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飲食范文
時間:2023-04-12 13:1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糖尿病人飲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其中,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最基本的方法。輕型糖尿病人往往只需飲食治療,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應用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更應該合理地控制飲食,適當調整藥物劑量;應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如果不控制飲食,還可能造成因進食增多導致胰島素用量增加,病人體重也不斷增加的惡性循環。飲食療法的核心是研究飲食的“量”和“質”,“量”即飲食的總熱量,“質”即飲食結構。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入的總熱量和各種營養成分必須符合其病理生理需要。合理的飲食可以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荷,使胰島組織得到適當恢復的機會。糖尿病患者只有長期堅持合理的飲食,并配合其他療法,才能穩定控制血糖,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改善機體整體的健康水平。
學習糖尿病的飲食治療,是為了讓糖尿病人做到合理膳食,給糖尿病的其他治療手段奠定基礎。糖尿病的飲食療法意義重大,那么,糖尿病人的一日三餐該怎么安排,才算是科學合理呢?圍繞這個主題,我將分幾期給廣大糖尿病患者介紹一些簡單易懂、易學易用的飲食治療知識,包括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原則與誤區、糖尿病患者體重與每日熱能攝入量的控制、糖尿病患者七大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如何選擇低血糖指數的食物、如何運用食物交換份知識控制飲食、糖尿病患者一日三餐食譜制訂方法、兒童及孕婦等特殊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設計、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的飲食宜忌、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目標等等。
一、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原則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應該是:“在規定的熱量范圍內,達到營養平衡的飲食。”糖尿病的營養治療需要患者本人、家屬、營養師以及醫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按以下原則來進行控制。
1.合理控制總熱能、熱能攝入量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為宜
肥胖者體內脂肪細胞增大、增多,胰島素敏感性降低,不利于治療。減少總熱能、降低體重后往往可以改善血糖,減輕胰島素抵抗。消瘦者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影響健康,也不利于治療。孕婦、乳母和兒童要增加熱量攝入,以維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長發育。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在體內代謝后產生的熱能,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這三大營養物質攝入量要平衡。病人總熱能的攝入量以能維持標準體重為宜。在合理控制熱能的基礎上,適當提高糖類進食量,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耐量均有一定的作用。
2.平衡膳食,選擇多樣化、營養合理的食物
平衡膳食是一種科學合理的膳食,這種膳食提供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不僅全面,而且膳食的供給和人體的需要保持平衡,既不過剩,也不欠缺,并能照顧到不同年齡、性別、生理狀態及各種特殊的情況。平衡膳食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中心內容,同時也是糖尿病營養治療的基礎。食物交換份營養法為糖尿病患者自我選擇豐富多樣的食譜提供了可能。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又為患者提供了自我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品。只要掌握好規定的熱量,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與健康人相同的食品,沒有必要過分限制糖類。
3.無機鹽、維生素、膳食纖維要合理充足
鈣、鎂、鉻、鋅、錳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缺乏,與糖代謝紊亂有關,應該補充,應限制鈉鹽攝入量,糖尿病人應攝入足量的維生素。對于病情控制不好的病人,糖異生作用旺盛,應多補充糖異生過程消耗的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延緩食物在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可以控制餐后血糖上升幅度,尤其是可溶性纖維功效較大。糖尿病人進食高纖維飲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糖、脂代謝紊亂。
4.餐次安排要合理
為了減輕胰島負擔,糖尿病病人一日至少保證三餐。按早、午、晚餐各1/3的熱量,或早餐1/5,午、晚餐各2/5的主食量分配。在活動量穩定的情況下,要求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或容易出現低血糖者要求在三次正餐之間增加2~3次加餐,晚睡前半小時加餐更重要。加餐食品可以由正餐中勻出約25g的主食即可。
5.因人而異,貴在堅持
篇2
誤區一,控制飲食就是控制主食
有些人認為,少吃主食就是控制飲食,就能降血糖,因而進餐時,只注意減少主食的攝入量,這是不科學的。因為根據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飲食中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而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物質,目前認為適當提高碳水化合物攝入,不僅可以改善糖耐量,降低膽固醇,三酰甘油,還可以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如果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若每日不足125G,則可引起體內脂肪分解過剩而導致饑餓性酮癥,甚至發生酮癥酸中毒。葡萄糖是人體最理想的能量來源。因為全身所有組織細胞都能利用它,特別是腦組織所需要的能量幾乎完全直接來自血糖,即使糖尿病病人也不例外,因為腦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不需要胰島素參與。因此,糖尿病病人膳食的總熱量中碳水化合物占55%~65%。由此可見,糖尿病病人的飲食要在醫生指導下控制,切不可盲目地減少主食的攝入量。
誤區二,用零食花生、葵花子等方法緩解饑餓感
有些人往往這樣做,糖尿病飲食治療中,饑餓時就不斷吃些花生米、葵花子等解決饑餓感,殊不知,這些食品均屬于植物性脂肪,食入過量可引起高血脂,而高血脂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之一。糖尿病病人需注意。如果在飲食治療中感到饑餓難受時,可吃些低熱量、高容積的蔬菜,如黃瓜、番茄、青菜、芹菜等。
誤區三,飲食治療無需控制飲酒
有些糖尿病人認為飲食治療只需控制飲食無需控制飲酒,因而在逢年過節、朋友聚會時便開懷暢飲以致酩酊大醉,結果導致血糖升高,這是因為,酒類含碳水化合物,長期大量攝入則可影響血糖的控制,加重糖尿病神經病變。同時,酒精還損害肝臟。
篇3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人在進餐后,血液里的血濃度增高;空腹的時候血濃度降低,但是血糖高低要維護在一個穩定的水平。穩定的血糖水平是由胰臟里的胰島控制的。胰島能分泌出胰島素,控制或調節血糖的濃度。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量的絕對不足,或者是相對不足,或者是分泌胰島素的胰臟出現了問題,以及有了“胰島素抵抗”而造成的一種全身性疾病。這些原因會造成糖代謝的障礙,同時,也影響了蛋白質、脂肪、水代謝的障礙。因此,飲食治療對糖尿病患者極為重要。營養健康教育專家趙霖教授就為糖尿病患者提出了建議。
趙教授介紹,糖尿病人可以多吃苦瓜等植物胰島素含量豐富的食物,苦瓜是葫蘆科苦瓜屬植物,既是佳蔬,又是良藥。苦瓜因所含的苦瓜素而具有特殊的苦味著稱,可刺激胃液分泌,提高食欲,促進消化。苦瓜與其他各種菜同烹時,其保持自身的苦味卻不傳給他人,保留了配菜的特色,所以民間稱苦瓜為“君子菜”。
1974年,科學家從苦瓜中發現一種類似于動物及人胰島素的蛋白質多肽,具有與胰島素類似的氨基酸雙肽鏈結構,無毒,無依賴性,功能與胰島素類似,被稱為植物胰島素。大量科學實驗證實了進食苦瓜可以調節血糖。
趙教授介紹說,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天早餐前將一根新鮮苦瓜切碎,在開水中焯一下食用,并且在上午飲用焯苦瓜的水。或將苦瓜作螺形切法成長條,去掉瓜子,掛起晾干備用;食用時將苦瓜干浸發,做清炒苦瓜等菜肴。因苦瓜性寒,脾胃虛寒、腹痛瀉者當慎用。
他還講,我們常聽說,糖尿病人喝粥會使血糖迅速升高,有的醫生還告誡糖尿病患者要“吃干不吃稀”。其實這種說法非常籠統,也比較片面,并不科學。因為粗糧和豆類合理搭配,科學烹飪煮成的粥不僅不會升高血糖,還對糖尿病人有食療作用。粗糧富含膳食纖維,食用后血糖上升速度會明顯減慢,特別是某些富含蛋白質的粗糧如蕎麥,食用后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天然食物中淀粉以淀粉粒形式存在,包裹在植物種子中,由于外層的嚴密度不一樣,淀粉粒大小不同,直鏈和支鏈淀粉的比例不同,對血糖水平都會有影響。例如紅豆的種子非常致密,其淀粉粒很難被徹底粉碎,而紅豆中直鏈淀粉又高于大米淀粉,因此吃紅豆粥后,消化速度很慢。食用煮紅豆、綠豆、扁豆、蠶豆等各種豆類,其血糖指數遠低于大米、白面制成的主食。燕麥中的膳食纖維如葡聚糖、山楂中所含的果膠能夠降低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就升糖速度而言,吃粥比吃米飯要低。黑豆、黃豆等食物由于含淀粉極少,血糖生成指數也相當低。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應以粗糧和豆類為主,同時烹飪時不要過度,豆粒和粗糧的完整性保持得越好,食用后消化吸收的速度越慢,血糖上升的速度就越緩慢。食用粗糧豆類混合粥的好處還在于,這類食物體積大,食用后會有充分的飽腹感,有利于減少糖尿病患者的進食量。編輯/張玉春
篇4
山東省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王建華主任將臨床常見的飲食誤區歸納為十個方面,并結合實例逐一加以剖析,希望能對廣大糖尿病患者有所幫助。
誤區1 飲食療法=饑餓療法
臨床實例:如今人們生活水平高了,隨之而來的是糖尿病患者也越來越多。這不,隔壁的張大爺最近因為口渴、消瘦,去醫院一查果然是糖尿病。醫生告訴他,糖尿病屬于“富貴病”,與飲食有很大的關系。張大爺覺得醫生的話在理,可不是嗎?在過去那“連肚子都填不飽”的貧困年代里,壓根就沒聽說過“糖尿病”這個詞,看來很有必要“回到解放前”。從此以后,他寧可忍饑挨餓也不多吃一口,不久,張大爺去醫院復查血糖,嘿,血糖還真正常了,于是張大爺對“病是吃出來的”這句話愈加深信不疑。三餐吃得更少了,有時甚至一頓飯吃不了一兩,經常餓得心慌出汗、眼花手抖,直到有一天夜里出現了嚴重低血糖昏迷,如果不是發現搶救及時,很可能連命都搭上了。
專家點評:飲食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礎,合理的飲食治療有助于降低血糖、控制體重、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少數輕癥糖尿病患者甚至只需控制飲食便能使血糖維持正常,因此,飲食療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飲食治療≠饑餓療法。如果患者進食量太少(每天主食低于150克),不僅容易出現低血糖及饑餓性酮癥,而且還會出現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蘇木杰現象”),導致血糖大幅波動,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不僅如此,由于熱量攝入不足,還會造成體內自身脂肪及蛋白質過量分解,導致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
因此,科學的飲食療法應該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礎上,因人而異、適當地限制飲食的總熱量,即根據患者年齡、胖瘦、勞動強度等具體情況,在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和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適當地控制進食量,并注意飲食多樣化,而不是一味地忍饑挨餓或偏食。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每頓主食不超過2兩(100克),不低于1兩(50克);主張少食多餐,即把正餐的主食勻出一小部分,如半兩(25克)主食或者1個雞蛋(50克)作為加餐用;可以多吃些低熱量、高容積、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如各種綠葉蔬菜。
誤區2 主食少吃,副食不限
臨床實例:張阿姨自從查出糖尿病以后,每頓飯主食比過去吃得確實少多了,但雞、鴨、肉、蛋等副食品的攝入量卻明顯增加,而且平時每當肚子餓了,就用堅果類零食來充饑。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張阿姨發現自己血糖控制得并不好,她有些納悶,自己吃得并不多呀?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專家點評:糖尿病飲食療法的首要原則是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這表明不僅主食的量要控制,副食的量同樣也要控制,不能因為副食含糖少,就隨意多吃。
主食(米、面等)固然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但副食(雞、鴨、魚、肉、蛋、各種堅果等)所含的熱量同樣不可忽視。1克糖類產4千卡熱量,1克蛋白質也產4千卡熱量,而1克脂肪可產9千卡熱量。副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人體后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糖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因此,如果副食吃得太多,同樣也會升高血糖。不僅如此,高脂肪、高熱量飲食還會導致肥胖,使血脂升高,加速動脈硬化,引起心腦血管并發癥。
有些糖尿病患者經常花生、瓜子不離口,認為這樣可以減輕饑餓感。殊不知,堅果屬于高脂肪、高熱量食物,100克堅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所含的熱量相當于200克主食,30粒花生米(約12克)所含的熱量相當于1湯匙植物油(10克)或者25克面粉或大米。因此,堅果類的零食不能隨便吃。
張阿姨盡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總控制不好,就是因為副食及堅果類零食吃得太多。
誤區3
進餐不定時定量或者不吃早餐
臨床實例:王經理晚睡晚起的生活習慣由來已久,經常不吃早餐。查出糖尿病以后,王經理的這個習慣依舊未改,甚至還為此找了個貌似有理的借口:“不吃早餐有助于控制飲食”,不僅如此,王經理平常吃飯也沒什么規律,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正常用藥,因此,王經理的血糖一直控制欠佳,而且曾多次發生過低血糖。
專家點評:王經理的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違背了糖尿病飲食管理當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任意“減少餐次、饑飽不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不吃早餐,隔夜空腹時間如果太長,很容易造成血糖偏低甚至低血糖,而低血糖又會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導致血糖忽高忽低進而完全失控。而且,病人如果不吃早餐,中餐的進食量勢必會增加,這樣不僅對控制全天的總熱量沒有太大的幫助,而且使午餐后血糖明顯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三餐一定要定時定量,必要時,還需要在兩餐之間及睡前加餐。
注意:加餐并非加量,而是從三次正餐中勻出一部分食物留做加餐用,這樣做既可以預防低血糖,又可以防止餐后高血糖,有利于平穩控制血糖。
誤區4 多吃點沒關系,加大藥量便可
臨床實例:老劉是一家企業的辦公室主任,每天應酬不斷,頓頓不是喝高了,就是吃多了,飲食控制對他簡直難上加難。沒有辦法,老劉只好加大降糖藥的用量,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而不必擔心血糖升高了。
專家點評:不少糖尿病患者認為,只要用上降糖藥(或胰島素)之后,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愿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不必再嚴格控制飲食了。這種觀點其實是不對的,原因有二:一是暴飲暴食會增加胰島β細胞的負擔,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藥的療效逐漸下降甚至于完全失效,最終即使用上胰島素,血糖依舊控制不好,導致各種急、慢性并發癥接踵而至;二是藥物過量應用,會增加其對肝腎的不良反應,嚴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多吃飯多吃藥的做法并不可取。
事實上,不論是那種類型的糖尿病,不管糖尿病的輕重如何,也不管患者是否已接受藥物治療,都不能放松對飲食的控制,因為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只有在飲食控制的基礎上輔以藥物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否則,即便藥物再好,療效也要大打折扣。
誤區5 水果含糖多,絕對不能吃
臨床實例:李大媽喜愛吃甜食,尤其是各種時令水果,更是她的最愛。不過,自從查出糖尿病之后,李大媽對一切水果都“敬而遠之”,再也不敢問津了。
專家點評: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這些對糖尿病患者都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主要是果糖,此外還有少量葡萄糖及蔗糖,而果糖在代謝時不需要胰島素參與,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可以少量進食水果,大可不必一概排斥。
各種水果的糖分是有區別的,西瓜含糖最低約為4%,棗、甘蔗、山楂含糖較高約為20%,在嚴格限制總熱量的前提下,適當進食一些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如櫻桃、西瓜等)是允許的。但要放在兩餐之間或睡前吃,并將水果的熱量計入在總熱量之內,并從主食中扣除這部分熱量,譬如吃200克橘子或蘋果就要少吃25克主食。當然,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時暫不宜進食水果,此時可將西紅柿、黃瓜等蔬菜當作水果吃,等病情平穩后再作選擇。
誤區6 吃干喝稀都一樣
臨床實例:王大娘前不久曾因糖尿病入院治療,住院期間,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后血糖都控制得很好。出院后王大娘繼續按原方案治療,前兩天去醫院復查,發現餐后血糖很高。醫生經過了解得知,王大娘有早餐喝稀飯的習慣,早餐后血糖高很可能與之有關,于是建議她早餐改吃干食,幾天后,王大娘再去復查,餐后血糖果然恢復正常了。
專家點評: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進食等量大米做成的干飯和稀飯對餐后血糖的影響有很大差別,喝稀飯的患者餐后血糖顯著升高。這是因為煮爛的稀飯很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胃排空時間比較短,故餐后血糖上升得較快、較高。相比之下,干飯消化、吸收及排空較慢,因而餐后血糖上升得較緩、較低。糖尿病患者早餐后、午餐前的血糖處于一天當中較難控制的時段,如果早餐堅持吃干飯,將有助于此間的血糖的控制,進而有利于全天血糖的控制。所以,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應改變喝稀飯的習慣。
誤區7 “無糖”食品多吃無妨
臨床實例:趙女士平日嗜糖如命,各種小甜點、冰淇淋啊,幾乎天天不斷。自從患上糖尿病之后,醫生建議她不宜再吃此類甜食,這讓她簡直難以忍受。后來,趙女士在超市中偶然發現有無糖糕點出售,這不禁讓她大喜過望,每次逛超市,都要大包小包地采購一大批,然后回到家里無所顧忌地猛吃一通,用她的話講“反正是無糖的,多吃點也不要緊”。不過沒多久,她的血糖水平又回到了從前。
專家點評:有些患者錯誤地認為,市場上銷售的“無糖食品”不含糖,可以隨便吃,不需要控制。其實,所謂的“無糖食品”只不過是不含蔗糖而已,有些則是加入了甜味劑(如木糖醇),這些甜味劑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品的熱量。但是,“無糖食品”畢竟都是淀粉做的,與米飯、饅頭一樣,吃多了同樣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不可被“無糖”二字所迷惑,不加節制地大量食用。需要說明的是,無糖食品沒有確切降糖療效,不能本末倒置放棄降糖藥物治療而用它來代替。
誤區8
只吃粗糧,不吃細糧
臨床實例:王大伯是一位老糖尿病患者。不久前,在一次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上聽說膳食纖維具有降糖、降脂、通便等多重功效,而粗糧里富含膳食纖維。王大伯照葫蘆畫瓢,從此以后就只吃粗糧,一點細糧也不吃。
專家點評:多吃點粗糧的確對糖尿病有益,但不必矯枉過正,一點細糧也不吃。事實上,就糖類的含量而言,面粉、大米、小米及玉米等主食相差無幾,大體為75%~80%。但由于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纖維,可以減緩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攝入同等量的粗糧和細糧,餐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一定差異。如進食100克玉米,其80%的糖類轉化為血糖;而食用同等量的面粉,則90%轉化為血糖,即兩者的“血糖生成指數”不同。此外,粗加工的面粉含糖量低(約60%),其“血糖生成指數”也低。目前,市場上的“糖尿病食品”很多是由這類面粉制成的。基于上述原因,血糖居高不下者,不妨用粗糧代替細糧。而通常情況下,盡量采取粗、細糧搭配。但無論粗糧、細糧,均應依糖尿病飲食處方而定,粗糧也不能無限制地多吃。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吃太多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有可能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并影響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時間長了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反而對身體不利。所以,無論吃什么,都應該適度、平衡,選擇主食也要粗細搭配。
誤區9
口渴也不喝,過度限水
臨床實例:春節以后,彭先生不明原因出現口渴、多飲、多尿,每天夜里因小便要起好幾次床,后經醫院檢查確診是2型糖尿病。現在,他除了正常服藥和控制飲食以外,甚至連水也不敢多喝一口,在他看來,多尿等糖尿病癥狀與喝水多有很大關系,少喝水可以減少小便次數及尿量,因此,他平時即使再渴也不肯多喝一口水,直到有一天,彭先生因為“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住進了醫院,才明白這都是過度限水惹的禍。
專家點評:彭先生的這種做法顯然不妥。糖尿病患者多尿是因為大量的葡萄糖從尿中排出,發生了滲透性利尿的結果。而口渴、多飲正是人體對高血糖及體內缺水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如果糖尿病患者嚴重失水而又得不到及時補充,將會進一步加重高血糖及體內高滲狀態,造成機體內環境紊亂,嚴重者會發生高滲性昏迷而危及生命。故糖尿病患者只要沒有心、腎源性疾病,就不要盲目限制飲水,每天進水量至少應達到1 500~2 000亳升。小便量越多,越要多補充水分,盲目限水會導致機體脫水、電解質紊亂、血黏度及血糖增高。
誤區10 不講究烹飪方法
篇5
【摘要】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臨床綜合癥。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共同標志,其臨床表現有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皮膚瘙癢、視物模糊等。急性并發癥有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慢性并發癥有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眼部病變、感染等,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現對護理中常見的問題―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的探討。
1 相關因素 體內胰島素不足,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脂肪、蛋白質分解加速,由于腎小管容量超負荷出現尿糖,不適當地控制飲食。
2 主要表現 體重低于標準體重的20%以下【男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兒童、青少年發育遲緩。
3 護理目標 能說出導致營養失調的原因,能攝入足夠的營養素,營養狀態有所恢復,體重增加,直至恢復理想體重。
4 護理措施 飲食指導,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環境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系。尤其是2型糖尿病,飲食不合理,熱量攝入過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飲食是使糖尿病患者維持理想體重及代謝平衡的有力措施。
4.1.1 每日熱量計算:按病人的性別、年齡、身高計算理想體重【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然后參照理想體重和活動強度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成年人休息者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予熱量105-125kJ(25-30Kcal);輕體力勞動者125-146 kJ(30-35Kcal);中體力勞動者146-167kJ(35-40Kcal),重體力勞動者167 kJ(40Kcal)以上,兒童、孕婦、乳母、營養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應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減,使病人體重恢復理想體重的+--5%左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合理分配。
4.1.2 飲食中蛋白質含量成人按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0.8~1.2g計算,兒童、孕婦、乳母、營養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可增至每日每公斤1.2~1.5g;脂肪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1.2~1.5g;其余為碳水化合物。
4.1.3 按上述計算蛋白質量約占總熱量的12%~15%,脂肪約占30%,碳水化合物約占50%~60%。三餐分配:按食物表將上述熱量折算為食譜,三餐分配一般為1/5,2/5,2/5或1/3,1/3,1/3,飲食內容要搭配均勻,每餐均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且要定時定量,這樣有利于減緩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島素的釋放。按此食譜食用2~3周血糖應當下降,若不佳應作必要的調整。
4.2 近年來交多采用食品交換分法,此法將食品分為谷類、奶類、肉類,脂肪、水果、和蔬菜共六類,以每80千卡熱量為一個單位,如谷類:大米25g、生面條30g、綠(赤)豆25g各為一個單位;奶類:淡牛奶110ml、奶粉159g、豆漿200 ml各為一個單位;肉類:瘦豬肉25g、瘦牛肉50g、雞蛋55g、鮑魚50g各為一個單位;脂肪類:豆油9g、花生油15g各為一個單位;水果類:蘋果200g、西瓜750g各為一個單位;蔬菜類:菠菜500~700g、蘿卜350g各為一個單位。每類食品中等值食品可互換,營養基本相等。
4.3 病人還可根據病情控制情況,制定食譜。此法較粗略,但便于病人的學習和掌握:病人應禁酒。主食提倡用粗制米、面和適量雜糧,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每日攝取的蛋白質中動物蛋白應占總量的1/3以保證必須氨基酸的共給。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忌食動物脂肪以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其量應少于總熱量的10%,肥胖者予低脂飲食(小于40g/d)。少食膽固醇含量搞的食品,如肝腦、腎等動物內臟及魚子、蝦卵、蛋黃等,膽固醇的攝入量應低于300mg/d,飲食中應增加纖維含量,不少于40g/d,纖維素可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同時延緩食物的消化吸收,減低餐后血糖高峰。病情控制差者要注意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的補充,粗糧,干豆、綠葉蔬菜中含B族維生素較多,新鮮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豐富。病情控制較好著可指導適量進食水果。
篇6
中圖分類號:R18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335-01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站糖尿病病人總數80―90%,遺傳傾向極不利的生活方式都是這一類型病人患病的重要原因,如營養過剩,體力活動減少,肥胖均可誘發本病的發生,由此可見飲食對糖尿病患者相當重要,對已患病病人要加強心理指導,減少負性心理,正確引導使之開始有益疾病控制的活動,對患者尤為重要。
糖尿病的飲食十分重要,不是吃一輩子藥,而是吃一輩子的飯。合理飲食是健康之本,營養完善方能祛病延年,因此對患者不能盲目控制飲食,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就會引起各種并發癥,如:頭暈、心悸、四肢麻木、酸軟無力、煩躁、飽餓療法加上降糖藥物,稍不留意就會出現低血糖,之后又會反跳高血糖,易被錯誤認為要量不足,于是加藥減飯使患者體重下降,抵抗力下降,癥狀不斷出現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飲食在糖尿病治療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糖尿病飲食的目的
1.1 保證機體攝入合理充分的營養,維持健康。
1.2 維持體重。
1.3 減輕胰島負擔,醫護人員應該在遵循治療的原則基礎上,充分尊重個人的飲食習慣和經濟條件,并考慮患者是否有并發癥等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同時應盡量爭取患者及家屬一起進餐,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確保飲食治療能持之以恒。
2 糖尿病飲食原則
2.1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并做到持之以恒 糖尿病患者的進餐應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通常將每天的熱量按1/5、2/5、2/5分配至早、中、晚餐,或者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將一天的熱量分配到5―6餐。
2.2 均衡的的飲食 每天的飲食應該能夠保證正常的生理需要,每日攝取5類基本食物:谷類、肉蛋類、蔬菜水果、奶制品和油脂類食物,各種食物應該有合適的比例,脂肪占25%,碳水化合物占55%,蛋白質比例占15%。
2.3 減少高糖類食物的攝入 減少汽水、朱古力、糖果、蛋糕、蜜餞等的攝入,減少高膽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攝入,例如:糙米、全麥面包、麥片,水果蔬菜和豆類等。亨調以清淡為原則,避免鹽分攝入過多,食鹽的攝入應限制在每天6克以內,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應該限制鹽的攝入。
篇7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篩查;飲食控制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5(a)-0123-02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會引起胎兒窘迫、巨大兒、胎死宮內的發生,且難產率也會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近年來GDM孕婦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孕婦的生活質量及圍產兒結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疾病篩查和診斷,通過科學方法對其進行干預,對GDM孕婦血糖水平的控制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1]。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該院以4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飲食控制與糖尿病篩查對其進行干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該院門診檢查中葡萄糖篩查陽性孕婦為365例,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者42例,占11.5%(GDM組)。陽性標準[2]:餐后1 h血糖水平≥7.8mmol/L;所有陽性患者均進行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并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制定的標準確定為妊娠期糖尿病[3]: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2 h血糖≤9.2 mmol/L。患者年齡20~32歲,平均(26.5±3.2)歲;孕周32~48周,平均(42.5±1.8)周。同期選擇120例葡萄糖篩查正常的孕婦為對照組,年齡20~31歲,平均(26.2±3.5)歲;孕周32~48周,平均(42.2±2.2)周。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葡萄糖篩查陽性患者對飲食進行調整,根據患者活動量及體型大小對供熱量的供給進行確定,理想飲食以控制血糖
1.3 統計方法
統計軟件SPSS 17.0錄入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血糖水平及飲食控制
4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經飲食控制后,空腹血糖為(7.27±0.35)mmol,餐后2 h血糖為(8.53±0.42)mmol/L;分娩后OGTT結果均顯示正常。
2.2 兩組胎兒發育情況的比較
GDM組早產兒和巨大兒的發生率分別為21.4%和26.2%,高于對照組的9.2%和12.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終止妊娠方式的比較
GDM組剖宮產率高于對照組,陰道產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耐量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指人體在進食碳水化合物之后,會抑制內源性葡萄糖的產生,進而促使機體內的糖利用率增加。處于妊娠期的婦女進食碳水化合物之后,其血糖峰值往往高于非孕期的婦女,且血糖峰值出現的時間比非孕期的婦女滯后,同時妊娠期婦女體內的胰島素分泌狀況也會出現顯著性的變化。該研究中,妊娠期糖尿病者42例,占11.5%,確診時間為28周左右,說明糖篩查在孕早期、中期能夠及時發現多數糖尿病患者,同時加強產前檢查,對有效措施的選擇和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現階段,臨床醫學中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篩查時間存在相應爭議。Berkowitz等研究表明[4],妊娠期早期,孕婦需對妊娠糖尿病進行篩查;Antonio Espinosa等研究表明,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篩檢孕周以24~28為宜,但仍以盡早檢測最優,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產生幾率,對于具明顯高危因素孕婦或隱性糖尿病孕婦而言,在糖尿病篩查時,孕周小于24周孕婦糖篩查率及妊娠期糖尿病檢出率明顯高于孕24周后孕婦,故對此類孕婦而言,可在24周孕周前予以篩查,減少疾病并發癥產生。該研究中,4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經飲食控制治療后,空腹血糖為(7.27±0.35)mmol,餐后2 h血糖為(8.53±0.42)mmol/L,分娩后OGTT結果均顯示正常;且GDM組與對照組胎兒發育情況及終止妊娠方式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對于現糖篩查陽性孕婦及時予以糖耐量試驗,后針對孕婦機體體制制定合理飲食方案,并對血糖等各因素予以嚴密監測及控制,維持正常血糖值,保持孕婦妊娠所需熱量及營養,維持胎兒生長。妊娠期糖尿病導致胎兒出現胎兒窘迫甚至是造成胎兒宮內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孕婦自身的高血糖導致胎盤對胎兒的血氧供應能力降低,一旦胎兒出現高血糖或者是高胰島素血癥等癥狀,不僅會增加妊高癥的發生率,同時還會加重胎兒宮內缺氧現象,最終導致妊娠期糖尿病的新生兒死亡率較高[5]。因此,采用糖篩查方式對妊娠期婦女進行檢查,能夠早期發現孕婦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在此基礎上,給予妊娠期糖尿病婦女合理的飲食指導,從而能夠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的發病率。
綜上所述,通過糖篩查早期發現妊娠期糖尿病,并給予相應的飲食控制,能夠降低妊娠并發癥的發生率,保障胎兒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琦,蘇筱穎,曾苑玲,等.妊娠期糖尿病篩查及護理干預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9):147-148.
[2] 楊凱樂.妊娠期糖尿病篩查與妊娠期糖尿病母嬰結局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4):268-269.
[3] 梁若笳,姚志韜,蔣學祿,等.個體化飲食控制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療結局的影響[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9):698-702.
[4] 劉莉莉.應用飲食控制療法治療49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9):1238-1239.
篇8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 飲食療法;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58-02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全身代謝性疾病,可導致多系統的損害,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后才發生或首次發現的糖尿病,其發生率約為1%~5%[1]。若GDM控制不良,可并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及糖尿病高滲性昏迷等,從而導致胎兒窘迫,甚至胎死宮內。飲食治療是多數GDM的基礎方法,對GDM孕產婦圍生期的結局十分重要。本文對我院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0月40例GDM孕婦進行飲食療法的護理干預,經觀察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婦產科診斷為GDM孕產婦4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干預組孕產婦平均年齡(29.04±3.54)歲,對照組平均年齡(29±4.6)歲,兩組孕產婦均為單胎妊娠,從事一般體力勞動,無其他慢性疾病,常規體檢正常。兩組一般資料及血糖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干預組實施飲食療法的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接受常規健康指導,實施2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
1.2.1 飲食治療的制訂原則 飲食治療的制訂原則是在控制孕產婦血糖的同時,為孕產婦提供合理、足夠的能量和營養,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同時限制母兒體重的過度增長,并避免孕產婦因過度控制飲食而引發酮癥和低血糖,根據餐后血糖值調整治療方案。制訂原則時,要求對GDM孕產婦進行食物攝入評估及24h血糖測定(三餐前、三餐后2h、餐上10點各測微量血糖1次),并根據孕產婦的身高和體重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治療方案。飲食調整1~2周后,如餐前血糖≥5.8mmol/L,或餐后2h血糖≥6.7mmol/L時加用胰島素治療,以確保孕產婦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
1.2.2 飲食治療方法 根據孕產婦的體重計算每日需要的能量。體重為標準體重的80%~120%的患者需要能量為30kcal/(kg?d),體重為標病準體重的120%~150%的患者需要能量為(12~15)kcal/(kg?d)[2]。早餐攝入10%的能量,午餐和晚餐各30%,點心(3次)為30%。在制定食譜時,可用食物交換份來簡易計算[3]。飲食搭配原則按照食物來源、性質分類,包括主食類(谷類、米面類)、蔬菜水果類、動植物蛋白類、乳類和植物油5大部分,每個食物交換份可產生90 kcal能量。幫助并教會孕產婦相對自由地在5大類食物中調整飲食名稱,以避免食譜過于單調而影響孕產婦的依從性。在飲食治療的同時做好健康宣教,不吃富含單糖或雙糖的食物,注意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肪、高鹽食物,防止低血糖反應。強調合理膳食和健康行為是良好妊娠結局的重要保障,勿聽信非醫護人員的勸說而自行更改食物。
1.3 監測方法
選用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羅康全”血糖測試儀和“羅康全”血糖測試條檢測干預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護理干預前后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血糖值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后血糖值比較
干預組糖尿病患者經對飲食療法進行護理干預后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飲食治療后的孕產婦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基本與正常孕產婦一致。孫偉光[4]報道,142例孕產婦在妊娠前及孕期血糖控制不好或妊娠期血糖監測不嚴密時,母兒并發癥明顯增加,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發生率高達32.9%,早產發生率高達23.5%,羊水過多發生率為9.4%,宮內感染率8.2%,因此對GDM孕產婦進行干預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雖然治療組孕產婦剖宮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并非是由于并發癥的原因,而大多由于其他因素所致。
經過給予飲食治療,在GDM孕產婦娩出的新生兒中,巨大兒、胎兒生長受限、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均與對照組的新生兒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大大降低了圍產兒并發癥的發生率。章小維[5]報道,未經治療的糖尿病孕婦,其巨大兒的發生率可高達50%。而經我們治療后的GDM孕產婦,其巨大兒的發生率僅為4%。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采用個體化的飲食治療和運動干預方案,及時根據餐后血糖值調整治療方案,并盡可能地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結果使圍生期的不良結局明顯降低。
對自理膳食的GDM孕產婦要做好健康宣教和食物評估指導,讓其明白GDM的危害性,積極監測血糖,認真按要求配餐。提高自我飲食管理能力是患者堅持飲食治療的關鍵,患者的自我飲食管理是治療GDM孕產婦的重要環節。患者需堅持不懈,患者家屬也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制定飲食計劃,嚴格督促GDM孕產婦的飲食治療。
[參考文獻]
[1] 樂杰. 婦產科學[M]. 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79-182.
[2] 豐有吉,沈鏗. 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3-135.
[3] 葛有估. 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88- 389,604-606.
[4] 孫偉光. 糖尿病合并妊娠88例母兒結局的臨床分析[J]. 中國圍產醫學雜志,2003,6(2):69.
[5] 章小維. 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診斷標準與妊娠結局[J]. 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5,8(1):3.
篇9
【關鍵詞】糖尿病;心理治療;飲食治療;運動康復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種由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所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的常見疾病。糖尿病常見有多尿、多飲、多食、疲乏、消瘦等臨床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這些癥狀以及糖尿病所引發的并發癥不僅對糖尿病病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且使他們的心理產生了沉重的壓力[1]。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由于心理壓力的加大、飲食的不合理以及缺乏鍛煉等原因,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及科學研究表明,現階段輔助治療和預防糖尿病的最佳方案是心理、飲食和運動治療相結合。
1糖尿病概述
現階段大家普遍認同的糖尿病分類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其中Ⅱ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較大,約為90%左右。另外,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所見發病年齡段也不盡相同,通常Ⅰ型糖尿病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而Ⅱ型糖尿病則多見于老年人中。
Ⅰ型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分泌缺乏而依賴外源性胰島素補充來維持生命的疾病。遺傳因素是Ⅰ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誘因,但Ⅰ型糖尿病遺傳的并非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而且只有在外界因素和體內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會被誘發出來。同時,自身的免疫系統缺陷及病毒感染同樣會導致Ⅰ型糖尿病的發病[2]。Ⅱ型糖尿病是一種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有胰島素相對缺乏或胰島素分泌受損的極具異質性的代謝紊亂癥。其發病主要受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另外肥胖癥也可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生[3]。
糖尿病是難以治愈的終生性疾病,而且隨著病程的進展,可能出現多種并發癥,加之患者對糖尿病認知不正確,隨之可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使病情加重。因此除了對糖尿病病人進行正常的藥物治療外,還應對其加強心理、飲食和運動治療,以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
2心理干預
糖尿病病人常出現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種:憤怒、悲觀和失望的心態;內疚混亂的不良情緒;焦慮恐懼的心理;懷疑與拒絕及滿不在乎的心理;厭世抗拒治療的心理[4]。
糖尿病病人產生以上心理問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對糖尿病初發患者來講,其對自身疾病了解的時間不長,對長期的飲食控制及胰島素依賴問題較為擔憂,而且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下,糖尿病給患者帶來許多不便,從而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更易導致悲觀失望的狀態。其次,對于患病時間較長仍未好轉并且花費較多的糖尿病病人,就會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恐懼及抗拒治療等心理問題[5]。
樂觀的情緒有利于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使疾病的發展得到有效控制。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就患者自身而言,要正確面對自身的疾病,不可避亦不可無視其存在,應為病情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患者家人而言,應對患者關心照顧,及時開導,使其保持良好心態。就社會而言,不要歧視糖尿患者,讓患者在積極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從以上方面加強對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干預,減輕其焦慮情緒,讓其抱有正確的生活態度,從而有信心、有能力去戰勝疾病。
3飲食治療
糖尿病雖是終身性的疾病,不能治愈,但是仍可有效地控制其發展,通過藥物及飲食控制可保持體內血糖、血脂的平衡。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應注意以下方面:①減少糖分的攝入,增加含食物纖維較多的食物的攝入。②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定時定量等。③保持營養的均衡,飲食治療并非控制飲食,而是合理飲食,每日所食要保證身體的營養及生理需要[6]。通過采取合理有效地飲食控制,保證糖尿病患者生理需求的基礎上,配合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
4運動康復
運動可降低體內血糖含量,保持體內血糖含量平衡。但運動康復并不適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對輕、中度糖尿病患者較為適宜,較為穩定的糖尿病患者也可適當的運動[7]。散步,慢跑等運動方式較為適用。長期堅持適量運動可提高耐受力,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改善體內的微循環,防止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
5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趨勢,關于糖尿病的心理、飲食和運動治療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抑郁、恐懼、過度憂思、急躁易怒等常見的心理問題,可進一步加劇血糖的升高。由于心理作用對疾病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心理治療就越來越受到醫學界重視,成為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治療。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應該了解飲食治療的意義,患者應該在家人的幫助下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借此獲得理想的代謝控制狀態,控制病情的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預防。運動治療也是一種效果明顯的輔助治療方案,但是大多數患者卻不能長期堅持,這就需要醫生、患者家屬共同鼓勵患者適當地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結合心理、飲食和運動治療, 給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以真正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曉麗,計仁軍.糖尿病病因與發病機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8, 2(24): 189-190.
[2]田曉琴.糖尿病病因學中的新進展[J].新疆醫學, 2009, 39: 99-100.
[3]任萬明.2型糖尿病病因探討[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 2009, 6(3): 198-200.
[4]陳玨.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影響因素[J].常州實用醫學, 2011, 27(1): 34-36.
[5]張麗君.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與生存質量關系的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 2011, 40(4): 412.
篇10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飲食控制
有關研究表明,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母嬰結局與其妊娠期的血糖控制情況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目前,臨床上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以胰島素注射為主,但有關研究指出,在胰島素注射的基礎上配合以合理的飲食控制措施,能夠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100例妊娠期糖尿病產婦進行分組對比研究,分別給予胰島素注射、胰島素注射聯合飲食控制,通過對比兩組產婦的血糖控制情況、妊娠不利結局發生情況,以探討飲食控制對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提供借鑒,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婦產科的電子信息庫中選取100例妊娠期糖尿病產婦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所有產婦均經過B超檢查確定為單胎,且經血糖檢測被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經產婦及產婦家屬知情同意,將這100例產婦納入此次研究的病例中。
采取隨機數字抽簽法進行分組,分為各有50例產婦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產婦年齡25~35歲,平均(30.2±3.9)歲,其中初產婦41例,經產婦9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5~37歲,平均(30.2±3.9)歲,其中初產婦42例,經產婦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照研究。
1.2診斷方法
產婦在血糖檢測前8h開始禁食,檢查期間保持安靜坐姿,禁止吸煙;檢查時,產婦在5min內服用完300mL的葡萄糖溶液;采集產婦靜脈血置入盛有氟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并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對血糖進行測定;分別在產婦服糖后的1、2、3h進行血糖檢測,正常值應為5.1、10.0、8.5mmol/L左右,如產婦的任意2項血糖值高于正常值,即為妊娠期糖尿病。
1.3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被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宮內胎兒為單胎;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臨床資料完整,且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產婦;免疫缺陷綜合征產婦;腫瘤產婦;精神障礙產婦;凝血功能障礙產婦;高血壓產婦;先兆流產或早產產婦;臨床資料不完整產婦。
1.4研究方法
對照組:產婦給予胰島素治療,于每晚睡前給予產婦甘精胰島素(賽諾菲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J20090113,3mL:300U)靜脈注射,初始劑量均為8u,在血糖達標前,應每2~3天增加4U,在血糖達標后,劑量應維持不變。
觀察組:產婦給予胰島素治療聯合飲食控制,胰島素治療方法同對照組。飲食控制措施具體如下:將產婦的妊娠信息、身高、體重等資料錄入至Excel表格中,計算產婦每天應攝入的熱量和各營養物質比例,嚴格控制飲食,并為產婦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根據產婦的各項具體情況在飲食型號表中找到對應的飲食,飲食型號表共有10個型號,每個418.4kJ,能量從5021~8786kJ,從各型號食譜中選取適合產婦的一周用餐食譜;應用食物交換表對三餐用量進行調整,增加食譜多樣性;從食物計量表中,查詢一些食物的用量;查詢飲食禁忌表,了解產婦應該限制進食、禁食以及可使用食物的種類;可由營養師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為產婦制定食譜,醫護人員為產婦進行講解,廚師嚴格按照食譜為產婦制作食物;醫護人員應向產婦及其家屬詳細講解食譜,并結合食物模型進行飲食指導,使其完全掌握自制食物的方法;發放新型飲食療法的手冊,對具體用法進行指導;督促產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在飲食過程中,應密切監測血糖,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對飲食情況、血糖情況進行詳細記錄。
1.5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產婦的血糖控制情況,并對比妊娠不利結局。
妊娠不利結局主要包括感染、剖宮產、早產、死產。
1.6統計學方法
在SPSS17.0軟件中錄入數據,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表示為[n(%)],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進行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產婦的血糖均明顯改善(P
2.2兩組妊娠不利結局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妊娠不利結局發生率為1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P
3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出現的糖尿病。有關調查顯示,1%~14%的孕產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由于其處于妊娠期這一特殊的生理時期,產婦的身體機能有所改變,其機體內分泌和代謝出現異常,加上孕期大量的營養補充,容易引發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產婦機體內分泌出現較大改變,加上糖尿病的并發癥較多,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妊娠不利結局發生率遠高于健康孕產婦,不利于產婦的產后恢復和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在圍產期給予妊娠期糖尿病有效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以胰島素注射為主,通過注射胰島素,使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減弱機體對胰島素的抵抗,加快葡萄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但注射胰島素劑量過大,容易引發低血糖,對產婦的身體健康及宮內胎兒的生長發育均較為不利。有關研究指出,飲食療法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較為有利。飲食療法是指通過控制蛋白質、熱量、脂肪的攝入,從而達到控制體重、糾正內分泌紊亂以及改善代謝的目的。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療法具有動態、時間長的特點,尤其是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其對飲食的要求更加嚴格,需根據有計劃的飲食指導方案進行治療。給予妊娠期糖尿病孕產婦飲食控制,通過對攝入的熱量進行控制,能夠有效減少高血糖的出現,同時,通過合理飲食,能夠為孕產婦提供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和熱量,基本不會出現饑餓性酮體,低血糖出現概率較低,對胎兒生長發育的影響較小。
在宣淑萍的《飲食控制對妊娠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分析》一文中,為了探討飲食控制對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影響,選取了80例妊娠期糖尿病產婦進行隨機分組對比研究,分別給予常規治療、常規治療+飲食控制,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產婦的血糖控制情況和糖化血紅蛋白后發現,加以飲食控制的產婦無論是血糖控制水平還是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更加優越,得出“飲食控制有助于妊娠期糖尿病孕產婦的血糖控制,有利于改善母嬰結局”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