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也妮葛朗臺讀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3-28 01:2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歐也妮葛朗臺讀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千樹萬樹梨花開”:讀中記

要表演名著課本劇,全班應熟讀名著作品,如千樹萬樹的梨花競相開放,有著濃厚的閱讀氛圍。

首先,老師必須先于學生熟讀原作品,了解作品,知道學生閱讀可能遇到的問題,需要哪些指導,做些引領性的筆記。其次,為了消除對作品的陌生感,可結合作品影視的視覺和文本的視覺,如微課程播放精彩鏡頭,掀起情感的漣漪,激發學生品賞名著的興趣。之后,就以學生潛心閱讀為主。如推薦《三國演義》,先開展作品推薦會或作品導讀課,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時代背景、梗概、一些經典故事等。接著播放《三國演義》電視劇主題曲,在興趣點上再燒一把火,一切水到渠成,程度好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學生分別閱讀文言版的作品和改編后的青少年版作品。

多遍閱讀作品,要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做手抄小報。半個月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采用故事會、辯論會等形式。交流前,要定好話題,提前做好書面或口頭準備。如讀《三國演義》,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主題閱讀交流會:“曹操是軍事家,還是梟雄”辯論會、“三國知識知多少”知識比賽等,做到“條條道路通名著”。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讀得懂,樂意讀,重復而深入地閱讀作品,牢記故事情節,為后續改編課本劇做準備。

二、“待到山花爛漫時”:讀中編

課本劇作為舞臺藝術,老師要指導學生學習課本劇的特點,加上前期寬泛而有針對性地閱讀《三國演義》,為課本劇編寫做了扎實的素材積累,這樣再參閱人教版語文第十冊課本劇《一截蠟燭》一課,就可以編寫課本劇了。

在創編的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再次閱讀整部作品,熟知作品的主題和故事情節,選擇情節性強、人物性格鮮明、適合本組表演的章節再次討論,定出劇名。圍繞一個事件,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突出人物性格,作為刪改的標準,創編3~5分鐘左右表演的劇本。老師要批閱學生編寫的劇本,提出修改建議。

學生根據修改稿繼續閱讀相關橋段,推敲語言文字,揣摩人物性格,探知作品主題思想。如《三國演義》中“亂世奸雄”曹操已不是歷史上的曹操,對曹操的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的鑒別,是在閱讀中討論,討論中編寫,編寫中再閱讀,來來回回幾遍之后認識了文學的情節性、虛構性和人物的典型性,創編出個性的人物對白、動作、喜怒哀樂等表情,很好地突出諸葛亮、周瑜和曹操等人物的性格特點。

編寫課本劇,是學生對作品的二度開發,也是再讀名著的

過程。

三、“映日荷花別樣紅”:演中讀

課本劇表演能檢驗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熟悉程度。在排練中,小組之間相互觀摩,提出意見,老師可以提些建議,小組根據劇情修改原稿。如作品《歐也妮?葛朗臺》改編的劇本《梳妝盒的秘密》排演:

【葛朗臺撲向梳妝盒抓過來,站在窗子旁邊。“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來。】

小組成員總認為不滿意,吝嗇的特點表現力不夠。采納其他組演員觀看后提出的建議,抓住這個暴發戶葛朗臺貪婪的特性,大家再次閱讀作品,增改為:

【葛朗臺身子一縱,撲上梳妝箱,好似一頭老虎,撲一個睡著了的嬰兒。

葛朗臺:什么東西?(細細撫摩金梳妝匣,慢慢地親吻金梳妝匣,再兩眼放光)噢,是真金!金子!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啊!夏爾把這個跟你換了美麗的金洋,是不是?為什么不早告訴我?這交易劃得來,小乖乖!……

歐也妮(四肢發抖,聲音發顫):“是的,父親,這是夏爾的東西,不是我的。”(歐也妮昏過去。)】

學生多遍閱讀,多次揣摩、討論,成功塑造了狡詐、貪婪、吝嗇的資產階級典型――葛朗臺的藝術形象。一次次的排演,一次次重讀作品,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深刻。

四、“萬紫千紅總是春”:賽中讀

為了提高閱讀的質量,還要重視閱讀成果的展示,舉行名著“課本劇表演”大比拼。

各參賽小組先由編導簡要介紹表演篇目、劇中人,“觀看好的戲,好像臺上臺下合二為一。兒童在做戲的時候,做的人固然自以為在戲中,就是看的人,也自以為在戲中……這種輸入知識的方法,比那空講知識格外親切有味。”(杜威)

觀賞之后,孩子們最有發言權。大家評一評哪組表演得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如觀看作品《城南舊事》改編的《秀貞母女相認》和《我家來了蘭姨娘》橋段表演,組織學生思考、討論“蘭姨娘和秀貞同是弱女子,她們為什么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看比賽,通過互評,教師點評,對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會促使學生再次閱讀。此時,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透過作品的文字表象,領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語言,從作品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以課本劇形式介入名著,以讀帶演,以演促讀,實現“讀演合一”的讀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閱讀中外名著的興趣,打開學生閱讀的門窗,讓他們感受多姿多彩的文學世界。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教育的藝術[M].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

篇2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5

在中學所有基礎課程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工具性、基礎性和人文性的一門學科,語文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語文知識的日積月累及大量精華語言材料,同時這也是提高其它各方面素質的前提。然而,在現實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校常以分析文章結構、總結中心思想以及范文記憶積累訓練的教學模式。中學語文教學為基礎教學,應改變當今令人窒息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能力,強調“學習方法”的指導作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評價能力。”因此,在將來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過去的“識字” 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導,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個性的培養,從而真正的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無論學生在哪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是促進他們求知、鉆研、創新的精神支柱,是為他們提供精神動力的“發動機”,濃厚的興趣往往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促動他們去獨立思考、仔細觀察,并認真分析問題,從而可使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時可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開發。教學時,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及實際的教學目的,稍作改變而創設一個最佳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興趣。比如,可以采取疑問導入方式,創造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情境。

設疑并非一般性的課堂提問,也無須學生來回答,目的是為了創作懸念,使學生帶著問題和疑問來進入課堂角色,例如在講《威尼斯商人》時,老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引導課堂:我們都知道豐富的文學寶庫里包含了很多與眾不同的形象,有沒有人知道“吝嗇鬼”這個文學的形象呢?老師今天就告訴大家,這里包括果戈理著名小說《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法國莫里哀的古典喜劇《吝嗇鬼》的主人公阿巴貢;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臺》的主人公葛朗臺,以及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作品《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夏洛克到底有多么吝嗇多么貪婪。結下了大家來看課文。如此以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集中起來,帶著好奇和疑問來學習,將會收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二、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

讓學生讀進去,著力感悟。讀,是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自由通讀課文,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細讀,在讀中產生問題、體驗情感,再引導學生探究、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在學生讀的同時就進入了文章意境,感悟了文章表達的情感。《新課標》一再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這就是說要真正讀懂文本,其關鍵性的方法在于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體驗作品的人、情、美、理。

三、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或內容摘記

培養學生寫讀后感的習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到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老師在此過程中要做好引導與指導工作。鼓勵學生把自己在讀文章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同學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同時也使學生能夠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對于有些同學不喜歡長時間閱讀的特點,老師可以采取先引導他們進行定時定點的閱覽雜志、報紙等,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作息時間與生活條件,盡量要求大家能夠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多閱讀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也可以給同學們提些指導意見,如童話類《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小說《紅樓夢》、《水滸傳》等,在閱讀的同時,堅持寫讀書隨筆,或做好內容摘記。

四、學生質疑法

篇3

[關鍵詞]控制論 課外閱讀 文學作品 指導調控

2006年12月,我校申報了汕尾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與調控的研究》,2007~3月,獲汕尾市教育科研辦公室立項。三年多來,按照課題計劃與方案,我們作了大量的具體工作。現已進入結題階段。茲將研究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實驗的背景

1.“大語文教學觀”的要求

根據大語文教學觀。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課外閱讀正是語文學習的過渡,是聯系課堂內外的紐帶和橋梁,因而它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相應要求:“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3.高中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

在語文學習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外閱讀門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時代里影、視、歌的繁榮,文本閱讀面臨多方面挑戰。現在的高中學生普遍存在課外書籍閱讀量少、缺乏老師和家長的指導、隨意性很大等問題。

基于以上諸多原因,我們認為。高中階段必須加大學生課外閱讀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閱讀,使廣大高中生廣吸收,厚積累。語文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二、實驗步驟及成果

(一)實驗步驟

1.調查分析學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現狀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應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學生對閱讀能力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學生對閱讀能力的認知程度是我們這次調查首先關注的問題。課題組于2007~4月對全校的20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課外文學作品閱讀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當前高中生課外文學作品的閱讀現狀并不理想。表現為:閱讀時間少,閱讀量小;閱讀內容檔次不高;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分清主次

(1)教學大綱推薦(高中部分)書目(20種)。《論語通譯》《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圍城》《哈姆萊特》《堂吉訶德》《歌德談話錄》《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復活》《普希金詩選》《泰戈爾詩選》《老人與海》《談美書簡》《匹克威克外傳》。

(2)配合教材介紹書目。學習節選介紹全文。如學習《林沖風雪山神廟》介紹《水滸傳》,學習《寶玉挨打》介紹《紅樓夢》。

(3)補充介紹現當代中外名篇。錢鐘書小說《圍城》,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詩歌《鄉愁》,舒婷的詩歌《致橡樹》,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

另外,我們還結合時尚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增強學生對流行文化的“免疫力”,體會文本閱讀的妙處。由電影《花季雨季》介紹小說《花季雨季》,由韓寒現象介紹《三重門》,由《人間四月天》推薦徐志摩的詩集。

3.指導學生明確閱讀量和閱讀時間

如果課外閱讀的量過大,成為學生的負擔,就不利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閱讀量不足,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我們以語文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外閱讀量為依據,“高中一年內自讀五部以上的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高中三年累計的話可達450萬字。我們如果每天閱讀15分鐘,那么每月可以閱讀半本書,一年可以閱讀5本書,中學六年可以閱讀30本書,這樣才能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得課外閱讀的任務落到實處。

4.為學生舉辦文學講座,指導學生組織“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研究性學習活動

為了提高我校學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能力和文學作品創作能力,課題組鄭旺吉、黃澤鎳、蔡贊生等老師分別為學生舉辦了《人教版“課外文學名著導讀”解讀》《散文鑒賞的理論與方法》《中學生與文學創作》等文學講座。均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同時,指導學生組織“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研究性學習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學生閱讀課外文學作品的興趣與自覺性,提高了學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能力和文學作品創作能力。

5.組織學習控制論原理,具體運用加強閱讀指導

控制論原本是關于生物系統和機器系統的控制和通訊的科學,我們用來研究高中生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調控與指導上,使研究過程更富有科學性。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把研究目標通過具體的研究內容體現出來,按照運籌學的觀點,對事物運動的程序安排有科學的線性規劃,在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過開展課題研究理論探究與實際操作,課題組成員基本掌握了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進行有效的指導與調控的方法,將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加以推廣。課題組成員撰寫了相關的研究論文(課例)。參加汕尾市教育教學論文(課例)評選,獲得良好成績,其中三篇發表在語文核心期刊上。如鄭旺吉老師撰寫的《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文學花園》榮獲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一等獎,2009年3月發表于《中學語文》;《淺談散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獲2009年度二等獎,2010年1月發表于《中國校園文學(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詩名句,增強作文文化底蘊》2009年12月發表于《中國校園文學(教研版)》。蔡贊生老師撰寫的《語文課中教9幣的動情與傳情》獲2008年度一等獎,《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品質的培養》獲2009年度三等獎。沈心燕老師撰寫的《體驗“四美”――鑒賞古典詩歌》獲2009年度一等獎,鄧瑤旋老師撰寫的《古典詩詞教學中的美育初探》獲2009年度二等獎,林少豪老師撰寫的《現代詩鑒賞教學三步讀》獲2009年度三等獎,黃小萍老師撰寫的《談如何培養并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獲2009年度三等獎,林學輝老師撰寫的《古典詩詞研究性閱讀教學案例》獲2009年度一等獎。鄭旺吉老師的文學鑒賞課《古典詩歌鑒賞解題技巧》、《寒風吹徹》分別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陸豐市高中語文學科教研會上舉行公開課,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詩意探究”于2010年4月榮獲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語文選修課觀摩課二等獎。

2.通過閱讀相關研究書報和上網搜索等各種途徑,搜集整理了各種文學體裁閱讀鑒賞理論與方法指導、課外文學名著導讀、課件和課外文學名著電子書籍、“電視文學”“百家講壇”等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視頻材料,充實了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教學資源。

3.實現了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進行有效的指導與調控,課題組教師積極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研究性學習”,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學習小組學生撰寫了《郭敬明小說對高中生的影響研究報告》、《絕美之下的短暫》、《解讀曹孟德》、《讀書就是生活》、《紀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頭的一天》、《課文中的愛情》等讀書筆記,參加各級各類作文競賽,獲得良好名次,并發表在各類報刊上。

4.實驗班學生基本上實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提出的要求。學生在考場作文和課外練筆中創作了數量可觀、質量上乘的文學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榮獲市級、省級和國家級比賽一、二、三等獎,部分作品發表在各類報刊上。

三、反思與展望

當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時,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同時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1.由于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學生,或多或少心存顧慮,在課外文學作品閱讀活動方面時間、精力、財力的投入不夠,缺乏真正的自覺和熱情。

2.在我們對學生進行課外文學作品閱讀文學熏陶。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審美觀受到了沖擊,一些“前衛”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學生的影響都是較大的。因而在欣賞一些佳作時,學生對其中所傳達的一些觀點、人物的行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對這些作品失去了興趣。這些充分體現了學生對傳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不理解,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有待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