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04-06 05:2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公益創業;事業化;產業化;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5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4-0221-02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日益深入,大學生群體不斷出現新的情況和問題,大學生個性化成長成才需求也日益強烈。這對高校輔導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更加重視。高校輔導員作為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明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工作職責,探討今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發展趨向,對于國家、社會和學校,都成為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毋庸諱言,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成分、生活方式和物質利益的多樣化,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價值追求也出現了由長遠轉向眼前、由精神轉向物質、由集體轉向個人的傾向。然而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本質是服務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與幸福。這就決定了輔導員職業必須具備淡泊名利、樂于奉獻的精神。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引導輔導員向事業化邁進也就成為非常具體和現實的問題。
一、公益創業定義及內涵分析
公益創業一詞起源自19世紀英國。“公益創業”(SocialEntrepreneurship)是指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個人或社會組織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利益的創業活動(Gregory,1998)。公益創業強調創業時兼顧社會公共利益,主要類型有以下幾類:創辦兼顧社會利益的非營利組織;創辦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企業;志愿公益活動;產學研混合型。
高校公益創業具有以下幾大特性。
1.高校公益創業可以促進資源整合及組織協作
公益創業提出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整合及高層次協調保障的現實需求,注重挖掘組織協作潛力,積累組織協作經驗。高校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必須和社會和企業資源緊密結合,努力做到無縫對接。然而各高校面對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各職能部門組織內部潛力的挖掘滯后,思想觀念滯后于形勢和實踐的發展。實踐中的高校公益創業對原來老習慣老套路的“路徑依賴”形成強烈地沖擊,搭建了高校與當代社會發展的互動平臺。并不斷對社會發展滲透和擴散,形成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正是這種內在動力,無形中推動了高校的人才培養向社會接軌的步伐。
2.高校公益創業以社會使命為前提,兼顧經濟價值
高校公益創業的過程和推進社會的進步結合起來,目的是為了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以及學生自身的發展問題。以大學生職業規劃為例,學校團委、學工部、就業處因其職能定位不可能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而公益創業則可以整合社會和企業的資源給予學生更實效的服務。但是它不同于非營利組織,它把商業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法加以運用,是一個營利性機構,營利的目的是企業可以繼續運轉,對社會使命的追求得以持續。可以說,公益創業是公益事業的企業化,把社會價值的創造和經濟價值的創造結合起來。以公益事業為主要目標,而利潤是副產品。
3.高校公益創業獨特的優勢有利于開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大學生公益創業組織和社會公益創業組織相比,可以避免社會行政因素的限制。大學生依托公益社團,參與人數多,參與程度也高。各級黨委、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支持,并且在經費、政策層面給予鼓勵。高校在此優勢基礎上大力推廣公益創業教育,更有利于高校的社會創新和人才培養的職能發揮,同時可以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通過教育引導,將公益創業精神積淀為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內化為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潛移默化地調節著大學生的行為,甚至可以孕育一批社會企業家。他們從社會問題本身出發,將企業的管理技能運用于社會目標的實現,致力于去解決那些現存機構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掙脫舊的模式,努力去探尋更高效率與更大生產力的結合方式。
二、制約輔導員職業發展的幾個因素
1.缺乏輔導員發展的專項基金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各高校應該按照1:200的比例配置高校輔導員。然而高校特有人事制度和財政水平的制約,大多數學校短期內不可能增加專職輔導員的數量,甚至滿足輔導員工作必要的資金增長都很困難。教育的發展,又迫使輔導員職責的內容和強度不斷增加,輔導員將面臨工作、經濟、社會三大壓力。相形之下,基層輔導員的工作越發顯得龐雜緊張。如果沒有相應的資金作支撐,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只能成為空中樓閣。而目前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學校的撥款,對于輔導員發展需求顯然杯水車薪,這也就勢必造成職業化專業化進程的延緩。因此如何拓展輔導員發展基金的合理來源,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2.輔導員素質的提升跟不上時展的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社會多元化的國際背景和社會條件下,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素歷教育也就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重心之一。素歷教育就是對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的綜合訓練。“素歷”與學歷不同,學歷是指一個人在學校的學習經歷。 “素歷”是一個人自身的素質訓練經歷,尤其是在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積極工作態度、溝通技巧、穩定心理及樂于學習和進步等方面的素質訓練經歷。“素歷”的好壞體現在情緒、心態、潛意識當中,是在競爭環境中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然而這些培訓單靠輔導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必須引進社會的優勢資源,給予學生最貼近的服務。這種資源的引進單靠學校的某個職能部門是不可能形成體系的。很大原因就是各職能部門都有自己的側重點,缺乏內動力去給學生進行素歷培訓。而如果以輔導員為主導,以熱衷創業的學生為主體,通過公益創業,和社會資源對接,則素歷教育才能真正推動。
三、輔導員職業事業化產業化途徑探析
當前,各大高校對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都在進行積極地探索,也出臺了相應政策,也取得了相應成效。隨著這些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們提出輔導員的工作更應該事業化,甚至產業化。所謂輔導員事業化是指培養輔導員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執著追求的情感,努力成就一番事業的奮斗精神和熱愛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績的積極心理狀態,達到人類一種高尚的情操境界。產業化是指整合輔導員的職業規劃、心理輔導、組織策劃等技能形成體系,引進市場化機制,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更具個性化更有實效性的服務。
隨著輔導員工作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一系列具有理論知識背景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機構和專家將在大學校園中涌現。依托這些機構和專家,輔導員工作不僅可以為大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順利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且可以逐漸形成具有產業規模的實體,甚至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如果說職業化是基礎,那專業化就是方向,事業化則是目標,產業化就是結果。這幾者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循環作用。
1.把握80后輔導員特征,打破觀念束縛,搭建事業平臺
“80 后”輔導員正大批走上工作崗位 ,他們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而成長,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具有極強的自我意識,集體意識較淡薄;視野開闊,很少會對某種價值觀盲目認同,所思考的問題、持有的觀點與上幾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以個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摸索新的思路;追求自由與自我等等。因此,客觀地分析“80 后”輔導員的特征,對建立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過硬、紀律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至關重要。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思維,不能一味地強調奉獻,更應該為輔導員搭建事業的平臺。公益創業既能讓輔導員身先士卒引導學生自強自立、自我完善、服務社會,又能為輔導員發展自我創造條件,還能滿足80后輔導員對自我價值追求的內在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事業吸引人。
2.建立多途徑長效交流機制,創造良好成長環境
對于身處各種繁雜事務的年輕輔導員,難免會出現職業倦怠。這種職業倦怠很多情況下是一種隱性的“能力恐慌”。只有不斷地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為自己充電,才能夠具有適應各種壓力、各種變化的能力。因此,通過“請進去,走出來”的方式建立社會交流網絡,并且形成相對穩定的長效的交流機制,既能拓展工作視野,也對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和支援氛圍大有裨益。公益創業實際上為輔導員提供了大量和社會及企業接觸的機會,對拓展輔導員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大有裨益。這種良好的成長氛圍,有助于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3.構筑公益創業教育體系,促進產業良性循環
隨著輔導員專家化建設的推進,一大批職業規劃、心理咨詢等等各方面專家的涌現,也將催生一個新的產業。構筑公益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公益創業人才,甚至是公益企業家,無疑是這個產業良性循環的助推器。公益創業教育組織體系包括教學體系、研究體系、實踐體系等,高校以公益創業拓展高校創業教育新模式,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一是轉變思想觀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充分認識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作用。二是加強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組織機構建設組建復合型師資隊伍,促進規范化發展。三是構建完善的高校公益創業人才培養教學教育模式。四是構建系統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研究體系。五是積極營造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校園文化。六是積極形成鼓勵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社會支持體系。
以公益創業的新思維新理念推動輔導員工作發展,既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成才,又能夠為輔導員的發展創造新的途徑。只有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輔導員隊伍才能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質量運行。
參考文獻:
[1]徐文雄,蒲偉,彭正霞.高校輔導員工作滿意度與歸屬感的關系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9,(5).
[2]蔣明軍.職業化視野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機制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2008,(7).
[3]房國忠,劉宏妍.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6,(12).
篇2
關鍵詞:職業指導;發展;探析
職業指導是1908年由美國學者帕森斯首次提出,他認為職業指導的功能在于幫助人們了解職業與個人特點,并作出合理的職業選擇。美國職業指導學會認為,職業指導是協助個人選擇職業、準備就業、安置就業、并在職業上獲得成功的過程。我國“自80年代以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職業指導得到恢復和發展”。
一、我國發展職業指導的意義
第一,我國社會現在正處于轉型時期,經濟、文化建設方興未艾。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改革與發展的陣痛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移民問題、農民工問題、城市化化問題等,以及一些地區新一輪的讀書無用論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無疑需要社會各界的多方面努力,但也無疑,職業指導在上述問題的解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改革開放后,經濟上的一些暴發戶缺乏對子女的勞動職業教育和人生教育,致使這些孩子游手好閑,依靠老子的錢過活,逐漸成為啃老族,成為社會的蛀蟲。并且他們還到處惹是生非,有些甚至對社會的弱勢群體產生危害。因此,有理由相信。職業指導可以協助其家長共同為孩子的人生作出合理的生涯規劃,使他們能夠充分的利用良好的基礎條件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第三,我國有句俗語叫“女怕嫁錯郎,男怕人錯行”,來說明關鍵選擇的重要性。現實中,也常常會觀察到這種情況,即學生因只為了升學選擇了自己不喜歡或不擅長的專業造成的心理痛苦,有些甚至走上壞的道路,走向萬劫不復的境地。因此,職業指導作用的發揮將使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個人條件作出理性的專業或職業選擇,或協助他們對已作出的選擇進行心理適應性調試,從而使他們健康成長。
第四,我國城市化建設,城市的穩定繁榮,需要職業指導。斯蒂格利茨認為,我國的城市化將是21世紀影響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他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中國的城市化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城市化后的思想意識形態、科技發展、消費傾向、文化產出、經濟模式與生產等,都將影響到世界發展的軌跡。今天的中國必須做好在大城市化背景下因為經濟及產業的問題引起的龐大失業危機。如不然,這種龐大的失業危機將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作為社會援助措施之一的職業指導將會與其他政策措施一道為解決上述城市化問題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我國職業指導現存的問題
第一,未建立系統化的職業指導制度。當前我國的職業指導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的。隨著這些年設立職業指導委員會、出臺相關的辦法與綱要、出版相關的教程、開展相應的研究與培訓以及設立一批職業指導機構等職業指導工作的發展,我國的職業指導工作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也應看到現實中我國的職業指導仍顯不系統,而且在具體實施上主要停留在職業介紹階段,并沒有涉及職業指導的所有階段。
第二,職業指導的保障工作缺失。職業指導,工作多、涉及范圍廣,如要很好的開展職業指導工作,必然需要充足的資源作保障,如不然,就等于空話、謊話。當前,對于如何保障職業指導的資源需要沒有明確的規定,除了職業介紹機構由勞動部門予以資源保障外,學校由于資源緊張、升學制度或認識問題,對于像職業指導這類“可有可無”的活動常常是缺衣少食,難以為繼。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的中小學職業指導基本呈現空白狀態。
第三,缺乏專業的指導人員。“沒有專業教師,一般是以勞技課教師兼任,而且大多數勞技課教師沒有經過職業指導培訓。農村初中多數都以初級職業技術教育課代替職業指導課。”在缺乏專業指導與追求升學率的背景下,職業指導在學校中的地位受到挑戰,基本沒有發揮作用。缺乏專業指導人員不僅表現在學校系統中,在社會職業介紹機構中的職業指導人員,其資格素質大多也達不到應有的要求。
三、我國職業指導發展的趨勢
由于職業指導對社會與個人發展的重大意義,以及我國現階段職業指導存在的問題。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職業指導進一步的發展將呈現以下五方面的趨勢。如圖1所示。
第一,系統化。職業指導遵循人生成長與發展的軌跡是一個完整的生涯過程,它基本包括職業陶冶階段、職業選擇階段、職業準備階段、安置就業階段、職業適應階段、職業發展以及挑戰階段、職業離休階段七個階段,如圖2所示,就其范圍而論,則基本可以分為學校的職業指導與社會的職業指導。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職業需要與職業問題,但它們都是相互聯系呈遞進式發展的。
第二,網絡化。網絡的普及為職業指導帶來了新的革命,它可以大大擴大職業指導服務范圍,為盡可能多的人提供一般的職業指導援助服務。當前,我國已存在一些大型人才網站如前程無憂、中華人才網等,各地方也建立了人才網站,如上海人才網等。這些網站為求職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導,并為用人單位和各類人才架起了就業的橋梁。
第三,社會化,職業指導的社會化是指職業指導必須廣泛建立公、私立職業指導服務機構(或附屬設于職業介紹與技能培訓機構)為廣大的各類社會職業人員、其他社會群體以及學校學生提供職業指導服務。當前的社會轉型與將來職業社會的競爭、不穩定的特征,使職業指導的服務對象趨于多元化。職業指導將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特點與趨勢
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世界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當前職教改革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旨在通過對教師專業意識的養成和專業素質的培養來促進教學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其職業地位。伴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和變革,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作為一個內涵不斷獲得豐富和充實的過程,也是不斷從專業不成熟逐步走向專業成熟的動態生成過程。近年來,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辦學實踐中,深切認識到,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是培養高素質人才最重要的保證,是高職教育能否辦出特色的關鍵所在。
一、概念演變——從“教師培訓”到“教師專業發展”
以往職業教育對教師的培養基本上是承襲普通教育的模式,把教師固化為一個靜態完成的培養目標,不能夠看到教師在他的專業成長中的不斷追求及其意義生成過程,也未能從長遠對教師的成長提供具有可能性選擇的價值指導。鑒于此,上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在教育研究中逐漸以專業發展代替教師教育或培訓。近年來,又從人力資源管理中引進“生涯發展”的概念,豐富和充實了“教師培訓”的含義。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伴隨著這一進程,也不斷在原有基礎上拓展了它的內涵。可以說在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上既注重了社會學維度上的培養要求,使教師成長為專業人員,并獲得社會認可的價值,又兼顧從教育學維度上強調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素質的提高。后者從“生涯發展”的角度,指出教師在其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整體發展的各個層面上因不同追求而不斷成長的過程。由此可見,從“教師培訓”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轉變,強調的是高職教師——這一特殊專門職業的從業者,在其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并強調從適應崗位的要求或具備一般的工作勝任能力到關注教師個人的專業自主發展、提高其工作動力的轉變過程。
二、目標取向——從“經師”到“雙師”
這里的“經師”特指具有一定資格從事文化課或專業理論課教學的教師。傳統意義上的高職教師教育或培訓基本上模仿普通教育的形式,反映在培養目標和人才的規格上,囿于強調理論知識和一般技能的養成,培養的是只會講知識而不能有效運用知識的“經師”,只懂理論不懂專業技術和行業發展情況又客觀上承擔著教師角色的人,有的教師雖有專業基本技能卻沒有實際的教學經驗,在理論的學習和掌握上無底蘊可言。總之,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或培訓體系一開始就存在著先天不足,缺乏對職業教師專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也缺乏一個科學、規范的課程培養方案,社會系統也未能通過教育機制對未來新教師提供明確的專業或行業發展要求的指導。正因為以往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的偏狹,導致培養的教師質量和整體素質不能充分適應和滿足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對教師提出的基本標準及要求,教師自身的專業現狀與之形成明顯的悖論。教師專業發展期待教師專業素質或職業素養有一個現實的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目標呼之欲出,成為新型職教師資的基本形態。
三、知識基礎——從學術性知識到實踐性知識
在過去的高職教師教育或培訓中,注重的是系統的專業學科知識、技能及策略的傳授,教育或培訓旨在讓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各種與專業有關的現成知識,教師專業的發展異化為教師簡單為獲得新知識、技能而學的過程。教育或培訓這種外在的塑造形式僭越了教師主體的個人需要,在現代性的教師教育的技術生產過程中,企圖通過專業或行業的標準規范,批量制造模鑄的具有教學能力的人。這樣的教師專業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學術性知識和技能的增量,卻未能有效調動教師自主發展的積極性,機械的培養機制和固化的課程內容難以在本可以生動的教育場景中生成其豐富的意義,僵化的教育方式又讓教師脫離了工作的現場一味去尋找專業成長的感覺。與強調學術性知識的獲得性不同,高職教師專業發展逐漸回歸對教師個人知識的重視,這里的個人知識傾向于是一種在特殊活動中通過體驗、理解、感悟所形成的實踐性知識,它包括了個體經驗,又超越了個人因循守舊的觀念,而走向對自身實踐行為的反思。因此,這里的實踐性知識滲透了教師個人的教育信念,表現為他們在專業發展過程中能理性判斷和選擇的主體作為。在某種意義上說,它不同于理論之知,也有別于技術之知,它完全內在于自身的理性反思判斷力。教師成長需要的是這樣一種實踐智慧,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中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行動研究來不斷發展實踐性知識,包括教師的教育信念、關于自我的知識、人際知識、情境知識、策略性知識及批判反思的知識。
四、培養模式——從“雙元”到“三元”
以往我國高職教師的職前培養實行單一的專業教育,現在看來遠不足以符合時展的需要。教師專業的發展包括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的發展,僅用4年時間很難達到兩者的完善。教師教育年限的延長是世界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尤其是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實踐課,師范類課程,特別是專業課教學法課程更有待加強。鑒于此,適時延長教師的職前培養年限,實行“專業教育+師范教育”的二元模式,以提高職教教師的學歷層次,似乎成為其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這種“二元”模式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促進教師學歷結構的普遍提升,但它仍有著比較嚴重的弊端,就是在意愿上過分偏重了理論知識的學習,缺失了實踐技能的專業養成,不利于職教發展所倡導的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因此,目前針對“二元”模式的不足,有學者通過借鑒國外經驗嘗試提出“三元”培養模式,即通過大學、職業學校、企業共同來培養合格的職教師資,是三方相互利用優勢資源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三元”模式從理論上初步完善了“二元”模式在職教師資專業發展進程中的缺憾,策略性地解決了當前困擾職教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大難題,但它還僅是個別一些有條件的學校可能實施的結果,不具有成熟的模型和較為普遍的推廣價值。“三元”式在實踐上的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一種職教師資培養的啟發和指導,主張職業學校、大學、企業三方的合作共同來為師范生創設各種有利于其職業發展的專業發展環境,同時也為在職專業教師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體驗學習的平臺。
五、培訓途徑——從封閉單一到開放多樣
以往的職教教師專業發展主要通過職前學校教育和在職的學校培訓來進行,培訓途徑顯得單一,呈現封閉式的特點。盡管也有校企合作的形式,但它與現在意義上所倡導的校企合作則大不一樣。原有的實施途徑是國家主導下的教師教育和培訓,基本上企業參與的是該企業所辦的學校,它更像是一個企業內教育的形式,而沒有或完全沒有市場化的特征。今天高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則通過多種途徑展現出它的極大豐富性,除原有路徑外,還拓寬了職教教師培養的多樣化渠道。同時與大學的鏈接,也為職教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一條有利于改善其學歷結構的重要途徑,這在“雙元”模式的養成教育中有明顯的體現。另外,與企業的合作中借鑒國外的很多思路,也不局限于那種固定的一對一的形式,而是一種相互多元選擇的路向。例如,目前的中外校企合作辦學就為職教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一種可利用其優質資源實施培養的視界。近年來,立足于校本培訓、專家指導的形式是一種新的途徑,它在根本上主張通過行動研究來促進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試圖從教育或培訓的方式上彌補標準化培訓帶來的缺陷。這種對教師人力資源的開發滲透了一種“人人都可以成為教學專家”的理想化追求,也為職教教師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找到了一條實際而又可行的專業發展的途徑。
六、發展評價——從學歷達標到自我評價
以往高職院校對教師專業發展程度評價的指標就是看教師通過繼續教育或培訓后是否達到一定的學歷標準,如研究生學歷達標率是多少、職稱結構如何等等。其積極意義在于:一方面,學歷在文化傳統的視域里是一種社會身份及地位的象征,高職院校通過這種學歷要求的方式激勵教師為提升職業地位促成其專業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學歷達標為學校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籌碼,它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聲譽和形象,一定程度上內在地形成新教師人職門檻,從而促進職教師資專業發展。但學歷達標一旦被僵化地濫用就會改變其原有的意義,極易異化為一種與能力考核本身無多大關聯的形式。因此,高職教師專業發展評價在改進學歷達標機制的前提下,應盡量尋求一種能通過評價者本人對自身評價來促進其專業發展的途徑。這種由外在到內在的評價轉向反映了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考核的務實傾向。
以上從六個方面透視了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邏輯及發展趨向。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是在批判反思傳統教師專業發展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為核心;以‘雙師’資格為目標取向;以實踐性知識建構為基礎;以職校、大學、企業‘三元’合作為培養模式;以多樣發展為途徑和以自我評價為主體”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觀。可以說,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觀是對當前我國職教發展與變革的時代要求的回應,是對高職教師個體專業自主發展的現實需要的回應。
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校層面的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從外在的條件、政策等方面促進教師的發展,而真正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教師從外部壓力下的提升轉變為自主自覺的專業發展。近年來,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嘗試,包括構建教師繼續教育與培訓體系、改革教師評聘制度和待遇制度、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改善師資隊伍結構等,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整體素質得到了提升,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同時也積累了師資隊伍建設的豐富經驗。當前有關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呼吁層面,缺乏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的深度挖掘,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實施策略和實踐操作研究得較少。例如,如何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變化來促進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如何開展促進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證性研究等等。因此,對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還需要有更多理論上的突破和實踐上的有效操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張祥明.對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的重新審視[J].教育評論,2005(01).
篇4
關鍵詞:海西;制造業;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4-0002-03
21世紀,全球進入一個信息化、網絡化的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電子商務化已經形成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網上購物、網上交易、在線電子支付等各種電子商務化的交易活動逐漸演變為一種新興的商業運行模式。電子商務改變了傳統的商業貿易環境,改變了商業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組織形式,影響著企業管理和市場商品流通,并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模式。海西經濟區作為我國重點建設的經濟區域,電子商務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制造業企業紛紛借助電商平臺助力發展。目前,海西地區的電子商務經濟發展呈現出一些突出特點:依靠海西經濟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交易額連創新高,電子商務在各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化、相關服務業蓬勃發展、支撐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不斷增強。電子商務正在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入規模性發展階段,對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不斷增大,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是,海西制造業電商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如不及時研究解決勢必會影響其健康發展。基于此本課題對海西制造業電商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調查分析,以期引起業界的重視。
一、海西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海西經濟區,是目前我國重點經濟建設的一個重點區域。要加快海西經濟區的發展,特別是經濟增長的關鍵部分的制造業,就不得不與時俱進,依賴電子商務。而電子商務對于福建乃至整個海西經濟發展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將可能引發海西經濟范式的轉換,實現“海西制造”到“海西創造”的經濟結構的轉變。
福建的企業努力尋找“福建制造”產業升級的新路徑,轉變原來低成本競爭戰略,以獲得在全球經濟鏈條中的高價值。而作為現代流通方式的電子商務已廣泛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對改變傳統經營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發展態勢良好
第一,電子商務產業初具規模。根據阿里研究中心的《2013網商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海西已經成為國內較具競爭力的網商貨源采集地和區域電子商務交易中心。
第二,傳統產業電子商務應用不斷深入。大型傳統企業加快拓展電子商務,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普及率穩步提高。據統計,泉州市68.5%規模以上企業不同程度推行網絡化經營。安踏、特步、九牧王和卡賓等一批傳統工業企業先后開拓網上市場,積極建立網絡官方旗艦店。目前制造業所采取的電子商務模式主要有:B2C、B2B、B2G。
第三,電子商務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旅游、文化、教育等領域電子商務持續深化發展,社區、農村電子商務應用逐步興起。各大旅游景點、酒店開展旅游票務、餐飲和住宿等網上營銷。
第四,電子商務支撐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物流配送、電子支付、技術研發、信息服務等配套服務業同步發展。EMS、順風、申通、圓通等全國快遞業骨干企業為網絡零售快速發展提供物流支撐。支付結算環境逐步完善,電子支付產品和服務日趨豐富。產業園區啟動發展,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南威軟件、福建訊網等企業探索應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有效解決存儲空間、計算能力、數據服務、物品監管和大批中小民營企業上網“觸電”難等瓶頸問題,電子商務技術研發能力不斷提升。
第五,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持續改善。政府高度重視發展電子商務,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重要舉措加以部署推進,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支持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社會信用環境不斷改善。開展打擊網絡購物領域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動,維護網上交易秩序。
(二)尚有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電子商務應用普及率和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海西地區電子商務以小型網店或中小企業為主,分布較為分散,各自為政,大多數傳統企業在開展電子商務前主要靠為其他品牌代工。據統計,凡客誠品的服裝類商品有60%以上在石獅下單,淘寶網上棉衣和羽絨服有近80%產自石獅。這些傳統企業選擇做電子商務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B2B,主要是通過阿里巴巴等行業網站進行國內批發或獲得外貿訂單;另一種是B2C,主要是通過創設自主品牌入駐天貓、京東商城等,如311、愛登堡、富貴鳥。自建電子商務平臺的傳統企業還非常少且規模不大,雖然一些企業運用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各不相同,有的直供,有的外包,有的在知名網上商城開設專賣店,但絕大多數做電商都是依附在天貓、淘寶、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第三方專業化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宣傳、推廣與銷售產品,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電子商品平臺,更沒有把平臺做成品牌來建設。且這些制造企業在平臺或品牌的宣傳推廣、運營機制和客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調查中發現,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仍習慣于傳統的營銷方式,注重實體市場。大部分企業上網開展網絡營銷的方式仍局限在網絡廣告與產品信息宣傳上,較少利用網絡進行市場的調研、客服消費行為分析、新產品開發、網絡服務。大部分企業建立網站或網頁的主要目的,僅局限于宣傳企業形象、信息查詢、訂單接收、產品與服務信息等,只有小部分企業意在拓展市場空間,而專注于運用網絡運營電商業務的并不多。
二是金融物流配套體系仍需完善。與電子商務配套的金融服務、技術研發、物流配送等保障要素較為薄弱。大部分電子商務企業屬輕資產公司,融資較困難。物流成本偏高、配送效率偏低,缺乏專業第三方電子商務物流倉庫。
三是制度環境有待改善。網絡交易市場監管有待增強,信用體系建設亟待加強;還存在網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惡意欺詐等行為,網絡交易糾紛處理難度較大。統計與監測評價工作制度尚未建立,全社會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是電子商務人才缺乏。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教育體系仍處于摸索過程中,且受電子商務本身發展迅速等因素共同影響,使得我國電子商務人才缺口加大。人才招聘難、成本高,單泉州市,“十二五”期間全市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就超五萬人。
二、海西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趨勢
(一)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將不斷完善,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隨著海西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力度繼續加大,發展電子商務的需求將會更加強勁。電子商務將被廣泛應用于生產、流通、消費等各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這將促使全社會電子商務的應用意識不斷增強,有關電子商務的政策、法律、法規將不斷出臺,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法律環境將不斷完善。同時,也促使物流、信用、電子支付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更全面的展開,從而使得電子商務發展的內在動力持續增強。
(二)電子商務應用將達到新的廣度和深度,加速形成經濟競爭新態勢
隨著《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實施,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將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在綜合性電子商務網站已經占據綜合類B2B領域絕大部分市場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行業電子商務網站已經在綜合網站市場之外尋求專業化細分領域的發展。電子商務正在與傳統產業進行深入的融合,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三)電子商務服務業蓬勃發展,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企業供應鏈電子商務、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帶動電子商務服務業的發展,圍繞電子商務服務形成的從低端技術環節到中端支撐環節再到高端應用環節的電子商務服務鏈在我國結點飽滿,一個全新視角的電子商務服務業群正在形成,將成為未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四)促進制造業企業內部電子商務環境建設
互聯網客戶具有豐富的個性化特征,這決定了在互聯網上,只有符合網絡客戶個性化需求且適合網絡銷售的產品才能適應電子商務的運作。
要將潛在的網絡客戶轉化為實際客戶,必須加強對網絡客戶群體的研究和分析。必須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法,對網上潛在客戶群體的個性特征進行分析。這些個性特征主要包括上網習慣、消費習慣、保障水平、風險偏好、職業分布、收入水平等有可能對需求造成影響的因素。企業應有相應性地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完善產品的設計,增強客戶的網絡購物體驗,增強產品的多樣性供給。加強對網上客戶群體的研究有助于網絡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的實現,有助于將網絡潛在客戶群體成功地轉化為現實的客戶群體。
企業必須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市場調研一般包括:市場、客戶、同業等。一方面,企業應該針對網絡市場的特點,推出符合網絡市場特征的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企業應根據不同客戶的消費需求差異開發不同的產品。
(五)促進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建設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人才是瓶頸。如何培養符合制造業企業需求的電子商務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電子商務具有專業性強、管理難度高等特征,這決定了與之相適應的必須是一支兼具高水平和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電子商務的特征要求從事電子商務的必須是復合型人才。此類人才一方面是精通電子商務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也必須是具備營銷知識人才。
因此,為滿足電子商務的人才需求,政府要充分重視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各有關大專院校要相應地調整電子商務課程結構,使之適合電子商務課程教學要求。
1.企業必須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
在企業內部,企業也要加強對內部員工的教育和培養,提升員工在電子商務上的應用技能,使之適應電子商務業務的發展。
(1)建立專業培訓體系。企業要培養專業人才首先要求建立專業的培訓體系。一是要求在企業內部著重加強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對人才培養重要性的認識;二是在此項專業培訓體系中,培訓的重點在于提升電子商務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入先進的電子商務知識和專業人才,建立起適合電商企業的復合型人才。
在培訓內容的設計上,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的運作方法以及提升運用運用電子商務處理業務的能力。
(2)推動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方式的發展。企業要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除了企業內部的努力外,還可以依靠企業和學校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任務。企業要與學校加強互動,開展人才定制,互動設置應用型課程,建立相適應的、長期的員工學習基地,定期派企業內部員工進行電子商務的系統培訓,直接參與到一些應用項目開發與商務管理工作中,并結合自身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研究具體的解決方案。
對于不同層次的培訓需求,保險企業還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舉辦電子商務知識講座,開展各種電子商務交流活動、校企業互動學習活動等。
2.高校必須把握電子商務人才需求
(1)定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電子商務的特征決定了從事電子商務行業的人才的特征。作為人才的培養者,高校在確定培養人才目標之時首先應給電子商務以清晰的定位,明確學生的競爭優勢所在。做到依據行業特性和要求,來設置專業和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目標時,就必須確定電子商務職業崗位,制定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規格,圍繞企業對電子商務的需求專業設計,如此既可避免人才培養目標上的定位不清或針對性不強等缺陷,又能讓高校學生在學習期間科學設定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提前做好專業知識積累、爭取做好投入電子商務行業的準備工作。
(2)做活電子商務實訓。第一,增加校內實訓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所占比重。電子商務專業本身特征決定了其是對實訓要求較高的專業,所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要求很高,必須根據電子商務的實務操作要求科學合理安排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踐課程,并且采取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方式,提高模擬時間在課程學時中的比重,增強學生在電子商務和營銷雙重知識層的有機結合。第二,建立校內電子商務模擬公司,提高學生對工作實踐的體驗和認識。學院可以通過建立電子商務模擬公司并讓學生參與到模擬公司的組織管理工作中,在模擬公司中進行崗位競聘,輪崗等模擬工作情形的演練,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實踐生活的參與意識,另一方面也擴充了學生的見識和知識面。第三,做好校企結合:學校應該深化同各類型企業尤其是和相關的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合作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聯合辦學。例如,企業與學校聯合開展網絡營銷推廣方案的設計、學校參與企業關于電子商務的實施方案等。
(3)加大力度培養師資隊伍。為了優化電子商務教學環境,應充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不僅要重視重視教師的職稱學歷結構,也應該對教師的組成結構給以充分的重視。比如,外請與電子商務相關行業中具有實踐經驗的電子商務人才加入到學校的教學隊伍中;鼓勵學校教師到電商企業進行工作實踐或工作實習;加強對教師培訓力度,選派優秀教師到高校或研究所深造,鼓勵教學的創新改革。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海西制造業電子商務突飛猛進,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潛力無限。制造業電子商務的運用模式會不斷發生改變;企業對電子商務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專業,要整體考慮發展電子商務,才能使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更好。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制造業電子商務發展會逐漸走向成熟,電子商務在制造業領域內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我們在看到電商蓬勃發展喜人景象的同時,也要看存在的問題,制定有效對策。企業和高校要積極創新電商人才培養模式,加快電商務人才培養,緊緊抓住電子商務時代帶來的機遇,迎接挑戰。
參考文獻:
[1] 曹江峰.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
[2] 衛丹潔.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歷程回顧及展望[J].商情,2013(45).
[3] 邱 陽.義烏企業的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以及發展歷程[J].中國電子商務,2013(1).
篇5
關鍵詞:現代工業企業;組織結構;金字塔;網絡化;層級組織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10)06-0065-02
現代工業企業產生于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現代工業企業在發達國家的許多領域成為最強大的企業機構。伴隨著現代工業企業的發展,產生了“金字塔”式的層級組織結構。在此后近一個世紀的時期里,這種組織結構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工業企業普遍適用的組織慣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巨大改變,“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顯現出了諸多的不適應性,現代工業企業的組織結構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并正在經歷著新的發展演變。
一、“金字塔”式組織結構的歷史功績及局限
19世紀50年代以后,鐵路、電報、電話的發展,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迅速、高效、安全和有保障的運輸通訊服務,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國內、國際市場,機敏的企業家意識到市場擴大帶來的商機,結合了大量生產與大量分配的現代工業企業由此而生。新的運輸通訊工具保證了進出企業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穩定性,新的能源提供了不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動力來源,連續作業的機器設備代替了生產過程中的手工操作,企業成為大批量生產的企業。大批量生產的企業面臨著新的銷售問題,如高效的、遍布國內甚至國際的銷售網絡,獨特的銷售技術,特殊的銷售服務――安裝、消費信貸、操作示范、維修等。傳統的批發商、自營商、人和零售商無法勝任這樣的銷售任務。大量生產的企業便向前結合進入銷售領域,建立起自己的、遍布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銷售分支機構。為了保證生產的穩定性,原材料的供應是關鍵,大量生產的企業向后結合進入采購領域,建立了自己的采購分支機構。大量生產的企業在19世紀80年代通過縱向結合的戰略發展成為多功能、多單位的工業企業。一些由個人或家族控制的規模較小的企業,19世紀90年代在橫向合并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財務、管理上的集中,并進一步通過縱向結合的戰略,發展成為現代工業企業。
現代工業企業通過一體化的戰略把生產一件產品所需要的采購、運輸、生產、銷售等活動集中于一個企業內,企業所包含的不同單位完成著空前繁雜的大量工作。欲使現代工業企業高效運轉,需要有設計良好的內部組織結構和管理程序,需要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對不同單位進行協調和控制。在現代工業企業里,管理的任務落在了職業經理肩上,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他們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為企業未來的發展配置資源,對中層管理人員進行監督、評估;中層管理人員在現代工業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設計了協調流經企業不同單位之間高額物質流量的方法,改進了連續作業的機器設備。中層管理人員主要負責本單位的經營活動,對高層管理人員負責,現代工業企業形成了一體化多層次等級制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
二、現代工業企業組織結構的發展趨勢
“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雖然被證明與管理實踐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但是不可否認,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其慣性,企業組織結構的發展同樣如此。盡管進入新世紀以來,有關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的呼聲和行為越來越強烈,但是傳統組織結構的影響無所不在。現代工業企業尋求對于傳統的“金字塔”式的企業組織結構的突破,總是要在后者的基礎上,或者是在打破后者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一種具有傳承關系的繼續,而不是徹頭徹尾的革命。總體說來,現代工業企業的組織結構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
企業結構的扁平化就是管理層次的減少和管理幅度的擴大,企業結構形態由標準的金字塔型向圓筒型轉化。經過長期的演變過程,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層級組織之所以僵化失靈,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中層過于龐大。中層的膨脹部分是取決于在傳統技術條件下企業規模擴大的相應舉措,部分是由于企業各層次對增加下屬、擴大管理控制權的自身需要。層次繁多、部門林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這已成為傳統官僚組織普遍的弊病。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了業務流程再造的潮流,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把原來的“金字塔型”式的組織結構扁平化,使企業的高層能夠更接近生產和銷售的現場,減少信息的失真,增加組織的靈活性。
(二)企業組織結構網絡化
現代工業企業的組織結構由緊密型轉向松散化,企業間網絡成為新的企業組織形式。企業組織結構的網絡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技術和資本為紐帶形成的企業集團化,通過組成一種新的利益共同體,使眾多企業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二是以契約和資本為紐帶形成的經營連鎖化。通過發展連鎖經營和商務等業務,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絡體系,使得企業的營銷組織網絡化;三是以契約和共同利益為紐帶形成的企業內部組織網狀化,內部網狀化是實現企業組織徹底扁平化的根本途徑;四是以因特網為紐帶形成的信息傳遞網絡化。全球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降低了企業間網絡的運作費用,推動了企業間網絡的發展。
(三)企業組織結構無邊界化
企業組織的無邊界化是指在組織結構上不設固定和正式的組織機構,代之以一些臨時性的任務為導向的柔性組織,如矩陣制、團隊組織等。組織更多的不是表現為一種有形的障礙,其界限越來越趨向于無形。企業再也不會用許多界限將人員、任務、工藝及地點分開,而是將精力集中于如何影響這些界限,以盡快地將信息、人才、獎勵及行動落實到最需要的地方。“無邊界化”并不是說企業就不需要邊界了,而是不需要僵硬的邊界,為使企業具有可滲透性和靈活性的邊界,以柔性組織結構模式替代剛性模式,以可持續變化的結構代替原先那種相對固定的組織結構。隨著經濟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的日益發展,企業內外部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已成為主要特征。其優點是靈活機動、博采眾長、集合優勢,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能夠促進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并推動著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發展。
通用電氣公司的韋爾奇較早地提出了“無邊界企業”的概念,他認為一個無邊界組織“可以使人們專注于發現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思想,而無論其源頭是某個同事、通用電氣的另一個部門、街道那邊的另一家公司抑或地球另一端的某個公司,他們都會與我們分享其最好的思想和實踐。”韋爾奇在通用電氣進行了企業無邊界化的改革。
(四)企業組織結構精煉化
企業組織規模精煉化又被稱為企業減肥。通過減肥,企業可以增強活力,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著名的惠普公司原先為促進各工作小組之間的溝通和更好地評估各項決策而設立的38個內部委員會,不僅增加了成本,還限制了創新和延緩了決策。僅僅為公司開發的第一代計算機軟件起個名字,他們就用了9個委員會、近100個人討論了近7個月之久。按照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原理,傳統的金字塔式組織結構運行需要的巨額費用和它為企業帶來的效益之間的對比,迫切要求打破這種體制。日本企業紛紛對巨型的集團公司進行改造,以分散的利潤中心制代替集中利潤制。世界上資產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大公司也不再直接組織生產,而開始走委托生產之路。例如,歐洲電子工程巨頭ABB公司,將其數千種產品與服務部署在全世界50個作業區,每區設一個領導小組獨立運作,其生產決策與總部之間沒有直接隸屬關系。這些小公司規模雖小卻利潤驚人,是名副其實的“小巨人公司”。
(五)企業組織結構非正式化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和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組織中的員工無須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所去完成固定的工作,也無須面對面去進行工作協商和工作匯報,只要能在上屬規定的期限內完成規定的任務即可。上屬對執行者任務進度和完成結果的監控完全可通過企業內部的互聯網絡進行。這種工作方式的變化使得組織結構呈現出日益非正式化趨勢。例如,面向作業小組或項目團隊的授權方式越來越得到眾多企業管理者的賞識。在傳統組織中,企業是按照研究、開發、生產制造、銷售的順序進行經營并進行職能部門授權的,極不利于部門間的橫向協調。而面向作業小組或項目團隊的授權方式則屬于同步經營方式,不僅可以取代傳統的職能部門,還可以在團隊內部建立一種新型的協作關系。其運作方式是根據產品或項目需要,設立一個或多個作業小組或項目團隊,小組或團隊內的所有成員均由不同專業的或原來不同部門的專家所組成,完成產品或項目所需的全部或大多數工作任務, 任務完成后作業小組或團隊即告解散。正是這種臨時的、短期的、可變的小組或團隊才具有隨時適應市場變化的巨大應變能力,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小組內成員可以自主決策,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這種全新的授權方式使得組織結構變動性較大,靈敏性較高,可以做到隨時根據新的市場需求,迅速成立作業小組,進行人力資源重組。
參考文獻
[1]牛琦彬,鄧玉輝.21世紀企業組織結構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江文年.從知識的進化看企業組織結構的演變[J].廣東通信技術,2003,(11).
[3]章健,郎杰.對企業組織結構動態設計理論的探討[J].財經研究,2000,(2).
[4]張科,藍海林.國外企業組織結構理論與變革研究初探[J].商場現代化,2006,(6).
[5]薛瀾,劉冰,陶海青.基于知識的企業組織結構演化的模型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篇6
【關鍵詞】制冷空調;制冷劑;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B657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目前,制冷空調行業制冷劑的使用非常的廣泛,制冷劑的發展和制冷空調的發展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們制冷空調行業制冷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非常的有必要。
二、制冷空調行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制冷空調行業發展相對西方國家來說較晚,僅僅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目前各方面的經驗積累尚不充分。同時市場的發展也不夠完善,一些客觀因素制約著行業的進步與提高。當前較為普遍的現象就是,許多國內空調企業所生產的空調產品,雖然在商場規模上逐年擴大,但是沒有真正的走出勞動密集型的模式,沒有自己的技術,在綜合實力上也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據了解,現在我國國內企業仍然沒有對新興制冷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開發并申報相關的專利資格,這足見我國仍然處于為國外高技術制冷企業“打工”的階段,缺少長遠的打算。隨著制冷行業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制冷空調行業目前所生產的產品,無論是在品種規格,還是在產品性能、產品質量等方面,較改革開放前均有較大的進步。許多的國內企業的生產模式已經從當初的單純引進、仿制,逐漸形成基本的自主研發能力,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向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我國部分大學也一直在進行相關的研究,有的已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單位,有的院校已經成為空調制冷研究中心。
三、國內外有關制冷技術的研究現狀
1、制冷劑的研究現狀
制冷劑的選用作為空調制冷技術中的一個核心環節,對其開發與應用現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空調制冷技術的前進。對于制冷劑的發展,我國主要有從自然物質――人工合成與回歸自然物質的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中,像乙醚與氨等天然的制冷劑雖可在自然界中直接提取,但因受科技水平與經濟條件的因素的限制,氟利昂指制冷劑因熱力性能較好逐漸將其取代,而這也是制冷劑發展初期階段。隨后,由于氟利昂對臭氧層易造成較嚴重的破壞而被其它制冷劑所取代。目前,在大量的天然制冷劑中,丙烷以及氨等是最有可能取代氟利昂而成為新型制冷劑的。
2、制冷原理的研究現狀
隨著在制冷劑反面的研究逐漸加深,直接推動了新制冷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其中,熱聲制冷技術就是21世紀發展而成的一種新型的制冷技術。與傳統的制冷系統相比,它具有以下一個優勢:不需要使用那些對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制冷劑,只需運用惰性氣體或者是其混合物即可,不會對臭氧層與溫室效應造成影響;基本結構簡單,可靠性好;使用壽命長;控制靈活,成本低。熱聲制冷技術所具有的上述有點幾乎完全擺脫了傳統的制冷系統的所有缺點,成為了新一代制冷技術發展的方向。但是,該制冷方法由于效率較低而受到了一定的發展限制,因此,逐漸提高其運行效率是該制冷技術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
四、制冷空調行業制冷劑發展現狀
為了保護臭氧層的需要,近10年來制冷空調行業已作出了積極的響應,采取了許多的措施和行動。發達國家在1996已經全面淘汰了CFCs的生產和消費,HCFCs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加速淘汰。2007年9月《,蒙特利爾議定書》第19次締約方會議通過了加速淘汰HCFCs的調整方案。方案規定發達國家2010年削減75%,2015年削減90%,2020-2030年允許保留0.5%;發展中國家2015年要完成削減基線水平10%的任務,2020年削減35%,2020年削減67.5%,到2030-2040年也僅允許保留2.5%的維修用量。
目前,發達國家采取HFCs。對HCFCs的淘汰已經在計劃實施中。而發展中國家也在完成了對CFCs的生產與消費的淘汰以后也在逐步采用HFCs來替代HCFCs。
作為替代工質的科學評估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工質的毒性;(2)工質的熱力學性質;(3)工質的能耗;(4)工質的熱物理性和其他物理性質;(5)工質對系統部什的化學作用與冷凍汕的親合性,可燃性等。應用較廣泛的制冷劑有以下兩類:
1、合成制冷劑
(一)R134a(ODP=0,GWP=420)不可燃,無毒,無味,使用安全,其熱物性質與
R12十分接近,可用來替代R12,用于汽車空調和家用冰箱等領域。但使用
R134a,會使能耗增大,且與CFC-12用的油不相溶,與材料的兼容性
方面也不同CFC-12。另外它還是一種溫室效應氣體,所以仍然存在一定
的缺陷。
(二)R152a(ODP=,用R152a替代R12后能耗可降低3%~7%,但其在空氣中含量達4.8%~16.8%時具有可燃性,因此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R410A,R410A是近共沸混合制冷劑,是由質量分數為50%R32和50%R125組成現在普遍認為R410制冷劑ODP值為零,不會對大氣臭氧層造成破壞,從此不會因為氟里昂泄漏而威脅人類健康。所以目前很多廠商普遍采用R410新冷媒替代R22,并將其產品統稱為”無氟空調“真正原因。410A單位容積制冷量較大,傳熱性能及流動性能較好,但同溫度下壓力值比R22高約60%。
(四)R407C。R407C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劑,是由質量分數為23%的R32、25%的R125和51%的R134a組成,ODP=0,單位容積制冷量大,但傳熱性能較差。[R410A是近共沸混合制冷劑,是由質量分數為50%R32和50%R125組成。ODP=0,主要用來替代R22,單位容積制冷量較大,傳熱性能及流動性能較好,但同溫度下壓力值比R22高約60%。
2、天然制冷劑
(一)(R600)和異丁烷(R600a)等,其中R600a已在歐洲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廣泛用于冰箱中,并且它符合《京都議定書》的要求,ODP=0,GWP=15,環保性能好,成本低,運行壓力低,噪聲小,但其易燃,易爆。其中丙烷有著和R22(HCFC)同樣水平的性能,而一種碳氫化合物制冷劑的異丁烷已經被采用于冰箱中。但是丙烷是一種高度可燃性質的物質,如果泄漏至大氣中會有火災的危險。如果將它用作空調器的制冷劑,必須大大減少其容積。空調器中使用的丙烷的容積比冰箱約大10倍,但如果丙烷的容積增加10倍。此外,空調的管道是安裝在現場的,然而至今尚未建立安全保證的技術。目前,圍繞著丙烷的使用尚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此外R29o和R6OOa組成的混合制冷劑也有一定的發展使用。
(二)氨(R717)。氨已被使用達120年之久而至今仍在使用。其ODP=0、GWP=0,具有優良的熱力性質,價格廉且容易檢漏。不過氨有毒性而且可燃,應當引起注意,不過一百多年的使用記錄表明,氨的事故率是很低的,今后必須找到更好的安全辦法,如減少充灌量,采用螺桿式壓縮機,引入板式換熱器等等。
五、制冷劑的未來發展趨勢
1、制冷劑的替代中的可持續發展觀
當前環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臭氧層空洞等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因此在制冷劑的替代研究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同時要注重生態環境與人類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
在制冷劑的研究替代中首先考慮到的是減小制冷劑對臭氧的破壞作用,比如HCFC系列的R22雖然仍對臭氧有破壞作用但比R11和R12小的多。而HFC制冷劑如R134a已對臭氧沒有任何破壞作用。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對于制冷劑的替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更加順應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其不但要求替代制冷劑要有較低的ODP,而且具有較低的GWP,這樣HFCs也面臨淘汰的危險。綜上所述,在制冷劑的替代中是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只無形的大手在起作用,它不但推動制冷劑的替代研究工作的發展,而且也為制冷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制冷劑的發展趨勢
制冷劑的發展趨勢應該滿足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并推動其進一步發展。根據可持續發展中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的核心要求,制冷劑的發展方向有兩個:
一是環保,使用綠色環保的制冷劑已經是大勢所趨,綠色環保制冷劑可以是合成的,也可以是天然的,雖然合成的環保制冷劑也對臭氧不會造成破壞,但從地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來看天然制冷劑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天然制冷劑本來就是地球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無論是使用還是排放到環境中,取之于自然回之于自然,對環境的影響比合成制冷劑都小的多,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天然制冷劑必將大有發展。
第二是節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調等設備越來越普及,同時其消耗的大量的能源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電能的產生又要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造成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且燃燒產物如CO2等還可引起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因此除了改進制冷技術外還可從制冷劑上下手。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制冷空調行業制冷劑的質量關乎制冷空調的使用效果,所以,一定要更加重視制冷空調行業制冷劑的發展情況,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要進一步的分析,提高制冷空調行業制冷劑的使用效果。
【參考文獻】
[1]黎洪.制冷空調工程節能技術的發展前景[J].能源與環境,2011.
[2]馬一太,田華.制冷空調關鍵節能減排技術的現狀及進展[J].機械工程學報,2009.
篇7
關鍵詞:項目經理;職業信用;測評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11-0044-02
1 研究意義
建設項目經理是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的核心和靈魂人物,是企業法定代表人在項目上的一次性授權管理者和責任主體,是決定項目成敗的將帥之才。項目經理實質上是一類特殊的職業經理人,他跟建筑企業之間是委托—關系,他跟所有的職業經理人一樣都是憑借自己的經營管理才能為資本獲取報酬,只不過項目經理是以經營管理好一個又一個建設項目而不是經營管理好整個企業為其終身職業,其職業化水平或職業信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程建設的成敗和建筑企業的興亡。目前對職業經理人還沒有建立起科學的評價和約束機制,職業經理人信用危機已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包括建筑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與其職業經理人之間存在嚴重的信用危機,具體表現在雇主企業將職業經理視為外人,缺乏信任,而職業經理人隊伍本身存在的能力不足,特別是道德缺陷,很難滿足雇主企業成長的需要。在歐美發達國家,職業信用是職業經理人最重要的一項資產,經理人失信或敗德意味著其個人職業生涯的終結。如何對建筑行業的職業經理人的職業信用做出科學的測度和評價,以此來指導建筑企業和工程建設相關利益群體選擇信譽良好的職業經理人就顯得特別得重要。總之,項目經理的職業信用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其實踐指導價值也很高。
2 研究現狀
項目經理個人信用在其執業中非常關鍵,其以往的執業經歷是雇主重點考察的內容。建設項目經理的個人素質和道德水準左右著企業的信用水平,對企業信用的形成起著直接的關鍵作用。誠信體系建設和信用評價研究如果不落實到個體的職業信用上,則建筑行業和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就只能是一個夢。
職業信用是個人信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企業信用形成的基礎,對于雇主而言,其意義遠大于商業信用。相對于商業信用而言,職業信用的研究國內外都是一個薄弱環節。國外是從2002年美國安然公司破產事件以后才開始重視職業信用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專門研究建設項目經理職業信用的成果和文獻資料都較少,國內所能查到的文獻只有極少的幾篇。但是,與此相關的商業信用與建筑行業信用、建設項目經理的資質測評、素質測評、績效考評、勝任力測評方面的研究成果則比較多,這些成果是研究建設項目經理職業信用測評的重要基礎。
2.1 商業信用與建筑行業信用研究現狀
目前提到 “信用”一詞,一般是指商業信用,它包括信用、消費信用、企業信用,關于商業信用評價的理論和方法比較成熟,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關于建筑行業信用評價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則少很多。
2.2 職業信用研究現狀
相對于商業信用研究而言,職業信用研究則比較薄弱,針對會計、教師、司法等職業的信用研究文獻還有一些,而專門針對建設項目經理職業信用的研究幾乎是空白。關于職業信用的組成內容,一般包括身份、學歷、工作表現等三個方面,這些在國內外都是通過雇前調查獲取,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而關于職業信用概念的內涵,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缺乏一個統一權威的界定。遼寧社會科學院的張春昕認為職業信用屬于廣義信用的范疇,是指人們在工作過程中,周圍人通過總結其行為的規律性表現,對其認可和信任程度的描述,具體表現為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敏、皇甫剛則認為,職業信用是指一個人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各個方面的素質的綜合,重點體現在個人對工作所負責任的承諾和遵守上。
2.3 與建設項目經理職業信用測評相關的理論與方法
國內外全面、完整、系統、綜合地進行建設項目經理職業信用測評研究的成果和文獻很少,但關于建設項目經理的職業資質測評、績效考評、勝任力測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則較多。職業資質是對項目經理從事項目管理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條件的基本要求,某種意義上講它測評的是項目經理的初始信用等級;績效考評是關于項目經理以往從事項目管理的工作行為、工作表現和工作成果的一種測評,它是預測項目經理未來績效和職業信用的重要基礎;勝任力測評則是事先對項目經理是否適合管理某一個具體項目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做出的綜合評判,勝任力測評的實質是項目經理的個性特征和個人素質(personality)跟他所要管理的項目匹配的程度(project manager—project fit),它跟職業信用測評兩者之間關系最為緊密。
2.3.1 項目經理資質測評綜述
資質測評是項目經理從業資格的認證,目前有美國的PMP認證、歐洲的IPMP認證、英國的CIOB認證、中國(雙法)項目管理研究委員會(PMRC)認證以及中國建筑業協會認證等。
2.3.2 建設項目經理績效考評研究綜述
目前關于建設項目經理績效考評研究的文獻和成果非常多,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其代表性成果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類是關于建設項目經理工作績效影響因子的研究,如英國學者Mohammed,Fishily,Dulaimi和David Langford指出項目經理的行為和工作效率受內部和外部兩大類因素即個人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影響。
第二類是關于建設項目經理績效考評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如英國學者D K Acadia,D G Proverbs 和 P O Olomolaiye對大規模的住房建設項目提出了一個以能力為基礎的多維概念模型。該模型采用多元回歸技術得出了施工階段項目經理的績效結論。
第三類是關于如何提升建設項目經理工作績效水平的研究如英國學者John Kissi,Andrew Dainty和Martin Tuuli探討了組合項目經理的變革型領導行為對項目績效的影響,對英國的112名變革型項目組合經理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發現了項目組合經理在提升項目績效上的重要性,并且明確了為增強績效,以組織為基礎培養變革型領導行為的必要性。
2.3.3 建設項目經理勝任力測評研究綜述
勝任力(competence)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著名的組織行為研究者哈佛大學教授David McClelland針對組織在人員的選聘和甄選中采用傳統的智力測驗、性格測驗、學校的學術測驗及等級分數等手段,不能預測其從事復雜工作和高層次職位工作的績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同時對某些特定人群還存在不公平性而提出的。勝任力的概念提出后,受到企業界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勝任力的研究立即成為全球的焦點。眾多學者對此也展開了廣泛地研究,其研究成果大體分為三類,代表性成果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類是關于建設項目經理勝任力綜合特征的研究如瑞典學者Ralf Muller和法國學者Rodney Turner認為項目的成功由兩種結果的差異確定,一種是項目成果,另一種經營業績。前者是項目經理的態度造成的,后者是由項目經理的態度和能力綜合作用造成的結果,為此研究了項目經理的態度和領導能力對不同類型的項目的成功的相對重要性。此外Ralf Muller和Rodney Turner還通過400份領導力發展問卷(LDQ)分析成功的項目經理的智力、管理和情緒的勝任力(分別是IQ,EQ和MQ),發現所有類型項目中成功項目經理在一個子維度IQ(即批判性思維)和三個子維度EQ(即影響力,積極性和自覺性)上高度表達,而另一個子維度MQ則隨項目不同而不同。
第二類是關于建設項目經理選聘數學模型的研究如美國學者Abbas Rashidi,伊朗學者Fateme Jazebi和美國學者 Ioannis Brilakis針對大型項目經理的選聘問題建立了一個基于IF-THEN法則和遺傳法則的模糊系統,根據候選人的各種基本資料來為項目選擇合適的項目經理。
第三類是關于建設項目經理的職業道德、心理學和項目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如英國學者Nancy Madder,Denise A Bower and Bernard Aritua認為建筑業需要在戰略意識上作出轉變,他們在傳統項目管理的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將心理偏好、勝任力鑒定、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和繼任規劃聯系起來,為項目管理從業者提供一個改良的職業發展的框架。
3 研究發展趨勢
筆者認為職業信用和商業信用都是對償還債務的意愿和能力的一種測度,其中商業信用測度的是債務人按時償還用貨幣計量的全部債務的可能性大小和可信程度,而職業信用評價中的“債務”很特殊,一般不會甚至于不可能用貨幣計量,因為它實際上是對職場人士遵守職業規范、履行崗位職責、實現個人對雇主承諾的工作目標的完美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的一種測度。總之,職業信用跟商業信用從內涵及外延方面都有其本質的不同,雖然都是對償還債務的意愿和能力的一種測度,但是兩種“債務”很不相同。職業信用相對而言是隱性的,其定量測評具有更高的難度,特別需要測評理論和方法的創新。
綜上所述,國內外從某一個側面(比如職業道德)研究建設項目經理職業信用的文獻較多,關于信用、消費信用、企業信用的評級理論已趨成熟,關于建設項目經理的資質測評、績效考評、勝任力測評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多,而全面、完整、系統、綜合地進行建設項目經理職業信用測評研究的成果和文獻則非常少,包括建筑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與其職業經理人之間存在嚴重的信用危機,所以本項目從綜合測評的角度展開職業信用研究,以此填補國內的空白,不僅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實際工作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明知,祝星星,邱茂國.項目經理職業信用測評的初步研究[J].建筑,2011,(22): 18-19.
[2] 黃明知.建筑施工項目經理職業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3] 黃明知.建設項目評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篇8
關鍵詞 職業教育;芬蘭;歷史;挑戰;趨勢
中圖分類號 G7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21-0064-05
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產出超過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強國,遠高于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1]。作為北歐發達國家,芬蘭突出的成就與本國的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芬蘭教育以擁有廣泛的受教育人群而聞名于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職業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院校學生一樣可以升入上一級高等教育機構繼續深造,這為芬蘭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平臺支撐。如今,芬蘭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來自自身與外界環境的雙重挑戰,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戰勝挑戰是芬蘭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努力方向。
一、芬蘭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演進
芬蘭職業教育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時代背景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發展特征,總的發展趨勢是在各類法律制度的實施下而逐漸制度化,進而得到不斷豐富與完善。
(一)19世紀初至19世紀中后期――芬蘭職業教育發展緣起
當芬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自由大公國(autonomous Grand Duchy)時,芬蘭職業教育發展開始起步。在這一期間,芬蘭是一個鮮有城鎮、交通不發達的農業國家。在19世紀,行會制度負責確保手工藝職業技能代代相傳,手工藝人主要從貧窮的農村地區招收學生,對于很多兒童來說,學徒被認為是通往地位之路與謀生的合法途徑。19世紀中期以后,芬蘭社會與經濟開始發生快速改變,其中一個重大改變是:當1879年,允許公民自由貿易的法律通過的時候,勞動者在選擇居住與勞動場所方面獲得更多自由。沒有土地的人們,開始從鄉村轉移到他們工作的城鎮[2]。這一發展的結果是,舊有的行會體系地位開始下降,行會制度開始慢慢失去權威,學徒體系開始崩潰瓦解。手工業地位的低下使學徒變成非技能工廠的雇傭工人,而大師逐漸成為企業家、雇主。學徒與熟練工人像其他雇傭者一樣獲取工資,學徒制傳統變成付薪雇傭制體系的一部分。
(二)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行會到職業教育組織的起步階段
1899年,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建立了第一所職業院校。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作為芬蘭一種新型的教育類型由此建立,學生在學校教師或者工場大師的指導下進行理論學科、實踐手工技能以及工場崗位技能的學習。19世紀末20世紀初,芬蘭興起了參觀國外(尤其是去瑞典、德國、奧地利以及荷蘭)的職業教育院校、成人教育機構以及高等教育院校的熱潮,這其中以教師、官員以及企業領導者為主。隨后,1900-1916年間,伴隨著工業與行業公司數量的增加,一些發展中的城鎮如波里,波爾沃,科特卡等沿海城市也不斷建立職業院校,此外,坦佩雷與庫奧皮奧職業院校分別于1912與1917年建立,這是內陸城市的第一批職業院校。1917年芬蘭獲得獨立,1918年內戰爆發,這或多或少對學校帶來了破壞性。上世紀20、30年代,芬蘭職業院校學生數緩慢增長,在1920年,職業院校學生數為14000人,在1940年達到20380人[3]。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職業教育實現勃興
二戰后,新的職業院校建立,職業院校學生數也在不斷增加,1958年頒行的職業教育法是芬蘭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的規章制度要求所有超過2萬名居民的自治市必須建立一所職業院校,而小的自治市必須將年輕居民送至這些院校學習。新的法規使職業院校學生數快速增加,二戰后,嬰兒潮增加了社會中年輕人的數量,為他們提供學習的場所成為必須。與此同時,人們的生計也在發生快速變化。1950年,大約46%的勞動者以農業謀生,而這一比例在1979年下降至20%,而工業、貿易尤其是公共服務業不斷增加,人們從農村轉移至城市[4]。工業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大了芬蘭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1979年以后職業院校學生數超過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學生數,如圖1所示,因此,職業院校數量不斷攀升是芬蘭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現行職業教育體系
芬蘭提供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后才有進入高級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資格,高級中等教育分為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培訓兩部分。普通高中學校提供3年的普通教育課程,導向國家入學考試。職業高級中學(初級職業教育)也提供三年學習課程,其導向是職業資格,共有119個職業學習課程面向53個不同的職業資格,由教育與文化部認證。職業教育與培訓既傾向于年輕人,也面向于已經活躍在工作領域的成年人。
(一)現行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
與大多數歐洲國家相同,芬蘭職業教育資格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完成,即學校本位的教育與培訓、學徒制培訓。在芬蘭,基礎教育畢業生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大部分選擇普通高中或者初級職業院校學習,初級職業院校學制一般為3年,除了學校本位的初級職業院校以外,還有可能完成能力本位的職業資格或者學徒制培訓,學校本位的基礎職業教育主要針對的是青年人的教育,而其他類型的職業教育以成年人為主,學校本位的教育與培訓一直保持最受歡迎的地位,占83.6%,學徒制培訓占16.4%。初級職業院校的參與者不斷增加,而年輕人參與學徒制培訓的數量是極其有限的,在2010年和2011年,16~19歲參加學徒制培訓的人數僅占0.46%和0.49%。原則上,兩者都有資格為普通高中與初級職業院校提供進入傳統大學與應用技術大學等高等教育的機會。相應地,能力本位的職業資格為大多數成人學習者所選擇,而且,學生有權整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習,這給予他們獨立學習以及同時完成幾個職業資格的彈性空間[5]。
(二)職業資格
芬蘭政府規定,初等職業教育與培訓要建立在基礎教育教學大綱之上。職業資格(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由120學分組成(包括90學分的職業課程、20學分的普通核心課程和10學分的選修課程),需花費3年時間來完成(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2010)。職業資格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獲得:大部分年輕學者在職業院校完成他們的高級中等職業資格;職業資格也可以通過學徒培訓來完成;此外,高級中等職業資格還可以通過技能本位的考試來獲得。
具有芬蘭職業資格的人既可以通往勞動力市場也可以進入高等教育繼續學習,職業資格為進入多科技術學校(應用科技大學,芬蘭語簡稱 AMK)和大學學習研究提供資格。
(三)職業教育運行機制與法律保障
教育與文化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是芬蘭教育領域的最高行政機關,它決定職業資格的細節、培訓的范圍,并且為教育機構提供職業教育的授權;它監管公共教育津貼與培訓供給(從小學、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到多科技術大學、普通大學和成人教育)。教育與文化部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國家教育政策的施行,國家資格標準由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與雇傭組織、工會、教育工會以及學生會共同合作起草。
在芬蘭,教育政策是由議會與政府制定的,除了立法,教育政策的目標在不同發展計劃、文件以及政府預算中被明確說明與詳細規定。政府決定職業教育的國家目標、資格框架與核心課程。國家教育委員會設計核心課程,同時也設置能力本位的資格要求。芬蘭職業教育相關的重要立法主要有職業教育與培訓法、職業成人教育法、教育與文化供給融資法等。
三、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盡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穩定增長,但發展芬蘭職業教育與培訓仍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輟學率的居高不下使職業院校的生源面臨挑戰;另一方面,不斷改變的工作生活與對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需求[6]。
(一)職業教育輟學率高,生源數量難以保障
雖然職業教育機構的受歡迎度總體上較高,且在21世紀的前十年中的輟學率也有所減少,但是芬蘭職業教育的輟學率仍位居各類教育的榜首。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的輟學情況總體上有所降低,但是從橫向看,與其他類型的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輟學率明顯高于其他教育類型,以2011~2012年為例,普通高中的輟學率最低,僅為3.5%,而職業教育輟學率最高,為8.7%。職業院校輟學率高不僅影響職業院校當前的發展壯大,且不利于職業院校長遠發展,只有建立在一定數量保障的基礎上,職業院校才有追求更高質量的資本。
(二)職業教育向勞動力市場過渡:對勞動者的要求不斷提高
發展職業教育的時代挑戰大致來源于三個方面,即工作所需技能的改變、工作環境的改變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力要求的改變包括一般技能與具體的專業技能;而工作環境包括國內與國際環境;生活方式改變既包括工作群體也包括個人需求、職業目標等。
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原則是提供堅實的職業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工作生活,并且為終身學習提供寬基礎的知識與技能,職業教育與培訓旨在基于當前的知識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然而,在當今,可雇傭性與具有廣泛知識面、高教育等級的、易于適應和學習專門程序的人密切相關。因此,許多職業教育項目的焦點似乎都集中于轉向全能人才。以諾基亞公司為代表的芬蘭通信產業曾一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為芬蘭國民生產總值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強大的市場競爭下,芬蘭電子通信產業受到重創,芬蘭政府只有不斷順應市場變化需求,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是職業院校面對的一大挑戰。
四、芬蘭職業教育發展趨勢
進入21世紀,面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諸多挑戰,芬蘭政府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在普職融通、職業教育目標制定、政府資金支持以及職業教育社會地位提高等方面做出努力。在各方面的綜合作用下,芬蘭職業教育正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一)普職融通:搭建職業教育上升立交橋
職業教育學生具有進入高等教育學習的機會是芬蘭區別于其他北歐國家(除瑞典以外)的典型特征。普通高中院校的學生同時具有進入職業資格學習與入學考試的選擇權,兩種形式都具有進一步在應用技術大學與綜合大學學習的機會。成年人的教育與培訓貫穿于任何階段。
芬蘭教育政策更多地關注于不同教育層級的過渡轉換。不同層級的教育之間并不是死胡同,大約有14%來自高級中等院校并持有職業資格的畢業生進入學制三年的應用技術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這種選擇在女性中更典型,女性占15%,男性12%。除此之外,父母的教育層次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父母的教育層次越高,孩子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學習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見,社會結構層次在人們的教育選擇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從芬蘭教育體系中可以看出,芬蘭的職業教育并非“斷頭”教育,在芬蘭職業教育中學習的學生也能進入高等教育階段接受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學術性教育一樣有自己的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教育階段,為芬蘭培養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障。
(二)引進工作場所學習,培養目標導向職業人才
芬蘭職業教育法要求職業教育機構必須與工作場所合作,使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能更好更快地迎合工作場所的需求[7]。芬蘭職業教育最大的改變之一是將工作場所學習(workplace learning)階段作為所有職業資格的組成部分,這個新的與工作相關的學習體系被稱為工作場所學習。芬蘭工作場所學習既可以作為正規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視為職業院校外非正規教育的一部分。職業資格的獲得需要通過三年全日制的學習,所有的資格包括至少20周的工作場所學習,在這一新的工作學習體系中,學生要求至少職業資格的1/6要在職業院校以外的真實場所學習,學生們可以自己尋找工作場所,也可以借助職業院校的幫助。在工作場所學習階段以前,由教師來評估工作場所的適合度,包括學生們學習相關技能的機會、獲得指導,職業所需要工具的供給情況以及產品與服務的一般需求量等情況。工作場所學習的評價討論是由學生、教師以及工作場所培訓者共同參與,以確保學生是否達到其在工作場所培訓前所設置的目標。工作場所學習旨在幫助學生獲得職業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更便利地進入勞動力市場[8]。
(三)加大資金投入,保障職業教育辦學質量
芬蘭最新的教育計劃是2011年底通過的2011-2016年教育研究發展計劃,該計劃主要關注減少貧窮、不公與排斥。目標是,穩定經濟增長,維持經濟、雇傭以及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年輕人的教育水平,降低輟學率。
相比較普通院校而言,職業院校要想培養出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必須要引進先進機械設備、引進企業優秀“師傅”,因此辦學成本更高,政府教育經費支持是職業教育辦學質量高低的重要保障。
芬蘭政府不斷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職業教育經費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且相對于其他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是芬蘭政府資助的主要對象之一,僅次于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研究,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從中可見一斑。
(四)職業教育地位不斷提高,畢業生前景廣闊
近幾十年來,芬蘭政府不斷致力于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使職業教育能夠為國民所普遍接受。一方面,芬蘭教育文化部及社會人士不斷改善職業教育形象,所開展的技能競賽如每年一度的芬蘭國家職業競賽“Taitaja”,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職業教育的受歡迎度;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學生具有進入高等教育的資格是芬蘭職業教育地位不斷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芬蘭于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應用科學大學(UAS),給職業教育畢業生通往高等教育的系統的路徑,職業教育學習人數不斷增加,逐漸呈現普職各占半壁江山的態勢。見表3。
雖然在職業中等教育繼續學習的學生人數比例有所波動,且學生在普通院校繼續學數多于職業院校,但總體上是呈增長趨勢。
21世紀早期開始,職業教育與培訓人口也不斷增加,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興趣不斷提高,2012年,有一半的年輕人進入普通高中學習,在初級職業教育的人數也達到了42%,這與1992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增長幅度。1992年,52%的學生進入普通中學,僅有32%的人進入初級職業教育領域(IVET)。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培訓在芬蘭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職業院校社會地位的提高,除了政府及社會各界力量的作用之外,還與職業教育自身辦學質量的提高息息相關,職業院校所培養的畢業生能夠為勞動力市場所廣泛接受,職業院校學生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無疑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就讀職業院校,從而在根源上提高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
從表4中的數據可以發現,多科技術學位畢業生的雇傭情況與普通大學的學術學位畢業生相比,雇傭率明顯高,與普通學術學位的碩士甚至是博士相媲美;初級職業教育與初級大學學士的雇傭情況大體相當,甚至還略高于初級大學,足見芬蘭多科技術大學以及職業教育所培養的畢業生的質量與市場歡迎度。
參 考 文 獻
[1](各國GDP數據 世界銀行 官網)http:///country/finland.
[2]Virolainen M H, Marja-Leena S. The History of Finn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2015.
[3][4]Aaltonen Katri, Isacsson Annica, Laukia Jari, Vanhanen-Nuutinen Liisa .Practical Skill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HAAGA-HEL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M].2013.
[5]Maarit Hannele Virolainen, Marja-Leena Stenstr?m. Finn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omparison: Streghts and Weaknes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4, Vol 1(No 2):81-106.
[6]Virolainen M H, Marja-Leena S.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lle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J]. Nord-VET, Roskilde University, 2015.
篇9
IT治理的完善與否,一直影響著中國企業信息化成熟度的高低。3月2日,一份由知名IT公司的《2009年中國企業信息化指數調研報告》引起廣泛關注:中國企業IT治理普遍欠佳,IT規劃、IT制度體系和IT評估缺失現象嚴重,得分僅為2.69,墊底各項信息化考核指標。
暫且不去評論這份報告的科學性,但“IT治理”的發展趨勢再次引起業界關注。
“治理”為何重要,打個比方來說,列車行駛中“管理”僅僅是執行,是開火車,是怎么開快火車;而“治理”則是規定在哪里修鐵路、誰來做決策、誰來和怎么來約束火車在軌道內安全行駛。因此,雖然是硬幣的兩面,但是治理卻更具統籌效應。目前,IT作為一項富有競爭力的戰略資產越來越受到各企業機構的關注,而IT資產價值的充分發揮不僅僅取決于好技術,還深受IT治理有效性的影響。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編輯部對6大行業和機構的2010年IT治理實踐趨勢進行了調研。調研涵蓋信息系統控制與審計、信息安全管理、IT服務管理、IT項目管理等IT治理范疇。
電信運營商:收入流失風險控制
2010年運營商運營收入流失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對計費信息系統的控制和審計成為電信行業實行IT治理的切入口。國際電信業的以往數據表明,約3%~15%的業務收入因為計費錯誤、欺詐、壞賬等原因流失,而這些“跑冒滴漏”的原因來自于流程銜接、數據處理錯誤、信息延遲等。
從2005年~2009年,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的各省公司均在計費系統的IT審計上有大的投入。2010年,隨著3G業務的展開,運營商對此項目的持續投入顯得更為必要。IT治理,主要可以協助運營商從兩個層面驗證收入計費邏輯,從而規避收入流失風險:
第一個層面是從基礎層進行控制,主要包括驗證計費邏輯是否正確,計費協議有無違反約定;第二個層面是業務層,主要驗證業務運營邏輯、業務控制各個環節是否合理。從審計視角給最終客戶展示驗證成果。
電信運營商對IT系統依賴性極強,而3G業務支撐系統不再是單純的后臺系統。更多廠商和增值服務商將加入產業價值鏈,更多維的批價模式和商業規則將并行。以收入流失風險管理為起點,開始全面的運營管理內控建設,將保證多方利益和結算的正確性,對電信企業正常運轉產生積極作用。
國家稅務總局 :優化IT運維與組織架構
隨著“金稅三期”全面推進,整個稅務行業將成為“嚴重信息化依賴”的行業,以往停留在基礎層面的IT管理將轉向更高層面的IT治理。與稅務IT角色的變化相適應,IT管理也將由早期的IT基礎設施管理、目前的IT服務管理演變到更高階段的IT治理。
在決策模式上,國家稅務總局將原來分權模式變為了集權模式,將包括信息中心在內的有關司局的信息化管理職能全部劃入了征管和科技發展司。最近,國家稅務總局在與中稅協商量,建設行業信息管理系統、統一稱呼信息安全系統和數據集中系統,作為總局信息系統的延伸。
在運維體系上,國家稅務總局一方面參照國際標準體系ISO20000,基于ITIL框架建設運維體系;另一方面,形成兩級管理模式,即以省級運維為基礎、總局運維為依托,省級集中后,稅收信息化集中在總局和省局兩級管理模式。
稅務信息系統是一張鋪就全國的無形大網,在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稅務信息系統的運行效率,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參考,實行完善的IT治理勢在必行。
銀行業 :落實IT治理的理念和要求
IT風險管理停留于技術層面、IT審計人員不足、IT治理理念有待加強,這是銀行業IT治理的發展現狀。目前,雖有少數大中型銀行已經建立起類似IT管理委員會的決策機構,但是董事會、高管層里面,比較缺乏具備IT知識的人員,戰略規劃、發展決策還不是十分到位,IT風險管理還簡單停留在技術層面上。
由于沒有形成分工合理、職責明確的IT治理,有一些銀行戰略規劃缺位。即使有戰略規劃,也未與業務戰略協調一致。這導致IT方面重復建設、信息分割,缺乏信息的統一標準,管理滯后,系統很難整合。
2009年6月中國銀監會在“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中明確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逐步推進首席信息管制度,完善內部控制,建立合規管理框架,有效地控制信息科技風險,把IT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實處。
從信息化角度看,銀行業是走在其他各個行業之前的。而從IT治理角度看,整個銀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少高管層對IT建設的認識程度和管控程度還不夠,尤其需要改變的觀念是,大部分機構還是把IT單純看成技術手段。
保險業 :從CIO制度開始
隨著保險業從粗放式發展邁向集約化發展,信息化建設在保險業務的發展和改革過程中也與時俱進,IT治理結構不斷優化。目前,中國保險機構、法人機構已經達到140多家,增長速度非常快,保險資產總額達到了3.8萬億元。這對保險信息化建設尤其是IT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保監會信息中心處長李春亮表示,保險業IT治理的不斷優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目前已有五分之一的公司建立了CIO制度,CIO已直接參與到公司業務的發展與決策中來;其二,在集團化運作下,各公司按照集團化發展的戰略,在信息化領域逐步走向統一規劃、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其三,結合業務發展戰略,很多企業開始制定和實施信息化戰略規劃,確保信息化建設與業務發展協調統一。最后,在信息化投入結構上,由于許多公司實行了信息化的績效考評機制,投入結構趨向合理。
建立CIO制度,讓CIO真正參與到公司業務的決策中來,這是信息化建設走向更高臺階的關鍵一步,以此為基礎,高效率的IT治理自然就也能順利展開。
地區電子政務 :優化績效評估
經過多年發展,發達地區電子政務正從擴散期向整合期、融合期邁進,政務業務對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提升,這為推行IT治理提供了前提條件。結合當前電子政務現狀,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電子政務內生的動力機制,這需要把績效評估作為發展電子政務的動力機制。
而如何對電子政務實施績效評估,需要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具體而言,“廣州模式”值得借鑒,其中,多元化的評估主體和內外結合的方式、科學的指標體系、多元素參與的綜合評分模式以及強有力的領導執行是四個成功的基本要素。
總之,運用特定的評估指標和評估標準,對電子政務全生命周期的過程和結果、政府機構績效目標的達成情況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政府機構做出綜合性評判和改進建議,從而形成推動構建電子政務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作為新發展趨勢,服務型政府的時代特征是信息化條件下以公眾為中心的政府職能模式,這為電子政府帶來了新的挑戰,而IT治理則是應對挑戰的必走路徑。
民航業:讓IT與業務戰略一致
目前,國內機場IT建設并不缺乏先進的技術與設備,而是需要先進的IT治理理念和方法。在集團化管理、戰略功能轉變以及電子商務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民航機場實施以COBIT為核心理論的IT治理,期待解決企業信息化與業務需求的一致性、信息化績效評估以及IT職責劃分與職能監控等方面的問題。
從IT治理角度看,機場信息化需要從IT戰略與業務戰略的一致性出發,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具體包括四個方面:解決集團化管理的內控整合,中樞、干線與支線功能轉變中的IT支持策略,電子商務趨勢的預測與對策,企業IT的績效評估。
篇10
關鍵詞:機械;制造業;特點;發展趨勢
1.機械制造作業的特點及仍舊存在的不足
1.1機械制造技術的優點。
(1)機械制造技術存在著先進性,表現為優越的質量,高級得效率,較低的消耗,綠色環保,靈活多變。首先,現代化的制造技術使得加工所得的產品性能好,質盈高,使得加工所得產品的尺寸精確,表面光滑可靠性高。其次,使用現代化機械制造業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不僅如此,還提高了產品的開發效率和質量,減少時間的浪費。第三,在現代化機械制造技術的生產過程中,減少了原材料的損耗,降低了成本,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2)機械制造技術是面向工業生產的實用性強的技術,具有廣泛的生產市場,實效性高的特點,機械制造作業技術是具有很多很大的規模和層次,應用在不同類型的機械工業生產中,這是因為機械制造技術的豐富的內涵,同時又是在動態的環境下發展的,所以具有以上所述的優點。
(3)機械制造業是符合社會科技發展前沿的技術之一,機械制造業技術是信息技術和目前社會上最流行的生產的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活躍在社會科學界的前沿的技術,目前擁有廣大的發展市場,是最被看好的產業之一。
1.2目前我國機械制造作業技術仍舊存在的不足。
(1)我國相較于發達國家對機械制造作業技術的管理水平來說,是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的,發到國家采用的是計算機的管理機制,并行的還有與計算機技術有關的新型的管理思想,而我國目前只有少數的企業采取與發達國家相同的計算機管理機制,為了幫助機械制造業實現現代化的計算機輔助的管理體制,就要使用先進的成熟的適合該企業發展的企業資源管理計劃,應用上述的軟件和相關知識,使得機械制造技術的管理實現現代化,一體化。
(2)目前,發達國家對機械制造業的設計已經走上了先進的水平,很多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已經走向了設計生產無紙化,而我國目前仍舊是在技術骨干的設計圖紙的基礎上使用機械制造技術,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生產過程將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出圖上,對于很多先進的無紙化先進軟件的使用少之又少。
(3)在生產工藝的制造上,發達國家的產品較為廣泛的體現了機械制造技術的精密,精細,微細的加工,其中還經常體現出微型機械和微米甚至是納米技術和激光加工技術的應用,不難看出,發達國家的機械制造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是集合多種技術于一身的產品,而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生產出的產品是缺乏技術融合性的產品,可見,新型的加工技術在我國的普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由此,我國的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還有待探索,開發。
(4)比之工業發達的國家機械制造業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我國對自動化技術的探索還始終是處在初級發展的階段,對于數控機床,加工技術和柔性制造系統以及智能化、集成化等技術的熟練應用還欠缺著經驗,對于一些技術和系統尚處于不熟悉的階段,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追不上發達國家機械制造作業技術的步伐。
2.我國目前機械制造作業的發展趨勢
2.1全球化
目前所有的經濟和科技發展都趨向一體化,國內外的競爭是激烈的,雖然有些企業在國內占有一定的發展領地,但是在國際市場上仍舊是沒有立足之地,所以,機械制造業發展的全球化是勢在必行的趨勢。目前,網絡的使用廣泛,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械制造業技術的全球化腳步,隨著競爭的國際化,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幫助機械制造業更方便的了解同行業競爭對手的發展現狀,互相通過網絡學習,汲取經驗教訓,使得機械制造業走向全球化的腳步更加的迅速便捷。
2.2網絡的信息化
網絡的發展和使用是目前社會進步的主流,網絡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從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擇,零件的制造,市場的開拓和建立產品的營銷市場來看,網絡無疑在這些過程中展示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網絡提供的信息服務,大大的加強了企業通生產伙伴甚至是競爭對手之間的聯絡和了解,加強了企業和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和經營管理的意見交流,加強技術信息的交流,同時使得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較簡單的突破口,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將企業的改革和進步進行到底。
2.3虛擬化
機械制造業的虛擬化道路幫助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更便捷的抓住產品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在虛擬化的過程中,企業可以模擬產品生產的加工的過程,還可以對新提出的生產變革方法加以使用試探,保證最佳的產量和質量。當然還可以在虛擬化的過程中,虛擬組織管理,車間調度,供應鏈和物流管理,這些步驟都是通過計算機輔助完成的,這期間不但降低了預算的成本,還幫助企業實現現代化的管理,使得機械制造業走上發達國家的水平。
3. 機械制造業的綠色環保的發展前景
目前社會上的能源浪費現象尤為嚴重,我國的制造業水平不高,多數企業還是缺少環保意識的,所以在生產過程中是存在著十分嚴重的浪費現象的。
分析我國目前機械制造業的現狀,為了實現綠色環保的發展前景,就必須做到一下幾點:
(1)使用綠色制造的物能資源系統。在生產的全過程中,使用綠色的無污染的材料,使用物能資源優化技術,綜合考慮綠色制造的內涵和制造系統。
(2)綠色的包裝技術。綠色包裝是面向環境的設計,從環保的角度出發,優化產品的包裝技術,使得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最小。
(3)綠色的處理技術。當產品的使用周期到期之后,倘若不能做到最佳的處理,那么仍舊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在處理廢棄物的時候,首先要從產品的設計角度開始考慮,系統的合理的分類處理,達到效益最大化,重新利用率高和盡可能的減少廢棄物的三個目標
4.總結
我國的機械制造業目前為止是仍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工業水平的,但是,我國的制造業是存在著很好的發展前景的,不得不承認,在我國的發展中有很多值得借鑒發達國家工業水平的技術,但是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是可觀的,為了使得機械制造業成為我國發展的支柱產業,企業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技術的學習,才能做到最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職業生涯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