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病范文
時間:2023-04-01 16:3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發熱是臨床常見癥狀。引起發熱的疾病有很多,其中有一些發熱一時找不到原因,稱為不明熱。什么是不明熱,過去的定義認為:數次發熱38.0℃以上,經3周后并住院一周以上,經病史、體檢及常規化驗,病因仍不清楚者。隨著醫學的發展,國外專家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一個新的意見,不明熱應包括:1.表在38.3cC以上,并持續3周以上,經3次門診和3天入院詳細檢查,仍不能診斷者;2.外傷、癌癥化療、手術以及器官移植患者,當時并未有感染,突然發熱,經詳細檢查仍無法確診者;3.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經檢查不能確診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突然發熱等,都屬于是原因不明的發熱。
臨床上常見的不明熱有三大方面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病,其中自身免疫病占10%~50%,感染占30%~80%,惡性月中瘤占20%~30%。其他還有炎癥性腸疾病、酒精性腸疾病、藥物熱、肉芽腫性肝炎、多發性肺栓塞、血栓以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病難治但又可治,而癌癥幾乎無法治療。因此,查出自身免疫病具有重要價值。
自身免疫病是全身性疾病,根據靶器官不同而出現不同臨床癥狀,但發熱是最基本癥狀之一。因此,除一般檢查外,還應進行尿、血沉、血常規、與肌肉有關的酶類以及胸部x線檢查,同時必須進行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嗜中性白細胞質抗體等自身抗體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才能明確診斷。
自身免疫病治療過程中發熱,要區別是否與本病有關。處于穩定期的自身免疫病突然發熱,多數為感染,以條件致病微生物感染最為多見,如真菌性肺炎、卡氏肺囊蟲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等。藥物熱也不少見,用藥種類愈多,發生的可能性愈大,就連治療自身免疫病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也可引起藥物熱。如有懷疑,應減少藥物用量或改換藥物種類,針對病情進行綜合治療。
查找自身免疫病發熱原因的程序: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療效較好的患者,突然發熱并有炎癥癥狀者,多為感染。應進一步檢查,如c-反應蛋白升高,白細胞增加,為細菌感染,否則為病毒感染;藥物熱則增加或減少不定。自身免疫病控制不好,存在自身免疫病特有癥狀,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皮疹、關節痛、心及腎和神經系統癥狀時,則為自身免疫病惡化;如自身免疫病癥狀無變化,有貧血癥狀和乳酸脫氫酶升高,同時血小板減少,有被破壞的紅細胞,很可能是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貧血癥狀,乳酸脫氫酶升高,淋巴結腫大,要警惕惡性淋巴瘤。因為造血器官惡性腫瘤也可能是不明熱的原因,需通過淋巴細胞染色體檢查而加以排除,必要時做骨髓檢查。
篇2
大夫告訴我,得控制病情,嚴重了會影響關節,甚至內臟。但控制好,不發展病情,就和正常人一樣。大夫讓我口服激素,一開始九片,慢慢減量。
激素是個什么藥物,自己并不知情。只是有熟人知道了,都說,吃那干什么,激素可不能長期吃。吃多了,肥胖、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我一聽這嚇壞了,心想,這個病好不了,再得個股骨頭壞死什么的,可更麻煩了。
我趕緊又回到醫院,咨詢大夫,又到病房和網上咨詢了很多病友,了解到激素現在是最有效的控制免疫的藥物。有很多病友患干燥綜合癥、硬皮病、結蹄組織病,他們到北京大醫院找專家,治療方案和我們本地差不多,都用激素。終于,我明白了這種病,一旦得上,不可能根除,但只要控制好病情,不發展,一般也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同時,我還知道了有的病友,20歲得病,病情控制的好,60歲也沒復發。而也有些病友,心里抵觸激素,自覺沒什么感覺,沒什么癥狀,就自行停藥或減藥,結果又引起病情加重,重新住院治療。吃激素花不了幾個錢,而一旦又住院治療,又得激素加量,又花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才能控制好病情。
大夫說,激素每天服用一片、兩片,屬正常維持量,再加上補充鈣劑,一般沒什么問題。再有,要注意平常調理好飲食,多清淡,低脂肪,低鹽,低糖,高蛋白,有時間散散步,多運動運動,保持好愉快心情。
我聽從了大夫的建議,在醫院里住了兩個療程,把病情控制在穩定期。出院時,我每天服用一片激素,又讓大夫開了些鈣片,每天都不間斷。現在三年了,我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周身沒有什么不適。
篇3
早在公元前4世紀,風濕在古希臘語里被解釋為“流動和炎癥”,到19世紀初期,風濕被定義為各種酸痛和疼痛的統稱。現代醫學則認為,風濕病是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以疼痛、腫脹和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
風濕病是一大類疾病,涵蓋范圍廣,包括兩百余種病,大致可分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含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癥、多肌炎/皮肌炎、血管炎和干燥綜合征等)、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及骨關節炎等十大類,其中最常見的20多種,而并非僅有“風濕和類風濕兩種”。
一、關節及軟組織疼痛要引起警惕
疼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癥狀,尤其是起源于關節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疼痛最可能提示風濕病。有關節、頸肩、腰背和足跟等部位疼痛的患者應到正規醫院的風濕免疫科就診。
另外,不明原因的肌痛、肌無力、皮疹、光過敏、口腔和外陰潰瘍、口眼干燥、指(趾)端遇冷變白(雷諾征)、多系統損害和發熱等也提示風濕病的可能,應及時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并進行有關的檢查。
每種風濕病的特點和治療各不相同,其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特點、實驗和特殊檢查等綜合判定,而并非根據某一實驗室指標即可診斷,絕不是“抗鏈O高就是風濕,類風濕因子高就是類風濕”。風濕科醫生看病的主要目的是診斷有風濕癥狀的患者是哪種具體的風濕病,并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二、預防感染,加強保健,遠離風濕病
到目前為止,風濕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發病并非是由某一單一因素引起,而是遺傳、環境、感染、自身免疫及內分泌等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如常見的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與腸道和泌尿道感染及遺傳基因HLA-B27等有關,因此,對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強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健康人,平時最好能預防各種感染,如不進食不潔凈的食物,避免感冒、腹瀉和尿痛等。
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則應盡量少染發,免受強烈紫外線照射,少接觸有毒化學品,注意家庭裝修的環保等。另外,保持良好的情緒及避免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下長期居住也較重要。
三、正規治療后與病共存
多數風濕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均難以徹底治愈,但正規治療后完全可控制病情的發展。疾病活動期服用的藥物較多,但病情控制后可減少服用藥物的種類和劑量,使患者在服用維持量藥物的情況下保持“無病”狀態,長期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即“與病共存”。
篇4
一、組織領導
縣防治動物疫病指揮部負責全縣動物防疫工作,縣防治動物疫病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指導、監督全縣動物防疫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的防疫工作,組織做好動物強制免疫實施工作,將免疫任務落實到村、到場、到人,各村委會(居委會)要配合做好動物防疫工作。
二、免疫病種
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雞新城疫、狂犬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為強制免疫病種。其它為非強制免疫病種,如豬鏈球病、豬偽狂犬病、豬肺疫、雞法氏囊炎等病種,原則上由各養殖場(戶)自主酌情制定免疫計劃,報縣動物防疫監督所備案,縣動物防疫監督所做好疫苗儲備和供應。
三、免疫要求和程序
1、高致病性禽流感:
對所有家禽使用重組禽流感滅活苗(H5N1亞型)進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強制免疫,規模養禽場免疫密度100%,農村散養密度95%以上,存欄家禽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
規模禽場:15-20日齡首免,45-50日齡二免,100-120日齡三免。對飼養期超過60天的家禽必須經過二次免疫,蛋禽在開產前必須經過三次免疫;農村散養禽實行春、秋二次集中免疫。
2、雞新城疫:
對所有雞實行雞新城疫全面免疫,免疫抗體合格率在70%以上。
規模雞場:分別在7-10日齡、30日齡、60日齡、100-120日齡進行四次免疫;農村散養雞實行春、秋二次集中免疫。
3、牲畜口蹄疫:
牛羊全部用O型-亞洲I型二聯口蹄疫疫苗進行免疫,每年春秋兩季各免疫一次;豬用O型口蹄疫疫苗進行免疫,規模場免疫密度100%,農村散養豬密度,存欄家畜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
規模養殖場:仔豬、羔羊在30日齡前后首免,一個月后加強免疫一次;公母豬每隔5-6個月免疫一次。農村散養生豬實行春、秋兩次集中免疫。
4、豬高致病性藍耳病:
對所有豬用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疫苗強制免疫。
規模養豬場:仔豬在40日齡前后首免(距豬瘟、口蹄疫免疫間隔10天),一個月后加強免疫一次;公豬每隔5-6個月免疫一次,母豬在每次配種前免疫一次。農村散養生豬實行春、秋二次集中免疫。
5、豬瘟
對所有豬實施豬瘟強制免疫,規模飼養場免疫密度100%,農村散養豬密度9%以上,存欄家畜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
規模養豬場:仔豬在30日齡前后首免,一個月后加強免疫一次;公母豬每隔5-6個月免疫一次。
四、免疫方式
較大規模養殖場按程序免疫,各養殖場必須在鄉鎮畜牧獸醫人員的監督指導下,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注射,要求常年免疫密度100%;小型規模養殖場由鄉鎮畜牧獸醫人員實行防疫責任包干,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工作。農村散養家禽、家畜每年在春秋兩季由鄉鎮政府組織防疫人員開展集中免疫行動。突發性重大動物疫病流行期間,開展突擊集中免疫。縣動物防疫監督所負責做好免疫的技術指導和抗體監測工作。
五、經費保障
動物防疫經費列入縣財政年度預算,保障疫苗、消毒藥品、耳標、防護用具等防疫物資的儲備、使用,確保免疫、撲疫、疫情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強制免疫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同時建立免疫反應補償機制,對因強制免疫反應造成死亡或流產的牲畜,予以適當補償。
六、防疫考核
篇5
正常人免疫力并不低
人們在認識上有誤區,容易感冒是自身免疫力太低了。其實,呼吸道感染增多和季節變化、沒有及時增減衣物、平時缺少鍛煉、經常熬夜,或者被周圍感冒人群傳染有關,和免疫力低關系不是很大。
通常,正常人的免疫力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這是身體的最佳狀態。只有自身患有糖尿病、腫瘤等疾病時,免疫功能才有可能被破壞,導致免疫力低下。大部分的人群,哪怕是老人,也不一定存在免疫力低下的問題。因此,換季時吃提升免疫力的保健品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沒有必要,如果濫用反而會對健康不利。因為這些蛋白進入人體一段時間后就會被排除掉,對于提高免疫力沒有什么意義。相反,經常注射反而會破壞自身的免疫系統。
聲稱能提升免疫力的保健品所含成分不明,有些含高蛋白物質,會加重肝腎的負擔。老年人肝腎功能下降,如果濫用反而對肝腎不利。還有些保健品含激素,實際上反而抑制免疫系統。因此,不提倡大家靠服保健品提升免疫力的做法。
只有當孩子反復出現感冒、肺炎或腹瀉,成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皮疹、發燒長期不退、關節腫痛等癥狀時,去醫院檢查免疫力低下時,才需要使用提升免疫力的藥物。千萬不要在沒有客觀依據的情況下,輕易判斷免疫功能低下。判斷免疫功能低下,要有反復、嚴重感染的事實,并具備血液免疫學檢查的證據。真正被醫生認定發生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極為少數。
免疫力太高也致病
既然正常人一般不存在免疫力低的問題,那么,提升免疫力,讓它更強一些是不是好事呢?其實,免疫力太高反而使身體再也沒有安寧之日。
免疫力并不等同于抵抗力。抵抗力包括免疫力、排異能力、修復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眾多能力,免疫力只是其中的一種。所謂的免疫力是指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入侵的病毒、細菌等異物、維護體內環境穩定的能力,同時還能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基因突變、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細胞。簡而言之,免疫力就是人體識別和清除“異己”的生理反應。
篇6
【關鍵詞】ANA譜;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R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661-01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267例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正常血清對照組血清抗核抗體譜結果
1.2 試劑 由歐蒙(德國)醫學實驗診斷有限公司提供,其生產的ANA譜試劑可同時
檢測血清中或血漿中的抗人Ul-nRNP、Sm、SS-A、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ds-DNA、PCNA、核小體Nukl、組蛋白His、核糖體P蛋白、AMA-M2等15種不同抗原的IgG類抗體。
1.3方法 全部病例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ml,靜置30min后,離心分離血清(3000r/min,10min),置-20℃保存待用。采用免疫印跡法進行檢測,嚴格按試劑說明書操作及判斷結果。
2 結果
自身免疫病是一類原因復雜、臨床表現多樣、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多為慢性病,任何年齡、性別均可發病,以女性為多見;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統,反復發作、慢性遷延。自身免疫病主要是由于機體的正常結構成分被相應的抗體或具有免疫效應細胞作用后引起的器質性、功能疾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所致,因此,自身免疫病患者體內往往存在多種自身抗體,而這些自身性抗體也成為自身免疫診斷的重要依據。這些自身性抗體種類比較多,最常見的如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 ANA)、類風濕因子(RF)、抗dsDNA、ENA多肽譜等,隨著病情的發展變化,這些自身性抗體也隨之而變化;同時,有些自身抗體不僅僅存在于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當中,也可存在于幾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因此,這些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和療效評價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138例自身免疫病患者15種常見自身抗體進行檢測,并對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探討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義與價值
3 討論
在血清檢查中常可出現兩者之間有交叉重疊現象。自身免疫性疾病產生了針對自身組織抗原的自身抗體或(和)致敏淋巴細胞,并發生了自身免疫應答這類患者有多項指標表現異常,SLE患者體內可以出現多種自身抗體,如抗ds-DNA、抗Sm、抗SSA抗體陽性等,且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腎臟受累]。以往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檢測以單項檢測為主,如果疾病不在活躍期,有些自身抗體低度低而造成假陰性,往往出現漏診現象,歐蒙醫學實驗診斷有限公司提供的血清抗核抗體譜檢測,可以同時檢測檢測血清中或血漿中的抗人UI-nRNP 、Sm、SS-A、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ds-DNA、PCNA、核小體Nukl、組蛋白His、核糖體P蛋白、AMA-M2等15種不同抗原的IgG類抗體。對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效果,并判斷預后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避免因單項檢測出現的漏診情況,具有互補性,從而提高了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確診率,。
綜上所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應同時檢測多種自身抗體,不同的自身抗體對某些自身免疫病診斷具有特異性,如抗ds-DNA和抗Sm抗體對SLE。抗Scl-70對PSS。抗Jo-1對PM/DM均具有高度特異性;而對于自身免疫病的篩查,則應選擇具有泛特異性的自身抗體如RF、ANA等。
參考文獻:
[1] Xin G,Zhao MH,Wang HY.Detection rate and antigenic specificities of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vasculitis[J].Clin Diagn Lab Immunol,2004,11(3):55
篇7
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s)是體內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異質性細胞群, 對維持免疫系統穩態起重要作用。特別是CD4+CD25+調節性T細胞在維持外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其數量減少或功能缺失可導致自身免疫病的發生。肝臟在生理和某些病理情況下處于免疫耐受狀態, 一旦天然免疫耐受狀態被打破, 發生針對肝組織抗原的免疫應答及異常自身反應, 造成靶組織損傷和炎癥, 便會發生自身免疫性肝病。近些年, 人們對CD4+CD25+調節性T細胞維持免疫耐受的機制及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作用進行了初步研究, 現就有關領域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CD4+CD25+調節性T細胞概述
調節性T細胞是指既可天然產生又可以經誘導而產生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細胞群, 包括Th3、Tr1和CD4+CD25+Tregs。天然調節性T細胞即CD4+CD25+Tregs, 占人和小鼠外周血CD4+T細胞5%~10%[1], 其表達的表面分子包括CD4、CD25(IL2Rα鏈)、叉頭樣轉錄因子Foxp3(foxhead box protein 3)、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TLA4)、糖皮質激素誘導的腫瘤壞死因子受體(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GITR)、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PD1(programmed death1)、趨化因子受體CCR4、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 TLR)、 淋巴細胞抗原復合體6(Ly6)、Neuropilin1及歸巢受體CD103等, 這些表面分子對CD4+CD25+Tregs的發育及功能活化起著重要作用[2]。CD4+CD25+Tregs通過細胞接觸依賴方式和(或)分泌可溶性細胞因子, 如IL6、IL10和TGFβ對效應細胞發揮免疫抑制功能[3], 在免疫病理、移植物耐受、防止自身免疫反應和維持機體免疫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1 CD4+CD25+Tregs功能的調節
1.1.1 Foxp3對CD4+CD25+Tregs的調節
Foxp3為叉頭樣轉錄因子家族成員, Brunkow 等[4]首次發現其與調節性T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密切相關。人類Foxp3基因位于Xp11.23, 由11個外顯子和10個內含子組成, cDNA全長1896 bp, 編碼的Foxp3蛋白Scurfin由431個氨基酸組成, 叉頭狀DNA結合域靠近C末端。Foxp3可通過下調IL2、TNF、GMCSF等細胞因子, 同時上調IL10發揮免疫抑制作用。通常認為Foxp3 mRNA及其編碼蛋白只特異性表達于CD4+CD25+Tregs, 但Morgan等[5]發現, 用植物凝集素(PHA)或抗CD3和抗CD28聯合刺激人CD25- PBMCs 24~40 h后, 其Foxp3 mRNA表達呈陽性。可見, Foxp3是否僅特異性表達于CD4+CD25+Tregs尚存爭議。
Foxp3基因缺陷或突變小鼠表現為淋巴細胞增殖病和各種自身免疫病, 而人類Foxp3基因突變可引起全面的免疫失調[6], 表現為內分泌疾病、腸病、X染色體性聯綜合癥(IPEX)。若阻斷正常小鼠來源的CD4+CD25+Tregs Foxp3表達, 則CD25、 CD45RB、CTLA4及GITR等表面分子表達水平下調, 抑制功能明顯降低; 而在高表達Foxp3的轉基因小鼠體內, CD4+CD25+Tregs細胞數量明顯增加。如果將正常小鼠的CD4+CD25+Tregs轉輸給Foxp3基因缺陷小鼠, 可防止自身免疫病的發生。以逆轉錄病毒為載體, 向CD4+CD25-T細胞轉導Foxp3基因, 可使其獲得CD4+CD25+Tregs細胞表型和功能[7]。Kim等[8]通過逆轉錄病毒向人白血病CD4+Jurkat-T細胞中轉導Foxp3基因誘導其產生了Treg表型與功能。由此可見, Foxp3不僅決定了CD4+CD25+Tregs的表型與功能, 而且可以賦予靶細胞以Tregs樣活性, 其作用可能是獨立的。
1.1.2 Toll樣受體對CD4+CD25+Tregs的調節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 TLRs)屬于在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家族成員, 能夠識別病原相關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如細菌、病毒、真菌和原蟲等。通常認為TLR介導的對入侵病原體特定結構的識別在啟動固有免疫的同時, 通過樹突狀細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細胞啟動適應性免疫。TLR幾乎表達于所有免疫細胞表面[9], 如幼鼠CD4+CD25+Tregs選擇性表達TLR4、TLR5、TLR7和TLR8, 然而TLR1、TLR2、TLR3和TLR6更廣泛表達于CD4+T細胞而并不僅限于CD4+CD25+Tregs。近年研究表明[10], TLR信號轉導參與了由自身抗原、 同種異體抗原和異種抗原導致的炎癥和免疫反應。
最近發現, TLRs的內源性配體, 如hsp60或其肽段p277作用于CD4+CD25+Tregs, 可通過TLR2信號轉導上調CD4+CD25+Tregs來下調適應性免疫應答[11]; TLR5的配體鞭毛蛋白可增強CD4+CD25+Tregs Foxp3的表達[12]; TLR8直接觸發CD4+CD25+Tregs引起其免疫抑制功能消除[13]; TLR9的配體CpG寡聚核苷酸聯合抗CD3單抗可誘導鼠CD4+CD25-和CD4+CD25+Tregs的增殖[14]。由此可見, TLR信號轉導可直接或間接調節Tregs在免疫應答中的免疫抑制功能, 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一種解釋是繼不同TLRs受刺激后Foxp3表達的上調或下調可能與Treg細胞功能改變有關, 而TLR信號轉導怎樣影響Foxp3表達仍需進一步研究。
1.1.3 細胞因子對CD4+CD25+Tregs的調節
細胞因子對CD4+CD25+Tregs的生成及功能發揮起重要作用。IL2、TGFβ、IL10等免疫調節分子可控制CD4+CD25+Tregs的生成。其他的免疫細胞, 特別是抗原提呈細胞(APCs)對CD4+CD25+Tregs的生成也起關鍵作用, 而細胞因子可調節APCs和CD4+CD25+Tregs之間的相互作用。CD4+CD25+Tregs組成性表達IL2Rα鏈CD25, 但不能生成IL2, 用抗IL2抗體中和并耗盡小鼠體內的IL2會導致小鼠發生自身免疫病, 同時伴有外周血CD4+CD25+Tregs數目減少[15], 表明IL2對于維持CD4+CD25+Tregs的穩定起重要作用。同樣, IL2受體缺陷小鼠也可發生系統性自身免疫病, 這種系統性自身免疫病類似于新生期胸腺切除而致CD4+CD25+Tregs缺陷的小鼠, 推測可能是CD4+CD25+Tregs上的CD25分子能夠與效應細胞競爭性結合IL2, 使效應細胞缺少生長信號刺激而無法增殖所致。
TGFβ最初被認為是調控T細胞增殖和發揮效應功能的負性調節因子, 后來發現它也可以促進CD8+T細胞的增殖并使CD4+和CD8+T細胞分泌更多的TNFα, 具有抗凋亡功能。研究表明[16], TGFβ可以誘導人類CD4+CD25-T細胞表達Foxp3, 在促進CD4+CD25+Tregs的增殖同時使Foxp3表達增加, 但僅對初始CD4+CD25+Tregs的誘導而言是必需的, 對于活化后的CD4+CD25+Tregs并非必需。Horwitz 等[17]發現, 部分中和IL2會消除TGFβ誘導的CD4+CD25+Tregs的抑制功能, 表明TGFβ單獨作用不能對CD4+CD25+Tregs起調節作用, IL2和TGFβ聯合作用可增強CD4+CD25+Tregs的抑制效應。近年Skapenko 等[18]報道了與IL4R結合的細胞因子, 如IL4和IL13可促進天然CD4+CD25+Tregs的生成。在體外, IL4和IL13可將人類CD4+CD25-初始T細胞轉化為CD4+CD25+Tregs, 但依賴于抗原特異性刺激和B7協同共刺激。
2 CD4+CD25+Tregs與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是三種主要的侵犯肝臟的自身免疫病。AIH主要造成肝細胞損傷, PBC主要破壞小膽管, PSC主要表現為中大膽管損傷, 他們均以出現自身抗體為特征。自身免疫性肝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主要認為是環境因素作用于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 導致天然免疫耐受被打破, 發生對自身抗原的免疫應答, 通過自身抗原敏感性細胞毒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和/或自身抗體依賴的細胞毒反應(ADCC)造成相應的靶組織損傷、靶細胞凋亡和壞死。人們已經注意到參與維持內環境穩定的細胞群, 如NK細胞、Th3、Tr1、CD8+CD28-、γδT細胞, 特別是CD4+CD25+Tregs可能與該病的發生發展有關。自身免疫性肝病在我國尚無明確的發病率報告, 據北京佑安醫院的統計, 6000例肝功能異常患者中, AIH患者84例[19]; 在檢測的3000例各種肝病患者中, PBC為52例占1.7%[20]。隨著對該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及臨床檢出率的增加, 已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
2.1 CD4+CD25+Tregs與AIH
AIH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肝臟疾病, 多累及青年女性, 男女比為1∶4, 以血清中轉氨酶水平增高, 外周循環中出現自身抗體, 高IgG球蛋白血癥和漿細胞浸潤肝組織為特征, 對免疫抑制治療有效, 組織學可見門靜脈周圍炎癥和肝界面炎癥。根據自身抗體特點將AIH分為三種, 1型AIH以抗核抗體(ANA)和/或平滑肌抗體(SMA)為特點; 2型AIH的典型抗體直接針對的是肝腎微粒體1型(LKM1)和/或肝細胞質1型(LC1);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體的出現被認為是3型AIH的特點, 但具有爭議的是有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體的病人并不存在明顯的臨床特征。Wiegard 等[21]發現, 在正常條件下, CD4+CD25+Tregs可以抑制肝細胞激活的CD4+T細胞, 而在微生物存在條件下, 肝細胞可以抵抗CD4+CD25+Tregs的抑制作用, 使免疫耐受轉為免疫應答。除CD4+T細胞外, AIH患者亦存在抗原特異性CD8+T細胞, 而CD4+CD25+Tregs在抑制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增殖和效應功能發揮的同時, 還可下調CD8+T細胞產生IFNγ、IL4, 由此可見, CD4+CD25+Tregs在AIH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Longhi等[22]對AIH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數量及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 發現AIH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數量缺失且功能受損; CD4+CD25+Tregs Foxp3的表達比健康對照低; CD4+CD25+Tregs與靶細胞直接接觸引起調節性細胞因子IL4、 IL10、IFNγ和TGFβ分泌增加, 而患者中TGFβ的分泌卻明顯低于健康對照。在AIH發病期, CD8+T細胞增殖能力非常顯著, 遠遠高于疾病緩解期和正常人, 而在藥物誘導的緩解期, CD8+T細胞反應性恢復正常, 這表明CD8+T細胞的超反應性可能參與肝臟損害。在疾病緩解期, CD4+CD25+Tregs能誘導CD8+T細胞產生更多的具有免疫下調功能的IL4, 因此, CD4+CD25+Tregs和CD8+T細胞在免疫應答的調節上發揮了協同免疫抑制作用。同時還發現, CD4+CD25+Tregs的增加并不影響靶細胞的凋亡, 但AIH患者CD4+CD25-T細胞自發凋亡減少, 這也可能與自身免疫的發生有關。
2.2 CD4+CD25+Tregs與PBC
PBC是一種慢性膽汁郁積性肝臟疾病, 多累及中老年女性, 男女比為1∶9, 抗線粒體(AMA)抗體陽性及高IgM球蛋白血癥為本病的重要特征。AMA針對的靶抗原主要是位于膽管上皮細胞線粒體內膜上的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E2亞單位(PDCE2), 常引起小葉間膽管損害。近年研究發現, PBC患者膽管損傷部位有大量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 而CD4+CD25+Tregs可以通過抑制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TNFα、IFNγ、IL6等細胞因子減輕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Lan等[23]發現,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數量低于健康對照, 外周血單核細胞和肝臟浸潤淋巴細胞CD4+CD25+Tregs比例低于丙型肝炎患者, 肝臟浸潤淋巴細胞中含有更多的PDC特異性B細胞, 說明肝臟中CD4+CD25+Tregs數量減少可能誘導自身反應性B細胞產生AMA。有趣的是, 他們在PBC患者姊妹中也發現了CD4+CD25+Tregs的缺乏, 提示基因水平上對CD4+CD25+Tregs數量的調控可能與PBC患者免疫耐受缺陷有關。Sasaki等[24]發現PBC患者膽管炎癥區CD4+CD25+Tregs數量增加, 增加程度與炎癥損害程度相關, 說明PBC患者外周血和肝內Tregs數量在反映肝損傷程度上的變化是一致的, 推測機體可能通過免疫調節使具有抑制作用的CD4+CD25+Tregs代償性增殖來增強對效應T細胞的抑制作用。
3 結語
人們對CD4+CD25+Tregs發揮免疫抑制功能的機制尚在探索之中, 其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也剛剛起步, 進一步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僅可以深入了解CD4+CD25+Tregs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作用特點, 還可以從新的角度探究自身免疫性肝病發病機制。例如, 在研究PBC患者Tregs的同時發現了該病在一級親屬中的遺傳易感性, 提示我們可能還存在新的免疫調節基因多態性。國外已經嘗試體外誘導擴增AIH患者的Tregs[25], 這為采用免疫療法重建自身免疫病患者體內免疫耐受以及新的治療藥物的研發指明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Sakaguchi S, Sakaguchi N, Asano M, et al. Immunologic selftolerance maintained by activated T cells expressing IL2 receptor alphachains (CD25). Breakdown of a single mechanism of selftolerance causes various autoimmune diseases[J]. J Immunol, 1995, 155(3): 1151-1164.
[2]Bruder D,ProbstKepper M,Westendorf AM, et al. Neuropilin1: a surface marker of regulatory T cells[J]. Eur J Immunol, 2004, 34(3): 623-630.
[3]Peng Y, Laouar Y, Li MO, et al.TGFbeta regulates in vivo expansion of Foxp3expressing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responsibl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diabet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13): 4572-4577.
[4]Brunkow ME, Jeffery EW, Hjerrild KA, et al. Disruption of a new forkhead/wingedhelix protein, scurfin, results in the fata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of the scurfy mouse[J]. Nat Genet, 2001, 27(1): 68-73.
[5]Morgan ME, van Bilsen JH, Bakker AM, et al. Expression of FOXP3 mRNA is not confined to CD4+CD25+ T regulatory cells in humans[J]. Human Immunol, 2005, 66(1): 13-20.
[6]Chatila TA, Blaeser F,Ho N, et al.Jm2 encoding a fork headrelated protein, is mutated in Xlinked autoimmunityallergic disregulation syndrome[J]. J Clin Invest, 2000, 106(12): R75-81.
[7]Hori S,NomuraT, Sakaguchi S. Control of regul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by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p3[J]. Science, 2003, 299(5609): 1057-1061.
[8]Kim JY, Kim HJ, Hurt EM, et al. Functional and genomic analyses of FOXP3transduced JurkatT cells as regulatory T (Treg)like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62(1): 44-50.
[9]Caramalho I, LopesCarvalho T,Ostler D, et al. Regulatory T cells selectively express tolllike receptors and are activated by lipopolysaccharide[J]. J Exp Med, 2003, 197(4): 403-411.
[10]Uematsu S, Sato S, Yamamoto M,et al. 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1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for Tolllike receptor (TLR)7 and TLR9mediated interferon{alpha} induction[J]. J Exp Med, 2005, 201(6): 915-923.
[11]ZaninZhorov A, Cahalon L, Tal G, et al. Heat shock protein 60 enhances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 via innate TLR2 signaling[J]. J Clin Invest, 2006, 116(7): 2022-2032.
[12]Crellin NK, Garcia RV, Hadisfar O, et al. Human CD4+ T cells express TLR5 and its ligand flagellin enhances the suppressive capacity and expression of FOXP3 in CD4+CD25+ T regulatory cells[J]. J Immunol, 2005, 175(12): 8051-8059.
[13]Peng G, Guo Z, Kiniwa Y, et al. Tolllike receptor 8mediated reversal of CD4+ regulatory T cell function[J].Science, 2005, 309(5739): 1380-1384.
[14]Chiffoleau E, Heslan JM, Heslan M, et al. TLR9 ligand enhances proliferation of rat CD4+ T cell and modulates suppressive activity mediated by CD4+CD25+T cell[J]. Int Immunol, 2007, 19(2): 193-201.
[15]Setoguchi R, Hori S, Takahashi T, et al. Homeostatic maintenance of natural Foxp3+ CD25+ CD4+ regulatory T cells by interleukin (IL)2 and induc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 by IL2 neutralization[J]. J Exp Med, 2005, 201(5): 723-735.
[16]Yamagiwa S, Gray JD, Hashimoto S, et al. A role for TGFβ in the gen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J]. J Immunol, 2001, 166(12): 7282-7289.
[17]Horwitz DA, Zheng SG, Gray JD. The ro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IL2 and TGFβ or IL10 in the generation and function of CD4+CD25+and CD8+ regulatory T cell subsets[J]. J Leukoc Biol, 2003, 74(4): 471-478.
[18]Skapenko A, Kalden JR, Lipsky PE, et al. The IL4 receptor alphachainbinding cytokines, IL4 and IL13, induce forkhead box P3expressing CD25+CD4+ regulatory T cells from CD25-CD4+ precursors[J]. J Immunol, 2005, 175(9): 6107-6116.
[19]趙艷, 閆惠平, 檀玉芬, 等.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體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斷及分型中的意義[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7, 15(4): 283-286.
[20]閆惠平, 莊輝, 劉燕敏, 等.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學特點分析[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5, 13(1): 12-16.
[21]Wiegard C, Frenzel C, Herkel J, et al. Murine liver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control suppressor activity of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J]. Hepatology, 2005, 42(1): 193-199.
[22]Longhi MS, Hussain MJ, Mitry RR, et al. Functional study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health and autoimmune hepatitis[J]. J Immunol, 2006, 176(7): 4484-4491.
[23]Lan RY,Cheng C, Lian ZX, et al. Livertargeted and peripheral blood alterations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 Hepatology, 2006, 43(4): 729-737.
篇8
關鍵詞 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畜禽免疫;方式轉變;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270-03
動物疫病是危害畜牧業和畜產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國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對動物疫病采取免疫為主的防控措施,并以《動物防疫法》規定,對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強制免疫。免疫是防控動物疫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1]。在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轉變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已成為動物疫控的重要任務。該文根據《動物防疫法》和國務院的相關規定,結合保山市動物防疫工作實際,對轉變畜禽免疫方式的意義、內容、目標、措施進行探討,以為推動動物疫病防控科學發展、保障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 轉變畜禽免疫方式的意義
1.1 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國外傳入或國內新發現的動物疫病已達30多種。目前,我國每年因畜禽發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幾百億元。國際上發生的瘋牛病等動物疫病對我國形成新的威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不僅給養殖業及相關產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直接威脅人類健康,打亂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周邊國家和地區嚴峻的疫情形勢對我國構成嚴重的威脅。自2010年以來,全球39個國家相繼發生口蹄疫疫情,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而緊鄰云南省的緬甸、越南又是重疫區老疫區,新傳入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新傳入的緬甸98譜系口蹄疫病毒傳播速度快,致病力強,致死率高[2]。國內疫情形勢也非常復雜,豬瘟、牛出敗等老的疫病尚未消滅,新的疫病又在增加,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短期難以根除,隨活畜禽及其產品流通量的增加,傳播病毒風險增加,羊痘、小反芻獸疫、仔豬流行性腹瀉傳入的風險正在加大,人畜共患傳染病如“奶牛兩病”、狂犬病也呈上升趨勢,動物疫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1.2 保山市動物疫控任務艱巨
保山市騰沖、龍陵與緬甸接壤,口岸眾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保山市動物防疫任務十分艱巨。畜牧業是保山市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柱產業,2011年末全市豬、牛、羊、禽存欄分別達296.01萬頭、68.67萬頭、47.5萬只、692.14萬只,畜牧產值達59.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7.14%。發展畜牧業最關鍵的環節是預防控制動物疫病,據2006—2011年的抽查,全市豬、牛、羊、禽平均疫病死亡率分別為2.06%、0.38%、1.33%、3.61%,較省下達畜禽死亡率控制指標3.00%、1.50%、2.00%、6.00%分別低0.94、1.12、0.67、2.39個百分點,疫病防控為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保山市畜禽存欄基數大,按照2011年畜禽存欄數計算,如果防疫措施不力,導致畜禽死亡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全市每年就要多死亡畜禽10萬頭(只),按現價計算,每年畜禽死亡損失就要增加近4 000萬元。如果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造成的損失將會更大。
1.3 加強畜禽免疫任務十分緊迫
長期以來,畜禽免疫以春、秋2季防疫為主,形成市、縣部門安排布置,鄉獸醫站組織村防疫員實施的免疫工作格局。隨著畜禽存欄數和病種數的增加,畜禽免疫任務成倍增加,繁重的免疫注射任務落到每村1~2名防疫員身上[3-4]。村防疫員是享受每月200~300元定補的農民技術員,文化技術素質參差不齊,在缺乏有力宣傳和有效監督的情況下開展免疫,免疫密度、質量難于保證。實踐證明,這種僅依靠村防疫員自覺實施的免疫方式投入低,效率低,可靠性差。保山市畜牧業正處在一個從量到質轉換的重要時期,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畜產品安全,加強畜禽免疫的任務十分緊迫。隨著畜牧業生產、加工、流通方式的改變,迫切要求轉變畜禽免疫方式。只有轉變畜禽免疫方式,才能克服老做法的不足,大力推進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構建牢固的免疫保護屏障,有效預防控制重大動物疫病,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共衛生安全。轉變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2 轉變畜禽免疫方式的內容
2.1 向動物防疫政府負總責方式轉變
動物防疫從業務部門大包干逐步向各級政府負總責的工作方式轉變。國務院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動物防疫工作負總責,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是動物防疫工作第一責任人”。應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要求,建立動物防疫責任制,真正體現動物防疫政府負總責。
2.2 向分片包干、責任到人防疫工作方式轉變
獸醫部門工作從一般性開會布置到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防疫工作方式轉變。落實部門保質量的工作責任制,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采取縣級分片包干鄉鎮、鄉級分片包干村,負責督促指導村級開展強制免疫工作,以及負責督促指導責任區內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按照程序開展畜禽免疫工作。
2.3 散養戶畜禽免疫向“集中免疫、整村推進”方式轉變
農村散養戶免疫從防疫員“單打獨斗”向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進”的免疫工作方式轉變。除一些邊遠山區外,在畜禽主產區、養殖密集區、壩區采取2~3個村組成一個由鄉、村、社干部和村防疫員組成的防疫隊,以“集中免疫、整村推進”的方式開展畜禽免疫,按照鄉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五不漏”的要求,規范開展畜禽免疫注射,提高免疫密度和質量。
2.4 規模養殖畜禽免疫向部門監督下按程序免疫方式轉變
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畜禽免疫從自發免疫向部門監督下按程序實施免疫方式轉變,即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在動物衛生監督指導下實施重大動物疫病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點聯系制度,實行標準化管理。
3 轉變畜禽免疫方式的目標
3.1 免疫密度質量達到農業部的要求
實現農業部要求“強制免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4個病種免疫密度常年維持在90%以上,免疫抗體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的免疫目標。
3.2 免疫反應率和反應死亡率控制在省農業廳的指標以內
實現云南省農業廳提出的在全省大力推進“動物免疫整村推進”,豬、牛、羊強制免疫反應率和反應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0%和0.2%以下的目標。
3.3 免疫檔案規范化建設達到省農業廳確定的目標要求
按省要求達到畜禽免疫檔案規范化管理程度達95%以上,其中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大戶達100%,散養戶免疫戶口冊發放使用達90%以上,整村推進示范鄉鎮獸醫站電子免疫檔案建立使用達100%。
3.4 畜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省農業廳下達的控制指標內
全市豬、牛、羊、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省級下的3.0%、1.5%、2.0%、6.0%以內。
3.5 動物防疫工作達到“兩個確保”的總目標
按照“預防為主”和“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 ”的24字防控方針要求,積極轉變動物防疫工作方式,全面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進”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模式和豬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三針兩點同步免疫”免疫方式,落實“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防疫工作責任制,確保全市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和重大畜產品安全事件。
4 轉變畜禽免疫方式的措施
4.1 切實加強對動物防疫工作的領導
在確保不泄密的前提下應加強對動物防疫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動物防疫社會公益性事業的認識。爭取政府對防疫工作的重視和支持,使政府成為動物防疫工作的組織者,成立動物防疫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落實防疫經費、召開動員會、協調相關部門、宣傳發動群眾和組織開展轄區內的畜禽免疫工作。
4.2 增加動物防疫經費投入
針對保山市動物防疫冷鏈體系不適應當前發展需求的實際,積極爭取實施冷鏈體系建設項目,使市、縣有與免疫任務相匹配的冷庫和冷藏運輸車,鄉村有相應的冰柜、保溫箱,確保疫苗冷鏈儲運質量。按照《動物防疫法》和國務院的相關規定,建議各級政府切實增加動物防疫經費投入,將畜禽免疫、疫病監測、疫情診斷及免疫反應死亡補償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證。
4.3 大力推進“集中免疫、整村推進”工作
按照云南省農業廳的要求,認真制訂工作方案,在全市大力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進”的免疫方式,堅持對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在動物衛生監督指導下實施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點聯系制度,實行標準化管理[5]。對農村散養戶因地制宜地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進”的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同時對新補欄、新增畜禽及時補針。扎實推進4個強制免疫病種的免疫工作,實現農業部提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密度常年維持在90%以上,免疫抗體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的免疫目標,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4.4 加強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效果監測
為檢驗免疫效果以及為免疫提供科學依據,市、縣區動物疫控機構應認真開展免疫效果監測。按照省農業廳的要求對口蹄疫、禽流感、豬瘟、雞新城疫免疫效果及時進行監測。牛羊口蹄疫、禽流感、豬瘟、雞新城疫在免疫21 d后,豬口蹄疫滅活疫苗在免疫45 d后,抽取血樣進行血清學檢測,凡免疫抗體陽性率達不到70%的,必須及時進行二次免疫。
4.5 不斷規范畜禽免疫技術
根據農業部的畜禽免疫計劃和免疫技術規范,以及云南省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方案,結合實際制訂保山市、縣區畜禽免疫方案和免疫技術規程,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強對縣、鄉、村各級防疫人員技術培訓。進一步規范疫苗儲存運輸、免疫注射、免疫反應治療等,不斷規范畜禽免疫工作,確保免疫效果可靠。
4.6 加強畜禽免疫檔案規范化建設
按照云南省農業廳的要求,加強畜禽免疫工作痕跡管理。市、縣鄉疫控機構按照全省統一格式建立完善疫苗調供臺賬及微機管理[6]。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大戶實施程序免疫和農村散養戶實施集中免疫的同時,認真建立全省統一格式的紙質免疫檔案,并在鄉獸醫站建立到村到戶的、全市統一的、具有自動匯總功能的電子免疫檔案,實現動物免疫工作痕跡管理規范化、現代化。
4.7 加強疫苗管理,杜絕疫苗浪費
農業部《獸用生物制品經營管理辦法》規定,國家強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農業部指定的企業生產,依法實行政府采購,疫苗款由中央和省級財政共同承擔。疫苗免費提供也導致管理松散,浪費嚴重。為減少疫苗浪費,保山市要求各縣區不將疫苗一次性地分發到鄉到村,而是采取縣級將到位疫苗數的80%分到鄉,鄉級將到位疫苗數的80%分到村,縣鄉各儲備20%,用于應急使用和調劑鄉村的余缺。同時加強疫苗使用情況的跟蹤調查,加強疫苗冷鏈儲藏運輸管理。
4.8 加強動物防疫隊伍建設
建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加強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和管理,積極協調進人指標,逐年招聘專業人員,為市、縣、鄉動物疫控機構補充新的力量。當前應根據云編辦〔2012〕16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加強鄉鎮畜牧獸醫站恢復建設工作,保持鄉鎮畜牧獸醫站穩定完整和隊伍穩定。同時,應加強動物防疫隊伍業務培訓、職業道德教育和技能考核鑒定,制訂村級動物防檢員管理考核辦法,配合省級搞好村級防檢員技能考核鑒定工作,不斷提高基層動物防疫隊伍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不斷改善村級防檢員待遇,發揮好村級防疫員在基層免疫中的主力軍作用[7]。
5 參考文獻
[1] 焦庫華.家禽重要疫病的防控思路[J].中國禽業導刊,2010(8):49.
[2] 姜新社,單既樂.禽病綜合防制的幾點體會[J].山東畜牧獸醫,2008(3):29-30.
[3] 于海泉,于爾松,李成,等.淺談禽病的流行特點和防制[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5(5):52.
[4] 杜元釗.試論我國養禽業疾病控制與國際接軌[J].中國禽業導刊,2002(22):19-20.
[5] 甘孟侯.我國禽病發生的現狀及診斷和防治中應重視的問題[J].廣西畜牧獸醫,1995(1):15-17.
篇9
2011年10月3日,對于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的家人來說,注定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日子。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這一天宣布,斯坦曼與另兩位分別來自美國和法國的科學家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令人萬分遺憾的是,就在消息宣布前三天的9月30日,斯坦曼教授已經與世長辭。由于諾貝爾獎頒發前并不會提前通知獲獎者,因此諾獎評委會成員之前都未能聯系到斯坦曼教授本人。而消息宣布后,斯坦曼教授的女兒才在父親的郵箱中發現了諾獎評委會的電子郵件。直到此時,大家才知道斯坦曼已經離開了人世,享年68歲。
斯坦曼教授是一名猶太人,1943年1月14日出生于加國蒙特利爾市。1963年,在麥吉爾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后,斯坦曼赴美深造,就讀于哈佛大學醫學院,并于1968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隨后,斯坦曼在著名的麻省總醫院完成了實習和住院醫師培訓。1970年,斯坦曼來到洛克菲勒大學,開始投身基礎醫學研究。
病原入侵,免疫反應
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寄生蟲等致病原。因此,免疫系統對于我們來說就尤為重要。漫長的進化歷程鍛煉了我們的免疫機能,使得人體能夠對千變萬化的入侵者做出反應。一般來說,免疫反應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種稱之為“固有免疫”,另一種則稱作“適應性免疫”或“獲得性免疫”。2011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正是授予了在這兩個領域內作出重要貢獻的三名科學家。美國人布魯斯?博伊特勒(Bruce Alan Beutler)和法國人朱爾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的研究領域在前者;斯坦曼的工作則主要在后者。
固有免疫反應
當有病原體試圖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就開始做出反應了。起初,皮膚會對入侵者產生屏障作用,黏膜則可分泌一些抗菌物質參與保護。當病原體突破了這些最初的防線后,結締組織內的某些白細胞和吞噬細胞就進入活躍狀態,表現為吞噬殺傷功能增強,分泌細胞因子大大增多,誘使感染區域產生炎癥反應,外觀上來看局部則會呈現出紅、腫、熱、痛等“發炎”的特征來。多數感染會在這些炎癥反應消退后被清除,而上述的這些免疫反應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也被稱為固有免疫反應。
適應性免疫反應
然而,在少數情況下,某些病原體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固有免疫反應無法將其擊敗,此時就需要人體的另一套反應機制――“適應性免疫”來發揮作用了。參與適應性免疫的主要是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他們能夠通過細胞殺傷、分泌抗體等多種形式來中和或清除入侵者。他們對各種各樣的病原體有著很高的針對性,并且會在一次反應后留下記憶,當今后再遇到類似的病原體時,適應性免疫反應會變得更快和更高效。這種“獲得性免疫”的特征也是疫苗發揮作用的原理所在。
發現免疫反應中的“哨兵”
在斯坦曼等人之前,有關免疫反應的上述過程已經被人們初步了解。不過,參與這些免疫反應的細胞究竟是如何識別入侵者的,兩種免疫反應之間如何溝通和調節的細節仍屬未知。斯坦曼的貢獻就在于發現了一種免疫反應中的“哨兵”――樹突狀細胞。1973年,斯坦曼報告了這種細胞的存在,并指出樹突狀細胞在免疫應答中的獨特地位。
簡單地說,樹突狀細胞的作用,就是“通報敵情”和“發動戰爭”。病原生物或腫瘤細胞等入侵者之所以能夠引起免疫反應,是由于這些罪犯往往帶有某種異于機體的特征,醫學上稱之為“抗原”。而在體內游弋的樹突狀細胞的任務,就是發現并攝取這些特殊抗原,并將其報告給適應性免疫反應的始動者――初始T淋巴細胞。初始T細胞將調動其他免疫細胞發生級聯反應,最終消滅入侵者。諸如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HIV感染等多個免疫過程均離不開樹突狀細胞的參與。樹突狀細胞的發現也為人們對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過激活此類細胞,能夠使免疫系統對某些腫瘤組織產生反應,從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斯坦曼關于樹突狀細胞的研究起初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然而他并沒有灰心喪氣。扎實的實驗和富有說服力的成果,使人們最終認可了樹突狀細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和激活T細胞的作用。
親身體驗研究成果
而關于樹突狀細胞的研究某種程度上也為斯坦曼本人帶來了益處。2007年,斯坦曼被診斷患有胰腺癌。在經歷了手術、化療等常規療法之后,斯坦曼為自己設計了實驗性的、基于樹突狀細胞的免疫療法。在眾人和他自身的努力下,胰腺癌這種兇猛的癌癥似乎也暫時低下了頭。要知道,患有胰腺癌的患者術后的平均生存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一年。
斯坦曼的成果為該領域開啟了一系列嶄新的研究方向。斯坦曼本人也早已名揚于世,人們認為他早晚會得到諾貝爾獎。就在斯坦曼去世前的一周,他還對自己的女兒開玩笑說,今年的諾貝爾獎即將揭曉,“我認為我應當堅持活到那個時候,因為一旦死了,他們將不會頒獎給一個死人,因此我必須堅持住”。誰料到此事竟一語成讖。
諾獎破例頒給去世的人
篇10
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湖南懷化 418000
[摘要] 目的 探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腎病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 該共選擇30例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腎病患者作研究對象,回顧臨床診斷及治療資料。 結果 該組選取病例行8~12周治療后,14例顯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無效,占16.7%。 結論 針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腎病患者特征,采用針對性方案規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
[
關鍵詞 ]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腎病;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a)-0105-02
[作者簡介] 梅國斌(1973.10-),男,土家族,湖南懷化人,學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腎內科腹膜透析工作。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AITD)包括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炎和Graves病,當有蛋白尿伴發時,臨床定義為AITD相關腎病。以膜性腎病病理類型多見,可能為甲狀腺微粒體抗原和甲狀腺球蛋白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外誘發原位免疫復合物形成,循環免疫復合物機制在部分病例中也有所參與,使腎小球受損,進而形成蛋白尿[1]。AITD相關腎病病理其它類型還包括新月體腎炎、系膜增殖性腎炎等,但尚缺乏足夠的研究。該病多數患者僅以輕度蛋白尿為臨床表現,極少可有腎病綜合征,多數無腎功能損害及高血壓,臨床表現與病理類型相關。該研究選擇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相關病例,對臨床診斷及治療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選擇研究對象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28~57歲,平均(39.2±2.3)歲,其中喬本甲狀腺炎2例,甲狀腺功能減退癥13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15例,以腎病綜合征為表現9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檢測24 h尿蛋白定量為0.16~5.30 g/d,其中呈腎病綜合征表現10例,白蛋白12.3~28.4 g/L,24 h尿蛋白定量3.6~7.9 g;輕至中度血壓增高9例;鏡下程度不等血尿15例。患者均自愿簽署該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機體其它系統嚴重疾患者。
1.2 方法
應用他巴唑(產品批號:961001)或丙基硫氧嘧啶(生產批號:100803-201002)治療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取甲狀腺片(批號850726)替代治療橋本氏甲狀腺炎或甲減。在針對AITD治療的基礎上,取糖皮質激素(生產批號:930907)治療22例,其中呈腎炎表現者13例采用潑尼松(生產批號:0204020)5 mg·kg-1·d-1,并取雙嘧達莫(生產批號:20031002)等藥物輔助治療,并依據患者機體情況行對癥支持;呈腎病綜合征表現9例采用潑尼松1 mg/(kg·d)治療。另8例因AITD癥狀不重,蛋白尿較輕,僅對癥支持治療。
1.3 效果評定
顯效:經藥物治療,血肌酐(SCr)異常者SCr水平降至正常,與治療前比較,尿蛋白陰性或定量減少>50%;有效:SCr異常者SCr水平治療后無明顯變化,與療前比較,尿蛋白陰性或定量減少25%以上;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
2 結果
該組選取病例行8~12周治療后,14例顯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無效,占16.7%。
3 討論
研究顯示,臨床上AIRD相關腎病多有甲狀腺疾病前驅病史,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或腎炎等,病理上呈膜性腎病改變[2]。甲狀腺疾病與蛋白尿屬一種或兩種疾病類型,具有深入研究價值。國外報道顯示,患者病發甲狀腺疾病后,有輕度蛋白尿伴發,可能為早期腎臟疾病表現。故甲狀腺疾病有蛋白尿且全身浮腫者,需對蛋白尿的變化動態觀察,及早做腎臟免疫病理學檢查,以明確診斷[3]。臨床在針對甲狀腺疾病單純治療時,尿蛋白數并未減少,還需取免疫抑制劑應用,才可發揮效果。AITD誘發的腎臟損害多表現為蛋白尿,但程度不一,部分可為腎病綜合征,部分僅為輕微蛋白尿[4]。有鏡下血尿伴發,較少見肉眼血尿,患者中多數無腎功能及高血壓損害,損害小管間質的程度較輕。有腎小球病變伴發的AITD,多見膜性腎病,也有膜增生性腎炎、系膜增生性病變等。
臨床目前在甲狀腺疾病與腎病綜合征相互獨立或互為因果的研究中尚存有爭論。國外研究[5]觀點為病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患者腎臟可能發生損害,因免疫復合物(由甲狀腺抗原介導)可沉積在腎臟,引發腎臟損傷。體內還有多種抗甲狀腺成分的抗體存在,如MCA、TGA,血清中可檢出循環免疫復合物和抗原。AITD相關腎病膜性腎病發生機制與腎小球基底膜外由甲狀腺微粒體抗原和甲狀腺球蛋白沉積,形成原位免疫復合物相關,患者中部分循環免疫復合物機制可能參與其中。表明異常的甲狀腺疾病免疫功能,為誘導繼發性腎病綜合征的因素。有文獻指出,針對Graves病患者,PTU可誘導P-ANCA相關性腎小球腎炎,有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民P-AN-CA陽性的腎臟病相關,甲狀腺功能相對紊亂,尤其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在相關性腎病P-ANCA陽性患者中多見。故需對抗甲狀腺藥物誘發的相關必腎病加以關注。且嚴重腎病綜合征血清T3和T4可能降低,為自尿中丟失大量蛋白相關,需與原發性甲減癥鑒別。需注意一般腎病綜合征FT4略偏高或正常,血TSH和FT3正常。而原發性甲減癥,FT3和FT4呈減少表現,血TSH升高。該研究甲減者均與原發性甲減癥符合,可將繼發于腎病綜合征的甲狀腺功能減退排除。
目前尚缺乏對AITD相關腎病的統一認識,甲狀腺切除、甲狀腺素替代治療、免疫抑制劑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均可能發揮治療作用[6]。當AITD有蛋白尿伴發時取狀腺素單純替代治療可能發揮效果,一旦有腎病綜合征出現,其臨床效果即下降,單純免疫抑制劑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也不能減少蛋白尿。故治療此病時,需在對AITD積極治療的同時,取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加用,以改善預后。有學者對比單行AITD治療的患者,取免疫抑制劑或糖皮激素加用,效果較為顯著[7]。該研究中,首先充分治療AITD,并針對腎炎綜合征患者加半量潑尼松,腎病綜合征患者加足量潑尼松應用,并取百令膠囊、雷公藤干多甙等藥物聯用,以對免疫功能起到抑制和調節的效果,腎臟病變得到盡快控制。采用潑尼松效果不理想者,可取CTX免疫抑制劑應用,以改善預后。該研究結果顯示,該組選取病例行8~12周治療后,14例顯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無效,占16.7%。
綜上,針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腎病患者特征,采用針對性方案規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
[
參考文獻]
[1] 姜玲,胡玲,黃慧鐘.實驗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動物模型的比較[J].實用臨床醫學,2010,11(3):7-8.
[2] 肖復茜.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11,17(11):1555-1557.
[3] Ozbek MN,Uslu AB,Onenli-Mungan N,et al.Thyroidperoxidase gene mutations causing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in three Turkish farnilies[J].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9,22(11):1033-1039.
[4] 張海濤,張文富,張曉軒.良性甲狀腺疾病手術方法改良及療效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1.18(6):78.
[5] 王慧,李廣宙,李洪忠,等.313例甲狀腺關病核素顯像的回顧性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1,28(28):15-16.
[6] 黃建萍,張敬京,宗媛華,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伴腎小球腎炎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5):305-308.
[7] 周秀華.核醫學診斷和治療甲狀腺癌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