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兒童的詩范文

時間:2023-04-07 08:0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兒童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兒童的詩

篇1

2、《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3、《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4、《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篇2

第一節 如何把握古詩的意象

技術點撥

“意象”中的“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蘊涵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詩歌的意象,包括三個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蘊涵詩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鑒賞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知人論世”主要指要了解詩人的閱歷、情趣、心境乃至創作風格,了解詩人創作詩歌時的時代特點。“知人論世”應注意兩點:

(1)單項思考。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寫作意圖,或別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時,還可以聯系詩人的創作風格,如蘇軾的豪放曠達,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雙向聯系。就是要把詩人筆下的“客觀對象”與他的“主觀情志”聯系起來,兩者之間總有某種聯系,或命運不濟,或遭受打擊,或不被重用,寫物實則寫人,物不過是詩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語言、肖像、動作、心理和細節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詩歌也不例外。古詩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劉禹錫的詩句“何處深春好,春深稚子家。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詩人寫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來是在兒童嬉戲的庭院里。你看他們正爭著騎一竿竹馬,悄悄地去鄰居家折花。詩人用典型的動作“爭騎”“偷折”寫出兒童好動、淘氣的天性,惟妙惟肖,極具情趣。用“竹”“花”寫孩子的,暗示他們將如竹、如花一樣地茁壯成長。

3.關注對人物描寫的側面烘托。側面描寫是不直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描寫、刻畫,而是描寫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或通過其他人物的評價來表現描寫對象。通過側面烘托、映襯,含蓄地表現出描寫對象的特征,給讀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吳歌》一詩:“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鏡湖方圓三百里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這里來采蓮。若是在若耶溪,來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擠得水泄不通了。詩人用婉曲的手法從側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絕倫。全詩只字未寫西施的外貌,但是這種婉轉表意的手法卻言已盡而意無窮,足見其藝術感染力的深遠。

二、物象

物象,即飽含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來說,物象所蘊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習慣性的。簡要舉幾例:冰雪的晶瑩象征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梧桐、杜鵑是凄涼悲傷的象征;鷓鴣鳥是離愁別緒的象征;鴻雁象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梅蘭竹菊松和蟬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因此,在古詩閱讀中,學生應抓物象的內涵。

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比如同是《卜算子詠梅》,在筆下,梅是不畏嚴寒、凌霜美麗的形象,表達了他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但在陸游筆下則是孤高清絕的形象,寄托了詞人的悲憐與同情。

三、景象

寫景詩中的景象最集中,鑒賞時學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除了詩人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外,大多數的寫景詩寄寓著詩人各種各樣的情懷。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壯麗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有的在大自然的奇偉瑰麗中感悟人生哲理。當然窮山惡水也會引發詩人凄涼的身世之感,異地山水會讓人有思鄉之念。中國詩人歷來有傷春悲秋的情結,見流水落花而感傷,悲嘆的詩篇不在少數。有些詩人因為仕途不得志被迫隱居,景物之樂,雖然能感受到,但詩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詩人對現實的不滿。這種情感以南宋詩人居多,學生鑒賞這些詩歌時應結合詩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論世。

2.關注詩人寫景時的表現手法。大致說來有幾下幾種:

(1)對比襯托。如唐求的詩句“巖間松桂秋煙白,江上樓臺晚日紅”中“秋煙白”與“晚日紅”色彩對比鮮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畫。

(2)動靜結合。如孟浩然的詩句“天開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濕猶沾草,殘流尚入溪”,“天開”“出山”是靜景,意象開闊;“斜景遍”“晚云低”頗具動感,給人以清新、明。

(3)虛實結合,即將寫實與想象結合在一起。如李賀的詩句“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詩人寫實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將星空描繪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為畫面加進了醉人的聲響。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詩句“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青”“紅”二色,令人覺得花紅欲燃,柳青如碧。

(5)觀察角度的變化。①遠近高低變化角度。如杜甫的詩句“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滿團”,描繪的是月隱云端后的景象。銀河不因月出月隱而改變其明暗,關山也如往常一樣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覺中掛滿了露珠。河漢、關山寫遠景,庭露、言近景,遠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繪出月隱云端后的一幅朦朧夜景圖。②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變化。如晏殊的詩句“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描寫的是一處安靜閑適的居住環境,流露出詞人閑適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閣樓,低垂的層層簾幕,輕盈的嬌燕在堂間來回穿梭。片片落紅飄灑在庭院中,猶如散在綠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鮮艷。夕陽晚照,欄影斜映于涼池之中,隨波蕩漾,這是多么悠閑深靜的環境呀。詞中畫面是依據時間的先后,采用視轉景移的方法,從內向外,由上而下,從室中到水面的空間順序進行著墨的。③調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如杜甫的《絕句》一詩:“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雞。”這四句詩描繪了山間村院雨過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詩人調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使詩顯得錯落有致,情趣盎然。

(6)側面烘托。如王勃的詩句“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詩人寫山中春蘭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莊園中桃李爭艷,絢麗多彩。面對這樣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間俗事都不愿過問,內心無比寧靜,就連鳥的吵叫,也沒發覺。詩人正是用側面襯托的方法,描繪出醉人的風光。

3.掌握寫景詩常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做另一種事物或情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擬,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能夠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

篇3

其一,有老師說:“南宋詞人張镃(zī)在《滿庭芳·促織兒》中寫道:‘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花影,獨自追尋。’生動描寫了兒童夜晚捕捉促織的情景。”于是說“知有兒童挑促織”也是描寫“兒童在夜里捕捉蟋蟀”。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怎能以張镃小時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說《夜書所見》里所寫的兒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時捉蟋蟀呢,難道說兒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嗎?

其二,更有老師在指導孩子們學習的刊物上說道:“細細想來,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織,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燈下玩促織”、“ 白天是很難捉到促織的,只有在夜晚才容易捉到”、“ 促織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兒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動泥土才能找到”。這些說法是有待考證的。第一,有過捉蟋蟀、斗蟋蟀經歷的人都會知道:(兒童)捕捉促織主要是因為愛玩蟋蟀,而非“不想在秋夜的燈下玩促織”;第二,夜晚拿著燈籠捉蟋蟀絕對比白天難捉到。在白天,促織很難逃過捕捉者的目光,晚上就不同了,促織只要有機會一跳,不要說古時的燈籠,就連現在拿著手電筒,也難跟蹤上。第三,捉蟋蟀很多時候也不用翻動泥土。“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入秋捕獲的斗蟋絕大多數都不“住在地表以下”。若教師們不改變這種解釋,豈不是誤導了學生!

再三,如按原意來理解古詩,全詩的結構就變得有瑕疵,理解“客情”,不符合常情。一二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發出聲音和拂面秋風,催起我的思念感情!”三四句“又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啊!又催起我的懷念感情。”本人認為,這樣的理解顯然不符合詩中“動”“知”兩字的承接作用。一二句所寫事物已經觸動了詩人的“客情”, 三四句理應抒發“客情”,不該又描寫眼前事物。客居他鄉的詩人的“客情”更應是記掛家中親人,而不會想自己童年的事情。以詩人葉紹翁的作詩才能來看,應該是不會犯如此敗筆的。

最后,容筆者再次談談對全詩的理解。

夜書所見(xiàn)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tiǎo)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篇4

關鍵詞:顧城;詩歌;童話邏輯;童話意境

童話邏輯,是“指童話創作幻想與現實結合的規律。即要求童話作品中的幻想植根于現實,其中對假想人物形象的刻畫,虛擬情節的展開,以及對種種奇幻景象的描繪,都與人們的思維邏輯和認識規律相適應,從而使虛假的幻想故事獲得合理性并產生真實感。”而意境,是我國傳統詩論、詞論的一個重要美學概念,是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或事物的高度統一。詩歌的意境是詩性思維的產物。在意境的生成過程中,思維邏輯起著重要作用。顧城是一具有獨特詩風的詩人,他的每一詩作都是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真性情,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自,去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也因著詩人的創作符合了童話的創作邏輯,所以即使詩歌里再多一些奇異的想象,也能為讀者接納認同。這也是為什么顧城能得到“童話詩人”的譽稱。童話邏輯作為人們正常思維規律的一種補充,其表現手段無疑是非常豐富的。可以說童話邏輯創造了顧城詩歌的童話意境。

1.擬人邏輯。即從兒童物我不分的觀念出發,把除人以外的一切客觀存在,以及非物質的意識形態,都當成能思考、會說話的活生生的人來寫。因著要把“物”當成人來寫,所以童話中的擬人形象,就必須符臺物性與人性統一的要求。顧城像個孩子似的熱愛著自然萬物,他向往自然,沉醉自然,但他的詩歌中,從不臨摹自然。他的筆下,自然被分解,他在自然中選取象征體,并且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輻射到這些意象上,于是他的詩歌里,自然萬物都擁有了人的鮮活生命和跳動的思想。而擬人邏輯的廣泛運用,也使得顧城詩歌中那些感彩、思想質地蘊含完全不同的意象群構成了多重的意象空間,從而達到了了對比、烘托或突出強調的效果,營造出具有豐富蘊含的審美意境。而這意境又不缺乏童話的天真爛漫。

《海的圖案》是顧城濾去塵世的喧囂與嘈雜后,所畫下的安然寧靜的海。詩人用簡單的意象和干凈的語言述說著與海的親密相伴。海充滿無限的溫情,“用光托住黑暗/在一束光中生活多久/是什么落在地上……空樓板在南方上空響著”,空樓板的聲音暗示了安寧的短暫,奔雷電火后,誰都無法逃脫被焚燒的厄運。“太平洋上的蜂群始終存在,從這一岸到那一岸”,它們沒有什么可以長久的停靠,停靠屬于他們自己的海岸永遠只是夢想而己。人的一生都在被愿望和夢想所照耀,而生命也正是在對愿望的渴求中悄然逝去。詩里說“椰子就喜歡海水”“我看見椰子殼在海上漂/我剖開過椰子/我渴望被海剖開/我流著新鮮潔白的汁液”,詩人渴望海能給予他像鳥一樣自由生活。現實中的痛苦與夢想中的愿望相互糾纏,顧城順應心靈感受,借助“海”的意象來傳達他對“海”的多重體驗。一方面。海的純凈開闊是顧城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的滿足,那里充滿童話世界的浪漫神奇,是詩人唯美的人生與唯美的藝術之境的象征;另一方面,詩歌中的自然童趣與自在的童話生活也反襯出現實生活的臟污罪惡,詩人的感傷情緒也油然而生,這里又充滿隱隱的憂傷和幽幽的絕望,吐露的是理想失落后的無限悵惘與迷惘之情。童話的意境不再只是兒童的無憂無慮,更多了幾分難以名狀的落寞感傷。而《笨蝗的好意》更是借“蝗”的笨表達了不為人理解的痛苦心境。詩歌里“蝗”的善意感嘆,引人發笑又充滿兒童的天真稚氣,詩歌意境如童話般神奇。然而仔細品讀該詩,我們又會不禁去感慨大雁無人理解的悲哀。擬人邏輯的運用豐富了詩的情趣,也豐富了詩的旨趣。

2.擬物邏輯,與擬人邏輯相反,不是賦予事物以精神情感,當作人來寫,而是將那些無形的的某些抽象事物或純屬難于捉摸把握的精神現象當成占有一定時空方位的具體事物來描寫。這樣一方面可以將晦澀難解的概念變得清楚明了,另一方面以童話的方式展開幻想描寫,又能營造出充滿童真諧趣的童話意境。

比如在顧城的筆下,生活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在他的詩里,生活是看得見的浩瀚的海洋,他可以將夢想“束縛在巖石上”;幻想和夢有了形體,他們可以被“放在狹長的貝殼里”;名字有了形體,他們可以被固定為標本;甚至《夜航》里的“責備”都有“銀色的圓的”外形;在《窮,有個涼涼的鼻尖》里,“窮“更是被藝術化為確切的身體感受,窮的本質是脆弱,脆弱的像田鼠落進灰里,抽象的概念被具體化,感官化;“五十步笑百步”只是一個諷刺他人的成語,而在顧城的詩里,他卻像童話劇一樣上演,諷刺了現實,也使讀者更清楚了解這一概念;再有《懸虛的價值》也同樣將“懸虛”以故事的形式復現。總之,不管是一句臟話一條成語,抑或是作為人的某種性格氣質,都是抽象無形而難于用手觸摸的,但顧城卻通過擬物邏輯這一媒介的參與,將其活化并質變為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意境。

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顧城通過擬物的邏輯演繹,企圖“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只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一片屬于天空的羽毛和樹葉”“畫下所有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畫下許多因為愛她/而熄滅的心”……圖畫里滿是令人困惑的悖論;眼睛不可能永遠不流淚;羽毛和樹葉不可能永遠浪漫的飄零在空中;更沒有沒有痛苦的愛情。兒童般的自言自語,用“永遠”和“絕不會”昭示了詩人對于永恒愛情既憧憬又不信任的矛盾心理。而兒童畫式的可愛畫面和情節,充滿童趣,但卻也透出對美終究會消逝的不安與失落。而在《雪的微笑》一詩中,顧城在前幾節詩中對童話家園做了許多美好的描繪,“靜靜的,臨近幸福的土地”;“我像蒲公英一樣布滿河岸/凝望著紅屋頂”;“屬于土地的人們/仰望著天空/相信太陽/相信太陽留下的色彩”詩歌營造出一個寧靜祥和的詩的意境,傳達的更是拳拳的對土地的真情。但在最后一節,詩人卻巧妙地運用擬物邏輯,在那個潔凈無邪的童話意境里用“信念/在春天的夜晚”“沒有任何預謀”的“融化”來表達詩人意識深處對于美好終會消逝的悵惘和恐懼。而擬物邏輯的運用也使得各種意象都能夠和諧的統一在特有的情感色調和氛圍里,給人以回味和聯想,具有特定的童話的意境美感即神秘。

3.夸張邏輯,即為突出事物某一特征而不惜予以非常規常態的盡情夸張。如《副上帝的提案》描寫的是“天國”改組,“副上帝”提出新提案:要“改造鹽堿”。整首詩都充滿了夸張的邏輯:提案“裝滿了所有倉庫/在車站堆積/收廢紙的/老太太/簡直顧不上喘氣”;“會議準時開始”是在開會“鈴響了/三年以后”;提案里的解決方式是用“蟻酸”在水里“酸堿中和”;提案得到圣母瑪利亞贊許,“掌聲如雷/引起了/一場大雨”;還確定了“下一次會議的議題”:是否擴建撐死鬼的地獄。為了顯示藝術的真實性,詩歌在夸張演繹時也不忘將詩歌情節前后照應,詩歌像童話劇一樣充滿了荒誕,變形,而夸張的運用,也使詩歌用童話方式反諷現實的力量得以加強。而《無盡的快樂》中,說

有個人“思想單調”竟然是因為“腦袋太小”,而他單調的程度竟然只會“使用兩個詞匯“今天,最好”。顧城很多詩歌都運用如此非常規的藝術夸張,一下子便把詩歌的童真童趣烘托出來,將讀者帶進一個超越時空,亦真亦幻的神秘世界中,并且使得詩歌的意境既富童話色彩,又不失反諷現實的力量,既表達了對天國里真善美的向往,又表達了對現實生活中假惡丑的痛恨。

4.變化邏輯,即用一事物蛻變為另一事物的演化過程來展示童話的爛漫想象。縱觀古今中外的各類兒童文學讀物,用變化邏輯展開有趣情節的例子不勝枚舉。《聊齋》里有善變多情的狐魅,《西游記》里有變化多端的神猴異獸。這些奇異的想象為中國古典名著增添了浪漫的一筆。而在西方,古希臘神話對變化邏輯的運用更是廣泛的影響了歐洲乃至全世界童話的創作。變化邏輯不但展示了事物的萬千變化,如在顧城的《眨眼》里,彩虹、時鐘、紅花,這些象征美好、安寧和光榮的事物,都會在一眨眼的瞬間變成蛇影、深井和血腥。變化發生的如此快,如此的不可思議,詩人也懷疑起自己的眼睛,真實的感覺和錯覺相互交疊,變戲法似的展現了那個動亂的現實里一代人經歷的浩劫,尤其表現了動亂中人們精神狀態的緊張。變化邏輯的應用,使得心里的真實與客觀的真實達到了統一,從而使詩歌的童話的詭異意境得到了彰顯;而《常談》中蜘蛛網發生了各種變化,最終卻難以變化為本身的悲哀,更是仿佛一個寓言故事般講述著智者見智的道理,展現了含蓄美的童話意境。

童話變化邏輯有時也表現了兩種毫不相干的事物所形成的奇妙組合。顧城后期詩作如夢囈般變幻莫測,他主要是運用想象去組合直覺和表象的東西,然后拋開作為現實的客觀物象完全以錯覺或幻覺去感受知覺中的表象。如《我不知道怎樣愛你》中:“我還在叫/制造著回聲/在軟土中閃耀/風在途中嘆氣/扁蝸牛在舔淚跡”原本抽象的事物變成了客觀的存在,而這種雜糅有效地減少了客體的限制,以新奇、生動的感性畫面訴諸直覺,收到更主動的意象效果,各個意象雖然看似毫無聯系,然而這一個個浸潤著詩人思想情感的意象卻組合成動人心弦的完整形象,情在象中,意在境中,這種奇妙的組合,既顯示了詩人兒童式的奇思異想,也增加了詩歌童話意境的蘊味。

5.幻覺邏輯,利用人在特殊環境下瞬間產生的幻覺去進行超乎常態的荒誕描寫。“顧城是個喜歡走極端的夢幻型詩人。”這使得他總是力圖通過做夢這一途徑來反抗對現實的不滿,以舒緩他與現實的緊張關系。顧城深深地沉迷于外觀的幻覺,如理想的仙境、美妙的幻想和飄渺的憧憬,并試圖以真善美的去掩蓋人生的悲傷,將人生當成夢境去體驗。做夢是顧城感受世界的方式,在夢的幻覺中,生命的各種機制都可以出現,包含各種心理圖式的元素在夢中都可以隨意化合。在充滿戲劇性、荒誕性的黑色舞臺里,人被長久壓抑的能量得以釋放,人的本性在瞬間獲得自由。顧城在夢的幻覺里,曲折地表達了內心深處最隱蔽的欲求。顧城的幻覺邏輯為他的童話世界蒙上了神秘的溫情面紗。

《滴的里滴》便成功地運用了幻覺邏輯。顧城自己在講述本詩的創作時,也坦言他在“努力保持常態”。整首詩都是在一個聲音的引導下展開,“滴”這個聲音使得所有文字意象都脫離了常態的軌道:“魚把樹帶到空中”,樹開始冒煙,世界發生了變異:“機器露出了水晶鼻子”在最后一聲“滴的里滴”之后,“整個下午都是季風/你是水池中唯一躍出的水滴/一滴”。世界安靜了,在幻覺中,詩人成了一滴水滴,他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形式,靈魂也有了依附。這時的世界在現實中也離詩人遠了,詩人用一滴水滴躍出水池,表達了世界“跟自己沒有關系”。夢囈般的詩的語言、奇特的幻想,使《滴的里滴》的童話意境變得更加神秘莫測,更加富有哲思,詩人的愿望表達也更加含蓄朦朧,興味有余。

童話邏輯的運用使得顧城在詩歌里虛構的童話故事都得到了合乎邏輯的發展,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強烈的藝術真實性。但是,童話邏輯的運用卻并不能改變童話本身純虛構的性質,作者和讀者都僅僅只是在自己臆造的童話世界里尋求些許的心靈安慰。詩人不愿走出自己構建的美麗童話,于是顧城的人生童話注定是悲傷的結局。

導師:赫牧寰

參考文獻:

[1]韋葦.兒童文學辭典[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

[2]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四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顧城:《走了一萬一千里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

[4]顧城:《顧城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

[5]顧城:《別有天地》,哈爾濱:北京文藝出版社,2005.6.

[6]顧城:《顧城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

篇5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兒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讀來,總讓人忍俊不禁。可見,人們對無憂無慮、輕松愜意的童年時光的向往之情,從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以寫愛國詩詞為專長,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樂?村居》屬于農村田園風格,其中描寫兒童的詞句,寥寥數筆,童真便躍然紙上:“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大兒”和“中兒”都在忙活著,小兒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剛采下的蓮蓬。讀罷這句,一個頑皮淘氣的孩童形象,就會浮現在你腦中。

童趣詩寫得最為有名的,當屬南宋詩人楊萬里。他多以兒童日常生活的瞬間為切入點,描繪出一幅幅浸潤著童趣美的畫面。“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首詩,真是一幅活潑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畫。“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們在柳樹下嬉鬧玩樂,讓生活多了一份樂趣和生機。“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冬天,調皮的頑童將一塊冰穿上彩線,當鑼敲打,聲音清越嘹亮,于是頑童越發用力,忽然冰塊被敲碎,散落在地。這份稚氣的樂趣和余景的玩味,讓我們忘記了背景中冬季的嚴寒和冰冷。

劉克莊的詩作《鳥石山》,也是描寫兒童的:“兒童逃學頻來此,一一重尋盡有蹤。因漉戲魚群下水,緣敲響石斗登峰。”孩子們的狂勁兒、野勁兒、瘋勁兒,在這首詩里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詩人范成大在組詩《田園雜興》中寫道:“雨后山家起較遲,天窗曉色半熹微。老翁欹枕聽鶯囀,童子開門放燕飛。”詩人把兒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歡樂情態寫得活靈活現。

兒時,許多人都做過偷瓜摸棗的事兒,按常理,大多數孩子都會挨大人的責罵,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蓮的孩子卻是這樣的:“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全詩沒有批評和責怪,只有溫馨的描繪,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的小娃兒,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采白蓮,回來時卻不知隱藏自己蹤跡,在浮萍中留下一道船經過的痕跡。這真是一幅充滿童趣的畫面。

篇6

一、緊扣題材進行教學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詩歌題材豐富,有反映古代兒童生活的,有描寫邊塞生活的,有體現祖國山川美景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詩歌的題材相機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針對這首描寫古代兒童生活的詩歌我們可引入袁枚的《所見》或崔道融的《牧豎》:“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這些古詩對古代兒童生活霎間的神態、動作描繪得極其自然、逼真,使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古代兒童形象躍然紙上。教賀知章的《詠柳》時,可引入張謂的《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或陸暢的《驚雪》:“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暉。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雖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們手法相似,詩中新奇貼切的比擬和比喻,通過贊美柳樹、早梅、雪景,謳歌了大自然的無限創造力。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川的一幅幅美景。這樣拓展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這些詩歌表現力的理解,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魅力。

二、對照寫法進行教學

在我國豐富的古代詩歌中,雖然不同詩人的作品風格各異,但不少詩歌在表現手法上是極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詠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過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反襯等各種方式描繪現實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達感情,抒發事理。教學中我們教師可從這些詩歌的表現手法上著手拓展,使學生從不同詩歌的相同表現手法領會詩人所要傳達的意思。如教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在朗讀詩歌,理解詩的大意后,學生對詩中借“深夜燈、陣陣風、陣陣雪、嘈雜的聲音”等來烘托詩人從軍離鄉那種思念家鄉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學生難有這樣遠離家鄉、遠離家人的經歷和體會,這種文字傳達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樣直觀、那樣形象。這時,我們教師可再引導他們了解高適的《塞上聞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通過一遍遍地朗讀,分析,學生知道詩人是以聽羌笛聲而“心想形狀”的形式描述,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想到故鄉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鄉。襯托出戰士身在異地,夜宿他鄉而難以入睡的愁郁、思鄉心情。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很快領悟到兩位詩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們傳達了將士們無盡的思鄉之情。

篇7

[摘 要]《池上》《小兒垂釣》都是描寫孩童的古詩,通過對比學習,可以發現兩者的異同點,更深入地了解詩歌的內涵以及孩童的形象。對比閱讀不止于此,適當拓展還可發現別樣的精彩。

[關鍵詞]文本解讀 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4-075

在蘇教版第八冊課文中,編者把《池上》《小兒垂釣》兩首古詩編在一起,可謂獨具匠心。在這里,筆者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賞析,發現了別樣的精彩。

一、文本解讀,同中求異,精彩紛呈

《池上》《小兒垂釣》這兩首詩雖然都描寫了鄉村孩子,但是在表現手法上別有風味。

1.兩首詩的相同點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而《小兒垂釣》的作者是唐朝詩人胡令能。

(2)內容:描寫的都是鄉村兒童,在詩中都能流露出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愛。

(3)語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實,都體現了白話詩的特征。

(4)地點:情節的展開都離不開水,雖然一個在池上,一個在岸邊。

2.兩首詩的不同點

(1)作者的經歷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沒有做官,早年還做過工匠。

(2)兒童的年齡不同。偷采白蓮的小娃,大概七八歲,而學垂綸的兒童據估計大約有十一二歲,從“路人借問遙招手”來看,他的心機似乎多一點。

(3)描寫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繪的意象有白蓮、浮萍等,而《小兒垂釣》所描繪的意象有垂綸、莓苔等。雖然這些意象在詩中都是輕輕一筆帶過,但兩者還是有著根本的區別。白蓮、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愛,沒有心機需要通過它們來展示。而在《小兒垂釣》中,意象僅僅是輔助角色,僅僅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地點。這首詩表達孩子的天真可愛主要是通過孩子的“遙招手”來完成的。

(4)表達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寫他采到白蓮的高興以及得意忘形的樣子。而在《小兒垂釣》這一首詩中,詩人所要表現的是鄉下孩子的專注,“側坐莓苔”是為了垂釣,“遙招手”同樣也是為了垂釣,最終都是為了表現孩子的專注。

同類題材的古詩適合比較閱讀。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比較,同中求異,能夠把詩挖掘得更深。就這兩首詩而言,在比較中,學生不但領略了鄉村孩子的淳樸、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讀上也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二、教學設計,異中求同,結構清晰

在教學過程中,這兩首詩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見的。

1.初讀兩首詩,要求讀通

學生自讀這兩首詩,要求讀音準確,做到不錯字、不添字、不漏字;大聲誦讀,讀出韻律,讀出節奏;同桌互聽互評。

2.略讀兩首詩,要求讀懂

(1)重點詞語理解。同桌、小組討論,可以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小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師也可以適當點撥。

(2)詩句理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詩句的意思,接著小組交流,互相印證,最后全班交流。

3.品讀這兩首詩,要求讀出感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是讀出來的,特別是古詩,那種韻律,那種節奏,需要學生慢慢品讀,畢竟教師是講不出來的。這是其一。其二,加強對詩歌的品讀,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更有利于學生體會中國古代語言的魅力,更容易與詩人跨越時空對話,從而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之中。這兩首詩,雖然都是寫鄉村兒童,但品讀需要做不同的處理。比如《池上》是輕快明亮的調子,要著重讀出小娃興奮的心情。而在《小兒垂釣》這一首詩中,則需要輕一點,慢一點,讀出稚子的那份專注與謹慎。

4.拓展閱讀

出示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這首詩重點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請認真品讀,并對照所學的兩首詩說一說它們都寫了兒童什么樣的特點。(由于是補充閱讀,只要大意對即可。)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句呢?請列舉一二,全班交流。

5.贊美兒童

今天我們感受到了鄉村兒童的天真活潑,各位同學也大多是農村孩子,你們能不能結合實際也說說鄉村孩子的可愛之處?你們可以結合具體事情來談談嗎?

6.全課小結

篇8

1.會認5個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暮春時節大自然的生意蔥蘢,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賞景誦詩,導入新課

1.(課件播放暮春風光)。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想說些什么呢?

2.同學們課外背會了不少古詩,我們一起來背誦描寫春天的古詩,好嗎?

點評:聯系舊知和生活經驗,導入新課。學生在賞春景,誦古詩的過程中,對芳草萋萋,碧柳垂絲,百花爭艷,百鳥爭鳴的美麗春天油然而生一股向往之情。有了對春天的美好憧憬,學習描寫春天的詩就會是一種心理需要了。

二、圖文結合,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指出圖上哪是“籬落”,認識“籬”字。

2.這些籬笆上的竹竿與竹竿之間的間隙怎樣?引出“疏”字,理解“疏”的字義。

點評:識字寫字是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識記生字,是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做的事情。而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圖文結合,識記生字,經實踐證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在欣賞畫面的輕松愉悅氛圍中,字義理解了,生字也自然而然地記住了。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注意讀得正確、流利、知道按節奏停頓。

2.同學互讀正音。

3.指名讀,評議。

點評:讀是語文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自得、頓悟皆從熟讀成誦中來。

四、細讀文本,感悟暮春

1.學習前兩句

(1)配樂朗讀前兩句。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在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曲折的小路伸向遠方。樹上的花都謝了,花瓣撒了一地,樹葉剛剛長出來,還沒有形成濃密的樹陰。)

(2)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再讀這兩句。

(3)讀讀這幾句詩,它們描繪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呢?引導學生理解前面兩句詩描繪的分別是初春和仲春時節的景象,而這首詩描繪的是暮春的景象。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4)帶著這樣的理解再來讀詩的前兩句。

點評:借助想象生成畫面,重現古詩中淡定深遠、生意蔥蘢的意境。對比賞析,感受春天的不同階段,感受不同的詩人筆下春光的異彩紛呈。在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礎上再來讀,這種讀,就不僅是字正腔圓,音韻和諧,停頓合轍,而是和詩人的心靈唱和了。

2.學習后兩句

(1)自由朗讀后兩句詩,這兩句詩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兒童是怎樣追黃蝶的?相機理解“走”的古義。如果你是那名追蝶的兒童,“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后,你會怎樣?

五、想象拓展,積累語言

1.如果你是詩人楊萬里,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樣?請你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這首詩。

2.指導背誦。

(1)借助掛圖,想象畫面,進行試背。

(2)指名背誦,對當堂背會的予以表揚鼓勵。

點評:在語文課堂上,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背會一些經典,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精髓的傳承。這樣可以讓學生豐富積累,積淀語感。長此以往,學生必將“腹有詩書氣自華”。

篇9

宿新市徐公店的詩意思是在稀稀落落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已經凋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還沒有形成樹陰。兒童們奔跑著,追撲翩翩飛舞的黃色的蝴蝶,可是黃色的蝴蝶飛到黃色的菜花叢中,孩子們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們了。

詩歌描寫的是暮春農村的景色,詩人在徐公店住宿時見到的田園風光。一道稀疏的籬笆,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樹上的花紛紛凋落,新葉剛剛冒芽,還沒形成樹蔭。孩子們奔跑著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可是黃蝴蝶飛入金黃的菜花叢中后,孩子們再也找不見它們了。詩歌將農村的生活和景致描繪得惟妙惟肖,真實感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聽了一些老師的課,在網上也看了一些老師的教學設計,都想突出作者對童趣表現,讓學生感受到鄉村兒童天真可愛的形象,讓學生會產生心靈的共鳴。筆者也很想來獻計獻策,還想表達自己對于古詩教學的一點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生字,正確、端正地書寫生字。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情感目標:展開想象,在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教學重點: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亭亭玉立的荷花嬌媚動人,鮮嫩的蓮蓬清香誘人,令人賞心悅目的荷塘美景。)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荷塘的美。

(設計理念:讓“現實生活”這一活的資源與生動的畫面結合在一起,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結合,讓學生眼前一亮,身心愉快,為輕松學習古詩奠定了心理基礎。)

二、精讀感悟

(一)自讀古詩,整體感知

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正確、流暢地朗讀古詩。

2.記下不懂的問題。

(二)出示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的詞語解釋,再讀感悟。

1.出示: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撐:撐船,用篙使船前進。

艇:船。

撐:

解:懂得、明白。

浮萍:一種水生植物。

2.再讀古詩,猜一猜每句的意思。

(設計理念:這種只出示重點詞語解釋,讓學生猜整句、整首詩意思的辦法,為以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鋪墊。)

(三)感悟童趣,和文本對話。

1.體悟“偷”之頑皮。

提問、引導:

(1)“偷采”是什么意思?小娃為什么要偷采白蓮?(可能是饞了,可能是家長為了防小孩溺水……)此時,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樣?

(2)你怎么理解“偷”?你認為這樣的行為正確嗎?如果故事中的主角是大人,你又怎么看待?

(3)從這一個“偷”字,你讀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設計理念:生活就是課堂,讓學生感同身受地感悟教材內容,真正做到和文本對話。)

2.品味“不解”之天真。

提問、引導:“不解”是什么意思?小娃不解什么?他(她)會怎么做?

(四)讀中感悟,用讀來表達。

1.說說自己的感受,指名讀。

2.教師表達自己的理解,前兩句“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體現的是得手后的得意,后兩句“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體現的是露陷后的驚訝和慌張。

3.趣味朗讀: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加上“嘿嘿”)

(加上“哎呀,不好”)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4.自由練讀,背誦古詩。

(設計理念:先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再出示教師的理解,僅為一家之言,供優秀學生參考,也為后進學生提供范本。)

三、介紹作者:

1.你們知道一位叫白居易的詩人嗎?說說你對他有哪些了解。

2.投影出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設計理念:白居易無疑是偉大的詩人,我們先學其詩,再來認識他的偉大。與先介紹他的偉大,再來學其詩相比,更能讓學生們信服,往大了說,有益于學生在成長的路上認識權威,而不是曲于權威。定性的認識在感性認識之后,這樣才有理有據。)

四、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提議搜集白居易的詩。

2.提議搜集有關寫鄉村兒童天真可愛的詩詞。

3.出示相關閱讀內容,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朗讀積累。

大兒鋤豆河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高鼎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喜韓少府見訪》胡令能

(設計理念: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所收集的詩句,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還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根據多年教學經驗,部分后進學生或者家中缺少資料的學生,在課后搜集資料方面常完成得不盡如人意。當堂出示一些需要搜集的資料,能有效幫助他們。)

五、總結,升華情感

同學們,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讓人神往的,珍惜你們的童年,讓你們的童年生活更多姿多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