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語言范文

時間:2023-04-09 01:0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語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測試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隨時都處于一種測試和被測試中。語言作為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也是測試的一個目標。隨著信息交流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在語言教學和測試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日益成為一門具有世界性質的語言,在一些正式交際中,對語言的要求提高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尋找一門合理有效公正的測試方式來評估人們的語言水平。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使語言測試的介質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基于筆紙的語言測試發展到計算機適應性語言測試,并向基于網絡的個性化自適應性語言測試發展(孔文,李清華 2002)。因此,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語言測試發展起來了,研究者也開始在這一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

    二、語言測試特點

    任何測試無論其測試方法和目標,它必須具有兩個特性,即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測試結果是否穩定可靠。即測試的成績是否反映了受試者的實際語言水平。例如,如果在受試者不變的情況下,在同一測試中,受試者的分數忽高忽低,則這個測試缺乏信度。測試的信度主要涉及到試題本身的可靠性和評分的可靠性這兩個方面。效度亦稱測試的有效性,指一套測試對應該測試的內容所測的程度,即一套測試是否達到了它預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測量了它要測量的內容。測試的信度與測試的效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只有信度較高的測試才能有較高的效度,但效度較高不能保證信度也一定較高。測試結果愈重要,愈要確保測試的信度和效度。

    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育,語言學習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同樣也受到了計算機技術的影響,對語言掌握熟練程度的語言測試研究者們開始轉向對基于計算機的語言測試研究。同時計算機的應用,可以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測試。計算機輔助測試(CAT)相對容易,在計算機輔助測試中,受試者通過一些和他能力匹配的試題以證明其語言掌握程度。測試項目可以從早已存入電腦的測試題庫中抽取,電腦自動選擇合適的測試項目,一旦受試者通過了一定水平的測試項目,計算機自動轉入更高級項目進行測試。這套計算機測試的優點在于:(1)可以立即得到測試結果;(2)試驗過程的執行管理具有靈活性;(3)測試過程時間較短;(4)對老師和學生診斷信息的實用性;(5)對計算機題庫的有效使用。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不斷發展,CAT被認為和傳統筆紙測試相互替代使用的測試手段而被廣泛應用于各個研究機構和大學。隨后發展起來的計算機適應性語言測試(CALT)和CAT類似。然而,在測試者們熱衷于計算機測試時,CAT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開始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在本文中,將研究基于計算機語言測試所引起的兩個問題:計算機熟練度和實用性。

    三、語言測試與計算機技術的關系

    在本章中著重討論基于計算機語言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給予詳盡的介紹。

    首先是計算機熟練程度。從廣義上講,計算機熟練程度包括對計算機使用的態度問題,對計算機使用的焦慮程度以及使用和公平性也得到了關注。從狹義上講,計算機熟練程度只是對計算機的熟練掌握。CAT需要考慮到受試者對計算機使用的態度,對計算機掌握不熟練可引發受試者的焦慮。在Jamieson,Taylor,Kirsch和Eigner(1998)研究中,對1169名參加托福機試的同學的表現進行了研究,根據用時,表現和態度的不同做了分析,發現上機指導比實際答題花費的時間長;超過95%的受試者成功完成了試題。對于采取紙筆測試和機試的態度做了對比,受試者愿意接受機試。有學者認為受試者的焦慮對其語言表現影響很大,而語言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去除機試所帶來的焦慮,尤其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擔憂。伴隨計算機和因特網技術的進一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并掌握計算機技術,這樣使得計算機的熟練程度對測試結果的影響相對降低,但不是完全沒有,由于有些地方經濟發展不發達,當地人們還沒有接觸過甚至聽過計算機,如果這樣的話,在大規模高風險的測試中,這些人就處于相對劣勢,那么這項測試在信度和效度方面有所降低。例如,托福考試,是一項考察學生是否有語言能力適應在北美大學的生活學習狀況的測試,參加考試的全是一些非英語語言的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對于一些來自貧困國家的部分學生來說,他們有可能沒有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技術,如果采用托福機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測試表現,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未來。因此,對于那些希望接受國際學生的機構和院校來說,他們必須保證所有參加機試的學生對計算機的熟練程度是一樣的。

    其次,實用性的問題計算機語言測試不可忽略的問題,尤其在大規模高風險考試中,比如托福雅思。基于計算機語言測試,顧名思義離不開計算機,因此在設計測試中,需要考慮到計算機的相關因素,如計算機的數量,型號,性能等。計算機測試成本較高,購置大量計算機設備花費大,因此,一些機構沒有采納這種測試工具。另外,在計算機測試中很可能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技術性問題,這也是CAT致命的弱點。其次,許多實踐證明計算機輔助測試比傳統紙筆測試更實用,更靈活,測試范圍,受試者規模大小,測試時間及地點都是可以變動且對測試本身沒有多大影響。計算機可以存儲大量信息,當然設計測試者可以事先輸入大量的測試項目,分類,設計測試流程;測試完成后,計算機可以長期保存測試結果。在測試中,受試者可以根據自身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試題,測出自己的語言水平。每一項測試項目都是唯一的,若受試者水平處于中級,他就可以跳過初級直接測試中級,如果中級順利通過,他可以測試高級,檢測自己是否具有高級水平。還有,CAT能很快提供測試結果及反饋信息,這樣受試者能很快知道自己的水平,也可以適當選擇符合自己水平的測試項目,以增強自己在學習中的自信力。最后計算機根據事先的程序對受試者的測試結果進行自動評估,這樣不僅節省了很大的人力,而且迅速得出準確的測試結果。因此計算機在教學和測試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結論

篇2

計算機語言中的數組技術是一種功能強大又應用很廣泛的技術,在教學中,如何介紹好它,給學生展示出其特點,是值得探討的事情。多年的計算機編程語言的教學,特別是多年的《c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在編程中,數組技術與循環技術應用很廣泛,在大部分程序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可以說它們是編程的兩個靈魂技術。本文主要探討在教學中,如何介紹數組技術以及展示它的應用。以《c語言程序設計》為例。

一 問題的引入

教師給學生教計算機編程時,常向學生們介紹:

程序=數據結構+算法

其中,數據結構是指程序中所本文由收集整理要處理的數據在計算機內存中的存貯表示;算法是指計算機處理這些數據的步驟。數據結構是算法有效實現的前提。

數據結構的知識在課程《數據結構》中會有詳細、全面而又系統的介紹,在《數據結構》所進行的算法設計與實現中,應用到最多的就是數組技術來存儲數據,實現其數據結構,可見數組技術的應用廣泛。

二 數組技術的教學引入

數組是可以申請綁定到一組地址連續、來存貯大批量數據的內存空間一種編程技術。因此,在程序中,當程序員需要將大批量的數據存貯到內存中時,就需要使用數組技術來申請內存空間了。

例如:設計程序,讓計算機能將鍵盤輸入的10個整型數按從小到大的次序輸出?

問題分析:需要把這10個整數同時存儲在內存條中,計算機才能對它們進行排序,這就需要申請使用10塊內存空間。顯然,若要利用前面我們所介紹的單個變量說明技術,程序中需要定義10個整型變量,才能申請得到10塊內存空間,而此法顯然是太繁瑣了,試想若要排序的是100、1000個數呢?此時,數組技術就顯現出它的作用了。下面程序就是利用數組接收并存儲10個整數,再使用冒泡排序方法控制計算機將這10個整數從小到大排序,并輸出;10個數據在內存中的存儲形式(即數據結構)見左下圖。

三 數組技術的協作性

1.數組與字符的協作

在c語言中,沒有提供字符串這種數據類型的,但是字符串操作、文本編輯處理等也是程序設計中經常要實現的操作。而字符串本身的定義是由一個或若干個字符組成的有限序列,表達形式為:str=”s1s2…sn”,顯然就預示了在解決字符串的存儲問題上,也是需要一次性申請多個內存字節,使用數組技術才能易于申請到足夠的內存字節來存儲字符串。因此,在c語言中,用字符數組來實現字符串的存儲,實質上也給我們展示了在以往的計算機語言(如pascal語言)中,字符串數據類型的實現原理。

例如:以下程序是模擬銀行atm機上,密碼最多允許三次輸入錯誤,如果三次都錯了,就不能繼續操作了,程序中,密碼的存儲和操作都是用數組來作為載體的。

2.數組與結構體的協作

在實際應用中,某些問題的編程實現需要多種技術綜合應用,才能達到解題的需求。

例如:設計程序,找出下列成績表中的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

程序設計分析:首先需要將該二維表數據存入線性結構的計算機內存中,顯然這個表中的數據量較多,需要用數組技術來批量申請內存空間,如果使用簡單數據類型的數組(如 int xuhao[10];)只能存儲一列數據,而表中有三列數據,則需要用三個簡單數據類型的數組,那要是二維表的列數是10列、20列甚至更多列呢?如果使用簡單數據類型的數組來申請內存空間,內存的訪問將是低效的。解決這一類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將結構體技術及數組技術綜合起來應用,用結構體封裝每一個學生不同數據類型的數據信息,再用結構體來定義數組,就可以申請足夠的內存空間,又提高程序的可讀性,并進而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程序代碼如下:

四 數組技術在《數據結構》中的應用

《數據結構》這門學科主要研究是數據在計算機內存中的存儲形式,常見得存儲形式有順序存儲形式、鏈式存儲形式、索引存儲形式及順序與鏈式綜合應用存儲形式(如樹的雙親孩子鏈表表示法)等,而其中的順序存儲形式、索引存儲形式及順序與鏈式綜合應用存儲形式,都要使用到數組技術。

五 結束語

篇3

關鍵詞:計算機語言;發展;分類

一、計算機語言的分類

計算機語言可以分成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三大類。

(一)機器語言

計算機所能識別的語言只有機器語言,即由0和1構成的代碼。例如:某臺計算機字長為16位,即有16個二進制數組成一條指令或其他信息。16個0和1可組成各種排列組合,通過線路變成電信號讓計算機執行各種不同的操作。由此可見,使用機器語言是十分麻煩的,特別是在程序有錯需要修改時。

(二)匯編語言

匯編語言的實質和機器語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對硬件操作。但比機器語言更為簡便,只不過用一些簡潔的英文字母、符號串來替代一個特定的指令的二進制串,更容易識別和記憶。機器指令“1000100111011000”可翻譯為匯編指令“mov ax,bx”。匯編語言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所操作的對象不是具體的數據,而是寄存器或存儲器,這也是為何匯編語言的執行速度要比其他語言快,但數據是存放在寄存器或存儲器中,必然就存在著尋址方式,也就是怎樣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因此這也使編程更加復雜。驅動程序、嵌入式操作系統和實時運行程序都需要匯編語言。

(三)高級語言

由于匯編語言依賴于硬件體系且助記符量大難記,因此人與計算機交流的仍十分痛苦,人們意識到應設計一種這樣的語言,它接近于數學語言或人的自然語言,同時又不依賴于計算機硬件,編出的程序能在所有計算機上通用。于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加易用的高級語言。在這種語言下,其語法和結構更類似漢字或者普通英文,且由于遠離對硬件的直接操作,一般人經過學習之后都可以編程。高級語言并不是特指的某一種具體的語言,而是包括很多編程語言,如流行的iava,c++,FoxPro,易語言等,這些語言的語法、命令格式都不相同。高級語言與計算機的硬件結構及指令系統無關,它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可方便地表示數據的運算和程序的控制結構,能更好的描述各種算法,易學習掌握。高級語言程序“看不見”機器的硬件結構,不能用于編寫直接訪問機器硬件資源的系統軟件或設備控制軟件。為此,一些高級語言提供了與匯編語言之間的調用接口。

二、常見計算機語言

根據語言產生的出發點和各自的發展,計算機語言系統已經發展得越來越龐大,不同的語言擅長于的地方,所以用途也有差別。在此簡單的列舉幾個常用也是我們日常更多接觸到的計算機語言。

BASIc語言是解釋型的語言,需要一個解釋器將高級語言代碼轉為機器碼然后才可以執行,與編譯器比起來,解釋器費時比編譯器更多,但可少占用內存。BASIC與其他計算機語言系統相較,既具有易學易懂的特點,又是較好的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具有學習、推廣的現實意義。BASIC$語言除了能進行科學計算和數據處理外,還能進行字符處理、圖形處理、音樂演奏等。因此BASIC語言不僅適用于科學計算,也適用于事務管理、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游戲編程等方面。

c語言應用廣泛,是一門通用計算機編程語言。其語言靈活性好,效率高,可以接觸到軟件開發比較底層的東西。c語言一共只有32個關鍵字,9種控制語句,34種運算符。c語言把括號、賦值、強制類型轉換等都作為運算符處理。此外c語言還具有數據類型豐富,允許直接訪問物理地址,對硬件進行操作,生成目標代碼質量高,程序執行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優點。從應用的角度,c語言比其他高級語言較難掌握。因此對操作員對程序設計的熟練度要求較高。

Java$語言的語法與c語言和很接近,使得大多數程序員很容易學習和使用Java。另一方面,Java丟棄了c中很少使用的、很難理解的那些特性,如操作符重載、多繼承、自動的強制類型轉換。Java語言不使用指針,而是引用。并提供了自動的廢料收集,使得程序員不必為內存管理而擔憂。Java技術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臺移植性和安全性,廣泛應用于PC、數據中心、游戲控制臺、科學超級計算機、移動電話和互聯網,同時擁有全球最大的開發者專業社群。典型的應用是在網站的系統后臺程序,如訪問數據庫和網絡編程上,當前有許多衍生級別的平臺應用,都是在它的基礎上進行開發的,如各式各樣的中間件和WWW服務器等。

篇4

關鍵詞:計算機語言;多媒體教學;教育技術;多媒體課件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給教育和教育技術的變革和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給學員普遍認為難學的計算機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操作靈活、可重復性與可參與性強而成為當今教學改革大潮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普遍重視,多媒體教學軟件的研制與應用的空前發展,對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起到了極其重要作用。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如教師主導地位的體現、教學信息流的把握等,如何科學實施多媒體教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經過幾年的多媒體教學實踐,僅以切身的感受對計算機語言多媒體教學談一些看法。

一、計算機語言課程的主要特點

計算機語言課有其明顯的課程特點,第一是概念多、邏輯嚴密、格式規范、系統性強,不僅是其他后續計算機課程的理論基礎,而且在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上具有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第二是抽象內容較多,需要流程圖輔助多,這一特點是很多學員覺得計算機語言課難學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種抽象性正是學員完成思維方式轉換所必須的。具有這種特點的課程能不能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運用恰當,其效果是傳統教學手段難以企及的,但是要用好卻是不容易的。

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原則

在實施多媒體教學時,在科學性、教育性、技術性、藝術性“四性”統一的基礎上,應著重突出教育性。

(一) 科學性

科學性是多媒體教學所考慮的首要因素。教學內容上,必須保證概念準確、推導嚴密、表述嚴謹、引用資料正確。表述上,符號表示(變量和保留字)和格式是最易出錯的地方,我們統一規定:變量用斜體表示,保留字用加粗,格式上采用縮進式,體現程序設計的對稱性與層次性。

(二)教育性

教育性是多媒體教學最重要的因素。通過符合認知邏輯、符合教學規律的多媒體課件和多媒體教學,能夠攻克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拓展教學時空,培養教學素質。

1、攻克教學難點

攻克教學難點,就是要將傳統教學方法不易講清楚,不易講透徹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員理解、掌握。例如:冒泡排序是一個難點,傳統教學手段不容易講清楚。通過動畫模擬出兩兩相鄰數的比較,大數下沉,內外循環變量控制次數,直至結束,整個過程形象直觀、生動,學員也就很容易理解冒泡排序這種算法。

2、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多媒體教學的顯著特點,主要體現在視聽結合、節省板書和作用時間、增強圖形顯示效果這三個方面,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中信息流量太低,信息質量不佳的問題。

教學理論表明:信息傳播方式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中能記憶的僅15%,從視覺中獲得的知識能記憶的是25%,而把視聽結合起來的知識能記憶的為65%。人們對語言描述的識別時間是2.8秒,而對色彩識別僅需要0.9秒。因而視聽結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例如,講到屏幕作圖時,通過相應的畫點、線、圓、橢圓等時,學員就對相應的語句記憶更加深刻。

3、拓展教學時空

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可以超越課堂的時空界限。課堂上沒有條件做的,演示效果不好的,短時間做不出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例如比較排序,是排序算法中的重要實例,如果比較數值成百上千,用傳統口述方法很難講清,如果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演示其動態交換數據的過程,問題就迎刃而解。

(三)技術性

技術性是進行多媒體教學的保障。我們盡量作到課件操作簡便,修改容易,容錯性好,交互性強,擴展性強。

(四)藝術性

藝術性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賞心悅目的背景、形象生動的畫面,都能調動學生,使其進入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因此,我們盡量注意色彩的搭配、背景的選取、畫面的設計。

要注意處理藝術性和教育性之間的關系。首先是頁面要清晰易認,背景宜簡潔。這樣,一方面可減少因雜亂的背景使學員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也可方便文字、線條等的搭配。文字、圖形、動畫等與背景的反差宜大一些,重要內容更應突出。文字不能多、應突出要點,以提綱形式為佳。其次是中心突出。授課內容是中心,不能片面強調藝術性而沖擊教育性。如圖片應與內容相關,動畫要嚴格服務于教育性,不能華而不實。畫面過于花哨,顏色過于亮麗,對比過于強烈,都容易造成學員視覺疲勞,同時放映方式過于多變,也容易使學員精神緊張,不利于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當然也決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單調到教案搬家或黑板搬家的形式。

三、多媒體教學應更體現培養學員創新能力,加強素質教育

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是要培養學員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計算機語言課是學員較早接觸、課時較多,內容經典、豐富的重要課程,它是后期學習其他計算機課程的重要工具,而且對學員創新思維的啟迪,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注意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能力的培養。課堂講授多以教師講授為主,方法呆板,甚至滿堂灌填鴨式,調動不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被動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沒有自己思考的余地,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強化素質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就排序算法而言,有比較排序、選擇排序,冒泡排序、希爾排序、基數排序等多種,用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述其中的一種或二種,讓學員弄懂弄透,深刻理解排序的內涵,而其他就沒有必要一一講授,讓學生親身體會,去揣摩其他算法的思想。切實讓素質教育進課堂。

四、多媒體教學中常見問題及對策

在實踐中,要注意克服多媒體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一)黑板搬家

應用多媒體教學,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黑板搬家,即課件只是簡單文字加圖形。而真正要達到攻克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拓寬教學時空的目的,必須根據教學的需要,使用動畫、視頻、圖片和文本等多種媒體,杜絕簡單的黑板搬家。

(二)主導地位

多媒體教學第二個問題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授課,學生的注意力多數時間集中于投影屏幕,這就容易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員所占據的主導地位,計算機輔助教學一定要定位于“輔助”二字上,教員的個性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基本上決定了多媒體教學的成敗。教員的講解闡述、動作、表情,特別是與學員的交流一定要起主要作用,多媒體只應作為輔助手段,彌補傳統教學方法在直觀、形象、信息流量等方面的不足產生傳統手段難以取得的效果,但絕對不能喧賓奪主。從課件的構思開始就一定要有教員的個性,講授起來才可能流暢自然。多媒體教學同時也為教師的個性展示提供了條件。傳統教學手段把教師很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板書,所以說是教師“釘在了黑板上”,而多媒體教學把教師從板書中解放出來,給出更多的時間展示教師的個性風采,也為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提供了條件,只要教師對課件熟悉,對所授內容熟悉,完全可以得心應手地控制教學進程,體現出對重難點的把握和突破。

(三)信息飛逝

多媒體教學出現的第三個問題是信息量過大,呈現速度過快,超過一般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出現“信息飛逝”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強調教師認識到:課堂教學,不是講座或者學術報告,重要問題是應當講深、講透。我們用以下方法解決該問題:控制呈現內容的數量,即把信息量控制在適當范圍內;精練頁面內容,講解遵照認識規律,循序漸進;重要內容延長停留時間,加入闡述和講解,一般內容則加快速度,能留下印象即可;適時提問,插入思考題,加強雙向交流。

(四)靈活不足

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第四個問題是靈活不足。由于課件在課前準備,教員無法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實際反應及氣氛,在課件中有針對性地組織或調整內容。這個問題我們是這樣解決的,由經驗豐富的教員,在重難點處,設計幾套預案,以超級聯接的形式出現在課件中,在課堂上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同時利用傳統手段,臨時加入部分內容,體現教員的個性化創造、師生間教學交流、最新信息的快速反映。

五、幾點思考

(一)對計算機課程實行多媒體教學的評價問題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能有效地增大單位課時的信息量,比較直觀、生動,這是毫無疑問的。盡管由于認識方面的原因,對計算機輔助教學有截然不同的認識,甚至有“在學員看來,點鼠標的勞動量與寫黑板的勞動量完全不同”的說法。我們認為,教學手段不存在絕對的優劣之分,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任課教員。作評價時一定要把計算機輔助教學存在的不足與授課教員本人的問題和學員學習方法的問題區別開,即看問題究竟是不是由教學手段引起,不要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歸咎于教學手段上。例如,對學員課堂不記筆記的問題,只要課件設計得當,教員教授中適當停頓,學員可以記筆記,而且由于多媒體文學、圖形規范,清晰,客觀上更便于學員記筆記,當然學員還可以把課件拷貝到自己的計算機上,復習、做筆記的條件就更好了。

(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難度比較

多媒體教學的實施難度實際上比傳統教學手段大。如果不具備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最好不要盲目進行多媒體教學。我們的體會是課件一定要有教員的個性,符合各自的教學風格。首先課件一定要自己做,即使有共用的“剛性”內容,也一定要加入自己的創意,有時就是對呈現內容的順序調整也能起到突出的效果,“彈性”部分的內容就更應體現出教員的教學風格;其次一定要熟悉課件和授課內容,才可能有流暢自然的講授。和傳統教學相比,設計課件、熟悉課件是新增內容,備課量增大,從這個意義上講,點鼠標的勞動量并不低于寫黑板的勞動量。

參考文獻:

[1]黃玲,郭雪輝.淺談多媒體技術對高職教學的影響[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篇5

關鍵詞:計算機語言;編碼;任務教學法;程序設計

1.引言 

學習計算機語言,人們就能夠使用計算機語言與計算機進行交流,這樣就能為人們解決實際工作和學習中遇到的許多特殊問題。巧妙使用計算機做工具,人們就能夠將個人的想法在計算機上實現。例如,Foxpro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是具有解決普遍意義上的大量數據存儲和管理工作功能的數據庫語言,但是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還必須使用數據庫語言編寫程序。

2.計算機語言教學

2.1計算機語言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一定的系統。是人類為了能使人與計算機間進行交流,專為計算機設計的語言,變換成計算機可以讀懂的信息符號。這些信息符號是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的編碼,是人與計算機間特有的用來表達人的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并指導計算機進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處理、保存和利用等。計算機語言的種類非常之多,總的來說可以分成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三大類。目前通用的編程語言有兩種形式: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高級語言是目前絕大多數編程者的選擇,和匯編語言相比,它不但將許多相關的機器指令合成為單條指令,并且去掉了與具體操作有關,但與完成工作無關的細節(例如使用堆棧、寄存器等),這樣就大大簡化了程序中的指令。

2.2理論課教學的改革

2.2.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將一些枯燥乏味的內容盡可能注入通俗有趣、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例中去,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又增強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2.2.2改變授課模式。應采用交流式、對話式、討論式等多種互動的模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讓課堂變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課堂。

2.2.3實施問題教學法。高職高專學生的基礎較差,在學習中表現理解能力差的特點,因此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計算機語言類課程和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以往教師幫助學生解答疑惑轉變為教師尋找、發現與理論知識和學生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思考、解答問題中增強理解,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充分調動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新理論。

2.2.4實施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是以明確的任務作為課堂主要教學目標,在學生實踐任務過程中,培養學生自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模式。在實施任務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進度、學生所關心的問題,針對某一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技能要求,設計一個包含相關知識點的綜合性任務,使學生在真實的問題下應用舊知識,探索新知識,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加深和遷移。

2.2.5使用多媒體授課,課堂滲透實踐。計算機語言類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密切的課程,在講授理論知識時經常會遇到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概念、理論和算法,教師使用多媒體對它們進行演示、模擬,使抽象、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使學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語言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2.3實踐課教學的改革

2.3.1精心設計實踐內容。教師既要善于營造熱烈的群體氛圍,又必須給學生留有冷靜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在設計實踐內容的過程中,應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體現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激發學生的靈感和創造欲,使學生對實驗內容感興趣,產生上機一試的愿望;二是要注重實踐課與理論課相適應,這樣才能夠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注重尺度的把握。在設計實踐內容時,難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是教師要考慮的內容。

2.3.2.主動指導。在傳統的實踐教學中,教師總是等學生問問題,這種被動指導存在著許多弊端,特別對剛接觸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說顯得尤為突出,因為學生剛接觸編程,實踐過程存在很多問題,教師要變被動為主動,主動發現問題,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要進行集中演示,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實踐內容。

2.3.3注重實踐過程。指導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實踐結果,把實踐內容布置給學生,學生交上機報告,教師認真批改報告,至于報告中的結果是怎樣來的,具體實現過程是什么,作為教師卻全然不知,因此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實踐的全過程中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2.3.4加強實踐課講評。作為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教學絕對不能忽視實踐教學中講評這一重要環節。以往教師只對理論課上布置的作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評,忽視實踐課的講評。實踐課是檢驗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的一把尺子,不注重實踐課講評,結果使實踐課教學效果越來越差,從而影響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

3總結

要學好計算機語言,理論和上機操作相結合非常重要。計算機語言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掌握程序的三大結構上,程序設計三種結構為順序結構、分支結構(也稱為選擇結構)和循環結構。注重培養學員使用模塊結構讀程序、寫程序的能力。程序中的交換、累加、累積、分類、排序、刪除、標志設定等都各有一種固定的功能模塊(像物理學中的定理、公式),編程時可以直接使用。對這些模塊熟悉后,讀程序就容易,寫起來也不會感到太吃力,且有條理,思路也會較清晰。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哲學理念;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新

中圖分類號:TP31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5-0000-02

電子計算機是一個仿生電子設備,仿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大腦。為實現人機對話,人們發明了計算機語言,然而計算機語言使用為數很少的一些關鍵詞,程序結構又只有順序、選擇、循環三種,使得學生在學習計算機語言時感到“詞匯量”太少,算法的設計與描述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

計算機語言教與學的困惑的根源在于教師過于強調語法的教學,程序設計的應用性目的不強,注重抽象、邏輯性思維,忽略了形象思維,使學生感到程序是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看不見,摸不著,想不到,用不了。久而久之,對計算機語言產生了厭惡逃避之心,教與學走入了一個“死胡同”。

走出計算機語言教學困境的方法是要求教師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真理性和力量;將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作為自己的崇高目標,為思維而教,教會思維;充分發揮左腦與右腦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力,讓語言與算法由抽象的虛擬世界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讓學生在一個“現實世界”里領悟語言與算法,使學生從傳統的思維中走出來,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得到極大的發展。

本文結合C語言的教學,從哲學理念與科學思維兩方面作一些計算機語言教學法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一、樹立哲學理念,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教學,培養創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藥,為了治療某一個疾病,不同的醫生開出的藥方可能是不同的,藥方里多味藥共同起作用,有的療效好,有的不太好,而有的醫生神秘地加上某味藥后,就有了藥到病除的神效。在中藥的配方里頭蘊含著普遍聯系的理念:藥與藥的聯系,藥與病的聯系。

同樣,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與應用之間也有著內在的關聯。在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一些具有現實應用價值的任務,它能讓學生把與任務有關的知識點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形成一張網,在這張網中,既有舊知識,也隱藏著新知識,舊知識某方面的功能得到應用并得以鞏固,新知識因為需要而學習,整個網也體現了知識的綜合應用。知識的價值在應用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教師要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之間運用類比,找到它們的相似與不相似之處,如生物的進化是生物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反映了生物現在與歷史之間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的聯系,在計算機語言中同樣有著進化現象,如類型-數組-結構體-類的發展就如同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的進化,無機物向有機物的進化。高階知識的雛形是基礎知識,也是基礎知識的合理組合,明了知識之間的血緣關系,學生更加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對高階知識的理解就顯得容易得多了。

在程序設計中,要培養學生的“求異”精神,實現辯證的肯定與否定。教師的講解不是權威,不是唯一正確答案,鼓勵學生進行小修小改,甚至另辟蹊徑,找出一個更為睿智的思路,學生的任何思考都應辯證地肯定。學生在另覓思路的過程中,有的想法正確,有的想法錯誤,其實正確與錯誤不是絕對的,正確的程序可能在時間或空間上或許有一些問題,而錯誤的程序只要稍作修改(如語句順序的改變)就是正確的,有時錯誤本身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它出現的時機或地方不對而已,正確與錯誤只有一步之遙。學生走過的不可能是一條“直路”,讓他們在這條“曲折”的思路上做一回苦行僧,在這條創新的道路上完成一次洗禮,實現自我新的發展。

二、協調左右腦思維,提高科學思維素質,培養創新能力

美國的羅杰.斯佩里教授通過實驗證實了左右腦分工理論。大腦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左腦具有言語、概念、分析、計算、邏輯推理,將復雜事物細化等功能;右腦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象、創造、綜合等功能,右腦最重要的貢獻是能進行創造性思維,研究表明右腦具有的巨大潛能并沒有被充分利用。

現今的計算機語言教學大多都是以左腦為中心的教學,右腦基本處于睡眠狀態,而學生的左腦也在抽象與邏輯思維中昏昏欲睡。

充分利用右腦驚人的形象思維能力,調動右腦思維的積極性是科學思維的關鍵。

計算機的數字世界是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現實世界里有什么,數字世界里就有什么,只是表現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計算機語言的概念、理論、方法在現實世界里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以概念教學為例,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種語義規定,弄不清楚就會出現“個個字都認識,句句話都聽不懂”的現象,概念教學要加強形象思維。 C語言的指針概念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對于C系統中這一靈魂性的知識點,“地址”是它的原型,“地址”是一個“范圍”概念,它不僅包含開始信息,也包含結束信息,還包含此范圍內數據的特征三方面的信息。形象地理解了指針的概念后,對指針的重要性、指針的運算,通過指針獲取數據的運算就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理解。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如容器與變量,時分秒的變化與循環,族譜與樹結構等等。

李政道教授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邀請畫家們“畫科學”。愛因斯坦描述他的思維過程是先用形象思維,再將形象思維轉換成語言。計算機程序設計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在進行程序設計的過程中利用左右腦分工理論,重視右腦功能,并將左右腦“并聯”起來協調工作。左腦將復雜的過程進行功能分解,右腦負責過程的形象化,將過程想象成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最后,由左腦負責將畫面描述的算法抽象成一個個的語句,最后形成完整的程序。

右腦的思維具有無序性、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統觀全局,以大膽猜測跳躍式地前進,達到直覺的結論。在程序設計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學生很快地想出了方法,但要求他們用計算機語言描述步驟時,他們卻犯了難!步驟難以描述了,甚至在看似簡單的順序結構上也出現了困難,沒有了頭緒,此時可利用左腦的分析與細化功能對右腦繪制的主要畫面做一些重組,變無序為邏輯上的有序,對右腦的思維進行“慢鏡頭”式的細化,細化到每一個“鏡頭”都能用一個語句加以描述為止。

人的右腦就像一臺照相機,將輸入大腦的信息以直觀的圖像加以思考并記憶,“圖像記憶”這種右腦特有的機能,是右腦高速海量記憶的奧秘所在。在學習過程中,不妨“模糊性”學習,對接觸到的東西先混個眼熟,混個耳熟,有意識地訓練右腦的形象記憶與情感記憶,使記憶更生動、長久不忘。

人的創新能力與右腦思維密切相關,在左腦的配合下,右腦充分發揮想象力,在一閃念間產生頓悟,將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識與知識,知識與應用聯系起來,并能進行綜合應用。程序設計中不斷“求異”的精神,是對右腦思維潛能的充分發揮,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洋溢著創新欲望、充滿活力的人。

三、結束語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算法”,教師要用聰明的辦法將學生教聰明。計算機語言教學追求一種科學思維方法,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正確進行左右腦思維,特別重視右腦思維,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資料:

[1]錢學森主編.關于思維科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7

篇7

關鍵詞:C;匯編;SQL;綜合交叉實驗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09-2115-02

目前對高校學生僅僅進行知識傳授已不在適應素質教育培養目標,而學生的能力培養必須要在逐步的實踐過程中增強。實驗課環節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理論,而且提高了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雖然現在對課程實驗環節建設已經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實驗的實用性也有一定提高,但大多數學生在面對具體項目時仍覺乏力,原因之一是因為課程實驗環節過于單一。因此,可以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綜合實驗內容,在一個實驗環節中同時應用幾個不同課程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這樣的實驗不僅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也極大提高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他們對如何應用所學知識的思考。

1 C、匯編、SQL語言的背景

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所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對計算機語言的熟練掌握和靈活使用,其中C語言、匯編語言和SQL語言是必須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基礎內容。

C語言在1978年誕生于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在1983年由美國國家標準學會制定C 語言標準(ANSI C)。早期的C語言主要是用于UNIX系統,由于C語言的強大功能和各方面的優點逐漸為人們認識,到了80年代,C開始進入其它操作系統,并很快在各類大、中、小和微型計算機上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成為當代最優秀的程序設計語言之一。C語言是一種結構化語言,層次清晰,便于按模塊化方式組織程序,易于調試和維護。此外,C語言還具有效率高,可移植性強等特點,因此被廣泛地移植到各類各型計算機上,形成了多種版本的C語言。目前最流行的C語言有以下幾種:Microsoft C 或稱 MS C;Borland Turbo C 或稱 Turbo C;AT&T C;這些C語言版本不僅實現了ANSI C標準,而且在此基礎上各自作了一些擴充。

匯編語言是面向機器的程序設計語言,也是利用計算機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語言。匯編語言的長處就在于編寫高效且需要對機器硬件精確控制的程序。匯編語言目標代碼簡短,占用內存少,執行速度快,是高效的程序設計語言。匯編語言通常是與高級語言配合使用,應用非常廣泛。匯編語言的主要應用有:70%以上的系統軟件是用匯編語言編寫;某些快速處理、位處理、訪問硬件設備等高效程序是用匯編語言編寫;某些高級繪圖程序、視頻游戲程序是用匯編語言編寫。匯編語言是我們理解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最佳起點和最有效途徑,而學生則經常認為匯編語言的應用范圍很小,而忽視它的重要性。

SQL全稱是結構化查詢語言,是IBM圣約瑟研究實驗室為其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SYSTEM R開發的一種查詢語言,前身是SQUARE語言。SQL語言結構簡潔,功能強大,簡單易學,所以自從IBM公司1981年推出以來,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今無論是Oracle、Sybase、Informix、SQL server這些大型數據庫管理系統,還是像Visual Foxporo、PowerBuilder這些微機上常用的數據庫開發系統,都支持SQL語言。SQL包含4個部分:數據查詢語言SELECT;數據操縱語言INSERT、UPDATE、DELETE;數據定義語言CREATE、ALTER、DROP;數據控制語言COMMIT WORK、ROLLBACK WORK。雖然SQL語言表面看內容不多,但是功能卻非常強大,應用非常靈活,但卻只需很少時間就能學會,最高級的命令在幾天內便可掌握。

從上述內容可知,各門語言都有自己不同的長處和用途,在某些時候,功能完善且強大的C語言也不能替代匯編語言和SQL語言的作用,本文就是想通過C、匯編和SQL語言在實際項目中的綜合應用,使學生不在局限于只對一門課程的單一學習,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計算機語言綜合實驗教學的應用與研究

Turbo C作為教學語言用的較多,但是Microsoft C更好的提供了數據庫、網絡、匯編的庫函數,該文將采用Microsoft C作為教學實踐開發平臺,以商業零售行業中前臺收銀作為實際應用背景進行計算機語言綜合實驗教學研究。

學生在面對這樣一個實際系統時,除了要鞏固C語言的基本數據類型、運算符、表達式、程序設計結構、數組、結構體、指針、函數、文件等基礎內容,更為重要的是要學習實用且較大型軟件(該前臺系統主要代碼有一萬多行)的總體編程思路和編寫方法。學生可以從較為底層的位置認識并了解大型軟件(包括Windows)采用消息機制的開發思路和主要方法。前臺收銀系統主程序部分代碼如下:

int main(viod) //主函數

{short bLoop=1;

int Result;

double rCal;

char value[81];

//定義消息結構指針

Msg *Message;

//定義臺頭Panel

TPanel HeadPanel={10,1,1,1,638,62,clSilver,1,,0}

...

InitFone(); //初始化字庫

InitGraph(0x12); //進入圖形模式

if(GetSystemParam()) //讀取系統參數,不成功

InBuffer(-1,CM_CONNECT,0,0); //發送程序關閉消息

else// 發送數據庫連接消息

InBuffer(-1,CM_CONNECT,0,0)

//消息循環

While(bLoop)

...}

匯編語言在對底層硬件操作方面,速度更快,效果更好,為了保持在低檔POS機上也能夠快速顯示圖形界面,商用前臺收銀系統采用部分匯編代碼對圖形處理顯得非常必要。通過對此部分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深入而具體的了解匯編語言的實際應用,而不是像目前在匯編語言講授后,學生僅僅對8086(8088)基礎知識有簡單了解,不知道怎么應用和進一步學習。前臺收銀系統部分匯編代碼如下:

//設置圖形模式

viod InitGraph(int INT10)

{reg.x.ax=INT10;

int86x(0x10,®,®,&sreg); //調用中斷

}//關閉屏幕顯示

viod CloseScr(viod)

{_asm{

mov dx,0x3c4

mov a1,1

...

}}

//打開屏幕顯示

viod OpenScr(viod)

{

_asm{

mov dx,0x3c4

mov a1,1

...

}}

實際應用系統幾乎都會用到數據庫,在目前關系數據庫廣泛使用情況下,很少有軟件程序沒有使用SQL語言,SQL語言很少單獨使用,大都嵌入到其它語言中。本文中所提到的前臺收銀系統同樣需要大量對數據庫操作,需要在C語言中嵌入SQL語言。在Microsoft C中提供了內嵌SQL語言所需庫函數,為我們使用SQL操作后臺數據庫提供了應用基礎。前臺收銀系統內嵌SQL代碼示例如下:

void sql_initbc()

{

char tmpjbsj[9],tem[9]="00:00:00",nDate[11];

DBINT xsbs=0,maxlsh=0;

DBCHAR tem_scjbsj[30],dMaxTime[21],bcMax[7];

//提示

Printf("\n\n取收銀機上次交班時間:",clSilver);

sprintf(_bvalue,"select JBSJ from QTSY_SYJB where SYJH=$s...",Param.SyjNo);

Printf(_bvalue,clSilver);

sql_time(g_now); //取當前日期時間

uf_strmid(nDate,g_now,0,10) //分離日期

if(_syfs==0||dbproc==NULL||DBDEAD(dbproc))

{

...

}

else

{

...

}

}

3 結束語

該文通過商業自動化前臺收銀系統的實際應用開發,完成了C語言、匯編、SQL三門課程的深入實踐,既鞏固了多門課程內容又熟悉了各種語言工具之間的聯系方式。這樣的綜合交叉實驗環節如果僅是部分實行,在設計上難度不大,但是帶給學生的收獲卻非常大。通過綜合實驗教學,可以使部分學生在編程思路和知識應用方面接近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水平,使得畢業后能夠基本滿足企業在程序設計方面的用人要求。

參考文獻:

[1] 遲成文.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M]. 經濟科學出版社.

篇8

1、學習入門級C語言自學教程;

2、學習C語言的結構,如C程序執行入口及結束等;

3、掌握C語言固有關鍵字,先熟悉基本,再由易入難;

4、安裝C語言程序編譯執行器,做好程序測試準備;

5、將教材或資料中的程序案例輸入到編譯執行器中,進行測試,檢查結果是否與預測相同;

6、對于測試成功的程序案例,進行修改調試,通過反復調試來加深對程序的理解;

7、能熟練編寫小程序后,應加強對數據結構及常用算法的學習;

篇9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在專業學習不同階段都會學習不同的程序設計語言,為什么要學習這么多種語言?每種語言有什么特點?這是學生常感到困惑的問題。

 

筆者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把C語言和匯編語言、機器語言有意識地結合起來講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計算機語言特點,理解不同計算機應用語言的不同應用領域,取得一定的經驗,同時在教學活動中取得不錯的效果,受到學生的歡迎。

 

一、C語言和匯編語言、機器語言的關系

 

C語言稱之為“高級語言”或“中級語言”,匯編語言、機器語言稱之為“低級語言”。初學計算機的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這么命名。理解好這些概念,對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十分重要。

 

在教學過程中,講解匯編語言時,首先將匯編語言和機器語言的關系告訴學生:計算機其實不認識匯編語言,也不認識C語言,計算機唯一能執行的只是機器語言。

 

機器語言是用“0”、“1”寫成的語言,每條機器語言指令都對應一串“0”和“1”的代碼,如果用這種代碼編程很不方便,既不方便記憶,又不方便理解和調試。因此采用一系列符號代替這種“0”和“1”寫成的機器語言指令,例如:8086CPU中的機器指令1011000000000110,我們就用MOV AL,06H 這種符號代替,后者只是幫助記憶和理解的“助記符”。

 

我們把用這種助記符寫成的指令稱之為“匯編語言指令”。匯編語言指令和機器語言指令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用“匯編語言指令”寫成的程序稱為匯編語言源程序,必須“翻譯”成“機器語言”才能執行。由于匯編語言指令和機器語言指令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翻譯”起來比較簡單,我們把這個“翻譯”的過程稱為“匯編”(Assembly)。

 

使用匯編語言和機器語言的編程必須了解計算機的CPU內部結構,以及硬件接口電路,它和計算機底層密切相關,因此稱之為“低級語言”。

 

同樣,計算機也不認識C語言,C語言是用C語言語句編寫程序。用“C語言”寫成的程序稱為C語言源程序,這種用C語言語句編寫的源程序必須“翻譯”成機器語言才能執行,只是這個“翻譯”過程更復雜,翻譯出來的機器語言代碼更大,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編譯”(Compile)。

 

由于C語言是按照自然語言的特點,同時結合數學表達式編程。基本不用了解底層硬件的結構,可讀性強,學習重點在數據結構和算法,所以稱之為“高級語言”。

 

使用其他“高級語言”編程的過程也都一樣,都必須把用這種語言編寫的計算機“源程序”通過“編譯”變成“機器語言”、“目標程序”,才能被計算機認識并執行。

 

通過這樣講解,學生理解了C語言等“高級語言”和機器語言“低級語言”之間的關系。

 

二、學習多種計算機語言的原因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學習計算機語言的重點放在學習語言的數據類型、程序結構、語法規則等局部細節上,忽視從總體上把握和理解計算機語言。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講解匯編語言和C語言的特點,告訴學生不同計算機語言的不同應用場合。

 

首先,匯編語言是針對CPU的,不同CPU的匯編語言又是不同的。學習起來困難一些,但生成的代碼短、程序執行效率高,更適合實時控制、硬件編程。

 

高級語言如C語言,由于是按照自然語言方式編程,因此程序本身容易讀懂。由于不需要了解硬件底層,因此我們更多的是學習如何用計算機實現一些數學算法。

 

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我特意采用C語言和匯編語言分別編寫一個程序實例,實現顯示“I WISH YOU SUCCESS!”(取文件名A)。

 

兩個程序輸出結果一樣,但用不同語言編寫,通過實例對比說明C語言和匯編語言的特點。

 

C語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printf(“I WISH YOU SUCCESS!”);

 

}

 

匯編語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BUF DB 0AH,0DH,’I WISH YOU SUCCESS!$’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OFFSET BUF

 

MOV AH,09H

 

INT 21H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這兩個程序都實現顯示器輸出“I WISH YOU SUCCESS!”。

 

可以看到C語言程序的源程序文件A.C為63個字節,通過編譯,可執行文件A.EXE為9489個字節。匯編語言的源程序文件A.ASM為263個字節。通過匯編,可執行文件A.EXE為560個字節。

 

從這個程序設計實例我們知道,相比較C語言和匯編語言,C語言的源文件小(71個字節),但是可執行文件很大(9515個字節),匯編語言的源文件大(352個字節),但是可執行文件很小(554個字節)。

 

通過這兩個程序設計實例,學生清楚地感受C語言(高級語言)源程序可讀性好,容易理解,匯編語言源程序可讀性差,難看懂。但從效率來說,同一個程序,匯編語言的目標代碼效率遠高于C語言。

 

其實,不同計算機語言有各自特點,也有不同的應用領域。如在實時控制、內存容量很小的情況下編程就應該使用匯編語言,如果算法復雜,要求有較好的用戶界面,就要采用C語言或者其他計算機語言。同時計算機語言是發展的,不斷會有新語言出現,也不斷有語言被淘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應用需要,選擇學習不同的計算機語言。

 

認真學好幾門計算機語言,對今后實際工作幫助很大,同時再學習新語言會舉一反三,學習起來會輕松很多。

 

三、計算機程序與語言

 

計算機專業學生最喜歡的是學習各種計算機語言,許多人認為掌握的計算機語言越多,水平越高,不懂得計算機程序和計算機語言的關系。其實計算機領域里有一個最著名的公式:計算機程序=數據結構+算法,這個著名公式里根本沒有提到計算機語言。

 

為了更好地說明計算機程序和語言的關系,我以學生學習程序設計過程中最常見的習題1+2+……+100為實例,使用C語言和匯編語言分別編寫一個程序,同時告訴學生:在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用計算機解決這個問題的算法,至于用哪種語言編寫是其次的。

 

C語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int sum=0,i=;

 

For(i=1;i<=100;i++)

 

Sum=sum+i;

 

printf(“%d”,sum);}、

 

匯編語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RESU DW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0

 

MOV BX,0

 

NEXT: ADD AX,BX

 

INC BX

 

CMP BX,101

 

JC NEXT

 

MOV RESU,AX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在1+2+……+100這個例子中,關鍵是知道:sum=sum+i,然后通過改變i的步長,實現編程。至于用匯編語言還是用C語言或者其他語言都可以,不同語言只是使用的語句或者指令不同而已。

 

通過在課堂上生動地比喻和列舉教學實例,學生漸漸理解算法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要熟練掌握編程,包括兩方面學習,既要學好各種語言的語法規則、數據類型,又要學會根據問題設計出最優秀的算法。

 

四、結語

 

搞好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教學需要不斷根據學生學習中的疑惑探索和實踐不同教學方法。在C語言和匯編語言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教學的地方很多,如C語言中的“指針”和匯編語言的“尋址方式”; C語言中的“函數”和匯編語言的“子程序”;C語言中的“移位運算”和匯編語言的“移位指令”區別等。C語言和匯編語言的融合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篇10

【論文摘要】學習之間的影響有促進和干擾之分,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的稱為正遷移;如果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稱為負遷移。在計算機語言教學實踐中,學生要接觸許多新知識,會面臨許多新問題,通過對所講授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語法的理解等途徑,可以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遷移,提高教學實效。

心理學上把已獲得的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后續學習活動的影響或者后續學習活動對先前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它廣泛存在于知識、技能、態度、品德等學習中。學習之間的影響有促進和干擾之分,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的稱為正遷移;如果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稱為負遷移。知識的遷移在學生學習知識的不同階段都表現出來并發揮作用,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原則,盡量引導正遷移,避免負遷移,充分體現“為遷移而教”,促進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對于提高計算機編程教學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精選教學材料,重基礎、找規律,促進計算機語言教學中的正遷移

我們在組織教材時,應把基本概念和規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統性和規律性。例如在計算機程序語言教學中,程序是計算機編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程序的實現要遵循問題的求解步驟。算法是學生對求解問題的第一個描述,學生熟練了通過算法來描述題目的求解,才有可能去利用程序語言進行源代碼的組合,而后編寫出符合要求的源代碼。算法描述求解步驟的熟練應用,便成了一個遷移的生長點,在學習其他程序設計語言時,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告訴我們:遷移,能夠利用原來的“序”作為生長點,產生適合于其他領域的新“序”。教學實踐也證明,這樣的"生長點"找準了,并做好遷移示范,遷移的效果是相當明顯的。這樣的“生長點”在計算機編程過程中很多,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基礎”。抓好基礎,才能舉一反三,才會觸類旁通。在學生頭腦中有意培養一些熟練的“生長點”,讓遷移從中“生長”開去,是一條正遷移的捷徑。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準確把握不同語言之間的異同點是實現正遷移的有效途徑

在計算機教學中,應注意對不同計算機編程語言知識進行異同比較,在對比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探索進取狀態,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維交鋒,這樣對完善舊知識,自覺完成從舊知識到達新知識的遷移,并鞏固新知識,都極為有利;不然,就語句論語句,該對比不對比,不僅不會促進遷移,反而會造成負遷移。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比抗干擾,加強對易混知識的比較,找準分化點,利于排除干擾,加深對某些相關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徹底分化。例如:學生學過“當型循環”后,已能熟練掌握用“當型循環”來編寫程序。當學了“計數型循環”后,碰到問題時,對于究竟該用哪種循環來求解,學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這種負遷移的產生,是因為比較牢固的舊知識排擠了鞏固程度較差的新知識。為了克服這種干擾,可采用列表比較,逐條對比的方法,嚴格劃清十分相似的新舊知識間的界限,讓學生掌握新舊知識的異同點。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類比推理也是分析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類比促進遷移。在計算機編程教學中,類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釋兩個功能。探索功能體現在學生通過類比提出假設,進行推測,提出問題,并設想解決問題的方向。解釋功能在于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經驗表象,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提供一個相近的表象,實現知識或經驗的遷移。例如學習過C語言程序設計的知識點后,在學習PHP網頁程序設計時,就可以對比以前所學過的C語言程序設計知識,通過類比分析,實現學習的正遷移。 轉貼于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實現正遷移的催化劑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產生向往、探索的欲望,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問題要小而具體、新穎有趣、有適當的難度;有啟發性,要善于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于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懸念解除之時,也就是正遷移實現之時。例如編程求解N的階乘,可以用循環來實現;也可以不用循環,利用函數的遞歸來實現。教師提出兩種解題的思路:通過循環實現是利用前面講過的循環語句來求解,實現起來很容易,但不用循環,僅用函數怎么來求解?至此,引起了學生認知的沖突,創設了問題的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如何通過函數的遞歸來實現問題的求解,加深學生對函數遞歸編程的認知。

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幻燈片、實驗演示等多種可以豐富感性認知的呈現方法來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編程的濃厚興趣。例如許多學生喜歡玩電腦游戲,通過實驗演示方法向學生展示用計算機語言編寫的一些游戲例子,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興趣從玩游戲轉到編寫游戲程序上來。實驗演示有利于開闊視野、發展智力,特別是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利用學習動機的遷移,因勢利導地把學生已有的對其他活動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動機。

4.促進新、舊知識的交互作用,改善認知結構是防止負遷移的有效手段

人的每一個認識活動都含有一定的認知結構,它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在主觀上的反映。建構認知結構,是計算機編程教學的中心環節。促進新、舊知識的交互作用,對于完善認知結構,使認知結構系統化、綜合化、整體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地把新概念或規律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概念相聯系,把新概念、規律納入原有概念、規律中,同時使新概念、規律與原有的有關概念、規律進一步分化和融匯貫通,組成一個整體結構。例如學習C語言編程時,可指導學生進行如下的認知活動:

4.1把C語言中的數據類型和表達式概念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計算機編程語言的概念相聯系。

4.2把C語言中的基本語句的語法規則與原有的計算機編程語言相關語句的語法規則相比較,將新舊(下轉第78頁)(上接第73頁)知識融匯貫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喚起頭腦中已有的有關概念,與新感知的概念一起,進行進一步的概括和抽象,總結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例如在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了結構化程序設計中的順序結構程序設計、分支結構程序設計、循環結構程序設計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可視化編程。可視化編程是在結構化程序設計上的一個提升,用可視化編程工具編寫程序,學生可以象搭積木似的來構造程序的框架,但問題的具體求解方面還是要用到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概念。由結構化程序設計到可視化編輯,認知結構需要更新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綜上所示,遷移對計算機語言的學習作用不容忽視。教學不只是要讓學生掌握一門學科或幾門學科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即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習方法是一種學習經驗,它可以對后繼學習產生一程比較廣泛的一般性遷移。在計算機編程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促進知識順利遷移所不可少的前提。所以教師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認真研究學生的學法,進行教學改革的同時,認真學習知識遷移規律,并考慮影響知識遷移的各種因素,定能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學達到持久遷移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