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3 13:24: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趣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趣的故事

篇1

有趣的童話故事較多,列舉如下:

1、《丑小鴨》。《丑小鴨》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首次出版于1843年。這本書寫了一只天鵝蛋在鴨群中破殼后,因相貌怪異,讓同類鄙棄,歷經千辛萬苦、重重磨難之后長成了白天鵝的故事。《丑小鴨》說明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為這目標而努力奮斗,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要緊,“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堅強的面對。

2、《豌豆公主》。《豌豆公主》,又譯《豌豆上的公主》,是安徒生故事系列中的一個。《豌豆公主》講述了關于王子尋找真正的公主的故事,故事簡單。

3、《三只小豬》。《三只小豬》是著名的英國童話。以會說話的動物為主角,是全球兒童所熟知的童話之一。三只小豬是兄弟,為抵抗大野狼而有不同的遭遇,大哥蓋草屋,二哥蓋木屋,三弟蓋了磚屋,最后只有不嫌麻煩的三弟的屋子沒有被大野狼弄垮,還把大野狼給煮來吃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蘇格蘭有一個名叫麥金托什的橡膠工人,因為家里太窮買不起雨傘,所以雨天總是冒雨趕路。1823年的一天,他在工作時不小心將一些橡膠汁滴到了自己的衣服上。麥金托什有些懊惱地用手指去擦粘在衣服上面的橡膠汁,試圖將它弄掉。誰知橡膠汁覆蓋的面積越來越大,粘得也越來越結實,根本拿它沒辦法。結果麥金托什只好穿著這件上面糊有橡膠汁的衣服上下班,卻意外發現這件衣服竟不會透雨。

麥金托什眼睛為之一亮,情不自禁地想,假如在衣服上面涂滿橡膠汁,不是可以用來擋雨嗎?他說干就干,于是第一件雨衣便由此誕生。后來,麥金托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雨衣廠的老板。

攝影技術

1838年,法國化學家達蓋爾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膠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時,仍不得要領。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有一個影像留在了膠片上。他于是將附近的化學物品逐一挪開,看看究竟是什么東西造成了這個現象。最后,他發現,原來是一支溫度計打破后遺下的水銀。攝影技術便從此誕生了,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無煙炸藥

1896年的一天,瑞士化學家雄邦做試驗時不小心把盛滿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時未找到抹布,他趕緊去拿了妻子的一條棉布圍裙來擦桌子。圍裙浸了溶液,濕淋淋的,雄邦怕妻子看見后責怪,就到廚房去把圍裙烘干。沒料到靠近火爐時,只聽得“噗”的一聲,圍裙被燒得干干凈凈,沒有一點煙,也沒有一點灰,他大吃一驚。事后,他仔細回憶了經過,頓時萬分高興。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合成了可以用來做炸藥的新的化合物。為此,他多次重復了實驗,肯定了結果無誤,遂將其命名為火棉,后人稱之為硝化纖維素。就這樣,一條圍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炸藥的問世。

馬虎天文學家發現新小行星

馬虎大意是自然科學家的大忌,因為它常常導致錯誤的結果。但是,美國的天文學家阿姆布爾基可要感謝他的一次失誤,因為他由此偶然地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

阿姆布爾基在某一天使用計算機控制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空時,將坐標調錯,望遠鏡焦點沒有對準他的預定目標。但是,這一疏忽竟使他發現一個直徑3公里大小的小行星,目前這顆新發現的行星已被小行星中心命名為2000NM。這顆小行星目前距地球的距離為2200萬公里,現在,全世界的天文臺都在跟蹤它,以便得到有關它的進一步資料。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會與地球碰撞。

油炸土豆片

一位名叫喬治·克拉姆的廚師早在1853年就發明了這一至今倍受人們鐘愛的食品。當時,他的一位顧客曾抱怨說他把土豆切得太厚,后來他便將土豆切成薄片再進行煎炸,結果油炸土豆片就迅速成為世人最為歡迎的休閑食品了。

篇3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晴

周六上午,我在直捷惠博上作文課。咦,教室里的同學們怎么個個神采風揚?我們在做什么?原來,我們正在進行一個有趣的活動——成語故事會。規則是這樣的:老師要求每個同學上臺講一個成語故事,但故事盡量不能重復。

故事會開始了。第一個上臺的是楊佳雯,她講的是“守株待兔”。她看上去有些害羞,雖然面對著我們但頭卻是一直低著。她的故事講完了,只有稀稀啦啦的掌聲。因為大家覺得她的聲音太小了!程老師鼓勵她說:“楊佳雯,下次聲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接下來陸續又有同學上臺,聲音比她大了許多。我抽的是9號,終于盼到我上場了,我講了一個“專心致志”的成語故事。故事講完了,我仍意猶未盡,就又給大家講了一個英文的成語故事“Theclevercrow”。這回,在我講演時,只聽臺下一片唉聲嘆氣,他們都說沒聽懂,我汗。我后面還有王睿講的“畫龍點睛”、趙秀雯的“拔苗助長”等等。一節課下來,我們全班共講了20多個成語故事,真是既聽了故事又長了知識。

這真是一堂別開生面的作文課!我們期待著下一堂作文課的到來。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雁塔路小學三年級:吳思彤

篇4

孫悟空,靠一雙火眼金睛識別真偽,認出妖怪,多神奇呀!要是我能變出一雙火眼金睛,看透世上的一切,該多好啊!

星期天下午,我在家寫作業。突然困意襲來,我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朦朧中,我發現自己果然有了一雙火眼金睛,并幫助地質勘測隊員勘測出了高能源礦藏。于是,公安局請我去幫他們抓A級逃犯。我向聯合國報告A國B市要發生特大地震……頓時,我在全世界都有名了,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誠誠,誠誠!”我被媽媽拍醒,“做什么夢這么高興?”我一驚,原來這是一個夢。

【啄木鳥醫生】

小作者運用夢境寫出自己變火眼金睛為人們謀福,構思巧妙,主題鮮明。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詳細寫出變火眼金睛后發生的故事,讀來無味,讀者也不明白怎樣抓逃犯、怎樣預報地震。

建議:原文中寫了三件事,你可以詳寫其中一件,如看穿地殼,發現寶礦,從而表現火眼金睛的神奇。在略寫其它兩件事情時,也要強調火眼金睛的作用——看透世上的一切。這樣,你才能看到逃犯的藏身之處,看到地殼的反常運動,從而抓住逃犯、預報地震。

【康復出院】

篇5

阿威來到德國幼兒園,認識了各種各樣性格的小朋友。

亞力山大是這里的搗蛋鬼,他弟弟尼可當他的隨從。有一次他們把小朋友埋到沙坑里,只露出一個頭。老師發現后懲罰了他們,讓他倆把小朋友玩的時候倒在各處的沙掃到簸箕里再倒回沙坑去――本來這件事是大家一起做的。亞力山大兄弟要讓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他們的厲害,當然也要讓阿威知道,所以有一次阿威走進廁所,他們就用繩子把門拴上。這事被希臘男孩格奧格看見了,就去告訴老師,老師來把阿威放出來,亞力山大兄弟自然又受到懲罰。

亞力山大便對尼可說:“兄弟,我們該對希臘人做些什么了。”

尼可說:“是的,哥哥。”

亞力山大揮舞著一根樹枝走到格奧格面前,他要把樹枝揮舞到格奧格頭上。但樹枝被奪過去了,是阿威奪過了樹枝,并把它扔在地上。

亞力山大兄弟吃了一驚。

阿威扔掉了樹枝,心里也有點怕,亞力山大和尼可的個子都比他高。他忽然想到電影里的少林和尚,便將腿跨開,雙手握拳,嘴里“嗨”地一聲喊!

亞力山大兄弟被鎮住了。因為他們也看過中國的功夫片。

第二天,亞力山大帶著尼可來拜阿威做師傅,他們已經學會了中國人拜師傅的動作。他們希望阿威能答應教他們中國功夫,教一點也行。但阿威說他其實不會,一點也不會。亞力山大兄弟不相信,三天兩頭纏著阿威要學功夫。阿威的爺爺是位京劇演員,他后來到德國來時,阿威趕緊向他學了幾招,現買現賣地教給亞力山大兄弟。盡管這是戲臺上的架式,不是真功夫,亞力山大兄弟已經很高興了,不過阿威要他們答應不用這“功夫”欺負人。

一次抬高!兩次抬高!三次抬高!

在阿威的那個德國幼兒園里,誰過生日了,誰就可以決定當天做什么游戲。比如要是亞力山大過生日,就會被連人帶椅子抬高3次,聽大家喊著:“一次抬高!二次抬高!三次抬高!長命百歲!”這種時候阿威總會想,大概國王就是這樣。阿威不僅羨慕被抬高的人,也羨慕抬別人的人。這種事老師總是叫兩個長得最壯、最有力氣的男孩干。阿威的生日在復活節,放假的時候,他知道自己是輪不到被抬高了,但他相信他的力氣會一點點大起來,總會大到能抬起別人。不過他沒想到伙伴們的體重也會增加。離開幼兒園前,最后一個過生日的是女孩娜塔麗,她瘦小得像個小巫婆,于是勞拉老師滿足了阿威的要求,讓他和亞力山大一起抬椅子。

娜塔麗的眼睛長得對在一起,醫生讓她一只眼睛戴個罩子,說這樣可以矯正對眼。連兇狠的亞力山大兄弟都很少惹娜塔麗,除了她戴眼罩的樣子很像海盜,還因為她尖叫起來實在讓人吃不消。

每當來了新伙伴,娜塔麗總喜歡去試探試探,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阿威搭積木,娜塔麗她也搭積木,然后她不慌不忙地從阿威搭的房子上拿走一塊積木。

娜塔麗想,阿威會叫起來,她要聽聽阿威能叫得有多響。

但娜塔麗失望了,阿威只看了她一眼,就一聲不吭地又搭自己的房子了。娜塔麗想,即使他不叫,也該把被別人搶去的積木搶回來,這才像個男孩呀。

可阿威想的是,媽媽說男孩應該讓女孩,被女孩拿走積木要一點也不在乎,這才像個男孩。

娜塔麗再給阿威一個像男孩的機會,她又拿走一塊積木。

而阿威繼續像男孩,繼續不在乎。

娜塔麗忍不住了,她很氣憤地一把推倒了阿威的房子。

篇6

關鍵詞: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 以聲感人 留白藝術 以形悟境

古典詩詞是古典文化中最純粹、最優美的文學,它凝練、含蓄,生動、形象,并賦于音樂美。因為其本身具有的特質要求古典詩詞教學應利用一切相宜的手段,運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以有效策略從還原詩詞的本質做起,引領學生實現與詩詞作品的對話,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感受它們的音樂美,領悟它們的意境美,體會它們的語言美,學生以獨立的生命個體進入古詩詞的情境中,獲得獨特而鮮活的生命體驗和審美愉悅,進而提高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可是現狀是很大程度上我們的古詩詞教學方式依然沿襲文言文的教法,當古詩詞教學中的一元化闡釋代替了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讓它無法展現其獨特的魅力。教學中的另一現象也足夠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思:新課改已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數年了。但同時也出現了學皮毛而不究深理的現象,流于形式,重花樣而不重品味。這種浮華熱鬧并非實施了真正、有效的教學。

如何在新課標理念下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以聲感人――還原古典詩詞的音樂美

打開詩歌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音樂和詩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屈原正是在楚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楚辭,漢武帝設置樂府為詩歌配曲,后世就把這類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叫做樂府,而宋詞元曲更是把詩和音樂融合在一起。故而在古詩詞教學中,不論是傾聽還是吟唱,音樂總能牽動人的情感讓人步入美妙的境界,學生也往往會在美麗的音樂氛圍中和詩人產生共鳴,從而實現對詩詞的審美情感體驗。

當悠揚的旋律響起,當聲情并茂的朗誦、表演,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背景的展示回響在耳邊、展現在眼前時,學生會受到感染,獲得生動、直觀的感受,從而增強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以及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體會與感悟。

比如教讀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時可讓學生欣賞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教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讓學生聽王菲演唱的現代版的《明月幾時有》;通過“聽”的形式,誘導學生沉浸于詩詞,引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如岳飛的《滿江紅》借助金戈鐵馬沙場征戰的影視畫面和歌曲《滿江紅》深沉凝重的旋律,創設一種慷慨激昂的情感氛圍,學生很快地與民族英雄產生情感共鳴。

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疊字的運用,聲調極為和諧,其獨創性為歷代評論者盛贊,是典型的古典詩詞音樂美的體現。所以教學《聲聲慢》時我自己先學唱,學會了以后就在課堂上唱,學生靜靜地聽我唱了一曲聲聲慢,給了我熱烈的掌聲,學生也學唱,效果很好。后來有學生和我說,因為會唱了,所以記得特別牢。對于這樣古詩詞而言,音韻悠長再加上它的豐富的內蘊怎能不讓人回味無窮,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呢。

二.留白藝術――還原古典詩詞的凝練美

我國的古典詩詞,語言精練,言簡意豐。許多詩歌都運用了這種留白藝術,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王維的《雜詩》是嫻熟運用中國畫的留白藝術的典范:“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詩人以白描記言的手法寫出一段故鄉來人情節,以寒梅是否著花設問,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無限相思,而這種相思卻是由讀者讀出并豐富了的。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墻來”引發的是讀者無窮的遐想。所以我們要把美的空間留給讀者觀眾進一步去領略與創造,我們應該把這空間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想像補充留白內容,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提高欣賞能力,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卻索然無味。

留白的本質是聯想和想象空間的延伸。中國古典詩詞講求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朱光潛先生說:“欣賞活動同時是一種想象活動。”可以這么說,一個學生能不能想象是他能不能讀懂一首詩的關鍵。“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將他們直觀的感受同自己熟知的場景、知識和生活體驗、情感經歷結合起來,幫助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詞的美妙,并最終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們可以先選擇課文里的名篇名句進行想象擴展,緊緊抓住文題,調動生活常識。教杜甫《登高》時,我讓同學們就“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句進行想象。一位同學是這么想象的:風很急,天很高,猿在悲哀地鳴叫,小島很干凈,沙子潔白,鳥兒在飛來飛去。顯然這種淺層的想象沒有融入對作者情感的體驗。于是,我又提醒大家聯系題目,調動自己的生活常識:秋天了,秋風是怎樣的,大雁是怎樣的,離家在外的羈旅之人此時會有怎樣的心境,然后再想象。那位同學之后是這樣聯想的:作者迎風登上高處,展現在他眼前的是高高的天空下鳥兒在白色的沙渚上盤旋翻飛,耳邊不時能聽見猿的哀鳴。他的這一次想象不僅立刻讓我們的眼前出現一幅立體的畫,而且使這句詩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也頓時顯現。通過這樣的練習,激活了學生言語活動的創造性,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有情有趣,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始終在文本語言的內部快樂進行。學生學會通過合理想象去讀懂內容,并在不經意間達到與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的分析逐步結合,獲得鑒賞能力的提高。

三.以形悟境――還原古典詩詞的形象美

黑格爾說:“就詩的表現方式來說,詩顯得出整體藝術(或藝術總匯),所以在詩的領域里,其他各門藝術的表現方式也用得上。”可見借助于形象性強的一些形式,如繪畫、表演、仿寫等是有助于加深詩意的理解的。像采用譯成現代詩的形式,雖然是文字與文字之間的轉化,但翻譯時不散文化,注意到詩歌的韻律和節奏,亦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國古典詩詞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意境為解讀者營造的其實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老師需要激發學生透過文字去欣賞這幅圖畫。而領會畫中之意重在對其意境的解讀。因而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注重對意象的分析,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對其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對詩歌產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們才會有深摯的審美情感;對意象沒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體會,對詩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從而審美情感也是膚淺的。

例如教學《詩經?靜女》時,“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女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位嫻靜的少女,在與情人約會時,躲藏在城墻的角落里,赴約的青年男子來了,不見女友,四下張望,不由自主地搔首。一個嬌媚頑皮,一個純情赤誠。形象鮮明、畫面生動,如在眼前。于是這堂課就設計以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同學們帶入語言描繪的境界,既有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而且也令同學們深深折服于我們的祖先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和激起學習古典文化的熱情。

畫詩與改寫詩也是以多樣化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和思維,進而提高學生詩詞學習的興趣和自我學習的積極性。教材中的許多古詩都是“詩中有畫”。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好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我們可以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方法打開學生的心扉。改寫詩、化詩入文等則是在教學實踐中將古詩詞教學和作文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化詩入文等形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教學方法既可有助于學生打開寫作思路,借鑒詩歌的創作方法,將詩化的語言和意境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豐富學生作文的內涵,可以讓他們的作文洋溢著人文的氣息。

篇7

股東的數量不同。依據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為2~50人。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則沒有數量的限制,有的大公司達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

股東是股份制公司的出資人或叫投資人。以股東主體身份來分,可分機構股東和個人股東。機構股東指享有股東權的法人和其他組織。機構股東包括各類公司、各類全民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各類非營利法人和基金等機構和組織。個人股東是指一般的自然人股東。股東是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有權出席股東大會并有表決權,也指其他合資經營的工商企業的投資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旅游景點的意象空間打造

過去,旅游景點的建構多停留于大眾交通運輸、飯店、餐廳及游憩場所建設等打造方式,此類方式多是以物質和功能為導向的 “硬性”空間建設,這些功能在各個景點都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復制,如此的話,那游客又何必要舟車勞頓前往某一特定景點旅游?因此,一個景點能具備吸引力,絕對不是建立在上述的物質及功能空間的打造,而是“軟性”的空間打造,即“意象空間”。

“意象空間”的打造是透過符號系統的組合來訴說該景點背后的故事,并以此符號體系所構成的故事來吸引游客體驗。透過各種媒體、各類宣傳機器共同制造出照片、明信片、膠片、模型所捕捉到的凝視,復制或再生產更多的凝視物供游客追尋,滿足人們的視覺享受。他們以行銷為手段與各類媒體共謀,將其所想帶給游客的意象以符號為元素、以媒體為渠道、以故事為包裝,將其景點意象傳播給消費者。游客依循由符號結合所打造的意象故事去完成自身的旅行故事,與其說游客對物質景點的追求,不如說對景點故事意象的追求。

文化旅游景點的故事敘事與游客的“ 后設詮釋”敘事理論通常用于電影傳播,說明了由故事的真正作者(創作編劇)將文本傳播到真正讀者(觀影者)間的流程。此流程順序為,真正的作者隱身作者敘事者聽講者隱身讀者真正讀者。在此,本文將此理論運用至旅游景點故事傳播中作探討。在旅游景點的故事傳播中,真正的作者可以是市政體系以及景點資本建商,這些單位為了達成其目的而以故事為手段賦予景點符號價值以建立景點的意象空間。真正的讀者即為景點的潛在游客。由隱身作者到隱身讀者的中間四個環節即為故事的內容,即是對于旅游景點的符號建構與故事宣傳的過程。這些內容可以由多元的載體所承載,例如:廣告、旅游書、影視、雜志、廣告牌。雖然故事內容是建構景點空間意象的一項重要手段,但景點的故事驅動核心概念不應該僅停留與此。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講得天花亂墜、天馬行空,但故事的重點并非作者,而是讀者,若應用于旅游業,即是游客。游客對于故事的感受、接受以及進一步詮釋才是故事的價值所在,而并非作者的描述內容。因此,本文延伸了“敘事理論”的流程,加上了游客的“后設詮釋”。“后設詮釋”概念來自于《商品的價值》(The Worth of Goods)一書,其提到文創的商品多為非實際效用性,因此它們須與消費者認知意識的連結才能評斷其價值。文創商品價值的評斷來自于消費者“后設詮釋”的建構,這是由觀看者自行解釋理解而存在的價值,并非真實的存在。旅游景點,尤其是以故事為標榜的文化旅游景點,其性質與文創商品雷同,皆需仰賴消費者的“后設詮釋”來評斷其價值,并在社會脈絡中加上稱譽,以提高其在社會脈絡的象征意象與價值性。稱譽,不只是商品營銷販賣的說詞,它是一套消費者自主建構的機制。以往對于旅行的探討多著重在“旅行前”的規劃與“旅行中”的體驗,很少研究聚焦于“旅行后”游客對景點的詮釋。比爾貝克在《小城市的地方品牌打造》一書里將一趟完整的旅行以游客的角度分為搜尋、計劃與比較預訂、旅途抵達、參觀拜訪、旅行后等五個階段,最后一個重要階段是“旅行后”。在現今社群媒體與自媒體發達的年代,游客在旅行后甚至是旅行中透過網絡發表旅游的心得,這是一種游客對景點體驗的詮釋,是一種旅行后的后設詮釋,由游客自行添加景點的價值并自發性地將其稱譽公諸于當今的社群媒體上。當游客自身變成了景點故事的傳送者,相較于有商業及政策目的的真實作者更具說服力。

夢想實現的國度――迪士尼樂園

迪士尼以夢想為素材、卡通影片為手段,將故事深深地植入消費者心中。卡通即是迪士尼建立景點故事的敘事手段,且更強于廣告、旅游書等載體。游客帶著這些從卡通世界所取得的夢想藍圖,期待有天能到迪士尼樂園實現他們的愿望。迪士尼王國的利基點在于先將夢幻的故事內容植入人心,讓追夢者依照藍圖尋找夢幻國度,而迪士尼樂園即是追夢者實現夢想的王國。至今,迪士尼仍舊透過卡通與電影動畫不斷地創造新的故事,這些夢想是樂園不斷更新的游客驅動力,使其樂園永遠賦予游客有再度拜訪的理由。

篇9

【關鍵詞】語境創設;誤區分析;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1-0047-03

【作者簡介】蘇杰,江蘇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學(江蘇淮安,223005),一級教師,淮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小學英語骨干教師。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主張學生要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語境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觀因素。語境可以分為宏觀語境和微觀語境。小學階段主要涉及微觀語境,即語言學習的具體環境。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多以圖文結合的故事形式出現,有的有完整的語境,有的需要教師創設。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看,不管是教材提供的語境,還是教師創設的語境,都應該具有真實性、整體性、直觀性等基本特征。

一、英語故事語境創設的誤區及分析

誤區一:語境缺乏直觀性

【案例1】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6 What time is it?中Story time版塊的教學片段。

教師通過PPT呈現一個時鐘圖片,與學生進行Free talk。

T:What’s this?

Ss:It’s a clock.

T:Yes.It goes tick-tock.It can tell us the time.What time is it?

Ss:It’s ... It’s time for ...

揭示課題:Unit 6 What time is it?

師生用新授的句型問答操練,在操練中學習新單詞及句型。

S1:What time is it?

S2:It’s ... It’s time for ...

該教師在進行時間的教學時,先通過PPT呈現一個時鐘圖片,并問學生What time is it?引導學生回答It’s ... It’s time for ...。接著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練習,再呈現四個時鐘圖片,讓學生小組進行練習。整個過程中,學生對話積極。看似沒有什么問題,殊不知該教師創設的語境依賴課件,缺乏直觀性,學生雖在對話,但缺乏實踐體驗。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會認識時間,對動手操作很有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直觀的語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并自主建構知識。

誤區二:語境缺乏整體性

【案例2】譯林新版《英語》四下Unit 7 What’s the matter?Story time版塊教學片段。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教師在熱身環節設計了Do actions的游戲,在做完動作后提問。

T:Are you happy?

Ss:Yes.

T:But some of you are not happy.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

引導Ss:He\She is hungry\thirsty\tired.

2.Learn the story

Task 1 Try to answer

What’s the matter with Liu Tao?

學生聽錄音猜測并回答問題He’s thirsty and tired.

T:(呈現第一幅圖)What does his dad say?

S1:Come and have ...\Would you like ...?

Act the dialogue.

Task 2觀看卡通,并完成下列對話

D:What’s the matter,Tao tao?

L:I’m .Can I have some ?

D:Here are.

L:Thank you.

T:(呈現第二幅圖)Learn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Task 3 Try to dub

T:(呈現第三幅圖)Listen and repeat.

Task 4 Try to act

1.Read in roles

2.Act out the story

該教師首先通過Do actions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呈現本班學生照片,Some of them are not happy.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引出hungry,thirsty,tired等單詞并教授,進入故事文本后,教師對Story time設計了三個任務,這是一般故事教學的處理模式,但是在教學中,該教師將故事分為一幅幅圖片,然后處理難點并閱讀表演,這樣就把一個完整的故得支離破碎,且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以致最后的表演環節被一再壓縮,沒能拓展。

誤區三:語境缺乏真實性

【案例3】譯林新版《英語》四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 中Story time版塊的教學片段。

Free talk環節中,師生的對話如下:

T:I can play table tennis.Can you play table tennis?

S1:Yes,I can.

T:Can you skate?

S2:Yes,I can.

T:Can you swim?

S3:Yes,I can.

然后教師給出一系列圖片,讓學生兩人一組練習并展示。

S1:I can play basketball.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2:Yes,I can.

S3:I can skate.Can you skate?

S4:No,I can’t .I can swim.

然后呈現Liu Tao、Mike的圖片Can Liu Tao\Mike play basketball?Watch and answer.進入故事文本的學習。

在案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Free talk,引出Can you ...?Yes,I can.No,I can’t .句式的教學。但是在實際對話中,筆者發現學生都回答Yes,I can.在學生同桌練習時,筆者發現學生總是選定某一兩幅圖,進行機械操練。這是因為教師在創設語境時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當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與認知水平相匹配的語境,讓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真實交流。但是在該教師的授課過程中,忽視了真實交際的重要性,語言脫離實際。學生只能套用所學的句型,進行機械操練,課堂缺乏活力。

二、優化語境設置的策略

語境的創設是為語言學習服務的。只有創設真實、豐富而又合理的語境,學生才能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優化語境的方式有很多,如利用實物、圖片直接呈現,借助影像資料和多媒體教具再構文本等。教師在創設語境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真實的語言情境,并引導學生提問、想象和表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

1.創設情景交融語境,幫助學生立體認知。

在案例1中,教師先分析學情,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數字和bed,class 等單詞,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完全可以利用教具鐘來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課前拿一個包,讓學生猜。

T:What’s in my bag?

Ss:Is this a ...?

T:Look,it’s a ...

Ss:Clock.

T:It can tell us the time.(手撥一個時間)What time is it?

Ss:It’s ... It’s time for ...

再請一個學生上臺撥鐘。

T:What time is it?

Ss:It’s ... It’s time for ...

然后在課件上呈現新授句型,并板書,接下來讓學生小組之間拿出事先準備的鐘,一人撥鐘問時間,其他人回答,進行練習。

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力強,對英語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并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樂于表現自己。該案例主要是在語境中練習時間的問與答,案例中,教師將之前由PPT呈現時間,改成由教具呈現時間,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猜測包中物品,激發學生興趣,發散學生思維,然后直接撥時間,讓學生立體認知。讓學生上臺撥時間讓其他學生猜測,能增加趣味性,在教師與學生示范之后,讓學生小組拿出準備好的鐘,一人撥時間,其他人回答,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學習關于時間的單詞和句型。這樣有情有景的語境,不但能體現課標的實踐性,學生也能感受到英語學習的魅力。

2.創設始終如一語境,促進學生達成目標。

在案例2的故事文本處理中,可以改成以下方式。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Task 1 Watch and choose.

先呈現主旨性問題What’s the matter with Liu Tao?

然后播放動畫,讓學生說He’s thirsty and tired.

Task 2 Read and underline.

What does dad\mum say?

引導學生打開書,標出爸爸媽媽說的話,并學習Come and have ...

Task 3 Listen,read and complete.

聽錄音跟讀故事并完成填空。

Task 4 Act the dialogue.

提供兩種方式,Read in roles or dub.并給予及時性評價。

Step 3 Consolidation

Act our story.讓學生演一演自己的故事。

教師創設的語境要與教學目標相對應。本課的教學內容是Story time,主要是讓學生能讀懂和掌握故事內容。該案例中的教師一開始就通過游戲和創設的班級學生的情境引出故事人物劉濤,這個環節可以繼續保留,在文本處理上則要注意教學目標的達成,先提出主旨性問題,讓學生看動畫選擇,這也是故事教學完整性的一個體現。而后為學生設計層層遞進的任務,引導學生理解故事,最后讓學生表演故事,在拓展部分安排學生演自己的故事。最后Summery,如何關心別人,表達自己的感覺有哪些方式,怎么向別人提供幫助。這樣的語境才完整,學生在學習故事文本后再進行拓展,激活學生的儲備,學生才會舉一反三,習得的語言才能得到綜合運用。

3.創設真情實感語境,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針對案例3,在導入文本時,可調整為:

Step 1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教師拿出玩具籃球筐,與學生對話

T:Look!I have a basketball.(投入籃筐)I can play basketball.

揭示課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

T: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1:Yes.(請學生上臺示范,但未投中。)

T:Sorry,you can’t play basketball.But you can try again.

S1再投一次,投中。

T:Great!You can play basketball now.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1:Yes,I can.

《課標》指出,教師應盡可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教會他們用英語做事情,從而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該教師帶了籃球和籃球筐到教室,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打籃球的語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對新知留下深刻印象。首先通過示范,讓學生懂得會打和不會打的區別。學生第一次沒投中,教師引導說No,I can’t,接著在教師的鼓勵下,獲得了成功,重新建立自信,教師夸贊Great.學生也自信地說I can play basketball.從師生對話再到同伴合作,學生懂得了真實交際,也在不會打籃球到會打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這樣真實的語境中感知語言,有滋有味,學生也容易理解和記憶新學習的句型。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緊扣文本語境,輔以系列語境“組合拳”,讓學生在豐富的語境中學習英語,運用英語。除了借助于教材的語境,教師還可創設其他豐富而又合理的語境,將創設的語境和教材語境有效融合,為學生感悟和理解所學語言提供情境,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為學生提供自主表達的機會,還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只有為教學目標服務,為課堂服務,為學生服務的語境才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篇10

只帶一盒火柴天未亮就出發

在今年2月的一天,4歲的小女孩撒格拉納在凌晨醒來時,突然發現60歲的外婆身體僵硬,一動不動,她趕緊告訴雙目失明的外公。外公外婆的家中沒有電話或互聯網等通訊工具,于是外公做出了這樣一個冒險的決定――讓4歲的外孫女徒步8公里到離他們最近的鄰居家求助。此時天還未亮,但外公并不知道。

盡管如此,小女孩依然鼓起勇氣,只帶了一盒火柴(以便需要時生火)就出發了。

去鄰居家并沒有公路,小女孩一直沿著河床在厚厚的積雪中前進,這條路也是通往舅舅家的必經之路,外婆曾不止一次帶她走過。

外婆患有高血壓 母親又住在別處

小女孩一直與外公外婆生活在靠近蒙古境的林區,他們家中有一頭牛,這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小女孩的母親艾奧諾拉和第二任丈夫住在另一個地區,偶爾會帶著食物和生活用品來看望他們。

在嚴寒中走了好幾個小時后,小女孩終于到達了鄰居家,但她已經精疲力盡了。當人們發現小女孩時已是上午9點,她被凍壞了,頭發上滿是冰霜,她用微弱的聲音說道:“我外婆可能不行了……”

村里的醫療人員對小女孩進行了身體檢查,發現小女孩身體虛弱,但并無大礙,隨后立刻來到了她的外婆家,發現外婆因為突發心臟病已經去世了。醫生說:“撒格拉納的外婆患有高血壓,每次為牧民巡診時,我們都勸說他們搬到更近的村鎮居住,但他們一直堅持留在原地。”

夜晚易遇狼群 母親或判監禁

區域搜索救援小組組長謝苗?魯布佐夫說:“圖瓦有很多狼,在黑暗中,撒格拉納很容易遇到狼群。但她極為幸運,既沒有被困在積雪中,也沒有遭遇野狼的襲擊。”

對于自己的“壯舉”,小女孩撒格拉納并不覺得有多了不起。她說:“我并不害怕獨自穿越森林,我只是一直在往前走,就走到了那里。”目前,撒格拉納已經恢復了健康,還慶祝了自己5歲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