏的感覺,靜坐參禪一樣的底蘊,偈語一樣的妙不可言。或者給了梅花吧,她開得夠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遠只是深閨女子溫雅的氣息。

陸游說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氣的,是不是這樣,我不敢說,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滾過的茉莉是不會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葉鋪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鐘愛茉莉花茶的。茶葉一遍兩遍三遍地用茉莉窨過,臨賣時,伙計還會大方地抓上一把鮮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葉鋪子里,各色的茶壺茶盞茶碗里,茉莉的氣息一齊彌散開。新茶上市的季節,茉莉傾城。可是這時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襯著茶,就像在娘家時,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鬢梢,削減幾分牡丹的媚態,添一些閨中嫻靜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襯綠茶的,她托不起發酵過的釅茶。若是烏龍,還須嚼梅才好。黃山谷和蘇子瞻那次雅燕飛觴的茶會,想來作伴的該是梅花,茉莉是當不起的。

茉莉與梅花,細說來確有些緣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還廣泛傳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絕的歌,《茉莉花》是吳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說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邊素妝莞爾的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會傾國,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爭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遠甘心作中國文化的后院,她永遠是繡房里幾千年來都做著男人的陪襯的傾城女子。

茉莉傾城。

蓮的守望

周敦頤說蓮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蓮是才女。

蓮是叛離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該屬于老莊,蓮與水的喁喁低語,細聽來該有些《南華經》的味道吧。或者,靜靜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慣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蓮參著自己的野狐禪。濂溪一位儒學大師,怎讀得懂蓮啊?

蓮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氣的。蓮的顏色,是那樣一種真真切切的水紅色,不是胭脂的紅,不是朱砂的紅,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紅,那是一種只屬于蓮的色彩。南宋畫師在絹帛上的精心設色太過厚重了,倒是潘天壽幾筆天然墨色更得蓮的真趣。蓮從不雕飾自己,但蓮卻不會拒絕欣賞。風中的婆娑,月下的靜默,水面清圓,蓮葉田田,芙蓉向臉,微步凌波,蓮微笑著,美得驚世駭俗。

可是,蓮的心里是苦的。蓮是才女,蓮有自己的見識,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悶。蓮拒絕一切狎昵——“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因為蓮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說,蓮是最媚的花,聽罷心頭一驚。劉禹錫說“池上芙蓉凈少情”,才是不懂蓮。她懂蓮,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蓮雍和靜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著一種不安分,她稱之為“媚”。但其實,那是蓮的守望。蓮在守望什么?蓮不知道,蓮只知道那是一種古典與唯美,一種讓她的生命值得為之存在的圣潔的理由。也許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愛情或者操守,也許都不是,只是一個現實中未必存在的遙遠的信念。其實,就像梁衡說的,沒有守望,蓮也一樣可以綻放然后凋零,聽世人的嘖嘖稱贊,像牡丹她們那樣,永遠不知憂愁。但蓮是超俗的,她不愿僅僅成為一種被人們玩賞的景觀,默默接受程朱理學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劇命運,她要尋求生命的價值。所以蓮高出百花之上,蓮是才女。

蓮像蘇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蓮不是。蓮從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澀,從不做出病懨懨的神態,她壓抑著那份守望,總是那樣清雅著,帶著端莊而驕傲的笑。這是蓮的涵養,蓮的尊嚴,更是因為這守望只是屬于蓮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獨,注定要一個人慢慢咀嚼。也許所有的生命,都該有這樣一份守望,一份對生命意義的苦苦的叩問。

喜歡陸龜蒙的《白蓮》詩:“素葩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真道盡了蓮的清高與寂寞。

讀余光中《蓮的聯想》,于是愛上了蓮。為了夢中幾瓣多情的水色,一縷清絕的詩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個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蓮情愿嗎?采到的瞬間,蓮幻化為朦朧,宛在水中央。蓮不屬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蓮給你的,永遠只是一個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夢。而蓮,依舊孤獨地守望,倔強地,苦苦地,用美守望著生命。

蓮花峰下攻讀理學的周茂叔不懂蓮,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蓮,甚至蓮花座上俯視眾生的佛,也未必懂蓮。真正懂蓮的,或許只有古詩中撐著木蘭舟的蓮一樣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蓮的所思,亦在遠道。

寂寞紫藤

紫藤寂寞一千年了。

從一千年前那個李白說“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流美人”的時代,紫藤便是寂寞的。雖說花下有江南女子的巧笑嬌娜,三千佳麗的曼舞輕歌,可是,人不免哀傷,花也不免寂寞。花解人語,人知花愁否?

江南少不得紫藤。那淡紫的色調渲染著江南古典的寧靜與高貴的神秘,盤曲遒勁的藤蔓卻訴說著五千年來歷史的滄桑。她在那里一年,十年,一百年地生長著,今年與去年一樣,明年也不會和今年有什么不同,永遠那樣悠然淡定,榮辱不驚,不老,卻也不知什么是年輕。千里之外的京華宮闕中也只需一架紫藤,便江南風致盡出。而紫藤,偏又是很大氣的花。疏疏淡淡的紫,深深淺淺的綠,沒有什么矯揉造作,任你是千步的回廊,也就這么舒舒展展地彌漫開,然后高高低低地垂下,年代越久,反越不需人侍弄,就那么一年一年從從容容地開下去。

其實又何須真有一架紫藤?便是紫藤的影子也夠有些情調了。紫禁城的倦勤齋里,四壁、屋頂都畫著整幅的通景花,是紫藤。粗壯的藤順著墻壁爬上房頂,一串串紫藤花,未開的,半開的,全開的,風雅地垂下。乾隆皇帝把他的江南帶到了金殿里,只用了一幅紫藤。這圖可是郎世寧的手筆已不可知,但不管是誰,他猜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乾隆,是懂江南的。

紫藤可食。北方小吃有紫藤粥、紫藤糕,不知何味,但曾將才開的紫藤大把地擼下,和面揉成餅狀,煎至兩面金黃,食之,甜香繞于唇舌之間。只是,至今不知這是嚼梅雅事,還是真真焚琴煮鶴之舉。不過不管怎樣,“”時說紫藤無用,大肆砍伐,實在委屈她了。

但紫藤不在乎。

是啊,一千年,畢竟太長。紫藤的花下不是沒有過鶯肥燕瘦,紫藤的葉上不是沒有過血濺凝碧。脂粉香暖,軟語溫存,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紫藤見過的太多,于是她寂寞了自己,她對一切都不再在意。不在意江南塞北曾經的富貴,也不在意一切的傷痛。

可是,紫藤真的不在乎什么了嗎?

不。

傳說紫藤是為愛而死。本是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愛情故事:說是女孩與男孩相愛,遭到反對,于是兩人私奔,在懸崖處走投無路,雙雙跳崖而亡。死后,女孩成了紫藤,男孩成了樹。可是,平凡不是平淡,這種生死相依的故事,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其中刻骨銘心的痛。但那個女孩更不幸。她便是化作了紫藤也未能與樹長相廝守,而是裝點了江南的庭院,帝王的墻角。

曾與友登山,不期邂逅了紫藤。已近山頂,獨入小徑,驀地轉身,看見了山坳里盛開著的紫藤。我從未見過紫藤開得這般爛漫。滿山滿谷地開著,那樣繁密,一眼望去,竟像大把的紫藤花塞滿了山坳。紫藤的手臂緊緊擁著舉起她的樹,看不清花是掛在藤上,還是長在樹上。想起了《花經》里的句子:“紫藤緣木而上,條蔓纖結,與樹連理。”這景象,至今才算見到。我驚詫于這甜蜜而莊嚴的一幕,我頭一次看見,紫藤,這寂寞了一千年的花,也有感情。是,一千年了,什么都可以忘記了,只有這份愛情,這個她曾用生命許下的諾言,她還在堅持。

友人來尋我,見到紫藤,“呀”了一聲,嚷著要在這里拍照。我本想阻止,怕冒犯了藤與樹的依偎,想了想,卻由著她了:也許紫藤愿意別人看到她與樹幸福的纏綿。

只有這一樹紫藤,并不寂寞。

葵花向日

無數次夢想擁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寧靜的午后,將自己藏在濃密的綠陰中,金色的花朵確是可以“過人頭”的。坐著,或者順著一稈稈葵花間的空隙躺下,舉頭看陽光在花瓣上跳躍著流動,篩下斑斑點點的天光云影。清風走過的時候,就聽見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覺到她們的裙在身邊快樂地輕輕顫抖。曾傻傻地要將學校的操場變成這樣一處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雜草(這種野雛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齊腰的),播下種子,也許會開出幾十朵花。興致勃勃地謀劃了好些天,最終卻放棄了:操場畢竟不是花圃,難免有一天被鉛球砸折了花莖,豈不可惜?

總感覺葵花是異域的花,她與中國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緩的山丘上青綠的牧草間,原色的木籬斷斷續續地圍出一片活潑的金黃,規整如凡爾賽宮修剪過的灌木叢,遠處草地融入藍天的地方,有一座紅色尖頂的木屋,這是屬于法國的浪漫。而曠野的幾枝昂著高傲的頭顱,插在圓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個葵花一樣的梵•高給了荷蘭的。

不錯,葵花在中國是不入流的花。雖說“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鵝黃色未乾”,但雅士們又有幾個真正愛葵花的呢?中國的文人,愛的是“病如西子勝三分”的陰柔怯弱,于是中國的花,多是可以趁著月色來看的。黃昏時的一鉤娥眉,凄冷如許,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橫斜。碧波中蕩著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靜靜劃開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攏,初開的蓮瓣中漾滿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墻里的海棠,東坡不在正午細看,卻待月轉回廊,香霧空蒙時挑著紅燭來驚起美人的夢。月色添了花的嬌怯,而花弱不禁風的病態,最惹墨客們愛憐。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見嬌弱,活潑而不見矜持,天真而不見嫵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潑辣地開著,誰也不過多地過問。葵花燦爛的顏色須得趁著陽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層朦朧月色,明麗的花盤便黯淡了下來,只剩下絲毫覓不見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顰之嫌了。韋莊早就說過:“月下似矜傾國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來,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確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來看,也不忍將她比作東施,不如說更像左思《嬌女詩》里“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的小女紈素,以月自飾,卻添丑態,彌見嬌憨。至于午時咧著嘴兒向著太陽笑的葵花,想來想去,竟是像那個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實也曾在墻根下種過幾棵葵花,只可惜她們在鋼筋水泥的夾縫中長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說是因為要留她結子,實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結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來,怎會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發。古代女子高聳的倭墮髻,本該襯得起葵花碩大的花盤的,可是,如同坡所說:“葵花雖粲粲,蒂短不堪簪。”說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無限的力量,能托著花朵執著地追著太陽。不需人采,也就沒有了種紅藥的那種“年年知為誰開”的惆悵,她是為太陽開的。所以,種葵花是完全快樂的。萱草可以忘憂,葵花也可以忘憂,只不過,萱草驅盡憂愁后,留下的是溫馨和寧靜,而葵花從不懂憂愁,她只讓你聽見金色的花瓣和陽光碰撞發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傾。

茉莉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嬌小的笑靨中規中矩地托在細長的萼上,潔白的淺笑被叢叢的濃綠染上了流水一樣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遠那樣溫柔而怯弱地偎在枝頭,絕無牡丹醉臥或芍藥搔首的姿態。牡丹是洛陽城里的千金,芍藥呢,芍藥竟是個婀娜的戲子吧,慵妝的嬌癡媚態,水袖一甩,可以傾國。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墻黛瓦的小院深處,也許在掀起最后一重湘簾才尋得見的深閨里,也許在那棵夜雨時會唱歌的芭蕉下,團扇后隱著的一彎淺笑,像江南的煙雨一樣氤氳在整個小鎮,雨季一樣靜謐。

茉莉的笑是可以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長紅越女的腮,茉莉是說吳儂軟語的蘇州女子。杏花在溪頭浣紗,茉莉在閨中刺繡。人說蘋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樣清澈而靈動,溶著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陽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結不展的丁香。

舒婷說不愿生女兒,因為女兒太嬌弱,太惹人愛憐,不忍將她帶到世上,對茉莉,也有這種感情吧。不敢養茉莉,江南的佳人畢竟不是黃土上摔打慣了的野丫頭,北方干澀的風一吹,水色的肌膚清癯了下去,豈不痛煞人哉!可喜愛茉莉不能忘懷,友人聞之,竟將家中長勢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贈,硬著頭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懷著一種負罪感。為她騰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卻不敢伸出手去褻瀆她翡翠色的裙擺——雖然她總是那樣淺淺地笑著。種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別的花盆里的黃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壇中隨處可見,長出的木槿竟也開得潑辣。效梁實秋于土中鉆小孔灌以芝麻漿湯,至于往花根下埋死貓的做法,只好望而卻步。剪枝的工作卻從不親自動手,因為不忍。

其實茉莉本不習慣于被這樣供著,在江南,她更多的時候只是陪襯。真真的,如古時的江南女子一樣。茉莉只是隨意地補在小園的角落里,或是靜默在一樹和田色的梔子下,香味流水一樣靜靜地縈繞著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氣永遠是那樣清雅而溫遜。“他年我若修花譜,列作人間第一香”,也許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號不妨讓給檀木,那種佛家厚重而機敏的感覺,靜坐參禪一樣的底蘊,偈語一樣的妙不可言。或者給了梅花吧,她開得夠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遠只是深閨女子溫雅的氣息。

陸游說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氣的,是不是這樣,我不敢說,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滾過的茉莉是不會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葉鋪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鐘愛茉莉花茶的。茶葉一遍兩遍三遍地用茉莉窨過,臨賣時,伙計還會大方地抓上一把鮮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葉鋪子里,各色的茶壺茶盞茶碗里,茉莉的氣息一齊彌散開。新茶上市的季節,茉莉傾城。可是這時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襯著茶,就像在娘家時,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鬢梢,削減幾分牡丹的媚態,添一些閨中嫻靜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襯綠茶的,她托不起發酵過的釅茶。若是烏龍,還須嚼梅才好。黃山谷和蘇子瞻那次雅燕飛觴的茶會,想來作伴的該是梅花,茉莉是當不起的。

茉莉與梅花,細說來確有些緣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還廣泛傳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絕的歌,《茉莉花》是吳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說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邊素妝莞爾的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會傾國,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爭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遠甘心作中國文化的后院,她永遠是繡房里幾千年來都做著男人的陪襯的傾城女子。

茉莉傾城。

蓮的守望

周敦頤說蓮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蓮是才女。

蓮是叛離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該屬于老莊,蓮與水的喁喁低語,細聽來該有些《南華經》的味道吧。或者,靜靜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慣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蓮參著自己的野狐禪。濂溪一位儒學大師,怎讀得懂蓮啊?

蓮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氣的。蓮的顏色,是那樣一種真真切切的水紅色,不是胭脂的紅,不是朱砂的紅,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紅,那是一種只屬于蓮的色彩。南宋畫師在絹帛上的精心設色太過厚重了,倒是潘天壽幾筆天然墨色更得蓮的真趣。蓮從不雕飾自己,但蓮卻不會拒絕欣賞。風中的婆娑,月下的靜默,水面清圓,蓮葉田田,芙蓉向臉,微步凌波,蓮微笑著,美得驚世駭俗。

可是,蓮的心里是苦的。蓮是才女,蓮有自己的見識,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悶。蓮拒絕一切狎昵——“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因為蓮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說,蓮是最媚的花,聽罷心頭一驚。劉禹錫說“池上芙蓉凈少情”,才是不懂蓮。她懂蓮,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蓮雍和靜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著一種不安分,她稱之為“媚”。但其實,那是蓮的守望。蓮在守望什么?蓮不知道,蓮只知道那是一種古典與唯美,一種讓她的生命值得為之存在的圣潔的理由。也許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愛情或者操守,也許都不是,只是一個現實中未必存在的遙遠的信念。其實,就像梁衡說的,沒有守望,蓮也一樣可以綻放然后凋零,聽世人的嘖嘖稱贊,像牡丹她們那樣,永遠不知憂愁。但蓮是超俗的,她不愿僅僅成為一種被人們玩賞的景觀,默默接受程朱理學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劇命運,她要尋求生命的價值。所以蓮高出百花之上,蓮是才女。

蓮像蘇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蓮不是。蓮從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澀,從不做出病懨懨的神態,她壓抑著那份守望,總是那樣清雅著,帶著端莊而驕傲的笑。這是蓮的涵養,蓮的尊嚴,更是因為這守望只是屬于蓮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獨,注定要一個人慢慢咀嚼。也許所有的生命,都該有這樣一份守望,一份對生命意義的苦苦的叩問。

喜歡陸龜蒙的《白蓮》詩:“素葩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真道盡了蓮的清高與寂寞。

讀余光中《蓮的聯想》,于是愛上了蓮。為了夢中幾瓣多情的水色,一縷清絕的詩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個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蓮情愿嗎?采到的瞬間,蓮幻化為朦朧,宛在水中央。蓮不屬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蓮給你的,永遠只是一個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夢。而蓮,依舊孤獨地守望,倔強地,苦苦地,用美守望著生命。

蓮花峰下攻讀理學的周茂叔不懂蓮,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蓮,甚至蓮花座上俯視眾生的佛,也未必懂蓮。真正懂蓮的,或許只有古詩中撐著木蘭舟的蓮一樣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蓮的所思,亦在遠道。

寂寞紫藤

紫藤寂寞一千年了。

從一千年前那個李白說“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流美人”的時代,紫藤便是寂寞的。雖說花下有江南女子的巧笑嬌娜,三千佳麗的曼舞輕歌,可是,人不免哀傷,花也不免寂寞。花解人語,人知花愁否?

江南少不得紫藤。那淡紫的色調渲染著江南古典的寧靜與高貴的神秘,盤曲遒勁的藤蔓卻訴說著五千年來歷史的滄桑。她在那里一年,十年,一百年地生長著,今年與去年一樣,明年也不會和今年有什么不同,永遠那樣悠然淡定,榮辱不驚,不老,卻也不知什么是年輕。千里之外的京華宮闕中也只需一架紫藤,便江南風致盡出。而紫藤,偏又是很大氣的花。疏疏淡淡的紫,深深淺淺的綠,沒有什么矯揉造作,任你是千步的回廊,也就這么舒舒展展地彌漫開,然后高高低低地垂下,年代越久,反越不需人侍弄,就那么一年一年從從容容地開下去。

其實又何須真有一架紫藤?便是紫藤的影子也夠有些情調了。紫禁城的倦勤齋里,四壁、屋頂都畫著整幅的通景花,是紫藤。粗壯的藤順著墻壁爬上房頂,一串串紫藤花,未開的,半開的,全開的,風雅地垂下。乾隆皇帝把他的江南帶到了金殿里,只用了一幅紫藤。這圖可是郎世寧的手筆已不可知,但不管是誰,他猜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乾隆,是懂江南的。

紫藤可食。北方小吃有紫藤粥、紫藤糕,不知何味,但曾將才開的紫藤大把地擼下,和面揉成餅狀,煎至兩面金黃,食之,甜香繞于唇舌之間。只是,至今不知這是嚼梅雅事,還是真真焚琴煮鶴之舉。不過不管怎樣,“”時說紫藤無用,大肆砍伐,實在委屈她了。

但紫藤不在乎。

是啊,一千年,畢竟太長。紫藤的花下不是沒有過鶯肥燕瘦,紫藤的葉上不是沒有過血濺凝碧。脂粉香暖,軟語溫存,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紫藤見過的太多,于是她寂寞了自己,她對一切都不再在意。不在意江南塞北曾經的富貴,也不在意一切的傷痛。

可是,紫藤真的不在乎什么了嗎?

不。

傳說紫藤是為愛而死。本是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愛情故事:說是女孩與男孩相愛,遭到反對,于是兩人私奔,在懸崖處走投無路,雙雙跳崖而亡。死后,女孩成了紫藤,男孩成了樹。可是,平凡不是平淡,這種生死相依的故事,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其中刻骨銘心的痛。但那個女孩更不幸。她便是化作了紫藤也未能與樹長相廝守,而是裝點了江南的庭院,帝王的墻角。

曾與友登山,不期邂逅了紫藤。已近山頂,獨入小徑,驀地轉身,看見了山坳里盛開著的紫藤。我從未見過紫藤開得這般爛漫。滿山滿谷地開著,那樣繁密,一眼望去,竟像大把的紫藤花塞滿了山坳。紫藤的手臂緊緊擁著舉起她的樹,看不清花是掛在藤上,還是長在樹上。想起了《花經》里的句子:“紫藤緣木而上,條蔓纖結,與樹連理。”這景象,至今才算見到。我驚詫于這甜蜜而莊嚴的一幕,我頭一次看見,紫藤,這寂寞了一千年的花,也有感情。是,一千年了,什么都可以忘記了,只有這份愛情,這個她曾用生命許下的諾言,她還在堅持。

友人來尋我,見到紫藤,“呀”了一聲,嚷著要在這里拍照。我本想阻止,怕冒犯了藤與樹的依偎,想了想,卻由著她了:也許紫藤愿意別人看到她與樹幸福的纏綿。

只有這一樹紫藤,并不寂寞。

葵花向日

無數次夢想擁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寧靜的午后,將自己藏在濃密的綠陰中,金色的花朵確是可以“過人頭”的。坐著,或者順著一稈稈葵花間的空隙躺下,舉頭看陽光在花瓣上跳躍著流動,篩下斑斑點點的天光云影。清風走過的時候,就聽見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覺到她們的裙在身邊快樂地輕輕顫抖。曾傻傻地要將學校的操場變成這樣一處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雜草(這種野雛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齊腰的),播下種子,也許會開出幾十朵花。興致勃勃地謀劃了好些天,最終卻放棄了:操場畢竟不是花圃,難免有一天被鉛球砸折了花莖,豈不可惜?

總感覺葵花是異域的花,她與中國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緩的山丘上青綠的牧草間,原色的木籬斷斷續續地圍出一片活潑的金黃,規整如凡爾賽宮修剪過的灌木叢,遠處草地融入藍天的地方,有一座紅色尖頂的木屋,這是屬于法國的浪漫。而曠野的幾枝昂著高傲的頭顱,插在圓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個葵花一樣的梵•高給了荷蘭的。

不錯,葵花在中國是不入流的花。雖說“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鵝黃色未乾”,但雅士們又有幾個真正愛葵花的呢?中國的文人,愛的是“病如西子勝三分”的陰柔怯弱,于是中國的花,多是可以趁著月色來看的。黃昏時的一鉤娥眉,凄冷如許,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橫斜。碧波中蕩著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靜靜劃開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攏,初開的蓮瓣中漾滿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墻里的海棠,東坡不在正午細看,卻待月轉回廊,香霧空蒙時挑著紅燭來驚起美人的夢。月色添了花的嬌怯,而花弱不禁風的病態,最惹墨客們愛憐。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見嬌弱,活潑而不見矜持,天真而不見嫵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潑辣地開著,誰也不過多地過問。葵花燦爛的顏色須得趁著陽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層朦朧月色,明麗的花盤便黯淡了下來,只剩下絲毫覓不見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顰之嫌了。韋莊早就說過:“月下似矜傾國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來,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確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來看,也不忍將她比作東施,不如說更像左思《嬌女詩》里“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的小女紈素,以月自飾,卻添丑態,彌見嬌憨。至于午時咧著嘴兒向著太陽笑的葵花,想來想去,竟是像那個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實也曾在墻根下種過幾棵葵花,只可惜她們在鋼筋水泥的夾縫中長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說是因為要留她結子,實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結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來,怎會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發。古代女子高聳的倭墮髻,本該襯得起葵花碩大的花盤的,可是,如同坡所說:“葵花雖粲粲,蒂短不堪簪。”說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無限的力量,能托著花朵執著地追著太陽。不需人采,也就沒有了種紅藥的那種“年年知為誰開”的惆悵,她是為太陽開的。所以,種葵花是完全快樂的。萱草可以忘憂,葵花也可以忘憂,只不過,萱草驅盡憂愁后,留下的是溫馨和寧靜,而葵花從不懂憂愁,她只讓你聽見金色的花瓣和陽光碰撞發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傾。

茉莉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嬌小的笑靨中規中矩地托在細長的萼上,潔白的淺笑被叢叢的濃綠染上了流水一樣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遠那樣溫柔而怯弱地偎在枝頭,絕無牡丹醉臥或芍藥搔首的姿態。牡丹是洛陽城里的千金,芍藥呢,芍藥竟是個婀娜的戲子吧,慵妝的嬌癡媚態,水袖一甩,可以傾國。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墻黛瓦的小院深處,也許在掀起最后一重湘簾才尋得見的深閨里,也許在那棵夜雨時會唱歌的芭蕉下,團扇后隱著的一彎淺笑,像江南的煙雨一樣氤氳在整個小鎮,雨季一樣靜謐。

茉莉的笑是可以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長紅越女的腮,茉莉是說吳儂軟語的蘇州女子。杏花在溪頭浣紗,茉莉在閨中刺繡。人說蘋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樣清澈而靈動,溶著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陽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結不展的丁香。

舒婷說不愿生女兒,因為女兒太嬌弱,太惹人愛憐,不忍將她帶到世上,對茉莉,也有這種感情吧。不敢養茉莉,江南的佳人畢竟不是黃土上摔打慣了的野丫頭,北方干澀的風一吹,水色的肌膚清癯了下去,豈不痛煞人哉!可喜愛茉莉不能忘懷,友人聞之,竟將家中長勢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贈,硬著頭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懷著一種負罪感。為她騰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卻不敢伸出手去褻瀆她翡翠色的裙擺——雖然她總是那樣淺淺地笑著。種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別的花盆里的黃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壇中隨處可見,長出的木槿竟也開得潑辣。效梁實秋于土中鉆小孔灌以芝麻漿湯,至于往花根下埋死貓的做法,只好望而卻步。剪枝的工作卻從不親自動手,因為不忍。

其實茉莉本不習慣于被這樣供著,在江南,她更多的時候只是陪襯。真真的,如古時的江南女子一樣。茉莉只是隨意地補在小園的角落里,或是靜默在一樹和田色的梔子下,香味流水一樣靜靜地縈繞著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氣永遠是那樣清雅而溫遜。“他年我若修花譜,列作人間第一香”,也許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號不妨讓給檀木,那種佛家厚重而機敏的感覺,靜坐參禪一樣的底蘊,偈語一樣的妙不可言。或者給了梅花吧,她開得夠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遠只是深閨女子溫雅的氣息。

陸游說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氣的,是不是這樣,我不敢說,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滾過的茉莉是不會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葉鋪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鐘愛茉莉花茶的。茶葉一遍兩遍三遍地用茉莉窨過,臨賣時,伙計還會大方地抓上一把鮮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葉鋪子里,各色的茶壺茶盞茶碗里,茉莉的氣息一齊彌散開。新茶上市的季節,茉莉傾城。可是這時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襯著茶,就像在娘家時,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鬢梢,削減幾分牡丹的媚態,添一些閨中嫻靜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襯綠茶的,她托不起發酵過的釅茶。若是烏龍,還須嚼梅才好。黃山谷和蘇子瞻那次雅燕飛觴的茶會,想來作伴的該是梅花,茉莉是當不起的。

茉莉與梅花,細說來確有些緣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還廣泛傳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絕的歌,《茉莉花》是吳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說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邊素妝莞爾的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會傾國,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爭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遠甘心作中國文化的后院,她永遠是繡房里幾千年來都做著男人的陪襯的傾城女子。

茉莉傾城。

蓮的守望

周敦頤說蓮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蓮是才女。

蓮是叛離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該屬于老莊,蓮與水的喁喁低語,細聽來該有些《南華經》的味道吧。或者,靜靜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慣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蓮參著自己的野狐禪。濂溪一位儒學大師,怎讀得懂蓮啊?

蓮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氣的。蓮的顏色,是那樣一種真真切切的水紅色,不是胭脂的紅,不是朱砂的紅,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紅,那是一種只屬于蓮的色彩。南宋畫師在絹帛上的精心設色太過厚重了,倒是潘天壽幾筆天然墨色更得蓮的真趣。蓮從不雕飾自己,但蓮卻不會拒絕欣賞。風中的婆娑,月下的靜默,水面清圓,蓮葉田田,芙蓉向臉,微步凌波,蓮微笑著,美得驚世駭俗。

可是,蓮的心里是苦的。蓮是才女,蓮有自己的見識,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悶。蓮拒絕一切狎昵——“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因為蓮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說,蓮是最媚的花,聽罷心頭一驚。劉禹錫說“池上芙蓉凈少情”,才是不懂蓮。她懂蓮,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蓮雍和靜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著一種不安分,她稱之為“媚”。但其實,那是蓮的守望。蓮在守望什么?蓮不知道,蓮只知道那是一種古典與唯美,一種讓她的生命值得為之存在的圣潔的理由。也許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愛情或者操守,也許都不是,只是一個現實中未必存在的遙遠的信念。其實,就像梁衡說的,沒有守望,蓮也一樣可以綻放然后凋零,聽世人的嘖嘖稱贊,像牡丹她們那樣,永遠不知憂愁。但蓮是超俗的,她不愿僅僅成為一種被人們玩賞的景觀,默默接受程朱理學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劇命運,她要尋求生命的價值。所以蓮高出百花之上,蓮是才女。

蓮像蘇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蓮不是。蓮從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澀,從不做出病懨懨的神態,她壓抑著那份守望,總是那樣清雅著,帶著端莊而驕傲的笑。這是蓮的涵養,蓮的尊嚴,更是因為這守望只是屬于蓮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獨,注定要一個人慢慢咀嚼。也許所有的生命,都該有這樣一份守望,一份對生命意義的苦苦的叩問。

喜歡陸龜蒙的《白蓮》詩:“素葩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真道盡了蓮的清高與寂寞。

讀余光中《蓮的聯想》,于是愛上了蓮。為了夢中幾瓣多情的水色,一縷清絕的詩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個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蓮情愿嗎?采到的瞬間,蓮幻化為朦朧,宛在水中央。蓮不屬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蓮給你的,永遠只是一個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夢。而蓮,依舊孤獨地守望,倔強地,苦苦地,用美守望著生命。

蓮花峰下攻讀理學的周茂叔不懂蓮,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蓮,甚至蓮花座上俯視眾生的佛,也未必懂蓮。真正懂蓮的,或許只有古詩中撐著木蘭舟的蓮一樣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蓮的所思,亦在遠道。

寂寞紫藤

紫藤寂寞一千年了。

從一千年前那個李白說“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流美人”的時代,紫藤便是寂寞的。雖說花下有江南女子的巧笑嬌娜,三千佳麗的曼舞輕歌,可是,人不免哀傷,花也不免寂寞。花解人語,人知花愁否?

江南少不得紫藤。那淡紫的色調渲染著江南古典的寧靜與高貴的神秘,盤曲遒勁的藤蔓卻訴說著五千年來歷史的滄桑。她在那里一年,十年,一百年地生長著,今年與去年一樣,明年也不會和今年有什么不同,永遠那樣悠然淡定,榮辱不驚,不老,卻也不知什么是年輕。千里之外的京華宮闕中也只需一架紫藤,便江南風致盡出。而紫藤,偏又是很大氣的花。疏疏淡淡的紫,深深淺淺的綠,沒有什么矯揉造作,任你是千步的回廊,也就這么舒舒展展地彌漫開,然后高高低低地垂下,年代越久,反越不需人侍弄,就那么一年一年從從容容地開下去。

其實又何須真有一架紫藤?便是紫藤的影子也夠有些情調了。紫禁城的倦勤齋里,四壁、屋頂都畫著整幅的通景花,是紫藤。粗壯的藤順著墻壁爬上房頂,一串串紫藤花,未開的,半開的,全開的,風雅地垂下。乾隆皇帝把他的江南帶到了金殿里,只用了一幅紫藤。這圖可是郎世寧的手筆已不可知,但不管是誰,他猜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乾隆,是懂江南的。

紫藤可食。北方小吃有紫藤粥、紫藤糕,不知何味,但曾將才開的紫藤大把地擼下,和面揉成餅狀,煎至兩面金黃,食之,甜香繞于唇舌之間。只是,至今不知這是嚼梅雅事,還是真真焚琴煮鶴之舉。不過不管怎樣,“”時說紫藤無用,大肆砍伐,實在委屈她了。

但紫藤不在乎。

是啊,一千年,畢竟太長。紫藤的花下不是沒有過鶯肥燕瘦,紫藤的葉上不是沒有過血濺凝碧。脂粉香暖,軟語溫存,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紫藤見過的太多,于是她寂寞了自己,她對一切都不再在意。不在意江南塞北曾經的富貴,也不在意一切的傷痛。

可是,紫藤真的不在乎什么了嗎?

不。

傳說紫藤是為愛而死。本是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愛情故事:說是女孩與男孩相愛,遭到反對,于是兩人私奔,在懸崖處走投無路,雙雙跳崖而亡。死后,女孩成了紫藤,男孩成了樹。可是,平凡不是平淡,這種生死相依的故事,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其中刻骨銘心的痛。但那個女孩更不幸。她便是化作了紫藤也未能與樹長相廝守,而是裝點了江南的庭院,帝王的墻角。

曾與友登山,不期邂逅了紫藤。已近山頂,獨入小徑,驀地轉身,看見了山坳里盛開著的紫藤。我從未見過紫藤開得這般爛漫。滿山滿谷地開著,那樣繁密,一眼望去,竟像大把的紫藤花塞滿了山坳。紫藤的手臂緊緊擁著舉起她的樹,看不清花是掛在藤上,還是長在樹上。想起了《花經》里的句子:“紫藤緣木而上,條蔓纖結,與樹連理。”這景象,至今才算見到。我驚詫于這甜蜜而莊嚴的一幕,我頭一次看見,紫藤,這寂寞了一千年的花,也有感情。是,一千年了,什么都可以忘記了,只有這份愛情,這個她曾用生命許下的諾言,她還在堅持。

篇10

細品才悟出真理

桃李花寫著《春天的故事》

華麗的篇章

把樹枝壓低

紫藤花直抒胸臆

有李白的豪放一瀉千里

絲瓜花的文法有藏有露

牽牛花注重夸張修辭

野花自出新意

篇篇絢麗多姿

把詩寫在彎彎小路旁

也寫在峭巖絕壁

仙人掌腕挾風雷

夜間也熠熠生輝

蘊籍著幽默與諷刺

丁香花詩風格如憂郁的少女

荷花詩似小家碧玉

牡丹花,帝王色彩的傳奇

玫瑰花把一段段愛情故事

向世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