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折舊范文
時間:2023-03-16 00:1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固定資產折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概念;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20011201
1 固定資產折舊概念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由于損耗而減少的價值。固定資產損耗分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有形損耗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響在使用價值和價值上損耗。無形損耗是指由于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固定資產價值上的損耗。
2 影響固定資產折舊因素及注意事項
(1)影響固定資產折舊數額大小的因素:①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總額。是指單項固定資產從開始使用到報廢清理的全部使用年限內應計提的折舊總額,即為該項固定資產的應計提的折舊總額。②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是指固定資產從開始使用到報廢清理的預計全部使用時間,其預計使用時間的上下限執行國家統一規定,各企業可在執行國家統一規定的上下限范圍內,制定本企業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時間。③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量。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量是指固定資產從開始使用到報廢清理的全部使用年限內預計完成的工作總量。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量由各企業根據本企業各項固定資產的具體情況各企業確定。
(2)固定資產折舊注意事項:①固定資產應按月計提折舊,在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再計提折舊,從下個月起計提折舊;在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需計提折舊,從下個月起不再計提折舊;②固定資產提足折舊后,不論能否繼續使用,均不再計提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再補提折舊。③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固定資產,應按估計價值確認成本,并計提折舊;待辦理竣工決算后,再按實際成本調整原暫估值,不需調原已計提折舊。
3 固定資產折舊計算的方法
(1)平均年限折舊法:是指固定資產原價和預計凈殘值,在其規定的折舊年限內,每年平均計算折舊的方法。這種將固定資產價值按照時間或工作量平均計提折舊的方法。
在計算固定資產時,除了預計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外,還須預計提取固定資產的應計提折舊總額。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一預計凈殘值)÷預計折舊年限={固定資產價值×(1-預計折舊年限)}÷預計折舊年限
年折舊率=(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100%={{固定資產價值×(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折舊年限×固定資產價值)}×100%={(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月折舊率
個別折舊率是指按照各項固定資產分計計提折舊的方式,即某項固定資產的折舊額根據該項固定資產原值乘以該項固定資產個別折舊率計算。分類折舊率計算折舊的方式。是指某項固定資產的折舊額根據該項固定資產原值乘以該項固定資產平均分類折舊率計算。它的計算公式如下:
折舊率={(1-平均預計凈殘值率)÷平均預計使用年限}×100%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生產車間一處,價值600000元,預計生產使用年限10年。預計到報廢時凈殘值率4%該涂料生產車間的年折舊率,月折舊率,月折舊額,計算如下:
年折舊率=(1-4%)÷10=9.6%
月折舊率=9.6%÷12=0.8%
月折舊額=600000×0.8%=4800(元)
平均年限折舊法優點是計算手續比較簡便,缺點是當固定資產在各個使用期間的磨損程度不同時,將應計折舊總額平均在各個時間分攤,這樣就很不合理。此法適用于固定資產在各個使用期間的磨損程度較均衡的情況使用。
(2)工作量法:是指在固定資產在預計生產使用年限和預計生產總工作時數所完成的工作總量和總工作時數來計算應提折舊額的一種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某項固定資產單位工作量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該項固定資產預計工作總時數
該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單位工作量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該月實際完成的工作總量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生產設備一臺。價值600000元,預計凈殘值率內4%,預計總工作時數為12萬小時,本月其工作時數為820小時,該設備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和該項月折舊額計算如下示: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600000×(1-4%)÷120000=4.8(元)
本月折舊額=4.8×820=3936(元)
工作量法優點是,固定資產的折舊額與其磨損程度相符,故分攤較為合理。缺點是只注重固定資產的使用程度,而忽視了其自然侵蝕的影響。故工作量法適用于固定資產在各個使用期間的磨損程度不均衡時采用。
(3)加速折舊法:系指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計提折舊較多而在后期計提折舊較少,從而相對加速折舊的方法。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提得多,在使用后期提得少,故相對加快了折舊的速度。因此,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生產效率高,應承擔較多的折舊費用,而固定資產在使用后期生產效率低,應承擔較少的折舊費用。符合成本與收入相配合的原則。由于新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較少,而隨時間的推移,修理費用將逐漸增加。這種方法的使用,使每年計提的折舊費和發生的修理費用之和比較穩定。故資金回籠快,可減少無形損耗引起的風險和損失,加快資金的回籠,推遲繳納所得稅,給企業財務帶來好處。
①雙倍余額遞減法:是指固定資產凈值和雙倍直線折舊率來計提折舊額的一種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凈值×周折舊率
應注意:在預計使用年限結束時,應控制固定資產凈值和預計凈殘值的比例,應控制固定資產凈值不得大于預計凈殘值,若項固定資產凈值大于預計凈殘值,說明其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少提了折舊。如固定資產期末凈值小于預計凈殘值,即該項固定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多提了折舊。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生產設備一臺,價值60000元,該涂料生產設備預計凈殘值為2000元,預計生產使用年限5年。該項固定資產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折舊法計提折舊。年折舊率和各年折舊額如表1所示。
從以上實例可知,只要預計凈殘值稍有不同,對折舊率的影響很大,從而影響各期所計提的折舊額。故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如果固定資產前期計提的折舊費較多,那么固定資產在后期計提的折舊費就相對較少,如果固定資產前期計提的折舊費較多,那么固定資產在后期計提的而維修費較少,那么固定資產在后期計提的維修費就相對較多;故。固定資產投資在前期的投入就能較多地收回,在稅法允許將各種方法計提的折舊費作為稅前費用扣除的前提下,還能減少前期的所得稅額,符合謹慎的原則。
②年數總和法:是指按照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總額和某年尚可使用年數占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的比重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示:
年限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限)÷{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一預計凈殘值)×月折舊率
例:濟寧某涂料公司新購涂料砂磨設備一臺,價值20000元,該涂料砂磨設備預計凈殘值2000元,預計涂料砂磨設備使用的年限5年。每年折舊額如表2所示。
4 結語
固定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勞動資料,每年年末,企業應對固定資產的帳面價值進行檢查,如其可回收金額低于其帳面價值,應確認減值損失。
篇2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折舊方法選擇,納稅籌劃
序言: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生損耗,其價值隨之逐漸轉移到有關產品的成本費用中去,并從產品的銷售收入(營業收入)中得到補償,固定資產損耗的價值轉移,就成為折舊。固定資產的折舊不但從成本方面也從稅收方面,影響著企業的利潤。因此研究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有助于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一、固定資產折舊概述
(一)固定資產折舊的含義。固定資產折舊是固定資產由于磨損和損耗而逐漸轉移的價值。
(二)影響固定資產折舊額的因素
影響固定資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固定資產原價。2.固定資產的凈殘值。3.固定資產減值準備。4.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
在確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時,主要應當考慮下列因素:(1)該項資產預計生產能力或實物產量;(2)該項資產預計有形損耗;(3)該項資產預計無形損耗;(4)法律或者類似規定對該項資產使用的限制。
二、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
(一)直線法。直線法假定折舊是由于時間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關系,認為服務潛力降低的決定因素是隨時間推移所造成的陳舊和破壞,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損。由于直線法模式簡單,只有在以下各項條件之下才是正確的:(1)利息因素可以略而不計,或投資成本假定為零;(2)修理和維修費用在整個資產使用年限內是固定不變的;(3)最后一年資產的效率與最初一年是相同的。由于以上各項因素的不確定性,要使任何折舊方法對所有各種因素都考慮到是有困難的。如果有些因素可以適當抵消,通常都認為直線法最為適宜。
(二)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算每期應提折舊額的一種方法。
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 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三)加速折舊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都主張采用加速折舊法的各項條件是:(1)在不考慮資本的利息或成本的情況下遞減每年的服務貢獻;(2)操作效率的降低會導致其他業務費用的增加;(3)資產價值早期降低很多,后期降低較少。
主張采用加速折舊法的一個主要論據是資產凈收入貢獻的遞減與操作效率是相關聯的,并對各期應負擔的折舊費具有同樣的。
1、雙倍余額遞減法。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一期期初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和雙倍直線法折舊額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在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時,只要固定資產在使用,則其期初賬面凈值就會一直存在,不可能完全沖銷,為此,應在固定資產折舊到期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差額平均攤銷,使最后一年的賬面凈值與預計殘值相等。
計算公式如下: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壽命(年) ×100%;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凈值×月折舊率
2、年數總和法。年數總和法也稱為合計年限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后的凈額和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
計算公式如下: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壽命/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和×100%;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預計凈殘值) ×月折舊率;采用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補償。
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對企業稅收的影響
折舊作為企業的成本項目,它越多,企業所得稅就越少。從賬面上看,在固定資產價值一定的情況下,企業采用不同折舊方法和不同折舊年限,提取的折舊總額是一致的。但是,資金受時間價值的影響,折舊方法不同,企業獲得的資金時間價值和稅負水平也不相同。從應納稅額的現值來看,運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少,年數總和法次之,而運用直線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多。所以采用加速折舊法比直線法能獲得更大的時間價值。從應納稅額的現值來看,運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少,年數總和法次之,而運用直線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多。
四、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技巧
(一)結合固定資產性質選擇。對于在使用壽命內使用較為均衡的固定資產,可以選擇年限平均法,使固定資產價值均衡計入各期成本中。對于技術進步快科技含量高的電子飛機制造船舶等固定資產應選擇加速折舊法,使固定資產在其使用壽命的前期盡快收回原始投資。
(二)在通貨膨脹環境下的企業盈利企業選擇加速折舊法。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企業收回的成本大大低于其實際購買力,導致企業無法進行固定資產的重置,這對于在利率較高的通貨膨脹環境下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盈利企業應選擇加速折舊法
結論:從上述對固定資產折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使用直線法計提折舊,簡單易行,會使固定資產折舊按使用年限平均分配,進而使企業利潤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內持平,而使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會使企業利潤在固定資產使用初期較少,使用后期較多,但總的企業利潤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1]財務會計資格評價中心.中級會計實務[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57-77
篇3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問題;改進措施;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223-02
在經濟社會運行中,各行各業都會產生固定資產的折舊,通常情況下采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進行相應的核算來實現其固定資產的折舊。這樣方式的選擇會對固定資產折舊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會對財務會計制度產生基礎性的影響、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因此,探討研究固定資產折舊對現實經濟社會的運行具有非常現實的重要意義。
一、固定資產折舊的內涵
CAS4中的第十四條概括出了具體的固定資產折舊的內涵:折舊是指根據國家已定的方法,在固定資產的使用時間內,對應該計提的折舊數額分攤的過程。建筑物、廠房、機器設備是制造型企業固定資產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機器設備是企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其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是逐漸被損耗的,直到達到一定的使用壽命,直到結束報廢。因此,固定資產的折舊不是一次性成本的支出計入,而是長時間的平均分攤。
二、固定資產折舊存在的制度設計問題
(一)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存在的不足
工作量法、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是固定資產折舊問題主要采用的三種不同的計算方法,目前,固定資產折舊問題會存在以上三種計算方法是因為現在的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認定不同種類的固定資產取得經濟利益的方式方法不一樣。因此導致不同種類的行業會采用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方式。
(二)固定資產折舊所采用的計算方法的不足
工作量法是在固定資產的折算方法中用得最多的折算方法之一,從公式的組成結構上來看,這種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是非常公平實用的。但是,以經濟學的視角進行分析解讀,工作量法并沒有從機械設備兌現收入分配固定資產價值損耗來進行固定資產的折舊,采用這種計算方法會使固定資產的折舊問題存在表面化和理想化。其實質是沒有從收入分配固定資產價值損耗的實際出發進行相應的折舊計算,和固定資產折舊應該占用的配比原則不相適應。
在實踐的具體計算過程中,目前的加速折舊法是將平均折舊和加速折舊相結合進行計算,而絕對不是簡單機械的加速折舊。將平均折舊和加速折舊相結合進行計算的方式在實際運用中會致使在有效期內固定資產的折舊與固定資產本身有效。同時和固定資產折舊活動中的費用與收入配比的原則相互抵觸,而且以會計工作的視角來看,這一固定資產折舊方式與會計方法的一貫性原則也不相適應。
(三)價值計量模式的在固定資產折舊運用上的不足
財務管理的重要活動之一便是固定資產折舊問題,其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受經濟因素、政策因素、歷史因素的影響很大,其中最突出的通貨膨脹、匯率變化等貨幣經濟現象都會引起固定資產折舊價值計量的相應變化。但是運用折舊活動的具體實踐中,折舊的價值量一般情況下都會遠遠落后于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這樣固定資產折舊活動按照不變的歷史經濟參數和慣用的固定資產折舊價值量模式進行折舊計算必然會導致固定資產的折舊率被相應的降低估計,接下來也就會使部分固定資產折舊成本不能完全計入到財務生產成本統計中。同時這段時間產生的經濟效益會因為稅收和紅利等不同因素的變化而實際減少。最后的結果便是企業的實際經濟效益遠遠小于賬面經濟效益,這種無形的財務損失可以導致單位盈利能力和長遠的發展能力下降。
三、改進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問題的措施
(一)將固定資產折舊政策進行調整
目前,我國現行的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對企業的固定資產折舊操作不太嚴格。同時沒有相關政策規定什么類型的企業必須選擇相應的折舊方式,致使很多企業鉆折舊政策的空子和漏洞。對這一問題管理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嚴格分類管理固定資產的折舊,對性質不同的固定資產其折舊統計計算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二)將固定資產折舊計算方式進行改進
在對固定資產折舊計算方式進行改進上,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改進折算參考因素。目前來講按照機械設備實現收入計算折舊的方式比按照設備工作量計算折舊的方式更加合理和實際。通常情況下,設備折舊率=原值-殘值/設備使用的預期總收入;機械設備的預期總收入 = 設備使用預期總產量×單位產品計劃銷售價格。從以上固定資產的折算公式來看,除單位產品計劃銷售價格外,其他的統計單位都是現實可操作的。在具體經濟實踐活動中,產品的生產數量和銷售數量主要影響設備運行中的折舊價值,單位產品的計劃銷售價格一般情況下是一個固定參數,對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
(三)將固定資產折舊的價值計量標準進行改進
一般情況下經濟因素、政策因素的變化會對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產生的重大的影響,因此在對固定資產進行折舊計算時,要及時考慮價值計量標準的變化。國際慣用的價值計量方法對國內的固定資產折舊具有一定的可參考性,也就是不同的周期時間內采用不同的折舊標準,以此來進行計算評估,最后將評估結果的價值量作為固定資產折舊的價值計量。
四、合理選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一)根據不同性質的固定資產采用不同的折舊方法
根據現行的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要求,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其固定資產的性質和運行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加以選擇。年限平均法適合于使用時間長占用資金數額大的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這樣折舊費用就能夠平均的分攤到單位每個時間段的總成本支出之中,對固定資產折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產生積極的作用;工作量法適合于單位資產使用率非常高且使用時間非常集中、不均的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這樣固定資產的利用情況可以被固定資產折舊額清楚及時的反應。企業也能夠清楚的掌握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使固定資產的折舊可以連續的分攤到總成本中,使資產能夠得到更新和替換;加速折舊法適用于更新快、替換率頻繁、對科學技術要求敏感的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這樣固定資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折舊,單位可以利用回收來的資金進行設備的更新和新技術的研發。
(二)當發生通貨膨脹時,應該選擇加速折舊法
當通貨膨脹在經濟運行中發生時,加速折舊法應該是固定資產折舊的首要選擇。膨脹發生時貨幣處于貶值狀態,企業的實際收入也是相對降低的,購買能力相應的也會下降。會給企業的資金和正常生產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當企業單位選擇了加速折舊法就有助于彌補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利影響,利用之前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的計提無形中減少企業的稅額。企業稅額的降低減少讓企業的發展更加寬松,同時其也是一筆無形的收入和銀行無息貸款,對企業的正常生產和擴大規模是積極有效的。另外當通貨膨脹發生時,采用加速計提可以使企業單位盡快收回投資成本,在市場變化的環境中抓住機會,轉危為安。
(三)當企業處于減免稅優惠狀態時不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積極的扶持幫助中小企業,對大多數中小企業進行了減稅免稅的財政優惠政策,并且這個政策不是短暫間斷的而是長期連續的,因此企業要重視這個政策并利用好這個政策。以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當企業享受減稅免稅優惠時其負擔是比較輕的,企業可以將減稅免稅帶來的資金用于擴大生產進行投資,以此帶來規模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增加。同時不采用加速折舊還可以相應延長享受減稅免稅的優惠,使企業在不享受稅收優惠時還可以支付較輕、較少稅負。
綜上所述, 固定資產折舊問題研究對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可以使企業在經營運行中根據現實情況合理優化的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保證企業穩健、迅速、可持續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新鵬.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應用選擇[J].商業理論:上半月,2012(3):59-60.
[2] 孫美娟.加速折舊法――新會計準則下的理性選擇[J].科技企業,2009(11):23-24.
[3] 張 燕.中小企業固定資產納稅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4.
篇4
(一)有利于會計信息的真實反映 現行的高校固定資產在購置時直接確認為支出,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賬面上固定資產價值始終是購買時的原始價格,使用過程中不考慮固定資產的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這就造成期末資產負債表中代表資產賬面價值的科目“固定資產”和代表投資者權益賬面價值的科目“固定基金”嚴重背離其實際價值,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對高校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后,將有利于真實記錄學校固定資產的耗損情況,全面反映高校財務狀況和會計信息。
(二)有利于正確核算學生培養成本,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依據隨著高校法人實體和培養成本分擔機制的建立,“成本――效益觀”逐漸被高校普遍接受和認同,合理確認和計算學生培養成本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而目前學生培養成本=人員經費+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等,其中設備購置費是指當年新購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支出,將當年的購置費用全部直接計入學生培養成本,容易造成學生培養成本忽高忽低,培養成本失真,不利于高校之間及同一高校不同期間的成本分析比較。而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后,將學生培養成本中的“設備購置費”替換成“當年應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即:學生培養成本=人員經費+公務費+業務費+當年應計提的固定資產+修繕費等,將更加科學、合理地測算學生培養成本,進而為國家制定學費標準和增加教育投入等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目前,高校固定資產購置時采用實報實銷,購置時直接確認為支出,使用時不計提折舊、不核算成本,使得高校不重視固定資產的管理,造成盲目投資、重復購置現象嚴重;而各個使用部門也只考慮本部門的利益,不考慮全局利益,造成固定資產閑置、使用率低等現象。實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明確固定資產的使用成本后,將會改善固定資產閑置、浪費和流失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
二、高校試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面臨的問題
(一)對已有固定資產進行徹底清查由于高校存在固定資產底數不清、賬實不符,如何對固定資產進行徹底清查,成為高校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基礎工作。長期以來高校不計提折舊,不核算使用成本,使得高校不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又加上高校固定資產數量多、種類雜、規模大,而高校管理方法相對比較落后,各個部門協調度不夠,一些資產因人為的因素導致無法繼續使用,也沒有辦理報廢手續長期掛賬等,導致資產管理部門和核算部門之間存在賬實不相符,固定資產底數不清的現象。如何徹底清查資產,實現賬實相符,為后續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提供可能,也為日后資產合理配置、資產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二)固定資產核算范圍的界定 根據我國《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有關規定,固定資產是指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來物質形態的資產,或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是耐用時間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一般分為六類:房屋和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和其他固定資產。在此定義下,是否所有的固定資產均需計提折舊,如何界定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范圍成為第二個要面臨的問題。
(三)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的選擇 由于目前我國高校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實行的是收付實現制,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而試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后,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折舊方法的選擇為正確核算固定資產折舊帶來新的難點。
(四)“累計折舊”和“資產折耗”明細科目設置標準的確定如何選擇設置“累計折舊”和“資產折耗”明細科目,既可以滿足資產管理類別的要求,又可以滿足折舊費用的用途分析,充分體現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意義也是高校試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面臨的問題。
三、高校實現固定資產折舊制度的解決對策
(一)組織資產清查,做好固定資產折舊計提的基礎工作計提固定資產折舊之前,高校資產管理部門(如:國有資產管理處)應在全校進行一次徹底的固定資產清查活動,因固定資產編號是唯一的,可根據固定資產編號,設計如表1所示的表格,完成與財務部門固定資產總賬相符核對工作,最終明確固定資產的產權關系,規范固定資產的分類,核實各部門占有、使用固定資產的原值及使用現狀,合理確定預計使用年限、預計殘值、剩余使用年限、報廢毀損等情況,進而完成固定資產的清查工作。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在完成與財務部門固定資產總賬核對相符的情況下,財務部門應根據相關文件建立和完善固定資產明細賬,并對清查的結果進行相應的會計調整,確保固定資產賬賬相符、賬卡相符、賬物相符,做好固定資產折舊計提的基礎工作。其中,對已報損、沒有實物的固定資產在征得上級主管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的批準后,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值進行“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沖減的會計調整,即借記“固定基金”,貸記“固定資產”;對已報廢、毀損、不需用的固定資產除按上述辦法沖減外,還應將清理凈收入按照“收支兩條線”的規定,將此部分非應稅收入轉入“應繳財政專戶款”,會計賬務處理為借記“應繳財政專戶款”,貸記“其他收入”。
(二)在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折舊范圍一般來說,使用中的固定資產均應計提折舊,不使用和不需用的不應計提折舊。在參考了大量的資料文獻后,在綜合考慮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上,高校固定資產折舊對象以類為宜,即房屋和建筑物、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工具、電氣設備、電子設備、儀器儀表、文體設備,這些設備計提辦法比較成熟,預計使用年限、預計報廢殘值易于確定,操作性強。而對于家具、圖書、文物及陳列品等資產,在高校特定的環境里,可作為“固定資產”管理,但不宜計提折舊,原因在于:高校若將大量大批的辦公桌椅等家具列入固定資產折舊范圍,勢必增加會計核算的難度和工作量,因其價值一般也較小,與成本效益原則相悖;而圖書服務對象是教職工和學生,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耐用時間也較長,本著成本效益的原則也可不用計提折舊;文物及陳列品,因其具有文化或歷史價值,有些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增值的空間,不用計提折舊。高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已將圖書、文物及陳列品作為“文物文化資產”管理,不計提折舊,這樣的創新處理較合理,依照這樣的思路,土地、家具在取得時發生的支出,可直接列作費用。
(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確定恰當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與折舊年限高校固定資產種類較齊全,固定資產的功能、用途、使用情況各不相同,所以應區別各類固定資產的屬性分別采取相應的折舊方式,而對于折舊方法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固定資產的分類及屬性、受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影響的方式和速度,并結合科技發展等多重因素,根據上文所提到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范圍,進行歸納,詳見表2。
(四)合理設置及核算二級科目,充分體現固定資產折舊的意義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如何分配,關系到計提折舊的重要意義能否實現,筆者認為可以進行如下設置:資產類科目“固定資產”、資產備抵類科目“累計折舊”和費用類科目“資產折耗”是核算固定資產的折舊額的三個重要科目。由于用途的不同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收入費用表”填制的要求,建議“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的二級科目按照對應固定資產類別來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而“資產折耗”可設置“教學資產折耗”、“科研資產折耗”、“后勤資產折耗”、“行政資產折耗”、“其他業務資產折耗”等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這樣既可以滿足資產管理類別的要求,又可以滿足折舊費用的用途分析,充分體現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意義。
[本文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科研項目“關于高校內部會計控制――固定資產折舊研究”(項目編號72001315)階段性研究成果]
篇5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
固定資產是企業一項很重要的資產,其折舊作為成本會影響企業的所得稅費用,進而影響企業的收益,同時折舊作為一種非付現成本,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轉。因而,合理選擇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我國會計制度允許使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方法中的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因此首先對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及比較做如下闡述。
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比較
常用的固定資產折舊計算方法分為兩類:直線法和加速法。
(一)直線法
直線法是指按照使用年限或完成的工作量平均計提折舊的方法,主要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扣除預計殘值,按預計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將折舊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額=(原始價值-預計殘值+預計清理費用)/預計使用年限
年折舊率=年折舊額/原值×100%=(1-凈殘值率)/折舊年限×100%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會隨著使用程度而減退,因此,將年限平均法中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改為使用這項資產所能生產的產品或勞務數量。其計算公式為: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應計提折舊總額/預計完成的工作總量
年折舊額=單位工作量折舊額×當年實際完成的工作產量
不同的固定資產,其工作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對于運輸設備來說,其工作量表現為運輸里程;對于機器設備來說,其工作量表現為機器工時。
(二)加速法
來源:考試大加速法指固定資產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后期則提得少,從而相對加快了折舊的速度,主要包括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
1、年數總和法。年數總和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后的凈額率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遞減分數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數字總和。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限)/[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2、雙倍余額遞減法。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期期初固定資產賬面余額和雙倍直線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來源:考試大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年折舊率
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應當在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攤銷。
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不同對所得稅的影響分析
第一,不同的折舊方法對于固定資產價值補償和補償時間會造成早晚不同。
第二,不同折舊方法導致的年折舊額提取直接影響到企業利潤額受沖減的程度,因而造成累進稅制下納稅額的差異及比例稅制下納稅義務承擔時間的差異。企業正是利用這些差異來比較和分析,以選擇最優的折舊方法,達到最佳稅收效益。
第三,從企業稅負來看,在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不同的折舊方法會使企業承擔的稅負輕重不同。
在累進稅率的情況下,采用年限平均法使企業承擔的稅負最輕,工作量法次之,加速折舊法最差。這是因為年限平均法使折舊平均攤入成本,有效地扼制某一年內利潤過于集中,適用較高稅率;而別的年份利潤又驟減。因此,納稅金額和稅負都比較小、比較輕。相反,加速折舊法把利潤集中在后幾年,必然導致后幾年承擔較高稅率的稅負。
但在比例稅率的情況下,采用加速折舊法對企業更為有利。因為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內加快得到補償,企業前期利潤少,納稅少;后期利潤多,納稅較多,從而起到延期納稅的作用。
三、對企業選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理選擇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是企業稅收籌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對企業選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特提出下列建議:
第一,年限平均法的特點是每年的折舊額相同,但缺點是隨著固定資產的使用,修理費越來越多,到資產的使用后期修理費和折舊額會大大高于固定資產購入的前幾年,從而影響企業的所得稅額和利潤。
第二,采用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補償。但這并不是指固定資產提前報廢或多提折舊,因為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提折舊,從固定資產全部使用期間來看,折舊總額不變,因此,對企業的凈收益總額并無影響。但從各個具體年份來看,由于采用加速的折舊法,使應計折舊額在固定資產使用前期攤提較多而后期攤提較少,必然使企業凈利前期相對較少而后期較多。
第三,企業在選擇折舊方法時,應考慮稅收籌劃收益如何。加速折舊方法由于前期折舊額大,后期折舊額小,就遞延了一部分的所得稅款,相當于從國家那里得到了一筆無息貸款。因此,相比較而言,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是一種有效的節稅方法。
綜上所述,固定資產的折舊會影響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的輕重、多寡,直接影響企業稅后凈利潤的形成,關系到企業的切身利益。因而,合理選擇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能給企業帶來一筆較大的稅收收益。
參考文獻:
1、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釋義及適用指南[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篇6
固定資產折舊的會計科目是累計折舊,屬于資產類科目。資產類科目有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收利息、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損耗而轉移到商品或費用中去的那部分價值,也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資產而在其使用年限內分攤的固定資產耗費。確定固定資產的折舊范圍是計提折舊的前提。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一、Excel在固定資產折舊中面臨的問題
企業使用的固定資產,一般均應計提折舊,固定資產的種類繁多,如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等內容。《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各企業可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于本企業的固定資產目錄、分類方法、每類或每項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折舊方法,實際實施中各企事業對折舊問題的具體處理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固定資產折舊首先面臨著如何從資產本身屬勝的角度制定折舊方式,其次面臨著如何根據資產稅收要求確定合理的折舊方式。從資產本身屬性的角度,一要從空間范圍上確定應當提取折舊與不應當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二要從時間范圍上確定應提折舊的固定資產開始提取折舊和停止提取折舊的時間。折舊方式一般有平均年限折舊、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工作量法等方式,另外還有不提折舊和需要特殊處理的折舊方式。從稅收角度考慮,主要是根據新稅法規定的要求對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進行籌劃。新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對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和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可以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合理地制定折舊方式,可以使企業獲得稅收籌劃收益,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根據資產屬性制定折舊方式
《企業會計總則》規定:固定資產折舊應當根據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或預計工作量),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在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和預計使用年限確定的情況下,折舊方法直接影響固定資產的計提折舊。一是平均年限法。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是將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均衡地分攤到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采用該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均是等額的,Excel中有函數SLN(cost,salvage,life),其中cost為資產原值,salvage為資產殘值,life為折舊期限。二是年數總和法。年數總和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乘以一個以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壽命為分子,以預計使用壽命逐年數字之和為分母的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Excel中有函數SYD(cost,salvage,life,per),其中cost為資產原值,salvage為資產殘值,life為折舊期限,per為期間,其單位與life相同。三是雙倍余額遞減法。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和雙倍直線法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應用這種方法計算折舊額時,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沒有扣除預計凈殘值,所以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時,應在其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的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平均攤銷。Excel中有DDB和VDB兩個計算函數,DDB(cost,salvage,life,period,factor),其中cost為資產原值,salvage為資產殘值,life為折舊期限,period為需要計算折舊值的期間。與life相同的單位,factor為余額遞減速率,如果省略,則假設為2(雙倍余額遞減法)。VDB(cost,salvage,life,start_pefiod,end_period,factor,no_switch),其中cost為資產原值,salvage為資產殘值,lifo為折舊期限,start_period為進行折舊計算的起始期間,與life的單位相同,end_period為進行折舊計算的截止期間,與life單位相同。factor為余額遞減速率,如果省略,則假設為2(雙倍余額遞減法)。如果不想使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可改變參數factor的值。no_switch為一邏輯值,指定當折舊值大于余額遞減計算值時,是否轉用直線折舊法。
由以上計算公式可看出,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幾個基數是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除原值外為其余幾個都是預計的,企業的固定資產種類品種繁多,而且各品種固定資產用途不同,使用壽命也有很大的不同。隨著現代科技進步的加快,無形損耗也是很大的,有些固定資產雖然能正常使用,但由于科技進步出現了更好的固定資產替代其功能,有些高科技高值核心部件更換對資產的計價產生較大影響,也有的資產隨著時間變化可能出現增值(如被列為文物遺產等),甚至有的固定資產報廢清理費用遠高于自身殘值,無法進行清理報廢,這些都會使以上計提方法不能正確反映資產的實際情況。為了客觀地反映固定資產的折舊,需要引入自定義的折舊計算方法。現有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如用友、管家婆等軟件在折舊處理時也考慮了這類情況。在實際的項目開發中,財務管理模塊大都融合了Execl的功能,以上幾種常用的折舊方法使用了Excel提供的函數,或以此基礎用宏的方式定義具體折舊算法。所謂“宏”,是將一系列的命令和指令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命令,以實現任務執行的自動化。它可以替代人工進行一系列費時而重復的操作,是一種極為靈活的自定義命令。在Excel中運用宏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錄制宏,另一種是采用Excel自帶的Visual Basic編輯器來編輯宏命令。采用錄制宏可以根據需要編輯出功能強大的宏命令,將其拓展到其他實際運用中去。如果想進一步挖掘宏的強大功能,可直接在Visual Basic編輯器中進行命令編輯(需要一定的VB語言編程知識),這樣可充分滿足每一位Excel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靈活、方便、實用。以上功能在模板中也可以實現,但宏編輯同模板相比的優勢在于,它更為精巧,使用起來更為方便、靈活,用戶不必為某一特殊任務而去創建模板,只需在工具欄中選中相應的快捷命令即可;同時,還可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命令的任意組合,快速、準確地完成所需要的工作。
三、根據新稅法要求制定折舊方式
篇8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規定,企業應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規定,企業應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此外還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筑物為20年;(2)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3)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4)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5)電子設備為3年。當企業選擇的折舊年限與稅法規定最低年限存在差異的,需納稅調整。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是一個估計值,它要受到科技發展、使用環境、使用強度及維護情況等因素的影響,而會計準則和稅法對其確定都賦予了較大的彈性空間。企業可通過選擇折舊年限,最大限度地列支折舊費用,充分發揮折舊的抵稅作用。
[例1]江淮鋼鐵集團公司于2008年12月購入一項價值600000元的固定資產,會計制度規定其預計使用年限為5—8年,預計凈殘值為20000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
(1)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
采用5年折舊年限:
年折舊額:(600000-20000)÷5=116000(元)
5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116000×25%×5=145000(元)
采用8年折舊年限:
年折舊額=(600000-20000)÷8=72500(元)
8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72500×25%×8=145000(元)
(2)考慮貨幣時間價值:
5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現值=116000×25%×PVIFA10%,5=109939(元)
8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現值=72500×25%xPVIFA10%,8=96696.875(元)
盡管折舊期限的改變,并未從數字上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總和,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后,縮短折舊年限對企業更為有利。縮短折舊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后移。如例1所示:折舊期限縮短為5年,企業的應繳所得稅額要減少109939-96696.875=13242.125(元)。
二、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例2]沿用例1資料,江淮鋼鐵集團公司于2008年12月購入一項價值600000元的固定資產,會計制度規定其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10000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
當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為2000元時,年折舊額=(600000-20000)÷5=116000(元)
當固定資產預計諍殘值為10000元時,年折舊額=(600000-10000)÷5=118000(元)
由于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也是估計值。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企業如果降低預計凈殘值,那么每期攤銷的折舊額就會增加。從本例可以看出來,該項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降低113000元后,企業每年的折舊額增加了118000-116000=2000(元),從而使本應在固定資產報廢或清理時才進行補償的費用,提前計入成本費用中得到補償,使前期的應納稅所得額減少了2000×25%=500(元),也達到企業前期抵稅的目標。
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規定,企業應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規定可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固定資產,包括:(1)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2)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方法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本條例第六十條規定折舊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可以采取雙倍余額遞減法或者年數總和法。但稅法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使用有限制條件,與會計準則存在差異。
[例3]沿用例1資料,江淮鋼鐵集團公司于2008年12月購入一項價值600000元的固定資產,會計制度規定其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10000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假設企業未扣除折舊的利潤額如表1所示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也稱直線法,它是按照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平均每期折舊費的一種折舊法。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額=應提折舊額/預計折舊年限=(原值一預計凈殘值)/預計折舊年限=原值×(1一預計凈殘值率)/預計折舊年限
結合本案例,該項固定資產年折舊額=(600000-10000)÷5=118000(元),稅前利潤和所得稅額如表2所示: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為:220500+195500+270500+170500+160500=1017500(元)
應納所得稅額現值論文
=220500×0.909+195500×0.826+270500×0.751+170500×0.683+160500×0.621=781185(元)
注: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別為1,2,3,4,5年的復利現值系數,下同。
(2)雙倍余額遞減法。這種方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的情況下,在計提每年折舊時,用直線折舊率的兩倍去乘固定資產當年期末賬面凈值。但應當注意,在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凈額平均攤銷。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x年折舊率
在計算最后兩年折舊額時,應將原采用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改為用當年年初的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減去預計凈殘值,然后平均攤銷。
結合本案例,在雙倍余額遞減法,該固定資產的年折舊率=2×1>5×100%=40%,每年的折舊額,稅前利潤和所得稅額如表3所示: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為:190000+189000+278400+18505+170500=1017500(元)
應納所得稅額現值
=190000×0.909+189000×0.826+278400×0.751+185050×0.683+170500×0.621=772997.6(元)
(3)年數總和法:這種方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后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遞減分數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一已使用年限)÷[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一預計凈殘值)×年折舊率
結合本案例,在年數總和法下,該項固定資產每年的折舊額,稅前利潤和所得稅額如表4所示: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
=200833.33+185666.67+270500+180333,33+180166,67=1017500(元)
應納所得稅額現值
=200833.33×0909+18566667×0826+270500×0.751+18033333×0.683+180166.67×0.621=774114.83(元)
篇9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納稅籌劃
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概述
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生損耗,其價值隨之逐漸轉移到有關產品的成本費用中去,并從產品的銷售收入(營業收入)中得到補償,固定資產損耗的價值轉移,就成為折舊。折舊作為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稅收擋板”的效用。按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常用的折舊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運用不同的折舊方法計算出的折舊額在量上是不相等的,最終影響企業的稅負輕重。常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線法
直線法是按照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或工作時數和工作量)平均計算折舊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均是等額的。采用平均年限法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雖然簡單,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固定資產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經濟效益不同,平均年限法沒有考慮這一事實。因此,只有當固定資產各期的負荷程度相同,各期應分攤相同的折舊費時,采用平均年限法計算折舊才是合理的。
2.加速折舊法
加速折舊法也稱為快速折舊法或遞減折舊法,其特點是在固定資產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折舊,從而相對加快折舊的速度,以使固定資產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補償。
常用的加速折舊法有兩種:
(1)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一期期初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和雙倍直線法折舊額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在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時,只要固定資產在使用,則其起初賬面凈值就會一直存在,不可能完全沖銷,為此,應在固定資產折舊到期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差額平均攤銷,使最后一年的賬面凈值與預計殘值相等。
(2)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也稱為合計年限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后的凈額和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
二、不同影響因素下固定資產折舊的納稅籌劃
(一)基于不同稅制的納稅籌劃
一般來說,在比例稅制下,如果各年的所得稅稅率不變,則宜選擇加速折舊法對企業較為有利。這主要是因為采用加速折舊法,使得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舊較多,而在后面的年份則提取的折舊較少,這樣就可以使企業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相當于企業在開始年份內取得了一筆國家無息貸款。
但是,折舊的納稅籌劃不一定全部使用加速折舊方法。一般情況是認為在比例稅率下,采用加速折舊方法較為有利,這可以使納稅人在早期計入更多的折舊額,可以取得資金的時間價值。由于我國的企業所得稅使用比例稅率,那么我國企業進行折舊的稅收籌劃就是盡可能地使用加速折舊;而在累進稅制下,過高的利潤額,會引起過高部分所對應的稅率偏高,從而會使企業稅負也偏高。在這種情況下,則適宜采用平均年限法,可以使企業的利潤避免忽高忽低,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減少企業的納稅。
(二)基于資金時間價值的納稅籌劃
從賬面上看,在固定資產價值一定的情況下,企業采用不同折舊方法和不同折舊年限,提取的折舊總額是一致的。但是,資金受時間價值的影響,折舊方法不同,企業獲得的資金時間價值和稅負水平也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時間點上的同一單位資金的價值含量是不等的。企業在選擇不同的折舊方法時,需要采用動態的分析方法,先將企業在折舊年限內提取的折舊按當時資本市場的利率折現后,計算出現值總和及稅收抵稅額現值總和,再將二者進行比較,在不違背稅法的前提下,選擇能給企業帶來最大折舊抵稅現值的折舊方法。
從應納稅額的現值來看,運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少,年數總和法次之,而運用直線法計算折舊時,稅額最多。所以采用加速折舊法比直線法能獲得更大的時間價值。
(三)基于折舊年限的納稅籌劃
新的會計制度及稅法,對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只要求企業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只要是“合理的”即可。這樣企業便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對企業有利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以此來達到節稅及其他理財目的。一般情況下,在企業創辦初期且享有減免稅優惠待遇時,企業可以通過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將計提的折舊遞延到減免稅期滿后計入成本,從而獲得節稅的好處。而對一般性企業,即:處于正常生產經營期且未享有稅收優惠待遇的企業來說,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資產成本的回收,使企業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前期利潤后移,從而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
(四)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進行的納稅籌劃
我國現行會計制度對企業擁有的資產實行歷史成本計價原則。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如果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方法,一方面可以加快投資收回速度,將收回的價值補償用于再投資,減少物價水平上升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稅收擋板”效應減緩稅收支付現金流出量,從而使企業在物價上漲前期擁有較多的現金流量進行投資。可見,通貨膨脹的存在對企業并非總是不利的,企業可以通過采用加速折舊方法的選擇有效地利用通貨膨脹,使企業獲得“節稅”效應。相反,如果預計物價將持續下降,則應采用直線法折舊,這時候可以保證緊縮時期企業稅收負擔的平均,相對于加速折舊,折舊年限在緊縮后期的稅收負擔較低,稅后利益較大,可以利用其貨幣價值較高的購買力進行投資更新。
(五)巧用固定資產修理支出與改良支出進行納稅籌劃
目前稅法規定,固定資產修理支出可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而固定資產改良支出,如有關固定資產尚未提足折舊,可增加固定資產價值。因此,從納稅待遇上來看,修理支出更能節稅,不僅能節約所得稅,而且能節約增值稅。因為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用于固定資產的支出不能抵扣其進項稅,因而用于固定資產改良的外購商品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而用于固定資產修理的則可以抵扣。企業在這種稅制下應盡量考慮修理支出,而不是改良支出。
(六)考慮企業各年收益分布情況進行納稅籌劃
在比例稅制環境下,如果未來稅率不變且企業各年的收益較均衡,則采用加速折舊方法對企業節稅較有利:如果是在累進稅制環境下,企業的收益早期高、晚期低并有降低趨勢的話,則采用加速折舊方法給企業帶來的籌劃收益額會更大,這是因為加速折舊方法早期提取的折舊額大,晚期提取的折舊額小,剛好與企業早期利潤高、晚期利潤低成比例配合;使企業各年的收益均衡分布,可以避免因企業某一期收益過高給企業帶來的高稅賦。
三、對固定資產折舊進行納稅籌劃的注意事項
(一)我國稅法限定政策對納稅籌劃的影響
我國稅法對企業實行加速折舊有嚴格的限定:企業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般為直線法,對促進科技進步、環境保護和國家鼓勵投資的關鍵設備,以及常年處于震動、超強度使用或受酸堿等強烈腐蝕狀態的機器設備,確需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須由納稅人提出申請,經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逐級報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后方可實行。
所以,企業應在合乎稅法規定的前提下,選擇能給自身帶來最大抵稅現值的折舊方法來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二)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對納稅籌劃的影響
國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會對一些特定地區、特定行業和企業給予很多稅收優惠政策。所以享有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在利用折舊進行納稅籌劃時,還要充分結合這些優惠政策。
1.稅收減免期不宜加速折舊
某公司2001年—2005年每年不提折舊前的應納稅所得額為2000萬元,沒有其他納稅調整事項,2001年、2002年為免稅期。如果采用平均年限法,每年的折舊額為400萬元;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各年折舊額分別為800萬元、480萬元、288萬元、216萬元、216萬元。
采用平均年限法,5年的實際稅負總額=(6000-400×3)×33%=1584(萬元),平均每年負擔1584/5=316.8萬元;
采取加速折舊法,5年的實際稅負總額=(6000-288-216-216)×33%=1742.4(萬元),平均每年負擔1742.4/5=348.48萬元。
可以看出,加速折舊比平均年限法折舊平均每年增加稅負31.68萬元,增加稅負總額158.4萬元。所以,在企業所得稅實行比例稅率的情況下,固定資產在使用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折舊,在正常生產經營條件下,這種加速折舊的方法可以遞延繳納稅款。但若企業處于稅收減免優惠期間,加速折舊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是負的,不僅不能少繳稅,反而會多繳稅。
2.加速折舊需考慮5年補虧期
假設某公司采用加速折舊,當年虧損總額1000萬元,此后連續5年的稅前收益總額為700萬元,則此700萬元可全額彌補虧損,無需納稅,余下的300萬元虧損須用稅后利潤彌補;而該公司若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當年虧損總額700萬元,此后連續5年的稅前收益總額為700萬元,則700萬元虧損可全額用稅前收益彌補,實際稅負為零。同樣的收益,因為折舊方法不同,采用加速折舊法比平均年限法增加稅負300×33%=99(萬元)。
由于稅法對補虧期作了嚴格限定,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對以后年度的獲利水平做出合理估計,使同樣的生產經營收益獲得更大的實際收益。特別對一些風險大、收益率高且不穩定的高科技企業更要合理籌劃,避免加速折舊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2006.
[2]李成峰.怎樣合理避稅.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4:311-326.
[3]楊志清莊粉榮.稅收籌劃案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80-288.
[4]余文聲.納稅籌劃技巧.廣州:廣州經濟出版社,2003:111-118.
[5]姜文芹,史書新.新會計制度下的納稅籌劃.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5:124-127.
[6]最合理避稅案例及操作要點分析.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35-40.
[7]彭新岸,門玉峰 .稅金計算與納稅籌劃.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204-208.
[8]王韜,劉芳.企業稅收籌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41.
[9]毛夏鸞.企業納稅籌劃操作實務.北京: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163-166.
篇10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規定,企業應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規定,企業應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此外還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筑物為20年;(2)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3)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4)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5)電子設備為3年。當企業選擇的折舊年限與稅法規定最低年限存在差異的,需納稅調整。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是一個估計值,它要受到科技發展、使用環境、使用強度及維護情況等因素的影響,而會計準則和稅法對其確定都賦予了較大的彈性空間。企業可通過選擇折舊年限,最大限度地列支折舊費用,充分發揮折舊的抵稅作用。
[例1]江淮鋼鐵集團公司于2008年12月購入一項價值600000元的固定資產,會計制度規定其預計使用年限為5—8年,預計凈殘值為20000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
(1)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
采用5年折舊年限:
年折舊額:(600000-20000)÷5=116000(元)
5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116000×25%×5=145000(元)
采用8年折舊年限:
年折舊額=(600000-20000)÷8=72500(元)
8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72500×25%×8=145000(元)
(2)考慮貨幣時間價值:
5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現值=116000×25%×PVIFA10%,5=109939(元)
8年折舊產生的抵稅效應總額現值=72500×25%x PVIFA10%,8=96696.875(元)
盡管折舊期限的改變,并未從數字上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總和,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后,縮短折舊年限對企業更為有利。縮短折舊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后移。如例1所示:折舊期限縮短為5年,企業的應繳所得稅額要減少109939-96696.875=13242.125(元)。
二、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例2]沿用例1資料,江淮鋼鐵集團公司于2008年12月購入一項價值600000元的固定資產,會計制度規定其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10000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
當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為2000元時,年折舊額=(600000-20000)÷5=116000(元)
當固定資產預計諍殘值為10000元時,年折舊額=(600000-10000)÷5=118000(元)
由于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也是估計值。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企業如果降低預計凈殘值,那么每期攤銷的折舊額就會增加。從本例可以看出來,該項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降低113000元后,企業每年的折舊額增加了118000-116000=2000(元),從而使本應在固定資產報廢或清理時才進行補償的費用,提前計入成本費用中得到補償,使前期的應納稅所得額減少了2000×25%=500(元),也達到企業前期抵稅的目標。
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規定,企業應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規定可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固定資產,包括:(1)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2)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方法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本條例第六十條規定折舊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可以采取雙倍余額遞減法或者年數總和法。但稅法對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使用有限制條件,與會計準則存在差異。
[例3]沿用例1資料,江淮鋼鐵集團公司于2008年12月購入一項價值600000元的固定資產,會計制度規定其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10000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假設企業未扣除折舊的利潤額如表1所示: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也稱直線法,它是按照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平均每期折舊費的一種折舊法。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額=應提折舊額/預計折舊年限=(原值一預計凈殘值)/預計折舊年限=原值×(1一預計凈殘值率)/預計折舊年限
結合本案例,該項固定資產年折舊額=(600000-10000)÷5=118000(元),稅前利潤和所得稅額如表2所示: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為:220500+195500+270500+170500+160500=1017500(元)
應納所得稅額現值
=220500×0.909+195500×0.826+270500×0.751+170500×0.683+160500×0.621=781185(元)
注: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別為1,2,3,4,5年的復利現值系數,下同。
(2)雙倍余額遞減法。這種方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的情況下,在計提每年折舊時,用直線折舊率的兩倍去乘固定資產當年期末賬面凈值。但應當注意,在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凈額平均攤銷。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凈值x年折舊率
在計算最后兩年折舊額時,應將原采用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改為用當年年初的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減去預計凈殘值,然后平均攤銷。
結合本案例,在雙倍余額遞減法,該固定資產的年折舊率=2×1>5×100%=40%,每年的折舊額,稅前利潤和所得稅額如表3所示: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為:190000+189000+278400+18505+170500=1017500(元)
應納所得稅額現值
=190000×0.909+189000×0.826+278400×0.751+185050×0.683+170500×0.621=772997.6(元)
(3)年數總和法:這種方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后的凈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遞減分數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一已使用年限)÷[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一預計凈殘值)×年折舊率
結合本案例,在年數總和法下,該項固定資產每年的折舊額,稅前利潤和所得稅額如表4所示:
5年累計應納所得稅
=200833.33+185666.67+270500+180333,33+180166,67=1017500(元)
應納所得稅額現值
=200833.33×0909+18566667×0826+270500×0.751+18033333×0.683+180166.67×0.621=774114.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