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細胞瘤范文
時間:2023-04-03 01:3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殖細胞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生殖細胞瘤 體層攝影術 X線計算機
生殖細胞瘤是小兒常見的腫瘤之一,可發生在兒童期的任何年齡及身體的任何部位和臟器。筆者回顧性分析1999年11月~2005年3月經手術及病理證實,并有完整CT資料的小兒生殖細胞瘤38例,以提高其CT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男8例,女30例,年齡從出生~14,平均7.24歲。其中出生~3歲16例,4~7歲4例,8~14歲18例。臨床表現為生后或偶然發現包塊18例,占本組47.3%;腹痛10例;排便費力、大便變扁3例;胸痛3例;食欲不振2例;消化道出血2例。
層厚、層距均為10mm CT掃描。38例全部平掃,其中11例平掃后行增強掃描。對比劑用350mgI/ml歐乃派克 1.5~2.5ml/kg體重,經靜脈團注后即刻掃描。常規進行冠狀位及矢狀位重建,觀察腫瘤的形態外觀特點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為定位、定性提供資料。
2 結果
2.1 CT平掃顯示
本組縱膈內5例,腹腔內3例,腹膜后8例,盆腔22例。CT平掃顯示:混雜密度占位18例,囊性或以囊性為主的占位12例,絕大部分為軟組織密度的占位8例。占位最小為1.5×2.3cm×3.5cm,最大為9.5cm×15.0cm×20.0cm。呈不規則形態的占位21例,類圓形17例;邊緣光滑或較光滑者29例,邊界不清9例;合并椎板裂4例,繼發腎盂積水4例,胸、腹水各2例。
增強后全部病例較前強化而清晰,尤其囊性占位,除鈣化、脂肪不強化外,液體及液化壞死區可有輕度強化。
2.2手術與病理
本組良性占28例,占73.7%;惡性10例,占26.3%。良性均為成熟畸胎瘤,惡性10例中內胚竇瘤合并畸胎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無性細胞瘤、內胚胎瘤各2例;卵巢絨毛膜癌1例。
3 討論
3.1 生殖細胞瘤的胚胎發生
生殖細胞瘤又稱胚芽細胞瘤,系來自于生殖細胞的一組腫瘤,多數為良性畸胎瘤。少數為惡性,如:未成熟畸胎瘤、精原細胞瘤、內胚竇瘤、絨毛膜上皮癌、胚胎癌等,文獻報道約占20%,本組占26.9%,與文獻一致。生殖細胞瘤好發于性腺,但也可以發生在性腺外的部位,如:骶尾部、腹膜后、縱膈、中樞神經系統等人體中線的部位,但人體的任何臟器及部位均可發生,如:胃壁畸胎瘤、椎管內硬膜外復合生殖細胞瘤、支氣管內畸胎瘤等。性腺外的這類腫瘤可能是在胚胎早期生殖細胞從卵巢囊遷移異位到發育中的胚盤形成的。
少說畸胎瘤出生時即為惡性,多說出生時為良性。隨著年齡的增大,其中部分病例可發生惡變。文獻報道不成熟畸胎瘤經手術切除后,可復發,但有向成熟畸胎瘤轉化之可能。由于生殖細胞瘤起自原始的胚芽細胞,既可以形成良性腫瘤,亦可以形成惡性腫瘤,甚至可以形成一個腫瘤內既有良性的成分也有惡性的成分,如:成熟畸胎瘤和卵黃囊瘤并存。在同一腫瘤可存在不同惡性度和不同組織學型的成分,如:不成熟畸胎瘤含精原細胞、不成熟畸胎瘤含內胚竇瘤。
3.2 生殖細胞瘤的CT表現特點
根據本組CT表現,生殖細胞瘤可分為3種類型:
3.2.13 種或3種以上組織密度組成的混雜密度占位最多見,均含有鈣化和脂肪;本組18例,占47.4%,其中良性16例,惡性2例。
篇2
【關鍵詞】 CT;畸胎瘤;精原細胞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germ cell tumors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CT imaging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16 patients with germ cell tumor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sults The CT findings showed as soft tissue mass with well-circumscribed inside scrotum. there have 10 cases seminoma, plain scan showed iso-to low density, after the inject of contrast medium the lesion showed mild to midrange enhancement, 6 cases showed internal necrosis, 2 cases showed calcification; 4 cases teratoma patients the age of onset is younger than 20 years, plain scan showed iso-to low density, all 4 cases showed internal calcification and 1 cases showed adipo, after the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showed obviously uneven enhancement; endodermal sinus tumor have 2 cases, plain scan showed iso-to low density and after the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showed mild to midrange enhancement. Conclusion CT can detect primary germ cell tumors size, shape, meanwhile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will be helpful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umors. at the same time, CT can find out the metastasis, provide a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st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treatment programs.
[Key words]computed tomography; teratoma; spermatocytoma
腫瘤較少見,約占男性全身腫瘤的1~2%,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1,2],右側多于左側,雙側同時發病者更加少見,在隱睪人群中其發生率較正常人群高20~40倍。腫瘤轉移較早,多經淋巴和血運擴散。內不同組織類型的腫瘤在治療方法及預后方面有明顯不同, 如果影像學檢查能在在治療前提出準確診斷,則可以協助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我們收集了16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原發生殖細胞類腫瘤的CT資料, 對其影像表現進行分析, 探討CT對其亞型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并復習相關文獻。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自2006年5月至2009年3月經我院手術及病理證實的生殖細胞類腫瘤16例,均為男性,年齡1~65歲,平均35.3歲。臨床表現:13例患者出現無痛性腫大,3例出現輕度脹痛;2例患者由于腹膜后轉移壓迫輸尿管出現泌尿系梗阻癥狀。所有患者均無隱睪病史,均經手術及病理證實;其中精原細胞瘤10例,畸胎瘤4例,內胚竇瘤2例。
采用西門子SOMATOM EMTION 16排螺旋CT機。分別行平掃和動態增強掃描,掃描范圍包括股骨上段、盆腔及中上腹部。參數:120 KV,200~300mA, 層厚5mm。前臂靜脈以2.5ml/s流率注射對比劑碘海醇(300 mg I/ml)75~100ml。雙期增強分別于25~30s(動脈期)、60~70s(靜脈期)開始掃描。行多平面重建(MPR),層厚1. 25mm, 層距1.25mm。
對本組病例的CT圖像進行分析,包括腫瘤大小,密度,強化方式、腫瘤邊界及遠處轉移情況并與大體病理標本對照分析。
結 果
本組病例均表現為腫塊,最大徑線為1.5~12cm,均表現為邊界清楚軟組織腫塊,患者均無隱睪史。
精原細胞瘤10例,患者最小年齡22歲,最大65歲,平均年齡41.5歲;病變發生于左側4例,右側6例,均位于陰囊內,腫瘤最小直徑為1.5cm,最大直徑為12cm;CT表現為陰囊內類圓形邊界清楚的軟組織腫塊,平掃時呈等、低密度,CT值約為15~35Hu,2例出現點狀鈣化;增強掃描后病變呈輕度不均勻強化,CT值增加10~25Hu,6例患者病灶內可見更低密度未強化囊變壞死區(圖1-2);伴有鞘膜積液3例,4例患者出現腹膜后或盆腔淋巴結轉移,1例患者轉移性淋巴結壓迫輸尿管出現腎積水,1例患者見少了腹水。
畸胎瘤4例中,良性3例,惡性1例;右側發病3例,左側1例;發病年齡最小者1歲,最大者20歲;腫瘤直徑2.5~9cm不等。CT平掃表現為等、低混雜密度,CT值平均約為17~29Hu;4例見到不規則鈣化(圖3),1例成熟型畸胎瘤內可見脂肪密度影,增強掃描后病變呈明顯不均勻強化,CT值增加30~55Hu,2例惡性畸胎瘤可見不規則低密度囊變壞死區,1例惡性畸胎瘤出現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內胚竇瘤2例,左右各一例,2例患者血清學檢查AFP均明顯升高,CT平掃呈均勻等密度,增強掃描后呈輕度均勻強化,無囊變壞死及鈣化。
圖1~2 右側精原細胞瘤,圖1 平掃示右側內類圓形占位,邊界清楚,呈等低密度 圖2 增強掃描后病變呈輕度不均勻強化,腫塊偏后方可見低密度壞死區 圖3 左側畸胎瘤,見左側內占位,邊界清楚,內可見斑塊狀、條狀高密度鈣化
討 論
腫瘤中生殖細胞腫瘤占90%~95%,且大部分為惡性,非生殖細胞腫瘤占5%~10%。根據細胞的分化情況, 生殖細胞腫瘤可分為精原細胞瘤和非精原細胞瘤兩類;非精原細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癌、畸胎瘤、絨毛膜上皮細胞癌、卵黃囊腫瘤等。其他腫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胚胎性橫紋肌肉瘤和轉移瘤[3]。腫瘤在年齡分布上有三個發病高峰。在生殖細胞類腫瘤中,精原細胞瘤患者的發病年齡(峰值年齡30~45歲)要比非精原細胞瘤型生殖細胞瘤(峰值年齡20~35歲)大10歲。50歲以上的老年男性最常見的腫瘤是淋巴瘤和精母細胞型精原細胞瘤[4]。腫瘤的典型表現為腫塊或無痛性增大,疼痛大約在25%病人中可見[5],本組病例中13例患者表現為無痛性腫塊,3例表現為隱痛,與文獻報道相似。
精原細胞瘤是生殖細胞類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占所有生殖細胞源性腫瘤的35%~50%,本組16例生殖細胞類腫瘤中精原細胞瘤10例,占62.5%,與文獻報道相符。精原細胞瘤CT平掃表現為等、低密度的軟組織腫塊,邊界清楚,即使較大的腫瘤也有清楚的邊界,可能由于白膜的包裹,限制了腫瘤向周圍軟組織的侵犯,腫瘤體積較大,可能由于患者臨床上無明顯癥狀,僅表現為無痛性增大,導致不能及時就診;增強掃描后腫瘤一般呈輕度強化,CT值增加一般不超過25Hu,腫瘤中心多見囊變壞死[6],本組中6例腫瘤內可見低密度壞死區,與文獻報道相符;另外2例患者腫瘤內可見不規則鈣化,尚未見文獻報道。精原細胞瘤容易發生轉移,主要由淋巴轉移為主,位置以腹膜后及盆腔轉移多見,本組中有4例患者出現腹膜后/盆腔多發淋巴結轉移。
畸胎瘤典型CT表現是由脂肪、毛發和液體等成分混合而成的密度不均勻的囊實性腫塊影,囊壁厚薄不等,可有弧形鈣化,囊內脂肪成分CT值呈負值。約一半畸胎瘤內能見到牙齒及不規則的骨骼影,但本組4例畸胎瘤均沒有見到典型的牙齒和骨骼,均為不規則鈣化灶。增強掃描腫塊實質部分和分隔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壞死及含脂肪成分部分無增強。因此,實質內有軟組織密度塊影伴鈣化點、脂肪密度影為畸胎瘤的CT特征表現,本組僅1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同時含有鈣化和脂肪成分。
內胚竇瘤又稱為卵黃囊瘤, 是一種罕見的生殖細胞腫瘤,在成人和兒童均有發病,在小兒較多發生于腹部的性腺外器官和組織,尤其是骶尾部軟組織,。CT檢查大多表現為實性腫塊,密度較均勻。CT增強掃描表現為均勻或不均勻強化。CT檢查結合血清AFP測定有助于小兒內胚竇瘤的定性診斷[7]。
總之, CT能顯示出生殖細胞類腫瘤本身特征, 在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有較高的價值, 也可顯示淋巴結及遠處轉移情況,為腫瘤的分期和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但除了常見腫瘤外, 還可出現其他少見腫瘤,關于少見腫瘤的鑒別診斷仍存在許多問題, 有待以后經驗的積累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Bosl, G. J. and Motzer, R. J. Testicular germ-cell cancer. N Engl J Med, 1997; 337: 242
2. Oliver, R. T.Testis cancer. Curr Opin Oncol, 1997;9: 287
3. 裘法祖. 外科學[M] . 4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7: 672
4. Huyghe E, Matsuda T, Thonneau P.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esticular cancer worldwide: a review. Urology. 2003;170:5
5. Nichols CR. Testicular cancer [J ] . Curr Probl Cancer, 1998 ,22 :187
6. 董麗卿,陳偉建,孔祥泉. 精原細胞瘤的MSCT診斷.放射學實踐,2006,21:702
篇3
【關鍵詞】 鞍區腫瘤;MRI;診斷;鑒別診斷;價值
作者單位:255100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鞍區腫瘤作為顱內常見腫瘤類型之一,分為垂體瘤、顱咽管瘤、腦膜瘤等不同類型,臨床診斷多依賴于影像學檢查,且誤診率較高[12];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腫瘤部位及侵襲關系,對于鞍區腫瘤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3]。近年來,MRI以其無創、重復性好,圖像干擾較少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已成為鞍區腫瘤首選診斷手段[45]。筆者選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經外科手術或病理檢查確診為鞍區腫瘤患者102例MRI影像學資料,歸納總結不同鞍區腫瘤類型MRI影像學特征,尋找鑒別診斷關鍵,現報道如下,以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06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經外科手術或病理檢查確診為鞍區腫瘤患者10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62例,年齡10~68歲,平均45.2歲;病程2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為8.7個月?;颊咧饕R床表現為神經損傷如神經麻痹、視物模糊、頭暈頭疼、嗜睡、惡心嘔吐、尿崩、癲癇等以及內分泌功能受損如停經、肢端肥大、泌乳、減退、第二性征發育不良等癥狀;患者中垂體腺瘤30例,三叉神經瘤15例,腦膜瘤22例,顱咽管瘤12例,膠質瘤10例,生殖細胞瘤7例,脊索瘤2例,畸胎瘤2例,表皮樣囊腫1例,蛛網膜囊腫1例。
1.2 MRI檢查 本組患者均采用通用公司磁共振掃描儀,行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層面為橫斷面、冠狀位及矢狀位,掃描層厚為1~2.5 mm;T1WI, T2WI,常規采用FSE序列,選擇合適TR、TE指標;必要時行增強掃描,患者靜脈注射磁顯影葡胺(GdDTPA),劑量0.1 mmol/kg,亦行橫斷面、冠狀位及矢狀位掃描[67]。
2 結果
2.1 腫瘤類型及確診符合率 本組102例患者中經外科手術或病理檢查確診垂體腺瘤30例,三叉神經瘤15例,腦膜瘤22例,顱咽管瘤12例,膠質瘤10例,生殖細胞瘤7例,脊索瘤2例,畸胎瘤2例,表皮樣囊腫1例,蛛網膜囊腫1例;MRI診斷與外科手術或病理檢查確診符合率為96.1%(98/102),其中3例患者顱咽管癌誤診為垂體腺瘤,1例患者腦膜瘤誤診為垂體腺瘤,誤診原因與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不典型,MRI影像學檢查表現異常有關。
2.2 不同類型鞍區腫瘤影像學特征及鑒別診斷要點
2.2.1 垂體腺瘤 本組研究中垂體腺瘤30例患者年齡1267歲,主要集中于20~40歲年齡段,為28例。其中大腺瘤患者19例,T1WI顯示低信號,T2WI顯示高信號,特別注意顱內出血患者均顯示為局部高信號;患者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區域強化顯著;MRI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多位于鞍區內部,呈圓形、橢圓形,常見“束腰”征,可突入鞍上池,壓迫蝶鞍,或者突入蝶竇、視交叉等向上生長。微腺瘤患者11例,T1WI顯示為低信號,T2WI顯示為高信號;患者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區域強化不顯著,與周圍組織比較顯示為較低信號;MRI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多呈不規則形、圓形、類圓形等,常見垂體增大不對稱,可見垂體局部突出或顱底部凹陷征象。
2.2.2 三叉神經瘤 本組研究中三叉神經瘤15例患者年齡27~65歲,起源于三叉神經根,約占本組患病數的14.7%。MRI影像學顯示為鞍旁腫塊,邊界清晰,多呈啞鈴狀,T1WI顯示低信號,T2WI顯示高信號但不均勻一致;患者增強掃描顯示均勻明顯強化。
2.2.3 腦膜瘤 本組研究中腦膜瘤22例患者年齡30~64歲,主要集中于40歲以上年齡段,為17例;MRI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邊界不清,多呈類圓形、不規則形,主要占位區域為鞍區內部,部分位于鞍背部,T1WI顯示較低信號,T2WI顯示較高信號;患者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區域強化顯著且均勻,大部分可見“腦膜尾征”。
2.2.4 顱咽管瘤 本組研究中顱咽管瘤12例,患者年齡14~71歲,青少年多發,本次研究中20歲以下患者9例;MRI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邊界清晰,主要占位區域為鞍區內部,部分位于鞍上部;腫瘤表現為實質病變患者T1WI顯示較高信號,T2WI亦顯示較高信號,而腫瘤表現為囊性病變患者T1WI顯示較低信號,T2WI亦顯示較高信號;患者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實性部分強化顯著且均勻。
2.2.5 膠質瘤 本組研究中膠質瘤10例患者年齡15~23歲,多發于青少年;MRI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邊界清晰,多呈類圓形、不規則形,主要占位區域為視交叉區域,T1WI顯示較低信號,T2WI顯示較高信號,信號多不均一;患者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區域強化明顯,均勻一致。
2.2.6 生殖細胞瘤 本組研究中生殖細胞瘤7例患者年齡16~43歲;MRI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邊界不清,多呈橢圓形、不規則形,主要占位區域為鞍區內部,可累及鞍上部、松果體、視交叉及垂體等;T1WI顯示稍低信號,T2WI顯示稍高信號,信號多不均一;患者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區域強化明顯,表現為實質病變則均勻一致,而表現為囊性病變則不均一。
2.2.7 脊索瘤 本組研究中脊索瘤2例,MRI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邊界不清,多呈不規則形,主要占位區域為蝶鞍、海綿竇區域,T1WI顯示較低信號,T2WI顯示較高信號;患者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區域強化混雜、不均一。
篇4
資料和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343例卵巢腫瘤的臨床及病理資料,年齡8~76歲,平均39.6歲。依照WHO(1992年)卵巢腫瘤基本相同的簡化組織學分類[1]。
結果
卵巢腫瘤的發病情況:各類卵巢腫瘤的發病率如下:上皮性腫瘤217例,占63.2%;性索間質腫瘤12例,占3.5%;生殖細胞腫瘤112例,占32.7%;轉移性腫瘤2例,占0.6%。
上皮性腫瘤的分類:上皮性腫瘤是卵巢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組,發生于覆蓋卵巢表面的生發上皮。雖然卵巢本身并非副中腎管,但其表面的生發上皮和副中腎管都來自原始體腔上皮,因此卵巢上皮具有高度的多能性,生發上皮在陷入卵巢上皮后,可直接或間接經細胞增生,而形成各種上皮性腫瘤。本組217例上皮性腫瘤中,漿液性腫瘤96例,占44.2%。其中漿液性狀腺瘤6例,漿液性囊腺癌5例。黏液性腫瘤80例,占36.9%。其中黏液性腺癌3例。子宮內膜樣癌2例,占0.9%。卵巢腺癌7例,占3.2%。纖維上皮性腫瘤3例,占1.4%。卵巢單純性囊腫29例,占13.4%。
性索間質腫瘤分類:性索間質性腫瘤主要來自性索成分的顆粒細胞,支持細胞和特殊間質成分的卵胞膜細胞,這類腫瘤常有內分泌功能,故又稱功能性卵巢腫瘤。這組腫瘤惡性程度較低。本組共12例,顆粒(卵胞膜)細胞瘤4例,占33.3%;卵胞膜纖維瘤2例,占16.7%,卵巢纖維瘤4例,占33.3%;卵巢神經纖維瘤1例,占8.3%;平滑肌瘤1例,占8.3%。
生殖細胞腫瘤分類:生殖細胞腫瘤主要包括畸胎瘤,無性細胞瘤,內胚竇瘤等。本組共112例,卵巢畸胎瘤105例,占93.7%;其中3例有少量甲狀腺組織,其中鱗狀上皮成分早期癌變1例。絨毛膜癌1例,占0.9%;卵巢胚胎性癌1例,占0.9%;無性細胞瘤3例,占2.7%;卵黃囊瘤1例,占0.9%。
轉移性惡性腫瘤2例,均來自胃腸道。
卵巢惡性腫瘤的發病情況:在343例卵巢腫瘤中良性313例,占91.3%;惡性30例,占8.7%,與文獻報道的10%[1]左右的發病情況基本一致,本組惡性腫瘤30例中,上皮性癌發病率最高,占惡性腫瘤的56.7%;生殖細胞腫瘤次之,占23.3%。具體如下:上皮性癌共17例(漿液性囊腺癌5例、黏液性腺癌3例、子宮內膜樣癌2例、卵巢腺癌7例);惡性性索間質腫瘤中顆粒(卵胞膜)細胞瘤4例;惡性生殖細胞瘤7例;轉移癌2例。
卵巢腫瘤的好發年齡:本組卵巢腫瘤發病年齡7~76歲,惡性腫瘤各個年齡組均有發生,上皮性腫瘤發病年齡為34~74歲,21~74歲,平均50.2歲。生殖細胞腫瘤發病年齡7~49歲,平均27.9歲,高峰年齡24~32歲。生殖細胞惡性腫瘤發病年齡較低。
討論
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之一,超聲顯像技術已廣泛用于臨床,雖然對觀察盆腔腫物有一定幫助,但仍難于鑒別良性與惡性[2],最終診斷的依據是組織學診斷。本組上皮性腫瘤發病率最高,共217例,占63.2%;生殖細胞腫瘤次之,共112例,占32.7%。生殖細胞腫瘤常混合發生,其預后取決于最惡性的成分。
卵巢腫瘤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各種療法中最主要的是手術切除。放療及化療也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但使患者的全身反應較重。手術、放療及化療3種方法綜合應用,往往可使腫瘤患者的近期存活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普遍存在一個共有的復發問題。不少患者治療后可以有一個階段的緩解,但常在1~3年后復發。5年存活率較低。因此,研究改進治療方法,并探討影響療效與預后的主要因素是增進治療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篇5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20例,男83例,女37例,年齡26~87歲,肺癌55例,其中小細胞肺癌38例,食管癌21例,肝癌16例,胃癌11例,胰腺癌3例,結直腸癌3例,乳腺癌3例,膽囊癌2例,前列腺癌2例,鞍區生殖細胞瘤1例,胸膜間皮瘤1例,膀胱癌1例,胸腺瘤1例。入院前用過利尿劑10例,入院時就存在低鈉血癥的75例,住院過程中出現低鈉血癥的45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未進行過化療。
低鈉血癥的判斷標準:輕度低鈉血癥120~135mmol/L,中度低鈉血癥120~130mmol/L,重度低鈉血癥<120mmol/L。
實驗室檢查:輕度低鈉血癥41例,中度低鈉血癥45例,重度低鈉血癥34例,其中<110mmol/L 10例。
臨床表現: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厭食、納差、腹脹等,重度低鈉血癥的患者還有頭暈、頭痛、煩躁、嗜睡等意識障礙,尤其血鈉<110mmol/L的患者可以出現昏迷。
結 果
所有患者均給予10%高滲鹽水30~50ml,1次/日靜滴,治療5~10天,同時給予全身化療以及支持對癥治療,其中治愈84例(70%),血清鈉恢復正常;好轉24例(20%),血清鈉由中重度轉為輕度低鈉血癥,無效5例(4%),死亡7例。
討 論
低鈉血癥是臨床常見的電解質紊亂。腫瘤患者,可因腫瘤本身的生物活性以及抗腫瘤藥物和醫源性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低鈉血癥,常表現為非特異性癥狀如疲乏、惡心、嘔吐等,嚴重時可因腦細胞水腫,出現精神神經癥狀,甚至致死,因此應值得臨床重視。惡性腫瘤患者出現低鈉血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①腫瘤本身導致的低鈉血癥。本組資料顯示120例低鈉血癥當中有458%的患者為肺癌,其中大部分為小細胞肺癌,這與腫瘤本身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SIADH)有關。有資料顯示1%~2%的惡性腫瘤患者會發生SIADH,其中以小細胞肺癌最多見,小細胞肺癌與支氣管類癌同起源于支氣管嵴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神經內分泌功能,分泌多種激素,以ADH和ACTH最多見。SIADH還可見于胰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淋巴肉瘤、霍奇金病、胸腺瘤、膀胱癌等。另外還有腦耗鹽綜合征(CSWS)引起的低鈉血癥,臨床比較少見,本組有1例生殖細胞瘤屬于此類疾病。CSWS是一組由顱內疾病引起的,以低鈉血癥、尿鈉增高、低血容量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癥,多見于鞍區腫瘤及其術后,目前機制尚未闡明,可能與鈉利尿多肽異常分泌有關。②因腫瘤治療引起的低鈉血癥,如化療及利尿劑的應用。目前化療已經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化療誘發的低鈉血癥可能有以下原因:a.化療中使用順鉑等藥物水化造成液體輸入過多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癥;b.化療期間由于胃腸道反應導致鈉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c.化療藥物直接造成腎小管損傷,刺激ADH的分泌[1~3]。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合并低鈉血癥臨床上比較常見,因此患者入院后要常規進行電解質化驗檢查,對腫瘤本身引起的低鈉血癥,要盡快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隨著病情的好轉,血鈉有可能恢復正常,對頑固、重度的低鈉血癥要及時檢測血鈉的變化,出院后可囑患者口服食鹽膠囊長期補充治療。在臨床工作中對惡性腫瘤進行化療時要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同時反復檢測電解質,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這樣才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痛苦,延長患者的生命。
參考文獻
1 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
篇6
【關鍵詞】兒童 腦腫瘤 X 線計算機斷層掃描
中圖分類號:R814.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5-386-02
腦腫瘤是小兒時期比較常見的疾病,小兒腦腫瘤在臨床上常無特征性表現,易被誤診。CT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本文回顧分析了100例小兒腦腫瘤的臨床表現及CT表現,以提高其定位、定性診斷水平,并結合文獻,就其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隨著 CT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小兒腦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成為現實。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00例小兒腦腫瘤患兒, 年齡4 個月- 15歲,平均年齡 9 .25 歲, 男55例,女 45例。臨床表現:腦脊液壓力增高70例, 頭痛 76例, 嘔吐55例, 腱反射亢進 33例, 單或雙側肢體癱瘓25例, 反復驚厥32例,面神經麻痹20 例,單或雙側病理征陽性15例, 昏迷7例, 小腦共濟失調 2例。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兒均使用美國GE公司CT掃描機,以 OML 為基線,行顱腦橫斷面平掃,必要時增強掃描。層厚為 5 或10 mm, 掃描時間為 5-10 s。CT增強造影劑使用優維顯, 注藥劑量為1-1.5 ml/ kg,注藥后立即行增強掃描。
2 結果
2.1 發生部位: 100例腦腫瘤中, 35例( 35%)位于腦干, 27例( 27%) 位于鞍內及鞍上區, 21例( 21%) 發生在小腦, 幕上半球8 例 (8%) , 側腦室3例, 間腦3 例, 第四腦室 2例, 枕大池1例。
2.2 C T 表現: 100例小兒腦腫瘤的CT 表現: ( 1)膠質瘤57 例,位于腦干35例, 幕上半球8例, 小腦5例, 鞍內及鞍上區4例, 側腦室3例, 第四腦室和丘腦各 1例。CT 表現:平掃3 例低密度, 7例略高密度, 47例混雜密度, 表現為低密度或略高密度者邊界尚清晰,表現為混雜密度者境界不清。 45例伴有水腫帶, 3例瘤體內有出血, 1 例可見鈣化。增強掃描 1例無強化, 3例輕度強化, 6例邊緣呈環狀強化, 環壁可見強化的瘤結節, 47 例呈斑片狀強化, 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 (2)顱咽管瘤 16例,均發生在鞍內及鞍上區。C T 表現為邊緣清楚類圓形腫物, 1例可見淺小分葉。囊性者11例, 囊壁為等密度, 囊液為低密度, 囊壁9例呈線狀鈣化, 1例呈蛋殼樣鈣化。 實性或囊實性 5例,實質部分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其內可見條狀及片狀鈣化影。增強掃描, 實質部分均勻強化, 囊性部分不強化, 囊壁成蛋殼樣強化, 增強后囊液介于15-26HU。(3)髓母細胞瘤15例, 14例位于小腦蚓部絨球小結葉, 1例位于第四腦室。 CT 表現為類圓形等密度影, 14 例邊界清楚, 7例周圍有低密度水腫帶, 四腦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壓, 7例伴有三腦室以上梗阻性腦積水, 瘤內出血1例。增強掃描14例瘤體均勻強化, 1例不均勻強化。 4例沿蛛網膜下腔種植性轉移, 引起基底池強化, 這是髓母細胞瘤的特征性表現。( 4)生殖細胞瘤 5例, 松果體處2例,鞍區 2例,小腦 1例。在CT 上易于顯影, 圓形或卵圓形高密度腫塊, 4例瘤有高密度小結節狀鈣化影, 2 例松果體鈣化增大,包裹于瘤體內,這是生殖細胞瘤的特征性表現。三腦室不同程度擴大前移, 側腦室積水擴張, 增強掃描均強化, 但1例因壞死不均勻強化。( 5) 畸胎瘤3 例, 鞍內及鞍上區 2例, 小腦1例。CT 表現為圓形分葉狀略高密度影,邊緣光滑, 中心呈低密度囊變,瘤體內均可見鈣化、 骨骼、 牙齒、 毛發等。實體部分均勻強化,囊邊區不強化。 ( 6)蛛網膜囊腫2例, 圓形,邊界清楚,囊內液體低密度, 無強化, 增強后5-12HU。( 7) 垂體瘤1例, 冠狀位平掃示蝶鞍內橢圓形等密度腫塊, 高2.0cm , 邊緣光滑銳利,密度均勻,強化明顯,鞍底下凹變薄,后床突抬高。( 8)骨軟骨瘤1例, 發生在鞍上區, C T 表現為低密度腫塊內有不規則骨樣高密度,骨樣高密度中心可見等密度片狀影, 鞍上池正常形態幾乎消失。增強掃描腫塊強化不明顯,其中心等密度區稍有減小。
2.3 膠質瘤的組織學分型: 膠質瘤的分類標準參照WHO腦腫瘤新分類方法。本組57 例膠質瘤中, 纖維型星形細胞瘤29 例,膠質母細胞瘤32例, 少膠質瘤 7例,間變型少膠質瘤5例,間變型星形細胞瘤5例, 室管膜瘤7例, 混合膠質瘤 5例。
3 討論
3.1 小兒腦腫瘤的發病特點:100 例腦腫瘤中有 57例膠質瘤占 57%。發生在腦干 35例, 均為膠質瘤。小兒腦腫瘤膠質瘤無特征性C T 表現, 平掃可表現為低密度, 略高密度或混雜密度。病灶內低密度區并非水腫而實為實性腫瘤, 病理結果顯示其含水量高,星形細胞瘤, 其瘤細胞含水量高達80%-82%。腦膠質瘤的CT 密度還與瘤細胞的多少,分布是否均勻, 瘤體內有無壞死, 出血, 囊變和鈣化有關。增強掃描腫瘤的強化程度與瘤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結合程度及血腦屏障有關。研究表明, 膠質瘤增生越活躍, 惡性程度越高, 出現快速滲漏現象的機會也就越大, 導致造影劑外溢也就越多。對于強化比較明顯的膠質瘤,電鏡觀察,腫瘤血管不成熟, 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結合不良, 血腦屏障不健全, 使較多造影劑外溢所致。57例膠質瘤, 37例診斷正確, 正確率為64.91%。3 例位于小腦的星形細胞瘤,表現為低密度,增強時瘤體內有較明顯的強化結節, 誤診為血管母細胞瘤。 2例位于腦干的星形細胞瘤, 密度均勻, 增強后不均勻強化, 誤診為髓母細胞瘤。1例幕上間變型星形細胞瘤呈不均勻稍低密度, 強化明顯,誤診為腦膜瘤。1例幕上少突膠質細胞瘤, 呈等密度與稍高密度, 內有條索狀鈣化, 誤診為血管畸形。16例顱咽管瘤, 14例診斷正確。顱咽管瘤多在1-1. 5ppm 處出現明顯波峰,以此可以與其它腫瘤相鑒別。 髓母細胞瘤15例, 13例診斷正確。 1例位于小腦,明顯增強, 內混有小片狀低密度區,誤診為星型細胞瘤。 1例位于第四腦室,平掃呈稍高密度, 增強明顯強化,誤診為腦膜瘤。 5例髓母細胞瘤發生蛛網膜下腔轉移,平掃時可見大腦回, 小腦葉的邊界模糊, 注入造影劑后可呈條狀或結節狀強化。生殖細胞瘤5例, 1例位于鞍區, 結節狀稍高密度, 中度強化, 誤診為垂體瘤。3例畸胎瘤因具有典型的特征, 均診斷正確。蛛網膜囊腫2例, 其CT 表現也比較特殊, 診斷并不困難。但有時需要與大枕大池和上皮樣囊腫相鑒別。骨軟骨瘤1 例,發生在鞍上區, C T 表現為低密度腫塊內有不規則骨樣高密度,誤診為顱咽管瘤。
3.2 小兒腦腫瘤的鑒別診斷:小兒腦腫瘤種類繁多,常見腦腫瘤的典型CT表現比較容易診斷,一旦出現不典型CT表現時,定性診斷就變的相當困難和復雜,尤其是星形細胞瘤和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比較容易互相混淆。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只依靠某些征象,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緊密結合臨床及其他資料,綜合分析判斷,加以鑒別。
3.3 CT對小兒腦腫瘤的診斷價值及限度:由于小兒病史采集相對較困難,檢查往往又得不到患兒充分合作,經常把一些無明顯定位體征的腦腫瘤誤診為其他疾病。CT具有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楚顯示腫瘤的部位、形態、大小及毗鄰關系等,且能對腫瘤的病理性質做出某些推斷。CT檢查簡便、安全、快捷、有效,對顱內壓增高及危重患兒無明顯禁忌,已成為診斷小兒腦腫瘤首選的方法。但是,某些位于后顱窩中線的腫瘤,如室管膜瘤和髓母細胞瘤的CT表現有時很相似,當第四腦室顯示不清的情況下,兩者的鑒別比較困難。由此可見,CT對小兒腦腫瘤的定性診斷仍有一定程度受限。
3.4 小兒腦腫瘤易誤診的原因:年幼兒不能自述癥狀,往往由家長代訴就診較晚, 當癥狀明顯如失明、 偏癱等才就診已失去了早期診斷的機會。小兒查體不合作, 如視野、 感覺等的檢查均不能很好配合。嬰幼兒癥狀不典型如顱高壓癥可因其未閉合的囟門及裂開的顱縫而得到緩解。另外顱內占位與非占位性病變某些癥狀、體征相同如意識障礙、抽搐、頭痛、嘔吐、視水腫、肢體運動障礙、顱神經障礙、腦膜刺激征、病理征等在占位與非占位性顱內疾患如腦腫瘤、 腦膿腫、腦囊腫、感染、癲癇、腦血管病都有相似之處。
3.5 頭顱 CT 的使用及其意義:頭顱 CT 是電子計算機技術與 X 線檢查技術相結合的產物,CT圖像能清晰地顯示出顱內腫瘤的位置、形態、范圍、大小、 數量及性質,且頭顱 CT 檢查對病人既安全、快速又無損傷, 相比之下顱內疾病的另一些檢查如顱平片、腦電圖、腦超聲、腦血管造影、氣腦造影、腦脊液檢查等對顱內腫瘤不僅無特異性, 有些還帶有不安全或創傷的因素。因此頭顱 CT 在診斷小兒腫瘤方面要優于其他檢查, 是醫學界劃時代的一種新的診斷技術。通過頭顱 CT 檢查我們對許多小兒顱內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小兒腫瘤的早期診斷和及時合理治療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年輕女性; 惡性腫瘤; 診治
本研究通過分析40歲以下婦科惡性腫瘤的病例特征并探討合理的治療措施,對恰當地診治年輕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在我院住院診治的40歲以下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
者的年齡、腫瘤的病理類型、分期、治療及隨訪月經生育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總結。按前后各5年兩組統計,比較不同組間的構成比例、診治期別等差異,采用χ2檢驗,當P
2 結果
2.1 我院10年期間共收治婦科惡性腫瘤患者721例,40歲以下的患者56例,占7.77%。40歲以下患者的平均年齡25.8歲(13~30歲)。未婚者30例,已婚未育者15例,已婚已育者11例。各婦科惡性腫瘤發生率排位分別為卵巢癌、惡性滋養細胞腫瘤、宮頸癌和子宮體惡性腫瘤,卵巢癌以生殖細胞腫瘤為主,占76.7%(23/30)。各種婦科惡性腫瘤發病情況見表1。
2.2 按前后5年分兩組進行統計,比較不同組間婦科惡性腫瘤的構成比例。見表2。子宮體惡性腫瘤前5年收治數為0,后5年的收治數為3;宮頸癌前5年排位第3,后5年的排位第2,所占比例從前5年的7.7%上升到后5年的2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各類婦科惡性腫瘤診治期別的比較,見表3。40歲以下患者婦科惡性腫瘤的Ⅰ期診斷率分別為卵巢癌76.7%,宮體惡性腫瘤100%,惡性滋養細胞腫瘤35.7%,宮頸癌66.7%。前5年與后5年相比各種婦科腫瘤的Ⅰ期診斷率無差別(P>0.05)。
2.4 40歲以下婦科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方法統計,見表4。14例卵巢生殖細胞腫瘤患者行了切除單側附件以保留生育功能,其余卵巢癌患者均行了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所有患者均加用化療。14例惡性滋養細胞腫瘤患者中,12例只通過化療治愈,另2例在化療的同時因病灶侵犯子宮致子宮破裂急診行全子宮切除術。3例子宮體惡性腫瘤均行了根治性手術加化療,子宮內膜間質肉瘤者還加了放療。1例宮頸原位癌患者行了宮頸錐切術,1例Ⅱb期宮頸癌未行而采用同期放化療,其余患者均采用根治性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并依據術后病理高危因素補充放療或化療。
3 討論
3.1 40歲以下患者婦科惡性腫瘤的發病情況 本研究提示,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均可發生在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發生率排位分別為卵巢癌、惡性滋養細胞腫瘤、宮頸癌和子宮體惡性腫瘤。卵巢癌占53.6%,本研究中最小年齡為13歲,已有月經來潮,說明卵巢癌在卵巢生長活躍時期容易發生變異,但也有報道6歲以下卵巢功能未開始發育的幼兒期發生卵巢癌[1]。本研究中卵巢癌以生殖細胞腫瘤為主,占76.7%(23/30);其次是上皮性腫瘤,占20.0%(6/30),發生年齡為24~30歲,未見20歲以下的患者;性索間質類腫瘤1例,為顆粒細胞瘤。
3.2 40歲以下患者婦科惡性腫瘤的診斷情況 本研究中,40歲以下患者婦科惡性腫瘤的Ⅰ期診斷率分別為卵巢癌76.7%,宮體惡性腫瘤100%,惡性滋養細胞腫瘤35.7%,宮頸癌66.7%。由此可見,除惡性滋養細胞腫瘤外,40歲以下患者其他婦科惡性腫瘤的Ⅰ期診斷率均較高,這也為保留年輕患者的生育及生理功能提供了前提基礎。另外從表3可見后5年的Ⅰ期診斷率比前5年的高,雖然統計學上未顯示出明顯差異(P>0.05),但也可能提示大眾體檢防癌意識逐漸增強以及醫院早期診斷技術在不斷提高。
3.3 40歲以下患者婦科惡性腫瘤的治療情況 對年輕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來說,保留卵巢功能甚至生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30例卵巢癌患者中,25例為生殖細胞腫瘤,其中14例Ⅰ期的患者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電話隨訪成功10例,月經均基本正常,獲得總妊娠數4例,其中3例各育1例,另1人因未結婚流產1次,另外6例中4例未結婚,另1例已婚無妊娠計劃,另1例已婚待妊娠中。FIGO臨床實踐指南提到:由于化療可以治愈大多數生殖細胞腫瘤,甚至晚期腫瘤,所以對于所有類型所有的臨床期別的生殖細胞瘤,如有生育要求均可行保守性手術。從本研究的結果及多年的臨床實踐已證明,對多發于年輕婦女的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如為單側,切除患側卵巢和腫瘤病灶,及全面的分期探查手術,保留未侵犯的子宮和正常側的卵巢,術后行輔化療,是可以保留生育功能的,但本研究只限于Ⅰ期的患者。 本研究中有7例患者保留了卵巢功能。而FIGO臨床實踐指南推薦Ⅰa2期以下的早期宮頸癌患者可選擇:①大范圍的宮頸錐切活檢加腹膜外或腹腔鏡下淋巴結切除術;②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加腹膜外或腹腔鏡下淋巴結切除術?;蛘邔m頸原位癌患者希望生育者,可行宮頸錐切術。本研究中有1例宮頸原位癌患者行宮頸錐切術,隨訪1年中,尚無妊娠記錄。
總結本研究,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均可發生在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發生率排位分別為卵巢癌、惡性滋養細胞腫瘤、宮頸癌和子宮體惡性腫瘤,而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各種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的治療方法在不斷地探討總結中并形成規范。以上總結對恰當地診治年輕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玉昆,張建平,周暉.10~30歲婦科惡性腫瘤64例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4):211-213.
[2] 郝建珍,張淞文,王濤,等.北京地區子宮內膜癌發病相關因素的探討.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9,16(11):805-809.
[3] 徐國榮,熊樹華,羅瓊,等.子宮內膜癌年輕化趨勢的初步探討.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4):5858-5859.
篇8
【摘要】探討CT、MRI對縱隔腫瘤的診斷價值。CT、MRI在發現病灶、腫瘤定位、分類診斷及良惡性鑒別方面均明顯優于X線檢查,宜常規應用。
【關鍵詞】縱隔腫瘤;CT;MRI;
常規X線對縱隔腫瘤的診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限于縱隔內的未造成其輪廓改變的小淋巴結和腫瘤占位病變一般不能被平片發現;造成縱隔增寬的原因很多,平片的鑒別能力有限,平片對縱隔腫瘤的鑒別主要依據解剖部位和縱隔分區,除典型病例外,明確診斷有一定難度;其次,對良惡性腫瘤判斷以及腫瘤對縱隔臟器的侵犯,也是臨床上必須了解的,平片很難提供更多確切的信息。鑒于以上理由,CT和MRI為縱隔腫瘤診斷所必須的重要補充檢查手段。
1 CT和MRI在縱隔病變檢查中的主要臨床指征,從中可以反映出CT和MRI相對于平片的優點,以及CT與MRI的各自相對優缺點
1.1 縱隔CT和MRI檢查的適應征
1.1.1 胸部平片不能檢測的病變
縱隔病變或腫塊只有向外生長推移縱隔胸膜和肺的交界面,造成輪廓異常時才被X線平片發現,所以位于縱隔內的腫瘤或增大的淋巴結難以被X線平片發現。雖然CT是橫斷位掃描,很容易發現病變的存在,但CT對縱隔的顯示必須作增強掃描,否則較小的病變尤其是淋巴結有時很難與縱隔內的血管斷面相區別。 MRI可做多軸位掃描,而且 SE序列T1加權和T2加權對血管的顯示極為敏感,一般不需增強即能發現病變的存在,并能顯示與周圍臟器的關系。
1.1.2 對縱隔病變的性質鑒別
胸部平片對縱隔腫瘤的定位是可取的,但對腫瘤的密度區分能力差,CT和MRI對縱隔腫塊的密度和信號改變較敏感,并能通過增強掃描以顯示腫塊的強化形式。CT對鈣化的顯示優于MR,而MR對脂肪組織及出血的顯示優于CT。此外MRI多軸位掃描對病變的空間分辨率也優于CT,故對縱隔腫瘤的定性及范圍顯示較為理想。
1.1.3 縱隔增寬的原因鑒別
縱隔增寬的原因很多,除縱隔腫瘤和淋巴結增大外,縱隔內血管的生理性退變或病變也可造成縱隔增寬,此外縱隔內脂肪的沉積也可造成縱隔增寬,MRI對血管和脂肪的顯示尤為敏感,其鑒別能力優于CT,并且不需要作增強,同時多輪位掃描能顯示病變的全貌。
1.1.4 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變的鑒別
縱隔內搏動性腫塊常為血管性腫塊,少數也可以是非血管的。若為血管性,究竟是變異、擴張、扭曲還是動脈瘤,這對外科醫生尤為重要。MRI對動脈瘤的顯示和鑒別較敏感,尤其對主動脈夾層累及范圍顯示優于CT。
1.1.5 肺門區血管和淋巴結的鑒別
肺癌病例術前了解肺門和縱隔內有無增大淋巴結極為重要,它對于腫瘤的分期和手術切除的估計極為重要。雖然目前肺癌患者術前CT檢查作為常規,它對縱隔的淋巴結增大的顯示較為可靠,但對肺門區增大淋巴結和血管的區分有賴于良好的增強檢查。MR對血管的顯示較敏感,故肺門區域的血管和增大的淋巴結極易區分。因此對術前的評估較有價值。
1.1.6 縱隔脊柱旁線的增寬
縱隔脊柱旁線的移位常提示病變來自后縱隔,如后縱隔腫瘤、降主動脈瘤、降主動脈扭曲、脊柱病變或食道病變[1]。平片能發現縱隔脊柱旁線移位,但很難確定性質。MRI對后縱隔病變的顯示明顯優于CT,尤其對后縱隔神經源性腫瘤侵及椎管特別敏感。對脊柱病變與降主動脈瘤的鑒別也較方便。
1.1.7 心血管病變的鑒別
心血管病變的顯示和診斷以往常依靠心血管造影。自從MRI運用于臨床后對此類病變的檢查已日益增多,特別對血管的發有異常和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對后天性的心肌梗塞、辨膜病變、心包病變也經常使用,它最大的優點是無損傷即能獲得優良的圖像。
2 縱隔內常見腫瘤的一些基本特點與CT、MRI表現,無論CT、MRI還是平片檢查,習慣上還是按縱隔區域對占位病變進行分類和討論,一般將縱隔按前、中、后和上、中、下分成9個區域[2]。
2.1 前縱隔腫瘤
2.1.1 胸腺腫瘤,包括胸腺增生、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囊腫等。胸腺癌有良惡性之分,或謂之良性和侵襲性,良性者局限于包膜內,當突破包膜侵及周圍結構如縱隔脂肪、胸膜、心包和心臟大血管時,即謂侵襲性或惡性胸腺瘤。
2.1.2 生殖細胞類腫瘤,最常見的為畸胎類腫瘤,包括囊性畸胎瘤、實質性畸胎瘤(良性、惡性)和未成熟性畸胎瘤(惡性),其它如精原細胞瘤、無性細胞瘤、內胚竇癌、絨毛膜上皮癌和混合性生殖細胞瘤均為惡性。囊性畸股瘤的CT和MRI表現較為特征性,而其它種類的生殖細胞腫瘤的相互鑒別以及和侵襲性胸腺瘤的鑒別不易[3]。
2.1.3 胸骨后甲狀腺,根據腫塊的起源、部位以及一些基本特征,尤其是明顯增強的特點,一般較易診斷。
2.2 中縱隔腫瘤
2.2.1 囊腫性病變,位于中縱隔的主要有支氣管源性囊腫、心包囊腫和淋巴水囊瘤。CT雖然易于區分囊性與實質性病變,但當縱隔囊腫合并出血、感染時,或囊液含蛋白成份很高時,其CT值升高,平掃難以區分,增強掃描有幫助,但不及MRI可靠方便。
2.2.2 淋巴結病變,中縱隔是淋巴瘤的好發部位,但需與其它原因引起的淋巴結增大進行鑒別,如縱隔淋巴結結核、結節病、轉移性淋巴結增大、炎癥、巨淋巴細胞增生癥等。淋巴結的分布部位、形態大小、增強類型對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密切結合臨床病史及表現甚為重要。巨淋巴細胞增生癥又名Castleman病,雖然很少見,但是血管型增強十分顯著,頗具特征性[4]。給節病的淋巴結分布雖有一定特征,但變化很多,需與淋巴瘤、結核鑒別,核素掃描有一定參考價值。
2.3 后縱隔腫瘤
2.3.1 以神經源性腫瘤為主,大部分為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神經節細胞瘤,其次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源性腫瘤,包括神經母細胞瘤、嗜鉻細胞瘤和化學感受器腫瘤等。
2.3.2 食管癌和食管平滑肌瘤等等。
總之,CT、MRI對于縱隔腫瘤的診斷應注意正確定位,全面分析各層面表現,正確確定病變范圍,并分析確定腫瘤成份。
參考文獻
[1] 王云華.原發性縱隔腫瘤的CT診斷.實用放射學雜志,2001, 17(2):92-94.
[2] 張雪林,郭啟勇。醫學影像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133-137.
[3] 吳恩惠。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5.104- 111.
[4] 吳恩惠。中華影像醫學(呼吸系統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2002.383-408.
篇9
關鍵詞 直流電刺激 模擬系統 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R318.6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基于直流電刺激的細胞生長培養系統能讓醫務工作者在不進行人體實驗情況下對細胞生長性有初步認識,刺激實驗得到的電阻特征數據模擬人體細胞不同健康狀況下的導電性。作者開發出直流電刺激模擬系統的軟件和硬件后,進一步對檢測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
檢測到的是進行放大10倍之后的電壓值數據,而不是具體的組織細胞電阻值數據,因此要轉換它們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可以根據系統所選擇的刺激電流大小和采集到的電壓特征數據進行簡單計算即可得知電阻特征數據――既是細胞電阻值數據。但是由于電壓特征數據幅值較小,所以對采集的信號進行了一定的放大處理以后再用波形來顯示。用戶通過觀察波形的變換趨勢能夠大致的了解整個組織細胞的生長狀況,從而選擇合適的刺激電流和刺激時間,達到促進組織細胞的生長的目的。
1系統測試數據
由于設計中生物材料的關系,該系統的初級實驗階段先用電阻來模擬組織細胞的實驗,測試在不同RL和不同刺激電流情況下接收到的數據的準確度和精確度,將多組數據進行平均之后得到實際電壓值的平均值后再對數據進行分析。因為單片機及其接口電路的阻值較大,所以在計算中暫且忽略電路對恒流源電流的分流影響。根據Vi=VL+R0'IL,式中Vi=5.00000v,R0'為恒流源內阻??傻贸鲈诓煌碾娮枳柚迪拢懔髟吹暮懔餍Ч?。同時,也可以得出每一種情況下的恒流源的平均內阻。表1所示為在時不同負載電阻下的恒流源的恒流效果的分析。
可以看出方差S2基本滿足正態分布,在電流較大的情況下,誤差較為大一些,此時的恒流源內阻相對較小。由于進行直流電刺激時,常常選用的電流為0~20uA,所以實驗時主要選用小電流進行刺激實驗。由此大電流的誤差影響不會對實驗造成太大的影響。由于組織細胞的組織電阻通常的變化范圍一般為幾個K%R到幾十個K%R 之間 ,所以在小電流的范圍內(1uA~20uA)該恒流源滿足實驗的要求,可用于進行簡單的直流電刺激實驗。由上表數據可以看出若要若將阻值更大的負載電阻加入到恒流源電路中時,則需要調整輸入電壓Vi的值,使輸入電壓更高,使其負載電阻的壓降更大。
根據恒流源電路圖,選擇相應電阻且電阻值較低時,試驗分析表明:恒流源的內阻(即恒流源輸出電阻)可達104~108%R的數量級,輸出電流在10-6~10-4A范圍。用運算放大器構成恒流源克服了電阻法和積分微分法組成恒流源的缺點,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波形顯示
系統測試的初級階段,用電阻代替組織細胞進行實驗。波形顯示界面主要顯示下位機的微電流恒流源的恒流特性,即顯示在不同負載電阻下恒流源輸出電流的波動情況。實驗時,只用一個通道來進行6種電流的測試實驗,如圖3所示。
3總結
作者用直流電刺激的理論離體組織細胞的電刺激促進其生長的可行性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與論證;對基于直流電刺激的細胞生長培養系統的進行了硬件設計和分析,主要是微電流恒流源電路的設計、單片機接口電路和通信電路的設計;以基于直流電刺激的細胞生長培養系統的硬件為基礎,開發了其軟件控制系統;用軟件實現了刺激參數的多選擇性、采集頻率多樣性的實現;同時用實驗所得數據對恒流源電路進行了驗證;上位機對從下位機接收進來的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和分析,并將處理后的數據進行波形顯示,從而比較方便、直觀的觀察出組織細胞的組織電阻在整個過程中的變化趨勢,有利于對直流電刺激的刺激電流和刺激時間的作進一步的定量研究。
參考文獻
[1] 施慶隆編著.PIC16F87X單片機原理與專題應用[J].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1.
[2] 劉和平等譯.PIC16F87X數據手冊---28/40腳8位FLASH單片機[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1-6.
[3] 黃冬明編.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實驗[J].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
[4] 譚浩強.VisualBasic程序設計[J].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
[5] 王春森.系統設計師(高級程序員)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篇10
[中圖分類號]R739.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7(a)-092-01
筆者近日接診生殖細胞腦瘤誤診癲癇1例,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兒女、10歲,因頭痛2個月,加重伴嘔吐為主訴入院?;純航?個月出現頭癇,在外院診斷“癲癇”,在家口服癲癇藥物,未見明顯好轉,仍頭痛,且逐漸加重,近1周出現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今日明顯加重,嘔吐10次以上來我院 ,門診以“癲痛”收入院。既往史:半年前有明顯口渴、尿頻癥狀,未查出異常,入院查體:T 36.5℃,P 100次/min,R 24次/min ,BP 12/8 KPa,發育正常,營養欠佳,輕度脫水貌,神清,查體合作,呼吸平穩,頸軟,無頸靜脈怒張,雙瞳孔等大等圓,光反射靈敏,耳通暢,無異常分泌物,心、肺、腹理診未見異常,四肢活動自如,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均正常。腦電圖(外院):可見不同程度的棘波。頭CT(外院)未見異常。ECG:正常。離子分析:K+ 3.0 μmol/L余均正常,心肌酶譜正常。入院診斷:“癲癇”給予抗炎對癥等治療2 d,患兒頭痛無明顯緩解,口服癲癇藥物頭痛加重,考慮不是單純癲癇病,因本院設備有限,建議轉上級醫院明確診斷。跟蹤隨訪:患兒診斷為腦瘤(生殖細胞)位于額葉,患兒病情惡化,未做手術,1個月后死亡。
2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