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凈化范文
時間:2023-04-08 20:04: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質凈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可放入明礬或氯化鐵等加以澄清,一般每公升水加入3—5克明礬或氯化鐵即可。若覺得水中雜質過多,恐細菌含量超標,可用市場上銷售的“漂白凈”片進行凈化,一般25公升水用一片“漂白凈”即可。
使用“漂白凈”片或漂白粉后,為避免不良影響,可將井水放置半小時后再飲用。 此外,若對井水不放心,可到供水部門或衛生防疫部門進行檢測。
普通凈水設備:這種凈水設備采用先進的砂濾、超濾等核心技術,同時終端配置紫外線殺菌器,可以有效地凈化旱區水質較差的深井水,為偏遠/水質不好地區,帶來干凈、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昆明湖;葫蘆河;雨水;徑流;凈化;生態
1 背景介紹
景觀水系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背景改變,當代城市景觀水系在具備傳統特征的同時,向生態方向發展。工業革命后,現代城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淡水資源、園林綠地用水緊缺和污染問題。水體富營養化、微生物代謝污染、重金屬污染是最突出的幾種水質問題表現形式,也是城市水循環系統中需要重點處理的水質問題。在此要求下,現代水景設計應格外重視對水體生態工程技術的應用,并使相關技術在建成的水景中真正實現其生態功能,使景觀水系不僅不會成為城市水循環系統的凈水消費者,反而成為城市水循環系統的水質凈化者。
雨水是地表水蒸發形成的結果。由于人類科技不斷發展,工業廢水、工廠有害氣體、汽車尾氣等最終被大氣吸收而形成雨水,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雨水中少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還有空氣中各種各樣的雜質和浮塵。景觀水系中降落的雨水和地表的徑流是造成園林景觀水質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
位于北京頤和園內的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清朝,乾隆皇帝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將湖開拓并命名昆明湖,并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于萬壽山上,使山體南北地勢起伏較大。雨季,雨水對于萬壽山山體沖刷不可避免,攜帶著泥沙的雨水從山上流入昆明湖,造成大量泥沙堆積,水體的清淤工作將非常繁重。古匠通過造景的手法,讓萬壽山上匯集的雨水徑流先匯入一個小河。這些池塘叫‘沉淀池’,水流匯集到這里,流速會變緩,夾雜的泥土在這里自然沉降,再通過排水管道排入湖中,大大減少了湖水中的泥沙淤積,便于清淤。頤和園昆明湖旁就有一個葫蘆形狀的沉淀池,稱為“葫蘆河”,于山前平地上。從造景方面說,葫蘆河的意義不大,和昆明湖開闊的水域相比,葫蘆河太小,且水不深,基本無親水性可言。
葫蘆河的設置攔截了萬壽山前山的暴雨徑流,避免雨水直接沖擊長廊的基礎,沉降雨水中攜帶的樹枝落葉和沙石。葫蘆河的設置既利用了雨洪資源,又保護了建筑和游人的安全,兼有方便清淤的作用,可謂一舉三得。但這一說法眾說紛紜,古代建造的葫蘆河是否有此功能,其效果到底如何,至今沒有實驗性研究和論證。
2 目的和方法
為論證葫蘆河的生態意義,我們通過前期策劃、連續四個月的實地調研和實驗結果分,對葫蘆河凈化作用做深入地探究。
葫蘆河水域面積約800平方米,沿岸邊的水深約25cm,河中央的水深達40cm,位于萬壽山山前平地,距昆明湖湖水之間的距離不過30米。葫蘆河中主要生長著馬尿花、菖蒲、睡蓮這三種植物。
在2016年5月至8月4個月的時間,我們對湖水進行定點采水。葫蘆河面積較小,濕地類型單一,實驗確定了兩個監測點位,分別為葫蘆河中的水及昆明湖某一堤岸的水,取樣采水點水深均為0.3m。我們在晴天和特殊天氣進行采水監測,如降雨、冰雹天氣等。采集來的水樣在當天進行實驗檢測并錄入結果。我們使用哈希DR3900水質分析儀、消解器DRB200雙通道儀器來檢驗采集標本中的總氮、總磷、氨氮、固體懸浮物和化學需氧量五個指標,并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是防治水污染、保護地表水水質、保障人體健康、維護良好的生態系統而制定的標準。該標準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劃分為五類,我們采取第Ⅳ類標準,即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研究氨氮、總磷、總氮、COD、TSS五個參數。標準依次是:化學需氧量(COD)需≤30;氨氮(NH3-N)需≤1.5;總磷(P)需≤0.3(湖、庫0.1);總氮(N)需≤1.5。TSS指標是本次實驗的第五個參數。懸浮物是懸浮在水中的固體物質,包括不溶于水中的無機物、有機物及泥沙、黏土、微生物等,是造成水渾濁的主要原因,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通過采集周期性的數據,按時間軸畫出水質指標的柱狀圖,直接反映通過葫蘆河對的地表徑流的凈化程度和對昆明湖的水質影響。
采水過程中水樣的特殊性、實驗時間的滯后性、實驗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操作誤差都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操作和實驗中盡可能降低河水收集和操作過程中的誤差。
3 結果和分析
3.1 晴天監測
在5月到8月4個月每月初的晴天,對昆明湖和葫蘆河進行水質采集和檢測,分別是5月4日、6月3日、7月6日、8月7日四天。
實驗結果同國家地質標準水質的數據比較,兩地水質的氨氮量均為標準數據,總磷都有所超標。8月葫蘆河水樣測得數據出現大幅度增長,超過國家標準值,其他各項數據均在國家地質水質標準的規范范圍內。總氮與COD較接近標準內的最大極限數據。TSS數值均為昆明湖大于葫蘆河。隨著月份的推移,氣溫的變暖,各組數據的整體呈增長趨勢,昆明湖的水質富營養化在5月到8月內,是逐步加重的。
3.2 雨天監測
在5月到8月連續四個月內的每一個降水日24h內對采水點進行采水和實驗。控制不同天氣變量的影響,得出盡可能更準確的結果。
實驗結果同國家地質標準水質的數據比較,雨水徑流水源經過葫蘆河注入昆明湖的氨氮有所降低;葫蘆河的總氮數值普遍高于國家標準;昆明湖的總氮數值個別超過國家標準;雨水徑流經過葫蘆河注入昆明湖后總氮值明顯降低,使得昆明湖的水質有較大的提升;葫蘆河然對水體中的總磷有著凈化能力,但凈化能力不足。雨水徑流水源經過葫蘆河注入昆明湖的COD有所降低。降水量對于水體中總磷的數據影響較大,降水量越大水體中的總磷數據越高。
3.3 晴雨天同時比較、監測
將5月到8月內所有采水日的晴天和降雨日的數據同時比較,進而分析葫蘆河對雨水徑流的凈化作用及對昆明湖的影響。(柱狀圖的線框標注為晴天的采水日期及數據,其他日期均為雨天的采水日數據)
圖4 NH3-N氨氮檢測數據
5月到8月數據中,雨天的氨氮值總的來說大多高于晴天的氨氮值,且都遠低于標準值,兩地水質在氨氮量方面表現良好。雨水徑流流入葫蘆河的氨氮數值明顯高于經過葫蘆河流入昆明湖后河水的氨氮值,即葫蘆河對于氨氮的凈化有一定作用。
從實驗數據看出,雨天的總氮值基本都高于晴天,即降雨會增加河水中總氮值含量。雨季,徑流流到葫蘆河的總氮含量偏高,而流經葫蘆河進入昆明湖的總氮的含量有所下降,說明葫蘆河對于總氮有凈化作用。將數據和標準值作比較,河水流過葫蘆河時的總氮量總是高于標準數值,通過葫蘆河的凈化,使總氮值有所下降,都達到了標準值或低于標準值。
從實驗數據看出,雨天的總磷值基本都高于晴天,由此看出降雨會增加河水中總磷含量。雨季,雨水徑流經葫蘆河進入昆明湖后的總磷數值有所下降,但與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相比,數值基本在標準值上下徘徊,說明葫蘆河具有的吸收磷的能力有限,且均有所超標。
從實驗數據看出,晴天的COD值低于下雨時,說明雨水對河中COD數值有增大的影響。雨季,徑流經過葫蘆河的過濾進入昆明湖后的OCD含量低于葫蘆河,則葫蘆河能降低徑流中COD含量,對水質凈化起到一定作用。將測量數據標準值比較,發現葫蘆河和昆明湖的COD含量都遠低于標準值,說明兩地水質在COD方面良好。
通過數據對比,雨水沖刷地表形成雨水徑流,攜帶了大量懸浮物,使晴天TSS含量低于雨天含量,河水污染加劇。數據顯示晴天和降雨時TSS數值均為昆明湖大于葫蘆河,由于葫蘆河自身存在類似濕地的凈化作用,能沉淀水中的雜質。
4 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分析,呈現趨勢顯示:
第一,葫蘆河具有較明顯的凈化作用。晴天,葫蘆河的水質與昆明湖的差異相對較低,而雨季,地表徑流流入葫蘆河內,葫蘆河水質情況差于昆明湖。水流經過葫蘆河進入昆明湖,對氨氮、總氮及COD的凈化作用顯著,均恢復為正常標準;葫蘆河對總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未達到國家標準值;而昆明湖水質的TSS指標持續較高。
第二,濕地中存在的微生物在污染物與微量元素的降解過程中起著一定作用,葫蘆河就是這個這樣的濕地系統,利用其自身的機制,凈化了來自雨水和地表徑流的水源,再流入昆明湖。
第三,可溶性有機物通過土壤中的生物膜(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的吸附及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被去除。從實驗數據分析來看,降雨后葫蘆河和昆明湖的COD值均明顯上升,而晴天兩地的COD值趨于同一區間,即葫蘆河對地表徑流中的有機物COD值有一定程度的凈化作用,正是由于葫蘆河中的土壤吸附了一定程度的有機物。
第四,濕地去除氮的機理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脫氮和氮的揮發。雨后葫蘆河和昆明湖的總氮值均明顯上升,而晴天兩地的總氮值趨于同一區間且遠低于雨季,葫蘆河對地表徑流的氮含量即通過這樣的機制凈化。葫蘆河的水生植物除景觀作用之外,對總氮的吸收和降解具有明顯的生態作用。
第五,濕地對磷的去除是植收、微生物及物理化學作用等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葫蘆河濕地系統通過這三種方式降低總磷含量。
第六,濕地對氨氮有一定降解效果,以微生物降解起主要作用。葫蘆河通過微生物等對雨水、地表徑流進行水質凈化。
第七,雨后水質各指標降低,葫蘆河水質的各項指標變化尤為明顯;大部分污染物隨著沉淀到葫蘆河,減弱降水與地表徑流對水體污染的作用。
第八,隨著夏季的到來,溫度的增加、氣候變潮濕,昆明湖和葫蘆河水質中的五項指標均有所增加。凈化處理效果不甚穩定,處理效果隨季節變化而變。
綜上,葫蘆河和昆明湖的水質大多超標,受降水影響大。葫蘆河對降低昆明湖總磷的作用不足,需要結合其他凈化方式;葫蘆河對降低昆明湖氨氮、總氮及COD有一定作用,說明小湖對于大湖有著積極的凈化過濾功能,對于人工濕地的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有效依據和處理方式,意義較大。
由于人為或者實驗儀器的原因造成了個別實驗數據的誤差,實驗的精確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5 結語
通過實驗討論,總結出完整雨季葫蘆河和昆明湖的水質情況。葫蘆河在工程上發揮的作用,類似的“沉淀池”,小水池間接地起著凈化大湖水質的輔助功能、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這個類似的功能可以加以推廣,延續其作用,充分利用在園林建設和城市綠化設計中。在綠化建設中,此類小湖的凈化功能需結合當地的氣候、水質等進行設計及應用。但從水質凈化而言沉淀池的作用不能完全解決水質凈化問題,仍需從根源出發,減少水污染,通過其他凈化措施與技術結合,以充分達到景觀水系中水循環與利用。
由于采水的河水中,水質測量會存在著一定的各種微生物和微量元素分布不均的情況,以及實驗中不可避免的誤差會對實驗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會對采水方式進行改進,實驗操作的過程盡量的精確,保證實驗數據更加準確和科學。
參考文獻:
[1] 張利靜.景觀水系的傳統特征與發展趨勢[J].城鄉建設,2010(28).
[2] 王大樂.城市園林綠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觀化探討[D].北京林業大學,2007.
[3] 安娜.古今排水手法對今日之啟示――以紫禁城三大殿和頤和園萬壽山為例[J].古建筑研究,2013(01).
[4] 付融冰,楊海真,顧國維,張政.潛流水平濕地對農業灌溉徑流氮磷的去除[J].中國環境科學,2005,25(6):668-673.
[5] 任全進,季茂晴,于金平.小微濕地的作用及營造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225-226.
[6] 王振華,王增長.污水的人工濕地凈化概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7):138-140.
[7] 夏宏生,蔡明,向欣.人工濕地凈化作用與微生物相關性研究[J].廣東水利水電,2008(3):4-8.
[9] 吳曉磊.人工濕地廢水處理機理[J].環境科學,1995,16(3):83-86.
[8] 何蓉,周琪,張軍.表面流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研究[J].生態環境,2004(2).
篇3
關鍵詞:消毒技術凈化水質應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70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387-01
水是社會發展和一切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環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水質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為了保障飲用水的安全,各種旨在改善飲用水水質的凈水技術變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飲用水的消毒,現將我國常用的消毒技術進行綜合分析,并詳細分析其在凈化水質中的應用。
1二氧化氯消毒技術
1.1二氧化氯的簡介。二氧化氯為黃綠色氣體,以自由基單體存在,在20℃和30mmHg的壓力下,其水中的溶解度為2.9克/升,在水中能夠被光分解,與氨不起反應,所以,二氧化氯在水中幾乎是100%以分子狀態存在的。二氧化氯對人體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當空氣中的二氧化氯含量為14mg/L時,人們便能嗅到氣味,另外,二氧化氯的揮發性比較大,如果儲藏不嚴,會從溶液中逸出,溫度升高,曝光或與有機質相接觸,很容易發生爆炸,因而,在實際應用中,應避光保存。
1.2二氧化氯用于飲用水消毒劑的特點及消毒效果。首先是消毒特性。二氧化氯是高效的消毒劑和殺菌劑。除了對一般細菌的殺滅效果顯著,對病毒、藻類、鐵細菌、硫酸鹽還原菌和真菌等都起到很好的殺滅效果。
其次是對嗅、味、色度的控制。在酚類化合物在低濃度的情況下會產生比較刺鼻的氣味,二氧化氯能夠有效的破壞氯酚。并且,二氧化氯還能破壞葉綠素中的吡咯環,從而達到遏制藻類生長的目的。
1.3消毒的副產物。二氧化氯本身就有毒性,其發生過程操作復雜,在消毒的過程中會產生無機消毒副產物亞氯酸根離子和氯酸根離子,其中亞氯酸鹽和氯酸鹽對人體中的血紅細胞有損害,皮膚接觸亞氯酸鹽會對人體的造血系統產生影響,對健康產生潛在的危害。低劑量時能利用其氧化性破壞血紅細胞的細胞膜導致溶血性貧血的出血,這些是在采用此工藝來凈化水質所重視的問題。
1.4二氧化氯消毒技術的使用。在我國,二氧化氯技術廣泛應用于食品、衛生、醫療、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等多方面,它之所以被廣泛的認可與接受,主要原因有:二氧化氯有很強的反應活性和氧化性,其消毒效果明顯;二氧化氯能夠進行預氧化和中間氧化,可以有效的控制嗅味,防止微生物滋長,去除藻類、腐敗植物和氧化硫化物等;二氧化氯在水中不會形成氯仿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有機鹵代物。我國目前已經擁有高純二氧化氯進行飲用水消毒的成熟技術,并掌握了分析水中二氧化氯、氯氣和氯酸根的方法,這為我國廣泛推廣二氧化氯消毒飲用水提供了技術保障。
2紫外線消毒技術
2.1紫外線消毒技術原理。紫外線光片是介于可視光和X射線之間,在物理學上根據波長的不同被分為真空紫外線、遠紫外區和近紫外區。根據生物學作用的差異,紫外線又可分為UV-A(320-400nm)、UV-B(275-320nm)、UV-C(200-275nm)和真空紫外線部分。水處理中實際上是使用紫外線的UV-C部分,其波長范圍為200nm至280(315)nm,現已被證實是殺菌效率最高的紫外線。紫外線滅菌的原理是基于核酸對紫外線的吸收,紫外殺菌本質是一個光化學過程,另外,在紫外線的持續照射下還可以產生自由基引起的光電離,遏制微生物的繁殖,迫使其自然死亡,從而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2.2紫外線的消毒效果。紫外線消毒對殺滅微生物有著顯著的效果,并且殺菌速度快,比如殺死痢疾桿菌的時間為0.15秒,大腸桿菌為0.36秒,腺病毒為0.1秒,毛霉菌屬1秒,沙門氏菌屬為0.5秒,乙肝病毒為0.7秒等,初次之外,它對隱孢子蟲和賈第蟲有特效消毒效果。由此可見,紫外線具有較高的殺菌效率,運行安全可靠,并不會對水體和周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2.3紫外線消毒技術的使用。在眾多的消毒技術中,由于紫外線消毒工藝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消毒效果顯著和不產生消毒副產物等優點而受到大眾的接受與歡迎。紫外線消毒技術歷史悠久,早在1910年法國的馬賽一家自來水廠就已經安裝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紫外線消毒系統對飲用水進行有效消毒,由于其環保及對確保人身安全等優勢得到迅速的推廣,在我國被廣泛應用在飲用水消毒、再生回用水消毒、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的消毒處理中,并隨著對紫外線消毒技術的深入研究,其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3氯胺消毒技術
3.1氯胺消毒工藝的簡介。氯胺消毒是指利用氯和氨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從而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起主要作用的是一氯胺和二氯胺。
3.2氯胺消毒的優缺點。其優勢首先體現在因氯胺與水中腐殖物質作用較小,因此減少了腐殖物質與游離氯所形成的致癌物質(如三鹵甲烷),能夠很好的保障人們用水的安全;其次,因為氯胺形成的余氯持續時間長,能有效地抑制殘余細菌的再繁,其殺菌效果顯著;此外,還還能夠有效的避免氯引起的臭味。
其缺點有:首先由于氯胺的氧化能力相對較弱,對病原體的殺滅需要更長的時間;其次,氯胺的消毒的過程中會生成不具消毒效果的有機氯胺,會造成水質的二次污染。
3.3氯胺消毒技術的使用。氯胺早在1916年首次作為飲用水的消毒劑在加拿大渥太華的應用,由于氯胺消毒技術本身的優點和在檢測和自動控制方面新技術的開發,在我國,近些年來由于對消毒副產物(DBPs)的關注和對飲用水中消毒副產物限值的規定,越來越多的水廠采用氯胺作為二級消毒劑進行消毒。越來越多的飲水企業充分利用氯胺消毒技術本身的優點和在檢測和自動控制方面新技術的開發,把氯胺作為首選的殘留消毒劑,并經實踐證明采用氯胺消毒器出水管網余氯的達標率非常好,完全滿足國家現行飲用水的衛生標準。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凈化供水 鈣硬 濃縮 惡化
Stable Water Treatment Center Purify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Quality
Wang-Ya-mei Hao-Li-mei Pang-De-qi
(Power plant)
Abstract: From the purification of water supply problems, with the water treatment centre in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y and the water treatment centre operates on a low consumption of water supply to ensur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Clean water supply Calcium hard Concentrated Worsening
0 前言
唐鋼水處理中心的建成投運,實現了關停唐鋼南區全部深井、廢水零排放。這一工程已經成為全國冶金行業節水的典范。水處理中心投運一年來,為了降低成本,節約水耗,追求各系統高濃縮倍率,導致水處理中心廢水原水不斷濃縮,導致水處理中心凈化供水水質不斷惡化,各循環水系統外排量增大、循環率下降,凈化外供水增大等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迅速成立攻關小組,研究解決方案,最終確定采取向部分循環水系統補充RO水,制定凈供水鈣硬指標。這一方案實施一個月后,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1 水處理中心現狀調查
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水處理中心建成投運后,關停了全部深井,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市政中水作為工業用水的唯一水源。在這一基礎上,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各循環水系統追求高濃縮倍率運行,致使水處理中心廢水原水不斷濃縮,鹽分逐步累計,最終導致凈化供水水質鈣硬超標,其鈣硬已經高于400mg/l,而凈化供水的鈣硬指標為低于300mg/l。
我們對2010年1月-12月凈供水鈣硬進行了統計匯總,詳見表1。
通過表1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自2010年10月份,凈化供水鈣硬明顯增加,同時,各循環子系統鈣硬也普遍偏高,為滿足生產需要,各循環水系統只能通過溢流并大量補充凈化水來控制鈣硬。
2 確立目標
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并且綜合水處理中心現狀,暫定控制凈化供水鈣硬指標低于300mg/l,而當前凈化供水鈣硬已經超過400mg/l,也就是說我們要至少降100mg/l。那么穩定水處理中心凈化供水鈣硬低于300mg/l,就是我們的目標。
3 篩選方案
目標值有了,如何快速實現目標,并能長期穩定該目標值運行?這就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難題,時間很緊迫,我們馬上成立公關小組,討論出三套方案,具體如下:
1)由原來的石灰軟化法改為采用石灰-純堿(Na2CO3)軟化法。其反應如下:
Ca2++Na2CO3=CaCO3+2Na+
Mg2++Na2CO3=MgCO3+2Na+
MgCO3+Ca(OH)2=CaCO3+Mg(OH)2
此法優點是起效快,缺點是會給整個水系統增加藥劑負擔,系統惡化從而走向另一種極端,且成本高,僅純堿消耗費用達159.95萬元/月。
2)用水處理中心RO出水直接補充進水處理中心凈供水池。但是目前有部分水系統存在串水、漏水現象,這一方案勢必造成RO水的浪費,并且,水處理中心沒有RO出水至凈供水池的管網,還要布置管道,需要一定工期。
3)對那些不串水的水系統的子系統進行RO水勾兌,即勾兌軟水,此方法可快速提高對應水系統水質,并且運行一段時間后也會提高凈供水水質指標,是個治標治本的好辦法。
綜合三套方案的利弊,作出采用第三套方案的決定。
4 方案實施
通過分析影響凈化供水水質的因素,確定要因。
影響因素分別為:原水水質不穩;排泥周期不合理;藥物投加不合理;廢水原水硬度高;加藥設備壞或堵;溫度變化;無凈化供水鈣硬指標。
總結要因為兩點:1、藥物投加不合理;2、廢水原水硬度高。
針對要因確定實施方案,1、通過進行100多次不同的石灰、酰胺、聚合物等投加試驗,優選出最佳投藥量。2、對部分系統勾兌軟水試運行一個月,經供水水質得到有效控制。
5 效果驗證
方案實施后,凈供水供水量大幅降低;凈供水鈣硬得到有效控制;節約化藥費用可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凈供水供水量大幅降低
我們對改造方案實施前后的凈供水日供水量進行比對,改造前凈供水日供水量為58500立,改造后凈供水日供水量為45000立,日節約凈供水供水量13500立,年節約凈供水消耗費用如下:
年節約凈供水費用=日節約凈供水補水量×365×0.78元/立
=13500×365×0.78
≈384.35萬元
5.1 凈供水鈣硬得到有效控制
方案實施后我們以旬為單位,對水處理中心2011年1-3月凈化供水鈣硬進行匯總、統計,詳見表2。
通過看表2、圖2,不難看出凈供水鈣硬明顯回落,并且已經穩定在300mg/l以下。這就說明我們采取的措施是正確的。
5.2 節約化藥費用可觀
該方案的選定實施,僅純堿消耗年可節約費用高達1946.09萬元。
純堿用量估算: [Na2CO3]=53/ε1H永+βmg/l
式中:[Na2CO3] ――純堿投加量,mg/l;
H永 :原水永硬,(1/2 [Ca2+]+ 1/2 [Mg2+]計)mmol/l,實驗計算得3;
β :一般取1.01.4 mmol/l,取1.2;
53 :1/2 Na2CO3摩爾質量,g/mol;
ε1:工業純堿純度,%,取92%;
[Na2CO3]= 53/0.9923+1.2=224.40mg/l
廢水以3000m3/h計,純堿價格按3300元/噸計
則則純堿年花費為:
(224.40×10-9噸/升×3000×103升/小時)×3300元/噸×24×365=1946.09元
年節約直接經濟效益 = 年節約凈供水費用 + 純堿年花費為
= 384.35萬元 + 1946.09萬元=2330.44萬元
7 結語
篇5
論文關鍵詞:人工濕地,設計,水質凈化,武河濕地,臨沂市
1前言
人工濕地可以定義為由濕地植被、土壤及其相關的微生物組成的,通過合理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以凈化水質等主要目的,也同時致力于改善和保護現狀濕地的人工系統[1~5]。人工濕地與自然濕地在以下幾個方面存有區別:一方面,人工濕地是設計有特定目的的,主要用于改善水質、減少環境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發展濕地旅游等;另一方面,決策者對于人工濕地更關注其設計價值,往往忽視其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再次,人工濕地需要管理,為濕地植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人工濕地以其高效的水質凈化能力以及較低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成本,博得了很多國家的青睞,在國際上得以快速推廣[1,6,7]。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城市化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水既是生命之源,農業、林業、畜牧業的命脈,同時也是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因水而興,因水而存人工濕地,因水而盛,因水而名,因水而發展是我國很多城市的共同特點。然而,水資源匱乏和水資源短缺正成為影響大多數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1,8]。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受到越來越多政府和人民的關注[1]。然而,由于缺乏一套較為成熟的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價值評估的體系,使得人工濕地在國內的廣泛普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1,4,6,8]。不僅如此,建設人工濕地需占用大面積的土地,這對于很多用地日趨緊張的城市來說,是制約人工濕地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1,7,8]。因此,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特點,合理設計和建立人工濕地,對于促進人工濕地在國內的進一步開發,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2武河濕地概況
武河濕地位于臨沂市中心南部,介于118°16′46′′E 和 118°23′21′′E 以及 34°48′15′′N 和 34°53′54′′N之間,面積2萬畝。武河濕地是1958年建成的邳蒼分洪道的一部分,自從1974年分洪以來就再未啟用。作為臨沂市的兩條排污河道,陷泥河和南涑河在此處匯入武河濕地。武河濕地周邊有28個行政村,4.6萬人口。為進一步提升臨沂城的水環境質量,改善下游水質,提高居民的生活環境,降低因環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風險,增加農業有效灌溉面積,發展濕地旅游,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臨沂市政府投資1.03億元,建設武河濕地。
3武河濕地的工程設計
臨沂市水利局、臨沂市水利勘測設計院、臨沂市環保局作為牽頭單位,聘請多位生態、環境、經濟、工程、水利、水文等方面的專家,參與了武河濕地的工程設計方案的評價、改善、優化工作。
3.1工程設計原則
以保護和恢復濕地資源為前提,武河濕地通過重建濕地植被及其相關的微生物系統來模擬自然濕地,通過植被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達到凈化水質、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3.1.1 保留自然基底,最小化生態影響
自1974年最后一次分洪以來,武河濕地經歷了近四十年的自然恢復,濕地現狀植被和自然景觀良好。人工濕地的設計和建設是在保留現狀基底的原則下進行的人工濕地,盡量避免對現狀植被和自然景觀破壞,這將有助于改善動植物的棲息地,營造植被多樣性景觀,增加濕地微地形的自然曲線美,同時也減少了工程量和工程投資。
3.1.2 功能多樣化原則
武河濕地設計建設的主要功能是凈化城市尾水、改善當地居民健康狀況、增加農業有效灌溉面積、發展濕地旅游。然而,濕地的價值還遠遠不止這些。人工濕地除了其設計功能外,還具有濕地共有的一些生態功能,比如大氣調節、旱澇緩解、生物多樣性保持、土壤形成等。這些潛在的生態功能往往不被決策者所關注,在保證濕地設計功能的同時,將濕地的這些潛在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將會進一步豐富濕地功能的多樣性,提高決策者和公眾對濕地的認知度。
3.1.3 水流平穩原則
人工濕地的水位和平穩的水流是關系到水質凈化的兩個重要因素。基于武河濕地地形地貌和植被的特點,合理的設計和布置水流控制單元,包括擋水壩、布水堰、節制閘、滯留塘、管理通道等。水流控制單元能夠有效避免濕地出現滯留區和水流短路,在汛期及時排走洪水,相隔一定距離使水流重新布水,確保水流最大程度的流經濕地植物及相關微生物群落,以確保濕地凈化水質的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3.1.4 增強景觀美學原則
武河濕地建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進濕地旅游、開展濕地教育。因而,在濕地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要注重提升濕地美學價值,打造濕地生態景觀。武河濕地設計有5座擋水壩、8個滯留塘、10處溢流堰、18座節制閘、20個濕地處理單元、39個生態島,以及13.44km的濕地管理通道。盡管這些濕地控制單元的主要設計功能是調控濕地內水流和水位,但是在設計時要求兼顧其美學價值和景觀生態價值,使這些控制單元在形狀、顏色、尺寸、曲線,以及與植被搭配等方面體現多樣性,豐富濕地景觀。
3.2 濕地組成單元的工程設計及其功能
以上述設計原則為指導,在充分調研現場地質、地形地貌、植被景觀等的基礎上,武河濕地設計了一系列的功能單元,每個功能單元都有其特定的設計目的,包括擋水壩、滯留塘、溢流堰、節制閘、濕地處理單元、生態島、管理通道等(圖1)。這些功能單元合理布置、相互協調配合,對調控濕地內水流水位,避免形成滯水區和水流短路,加強濕地的美學價值和景觀生態價值等有重要貢獻(表1)。
圖1武河濕地設計圖
Fig.1 Engineering design and its components of Wuhe Wetland
管理通道: 沿著濕地內主河槽的一側,設計有13.44 km長的管理通道(圖1A)。該通道主要起到控制水流的作用,并與濕地內的擋水壩和溢流堰相配合人工濕地,形成了濕地的20個處理單元,使主河道的水流合理的分配進濕地。管理通道同時也為濕地管理人員、設備進出濕地,以及旅游者游覽濕地提供方便(圖1A)。
生態島:為豐富生物多樣性,濕地不僅要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同時也要為一些陸生生物,如鳥類、昆蟲等提供棲息地。武河濕地利用平整濕地基底時多余的土,設計建設了39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生態島,島上大量栽植以本地種為主的植物,其主要目的是為陸生生物提供棲息地,提高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合理利用濕地內的土壤,減少工程投資,提升濕地的美學和景觀價值(圖1B)。
溢流堰: 根據武河濕地的地形和水流特點,設計建設了10處溢流堰,其主要作用包括:首先是重新布水,使水充分流經濕地,其次是避免形成死水區或水流短路,再次是讓水流經溢流堰時充分曝氣,提高水質凈化能力,第四是通過豐富溢流堰的形態多樣性及其形成的跌水景觀,增加濕地的美學和景觀價值(圖1C)。
滯留塘:為緩解進水水流的沖擊力,充分沉降水里的懸浮物,并與溢流堰相配合,使水流每隔一定距離重新布水,武河濕地設計了8個滯留塘。通過在滯留塘里面栽植菖蒲、蓮藕、蘆葦等濕地植物,既提升了實地的水質凈化能力,同時也增加濕地的美學和景觀價值(圖1C)。
表1武河濕地各組成單元的功能
Table.1. Functions of Wuhe Wetland components
功能
管理通道
生態島
溢流堰
滯留塘
涵管涵閘
擋水壩
濕地植被
處理單元
水質凈化
+
+
+
+
水流調控
+
+
+
+
+
+
水位調節
+
+
+
+
+
重新布水
+
+
+
景觀美學
+
+
+
+
+
+
+
濕地管理
+
生物棲息地
+
+
+
生物多樣性
+
+
+
減少投資
+
篇6
關鍵詞:水生植物;配置;水體凈化;景觀
作為景觀水體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水生植物在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視覺感受之外,還起著凈化水體的作用,是天然的水體凈化器。清澈見底的水體中間搖曳著幾株綠色的植物,總會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但是在進行園林建筑時如果水生植物配置的不適當,則會降低景觀的美感。基于水生植物在水體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人們也格外的關注水生植物在促進水域生態平衡中的作用,希望通過研究水生植物配置對景觀水體凈化的作用,以期能夠認識水生植物對水域環境變化的反映,以此達到通過美化水生植物來改良水生生態系統,營造穩定的水體環境的目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何能夠利用水生植物的配置來改善水體,豐富園林景觀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 水生植物相關內容概述
作為在水中生存的植物,水生植物有著自身的特性以及特有的功能,下文筆者將從水生植物概念幾個方面來詳細講解水生植物的相關內容。
1.1 水生植物的概念
關于水生植物的概念,有很多種說法,地區之間以及國別之間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都會有所差別。如《植物群落學講義》中是這樣定義水生植物的:水生植物是生長在水分充足的環境中,而且有著周期性缺氧基質的植物;美國的《鑒別和描述管理濕地聯合手冊》則是這樣定義水生植物的,認為水生植物是在水中生長的或者是至少憑借著水分充足的原因而能夠周期性缺氧的大型的植物,水生植物與水生大型的藻類都包括其中,特別是生存在濕地和其它水生環境的植物。本文關于水生植物配置對景觀水體凈化作用研究的水生植物主要指的是能夠在水中或者是濕地土壤中生存的植物,其中大型的藻本植物占據主要部分,水生、濕生以及沼澤里面生存的植物都包括其中,也包括常年生活在水中以及長期在非常潮濕的土壤中生存的植物。
1.2 我國水生植物種類
我國的水資源較為豐富,因此,水生植物的種類也相對較多,僅僅高等的水生植物就達到了300多種。按照水生植物的趨同性來分,主要分為水生維管束植物和高等的藻類植物,不同種類植物所表現出的不同的趨同性是由其生活環境而決定的,這屬于大型的水生植物在生態學范疇的類群。按照水生植物的形態來分,可以分為挺水、浮葉以及沉水這3類。其中挺水植物主要是指扎根于水底,但大部分的軀干在水面之上的水生植物,如蘆葦、燈心草、荷花等等。浮葉水生植物主要是指葉子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代表性的有睡蓮、藥菜以及大藻等等,它們主要吸收微生物的代謝來進行水體凈化。沉水植物主要是指根部以及軀體都完全生長在水面以下的水生植物,如竹葉、陌上菜等等,它們可以通過自身的特性來進行氮和磷元素的短期儲存,從而有效地控制水體的富營養化情況。
2 我國水體景觀的水質現狀
現階段,隨著經濟建設的加快,污染物的排放逐漸增多,水生植物的多樣性也遭到了破壞。而且,在缺乏統一的規劃前提下,很多城市的景觀水體環境的生態壓力非常之大,改善水體景觀生態,凈化水體的工作刻不容緩。調查顯示,我國有著90%以上的水體景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氮、磷等元素超標,水體需氧量以及生化需氧量都在急劇減少。當污染達到一定的程度,水體景觀便很難自主的維持生態的平衡,如果人們不進行治理的話,污染情況只會更加糟糕,而且治理費用也會不斷地增多,最終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3 優化水生植物配置,促進水體凈化的策略
3.1 優化水生植物配置的原則
3.1.1 就近原則。就近原則是指水生植物的配置最好引進與原產地距離較近的水生植物,這樣就使得海拔與緯度相近,那么生態環境就自然相差無幾,日照時間的長短和溫度的高低就不會差別很大,就可以達到提高栽培的成功率以及減少其適應環境的難度的良好效果。
3.1.2 步步為營原則。步步為營原則是指水生植物配置不能一步到位,要注意植物習性類型的特點,要讓新引進的水生植物慢慢地適應引進地的生態環境,如先引進一批水生植物,過段時間后如果有新水生植物死亡的情況在進行填補,如果可以引進對生態環境反應遲鈍的水生植物則會是上上之策。另外,還得注意保護當地的生態平衡,培育外來品種水生植物一定要謹慎,切不可盲目引進,要加強水生植物檢疫力度,在引進外來物種進行大面積推廣前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認證,以此防止帶有傳染性的水生植物入侵。做到盡早防治,解決后顧之憂,對于帶有毀滅性病蟲害危害的水生植物一定要早早銷毀。嚴格控制引種,只有在引種試驗、馴化成功后,才能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在整個過程中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3.1.3 注重成本原則。引進外地水生植物,實現生態多樣化,可以帶來很好的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當然也得注意成本。所以,引進水生植物的養護管理費用就不能過高,那么引進的水生植物就得與引進地的生態以及綠化用途和方式相適應。具體來說可以小面積種植,多次馴化,全方位鑒定、篩選,系統的總結管理規律后,再大面積的推廣應用。
3.2 促進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策略
要發揮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作用,一定要控制水體的富營養化情況。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做好科學的研究與規劃,相關園林工作者應該認真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積累各方面的資料,建立必要的檔案和積累觀察資料,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適當引進一些觀賞價值較高、并能在本市生長,或者經過馴化以后能在本地安家落戶的植物。再者,要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的具體規劃,以及嚴格檢查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減少水體中的氮、磷等元素。
4 結語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大量的古詩詞歌頌了水生植物的美,為后人留下了美好的遐想。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的背景下,一系列的城市問題也加重了水體的環境容量和生態載力的負擔,生態系統所遭到的破壞日益嚴重。在資源不斷減少的今天,很多水生植物也難逃厄運,水生植物的種類急劇減少。因此,在進行現代化城市園林建設時一定要關注水生植物的配置,應該立足現實,抓住重點,做好城市園林綠化的水生植物配置的規劃與選擇,實現綠色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大重視,提供政策以及資金支持,保證水生植物配置與景觀凈化作用研究的順利進行,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美麗景觀植物以及良好的水體。
參考文獻
1 段志勇,劉超翔,施漢昌等.復合植物床式人工濕地研究[J].環境污染
治理技術與設備,2002(8)
2 張運林,秦伯強,陳偉民等.太湖水體透明度的分析、變化及相關性分
析[J].海洋湖沼通報,2003(2)
3 自峰青,鄭丙輝.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生態效應[J].環境科學與
技術,2004(4)
4 江行玉,趙可夫.植物重金屬傷害及其抗性機理[J].應用與環境生物
篇7
帶有異味的水;
水面上飄浮泡沫或氣泡的水;
已經改變顏色的水;
沙漠中的湖水;
水源地周圍沒有綠色植物的水。
凈化方法:
凈化水的主要手段有兩大類:一是器具,二是藥品。器具主要是過濾法,藥品主要是沉淀法。
借助器具的辦法主要有:一是利用各種小型凈水器。現在還有一種鋼筆粗細的飲水凈化吸管,凈化的水無菌、無毒、無味、無雜質,在野外非常實用;二是自制凈水器。在竹筒中自下而上分層裝上石子、沙、土、木炭,將水從上向下倒入,過濾后即可飲用。有人介紹用此辦法還可在找不到水源時用來過濾自己的尿液。
借助藥品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
1 專用凈水片:最大的好處是攜帶輕便,甚至可以不必背負飲用水。只要你能找到水質清澈的活水或自來水,每升水放入片,搖晃幾分鐘就能喝到放心水了。凈水片中的銀離子可以起到長時間的消毒作用,這樣得到的凈水甚至可以保存長達6個月的時間。正宗的凈水片是瑞士產的康迪牌,每盒100片。但是水源污染較嚴重的地方不適用。
2 明礬:在水中投入明礬一小塊,可以加快水的沉淀速度。待到所有的絮狀物都沉到水底后方可飲用。
3 醫用碘酒:每升水中滴入三四滴醫用碘酒,搖晃攪拌,二三十分鐘后方可飲用。如果水質污濁,則要加倍滴入醫用碘酒。
4 漂白劑:也就是亞氯酸鹽。在凈化后的水中,每升水滴入三四滴,搖晃后放置30分鐘,方可飲用。但是水的味道有漂白劑味,且不能飲用沉淀物。
5 食醋:這也是針對凈化水的消毒方法。在水中倒入醋,攪拌均勻,靜置30分鐘后方可飲用。問題是水中有醋的味道。
6 草藥和茶葉:如果找到的水源是咸水或含有重金屬以及有毒礦物質的話,前者可以加上地椒草同煮,后者加上多多的茶葉煎煮。不一定能去除水中的味道,但是一般能預防中毒現象發生,特別提醒的是沉淀物是不能喝進口的。
另外,如果有火種的話,最好把水煮沸10分鐘再飲用,不僅能消毒,還可預防受寒、細菌感染等。這種方法專家建議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方使用。
對于人數眾多的團隊,專家還提供了幾種考驗體力的過濾法:一是在離水源三五米的地方挖一個深半米、直徑1米的坑,讓水源里的水從土的縫隙中自然滲出,然后再飲用這種土法過濾的上層水;二是搭一個分層三角架,在每一個過濾層內分別放入青草、沙子、木炭,自制一個大規模的過濾器。木炭還能去除水中的異物與異味。
俗話說“人不可一日無水”,今天我們要提醒大家的是人不可一日無凈水。千萬不要讓那些污染水中的致病物質威脅我們的生命。
可樂瓶濾水器的制作方法:
1 用小刀或剪刀將可樂瓶的瓶底去掉,倒置成漏斗狀。瓶蓋蓋緊。不要擰下;
2 用小刀或鐵簽兒在可樂瓶瓶口附近呈圓弧狀的部分扎若干小孔;
篇8
關鍵詞:居住區;雨水花園;植物配置;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1 居住區雨水花園
1.1概念及特點
雨水花園是指在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凹地上種植地被植物、花灌木甚至喬木的一種生態型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它收集并滲透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土壤和植物的過濾作用加以凈化,極具觀賞價值,是收集、凈化和造景功能三位一體的設施。雨水花園是收集滲透凈化雨水的一種花園,它不是水景園,只是在雨季用來收集、利用、凈化雨水的一種花園,平時是沒有積水的。雨水花園具有成本低、效能高、建造維護簡單、小巧靈活等諸多優點,因此備受人們青睞。
1.2功能
雨水花園之所以受到歡迎,不僅是因為它具有如此多的優點,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生態和景觀等多種功能。從生態意義上來說,雨水花園通過短暫滯留并滲透雨水,增加了雨水的滲透時間和滲透量,降低了雨水徑流的流速,削減了徑流量,減小了雨水給市政排水管道帶來的壓力,緩解了河湖水系堤岸的防洪壓力,從而有效減少了城市內澇現象的發生,同時還可以增加地基含水量,補充日益枯竭的地下水。此外,在滲透的過程中,雨水花園能夠有效吸收雨水中的污染物,凈化水體,而且還能為野生動物,如鳥類、蝴蝶、蜻蜓等提供天然棲息地,豐富了生物種類,維護了生物多樣性。
1.3 景觀意義
雨水花園通過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質感的植物的搭配組合,創造了極具吸引力的景觀,美化了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視覺感受。隨著生態、低碳、節能減排等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主動地將城市雨水管理與景觀設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具有顯著環境生態功能、強烈藝術感染力,并且深受公眾喜愛的生態景觀。
2 景觀設計的原則
2.1因地制宜
雨水花園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居住區綠地的位置、類型、功能和性質,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進行設計。
2.2經濟美觀
雨水花園需要考慮自身設計成本問題,盡量減少土方量,本著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功能的原則進行設計;其次要考慮到景觀效果,使其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服從整體風格,建造精美的景觀設施。
2.3生態優先
雨水花園在結構設計和植物選擇配置上應盡量做到生態優先,模仿自然,進行仿生設計,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降到最小,做到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尊重生物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
2.4以人為本
居住區雨水花園的建設雖然對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都有改良意義,但是它最直接的服務對象是生活在周圍的居民。因此,居住區雨水花園的設計要緊緊圍繞這一服務對象,滿足居民的休閑和娛樂要求,還要創造良好的景觀,滿足人們的視覺感受。
3雨水花園中植物的配置方法
3.1 以控制徑流污染為目的的雨水花園的植物配置方法
此類雨水花園可用于停車場、廣場、道路的周邊,由于所處理的雨水污染較為嚴重,需選擇對于各類污染物吸收能力較強的植物,花園可以人工濕地的形式來進行設計,通過植物、動物、土壤的綜合作用來凈化、吸收雨水。
在水文條件良好,設計區域內自身有一定濕地基礎的情況下,可以營造自然形式的濕地系統,反之則可營造較為規則的人工濕地。前者水園由原有的一塊濕地擴大發展而來,從周圍道路和停車場匯集而來的雨水首先注入11個相互關聯的沉淀池塘,使得雨水中夾帶的懸浮污染物得以沉淀,而后將雨水釋放到長而曲折的濕地中,讓雨水在緩慢流淌的過程中,經植物、微生物和野生動物的綜合作用而得到進一步的凈化。后者,公園以五類水質為處理對象,在自西向東傾斜的臺地中設計有厭氧沉淀池、兼氧池、培植有各種水生動植物群落的
5個植物塘和12個植物床,受污染的河水經該系統的吸附、過濾、氧化、還原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逐步達到三類水質標準,最終回流到府南河中。用于處理雨水的規則式人工濕地可根據水質情況設厭氧或兼氧沉淀池,根據雨水流量設一系列臺地狀的植物塘。
在植物的配置上,自然式濕地沉淀池的沿岸可成片種植蘆葦、香根草等濕生植物,規則式人工濕地的沉淀、池可沿岸邊設計梯臺式的植物床種植濕生植物,池塘中限制性得種植鳳眼蓮、大漂等水生植物,讓懸浮物質得以沉淀的同時,也去除雨水中的部分有機污染物。自然式濕地沿線帶狀種植各種既能去除有機污染物又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濕生植物,如:香蒲、燈心草、莎草、茭白、慈菇、美人蕉、姜花等,并要適當配置常綠濕生植物,如石菖蒲、旱傘草等,保證冬季的凈水能力,隨著水質的逐步改善,在一些水流較緩的區域可種植荇菜、睡蓮等水生植物,增加觀賞性。規則式濕地則將上述植物根據凈水能力的高低,分別種植在各層的植物塘中,隨著水質的凈化在一些植物塘中可引入魚類、蛙類等動物形成更復雜的動植物群落。
3.2 以控制徑流量為目的的雨水花園的植物配置方法
此類雨水花園一般用于處理公共建筑或小區中的屋面雨水、道路雨水等,水質相對較好,植物的選擇范圍更廣,同時這些場所為人員密集區域,花園不僅僅是處理雨水的工具,還要滿足人們活動和觀賞的需求。
3.2.1控制經流量與活動相結合的植物配置方法
與人員活動相結合的雨水花園適合營造于居住區、公園中,花園面積較大,形成與周邊區域平緩過渡的低洼地,其設計形式類似于公共綠地。根據雨水滲透和回收利用的要求,花園中鋪設礫石層和填料層后,表層的植被以耐踩踏、耐澇的草本和耐水濕的喬、灌木為主。花園的草坪活動區可選用狗牙根、雀稗等耐澇能力較強的草坪草種,與花園周邊道路和園內小徑相銜接處可選用香菇草、三白草、鴨跖草等既耐澇又對污染物有一定吸收作用的地被植物,整個區域內配合道路、活動、休息設施栽種濕地松、落羽杉、垂柳、楓楊等耐水濕的高大喬木,增強花園的立體層次及遮蔭效果。這樣的雨水花園可在雨后形成蓄水濕地,承擔處理雨水的功能,天氣晴朗時形成具有一定坡度和遮蔭的草地,成為人們戶外活動的重要場所。
3.2.2 控制經流量與觀賞相結合的植物配置方法
與觀賞相結合的雨水花園則適合營造在辦公、商業、學校等公共區域,花園的面積較小或偏于狹長,因此需要營造得較為精致,滿足公共區域中人們的觀賞要求,形似水景園。根據用地情況,花園可以營造成長而蜿蜒的水渠或方正有序的水池,美國波特蘭市的一些雨水花園則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前者如景觀設計師穆拉色設計的波特蘭首個雨水花園,它能對某大廈屋頂收集的雨水進行有效的滲透,為了最大限度得收集雨水,花園的造型為一系列淺灘、小瀑布以及被巖石分隔而成的、具有一定落差變化的串聯水池,在前一個水池積滿水之后,雨水才從池邊溢出跌落到下一個水池,有利于污染物質的沉淀并使得雨水有充分的時間滲入地下;
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以上提到的雨水花園都以雨水為唯一水源,地表具有良好的滲透性,因此花園存在豐水期和枯水期的交替變化,植物應以既耐澇又耐旱的觀賞性濕生草本為主。在長條形的水渠中,可選擇美人蕉、黃菖蒲、千屈菜、澤瀉、紅蓮子草、石菖蒲等中小型濕生植物,隨意而自然的點綴在池邊石縫及卵石淺灘中,吸收雨水中各種有害的污染物并固定水渠邊緣的碎石和沙土。如果進入花園的初期雨水所含污染物質較多,也可以考慮在接近進水口的1~2個水池中限制性地種植鳳眼蓮、大漂等去污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并適當降低該水池的滲水能力,使其保持一定的水位。在方正集中的水池中,可重點選擇禾本科、莎草科中小型的濕生植物和具有一定耐澇能力的觀賞草,如:旱傘草、細葉莎草、多穗苔草、花葉卡開蘆、花葉燕麥草、矮蒲葦、斑葉芒、細葉芒等進行較為規則、整齊的種植,體現觀賞草群體的色彩和葉片線型之美。
4參考文獻
[1]唐寧遠.張煒等.我國城市降雨特點與雨水利用[J].給水排水,2010(6):45-48
[2]蔡如,韋松林,郭春華.南方居住小區綠地設計初探[J].基建優化,2012,23(2):44-46.
篇9
(1.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武漢 430205;2.南京農業大學,南京 210095)
摘要:以f/2培養基為對照,采用不同濃度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研究其對廢水的凈化作用。結果表明,鹽藻在海水養殖廢水中能正常生長,利用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是可行的,采用不同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處理鹽藻,鹽藻生長差異顯著,生長情況好壞順序為f/2、100%、10%、25%、50%、75%、90%、0%(純海水),培養后廢水水體中氨態氮基本上檢測不到,10%海水養殖廢水處理的硝酸鹽和磷酸鹽去除率均最低,相對較低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對硝酸鹽的去除率較高,而相對較高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對磷酸鹽的去除率較高。
關鍵詞 :鹽藻;養殖廢水;生長;凈化
中圖分類號:Q949.21+2;X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1-003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10
Effects of Aquafarm Wastewater on Growth and the Uptake Ratio
of Nutrition in Dunaliella salina
YE Zhi-juan1,LIU Zhao-pu2
(1.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205, China;
2.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Using f/2 as medium, Dunaliella salina were cultivated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quafarm wastewater, the decontamination effect on wastewater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naliella salina grew well in the aquafarm wastewater and better than in the seawater. Us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quafarm wastewater to cultivate Dunaliella salina, the growth conditions were in the order of f/2>100%>10%>25%>50%>75%>90%>seawater. After being cultivated, ammonia-N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aquafarm wastewater. Removal rate of nitrate-N and phosphate-P in 10% treatment was the lowest in all treatments. Removal rate of nitrate-N was higher in relative low concentration. Removal rate of phosphate-P was higher in relative high concentration.
Key words: Dunaliella salina; aquafarm wastewater; growth; decontamination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項目:武漢市教育局重點教研項目(2011029)
作者簡介:葉志娟(1980-),女,安徽安慶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養殖廢水處理研究,(電話)15337104301(電子信箱)zhijuanye@163.com。
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飛速發展,迅速成為養殖產量世界第一的水產大國,養殖業的發展必然帶來海水養殖廢水的排放問題,但其排放標準尚未頒布,為減少養殖成本,養殖場大多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到位而直接將廢水排入海中。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對海水養殖廢水的處理方法進行了很多研究[1,2],如采用常規的物理、化學和生化的廢水處理方法[3],也研究了綜合養殖廢水處理方法,即建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法[4],但尚沒有成熟的處理技術能高效地去除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氮磷營養鹽。在此基礎上,研究利用海洋微藻凈化海水養殖廢水的可行性及其吸收營養鹽的效果,可為凈化海洋環境、促進水產養殖業健康良性循環提供理論依據及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藻種
鹽藻(Dunaliella salina)藻種由南京農業大學海洋生物學實驗室提供。
1.2 海水養殖廢水水樣
海水養殖廢水取自某魚類養殖場,海水取自近海海域。海水養殖廢水和海水均經沉淀、膜過濾后使用,設計了海水養殖廢水不同體積分數,分別為0%(純海水)、10%、25%、50%、75%、90%和100%,以基本培養基f/2為對照。培養前海水養殖廢水及海水的水樣養分特性見表1。
1.3 培養條件
將對數生長期的鹽藻藻液接種于300 mL的三角瓶中,以1∶10的比例接種,初始接種量為6.78×106 個/mL,在智能光照培養箱(ZPG-280型)中進行培養,設置培養溫度為23 ℃,光照度為3 000 lx,每天定時搖動3次,每次搖動1 min。
1.4 鹽藻細胞計數
在光學顯微鏡下以0.1 mL血球計數板直接計數鹽藻細胞的數量,培養后采用722可見分光光度計每天定時測定樣品的OD700 nm。
1.5 葉綠素含量的測定
取15 mL鹽藻藻液,真空抽濾到硝酸纖維濾膜上,添加5 mL 90%的丙酮在黑暗低溫中抽提,20 h后,4 000 r/min離心5 min,上清液在663 nm、645 nm波長下測定出OD663 nm、OD645 nm,采用公式法計算藻液中葉綠素的含量:葉綠素含量=8.02×OD663 nm+20.2×OD645 nm[5]。
1.6 培養中生理指標的測定
總氮采用過硫酸鉀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氨態氮采用靛酚藍分光光度法測定,硝態氮采用鎘柱還原-鹽酸萘乙二胺法測定,亞硝態氮采用鹽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測定,磷酸鹽采用磷鉬藍分光光度法測定,溶解氧采用碘量法測定,化學需氧量采用堿性高錳酸鉀氧化法測定,pH采用pH計測定,水樣中的鹽度采用鹽度計直接測定[6]。
2 結果與分析
2.1 鹽藻細胞數量與OD700 nm的關系及利用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的可行性分析
以f/2培養基培養鹽藻,培養到一定時間分別取1、2、3、4、5、6、7、8、9、10 mL鹽藻藻液于50 mL容量瓶中定容,以0.1 mL血球計數板分別計數,每個樣品計數3次,取平均值,得出鹽藻細胞數量,測定OD700 nm,圖1表示的是鹽藻細胞數與OD700 nm的關系。從圖1可以看出, 鹽藻細胞數與OD700 nm呈明顯的正相關,r2為0.993 9,由此得出結論,在試驗中可直接測定OD700 nm來表示鹽藻細胞生長情況。
以f/2培養基、海水、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圖2表示的是鹽藻在不同培養液中的生長情況,結果表明,鹽藻在海水養殖廢水中生長正常,與f/2相比,鹽藻在海水養殖廢水中的生長與之相當,表明利用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是可行的,接下來探討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培養對鹽藻生長的影響及對廢水的凈化作用。
2.2 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培養處理下鹽藻的生長及對海水養殖廢水的凈化作用
2.2.1 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培養處理對鹽藻生長的影響 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培養下鹽藻的生長情況如圖3。由圖3可知, 鹽藻在不同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中均能生長,具體生長情況為f/2>100%>10%>25%>50%>75%>90%,均高于純海水處理的生長速率,其中100%、10%、25%海水養殖廢水處理之間生長速度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其他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而75%、50%、90%海水養殖廢水以及純海水處理之間第3天開始一直呈顯著差異。表明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促進了鹽藻的生長,因此如果將其直接排放入海中將會導致鹽藻的大量繁殖,造成水體嚴重污染。
2.2.2 不同體積分數養殖廢水培養對鹽藻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對鹽藻葉綠素含量的影響如圖4。由圖4可知,與對照f/2相比,100%海水養殖廢水處理下鹽藻葉綠素的累積量達到最高,50%、75%海水養殖廢水處理下葉綠素積累較高。鹽藻的葉綠素積累與細胞生長呈一定的相關性,說明葉綠素可以作為衡量鹽藻生長的一個指標。海水培養的鹽藻葉綠素含量最低,僅為0.290 mg/L,100%海水養殖廢水處理葉綠素含量顯著高于其他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也顯著高于f/2處理,除50%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外,90%、75%、25%、10%4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之間鹽藻葉綠素積累無明顯差異,100%海水養殖廢水處理的葉綠素含量是海水處理的18倍左右,表明了海水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對海洋水質污染的巨大影響。
2.3 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過程中水質的動態變化
2.3.1 pH動態變化 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過程中水體pH變化情況如圖5。由圖5可知,不同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水樣的pH均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先增加或穩定而后降低,培養至第九天時各處理的pH趨于一致,維持在8.5左右。除對照f/2處理的pH一直處于最高的水平外,其他處理的pH均隨著海水養殖廢水水樣體積分數的增加而增加,即100%>90%>75%>50%>25%>10%,并且各處理海水養殖廢水處理的水樣pH均高于純海水處理。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過程中pH大致呈現先稍增加后降低最后趨于穩定的趨勢,生長初期,低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pH較低,高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較高,而隨著鹽藻的生長,pH最終趨于穩定,說明初始pH并不是影響鹽藻生長的主要因子,它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機制使最終pH趨于穩定,說明了鹽藻可以通過自身的生理調節機制來調節其生長。
2.3.2 溶解氧(DO)的動態變化 鹽藻培養過程中水體中溶解氧變化同pH變化趨勢一致,同其生長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圖6),低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下DO較高,培養到第九天時,各處理水樣的DO趨于一致,大致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小最終趨于一致的趨勢,在鹽藻生長后期,各處理組DO均趨于一致,可能原因是鹽藻的生長階段已經到了消長平衡期,因此溶解氧呈現趨于穩定的狀態。
2.3.3 化學需氧量(COD)的動態變化 鹽藻培養過程中COD代謝緩慢(圖7),開始時f/2處理較低,體積分數90%的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含量較高,培養到第九天,100%、90%和f/2的COD含量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而低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則相對較低,特別是海水處理的樣品,在整個過程中均處于較低水平,總體代謝緩慢。各體積分數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水樣COD變化大致呈現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明鹽藻不易吸收廢水中的有機成分。
2.3.4 鹽藻培養處理后水體中氮、磷的含量及形態
鹽藻培養后培養液經0.45 μm濾膜抽濾后得培養后水樣。
培養后水體中的氨態氮基本上檢測不到,說明鹽藻已經充分利用了廢水中氨態氮。這與在水體中同時存在硝態氮和氨態氮時氨態氮被優先吸收有重要的關系,同時,氨態氮也抑制了鹽藻細胞對硝態氮的吸收利用。
鹽藻培養后硝酸鹽和磷酸鹽的利用情況見圖8。由圖8可知,海水處理時N、P養分的利用率均達到100%,10%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時硝酸鹽和磷酸鹽的去除率均最低,低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時硝酸鹽的去除率較高,而高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時磷酸鹽的去除率較高。25%、50%、75%及f/2處理下硝態氮的去除率均達到100%,0%海水養殖廢水處理下硝態氮和磷酸鹽的去除率也達到100%,對于磷酸鹽來說,隨著海水養殖廢水體積分數的增加,各處理去除率呈現增加的趨勢。
3 結論
1)研究結果表明,鹽藻在不同體積分數的海水養殖廢水中均能生長,生長情況與對照f/2培養基處理相當,說明利用海水養殖廢水培養鹽藻是可行的。f/2處理及海水養殖廢水處理鹽藻的生長情況、積累的葉綠素含量均高于純海水處理;培養過程中水體的pH和DO均為先增加后減小最終趨于穩定,COD沒有太大的變化;氨態氮的去除率均達到了100%,硝酸鹽、磷酸鹽的去除率均為海水處理的達最大,為100%。
2)從培養前各培養液的養分情況看,f/2中的磷含量比較高,而硝態氮和氨態氮低于100%海水養殖廢水,而鹽藻以f/2處理生長速度較快,說明了鹽藻在生長過程中磷制約作用大于氮,這與國內外報道的藻類生長受磷限制基本一致。
參考文獻:
[1] SUTHIER N,GRASMICK A,BLANCHETON J P.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applied to a marine closed aquaculture system[J].Wat Res,1998,2(6):1932-1938.
[2] NIJHOF R. Fixed film nitr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eawater recirculation fish culture systems[J].Aquaculture,1990,87:133-143.
[3] 中國水產編輯部.生物凈化技術在我國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現狀與應用前景[J].中國水產,2001(1):86.
[4] REED S C,CRITES,R W,MIDDLEBROOKS E J.Natural Systems for Cas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M]. New York:Mcgraw-Hill,1995.
[5] 姚南瑜.藻類生理學[M].遼寧大連:大連工學院出版社,1987.
篇10
關鍵詞:綠化配置;濱水景觀;濱水植物
隨著國民生態意識的萌生,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富裕,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以使身心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得到舒緩和松弛。在城鎮建設方面,也同樣更加重視構建多種優美的自然景觀,營造悠閑舒適的環境,反映歷史和文化的沉淀。人們尤其熱切期待著水邊構筑開放空間,讓這里流水潺潺,綠蔭蔽天。因此濱水景觀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 營造濱水城市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于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在現今城市景觀建設中,構建城區中的濱水綠帶及水體,形成了水陸相依、空間開闊、貫穿城區、聯系城郊的景觀和生態走廊,對優化現代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具有突出的作用,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而富有自然野趣的濱水植物在構建城市濱水綠帶景觀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城市濱水綠帶及水系中,考慮水體本身的生物群落的培育和生態功能的保護重建,以及模仿自然水系中水陸邊緣的生態、景觀的連續性,在城市濱水水系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城市濱水駁岸下水體邊緣種植各種生機盎然的沿岸濱水植物構成了自然野趣的綠化景觀,形成濱水綠帶中水草飄蕩、游魚可數的獨特完整的生態構成和健全的水體生態河道景觀。
城市濱水綠帶中的濱水植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對水體起凈化作用,是水體天然的凈化器,以生態駁岸形成的岸棲生物棲息環境為基礎,通過種類組成結構合理、豐富穩定的濱水綠帶和岸邊濱水植物群落的培育、恢復,形成各類植物群落和生態景觀連續過渡,具有水陸交融的自然優美的景觀和健全生態功能的城市水系、園林水體的濱水地帶,讓人們真正享受到“碧波蕩漾,鳥語花香”的自然美景。
濱水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品種繁多,從陸生逐漸過渡到沉水,層次豐富。此外濱水植物的株形、葉形、花形也各具特色。濱水植物群落的形成為野生動物、水鳥和昆蟲提供棲居地,正是由于這些水生動植物的不斷繁衍和相互作用,使城市濱水水體成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態環境。
濱水植物是生長在水中或潮濕土壤中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城市濱水綠帶及水系中運用的濱水植物資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沉水植物:其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沒于水面之下,常見的有苦草、大水芹、菹草、黑藻、金魚草、竹葉眼子菜、狐尾藻、水車前、石龍尾、水篩、水盾草等。
2.漂浮植物:其莖葉或葉狀體漂浮于水面,根系懸垂于水中漂浮不定,常見的有大漂、浮萍、萍蓬草、鳳眼蓮等。
3.浮葉植物:根生長在水下泥土之中,葉柄細長,葉片自然漂浮在水面上,常見的有金銀蓮花、睡蓮、滿江紅、菱等。
4.挺水植物:其莖葉伸出水面,根和地下莖埋在泥里,常見的有黃花鳶尾、水蔥、香蒲、菖蒲、蒲草、蘆葦、荷花、澤瀉、雨久花、水蓑衣1種、半枝蓮等。
5.濱水植物:其根系常扎在潮濕的土壤中,耐水濕,短期內可忍耐被水淹沒。常見的有垂柳、水杉、池杉、落羽衫、竹類、水松、千屈菜、辣蓼、木芙蓉等。
濱水植物具有造景功能,并在城市濱水景觀綠帶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用不同的色彩點綴著濱水岸線及駁岸,使水面和水體變得生動活潑,加強了水體的美感。不同形態和色彩的濱水植物,會引起人們的各種心理活動和戲曲性效果,挺立在水中的寬葉香蒲和蘆葦,陽光下的倒影或在薄霧籠罩的朦朧姿態,使人浮想聯翩;月下的蘆葦和荷塘的月色,詩一般的寧靜,給人一種神秘之感;而菖蒲、睡蓮、慈姑、黑三菱、千屈菜等,美麗的花朵競相開放,迷人的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此外,在開闊水面上,還以可布置浮床、浮島,在島上栽培水生花卉,形成"水上花園",為水面增添景色。如寧波北斗河水面上的浮島,打破了原來單調沉悶的水面,給水體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濱水植物不僅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針對城市濱水水系中存在的復雜多樣的污染,在設計配置濱水植物群落時,應選擇抗污染和對水污染具有凈化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目前已知對水污染具有較強的凈化作用的濕生濱水植物有茭白、蘆葦、香蒲、水蔥、燈芯草、菖蒲、慈菇、鳳眼蓮、滿江紅、水花生、菱、水鱉、杏菜、菹草、金魚藻、墨藻等。由于水系對物種遷移擴散的廊道作用,外來濕生水生生物如水葫蘆、大米草、一枝黃花等對水系生態環境的影響已引起廣泛的重視。總之,在城市濱水沿岸地帶種植濱水植物會使水質清澈、水體生態穩定,并且能夠美化水體景觀、凈化水質、保持河道生態平衡,因此說濱水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恢復功能。
利用植物根系具有較強的穿扎固土能力,在坡面上和消落區(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間的水位變化區)種植耐水濕的喬灌木和地被植物,一方面減少地表徑流,另一方面防止或減輕水流、波浪對河岸的侵蝕和沖刷,起到固土護坡作用。同時,植物的根莖葉的生長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與性能,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增加了土壤抗侵蝕能力。所以岸邊種植濱水植物既能保持水土起到固土護岸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態環境,所以通過種植植物來固土護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可行的生態護坡形式。
濱水植物是良好的綠肥,又是好的飼草,它們營養豐富,生長很快,水中的氮、磷被它們吸收后轉化成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所以在種植濱水植物時,可有目的地挑選一些利用價值較高的濱水植物如綠萍、浮蓮、水花生、水葫蘆等。再在水中放養適量魚蝦和水禽,適時收獲水產品,使水體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生態環境,從而獲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總的來說,在城市濱水地帶各種濱水植物群落的合理布局和科學培育,幫助構建出城市中綠色型的生態水體,不僅美化了環境,更重要的是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景觀自然優美、生態功能持續穩定的城市水系和園林水景。
參考文獻
[1]李尚志 著.《濱水植物與水體造景》. 第一版.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2]劉濱誼 著.《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 第一版.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
[3](日)河川治理中心 編. 劉云俊 譯. 《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 第一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