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語言學范文

時間:2023-04-07 00:3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用語言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應用語言學

篇1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 隱喻研究 紅樓夢 人物隱喻

應用語言學隱喻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從傳統觀念來看,所謂隱喻,本身是基于語言的相似性而出現的一種語言現象,是一種寬泛的修飾性語言,從其本質來看,主要是強調概念資源對于語言產生增強理解的影響。從語言角度來說,隱喻除了具現化在各種使用過程中外,最重要的是貫穿在了人類思維過程的始終。曾有語言學家提到過,隱喻是語言與概念系統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但是從隱喻的翻譯角度而言,它是多種因素交互而成,包括社會背景、文化風氣、語言特點、語境、人類思維等,在多種因素的交互影響下,才共同作用成了隱喻這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從研究及應用的角度來看,傳統的隱喻觀及認知性的隱喻觀都不足以揭示其理解和翻譯的規則,所以,從研究意義較強的應用語言學角度出發研究隱喻,對于理解和揭示其規則具有重要意義。在前些年,很多學科(諸如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內都有研究隱喻的熱門現象,但是在應用語言學領域中,相對來說還是稍顯貧乏一些的。所以,從傳統與認知角度的隱喻觀出發,結合應用語言學特點,在以人類思維認知為基礎的前提下,通過對隊中語言因素(語境、文化、社會背景、交際目標等)的研究,完成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觀察其在真實語言翻譯中的應用。

此次應用語言學的隱喻研究范例為《紅樓夢》的英譯。《紅樓夢》作為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座豐碑,文化魅力深厚,其英譯也層出不窮。《紅樓夢》中大量特殊隱喻的應用,讓這部作品的審美價值與文化色彩更為濃厚,其中隱喻的英譯也是衡量作品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在眾多譯本中,筆者選擇由楊憲益夫婦和英國學者大衛·霍克斯所完成的譯本,在學界,其也被公認為古典文學譯作的典范,相信對于筆者隱喻的翻譯研究是很好的語料基地。

《紅樓夢》的隱喻英譯方法探析

此次對于《紅樓夢》的隱喻英譯研究,從應用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對于拓寬研究視野,提供新視角有著很好的積極作用。以楊憲益夫婦和英國學者大衛·霍克斯所完成的譯本《紅樓夢》中隱喻的翻譯例子為基礎進行分析,在應用語言學的指導下進行分層研究,分析隱喻的理解和翻譯是如何實現的。

隨著翻譯發展規模及派別的增多,翻譯活動的焦點越來越多地聚集到歸化與異化之爭中。所謂異化,是指以源語言文化為歸宿,保留源語言文化的特有表達方式并把它輸入到目的語文化中去。從異化的角度來說,翻譯既是再現作品文化內涵與精神風貌的方式,也是一種讓讀者了解異國文化與異域風情的交流手段,可以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表達方式。在異化翻譯過程中,翻譯者要盡量避免文化之間的沖突,減少因跨文化交流而產生的誤解,將源語言文化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在目的語言文化上的移植,將其文化內涵與意義充分融入到目的語言文化中,實現最大程度的再現。所謂歸化,是指以目的語言文化為歸宿,盡量使用目的語言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表達方式與文化內涵,通過讀者所熟悉的本國語言文化習慣來實現作品內容的傳達,力求原語言文化能夠在目的語文化中得到另一種方式的再現。可以說,歸化的翻譯過程其實是源語言文化與目的語言文化之間的一次文化等值轉移過程,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化觀去理解譯文的內涵,從這個角度來說,讀者的接受力是歸化翻譯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

單純以《紅樓夢》這個書名為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紅色是一種特殊的顏色,它代表著喜慶、吉祥、熱烈之意,可以代表顯赫的富貴身份,也可以用來表達女性的美,諸如紅妝、紅顏、紅粉、紅袖等,對于國人來說,單單看到一個紅色,就能聯想到其背后的多種隱喻,諸如地位、富貴、愛情、憤怒等,但是英語中對于紅色的理解卻多為恐懼、危險、血液、憤怒等含義,二者在文化差異上極大。書名“紅樓夢”中的“紅樓”在古代文化中代指富貴人家的閨房,其內涵具有富貴、繁盛、顯赫之意,而且古詩有云“洛陽無限紅樓女”、“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褥”等寓意了紅樓這個詞背后的特殊文化內涵與美學概念,但是在英國文化中,紅樓就只是紅色的房子而已。以楊霍二人為例,楊憲益采取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其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源文化的內涵與意象,但是對于西方的讀者來說,在不了解中華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理解書名中的隱喻,也無法實現完全的移植,對于原著所要體現的虛幻寓意及警示意味可謂是摸不著頭腦。從西方讀者的角度來看書名,很可能就只是理解為在紅色的房子中所做的夢,傳達出的大概也只是一種浪漫的情調,原著名所具有美學詩化概念可以說是完全聯想不到。楊憲益在翻譯內容中,也忠實地再現了紅色的各種文化內涵與文學意義。英國漢學家、翻譯家霍克斯(Hawkes)所采取的是歸化的翻譯策略,他的書名翻譯為《The Dream of the Stone》,完全避開了原著中紅樓的隱喻與文化內涵,雖然提升了讀者的接受性,避開了英語文化中紅色的貶義聯想,但是卻也喪失了其背后值得玩味的美學概念。尤其是《紅樓夢》中廣泛出現的紅色寓意,在霍克斯歸化策略的翻譯下,紅色全部被轉變為了英語中另外一些代表高貴、顯赫、積極含義的綠色和金色,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無奈。不管歸化抑或異化,終歸是為隱喻翻譯服務,無高低上下之分,筆者也覺得隱喻翻譯需堅持楊戴的精神,讓讀者逐漸適應。

隱喻翻譯案例剖析——以人名隱喻為例

接下來從楊憲益夫婦和英國學者大衛·霍克斯所完成的譯本《紅樓夢》中人名隱喻的翻譯例子出發,探究其中的人名隱喻的含義及翻譯,進行分析,探索其隱喻翻譯的策略。

雖然中英文名字在構成上相同,但是結構卻大相徑庭。中文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英文姓名則是名在前姓在后,或者是名加上中名加上姓所組成的三重結構,在翻譯時,就要考慮到二者相異的文化習慣。《紅樓夢》的人物命名歷來是紅學中一個被深刻探討的話題,曹雪芹在人物命名中所暗含的隱喻也是加強對其身世、性格、命運理解的輔助手段,其對姓名隱喻藝術的使用極為成功。曹雪芹的人名隱喻主要有三種方法:諧音法、典故法、職業法。諧音法是很多人物命名的主要方法,其諧音或取感嘆、或取諷刺、或取暗示之意,例如:甄士隱——真事隱,賈雨村——假語村,馮淵——逢冤,秦可卿——情可輕,秦鐘——情種,詹光——沾光,卜固修——不顧羞,賈化——假話,單聘仁——擅騙人,甄英蓮——真應憐等。這些隱喻要么取諷刺之意,要么暗示人物命運,要么點名人物特點,功能各不一樣,可以說是諧音法的妙應用。典故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眾多女性人物身上,例如賈迎春其名取“迎春且薄妝”之意,林黛玉之名取晏幾道《虞美人》詞:“樓中翠黛含春怨,閑倚欄桿見。遠彈雙淚惜香紅,暗恨玉顏光景與花同。”史湘云取自(唐)張籍的《楚妃嘆》“湘云妝起江沉沉”。這些都是古代文學上的著名典故。職業法主要是為了區分作品中眾多下人所作,例如賈府四位小姐的丫鬟取自“琴棋書畫”作抱琴、司棋、待書、入畫,寶玉的小廝焙茗(茗煙)、墨雨、引泉、挑云、鋤藥、掃紅、伴鶴,與端茶、研墨、灌水、種藥、掃花、戲鶴有關。

楊憲益主要使用音譯法,即用于拼寫中文普通話的羅馬拼音系統,也稱韋氏拼音。人物姓名主要如:賈政叫Hia Ching,薛蟠叫Hsueh Pan;薛寶釵叫Hsueh Pao chai,賈雨村叫Chia yu-tsun,甄士隱叫CheIl Shih yin等,對于外國讀者來說,不僅不解其意,而且非常拗口,對于理解人物性格的命運毫無助益,雖然楊憲益在后面加了備注,但是做法繁瑣,對于《紅樓夢》這本長篇小說是不太合適的。相較之下,霍克斯兼用音譯法與意譯法,階級地位高的使用漢語拼音音譯法,例如:Dai-Yu,Bao-Yu,Bao-Chai,Wang-Xifeng,ZhenShiyin,Lady Wang等,避免了韋氏拼音的弊端。對于各種職業人員的翻譯則采用了意譯,例如王熙鳳夫婦的丫頭平兒,英文翻譯Patience(耐心),取其溫柔耐心的性格,賈母的丫頭鴛鴦英文翻譯Faithful(忠誠的),取其對柱子忠心耿耿的意思,賈母的丫頭傻大姐英文翻譯simple(簡單的),取其頭腦簡單、不諳世事之意,寶玉的丫頭晴雯英文翻譯Skybrigm(天空明亮),取其“心比天高,身為下賤”之意,這些翻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更有利于他們理解人物性格和命運,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但是對于國內讀者來說,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云里霧里了。再說賈府小廝們的命名,王熙鳳與賈璉的四個小廝豐兒、興兒、旺兒、隆兒,其英文名分別是Felicity(幸福,幸運)、Joker(大王;說笑者)、Brightie(光明)、Rich(富裕),雖然在翻譯上與原本的中文語義稍有偏離,但是基本上抓住了人物命名的本意,即取其興旺發達、家庭幸福的美好之意。可以說,這些翻譯更好地促使讀者對于原著人物代表意象的理解,對于實現源語言文化到目的語言文化的內涵轉移、文化等值有著一定的益處。

小 結

隱喻的語言學應用根植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語境與語言特點之中,加強應用語言學之中的隱喻研究,對于拓展其在語言應用上的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道明.隱喻與翻譯: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

[2]陳剛,胡維佳.功能翻譯理論適合文學翻譯嗎?——兼評《紅樓夢》詠蟹詩譯文及語言學派批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

[3]梁穎.《紅樓夢》“癡”字在霍克斯英譯本中的再現[J].海外英語(中旬刊),2011(2).

[4]付鳴芳.《紅樓夢》人物語言的評價意義與翻譯——兼析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人物語言翻譯策略[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5).

[5]鐘曲莉.《紅樓夢》中的空間隱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2).

[6]耿麗敏,王斌.空間隱喻分析——以《紅樓夢》中上、下、高、低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7).

[7]Frank Huang(trans).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篇2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 選題 綜述

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選題為觀察角度,基于對專著的閱讀和對CNKI相關文獻的檢索,回顧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本體問題,探討其研究領域,就研究選題展開討論。

一、應用語言學的本體問題

應用語言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應用語言學是指把語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其他研究領域的各種問題,而狹義的應用語言學則是指語言教學, 特別是第二語言教學或外語教學。

語言學分為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但應用語言學并不僅僅是“(理論)語言學的應用”,而是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學 (即普通語言學) 的應用”,又包括“語言的應用”, 同時也包括“語言本體和本體語言學的應用”,應用語言學是這三者的有機整合。應用語言學在分析語言和語言學應用中的現象和問題過程中,形成了應用語言學自己的理論。于根元等提出了如層次理論、中介理論、交際理論、動態理論等一系列的應用語言學理論。

應用語言學在與其它學科結合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語言教學、語言政策與計劃、語言通訊研究、專業用語、語言治療、詞典編輯和機器翻譯等。

二、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綜述

我國在應用語言學這個研究領域的研究,就要找到應用語言學與我國的社會需要的結合點。但顯然,對這門學科的研究還遠沒有充分而完全地展開。然而,由于英語對于我們僅僅是一門外語,我們缺乏充分的進行語言研究的環境,因此,要在這些領域獲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并非易事。但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應用語言學在語言教學(二語習得)方面還是取得了很豐碩的成果的。除此以外,在以下幾個方面也有所建樹:

1.語言政策與規劃。在國際學術界,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早已成為應用語言學的重要的研究領域,該領域在過去幾十年中出版了大量學術專著。近年來,我國的語言政策及規劃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通過CNKI檢索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13年,有關“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呈倍數增長。2014年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創辦了《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雜志。這本雜志是國內第一種以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學科名稱命名的專業刊物,目前為半年刊,常設欄目有語言規劃研究、語言政策國別研究、語言政策與規劃學科建設、語言生活、語言理論、書刊評介等。

2.詞典編纂。《英漢大詞典》(第二版,陸谷孫主編)于2006年出版,在釋義、舉例等方面都有較大修改,增收新詞8000余條,反映了英語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二版在工藝方面也比第一版有較大改進。第二版嚴格遵循描寫主義原則,避免主觀做出優劣判斷。同時,編纂過程中應用了先進的詞典編纂軟件及詞典數據庫,提高了詞典的質量。當然,與英語國家的一流出版社的詞典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體現在我國基于計算機的語料庫在雙語詞典編纂中應用得不夠廣泛和深入。

3.機器翻譯。我國機器翻譯研究始于1956年。1959年,我國機器翻譯方面的學者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機器翻譯試驗。至今,已出現了四種機器翻譯系統: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基于實例的機器翻譯、基于統計的機器翻譯和混合式機器翻譯。這幾種機器翻譯系統總的來講各有所長。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系統翻譯符合規則的句子較為擅長,翻譯效果較好;基于統計的機器翻譯系統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夠自動地在語料庫里進行語言提取。總的說來,機器翻譯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現在仍需要人與系統的配合,尤其體現在基于段落乃至篇章的翻譯方面。

三、基于狹義應用語言學的研究選題綜述

就狹義應用語言學,即語言教學/二語習得而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研究成果豐碩,研究選題范圍廣且有一定深度,主要包括:

1.外語教學研究:涉及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課程評價和教學理論和測試研究等方面。語料庫在教學中的應用成為亮點,語料庫軟件和檢索技術得到一定應用。進行教學的研究;對教學理論在教學上的運用研究越來越多,涉及的理論主要有多

2.二語理論研究:所涉及的二語理論非常廣泛,主要包括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支架理論、元智能理論、原型理論、圖式理論、關聯理論、功能理論等。有一部分文章針對特定理論進行了分析、應用或質疑,促進二語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個體差異研究:個體差異研究包括學習動機研究和自主學習能力研究,大部分屬于調查類型,目的是調查學習者的差異,對學習者個體差異和語言學習結果之間進行均值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對學習風格、觀念、情感、記憶、個性等的研究較少。

4.學習策略研究。學習策略研究主要是分析學習者學習策略應用情況。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以及對聽力、寫作等具體技能策略。但缺少對學習過程和原因深層次探討。

參考文獻:

[1]戴煒棟.中國二語習得研究歷史、現狀及前瞻[J].外國語,2005.

[2]王立非.國外第二語言寫作研究的現狀與取向[J].外語界,2009.

篇3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 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研究

近年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逐漸加快,作為世界各國通用的語言,英語的地位變的越來越重要,所以,各大高校都將英語教學作為了工作的重點,其根本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充足的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也是為了使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其實,英語是一門語言類的課程,它還具有工具性、知識性的特點,在教學時一定要體現學生文化內涵。本文主要在應用語言學的視角下,對英語文化導入教學進行了重點分析,有利于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我國英語教學的現狀分析

對于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來說,大部分的學生都缺乏一定的學習興趣,甚至有的學生認為他們英語學不好,是愛國的體現。由此可見,如果教師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英語課程的教學,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反感,在成績不及格時也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導致學生學習了很長時間的英語,仍然只能理解最簡單的幾個單詞。其實,與漢語相比,英語的文化內涵并沒有那么深奧,而且英語所蘊涵的文化是非常吸引人的,比如好萊塢的電影,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資源。但是,教師在教學時卻不懂得應用,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講解,將考試作為最終的結果,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在應用語言學視角下,教師一定要改變英語教學的策略,不然教學效率應用得不到提升。

二、應用語言學視角下文化導入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1.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影響。從應用語言的角度入手,英語聽力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英語和漢語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學生在聽力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根本。目前,大部分學生由于受到思維和習慣的影響,在分析一些聽力材料時經常會存在誤解,不利于聽力能力的提升。如:A:I won’t have dinner with you today.B:why?A:I have to work overtime today.在這組對話中,其中的單詞我們可能都認識,也能了解大概的內容,但是有的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還是會出錯。因為學生認為overtime是久而久之、隨著時間流逝的意思,將其與work放在一起,有的學生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這其實是加班的意思,如果學生不能掌握這種固定形式,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不利于學生聽力能力的提升。

2.對英語口語教學的影響。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口語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現階段我國的學生大部分都存在啞巴英語的情況,就是會寫、會聽,但是不會說,也有的是不敢說。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進行英語的表述時,不僅要求學生對詞匯重點掌握,也要對語法進行了解,還有就是會受到民族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的影響,如果不能對文化的導入引起重視,會對英語口語的學習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我們中國人在兩個人見面時,都會互相問:吃飯了么?這是受到了歷史的影響,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但是外國的其他國家在見面時不會這樣問。另外,就是問女性年齡的問題,西方國家大多數也不會直接詢問。

3.對英語翻譯教學的影響。在進行英語的翻譯時,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翻譯,并不是按照單詞的含義進行機械式的翻譯,所以說,這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要將外國的文化背景與英語翻譯教學充分結合。如,在英語教學中,“please”一詞是比較常見的,學生通常會將其翻譯成“請”,但是,在外國的交流中,如果情況非常緊急,也可以翻譯成“求你”的意思。由此可見,文化導入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在英語教學綱要中指出,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時,一定要正確運用語法和短語,并且要在語言表達習慣和應用習慣的基礎上,將外國國家的文化融入其中。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寫作時都不了解英語中固定的用于以及表達習慣,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生經常會寫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基于這種現象,文化導入就顯得更加重要,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培養學生的英語習慣,使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英語文化。

三、應用語言學視角下英語文化導入教學的具體策略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1)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在新課程改的不斷實施下,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性比較重視,而且還要加強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情況等來進行文化導入課程的設計,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文化導入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B,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通過對某個學校的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大約有40%的學生對英語文化感興趣,認為一般的有60%,可見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不是十分感興趣,所以在學習時自然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要想提高文化導入的質量,一定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采取各種教學方式進行文化的導入,從而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水平。

2.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1)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進行英語文化的導入教學時,一定要轉變教師的觀念,創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充分符合應用語言學視角下的需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文化教育引入到語言教學中,從而起到培養學生語言綜合應用的能力。另外,應該大量引進外籍教師,這樣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會體現出一定的優勢,會不自覺的融入英語文化,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而然就接受了英語文化教學。再有,教育部門應該對英語文化導入教學引起重視,加強英語教師的培訓,對教師的表現進行有效的考核,從而創建一支優秀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教學。

(2)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目前,英語教學仍然采取傳統形式下的教學模式,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符,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英語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師必須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采取實踐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應用語言學的視角下提高自身的英語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從而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進行訓練。

3.獲得教育政策的大量支持。在英語文化導入教學中,一些教師認為在大綱中沒有給出明確的要求,也沒有制定相應的制度,可見,政府對英語文化導入教學沒有投入更多的支持,在一些教育政策中也沒有涉及到文化教學的相關內容。因此,我國教育部門應該積極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制度,加強對英語文化導入教學的規范,使其在應用語言學的視角下提高教學質量,與相應的考試制度積極配合,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門具有實用性特點的語言,英語不僅承擔起溝通和交流的重任,它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產物,所以說,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應該與本國的文化密切相連,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文化的導入,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爭偉.應用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文化導入教學[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131-132.

[2]劉軍,黃世霞.應用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文化導入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10:166-167.

[3]顧冠男.應用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文化導入教學的實踐嘗試[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2:157-158.

[4]周健.基于應用語言學視閾下的英語文化導入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2:114.

篇4

日語學習中詞匯的學習伴隨始終,而詞匯中的慣用語又被認為是最難掌握因此也是最難習得的部分。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出發,對日語慣用語的習得進行一番探討。

一、認知語言學簡介

認知語言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語言及其結構受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所制約,因此認知語言學就被定義為是“一個以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以及我們感知這個世界并將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為基礎和依據來進行語言研究的語言學流派”(王麗,等,2008)。翟東娜(2006)指出,雖然對認知語言學做研究的學者眾多,研究的角度也較多樣,但具有共性的是探求語言與人類認知活動之間的關系,是語言與人類基于自己的經驗而形成的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其研究的對象是語義、句義和語篇的意義等。

二、認知語言學與日語教學

隨著對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成果也不斷地被應用到外語教學中來。認知語言學為日語教學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學習日語不單是對日語語言規則的死記硬背,它更是學習者的一種認知活動。通過檢索期刊,我們可以發現,認知語言學對我國日語教學研究產生的最大影響,便是人們從中認識到應運用語義學的原理來對日語中的多義詞進行研究,其中運用較多的理論有原型理論、意象圖式、隱喻概念、事態把握理論和相互主觀化原理等,涉及的詞類有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名詞當中的人體詞最多。從認知語義角度進行研究,能更有效地理清日語一詞多義中的各個義項的語義擴展軌跡,從而使日語學習者可以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

三、認知語言學在日語慣用語教學中的應用

在人身體的各部位中,“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頭”一詞在語言使用中就呈現出其多義性。本文將選取日語中“頭”的慣用語來進行認知語義分析,以期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討論之前,我們先明確下列幾個概念。

1.慣用語及本文由收集整理人體詞匯中的慣用語

慣用語是指在人們在生活中形成的簡潔且能表示特定意思的詞組或短句,而人體詞匯慣用語則是用以表示人的身體各部位的詞組或短句。如果說慣用語是一個整體的話,那么人體詞匯慣用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據統計,人的身體詞匯中的慣用語在整個日語慣用語中所占比例能達到20%以上。

2.隱喻和轉喻

隱喻和轉喻均來自于修辭學。隱喻和轉喻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其中對隱喻的研究和應用則更多些。從目前的研究看,它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手段,更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籾山(1997)認為:隱喻是指用不同認知域中的具有相似性的一個事物對另一個事物或概念的映射,轉喻是同一認知域內兩個具有鄰接關系的事物或概念間的映射。

3.日語慣用語教學現狀

人體詞匯慣用語是日語慣用語中的一部分,并且因為它在慣用語中所占比例較大,所以對人體慣用語的學習和應用就成為日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回避使用慣用語的現象十分普遍。對于較復雜的慣用語,學生們通常都會采取變通的或者是簡單的表達方式加以表達。這樣,不但不能講出地道的日語,對于交際也會起到阻礙作用。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都將重點放在對語法和篇章結構的講解上,即使講解慣用語,也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參照教材或字典上的釋義對之進行翻譯。針對教學中的這些問題,本文擬從認知語義學中的隱喻和轉喻的角度出發,以人體詞匯“頭”及其慣用語為例,探索其語義擴展規律,將看似紛繁復雜的日語慣用語簡單化、系統化,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

4.日語中“頭”的認知語義分析

認知語義學認為,詞匯的語義擴展是通過隱喻和轉喻等手段從其基本語義向其他語義擴展的,因而也是將人的認識范疇化和概念化的結果。下面,讓我們來具體分析“頭”及其慣用語的語義擴展。

國語大辭典中對“頭”的定義如下:

(1)人や動物の首から上の部分。特に、顔をのぞいた、內部に脳を含む部分(人和動物從脖子往上的部分)。

(2)物の上部·てっぺん。また、物の先端(物體的上部,或者物體的前端)。

(3)かみの毛(頭發)。

(4)頭脳·心のはたらき。ものの考え方。心(頭腦,心的功能,考慮問題的方式)。

(5)順序の一番目。また、いちばん上に立つ人。かしら(最開始,頭領,頭目)。

(6)人の數。人數。頭數(人數)。

(1)指“人和動物從脖子往上的部分”,是人們對“頭”的最初的認識,其意義最原始、最基本,其他解釋都是根據這個最原始、最基本的解釋而來的,即“頭”的含義向外展開的結果。(2)是根據人或動物的“頭”的相似性,通過隱喻將之映射為空間位置或具體物體的頂端、上部。(3)義為頭發。頭發長在頭上,即可以被理解為頭發是頭的一部分,這符合部分-整體的轉喻原則。(4)義指頭的功能。“頭”是人的思維器官,是大腦的儲存所。我們通過大腦對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大腦進行思考和記憶,所以也常用“頭”來表示頭腦和腦筋。這同樣是通過部分與整體的轉喻來映射的。(5)為“頭領”或“頭目”之意,可以被理解為是從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來講的,是站在上邊的人(上に立つ人)。這同“頭”位于人或動物身體的最上部有相似性,是隱喻映射。(6)帶有轉喻特征。“頭”是人體的重要部位。把“頭”作為統計或計算人或動物的計量單位,通過查點“頭”的數量就可以知道人或動物的數量。這是對部分代替整體的轉喻思維模式的運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1)為其基本意涵,其他5項均為其擴展意涵。其中的(2)和(5)為隱喻,(3)、(4)、(6)為轉喻,其語義擴展模式大致是人體各部位的最上端→空間位置→社會地位→量的單位→功能。

5.“頭”在日語慣用語中的語義擴展

下表所列是日語中“頭”的慣用語。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表中所錄的12條慣用語中,其擴展模式屬于轉喻映射的有8個,屬于隱喻映射的有4個。另外,研究表明,對人體詞匯的慣用語,其語義擴展的模式分為三個層次,即人體狀況、精神現象和情感狀況。

下面,讓我們再結合實例來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慣用語語義的變化。

例1:落第生の悲しさで、義夫は學校ではいつも、うしろにひっこんでいた。面と向かってけいべつするものはないけれども、みんなの前ではなんとなく、あたまがあがらなかった〔山本有三·真実一路〕。

此句從字面上的抬不起頭引申為自己處于弱勢,覺得自已和對方相比,在能力上不能和對方對等。因此可以認為, 由“自己處于弱勢”這一原因引出了“抬不起頭”的結果,屬于原因-結果的轉喻映射方式。

例2:彼は頭がいいから、ちょっと言えばすぐわかる。

此處,“頭”的意思為思考力,意為頭腦聰明的意思。思考能力是頭腦的功能之一,思考功能和全部功能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屬于轉喻映射。

篇5

[關鍵詞] 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式,是進行文化傳播的有效渠道,電影字幕翻譯則在這種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字幕翻譯是指在保留影片原聲頻不變的情況下將源語言翻譯為目的語言使其出現在屏幕下方的文字,是對電影信息傳遞在視覺上的一種補充。在跨文化的交際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導致英文電影的原字幕對白與我們所翻譯的字幕之間存在偏差,因此,如何在字幕翻譯時既要保持原影片的語言風格,又要力求簡明易懂,真實傳遞影片的文化內涵,是作為譯者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的語言特點

影視語言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與書面文學語言有著明顯不同之處,因此,電影字幕翻譯不能只是單純的文字翻譯,還要以其語言特點為基礎,在語言風格上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清晰簡潔,連貫流暢,盡量和源語言文化風格保持一致。

(一)口語化的特點

影視語言絕大部分都是由人物對白構成,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字幕翻譯要遵從其口語化的語言特色。所謂口語化就是指字幕翻譯不僅要文字連貫流暢,還要貼近生活,演員或者人物的對白都是日常用語,而且要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例如,在電影“Forrest Gump”中,“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a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我和珍妮形影不離。又如在“The Lion King”中,“I laugh in the face of danger.”越危險就越合我心意。此外,英文電影中經常會有大量的俚語和粗俗語,字幕翻譯時應更為注意使其口語化,如in hot water (有麻煩),go up in smoke (成為泡影),Damn it,shit,fuck等。

(二)大眾化的特點

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媒介,是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因此電影字幕翻譯要接近大眾語言,使用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大眾化語言才容易被觀眾所接受,從而達到通俗易懂,即使文盲也能看得懂故事情節的效果。例如:在“Sudden Impact”中,“Go ahead,make my day.”可譯成“來吧,讓我也高興高興”。在“Gone with the Wind”中,“Frankly,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則譯為“坦白說,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在“Casablanca”中,“ We’ll always have Paris.”譯為“我們永遠都懷念巴黎(那段美好的時光)”則更能貼切地傳達人物的情感。

(三)口型化特點

口型化是電影字幕翻譯的一大突出特點。字幕翻譯為配音提供藍本,所以譯文要在保證準確、生動、感人的前提下,力圖在長短、節奏、換氣、停頓乃至口型開合等諸方面求得與劇中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口吻相一致。若演員在一個勁地搖頭,那么要給其配譯上帶“不”字的話語,反之演員如不時地點頭,則配些表示肯定的語氣詞。同時還要盡可能與原話字數相當,長短一致。如Oh,噢;Hey,嘿;Hello,你好等。譯文經過配音加字幕同步翻譯,使得人物的表情和口型與之相匹配,取得的效果是自然真實的。

(四)影視語言中修辭格的廣泛使用

英文電影在語言使用上往往借助大量的修辭手法,也是其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包括比喻(figure of speech)、擬人(personification)、排比(parataxis)、夸張(hyperbole)等,使語言生動、形象,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例如:“You ass!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你這頭驢!你這頭蠢驢!怎么會干出那種事兒來?“You chicken!” 你這個膽小鬼!“ The line is busy.” 電話占線。“What’s eating you? ”有什么煩心事?“I came; I saw; I conquer.” 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But no president, no Congress, no government, can undertake this mission alone.” 任何總統,任何國會,任何政府都不能單獨完成這一使命。“She eats like a bird.”她食量很小。“This movie is for the birds.”這部電影無聊透頂了。

二、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的策略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英文電影字幕翻譯也不例外,它的主要目的是向處在特定文化背景的觀眾最有效地傳達相關信息,因此譯文的預期目的與譯文的接受者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

(一)口語化策略

字幕翻譯除了要確保譯文準確外,還要根據不同類型的電影選擇適合的語言風格。電影的語言富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字幕翻譯的語言也必須生動活潑、準確自然。考慮到英文電影的對白大部分是由人物對白構成的特點,在把它們譯成目的語時,在保留源語言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要盡量用目的語的口語來表達,這樣觀眾更容易理解劇情。如在下列對白中:

A: Why do you think he does that, Gerry?Give the fucking clue, why?

B: He can handle the problems, he can handle the work, and he’s obviously handled you.

如果直譯為:“為什么你認為他能做,給我一些線索,為什么?”“他能應付這些問題,他能勝任那些工作,他顯然已經操控了你。”則顯得語義不連貫,晦澀難懂,不如譯為:“你憑什么這么說,你憑什么?”“他完全能應付這些問題,他能勝任那些工作,他顯然也已經把你玩兒得團團轉。”更口語化一些,更接近生活,更加真實。

再如:“Guys, you are without a doubt the sneakiest most light- fingered thieving parasites I’ve ever met”可翻譯為“兄弟,我完全信任你們,你們是最低級的、鬼鬼祟祟、手指靈巧、偷竊成性的寄生蟲”,讓觀眾更好體會其似褒實貶的語氣。

(二)縮減法在字幕翻譯中的應用

字幕翻譯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很大。從空間上來講,電影字幕只能是一到兩行,且漢語與英語在屏幕中能容納的字符數不同;從時間上看,譯文字幕要跟隨畫面和聲音的推移而播放,字幕的插入要與影視劇臺詞的語音播放同步。因此,源語中的必要信息要精簡譯出,一些不影響觀眾理解影片情節的次要信息則可以省略不譯,所以電影字幕翻譯需要使用縮減法,用簡潔的語言解釋、說明所翻譯的內容。在字幕翻譯過程中縮減法又可分為意譯(paraphrasing)、刪減(deletion)和簡化(simplification)等方法。

如在影片“Legally Blonde”中Warner對Elle說:

If I’m going to be a senator, I need to marry a Jackie, not a Marilyn.

這句話中的兩個人名 Jackie和Marilyn,分別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和性感明星瑪麗蓮·夢露,如果直譯則為:如果我要當參議員,就要娶杰奎琳,而不是瑪莉蓮。有的觀眾就因為這兩個人名而不能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是如果采用意譯的方法,把這兩個人物所代表的深層含義用簡潔的語言直接表達出來,翻譯為:如果我要當參議員,就要娶名媛,而不是花瓶。這樣的翻譯,更容易被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刪減的翻譯方法在這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如:

We’re from Austen, Platt, Garret and Callahan and we’re here to ask you a few questions.

這句話中的斜體部分是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名稱,對于中國觀眾來講,我們在影片中要了解的是Elle的身份,而不是事務所的具體名稱是什么,所以關于事務所名稱的信息就可以刪除,這句話譯為“我們是律師”就可以了。

簡化的方法多用于字幕翻譯中人名的翻譯,因為英語人名多為多音節詞,在進行文本翻譯中,多采用的是音譯法,但這樣就會增加語篇的長度,所以在字幕翻譯中,在觀眾理解的前提下,可以簡化人名,用一到兩個漢字譯出。如Elle可譯為艾;Warner可譯為華或華納;Catherine可譯為凱西等。

(三)重視文化因素的處理

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字幕翻譯既包括了語言層次,同時也包括了文化層次。同其他類型的翻譯一樣, 文化因素的制約要求電影字幕翻譯必須處理好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關系。中外觀眾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翻譯時如果不注意文化背景而直譯,就會造成文化意象的缺損和文化含義支離破碎,進而讓廣大中國觀眾難以理解和認同。所以在處理字幕翻譯中的文化信息時,譯者在保存和介紹外國的文化特色的同時還要融入目的語文化,和電影畫面相結合,充分發揮字幕翻譯的作用,使觀眾能夠看懂不同語言和文化的電影。如下面這句話:“We’ve checked you out, Timmy.Juvenile offender record as long as Constitution Avenue.” “Constitution Avenue ”是指巴基斯坦的主要國家機構所在的憲法大道,路的東邊,大片綠地,視野開闊,幾座建筑物一字排開,議會、最高法院、總理府等各具特色。所以此句可翻譯為:我們查過了,蒂米。你的犯罪記錄有厚厚一大疊。又如“We were…in love.We used to meet in secret…It was like Gone with the Wind, but there was no tomorrow.”“Gone with the Wind”這部作品為我們大多數人所熟悉,所以此句可譯為:我們……相愛了。常常秘密約會,可不久便分手了,一切煙消云散。

三、結 語

字幕翻譯既有其他翻譯領域的共性,同時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翻譯的語言特點。進行電影字幕翻譯時,要以其語言特點為基礎,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充分把握好原影片的內容與文化背景,以觀眾為中心,采取不同的策略來翻譯,從而將影視作品完美地呈現給觀眾。

[參考文獻]

[1] 王焰,鄭賢貴.電影字幕翻譯的微技巧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0).

[2] 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02).

[3] 趙速梅, 黃金蓮.影視翻譯的語言特點及翻譯技巧[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6).

篇6

關鍵詞:英語語言學;教學;應用

引言

語言學的講授應因人而異,即從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入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類型人才應采取不同的培養方式,以往關于語言學教學的研究多基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本文嘗試探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英語語言學教學改革。

1、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在我國高校中,人才的定義可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類。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探討傳統的語言學教學能否滿足培養人才類型的需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是合理的,與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教學的設計真的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2、高職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的運用

作為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語言學是科學的指導。它有助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幫助教師更熟練地運用語言。在國際交流過程中,英語是通用語言。語言學是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語言學主要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2.1語法教學的應用

對大多數高職學生來說,英語語法是最難掌握和最難使用的。應用語言學,這可能很難理解的知識易于理解,使學習更加靈活,改變了原來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輕松掌握語法知識是最有影響的語言學。

2.2詞匯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如果基本的詞匯知識很難掌握,那么很難學習其他更深層次的知識。因此,掌握詞匯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重點。語言學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更深入的背景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義,根據情況,學習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理論,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詞匯本身的意義,也理解其中的含義,擴大類似的詞匯。

2.3對英語語感的應用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英語語感檢驗了一個人對英語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這是學好英語的必要條件。培養英語語感離不開語言指導,這就要求學生了解社會文化。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英語的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

3、應用型人才培養觀下高職英語語言學教學策略

3.1注重學習環境的設計

所謂學習環境,是指學生自主學習的場所。在任何語言教學的教師,很多學生在“音”與“義”沒有必然的聯系這一問題有困惑的語言,主要原因在于語言存在一些“音”與“義”的現象有關,如擬聲詞。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教師可以把任務分配給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知識,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報告,總結教師的指導。

3.2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

普通語言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采取以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講課和學生授課,課堂氣氛濃厚,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單向的學習活動往往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采用討論式教學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但它將極大地影響教學進度,很難完成教學內容。因此,建議將這兩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3.3密切教學文化

任何語言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文化。英語教學離不開社會文化,是獨立存在的。這兩種語言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實際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英語語言學教學與社會文化教學的統一關系,并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這些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一定時期的文化,同時也要牢記知識。同時,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社會文化的結合不僅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這既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學改革的需要。

3.4在教學中正確使用母語

一般語言學理論中的英語語言學課程與漢語口譯教學會取得超出預期的效果,教師不應只片面地認為教學效果最好,靈活運用漢英語語言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

結束語

作為一種理論,語言學是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密切相關。它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師應注重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多舉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使課堂生動有趣,便于學生接受。有效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各方面,提高教學水平,使理論知識簡單易懂,真正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文琦. 應用型人才培養觀下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之我見[J].中國高新區,2017,09:55. 

[2]魏麗英.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6,No.6021:116.10.16550/j.cnki. 2095-9214.2016.21.096 

篇7

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重要的一種交際方式,既需要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又需要具有模糊性。其中模糊語言屬于語言特征之一,而該現象廣泛存在于各種層面的英語交際中。在目前高校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不高,如果教師將模糊語言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可以改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

關鍵詞:

英語;英語教學;模糊語言

從過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模糊性語言屬于特殊語言,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特殊用語更有表現力。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模糊語言,對英語學習方法和手段進行完善,進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一、目前國內英語教學的現狀

(一)高校英語教育中教學內容比較落后

近幾年,不少高校英語教學內容沒有與時俱進,且缺乏明確的英語教學目標;沒有恰當地安排英語教學課程。因此,在英語教學方式改革與創新方面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英語專業人才無法滿足新時代市場的需求。

(二)目前高校英語教學內容還存在古板與保守的現象

當下高校英語教育的內容還沿襲過去的一些傳統內容,教學內容比較陳舊,無法準確反映當下流行的實事,更不能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這也就導致高校學生無法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更滿足不了相關專業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需求,進而使得高等院校在英語教育方面的質量得不到提高,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當下高校英語教學所用的手段比較單調

現在高校還在使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手法,基本都是通過教師來籠統講解專業英語,也就是像朗讀課文一樣進行分段分析講解,然后對所講內容總結并概括,最后便是學生進行英語知識吸收。這個老師講授英語知識的過程,很少有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無法進行自主學習,根本不能真正理解英語知識。

(四)當下高校英語教育中改革力度不夠

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是把英語教育范疇固定為簡單的英語教學方式,既沒有創造性也沒有實踐性,再加上高校的教師學習專業新英語元素的機會較少,一般都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也無法對教學方法實施改革,從而對高校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水平造成影響。

二、產生模糊語言的原因

(一)對語言的理解存在差異性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存在差異,因此對某一件事進行描述時,經常會產生偏差,而信息接收者也就對描述的事物產生不同理解,即便是相同的概念,所表述的內容與形式也會呈現出各種效果。

(二)人們的認識存在局限性

人們對于客觀世界認識存在局限,無法完全了解整個世界。因此,在人們認識上就會出現模糊語言。

(三)客觀世界存在模糊性

目前人們交流過程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便是語言,語言能夠將人們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但由于語言屬于人們思維之外的事物,所以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偏差,導致表述存在模糊性。

(四)語言本身存在缺陷

語言屬于人們思想的外化,其自身有很多局限性,無法通過簡單語言闡述無限事物。即客觀的世界無窮大,而人類語言比較有限,不能通過有限語言表達出無限信息,在闡述過程中,僅能傳達少量信息,無法充分表達各種信息。

三、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模糊語言學應用的價值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逐漸將語用學和語言學結合在一起分析,英國的舍乃爾從語用學角度分析了模糊語的十點語用價值:提供適合的信息、不想說明的詳情、具備勸導性、詞義中斷過渡、缺乏具體的信息、置換發熱作用、自我保護、有力與禮貌、非正式氣氛、女性語言。在實際交際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模糊語言的應用與其語用的功能性,在實際交際中合理應用模糊語言,可以提高交際的效果。

(一)幫助學生含蓄與婉轉地表達

實際交際過程中,對于一些刺激性、敏感性話題,應用模糊性語言可以達到回避或者委婉表達的效果。此外,模糊語言運用在涉外教育、政治活動中,可以把話說得比較委婉與含蓄。而且從各種準則中能夠看出,在說話時如果想盡可能給他人留有余地,讓對方感到受尊重,就要應用模糊語言交談。

(二)促使學生學會應用生動逼真的語言表達

通過模糊語言描摹一些事物,雖然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就可以導致客體和讀者在心理上、空間上產生距離,使兩者關系變得模糊,進而產生距離美。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比較特殊,因此在交際過程中,模糊語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代表任何地點任何時候都可以運用模糊語言。由于模糊語言語用功能有消極的一面,若交際雙方無法正確使用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經常會導致信息的發出者難以準確表達出信息的正確含義,致使信息的接收者不能理解信息用意,從而導致交際困難的現象。

(三)幫助學生加強語言的表達靈活性

模糊語言可以強化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靈活性,模糊語言慢慢變成人們交際中重要的方式之一。例如:在進行國際商貿的談判時,雙方如果出現意見相悖的情況,而又不方便直接告知時,往往會采用模糊性語言來表達,這樣可以留下一定的余地,不至于將話說死。

(四)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技巧

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僅要求信息具有較高的準確性、靈活性,還要精簡、及時,有時應用精確的語言經常要連篇累讀,但應用模糊性語言只需要簡單話語即可。此外,語言符號的傳達信息與符號寓指對象間難以達到真正統一,加之信息交流需要即刻完成,所以很多情形下,采用模糊性語言交際,不需要進行細致精確描述,只要進行大致描述就能達到交際的目的。

(五)提高學生語言的表述準確性

語言精確性和模糊性并不會互相矛盾、抵觸,兩者是相對的、共同存在的,換句話說,模糊屬于清晰語言某種程度的模糊。在交際中應用模糊語言,表面上和精確語言相反,但事實上并不會影響到正常交際,相反能夠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例如:She'smoreorless50kg.此句中沒有確定主人公實際的體重,僅說大概是50公斤,在無法確定主人公正確體重情況下,只能使用moreorless這種模糊語言,表達出主人公體重所在的范圍,也只有這樣表達才比較得體、合適。

總而言之,當前高校的英語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應用模糊語言可以豐富高校的英語教學方式和內容,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大學生充分投入英語學習中,提高高校英語教學效率。此外,在高校英語的教學活動中應用模糊語言可以提高大學生表達的有效性、準確性與靈活性,進而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

作者:白光 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鄭雨.高校英語教學中模糊語言學的語用意義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4,(6).

[2]安洪霞,賈立強.高校英語教學中模糊語言學的語用價值[J].華章,2013,(29).

[3]鄭敏.高校英語教學中模糊語言學的語用價值[J].科教文匯,2014,(13):

篇8

關鍵詞:交際法;中專;英語教學;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7-0150-03

一、交際法及其應用原則

1.什么是交際法。隨著對語言教學的不斷研究,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意識到,在語言教學中,有必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交際能力的培養上而不是僅僅對結構的掌握上。于是,在1972年,英國的一位語言學家Wilkins(1972)提出了語言的功能和交際定義,為語言教學中設立和發展交際大綱奠定了基礎。他的貢獻在于分析了語言學習者所需要的用來理解和表達的語言含義,而不是從傳統的語法和詞匯的概念來描繪語言的核心。交際法是指培養學生具備用所學語言知識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日常交際的能力的教學方法。這里所說的語言知識包括日常交際用語、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語用功能的不同等。交際法注重語言教學的過程,強調目的語的終極性,即培養學生用所學語言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交際和交流。交際能力應包括語用知識和能力,即在語言運用過程中,交際雙方不僅需要知道交際話語的結構正確與否,還需要知道交際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可行性、得體性和目的性。這也就是說,交際能力使得交際者能夠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式進行交際。

2.交際法的特點。交際法的根本點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語言學習者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來進行語言活動,這些活動是有目的性有交際意義的。教學要為用語言進行有效實踐創造條件,要把學習手段與其最終的目的——即為交際的目的而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緊密結合起來。交際法的優點包括:(1)注重語言的運用能力,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2)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鉆研精神和自學能力;(3)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相互作用;(4)交際法僅傳授有關而且必需的語言,比那些試圖教給學生整個語言體系的方法更節省時間和精力;(5)從長遠的觀點看,交際法教給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應用語言的適當技巧,因為它是建立在與這些實際用法十分接近的基礎上的。

3.交際法所遵循的教學原則。交際能力與語言能力不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而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交際教學法強調“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之間的辯證關系,旨在發展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以區別那種純粹的“語言能力”。交際法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1)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師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的練習時間和練習量;(2)使用的教材需要反映語言應用的廣度;(3)課堂采用的程序要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如教室的布局要適合于成對或小組活動;(4)課堂教學應體現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練習為中心。

二、中專學生英語學習特點

1.基礎薄弱。中專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很多中專學生之所以選擇中職學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課成績較差,怕以后考不上大學。在我所任教的中專學校中只有10%的英語基礎較好,其余很大一部分的學生連簡單的音標、單詞、會話都不會。然而學英語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很重要。

2.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成才素質中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專學生普遍缺乏學好英語的自信心。由于本來文化課基礎較差,在英語課堂上,學生找不到學習英語的感覺,對自己學習英語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失去對英語學習的信心。自信心的缺失成為中專學生學習英語的第一大障礙。

3.學習方法不當。首先,學習沒有目標和計劃,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負擔。中專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許多中專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術的學習,沒有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其次,重學習,輕實踐。英語課上學生大部分也在認真學習,課后也完成預習和復習,但卻很少使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再次,重課本,輕環境。當前我國國際化程度不斷加強,國內許多地方都有中英雙語表達的廣告、說明書等,網絡也給英語學習帶來了方便,只要稍加留心都可學到地道的英語,但學生卻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后,死記硬背,不求甚解。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也下功夫,但只是機械地記單詞,沒有真正理解語言交流的精髓。

4.學習目的性強。中專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目標性,他們認為對未來工作很重要的課程如機械制圖等就認真學習,而英語等課程似乎不重要,因而就不用心去學。作為英語老師,如果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英語在工作崗位中的重要性,同時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進入到英語學習的狀態,英語教學也就不難了。

三、教材特點

目前,全國中等專業學校選用的教材《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教材英語》,該教材根據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在語法講解上刪繁就簡,采用結構-功能法編寫體系,以語言結構為主體,輔以情景,突出語言功能,重視語言知識,更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習英語目的在于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標。

教材還密切結合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將來的交際需要,在內容上,重視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在體裁上,從日常生活對話,小故事,簡易科普讀物到書信,便條,廣告,收視指南,信用卡等應有盡有。因此,從客觀上來說,該教材比較適于交際法在課堂教學的開展和運用。而從主觀上來講,老師要真正培養和發展學生使用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能力,就必須改變過去的傳統觀念,強調教學內容,以語言功能為綱,以學生為主體。

四、交際法在中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社會功能是作為交際工具為社會上各項交際活動服務的。既然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使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

1.聽力教學。在交際能力所包括的聽、讀、說、寫四種能力中,聽力教學一直是交際法英語教學的中心問題。學生學習英語總要先聽,聽清了,聽懂了,才能進一步學習。首先要做好聽力的準備。作為語言輸入,人們靠聽來吸收有聲語言,語言學習者也只有通過聽來大量接觸語言材料,并進而為說打好基礎。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以后,就要給自己畫定備課的內容:知識的編排、語料的深度、補充的范圍、每個教學環節選用的方法等等,在詳盡了解學生學習程度和要求的基礎上,利用信息差準備自己的教案。在聽力材料的挑選上,針對中專生的實際情況,應力求語法簡單,讀音清晰,生詞少,內容生動,有趣或與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系的。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可對學生進行聽前輔導,以掃清詞匯,語法甚至文化背景差異等障礙,引導學生輕松進入課文涉及的語境,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聽力技巧。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好“預期、猜測、抓住要點和連貫記憶”四個環節的聽力技巧。“預期”可幫助學生積極地想象、推理和判斷,并主動地發揮個人的能動性,有助于學生理解所聽的內容。“猜測”就是讓學生對聽過而又一時不理解的語言信號進行合理的推理。由于學生聽到的是稍瞬即逝的、一連串的語言,有的地方含糊不清,有些地方輕微,還有些地方夾雜著許多噪音。因此,學生要善于運用自己所獲的信息進行快速判斷和猜測。

2.口語教學。外語教學一向重視語言實踐,強調語言活動應以語言交際為主。在口語教學中,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Christina Bratt Paulston曾提出過機械操練、含義操練和交際操練三組實踐練習,簡稱為MMC操練體系。其中,機械操練中的活動帶有機械性,不用多費思考。其主要形式有跟讀、重讀、替換和轉換。它的作用是掌握語言形式,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有利于鼓勵開口,熟悉句型。和機械操練相比,含義操練要求稍高了一些,它所用的語句都表達一種真實意義,其內容來源于教師的問話,課堂情境和課文中的信息。在做這種練習時,最好把講解和操練結合在一起,做到講中有練,練中有講,以練為主。操練時,教師先重復句型,再說出替換詞或詞組,讓學生代換句型中的某部分。之后,教師再發問,要求學生用全句回答,并使回答符合真實情況,這才進入真正的含義操練。

交際操練和前兩者相比,要更提高一步。它要把學到的語言形式較自由地運用到合適的情境中去交換信息。做這種練習時,強調學生獨立思考,利用自已掌握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來描述自己的生活實際和真實世界,提供新信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見解。當然,交際操練還不同于真正的交際,而是接近于真實交際。

3.閱讀教學。盡管中專英語的閱讀課教學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但不管怎么說,它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個階段:預讀、閱讀中以及閱讀后(Pre-reading、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好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寬學生的思路,促進他們“讀下去”。在Pre-reading導入課文時,可以采用課題激疑、“聯想”激疑、“接近律”激疑等方式來展示主題。還可以對文章中的背景進行必要介紹,以清除閱讀障礙。在閱讀前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可以幫助學生們順利地閱讀,同時又能開拓他們的視野,擴大知識面。在這一階段,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圖解、說明或文章的標題猜內容,可以讓學生圍繞黑板上老師寫下的一個中心詞展開想象和討論,也可以鼓勵學生寫出他們認為文章中會回答的問題。在課文導入完成之后,教師就帶著學生進入到了閱讀的第二階段:While-reading。老師可以讓學生帶著一兩個問題去讀,從整體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學。讓學生找出每段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接下來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幾個部分,用圖表等方式歸納出來,使得文章的線索脈絡一目了然。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類似的文章他們知道了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怎樣去寫。在閱讀完成之后,老師可別忘了給學生一個脫離課文自我表達的機會。也就是Post-reading階段。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文章中有趣的或感人的或值得深思的內容,如果文章具有可爭議性,不妨鼓勵學生展開辯論。如果文章情節性強,編小品表演也是很不錯的活動。甚至,對文章進行擴寫或縮寫都可以作為閱讀后檢驗學生能力的手段。總而言之,教師運用交際手段進行閱讀教學,不但能使學生提高語言能力,還能鍛煉和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因此,閱讀理解教學和其他教學一樣同樣是應用交際法教學的廣闊天地。

總之,在中專英語教學中應用交際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英語教學更貼近生活,因而也更實用、有效。

參考文獻:

[1]劉榮華.情景交際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2010,(10).

[2]徐家兵.從一次同課異構活動反思初中英語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J].中小學英語教學,2012,(2).

[3]張鳳祥.職教外語教學中的交際法教學[J].教育與職業,2011,(21).

篇9

關鍵詞: 語料庫 外語教學 詞匯教學 語法教學

近年來,語料庫(corpus)作為一種自然或人工手段收集的語言材料的合集,其研究取得長足的發展。與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傳統語言學不同,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語料庫語言學,因其能夠提供大量自然、真實的語料,以及更直觀、說服力更強的統計數據,贏得越來越多的語言學習者和研究者的青睞。目前語料庫語言學正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詞典編撰、語法教學、詞匯教學和寫作教學等領域,本文嘗試對近幾年語料庫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單的梳理。

1.語料庫為基礎的詞匯教學

基于語料庫的詞匯教學,首先在于可以為外語學習基礎階段的學生提供常用的高頻詞表,以幫助學生辨別外語的學習,避免浪費過多精力在非高頻詞匯上。近年來,不少語料庫研究者將語料庫用于外語教學大綱的制定及教學重點的選取和語言點的教授順序,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不錯的效果。

語料庫在詞匯教學中的另一個應用,是為學習者提供本族語者相對常用的表達。傳統的外語教科書中某些語言表達方式,其實在本族語中并非最流行、最常用的。時效性相對較強的語料庫資源,可以提供本族語者常用的或更生動的表達方式。以英語學習為例,傳統英文教材中的短語rain cats and dogs(下瓢潑大雨),在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語料庫中檢索時,使用頻率基本為0(除一處作為術語引用出現),說明該短語在目前的英文本族語中不具有時效性,學習者如果盲目使用的話,可能會造成語言和文化上的不當溝通。傳統教科書不會對這樣的語言點實際的使用頻率有所涉及,如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借助語料庫查詢語言點的使用頻率,則可以避免這樣的表達。

除此之外,語料庫可以幫助中國學生避免使用因漢語遷移導致的過于中式的表達。以英語學習為例,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learn和knowledge之后,會基于漢語的表達“學習知識”而想當然地組成learn knowledge的短語,并在寫作及口語中頻頻使用。然而通過檢索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語料庫,我們會發現,learn knowledge的表達頻數為0,與之相反,“學習知識”在本族語中最常用的表達方式是acquire knowledge。如果不是基于語料庫的直觀數據,學習者通過常規學習渠道很難辨別出這樣的差異。目前外語學習中大量的基于對比語料庫的中介語研究,提供了大量類似的例證,可以為外語學習者避免母語遷移的誤區提供依據。

語料庫用于詞匯教學的另一個方面,是拓寬詞匯學習的維度。傳統的詞匯學習僅僅聚焦于單詞的發音、意義及用法,而基于語料庫的詞匯學習則增加了諸如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習慣性共現詞語(collocation)等被傳統外語教學忽視的方面,為詞匯教學提供了更新穎、實用且具深度的視角。以英語為例,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很少顧及單詞積極、消極或中性的語義韻,即一個詞語在使用中通常表現出來的積極或消極傾向。對語義韻的忽視,使中國外語學習者經常會使用諸如lead to significant development之類的表達。通過檢索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語料庫,我們會發現,lead to之后常跟的是諸如problem, difficulty, losses 等偏消極的詞匯,這在傳統英語詞匯教學中是常常被忽視的。對詞匯語義韻的掌握可以幫助中國外語學習者避免使用不恰當的表達,增強詞匯掌握的準確性,同時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避免不必要的交際失誤。

語料庫用于詞匯教學的最后一個方面,是引起外語教學方法上的變革。具體來講,通過引導學生使用語料庫的關鍵詞索引功能,觀察大量的真實語言材料,自主總結、摸索語言使用的規律,從而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更多地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這樣通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步改變傳統語言教學中以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填鴨式教學”。這不僅對于詞匯教學,而且對于整個外語教學,都可以稱得上是具有相當積極意義的變革。

2.語料庫為基礎的語法教學

語料庫為基礎的語法教學,有別于傳統的語法教學。以英語為例,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通常采取教師展示語法規則,學生記憶語法規則,然后在實際語言操練中予以運用的模式。將現成的語法規則加諸學生,這種方式看似直截了當、省時省力,實際上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規定好的語法條目,缺少思考、總結的過程,在使用中必然會出現語法運用生硬、僵化的問題。而基于語料庫的語法教學模式,則改變了這一傳統做法。在實際語法授課中,老師不再直接給予講解語法規則,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大量的語料,自己歸納、總結出相應的語言規律。學生通過觀察大量語料自己主動歸納、總結語法規則,往往記憶更深刻,體會更深,在實際語言運用中會更靈活。語料庫為基礎的這種語法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真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法教學真正具有交互性、動態性。這樣的做法在傳統語法教學中是無法實現的,而語料庫的出現則為這種教學方式提供了條件。

語料庫為基礎的語法教學,另一個優勢是相比較過于概括、簡單的傳統語法規則,語料庫基于大量真實的語言材料所揭示的語法規則更完善、靈活,更能兼顧語言現象的復雜性和時效性。在傳統的語法講解中,老師往往采用杜撰的例句,這往往不夠準確,或脫離真實的語境,不具備說服力,而以語料庫為基礎的語法教學,將大量的真實語料呈現在學習者面前,并提供頻率數據支持,有助于學習者全面、深入的掌握語法規則,且留意到凸顯出的最新的語言現象。以英語為例,傳統語法講解認為need do 和need to do 可以互換,在使用上沒有太大區別,然而檢索BNC語料庫可以發現,need do 的出現頻率非常低,而need to do的頻率則相當高,這說明盡管need do符合語法規則,但英語本族語者在交流中更傾向于使用need to do。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使用中大量出現的need do,在英語本族語者看來恐怕不甚地道。如果不借助語料庫的頻數計算功能,一般的語言學習者恐怕很難總結這樣的語言規律。

3.結語

語料庫驅動的外語學習,至少有如下優勢:首先是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從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者變成自主思考的研究者,可以從自主探索、歸納、總結語言規律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對外語學習的興趣,避免外語學習過于死板、僵化的學習方式。其次是敦促教師角色進行相應的轉變。同時,語料庫驅動的外語教學,確保學生接觸到最新的語言現象,并且幫助學生避免不當的語用失誤,增強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的意識。當然,目前語料庫用于外語學習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語料庫應用于外語教學,還需要廣大外語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滕延江,劉世鑄.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6(12).

[2]秦旭.學習者語料庫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11).

[3]謝元花.基于語料庫的詞匯研究與外語教學[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2).

[4]潘[,劉力.學習者語料庫與外語教學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

[5]怯保闕紫江.學習者語料庫在外語教學研究中的應用――以錯誤分析的數據收集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05(12).

[6]唐潔儀,何安平.語料庫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4(10).

[7]何安平.語料庫與外語教學[J].國外外語教學,2001(3).

[8]梁三云.語料庫與詞匯教學策略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5(10).

篇10

關鍵詞:西班牙語教學;語料庫;教學研究

一、什么是語料庫

每一個關于語言現象的研究都不能脫離真實的語言材料,但語言信號的出現和分配是隨機的、不固定的。針對語言的這種隨機性,我們需要搜集和分析大量的例子來找到實際用法的內在規律。也就是說,語料庫是一種顯著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的語言研究。毫無疑問,語言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全世界受益。比如,我們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到詞匯、文章、口語范本等內容,用來實現我們在教育、翻譯或學術上的目標。自語料庫產生以來,它在語言領域的應用效果是顯著的。另一方面,語料庫也是研究者用來實現、驗證假說的一種有效手段。研究表明,現在的西班牙語(簡稱西語)教學和學習對于數字語料庫有更深層次的需求。

二、語料庫的作用和特點

語料庫對廣大西語學習者和教學者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西語學習者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堅實的平臺,用來學習最正統的語言詞匯和結構;也可將其當作一個工具,自主選擇自己適合學什么,怎么學,以及用什么順序學;或者將其視為尋求不同種類問題的答案的手段,并通過他們獲得全面的、真實的語境。而西語教學者使用語料庫,除了以上用途,還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可靠的、廣闊的源泉,來保證學生得到高質量的語言信息以及各種類型的內容。

這些益處都基于語料庫的以下特點:

將實際應用中出現的材料進行歸檔和整理;語料庫建立在語言資源的知識的基礎上,而不是語言知識本身;通過計算方法達到可利用性;用來查明圍繞一定主題的資源、文本、種類等;語言材料需要經過加工(分析或處理),而后成為可用資源;提供明確的原始出處。

三、語料庫應用于西班牙語教學的途徑

1.語料庫對西班牙語教學的意義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語料庫的發展速度也大大地提升了。有著大量數據支撐的語料庫是學習語言的信息來源。例如作為信息來源編入字典,可以削減準備時間,并建立更精準的語言模型。再比如通過語料庫進行翻譯,可以進行雙語采集和語音處理。語料庫不僅能提供文字和詞匯的來源和詳細資料,還能查到這些詞語的使用頻率和分布。

在西班牙語教學領域,語料庫可以作為一種研究工具來識別單詞或句子最常見的用途和解構,并將它們納入課程;或直接將語料庫用作字典。學生可以利用語料庫了解語言的基礎知識,然后再通過語料庫擴大詞匯量。語料庫可以服務于西班牙語文學研究;還可以在文化比較研究中使用:例如比較英語和西班牙語,或對比西班牙語和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的異同性等。

此外,在長期以來的西語教學中,語法和詞匯之間缺乏聯系。許多規則似乎抽象得無法具體運用,而語料庫架起了語法和詞匯結合的橋梁。

2.西班牙語教學的主要語料庫及特點分析

(1)最被人熟知的語料庫是谷歌語料庫(西班牙谷歌:google.es),包含了互聯網上的各種語言“細節”,在翻譯的過程中會甄選最貼近真實情況的平行文本,所以能最大限度反映語言的本意。

在西班牙語的學習上,谷歌語料庫具有以下特點:

①操作簡單,容易使用。②支持多語種轉換。③既能同步分析,也能歷時分析。④可以搜索互聯網上的一切,包括非母語,但是不能刪選,出現的搜索結果太多,但質量卻不精。⑤不能轉換時態(比如搜索estudiar這個西班牙語單詞,出現的結果僅僅是關聯到estudiar單詞本身,而不會出現這個動詞的變位,如estudiaba,estudio等)。⑥沒有詞性標注。⑦沒有語義標簽,比如說輸入“sucio”不能關聯到它的同義詞。⑧不能將搜索限定在某一特定領域,比如輸入medicina,不一定會全部出現跟醫學相關的結果。⑨頻率和分布信息是很有限的。

(2)CREA(el Corpus de Referencia del Espaol Actual,ttp://corpus.rae.es)

擁有200多萬文本,10%的數據是口語翻譯,50%的數據源自于西班牙。此語料庫涵蓋了從1975年至今的西班牙語資源。它是由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創建并維護,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它的特點如下:

①相對于谷歌,操作沒有那么簡單。②不支持多語種轉換,只支持西班牙語。③搜索的結果出自文章,文章質量比谷歌要高出很多。④不能轉換時態。⑤沒有詞性標注。⑥沒有語義標簽。⑦可以將搜索限定在精確的范圍內。⑧頻率和分布信息是很有限的。

西班牙語語料庫體現了西班牙語最典型的語言特征,揭示了西班牙語在實際中的使用規律,反映了西班牙語的真實面貌,為西班牙語教學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并給西班牙Z學習帶來更強勁的生命力,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