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3:4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灰色理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結合企業的組織特性和知識管理的特點,從知識創新能力、知識轉化能力、知識保護能力、知識管理設施、企業效益五個方面設計知識管理績效評價指標,并選取多個子指標,建立了一套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知識管理績效灰色多層評價模型實證研究
對知識管理績效的評價,首先應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制定評價指標的評分等級標準,依據評價模型進行綜合評價值的確定,然后采用灰色多層綜合評價模型對企業知識管理績效對某公司的知識管理進行綜合評定。A代表一級指標Ai的集合,記為A=(A1,A2,…,Am);Ai代表二級指標Bij的集合,記為Ai={Bi1,Bi2,…,Bin}。則多層次灰色評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制定評價指標Bij的評分等級標準,通過制定評價指標評分等級標準,并賦予一定分值,將定性指標Bij轉化成定量指標。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級評價指標Bij的評分等級標準。
步驟二,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為了盡量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利用組合權重法,即綜合采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兩兩比較法等,設一級指標Bi的權數分配為ai(i=1,2,…,m),各指標權重向量:A=(a1,a2,…,am),(ai≥0,Σai=1,i=1,2,…,m)同理二級評價指標Bij的權數分配為:aij(i=1,2,…,m;j=1,2,…,n);各指標權重向量:Ai=(ai1,ai2,…,ain(i)),(ai≥0,Σaij=1,i=1,2,…,m)本文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向量。
步驟三,組織專家評分并建立評價樣本矩陣。組織5位專家對組織知識管理績效按評分等級標準進行評分,求得評價樣本矩陣D(因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值)。
步驟四,確定評價灰類,即確定評價灰類的等級數、灰類的灰數及灰數的白化權函數。設評價灰類序號為e,e=1,2,…,g,即有g個評價灰類,為了描述上述灰類,需要確定評價灰類的白化權函數fe(dijk)。本文按“優”、“良”、“中”、“差”設定4個評價灰類,其相應的灰數及白化權函數:第1灰類“優”(e=1),灰數1∈(4,∞),白化權函數f1;第2灰類“良”(e=2),灰數2∈[0,4.0,8.0],白化權函數f2;第3灰類“中”(e=3),灰數3∈[0,3.0,6.0],白化權函數f3;第4類“差”(e=4),灰數4∈[0,2.0,4.0],白化權函數f4。
步驟五,計算灰色評價系數。對指標Bij,被評對象屬于第e個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系數為xije,xije=Σfe(dijk),k=1,2,…,p)。對指標Bij被評者屬于各個評價灰類的總灰色評價數為xij,xij=Σfe(dije),e=1,2,…,g)。對于指標B11,被評對象屬于第e個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系數x11e,當e=1時,x111=Σf1(d11k),k=1,2,…,s)=f1(5)+f1(5)+f1(4)+f1(3)+f1(5)=1+1+1+0.7500+1=4.7500同理有e=2,x112=4.000;e=3,x113=2.6665;e=4,x114=0.5000。則受評者就評價指標B11屬于各評價灰類的總灰色評價數為e=1,2,…,g。x11=Σx11e(e=1,2,3,4)=11.9165。
步驟六,計算灰色評價權向量及權矩陣。評價者就指標Bij對被評對象主張第e個灰類的灰色評價權為rije,rije=xije/xij,則被評對象的評價Bij指標對于各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rij=(rij1,rij2,…,rijg),將被評對象的Bi所屬指標Bij對于各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綜合后,得被評對象的Bi所屬指標Bij對于各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權矩陣Ri,Ri=(ri1,ri2,rin(i))。就評價指標B11,主張被評對象屬各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為:r11=(r111,r112,r113,r114)=(4.7500/11.9165,4.000/11.9165,2.666/11.9165,0.5000/11.9165)=(0.3987,0.3357,0.2236,0.0420)同理可得其他權向量,將被評對象的B1所屬指標B1j,對于各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綜合后,得被評對象B1所屬指標B1j對于各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權矩陣R1: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R5。
步驟七,對Bi作綜合評價。對被評對象的Bi作綜合評價結果:Bi=Ai×Ri=(bi1,bi2,…,big),所以:B1=A1×R1=[0.3736,0.2535,0.0394,0.0826]按照此方法同樣可得到B2~B5。步驟八,對A作綜合評價。對被評對象A作綜合評價的結果記為B,則有B=A×R=[0.3820,0.3568,0.2469,0.0543,0.0239]步驟九,計算綜合評價值。設將各灰類等級按“灰水平”賦值,得各種評價灰類等級值化向量C,按前述方法得:C=(5.0,4.0,3.0,2.0,1.0)于是受評者的綜合評價值W=B×CT=4.2104。由此可見,知識管理績效的綜合評價值為:該組織知識管理績效評價屬于“好”灰類。這與實際中專家所得的結論一致。
3結論
篇2
[論文關鍵詞]道德擔當責任沖突圖書館員
所謂責任,通常指人們應當履行的相關義務或要求。18世紀以前,責任主要是作為法律概念而存在的。隨著人類實踐的不斷進步,責任的內涵不斷拓展,成為囊括法律和道德在內的豐富理論體系。科技和經濟發展,在改善人們的生活水準、增進人類福利的同時,也給個人和社會帶來諸多消極后果,睜致人類價值出現困境。面對這些現代性難題的持續潔問,每個社會成員所擔當的社會角色,理應為自身行為承擔責任。在選擇某種角色行為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選擇了責任。
責任沖突是指在選擇責任的時候所遇到的矛盾狀態,它根褥于利益的沖突,其實質是價值觀的沖突。這種沖突,一方面可以成為社會進步的必要環節,也是責任主體完善自身的必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是價值的迷失也會使人陷人困惑,因而帶來的是心理的折磨。
1.圖書館的角色和責任認同
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川圖書館員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道德義務是:具有社會感受力、判斷力、理性論辯能力;社會責任感、對圖書館事業具有一種忠誠、堅持圖書館的理想、尊重生命價值,以人的精神成長為目的;善待讀者、信任讀者平等的對待和關懷等等,這就是圖書館人應具有的道德擔當,是圖書館社會角色的責任。
角色和責任是永遠聯系在一起的,角色和責任貫穿于社會個體的始終,角色失去責任的支撐也會失去它的權利和義務。角色是個人努力付出爭取來的,也是社會賦子的。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被賦予了一定的角色。即為自然角色,既從來到這個世上,你就是母親的孩子、是某一國家的公民等等,這個時候你就必須承擔了屬于你責任。隨著成長,進人到社會中,各種責任愈來愈多,角色有大有小,意味著你在社會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圖書館人從成為館員的那天起,就被賦予了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機構的一員,也是作為一種社會保障體制而存在的一員,這種體制要保障社會成員獲取信息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權利與獲取知識的自由,從知識、信息利用的角度去維護社會的公正。經過圖書館先賢們開創及一代又一代圖書館人傳承下來,直到今天進一步奠定了圖書館:愛國、愛民、愛書、愛館;奉獻讀者、服務至上;惜時如金、甘于清貧、甘為人梯;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等等,可以說“圖書館員所履行的責任是一種為他責任”這種角色的責任曾經是圖書館人奮勇前進的動力。然而圖書館常常被“社會適應論”所陶醉和束縛,與生俱來的道德責任不知不覺被過分的功利追求和短期效應所沖淡甚至悄然失落,寶貴的精神財富正遠離圖書館人,被邊緣化導致了這種館員角色的認同危機。
認同(identity)即是自我身份感的確認,認同危機(crisisofidentity)則是“自我價值感、自我意義感的喪失”。認同危機包括自我認同危機和社會認同危機兩個方面。個體的自我認同危機表現為自我迷失。在充滿變遷的外部環境中,圖書館個人難免充滿對其存在的可能的風險的憂郁。
2.圖書館人擔當社會責任的角色期待
現代的責任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外在要求,而成為人類對當代實踐及其后果的深刻反思。人之所以進行選擇并承擔責任,主要是人有意志自由,這是指道德行為選擇中的自由。互聯網以及博客等新的媒體形式出現之后,報紙、書籍、期刊等紙質傳統的閱讀方式淡化,大眾評論和閱讀有了新的語境。圖書館人也自認社會角色不被重視,依附于角色中的社會責任不再擔當。那么,角色是什么,它是個體在特定社會中的坐標點,既然涉人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社會已經賦予了你一個與此相對應的社會角色;你無法逃避,圖書館人也不例外,就要按照社會對這個角色的要求去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按照圖書館人這個角色的內在要求去思考問題,同時在享受這個角色應該享受的權利的時候擔當起它的道德義務。“那么什么是誘惑?誘惑就是人生的價值取向”“人生價值的取向就是對社會的責任感”。
2.1館員作為人的道德義務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義務就是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它是由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并由統治階級肯定或倡導的行為規范,是調整人們之間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用來評價他人和自身言行的標準和尺度。
館員是一個道德主體,作為人,他具有道德義務。這與社會制度和圖書館實踐并沒有直接聯系,它不是由國家和社會及其圖書館來確定的,而是由人之為人的生活所確定的,或是由人性來確定的,首先是正義感,即有一種堅持正義的信念和實現正義的信心,具有推動正義的責任。職業的倫理道德是我們份內的首要,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行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的道德義務是必須做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2.2館員認知道德擔當中的人文視野
圖書館提供的文獻不同于一般的產業所生產的物質產品,而是服務于生活的精神和價值觀。幫助每一個讀者在圖書館找到一個走出自我之后觀察、認知、理解社會的途徑和窗口,并防止讀者因為圖書館人社會責任的失敗而導致對閱讀的倦怠和逆反。通過閱讀,架起讀者自我和社會,當下與未來,物質與精神的一道橋梁。社會是前進的,人的社會關系是動態的,是處于不斷生成和不斷消除狀態之中。前進中的社會也賦予圖書館角色不同的內涵和要求,也就是說圖書館人的人文關懷基本可以解釋為“善意”或“善待”。它在概念上是指一種相互容忍、相互理解、相互依賴,相互扶助,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為了實現以生命尊嚴為前提創造情境,讓讀者感到權力、尊嚴兼得,如孔子說“博施于民眾而能濟眾”,隨時體驗讀者的需要并做出關懷的反應。體現自我和人際關系中好的一面,對這種自然關懷的珍視,激勵我們擴充對他人的需要,所做出的關懷反應,而讀者也會做出相應的向關懷行為表示認可和接納,這樣關懷才是有效的,并能維持和鞏固下去,形成良性循環,雙方都有付出,雙方也都有收獲。館員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勵,而讀者不是居高臨下的施予,應盡到自己對關懷者的提供反饋責任,雙方在這樣一種平等互惠的關懷關系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2.3公共情緒宣導的責任擔當
情緒是在生理和心理某一方面的強烈感受,是人的特定的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包括集體興奮、狂熱和集體沮喪的心理狀態一在社會機構中,更受人關注的是短期公共情緒和負面情緒(如消極、極度緊張、恐懼、狂熱等)。這些情緒缺乏理性因素制約,對社會規范具有相當的破壞作用,也特別容易感染和蔓延,往往具有威脅性。在劇烈轉型和變動的當代社會,公共情緒的漲縮和起伏更成為人們注目的問題。5.12漢川地震、拉薩事件、金融危機都彰顯了公共情緒的表達新特點:關注、憂郁、求真。公共情緒的宣導急切需要公共領域的支持,作為一種社會交往理性,公共領域的意義在于:以公共權力為內容,以公眾參與為形式,以批評為目的的空間。隱含著話語的共識過程,是人們彼此溝通、解釋、商討、爭鳴,從而形成某種輿論或反對意見,在公開性原則之下形成理性的交流和公共批評。圖書館責無旁貸的應該擔當起監測、梳理、宣導和撫慰的功能。人生要承載的東西太多,人性就容易變得脆弱,這時需要一種寄托,以托付這種沉重,把它轉化為輕盈。這種寄托可以是一本書和圖書館的強大的社會感染力。它們幫我們戰勝了很多凄涼、冷漠的情境,幫我們度過了苦悶仿徨的時刻,使我們保持了一種生活的朝氣、熱情和韌性,在人生之路不斷向前跋涉。
2.4道德擔當角色信任的重樹與價值的認同
作為一個圖書館員應該從社會對館員的價值愿望和價值追求的角度出發,對角色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吸納是將構成多元環境下個體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成為人們行為選擇和價值追求的科學導向。這其中包括角色的精神信仰、價值追求、意義世界和行為規范的價值認同。角色價值的認同從社會層面來講,是社會共同體成員對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維系社會共同體的內在凝聚力;從個體層面來講,是個人社會行為的持久動力。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基于理性規則及普遍信任,人的行為離不開信任,沒有信任,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3圖書館角色的知性、理性和德性決定道德擔當
圖書館角色的知性,是對客觀感性世界的認知、判斷和綜合處理后顯示出的能力氣質,圖書館員的角色從商朝就出現了圖書館的萌芽,經歷了從學者到神職人員向專業圖書館員的轉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圖書館員這一角色始終都有一定認知能力。館員的認知能力是建立在受過良好的社會教育,有較為寬厚的社會科學知識性和自然科學知識。上古時期的國家級中央圖書館“天府”“盟府”,是世襲官吏主管者兩府。到了中日后的康有為、梁啟超為首創立的強學會、新式學堂、藏書樓都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或是職業青年。可見圖書館員的角色已具備了從現象到本質,由觀察到分析,由分析到聯想“以便知性可以成功地、無誤地、并盡可能地完善地認識事物。”
任何一個成熟的社會角色,都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而這種認知能力應是建立在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較為寬厚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基礎之上。圖書館角色的知性是圖書館事業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源泉,它可以激活和開發圖書館員的智能。在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圖書館事業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規律,發展模式和工作技術新方法,同時也是作為社會知識化、信息化主體的圖書館事業的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讀者和用戶需求的需要、更是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知性更要表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知性,應是角色在圖書館工作、生活、學習中,為實現角色而應該具有的認知、判斷、抉擇能力和實踐能力。
圖書館員角色的理性,是科學態度和民主精神的結合。從1850年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的誕生起就宣揚了一個最基本的圖書館精神,即通過圖書館保障民眾獲取知識與信息平等權利,當代圖書館精神還具有幾個較為鮮明的特點:第一是與時俱進、勇于開拓、和諧共進的精神;第二是優秀人文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第三是圖書館人淡泊名利、求真務實的精神;第四是圖書館的團隊協作精神等等。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意義就在于,它的存在使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具備了自由獲取知識或信息的權利,它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用以調節知識或信息分配,以實現社會自身保障的制度。圖書館員角色只有認同了圖書館精神所追求的這個保證信息自由的理想,才具備了現代民主社會的氣質,這種角色賦予圖書館員的理性就是具有科學態度、公平正義、實事求是、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用理想指導行為。這種理性不會受到情緒、情感和直接欲望的干擾,讓圖書館員這一社會角色不迷失。
圖書館的德性,何謂德性?康德說德性就是力量。它比倫理更寬泛、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對道德規范和原則的認識與理解,對現實生活的體悟與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樹立;另一層是道德原則和規范的遵循,對道德理想的踐行。德性之所以具有排除來自欲望和愛好的障礙,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乃是因為理性本身具有這種力量。圖書館角色是以這個群體所從事的職業—圖書館事業為核心界定的,圖書館員的角色形象也有著歷史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相關聯的,無論是歐洲中世紀圖書館還是中國的藏書樓,都是極少數知識占有者或當時非常有名的學者,享有無比崇高的地位,到今天也被賦予了信息導航員、信息專家、信息顧問等高尚的稱呼。
4歧途:圖書館角色倫理的異化
異化是主體的現有與預期的差異程度,他屬于道德問題總的否定性方面。圖書館角色的道德異化是指圖書館從業者在從事圖書館職業活動中所發生的道德現狀與道德期許的偏差,它是道德實際效果背離道德本真的過程。
在市場化的壓力下,操作方法、經營模式都出現商業化與實際存在的二元沖突中,所要求的圖書館責任和義務在實際操作中難于實現,因此館員的角色擔當經常出現有悖于圖書館職業倫理的行為,很難形成成熟的道德自律觀。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圖書館員可能滋生功利主義的倫理觀,造成圖書館員倫理失范。其次,圖書館員道德擔當的不確定和模糊性。在社會轉型期,由于圖書館事業缺乏普適性的公共倫理體系與制度規范,容易造成倫理體系的混亂。因為人類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充當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倫理規范和評判標準,這種角色領域的倫理規范常常在特定的情景下發生沖突,即所謂的角色倫理沖突。圖書館員的角色擔當缺乏制度性的保障,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拘束力,致使自己應有的生存空間只能被注人的資本不斷蠶食,從而淪為弱勢。
館員的道德擔當由于缺乏一種制度性的保障,對其倫理道德的遵守只能是一種自為的而非自覺的行為。這種行為既可以被善利用,又可以被惡所利用。在市場經濟強大的利益誘惑下,很容易產生物欲化、庸俗化、冷漠化、無責任化和虛假化等病態館員倫理觀,道德的威嚴在不道德面前變得微乎其微,高尚的道德行為就變成了一種口頭稱道的對象而非行為上仿效的范式,圖書館員角色擔當的倫理異化也由此開始。
5突圍:圖書館員角色擔當的構建
圖書館員的角色的道德擔當的構建不是一個容易的事,因為它分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微觀層面,表現為圖書館領域內各種具體的道德標準和規范,即具體的道德倫理制度;第二個層面是中觀層面,即體制性圖書館倫理制度,它表現為圖書館倫理制度的實然性;第三個層面是宏觀層面,即根本圖書館倫理制度,他表現為一種導向性的道德價值理想,即制度的應然性。第一個層面是我們容易做到的,但是要從第一層面上升到二、三層面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一種博大的崇高倫理精髓才能塑造而成。
篇3
關鍵詞:菏澤學院 畢業論文質量 影響因素 灰色關聯度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3791(2015)08(c)-0205-03
要提升地方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首先要明確畢業論文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但迄今為止,對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僅停留在靜態質量方面,對靜態質量與動態質量相結合的綜合質量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相關及通徑分析鮮有研究。為明確各因素對本科畢業論文綜合質量影響的相對重要性,針對菏澤學院2013屆某專業本科畢業論文(33份),對綜合質量的影響因素分別進行灰色關聯分析、相關分析及通徑分析,從而為綜合質量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
抽取菏澤學院2013屆某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共33份,論文成績為靜態質量與動態質量相結合的綜合質量評價結果,影響因素分別選取影響靜態質量的7個因素: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錯別字、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以及影響動態質量的7個因素:答辯陳述、答辯過程、教師指導態度、教師指導效率、教師指導細節、學生撰寫態度、學生撰寫效率。
1.2 方法
采用分別對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得到影響動態質量的7個因素。
1.3 數據處理
數據運用Excel 2010、SPSS 22和matlab2013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灰色關聯度分析
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1,2]對本科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明確其作用的主次和依存關系,旨在從量的角度揭示各因素對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影響,為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綜合質量提供理論依據。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中,各因素的影響以論文選題、學生撰寫效率、答辯過程為最大,可知,影響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學生選題的敏銳、撰寫的高效和論文的透徹以及答辯的機智;其次為論文結論、研究方法、答辯陳述、論文字數、學生撰寫態度、教師指導效率、教師指導態度、教師指導細節,可知,影響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次要因素在于學生的具體撰寫內容以及指導教師是否負責;最后是錯別字、參考文獻篇數、參考文獻格式,可知,影響畢業論文綜合質量的基本要素在于學生是否按照規范撰寫論文。因此,在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應著重提高論文選題的質量,培養學生高效撰寫論文的能力和對論文的透徹、深入理解,同時對于指導教師的嚴格把關給予獎勵。
2.2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3,4]結果表明:研究方法、論文選題、論文結論與論文成績呈極顯著正相關;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錯別字、學生撰寫效率、學生撰寫態度、答辯過程、答辯陳述、教師指導態度、教師指導效率與論文成績呈顯著相關關系;教師指導細節與論文成績相關但顯著性比前面因素低。相關分析和灰色關聯度的分析不一致,可能與影響因素相互之間的相關有關。
相關分析說明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從各影響因素與論文成績的相關性來看,應該更注重論文本身靜態的效應,即研究方法、論文選題和論文結論。從相關系數上看,研究方法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系數最大(r=0.957),其次依次為論文選題、論文結論、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錯別字等。論文成績與教師指導細節相關性沒有別的影響因素大,說明學生論文成績主要是由研究方法、論文選題、論文結論這些主要的靜態質量指標決定,即論文成績顯在的表現形式,而與教師指導細節等隱含的動態質量指標關系不是很顯著。各影響因素之間除個別之外,幾乎均相互相關,故既應高度重視論文本身的靜態質量,還要結合動態的過程質量,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畢業論文水平。
2.3 通徑分析[5,6]
由表1可看出論文成績直接通徑系數的大小排列,即各影響因素對論文成績直接貢獻的大小依次為:研究方法(0.184) > 論文選題(0.177) > 論文結論(0.170) > 答辯陳述(0.094) > 學生撰寫態度(0.089) > 學生撰寫效率(0.086) > 教師指導效率(0.080) > 參考文獻篇數(0.076)=答辯過程(0.076) > 參考文獻格式(0.071) > 論文字數(0.069) > 錯別字(0.057) > 教師指導態度(0.056) > 教師指導細節(0.033)。
3 結語
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論文成績和14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常規論文質量評價的三要素: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程度均達到了極顯著正相關,除均直接影響論文成績外,三者之間相互間接影響效應也較大。論文格式方面的論文字數、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篇數和錯別字,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程度均大,但主要通過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間接影響論文成績。
影響論文動態質量的學生撰寫效率、學生撰寫態度、答辯過程、答辯陳述、教師指導態度和教師指導效率均主要通過自身直接,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間接影響論文成績。教師指導細節與論文成績的相關程度不大,與學生撰寫態度容易產生對立,故在論文質量評價過程中,不考慮其影響。
為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應加強對學生論文選題、研究方法和論文結論的指導,并注重論文格式的規范和撰寫論文過程中學生和指導教師的表現。
參考文獻
[1] 彭再德,楊凱,王云. 區域環境承載力研究方法初探[J].高教探索,1996,16(1):6-10.
[2] 譚丹,黃賢金.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關聯分析及比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54-57.
[3] 邱莉萍,劉軍,權,等.土壤酶活性與土壤肥力的關系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3):277-280.
[4] 楊文峰,李星敏,白虎志.西北地區近539 年旱澇演變特征和趨勢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29(5):167-173.
篇4
我國立法在確定平行進口的合法性問題時,應從兩大理論分歧入手,結合商標的功能,以及商標法的立法宗旨這兩個方面,綜合加以考慮。原則上禁止平行進口,同時有限制地適用商標權國際(或區域)窮竭原則,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平行進口。
當代國際貿易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貿易攻防戰可謂此起彼伏。平行進口,作為一個與知識產權密切相關的國際貿易問題,既是國際貿易競爭中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知識產權法學界長期討論且頗有爭議的棘手問題之一,在我國立法中尚屬空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平行進口問題將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由此引發的法律爭議也會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所以,在我國知識產權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將變刻不容緩。
一、平行進口的概念
平行進口亦稱為灰色市場,我國學者對其定義有一定的差別。一些學者的定義是:一國未被授權的進口商未經商標權人許可,進口并出售帶有相同商標的商品。[1]還有學者定義為:在外國商標權人授權國內商標被許可人(以下簡稱商)使用其商標制造或經銷其特定商品的情況下,其他未經授權使用其商標的國內經銷商(下簡稱非商)通過外國商標權人或第三人合法進口外國商標權人或其授權廠商制造或銷售的同牌名商品并在國內銷售,從而形成商與非商在國內市場因商標正面競爭的現象,對此現象稱之為平行進口。[2]根據第二種定義,必須有被授權商的先行使用或進口的事實,才存在非商的平行進口問題。而根據第一種定義,則沒有這樣一個前提條件。筆者認為,根據國外諸多國家的立法及實踐,只要本國存在商標權人,第三人未經其許可將標有其商標的商品進口到國內就構成平行進口,不管事實上是否存在商標被許可人的先行使用或進口。筆者比較贊同第一種定義法,不過既無先行進口,何來平行進口?所以筆者認為使用灰色市場這個概念似乎更恰當些。
筆者認為,所謂平行進口,是指當某一商標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注冊獲得法律保護時,一國未被授權的進口商直接或間接從外國商標權人手中合法購得標有其商標的商品并未經本國商標權人許可輸入本國銷售的行為。在平行進口關系中,有三方基本當事人,即:外國商標權人、本國商標權人、未經授權的進口商(非商)。
平行進口的上述定義表明:(1)平行進口商進口的商品必須是國外商標權人生產或銷售的同牌名正宗商品。(2)平行進口以非商合法取得標的物以及進口的標的物合法為前提。若平行進口的商品系非法取得或為非法商品,則這種進口將因其明顯違反國家相應的法律而受到制裁。因此,這種非法進口同牌名商品是否構成商標侵權已無討論的意義了。
二、在平行進口問題上的兩大理論分歧
在國際貿易中,出于經濟和法律的考慮,有關平行進口的合理性、合法性問題,特別是合法性問題,即平行進口是否構成對進口國當事人商標權的侵犯,成為國際貿易領域及知識產權法學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著商標權地域性理論與商標權窮竭理論之爭。
反對平行進口者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商標權地域性理論。該理論認為,商標在哪國注冊,其所有人的獨占權利就應在哪國受到法律保護。因此,未經所有人或被許可使用人同意的平行進口是對進口國商標權人權利的侵犯。而且,商標權根據每一國家的商標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權利存在,其合法作用除了標示商品(或服務)的來源及其信譽外,在不同的國家事實上具有不同的意義。特別是當商標使用權發生域外轉讓時,商標權代表著被許可使用人開發出的獨立信譽。為了建立這種信譽,被許可人做出了額外的努力,付出了相當的費用。保護這種獨立的信譽,就是商標權地域原則之所以產生的基礎,平行進口無疑將使被許可人的這種獨立的權利利益受到損害。[3]
反對平行進口者還認為,從經濟上看:(1)消費者對灰色市場的存在幾乎一無所知,面對市場上價格懸殊而商標相同的商品,消費者會感到茫然。平行進口的商品通常只具備商家提供的服務和擔保,不具備廠家提供的服務和擔保,消費者通常并不知道或不可能注意到這些差別,特別是由于各國具體情況不同,即使同一商標的商品,在質量上也可能存在差異,因而,平行進口可能使消費者對同一商標但不同來源的商品產生判斷和選擇上的困難。如果平行進口商品存在質量缺陷,而又沒有明確標示出商品來源,消費者就會因無從識別而遭受其害。(2)由于平行進口的貨物在質量、售后服務以及擔保方面和廠商提供的服務和擔保不同,由此引起消費者的不滿將直接損及國內商標所有人或使用權人的良好信譽。
贊成平行進口者的理論依據則是商標權窮竭理論,該理論認為:只要商標權所有人或被許可使用人曾經同意將標有其商標的商品投入市場,那么該商標權所有人及被許可使用人就喪失了對它的控制,其權利已經用盡。任何人合法取得該批商品后再如何轉銷,商標權人無權干涉。因此,平行進口是合法的,不構成對商標權的侵犯。
篇5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證券分析》一書中對股票價格波動的本質進行了分析,說明了“股票內在價值”對于投資的重要性,隨后,這個領域的研究引起了眾多經濟金融學家的興趣,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廣泛應用的方法,但是,對于新興市場和普通投資者卻難以采用。這里,我們希望借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灰色系統理論,探索一套簡便易用的股票投資價值預測方法。本文探討了灰色預測方法及其在股票價格預測中應用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以期能為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1. 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股票市場的價格走勢是極為復雜且難以預測的。股票價格對市場信息如何進行反應,即使最高明最富經驗的分析師也難以穩操勝券,這是因為,我們缺乏信息對市場影響的傳導系統的結構和系統傳導模型,不能準確把握金融政策、利率政策、公司狀況、國際市場及投資者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變化及其對市場的影響方式和作用,只能似是而非地對價格 走勢進行把握,其結果可想而知。
于是,如何判斷或預測股票市場價格走勢引起了眾多經濟金融學家和市場分析人員的極大興趣,在許多經濟學家的共同努力下,股票定價方法向著量化方向發展,建立了大量令人振奮的定價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在1934年《證券分析》一書對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價格暴跌的 深刻反思,認為股票價格的波動是建立在股票“內在價值”基礎上的,股票價格會由于各種非理性原因偏離“內在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偏離會得到糾正而回到“內在價值 ” ,因此,股票價格的未來表現可通過與“內在價值”的比較而加以判斷。但“內在價值”取決于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因此,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及其現金流的準確把握將是非常關鍵的。此后,戈登在對“內在價值”進行深入的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定價的現金流量模型即“戈登模型”,然而,公司未來現金流是不確定的,為該模型的廣泛應用帶來麻煩,為此,關于股票定價的早期研究就集中在確定公司未來現金流。費雪(Fisher)教授認為未來資產收益的不確定性可用概率分布來描述,馬夏克(Marschak)、希克斯(Hicks)等學者經過一系列研究認為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可以看作是對投資于未來收益的概率分布矩的偏好,并可用均方差空間的無差異曲線來表示,同時,他們還發現“大數定律”在包含多種風險資產投資中會發揮某種作用。戈登模型在股票價值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為單只股票估價分析的基本方法,然而,該方法并沒有解決股票投資風險與未來現金流折現率的關系,直到亨利·馬科維茨(H·Markowitz)教授的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建立才對這一基本問題有 了明確的認識,從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該模型的致命缺陷。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投資者會將所有的投資集中在一只股票上,基于此,馬科維茨(H·M arkowitz)教授于1938年提出了投資組合的概念,建立了現代證券組合理論,以統計學上的 均值和方差等概念來衡量組合的收益和風險,給出了投資者如何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建 立自己的最優組合以最大化其投資收益,并將風險分解為系統和非系統風險,從而,指導投資者最優化其投資行為。此后,其學生威廉·夏普(M· Sharpe)、林特納(Lintner)等為 強化該理論的應用,將其注意力從馬科維茨的微觀研究轉向整個市場,將其復雜形態簡化為以市場指數為基礎的單因素關系,并發現在均衡市場條件下資本資產的收益與風險遵循線性關系,即著名的以均值--方差模型為前提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然而,由于CAPM 所要求的前提過于嚴格限制了其應用,許多經濟學家試圖研究在一定弱化條件下的定價理論,他們是邁耶斯(Mayers,1972)的存在大量非市場化資產的投資定價理論、羅斯(Ross)的套利定價理論(APT)以及布里登(Breeden)資產收益率與平均消費增長率的線性關系模型(CCAPM)等等為數眾多的數量化投資模型,為市場投資行為選擇提供了一定決策依據。
Roberts和Osbome在對股票市場價格的長期研究后,發現市場價格遵循“隨機漫步”或“隨機游動”的規律,由此,以Fama教授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有效市場理論,認為投資者對市場信息會作出合理的反應,將市場信息與股票價格相結合。進入1980年代,在探尋一般均衡定價模型進展不大的情況下,將定價理論的研究方向轉向注重市場信息的考察。經過實證檢驗,邦德特和塞勒(Bondt and Theler1985)發現股市存在投資者有時對某些消息反應過度 (overreact),而杰格蒂什(Jegadeesh1990)、萊曼(Lehmann1990)等則發現了股價短期滯后反應現象,由此,杰格蒂什和迪特曼(Titman1993)認為投資者對有關公司長遠發展的消息往往有過度的反應,而對只影響短期收益的消息則反應不足,關于這一點仍然存在著爭論,盡管如此,信息與股價之間應存在著某種關系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認同,并且,弗倫奇和羅爾(Roll)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股價波動幅度與可獲得信息量之間存在著良好的正相關關系。
然而,這些定價理論在現代經濟金融學家的推動下得到巨大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這種挑戰表明了“對(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價格變動缺乏有效的解釋手段反映了我們科學體系的不成熟”,面對這一現實,金融學家們開始嘗試利用非線性方法與混沌思想來理解股票市場行為,甚至采用具有黑盒子性質的定價核概念、半自回歸方法和半非參數估計以及近年興起的系統仿真等新方法,試圖解釋信息對投資行為的影響,這些研究方法將成為股票定價理論的新興的令人激動的發展領域。
但是,這些模型的應用都需要較為高深的專業知識和龐大的數據系統,而且,所需數據要求有較長的時間跨度,以滿足“大數定理”的要求,這些對于新興市場和廣大的普通投資者來講,難為其用,而且,市場價格的變化往往與股票“內在價值”并不一致,因此,尋找一種既簡便又能適應市場基本狀況的定價方法就自然成為了我們的追求。這里,我們希望借用20 世紀80年代興起的灰色系統理論,探索一套簡便易用的股票投資價值預測模型,以期能為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2.股票投資價值灰色系統模型
灰色系統理論(Grey System Theory)的創立源于20世紀80年代。鄧聚龍教授在1981年上海中-美控制系統學術會議上所作的“含未知數系統的控制問題”的學術報告中首次使用了“ 灰色系統”一詞。1982年,鄧聚龍發表了“參數不完全系統的最小信息正定”、“灰色系統的 控制問題”等系列論文,奠定了灰色系統理論的基礎。他的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系統與控制通信》雜志主編布羅克特(Brockett)給予灰色系統理論高度評價,因而,眾多的中青年學者加入到灰色系統理論的研究行列,積極探索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事實上,灰色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科學家艾什比(W·R·Ashby)所提出的“黑箱”(Black Box)概念發展演進而來,是自動控制和運籌學相結合的產物。艾什比利用黑箱來描述那些內部結構、特性、參數全部未知而只能從對象外部和對象運動的困果關系及輸出輸入關系來研究的一類事物。鄧聚龍系統理論則主張從事物內部,從系統內部結構及參數去研究系統,以消除“黑箱”理論從外部研究事物而使已知信息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因而,被認為是比“黑箱”理論更為準確的系統研究方法。所謂灰色系統是指部分信息已知而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統,灰色系統理論所要考察和研究的是對信息不完備的系統,通過已知信息來研究和預測未知領域從而達到了解整個系統的目的。灰色系統理論與概率論、模糊數學一起并稱為 研究不確定性系統的三種常用方法,具有能夠利用“少數據” 建模尋求現實規律的良好特 性,克服了數據不足或系統周期短的矛盾。
目前,灰色系統理論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不僅成功地應用于工程控制、經濟管理、社會系統、生態系統等領域,而且在復雜多變的農業系統,如在水利、氣象、生物防治、農機決策、農業規劃、農業經濟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灰色系統理論在管理學、決策學、戰略學、預測學、未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展示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那么,灰色系統是否能夠在股票市場價格走勢方面發揮作用呢?以及怎樣發揮作用?這是本 文要探索的問題。
篇6
灰色系統理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灰色系統”一詞是被在1981年鄧聚龍教授的上海學術報告中首次使用。隨后他又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灰色系統的論文,為灰色系統的理論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引起更多學者對它的興趣,參與到它的研究中。可實際,灰色系統是由英國科學家的“黑箱”概念的基礎上演進而來的,它融合了自動控制和運籌學。灰色系統是一種包含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系統,主要用于信息不完全的系統,利用已知的信息來探索和預測未知信息,從而知曉整個系統。灰色系統理論和模糊數學、概率論方法一樣都是來探索不確定性系統,具備使用“少數據”尋找現實規律的良好能力,解決了數據不充分或是系統周期太短的問題。如今灰色系統理論被應用于各個領域,譬如經濟管理、生態系統、工程控制等領域。同時在股票投資領域也得到了應用,下面探討下灰色系統如何在股票價格走勢上得到利用。
研究股票的“內在價值”是我們認識股票價格的重要方法,可是它的研究需要專門的知識支持,而且受人們是否合理與準備的判斷未來現金流所影響。股票的價格又是很多信息綜合反應的結果,不同的股票,有不同的價格反應信息機制靈敏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想要找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這種差異產生的軌跡和強度是什么,我們都無法把握,更別說把握股票的“內在價值”。股票的價格反應了所有與之相關的信息傳導機制和靈敏度。可是雖然我們不知道它的傳導方式和靈敏強度,但是我們能采用相應的方法通過價格的歷史變化信息來判斷價格未來趨勢,從而獲得股票價格的反應機制信息。于是為了測試和反應它的傳導機制和靈敏度,我們建立了灰色系統理論。灰色系統理論利用搜集和整理系統原始數據,來尋找其發展規律。灰色系統表明,所有灰色序列都能展現本有的規律,在使用一種生成弱化其隨機性后,也就是說,利用灰色數據序列來架構系統的反應模型,然后就能利用這個模型來預測系統可能發生的變化。
灰色系統模型利用微分方程來反應系統的客觀規律。有了灰色系統理論,想要掌握市場價格走勢和方向,我們并不需了解是什么信息影響了或是如何影響了股票價格,例如公司的基本面變化、宏觀的經濟因素變動、市場參與人數增減與否等等會對價格產生影響的綜合因素,我們只要加入能改變原有的價格趨勢的新信息,這些信息是用來驅動市場價格變化的,可這些新信息的影響也不是立馬能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一個不斷消化的過程,這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記憶功能,它是股票市場價格變化的驅動力,但是有也有一定“慣性”,灰色系統在股票投資上的利用,正是要解決如何利用這種驅動力來預測未來價格的走勢。
二、灰色系統模型在股票投資價值上的應用
(一)時間轉折預測我們用某一股票的日收盤為例,把某個時間的某個點當起點,當局部低點和高點間波動200點以上時,就認為是一次市場指數轉折,把從低點到高點的變化當做一個階段,因此,我們選用局部最低點與最高點,在選用毗鄰的指數相差在200以上的點,算出它們距離起點的月份,用來進行量化分析指數的走勢。通過灰色微方方程可列出指數轉折點的時間方程,而且通過方程式對指數未來轉折情況進行預測。
(二)新陳代謝模型、事后檢驗事后檢測通過模型來比較預測值和市場實際值而得到的。而從實際應用中發現,只通過每一個數據系列來進行長期的預測走勢和時間點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新信息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而歷史信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價格在信息的記憶和預見能力又有限,于是,隨著市場的發展,信息對系統的影響會不斷地減弱,所得到的誤差也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需要采用新陳代謝GM模型,通過不斷用新數據替換老數據來最有效的展現新信息對于市場價格走勢的影響。
三、結束語
篇7
【關鍵詞】伙伴選擇;灰色理論;關聯度分析
1 引言
隨著經濟與科技以及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市場對企業的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企業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然而,在環境和條件的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復雜、高投入的技術創新活動給企業帶來了巨大風險,國內有學者認為,合作創新能規避風險,能夠減少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 。
合作技術創新是指技術供給方與技術需求方作為獨立的經濟行為主體,以技術合同為基礎,依照各自的優勢分擔技術創新不同階段所需要投入的資源,組織技術創新活動,按照合同事先確定的方式分攤創新風險,分配創新收益的合作過程。合作技術創新滿足了全球化對企業技術競爭力提出的高要求;分散了環境的多變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技術創新風險;使企業完成復雜、高投入的技術創新活動成為可能。因此,合作技術創新正成為技術創新,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創新的主流模式。但合作技術創新同樣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自身的劣勢,為了更有效的發揮其優勢,就要在選擇合作伙伴時盡量減少合作的風險,選擇最合適的合作伙伴。John Hagel和John Seely Brown 從企業合作創新的角度提出,企業間的合作創新不僅會改變公司在企業內部的運作,提高企業的效率,可以改造企業間跨組織合作和創新的方式 。
Jose Maria,Viedma Marti從企業合作重要性的角度,認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想要保持持續競爭優勢,已經不能單單依靠自身的人力資本,必須在構建網絡組織時加強與其他企業的合作 。所以,企業的合作技術創新成為多數企業尤其是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企業的必由之路。因此,怎樣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成為企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選擇的評價標準和方法目前有很多,本文運用一種基于灰色關聯度多指標綜合評價的定量的方法解決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選擇的問題。
2灰色系統理論
2.1灰色系統理論簡介
1982年,中國學者鄧聚龍發表了《灰色系統的控制問題》和《灰色控制系統》兩篇論文,這兩篇開創性論文的公開發表,標志著灰色系統理論這一新興橫斷學科開始問世 。
中國學者鄧聚龍教授創立的灰色系統理論,是一種研究少數據、貧信息不確定性問題的新方法。灰色系統理論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行為、演化規律的正確描述和有效監控。灰色系統模型對實驗觀測數據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限制,因此應用領域十分寬廣。
2.2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基于灰色系統的灰色過程,主要根據空間理論的數學基礎,按照規范性、偶對稱性、整體性和接近性四條原則,確定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稱為關聯度。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因素間的關聯程度。它描述了一個序列中因素間相對變化的情況,即變化大小、方向、速度等的相對性,若兩者相對一致,
則兩者關聯度大,反之則小。應用鄧氏關聯度模型進行定級指標權重值的確定,其模型為:
3 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
選擇合作伙伴,首先要求其具有與相適應的合作動機并符合企業對于合作安全因素最低的要求。篩選出候選企業后,就要建立合作技術創新伙伴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候選企業進行綜合評價,為了保證最終選擇出的合作企業為最適合與之合作企業中綜合能力最強的企業,指標體系應能夠衡量以下因素 :
1)相容性:
合作技術創新要想獲得成功,合作企業應該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實現整體有效性,合作企業之間必須具有合作相容性以實現有效溝通。企業之間合作的相容性包括:文化上的相容性、戰略觀念的相容性以及管理體制的相容性。
2)一致性:
包括行業地位、信息化、標準化及制造自動化程度的一致性。企業如果在本行業內選擇合作伙伴,應該選擇與自己在行業中所處地位差距不是很大的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合作伙伴,以妨在合作技術創新進行中,實力較強的合作伙伴在實現了合作目的、能夠單獨完成余下的技術創新項目后,單方違約,為發起企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信息化標準化及制造自動化程度與發起企業一致的要求,是考慮到在技術創新過程以及生產制造過程,如果信息化及標準化及制造自動化程度不一致,兩企業技術創新可能立足于不同的技術標準,信息交流也可能出現問題。
3)綜合能力:
企業選擇合作伙伴的動機包括成本共享、技術共享及市場開拓,無論出于哪種動機,合作伙伴都需要有較高的綜合能力,這就包括技術創新能力、財務風險承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等。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包含關系型指標及能力型指標的合作技術創新伙伴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具體使用的評價指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本文將關系型的兩個指標合為一個,即相容一致性,再加上能力型指標的五個指標共六個指標對候選企業進行綜合評價。
4 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選擇的過程與計算實例
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選擇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通過專家打分的方式對候選企業的各個指標進行打分,定義方案集合和因素指標集合,從而找出理想方案,并得到方案集合對指標集合的決策矩陣,進行無量綱化和初值化處理后,便可得到初始化矩陣,從而得到灰色關系數矩陣。之后便可得到指標權重,最后根據指標權重和專家的分值計算企業的綜合評價值,綜合評價值最大的企業也就是最優的選擇企業。
5 結論
本文分析并闡述了合作創新的時代必然性,提出選擇技術創新合作伙伴時應考慮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之后應用灰色理論的方法解決技術創新合作伙伴的選擇問題。本文給出待選企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后,運用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的方法進行決策,利用實際指標因素值的相互關聯性解決問題。本文部分彌補了合作伙伴選擇研究的不足,為企業進行合作技術創新伙伴的選擇提供了一個較科學的方法。該法建模思路清晰,簡單,便于實際操作運用,與其他方法相比較更客觀,更明確。
【參考文獻】
[1]劉學等.合作創新的風險分攤與利益分配[J].科研管理,1998(5):31-35
[2]John Hagel& John Seely Brown,The Joy Of Flex,A loosely coupled approach to business processes and IT makes it much mofe possible for companies to innovate,both within and across enterprises[J].CIO.Framingham:Sep 1,2005.V01.18,Iss.22:1
[3] Jose Maria Viedma Marti,Social capital benchmarking system:Profiting from social capital when building network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J].2004;5,3;ABI/INFORM Global Pg.426
[4]劉思峰.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李琪.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8):96-100.
[6]郭軍靈.技術聯盟中合作伙伴的選擇研究[J].科研管理,2003(6):109一l13.
[7]李譚. 信息不完全情況下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選擇研究[J].科技和產,2008(8):42.
作者簡介:
篇8
論文關鍵詞:城市化,生產業,技術創新,灰色關聯分析
一、引言
城市化,也稱城鎮化、都市化,是指經濟要素從農村不斷向城市集聚的過程。關于城市化與技術創新關聯性分析,最早由國外學者普雷德于1966年得出美國在1860年前后發現35個重要城市的人均專利數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1倍。我國近年學界也十分注重兩者的相互作用,如程開明等(2008,2009)先后基于VAR模型和創新中介效應動態分析了中國城市化與技術創新的關聯性,王永鋒等(2007)運用了相關分析、層次分析等對中原城市群9個省轄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做了綜合評價,以上研究都總結出城市化對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的研究多數基于宏觀分析,欠缺對地方區域和行業特征的分析;其次,生產行業對制造業起到了基礎性支持,但至今還沒有對生產行業的技術創新與城市化間關系研究、城市化是否也顯著促使了生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生產業中的各分行業與城市化的密切程度;第三,由于我國生產行業起步較晚,且與城市化關系數據較少,因此現有數據灰度較大,采用數理統計方法難以奏效。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來研究廣州生產業與技術進步的關系。
二、指標、數據和實證分析
(一)指標和數據來源
關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標選擇,本文按照全面性、主導性、層次性、可操行以及數據獲取的可行性原則,并借鑒已有的測度指標體系研究,從廣州信息統計網站中選取了2005~2007年的全市總人口(X1)、非農業人口比重(X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X3)、人均GDP(X4)、第二產業比重(X5)、第三產業比重(X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X7)、在校學生數(X8)、專業技術人員(X9)、萬人擁有醫生數(X10)全市擁有公交車數(X11)和燃氣普及率(X12)。為克服指標權重的人為主觀性以及指標間的信息重疊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并用因子得分計算各年的城市化水平。運用SPSS13.0,分析結果如表1、表2.
表1特征值與貢獻率
公因子
特征值
貢獻率
累計貢獻率
1
9.735
81.123%
81.123%
2
2.265
篇9
論文關鍵詞:失效模式影響分析,綜合評價,離散型加工生產線
0引 言
針對企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資源多樣性和相關性,導致生產系統難以評價或評價結果不夠準確;國內外學者提出各種評價方法和控制手段。如Teng[3]提出基于FMEA的生產過程的控制,運用FMEA理論對生產制造過程中所涉及的零部件出現失效模式進行評價;Allen[4]提出生產設計階段利用FMEA和模糊數學方法進行管控, 將FMEA和模糊集理論應用到產品設計階段;門峰[8]提出模糊集理論與灰色關聯理論的FMEA方法,將FMEA和模糊集理論與灰色關聯理論運用到具體的鑄件產品中。郭銅修等[9]提出企業生產系統模糊評價方法,將模糊集理論運用到航空工業企業生產系統中的評價。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發現FMEA方法存在不足之處:(1)多因素評價時所得風險順序數不可靠,得到數值相近甚至相等。(2)系統評價過程中沒有考慮各因素在整體上影響程度,只是按著FMEA方法評價其各個因素;為了避免以上缺點而提出了基于FMEA離散型加工生產線的綜合評價。
1 FMEA離散型加工生產線的綜合評價研
1.1離散型加工生產線研究
從系統工程角度出發工商管理論文,離散型加工生產線的生產過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輸入—轉換—輸出”系統,系統輸入就是一切需求資源或生產要素,經過有機的轉換過程,輸出特定產品或服務,這個轉換過程就是企業生產系統龍源期刊。一般將離散型生產線的構成要素劃分為[9]:
(1) 人力:人員技能、人力資源利用、人員情緒等。
(2) 物力:物料、半成品、產品、周轉箱、設備、儀器、文件資料、工具、工裝等。
(3) 環境:生產線現場的通道、地面及其標識,各類管線、門窗、墻面、通風、照明等。
(4) 信息:在制品數量、產品合格率或廢品率、生產計劃數量、生產成本、時間等。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各種構成要素中包括不同種因素,不同要素在不同企業生產線中影響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在企業生產線中影響程度也不同,所以對具體企業生產線進行評價時要考慮到這種特殊性。可以將生產線劃分為一級要素指標和二級因素指標,即考慮其層次性,生產線指標體系如圖1-1。這些因素控制存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而這種不確定因素在以前的評價系統中難以給予準確的數值。故障模式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Analysis ,FMEA)和模糊數學理論在這方面有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優勢。FMEA實施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專家經驗和知識得到各因素失效模式的發生率(Occurrence-O)、嚴重度(Severity-S)、難檢度(Detectability-D),通過計算風險順序數(Risk PriorityNumber-RPN,RPN=)得出風險程度。其計算方法就是O、S、D三者乘積而得出其風險順序數,這樣導致不同失效模式得出相近甚至相同的RPN工商管理論文,但實際上這些相近甚至相同RPN的重要程度不同[10]。
圖1-1 生產線指標體系
通過以上分析,生產系統評價既要考慮它的要素和因素重要性,又要考慮各因素具體的情況,于是提出了基于FMEA離散型加工生產線的綜合評價方法。首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利用專家知識和經驗填寫各層次指標的重要性表格,應用二元對比倒數法計算出相應權重。其次從局部的角度出發,應用FMEA理論對具體因素存在失效模式進行評價龍源期刊。最后為了考慮所有因素對生產系統的影響和避免專家的主觀因素,應采用模糊集和FMEA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即綜合評價方法,其過程如圖1-2。
圖1-2 綜合評價過程
1.2 FMEA模型簡介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是FMA(故障模式分析)和FEA(故障影響分析)的組合,是過程管理中的一項預防性分析工作,是一種用來評價系統的設計和生產過程或服務等所有可能發生的故障(問題、錯誤、風險和利害)的特殊關系[1]。其使用范圍包括產品設計、生產過程、服務過程、機器設備等。
有效FME具有以下特色:可以降低制造過程中出現失效的風險;能識別與產品相關的制造失效模式;可分析所有顧客要求的產品特殊性;能評估失效對顧客造成的影響;能識別制造過程中潛在的失效原因,并據以降低失效發生率;能列出潛在失效模式的排序,并據以建立考慮采取矯正措施的優先級;能將制造或裝配過程的結果文件化。FMEA的實施過程如圖1-3。
圖1-3 FMEA實施過程
FMEA使用過程中要進行相關數據的實際調研和收集,識別產品或系統潛在失效模式中潛在失效后果、潛在原因、確認現行的檢測方法和控制手段工商管理論文,評價嚴重度、發生率、難檢度;直到所有失效模式評價完成,計算風險順序數,判斷風險順序數是否在可接受的水平。若風險順序數在不可接受水平內需要采取措施,通過持續改進直到達到可接受水平內才為止。
1.3綜合評價模型簡介
綜合評價模型如下:
B=A°R= A° (1-1)
模型中:A=一級指標權重, Ai,二級指標權重,為判定矩陣,上標°表示合成算子。
(1)權重的確立[6]
通過表1-1,利用二元對比倒數法得出各子系統相對權重。
表1-1因素比較表
定義
定義
1
Ai與Aj同等重要
2
Ai比Aj略微重要
3
Ai比Aj較為重要
4
Ai比Aj重要
5
Ai比Aj重要得多
6
Ai比Aj非常重要
7
Ai比Aj絕對重要
篇10
關鍵詞:現代化水平;基礎設施;指標體系;灰色關聯;評價模型
Abstract: highway modernization level is an important road service level to reflect, and highway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ighway prerequisite. This paper tianjin highway traffic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eparately from the network scale, the road network distribution, network, network operation status, level transport hub of highway and moderniza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to buil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grey correlation evaluation model of tianjin highway moder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Keywords: modernization level; Infrastructure; The index system; Grey relation; Evaluation model
中圖分類號: U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引言
天津市公路交通系統經過多年的快速建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公路交通的發展目標正從以適應交通需求、改善交通質量為目的向以促進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為目的轉變。目前,天津市公路現代化成為公路交通發展的方向。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是公路現代化的基礎保障。對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進行評價,一方面可以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狀做出合理評價,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公路交通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建設。目前,在公路評價研究中,大多針對公路環境、安全、運行效率、養護管理等方面進行評價指標的建立和評價,而對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的研究較少。因此,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2.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2.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指標的初選過程和完善過程。首先通過資料收集,建立備選指標集,采用層次分析法將目標按邏輯分類向下展開為若干目標,再把各目標分別向下展開成子目標;然后進行指標體系的完善,通過定量分析,按指標重要度進行篩選,再結合定性分析優化區域公路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定性分析主要測驗每個指標的可行性和正確性,并結合各個指標與原則的相關程度及重要度,從全局考慮所選指標是否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無冗余現象,從而剔除對評價結果無關緊要及所反映的信息重疊的指標,保留重要指標。經過上述指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最終建立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表1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3.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的灰色關聯評價
3.1灰色關聯評價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是灰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分析灰色系統中各因素間關聯程度的一種量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灰色過程發展態勢的關聯程度。它彌補了采用數理統計方法作系統分析所導致的缺點,它對數據量的多少與有無典型分配型態皆無嚴格要求,而且計算量小。灰色關聯具體步驟如下:
(1)標準化(無量綱化)
由于系統中各因素列中的數據可能因計算單位的不同而不便于比較,或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時,一般都要進行標準化(無量綱化)數據處理。因為構建后的原始變量數據列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為了保證后續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在這里按下式運用規范法對該判斷矩陣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對于越大越優的指標:
(5)
對于越小越優的指標:
(6)
(2) 確定參考數據列,構建評價矩陣
參考序列是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構造的一個相對理想的最優樣本,是綜合評價的標準,對于趨上優指標選最大的作為最優值標,對于趨下優指標選最小的作為最優值標,若取均值好,則選取各指標的平均值。
(3)關聯系數 計算
計算比較數列Xi上各點k與參考數列X0 參照點的關聯系數,最后求各系數的平均值即是Xi 與X0 的關聯度。
(7)
(8)
(4)各序列間關聯程度的比較
比較各關聯度大小,值愈大,關聯度越高,那么我們所進行比較的網絡或者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及相關關系越明顯。
3.2評價結果
參考相關評價分級標準及各種綜合評價值的分級結果,制定天津市公路現代化評價的判別依據,根據灰色關聯評價法,評價值 取值范圍為0< ≤1,確定評語集為{起步階段,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
表3評價值等級劃分表
結合2010年天津市實際數據,應用多層次灰色關聯評價方法,得出特征年天津基礎設施公路現代化水平評價值,灰色關聯度為0.7365,天津市基礎設施公路現代化處于起步階段。
天津公路運營管理及養護現代化水平準則層指標關聯度,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公路與綜合交通協調性、路網等級結構現狀的關聯度較低。干線公路網絡布局不完善,公路網等級水平偏低,主要城市間的快速通道尚未完全形成,交通發展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公路網擁擠度發展程度不高。
圖1 基礎設施現代化準則層指標關聯度
4. 結論
目前,天津市公路已進入現代化起步階段,而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是實現公路整體現代化的最根本基礎。因此,研究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十一五”以來,天津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推動了公路現代化的發展,本文從路網規模、路網布局、路網等級、路網運行狀態、運輸樞紐現代化、公路與綜合交通體系的協調性等方面對公路交通進行了評價,分析了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中的薄弱環節,對公路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具有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范翔.基于灰色關聯度的多極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在道路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公路, 2005(9).
[2] 王建軍,劉乙橙,吳宜淞.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系統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研究[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7,7(4)
[3] 李維維.江蘇省交通基礎設施運營效率及效能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 胡啟洲,楊艷妮,蔚欣欣.城市公交線網評價的灰色關聯模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9,33(6).
[5] 周凱.區域高速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能力綜合評價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