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教學范文

時間:2023-04-09 14:03: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操作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操作教學

篇1

關鍵詞:財務操作;教學

會計案例教學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生通過大量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不僅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實訓,而且可以從中總結出處理賬務的原則與方法、經驗與教訓,這些原則、方法、經驗和教訓能反映出特定時期會計活動的內在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學生就可以觸類旁通,應付各種復雜的工作環境,增強社會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會計案例教學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因為案例本身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案例分析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采用大量的真實事例作為分析的對象和內容。優秀的案例往往以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事實為依據,并將理論知識寓于案例中。通過案例分析,可以使大量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會計案例教學能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學生經過嚴格而系統的理論學習,其理論知識會掌握得比較全面,但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往往導致能力的欠缺。案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逼真、具體的情境,迫使他們去思考、分析、處理問題,從而使其得到實際鍛煉的機會。同時,案例教學本身也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分析與研討,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共事和溝通交流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學是適應會計教學特點的行之有效的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賬務操作就是從取得或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開始,設置和登記會計賬簿,到編報財務會計報告為止?!顿~務操作》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是《基礎會計》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對于賬務操作來說難點就是原始憑證的分析。通過分析原始憑證的內容、若干張原始憑證之間的關系得出經濟業務的內容,然后再填寫記賬憑證、登賬等。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個步驟。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擔任不同的崗位,負責不同的工作,一個人是出納,負責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的登記,有關現金、銀行存款收付憑證的填制,一個人是會計,負責記賬憑證的填制,還有一個人是財務主管,負責總賬的登記,最后有一個學生負責往計算機里錄入。小組成員崗位互相輪動,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鍛煉。人員安排和輪動由財務主管負責。在分組時注意學生的搭配,學習成績有好有壞,成績好的學生帶動、幫助成績差的學生,達到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目的。

2.教師要先給學生講主要的原始憑證所代表的經濟業務,即什么經濟業務用什么憑證,比如增值稅專用發票代表購入業務和銷售業務,普通零售發票代表日常采購業務,所有的發票都是由銷貨方填寫;入庫單代表材料驗收入庫;轉賬支票代表款項的支付、現金支票代表提取現金都是由付款方填寫;收據代表收到款項,是由收款單位填寫等等。主要的原始憑證的這些內容都要給學生講清,并讓他們記住。

3.分析原始憑證的內容,教師在講之前先讓學生弄清自己所代表的單位,也就是你是哪個單位的會計,這是分析會計主體,不同的會計主體,經濟業務的處理也不同。比如同樣是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如果是購貨方就要做購進業務,如果是銷貨方就要做銷售業務。分析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內容業務是某單位購入某某商品多少,單價是多少,數量是多少,金額是多少,稅率是多少,稅金是多少,或者是某單位銷售某某商品多少等。不同的原始憑證所代表的經濟業務內容要講給學生,并讓他們記清楚。

4.分析若干張原始憑證之間的關系,就是幾張憑證反映一筆經濟業務。比如,現在只有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代表購入材料,材料未到,款未付,或者銷售產品款未收;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一張收料單,代表購入材料,材料入庫,款未付,或者銷售產品款未收;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一張結算憑證,代表購入材料,款項以某種方式支付,或者銷售產品,收到結算憑證等等。總之,就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原始憑證之間的關系,只要會分析原始憑證了,填寫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就沒有問題了。

5.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學,就是模擬再現經濟業務的發生,組織學生表演案例,在教學課堂中,通過學生的表演,模擬、再現社會情境。這種方式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案例的準備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這種方式直觀生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是將學生分組,不同的組模擬不同的經濟業務,每組人數根據經濟業務的需要確定,每人模擬一個崗位,再有一名學生負責講解所發生的業務,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經濟業務的發生和處理。

篇2

2000年操作系統課程的改革已經在國內高校逐步開展,部分高校開始采用國際一流的操作系統教材。與國際一流大學操作系統課程相比較,當時國內操作系統課程存在的突出的問題是,在操作系統課程教學中偏重原理,對實踐內容缺乏關注。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合適的操作系統實踐教材和參考資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當時普遍缺乏對主流操作系統代碼進行深入研究的條件。

縱觀歷史,操作系統本身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極為緊密的學科。操作系統不僅要管理計算機系統的所有資源,而且還要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應用接口和編程環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設計人員幾乎使用了所有的軟件設計原理和技術。如果你研究和設計過操作系統,那么無論是多么困難、多么復雜的軟件應用系統,你也會感到游刃有余。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軟件工程師,就應該擁有研發操作系統的經歷。由于意識到操作系統實踐的重要性,我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適合本科教學使用的操作系統實踐案例。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操作系統實習的過程中,使用和嘗試過多個操作系統,比如Little OS, RoadRunner,eCos, OSKit, Nacho等。這些操作系統各有特點,不過都不是真實的主流操作系統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真實的操作系統案例與教學的需要之間是存在矛盾的。從教學角度看,教師當然希望要有基于真實操作系統的實習,但是真實的操作系統,系統規模大、復雜,顯然不便于教學。所以,要想在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真實的操作系統作為案例,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得到該操作系統的源代碼;

從便于教學出發,在該操作系統大量的源代碼中進行取舍,選取真正代表該操作系統技術精華的源代碼部分。

采用Linux作為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的一個真實案例,當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考慮到多數用戶的使用實際,當代使用最廣泛、最普及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是Windows 操作系統。如果不能在操作系統的教學過程中把Windows作為一個真實的案例,不能介紹Windows的內部實現,無論如何也是一個缺憾。

2000年8月,在由微軟亞洲研究院主辦的首屆高等院校計算機系系主任座談會上,很多系主任提出希望能有一本講解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的教材。2000年10月,在第六屆全國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研討會上,許多主講操作系統課程的教師也提出希望更多地了解Windows內核原理,以供教學需要。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寫作一本結合當代Windows操作系統教科書的構想產生了。思想的火花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前身)的支持下,很快燃成了一支火炬。

我很榮幸地加入了Windows操作系統教材寫作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還包括: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史美林、向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馬洪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的王雷、浙江大學計算機系的鄭扣根、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的尤晉元和陳英。他們都是所在高校操作系統課程的主講教師,曾寫作、編輯和翻譯出版過多本有關操作系統原理的教科書,而且當時都在主持有關操作系統的科研工作。毫無疑問,這個寫作小組的陣容是相當豪華的。

詳細的寫作提綱出來后,困難也接踵而至。要剖析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不能不了解Windows 操作系統的內部結構,也不能不去閱讀Windows操作系統的源代碼。但是,當時國內外已出版的計算機書籍和資料,包括微軟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中,沒有一本書能夠提供這方面的參考資料。怎么辦?問題很快通過微軟中國研究院高校關系部反映到微軟公司總部。經過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努力,在Windows開發組工程師Dave Probert的大力支持下,微軟公司總部作出決定,授權寫作組的老師們閱讀Windows 操作系統的源代碼,并提供有關Windows 操作系統的參考資料。這一消息讓我們感到非常高興。可是好事多磨,由于中美法律上的差異,美國微軟公司不能在中國本土向老師們提供閱讀Windows操作系統源代碼的條件。正當我們為之苦惱的時候,接著發生的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意料:微軟公司決定,邀請全體寫作組成員到微軟公司總部閱讀Windows 操作系統的源代碼,并由主持Windows 2000操作系統設計的高級技術人員,向中國寫作組專門講解Windows操作系統的內部體系結構。據微軟中國研究院介紹,這是微軟公司第一次在亞洲地區開放Windows 操作系統的源代碼。他們給予我們的支持讓我們吃驚,也讓我們非常感激。

2000年4月,西雅圖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微軟公司總部就坐落在西雅圖的雷德蒙鎮上。公司總部的辦公樓,一半被濃密的森林包圍著,另一半則是波光粼粼的湖泊。

寫作組在西雅圖的工作是緊張而高效的。我們每天一半的時間用來閱讀Windows操作系統的源代碼,另一半時間聽取Windows 2000設計師Dave Probert組織的講課,晚上時間則用來討論問題或者整理技術資料。為了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內部技術細節,上海交通大學的尤晉元老師在出行前就組織研究生專門列出有關Windows的內部技術問題,以便充分利用這次寶貴機會和微軟總部的技術人員進行探討。由于工作安排上的原因,整個寫作組的八名成員,有四位未能去西雅圖訪問。但是他們也隨時和赴美訪問的老師保持著熱線聯系。史美林老師當時正在歐洲訪問,也不斷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關心寫作小組工作的進展情況。給寫作組講課的Dave Probert,曾經是美國Unix技術公司的主要研發人員,從事Unix操作系統的設計和開發長達二十年,對Unix系統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目前,他是Windows內核開發組骨干成員。微軟公司擁有一大批像Dave Probert這樣經驗豐富的操作系統研究和設計人員,他們中有許多曾經從事過Unix操作系統、DEC VAX 機操作系統、Sun工作站操作系統。

毫無疑問,我們在微軟公司總部的有關工作,對我們團隊以后取得的成績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們先后與Dave Probert 合著了《Windows 操作系統原理》、《Windows 內核實驗教程》。真誠的合作精神一直貫穿在我們的團隊之中,每個人都為編寫出優秀教材這一目標而努力。在形式上我們是一個地理位置分散的團隊,但是無論每個成員在地球的哪個地方,我們始終保持著彼此之間的及時溝通和友誼。到目前,《Windows 操作系統原理》已經再版發行,我們也得到了許多老師肯定的反饋,這讓我們非常開心。

在詳細、深入地了解了Windows內核之后,我們的團隊針對中國高校的教學實際安排設計了一系列難度不同的操作系統實驗,真正將Windows操作系統引入到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通過“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的網站,教師們分享了相關的課件以及案例。為持續推廣該項目,微軟亞洲研究院在2008年組織了亞太區的操作系統研討會。在該次研討會上,我們的團隊得以和亞太地區的操作系統教師交流經驗,分享教學案例。

篇3

I.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Para. 1 A Charlie’s childhood

( )Para. 2 B His achievements

( )Para. 3 C why people needed cheering up

( )Para. 4 D. an example of a sad situation that he made entertaining

( )Para. 5 E His famous film character: the little tramp

具體操作:學生5分鐘粗略閱讀文章,快速找出各個段落的主題句,并把各段落的主題句聯系起來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在6人學習小組組內交流后形成團隊統一意見全班展示,對錯一目了然。

II. Read the text slowly and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Para 1:

1. Charlie Chaplin made people laugh when they felt depressed, so they feel _________.

A.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B. more content with their lives

C. more worried about their lives. D. they had a miserable life.

2 Explain“Laughter is the sun that drives winter from the human face”

A. Laughter is the power to drive winter away and welcome warm spring.

B. Laughter can keep one’s face warm, especially during freezing winter.

C. Laughter can make people forget their problems and make them feel happy.

Para 2: Finish the chart.

Para 3 Read it find out what Charlie is dressed in?

Para 4 Q: What do they eat?

Para 5

1 Chaplin was given a special Oscar for

A. they enjoy doing so. B. the films he directed.

C. the joy he gave us in his films. D. the contributions he made in films.

2 When Charlie Chaplin died, he was____ years old.

A. 66 B. 77 C. 88 D. 99

具體操作:我們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以“6人學習小組”和導學案為載體,學生個體自主閱讀,團隊合作探究,教師盡力參與學生的討論,協助學生完成對文章的理解。師生間、尤其是生生間的活動使課堂更加民主、和諧。

III 20 Key phrases:

1. 正如某人曾經所說 ____ 2 窮的,境況差___

具體操作:學生先獨立從文章中查找,完成學案;然后在6人學習小組的合作互助下更正完善;最后在課堂小組展示。

IV Find out the right sentences or translate the original ones with beautiful words

1As Victor Hugo once said, "Laughter is the sun that drives winter from the human face"

漂亮翻譯:

2你可能會感到驚奇,查理剛會說話時大人就教他唱歌,他剛會走路時大人就教他跳舞了。

課文原句:

具體操作:學生個人獨立從原文中找出對應英文并規范工整書寫在導學案上;而對長難句的準確理解需要6人合作探究共同商定既體現“信、達、雅”又通順易懂的譯文,各學習小組展示并挑選出最佳最美譯文將其書寫在導學案對應之處。

V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le listening to the tape about the text.

As Victor Hugo once said, "Laughter is the sun that_______________(趕走冬天) from the human face", and__________(直到現在)…….

具體操作:在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后,播放課文錄音,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力。要求學生不看課文,根據所聽錄音獨立完成導學案。當然,第一遍播放課文錄音時在有填寫的地方暫停給學生適當的時間,以便完成目標任務;第二遍播放不暫停以給學生流暢的聽力整體過程;最后是學生查課文紅筆更正。

VI自我評價

具體操作:學生自己客觀公正評價自己

篇4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教學效益 能力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傳統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動腦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動手能力的鍛煉。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教師應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體驗?!币虼嗽跀祵W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一、動手操作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兒童剛剛由以活動、游戲為主的幼兒園步入以學習為主的學校,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坐下來學習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應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接觸與數學有關的知識內容,使數學學習不再枯燥,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例如,在認識了長方形后,我問學生能將這個長方形變成一個最大正方形嗎?所有學生都拿著長方形動起來,他們通過折、剪等一系列動手操作探索出應該怎么折就可以成正方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動手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實踐的過程,既有利于學生操作的信息準確地并有選擇地輸入大腦,促進思維活動的展開,又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提高。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征時,讓學生各自準備幾只長方體紙盒,通過看、摸、數、量等實踐活動,充分觀察長方體紙盒每個面的形狀,每個棱的長短,頂點的個數。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等。通過操作和觀察,不僅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7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動手操作有利于促進知識理解

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弊寣W生在數學課上操作學具,人人動手,有利于把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通過操作學具學數學,有利于學生“動作思維――表象――抽象思維”的轉化,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而自己動手,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學生能很準確地定義1平方米,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但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學生腦海里的概念非常模糊,怎樣才能讓學生對這一面積單位有個清晰深刻的認識呢?有位老師是這樣做的:他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用同一樣東西擺在1平方米大的一塊布上,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參與獲取新知,使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猜想、驗證等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四、動手操作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具,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學具操作中發揮潛力。

例如,在幾何形體知識的教學中,由于幾何知識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理解和掌握幾何圖形的概念、性質、求積公式、形成空間概念,都必須有大量具體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積累。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擺、剪、折、量、畫、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鮮明、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幾何圖形的概念、性質等,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有利于促進思維發展。

五、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實踐操作為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口述操作過程,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篇5

解離與漂洗取洋蔥的根尖2~3mm,用15%鹽酸與95%酒精的混合液(1∶1)在室溫下解離3~4min,待肉眼觀察根尖變得酥軟透明時,小心取出,用清水漂洗約10min,操作可在培養皿中進行??刂平怆x程度非常重要,解離不夠則細胞無法充分分散影響觀察,解離過度則可能破壞細胞核的結構。

染色用0.5%的龍膽紫溶液對根尖進行染色3~5min。染色不夠則視野一片光亮,找不到染色體;染色過度則細胞內一片紫黑色,影響觀察。

制片用鑷子將染好色的根尖取出置于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用鑷子尖將根尖搗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用拇指輕壓載玻片,壓至肉眼見根尖成云霧狀即可上鏡觀察。附加載玻片是為了防止將蓋玻片壓碎,為避免壓片時玻片移動,應將溢出的液體吸干,并在蓋玻片與上層載玻片之間放置一層吸水紙。壓片不夠會導致細胞重疊影響觀察,倘若用力過大導致玻片移動,會弄散組織,很難找到完整的細胞。

觀察把制作成的洋蔥根尖裝片先置于低倍鏡下觀察,慢慢移動裝片,找到分生區細胞,其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之后換上高倍鏡,通過細準焦螺旋和反光鏡將視野調整清晰,直到看清細胞物像為止。可先找出最明顯的處于細胞分裂期中期的細胞,然后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細胞。注意觀察各個時期細胞內染色體變化的特點。

繪圖繪制視野中典型的分裂中期細胞圖像,注意生物學繪圖的規范。

實驗過程的常見問題

1學生無法按時完成實驗本實驗技術要求高,操作步驟多,很多學生不能在課堂時間內完成整個實驗操作。教師應當重視相關原理的講述與實驗的組織。

2看不到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材料培養、解離、漂洗、染色、壓片各個步驟的操作質量都會直接影響到最后的觀察,要通過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原因分析。倘若整個班級找到分裂期細胞的人數比例低,則有可能是實驗教師剪下根尖的時間不合適,大部分根尖分生區細胞處于分裂間期所致。

3學生在尋找目標細胞上耗費大量時間學生對實際中的分裂細胞沒有認識,面對視野中大片細胞往往一片茫然。應當先用講解和示范鏡的形式指引學生找到根尖的分生區,學生的操作才會更有針對性。

4染色效果差學生觀察到的細胞太白或太紫,無法辨別染色體,這是由于染色處理時間太短或太長所導致。教師應當根據使用染料的具體情況通過預實驗確定染色時間,要求學生嚴格計時,染色操作完成后應用清水洗去附著的染液。

5細胞重疊成團,無法看到單個細胞細胞解離不夠,或壓片不夠導致。對于壓片操作,除了按教材方式用拇指壓片以外,也可以用帶橡皮的鉛筆,利用重力,用橡皮頭一側輕擊玻片,要點是保持玻片的靜止。

6學生繪圖不規范學生容易用“寫生”的方式繪圖,教師應當強調生物學繪圖的基本要求并展示范本。

教學建議

1教師要做好材料準備與預實驗教師要重視根尖材料的準備工作,一是由于材料需求量大,二是冬季洋蔥生根較困難。可以嘗試用其他植物如大蒜、蠶豆的根尖代替洋蔥根尖,但根尖剪取的時間、固定與解離試劑的使用均要做相應的調整。關于實驗條件,教材本身提出許多可選方案,如洋蔥根尖的剪取可在上午10∶00至下午14∶00時,染色劑可用龍膽紫溶液也可用醋酸洋紅溶液,各操作步驟的處理時間只給出一定范圍等;有許多教師也提出了該實驗的優化方案,教師應通過預實驗來摸索適合當地情況的實驗條件,保證學生實驗的效果。

2做好實驗原理、步驟與注意事項的講解工作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做好充足的準備,理解實驗原理,熟悉實驗操作步驟,然后再開始實驗,防止學生機械操作。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實驗處理過程中等待的時間。

3準備示范鏡及固定裝片教師應準備示范鏡示意分生區細胞和各個分裂時期的細胞,給學生提供指導??紤]到部分學生由于操作不當無法觀察到分裂期的細胞,教師可準備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永久裝片,以保證觀察和繪圖操作的順利進行。

4重視實驗繪圖許多學生只關注實驗操作與細胞的觀察,認為觀察到分裂期的細胞實驗就成功了,對繪圖的操作不夠重視。繪圖也是生物學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師應明確教授學生繪圖的基本要求,并對學生的繪圖作業給予評價。

5課時安排建議由于本實驗難度大,建議安排2個課時,其中0.5課時用于實驗原理和注意事項的講解,1課時用于實驗,0.5課時用于實驗評價和總結。倘若教學時間充裕,可再多安排1個課時,讓學生重復一次實驗,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篇6

護理技術操作是各醫療機構中病房護理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護理人員實施病房護理工作,將自身所學護理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的主要表現,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護理對象快速恢復,保證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現階段,各大醫院的護理工作中出現了許多安全事故,護理不良事件和醫療糾紛發生率逐漸增高,且各大高校護理專業學生安全意識不強,實踐能力較弱,給護理技術操作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難度,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專業護理人才的培養;本文主要從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護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研究護理安全教育應用于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護理技術操作;護理安全教育;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醫療護理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護理行業成為目前社會醫療界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1-2],也成為各大教育機構中爭相開展的熱門專業,其中高校護理技術操作教學就是其中之一,該課程作為高校護理專業的一門重要教育科目,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護理水平,增強其護理技能具有重要意義[3-4];當前環境下,如何完善護理技術操作教學內容,將安全教育因素添加至學校教學中[5],增強學生的護理安全意識,提高教學質量和護理質量是當前各大高校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的教學難點[2]。

1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學生理論知識儲備不足

護理技術操作教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學生動手操作均需要通過護理理論知識作為指導,也是落實教學內容,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基礎,但是現階段許多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即便是常規護理知識也只是略知一二,根本做不到活學活用,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與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努力程度具有一定關系。

1.2護理技術教學師資力量弱

護理屬于醫療行業的一部分,且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人員素質、護理專業性、護理技術成為當前衡量護理人員護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6-7];高校學生護理水平和護理技術的提升大部分需要經過專業教師講授,且現階段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教學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式單一化,課堂缺少樂趣,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

1.3護理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充分發揮教育的指導性;但是現在許多高校中護理技術操作教學只專注于課堂教學,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多采用傳統的“授—受”模式[8],校內護理實踐活動較少,學生缺乏實地鍛煉的機會,達不到護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降低了教學的實用性。

2護理安全教育

護理安全是臨床住院患者的基本需要,也是醫院的生存之本[9],具體是指護理人員在實施病房護理工作過程中,患者不發生國家法律或法規允許范圍之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結構損害、障礙以及缺陷或死亡等[10];一直以來,護理安全與患者身體健康、醫院護理質量和社會信譽度密切相關,是醫院病房護理工作的重點,也是護理人員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3護理安全教育與護理技術操作教學的結合

3.1提高學生護理安全意識

學生護理安全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學多方面的努力,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護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護理風險性,增強其依法護理意識和自身責任感,還需要更直觀、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其中反映最大、作用最明顯的教育方法為案例輔助,可通過多媒體手段將護理工作中出現的醫療安全事故直觀的展現給學生,使其了解護理安全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將護理安全教育設置為一門專業課程進行教學,引起學生重視,并為學生提供外出實習的機會,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對實習過程進行回顧總結,查漏補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3.2增強高校護理講師師資力量

完善教學設計師資力量,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的資質,主要是指一個教學單位、培訓機構或教育機構的教師隊伍,包括教師人數、學歷、年齡等人才結構,是為人師所必不可少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條件;要想強化學生護理安全理念,提高高校中護理技術操作教學的教學質量,首先需要具備強大的師資力量,擴充教師隊伍,可選擇醫療機構中的專業護師擔任課堂教師,其專業性更強,護理經驗更豐富;其次實施重點教育,合理進行教學設計,突出護理安全這一教學模塊,制定完善、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評估教學效果,再進行適當調整。

3.3完善護理安全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

將護理安全教育與高校護理技術操作教學相結合,不僅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的改善,也同樣需要改進教學方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①教師可先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案,自行組織學生學習,指導學生遵守法律法規,增強其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增強其工作責任心;②了解和評估教育對象當前掌握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能,以此標準作為依據,設計符合實際的教學計劃和實施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劃分重難點,篩選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③由專業護師擔任講師,革新傳統教學講授模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梳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多樣化和靈動性,提高教學質量;④在對護理人員進行理論教學時,同步進行技能訓練,鼓勵護理人員多進行實踐,喚醒學生所學的知識,采用“活學活用”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實戰經驗,鍛煉其動手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⑤在教學過程中添加案例輔助,讓學生明確護理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學校內部適時開展緊急搶救護理工作,鼓勵學生自主動手,培養學生緊急應變能力,加強心理建設。

4結語

護理安全教育是護理教學的重中之重,對提高護理教學效果和學生安全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高校中護理技術操作教學過程過程中凸顯的學生護理理論知識不足、師資力量弱以及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脫節等問題,可從學生對護理專業掌握程度的實際情況出發,提高學生護理安全意識,擴充優秀師資力量,并合理設計教學,采用多種不同教學方式活躍課堂,增添護理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學效果。

作者:劉道中 單位:江西省贛州衛生學?;A護理系

參考文獻

[1]郭逸群.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小老師”示教方法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140-142.

[2]趙桂鳳,趙慶華.護理安全教育在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5):5-7.

[3]錢蔚,何彩娣.實習護生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安全教育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140-143.

[4]張希春,吳希榮,洪瑩彬,等.應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對高職護生進行患者護理安全教育的效果[J].護理與康復,2013,12(7):702-704.

[5]周小平,法文霞,吳繁.臨床護理帶教中加強中職護生法律意識與護理安全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4):77-78.

[6]楊雪玲,陸啟林.淺談心胸外科護理安全隱患與細節管理[J].當代醫學,2011,17(26):119-120.

[7]竇娟花,申洪嬌.淺談護理安全問題[J].當代醫學,2010,16(2):127-128.

[8]鐘端.加強婦產科??谱o理安全教育提高護生防范護患糾紛的能力[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8):97-98.

篇7

一、了解學生,精心備課

課堂教學系統的設計是否最優化,主要看教師的備課是否下工夫,課堂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只有當構成教學系統的諸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處在優化的組合狀態,才能保證最優化的教學系統真正得到落實。

備課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諸如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而最關鍵的是如何結合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為基礎,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進行備課,因為只有了解、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制定教學要求、組織教材、確定重點難點、選擇教學方法及組織教學時才有了既合情又合理的依據。

二、培養興趣,情感投入

興趣是學習的內部動力,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教學質量才會有根本性的提高。

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要是依賴:教師對教學系統的合理設計,教師的學識水平,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是否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而教師“教”的能力又直接制約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講課時,不僅應做到語言清晰、準確簡練,具有科學性與邏輯性,還切不可忽視語言藝術性與趣味性。優美的語言不僅給人以優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授課藝術效果。

在課堂教學系統中,師生間通過語言交流,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與持久。要使學生潛心于你所教的學科之中,必須有“情感”這座橋梁來聯系教師與學生。教師的主導地位,首先應該表現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習興趣,變被動的學習為積極的、主動的學習,以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積極向上的內驅力,使他們始終以濃厚的興趣,投入到學習、探索、研究之中。

三、及時反饋,調控合理

由于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會事先設計好一有利于理解、深化所學知識的課案,但是由于教師的調控對象不是僅僅只會接受信息的機器,而是具有一定分析與處理信息能力的思維活躍的人,他將會對輸入信息作出不同的反應。教師必須根據所收到的反饋信息作出及時調整,不斷的因勢利導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積極的途徑上來,否則教師的教學設計將受到干擾,基礎被破壞,從而影響優化教學過程的實施。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只有當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相統一,才能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處于最優化的統一狀態,如在講銳角三角函數時,有位學生舉手問:“大于90°的角的三角函數值怎樣求呢?”顯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沖著對所學知識有質疑或是學生想考考老師,但無論學生出于何種心態,教師都必須立即自我調控,決不能大動肝火,而應當首先肯定學生的勤學好問,勇于質疑的精神,然后可啟發學生:這個問題限于我們現有的知識還無法解決,我們繼續學習到高中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通過這樣的處理,花費時間不多,又能調整課堂氣氛,同時又不使學生失望。

篇8

關鍵詞:小學數學;操作教學;意義

小學教學是整個基礎教育的基礎,承擔著養成學生諸如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基礎能力等重任。如何夯實基礎,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積極的參與性,持續的學習熱情和扎實的數學功底是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學習方式,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的學習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滿足當下教學的要求。小學生的心智還不健全,學習有自己的特點,在抽象思維方面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形象思維來進行學習,這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采取更直觀、更形象、更互動的學習方式。本文筆者意在討論操作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及運用。

所謂的操作教學是指通過數、量、擺、剪、拼、拆、畫等各種動手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遵循低年級兒童的學習規律,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而不僅僅局限于數學定理的理解和識記。教師根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來具有的知識和能力背景來設計教學,為小學生提供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調動學生眼、手、腦和口等各種感官來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在形象化感官感知的過程中建立對數學定理的印象和理解,最終形成自己的數學寶庫。

一、操作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以感性認識為前提的。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往往脫節。他們的理性認識要遠遠滯后于感性的認識,這就是為什么嬰兒在學習數數的時候口里數的是一套,而實際所指的又是一套,最終很難說出具體數目的原因。他們所看到的、大腦反應出來的和嘴巴表達出來的不能統一在一起。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協調,這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也需要教師進行針對性的練習。采用操作教學,就可以通過手腦眼的配合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所學的內容,在手和腦的協調動作中下意識地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等各種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

不僅如此,操作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其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數學是思維的舞蹈,成人可以憑借抽象思維能力來進行各種想象和推演,而小學生更多地憑借感性思維方式來認識世界,依靠感性認識的積累來形成抽象的思維,他們需要通過更多的實物演示、動手實踐來獲得事物的形象,在此基礎上形成感性認識的積累,為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做好基礎和前奏。最初接觸數字的孩子就是在不斷的對珠子、小球、糖果等個數的認識中形成了數字的概念和認識。

另外,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很低,不能形成對定理公式的理性認識,只有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在不斷的積累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對數學定理和公式的基本邏輯推演能力。教材中涉及的大多數運算定理和公式都是用不完全歸納法推理出來的,讓小學生動手操作,能重現這些定理的推理過程,能幫助他們提高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二、操作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布魯斯曾經說過,知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對于數學來說更是如此,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習并不是要記住數學知識,而是模仿定理和公式的過程,但讓學生重復這一過程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只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并從本源上去理解數學定理。這樣獲得的數學概念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知識而變成了學生自己的學習所得。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主動去獲得新知,這樣,學生就不僅僅獲得了一個概念,還獲得了求知的方法和習慣,鍛煉了能力,使之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通過動手操作性的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其計算能力。動手操作是直觀的思維,是小學生思維的形象化表現。反之,學生可以通過外部的、形象的、感性的操作活動將感性認識內化為思維的抽象認識,有利于小學生形成對數字的抽象認識,幫助他們完成由手算到口算到心算的過渡。

小學生的思維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形象,對于文字表述還缺乏相應的想象能力,所以,他們在解決那些由文字描述的應用題時經常手足無措。此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更直觀的感性教材和動手模擬來再現題目的要求,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題目的要求。

篇9

關鍵詞:學·講·練;課堂范式;新授課;復習課;評講課

一、“學·講·練”課堂范式的定義

“學·講·練”課堂教學范式是在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下,在課堂教學中學、講、練三者有機結合的一種課堂范式。“學”指學生自學質疑、知識回顧、查找問題、整體感知。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時要做到四明確: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講”指教師組織引導、點撥講授、探尋規律、精選精講?!熬殹敝妇毩曔_標、鞏固強化、檢測反饋、拓展延伸。其課型變式如下表:

二、“學·講·練”課堂范式新授課的操作策略

(一)準確把握課堂,使課堂設計效益最大化

一個好的課堂設計,不等于一堂好課,一堂好課的標準就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即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獲。因此,在課堂上如何利用課堂設計,使課堂設計效益最大化就非常重要。

1、課堂的知識處理:本著“五講”“三不講”的原則對知識進行處理,即重點、難點、易混點、易錯點、易漏點要講,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不講。

第一、知識結構的落實:課堂上對于基礎知識部分的教學可通過提問、學生主動發問等方式進行。對于重點的知識一般宜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各層次的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探索,促成各點教學目標的落實,同時對學生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可在教師點撥下以悟為主。如每堂課的開始5分鐘讓學生上講臺講解基本知識點。上臺學生講的不當之處,其余學生提出疑問或討論、修改補充。然后教師利用投影儀將本節課的基本知識點進行投影。讓學生明確疏漏之處和不足之處,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樣,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辨析從而掌握知識結構。

第二、認知方法的傳授——精講:本著“五講”“三不講”的原則,對知識進行處理。例如,對于教案中的例題,可讓學生先嘗試解題(可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和收集解題中的問題。教師重點對解析思維、方法、技巧進行講解和歸納總結,形成規律性東西。

第三、技能訓練的實施——精練:練習是促進知識遷移,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和有效方法。因此教師要精選練習,并且課堂上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練習。

2、學生情緒的控制:教師要始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全班的每一個學生在你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3、課堂小結及達標檢測:在新課結束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方法和技巧。同時建構本節的知識框架,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然后將此框架圖貼在書本相應章節的前面,以備復習時隨時翻閱,隨時回憶,這樣書就讀薄了。學生當堂知識當堂消化,不留尾巴,做到“堂堂清”;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認真實施當堂達標檢測,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補償教學,確保課堂教學高效率。

4、課后反饋:反饋之一是要求學生課后對筆記進行消化、整理、補充、歸納;之二是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及時完成并上交。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練習進行認真、細致審閱,對其中存在的個別問題則由個別輔導解決。對共性的問題則下一節課集體講解,真正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工作做在實處,確保教學的實效性。

(二)知心善教,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多年的教學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與任課教師的態度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學生喜歡某位老師,則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教課程不但偏愛而且努力學習,與其他課程相比可能學得最好。即使后進生也是這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都要特別注重與學生的關系,經常找一些“困難學生”談心,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幫助他們處理一些學生自己難以處理的事情,做到知心善教。能夠放下老師的架子,盡可能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凡事能夠多方面為學生考慮,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他們,這樣也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使自己具有教育人的主動權,學生也因此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三)在反思中不斷成長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指出一個人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教學經驗+教學反思”,這個公式明確告訴我們:教師的成長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教學實踐的過程,優秀教師的成長除了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同樣,要實現“學·講·練”課堂范式的最大效益,也需要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用心體會,發現問題;悉心溝通,嘗試改進;潛心研究,調整創新,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優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三、“學·講·練”課堂范式復習課的操作策略

1、認清復習課的功能。要上好復習課首先要搞清其功能,也就是它應完成哪些基本目標,我們認為其功能有三:其一,構建知識體系、網絡;其二,彌補新課學習中的遺漏,解決新課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其三,新課基礎上的又一輪提升。教師要認清復習課的功能,開展復習課的授課,不能把復習課上成新課。

2、課前的準備。要完成復習課的三大功能,課前應有大量的準備,即做大量的功課。復習課的備課較之新課更有難度、費時更多。應做哪些準備呢?

其一,再次學習課標、大綱、考綱。因為,它們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其二,備教材,這時的備教材不是要求教師像上新課一樣仔細閱讀、研究教材的細節,而是在客觀上分析、思考本章節、本單元在整個知識體系的地位和作用,與相關知識聯系的關節點,與前后知識的綜合層次的要求。要站在整個知識體系的高度來看待、認識和處理本章節的內容。

其三,反思新課教學。搞清楚新課學習中有哪些遺漏,知識、能力上還有哪些差距,還有哪些典型的題型尚未出現,綜合題應達到何種程度。

其四,按章節設計教學計劃,包括課時、每節課目標,應解決的問題、解決的途徑。

其五,精選具有代表性的例題。通過這些典型例題的講解,幫助學生將新舊知識點貫穿起來,形成知識體系。

四、“學·講·練”課堂范式評講課操作策略

1、充分認識評講課的功能:要評出學生學習中知識、能力、方法及考試技術上的問題和不足;要解難釋疑,對共性的問題進行強化處理,斬斷后患;要實現知識能力的提升和拓展;要評出學習的方向、動力、激情、信心。

2、各類練習題和考試題的分析。講評課和復習課一樣,課前應做大量的功課,做到心中有理,心中有人,評講的各類題必須先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才能評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試卷和練習題本身的分析。按考點歸類,分析每個考點學生掌握的得失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其原因有師源性,如教師講授新課時難點突破不夠或教學安排上專題訓練較差;也有學生的原因,如知識的遺漏、能力差距、考試技巧等。

其二,個性分析。學生整體狀況和個體差異,落實到每個學生、每個知識點。長期建立學生個人檔案,跟蹤研究。

其三,確定評講課解決的問題,即課堂目標。評講課應做到有取有舍,不能逐題講、逐題做,不然就達不到講評的效果。評講課要突破哪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提升什么,老師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有問題的意識。

3、評講的方式。

第一、歸類評講、重點評講、主題評講,形成各類題的一般解題規律和方法。對各類考試題和練習題,不要從頭到尾逐個講評,甚至每個題詳細講評。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問題著重評,學生都會的題目只需蜻蜓點水,一筆帶過。講評要到位,要聯系相關知識,并舉一反三,還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激發學生的思維,以使學生對知識不斷進行鞏固。

第二、講評應加強學生審題、解題思路、答題方法指導,提高學生應試技巧,減少過失性失分。

第三、講評并非教師唱獨角戲,形式以多樣化為好,可以教師評,也可以學生評,還可以師生一起評、相互評。總之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第四、對于學生掌握不好錯誤較多的題,應出相應的變式題。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是固定模式,應該是一種變式,需要每位教師結合學生特點和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探索,去調整、去創造,才能最終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文長等.基礎教育的改革與前瞻,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8.

[2]羅時茂.素質教育探索,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關鍵詞:操作系統;學生能力培養;教學改革;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本科學生的能力結構應該包括這樣幾個方面:認知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等;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結構、實踐能力、職業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學習能力,包括自學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人際交往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等。培養目標的差異、課程教學內容的差異、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師自身的差異、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差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影響。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重要的主干課程,在計算機科學的知識體系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原理,是計算機專業學生深入學習其他課程和進行深入研究的必備知識基礎。本門課程以操作系統中經典的算法和成熟的設計思想為核心教學內容,具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理論性強、原理和方法內容抽象、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等特點。對于操作系統這類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來說,如何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是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研究的問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了在操作系統課程中通過引入多元化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機制、加強實踐環節教學等手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進行培養的一些經驗。

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對于操作系統這類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來說,當前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理論教學學時的壓縮制約了知識講解的深度;另一方面,學生面對理論課程所產生的興趣問題和信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要注意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參與意識。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提倡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方法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進程同步機制在操作系統課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引入同步問題時,通常以“生產者-消費者”這一經典的同步問題為例的,在介紹完一個生產者和一個消費者以相互匹配的速度共用一個緩沖區的情況后,可以向學生提出生產者速度快于消費者或消費者速度快于生產者時會出現情況等問題。通過在講解過程中為學生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興趣,然后再逐步引入同步問題。學生在了解了同步問題的根源在于進程的異步性導致合作進程的速度的不可預知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協調和控制進程間的相互速度,這時大多數學生往往會自然地從系統管理的角度提出加鎖機制或類似的機制,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加鎖機制的問題,就很容易地引入信號量機制。

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中,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要求教師熟悉教材內容、掌握教材知識體系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良好的課堂控制能力,這樣才能創設難度適宜的問題情境,才能逐步啟發學生思考并掌握教學內容。

另外,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本課程教學內容的上下關聯以及本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相互關聯,充分利用學生以往學習中的經驗對教學內容的影響,即學習遷移。實踐證明,學習遷移對原理性、技能性知識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在計算機學科知識體系結構中,很多概念和原理在多門課程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虛擬、緩沖機制、分層體系結構、霍夫曼原理、常見調度算法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有助于學生知識結構遷移,使學生很容易利用已有知識理解所學內容,也有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

3利用任務驅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學習動機和自學意識的培養入手,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為主要目標。學生學習的動機來源于兩個方面: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主要來自于教師、家長、就業等方面施加給學生的壓力,而內在動機來源于學生的興趣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其中內在動機是主要因素。

在操作系統課程教學中,要注意避免單一的介紹方式進行講授,否則會使學生感到理論教學的枯燥乏味。因此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由淺入深進行講解同時,注意加強學生的自信心。靈活運用比喻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避免灌輸理論的有效方法。

例如,進程是操作系統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理解進程的概念和特點對后續內容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比進程和程序之間的區別是使學生理解進程的概念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如果簡單的將進程和程序的特點進行對比介紹,學生不易理解且會感覺很乏味。如果采用比喻法,例如可以將程序比作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進程就是授課過程。類似這樣的比喻,可以使學生很容易理解進城和程序的區別,以及進程的概念,也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

在本門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入了任務驅動的方法,通過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并要求學生通過論文的形式完成任務,并將每次任務,都作為成績考核的一部分,以督促學生自我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哲學家就餐問題是著名的進程間通信問題,涉及異步進程的同步機制和死鎖處理,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非常多,教學過程和教材中所介紹的僅僅是一部分,可以將哲學家就餐問題作為一個大作業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己去查詢、收集和整理有關該問題的解決算法,并以論文的形式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查詢、收集和利用資料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寫作能力和自學能力。

4加強實驗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操作系統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實驗課程中。操作系統是偏重理論教學的課程,受學時數限制,不能安排較多的實驗學時。為了在有限的實驗教學時數中,保證學生通過實驗加深對操作系統工作機制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精心選擇了實驗內容和實驗平臺。

本課程實驗內容以Linux操作系統的案例分析為主。在理論教學中,操作系統各子系統的工作機理都是圍繞Linux操作系統進行講解和分析,然后在實驗課中通過教師對Linux操作系統中進程間通信、處理機調度和存儲管理等相關代碼進行閱讀和分析,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修改和實現代碼,來進一步理解Linux操作系統的工作機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5結束語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在教學計劃中各門課程和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的。僅僅憑借操作系統一門課程,是無法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的。我們在操作系統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機制和加強實驗環節對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方面進行培養所獲得的經驗,對教學計劃中的同類課程具有借鑒意義。

Teaching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and Building Capability of Student

WANG Zhi-fei, LUO Qiu-bin, Shi Yan

(Harbi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Harbin15008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was introduced. We have implemented some useful exploration on thinking 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student, by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 adopting Task-driven method and strengthening training of practice.

Keywords: operating system, building capability of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the building of courses

參考文獻:

[1] Andrew.S.Tanenbaum. Modern Operating System[M]. Prentice Hall,2005.

[2] 湯子瀛. 計算機操作系統[M].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