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范文
時間:2023-04-08 07:0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本效益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于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
一、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構成
成本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生產的“產品”,也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會計人員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運用紙、筆、算盤、計算機等勞動手段,作用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消耗這一勞動對象,生產出成本會計信息,同時,將成本會計信息傳遞給企業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稅務部門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會計信息也存在成本問題。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具體包括:
1.處理和提供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從企業經濟業務的發生到成本會計信息的形成,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數據收集、匯總、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過程,勢必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處理會計信息的成本包括會計人員的工資、必要的辦公用品、計算機硬件及財務軟件、賬簿費用等。尤其是當提供一些較為復雜或精度要求較高的成本信息時,其處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對外提供報表時,因為報表中也包含的成本會計信息,故財務報告的審計費用也應按一定的比例累計入成本會計信息成本。處理和提供成本會計信息成本的特點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計量的。
2.傳遞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成本會計信息在被會計人員“生產”出來以后,要到達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經過信息傳遞這一過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財務報告中的成本信息,經過人工送達或財務軟件傳遞等方式到達財務報告編報者手中,期間產生人工費用或軟件攤銷費用。
3.訴訟成本。在因為企業提供財務報告、納稅申報等活動中,因為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誤導投資或偷逃稅款而受到投資人、債權人或政府稅務部門起訴,而花費的巨大的訴訟費、立案費、律師費等。
4.競爭和談判劣勢。對外披露的報告中包含過多的成本會計信息,將會使競爭對手了解企業的商業機密,采取不利于企業的行為,削弱企業產生未來現金流量的能力,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如果銷售商制度本企業的產品成本,在談判時便可能將價格壓得很低,使企業在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
二、成本會計信息的效益構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會計信息是可靠的、不帶偏見的、不加粉飾的、有助于決策的信息,不考慮其成本相對于收益是否過高,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有效成本會計信息,決策人員才能更好地評價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有關成本會計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設定的條件下,只要影響利潤變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變動而發生變化,降低成本始終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兩種方式實現:第一,是在既定的經濟規模、技術條件、質量標準條件下,通過降低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合理的組織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這種意義上的成本降低屬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內容。第二,是改變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是企業可資利用的經濟資源的性質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方式。這些資源包括勞動資料的技術性能、勞動對象的質量標準、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產品的技術標準、產品工藝過程的復雜程度、企業規模的大小、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的職能分工、企業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企業外部協作關系等等諸多方面。這些因素的性質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方式構成了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是影響成本的深層次因素。在特定的條件下,當成本降低到這些條件許可的極限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產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術條件和材料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有一個最低標準,當實際消耗接近這一標準時,進一步的努力也難以使材料成本進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條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進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變成本發生的基礎條件,如通過采用新的技術設備、新的工藝過程、新的產品設計、新的材料等,使影響成本的結構性因素得到改善,為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來難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所有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實現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為前提的。
2.增加企業的利潤。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但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戰略意義的議題是如何通過增加成本以獲取其他的競爭利益。當成本變動與其他相關因素的變動相互關聯時,如何在成本降低與生產經營需要之間做出權衡取舍,是成本管理無法回避的困難選擇。單純以成本的高低為標準容易形成誤區。成本的變動往往與諸方面的因素相關聯,成本管理不能僅僅只著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質量、價格、銷量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支持企業為維系質量、調整價格、擴大市場份額等對成本的需要,使企業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
3.為企業戰略提供支持。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往往要采取諸多的戰略措施,這些戰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領先戰略的企業要通過強化成本管理不遺余力地降低成本。戰略的選擇與實施是企業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業為取得競爭優勢所進行的戰略選擇,要配合企業為實施各種戰略對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業戰略許可的范圍內,在實施企業戰略的過程中引導企業走向成本最低化。另外,在資源限制條件下,通過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經濟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達到節約增產的目的,也是成本會計信息的重要應用。這一原理對于存在瓶頸環節的企業同樣具有參考價值。當企業的薄弱環節成為制約企業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頸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成本管理過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企業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償性特征,通過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節約受限制資源或瓶頸資源,使受限制資源的邊際收益最大化,從而提高企業的產出水平。以上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分析的啟示如下:
第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金融工具的頻繁使用,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無論是企業的外部信息需求者還是企業的管理當局對成本會計信息的需求加強。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來評價企業的發展潛力和評估公司的價值,管理當局需要成本信息來進行決策和對各部門進行業績評價。隨著科技的進步,管理方法的創新,會計學科的發展,會計工作人員將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體,更全面的成本會計信息。在這種對成本會計信息需求增強,供給能力也增強的情況下,會計人員提供多少或多高質量的成本會計信息就必須遵守成本效益原則。
第二,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大部分是難以計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會計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難用具體的數據來表示。在選擇成本會計信息提供內容時,可以根據具體的環境對成本會計信息可能產生的成本和效益進行職業判斷,在成本和效益之間進行權衡,以得出“適量”的成本會計信息。
篇2
【關鍵詞】 成本 效益 管理
[Abstract]Cost-benefit analys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Evaluating medical equipment's operating state, fully extracting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etal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medical equipment, and setting guidelines for investing in fixed assets are all tasks that hospital policymakers and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rs must be able to grasp and practically imple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s a hospital assets manager and a benefits analyst.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and share methods and experience regard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medical equipment at large hospitals.
[Key words] Costs; benefits; management
醫療設備是現代化醫院固定產投最主要的方面之一,醫療設備的引進極大地促進醫院的醫療業務,醫療設備運行是醫院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醫療設備的配備水平,成為醫院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醫院整體實力的反映。加強醫院設備成本效益分析,是醫院成本核算更科學的細化管理,是醫院經濟管理的重要環節。做好醫療設備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能準確及時地反映醫院當前設備的實際運行狀況,為指導科學投、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設備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供重要保證。
一、醫療設備成本效益的特點
醫療設備成本效益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特征。主要表現和原因存在于下列三個方面:
1.設備服務因所診療患者的數量、病情嚴重程度、使用時間等不同原因,使所提供的服務的成本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產生差異;
2.新技術、新方法、醫師及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能否熟練正確使用設備也會對醫療成本產生影響。
3.設備使用耗材的價值高低及使用數量多少,直接使醫療成本發生變化。
二、經濟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1.投收益率法。
是指該醫療設備年產生的凈收入與設備投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投收益率=[ (醫療設備收入-設備支出)/該醫療設備投總額]x100%。設備支出主要包含有設備消耗耗材料費、維修保養費、管理和操作人員工、水電費和成本折舊費等。投收益率越高,表明設備經濟效益越好。
2.投回收期法計算方法。
根據醫療設備投成本收回所需時間而進行的經濟效益分析的方法。公式為:該醫療設備投額/該設備年凈收入。投回收期越短,說明該設備經濟效益越好,否則,效益則差。當投收益率為負值時,我們將不再計算投回收期,直接按照評估標準的差級評判。
三、經濟效益分析的數據來源
客觀和豐富的數據來源是做好醫療設備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和關鍵。
信息化的發展為醫院經濟管理的全面提高和進步提供了保障平臺。醫院實行HIS管理,使我們所需要的各種數據有了真實可靠且充裕詳細的來源。
1.設備年收入:
利用醫院的HIS系統,根據設備收費編碼、設備收費所屬科室,框定查詢年度的時間范圍進行查對。該數據項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1被分析設備僅一臺時,依采集的收入數據直接進入計算。
1.2當某科室有多個收費相同設備,收入進行平攤。
1.3若設備屬同類,而收入、功能差別較大時,按照收入比例分配。以監護系統為例,四床監護系統可同時監測四位患者,普通床頭監護儀僅可對一名患者實施監護,當科室同時擁有這樣兩類設備時,我們將分別按照4:1的權重進行計算。
1.4某些設備收費相互交錯、紛繁復雜,難以分配,我們在計算時不再進行收入分配,而是對設備進行整合為一臺,收入合并來計算。
2.設備耗材費用:
根據具體情況,按照科室單臺設備領用耗材費用總額統計,或科室提供年度實際耗材費用。其中,可收費耗材不包含在成本統計范圍之內。
3.設備維修費用:
當以實際發生的費用據實統計。
4.設備水電費:
設備水電費=水費+電費。
水費=設備用水量x價格/每立升水 。
電費=設備功率x設備工作時間x價格/每千瓦小時。
水、電費用是根據設備維修工程師根據設備運轉能源消耗率和設備實際日/月運轉時間、實際日/周耗水量分別與其單價計算所的結果。
5.設備人員工:
設備專職管理和操作人員工來源是根據醫院財務經營部門提供數據計算。計算方法:人員工= 該設備全面運行所需人員數x(科室人員工總額/科室人數)。
6.設備折舊費:
按照會計制度規定年限進行計提,年折舊費=設備購置價/折舊年限,超過折舊年限將不再計提。
四、經濟效益分析的評價標準
醫療服務不同于生產企業,對設備效益的要求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其社會效益更不能忽視。醫療輔助設備(如消毒設備等)不產生任何直接經濟效益,僅僅是為了醫療安全和以社會效益為主所購置,評價標準我們以其實際使用率作為評判。對產生經濟效益的設備,如何客觀評價設備的效益,我們必須設立一個評價標準。
我們認為:以投回收期經作為評判標準直觀、明了。為了客觀公正評價設備效益狀況,立足于促進發展提高效益的宗旨,經幾年來的工作總結,我們制定出如下設備效益的評價標準如下:
1.很好回收期≤2年;
2.較好2年<回收期≤4年;
3.一般4年<回收期≤6年;
4.差 回收期在6年以上。
五、經濟效益分析的對象
1.個體大型醫療設備。
2.科室范圍大型醫療設備
3.全院綜合大型醫療設備。
六、分析舉例
如何對單臺大型醫療設備做成本效益分析,國內同行已經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和探討,方法已經相當成熟。對全院醫療是設備投做綜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相對也比較簡單。本文就相對比較難操作和掌握的科室內特殊和復雜情況的醫療設備成本效益的分析辦法舉例說明
重癥醫學科監護系統(儀)2009年效益分析一覽
1.收入
1.1收入分配方案(編碼為1215090006): 重癥監護室現有監護設備7套(臺),詳見下表:
有關解釋:7套(臺)設備均可進行多參數生命體征監護,共可同時監護26人,個體設備收入依照其功能貢獻比例來加權分配。
1.2收入數據來源:在HIS收費系統框定收費科室-重癥監護室、框定收費時間2009-01-01 00:00:00―2009-12-31 24:00:00,按照《陜西省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編碼查詢,心電監測編碼310701022收入為514016元,血氧飽和度監測編碼310701028收入為256748元,遙測心電監護編碼310701008收入為0元。
1.3收入計算 收入=(514012+256746)x0.3077+
0x0.6667=237162.24元。
2.支出
2.1年折舊額:設備購入總價1859394.07元,折舊年限5年,年折舊金額371878.80元。
2.2年維修費用:27890.91元
2.3水電費用:本設備不消耗水費用為0元,總體功率600w,按每天24小時、每月30天、12個月、每度電0.51元計算。水電費=0.6x24x30x12x0.51+0=2643.84元。
2.4人員工:以該科室工表人員工和/人員數量得平均工2260.75元,根據實際使用情況、科室調研確定該設備實際管理和操作需人員0.86人,故本年度該設備人員工為2260.75x0.86x12=23330.94元。
2.5設備耗材:按照科本設備使用量在本類設備耗材用量占比計算為7089.20元。
總支出=年折舊額+維修費用+水電費用+人員工+耗材費用=371878.80+27890.91+2643.84+23330.94+7089.20=432833.69元
3.設備投收益率
投收益率=(237162.24-432833.69)/1859394.07x
100%=-10.52%
經濟效益評價結果:差。
七、經濟效益分析的意義
進行設備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從成本與效益的對比中尋求成本最小化,通過成本效益實時分析,獲得成本與效益的數量關系,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設備管理水平。但是具體如何運用計算出來的設備-成本效益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1.向政府和社會提供醫療政策依據。
經濟效益分析的結果對政府管理部門科學制定醫療服務價格和完善醫院補償機制提供考核依據。使人民群眾享受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又能使醫院的投和發展處于良好循環。
2.向醫院宏觀決策提供參考。
效益分析促進了醫院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明顯提高醫院管理水平。成本效益分析結果是對設備引進論證結果的實踐檢驗,能夠促進引進設備論證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為投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
3.使用科室反饋。
為了促使發揮所購設備的最大效用,可以多種形式將成本效益分析結果反饋于科室,使科室對設備使用狀況有清楚認識。通過召開使用科室聽證會,多部門討論分析,研究改進意見,解決實際問題,達成共識,尋求提高效益的新辦法和新途徑。
八、總結和討論
效益分析從本質上仍不能完全反映設備的效益狀況,設備的管理成本、房屋建筑成本,在結果中還不能夠準確體現,仍然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建立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的目的是如何提高設備的綜合效益才是關鍵。我們認為,積極開拓、開源節流、增加收益,需要重視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醫療管理部門站在社會的層面,對大型設備尤其是特大型設備的配置建立規劃機制,防止盲目和無序引進。
2.開展醫療單位同業之間、醫療單位內科室與科室之間廣泛交流與協作,使醫療硬件源得到充分的使用。
3.積極開展新業務、新技術,擴大設備診療用途。
篇3
關鍵詞 資源環境;成本效益分析;代際公平;代際折現
中圖分類號 F124.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8-002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04
成本效益分析由新古典經濟學提出,與帕累托效率改進的觀點一致,已經成為項目和政策決策的基本效率標準。但是成本效益分析運用于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或政策評價時嚴重損害了代際公平。例如核電站所產生的放射性廢物可能對后代人產生負面影響,洪水治理項目和大型土地整理項目也可能造福未來幾代人。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引發了資源與環境相關的成本和收益,這些成本和收益不僅僅是當代人承擔或享有,而是嚴重影響后代人的福利。當使用市場折現率折現這些成本與收益時,具有當前收益和遠期成本的項目會比具有遠期收益和當前成本的項目更容易被批準,從而對后代人不公平。因此目前已提出諸如經驗代際折現率、零社會折現率、單一環境折現率和雙重社會折現率等代表性的代際折現率來修正傳統的成本效益分析。但這些折現率都只適用于少量特定的項目與政策評價,折現率之間缺少內在的聯系,難以構成系統的折現率選擇體系,更難以滿足具有長期復雜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評價。鑒于此,本文在比較分析目前代表性社會折現率的運用范圍和計算依據的基礎上,基于不同折現率間的內在聯系,從折現率選擇過程和折現率計算方法兩個方面構建一個基于多重社會折現率的新代際折現思路。該折現思路具有便于操作,運用范圍更廣,計算精度更高的優勢。最后以水土保持項目為例,介紹該思路在具有長期資源與環境影響的項目或政策評價中的運用。
1 代表性代際折現率分析
學術界關于如何確定評價具有長期環境影響的項目或政策的折現率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目前已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折現率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類:
1.1 經驗代際折現率
經驗代際折現率認為無論是市場折現率還是社會折現率都應該根據觀察到的經驗數據計算,而不應該人為地任意地確定。政府或決策者基于道德因素的考慮,人為地修正折現率既缺乏理論依據也缺乏民主意識,被稱為指令性方法(prescriptive approach)而備受批評[1]。因此,社會折現率應該依據描述性方法(descriptive approach),借助社會福利函數,由社會實際選擇來揭示[2]。例如,很多學者分析了經驗代際折現率,并提出不同的折現率形式[3-6]。
經驗代際折現率雖然與觀察到的行為一致,但是它造成了時間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表現為決策個體(后代人)如果有機會在未來修正他們的偏好,那么他們就不會遵循當代人設計好的最優路徑[7-8]。另外,經驗代際折現率的計算方法很難準確估計時間跨度較長的代際選擇[9]。因為估計這類代際折現率需要獲得長時間跨度的經驗數據,但現實中很難準確獲得這些數據。例如很難讓一個決策者去判斷未來50年后的情況。
1.2 零社會折現率
為了保證代際公平,后代人面臨的成本和收益與當代人面臨的成本和收益一樣重要,具有同等的權重,因此不應該折現[10]。這種觀點與強可持續性觀點一致,即關鍵資源與環境(生物多樣性、土地沙漠化等)的耗竭或破壞具有極高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逆性性,這種影響在未來是很難修復的,人造資本無法補償這類資源環境功能的下降,從而導致HicksKaldor補償原則并不成立。凡是涉及到這類關鍵資源與環境的項目或政策評價必須采用零社會折現率。
馬賢磊等:成本效益分析與代際公平:新代際折現思路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8期不過,很多資源環境(漁業資源、草地資源等)與人造資本間存在替代性,雖然當代人的決策可能造成資源環境功能的下降,但后代人可以從未來的技術進步、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的投資中獲利。只要可以維持資本總量的“嚴格不減少”,就不會損害后代人的利益。這表明弱可持續性(新古典可持續性)原則能夠保證HicksKaldor補償原則成立,成本效益分析并不會損害代際公平。因此,在評價涉及人造資本可以替代的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與政策時,零折現率,更嚴格地說,任何根據環境外部性調整(降低)的社會折現率都是錯誤的,因為它面臨重復計算問題[11]。
1.3 單一環境折現率
由于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產生了代際環境外部性,科斯定理和庇古稅兩種手段都無法發揮作用[12]。因此考慮環境外部性而人為地調低傳統社會折現率,能夠更好地體現代際公平[6,13]。這種低于傳統社會折現率的折現率也叫環境折現率或者代際折現率。著名的Ramsey最優增長模型[1,13-14]和Davidson模型[15]都從數理角度詳細論證了環境折現率低于傳統社會折現率的原因。
單一環境折現率僅適用于那些造成了人造資本可以替代,但面臨較高替代難度的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因為當自然資本,尤其是人造資本無法替代的資源環境面臨不可逆損害時,應該采用零折現率來保證代際公平[16]。而對于人造資本可以容易替代的資源環境破壞,資本的積累能夠保證后代人的消費不減少,采用傳統社會折現率就可以保證代際公平[12]。
1.4 雙重社會折現率
如果項目和政策的影響可以分為市場物品和環境物品,那么對于市場物品采用傳統社會折現率折現,而環境物品采用環境折現率折現[17-20]。此處的環境折現率與單一環境折現率相同,取值介于零折現率與傳統社會折現率之間。Weikard和Zhu指出雙重折現率僅在市場物品和環境物品無法完全替代時才有意義[14]。因此,雙重社會折現率與單一環境折現率一樣,僅適用于涉及那些造成人造資本可以替代,但面臨較高替代難度的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
在評價具有市場和環境兩方面影響的項目和政策時,雙重社會折現率被視為優于單一環境折現率,因為它基于經驗和道德兩個方面考慮:經驗方面表現在通過觀察現實行為選擇來計算市場物品的折現率可以降低折現率選擇中的主觀性;道德方面表現在環境物品具有代際分配特征,選擇較低環境折現率能夠保證代際公平[21]。可以說,雙重社會折現率充分發揮了描述性方法和指令性方法的優勢,有效平衡了代際公平和主觀判斷[22]。在雙重社會折現率的框架下,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折現思路和模型[13,20-21]。
1.5 小結
表1總結了四種代表性的代際折現率的計算方法、選擇依據和適用范圍。這些代際折現率基于不同的原則和
方法計算,運用于不同的項目和政策。零折現率是基于道德考慮,適用于引發人造資本無法替代的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經驗代際折現率基于觀察的行為選擇,避免了主觀隨意性,但不適用于時間跨度較長的項目和政策。單一環境折現率和雙重社會折現率都適用于引發人造資本可以替代,但面臨較高替代難度的代際影響的項目和政策。前者主要適用于僅造成無形環境影響的代際項目和政策,或者既造成有形市場物品影響,又造成環境影響,但無法具體分割和量化這兩種影響的項目和政策;后者則適用于可以區分市場物品影響和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
2 新代際折現思路:多重社會折現率
2.1 新代際折現思路的內涵
成本效益分析評價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時是否損害代際公平主要取決于項目或政策引致的影響是否滿足HicksKaldor補償原則。事實上,只有當項目或政策造成關鍵資源與環境的耗竭或破壞,人造資本無法替代(修復)受損的關鍵資源與環境時才打破HicksKaldor補償原則。因此,合理修正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仍然可以為大多數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評價提高效率標準,而不損害代際公平。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四種代際折現率往往適用于具有長期的單一的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評價。例如,一個項目僅僅造成了關鍵資源的破壞,那么應該采用零折現率;一個項目僅僅造成了一種環境資源的破壞(草地退化),那么應該采用單一環境折現率(僅考慮草地退化的環境影響,而不考慮草地退化帶來的牧業的經濟損失)或者采用雙重社會折現率(即考慮草地退化的經濟損失也考慮環境影響)。但現實中大多數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或政策都會同時造成多方面的資源和環境影響。例如,針對我國西部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而啟動的綜合性水土保持項目除了建筑成本和改善土壤帶來的糧食增產等方面的經濟成本和收益外,還具有治理水土流失,避免沙漠化的環境價值,維持當地生態環境,抑制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為當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植被美學價值等多維度的資源與環境影響。無論是單一環境折現率還是雙重社會折現率都難以有效評價這類具有復雜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
新代際折現思路是將多重社會折現率引入具有復雜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評估中,從而使得折現方法(成本效益分析)能夠游刃有余地運用于所有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評估。根本思路是除了區分市場物品和環境物品外,還需要根據人造資本與環境物品間的替代程度的不同進一步細分環境物品,這樣對市場物品采用傳統社會折現率折現,對項目或政策引致的每一類環境物品采用不同的環境折現率折現。例如在綜合性水土保持項目評價中,除了運用傳統社會折現率來折現市場經濟價值外,還需要對不同的環境影響(抑制沙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美學價值等)采用水平不同的環境折現率折現。與雙重社會折現率相比,多重社會折現率提供了更為系統、更為精確的代際折現方法,在評價具有復雜環境影響的項目與政策時更具優勢。
2.2 新代際折現思路的折現率選擇過程
圖1自上至下系統地描述了新代際折現思路的折現率選擇過程。該選擇過程具有普遍適用性,能夠運用于大多數項目和政策評價的折現率選擇。例如,如果一個項目或政策并不產生代際影響,那么傳統社會折現率被采用,否則判斷所產生的代際影響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如果是短期代際影響,可以通過觀察行為選擇來估計經驗代際折現率,否則,要進一步判斷所造成的長期代際影響是否可以劃分為市場物品和環境物品。如果不可以劃分市場物品和環境物品,我們需要判斷這種整體性影響是否符合強可持續性,即能否為人造資本替代。如果符合強可持續性,那么零折現率應該被使用來確保代際公平,否則應該使用單一環境折現率來保障代際公平。針對代際影響可以劃分為市場物品和環境物品的情況,需要進一步判斷所造成的環境影響能否根據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資本間的替代難度不同進一步細分環境物品。如果不可以進一步細分環境物品,同樣我們需要判斷不可細分的環境影響是否符合強可持續性。如果符合強可持續性,應該使用傳統社會折現率來折現市場物品,使用零折現率折現環境物品。如果不符合強可持續性,應該使用傳統社會折現率來折現市場物品,使用單一環境折現率折現環境物品。針對環境影響可以進一步細分的情況,我們需要進一步計算人造資本與環境資本間的替代難度。此時,傳統社會折現率可以用來折現市場物品,A1、A2和An水平的環境折現率分別用來折現人造資本與環境資本間的替代難度在A1、A2和An水平上的環境物品,n為環境物品細分類別數。
圖1表明,以往學者提出的四種代表性的代際折現率中的每一個都只是這個新代際折現思路下的一個很小的構成部分。多重社會折現率是新代際折現思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四種代表性代際折現率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代際折現率系統。由于大多數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所引致的環境影響都包括不同方面,很少項目或政策的環境影響是單一的,無法細分的。因此,根據圖1所示的代際折現思路選擇折現率時,四種代表性代際折現率更多發生重社會折現率會被廣泛運用。
2.3 新代際折現思路下的折現率計算方法
在新代際折現思路下,多重社會折現率中的不同部分要求不同的估計方法。傳統社會折現率不涉及代際影響,往往根據資本的社會機會成本方法和社會時間偏好率方法來確定。例如可以根據資本回報率和消費折現率的加權平均來計算社會折現率[15],或者以資本的社會機會成本方法為指導,設法算出私人消費與投資的比例及稅收的影響,再通過加權平均算出社會貼現率[23]。經驗代際折現率一般根據觀察到的代際行為選擇數據估計。其中MPL(Multiple Price List)量表法是運用最廣的方法[5,24,25]。
不同水平的環境折現率是計算的難點。因為環境折現率主要依據道德判斷,而非經驗數據計算,因此并無統一計算方法。不過,目前時間維度成為環境折現率選擇的一個重要根據已成共識。為了保證后代人的利益,環境折現率應該介于零和傳統社會折現率之間,并且隨著時間而遞減[26,27]。表2總結了不同時間維度下的環境折現率。
除了時間維度外,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的替代難度也是影響環境折現率的重要因素。如果用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的邊際替代率來衡量兩者間的替代難度,不同替代難度下的環境折現率可以用圖2來描述。假定時點t的社會總福利(Wt)僅取決于人造資本投入(Ct)和資源環境稟賦(Rt),即有Wt=W(Ct,Rt)。W1為不同人造資本和資源環境稟賦下的等福利曲線。由于資源環境提供資源基礎、廢物“沉淀”、舒適性基地和基本生命支撐四項功
能,這四項功能中很多方面是人造資本無法替代的[28],因此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并不會出現邊際替代率接近于無窮大的極端情況,因此等福利曲線W1繪制成圖2形式。沿著X軸方向,從區域Ⅰ到區域Ⅱ再到區域Ⅲ,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的邊際替代率MRSCR逐漸減小,最終為零。表明人造資本可以替代資源環境,但是替代難度逐漸增加,當資源環境被破壞到無法恢復時候,人造資本將無法替代環境資源。因此,應該根據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的邊際替代率MRSCR來估計環境折現率,原則為邊際替代率MRSCR越接近零,環境折現率越接近于零。在區域Ⅰ,邊際替代率較高,人造資本替代資源環境比較容易,建議采用接近于傳統社會折現率的高環境折現率;在區域Ⅱ,MRTSCR低于區域Ⅰ,低環境折現率是合理選擇;在區域Ⅲ,MRTSCR為零,對應采用零折現率。
3 新代際折現思路運用:以水土保持項目為例3.1 項目簡介
我國黃土高原地區是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態環境問題最為嚴峻的地區,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治理區。植被恢復工程、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淤地壩建設工程等水土保持項目是治理這類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項目,具有典型的代際資源環境影響。傳統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很難用于評價這類項目,但新代際折現思路能夠有效地評價。
假設一項綜合性水土保持項目主要措施包括:①通過平田整地來改善農田,減少農田耕作中的水土流失;②在退化嚴重地區恢復景觀植被,固土防沙;③建設基礎性水利設施,保護水源。根據物種的進化周期確定項目周期為100年[26],項目的建設性投資發生在前5年,其后發生的是維護成本。項目收益包括農田質量提高帶來的糧食產值、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復避免沙漠化的環境價值、環境改善帶來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植被)的美學價值。其中糧食產值通過糧食產量增量計算,環境價值和植被的美學價值可以通過條件估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可根據自然科學家提供的物種價值數據估算。具體的成本和收益情況見表3。
3.2 多重社會折現率確定
首先按照新代際折現思路下的折現率選擇過程來選擇該項目的折現率類型。由于該項目具有明顯代際影響,并且可以細分市場物品和不同類型的環境物品,因此圖1中標注的多重社會折現率適合于該項目評價。然后按照新代際折現思路下的折現率計算方法,綜合考慮時間維度(見表2)和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的替代程度(見圖2)來確定運用于不同環境物品的環境折現率。由于綜合性水土保持項目是典型的公益性項目,我們取8%的傳統社會折現率來折現建設性投資和前兩次維護成本;生物多樣性保護符合強可持續原則,即人造資本無法彌補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按照零折現率折現;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復措施避免沙漠化同樣接近于強可持續原則,但考慮到人造資本對它的替代難度低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議采用低環境折現率,并且在時間維度上遞減;植被美學價值雖然是重要的環境價值,但是它對人類福利的影響可以通過人造資本(如人造生態公園)來替代,建議采用高環境折現率,且在時間維度上遞減。短期內糧食增值能夠被人造資本完全替代,但從長期的地區發展來看,長期糧食匱乏也會造成區域性糧食安全問題,尤其是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加劇這種糧食安全風險。為此建議糧食增值按照高環境折現率折現,且在時間維度上遞減。該項目多重社會折現率下的具體折現率見表3小括號內的標注。
3.3 項目評價
為了比較多重社會折現率與代表性的代際折現率下的項目凈現值,我們也計算了傳統社會折現(8%)、單一環境折現率(5%和4%)以及零折現率下的凈現值(見表4)。兩種極端情況為:①項目引發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符合強可持續原則,人造資本無法替代這些影響,此時項目凈現值高達1 420.00萬元;②項目引發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符合弱可持續原則,且人造資本能夠非常容易地替代這些影響,凈現值則為-154.84萬元。前者雖然賦予當代人和后代人相同權重,但忽視了當代人的財富積累對后代人的影響,后者在考慮財富積累的正面影響時,卻忽視了代際公平,使得這類具有明顯積極代際影響的項目被拋棄。當單一環境折現率為5%時,項目凈現值為負值,當降到4%時,項目凈現值為正值。因此,折現率的微小變化嚴重左右項目的決策。多重社會折現率針對項目引發的不同影響(成本和收益)采用不同的折現率,折現率的選擇依據時間維度和所引致的影響與人造資本間的替代難度兩個方面來確定,大大降低了單一環境折現率選擇中的隨意性,并且不同影響所采用的折現率也具有可比性。采用表3中給出的多重社會折現率計算該項目的凈現值為711.87萬元,表明該項目具有很高的代際收益。
4 結論與討論
成本效益分析能否成功運用于評價具有長期資源環
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取決于所選擇的代際折現率。基于以上述分析可以總結以下結論:①當前代表性的代際折現率只適用于少量的特定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與政策評價,大部分環境影響項目和政策評價需要運用多重社會折現率,它能有效地緩解環境折現率選擇過程中的主觀性,提高環境折現率的計算精度;②基于多重社會折現率的新代際折現思路具有更廣的運用范圍,特別是能夠為涉及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評價提供系統的折現率選擇指導;③多重社會折現率下的環境折現率同時受到時間跨度和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資本間的替代難度影響,遵循隨著時間推移遞減,隨著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替代難度的增大而遞減的原則。
我們構建的新代際折現思路為評價具有長期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折現率計算依據。但是要精確地計算運用于不同環境物品的環境折現率,就必須準確地估算不同資源環境物品與人造資本間的替代難度(邊際替代率)。由于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資本間的替代難度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估算資源環境物品與人造資本間的替代難度是未來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近期研究可以考慮從以下兩方面努力:①針對項目和政策引發的資源環境影響,組織包括資源環境學、生態學、土壤學、環境經濟學等多領域專家進行討論,區分每種類型資源環境影響的嚴重程度、可逆程度以及與未來經濟技術水平進步間的關系,從而努力估算其與人造資本間的替代難度;②根據專家平臺估算的不同替代難度下的環境折現率,結合大量具有資源環境影響的項目和政策評價的具體案例,盡快從經驗層面編制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影響項目的環境折現率查詢表。在該表中,每個時間維度和人造資本與資源環境間的邊際替代率組合對應一個確定環境折現率,從而為現實項目和政策評價中的代際折現率選擇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Baum S D. Description, Prescription and the Choice of Discount Rat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9:197-205.
[2]Arrow K J, Cline W, Maler K G, et al. Change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5-144.
[3]Weitzman M. On the Environmental Discount Rat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4, 26: 200-209.
[4]Azar C, Sterner T. Discounting and Distribu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9: 169-184.
[5]張穎,任若恩,黃薇.中國代際內與代際間貼現率的實驗研究[J].金融研究,2008, (9): 164-175. [Zhang Ying, Ren Ruoen, Huang Wei.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Discount Rate of Intragener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8, (9): 164-175.]
[6]Henderson N, Bateman I. Empirical and Public Choice Evidence for Hyperbolic Social Discount Rat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5, (5): 413-423.
[7]Heal G. Valuing the Future: Economic Theory and Sustainability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8]Hepburn C. Concerning the Future: Declining Discount Rat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05.
[9]Frederick S, Loewenstein G, Donoghue T. 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 [J]. 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 2002, 40 (2): 351-401.
[10]Shue H. Bequeathing Hazards: Security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of Future Humans [A]. In: Dore M H I, Mount T D (Eds.). Glob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quity and the Limits to Markets [M]. Oxford: Blackwell, 1999.
[11]Pearce D, Turner K 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12]Padilla E.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69-83.
[13]Rabl A. Discounting of LongTerm Costs: What Would Future Generations Prefer Us to Do?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7: 137-145.
[14]Weikard H P, Zhu X. Discounting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When Should Dual Rates be Used? [J]. Economic Modeling, 2005, 22:868-878.
[15]Davidson M D. A Social Discount Rate for Climate Damages to Future Generations Based on Regulatory Law [J]. Climatic Change, 2006, 76: 55-72.
[16]Lind R C, Schuler R E. Equity and Discounting in Climatechange Decisions [A]. In: Nordhaus W D (Ed.). Economics and Policy Issues in Climate Change [M]. Washington, DC: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1998.
[17]Price C.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The Respectable Case for Discoun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 (6): 117-132.
[18]Plambeck E L, Hope C, Anderson J. The PAGE 95 Model: Integrating the Science and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 [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77-101.
[19]Hasselmann K, Hasselmann S, Giering R, et al. Sensitivity Study of Optimal CO2 Emission Paths Using a Simplified Structur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J]. Climate Change, 1997, (37): 2345-386.
[20]Yang Z. Dualrate Discounting in Dynamic Economicenvironmental Modeling [J]. Economic Modeling, 2003, 20: 941-957.
[21]Tol R S J. Time Discounting and Optimal Emission Reduction: An Application of Fund [J]. Climate Change, 1999, 41: 351-362.
[22]Sumaila U R, Walters C.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 New Intuitive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2: 135-142.
[23]尚衛平,黃耀軍.公共投資決策過程中社會貼現率的確定[J].財經研究,2002,28(7): 64-67. [Shang Weiping,Huang Yaoju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Discount Rate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2, 28(7): 64-67.]
[24]Anderson C L, Maya D, Andrew G, et al. Discount Rates in Vietnam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4, 52: 873-888.
[25]Harrison G W, Morten I L, Melonie B W. Estimating Individual Discount Rates in Denmark: A Field Experi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 1606-1617.
[26]Saez C, Requena J. Reconciling Sustainability and Discounting in CostBenefit Analysis: A Methodological Proposa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0: 712-725.
[27]Weitzman M. Just Keep Discounting, but.... [A]. In: Portney P R, Weyant J P (Eds.). Discount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C]. Washington, DC: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1999.
[28]羅杰•珀曼,馬越,詹姆斯•麥吉利夫雷,等.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第二版)[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Perman Roger, Ma Yue, McGilvaray James, et 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M]. Beijing: China Economy Press, 2002.]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 New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pproach
MA Xianlei QU Futian
(Centre for China Land Policy Research,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篇4
[關鍵詞] 傳染病醫院;經濟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32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c)-117-02
Enhancement of cost benefit analysis techniqu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tagious hospital
XU Tingting
(Medical Department of Liaocheng Contagious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uthor's experiences of financial work and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cost benefit analysis o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tagious hospital. It explores management theories that are more feasible to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economic management, control medical cost, improve social benefit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service.
[Key words] Contagious hospital; Economic management; Cost benefit analysis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的逐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的三改聯動,以及資源配置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醫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醫療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尤其是傳染病醫院與大型綜合醫院間的競爭,與綜合醫院的“大而廣”相比,傳染病醫院應更加追求“專而精”,這就必須要引進先進的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然而,傳染病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相對較少,床位周轉率較慢,針對這一特點,更應該加強全院成本效益分析,合理利用資金,爭取更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現聯系經濟學理論知識,將成本效益分析應用于傳染病醫院的實踐與體會作一概述。
1 醫院實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意義
1.1 用成本效益來分析醫院經濟活動,從根源上控制醫療成本
將成本效益分析應用于傳染病醫院的經濟管理中,體現出資源和成本控制有效利用,而不是采用以提成和創收為指標來改善經營狀況。重視對醫療費用成本的控制,在保證醫療需要的前提下,做該做的檢查,用該用的藥物,減少個人在健康保健方面的支出和國家衛生資源的浪費,其效果等同于創收。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建立醫院經濟活動分析評價指標體系,為管理者、政府及社會等相關主體梳理醫院財務、醫療服務及資源綜合使用信息,并提供完整的經營管理結果,為醫院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經濟管理水平等提供適用性、診斷性建議[1]。
1.2 使醫院管理者全面了解醫院各科室的發展狀況
在醫院經濟管理工作中,通過分析效益(包括社會效益)與科室核算成本,院領導可以得到數據指標和其他形式的指標在內的全面的信息[2],掌握各個科室的發展情況,為進一步作出發展決策奠定基礎。此處所述的社會效益,以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為例,如急診科、查體中心、傳染病控制科、疼痛科等科室,雖然不能體現出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社會效益卻很明顯,也是一個傳染病醫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也是經濟管理部門必須考慮的因素,醫院的管理者可以采取相應的扶持政策來促進此類科室的健康發展。
1.3 為醫院調整各科室及個人獎勵政策提供依據
通過院內培訓學習成本效益分析,使全院職工牢固樹立起成本意識。將“節支”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我院進一步加強了成本核算,降低醫院的運行成本,建立獎金分配考核制度。按崗位、工作量、按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的分配機制,崗位考核體系以非經濟指標為主。激勵和引導全院人員努力支持節支制度,通過持續降低運行成本,減少醫療費用和提高醫療質量,用低廉的費用和優質的服務去回報社會,對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推動傳染病醫院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成本效益分析在醫院經濟管理中的實踐與應用
2.1 醫院臨床科室實行成本效益分析
由于社會對醫療需求的日益增高和醫療設備及技術的飛速進步,醫療費用亦在不斷上漲,患者的負擔越來越重。衛生主管部門認同,由于工資及勞動成本提高、物價提高和高新技術引進費用等因素的影響,醫療成本不斷提高,而收費標準卻是幾年調整一次(聊城市至今仍使用2000年山東省醫療收費標準),醫療成本與服務收費標準同步增長,致使目前實際消耗的成本與收費標準之間存在很多差距。醫院臨床科室是醫院效益的主體,其醫療服務成本不易控制、衡量變化快,其分攤測算相當復雜。因此,我們建立了反映臨床科室成本效益的統計核算、會計核算和業務核算三位一體的指標體系,并對其進行科學分析、指標預測和可行性論證,以此來探討醫院臨床科室如何開展成本效益分析,達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從而提高臨床科室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
2.2 醫院醫療設備項目成本效益分析
醫療設備作為醫療機構診療疾病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參與醫療市場競爭的一種能力,目前隨著三醫聯動改革,醫保人群覆蓋面的擴大,費用的總控及實施按病種定額付費方式,醫院的醫療設備投入也由蓬勃發展期的粗放型管理,轉向以成本控制為核心的經濟管理[3-4]。這種經濟管理的原則是合理的投入,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院對醫療設備的全程進行科學管理,包括前期的項目論證、采購論證、使用中的跟蹤管理、終期的殘值處理等。因為醫療設備項目的特點是投資大,回收期長,一旦購置,因無二手市場作為退路,相當長時間內無法更改,所以前期設備項目的論證中的經濟學評價預測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適應這種形勢要求,醫院的設備管理部門將設備購置當作是一種投資項目,對醫療設備全壽命成本進行估計,對經濟效益進行合理預測,達到了以下目的:①為醫院領導作出正確決策而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在購置前對項目進行經濟評估,避免投資一些高投入、而市場需求量又不大的或是在使用中消耗性支出過大的項目。②對全院各部門的申請購置項目進行統一標準的預測分析,確立分析指標,進行項目的排隊,找出哪些投入合理,臨床又確實需要,有足夠的需求,使用中成本支出合理的項目,在醫院的投入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優化項目結構,提高資金利用率。③通過和申請使用部門一起綜合分析市場現狀和歷史資料,全面而客觀地估計使用量目標,并將此使用目標作為科室承諾目標記錄在案,便于今后實際使用中對照考核。
2.3 提高醫院預算管理的措施
預算管理是為了實現醫院的經營發展目標,通過編輯制訂醫院的投資活動、經營活動和現金流量等預算,使醫院經營的最優方案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執行。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科學地對預算管理目標提供技術支持,對不符合的預算項目進行有效的調整。我院以成本效益為基礎提高醫院預算管理的措施有:①提高認識,全員參與,全程跟蹤,全面覆蓋,控制運行機制,而在預算管理全過程中都有權威性的領導層來加以促進和推動,將其作為醫院的一項全面管理系統工程加以重視。②將醫療服務作為預算管理的龍頭,為醫院經濟效益創造條件。醫院以醫療市場為重點,每年預算編制前,先由醫務處分析疾病走勢,上一年醫院各病種統計資料和本地區醫療統計資料,制訂門診和住院的預算,并根據醫療預算為醫療各部門制訂各病區和門診各科預算,真正使醫療服務與醫療市場相銜接、相統一。③成本費用控制為醫院預算管理重點,為醫院經濟效益奠定基礎。在業務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成本費用是決定醫院經濟效益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推行醫院預算管理時,始終把成本費用控制作為重點工作。④為了更好地把未來的潛在因素考慮在內,收支預算采用滾動預算為好,一季度調整一次。綜上所述,在開展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同時,尋求一種制訂預算的科學辦法,改變了過去編制預算的誤區,為制訂出科學的、符合實際要求的預算,提供科學依據。
3 結束語
我院通過在醫院經濟管理部門應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來分析醫院的經濟活動,對醫院的醫療成本控制和凸顯公共醫療服務的社會效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夠促使醫院各個部門大力開展控制成本的活動,提高醫療業務效率;另一方面,將社會效益考慮在內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夠維護傳染病醫院的社會公益性,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衛生保健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聶興凱.如何進行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23.
[2]謝小芳.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醫院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10,10(4):134-136.
[3]范明利.淺談醫院醫療設備投資的決策論證[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04,28(2):45-47.
篇5
一、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析
(一)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
財務會計工作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產生的支出和收入進行核算和監督,可以為政府機構、債權人以及股東匯報企業的盈虧情況、財務現狀、經濟情況等。進行財務會計管理是促進企業進步的重要因素,經過財務會計的統計可以展現企業現在的運營情況和發展方向。通過專業的數據可以讓公司的管理者根據公司的現狀作出正確的決策,及時糾正錯誤,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而稅務會計主要負責企業經營項目涉及的稅務的會計工作,稅務會計工作是按照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稅務方面的核算和管理,同時要按照國家規定,積極進行申報和納稅工作。在另一方面,財務會計是主體,而稅務會計是輔助財務會計重要部分。兩者互相維系,互相進步[1]。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共同點在于: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都是會計的內容,兩者互相維系,互相進步,共同對公司的運營情況進行核算和監督,為公司管理者進行正確的決策提供參考;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不同點在于:第一財務會計的目的是經過會計計算,為決策人員提供正確的經營信息;而稅務會計的目的是經過會計計算,讓管理者按規定進行納稅[2]。第二需要進行財務會計的多是和公司利益有關的經營者、債權人和股東;而需要教學稅務會計的多是公司經營者和國家稅務機關。第三財務會計的核算內容是有關公司經營的所有資金活動;稅務會計的核算內容是公司由于需要納稅而出現的所有資金活動。第四財務會計要遵守的制度是會計規章,而稅務會計要遵守的制度不單單是會計規章,還要按照國家稅法的規定進行操作。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統一時的效益分析
首先在成本方面進行分析。當公司統一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時候,要注意的是:第一在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進行統一時,需要建設分離的、單獨的計算系統。要為稅務會計有關工作建設單獨的計算系統,這會提高公司的管理成本。第二是人員成本[3]。當建設專業的計算系統之后,為維持需要增加專業的稅務人員進行稅務工作,這會提高公司的人員成本。其次是在收益方面進行分析。在企業統一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時候,管理者在一般情況下不用向外界提供保密性的財務報告等項目,而且不用對股東或者債權人進行負責,有利于促進公司收益的提高。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時的效益分析
首先在成本方面進行分析。當公司分離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時候,會提高公司的經營費用。這是因為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分開之后,就需要兩個單獨的會計計算部門[4]。其次是在收益方面進行分析。第一當公司分離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時候,其均可以選擇適合各自部門運行結構,更加精細的資料可以幫助公司的管理者根據公司的現狀作出正確的決策,促進公司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第二當公司分離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時候,可以使公司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企業稅務工作,從而核算出更正確的納稅資料,幫助公司進行合理的避稅,減少公司支出[5]。
三、結束語
篇6
關鍵詞:生態移民;成本效益;民勤縣
所謂生態移民是指因生態環境惡化或為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而發生的遷移行為。實行生態移民的目的不僅在于保護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改善移民地區人民的生活,實現移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生態移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預期收益的變動等綜合因素,使“非自愿移民”產生心理上的恐慌和行為上的抵觸。因此,從生態移民主體的微觀利益出發進行研究有利于生態移民工程的順利實施。
一、研究區農戶移民意愿分析
(一)研究區移民現狀
民勤縣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3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綠洲面積僅占總面積的9%。總人口31.11萬,99.7%的人口分布在該縣不足20%的綠洲區內。從清朝起,民勤約有60萬人離開故土。由于失去基本生存環境,近10年來,已有3.2萬人外遷。自2001年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以來,已完成生態移民18666人。今后10-20年的移民目標是實現全縣承載人口數量減半。近期目標是:5年內向外輸出7.5萬人,到2010年人口總體數量下降到23萬以內;遠期目標是:從2010-2025年的15年內向外輸出7.5萬人左右,到2025年累計移民15萬人左右。其中通過教育移民4萬人,自發移民4萬人,勞務移民3萬人,政府統一組織境外移民4萬人。民勤移民是生態環境和人為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生態移民關系著綠洲的存續。
(二)農戶移民意愿調查
根據研究需要,本文選取東鎮、泉山、新河鎮的100戶居民進行了民勤生態移民意愿調查(見表1)。選取理由是此3鎮分別位于民勤湖區、中部和壩區不同位置的典型,采用隨機抽樣和典型調查,分析農牧民移民意愿。從調查的統計結果看:愿意移民的農戶占樣本的35%,其中湖區居民15戶,占支持戶的43%。不愿意移民的農戶占總戶數的56%,以泉山和新河為主共43戶,約占78%。那大多數農戶在生態移民過程中是被動的。但是大多數農戶對政府的舉措表示理解,認為移民措施合理的農戶占總戶數的73%,只是對移民的預期收益表示出不確定的態度。由此可見,移民個體關注的是移民預期經濟利益的得失。
二、生態移民成本效益分析
(一)生態移民的成本效益理論分析
舒爾茨成本-收益人口遷移理論在解釋農業人口發生遷移行為的同時“更為強調遷移者對城鄉間預期收入”的差異,追求預期經濟效益最大是生態移民主體行為的主要原動力。生態移民成本根據承擔主體分為政府成本和個體成本;根據成本性質可分為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本文擬以個體成本和顯性成本為依據進行核算,從量化的角度分析移民主體不同移民方式的預期收益(如表2)。移民個體作為理性經濟人,其移民行為主要取決于第i種移民方式產生的凈收益NRi=∑Ri-∑Ci是否大于零。無論采用何種移民方式,經濟利益是驅動移民的決定因素。
(二)生態移民的成本效益實例分析
1、直接效益。本文將項目移民、教育移民、勞務移民、培訓移民等不同方式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歸為移民的直接效益,其他為間接效益。(1)教育移民。針對民勤特殊的文化生態背景,通過教育渠道輸送移民是該縣采取的特殊移民方式。經過測算,從2006-2020年,民勤縣將向大專院校輸送新生55800人,境外就業53500人,移民輸出率為96%。同時發展職業教育,擴大向外輸送高技能產業工人和現代服務業者的規模。本文選取連續8年的年高考錄取人數和預期人均收入估算教育移民的成本收益。2001-2008該縣高考錄取年均2572人。統計資料顯示,近年高中至大學7年人均成本約6萬,扣除補貼1萬元,年均約7143元;以20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為基數,收入預期30年,預期年凈收益12119元,屬于長期農轉非的移民方式。(2)項目移民。項目移民是指在政府規劃之下,對生態脆弱區的農牧民進行有組織的搬遷與安置,其特點在于組織性、規模性、政府投資性等。遷移戶的成本主要是遷入地安家所需費用。據調查,項目移民個體成本和政府補貼基本平衡。以民勤縣蔡旗鄉農場移民點為例估算收益,戶均4人,耕地10畝。移民區以1/3的土地種糧食,1/3的土地發展畜牧業,剩下的1/3發展特別經濟的三元結構發展。一是種植糧食收益。戶均種植小麥3畝,平均單產350千克,市價2元/千克,年收入2100元;生產成本約占40%,則凈收益為1260元。二是畜牧業收益。戶均種植牧草3畝,進行暖棚養殖,每戶養羊15只(其中公羊1只,母羊14只),產羔率按150%計算,年產羔羊21只,一齡出欄收入6300元,種羊羊毛收入135元,肥料收入1080元,總計年收入7515元,養羊成本約占14.4%,為1080元,則凈收益為6435元。三是種植經濟作物收益。以種植棉花4畝計算,平均單產200千克,市價5元/千克,年產值4000元,成本約占58%,則凈收益為1680元。四是其他收入。戶均其他年收入1000元。每戶年收入合計14615元,凈收益10375元,人均2593.75元。民勤項目移民工程,靜態總投資4億元,年總產值1.46億元,年凈效益1.04億元,工程使用期20年。經初步評估,效益費用比R=1.68,經濟上具有可行性。(3)自發移民。自發生態移民是迫于生存危機,由群眾自發地分散移民。據估計,現在民勤籍縣外人口有100多萬,在民勤周邊的一些地方,整個村、甚至整個縣的絕大多數人口都是民勤籍移民。如新疆奇臺縣有28萬人口,其中民勤籍移民人口超過80%。民勤湖區是該地區沙漠化源頭,1995-2008外遷人口達31982人。同1990年相比,湖區人口的外遷規模大致是現有人口規模的1倍。湖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急速喪失,造成人口大量外流。據現有移民補貼標準,自發移民重建成本與政府移民補貼和變賣家產收入基本持平。湖區年均自發生態移民2665人,人均退耕2.5畝地,農業灌溉用水現狀畝均440立方米。按景電工程實際水價每方0.77元估算,每年可節約地表水費34.65萬元,地下水費39.97萬元,人均節約280元。近3年民勤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自發移民人均年凈損失3220元。(4)勞務移民。勞務移民是政府通過勞動培訓進行的勞務輸出。2007年以來,民勤縣培訓農民8萬人次,完成勞務輸轉3.29萬次,實現勞務收入1.2億元。通過行政推動、培訓驅動、基地帶動等措施,已向北京、新疆、廣東等16個省市的180多家用工單位輸出了勞務,累計建立勞務輸轉基地46個,形成東進西出、南北并舉的勞務輸出格局。政府規劃2006-2020年,每年勞務移民達到1萬人,其中在外定居的勞務移民每年能夠達到1000人,這樣15年就有1.5萬人。按近年務工人員年均收入5000元計算,民勤未來15年可實現移民勞務收入7.5億元,投入產出比1:2.5。勞務移民個體預期年可支配收入11000元,年均補貼收入667元,扣除農業損失3500元,人均年凈收益8167元。
2、間接效益。民勤綠洲的生態移民工程,其意義超過一般的水利水電式移民工程,有其特殊的生態意義。該縣積極探索生態移民模式和途徑,對該地區和社會創造間接效益。如民勤縣在東湖鎮正新村開展生態公益性事業轉移試驗,將正新村沿邊的66戶、331人的耕地全部退出,轉為生態用地,通過政府發放生態專項補助,組織群眾治沙造林,實現群眾收入公益化、水效利用最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植被覆蓋率由過去不足20%上升到目前的25%。民勤縣實施的生態移民政策,在調整農業結構和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了農民生態保護意識、合理利用資源意識,從源頭上解決人口和生態問題。
(三)各類移民方式的成本―收益對比
根據以上數據,得到民勤縣各種移民方式預期成本、收益如表3所示。從直觀數據看,不同的移民方式產生不同的預期凈收益。勞務移民短期收益最高;教育移民和項目移民遠期收益較高;自發移民屬于生存移民,其效益不能以簡單的數字估算;民勤縣教育移民目前處于高峰期,之后其他移民方式將發揮更大的效益。
三、結論與討論
民勤實行被動的生態移民工程,雖然農民短期經濟利益受損,但其產生的長期效益是無法用經濟指標來衡量的,實際上也是遵循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規律的本質,它的落腳點仍然是“以人為本”。但是,生態移民措施過于注重保護環境而忽視了人文關懷。因此,生態移民應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此外,由于數據不足,本文在估算間接效益定量分析中存在缺陷。生態移民效益、移民后期管理及移民人口質量等問題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周文麗.內容型激勵理論與甘肅民勤生態移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5).
2、李粉玲,頡耀文.甘肅省民勤縣人口空間分布初步研究[J].西北人口,2005(3).
3、陶積龍.民勤生態移民問題略析[EB/OL].省略,2006-02-08.
4、拜琦瑞,馬文靜.生態移民與西北地區城鎮化的經濟學分析[J].西北人口,2004(1).
5、李文偉.石羊河流域生態移民效益分析甘肅農業[J].甘肅農業,2004(5).
篇7
[論文關鍵詞]企業風險 成本 效益
企業風險管理中常會提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補救”,也仍有許多人認為風險管理就是追求“風險越小越好”的效果或“零風險”的目標。但實踐中,不管如何進行風險管理活動,風險總是伴隨著生產經營活動而存在。既然規避一切風險在現實中無法做到,將風險控制在合理可承受的范圍內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如何界定某種風險是否屬于“合理”,引入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即通過對風險管理的成本和效益進行綜合權衡,進行怎樣的風險管理投入,才能取得最大化的風險管理效益。如果為風險管理而付出的代價不能通過風險管理的效益得以彌補,作為一個理性的經營管理主體則應考慮實施該種風險管理的投入是否值得。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按照風險內容將企業風險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本文試從企業法律風險管理角度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風險與成本效益分析
有的學者將風險定義為“結果的潛在變化”,對于企業而言則定義較為廣泛,即“因業務活動而衍生出難以預測的負面可能性,以及這些活動所帶來的預期財務損失”。《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中將“風險”定義為“未來的不確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本文采用這一定義。同樣,根據《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的規定,企業法律風險是指基于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由于企業外部環境及其變化,或者企業及其利相關者的作為或不作為導致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目標的影響。眾所周知,企業的所有經營活動都離不開法律規范的調整,所以企業法律風險發生領域十分廣泛,它存在于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和各項業務活動中,存在于企業從設立到終止的全過程。《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南》依據風險成因,將企業法律風險分為違規風險、違約風險、侵權風險、怠于行使權利風險、行為不當風險。
一般認為,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于計劃決策之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常用于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共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共行業的管理者也可采用這種方法對某一大型項目的無形收益進行分析。在該方法中,某一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效益都將被一一列出,并進行量化。在企業法律風險管理中,由于法律風險管理本身的特殊性,雖然很難做到對成本和效益的準確量化,但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對法律風險管理及其采取的具體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現狀與缺點
應該說,我國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最為普遍的做法不是通過企業法律顧問開展專項的法律事務工作來開展,即參與企業重大經營決策、審核規章制度、參加重大經濟活動、合同管理、案件糾紛管理、授權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等具體的企業法律事務工作。這種法律風險防范和控制的做法,圍繞著日常法律事務這個核心,越來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第一,職責部門單一,主要由企業法律顧問或法律事務部門承擔;第二,缺乏標準,基本沒有統一的法律風險管理方法和工具,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控制主要憑借法務工作人員的個體經驗;第三,操作流程分散,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流程在各個具體的法務工作中分散作業。
由于上述局限性的存在,使企業法律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困境。在以開展具體法務工作為法律風險管理模式的情形下,風險應對策略比較單一,通常只是從保障企業經營安全的角度出發,采用簡單的避免風險的控制態度。這種單一性的風險應對策略,導致法律風險管理在很多時候被其它業務部門視為業務發展的障礙,導致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產生了矛盾。要弱化這種矛盾,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需要實現風險應對策略的多樣性,即存在多種應對策略可供選擇,從而逐步平衡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關系。根據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整體思路和原則,首先明確列出哪些風險應對策略可供選擇,其次運用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內的程序,來充分評估各種因素的影響。
三、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成本
由于企業法律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為了應對風險采取的風險識別、評估和防范措施是以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代價的。此外,由于風險的影響,可能會導致損失的發生。對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成本的分類多種多樣,從風險事件的發生和應對角度,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構成部分:
第一,預防成本。它是指為了防止法律風險的發生,而在組織內部采取目標制定、跟蹤監控、事項識別和應對防范措施所花費的成本費用,以及因此增加了控制和管理環節而降低了業務效率所造成的直接、間接損失。預防成本與企業內在環境、風險管理系統的結構、復雜程度和精度相關。該系統越復雜和精密,成本費用的投人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第二,糾正成本。它是指發現了法律風險苗頭而對其實施檢查、追究、處置、復原所花費的成本費用。它是以出現法律風險先兆為前提的。此時的法律風險行為尚在控制范圍內,未造成明顯的、重要的損失,對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或業務活動未構成直接損害,但是如若不對其進行及時糾正,則可能形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甚至釀成重大事故。糾正成本是預防成本的追加和補充,如果預防成本投入足夠大且發生作用,糾正成本就可以避免或減少。反之,在不良的企業環境中,如果預防成本不發生或少投入,就會加大糾正成本的支出。這兩項成本是法律風險的事前預防或事中的控制費用,是積極、主動投入或發生的管理成本。
第三,懲治成本。它是指當法律風險發生,且對企業內部或外部造成了現實危害,因而對其進行處理、處罰、整治而支付的成本費用。懲治不同于糾正。糾正是企業自主地對風險的輕微表現進行調節、糾偏。懲治則是當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法律風險事實和不良后果時,而采取的一種行為。懲治成本是一種被動的成本費用列支。如果企業內部采取了嚴密的內部控制和管理,如果早期能夠主動發現法律風險并采取應對策略,投入足夠的預防成本和糾正成本,便可以避免或降低風險損失。
第四,損失成本。它是指由于法律風險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法律風險防范機制所導致的直接或間接的、有形或無形的、經濟或社會的、短期或長遠的、現實或潛在的損失。這種損失有的可以準確確認和計量,有的則難以準確計算。
四、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效益
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通過規避損失和保障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而帶來效益,這是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各級企業管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研究的動力。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效益,可以劃分為:第一,冒風險的超額效益。它是指企業由于法律風險管理的存在而獲得的實際效益超過了社會平均效益的那部分效益。第二,風險本質增益。它是指企業由于實施了法律風險管理,為企業創造出了更有保障的生產經營條件,從而促進了企業的資產增值。第三,減損效益。它是指企業由于實施了法律風險管理所帶來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害的減少,風險事件的不利影響得到降低。
五、總結
盡管法律風險定義為損失的可能性,但并非意味著所有的風險都是必須避免的。在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過程中,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對法律風險管理的投入和效益之間進行衡量。如果對某項風險采取控制的投入明顯大于效益,則可以考慮將該項風險從評估對象中去除。對于損失程度確實很低但控制成本遠高于效益的法律風險的,可以選擇接受。對于損失較大但控制成本過高的風險的,可以選擇降低或轉移。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目標不是將風險降到最低,而是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成本效益分析是判斷風險是否達到這一水平的重要方法。
篇8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信息營銷 營銷管理 信息服務
[分類號]G251
公共圖書館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進步的產物,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是人類理想的一種實踐,體現了“人人有權利利用人類創造的信息資源”的公理。
當市場營銷理論被推廣到非營銷領域,當服務營銷、社會營銷等營銷學的分支逐漸成熟,當圖書館面臨知識經濟、體驗經濟的挑戰,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就越來越需要營銷管理。
1 圖書館信息營銷及其經濟屬性
信息營銷,就是信息服務機構對其產品(商品)與服務進行分析、調研、計劃、組織、促銷、分銷,實現與信息用戶的價值交換,滿足信息用戶需要的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開始于信息機構對潛在的信息消費需求的市場調查與分析,終止于最后滿足目標用戶(現實用戶)的具體信息需求,完成與他們的價值交換。這種價值交換過程,對于信息機構來說,是充分實現信息資源的內在價值;對用戶來說,是獲得信息資源的使用價值,即獲得信息資源的有用性。
信息營銷是圖書館高層次的服務活動,它與圖書館基本的閱讀服務有本質的區別,它要對“其信息產品(商品)與服務進行分析、調研、計劃、組織、促銷、分銷”,才能在與用戶進行“價值交換”的過程中充分實現信息資源的內在價值。它講究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追求用戶和圖書館在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時的雙贏,具有一定的經濟性質。
2 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成本核算
成本與收益是社會生產經營活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無論是生產商品還是提供服務,任何一個組織機構都要投入成本,收益則是投入成本所達到的目標。
2.1 有形成本的投入
2.1.1 圖書館的有形成本有形成本是指圖書館為發展公益性信息服務而支出的物質資料和活化勞動。圖書館的有形成本包括文獻信息資源購置成本、文獻加工成本、員工工資成本和讀者機會成本。《圖書館工作條例》明文規定“省級公共圖書館的購書經費不得低于整體經費的40%。由于公共圖書館是面向全社會開放的,所以它所面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有形投入方式之一的采購的隨意性很大。
2.1.2 有形成本投入的經濟保障模式 目前公共圖書館有形成本投入的經濟保障模式常見的有:
捐贈。在西方發達國家,例如美國,公共圖書館每年接受的各種捐贈可達到其總經費的10%。捐贈包括資金、文獻、圖書館設備及其他形式的實物。資金捐贈是公共圖書館接受捐贈的最普遍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費的不足。設備捐贈也是公共圖書館物資捐贈的常見形式,如1998年佛山市圖書館接受海外愛國人士的捐款及設備就高達30萬元以上。
基金。以基金會籌款的方式來增加公共圖書館的經費目前在中國還不多見,但在國外已相當普遍。比如國外企業的“民間基金會”和“國際合作基金”等。
企業贊助。公共圖書館也可以考慮吸引企業贊助,開拓圖書館經費來源的渠道。如湖北荊門市“啤酒圖書館”就是由企業贊助設立的,企業享有冠名權。
聯合建設。地處經濟發達的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利用地緣優勢采用館際聯合的方式獲得更多資源支持。例如浙江原金華市圖書館與民辦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按照“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聯合辦館,資源共享”的思路建造的“嚴濟慈圖書館”。盡管業界對嚴濟慈圖書館的股份制模式還存在種種爭論,但它建設迅速、成本較低,為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嚴濟慈圖書館的投資經營體制就是革故鼎新的一個實踐,它所實施的“聯合投資、股份合作、擁有產權、資源共享、民辦公助”的方針,為公共圖=I與館的發展探索了一條全新的路子,值得學術界關注與研究。
2.2 無形成本的消耗
2.2.1 圖書館的無形成本無形成本指圖書館為信息交流及其產出的負面影響所承擔的費用和損失。美國人斯圖亞特(stueat)認為,我們不僅要研究一條信息可能對社會產生什么影響,而且要關注在社會沒有這條信息時會有什么后果。正如一位醫生如果缺少治療某種疾病的必要信息可能會造成病人的死亡,而一家公司沒有得到某條商業信息可能會失去開發新市場的機會,這些損失無法用數字加以衡量。圖書館的無形成本也正是信息服務過程中必須承擔的風險和負面影響,這其中包括圖書館對用戶的信譽度。
2.2.2 時間成本管理由于貨幣的流通,時間的流動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認識到時間的價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與時間成本有關。比如,利用高科技是為了減少因文獻資料數據分散而產生的低效用;提倡知識導航是為了發揮圖書館員智力潛能,使用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資源。時間成本已與資本成本、勞動成本、效率成本、質量成本、邊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等,成為一種衡量服務效率的指標體系。減少時間成本所帶來的效益比利潤有著更廣泛的涵義。所以,時間成本管理無疑是提高圖書館有形成本的效用、降低無形成本的消耗的有效辦法。
時間成本管理影響因素。在時間成本管理中,從圖書館和用戶兩個角度來看,影響服務效益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組織整序失范,信息服務系統不足以及用戶急需信息無法及時滿足。
用戶時間成本的評價。用戶在獲得信息、知識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時間、體力和精力。一般而言,用戶在圖書館獲取信息、知識時總希望把有關“成本”,包括支付的貨幣、時間、精神和體力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時又希望從中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知識,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通過對在某一信息、知識的消費過程中的期望與實際消費情況的比較,判斷是否能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他們會追求最大化的價值實現,從消費經驗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期望價值,并以此做出各自對圖書館服務的總體評價。
2.3 降低用戶獲取服務的成本投入方法
傳統的服務費時費力且效率不高,信息營銷則能充分利用現代網絡、通訊等高新技術,開展館際互借,實現文獻資源傳遞,方便用戶借閱,節約用戶獲取信息的時間;同時還會開展網絡咨詢服務,將咨詢結果及時反饋到用戶手中,節約用戶到圖書館往返奔波的時間和費用;并能開展用戶信息素質教育,使用戶掌握利用圖書館的技能,縮短檢索和查尋信息的時間和精力。用戶在信息營銷服務中獲得滿足,圖書館服務也會因此升值。
3 投入與產出效益比較研究
3.1 投入一產出分析
投入與產出是經濟學里的一個概念,它是以最終產品為
經濟活動目標,研究經濟體系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投入和產出關系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1967年美國信息經濟學家波拉特(Porat,Marc Uri)出版了《信息經濟》(InformationEconomy)一書,首次將投入產出法應用于信息產業的研究。波拉特認為,通過對信息產業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可以反映信息部門活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可以從對相關政策的研究中尋求解決經濟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領域與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對圖書館投入與產出的分析不僅可行而且必要。投入產出數量之比是反映圖書館與用戶在經濟活動中的勞動消耗與所得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圖書館“效益”或者“產出”主要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對社會而言,圖書館滿足用戶對文獻信息的需求,產生社會效益,當部分社會效益轉化為生產力時便產生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對圖書館內部而言,經濟效益主要可以體現在通過有效的采購,使圖書館以最小的經費獲得最大的信息量;通過有效的服務,使用戶最方便地獲得信息和知識,最大限度發揮文獻的作用,降低單位文獻信息消費成本;通過圖書館內部工序的有效組合及人員結構的有效組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圖書館服務成本。
3.2 圖書館信息營銷效益比較分析
由于圖書館服務的價值,是通過圖書館提供各種信息資源被用戶利用的時間和頻率(多少時間使用一次、使用多少次、使用的范圍大小)以及用戶利用后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體現出來的,它所產生的效益從經濟層面上看似乎只能看到投入,而具體以什么形態產出并不直接,它所產生的影響也難以定量計算。
鑒于圖書館具有投入呈顯性、產出呈隱性的特點,圖書館的服務成本核算也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我們不可能像對經濟實體那樣通過經費的投入和產出直接分析、衡量圖書館的投資效果。因而,這里僅通過考察2004年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五省和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六省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分別就“館藏流通率比較”、“館藏利用率比較”、“用戶消耗平均成本比較”三項,分析圖書館的服務成本和效益問題。
3.2.1 館藏流通率比較館藏流通率是一個相對指標,指統計時間館藏文獻數量占投入流通文獻總數之比。計算公式:流通率=統計時間內的流通量÷投入流通文獻的總數×100%,該指標愈大,則反映館藏資源利用率愈高,圖書館產出的效果也愈好(見表1)。
從上表統計結果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省館明顯比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省館的館藏量豐富,可供讀者利用的文獻量較多,流通量也較大,這就意味著獲得更好的產出效益。一般情況下,每種圖書流通的次數越多,其使用價值就越大。此處所說的“讀者”,既包括來到圖書館的讀者,也包括通過館際互借的讀者以及利用網上館藏電子書籍的讀者。
3.2.2 館藏利用率比較文獻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讀者實際使用的文獻數與館藏文獻總數的比率。館藏利用率反映了圖書館文獻資源被利用的情況,計算公式:流通率=統計時間內被利用的藏書量÷投入流通的藏書總數×100%,此指標數值越大,說明文獻被利用的情況越好,圖書館的產出效益也就越大;反之,則說明圖書館文獻利用存在問題,應加以改進(見表2)。
從表2統計結果看,東部地區省館普遍比西部地區省館館藏利用率高。被利用的藏書量越大,其利用率就越高。當然,這里不排除一種情況,那就是藏書利用率高的原因不完全在于藏書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讀者,可能存在讀者在文獻資源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反復利用某些藏書。
3.2.3 用戶消耗平均成本比較用戶消耗的貨幣成本為:用戶每人次消耗的貨幣成本=圖書館總支出÷總流通人次(見表3)。
從表3的統計結果看,東部館平均值是323元,人次,西部館則為195元,人次,這主要和西部館流通量小有關。其流通人次的提高和用戶成本的降低都有很大的空間。總體情況看,圖書館的服務成本是高昂的,經濟發達的東部省館年總收入要遠遠比經濟落后的西部省館高許多,流通量也大些,用戶消耗的成本相對低些。用戶的流通人次越多,消耗成本就越低;人次越少,消耗成本就越高。
圖書館普遍認為信息化運行成本過高,其投入與服務效益不成正比,分析原因是由于圖書館在應用現化信息技術叫往往考慮的是如何將原有的工作做好,而忘記了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原來的許多不可能實現的工作變得可行,使許多原來的必要工作變為多余。幫助用戶利用館藏的知識、信息從事社會生產活動,將這些知識物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也就是圖書館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為一定經濟效益的結果。
3.3 圖書館信息營銷與營利性組織信息服務價值比鉸
據統計,中國平均每46萬人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總共3000家公共圖書館中有600多家全年無一分購書經費,全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僅為0.27冊。全國公共圖書館持證讀者數582萬,僅占全國總人口的0.47%,而美國這一比例大于66%,英國是58%。中國公共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僅為0.4次。這些統計結果表明,公共圖書館進行傳統信息服務都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通過信息營銷服務可以緩解。
圖書館與營利性信息機構的價值尺度和目標追求是不同的。營利性組織機構信息服務講究利潤第一,圖書館作為信息產業的組成部分,具有公益事業和社會產業的雙重性。圖書館信息營銷將服務重心放在外部的用戶價值鏈上,從用戶的活動周期中發現并實現價值,并將用戶價值鏈與圖書館內部的價值鏈、合作伙伴的價值鏈進行聯接,形成一種完整的圖書館服務價值鏈。誠然,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并非都可以商品化、產業化,然而,信息營銷屬于上升到知識層而的高層次服務,它絕不是公益性和私益性的問題,不能說公益性的圖書館就不能進行營銷服務,營銷是任何行業都可以從事的一種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是宣傳自己,提高圖書館信譽度的途徑。公共圖書館要摒棄“國家撥多少款,就辦多少事,圖書館有什么資料就提供什么服務,根本就不談搞研究開發”的被動、消極服務意識和態度,改變以往那種低層次的阻礙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管理方法,代之以高層次的圖書館信息營銷服務,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向市場要效益,向社會要效益,向服務要效益,以此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和全面發展。
4 小 結
篇9
關鍵詞:成本效益 財務會計 稅務會計
財務會計就是指通過一定的原則對企業資金進行全面核算與監督,在這一過程中,對相關信息進行確認、記錄、統計以及計算,從而形成相關財務信息。而這些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相關部門的決策需求,因而其對于企業內部運行以及經濟市場的整體健康發展秩序有著重要意義。相對于傳統的財務會計而言,稅務會計則是整個會計體系一位新興的成員,是財務會計的自然延伸。稅務會計是依據一定的稅法,進行相關稅務統籌與核算,從而進行申報的會計系統。
一、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成本計算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一旦分離必然產生相對于兩者合一時較大的成本。這在本質上是無可避免的,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得出這一結論。第一,兩者分離必然產生分離核算體系成本。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后,兩者都必須有適合于自身發展的獨立且具有完整性的會計核算體系。一方面財務會計需要完整的核算體系,以便完成相關工作。原有的稅務會計從原有的會計體系分離出去后,原有的工作體系需要重建并進行相關完善,從而更好更合理的完成相關工作。另一方面稅務會計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更是需要獨立的稅務核算體系。首先,稅務會計必須通過完善的體系明確界定稅法與會計的差異,從而對兩者的工作進行合理協調與處理。其次,企業應該通過明確的核算標準進行納稅處理,尤其是當面臨相關難題時更依賴這種標準。而這一體系的建立必然需要一些額外開支,從而增加了相關的成本。與此同時,重建原有的會計體系,完善財務會計工作系統同樣是必須進行一定的投資的。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相關投入,成本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第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過程中必然增加相關的日常處理成本。一方面企業要進行必要的會計核算處理,從而更好的從事相關企業運營活動。另一方面,企業必須從事相關的稅務核算以便更好的履行相關納稅義務。當兩者分離時,其處理成本存在一定的重復性,因而也就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基礎上,人力資源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企業需要設置專職稅務會計人員,稅務會計的相關工作量也會有所增加。這方面的開支在無形中就增加了不少。此外,稅務會計人員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相關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吸納到相關專業人才。最后,依據不同企業的不同實際情況,其他相關成本也可能隨之提高。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效益計算
所謂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效益,最為淺顯的計算方法及時關注其帶來的收益。即兩者分離后為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帶來的相關收益,這種收益既包括實際效益也包括相關隱性效益。所謂實際效益是指兩者分離后為企業帶來的相關利潤收入,是可以以一定的標準予以衡量的。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一大優勢在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財務會計信息與稅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眾所周知,優質的信息對于管理層的決策有著本質的幫助,可以較好地提高企業相關管理效率。另外,隱性效益則是相對于實際效益而言的。這種效益大多建立于企業的品牌形象等方面。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后,稅務會計具有獨立進行涉稅合算的能力,有利于企業開展更多有效的納稅計劃。這對于規范企業納稅行為有著重要意義。正確規范的稅務會計核算對于提高企業納稅誠信有著重要意義,更加有利于企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將兩者進行分離
在解決是否進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這一問題過程中,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將兩者分離。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企業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成本效益計算與企業自身的建立類型有著重要關系。企業是否通過外資籌集建立,是否需要提供對外法定報告則決定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問題的根本。
外資籌集建立的企業將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程度越大,其收益就會越大。這是因為當企業是通過外資籌集建立,則需要對投資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提供對外法定報告。此時,高質量的相關會計信息對于相關部門的決策有著相當大的幫助作用。兩者分工各司其職,清晰明確且科學合理的統計并計算相關信息,以反映企業營運過程中的全貌。企業管理層只有明確掌握了相關信息才可以更好地做出相關決策。這正是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優勢之處,顯然有極度有利于這一類型企業效益不斷增長的。
當企業不需要提供相關對外法定報告,也就不存在公眾利益問題。其分離前后的收益并不存在明顯變化,也就是說,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所帶來的效益于該類企業而言并不存在。也就是說這一類企業進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時,其產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最終只會出現收支不平衡的現象。
四、總結
會計體系的改革意味著我國企業經營制度處于不斷完善之中。然而任何一個新興改革必然有其兩面性,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踐行。不僅是從理論上,更應該從實際上辯證的思考相關改革是否符合自身長遠利益。只有符合發展的利益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相關企業在進行會計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該深入了解自身實際情況,隨后再實施相關措施,從根本上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于長春.稅務會計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一、電視媒體的發展瓶頸
1.頻道制電視產業財務瓶頸。企業發展目標決定著財務目標,但發展目標在落實中受限于財務目標,所以財務預測和規劃是必須的。在電視媒體中,大多數電視臺都是國家承辦,有著很濃的行政色彩,在央視頻道制的發展戰略規劃下,必須有所考慮。而省臺、地方臺相對就要靈活很多。這種行政分割是完全與市場法則相違背的,并成了我國電視真正意義上的頻道專業化的一大瓶頸。因此電視媒體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財務瓶頸問題,財務瓶頸會直接影響產業發展目標,對其經營狀況和經營目標實現會產生最重要的影響。因此需要對財務目標的管理機制進行認定和評估,建立完善的經營管理體制,促使頻道制電視產業全面實現財務目標,對其降低成本,實現良好效益具有重大意義。電視媒體產業需要從市場戰略出發,才能全面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財務瓶頸問題。
2.電視媒體頻道制運營瓶頸。當前電視媒體運營過程中存在不獨立的問題,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電視媒體頻道運營,必須要把電視頻道作為一個基本核心和經營單位,讓其能夠獨立核算,才能更好的產生效益。電視媒體需要相對獨立的經營管理,從具體情況看,電視媒體產業需要根據電視內在規律尋求自身經營管理策略,以頻道為單位對其內容進行全面定位,才能制作出優秀的電視節目,吸納更多的觀眾,從而提升電視媒體經營效益。
二、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成本-效益分析
1、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成本-效益優勢。電視媒體在頻道制經營管理模式下,可以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和考核體系,對全面降低成本,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頻道制的完善管理可以成本降低,通過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促使頻道統一管理下成本降低,固定成本分攤降低等。成本降低也就伴隨效益的增加,電視媒體通過統一平臺,談判價格等實現效益的全面提升。從總體情況看,我國電視媒體頻道制管理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經營管理探索過程中需要不斷創新,全面優化資源配置。由于我國電視廣播產業制度一直是實行計劃事業型為主的體制,在經營管理模式中往往會表現出粗放式隨機性的特點。從整體情況看,在頻道經營管理過程中對頻道的整體定位還比較模糊,整體戰略思路還不清晰,需要不斷優化才能全面提升電視媒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電視媒體對其以后發展還沒有進行長期規劃,因此在投入和產出方面沒有合理的途徑,需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綜合效益。電視媒體在成本效益提升過程中需要解決定位問題,改變以往定位模糊的現狀,對以后發展進行全面規劃,從投入產出方面進行考察和研究,確保電視媒體傳播效果全面體現。電視媒體在頻道制管理模式下成本效益分析,需要建立系統性、計劃性、科學性成本效益評價體系,解決以往生產經營不合理的問題。電視產業成本效益分析過程中需要改變目前的經營狀況,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需要對相關的法規和政策進行優化和調整,確保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產業得到全面發展,實現效益的全面增長。從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微觀角度分析,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內部運作模式,建立一種精細化管理機制,改變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電視媒體成本效益分析最根本的實現績效管理,績效管理是提升效益的有效途徑。
2、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成本降低效益提升體制建設。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產業發展,需要從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方面多下功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少不了體制建設。只有在完善的體制下,電視媒體成本效益才能全面提升。電視媒體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實現制播分離、轉企改制和三網融合,采取一套新的管理創新體制,頻道制電視媒體產業的整體運營成本會有大幅降低。成本效益管理方式實際上是一種管理控制手段,需要對管理行為進行預選確定和目標控制,保證管理決策信息符合產業發展要求。頻道管理下的電視產業要實現成本降低、效益提升的目標,必須要從內容和技術層面進行調整和創新,全面優化管理機制,提升整體戰略發展水平。電視媒體成本增加,那么協調成本也會增加,對成本效益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體制機制建設過程中需要和管理模式結合在一起,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全面推動電視媒體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三、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效益提升途徑
頻道制管理模式下電視媒體成本效益提升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制度建設是效益提升的根本途徑,當前頻道制電視媒體企業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的弊端,與現代企業制度相比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逐步優化電視媒體產業結構,實現效益的穩步提升。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過程中需要從市場需求角度出發,對公眾進行科學分析,實現良好的分類,把電視節目制作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我國電視媒體發展過程中長期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沒有與現代企業管理有機結合,因此在效益提升過程中受到很多的障礙,新的時代背景下,電視傳媒需要按照現代企業管理要求,建立科學的效益支撐體系,促使電視媒體可持續發展,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1、電視媒體需要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電視媒體在成本效益分析過程中需要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企業化媒體管理模式,才能全面提高電視媒體專業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國有資產的邊界信息必須明確,確保媒體工作實施過程中能夠具有更好的自主性。頻道制電視媒體運作過程中需要分清楚國有資產的價值和權利邊界。電視媒體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堅持權責明確的管理制度,從根本上區分和確定企業的經營者、所有者、勞動者各自的責任和權利,對各種分工進行明確,建立完善的考評制度,讓廣大專業工作者各盡其能,發揮自身的優勢,為電視媒體企業效益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政企分開也是電視媒體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處理的問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過程中需要從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對電視企業進行全方位監控,確保電視媒體產業不斷擴大自,同時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政企分開是讓政府更正確的行使其擁有的權力,為電視媒體企業效益提升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科學管理在頻道制電視媒體發展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管理對電視媒體產業來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從較寬含義角度看,電視媒體企業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理組織機構建設,從狹義角度看,電視媒體科學管理需要從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營銷管理、供應管理、研究開發管理、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堅持科學化,全面提升電視媒體機構管理水平。頻道制改革對電視媒體來說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只有全面通過科學化管理,才能更好的調度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其核心模式還是激勵,建立完善的激勵管理制度,可以優化電視媒體管理體制。同時還需要積極學習國外媒體的管理經驗,采取先進的管理方式,實現電視媒體管理效益提升。
2、頻道制電視媒體需要建立科學支撐體系。頻道制管理下電視媒體需要步入標準化管理軌道,從電視媒體項目庫角度進行內容豐富,不斷提升管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電視媒體各項事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堅持科學的預算方法,對各類項目庫進行分類管理,優化項目庫結構,對每個項目建立完善的預算體系,可以提高電視節目制作各項工作科學化水平。成本預算管理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本效益提升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科學化預算,確保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工作能夠從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提升角度出發,實現電視媒體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電視媒體產業成本預算過程中需要以價值為導向,保證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能夠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內部成本核算在電視媒體企業管理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從收權及放權、績效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建立內控及其有效執行,才能確保電視媒體產業結構優化,降低電視媒體成本,提高其整體效益。電視媒體預算管理過程中需要從審批、編制、控制、執行、考核、調整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證各項預算目標得到順利實現。預算管理過程中需要堅持相應的原則,以量入為出,綜合平衡的原則,全面推動電視媒體產業化發展,為電視媒體整合資源、優化資源產生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