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8:0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科護理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兒158例,將其設置為研究組,其中男92例,女66例。年齡1歲~5歲;選擇同期同類型患兒158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88例,女70例,年齡0歲~5歲。2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和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兒科常規基礎性護理;研究組則在常規基礎護理管理上增加危險因素管理,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如下:①社會因素:醫患關系一直是我們探討的話題,這種緊張的關系造成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其中的復雜性被人們忽視,公眾自身又缺乏對基礎疾病知識的了解,而對醫護工作要求卻不斷加深,信任度有下降趨勢。②藥物因素:對患兒來說,其用藥的劑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按照體重來進行計算使用,例如利尿藥物的應用,對確定劑量方面有一定難度,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意外。且因為患兒天性好動,加之床位這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造成護士查對時,容易出現差錯而加大了用藥的風險性。③護患關系因素:因患兒需要家屬在旁照顧,就出現了醫護人員到家屬再到患兒的三角關系;而在具體護理過程中,對患兒的護理技術要求高,工作壓力大;且部分家屬又存在對醫學常識的不了解,加之愛子心切,就會對護士產生過多及苛刻的要求,一旦超過護士所能承受的極限就會引發糾紛。④護士自身因素:護士年輕化,部分護理人員缺乏吃苦和慎獨精神,加之年輕缺乏經驗,給護理工作埋下隱患。無法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且應急能力差,對患兒缺乏足夠的耐心從而影響治療。⑤意外因素:鑒于嬰幼兒發育處于未完善狀態,平衡能力差,模仿能力強,好奇心強,但識別危險因素能力又十分差,一旦跌倒容易出現骨折或者被利器所傷,易出現諸多的危險事件。⑥法律意識淡薄:隨著家屬的維權以及法律意識不斷加強,加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對護士法律意識的要求也隨之升高。若不能詳細了解相關法律,在護理中就增加了糾紛的風險。
防范措施:①媒體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導,給予醫護人員更多的理解和鼓勵。醫療衛生事業存在高壓力、高風險性,多溝通了解可以提高醫療質量。②提高防范意識,加強預防風險因素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風險管理流程,并積極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加對風險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醫務人員的個人能力,包括:溝通、藥物知識、專業知識等,培養醫護樂觀積極的工作心態,例如藥物的三查七對、規范記錄病歷等。③健康指導,對患兒的病情,要多與患兒家屬溝通,加強宣教,耐心向家屬講解疾病知識,提高患兒依從性。可將一些注意事項制成宣傳單發給患兒家屬學習,從而減少隱患的發生。④相關法規的學習培訓,要經常組織醫護人員學習法律法規,技術操作中需謹慎,盡量避免意外出現。⑤提高醫護人員的素質,要提高我國兒科護理人員的準入標準,嚴格把關,避免人員能力參差不齊的現象。再者對在職人員也要經常性培訓考核,掌握兒童營養學、心理學等,從而更好地與患兒家屬溝通,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96.2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54%;研究組未出現投訴事件,危險事件發生率為0.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70%,2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2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兒科接受治療的480例患兒。男280例,女200例;月齡(75.9±12.3)個月;疾病分類:呼吸系統疾病202例(42.1%,包括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消化系統疾病121例(25.2%,包括腹瀉,腹痛,腸易激綜合征等),耳鼻喉疾病84例(17.5%,包括中耳炎,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等),皮膚疾病73例(15.2%,包括蕁麻疹,皰疹,皮炎等)。入選標準:非手術患兒,具有活動能力;無精神疾患;發育正常,無先天性畸形或疾病;親屬陪同住院。按照數字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4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大體相似。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患兒常規護理,如指標監測、癥狀觀察、用藥督導、飲食護理、衛生護理、安全管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
1.2.2觀察組
1.2.2.1護理標識
在對照組護理內容的基礎上加用護理標識,采用腕帶卡片,選用專門的防水軟質塑料制成,表面光滑,對皮膚摩擦小,采用防脫落式設計,扣上后患兒不能輕易自己打開。腕帶卡片上記錄有患兒基本信息,包括住院號、病房號、床號、姓名、年齡、疾病類型、陪同者聯系方式(主要為患兒父母)。由護士和患兒家屬確認無誤后,在家屬的幫助下給患兒佩戴。
1.2.2.2建立患兒檔案
為每位患兒建檔,具體包括:①基本信息:除腕帶上的信息外,還包括患兒性格、體質狀態、病史(護士通過直接觀察,與患兒交流,與患兒家屬溝通等方式獲得)。護理信息包括基本護理項目和重點護理項目;②基本護理:根據患兒病情,在何時實施何項護理,每落實一項,則記錄一項;③重點護理:包括衛生護理、病菌感染和過敏患兒的護理,如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蕁麻疹等,這些患兒要避免交叉和繼發感染,重點做好患兒個人衛生和病房環境衛生;④用藥管理:用藥種類較多或用藥頻繁的患兒,注意藥物配伍禁忌、特殊藥物的使用方法和藥物不良反應;⑤其他護理:對性格活躍的患兒以及睡眠不安穩的患兒,輸液治療期間需特別注意防止輸液管道受壓或脫落、墜床、跌倒等意外。
1.2.2.3準確施護
①將基本護理信息制成表格,同時發放給患兒家屬,以便在要對患兒實施護理時,家長能將患兒召喚至施護地點(主要為病房),護士能及時施護,減少護士尋找患兒的時間;②護士根據患兒檔案和腕帶,核對患兒姓名和病床號,以迅速確定施護對象;③根據檔案上患兒的病情信息、當前狀態、服用藥物和相關檢查,準確完成對癥施護,提高護理效率;④護士向患兒家屬介紹醫院環境及其住院期間注意事項,如開水房、藥房、食堂、相關的檢查科室等,告知患兒在其年齡段可能具有的潛在住院風險,如跌倒、墜床、誤食、誤吸、亂跑等,讓家屬加強對患兒的防范。
1.3效果評價
統計兩組護理意外發生率,每例患兒每天平均護理時間,家屬滿意度等。家屬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4分為滿意,3分為比較滿意,2分為部分滿意,1分為不滿意,0分為非常不滿意。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意外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意外拔管1例(0.4%),及時發現后得到妥善處理;對照組發生護理意外8例(3.3%),其中3例意外拔管,2例采血錯誤,3例遺漏服藥,均在當日核查中發現,并及時得到糾正。兩組護理意外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8,P<0.05)。
2.2每例患兒每日護理時間及家屬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每例患兒每日平均護理時間低于對照組,家屬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顯示了更好的護理效果。
3討論
篇3
1.1一般資料:
選自2013年1~10月我院收治的兒科患兒94例,將這94例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7例,分別命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94例患兒中有男患兒50例、女患兒44例,年齡3~8歲、平均年齡(5.3±1.2)歲。觀察組47例患兒有男患兒30例、女患兒17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4.2±1.1)歲。對照組47例患兒有男患兒20例、女患兒27例,年齡4~8歲、平均年齡(6.4±1.3)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構成和性別組成上無統計學差異,具有臨床資料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對照組47例患兒主要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主要就是對患兒進行飲食護理,按時用藥提醒以及環境等方面的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47例患兒進行細節上的管理。具體主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一是,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充分地講解在針對于患兒的護理中容易出現哪些不安全事件,并且提醒護理人員在護理中進行注意,告誡護理人員在護理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情況,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將危險消除在萌芽中,確保患兒的護理安全。二是,做好與患兒的有效溝通。由于患兒年齡比較小,對于打針吃藥都非常畏懼,護理人員應該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關系,使患兒能夠積極地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三是,進行護理操作上的管理,尤其是醫學儀器設備的操作上需要做好正確規范,對于護理人員操作上不規范的地方,應該及時提出,并且要求護理人員改正。另外,針對于一些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較低的護理人員,在護理中,還需要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確保患兒在護理中的安全,提高護理的質量。在臨床護理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護理效果評定標準:
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分為三項評定標準。非常滿意:護理人員操作熟練,護理態度良好,與患兒及其家長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基本滿意:護理人員護理操作基本熟練,護理態度較好,與患兒及其家長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溝通。不滿意:護理人員操作不熟練,護理態度不好,與患兒及其家長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對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在兒科護理中,由于存在著很多的安全隱患,進而影響到患兒疾病的治療及其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需要結合兒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才能夠提高護理的質量,確保患兒疾病的良好康復。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主要采用細節管理的方法進行兒科的護理,細節管理是一種全面性的管理方法,針對于兒科護理中容易出現的安全問題,通過細節管理,將問題消除在萌芽中,確保護理的安全。另外,細節管理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將護理工作進一步細化,并且通過細化后的護理工作內容進行相應的護理,增強了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發揮了護理人員的聰明才智,實現了自我價值,能夠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3結語
篇4
在傳統的兒科護理實踐中,對幼兒疾病作出診斷以及對幼兒身體作出護理是主要的服務流程。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大眾需求的多元化,兒科護理服務流程不僅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同時也逐漸得到發展與完善。在兒科護理服務流程的發展中,雖然一些醫院受到經濟等各類因素限制而不能做到完全到位,但是這并不影響兒科護理實踐體現人文關懷并構建人性化的服務流程。一是在兒科護理區,有必要對整體布局作出合理規劃。如醫院應當考慮到家長在孩子生病后的焦慮心理,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兒科護理服務流程效率。在此要求下,醫院可以在兒科護理區設置專門用于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以及調度整個區域中兒科護理工作的服務臺,從而確保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幼兒護理的情況以及確保兒科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二是醫院中的兒科護理部門需要與兒科醫療就診部門之間密切協作、相互協調,并在確保充分溝通的情況下提高兒科護理工作效率與質量;三是兒科護理部門有必要設置導醫人員,從而為病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服務流程是否具有便捷性,不僅關系著患者所享受的護理質量,同時也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情緒產生著一定影響,所以,在兒科護理服務流程的改進中,有必要在對醫院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的基礎上將減輕病人及家屬焦慮、提高服務效率作為重要的出發點,這些內容是兒科護理服務流程中對人文關懷的體現與應用,同時也能夠讓患者及其家屬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體驗到關愛與尊重。
二、人文關懷在塑造護理環境方面的應用
患者所看到的兒科護理環境是患者對兒科護理工作所產生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不僅影響著患者在接受護理中的心理與行為,同時也影響護理工作人員的情緒以及工作態度。作為幼兒,他們希望能夠在自己所喜歡的環境中接受護理,而作為幼兒家長,更是希望護理環境能夠體現出安靜、溫馨的特點。從對幼兒需求的滿足方面來看,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護理環境的設計與塑造需要建立在對兒童心理和生理特點作出了解與尊重的基礎之上。在病區環境的設計中,不僅要確保病室的采光、通風、溫度以及濕度能夠滿足幼兒的舒適性要求,同時有必要在細節方面作出改善,如使用防滑地板、卡通筆畫、動畫造型,改變墻壁顏色、被褥顏色,增加電視并播放動畫片等。這些手段能夠有效緩解與消除幼兒在接受護理中所具有的恐懼心理。作為護理人員,也應當主動將自身當作護理環境中的重要要素,并通過使用文雅的舉止、輕柔的動作來開展護理工作,同時護理人員要重視與幼兒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消除幼兒對護理工作者所具有的陌生感,并體現出兒科護理工作所具有的人情味。護理環境的塑造也應當考慮家長尤其是陪床家長的需求。在此方面,有必要在病房外以及病房內部的閑置空間設置座位,并在座位旁邊放上報紙、雜志、故事書等,這樣能夠有效消除看望病人的家屬以及陪床家屬的交流情緒,并為他們提供一些可以消磨時間的項目。同時,針對一些行動不便的幼兒,有必要設置無障礙通道,從而可以讓家長以及護理人員能夠方便地帶領幼兒外出放松緊張情緒。另外,在兒科護理區,有必要設置明確的指示標識并保證有清潔的衛生,開水、針線包等物品不應當離病房具有太遠距離。在對兒科護理環境的優化與改善中,醫院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堅持圍繞幼兒的身體特點、心理特點以及家長需求來對護理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塑造,從而在提升護理行業形象的同時推動社會大眾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提高。
三、人文關懷在兒科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兒科護理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良好的控制、組織與激勵來對醫院中的信息、財力、物力、人力等資源作出調節,從而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兒科護理管理中對人文關懷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醫院精神和醫院文化的塑造以及兒科護理工作人員的培訓方面。這里所提到的醫院精神是指包括兒科護理人員在內的醫院工作者在醫療和護理實踐中所具備的群體意識,其中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等是最為核心的內容。醫院精神是推動兒科護理服務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醫院文化是指醫院軟文化,即醫院在兒科護理的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文化理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結構和制度體系等。每個醫院都會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具有特色的醫院文化,這種文化會對兒科護理工作者的行為和思想進行指導。在兒科護理實踐的管理工作中,有必要針對兒科護理工作者采取獎懲機制,從而對其行為進行規范并對其積極性進行調動。同時需要重視職業道德知識培訓以及專業培訓,確保兒科護理工作者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并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