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03 21:4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展示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0)19-0094-03
Visual Technology of Attack Graph
SU Hua-an1, ZHANG Yi2
(1. College of Continue Edu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 Attack graph technology is a method of the model-based evaluation for network vulnerabilities. Through modeling the target network and modeling the attacker with attack rules, it gives attack graphs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 to reveal the relation of all the vulnerabilities in object network,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vulnerability and network security configuration. Early attack graph was produced by hand, which had a slow speed and dissatisfaction effect. In order to give facility for researchers to analyze the security condition of target network, a research is given to the visual technology of attack graph. Through the mature software and appropriate conversion technique to parse the attack graphs, the concision and clear attack graphs are generat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attack graphs is improved.
Keywords: attack graph; visual technology; evaluation for network vulnerability; network modeling
0 引 言
攻擊圖技術根據網絡狀態和脆弱性信息,分析出攻擊者攻擊網絡時對網絡脆弱性的利用序列,并將這些序列組成一張有向圖,即攻擊圖。攻擊圖技術通過對網絡建立模型,來模擬目標網絡的實際狀態,然后在分析網絡中的脆弱性在網絡模型中是如何被攻擊者利用,從而使得攻擊者可以通過利用若干個脆弱性達到其攻擊目標。攻擊圖技術使用圖的方式展示網絡中脆弱性之間的關聯關系,使網絡安全管理人員能夠直觀地觀察攻擊者是如何利用若干個脆弱性進行攻擊,以及攻擊者對網絡進行攻擊的全部路徑,便于網絡安全管理人員對網絡進行安全防護。早期的攻擊圖一般采用手工生成[1],費時費力且效果不好。在網絡規模飛速發展的今天,手工生成攻擊圖的方法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由于網絡規模擴大導致攻擊圖節點數量成幾何基數增長,傳統的方法已經無法完成攻擊圖的生成,攻擊圖中包含的巨大的節點數據信息也極大地增加了網絡安全管理人員的負擔。使用簡潔直觀的圖形展示方式對攻擊圖中包含的節點信息進行展示,成為攻擊圖技術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1 攻擊圖介紹
通常可以將攻擊圖分為狀態攻擊圖[1-3]和屬性攻擊圖[4-5]兩類。狀態攻擊圖顯式地反映了攻擊者所有的攻擊軌跡,便于用戶理解,但是由于狀態攻擊圖的每個節點代表系統全局狀態,因此創建狀態攻擊圖的效率不高。與狀態攻擊圖相比,屬性攻擊圖更加簡潔,便于分析攻擊產生原因。
屬性攻擊圖是攻擊圖的一種,它的節點分為兩類:一類節點表示原子攻擊,另一類節點為屬性節點,它表示這些原子攻擊的每個前提條件或后果。原子攻擊節點與屬性節點間存在前提邊和后果邊。所有通過前提邊與原子攻擊節點相連的屬性節點都滿足時,該原子攻擊才可被執行,從而使通過結果邊與該原子攻擊相連的屬性都被滿足。屬性攻擊圖定義了網絡中的安全屬性在脆弱性的作用下的相互關系,同時也反映出網絡中脆弱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屬性攻擊圖可以展現出攻擊者在攻擊過程中依賴和改變的網絡安全屬性。在本文中,定義屬性攻擊圖如下[6]:
定義:屬性攻擊圖AG=(Np,Nd,Ne,E),其中,Np,Nd,Ne為三個不相交的節點集合:Np為初始屬性節點集合,對應攻擊場景中的初始安全屬性;Ne為利用節點集合,代表對脆弱性可以進行的利用;Nd為可達屬性節點集合,代表成功利用脆弱性后可獲得的安全屬性;E為有向邊集合,滿足E((Np∪Nd)×Ne)∪(Ne×Nd)。
屬性攻擊圖包含節點和邊兩類信息,采用了十字鏈表的數據結構。在十字鏈表中,對應于屬性攻擊圖中的每一條弧有1個節點,對應于每個頂點也有1個節點。
在弧節點中包含5個域:
headVex:弧頭節點所在位置;
tailVex:弧尾節點所在位置;
hLink:指向與該弧具有相同頭節點的弧;
tLink:指向與該弧具有相同尾節點的弧;
Info:存儲該弧的相關信息,如弧的權值等。
在頂點節點中包含3個域:
Data:存放或指向節點的相關信息;
firstIn:存放以該頂點為弧頭的單鏈表的頭指針;
firstOut:存放以該頂點為弧尾的單鏈表的頭指針。
為了方便進行數據轉換和解析,屬性攻擊圖使用xml格式進行存儲。
屬性攻擊圖具體數據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屬性攻擊圖數據結構
2 展示控件選擇
當前主流的平面圖形處理軟件有Photoshop,ACDsee,Graphviz,Picasa,Visio以及Windows自帶的圖片查看器,各種軟件展示的特點和方式互不相同。對于攻擊圖來說,選用展示軟件時需要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1) 生成的圖形界面簡潔美觀。攻擊圖要能夠將眾多的節點和邊進行整齊有序地排列顯示,以方便管理員查看網絡狀態信息。
(2) 具備可交互性。管理員能夠對攻擊圖上的節點和邊的信息進行增加、修改、刪除等操作,以便得到符合需求的攻擊圖。
(3) 能夠作為控件嵌入到第三方軟件中進行┒次開發。
這里研究的攻擊圖以xml文檔存儲,只有通過第三方軟件進行解析才能得到圖形。通過實驗分析,發現Visio 2007基本滿足以上條件,它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 Visio是一款矢量繪圖軟件,具有豐富的模板庫,生成的圖形美觀大方且它攜帶的模具庫可以直接進行編程調用,可以得到較好的復雜圖形。
(2) Visio圖形具備可交互性,允許用戶對圖形進行操作。Visio模板庫中自帶的各種形狀都能夠進行放大、縮小、改變顏色、輸入信息等操作,使用簡單靈活。
(3) Visio控件集成在Visio中,用戶只需安裝Visio軟件就能夠很方便地將Visio控件添加到各種編譯器中進行再次開發。
然而,在試驗中也發現,Visio在生成攻擊圖時不能自動對xml文檔中的節點和邊進行定位,而作為攻擊圖輸入的原始攻擊圖xml文檔中也沒有節點和邊的位置數據,導致攻擊圖不能正常顯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通過一款中間軟件進行“過渡”,將中間軟件處理過后攜帶有排序信息的攻擊圖數據傳遞給Visio進行解析,這樣就可以得到整齊有序的攻擊圖。
3 轉換過程分析
Graphviz是貝爾實驗室設計的一款開源的軟件,采用C語言實現,其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圖的自動布局算法。通過這些算法,可以將圖中的節點在畫布上比較均勻地分布,縮短節點之間的邊長并盡量減少交叉。Graphviz使用一種稱作dot的語言來編寫腳本,其內置的布局器會根據腳本上圖形的類型數量的信息進行自動布局并顯示出來,實驗表明效果非常理想。由于其生成的圖形可以使用多種文件格式進行保存(cmapx,dot,gif,plain-ext,jpg,svg等),這就為再次解析提供了便利。
此時可以設計出攻擊圖展示的大致步驟:首先將xml文檔中的攻擊圖數據解析出來,按照Graphviz中的dot語法格式存放,得到一個dot文檔。然后將該dot文檔通過Graphviz調用處理成帶位置信息的文本文檔(plain-ext格式),最后在程序中對plain-ext進行解析,圖形信息通過調用Visio中的形狀對象在Visio控件上進行顯示,位置信息可以通過Visio對象中的Shapesheet表設定。具體解析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圖2 攻擊圖解析流程
4 原型系統實現
為測試該方法的效果,設計了一個原型系統對該方法進行實現,以檢查該方法的可行性。
開發環境配置如下:
操作系統:Windows XP SP2;開發語言:C++/CLI;
開發IDE:Visual Studio 2005, Visio 2007, Graphviz 2.22;
開發環境:.NET。
解析程序調用的系統API如下:
CreateText()//創建文檔對象
Flush()//清空緩沖區數據
ProcessStartInfo() //指定啟動進程的信息
Format()//格式化字符串函數
Start() //開始執行進程
WaitForExit() //退出進程
ReadAllLines()//讀取文本文檔中所有行的數據
解析程序涉及的關鍵函數如下:
CreateDotFromXml()//該函數用于從xml文檔生成dot文檔
CreateTxtFromDot()//該函數從dot文檔中生成適合Visio調用的ext格式文檔
ReadDrawGraph() //讀取指定路徑的ext文件并完成攻擊圖的Visio展示
篇2
1.虛擬現實技術的定義
虛擬現實技術又稱為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它是近年出現的一項高新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利用計算機模擬所產生的擁有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為使用者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通過一些裝置進入特定環境。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構想性
構想性又稱自主性,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通過豐富的想象拓展人類的認知范圍,使得人類的認知范圍突破真實環境的局限,進而使人們能夠“到達”一些現實中所沒有的環境。
(2)多感知性
傳統的計算機技術只有視覺感知,而虛擬現實技術不僅包括傳統的視覺感知,同時還擁有聽覺感知、觸覺感知等。虛擬現實技術的理想狀態便是各種感知功能的共存,但是由于當前技術的局限性,目前的虛擬現實技術僅具有聽覺感知、觸覺感知、視覺感知等部分功能。
(3)交互性
虛擬現實技術的交互性使使用者不再像旁觀者一樣被動接受計算機所帶來的信息,它能夠讓使用者通過與虛擬環境中的事物進行互動從而得到環境的反饋。用戶在虛擬環境中可以用手抓住其中的事物,環境會反饋給用戶手抓物體的真實感覺,同時,使物體能夠隨著人的手的移動而運動。
2.虛擬現實技術中的關鍵技術
(1)廣角立體顯示技術
以往的計算機圖形技術如果具有足夠準確的模型也可以精確產生不同事物的形象,但是對于一些特殊情況,圖像的刷新就相當重要,同時也要求較高的圖像質量。實時三維計算機圖形技術可以做到實時、快速刷新圖像,圖像質量也較高,這項技術在模擬飛行系統中運用較為廣泛。
(2)觸覺與力覺反饋技術
觸覺與力覺反饋技術通過在手套中安裝一些可以振動的觸點來模擬觸覺,使人們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直接對見到的事物進行操作,從而能夠感受到物體對人體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該技術使虛擬環境更加逼真,使人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為準確地反映出虛擬環境狀況。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1.打破了展示設計中時間與空間所帶來的局限性
在展示設計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所帶來的局限性,無論是宇宙天體,還是原子粒子,展示設計人員都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自由進入物體內部,通過對各環節的工作情況和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進行考察,從而對物體進行全方位的細致研究和分析。同時,虛擬現實技術也能打破時間所帶來的局限性,它能夠展示一些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產生的變化,這對展示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2.可以彌補展示設計中的不足
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展示設計中,可以彌補在設計過程中由于場地、設備以及經費的局限而導致的一些設計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的不足,使環境設計的實際效果能夠得到保證。由于在展示設計中引入虛擬現實技術,設計人員不需要實地考察,只需要電腦便可以了解到具體的場景,從而減少了展示設計成本的支出,也可增加人們對設計的感性認識,便于人們準確理解和掌握展示設計的內容,進而使得展示設計的質量得到提升。
三、虛擬現實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前景
1.圖形、輸入輸出、處理能力等方面的突破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個較為全面的設計表達系統,它能夠突破以往電腦效果圖的維度限制,將各種類型的環境數據體現在展示設計中。這些方面的完善和改進帶動了展示設計的革新,使得展示設計師的地位也獲得了提高。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參觀者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參觀經歷的微妙性、復雜性、趣味性,從而使展示設計的質量得到提高。
2.虛擬現實技術應該注重與其他技術的結合
如今,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應該越來越注重與其他技術的結合,使設計人員能夠從不同角度對設計對象進行直觀的展示,從而設計出更加人性化的作品。在展示設計中引入虛擬現實技術是設計領域的一種新穎的方式,在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虛擬現實技術將會在展示設計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其作用也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篇3
關鍵詞:交互式虛擬展示設計;互動;體驗;沉浸;融合
伴隨著新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如數字技術、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使得展品的展示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而又新穎。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展示設計已從展品與受眾之間固定的單一模式向交互式發展,從靜態參觀向動態體驗轉變,從實物轉向虛擬化,較傳統的展示形式更加多元且呈現更多的可能性。本文所涉及的交互式虛擬展示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設計藝術形態,它融合了新媒體藝術等范疇,是一種交叉藝術表現形式。這類設計是以展品、展示空間與受眾的雙向交互為展示呈現方式,為展示、展覽空間提供更多可能性。展品的展示不僅傳遞圖片、視頻、聲音等信息,而是通過交互的形式與觀眾產生互動。作為觀眾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參與和體驗,成為作品表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展品在與觀眾的交流體驗中實現了作品內容的展示和理念的傳達。
1 互動與體驗――AR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它是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技術,是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的世界中。通過在現實中疊加虛擬的影像,二者同時并存在一起,提升人的感官的體驗,從而帶給我們亦真亦幻的感覺。這類展品通常放置在較為開放的空間,借助一些設備如AR眼鏡、智能手機設備等來實現。
由日本藝人MUKAI Takeshi開發的增強現實應用程序ARART。用戶只需要在移動客戶端下載此款APP就可以來體驗它。此款程序設定了一些世界名畫來實現AR技術。用戶只需要開啟APP,把攝像頭對準這些畫作,我們可以看到平面的畫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動畫。比如說對準梵高的《向日葵》,可以看到葵葉隨風飄動紛紛灑落到桌面。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也不再神秘,她的臉龐像拼圖一樣一塊塊地掉落下來。還有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中的女子扭動頭部朝觀眾擺弄姿勢。當攝像頭對準一張唱片的圖片,屏幕上的唱片轉動起來,并播放出美妙的聲音。這些展品通過虛擬和現實的疊加,給人帶來全新的體驗。可見AR技術它是一種“非沉浸式”的即時體驗,它連接著印刷品(圖片或畫作等)和數字媒體,用戶通過移動終端上指定的APP,掃描印刷品上的圖案,APP就會執行相應的命令,如啟動視頻等。通過對圖像識別技術將印刷圖案和數字內容進行連接匹配。
此外AR技術還應用在諸如汽車展覽會上,用戶佩戴增強現實眼鏡結合應用軟件帶來全新的駕車體驗。或通過以增強現實技術制作的汽車電子使用手冊,用戶只需借助手機或平板設備對準圖像上的車子,通過掃描來了解各類信息。我們還可以設想當我們佩戴AR眼鏡觀看設計展覽時,站立在一些海報前,眼前立即顯現更多有關海報的動態信息和內容,這將帶給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覺體驗和想象空間。
這種增強現實的優越性體現在兼具虛擬和現實兩個維度,它是以真實世界為主體,通過直接(鏡片透視)或間接(手機攝像頭等)地觀察真實世界,可以把真實世界的信息與虛擬世界的信息進行集成并進行實時互動。這種互動不再是人簡單地面對屏幕,而是發展成為參與者將自身融合于周圍的空間與對象中,實現用戶與環境的直接交互。此時用戶可以在現場得到更多關于展品相關的信息,而這些信息都是人工事先設定好的,包括圖像、聲音、視頻、文字等,這種虛實結合增強了在參與過程中的趣味性和互動性,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
2 沉浸與交互――VR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
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它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參與者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并與之產生交互的行為。它能讓參與者體驗在現實生活中不常見或是不可能見的場景,比如宇宙星球,海底世界等,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與AR所不同的是,VR借助HMD(Head Mount Display頭戴式顯示器),數據手套等設備進行交互,使得觀眾與實體環境完全隔離開來,讓人沉浸在全新而又奇妙的虛擬世界中,帶來更多的真實體驗。
在佛羅里達圣匹茲堡的達利博物館展出了達利的繪畫作品《對米勒’晚禱’的考古學回憶》,創作者用數字技術虛擬出了一個全新的達利式的夢境世界。觀眾站立在畫作面前,通過佩戴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器,可以看到自己身處在與原作相似的一片沙漠的虛擬空間里。前景中依然站立著一個男人和一個小孩的身影,正前方矗立著兩座禱告式的人物雕塑(此雕塑原型來自于法國畫家米勒繪畫作品《晚禱》中的人物形象),夜空中懸掛著一輪明月。而觀眾作為一位訪客和旁觀者進入到這個超現實的環境中,可以選擇自己的視角四處觀看,也可以隨意地走動進行巡游,看到畫作中所沒有的景象,帶來一種超現實的體驗。和傳統繪畫作品所不同的是,利用VR技術滿足了藝術家想法的實現,在創作、表達和呈現上賦予作品更多的魅力和想象力。創作者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幻覺空間,通過VR技術生成三維圖像,為作品帶來更大的創作潛能。當觀眾戴上頭盔顯示器就可以進入藝術家的原作的場景里,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體驗產生新的幻覺,沉浸在虛擬環境中自由的選擇和切換內容,并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
虛擬現實不僅給藝術作品帶來全新的觀賞方式,它更深入到藝術家的創作中并產生新的可能。這種技術在藝術展覽中的運用,它讓用戶在參與作品的過程中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造身體與感知的新體驗。它以沉浸和交互為主要特征。當人身處在虛擬場景中,如同進入夢境一般,參與者置身于帶有超現實的畫面、全景式的圖像、立體的視覺、環繞的聲場和其他感官的刺激的場景中,使用戶達到身臨其境的逼真感。這種身臨其境的沉浸包括視覺和聽覺的沉浸,它是一種主動的精神過程,通過直接的體驗產生新的幻覺,在感官和認知上與圖像媒體融合在一起,體驗到在現實世界中所無法體驗的內容。而在整個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身體的各種動作與虛擬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實時交互,擴展自身對世界的認知,帶來新的感官體驗,參與者在與作品的交互過程中實現了對作品的再創造。
3 情境和融合――SR代替現實技術的應用
SR(Substitutional Reality)代替現實,這種技術是把虛擬和現實混合在一起,讓我們難以分辨現實和虛擬世界的邊界。體驗者通過戴上特殊的頭盔式顯示器這種設備,在同一場所感知虛擬世界中的圖像和聲音與現實場景的影像重疊在一起,而此時我們內心會受到何種影響呢。也就是說通過主觀的現實體驗,能夠連續地、自在地把過去和現在的圖像連接在一起,能讓人確信正置身于“真實”世界里。研究人員鈴木圭介(Keisuke Suzuki)稱,它將成為用來“研究我們的意念體驗是如何構成日常自然場景的有力工具”。
在日本東京ICC媒體藝術中心展廳內,藝術家FUJII Naotaka 、GRINDER-MAN、Evala的作品《鏡像》,這是一個時長約為八分鐘的SR體驗。展覽空間中間(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放置著一把紅色的座椅,位于座椅的正前方是類似于像鏡子一樣的投射屏幕。參與者被要求戴上耳機和頭盔顯示器的裝置坐在座椅上。此時透過顯示器可以看到座椅上的自己在前方的屏幕上顯現,伴隨著響起的音樂聲,影像快速地切換為由一個舞者帶著參與者置身在日本這座城市不同的場景里,或街頭巷尾,或各處景點,圖像呈現川流不息的人流,而舞者或站立,或蹲下身,或伸展雙手,或翩翩起舞,用言語與參與者進行對話和交流。而在此過程中,屏幕上顯現假定的鏡像依然是人坐在座椅上,參與者在整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旋轉座椅來環視全景式的影像或擺弄肢體與舞者互動,他的運動與其“鏡像圖像”之間的時間差影響了他的所見,產生一種身心脫節的感覺。體驗的獲得來自于情境的構建,當參與者置身于藝術家所設定的影像世界里,沉浸在三維電腦圖像以及交互式音效中,并將身體融入其中與圖像中的舞者進行互動,伴隨著圖像、音樂、話外音等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和意識的轉化,在認知上建立了一種與真實相近的環境,進而獲得沉浸式的體驗。
由此可見,替換現實也強調現場感,在SR里看到的現場相關的內容相比與肉眼所見的現實世界有所不同,這種技術如同帶有更真實感的增強現實。當參與者帶上設備,首先看到的是現場的畫面占據整個視野,然后通過計算機生成的技術,將逼真的虛擬圖像融合進去。此時此刻真實環境和虛擬環境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很難區分現實和虛構的場景,兩者彼此混合在一起,制造了一個難以分辨真假的混合現實。伴隨著這種融合的現實,用戶猶如進入了一個具有現場感的虛實混合的逼真的空間里,多維度的情境認知環境能充分地調動參與者的知覺感受,通過知覺的能動作用,產生新的溝通方式。并通過技術擴展自身對自我和世界的知覺,在此過程中出現新的關系、思維和經驗,讓人在虛擬環境中獲得更真實的感受。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4 結語
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替換現實技術在交互式虛擬展示設計的應用改變了傳統展示設計的表達方式,豐富了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對展品的呈現和展示空間界面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開拓了一個新的維度。而展示設計在未來的發展中,伴隨著新的技術手段和軟硬件設施的使用,其呈現的形式將會更加多樣與豐富,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可以預見新技術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廣闊,它將在教育、設計、游戲、文化娛樂、工業、醫療等領域發揮更大的潛能并產生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黃建成.空間展示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胡小強.虛擬現實技術基礎和應用[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
[3] 羅伊?阿斯科特.未來就是現在 藝術,技術與意識[M].金城出版社,2012.
篇4
作為嵌入式處理技術的領導廠商,TI針對嵌入式應用推出了一些列全方位產品及方案。TI在DSP領域已擁有超過30多年的領先地位,其C6000多核DSP、C5000超低功耗DSP得到廣泛應用。自去年成功收購Luminary后,TI引入Stellaris產品線,構建起完整的MCU產品陣營,加之SitaraCortex-A8及ARM9 MPU,和OMAP應用處理器,TI在ARM架構上的產品組合高低端兼顧,橫跨MCU、MPU與DSP。除此之外,TI還有低功耗MSP430系列MCU。這些產品可以覆蓋音頻、視頻、工業、安全、通信及醫療等廣泛的嵌入式系統應用。在本次技術日中,TI重點介紹了視頻安全監控產品的路線圖以及TI DSP和DSP+ARM產品在國家智能電網中的應用方案。
在本次技術日上,模擬技術及產品受到了工程師的熱捧,TI專門開設了電源設計主題教室。TI可提供廣泛的模擬產品,包括各種電源產品、放大器、數據轉換器、接口等。TI在去年收購電源管理半導體設計商CICLON公司后,成功進入高電流功率MOSFET領域。前不久,TI剛推出了一款可在25A電流下實現超過90%高效率的同步MOSFET半橋CSD86350Q5D功率模塊,其占位面積僅為同類功率MOSFET器件的50%。在USB 3.0領域,TI有完整的產品系列,包括雙通道USB 3.0再驅動器/均衡器SN65LVPE502、UsB 3.0接口的雙通道ESD解決方案TPD2EUSB30,以及高精度TPS25xx系列USB電源開關,前不久剛推出了分立式USB 3.0收發器TUSB1310,與USB 2.0相比,可實現數據傳輸速度10倍的提升。
王麗英
龍芯CPU第一款國產化產品在中科院微電子所封裝成功
Scott
篇5
關鍵詞:博物館; 多媒體;展覽;技術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363-01
多媒體展示技術正在以其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鮮明特征改變著形式單一、氛圍沉悶的傳統展示,為博物館展覽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時期觀眾的需求也推動著多媒體展示技術與博物館展覽在更深層次的結合,以及更多形式的創新。未來,多媒體展示技術作為傳統展示的補充,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博物館的展覽中。
1.民族博物館中多媒體展覽的新特征
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使現代博物館具有多媒體的展覽功能,多媒體展覽為觀眾提供了自動導覽的先進參觀方式。觀眾可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參觀路線,使博物館的展覽方式比傳統展覽更具有靈活性與針對性。在多媒體展覽中,參觀者既能夠在多媒體系統中獲取展品的具體信息,還能提供書畫愛好者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和作品,參觀者可按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想要參觀的展品內容。此外,多媒體技術還為展品信息與展品導覽提供了具有綜合設計性的合作模式,給博物館展覽帶來了一場極具個性化的變革。
傳統實體博物館的展覽方式缺乏一定的靈活性,觀眾的真情實感無法得到體現。將虛擬的展示空間與博物館的實體展示結合到一起,通過混合、增強現實感的技術增強觀眾對實體藏品的瀏覽感受,這樣一來,不僅擴展了博物館的展覽空間,而且還為參觀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展品信息。參觀者通過多媒體定位系統進入虛擬的瀏覽空間,在當中獲取更多直觀的展品信息,進而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展品信息得以大量增加,展品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并增加了展品與參觀者的互動性,從而促進信息的快速傳遞,為豐富當代的文化產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多媒體展示與傳統展示的關系
2.1傳統展示是多媒體展示的基礎,決定了多媒體展示的應用方向。傳統展示關注藏品本身,所呈現的內容主要包括藏品及其事件,其學術性與科學性相對突出;而多媒體展示的應用要符合傳統展示的主題思想,不能與之矛盾或相悖,以免造成展覽內容的混亂。
2.2傳統展示的物質屬性及其現實存在感、真實生動感,是多媒體展示所無法取代的。多媒體的實體展覽是傳統展示方法的改進和優化,如果沒有實物展出,而只依賴多媒體展示技術,是難以實現的;虛擬展覽所使用的多媒體展品是博物館實物藏品的多媒體形式,即使其圖像可能比人眼觀察實物得到的畫面更加清晰,但它始終無法擁有實物藏品的歷史價值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
2.3多媒體展示技術可以彌補傳統展示中專題式陳列所造成的內容割裂和時空限制。VR技術的應用,使得觀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登錄網站,挑選感興趣的藏品深入了解,更可以對相似的藏品進行直觀地比較和分析。由于沒有實體空間的約束,博物館很容易在線上展出實體展廳內難以擺放的藏品,并推送完整的文字說明。
3.多媒體展示在博物館展覽中應用的必要性
3.1博物館的傳統展覽及其局限。民族博物館的傳統展覽是一種實體展示方式。在固定的空間中,根據一定規律依次陳列藏品和輔助展品,并配以精要的文字說明。這種展覽方式的突出優點在于真實性強,但在信息傳遞、實現博物館教育功能上卻有一定局限。
第一,在展示空間上,由于展廳面積有限,博物館內大量的藏品無法展出,即使已經展出的藏品也不能夠全方位地呈現其價值內涵,難以將完整的信息傳遞給觀眾。第二,在觀眾服務上,傳統展覽只能支撐起單向的、"灌輸式"的講解,不便于觀眾的學習與記憶。第三,在展出時間上較固定,對于大型的博物館,如英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一天的參觀時間根本不可能欣賞完所有展品;而博物館的臨時展覽只展出一段時間即被更換,有些短期展覽的展出時間只有一至兩個月,有的甚至幾天,一旦錯過可能再也無緣"相見"。
3.2多媒體展示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的作用。多媒體展覽是指以三維數字圖像為主要內容,通過觸摸屏、傳感器以及投影等硬件設備進行展示的方法。多媒體展示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將信息可視化,無論是文字資料,還是設計構想,都可以通過三維數字圖像直觀地展現出來,使觀眾以最快的方式獲取信息。
多媒體展示技術與博物館展覽的結合,使博物館的展覽有了實體展覽與虛擬展覽之分。實體展覽是在博物館展廳內,以珍貴文物、標本等藏品實物為基礎,輔助展品為補充,按照特定主題、線索進行陳列的一種信息傳播途徑,是博物館最傳統、最常見的展示形式。而虛擬展覽則是在多媒體展示技術發展成熟后出現的一種全新的、非實物的展覽方式。它以網絡為載體,將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呈現在虛擬展廳或實體展廳的三維畫面中,組成多媒體展示平臺,觀眾只需通過電腦或其他移動終端,便可訪問、參觀。
4.多媒體展示技術在虛擬展覽中的應用
4.1靜態立體的多媒體技術。博物館展覽中應用的靜態立體成像技術主要包括:利用三維軟件進行建模;利用設備儀器進行測量建模;利用圖像及視頻信息進行建模等。為能達到一些特殊展品的展覽目的,可利用三維軟件進行實物建模,通常利用3DMAX、Maya等專門的計算機軟件對球體、立方體等基本幾何元素進行旋轉、平移、拉伸及布爾運算等一系列的幾何操作,進而構建出復雜的立體場景。設備儀器的測量建模通常利用測繪儀器獲得展品的具體結構數據,采集展品的每個表面采樣點,以獲取展品的三維空間坐標,進而生成立體的數字信號,使展品實現立體化多媒體展示。基于圖像或視頻的建模及繪制已經成為了當前數字化圖形學界的重要研究領域。該技術結合了多種數字化圖形技術,將傳統幾何建模利用圖像空間變化操作繪制并展現出逼真的圖像原形。
4.2動態平面的多媒體技術。動態平面技術包括數字化二維動畫、數字化平面交互技術和數字化影視媒體技術。數字化二維動畫以FLASH動畫最為典型,平面交互則是指Authorware等多媒體交互,影視媒體是指普通視頻媒體。許多現代博物館基本都具有較完善的網絡信息系統。博物館中的網絡信息系統能夠為無法展示的展品內容提供多媒體技術支持,利用觸摸屏、投影等數字化設備將展品信息完整展現出來,使參觀者可通過博物館內的各種多媒體技術,系統完整地預展出所有展品內容,進一步增加館內教學展示、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博物館對外展示和宣傳的網站也為博物館展品的展示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網絡化博物館為不能親臨現場的觀眾提供了快捷的展示功能。隨著數字化影視技術日益得到完善,影視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結合了真實影視和現場實物進行展示,使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般的展覽體驗。
5.結束語
多媒體展示技術應用到博物館展覽中極大的提高了博物館展示的效率,使博物館展示的更加開放化,展示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博物館展示的多媒體的目的是使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越來越突出人性化和個性化。隨著多媒體展示技術的不斷完善,博物館還會制作出更多更豐富的多媒體展覽。屆時,觀眾足不出戶,就能賞遍天下名展。
參考文獻:
[1]李絢麗.數字展示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J].中國博物館,2015,02:31-41.
篇6
關鍵詞:數字化展示;數字技術;展覽
數字化展示是博物館、科技館、主題館未來展覽的方向,但是這種文化事業與科技產業的協同創新,對于展覽來說還是一個處于探索階段的新模式。數字技術在現代展覽中的運用,并不是獨立的個體,需要涉及多門學科、多種科學方法和技術方式成果的綜合運用,展示設計不僅要考慮各種前沿展示技術的應用,還必須考慮所運用的技術手段、設備和所要表現的歷史文化內容、總體展覽形式環境之間的和諧與相融。數字媒體技術改變了展示藝術的內涵與形式,將更豐富、更多元的展示效果呈現到了觀眾的面前,讓觀眾在展示的環境空間中獲得會展信息與情感體驗的美妙交融,這將會極大地推動會展設計的數字化發展,對會展設計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在傳統的展覽中,美的傳達是單向的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僅具有呈現性,而沒有交互性。而交互逐漸成為藝術欣賞形式的重要方面,交互藝術的欣賞不再是單向的呈現性,而且具有被改變的能力,在欣賞者欣賞的過程中,能夠參與到藝術的在創作過程中,欣賞者的欣賞過程即――參與過程會改變藝術品的呈現出形式,所以交互藝術作品的狀態是不穩定的,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能夠給欣賞者帶來持續不斷的新鮮感。
數字化展示的方式包括虛擬現實放映、多媒體展示和數字輔助展示三種方式。展示中應用的技術大致有:VR技術、人機交互技術、數碼新媒體技術、計算機程控技術、等主要技術。運用這些技術創造出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圖像藝術虛擬成像藝術、裝置藝術、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協調的影像、視頻及互動設計。主要有電子翻書系統、互動投影系統、 數字沙盤、360度全息影像系統、環境特效系統、影音特效系統、互動地幕、互動桌面、三維動畫宣傳片、全息投影、弧幕影片、增強現實等各種各樣充滿科技感的展現方式。
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展示設計有以下新特征:
(1)展示內容更加豐富、全面,增強細節方面的展示。多種感官信息傳播。便于展示文物的原生環境。便于表現動態過程,展示形式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展品展示,它的形式更加多元化,由靜態展示向動態展示的轉變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成熟。
(2)欣賞會展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由真實場景向虛擬化展示的轉向工業時代展示設計的主要特征是實體化,通過展柜、展品、圖片、文字等具體的實物來傳遞信息,然而受到展出環境等因素制約,實體展示往往只是極少部分,而以虛擬現實為代表的數字媒體技術則可以彌補這種遺憾,讓更多展示內容全方位呈現出來。
(3)增強展示的生動性、趣味性,觀眾的參與的互動性更高給觀眾一個更豐富的參觀體驗。由視覺觀賞向綜合體驗的轉型數字媒體技術的加入為會展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觀眾的感受體驗也從單一的視覺觀賞向聽覺、觸覺等多感官進行擴展延伸。
數字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的基本要求:
(1)要有科學合理的展示方案設計。數字化展示設計與傳統展示設計一樣應注意到主題內容、空間、表現形式的處理,以觀眾的接納為本源,才能具有生命力。設計師必須尊重展示主題、把握秩序觀念、側重實用因素、突出視覺效應、考慮陳列氛圍的藝術創造、考慮觀眾的心理因素和審美情趣,應當始終堅持展示內容的科學嚴謹。運用的技術手段、設備和主題內容、展示空間是否相融,解決這些錯綜復雜的功能要求。在整個展示的結構安排中把握合理適度的原則,才能更好地達到展示所需要的效果,過度使用數字技術可能會破壞展示效果;總之,需要根據展示的特定條件來決定是否采用數字技術。設計必須以人為本,要結合不同年齡、興趣、需求和文化層次進行設計。要對觀眾、市場進行了解,對各種需求進行細化,然后用不同的設計來滿足這些細化出來的要求。設備的操作設計和風格要統一簡單,讓觀眾能快速掌握,避免運用上的困難。這樣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富有實際效益的展示空間。在強化展示內容內涵的同時突出展位張力,著力營造一個人與物交流的情感空間,并憑借具有創造性的設計語言,使觀眾在展覽空間中與展品進行“對話”。對布展空間的設計有充分的認識、理解展示空間的設計是在處理空間變化和塑造空間的形式過程中使空間具有一種魅力。既要切合展示的特點,以穩定的形態設計體系、創新的造型語言、合理的設計符號體現展示內容的本質意義,同時又要科學合理。強調設計為大眾文化服務的主流性,注重人的情感歸屬。
(2)要保證充足的制作周期,國際上籌建一個新展覽,從觀眾需求和市場調查、學術資料整理研究、展品形象資料收集選擇、資金籌措,到內容策劃、形式設計、展示空間規劃、展項制作、布展安裝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四五年的時間。
(3)要合理地安排資金分配展示經費中設計費、設備采購費、制作費、施工費等費用的合理分配,能夠在有限的資金預算內使項目性價比更高。
(4)在系統結構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到暴力使用可能對系統造成的損壞。在軟件設計上,應當合理設計程序回路,避免誤操作引起的程序崩演或死循環。
(5)要建立完備的保養維護體系與傳統展示不同,數字媒體展示設備需要經常進行維護保養。因此在設計中需要考慮吊裝設備、隱蔽設備的日常檢修途徑。在有條件使用智能化中控系統的展覽中,可利用中控系統生成系統工作日志、統計投影機燈泡的使用時間、實現設備遠程檢測及故障報警等功能。
(6)要確保展項使用中的安全性。隨著展示系統復雜度、集成程度的提高,對設備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未來的展覽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數字技術在現代展覽中的運用,無論是數字化建設、軟件開發、展廳新技術應用還是開辟社交媒體平臺,除了需滿足資金、設備和技術外,還需要對展覽內容作深層次的理解與挖掘、有優秀的創意、專業的策劃與實施團隊。盲目跟風模仿、缺乏新意與實質內容、“面子工程”正是國內展覽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結合好的設計創意與合理的技術支持從而更好的體現展示主題,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是展覽成功與否的關鍵。數字媒體技術在展覽中的合理運用一定會帶來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黃建成.空間展示設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王燕妮.數字化展示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篇7
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于展示設計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展出方式,其不僅能夠擴大信息承載量、提高展出效率,同時還充分強調了人的主體作用。筆者主要介紹多媒體交互技術的特點,并詳盡闡述其應用于展示設計中的特殊意義,希望能夠為展示設計的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
多媒體交互技術;展示設計;應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計算機硬件水平不斷更新改進,多媒體交互技術在各行各業展覽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該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觀眾的觀感體驗,極大提高了展出效率。多媒體交互技術有自身的應用特點,將其應用于展示設計中之后,這兩者相結合會產生新的應用特點,本文對這種新特點進行總結,并闡述其對展示設計的意義,希望能夠使多媒體交互技術更加完善。
1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的特點與意義
人機交互技術指的是人可以通過計算機輸入設備和計算機輸出設備以某種有效的方式實現與機器或者計算機的對話[1]。人給機器輸入相關信息或者進行相應的指令動作,機器根據指令做出相應回答,比如人們可以通過語音、動作等實現與機器的交互。多媒體技術現在通常指的是把影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多樣的媒體信息通過專門的計算機程序進行一系列的加工處理,然后以單獨的形式或者合成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計算機技術[2]。多媒體交互技術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
1.1大容量信息整合設計
傳統的展示設計是通過實物、展覽板、影音、文字描述等手段向觀眾傳遞信息,這種展示設計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地向觀眾展示信息,并且能夠傳遞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展出效率不高。在實際的展示設計中通過交互技術應用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等對大量繁雜的數據信息進行歸納、分析、處理、整合,并根據數據信息的重要性進行分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展示設計在信息承載、信息處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3]。交互技術可以作為一個共享平臺,整合之后的數據信息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觀眾傳達,或者觀眾可以通過對界面進行相應操作,以獲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比如,博物館都是以實物的形式展出珍貴的藝術品,為了讓參觀者能夠對藝術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通常在每件展品前面都會有一個對展品進行簡要介紹的信息牌,但是這個信息牌承載的信息有限,無法將藝術品更深層次的信息完整、全面地向觀眾傳達。現在在博物館展廳設置觸摸屏,觀眾可以對觸摸屏進行相應操作,調出自己想要的信息,這樣觀眾就能夠獲取到展品更深層次的信息,對展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1.2故事性講述與環境真實感營造
現在很多博物館、規劃館通常用文創產品實現與大眾的有效聯系,這種文創產品兼具故事性和創新性,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觀。傳統的展示設計一般采用文字、圖片、VCR或者模型等講述故事,但是需要大量工作人員預先進行一系列策劃工作,如故事腳本的設計等,準備周期比較長且工作量大,并且由于不能與觀眾進行有效互動,很難引起觀眾共鳴。交互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多媒體投影以及現實虛擬技術可以將豐富的、有層次的故事場景更生動、更形象、更真實地展現出來。在故事講述過程中,觀眾可以通過電子沙、電子翻書等交互設施更深層次地了解故事,并且可以進行人機互動,這樣可以吸引觀眾注意力,讓觀眾更積極地參與到故事中,更能產生共鳴。
1.3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傳播
交互技術和交互設施能夠營造真實的故事場景、空間環境感,并且展覽樣式豐富新奇,可以實現與觀眾的親密互動,讓觀眾在玩樂之中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這種寓教于樂的展示方式深受人們喜愛。多媒體交互技術可以對環境進行真實模擬,比如創建城市、動物、飛船等模型,通過極具表現力的方式激發起人們好奇心,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觀[4]。比如香港歷史博物館通過還原以前的建筑特點、創造以前的城市空間和具有時代氣息的小物件等來引發人們的懷舊情懷。這種新興的展示設計還可以通過多豐富多彩的展示道具、新奇的展示方式以及靈活多樣、功能眾多的平面展示設計來吸引觀眾。
1.4技術復雜性與更加人性化
交互技術想要實現如上眾多功能,并且使這些功能能夠有效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更具人性化,必須借助多種技術手段和軟件才能夠實現,其復雜性不言而喻。在展示設計過程中,如果需要增加一個被整合的元素,技術的實現難度以及復雜性就會相應增加[5]。
2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于展示設計中的意義
2.1促進展示手段創新
傳統的展示設計因為展示手段單一,對觀眾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而多媒體交互技術兼容了游戲互動、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平面設計等多種技術和手段,因此,其展示手段不僅多樣,而且極具特色和表現力,并且其人性化的設計[6]使觀眾在觀展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展示方式。比如可以通過閱讀文字、欣賞視頻短片或者體驗生動真實的模擬環境,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交互技術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更多的展示手段會在不久的將來被研發出來并投入使用,以不斷滿足觀眾需求。
2.2給觀眾提供新的審美體驗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進行天馬星空的藝術創造或者對未來世界進行虛擬化構建,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滿足觀眾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實現了藝術與高科技的有機融合,顛覆人們傳統的美學經驗,為觀眾提供了新的審美體驗。
2.3使展示手段更加適應數字時代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載體以及記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紙張記錄形態逐漸被錄音帶、光盤、錄像帶、磁盤、影片以及微縮膠卷等新型載體和記錄方式所取代。傳統展示設計無法全面將信息展示出來,而使用多媒體交互技術可以將這些數據信息通過多種表現形式展現出來,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展出效果。
2.4提高觀眾的觀看效率
展示設計所要展示的內容不僅多,而且繁雜,應用多媒體交互技術可以通過多種展示手段向觀眾傳遞信息,并且觀眾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只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了解,這樣可以極大提高展出效率和觀眾的觀看效率。
3結語
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于展示設計中可以有效促進展示手段創新、給觀眾提供新的審美體驗、使展示手段更加適應數字時代以及提高觀眾的觀看效率。但是,由于對其的應用還在初始階段,各方面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在實際展出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這就需要研發人員不斷鉆研,不斷改進設計理念,以完善多媒體交互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作者:高翔 單位:呼和浩特市規劃展覽館
參考文獻
[1]傅興.數字與物質重構下的信息空間設計---應用多媒體交互技術對展示設計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12(24):35—37.
[2]錢小輪.多媒體交互技術下展示設計發展趨勢的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9):103-105.
[3]徐秋苗.互動多媒體裝置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例[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1.
[4]傅興.展示設計中應用多媒體交互技術出現問題的反思[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14):120-123.
篇8
關鍵詞:展示類建筑建筑設計綠色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自然資源的日益減少,綠色環保問題成為了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也將發展綠色生態建筑、選用綠色建筑材料、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綠色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是時展的產物,也是建筑設計和技術發展的趨勢。
美術館、博物館等展示類建筑與普通建筑不同,除了要滿足人們對健康舒適的需求,也要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綠色技術對展示類建筑的意義更加重大,設計人員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加大對綠色新技術的應用,對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并且探索出一條適合展示類建筑發展的綠色道路。
綠色技術的含義
綠色技術是指能減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綠色技術是由相關知識、能力和物質手段構成的動態系統。這意味著有關保護環境、改造生態的知識、能力或物質手段只是綠色技術的要素,只有這三個要素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才構成現實的綠色技術。環保和生態知識是綠色技術不可缺少的要素,綠色技術創新是環保和生態知識的應用。綠色技術的內涵可以概括為根據環境價值并利用現代科技的全部潛力的無污染技術。綠色技術包括能源技術、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污染治理技術、資源回收技術以及環境監測技術和從源頭、過程加以控制的清潔生產技術。
總體來說,綠色技術有四個基本特征:
綠色技術不是只指某一單項技術,而是一整套技術。
綠色技術具有高度的戰略性,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密不可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綠色技術本身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
綠色技術和高新技術關系密切。
二、綠色技術在展示類建筑設計的應用
1、加大對綠色材料的應用
展示類建筑設計中所尋找的材料對節能和環保的要求非常高,在建筑中所使用的材料要嚴格遵循低能耗、低污染的原則,確保建筑的舒適性和健康性。在建筑本身的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選擇上,要盡量采用健康型材料,并且確保建筑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強度、耐久性、抗壓性、保溫性,并且可以防止噪聲和電磁輻射等的影響,確保建筑物的使用效率,防止出現多次維修和施工,違背建筑設計的環保與節能原則。
在墻面涂料及其他裝飾物的材料選擇上,要盡量選擇無毒、無味的綠色材料,地面最好選擇瓷磚、硬木等材質來裝修,使用的建材選擇無甲醇或者甲醇含量較低的,并且減少木制品、地毯、污染涂料、織物等對健康不利的裝修材料,防止產生多余的灰塵和毒氣。
注重對新舊資源的使用
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注重對清潔資源和對回收舊資源的利用。清潔資源主要有太陽能、水能、風能等,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對這些清潔資源的特點進行掌握,并靈活的利用這幾種資源。例如,由于展示類建筑的特殊性,需要有比較開闊的空間和比較良好的光線,這就可以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將建筑的結構進行合理的安排,多增加窗戶的面積,墻面顏色盡量選擇白色的,還可以在屋頂上安裝玻璃,最大限度的發揮陽光的作用,使建筑在白天的時候有足夠的光照,可以減少對電力的浪費。還可以增強風力在建筑中的作用,安裝風力發電和風力產熱的設備,使風能轉化為電能、熱能等可供建筑使用的能源。
舊資源的回收利用是促進綠色技術應用的重要方法。一些廢舊建材如木料、混凝土、鐵、鋼材、磚塊等材料,經過加工處理可以重新利用,這樣的資源要妥善的進行保管,并且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將這部分資源進行合理的改造,滿足新的建筑需求,將資源的浪費和污染降到最低。展示類建筑中經常使用的資源,如畫框、屏風、展示柜等,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要進行反復的利用,并且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妥善的對這些物品進行保管和養護,延長他們的使用壽命,減少采買的次數,防止浪費展館中的資源。同時,也可以對一些可再生資源進行回收處理,例如書籍、紙本、廢木材等可以經過再加工重復利用,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對這些再生資源進行妥善的保存,不能隨意丟棄,保證建筑中的資源發揮到最大的效果。
注重對能源消耗的控制
展示類建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在生產運輸過程中和建筑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設計的同時要對能源消耗進行控制。
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盡可能的選擇生產中產生污染和能源消耗較少的建筑材料,或者是回收利用價值比較高的建筑材料(如鋼鐵、鋁材等),就能降低生產過程中能源的過度消耗帶來的損耗。同時,也要注意在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在材料選擇的時候盡量選擇本地的材料提供商,少選用外地的材料提供商,能夠大大節約在運輸過程中的能量損耗,也能夠有效的防止運輸過程中的污染。
在建筑的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控制,也能通過建筑設計進行控制。例如,在設計展館的朝向和布局的時候,就盡可能的采用比較節能的方式,在設計墻面、展臺、圍欄等結構的時候,要注重增強室內的保溫隔熱功能,努力使展館內的能耗降到最低,對建筑內的節能和環保起到良好的影響。
綠色技術的效果分析
展示類建筑設計中的綠色技術如果妥善的進行應用,不僅能給投資的政府部門和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能給享受其功能的參觀者帶來良好的文化享受。
1、社會效益
綠色技術中對綠色材料、新舊資源、能源消耗進行了良好的規劃和使用,降低了加工中所產生的二次污染,降低了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建筑本身的節能和環保的功能,為降低污染、提高周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經濟效益
由于綠色技術中對廢舊資源進行了回收和利用,盡可能的降低生產、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能量損耗,并且利用了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自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也節約了成本,降低了材料和能源的成本。
人文效益
在綠色技術的支持下打造的展示類建筑,既具有人文藝術的氣息,又具備了綠色環保的功能,即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滿足了社會對自然環境的需求,可以說是綠色技術與人文藝術的良好結合,對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展示類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結語
展示類建筑帶給社會和人民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而展示類建筑設計中的綠色技術也給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行業的進步帶來了新的革命。自從全球的資源大幅度的消耗以來,綠色經濟、環保經濟就成為了全球人民關注的主流,依托綠色技術的綠色建筑設計也遵循全球經濟發展的脈絡,大力降低建筑中的能源消耗,給未來的建筑設計帶來了新的啟示。希望在行業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還有更多的綠色技術和措施能進一步的研發,為展示類建筑設計中增加更多綠色環保的新方法,加快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列. 建筑設計中的綠色技術. 廣東建材,2008年第3期.
[2]牛錚錚 張有恒. 綠色建筑技術. 山西建筑,2007年1月.
[3]金禮學. 淺談綠色建筑和綠色節能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0).
篇9
關鍵詞 信息技術;展示與評價;教學評價
1 前言
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不適合采用標準化測試。因此,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大都采取作品評價,對信息技術教學效果進行檢測。學生作品由教師獨自評價,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由于學生作品眾多,作品評價對教師來說是一件艱巨的任務,也容易導致抄襲現象;其次,教師一個人來評價學生的作品,客觀性很難得到保證;再次,不能體現學生的自我評價。因此,怎樣有效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是廣大信息技術教師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應邀參加學生電腦作品評比活動,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參賽選手熟練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配以激情洋溢的解說,講臺下的評委和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筆者眼前頓時一亮:信息技術學生作品評價不也可以采用作品展示與評價的形式嗎?
2 信息技術學生作品展示與評價的前期工作
明確教學目標,制定評價指標體系。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一般都是圍繞一定的教學內容展開,這部分教學內容相對獨立、完整,組成一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都有特定的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是制定作品評價標準的依據。因此,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時,首先要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然后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并予以公布。學生把握評價指標體系后,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制作出更加優秀的電腦作品。
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有效組織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并激勵學生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是開展作品展示與評價的前提。一個教學單元學習結束后,學生的學習成果一般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呈現。如果該單元學習任務簡單,小組每位成員獨自創作作品,并推薦一件優秀作品參加展示與評價;如果該單元學習任務復雜,小組成員共同創作一件作品參加展示與評價。
3 信息技術學生作品展示與評價的組織與實施
3.1 收集學生作品
單元學習完成后,教師要求學生把各小組的電腦作品上傳到教師電腦,并存在指定目錄。教師要逐個檢查各小組上傳的作品,并制定作品展示與評價秩序冊,要求各小組按照順序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為了節省時間,一定要按照秩序冊組織展示與評價活動。
3.2 公布獎勵措施
為了刺激各小組積極參與作品展示與評價,可以根據評價結果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并頒發獎品以資鼓勵。獎品是榮譽的象征,準備一些筆記本等文具就行。獎勵措施也可以在單元學習的初始階段公布。
3.3 選聘主持人主持展示活動
作品展示與評價活動的主持人選聘很重要,教師可以選聘參加校園電視臺、廣播站、演講學社等社團的學生擔任這一重任。這些學生一般比較活躍、思維敏捷、舉止端莊,能夠勝任主持展示活動的工作。此外,選聘學生擔當主持人,讓參與展示的選手倍感親切,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3.4 作品展示
主持人根據秩序冊依次邀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作品展示其實是一種推介活動,展示者需要把自己作品最亮麗的一面呈現給大家,并配以適當的解說,同時和大家一起分享作品的選題、立意、創作心得等,以博取大家的好評。作品展示完成后,有一個交流環節,評委們可以對作品進行點評,指出作品的亮點,提出改進建議。
作品展示過程中,評委要認真觀看投影屏幕,仔細聆聽展示者的解說。展示者不能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全體廣播”功能,把展示的內容發送到每位評委的電腦上。因為展示者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時候,需要與下面的評委們進行交流,展示者可以從他們的眼神中獲得贊許和鼓勵;如果評委們都盯著自己的電腦,展示者就會感到索然無味。
評委們在欣賞作品展示的時候也需要認真思考:圍繞這個主題,如果自己創作作品,主題思想應該怎樣渲染,各個環節應該怎樣處理。只有經過思考,他們才能給展示者提供改進建議,才能從作品展示中汲取積極的因素,彌補自己的不足。
3.5 作品評價
每位學生都是評委,都需要根據自己獲得的信息對展示的作品進行評價。筆者運用ASP+SQL技術開發了作品評價系統,登錄評價系統,就可以對每個作品進行評價,簡化了評價過程。評價系統采用量化的指標體系,每項指標都有相應的分值,評價者給每項指標計分后,系統可以自動計算,大大減少數據統計、整理工作。
3.6 宣布評價結果與頒獎
作品展示完成后,評價也隨即完成了,每件作品的得分情況也同時計算出來。主持人可以當眾展示各件作品的得分情況。教師應該簡單點評展示與評價活動,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并給獲獎作品頒發獎品。
4 信息技術學生作品展示與評價的優點
4.1 增加了趣味性,課堂氣氛活躍
高中學生心理上逐漸成熟,行為上自主性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不斷提高,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望,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華,對社會上的事物有自己的見解,重視同學們的評價。因此,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采用展示與評價相結合的形式,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4.2 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展示與評價過程中,展示者需要合理描述自己的作品,有效展示自己作品的亮點,機智應對評委的提問,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敏捷性,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交流環節,評委們需要合理總結作品的特點,清晰表述自己的觀點,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4.3 所有學生都參與評價,使評價更客觀
所有學生都參與評價過程,評價的客觀性得到有效保證。同時,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既可以給他人提供改進意見,也可以從他人的作品中獲得有益的經驗。
4.4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
評價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既有效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此外,學生廣泛參與評價過程,使評價結果更客觀,評價效果更理想。
4.5 評價形式新穎,杜絕抄襲行為
評價形式新穎,作品都必須拿出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抄襲行為。因為全班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作品出現抄襲現象,學生就會躁動起來。展示者如果展示抄襲的作品,簡直如同接受審判,他在同學們中的地位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大家在創作作品時必將追求原創。
4.6 學生既是選手,又是評委
學生既是參加作品展示的選手,又是進行評價的評委,因此他們會更加細致地研究評價指標,他們創作的作品也更能體現教學目標的要求。此外,學生都有作品創作的經驗,他們對作品的細節有更獨到的理解,因此評價也更客觀、合理、到位。
5 信息技術學生作品展示與評價的局限
開展信息技術學生作品展示與評價需要較多的時間,而一堂課的時間是固定的,留給每位展示者的時間有限,因此學生作品可能得不到充分展示。如果安排兩、三個課時進行展示與評價,當時營造的氣氛已經不復存在,效果難以得到保證。此外,教學計劃也不允許展示與評價活動占用太多時間。
而且,評委點評不夠深入。評委點評是一個重要環節,可以為展示者提供修改完善的參考意見,可以給點評者重新審視自己作品的機會,發現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之處。可是,在交流環節,很多評委只談到了展示的作品的亮點,沒有充分發現它的不足。
目前,教育評價已經發展到第四代,第四代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應答性模式”,即讓評價對象與評價者有機會交流,互相傾聽對方的意見。信息技術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價,充分考慮了評價對象的意見,尊重評價對象的自我評價,符合第四代教育評價的要求,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總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評價,雖然信息技術學生作品的展示與評價還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總體來說是一種有效的、客觀的評價形式。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技術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沈春妹,耿立波.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6):26-28.
[4]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信息技術教材編寫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5]肖年志.信息技術課堂有效評價標準探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11):34-36.
[6]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信息技術教學與評價指導[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關鍵詞 數字化展示;虛擬交互技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41-0059-02
0 引言
操作者為了能夠在創作中實現可聽、可視、可以觸摸的3D環境,使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真實化”的環境,應用虛擬交互技術具有必然性。4D技術以及CAD技術的研發使虛擬交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中使用,對于全人類的認知、行為和交流都具有深遠影響。然而在針對數字化展示中的技術方面展開分析后得知,之所以不能夠極為逼真的實現虛擬交互環境,主要是因為計算機沒有較強的處理能力所導致。
1 數字化展示設計概念
為了能夠在數字化展示設計中完成持續性動作、知覺以及情感的互相調配,同時對該種配比的準確度較為精確的預測,從而實現降低視覺檢索空間、提高觸覺敏感度和聽覺靈敏度的目的,需要虛擬技術與人機自然交互技術共同完成。然而在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投入不斷加大的前提下,數字化展示設計中牽扯的有關技術也在不斷提升的同時,其精確度和速率以及成本的可控性也在不斷提升,這說明數字化展示設計在向著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目標前進。虛擬交互技術能夠在數字化展示中將網絡融合在其中,實現人們的工作、生活以及娛樂等的運轉相互協調,同時通過該技術還能實現一維處理空間到多維處理空間的轉換。
1.1 數字化展品設計的特性
設計數字化展品成為正式的展品取決于該展品是否有獨立的應用程序域,所以在設計展品時,該設計模式支持計算機的自定義,同時展品可以持續性的展覽。在設計數字化展品時,一定要保持應用程序與設計模式相兼容,這樣才能確保具有擦除性和重復性的應用程序在硬件相同時得到應用,這樣就可以完成人機交互系統的循環往復運用的基礎上,使展品不斷切換主題,將設計展品的多樣性展現出來。
1.2 數字化展示設計發展的主要因素
展示形式和創作方式的創新是數字化展示設計與傳統展示的不同之處。陳展發展能夠快速發展起來的主因是技術的進步,而作為較為重要的虛擬交互技術在陳展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新技術研發過程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過程,反而言之科技的進步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研發新技術進程,新技術和科技進步是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關系。工程師在設計展品成功與否,與開發新技術息息相關。將虛擬交互這一新技術應用在數字化展示當中,將數字化展示設計推向了高峰。
2 虛擬交互技術概述
20世紀60年代虛擬交互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技術逐漸成熟,并與九十年代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和認可。該技術是集計算機仿真技術、圖形技術、傳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能夠促使交互性和多維化的信息環境得到實現。目前,在軍事、藝術、航天和文化等領域已經普遍使用虛擬交互技術。
虛擬交互技術包括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這四個特征,多感知性主要表現在它對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等有感知能力,不過因為傳感技術受限,所以沒有完全將人的感知能力全部包括在內;沉浸性,即用戶在數字化展示中所勾勒的虛擬環境,勾勒出極度逼真的虛擬環境是虛擬交互技術最高目標,使客戶看到此類展品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有沉溺其中的想法,即虛擬交互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在虛擬環境中的客戶能夠實現操作物體以及得到反饋結果的特性。比如處在虛擬環境中的客戶,就如同在真實的環境中一樣,可以感知到物體的重量和移動;構想性,即有空間可以使客戶發散思維,使人們的認知范疇進一步擴大,既可以現實環境的虛擬,也可以虛擬不存在的環境。
3 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中的實踐性研究
3.1 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人機自然交互形式在當前的展示環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機自然交互內容是否具有很強的精確度和實時性,受到網絡資源好壞、數據是否復雜、數據傳輸速率好壞的影響。根據以上闡述得知,想要確保設計出集通用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數字化展示系統形成,開發獨立簡單的框架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設備配置適應于展示系統,而虛擬交互技術的出現能夠徹底解決此類問題。
在人機交互高空間的應用程序中,能夠將實際認知與虛擬環境中的認知任務進行整合,提高數字化展示設計的定向性。比如,在醫學教學中應用的touch虛擬交互應用程序,能夠實現先進技術和創新理念的相融合,利用高性能的互聯網嵌入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來將實際生活環境加以虛擬,然后再使學生通過人工智能方法展開體驗性學習。在培訓時或者教學中利用虛擬交互技術能夠將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勾勒出來,為學生或者培訓者營造出一個能夠代替現實學習環境的虛擬學習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排除了現實模擬中的安全性,即使出現錯誤也不會帶來安全隱患,或者造成不必要的虧損。這樣的教學或者培訓,能夠使學習者汲取虛擬環境中的教訓以及經驗,不但使知識的理解度更深一層,還能夠規避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產生同樣失誤風險。
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中應用,就要求將虛擬交互技術中的虛擬團隊與數字化展示中的團隊相融合,利用虛擬體驗互動的形式實現虛擬環境下的工作和學習,從而提供了資格認證和考核績效的平臺。驗證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中是否存在價值,對于提高有效分布知識具有深遠意義。
3.2 在數字化展示設計中應用虛擬交互技術的實例
數字化展示設計能否沖破瓶頸進一步發展與不斷發展的虛擬交互技術息息相關。虛擬化交互技術為數字化展示設計注入新的元素。在傳統的展示房地產以及歷史建筑時,通常采用將比例縮小的方式實現小模型展示。該種方式,雖然能夠展示建筑物的多個角度,但是不能展示出整個建筑物的體積以及面積。而利用虛擬交互技術進行數字化展示就可以給予客戶真實的感覺,就如同真正站在建筑物內一樣,客戶不但能夠實現對房屋和環境的展示,而且對小區的整體規劃都了然于胸。新型的陳展方式已經在我國的一線城市像北京、上海等城市投入使用。另外,利用該種技術展示文化遺產建筑物時與網絡傳輸相結合,吸引游客在網上瀏覽歷史建筑物,這樣就會將建筑文化傳承下去。目前,敦煌、故宮等歷史建筑物,已經采用虛擬交互技術的數字化展示方式,利用3D技術勾勒出虛擬環境供給游客體驗;此外,還在展示中添加了文字交流模塊,能夠使游客能夠實時的發表評論和分享心得。
4 結論
在數字化展示中應用虛擬交互技術,能夠開拓人們在認知、邏輯論證以及采納觀點等方面的視野,提升人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在數字化展示中應用虛擬交互技術能夠在多個層次和角度來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仿真,為人們提供全方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平臺,為不同觀點的共享提供有力保證,所以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燕妮.數字化展示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