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范文

時間:2023-03-16 07:13: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細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紅細胞

篇1

輸血治療是臨床治療主要手段之一,有時是不可替代的手段,便輸血不良反應影響響應床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知非溶血性發熱反熱(FNHTR)、包括血小板輸注無效在內的同種免疫、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A-ALI)、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發生與輸人白細胞的方法有離心法去白膜法、洗滌法和白細胞濾器過濾法等,本文旨在觀察濾自細胞紅細胞和洗滌紅細胞相關指標,為兩種血液成分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材料與方法

1 材料與設備

一次性四聯白細胞濾除采血袋為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制品股分有限公司產品,批號200607234:一次性五聯MAP洗滌采血袋為長春泰爾茂醫療器具有限公司產品,批號20051019z;白細胞過濾溫控設備為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制品股分有限公司產品;GZR-ⅡA型自動高頻熱合機為蘇州市醫用儀器廠產品;CP80MX型大容量低溫離心機為日立集團產品;LDZ5-2型離心機為北京醫用離心機廠產品;Thermo全波長酶標儀為上海熱電科技儀器有限公司產品;sysmex血細胞計數儀為日本東亞公司產品等。

2 試劑

0.2%鄰甲笨胺試劑為上海新亭化工試劑廠產品,批號20030401;1%過氣化氫溶液為上海埃彼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產品,批號F20050228;2%冰乙酸溶液為上海埃彼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產品,批號 F20060210,血紅蛋白標準液廈門市綠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產品,批號YZB0705-2005。

3 濾白紅細胞的制備

a.先將低溫操作柜控制在2~6℃,關閉過濾器下端與旁側的管道夾,將血袋倒掛在白細胞過濾溫控設備的掛鉤上,打開采血袋下端的折通管和過濾器下端的管道夾,使血液靠自身重力,緩慢通過自細胞過濾器,流入血液轉移袋,大約10~20分鐘。b.關閉白細胞過濾器下端的管道夾,開啟濾器旁側的管道排氣夾,輕輕擠壓血液轉移袋,將氣體排人采血袋,關排氣夾,開管道夾,用氣體沖凈濾器中殘留血液。 c.3200轉/分離心去除血小板和血漿,向剩余物中加入紅細胞添加劑CPDA-1,即為濾白紅細胞。抽取制備好的濾白紅細胞60份,分別留取濾白前后的血液5ml左右,用血細胞計數儀對其計數,并把濾白后血液以2000轉/分離心10分鐘,分離上清1ml~30℃冰凍備用。

4 洗滌紅細胞的制備

a.取聯袋采集經離心后全血母袋置于分漿夾內,折斷母袋上的易折件,將血漿分至②空轉移袋中,并一同去除白膜(變可分次去除),分漿畢將③空轉移袋中洗滌液全部加入母袋中并充分混勻,分別用塑料夾片將①②袋上導管夾好。b.將混勻后的細胞洗滌袋進行離心。c.離心畢,取出紅細胞母袋及血漿的②袋置于分漿夾內,打開②袋上夾子,將血漿分至③袋(視血漿清亮程度可于本次或后兩次中熱合去除血漿,操作時只是在③④⑤袋中轉移)中,分畢用夾子夾好,再打開紅細胞母袋上夾子,將上清液分至②袋中,分畢用夾子夾好,將④袋中洗滌液220g~230g加入母袋中并充分混勻,用夾片夾好導管。d.將混勻后的紅細胞洗滌聯袋進行離心。e.離心畢,取出紅細胞母袋置于分漿夾內,打開紅細胞母袋上夾子,將上清液分至②袋或④袋(預先將④袋中洗滌液倒入袋⑤中)中,分畢用夾子夾好,將④或⑤袋中洗滌液220g~230g加入母袋中并充分混勻,用夾片夾好導管。f.重復d、e。g.最后向洗滌三遍紅細胞母袋中加入⑤袋中的紅細胞保存添加劑100克,熱合封口裝有紅細胞的袋中,即為制備的2單位MAP洗滌紅細胞。抽取制備好的MAP洗滌紅細胞60份,分別留取洗滌前后的血液5ml左右,用血細胞計數儀對其計數,并把洗滌后的血液以2000轉/分離心10分鐘,分離上清1ml~30℃冰凍備用。

5 游離血紅蛋白的測定

取冰凍備用的濾白紅細胞和洗滌紅細胞上清在37℃水浴箱融化,吸取20μl。于上述務管中加入1.0m10.2%鄰甲笨胺溶液,再加入1.0ml1%過氧化氫溶液,混勻放置10分鐘,各管加入10ml2%冰乙酸溶液,于酶標儀設定波長為430mm,進行比色并計算其濃度。

甲習笨胺法測定原理:血紅蛋白具有過氧化酶作用,使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新生態氧,氧化習笨胺為藍色或綠色衍生物,根據顏色的深淺與已知濃度的血紅蛋白進行比較,求得其含量。

6 統計學方法

白細胞清除率以百分比表示,計算公式白細胞清除率=1-(制備后血液制品中的白細胞濃度制備前血液制品中的白細胞濃度)×100%,游離血紅蛋白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的白細胞清除率和紅細胞回收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兩組間的游離血紅蛋白比較采用組間t檢驗。所有檢驗使用JMTJFX《簡明統計分析10.31》軟件處理。

7 結果

7.1濾白紅細胞的白細胞清除率(%)和紅細胞回收率(%)分別為99.99±2.7和92.65±3.2,洗滌紅細胞的白細胞清除率(%)和紅細胞回收率(%)分別為87.36±5.12和84.54±4.29,兩組間差別有顯著意義(P

7.2濾白紅細胞的洗滌紅細胞游離血紅蛋白的含量(mg/L)為45.23±4.16和68.13±5.28,兩組間差別有顯著意義(P

8 討論

輸血不良反應中最常見的是發熱反應,在使用一次性采血袋前血液污染和外源性熱原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而在現代臨床輸血中發現。有一種發熱反應,不是由于血液污染或熱原存在,也不是由于血型不合或患者對獻血漿過敏等原因引起,而是與受血者反復輸血或妊娠致使體內產生白細胞凝集素有關,這種凝信大多數獻血者的自細胞。一旦產生了這種凝集素,再次輸血時,就會出現發熱反應,其程度與輸入的白細胞數的受血者體內凝集素的效價有關。

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理想的辦法是選擇與朦朧客觀存在血者白細胞配合的獻血者,但由于大多數有白細胞凝素的患者其血清對大部分獻血者的白細胞均有凝集現象,加之白細胞的配型也較復雜,因此將全血中的白細胞大部分除去后再佃給患者,則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目前,少白細胞的紅細胞制品的在臨床上的應用已引起重視,在國內外臨床應用量逐年增加。洗滌紅細胞是將濃縮紅細胞用洗液洗滌三次或三次以上的紅細胞制品。洗滌后的紅細胞,自細胞去除率可達90%左右,同時可除去血細胞代謝產物,血小板或白細胞形成都市的微聚物、紅細胞表面的抗原等,從而避免因這些物質輸人體內所引起的輸血反應。

但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觀察到自從全面供應濾白紅細胞成分血后,洗滌紅細胞的使用量有明顯下降趨勢,濾白紅細胞制品適應癥大致與洗滌紅細胞相同,但濾白紅細胞操作簡單易行,不需要復雜設備且保存期長于洗滌紅細胞,有文獻報道,洗滌紅細胞制品最長可以保存20天左右,而濾自紅細胞制品則可以保存更長時間,且后工分離制備洗滌紅細胞時,很多因素可以影響產品的質量,主要有以下三種,即:離心條件、操作技術、分離袋特殊構造,這些全都為洗滌紅細胞的制備帶來不便。另外,濾白紅細胞的紅細胞回收率和白細胞清除率均高于洗滌紅細胞,游離血紅蛋白含量較低,且同樣可以達到降低由白細胞抗體引起的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的目的,甚至效果更好。

也有資料顯示,洗滌紅細胞制品更適用于以下情況的輸血:(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2)免疫缺陷病人的輸血。如IgA缺乏病人或已產生了IgA抗體的病人,輸注經過洗滌的紅細胞,可以避免休克性輸血反應的發生。(3)對新生兒溶血癥的換血和輸血,可以避免休克性輸血反應的發生溶血,加重病情。(4)嚴重輸血反應,用其它措施不能克服的病人,應輸注洗滌紅細胞。可見,在這些方面洗滌紅細胞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能說在一定臨床范圍內濾白紅細胞要優于洗滌紅細胞。

篇2

 

紅細胞直接作為載體,用于運載小分子藥物和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藥物的研究已廣泛展開。此外,制備保持完整功能的紅細胞膜包封納米粒作為藥物載體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本文綜述了紅細胞作為運載工具輸送藥物的研究情況,另外,著重介紹兩種新型的紅細胞膜載藥系統---紅細胞膜包裹納米粒( RBC-NP) 和紅細胞膜納米海綿的最新研究進展。

 

1 紅細胞作為藥物載體的發展歷程

 

早在 1953 年,已有科學家嘗試用紅細胞運載化學物質。隨后有人成功將相對分子質量 10 ~250 kD 的右旋糖酐類載入紅細胞。而直到 1973年,科學家們才開始采用紅細胞做為藥物載體,并于 1979 年首次以紅細胞載體( carrier erythrocytes)來描述運載藥物的紅細胞[4].最先應用紅細胞轉運的是各種酶類,如乙醛脫氫酶[5]、谷氨酸脫氫酶[6]等。經過 30 多年發展,紅細胞已應用于輸送不同性質的藥物,用于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各類炎癥等。

 

2 紅細胞作為藥物載體的特點

 

紅細胞作為藥物載體主要有以下優勢: 降解不會產生有毒或有害物質,紅細胞的粒徑及形狀相同,提供相對穩定的內環境,各種化學物質和酶都可包裹在紅細胞膜內,防止內源物質降解運載的藥物,可調整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保持血漿內藥物濃度的穩定,延長藥物的全身作用時間,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等[7].

 

2. 1 延長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

 

正常紅細胞的壽命為 120 d 左右,其體內循環時間遠高于普通藥物載體。將藥物用紅細胞負載后可顯著延長其體內半衰期,提高藥物療效。將抗腫瘤藥物長春新堿( MTX) 、甲氨蝶呤( VCR) 采用紅細胞單一負載或復合負載后,可顯著提高藥物抗腫瘤活性,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其中 MTX + VCR 的雙載紅細胞對 K562 細胞 48 h的抑制率為( 68. 63 ± 2. 76) % ,顯著高于 MTX 或VCR 單載紅細胞( P < 0. 05)[8-10].連燕舒[11]以紅細胞運載嗎啡( M-RBC) 用于手術后鎮痛,實驗組術后無痛時間為( 15. 7 ± 5. 6) h,遠高于對照組( 3. 2 ±2. 3) h,明顯延長了嗎啡的鎮痛時效,且 M-RBC 半衰期為( 6. 48 ± 1. 56) h,與文獻報道嗎啡體內半衰期 2. 5 ~3 h 相比顯著增加。核磁共振檢查一般采用超順磁氧化鐵顆粒( SPIO) 和超小型超順磁氧化鐵顆粒 ( USPIO) 作為對比劑。Antonelli等[12]用紅細胞運載 SPIO 作對比劑,注射后 24 h血液內鐵離子濃度仍接近檢測限,該對比劑血液中壽命可被延長至 12 d.

 

2. 2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減少不良反應。

 

天然紅細胞為機體固有成分,可通過代謝完全降解為無毒產物,作為運載體在體內不會引起其他不良反應。聚氧乙烯蓖麻油( Cremophor) 常添加于紫杉醇注射液中作增溶劑,但易引起感染、過敏等不良反應。Harisa 等[13]嘗試以紅細胞作為藥物載體運載紫衫醇,替代 Cremophor 的使用。載藥的紅細胞各種生理特性并無顯著差異,可作為紫衫醇的藥物靶向輸送載體。

 

2. 3 增加藥物在體內的穩定性,降低免疫原性。

 

紅細胞可形成一個隔離空間以保護運載的物質,使藥物不受內源性因素的影響而過早失活和降解,提高藥物在體內的穩定性。此外,亦可減少外源性大分子( 如基因物質、蛋白等) 引起的免疫反應,是運載大分子藥物的理想工具[14].

 

2. 4 增加藥物的靶向性

 

紅細胞因衰老或其他原因造成膜表面性質變化,經過脾和肝時可被網狀內皮系統( RES) 的巨噬細胞識別、吞噬,因此紅細胞可作為天然的 RES 靶向給藥載體。已有研究將干擾素 α-2b 用紅細胞擔載后用于 RES 靶向給藥[15].為增加紅細胞被識別能力,Chiarantini 等[16]將反義肽核酸載入紅細胞后,誘導紅細胞表面的帶三蛋白凝集并固定化,使之成為自體免疫球蛋白 G( IgG) 的識別、結合位點,從而被巨噬細胞內吞,最終抑制了巨噬細胞內一氧化氮合酶( iNOS) 和環氧化酶 2( COX-2) 的表達。

 

除 RES 靶向外,紅細胞載體還可實現其他部位靶向。化療藥物在正常組織器官的分布積累是導致其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磁化紅細胞載體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手段。有報道將氧化鐵納米粒通過生物素-親和素方法偶聯到紅細胞表面,或將四氧化三鐵納米粒載入紅細胞內,制成紅細胞磁化載體來運載多柔比星[17-18].磁化紅細胞本身生理特性并無明顯改變,但在外磁場的控制下可將藥物準確輸送到腫瘤部位。Cinti 等[19]將超順磁納米粒載入紅細胞內,并以病毒血凝素糖蛋白對紅細胞膜表面進行修飾,構建一種新型紅細胞磁化載體。該磁化載體到達靶部位后能高效地與腫瘤細胞融合并釋放藥物,用其運載地西他濱,給藥劑量僅為常規化療劑量的 10%.

 

2. 5 延長藥物釋放時間,保持血藥濃度穩定

 

紅細胞膜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半透膜,藥物被載入紅細胞后可實現緩慢持續釋放,與傳統給藥方式相比,能明顯減少血藥濃度的波動。Alanazi 等[20]用紅細胞負載伯氨喹用于瘧疾的治療,載藥后的紅細胞可實現 48 h 的藥物持續釋放,但膜上谷胱甘肽( GSH) 的含量顯著降低,使載藥后的紅細胞更易被氧化。Bossa 等[21]將地塞米松的前藥地塞米松-21-磷酸鹽( DEX 21-P) 載入紅細胞內,DEX 21-P先在酶的作用下去磷酸化生成地塞米松,再通過自由擴散作用釋放到紅細胞外,如此給藥一次便可維持 3 ~4 周的治療濃度。

 

2. 6 負載各類物質進行遞送

 

紅細胞載體適用范圍廣,無論是大分子藥物還是小分子藥物,大多可被紅細胞運載,在適當的載藥條件下可較大程度地保持紅細胞的活性和功能。Harisa 等[22]用紅細胞負載降血脂藥物普伐他汀,探究不同包封條件對紅細胞載藥率及其生理特性的影響,結果顯示在 0. 6% NaCl、普伐他汀質量濃度為 10 mg/mL 下孵育60 min 可得到最大載藥率,且紅細胞的生理特性基本無變化。Favretto 等[23]則研究了用 3 種方法將不同相對分子質量的酶載入紅細胞的情況,結果顯示,氯丙嗪浸泡法和脂質體融合法,相較于低滲透析法,可提高載藥率減少不良反應。Shi 等[24]利用二硬脂酸磷脂酰乙酰胺將 IgG 連接于紅細胞膜上,這種方法可顯著提高整個紅細胞載體的穩定性,且有利于藥物的靶向運輸。

 

3 紅細胞載體的制備

 

3. 1 紅細胞載體的來源

 

紅細胞及紅細胞膜的來源與提取相對簡單,一般通過離心方法得到血液中的紅細胞,采用低滲溶血的方式取得紅細胞膜,也有化學合成仿生的紅細胞膜[25].

 

3. 2 紅細胞載體的載藥方式

 

3. 2. 1 將藥物連接在紅細胞膜上 若藥物( 酶或其他藥物) 必須同紅細胞膜外不能穿膜的底物直接作用才能產生治療效果,則常用不同的連接方法將藥物連接于紅細胞膜上。其中親和素-生物素方法是膜與藥物( 特別是生物藥物) 結合的最常用技術[30].哺乳動物紅細胞膜生物素酰化可通過生物素 N-溴代琥珀酰亞胺酯( NHS-biotin) 引入氨基,也可生物氧化紅細胞膜的醛基。Magnani 等[31]比較了這些方法,發現通過 NHS-biotin 生物素酰化的細胞活性最好,每 1 個紅細胞膜連接約 1 000 個生物素,在體內 24 h 的活性不受影響。

 

3. 2. 2 將藥物包載入紅細胞內 目前,人們運用一系列技術將治療成分包裹入紅細胞內,常用的有低滲法、化學法、電穿孔、胞吞法和脂質融合法等[26-28].對于可自由擴散的小分子藥物,常將其前藥或其藥物結合蛋白包載入紅細胞內,通過前藥的代謝或結合蛋白對小分子藥物的親和力實現藥物的緩慢釋放。大分子蛋白例如一些酶類( 其作用底物可穿過紅細胞膜進入胞內的) 可直接包載入紅細胞內,如此既可保持藥物本身的穩定性,亦可實現緩慢催化作用[29].

 

4 基于紅細胞載藥系統的最新進展

 

紅細胞載藥的優勢主要依靠紅細胞膜的結構及功能實現,且紅細胞膜提取分離較簡單,因此許多研究者提取單純紅細胞膜來考察其藥物輸送作用。例如 Gupta 等[32]提取純凈紅細胞膜經擠壓制成直徑為 100 ~200 nm 的納米紅細胞小體,運載法舒地爾治療肺動脈高血壓。紅細胞膜包裹納米粒( RBC-NP) 以及紅細胞膜納米海綿這兩種新型紅細胞膜載體的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4. 1 紅細胞膜包裹納米粒( RBC-NP)

 

RBC-NP 藥物載體是將納米粒內核和紅細胞膜結合,既能彌補納米粒體內清除速度快及紅細胞載體釋藥缺乏可控性的缺點,又能發揮這兩類藥物載體的各自優勢,是一種十分具有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物載體。

 

4. 1. 1 RBC-NP 的制備、載藥和釋藥方式 制備RBC-NP 一般采用低滲透析擠壓法。制備基本原理如圖 1 所示,在低滲環境下紅細胞膜孔打開將內容物釋出,得到的紅細胞膜經納米膜擠壓形成納米紅細胞小體,再將納米紅細胞小體和納米粒經反復擠壓形成 RBC-NP( 直徑約80 nm) .通過透射電鏡( TEM) 觀察以及蛋白酶消化等試驗證明,合成的RBC-NP 能夠穩定存在,且膜包裹的方向為紅細胞膜的外側朝外,膜內側鄰納米粒內核。Luk 等[33]探究了納米粒內核的表面電性、曲率半徑等因素對紅細胞膜包裹納米粒的影響。結果顯示,紅細胞膜可包封粒徑為 65 ~ 340 nm 納米粒,負電性內核與負電性紅細胞膜間的靜電作用是能包裹并保持穩定的主要原因。

 

RBC-NP 主要是通過納米粒內核載藥,目前常使用 PLGA,載藥方式分為物理包封和化學鍵接。有研究通過這兩種方式將多柔比星載入 RBC-NP,得到的 RBC-NP 在 PBS 緩沖液中具有近似的高穩定性,且藥效均高于單純多柔比星給藥,但化學鍵接載藥的 RBC-NP 藥物釋放更加持久[34].

 

RBC-NP 的釋藥方式主要有被細胞吞噬后膜破裂釋藥和通過細胞膜擴散或特殊的轉運體系釋藥[35].Gao 等[36]研 究 發 現,將 脂 質 體 中 裝 載NH4HCO3,溫度上升至 42 ℃時產生二氧化碳氣泡破壞脂質體膜,可釋放出藥物。如此實現溫度敏感性釋藥,且無有害化學成分殘留。除了內部作用,也可通過外界觸發釋藥。Delcea 等[37]發現,金納米粒附于紅細胞膜上,用激光照射后金納米粒聚集處的膜性質改變,可形成孔道釋放膜內的藥物,這些成果為日后進一步發展 RBC-NP 釋藥技術提供了新思路。

 

4. 1. 2 RBC-NP 作為藥物載體的特點及應用RBC-NP 與普通藥物載體相比,可顯著延長藥物的體內循環時間。Hu 等[38]將 RBC-NP( PLGA 為內核) 、PEG 修飾的 PLGA 納米粒( PEG-PLGA NP) 以及 PLGA 納米粒( PLGA NP) 3 種藥物載體進行熒光染色后,尾靜脈注射入小鼠體內,按一定時間眼眶取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在 24 和 48 h 后,RBC-NP 在血液中的殘留量分別為 29% 和 16% ,顯著高于 PEG-PLGA NP 組( 11% 和 2%) 和 PLGANP 組( 2 min 后基本不存在) .

 

RBC-NP 可穩定持續釋放藥物,增加給藥靶向性。Aryal 等[34]將多柔比星載入 RBC-NP 進行體外藥物釋放研究,發現 72 h 內藥物釋放率僅為20% ,約為對照組 ( PEG 修飾的 PLGA 納米粒) 釋放速率的二分之一。為使 RBC-NP 具有更好的功能性和靶向性,Fang 等[39]將兩種配體即葉酸( 相對分子質量約 441) 和核仁素配體 AS1411( Mr約9 000) 以磷脂分子為連接劑對紅細胞膜進行修飾。

 

結果顯示葉酸修飾的 RBC-NP 在 KB 細胞中攝取量提高了 8 倍,AS1411 修飾的 RBC-NP 在 MCF-7細胞中攝取量提高了 2 倍。此外,采用這種脂質植入的修飾方式避免了普通化學修飾造成的膜蛋白變性、功能損害等問題。受到 RBC-NP 啟發,Fang等[40]采用腫瘤細胞膜包裹納米粒制成新型腫瘤靶向載體( CC-NP) ,通過細胞-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CC-NP 在腫瘤細胞的攝取量可達 PLGA 納米粒的20 倍。

 

本課題組目前基于 RBC-NP 展開小干擾 RNA( siRNA) 的主動靶向輸送研究。siRNA 類藥物存在快速降解的風險[41],在前期篩選獲得高效、低毒氨酯類聚乙烯亞胺衍生物( PEI-Et) 材料的工作基礎上,將 PEI-Et 復合 siRNA,得到穩定的載體核心納米粒( PEP)[42-43]; 將半乳糖修飾的紅細胞膜包裹 PEP 作為新型輸送系統( Gal-RBC-PEP NPs) ,實現 siRNA 的穩定包封。本課題組將考察該系統輸送 siRNA 的長效、靶向、安全性,以此探索構建具有長效、主動靶向功能的新型紅細胞膜類 siRNA輸送載體。

 

4. 2 紅細胞膜納米海綿

 

RBC-NP 的紅細胞膜可捕獲體內毒素并使其被清除掉,從而對抗細菌感染,這種本身可吸收細菌毒素的特性 RBC-NP 被稱作紅細胞膜納米海綿。

 

4. 2. 1 作為解毒劑 Hu 等[44]通過研究發現,PL-GA 為內核的納米海綿,可特定吸收成孔毒素類( PFTs) ,顯著降低其毒性。在注射納米海綿的情況下再給予小鼠致死劑量的 α-毒素,小鼠存活率可達 80% ( 存活時間超過 360 h) .通過與 PEG-PLGA NP、PEG-Lipid NP、納米紅細胞小體的試驗對比,證實 PLGA 納米粒內核與紅細胞膜對于吸收PFTs 缺一不可。PFTs 普遍具有細胞膜穿孔能力,納米海綿的紅細胞膜結構可作為該毒素作用底物吸引 PFTs 嵌入膜內,但在納米粒的穩定作用下不發生溶血,且能在體內長時間循環繼續吸收毒素,如此納米海綿可將絕大部分毒素帶離其靶細胞。當被巨噬細胞吞噬后,納米海綿也可增強溶酶體對毒素蛋白的消化作用,最終可通過肝臟安全代謝。

 

研究者緊接著進行了鏈球菌及蜂毒肽等其他 PFTs解毒試驗,結果均可顯著減輕毒素對動物的傷害,說明紅細胞膜納米海綿的抗菌解毒作用具有普適性,可應用于各種 PFTs 的解毒治療,克服了普通解毒治療中不同的病毒必須采用不同解毒藥物的缺點。

 

4. 2. 2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 納米海綿在治療Ⅱ型超敏反應類疾病方面也有了新的研究進展。抗體誘導型貧血癥的致病機制是患者體內產生了可與自體紅細胞膜表面抗原結合的病理性抗體,正常的紅細胞與之結合后被吞噬細胞吞噬而導致貧血。

 

4. 2. 3 作為抗毒疫苗 除了用納米海綿直接進行解毒治療外,也可將抗原蛋白嵌入納米海綿的紅細胞膜中制成抗毒素疫苗。Hu 等[45]將 PFTs 嵌入納米海綿的膜上,PFTs 在納米海綿的限制下不會對細胞產生毒性,且仍能保持原有結構形態,通過皮下注射后隨淋巴循環可被有效運輸到免疫系統。

 

被漿細胞吞噬后,能產生大量與毒素特異性結合的IgG.與通過加熱或化學手段滅活的疫苗相比,這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數量更多,親和力更強,且不會引發其他針對輸藥載體的免疫并發癥。在體內循環過程中,對正常細胞亦沒有危害。

 

Copp 等[46]的最新研究發現,納米海綿膜上的相應抗原能夠保持裸露并與該病理性抗體特異性結合,可作為誘餌大量中和病理性抗體,然后經吞噬細胞作用將其清除,最終使病理性抗體不能與正常紅細胞結合,從而大大緩解自身免疫性溶血反應或藥物誘導的貧血癥。納米海綿可吸收各型病理性抗體,這為解決免疫疾病治療中藥物不能普遍適用的問題[47]提供了思路。

 

5 展 望

 

紅細胞載藥體系具有極高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延長體內循環時間、提高靶向性和穩定性、提高藥物效果等方面也具有其他傳統藥物載體不可比擬的優勢 [48-49].相比于單純的紅細胞載藥,復合型紅細胞膜載藥體系可實現更多的功能( 靶向性等)[39].目前,已有紅細胞載體進入臨床試驗階段[29].其中,地塞米松紅細胞載體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已完成臨床Ⅱ期試驗; L-天門冬酰胺酶紅細胞載體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復發正在進行臨床Ⅲ期試驗。

 

但對于大規模生產和使用,紅細胞藥物載體的來源和儲存仍是阻礙其應用的主要問題。與其他藥物載體相比,紅細胞源于生物體,不同來源的載體本身就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且制備過程缺少統一控制標準。在紅細胞的提取和載藥過程中如何減少污染、降低對膜功能的損害,如何儲存紅細胞載體并保持其生物活性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新型 RBC-NP 的研究才剛起步,接下來應進一步探明紅細胞膜與不同納米粒內核的作用機制和原理,研究如何將較大粒徑的納米粒包裹入紅細胞膜內且盡量減少對紅細胞膜的損害。紅細胞膜納米海綿在抗菌解毒治療上將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其他臨床應用方面也存在一定潛力,值得深入研究。最后,基于紅細胞的載藥體系還需通過各種科學優化,進一步提高藥物的包封率、靶向性和控釋性。隨著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掀起一場臨床藥物載體的新變革。

 

參 考 文 獻

 

[1] Alabi CA,Love KT,Sahay G,et al. Multiparametric approach forthe evaluation of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siRNA delivery[J]. ProcNatl Acad Sci U S A,2013,110( 32) : 12881 - 12886.

 

[2] Bhateria M,Rachumallu R,Singh R,et al. Erythrocytes-basedsynthetic delivery systems: transition from conventional to novelengineering strategies[J]. Expert Opin Drug Deliv,2014,11( 8) :1219 - 1236.

 

[3] Yoo JW,Irvine DJ,Discher DE,et al. Bio-inspired,bioengineeredand biomimetic drug delivery carriers[J]. Nat Rev Drug Discov,2011,710( 7) : 521 - 535.

篇3

貧血可發生在慢性腎臟疾病的各個階段,尤其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時更常見。由腎臟疾病引起的貧血稱為“腎性貧血”,貧血的程度常與腎功能減退的程度相關。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旦并發腎性貧血,常表現為皮膚黏膜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等癥狀。

那么腎臟疾病怎么會引起貧血呢?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腎臟疾病患者體內有一種叫“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物質生成不足。促紅細胞生成素是一種激素樣物質,它在紅細胞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腎臟除了人們熟知的可以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毒素外,還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它同時也分泌一些激素,包括促紅細胞生成素。人體內90%的促紅細胞生成素都是由腎臟產生的。隨著腎臟疾病的發展,腎組織不斷被破壞,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逐漸減少,從而引起貧血。

當然,除了促紅細胞生成素缺乏引起腎性貧血外,還有不少其他因素也可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貧血并發癥,如:

慢性腎衰竭患者大量毒素蓄積體內,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紅細胞破壞,使紅細胞壽命縮短而致貧血;

慢性腎衰竭患者還常常因為胃腸道吸收障礙引起鐵和/或葉酸等“造血原料”攝入不足,從而引起貧血;

同時,慢性腎臟病患者,尤其是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長期控制蛋白質的攝入,加之尿液排出蛋白的量增加,血漿蛋白濃度降低,導致“造血原料”蛋白質不足而引起貧血;

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容易并發各種急慢性感染,也是導致貧血的原因之一。

此外,慢性腎功能衰竭晚期患者常有出血傾向,如鼻衄,月經過多,牙齦及胃腸道出血等等會使原有貧血加重。

因此,大家應警惕貧血背后可能隱藏著腎病。對于貧血患者,即使是那些無明顯的腎臟病表現及病史的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壓者,千萬別忘了到醫院腎臟專科門診做尿常規、腎功能、腎臟B超等常規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可能隱藏的“幕后真兇”。

篇4

1、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不存在任何細胞器,也沒有細胞核。

2、哺乳動物幼年的紅細胞是存在細胞器和細胞核的。因為幼年的紅細胞需要合成各種蛋白質(包括酶類)。到了紅細胞成熟后,細胞內的溶酶體破裂,水解酶被釋放出來,把紅細胞內的所有細胞器和細胞核都水解沒了,所以成熟的紅細胞是沒有細胞器的。

3、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器,是為了運輸盡可能多的氧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 紅細胞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Lyophilization of Human Red Blood Cells —— Review

Abstract Now the clinical preservation methods of human red blood cells mainly include hypothermic storage (4℃) and cryopreservation (-80℃ or -196℃). The preservation time of hypothermic storage of red blood cells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it is easy to be contaminated by microbes. Cryopreservation greatly prolongs the storage time,but it needs heavy storage equipments. Because the protective solutions in cryopreservation contain glycerol,red blood cells need complicated washing in order to remove glycerol. These shortage methods limit their application to some special conditions,such as war or natural disaster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reservation methods of red blood cells,lyophiliz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ess weight,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room temperature preservation,prone to be rehydrated. In this review,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yophilization of red blood cells,especially application of trehalose and its mechanism in the lyophiliz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we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is review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 guidance for developing a safe,simple and efficient preservation approach of red blood cells by lyophilization.

Key words red blood cell;lyophilization;trehalose;biomembrane

紅細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細胞,它通過其中的血紅蛋白從肺部攜帶氧氣運送到周邊器官,在維持人體正常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紅細胞是一種高度分化的細胞,它沒有細胞核、線粒體等復雜的細胞器,只有一層質膜包裹著血紅蛋白。紅細胞對于維持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人們由于創傷或其他原因造成大量失血而引起紅細胞的丟失時,全身器官會氧氣供應不足,從而危及生命。及時輸注紅細胞是治療這類病例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在臨床上使用的紅細胞保存的主要方法有4℃低溫和-80℃深低溫保存。這些保存技術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又存在明顯不足:4℃保存時間短,最長不過42天,而且紅細胞容易受到污染,從而造成浪費;-80℃保存可以將保存時間延長至10-20年以上,但需要笨重的超低溫冰箱等專門設備,運輸不方便,能源消耗大。這些缺陷嚴重限制了常規保存方法在惡劣自然條件或戰時條件下的應用[1]。對比之下,冰凍干燥保存的紅細胞具有很多優勢:便于長期保存,設備重量大大減輕,方便運輸,易于消毒,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存在振蕩性溶血等問題。因此,一旦紅細胞冰凍干燥研制成功,必將開創血液供應的新局面。

冰凍干燥對于紅細胞而言是一個不利的綜合影響過程,細胞在此過程中不但要經受冷凍的打擊,而且也要受到干燥的損傷。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冰凍干燥過程中,干燥對于紅細胞的損傷占有主要地位[2]。通常,由于干燥而引起的細胞內水分的蒸發使分子間和分子內的聯系發生劇烈變化。在一些生物中,當細胞燥時,由于水分的缺失,細胞內的蛋白和膜可能通過氫鍵結合其他分子來取代它們對水分子的結合,這是生物在不利環境的一種保護適應機制。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機制,則水分的缺失而導致蛋白質與水分子的結合將被蛋白與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取代,從而可能造成蛋白不可逆聚集或者發生變性,這會直接導致干燥后細胞死亡[3]。

研究歷史

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研究經歷三個主要發展階段。這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為:

第一階段:1960年Meryman等[4]首次進行人紅細胞的冰凍干燥保存研究。由于甘油的粘度過高,所以他沒有添加任何保護劑而直接對血液進行冰凍干燥。Meryman宣稱再水化后的細胞回收率為30%-50%。但于1977年在一次關于冰凍干燥保存研究的研討會上,與會者承認紅細胞質膜在冰凍干燥過程中受到嚴重損傷[5]。通常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研究中,從未獲得過一個結構完整的冰凍干燥紅細胞。

第二階段:從1989年開始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研究進入真正具有臨床意義的科學研究階段。Goodrich等[6,7]在此期間進行了大量實驗,先后篩選保護液和再水化液的成分組合,并對保護機制進行初步探索。此后10年,在國外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備受重視,如美國,政府投入大量科研基金,1997-1999年度受美國政府資助的相關研究報告就有20篇之多[8]。但這期間,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研究主要是篩選保護劑及溫度等物理參數,而沒有深入研究冰凍干燥對紅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Goodrich[6]認為,葡萄糖可以保護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而大分子聚合物使保護液呈玻璃化,從而可以有效地保護紅細胞。然而,這些研究仍然沒有實現冰凍干燥后紅細胞可以在室溫下長期保存的目標,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分子聚合物不能進入紅細胞內,而只使細胞外液保持玻璃化,所以無法實現對細胞膜的有效保護[9];另外在室溫下樣品的氧化問題仍然值得商榷。在此期間冰凍干燥保存的紅細胞存活率僅有20%-30%[9]。Rindler等[10]采用麥芽糖和羥乙基淀粉作為主要保護劑進行擱板溫度對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凍干機擱板溫度的下降,冰凍干燥后紅細胞溶血率也呈下降趨勢,當擱板溫度為-35℃時,溶血率最低,但當進一步降低溫度時,溶血率反而上升。盡管Rindler的試驗結果表明,在冰凍干燥過程中當凍干機擱板溫度為-35℃時的效果最好,但其溶血率仍然達到85%,最后幾乎到無可用的紅細胞。我們的研究表明,冰凍干燥的問題主要是質膜受損而造成血紅蛋白泄漏。當保護液由大分子聚合物、蛋白和低濃度的滲透性保護劑組成時,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后的上清中游離血紅蛋白濃度低于1 g/L,而且細胞回收率達到80%左右,但當將再水化后的紅細胞置于4℃下保存不同時間,隨著時間的延長,溶血率呈上升趨勢[11]。這說明冰凍干燥對紅細胞膜造成損傷。從超微結構來看,采用大分子物質作為主要保護劑進行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后的細胞形態分為3類:結構完整(A)、部分完整(B)和血紅蛋白完全泄漏(C),具體見圖1。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研究人員對冷凍和干燥對細胞質膜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12-14]。在此期間海藻糖和蔗糖等二糖在細胞膜保護方面的作用引起人們廣泛興趣。Wolkers等[14]發現,血小板可以通過隨溫度變化的液相內吞作用吸收海藻糖,吸收效率可以達到50%以上。吸收海藻糖后的血小板冰凍干燥后的存活率為85%,而且對凝血酶、膠原、ADP和瑞斯托菌素的反應與新鮮血小板相似。受到這項研究的啟發,Satpathy等[1]對紅細胞對海藻糖的吸收情況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發現隨著保護液中海藻糖濃度和孵育溫度的變化,紅細胞對海藻糖的吸收率也相應的發生變化,當溫度為37℃時的吸收率最高,但溶血率也隨之上升。這些研究為進一步開展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研究的熱點——海藻糖

由于紅細胞在冰凍干燥保存過程中要經受冷凍和干燥的雙重傷害,所以此項研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海藻糖可能為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開辟新途徑。研究人員在一些耐干燥的生物體內發現,當環境極端干燥時其體內海藻糖的濃度可達干重的20%以上。這些生物包括:酵母、一些植物、許多細菌以及一些無脊椎動物(例如水熊等)。在干燥的環境下,海藻糖或其他的二糖形成一種高度粘稠的玻璃化狀態,這有利于這些生物在干燥環境中存活[15]。

海藻糖的性質及其作用機制

海藻糖是一種非還原性二糖[16],由兩個葡萄糖殘基通過半縮醛羥基相結合,結構為α-D-Glcp-(11)- α-D-Glcp。海藻糖的玻璃化轉變溫度高于蔗糖和麥芽糖,常溫下性質穩定。對于海藻糖保護哺乳動物細胞的作用機制,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

Clegg[17]提出一種水分替代假說,他認為甘油、海藻糖以及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保護成分是作為水分替代分子與氫鍵結合,從而使細胞免受干燥的傷害。根據這個假說,一些耐干燥生物為了避免干燥損傷而在體內積聚海藻糖或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從而替代水分子和氫鍵結合,當環境中水分充足時,水分子又重新與氫鍵結合,而此時細胞內的二糖又可以作為能源代謝物質。20世紀80年代,Crowe等[18]認為,在海藻糖存在的條件下生物分子或分子集合體例如細胞膜和蛋白在干燥的環境下可以保持穩定,而且海藻糖的作用效果明顯好于其他的糖類。從那時起,海藻糖開始應用于疫苗、脂質體以及人體器官的低溫保存,并且取得較好的保護效果。Leslie等[19]報道,在海藻糖存在的條件下冰凍干燥保存細菌可以獲得較高的存活率。相反蔗糖對細菌的冰凍干燥保存效果很差。這些工作證明了海藻糖是一種特殊的二糖,其對生物細胞的保護作用明顯優于其他糖類。

Branca等[20]認為,對海藻糖的溶液性質進行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釋海藻糖對生物材料的穩定作用。但是這些性質必須在大量水分存在的條件下才和生物穩定有關聯。而在干燥情況下,由于水分幾乎全部缺失,所以這個假說無法解釋干燥環境下海藻糖對細胞材料的穩定作用。

另外,在干燥條件下可降解糖類和蛋白質的所發生的美拉德反應已經被認為是干燥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海藻糖和蔗糖都是非降解性二糖,這至少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在干燥環境中海藻糖和蔗糖可以在一些生物體內積聚,而麥芽糖由于是可降解性二糖,易于發生美拉德反應,因此可能不適合細胞的干燥保存。O′Brien等[21]在海藻糖、蔗糖和葡萄糖存在的條件下建立一個冰凍干燥模型系統,水的活度為0.33,pH值為2.5,結果發現蔗糖的美拉德反應速度和葡萄糖的一樣快,而且二者比海藻糖的反應速度大約快2 000倍以上。這個試驗充分證明海藻糖在干燥環境中的穩定性優于蔗糖或其他糖類。

相對于其他糖類而言,海藻糖具有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這有利于在常溫條件下干燥樣品性質的穩定。研究發現,當耐干燥生物處于干燥脫水或高滲透壓環境時,海藻糖可以在細胞膜外面形成一種玻璃狀的保護層,從而提高了細胞的滲透壓耐受性和耐干燥性。這種保護方式使得一些耐干燥生物即使在極端環境中脫水達99%時仍能存活[15]。

Sun等[22]發現脂質體用蔗糖干燥時,在潮濕環境發生嚴重的溶解,而用海藻糖保存時則沒有溶解發生。海藻糖的玻璃化轉變溫度遠高于蔗糖,因此可以預測在蔗糖中加入少量的水可以使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降至保存溫度以下,而在海藻糖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其玻璃化轉變溫度仍然在保存溫度以上,因此仍保持穩定。當用海藻糖干燥保存的樣品保存于20℃時,這個溫度比海藻糖的玻璃化轉變溫度低100℃左右,而當用蔗糖干燥并于20℃下保存時,這個溫度僅比蔗糖玻璃化轉變溫度低45℃左右。這說明在相同的室溫保存條件下,海藻糖的干燥保存效果更優于蔗糖。Aldous等[23]認為,既然海藻糖的晶體結構是二水合物,在吸收水分的過程中,一些海藻糖轉變成晶體態的二水合物,因此使余下的海藻糖和水分子脫離接觸,這也提高了體系的玻璃化程度。Crowe的試驗結果表明,在海藻糖干燥保存樣品中添加少量水分,結果結晶態的二水合物迅速出現,剩下的海藻糖玻璃化轉變溫度卻仍然保持很高[24]。Buera等[25]提供的證據表明,當用海藻糖干燥保存的蛋白酶樣品被升溫到玻璃化轉變溫度以上,其仍保持穩定。因此他們得出結論:玻璃化狀態自身不是必要的,而樣品保持一種分子間的無序狀態而非結晶態是非常重要的。Crowe等[26]認為,玻璃化使干燥樣品的成分相互靜止,從而避免了在干燥條件下各種成分的過分接觸;另外玻璃化自身不能完全實現對生物膜的干燥保護作用。

以上的各種假說均證明海藻糖的冰凍干燥保存效果要優于其他糖類,因此用海藻糖作為一種冰凍干燥保護劑來保存哺乳動物細胞可能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方法。紅細胞膜是典型的液態鑲嵌模型結構,雙層磷脂中分布著一些功能蛋白。Wolkers等[12]發現紅細胞膜存在兩個相變點,分別在14℃和34℃左右。在發生相變時,膜內外磷脂分布發生變化,細胞臨時通透性增加,這可能造成血紅蛋白的泄漏,但同時也可能引起外源分子進入紅細胞。Hays等[27]在冰凍干燥脂質體的再水化過程中也發現類似膜相變現象。以脂質體作為細胞模型進行冰凍干燥,再水化后脂質體的形態完整率為100%,但同時他發現,在溶液狀態時脂質體的液晶相到凝膠相的轉變溫度(Tm)為-1℃。如果不添加海藻糖,當完全干燥時脂質體的Tm升至+70℃;而如果在保護液中添加海藻糖,則Tm降至-20℃左右,這說明在完全干燥的情況下脂質體仍然保持液晶相,而且再水化時也沒有發現相變。但是,在海藻糖存在下,磷脂的Tm降低的機制仍然存在爭議,迄今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

總之,目前還沒有一種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海藻糖的保護機制,我們的觀點是,海藻糖之所以具有提高細胞耐干燥能力的效果,可能是以上幾種理論共同作用的結果。

海藻糖進入細胞膜的途徑

采用海藻糖等二糖作為冰凍干燥保護劑的主要挑戰是如何使海藻糖進入細胞質,同時使其在細胞質中達到較高的濃度。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Oliver等[28]和Wolkers等[14]采用細胞內吞作用將海藻糖導入人干細胞和血小板中;Beattie等[29]利用胰島內分泌細胞的質膜在磷脂相變過程中的暫時性通透增加將海藻糖導入細胞質中。同時,他們也發現二甲亞砜能明顯提高胰島細胞對海藻糖的吸收率。他們認為二甲亞砜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可能是作為一種較弱的表面活性劑。Eroglu等[30]和Chen等[31]利用基因工程合成了一種金黃色葡萄球菌а-溶血素的突變體,這種蛋白可以在細胞膜上打孔,從而可以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采用這種方法,他們發現,將海藻糖導入幾種人細胞中可以提高其耐干燥性。Guo等[32]和Puhlev等[33]在人上皮纖維原細胞中成功表達了編碼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和6-磷酸海藻糖磷酸酶的基因,將此基因片斷導入哺乳動物細胞核中,可以合成海藻糖,從而提高了這些細胞的耐干燥性。在采用此基因工程技術處理的細胞系中,細胞內積聚的海藻糖濃度可以達到80 mmol/L,極大提高了這些細胞的滲透壓耐受性。在其他的試驗中,電子打孔技術也被應用于將海藻糖導入細胞膜[34]。盡管這種方法可以使海藻糖進入細胞質中,但同時也使細胞的滲透壓耐受性降低,可能不適合于紅細胞的冰凍干燥。另外,Eroglu等[35]采用顯微操作技術將海藻糖注射到人卵母細胞內,然后在低溫下保存,結果發現海藻糖可以提高卵母細胞對低溫的耐受性。

對于紅細胞的冰凍干燥保存而言,由于其結構的特殊性,基因工程技術、顯微注射、增加膜通透性等技術不適合于將海藻糖導入紅細胞。而利用細胞膜隨溫度發生的磷脂相變來實現其對海藻糖的吸收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海藻糖在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中的

應用前景分析如何使海藻糖進入紅細胞基質中是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能否成功的第一步。紅細胞并不具備血小板的內吞作用,由于沒有細胞核,也無法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編碼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和6-磷酸海藻糖磷酸酶的基因轉入細胞核并且表達。但是Satpathy等[1]根據紅細胞膜質膜隨溫度變化而發生相變的特性,將紅細胞在37℃的高濃度的海藻糖緩沖液中保存液中孵育7小時,這種方法可以使細胞內的海藻糖濃度達到50 mmol/L。研究表明,紅細胞的這種吸收方式不同于血小板的內吞作用,它是利用滲透壓不平衡和膜磷脂相變相結合的辦法使外源性海藻糖進入基質中,因此這種方法是一種被動吸收的方法,必須借助于滲透壓差和內外源海藻糖的濃度差。

在血小板吸收海藻糖的試驗中,外源性海藻糖的濃度只有35 mmol/L[14],而在紅細胞吸收海藻糖的試驗中,外源性海藻糖的濃度可以達到1 000 mmol/L左右,是血小板實驗中海藻糖濃度的30倍[1]。只有在如此高的濃度下,海藻糖才能高效地進入紅細胞基質內,而且高滲對紅細胞膜的影響也值得商榷。

另外,紅細胞是通過其內在的血紅蛋白來攜帶氧氣運輸到全身各器官。Goodrich[6]認為,單糖主要是葡萄糖對血紅蛋白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二糖是否對血紅蛋白有保護作用尚需要研究。

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面臨的挑戰

盡管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研究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甚至有人對此項研究能否成功持有懷疑態度[36]。

紅細胞對高滲和干燥環境極為敏感,盡管人們對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但目前的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盡管目前有許多試驗證明海藻糖等二糖可以提高一些細胞的耐干燥性,但仍然存在一些爭議,一些人認為海藻糖僅僅可以提高細胞的滲透壓耐受性,而無法提高細胞耐干燥性[37],另外海藻糖是否適合于紅細胞的冰凍干燥保存仍是一個未知數。Tunnacliffe等[37]采用海藻糖作為主要保護劑干燥保存小鼠細胞,結果發現當小鼠細胞中的內源性海藻糖濃度達到100 mmol/L時,其細胞的滲透壓耐受性有所提高,但即使細胞膜內外都存在高濃度海藻糖時,細胞的耐干燥性也得不到有效提高,這說明在提高細胞耐干燥性方面,只有海藻糖是遠遠不夠的。為什么?因為相對于紅細胞和血小板而言,有核細胞結構更復雜,含有一些復雜的細胞器,例如細胞核、線粒體等,因此有核細胞的冰凍干燥具有更大的挑戰性,海藻糖等保護劑能否進入細胞核,從而有效保護細胞的基因組結構仍然沒有答案。紅細胞和血小板的結構非常簡單,沒有復雜的細胞器,因此只有紅細胞的冰凍干燥取得成功,才能為進一步開展有核細胞的冰凍干燥保存打下堅實基礎。

概括地說,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主要是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和血紅蛋白的正常功能。Goodrich等[6]認為,葡萄糖可以自由進出紅細胞膜,而且可以保護血紅蛋白,還可以為紅細胞提供代謝能量的來源。所以他在保護液中采用的是單糖。由于單糖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很低,而且容易發生美拉德反應,這些都可能對紅細胞膜造成損傷而導致血紅蛋白泄漏,因此,Goodrich又在保護液中添加大分子物質以提高保護液的玻璃化轉變溫度,但是由于大分子物質無法進入細胞膜內,所以其對細胞膜的保護作用是有限的。另外,盡管大分子物質提高保護液的玻璃化程度,但同時也提高了其滲透壓,而高滲透壓對細胞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認為,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的方法首先要滿足兩個條件:保護劑可以進入細胞質和保護體系要等滲或接近等滲。

紅細胞的攜氧功能來自于其中的血紅蛋白,因此在冰凍干燥過程中如何保護血紅蛋白的正常結構具有重要意義。Goodrich等[6]在保護液中添加葡萄糖來保護血紅蛋白。二糖是否對血紅蛋白有保護作用尚需研究。正常的血紅蛋白是四亞級聚合體,如果血紅蛋白解聚,其將喪失攜氧功能。另外冰凍干燥保存紅細胞的一個主要優勢是可以室溫保存,在保存過程中如何防止血紅蛋白氧化甚至變性也是一個重大挑戰。

小 結

在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過程中,高濃度的大分子物質盡管可以使細胞外液達到玻璃化,但由于大分子物質無法進入細胞內,所以其對膜的保護作用很有限,因此尋求一種可以進入細胞內,而且對質膜有非常好的保護效果的保護劑非常重要。海藻糖在保護生物材料的穩定性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將海藻糖用于紅細胞冰凍干燥的想法來源于海藻糖在其他哺乳動物細胞或脂質體的應用,所以目前的研究也僅僅是嘗試而已,海藻糖是否真正有利于紅細胞的冰凍干燥保存還需要實驗來檢驗。

參考文獻

1Satpathy GR,Torok Z,Bali R,et al. Loading red blood cells with trehalose: a step towards biostabilization. Cryobiology,2004;49: 123-136

2權國波,韓穎,劉秀珍等. 預凍溫度和凍干機擱板溫度對冷凍干燥紅細胞的影響.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4;12:368-371

3Wolkers WF,Tablin F,Crowe JH. From anhydrobiosis to freeze-drying of eukaryotic cells. Comp Biochem Physiol A Mol Integr Physiol,2002;131: 535-543

4Meryman,HT. Drying of living mammalian cells. Ann NY Acad Sci,1960;85: 729-734

5Spieles G,Heschel I,Rau G. An attempt to recover viable human red blood cells after freeze-drying. Cryo Letters,1977;17: 43-52

6Goodrich RP. Lyophiliz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United States Patent. 4,874,690. 1989

7Tometsko. Method and composition for lyophilizing red blood cells. United States Patent. 5,750,330. 1989

8韓穎,馬恩普. 紅細胞保存研究的新策略——冰凍干燥. 中國輸血雜志,2000;13:210-212

9 Cortes FV,Van Caekenberghe D. Freeze drying : past,present and future. Ann Med Mil Belg,1997;11: 10-13

10Rindler V,Luneberger S,Schwindke P,et al. Freeze-drying of red blood cells at ultra-low temperature. Cryobiology,1999;38: 2-15

11權國波,韓穎,劉秀珍等. 保護液的玻璃化狀態對紅細胞冰凍干燥保存后回收率的影響.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3;11:308-311

12Wolkers WF,Crowe LM,Tsvetkova NM,et al. In situ assessment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properties during cold storage. Mol Membr Biol,2002;19: 59-65

13Crowe JH,Tablin F,Wolkers WF,et al. Stabilization of membranes in human platelets freeze-dried with trehalose. Chem Phys Lipids,2003;122: 41-52

14Wolkers WF,Walker NJ,Tablin F,et al. Human platelets loaded with trehalose survive freeze-drying. Cryobiology,2001;42: 79-87

15權國波,馬恩普. 海藻糖在哺乳動物細胞保存中的作用機制及應用現狀. 臨床輸血與檢驗,2003,5:78-80

16李群,袁勤生. 海藻糖的性質及應用.中國生化藥物雜志,1995;16:231-233

17Clegg JS,Seitz P,Seitz W,et al. Cellular responses to extreme water loss: the water-replacement hypothesis. Cryobiology,1982;19: 306-316

18Crowe JH,Crowe LM,Carpenter JF,et al. Stabilization of dry phospholipid bilayers and proteins by sugars. Biochem J,1987;242: 1-10

19Leslie SB,Israeli E,Lighthart B,et al. Trehaolose and sucrose protect both membranes and proteins in intact bacteria during drying. App Environ Microbiol,1995;61: 3592-3597

20Branca C,Magazu S,Migliardo P. Anomalous cryoprotective effectiveness of trehalose: Raman scattering evidences. J Chem Phys,1999;111: 281-287

21O′ Brien J. Stability of trehalose,sucrose and glucose to nonenzymatic browning in model systems. J Food Sci,1996;61: 679-682

22Sun WQ,Leopold AC,Crowe LM,et al. Stability of dry liposomes in sugar glasses. Biophys J,1996,70: 1769-1776

23Aldous BJ,Auffret AD,Franks F.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ydrates from amorphous carbohydrates. Cryo Lett,1995;16: 181-186

24Crowe LM,Reid DS,Crowe JH. Is trehalose special for preserving dry biomaterials? Biophys J,1996;71: 2087-2093

25Buera MP,Rossi S,Moreno S,et al. DSC confirmation that vitrification is not necessary for stabilization of the restriction enzyme EcoRI dried with saccharides. Biotechnol Prog,1999;15: 577-579

26Crowe JH,Carpenter JF,Crowe LM. The role of vitrification in anhydrobiosis. Annu Rev Physiol,1998;60: 73-103

27Hays LM,Crowe JH,Wolkers W,et al. Factors affecting leakage of trapped solutes from phospholipid vesicles during thermotropic phase transitions. Cryobiology,2001;42: 88-102

28Oliver AE,Jamil K,Crowe JH,et al. Loading MSCs with trehalose by endocytosis,Cell Preservation Technol,2004;2: 35–49

29Beattie GM,Crowe JH,Lopez AD,et al. Trehalose: a cryoprotectant that enhance recovery and preserves function of human pancreatic islets after long-term storage. Diabetes,1997;46: 519-523

30Eroglu A,Russo MJ,Biaganski R,et al. Intracellular trehalose improves the survival of cryopreserved mammalian cells. Nat Biotechnol,2000;18: 163-167

31Chen T,Acker JP,Eroglu A,et al. Beneficial effect of intracellular trehalose on the membrane integrity of dried mammalian cells. Cryobiology,2001;43: 168–181

32Guo N,Puhlev I,Brown DR,et al. Trehalose expression confers desiccation tolerance on human cells. Nat Biotechnol,2000;18: 168-171

33Puhlev I,Guo N,Brown DR,et al. Desiccation tolerance in human cells. Cryobiology,2001;42: 207-217

34Katkov II. Electroporation of cells in application for cryobiology: summary of 20 year experience. Probl Cryobiol,2002;2: 3-8

35Eroglu A,Toner M,Toth TL. Beneficial effect of microinjected trehalose on the cryosurvival of human oocytes. Fertil Steril,2002;77: 152-158

36Franks F. Freeze-drying blood: reslity or trick? Cryo letters,1996;17: 1

篇6

【摘要】 目的 進一步研究抗體封閉紅細胞血型的鑒別和血型鑒定的方法。方法 選取了鐵嶺市婦嬰醫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間檢測的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后經鑒定為抗體封閉標本22例,以此為研究對象,利用洗滌放散紅細胞、家族和病情調查鑒定等方法來判斷血型。結果 全部22例標本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結果均為強陽性(4+)。結論 在進行特殊病例血型鑒定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結果,這一結果對于準確判斷封閉抗體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抗體封閉;紅細胞血型;檢測 作者單位: 112000 鐵嶺市中心血站 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抗體封閉紅細胞血型的檢測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文基于此,為了進一步研究抗體封閉紅細胞血型的鑒別和血型鑒定的方法,選取了鐵嶺市婦嬰醫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間檢測的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后經鑒定為抗體封閉標本22例,以此為研究對象,針對相關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以鐵嶺市婦嬰醫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間檢測的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后經鑒定為抗體封閉標本22例為研究對象。這22例標本中,都屬于正定型不凝集。在22例標本中有6例屬于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的患者,4例屬于錯誤輸血漿,還有12例屬于HDN患兒標本。12 檢測方法121 家族及病情調查 針對患者的父母進行相關的血型調查分析,根據患者父母的血型調查結果可以對患者的血型進行初步的判斷。通過這種家族及病情的調查,來確定病情是否對紅細胞抗原的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22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 首先要求對患者的紅細胞進行洗滌,洗滌的次數為3次。洗滌3次以后,按照一定的濃度要求配制懸液,一般濃度控制為05%。然后,取50 μL分別加入抗球蛋白卡中,1000 r/min離心10 min觀察結果。123 放散試驗 首先要求對患者的紅細胞進行洗滌,洗滌的次數為3次。洗滌3次以后,壓積紅細胞放入等量生理鹽水。然后將其放置在溫度為56℃的水浴箱中,使其孵育10 min。在整個過程中要進行適當的輕微振蕩。振蕩以后,使用溫度為56℃的溫鹽水再次進行洗滌,洗滌的次數為3次。洗滌以后的紅細胞按照上述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進行檢測,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則重復本操作,直至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進行檢測的結果顯示為陰性。124 血型鑒定 按照一定的濃度要求將放散后的紅細胞配制懸液,一般濃度控制為05%。然后,取50 μL分別加入血型微柱凝膠卡正定型孔及ctl孔中,1000 r/min離心10 min觀察結果。2 結果

本文研究的結果為,全部22例標本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結果均為強陽性(4+)。3 討論

在血型鑒定的正定型試驗中,只有紅細胞抗原的充分暴露才能與鑒定血清發生結合從而出現凝集。但在臨床上,有少數患者在病理狀態下,如存在自身抗體、新生兒溶血(HDN)、輸注不配合血液后,紅細胞上結合了大量的抗體,導致紅細胞抗原被抗體封閉,不能與檢測血清中的抗體結合,從而出現正反定型不符[2]。抗體封閉血型檢測的關鍵是如何判斷紅細胞抗原被封閉,因為在有些病例中,特別是新生兒抗體還未產生時,病理狀態、標本本身的特殊情況與抗體封閉難以區分。以上病例中,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患者檢測時,正反定型結果不一致,那么結合患者家族和病情調查,很容易判斷出抗體封閉[3]。但錯誤輸血時,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游離的抗A抗體,如以上患者,如果輸注的抗B抗體在血清中存在,則正反定型都可能是O型,從而導致血型鑒定的錯誤。同樣,新生兒紅細胞如果被抗體封閉,反定型又沒有抗體產生的時候,也很容易導致血型錯判。所以,在血型鑒定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和病情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放散、洗滌患者紅細胞,結合病情等方法,全面、仔細、準確鑒定患者血型。

參 考 文 獻[1] Liu Fengmin, Li Chunfang, von Shuangli Anti E cause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E antigen blocking phenomenon: report of 1 cases. China Journal, 2009, 22 (9): 759760.[2] 王藍鴿,周金安抗體封閉紅細胞血型的檢測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8(4):458459.[3] 邱艷, 章揚培紅細胞血型抗原化學修飾的研究進展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 2010,12(3):238239.

篇7

【關鍵詞】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NHFTR);去白細胞紅細胞懸液;紅細胞懸液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blood transfusion needs — less leukocyte in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and red blood cell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 and the suspension of therapy-induced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NHFTR) comparison. Methods 61 cases of aplastic anemia in hospital patients with fewer white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s and 58 AA patients compared with red blood cells transfusion. Results The infusion of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less white than red cells and red blood cell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fficacy, but the 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s (NHFT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s Long-term blood trans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need, you should choose a small infusion of white blood cell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 infusion.

【Keywords】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NHFTR); to white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

隨著臨床對成分輸血的認識不斷提高,成分輸血已被廣泛應用到臨床,特別對一些需要長期輸血的患者,發生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NHFTR)的機會增多。針對此類病人輸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越來越被受到重視。本文就我院幾年來再障患者輸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與紅細胞懸液的比較分析,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供者的選擇

1.1一般資料: 61例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輸注的再障患者均為2009年度入住我院和門診的病歷。58例用紅細胞懸液輸注的再障患者均為2007年度入住我院和門診的病歷。設61例患者為觀察組,58例患者為對照組。

1.2患者輸血中或輸血后體溫升高1℃以上,并以發熱和寒戰為臨床主要表現,且排除溶血;細菌污染;過敏引起的發熱并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的發熱,判定為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NHFTR)

1.3輸注患者的去白細胞紅細胞懸液和紅細胞懸液均由徐州市中心血站提供。

1.2結果

1.2.1輸注結果:觀察組發生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NFHTR)3例次,發生率為3.2%(3/95); 對照組發生率為17.4%(15/86)。而血紅蛋白的提高率沒明顯差異。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分析,兩組數據差異有非常顯著性,且做兩兩比較,P<0.05為判斷有統計學意義.(200全血制備的紅細胞為一個單位.)

表格輸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和紅細胞懸液的相關數據表

轉貼于

2討論

隨著國內輸血醫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人們逐步發現異體血液中NHFTR與白細胞和血小板抗體有關。白細胞抗體包括HLA-抗體和血小板抗體,通常以前者多見。作為免疫原輸入而在患者體內產生相應抗體,導致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生.其發生與輸血次數密切相關,輸血次數越多,產生抗體的機會越多。引起發熱反應的機率也越大[1]。非溶血性輸血發熱反應發生主要原因是一次或多次輸入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細胞與受血者發生了同種免疫反應,產生了白細胞抗體而導致發熱等癥狀[2]。紅細胞懸液未去除白細胞、血小板及少量血漿,所以引起輸血反應者多,而去白細胞紅細胞懸液已去除95%左右的白細胞,90%以上血漿和血小板,故避免或減少了由血漿、白細胞、血小板及白細胞源性細胞因子引起的發熱、過敏等輸血反應,所以發生發熱反應及過敏反應者較紅細胞懸液顯著減少。而且研究證明,輸血前使用抗組胺和激素均不能預防其發生[2]。

由于臨床輸血一般不作HLA配型,因此絕大多數供受者之間HLA不合,產生HLA抗體的幾率較大。本組資料表明:輸紅細胞懸液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4%,而輸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為3.2%,輸紅細胞懸液引起的非溶血性輸血發熱反應明顯高于輸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組,我們認為少白細胞紅細胞輸注是預防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發生的一條有效的途徑。此外,受血者體內血液中存在白細胞抗體時,應于獻血者做白細胞交叉配血實驗來尋找合適的血液[3]但我們通常只做紅細胞血型交叉配血。因此采取用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來預防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NHFTR)是最好的選擇。

因此,臨床應大力開展少白細胞紅細胞輸注,以保證輸血安全,提高輸血質量,減少輸血并發癥,能有效的減少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的發生。參考文獻

[1]陳玖,胡榮花,于衛健.91例輸血反應原因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1,14(2):113 114.

[2]李錫金,劉景漢,陳民才,等.去除白細胞輸血防止醫院感染發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42 43

篇8

尿紅細胞鏡檢異常指數:200~400這個范圍就應該及時得到醫院進行治療,一般都確定為腎炎。

腎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謝產物及調節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分泌多種活性物質,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腎炎是由免疫介導的、炎癥介質(如補體、細胞因子、活性氧等)參與的,最后導致腎固有組織發生炎性改變,引起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的一組腎臟疾病,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在慢性過程中也有非免疫、非炎癥機制參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紅細胞 尿沉渣分析 顯微鏡檢測

中圖分類號:R44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336-02

尿沉渣紅細胞檢測能有效的診斷出泌尿系統疾病,可以作為檢測泌尿系統疾病的一項指標,特別對于腎臟疾病可以作為重要的實驗指標[1]。尿液中的紅細胞檢測可以對各種腎、泌尿系統疾病做出有效的診斷,而對于各種原發性或繼發性急性或慢性的腎小球腎炎都能檢測,這對于腎炎或腎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非常大的診斷價值。尿沉渣定量分析檢測法具有效率高、操作簡單、準確率高等優點,在檢測紅細胞時,由于尿液中的某些形成的成分會對檢測結果產生一定影響,使得結果有所差異。現將收集整理的我院298例住院患者的晨尿標本進行顯微鏡檢測和尿沉渣定量檢測,對其結果進行比對分析,結果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收集標本 收集整理2009年2月~2009月12月住院患者298例的晨尿標本,采集整理后在2h內完成尿沉渣檢測和顯微鏡檢測。

1.2 儀器與試劑 尿沉渣檢測采用國產的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及配套試劑,質控物;顯微鏡檢測采用Olympus光學顯微鏡。

1.3 實驗方法 實驗操作必須嚴格按照說明進行檢測,在開機檢測前必須用配套的質控物質(液)進行質控試驗。

留尿:必須采用干凈的一次性試管采集患者的新鮮晨尿液,此時尿液濃縮、偏酸性、尿中保留有較多、較完整的成分,可為理想標本。

檢測:通常采集中段尿10ml,充分混勻后分成兩管,每管5ml,一管用于尿沉淀檢測,一管用于顯微鏡檢測。尿沉淀檢測嚴格按照UF-100分析儀上操作說明進行,以1800r/min離心5min,丟棄上層清液,留0.25ml,記錄試驗結果,待沉渣混勻后用一次性滴管直接將尿液滴入切片進行顯微鏡檢測,觀察20個視野,將試驗結果傳入電腦記錄。留取尿量、離心速度和時間、剩余的尿沉渣量均直接影響紅細胞數的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所得的數據均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正常參考范圍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的紅細胞數量的正常參考范圍男性0~12/μl,女性在0~24/μl;顯微鏡檢測在高倍鏡下計數l0個大方格以內的紅細胞數,以每微升紅細胞平均數為基準,紅細胞正常參考范圍0~5/HP,,每高倍視野小于3個[2],超出此范圍視為陽性。

2.2 檢驗 如果尿沉渣檢測的結果越顯微鏡檢測的結果兩者都為陽性那么結果就為真陽性a;如果尿沉渣檢測為陰性,而顯微鏡檢測為陽性為假陰性b;如果尿沉渣檢測為陽性,顯微鏡檢測為陰性為假陽性c;如果兩者檢測的結果都為陰性那么結果就為真陰性d。以次方法按照下面的公式可以計算出假陰性率和假陽性率:假陽性率=c/(a+c)×100%,假陰性率=b/(b+d)×100%。

2.3 結果 顯微鏡檢查的陽性率為31.8%;UF-100的陽性率為35.9%,假陽性率為11.2%,假陰性率為3%。兩種檢測方法的的陽性符合率為69%,陰性符合率率為90%。所得的結果用x2進行檢驗分析,見表1。

表1 UF-100尿沉渣檢測和顯微鏡檢測的結果比較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檢測尿沉渣的方法是顯微鏡檢查和尿沉渣定量分析檢測這兩種,但是在確認尿液的成分與性質時,顯微鏡檢測一直是個金標準[3]。UF-100尿沉渣全分析儀在尿液檢測中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減輕使用普通顯微鏡鏡檢的工作量,可以降低手工復檢率,降低人為的誤差率,借助于儀器的自動化、高精度可以提高了檢測的結果,使其標準化,雖然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喜用可以有效的對紅細胞、白細胞、管型、結晶、上皮細胞等有形成分提供定量分析報告及散點圖,但對于一些成分的變化對其影響還是存在的。與顯微鏡檢測的方法相比,尿沉渣定量分析檢測系統具有同一性,即每個一標本的檢測步驟模式完全一致,而且不受主觀因素影響,簡便操作,準確穩定,但是會受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影響,會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

檢測紅細胞可以作為腎小球增殖性病變或炎癥損害的重要指標,而紅細胞的數目和形態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腎臟病變的部位及性質,通過在顯微鏡下對尿液中的紅細胞形態的觀察,能夠明確腎臟病變的部位。此外,紅細胞的數目對診斷亦有較大幫助。如果尿液中出現大量的多形型紅細胞往往聯想到腎小球的炎癥反應已經較重,及時考慮到可能為系膜病變或涉及系膜的血管炎病變等。

本組資料中出現的紅細胞呈假陽性的有33例,通過顯微鏡的檢測發現其中有21例都是因為標本渾濁,含有大量的非結晶體,有15例標本的紅細胞發現時混合性紅細胞,還有4例是與紅細胞形態、體積相似的草酸鈣結晶體,還有2例是未完全分化的上皮細胞。非結晶體會對測定紅細胞產生影響,而且會使紅細胞的形態異常。而且在采尿、離心的過程中,離心對于尿液中有形成分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可以使尿液中紅細胞數量減少50%~60%[4]。綜上所述,尿沉渣檢測系統雖然具有諸多優點,但其檢測時會受到一定尿液成分變化的影響,所以在臨床中可以結合顯微鏡檢測,提高檢測標準,作為一種治療檢測手段,可以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巨川,張日恒,夏蔚珉.UF-50尿沉渣分析儀測定尿液紅細胞影響因素探討[J].中華臨床醫藥,2003,4(21):48.

[2]叢玉隆,馬駿龍,秦曉玲.當代體液分析技術與臨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

篇10

原因一: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偏高可能是得了貧血了,如果是確診大細胞貧血的話主要就是補充一下維生素B12或者是維生素B12和葉酸聯合應用,再加服維生素C,可提高療效。

原因二:出現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得了高血脂了, 建議患者查一下血脂,血流變,看看有沒有高血脂。

原因三:如果只有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偏高,其他指標正常的話,那么一般沒有什么臨床意義,多與免疫力下降,輻射,污染,飲食,遺傳有關系。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