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3-03-18 19:08: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發展規劃

篇1

關鍵詞:編制林地經濟發展規劃

1編制規劃的原則

1.1發展村級林地經濟應堅持生態立村、產業富民、協調發展、群眾自愿、分類經營、分區施策、保護生態的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以村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在做好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地種植業、養殖業,最終達到林業增效、林地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1.2編制村級林地經濟規劃應堅持簡潔明了、淺顯易懂、明確實用、操作性強、突出特色、集中連片、一村一品、上下結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

1.3村級林地經濟的規劃期限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遠期(2025年),近期林地經濟發展規劃布局以及具體項目安排是規劃的重點。

2規劃編制的內容

2.1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及分析

2.1.1村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內容包括收集、整理鄉鎮、村已有林地經濟發展規劃與目標;本村自然狀況(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本村社會人口狀況(總戶數、總人口、總勞動力等)、林地狀況(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防護林等);現有產業發展狀況(主要產業種類、面積、產量和效益、經營水平等情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服務組織及經紀人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村集體經濟狀況、農民技術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況。

2.1.2發展條件分析包括對全村林地經濟、建設條件進行研究和綜合評價,判斷本村發展的潛力與優劣勢,找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最佳發展項目,并按照林農意愿和要求,提出規劃期內本村林地經濟發展的思路、總體定位及林農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

2.1.3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情況。

2.2確定林地經濟發展內容

2.2.1林地經濟目標:提出規劃期內(近期分年度)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林產品和二、三產業的發展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項目構成測算;村組及農戶經濟發展的項目、產值、效益等規劃內容。

2.2.2產業發展與定位:應對全村的產業發展水平進行預測,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規劃布局,明確全村的主導產業和一至二個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包括區域布局、年度目標、增長速度以及規劃期末的發展規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提出全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計劃,對村內林產品加工業、觀光旅游等行業發展進行規劃。

2.2.3圍繞產業發展,對推進林地經濟建設的基層組織機構提出規劃建議;對市場組織化程度高、符合國內外市場準則要求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各類專業協會、綜合服務社、中介組織等)建設,提出名稱、種類、規模和農民參合率的規劃建議。

2.2.4提出發展林地經濟的融資措施和途徑,比如開展林權抵押貸款。

2.3林地經濟開發適宜條件

2.3.1森林類別:商品林、除特殊保護地區以外的公益林。

2.3.2林齡:幼、中齡林、成熟林。

2.3.3坡位:中、下腹。

2.3.4土層厚度:20厘米以上。

2.4林地經濟開發項目

2.4.1林菌模式。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雙孢菇、雞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為稻草、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輪種、技術易掌握、市場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閉林地種植的首選模式。林下種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閑地,又能實現林菌互補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溫室,不僅省地,成本也只相當于大棚生產的10%左右,而經濟效益與大棚生產相差無幾。林菌模式也可選擇保護和發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傘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林禽模式。在郁閉的林下飼養肉鵝、笨雞、山雞、肉鴨等,放養、圈養均可,每年可養3—5茬,是發展林下養殖的主導模式。該養殖技術簡單,群眾易接受,市場潛力大、收益可觀。2.4.3林畜模式。在林下可規模飼養肉牛、奶牛、森林豬、野兔,圈養、放養均可,飼草、飼料來源廣,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廣闊,產值高、效益好,是林下養殖的重要模式。也可在林間養殖鹿、狍子、狐貍、貂等特種動物,效益更高。也可以選擇野生動物林下馴養繁育如野豬家養等。

2.4.4林菜模式。根據林間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選擇種植種類,也可根據林間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長季節差異選擇種類。如利用春秋季節林間的光照種植山野菜以及蒜苗、菠菜、圓蔥等蔬菜,銷售容易,效益良好。

2.4.5林莓模式。在郁閉或基本郁閉的林下種植草莓,采用草莓的分植苗或組培苗在林間覆膜種植,驚蟄后順行搭建小弓棚,四月下旬上市,每畝產量可達2000斤以上,投入較小,技術簡易,是城市近郊區發展的好模式。

2.4.6林藥模式。在未郁閉的林地內種植較耐陰的中藥材,如人參、細辛、天麻等,技術簡單、收益可觀。

2.4.7林草模式。在適宜郁閉度的林地內發展,可選種類有紫花苜蓿、黑麥草等優質飼草,年收三茬,可出售鮮、干飼草、也可放養畜禽,也可在林下種植園林綠化的草坪,收入較高。

2.4.8速生豐產林和工業原料林營造模式。可選擇適合林地或沿海農田林網營造落葉松、楊樹等速生豐產短周期工業原料林。

2.4.9發展果材兼用林模式。如培育紅松、山核桃果材林。

2.4.10培育食用菌原料林摸式,可選擇封育天然闊葉林進行撫育改造等,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

2.4.11山地苗圃模式。可選擇山勢平緩、土層深厚、交通便利的山地(包括河灘地、堤壩、果園等林地),采取發展和保護并重的培育方式培育綠化苗木,解決綠化市場大規格鄉土樹種苗木緊缺問題。

2.4.12林蛙圍養模式。山林小區圍養林蛙是養殖林蛙的一種新模式。它是利用天然生長闊葉林混生灌木叢、雜草及地面覆蓋枯枝落葉的山坡,附近又有可靠水源等自然條件,圍成適度面積的小區,以天然植物為主要遮陰設備,形成半封閉式的養蛙方式。

2.5林地經濟規劃設計

2.5.1林地踏查。根據已有資料和了解的情況,結合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確定適合發展林地經濟項目的條件,利用森林資源分布圖和行政區劃圖,了解資源分布區樹種、林分、林齡、生長情況、地形地勢、立地條件等。

2.5.2外業調查。要認真細致調查,要實測小班的面積,并逐小班記載下列因子。a、林地類型;b、地形、地勢、坡向、坡位、坡度;c、土壤種類、土壤質地、土壤濕度、土層厚度、地下水位、酸堿度;d、植被類型、林木組成、郁閉度、林齡、生長及幼苗幼樹狀況;灌木種類,蓋度;草本種類,多度;e、病、蟲、鼠害情況。

2.5.3詳細統計本村林改情況、家庭承包造林地現狀、經營水平,本村林地經濟發展優勢和大戶生產銷售情況。

篇2

西市場辦事處地處西部商業中心,轄區經濟主要是以第三產業發展為主導核心.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地勢平坦,交通發達,是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人氣商氣聚集最旺的商貿區.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在這片熱土上已涌現出以西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路港綠洋商場、維爾康文具市場,為代表的商業型批發市場和有著西部商業航母稱號的華聯,嘉華購物商廈為代表的摩爾式商業企業.另外還附擁著上百家有規模特色的沿街商業店鋪.這種批零混搭的商業形式,以其商品品種齊全,商品物美價廉的特點匯聚了強大的商業氛圍,成為的三大商圈之一.

由于商業集中,西市場的金融和相關服務業發展也比較快,不僅有郵儲銀行市分行、工行支行、齊魯銀行科技支行、西市場支行等多家大型銀行,民生銀行西市場支行、北京銀行支行即將入駐,更有建行、農行、中信、招商等多家銀行設有自動服務網點,信達財險分公司、人保等保險業緊密服務市場,必勝客、肯德基、麥當勞、真功夫等連鎖餐飲以及銀座佳驛、速8、漢庭、七天等餐飲住宿業發展迅速,各類通訊賣場以及圖書藥房美容美發星羅棋布,構成了具有發展潛力的大型商業區。據不完全統計在西市場從事不同商業活動的約有近2000家商戶,經商和從商打工的人員近萬人,特別是華聯集團年銷售額已達到66億元,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經濟發展計劃和設想

篇3

關鍵詞:水利工程; 移民經濟; 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3-145-002

經濟發展規劃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統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產生活水平得以恢復和逐步提高的基礎。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基于特定環境,以特定任務為取向,涵蓋自然和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因此是一個包含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復雜系統工程。從空間和世間維度上看,規劃的對象和區域也會隨著時間的遞延而不斷變化。這個特定的動態經濟系統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對規劃原則、規劃內容、規劃目標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

一、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規劃原則

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原則是必須滿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總體規劃的原則與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

1.以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為原則

人類生存與發展總是依賴于環境。雖然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進步,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以來的環境從形式到內容都在不停的演進過程中,但依靠自然環境生活是不可改變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覺地控制人類自己的活動和合理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依托。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交通、信息、流通市場等條件的不同,各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類型、開發潛力和生產價值等都有可能千差萬別。同時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還必須具備一套相適應的技術、資金、人才、信息、市場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須科學地研究開發目的地各種資源的優劣,根據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因地制宜,確定開發的重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2.以農業為基礎,適當發展二、三產業的原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經濟穩定、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離不開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必須遵循以農業為基礎,適當發展二、三產業的原則,這是因為:(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農業國家,現階段還不可能走農村移民大批進入城市務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在鄉村中發展工副業,搞多種經營,發展庫區經濟;(2)水利工程移民絕大多數是農業人口,移民的生產技能主要還是農業生產技能。移民勞動力素質、人才、信息、技術裝備、經營管理水平以及市場等,難以滿足大批興辦工業企業的要求,相應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國土地集約化經營不足,生產規模小而窄,經濟效益低,農業還有發展潛力,可以走集約化經營之路;(4)立足于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可為發展二、三產業創造良好條件。適當發展二、三產業并使之成為移民致富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3.移民經濟系統發展與所在區域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

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的目標、水平、結構、途徑、流通、市場等都離不開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要與所在區域規劃協調一致,利用所處區域的市場、技術、信息等,發展其自身經濟,加快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恢復與提高。

4.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

移民系統的經濟發展必須綜合考慮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這是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先決條件。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一個互相適應又相互對立的整體,解決得當就可以促進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共同協調的整體發展;解決不得力,就會對安置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惡化,最終對移民的生存發展造成不可恢復的嚴重后果。因此,對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的規劃發展,一定要注重開發與保護并舉,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科學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資源儲備,不斷更新其儲備恢復能力,使得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發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

1.農業生產發展規劃

農業生產發展規劃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規劃,確定各產業結構、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產發展規模與策略,主要生產項目的分析、論證和評價。

2.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規劃

包括市場分析與預測,評價與選擇移民企業的管理、組織模式等。

3.自然資源管理開發的綜合規劃

包括各類資源(水、水能、礦產、土地、土特產品等)合理開發方式、開發規模、開發項目的技術經濟分析及其環境保護。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區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主要確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區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目標、產業合理布局、社會經濟的發展策略、資源的合理開發、配置與保護。

三、經濟發展規劃目標

1.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規劃目標的設定

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系統發展規劃的目標,是確定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系統發展的規模、模式、策略的依據。從理論與實踐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目標的確定是一項困難的工作。目標定得低,移民群眾無法接受,安置問題難以妥善解決;目標定得高,則不利于開發利用水資源,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整體效益的發揮。根據有關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國家法律、法規與方針政策、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要求,通過移民系統經濟發展的真實案例,可以將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基本目標概括為:(1)移民搬遷后的生產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區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遷移民在搬遷年份的前、后年份生產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產生活發展的速度,與安置目的地當地居民的平均發展速度相當。其中第(1)條基本目標是防止移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生產生活水平發生大幅度降低,保證移民安置區的安定。移民系統的發展最終總是要與所在區域經濟系統融為一體。因此,第(2)條基本目標是保證移民系統納入所在安置區目的地所在地區經濟系統的發展,縮短移民系統消失的時間,防止移民與當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體實踐中,測度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規劃基本目標的主要指標包括:(1)人均糧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純收入。它是測度移民生活水平質量高低的主要指標。(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它是反映移民經濟發展規模與水平的一個重要統計指標。(4)移民經濟發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用以預測與評價移民經濟發展的趨勢。(5)其它指標。包括人均資源占有量,基礎設施建設規模,衛生、教育、科技水平,環境質量,人口自然增長率等,這些也都是評價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經常使用的指標。

2.水利工程移民經濟規劃制定的影響因素

確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目標水平時,主要考慮的問題是:

(1)時間問題。目標與時間相對應才能動態地反映移民系統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的目標要盡量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這樣利于解決水利工程移民問題。時間是各種指標的重要影響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統應在國家財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條件下,爭取速度,盡可能縮短實現目標的時間。

(2)投資問題。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資金投入是前提條件。資金的運用須與國家政策、科技發展相統一,考慮資金投入的規模與效益,提高資金使用的周轉速度,重視資金的時間價值,用辯證的觀點和動態的觀點確定資金的投入規模。

(3)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也是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規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規劃目標的制定,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協調。

基金資助: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一般項目(編號:2012RKB01182);山東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科技計劃(編號:2011YK063)

參考文獻:

[1]黎強.探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J]企業技術開發,2011,30(9):43-44

篇4

1資源負荷與生態環境都面臨較大壓力

近年來,伴隨著廣東省高州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城市建設速度也在突飛猛進中,于是,城市建設的開發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就當前來說,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可以發現,建筑物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日趨密集的建筑對高州市的生態已經形成了較大的壓力。另外,伴隨著車輛的增多,高州市也面臨較為嚴重的交通擁擠壓力,這些都給高州市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此,就使得其生態環境伴隨日趨弱化的發展趨勢。

2社會中的綠色經濟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就目前來說,廣東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門及階層對綠色經濟的認知并不是很多,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綠色經濟就是節能減排,更有甚者,認為綠色經濟會對經濟增長造成一定限制。在公眾層面,對綠色經濟的認知也不多,到目前為止,還沒形成一種自覺的綠色經濟意識和行動,如此,會使得綠色經濟在發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統籌機制不能及時落實

相關制度不能與時俱進針對綠色經濟的發展,國家發改委已經做了相關的明確規定,在長三角,很多城市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嘗試,但是,對于廣東省高州市來說,還缺少相應的規劃。就當前廣東省高州市發展綠色經濟的體制來說,其統籌的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很多職能都分散于各個委局辦,沒有形成相應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綠色經濟在規劃、協調以及監管的過程中常常伴隨空白地帶。另外,類似政績考核機制、公眾的引導機制等相關制度還不能做到與時俱進。

二廣東高州市發展綠色經濟的相關措施

1強化綠色經濟意識

落實科學發展實踐在全市范圍內做好對綠色經濟的相關宣傳,讓廣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綠色經濟的含義以及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強化綠色經濟意識,明確其發展趨向,堅定對其發展的信心。同時,建立科學的綠色指標考核體系,在體系中要將綠色經濟的相關要求充分體現出來。要對微觀經濟主體做出合理的引導,讓其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重視污染及資源耗費控制問題,在建設工程的設計建造階段,都要做好節能、環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諧。

2做好綠色經濟發展規劃

實現高州市的可持續發展第一,結合高州市市情,正確分析當前高州市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制定相應的綠色經濟發展規劃,并將其作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發展任務。第二,結合高州市未來的綠色發展規劃,應該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從而保證規劃實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規劃,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綠色經濟發展目標,然后結合目標,嚴格依據規劃步驟,做到有的放矢,最終實現高州市的可持續發展。

3做好綠色技術開發和推廣

尋求綠色能源新突破結合高州市當前減排潛力不足的情況,適當的將減排重點從關停和治理作為主導力量向減排新技術、工藝改進、流程改善上過渡,從而在新技術下提高生產效率,減低生產成本,實現效益的提高。探尋一些新能源產業諸如熱能等,并將它們作為新興經濟增長力量。結合世界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景,在工業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綠色突破。

4突出綠色優勢

推動結構轉型第一,對增量做出相應調整,使得綠色產業的比重不斷加大,重點發展一些高技術產業、文化旅游產業、服務外包產業等,從而進一步將結構轉型到高級產業結構上。第二,對存量做出相應調整,發展高端化的生產技術并一起帶動產品結構以及產業鏈條的高端化,使得產業結構逐漸過渡為高端技術、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費。第三,對空間做出相應調整,將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關產業的企業布局進行集中,如此使得生產要素能夠得到一定的聚集,從而有利于資源高效配置和集中處理企業污染問題。

5對綠色消費行為作出倡導

推動高州市兩型社會建設第一,對于公共消費來說,要提倡節約和節能減排,推動全社會的節能降耗,進而推動綠色經濟目標的及早實現。第二,對于消費行為來說,要鼓勵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對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應限制,將一些因交通擁擠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對于生活方式來說,要盡量少用一次性產品,在節約資源及能源的情況下,最大化地實現可持續消費,從而推動高州市兩型社會建設。

6進一步完善綠色制度

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相應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機構改革的先機,將每個部門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劃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權限,將其工作目標進一步明確,對其問責機制做好相關強化,做好市域范圍內的發展規劃、項目制定、相關檢查及監督等工作的相關協調。第二,針對綠色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規的修訂和完善,從而對綠色經濟的工作行為做好規范,對生產者及消費者的行為做好相關約束。第三,做好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落實工作。將有利于綠色經濟發展的相關土地及資源配置政策全面實行;落實好項目審批及市場準入的政策,使得綠色經濟的門檻得以提高。落實好綠色產業及產品的相關激勵政策。政府應該對本地的綠色產品出臺相應的鼓勵與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綠色管理工作。正確運用好各類經濟、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從而保證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要嚴格格執行,不斷加大執法強度和監督力度,保證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綠色市場,對一些非綠色行為作出相應的處罰。

三結論

篇5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經濟發展;作用 ;城市經濟發展規劃 ;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目前,城市規劃為城市經濟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一定時期是城市發展的指向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城市規劃的作用日益凸顯,并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

一、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具有直接性影響

城市經濟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它在資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質、基礎設施、周邊環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區別,所以,城市經濟發展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尊重其主體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發展規劃以及經濟發展方式。城市發展規劃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將城市規劃作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使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相適應。城市在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時,應整合各類資源,加強對經濟發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規劃的實效,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的主導作用

城市發展依賴于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城市經濟的發展又離不開科學的城市規劃進行有力支撐,城市經濟要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城市規劃的有效調控。總而言之,科學、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發展規劃能促進城市社會、環境和經濟的良性發展,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1城市規劃為城市發展帶來了經濟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驕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進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在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中,中國社會經濟從計劃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走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在此過程中,城市規劃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導了城市的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1)土地經濟學角度,城市規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開發市場所需的確定性,推動了綠地與人行道的合理劃分;(2)市場經濟角度,城市規劃有效克服了土地開發中的市場失效問題,提高了市場經濟效益;(3)發展經濟學角度,城市規劃能夠有效地組織低效率的圈地發展,平衡工農業,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進農村向城市轉換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發展。 以山東省濟南市奧體中心項目為例,,濟南市為承辦第十一屆全國運動而規劃建設,該項目規劃選址于當時尚未大面積開發的濟南城市東部區域,它的建設,提高了城市品位,帶動了周邊住宅和商業價值的提升,而且帶動整個東部城區的發展,成為了當時濟南的地標性建筑,全運會之后,它成了民眾體育、活動、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再以濟南西客站項目和濟南文化藝術中心項目為例,這兩個相繼規劃和建設的項目,選址于當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濟南城市西部區域,它們的建設,拆遷了大量棚戶區,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礎設施和路網的完善,帶動了整個西部片區快速發展,成為了濟南新的地標,成為濟南近期投資熱度最高、人氣最旺的區域。

2.2城市規劃有利于城市環保、低碳生態型發展

城市發展建設是具有長期性的,城市作為人民生活的環境,不僅要能滿足人們生存的功能性需求,還要能夠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們應努力建立生態型城市,無論是文化傳承,還是城市形象建設,都應該圍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展開。反之亦然,個別城市的城市規劃制定或管理者,他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在獲取經濟效益和企業效益的時候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對社會環境帶來了污染和破壞,廢氣廢水超標排放,濫砍濫伐使城市綠地覆蓋面積大幅度削減等成了獲取這一系列利益的代價,這樣的愚蠢行為到最后帶來的將會是慘痛的教訓。科學的發展理念告訴我們,合理的城市規劃能夠非常好的將環境與發展進行有效的結合,有利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三、不合理的城市規劃對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可產生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政府的干預存在一定的弱點和缺陷。

市場經濟有著自己的固有弱點和缺陷,城市規劃在進行自我調節時無法準確、及時的反映經濟發展狀況。專門的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在進行城市規劃時經濟利益動機相對薄弱,它也無法最終決定工程項目的建設與否。所以,政府在進行經濟干預或城市規劃時效率較低下。

3.2利益集團和政治集團的雙重影響。

政府工作人員對城市發展實行政治干預,而城市規劃人員只負責規劃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規劃人員的權力范圍有限,無法最終主導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和最終決策。所以,政府的干預行為對規劃管理上的傾向性無法起到實質性的效果。在實際的城市發展中,某些政治集團或者企業團體為了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進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設。

3.3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目前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種不穩定因素。城市在進行發展規劃時一般采取人為干預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團的相互沖突,人為干預也許無法發揮預期效果,影響到城市建設和發展。

四、尋求城市發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確保規劃的行之有效

城市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狀況不斷涌現,在進行城市規劃時也要不斷調整策略,及時修改規劃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動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既要嚴格執行政府的引導,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時又要避免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迎接困難,面對挑戰,積極發揮主動能動性,適時對城市發展規劃進行調整、補充,使規劃科學合理,促進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4.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如在規劃時不能為解決城市停車難等問題,擅自將原本的城市綠地、城市公園等用地改變為停車場用地。

4.2 合理規劃居住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居環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4.3 將工業化發展目標與城市發展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在進行新型工業化部署時,要綜合考慮地域狀況和城鎮化特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4.4 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規劃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實現。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4.5 合理布局城市空間結構和工業布局。城市在進行工業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廠址的選地,實現工業布局與空間布局的合理優化,形成專業的工業聚集區,引導人流、物流、資金流向,實現商業、服務業以及住宅區的優化整合,促進城市的協調發展。

4.6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城市發展要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拓寬融資渠道,盡可能實現資金來源的多樣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道路、交通、通訊、地下網管等各項基礎設施,為投資者營造和諧的投資環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資的步伐,促進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

4.7 城市規劃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已征土地的管理,規定土地建設期限,對于拖延建設期限的單位和企業法人追究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要求繳納延遲賠償金。規劃管理部門必須嚴格制定最高建設期限,杜絕炒地現象的泛濫。

總結:

城市規劃旨在引導城市經濟朝著適應原有經濟基礎發展的方向前進,它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經濟發展規律,成為城市發展的科學引導,實現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

[1]張元;試論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經濟師;2012(03)

[2]賈晶晶;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黑河學院學報;2011(04)

[3]高中清;李志勇;試論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對城市規劃的幾點研究[D].三聯出版社.2010(8).

篇6

關鍵詞:城市規劃;經濟發展;價值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壯大,城市規劃越來越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機遇,這就需要我們在城市規劃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和創新,合理的城市規劃不僅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還能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因此,城市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它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占領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一、城市規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規劃建設也需要順應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自我,好的城市規劃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什么樣的城市規劃就決定了有什么樣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怎樣才能合理有序的進行城市管理,這就需要城市規劃來做鋪墊,簡而言之,好的城市規劃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快速成長。(一)城市規劃概況。簡單的說,城市規劃就是把城市的土地面積和資源優勢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計劃,它是規劃房屋建筑和產業結構優化配置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城市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能十分有效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還能夠合理地規劃出各項經營活動地址。(二)城市經濟發展概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經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經濟,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進步。城市經濟的發展歷程是漫長的,也是不斷壯大的,它在一步一步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穩步增長,城市經濟發展快了就會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相反,城市經濟發展慢也會阻礙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所以,要想讓經濟社會飛速的發展,必須發展好城市經濟。(三)城市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聯系。城市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為什么這么說呢?城市規劃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又脫離不了城市的規劃建設,因此,兩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好的城市規劃設計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經濟飛速發展也能帶動城市規劃更合理更有序。例如,我們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一定會把消費市場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拉動經濟增長,更好地發展經濟和社會,當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要求城市規劃建設必須適應新形勢和新環境,這就需要城市規劃不斷地創新和突破。總而言之,城市規劃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快速增長又離不開城市的規劃。與此同時,城市規劃受到土地、住房、居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合理的城市規劃不利于發揮城市的優勢,也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總的來說,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甚至相互制約,有著密小可分的聯系。

二、城市規劃的價值體現

在我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建設顯得格外重要,好的城市規劃可以將城市的發展方向進行很好的計劃,通過城市規劃,我們可以有效的對城市進行發展規劃,也可以很好的去管理城市的發展。城市規劃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城市規劃,我們可以合理的安排房屋建設、市場布局以及各種各樣的規模建設,好的城市規劃建設可以讓人們生活的舒心,工作的愉快。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市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規劃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很大的價值作用,它可以合理的安排經濟、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城市規劃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它的規劃理念和技術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不斷的變化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城市規劃建設不斷地創新和完善。總而言之,城市規劃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還為經濟社會的穩步增長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當然,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城市規劃也隨著出現不足和差距,這就需要城市規劃建設不斷的變化發展,不斷的創新和突破。

三、城市規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城市規劃建設制約著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是因為城市規劃是從城市的實際問題出發,制定出科學的、合理的規劃發展辦法,它能讓城市在穩步發展中不斷壯大,它也是合理的進行產業布局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好的城市規劃可以合理的進行城區的布局,也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此,要想發展經濟和社會,就必須要合理的、科學的進行城市規劃建設。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城市中的住房問題、交通阻塞問題、治安問題以及環境污染等等問題也便隨之而來,這就要求城市規劃建設不斷的進行創新和突破,城市規劃應該是從城市的現實情況出發,合理的科學的規劃未來空間發展情況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情況,城市規劃順應城市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措施。當然,在城市發展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阻礙城市的發展,這就需要城市規劃把握機會,重新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整合城市現有資源,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和合理的安排布局,通過新的城市規劃建設,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讓城市規劃建設在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中發揮出本來應該有的作用和價值。因此,一個好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對于經濟社會的快速增長,具有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要想發展經濟和社會,就要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建設。(二)完善公共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競爭優勢。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建設進度中,城市規劃建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完善,人們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工作環境、看病的環境、上學的環境、交通的環境以及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要求不斷提高,這就需要城市規劃建設合理的安排基礎設施投資,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非常注重公共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譬如,風靡全球的廣場舞,市民要求娛樂活動要有好的場所,這就需要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設施,符合現代城市發展要求,通過優化城市經濟發展的軟硬件環境,促使城市吸引資本的競爭優勢不斷提高,來吸引更多投資、聚集更優產業,讓城市經濟社會穩步、飛速的發展。(三)利益協調整合,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城市規劃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活區應該建設在什么位置,工業園區又應該怎樣整合到一起,這就需要城市規劃進行科學的規劃。好的城市規劃建設,可以不斷的推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節約城市資源、降低經濟成本、提高總體效益,讓人們在便利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四)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土地總面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規模,怎樣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里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這就需要城市規劃建設不斷的走向科學性,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不斷更新,不斷的完善,城市的土地才會得到合理的利用,好的城市規劃建設可以優化城市的土地面積配置,讓城市土地資源管理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城市土地是人們進行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場所,是城市建設的重要資源,集約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斷提高土地生產力,在有機統一城市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取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合理的規劃城市發展,城市規劃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科學合理的規劃城市發展,就會取得兩者雙贏的局面,相反不合理的設計規劃會給城市經濟建設發展帶來阻礙。因此,一定要在城市經濟建設中,發揮好城市規劃設計的作用。

作者:李倩芳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城鄉規劃局

參考文獻:

[1]李照心.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非均衡問題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03):20-21.

[2]韓少平.淺談新時代我國的城市規劃與經濟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02):24-25.

[3]朱艷紅.城市規劃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經濟建設與城市規劃矛盾凸顯,政府引導任重道遠[J].中國科技信息,2008,(19):304-306.

[4]張元.試論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經濟師,2012,(03):48-50.

[5]曲進.環境保護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研究[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11):00244-00244.

[6]覃玲.關于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與其對策探究[J].中國科技博覽,2014(27):209-209.

[7]李新平.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當代經濟,2016(15):11-12.

篇7

項目 最大—最優化途徑 最小—最大約束途徑 經濟指標 目標:追求經濟效益,使社會總效

益與社會總成本之差值達到最大

方法:各類經濟學優化方法 目標:避免很高的社會成本

方法:包括最低安全指標(Safe Miniumu Standards)、可持續限制(Sustainable Constraints)、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s)、發展閾限(Development Threshold)等 生態指標 目標:追求生態適宜性和最佳關系

方法:生態適宜性分析 目標:避免生態的不可逆惡化

方法:包括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頂極環境閾限(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等

策略選擇

可能性一十的社會損失 可能性二時的社會損失 最大社會損失

(可能性一可能性二比較) 建壩 O Y Y 根據 SMS 不建壩 X X-Y X 3.1.2 發展閾限概念

發展閾限的概念自 Malisz 在 60 年代提出后進一步由 Kozlowski 等人發展完善[17~19]。該分析方法最早用于城市規劃,特別是居民區的規劃,是針對開發過程中受到的客觀環境制約這一現象提出的。這些限制導致開發過程的間斷,表現為開發速度的減緩,甚至停頓。克服這些制約需要額外的成本,即閾值成本,俗稱“門檻費”。這些“門檻費”通常很高,它們不僅僅是一般投資費用,同時也是社會和生態代價。

在某一地域內的一系列閾限中,有一些是關鍵閾限,比其它閾限強加給開發過程的限制要大得多。克服這些關鍵閾限面臨異常的困難,需要異常高的額外成本,并有可能為開發戰略的形成起關鍵作用。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無法克服或只能通過換取地理環境的不可逆轉的損失來克服的閾限,被稱為頂級(或邊界)閾限。這些閾限標志著城市發展和土地開發的“最終”位置、規模、類型和時間限制[18]。

閾限分析方法有幾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它基本上是一種定量化方法,多種開發方案都折算成單一的衡量指標,即閾限費用。盡管該方法聲稱也考慮社會和生態效益,實際上它只落實到經濟成本問題。在房地產開發方案中,效益指標由每一種開發方案中的閾限費用除以住房單元數來求得。其次,閾限分析方法的適用范圍也非常局限,主要只適用于住宅區的開發,而對其城市發展問題只起到間接的參考作用。

3.2 生態約束途徑

3.2.1 承載力

承載力 (Carrying Capacity,即 CC) 是用以限制發展的一個最常用概念。CC 最早在生態學中用以衡量某一特定地域維持某一物種最大個體數目的潛力[20], 現在則廣泛用于說明環境或生態系統承受發展和特定活動能力的限度。它被定義為“一個生態系統在維持生命機體的再生能力、適應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機體數量的限度”[21]。CC 意味著我們應該在對環境造成的總的沖擊與我們所估計的地球環境承受能力之間留有足夠的安全余地,因為盡管我們知道環境存在著某種頂極的界限,但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會越過這種界限。

正象可持續性概念一樣,承載力也是非常難以定義的。它必須同時考慮資源、基礎設施和生產活動,另外還要考慮社會對生活質量的偏好。在區域環境規劃和管理中,CC 一般包括 4 個方面的內容[22]:①生產過程賴以進行的資源;②人們對生活水平的期望,包括物質需求和服務需求;③生產原材料和生活用品分配方式及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④環境對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的同化能力。

CC 概念應用較多的是自然公園游人容量的控制[23、24]。在這些應用中,承載力的定義包含兩層意義:一是社會承載力,涉及到游人對其體驗的滿意程度;二是自然承載力,它與自然本身的環境和生物過程有關,并與自然地的保護相聯系。前者可以根據對公園使用者的抽樣調查來確定;而后者則通過某些方法來測定,如簡單的專家評定,復雜的模擬、遙感技術和長期的定點觀察。只有當 CC 能真正被定義之后,其在環境與發展中的應用才有意義。然而,定義 CC 的方法遠未成熟,定義 CC 必須依賴于建立某些限制因素與增長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很難確定的,這正是 CC 研究很難有成效的主要原因[25]。CC 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某一地域的內在的某種數值,環境能承受的沖擊在很大程序上取決于環境管理者對環境維護的目標,所以,有多少觀點就可能有多少種承載力的定義。因此,Hardin[26]提出了文化承載力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的概念。

3.2.2 頂極環境閾限

頂極環境閾限 (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 簡稱 UETs) 是上述城市與經濟發展規劃中的閾限分析方法的最新發展和延伸,用以討論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及其對發展的種種限制。在自然資源與環境強加在發展過程的閾限中,有一些限制是絕對的、最終的,即頂極閾限。Kozlowski 對 UETs 的定義是“一種壓力極限,超過這一極限,特定的生態系統將難以回復到原有的條件和平衡。某種旅游或其它開發活動一旦超越這種極限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整個生態系統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壞”[18]。

UETs 是開發過程的最終環境邊界,它們在為開發過程確定生態上健康的“答案空間”(Solution Space) 上有關鍵的意義,每一層次的規劃都在這種“答案空間”中尋求開發的途徑和方案。這種“答案空間”被認為是對定義“承載力”的一個貢獻。規劃應在保護自然的同時指導甚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矛盾可以通過把規劃過程分解成兩個相互獨立的階段來解決:即限制性的和促進性的[19]。在限制性階段中,優先權應歸于生態和資源的保護,而在促進階段中,規劃應注重在“答案空間”中探索各種開發的可能性方案,而這些可能性方案的邊界是由規劃的限制階段所決定的。

UETs 從環境的 4 個方面來定義“答案空間”:地域邊界、定性邊界、定量邊界和時間性邊界,由此來確定特定開發項目的區位、規模、類型和時間。可以通過分析開發活動形式與自然資源的關系并結合對主要環境因素的評價,來確定 UETs,這種環境評價包括下列各方面:①特有度 (Degrees of Uniqueness), 即一種環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間范圍內出現的頻度;②變異度 (Degrees of Transformation),即環境元素或成分偏離原先自然狀態的程度;③耐受度 (Degreesof Resistance),即忍耐不良沖擊的能力和受破壞后的自我恢復能力;④生物學價值 (BiologicalSignificance)。

UETs 方法雖有許多啟發意義,但也存在著一些局限。其中的一個重要局限是由于不確定因素的存在。UETs 的定義基于對發展形式與其對環境沖擊之間的關系的分析,以及對環境因素的評價。但這種分析和評價所依賴的信息通常是不易得到的。UETs 方法的主要目標是為開發規劃定義一個生態上健康的“答案空間”。超過這一空間,自然資源的保護應具有優先權。但當人類自身的生存與其它物種的生存同樣面臨著威脅時,UETs 方法就顯得無能為力。也就是說,當人類生存的“答案空間”與物種生存的“答案空間”重疊并相互排斥時,誰應有優先權呢?這是在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與資源規劃中必須面臨的問題。

UETs 方法最早從旅游開發活動中總結出來。在那種情況下,人類生存不是一個問題,而且,旅游活動帶來的生態破壞相對來說較易解決。但在其它情況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應用 UETs 有許多因難。

3.3 安全格局途徑

在分析以上各種可持續規劃途徑,比較其利弊的基礎上,筆者曾提出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tern,簡稱 SP) 概念[27~29]。與城市和經濟發展過程的閾限一樣,生態過程也存在著一系列閾限或安全層次,但是這些閾限對整體生態過程和環境來說都不是頂極的或是絕對的。它們是維護與控制生態過程的關鍵性的量或時空格局,如生物保護中體現在不同安全水平上的保護對象的種群數量、保護地的面積、保護地的數目以及與保護地之間的距離等閾限[30~33]。與這些生態閾限相對應,景觀中存在著一些關鍵性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構成某種潛在空間格局。這種格局被稱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樣,景觀中也存在對維持其它過程起關鍵作用的安全格局[1],包括:農業安全格局,它由農田保護地的面積、保護地的數目以及與保護地之間的關系等構成,并與人口和社會安全水平相對應,使農業生產過程得以維持在相應的安全水平上;視覺安全格局,它們由對視知覺有關鍵影響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所構成,使環境的視知覺過程得以維護在某一水平上;文化安全格局,它們由對鄉土文化有關鍵影響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所構成,使地方精神與鄉土文化過程得以維護,等等。

基于安全格局的定義、識別和應用的規劃方法稱為安全格局途徑。安全格局途徑認為生態過程和其它過程對經濟發展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沖擊的忍受能力是有閾限的,但不承認最終邊界的存在。同樣,經濟發展過程對環境與資源的依賴也是不均勻的,或是階梯狀的。安全格局是各方利益代表為維護各種過程進行辯護和交易的有效戰略,它在盡量避免犧牲他人利益的同時,努力使自身利益得到最有效的維護。不論最終的發展與環境規劃決策和共識在哪一種安全水平上達成,安全格局途徑都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相應的安全水平上達到高效。同時,安全格局把對應于不同安全水平的閾限值轉變為具體的空間維量,成為可操作的城市規劃、景觀規劃、環境及生態規劃設計的語言,因此具有可操性。作為一種新的規劃方法論,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 安全是有等級層次的和相對的,不同水平上的安全格局可以使生態或其它過程維護在不同的健康和安全水平上。

(2) 安全格局可以根據過程的動態和趨勢來定義,而過程的動態和趨勢是可以通過趨勢表面來表達的。所以,根據趨勢表面的空間特性可以判別對控制過程具有戰略意義的局部、點和空間聯系,即安全格局。

(3) 多層次的安全格局是維護生態或其它過程的層層防線,為規劃和決策過程提供辯護依據,為環境和發展提供可操作的空間戰略。

4 討論

作為總結,可以作以下幾點討論:

(1) 無論是以經濟最優或是以生態最適為目標的可持續規劃都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規劃不可能是絕對的、唯一的,既非經濟決定論的,也非環境決定論的。規劃是多樣化的、可替代的和可選擇的,即規劃應是可辯護的。

(2) 環境會對發展強加某種“最終”的或是“絕對”的限制,對此規劃必須遵循。但是,這種限制或邊界是很難定義的,或是難以接受的,它在規劃中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

(3) 在規劃所依賴的許多經典概念和模式受到懷疑和摒棄之后,規劃方法論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探討和發展面向 21 世紀的可持續環境與發展規劃的新概念和模式,使可持續規劃更為有效。安全格局途徑正是在這一方面的一個嘗試,它是否具有生命力還有賴于廣泛的實踐檢驗。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YU Kong-jian.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Doctoral Thesis, Har- vard University, 1995

2 Von Newmann J, Morgenstern O.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sity, 1947

3 Luce R D,Raiffa H. Games and Decisions: Introduction and Critical Survey. NewYork: John Willey & Sons Inc, 1957

4 Foy G.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t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0,14(6):771-778

5 Pearce D W. The great environmental values debate. Environment Planning, 1994,26:1329-1338

6 McHarg I. Design With Nature(l992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9

7 McHarg I. Huma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 Landscape Planning, 1981(8):109-120

8 Litton R B Jr, Kieiger M. (A Review on) Design with n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71,37(1):50-52

9 Faludi A. A Decision-centered View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ergamon Press, 1987

10 Alexander E R. Approaches to Planning: Introducing Current Planning Theories, Concepts and Issues.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1986

11 Davidoff P. 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5,31:331-338

12 Simon H A. Models of Man, Social and Rational. New York: Wiley, 1957

13 Pearce D W. An incompatibility in planning for a steady state and planning for maximum economic welfar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73,5:267-271

14 Ciriacy-Wantrup S V. Resource Conserv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ies. Berkeley, 1968

15 Bishop R C. Endangered species and uncertainty: the economics of a safe minimum standard.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8,60:10-18

16 Perrings C. Reserved rationality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echnological change, time and uncertain- ty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154-166

17 United Nations Threshold Analysis Handbook. New York: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 1977

18 Kozlowski J. Threshold Approach in Urban, Regional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t. Lucia, (Queenland,Australia): University of Queenland Press, 1986

19 Kozlowski J, Hill G. Towards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the Ultimate Environmen- tal Threshold (UET) Method. Vermont (USA): Avebery, Asg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20 dum E 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 1971

21 IUCN/UNEP/WWF. Caring for the Earth —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Switzerland: Gland, 1991

22 Bishop A B, Fullerton H H et al. Carrying Capacity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ashington D. C: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74

23 Held R B, Brickler S et al. A Study to Develop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Areas Within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and Watershed Resource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69

24 Kuss F R, Morgan J M. Estimating the phys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creation areas: A case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80,35(2):87-89

25 Otolano 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26 Hardin G.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A biological approach to human problem. Bioscience, 1986,36:599-606

27 YU Kong-ji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and GIS applicati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5,1(2):1-17

28 YU Kong-jian.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6,36(5):1-17

29 YU Kong-jian. Ecologists, farmers, tourists -GIS support planning of Red Stone Park, China. In: Craglia M, Couclelis 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Atlantics. Tayor & Francis, 1997,480-494

30 MacArthur R H, Wilson E O.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31 Harris L D. The Fragmented Forest: 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32 Frankel O H, Soule M E. Conservation and 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33 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5,31:331-338

12 Simon H A. Models of Man, Social and Rational. New York: Wiley, 1957

13 Pearce D W. An incompatibility in planning for a steady state and planning for maximum economic welfar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73,5:267-271

14 Ciriacy-Wantrup S V. Resource Conserv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ies. Berkeley, 1968

15 Bishop R C. Endangered species and uncertainty: the economics of a safe minimum standard.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8,60:10-18

16 Perrings C. Reserved rationality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echnological change, time and uncertain- ty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154-166

17 United Nations Threshold Analysis Handbook. New York: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 1977

18 Kozlowski J. Threshold Approach in Urban, Regional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t. Lucia, (Queenland,Australia): University of Queenland Press, 1986

19 Kozlowski J, Hill G. Towards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Guide for the Ultimate Environmen- tal Threshold (UET) Method. Vermont (USA): Avebery, Asg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20 dum E 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 1971

21 IUCN/UNEP/WWF. Caring for the Earth —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Switzerland: Gland, 1991

22 Bishop A B, Fullerton H H et al. Carrying Capacity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ashington D. C: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74

23 Held R B, Brickler S et al. A Study to Develop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Areas Within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and Watershed Resource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969

24 Kuss F R, Morgan J M. Estimating the phys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creation areas: A case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80,35(2):87-89

25 Otolano 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26 Hardin G.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A biological approach to human problem. Bioscience, 1986,36:599-606

27 YU Kong-ji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and GIS applicati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5,1(2):1-17

28 YU Kong-jian.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6,36(5):1-17

29 YU Kong-jian. Ecologists, farmers, tourists -GIS support planning of Red Stone Park, China. In: Craglia M, Couclelis 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Atlantics. Tayor & Francis, 1997,480-494

30 MacArthur R H, Wilson E O.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31 Harris L D. The Fragmented Forest: 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篇8

《規劃綱要》對未來北京發展做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的戰略謀劃,明確到2020年,北京將建設成為國際先進的創新型城市。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緊緊圍繞北京發展和服務全國的重大需求,大力實施首都創新戰略,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主線,以全面引領支撐服務業發展為突破口,站在全球化創新的高度,凝聚優勢資源,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帶動首都經濟結構高端化轉型、城鄉統籌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北京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主驅動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實施首都創新戰略,就是要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締造以中關村為龍頭的國家知識創新高地和技術創新源泉兩個支點,集中力量重點實施促進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引擎行動”、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涌泉行動”、改善民生和推進首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惠民行動”,努力在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城鄉社會和諧發展,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四個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國率先建成國際先進的創新型城市。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北京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立足于“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舉全市之力,大力實施首都創新戰略,把北京建設成為創新思想活躍,創新資源集聚,創新能力強勁、創新氛圍濃郁、創新市場化機制完善,以創新驅動發展的國際先進的創新型城市,使北京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核心引領區和聯結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預計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超過7%,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的比重達到60%左右,萬人發明專利申請數達到18件,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80%,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28%,技術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

階段目標(2015)全社會R&D投入占全市GDP比重達到6.5%,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的比重達到55%左右,技術交易額達到1500億元,每萬人發明專利申請數超過15件,國際三大權威檢索系統收錄北京科技論文數量4萬篇以上,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重達到45%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5%左右,生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50%,六環以內主要河湖水體基本還清,再生水回用率達到56%以上,每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0%。

重點任務

北京科技發展要在首都創新戰略的統領下,緊緊圍繞北京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在推進以生產業為代表的高端產業創新發展,增強資源環境承載力,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和發展以人為本的民生服務、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強科技自身能力建設5個方面進行重點部署,根據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確定18個重點領域,107個重點技術方向和近500項關鍵技術,組織聯合攻關,取得技術突破,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發展生產業,強化高端創新,促進首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以大力發展生產業為突破口,圍繞為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提供高知識技術含量的科技服務,積極發展金融服務,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現代物流,教育培訓等生產業,強化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型業態,占領產業高端,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經濟增長后勁。

發展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城市。要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水資源、能源,環境保護技術以及循環經濟相關技術放在優先位置,從北京發展實際需求和在全國形成率先示范出發,下決心依靠自主創新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實現資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完成由傳統工業經濟向循環經濟的提升,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堅實,可靠的保證。

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發展以人為本的民生服務,加快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在城市建設管理,人口與健康,消費和城市安全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進行部署,力爭取得技術突破,推進一批重大成果應用,依靠信息技術促進傳統服務業升級換代,提升首都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改善民生,加快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首善之區。

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發展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壯大農村科技協調員隊伍,促進城區科技、智力資源和成果向郊區縣的擴散。大力發展高端籽種產業,建設北京種業創新發展中心,搭建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創新平臺,豐富都市型現代農業內涵,促進北京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加強農村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農村建筑節能改造示范,改善農村生態生活環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超前部署應用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強化北京在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地位。根據發展目標和人民長遠利益,通過匯聚、服務、合作,交流等方式接引和利用中央在京科技資源,超前部署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快完成知識、智力和成果的積累和儲備,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持續創新能力,不斷強化北京在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地位,締造國家知識創新高地和技術創新源泉。

創新體系

建設創新型城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經濟條件的首都區域創新體系,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首都區域創新體系是由各類社會創新要素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發展規律通過廣泛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而組成的全新體系。重點是打造中關村科技園區這一國家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四個分體系。

打造國家自主創新品牌――中關村。緊緊圍繞“四位一體”戰略目標,以推進改革試點和組織創新為重點,加快發展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業,支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業發展壯大,形成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園區在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的支柱和基石。要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形成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互動共贏的新型生產關系。

建設以研究機構和大學為依托、產學研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這是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的

高端和前沿。要充分利用中央在京科技資源,依托北京地區的研究機構和大學,發揮企業的生力軍作用,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知識創新模式,增強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能力,努力提高北京的知識競爭力。

建設以生產業為引領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體系。這在首都區域創新體系中承擔著重要的銜接和服務職能。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業是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生產業提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和全方位的科技支撐服務。

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宏觀管理調控體系。其核心是在引導和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的進程中,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同時,要通過不斷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加強政府多部門之間的協作與配合,建立高效的科技決策機制和多方參與的管理協調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重大專項

在明確科技工作部署和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任務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突出戰略重點,實現若干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的突破,需要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篩選出若干重大科技專項。確定重大專項的基本原則:一是有利于解決制約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有利于促進生產業等重點產業發展;二是有可能取得技術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有利于形成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三是有利于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四是切合北京市情,科技基礎、財力能夠支撐。

根據上述原則,本綱要確定了18個北京市重大科技專項,并確定以這些專項為重要抓手,建設創新型城市。這些專項涵蓋了資源環境、生產業、民生服務,現代制造業,新農村建設等重點領域。

保障措施

這里摘要介紹“強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引進”方面的內容。

進一步強化人力資源開發,加大創新型人才的戰略性培養力度,形成結構合理,創新力強的科技人才隊伍。

一是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圍繞北京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和企業需求,培養一批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和國際化的人才。依托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重點科研基地建設項目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培養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和拔尖人才。繼續實施“科技新星計劃”,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科技帶頭人和科技管理專家。根據高技術產業發展和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培養一批技能型人才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

篇9

關鍵詞:隴南 關中天水 發展規劃

2009年以來關中天水經濟區成為一個全新的區域經濟名詞進入人們的視角。這是因為2009年6月《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經國務院批準并啟動實施,至此,緊鄰我們隴南的天水市的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發展規劃》的實施,天水的發展將步入快車道。因為,“珠三角”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等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范例已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亮點之一。

作為毗鄰天水的隴南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次區域,我們將如何作為?《發展規劃》是否也是我們的機遇?同時,這是否是對270多萬隴南人智慧與勇氣的一次大考驗?回答是肯定的。以下就我市在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公布的大背景下的自我定位的一點思考,確是筆者一孔之見。

一、 認清市情,厘清優勢

隴南市緊鄰陜西省漢中地區,毗鄰天水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次區域,與天水在文化、經貿、人文交流、交通運輸等方面有著密切聯系。全市轄1個市轄區、8個縣,轄區面積2.79萬平方公里,人口270多萬,地處秦巴山區,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區位優勢相比較不明顯,但通過這些年的發展,也已形成了隴南特有的發展基礎和成果。

1、區內旅游資源豐富。禮縣祁山武侯祠,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前線指揮部;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是伏羲始祖的出生地;宕昌哈達鋪紀念館,是當年北上的決策地,是人們緬懷先烈、繼承精神的紅色革命圣地之一;成縣《西狹頌》摩崖石刻,以方正、雄渾的漢隸真跡而成為名揚中外的書法瑰寶;特別是近年來禮縣大堡子山秦西垂陵的發現與挖掘,蜚聲海內外,并出土了大量鑄有銘文的青銅器、金銀器飾,揭開了先秦歷史的面紗,填補有關先秦歷史考古的空白,向世人證明這就是“秦皇故里”。還有成縣杜甫草堂、康縣張果老仙洞、武都區萬象洞奇觀等,與相鄰的天水麥積山、陜西張良廟、四川九寨溝、黃龍寺遙相輝映,構成了隴南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

2、農業特色產業開發條件優越。 隴南山大溝深,人均耕地少,但光熱水資源豐富,海拔較低,森林覆蓋率高,自然稟賦復雜多樣,形成了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隴南是甘肅唯一的產茶區,又是全國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中藥材中的文縣黨參、禮縣銓黃因其品質優良而著稱;隴南的花椒色澤鮮艷,品質優良,種植面積大,居全省之冠。近年來,隴南各縣區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特色產業,推動了經濟發展。特別是大力發展了蘋果、茶葉、花椒、核桃等特色產業,不僅壯大了特色產業,也使土地效益實現了最大化。目前,這些農產品種植面積已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了一批依靠特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目標的典型。

另外,隴南的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境內保存著不少成片的原始森林,有各類樹種1100多種,是全省樹種最多而且最復雜的區域,有不少被列為國家級、省級保護的珍稀樹種,其中還有冰川時期幸存下來的“刁遺植物”;區內棲息著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受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就有30多種。

3、礦產資源豐富,前景廣闊。隴南地下礦產資源豐富,藏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極其廣闊。目前探明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30多種,礦床、礦點200多處,其中資源清、藏量大、品位高且有較高開采價值的金屬礦有鉛、鋅、銻、金等,非金屬礦有大理石、石灰巖、水晶、等,另外,還有儲量較大的錳礦和小而富的鐵礦。全市現有四大金屬礦帶:一是橫亙區內北部西和縣、成縣、徽縣三縣,綿延80多公里的西成鉛鋅礦帶;二是西和縣、禮縣、宕昌縣三縣的銻礦帶;三是文縣臨江鄉大坪村溝嶺子錳礦帶;四是文縣、禮縣、西和縣、成縣的黃金礦帶,正在探查的文縣陽山金礦,為全國罕見的特大型金礦。近年來,在禮縣又發現了儲量較大的巖金礦,文縣境內的硅礦達1億多噸,康縣南部的陽壩、太平儲藏著大量銅礦,開發前景誘人。

4、水電資源開發前景喜人。全市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河流密布,有嘉陵江、白龍江等大小河流3762條。年徑流總量279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為425萬千瓦,可開發量223萬千瓦,且因其冬不結冰,冬夏水量的峰谷值差值小,因此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目前已建成及在建的大小水電站有200多座,裝機近50萬千瓦,僅占可開發量的20%,水利開發前景十分可觀。

二、抓住機遇,做好乘勢發展的文章

知已之長,可以蓄勢待發;知已有短,概能虛心學人,銳意進取。人才匱乏,科學技術發展落后,工業發展底子薄基礎弱,城市化水平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全市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等是我市顯現的劣勢,但也是我們乘勢跨越發展的動力。國家規劃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是中央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我市依托緊鄰天水,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次區域這個機遇。及時提高思想認識,凝聚共識,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是促成隴南形成新的發展高地的關鍵所在。

1、大力宣傳,強化機遇意識

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來,相關地市都已積極行動起來,搶抓這一戰略機遇,因為,“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應該怎樣強化機遇意識?我們看到了全國、全省各地搶抓機遇的膽識和魄力,看到了新時期全市人民發奮圖強的精神面貌。新的機遇帶來新的希望,新的機遇催人奮發前行。相反,如果思想僵化、觀念陳舊,用過時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那就很可能不能發現機遇。就如天水市,隨著《發展規劃》的頒布實施,他們能夠從領導到群眾,從企業到鄉鎮,各行各業思發展、議發展、謀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魄力投入到創業發展中去。這不也正是隴南人應該學習借鑒嗎!就是要大力宣傳《發展規劃》給隴南帶來的機遇,主動與國家戰略接軌,創造干部群眾思發展、議發展、謀發展的氛圍,培養搶抓機遇的意識,進而從全市的高度制定相應發展戰略。

2、積極爭取,強化項目意識

大項目,大發展;小項目,小發展;沒有項目,難以發展,這是隴南人這些年的共識。毋庸置疑,我們應更加充分認識 “項目帶動” 的戰略意義,強化項目意識,積極作為,通過爭取項目、創設項目等途徑,在項目建設中有大作為。

多年來隴南整體投資不足,自身積累不夠,自我發展能力較弱,一直是困擾我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爭取并引進一批能增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后勁的項目,已成為我市有效解決投入不足,逐步縮小與周邊地區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無疑,爭取國家投資支持和借助外力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突破口。當前,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我市項目工作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全市上下應強化抓項目就是抓經濟、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責任意識;強化缺少項目就缺乏動力、沒有項目就沒有發展的危機意識,主動應對新形勢,開拓新思路,為更好地實施項目帶動打下堅實基礎。

3、揚長避短,發揮現有優勢

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是加快本地發展路徑最便捷、發展成本和時效最合算的。我們的發展基礎和區位劣勢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象天水那樣搞裝備制造或商務流通業, 隴南的優勢就在于立足資源優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以特色農業、礦產和水利資源的開發為龍頭,帶動一、二、三產業發展,特別是以二、三產業的發展為契機,大力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同時,城市化也是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大大改變城鄉面貌的客觀要求,不失為我市的現實選擇。

4、乘勢追趕,奠定發展后勁

“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面對隴南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制約,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之時,隴南為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準備好了嗎?正如前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項目是經濟發展的載體,是一個地方的活力之源。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項目建設,積極向上爭取項目,一批項目落戶隴南,大大增強了隴南的發展后勁。正當國家蘭渝鐵路、蘭海高速在建;十天高速過境即將開工;天水至武都高速待建等一系列國家大項目帶動,我們應珍惜機遇,再鼓干勁,迎接挑戰, 突破瓶頸制約,乘勢而上,大力追趕全市交通、通訊、科技、人才等基礎欠賬,為提高我市發展后勁打下良好基礎,奠定發展后勁。

參考文獻:

[1]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2009年6月)

[2]甘肅經濟日報[N].(2009年7月23日)

篇10

關鍵詞:經濟規律;自下而上;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1-0154-02

中國城市化建設正處速發展階段,2009年城市人口比例是46.6%,專家預計“十二五”期間會超過50%,社會結構由此將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并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以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在這種背景下讓國人歡欣鼓舞,但城市化的發展如果沒有建立在尊重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其結果將是可怕的,馬克思早就明確指出,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城市化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經濟運動的自然機制――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自然過程,或者明確說,是一種“自組織”過程,亦即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只是人的作用在這里確實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我們在發展城市化的進程應該以市場導向改革進程的,我們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應該是由民間力量或社區組織發動以市場誘導的自發并得到政府認可和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

一、 發展城市化要遵循的經濟規律

馬克思早就發現和指出過,人類歷史是一個城鄉對立統一的歷史,是由城市的產生,而后帶來城鄉差異的擴大,然后逐漸走向城鄉融合,消滅城鄉差別的過程。整個歷史長河如此,工業化開始后引起的城市化過程的歷史也是如此。大量觀察的統計規律揭示出的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城市化過程基本可以劃分成四個階段: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第一階段,是典型的城市化階段,工業化迅猛發展,城市數量迅速增加,農村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明顯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

第二階段,也就是郊區城市化,是指城市性質的擴散階段,服務業不斷發展,制造業從城市中心外遷,城市經濟活動向城市郊區和邊緣農村地區延伸。特別是隨著私人轎車擁有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遷至郊區居住,分散性的特征很明顯。

第三階段,逆城市化,則是指導居民和企業離開大城市市中心,選擇在中小城市居住和生活。隨著城市中心人口的減少,產業的外遷,城市中心漸漸“衰敗”。隨之而來的,是政府針對性地出臺措施對城市中心再開發,市中心因此得以復興,也就完成了第四階段――再城市化。

上述這條清晰的路徑,我們不難發現城市化發展的首要依據是工業化發展程度,城市化是工業化的伴侶。工業項目的選址決定城市性質和規模。工業項目及其配套產業需要越多,它所需要的城市容量也就越大。工業發展越快,城市發展隨之越快。大、中、小城市之所以產生和分布,歸根到底,是工業發展要素(技術、設備、勞動力和資金)聚集自然選擇的結果。城市化發展另一個重要根據和條件就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它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后的必然要求。城市發展的第三個重要根據和條件是城市建設資金的積累,資金積累是建立在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近期有些學者建議現在要大力推動城市化,因為城市化可經大力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這種觀點其實是本末倒置,因為城市化是經濟增長的表現形式和結果,經濟增長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一相情愿地發展城市化的人們,常常不能如愿以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金不足!而資金的積累也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不能像傳說中的呼風喚雨那樣獲得,所以不能通過推動城市化來擴內需促增長。城市化不是簡單的把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他們進入城市后要解決就業、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要依靠經濟發展的情況加以解決,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增加原本就稀缺的公共資源的分配,公共資源的投入也得依靠該地區經濟情況,如果不遵循經濟客觀規律,一味強調城市化對拉動內需的作用,那這種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超前于經濟增長階段,勢必加大政府財政負擔,城市公共資源的增加速度會遠遠滯后,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社會、環境等隱患。城市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制約條件:區位。區位硬條件是城市所在地區的資源、氣候、地質等自然條件和以交通、通信為中心的人工自然條件的總和;區位軟條件是城市所在地區政治、人文、歷史條件,即軟環境的總和。無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盲目開發,其結果可想而之。

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以市場導向改革進程中新出現的由民間力量或社區組織發動并得到政府認可和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才是可持續性的。

二、以市場為導向自下而上城市化發展建議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不僅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轉換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意義上它屬于宏觀性的社會問題。同時,城市規劃與發展中的某些方面如市政基礎設施等屬于自由市場供給失效的“公共產品”。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機制的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元城市化并存的格局將走向市場機制下的一元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并不意味自由放任而是更強調以市場為導向組織化的有序發展城市化,政府更多的工作是作出前瞻性的預見及其引導措施。在目前情況下,政府首先應當將自下而上城市化納入中國發展的大框架之中,進行合理的引導,適當的調節,而不是任其自由發展。具體來說,政府的引導和調節應當體現如下幾點:

1.民間行為與政府行為協調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一種誘致型制度創新,其基本發動主體是民間力量,然而作為二元社會經濟結構轉換關鍵所在的城市化過程不能想象缺少政府行為的后果,過多或過少的政府干預都將直接影響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的發展。政府行為的介入是為了支持、引導和保證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健康有序發展,形成城市良性發展自我強化的“路徑依賴”,而不是抑制和干涉民間主體根據市場導向建城辦廠投資的積極性。自下而上城市化過程中的政府行為主要體現為制定城鎮發展政策和城鎮發展規劃,參與或監督征地、公共設施的開發、統一管理,力戒自下而上城市化過程中出現“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或“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改革陷阱”,以免損害自下而上城市化穩定發展和民間主體的利益與積極性。

2.就業目標與效益目標兼顧

就業問題是中國跨世紀的頭號現實問題,20世紀80年代自下而上城市化興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尋找就業門路的推力所致,因此自下而上城市化的發展應當擔負起吸收剩余勞動力主渠道的歷史重任,在多數地區發展以吸收勞動力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非農產業為基礎的農村城市化。與此同時,就業目標的實現不能以犧牲效益目標為代價,而應注重并追求自下而上城市化的總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不僅是保證自下而上城市化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增強城鎮經濟實力和長期勞動力吸收能力的要求。

3.外延的城市化與區域差異化的城市化相結合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自下而上城市化基本上屬于外延的城市化,即通過擴大現有城鎮規模和建設新的城鎮,推進城市化。在城市化發展明顯滯后而后就業壓力很大的條件下,外延的城市化不失為合理的選擇。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城市化及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化十分顯著,因而就各地區而言,應當根據本地區發展背景,在條件允可時,應注重現有城鎮中加強科技投入,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城鎮的經濟效益。這是因為經濟效益較差是中國自下而上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另一現實問題,早日實現外延型城市化向區域差異化型城市化轉變是自下而上城市化從根本上改變鄉土特征和提高城鎮經濟輻射和擴散功能,增強城鎮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的必然選擇。

4.市場調節與計劃調節結合

城市化自然觀強調重視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按客觀規律辦事,但并不認為在市場機制和客觀規律面前人無所作為,恰恰相反,科學進步到今天,城市化進程到今天,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市場失靈、失效和失敗的一面。所以,明智的態度和對策只能是把城市化自組織機制的兩個方面(市場調節與計劃調節)很好結合起來,把這兩把“雙刃劍”同時操起來,取其利而避其弊。

總之,城市化要遵循經濟客觀發展規律,自下而上的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顧朝林,吳莉婭.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綜述[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08,(2-3):100-163.

[2]牛文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1―2002)[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3]牛文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2―2003)[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牛文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3―2004)[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