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藥理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16:4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藥理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不僅要教授課本中的內容,還要注重新知識、新信息的收集和講解。特別是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迅速、準確獲取臨床藥理學教學資源,并在教學實踐中將臨床藥理學的最新進展、研究方向及時地傳授給學生[1]。在教授調血脂藥物HMG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簡稱他汀類)時,禁忌癥是“對本類藥物過敏者、活動性肝病者或血轉氨酶持續顯著增高者、妊娠和哺乳期婦女禁用”,其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中即沒有他汀類藥物可引起患者血糖異常,表現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新發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惡化等的描述,也沒有他汀類藥物與HIV蛋白酶抑制劑同時服用,可能會使他汀類藥物的血藥濃度增高,增加包括橫紋肌溶解在內的嚴重不良反應風險等項的提示。2012年11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告,提醒醫務人員和患者警惕他汀類藥品血糖異常不良反應及與HIV蛋白酶抑制劑的相互作用[2]。在授課時,應把這些前沿的知識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他汀類藥物。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醫療事業是一門不斷發展的自然科學,需要不斷的觀察、探索、總結、提高。
2臨床藥理學的教學要與時展、形勢變化、政策法規“相關聯”
在教學的同時,教學者要注重臨床藥理學教學與時展和形勢變化相關聯,要把對相關政策法規的理解與貫徹融入到教學當中去。在教授抗感染藥物這一章時,會提到:“60多年前人類發現了抗生素,此后的十年間耐多藥細菌引起的問題就開始顯現。隨著越來越多的抗菌藥物的上市,我國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抗菌藥物的濫用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多的細菌開始產生耐藥性,最終我們將‘無藥品可用’。”為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優化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結構,提高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水平,規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有效遏制細菌耐藥,從2011年起,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在全國范圍開展了為期3年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活動期間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使我國抗菌藥物濫用現象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Ⅰ類切口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例大大下降。在講授抗菌藥物的同時,我們將這些法規、政策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執業的同時樹立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法規的意識。
3臨床藥理學的教學要明確教學者與學生的定位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學者是引導者,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而不應一味地進行知識的“填充”。教學者需要有過硬的知識水平和靈活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聚合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及自學能力。變“學”為“教”,變“教”為“引”,這是臨床藥理學成功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思路。我們在教授藥物相互作用一章時,在對“當多種藥物聯合應用時……可使藥效加強或副作用減弱,也可使藥效減弱或出現不應有的毒副作用,甚至出現一些特殊的不良反應,危害用藥者”進行闡述時,會列舉一些藥物相互作用的實例,特別要用近年來發生的藥物相互作用的實例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頭孢曲松鈉與含鈣溶液配伍使用發生不良事件并導致死亡的病例,左氧氟沙星注射劑與茶堿同時使用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病例等,引導學生思考一些在藥物相互作用中有爭議的問題,即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夠增加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者需根據臨床藥理學的教學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增強師生互動,增加學生人際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同時,給學生預留充分思考的時間。
4臨床藥理學的教學要滲透藥物經濟學的概念與觀點
篇2
1.1抗菌藥使用情況分析
統計抗菌藥使用人數、抗菌藥使用率、治療性抗菌藥使用比例、微生物送檢率、抗菌藥使用金額和抗菌藥使用金額比例。可設置任意時間段范圍,統計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和門急診患者,也可具體統計到各臨床科室和每名醫師的上述指標。
1.2藥品使用強度計算
統計同期收治患者人數、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數、藥品使用頻次、藥品使用金額、藥品累計用藥頻度(DDDs)、藥品使用強度。
1.3處方點評
系統按照《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衛生部2010年2月頒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38號文),對處方包括抗菌藥處方進行點評,點評結果分為合理處方和不合理處方,不合理處方包括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和超常處方,顯示所有處方的藥品名稱、劑量、使用頻次、給藥途徑和療程,描述不合理處方的問題。
1.4圍手術期抗菌藥使用點評
系統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38號文,對圍手術期抗菌藥使用進行點評,評價指標包括圍手術期使用的抗菌藥種類、抗菌藥給藥時機、抗菌藥療程和抗菌藥使用比例。
2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實施后對抗菌藥管理的影響
2.1實施前后對抗菌藥使用情況的比較
按照原衛生部的要求,2011年5月我院組建了包括醫療機構負責人、主管院長、醫務部門負責人、感染疾病專業醫師、感染疾病專業臨床藥師、臨床微生物專家、信息系統專家和感染控制專家的抗菌藥管理小組,對我院抗菌藥的使用加強了監管。在監管過程中,需要定期測定全院和各臨床科室抗菌藥使用的各項指標,和原衛生部規定的目標值進行對比,找出不足以及原因。最初由藥師手工查閱處方和病歷的方式統計各種抗菌藥指標,2012年2月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根據系統統計各項指標監控抗菌藥的使用,并對科室和醫師進行考核和獎懲,各抗菌藥指標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011年門診患者抗菌藥使用率為32%,2012年降至25%;住院患者抗菌抗菌藥使用率由70%降到59%,見表1。
2.2節省抗菌藥管理人力
在我院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統計抗菌藥管理的指標需要臨床藥師手工翻閱處方和病歷,對抗菌藥的使用進行計數和評價,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我院46個臨床科室,每月進行抗菌藥指標統計,需要抽取約460份出院病歷和1000張門診處方,對抗菌藥的使用進行查閱、記錄、計算、統計并制作表格文檔,至少需要耗費1名藥師10個工作日。而使用該系統統計,僅需30min即可統計全院所有科室住院患者的抗菌藥使用指標,并自動生成Excel報表。
2.3輔助抗菌藥處方點評
抗菌藥處方、醫囑實施專項點評要求每個月組織對25%的具有抗菌藥處方權醫師所開具的處方、醫囑進行點評,每名醫師不少于50份處方。我院具有抗菌藥處方權的醫師612人,每月需要抽取153名醫師所開具處方點評,每位醫師50份處方,共需點評處方7650份,初步完成該項點評工作需要2名臨床藥師10個工作日,以現有的臨床藥師配備人數,點評處方數量很難達到要求,通常是抽取處方500份進行點評。而使用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系統可對抽取的處方進行初步的預判和點評,藥師再審核系統點評的結果,予以必要的修改,這樣得到的點評結果更全面準確,也節省人力時間,在系統的幫助下,2名臨床藥師2個工作日即可完成規定數量的抗菌藥處方點評工作,達到抗菌藥專項整治工作的相關要求。
2.4抗菌藥管理數據全面客觀
我院為大型綜合醫院,開放病床2200張,每月門診患者約40000例,每月出院患者約5000~6000例,患者基數龐大。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臨床藥師通過手工抽樣的方式統計抗菌藥數據,因人力有限,手工只能抽取1%門診處方和10%住院病歷,統計抗菌藥使用數據并進行評價,數據樣本的代表性和隨機性均較差,部分科室出現對抗菌藥數據有爭議的情形。而使用該系統,既可統計全部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藥使用指標,數據覆蓋范圍100%,也可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處方或醫囑進行處方點評,抽樣方法科學靈活。數據樣本兼備代表性和隨機性。
2.5抗菌藥管理動態監控
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因人力有限,我院臨床藥師只能做到每月抽樣統計各臨床科室的抗菌藥管理指標,抗菌藥管理的指標以月為周期,以科室為單位統計。而使用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可以統計任意時段抗菌藥指標,根據管理需要,可以細化到每周、每天。不僅可統計出院患者抗菌藥使用情況,還可查看在院患者抗菌藥使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提高了管理的時效性。
2.6提高了抗菌藥管理的針對性
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抗菌藥指標主要以科室為單位統計,比如抗菌藥使用率、抗菌藥使用強度、微生物送檢率等。考核和獎懲措施也主要以科室為單位進行,針對性不強,從而影響了抗菌藥管理的有效性。引進該系統后,所有的抗菌藥指標不僅可以以科室為單位統計,還能以醫師個人為單位統計,進而采取的考核和獎懲措施也針對醫師個人實施,提高了抗菌藥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7促進了抗菌藥管理的依從性
抗菌藥管理將抗菌藥使用指標和科室、醫師的考核獎懲掛鉤,各科室和醫師對公布的抗菌藥數據十分關注和敏感,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臨床藥師通過手工抽樣的方式統計抗菌藥數據,數據樣本的代表性和隨機性均較差,導致部分科室和醫師對數據的準確性有疑問和異議,進而引起對相應考核獎懲措施的爭議,妨礙了抗菌藥管理措施的順利實施。而使用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統計抗菌藥指標,由于納入全部的病例數,得出的結果沒有爭議,相應考核獎懲措施順利實施,促進了科室和醫師重視抗菌藥管理工作。
3結語
篇3
1高影響因子的藥學類期刊概況
2009年JCR藥理學和藥學類共收錄了237種期刊。5年影響因子在5.0以上的期刊有15種[2](表1),其中11種屬綜述類期刊,只有4種期刊以研究論文為主;這些期刊的出版國分別為美國(8種)、英國(5種)和荷蘭(2種);創刊最早的期刊是PharmacologicalReviews(1949年),20世紀90年代后創刊的期刊有6種,最新的期刊是MolecularPharmaceutics(2004年)。從發表周期來看,有半月刊(2種)、月刊(6種)、雙月刊(4種)、季刊(2種)和年刊(1種)不等;從學科專業來看,8種期刊主要涉及藥理學(包括臨床藥理學)、6種期刊涉及藥物發現和藥學,另一種期刊內容是藥物化學。15種期刊目前的出版機構分布如下:5種期刊分別屬于4種科技社團,即美國藥理學和實驗治療學學會(表中第2和9位期刊)、美國化學會(表中第15位期刊)、AmericanCollegeofNeuropsychopharmacology(表中第11位期刊)和國際控釋協會(表中第13位期刊);5種期刊屬Elsevier出版集團(表中第4、5、8、10和12位期刊);其他是Nature出版集團(表中第1位期刊)、AnnualReviews出版社(表中第3位期刊)、CellPress出版社(表中第6位期刊)、Willy出版商(表中第7位期刊)和Taylor&Francis出版商(表中第14位期刊)。以上分析說明,高影響因子的藥理學和藥學類期刊以綜述類期刊占多數,其影響因子與創刊年和出版周期的關系不大,它們均由知名的科技社團和學術出版商出版發行。這些特點與SCI收錄的高影響因子期刊相似[3]。
2高影響因子的藥理學和藥學類期刊稿件的來源
經查閱各刊投稿須知發現,高影響因子的藥理學和藥學類期刊對其刊載的論文研究領域和研究范圍的定位非常清晰,對稿件的學術質量也有嚴格的要求,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刊載的綜述性論文定位在藥學領域中最高質量、具有權威性并通俗易懂的文章。這些期刊的稿件多數來源于編輯主動約請相關專家或知名學者撰寫。
2.1綜述類期刊
綜合類期刊對稿件來源的要求可歸納為以下4種:(1)要求作者是相關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資深學者,這些作者都是約請的。這些期刊有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AnnualReviewsPharmacologyandToxicology[5],DrugResistanceUpdates[6]和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7]。(2)多數稿件來自約請的專家;對于自由來稿,要求作者預先與主編聯系,提交論文提綱,得到認可方可開始準備稿件,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8],Pharmacology&Therapeutics[9]和DrugDiscoveryToday[10]。(3)由執行編輯和主編策劃每期主題,相關的特約知名學者供稿,如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11],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12]。(4)要求作者預先提交稿件寫作提綱,需主編認可;少數自由來稿,如MedicinalResearchReviews[13],DrugMetabolismReviews[14]。正是對期刊稿源的高要求,使這些綜述類期刊中的綜述和述評能夠反映各學科的最新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起到引領學科發展的作用。因此,這些期刊在學界的影響力較大,被引用頻次也很高,對于研究人員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2.2以原創性研究論文為主的期刊
以原創性研究論文為主的4種期刊中,兩種涉及臨床藥理學研究,兩種涉及藥劑學研究。期刊中的原創性研究論文多來源于自由投稿,但需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少數綜述性論文源于特約專家的稿件或要求作者預先聯系編輯并提交論文提綱得到許可后再正式投稿。這些期刊近年來注重組織專刊或主題專欄;如ClinicalPharmacology&Therapeutics[15]自2008年每年在2月組織專刊,并在其學會網站上提前預告出版的主題欄目,吸引相關作者投稿;Neuropsychopharmacology[16]在2009年組織過4次主題專欄;JanuralofControlledRelease[17]每年組織會議專刊或專欄;MolecularPharmaceutics[18](2004年創刊,雙月刊)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組織3~5次主題專欄,是4種以原創性研究論文為主的期刊中組織專欄最多的一種。從這里看出,新創辦的學術期刊更注重主動組織相關學科研究熱點和生長點的主題專欄,吸引讀者閱讀,提高期刊的影響力。
3稿件的約稿和組稿方式
高影響因子的藥理學和藥學類期刊的稿件多經過編輯約稿和組稿而來的,特別是綜述類期刊。這些編輯本身就是本學科的知名學者教授,非常了解本學科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知曉相關權威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因此,利用自身的學術影響力容易約請到權威專家的稿件。同時,這些藥學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和聲譽,特約專家也愿意在這樣的期刊上發表文章。一般約稿的方式有:(1)編輯直接約請作者,如DrugResistanceUpdates,DrugDiscoveryToday。(2)先由副主編推薦作者,再由編輯約稿,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3)執行編輯或主編選題組織專刊并約稿,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由編輯邀請某專業權威專家作為主題欄目特約編輯,再由特約編輯約請該專業相關專家學者供稿,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5)通過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關鍵詞尋找主題,約請相關學者的稿件,如MolecularPharmaceutics。
4討論及思考
4.1高水平綜述性論文對藥學期刊的影響高影響因子的藥理學和藥學類期刊均出自于世界上醫學科技期刊出版大國[19],這些期刊中多數為綜述類期刊。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來自營利性的學術出版商還是非營利性的科技社團,綜述類期刊的載文量都不高(表1),說明這些期刊更注重稿件的學術質量,而非數量。高水平的綜述性論文一般被引用頻次較高,對學術期刊影響力的貢獻較大。因此,積極主動約請專家學者撰寫高水平的綜述性論文,有利于提高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4.2約稿和組稿對藥學期刊的影響
高影響因子的藥理學和藥學類期刊中綜述類期刊的稿件多通過約稿獲得,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將藥理學各專業細化成若干主題,就相關主題,編輯每年約請各領域權威專家綜述一次這些主題的最新研究進展[12];原創性研究論文為主的期刊更注重專題組稿,如美國化學會的期刊MolecularPharmaceutics通過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關鍵詞尋找重要主題,每年出版多期主題專欄[18],使得該刊在短短的時間內影響因子位于藥理學和藥學類期刊的前列。而國內藥學期刊中的稿件包括綜述和研究論文,一般以自由投稿為主,這與高影響因子的藥學期刊存在著明顯差異。近來各學術期刊編輯同仁的約稿和組稿意識不斷提高,如《藥學學報》自2009年開始嘗試組織專刊和專欄,至今已組織過3次專刊:2009年第3期“多靶標藥物研究”;2010年第2期“抗艾滋病藥物研究”;2011年第1期“轉化醫學-藥物研究與創新”。1次專欄為2010年第3期的“抗甲型H1N1流感藥物研究”。這些專刊專欄均受到讀者好評。由此可見,在國內大量藥學類稿件外流[20]的不利條件下,選擇重要課題和學者研究的熱點及興趣點作為主題組織專刊或專欄,請編委擔任特約編輯,主動吸納優質稿源還是能夠得到廣大學者的響應。
篇4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N059 中國機械工程
A079 中國基礎科學
R066 中國激光
R013 中國激光醫學雜志
G852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G241 中國急救醫學
G192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 G560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G907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G105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G787 中國健康教育
G784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N108 中國艦船研究
T075 中國膠粘劑
G233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G239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
G206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G323 中國康復
G400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G106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G107 中國抗生素雜志
A098 中國科技論壇
A583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S133 中國科技資源導刊
A108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A106 中國科學化學
A081 中國科學基金
A00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
A109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A107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A105 中國科學數學
A103 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
Z317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
A10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Y003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
G441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K030 中國礦業
K015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G247 中國老年學雜志
U001 中國糧油學報
G447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G108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G536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G794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G221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G870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G109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G544 中國臨床藥學雜志
G814 中國臨床醫生
G974 中國臨床醫學
G304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G110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H212 中國麻業科學
G613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G598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K037 中國煤炭地質
G582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G297 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
K036 中國錳業
H211 中國棉花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111 中國免疫學雜志
Y028 中國民航大學學報
K550 中國鉬業
G303 中國男科學雜志
H273 中國南方果樹
G422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G277 中國內鏡雜志
R524 中國能源
U609 中國釀造
W005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H958 中國農學通報
H027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H567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H030 中國農業科學
H210 中國農業氣象
H221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G311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G226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G269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G776 中國全科醫學
H081 中國熱帶農業
G629 中國熱帶醫學
Z546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G112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U052 中國乳品工業
E124 中國沙漠
G366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G114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G242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G268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H555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H044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F255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F002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G115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G258 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
G715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
L001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F047 中國實驗動物學報
G883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G853 中國實驗診斷學
G273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G228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G305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 G867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G267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G686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G272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G872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U635 中國食品添加劑
G429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
U007 中國食品學報
U563 中國食物與營養
H317 中國獸藥雜志
H326 中國獸醫科學
H225 中國獸醫學報
G796 中國輸血雜志
G926 中國數字醫學
H290 中國水產科學
篇5
[關鍵詞] 創新人才;醫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8(a)-104-02
培養醫學創新人才是21世紀高等醫學教育的戰略目標,而創新的教學模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所謂教學模式是在教學理論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優化教學過程而形成的穩定、系統、簡明的教學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教學模式可表現為特定的課堂結構,也可表現為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程序[1];既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系統概括,由教學理論、教學目標及教學程序等組成,呈現動態變化的過程。
醫學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方面肩負著歷史使命,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新世紀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隨著醫學教育的迅速發展,未來的人才需要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強調專門性、綜合性以及學科融合[2]。因此,改革醫學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21世紀醫學從“生物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治療型模式”轉變為“預防、保健、群體和主動參與模式”,醫學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多樣化、現代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3]。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依據學校培養研究型人才的總體目標,對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醫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是課堂“灌輸式”,教師講,學生等待接受,形成了接受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強調教師為中心,可確保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可較好地體現教學大綱、教材的中心地位。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應整合不同的理論和方法。近些年來,按照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的教學要求,我院在教學中逐漸將“教師為主體”轉變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和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一切以學生為主體,以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互動、學生主動思維等,將教師為主導轉變為學生為主體;實驗教學中開展的Seminar教學模式也是“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的重要體現,首先由教師提出Seminar課題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學生解答,課堂的主體完全由學生擔任,教師只作必要的總結。Seminar教學方法的引入,不但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點;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也改變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通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對自己得出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踴躍辯論,形成師生互動、平等交流的平臺,課堂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2學科群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醫學教育中重視學科建設,實行“分學科教學”的課程體系,其缺點是專業口徑過窄,多演示現象、驗證理論,導致課程或學科之間缺乏交叉融合,驗證性實驗多而綜合設計創新性實驗少。為適應21世紀醫學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從1999年起我院率先在機能科學實驗中心進行課程整合,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三理”的實驗教學課程優化重組為機能實驗學,實施學科群“三段式”不同層次的教學模式,即第一階段為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實驗教學,在此階段將“三理”學科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等對學生進行綜合培訓,使學生奠定參與機能實驗的基礎;第二階段為綜合性實驗教學,有機融合“三理”的實驗內容,如生理學開設“平滑肌的特性”實驗,而藥理學開設“藥物對離體平滑肌特性的影響”實驗,在形成學科群教學模式中將兩項實驗綜合,這樣可使學生在一次實驗中觀察到離體平滑肌從健康到疾病以及藥物治療“整體性”的主線,淡化了學科界限,使學生靈活地掌握“三理”理論及實驗技能,并將“三理”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目前“三理”的綜合性實驗開出率已達50%以上,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解決了一直以來各學科分散重復授課、實驗單一簡單以及實驗教學資源浪費等缺點;第三階段為自主設計性實驗與科研技能訓練,在“三理”實驗教學的后期引入科研思維,采用自主命題或教師命題的方式,學生經過查閱文獻自主設計選題開題報告動物實驗結果統計分析等過程完成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參與科研工作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這樣系統性、層次化的課程訓練,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了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搭建了探究性學習的平臺,形成創新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了學生創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水平,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我院已建立了學科群的實驗教學模式,并于2001年正式成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將原有的17門實驗教學學科重新整合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其下設4個分中心,即機能科學實驗中心、形態學實驗中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中心以及病原微生物細胞免疫遺傳學實驗中心,實行了實驗課程體系的優化重組,并由此引發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深層次的實驗教學改革,主編實驗教材13部,其中獲省級和校級優秀教材獎4項。
3研究型的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是當前國際教育界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它以學生探究式學習為主體,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體現了指導與自主、規定與開放、統一與多樣、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的教育指導思想。研究型教學是本世紀高等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性教學即為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型思維和探究性學習[4]。在“三理”實驗教學的第三階段機能實驗學開設自主設計性實驗與科研技能訓練,即為融入科研思維的實驗教學模式;我院自2001年開始對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開設8周的科研技能訓練也為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體現。訓練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直接參與導師的科研工作,在導師研究方向范圍內自行選題、設計實驗,導師負責指導及修正,學生按照實驗設計自行完成實驗,并進行結果的統計分析及論文的撰寫。近年的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以及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等的開展均通過學生的研究型學習,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研作風,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高等醫學教育中教學與科研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教師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過程及教材建設,是我院開展研究型教學的又一模式。藥理學科在教學中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制定研究型藥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課程綱要,通過優化藥理學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引入科研思維、融入新藥研發及學科前沿知識等方面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在實驗教學中融入本學科分子藥理學、臨床藥理學、心腦血管藥理學、腫瘤及中藥藥理學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增加探究性實驗、自主設計性實驗內容進行實驗教學的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呈現被動思維,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阻滯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發展[5]。基礎醫學教育的目的是為臨床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時展的要求。我院在教學中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如多學科打破基礎和臨床的界限,以臨床問題引入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去解決臨床問題,實現臨床與基礎的互通及融合,使學生將基礎知識提升到臨床實踐的高度理解,縮短了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通過臨床實際真正掌握基礎醫學理論及實驗技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識,使他們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可能的結局有了系統的了解,為醫學生架起一座由基礎醫學通向臨床醫學的橋梁。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于解決問題的境遇,通過敏銳的觀察、深入的思考以及反復的實踐,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為臨床實踐服務,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
目前我院已形成了包括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4門、校級精品課程5門的高層次、高水平相互有機銜接的優秀課程群;教師主編各類教材47部,其中全國規劃教材19部;副主編、參編教材240人次;主編的全國規劃教材《病理學》、《藥理學》及《組織胚胎學》分別獲得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微生物學》等4部教材獲省級優秀教材獎。
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模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呈現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因此,我院已建立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期機制和發展規劃,采用激勵政策及措施,鼓勵進行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以實現培養高水平研究型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曲曉娟,林子彬,王松華,等.綜合性大學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05,26(6):47-49.
[3]宋漢君,姜思政,羅佳濱,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培養模式和目標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3):7-9.
[4]曾志嶸,周增桓,文民剛,等.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創新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3):4-6.
篇6
[關鍵詞] 醫學機能實驗;專業特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R-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9(b)-0152-03
醫學機能實驗教學是高等醫藥院校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過對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機能三學科實驗課的整合、重組,形成了一門跨學科、多層次、系統性的綜合性學科[1-2]。近年來,本校在已經運行十余年且臨床醫學專業師生反映良好的機能實驗學體系上,進一步優化改革,對以藥理學為主的實驗類型與教學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重新設計,打破了原來機能實驗以臨床專業培養目標為主、其他專業為輔、實驗內容相對單一的體系。建立了以藥學專業培養目標為主,密切聯系制藥企業,并與科研相結合,突出藥學專業特色的綜合設計性、學科內容互相融合的新型機能實驗教學體系。
1 本校藥學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機能實驗課程的現狀
本校藥學系成立于2005年9月,前身是臨床藥學分流專業。現有藥學、制藥工程和藥物制劑等3個本科專業,橫跨醫學、生物學、藥學三大學科門類。其中藥物制劑專業培養具有藥物制劑研究、開發、生產技術改造及質量檢測控制的基本能力,能在藥物制劑及與制劑相關聯的領域從事研究和生產、開發、工藝設計、生產技術改進、質量檢測與控制、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制藥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制藥工程方面的知識,能在醫藥、農藥、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門從事醫藥產品的生產、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藥學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藥學教育、藥學研究、藥品生產、藥品經營、藥品檢驗、藥品使用、藥品管理及藥品臨床應用的復合型高級藥學專門人才。
藥學系各專業根據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上與臨床醫學專業有較大差異,在醫學基礎課程中其主干課程人體解剖學與生理學合并為人體解剖生理學,部分臨床課程合并臨床醫學概論,相應增加藥學主要專業課程。而機能實驗課僅安排4~5個一般驗證性藥理學實驗,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實驗內容基本沒涉及。對培養的學生知識不全面,不能滿足藥學專業畢業后能在藥品生產、檢驗、流通與使用、研究與開發等領域從事藥物制劑、藥品檢驗、合理用藥、藥物設計等方面的高級科技人才的需求。
2 優化機能實驗課程體系,突出藥學專業特色
為了滿足藥學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在總結十多年機能實驗改革的經驗、充分利用本校資源條件的基礎上,本課題組以《機能實驗學教程》為依據,針對藥學各專業培養目標與學時分配的差異,結合本校藥學學生的畢業技能考試要求,同時吸收其他院校機能實驗學教學的精華,對本校的機能實驗內容進行再次優化組合,強調突出其專業特色,使學生所學的機能實驗知識既實用又具有系統性[3]。具體是將原有內容分為幾大模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機能實驗學概述與常用儀器的使用介紹、實驗報告寫作,機能實驗學基本技能訓練與操作、常用觀察指標與實驗數據的采集與評價、分析與統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與實驗數據的處理;②藥物在動物體內藥代動力學參數(t1/2等)與LD50的測定,目的是針對性鍛煉藥學學生掌握常用藥物的監測方法與如何評價藥物急性毒性;③藥物的基本知識、處方學、藥典與新藥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為學生進入藥廠實習前增加藥物的基本知識與新藥臨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機能綜合與探索性實驗以及虛擬實驗室的開放[4-5],訓練藥學學生對實驗研究的選題、課題與論文的撰寫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此拓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6]。對以上實驗內容實施1~2學年后,及時綜合評價學生實驗學習的效果,召開學生與教師座談會,學生與帶教教師填寫反饋意見表。在下一學年綜合學生與教師的反饋意見調整部分實驗內容,使其更突出藥學專業特色。調整后的內容在下一屆學生中實施,并再次測評學生與教師的反饋意見,在進一步優化實驗內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藥學專業機能實驗學教學體系,編寫藥學專業的實驗教材、修改相應機能實驗學教學大綱,設計并制作網絡課件。將實驗內容等通過網絡供其他專業學生參考與學習,以便將來優化臨床醫學等其他專業機能實驗學課程。
3 科研、生產與實驗相結合,加強實驗教學改革
多年來,機能實驗教學一般是依據教學大綱與課時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實驗講義“照方抓藥”。這種相對封閉的模式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尤其是創造性的發揮。做實驗時,各教學班內容與實驗方法完全一致,學生興趣不高,實驗時很難避免出現抄襲數據或拼湊結果的現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筆者提倡教師開放研究室、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現多元化實驗教學方式,本課題組嘗試性將部分興趣高的藥學專業學生組成科技興趣小組,將科研與實驗相結合[7]。近年來,本校藥學學生參加了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橫向科研等多項課題,通過主動參加科研活動,同學們熟悉了科研活動實施的全過程,從而減少其對科研活動的畏懼情緒,增進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在后期臨床藥理學課程教學中,藥學系與臨床藥物評價中心聯合開設新藥研究的綜合性實驗,實驗內容是教師的科研課題或制藥企業的項目。做實驗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擬定實驗內容和要求,根據所學理論知識與在制藥企業見習所學的實踐經驗,自己進行實驗設計,把最新的藥品生產信息或教師本人的科研課題納入實驗教學,向學生介紹一些先進的實驗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與社會活動,激發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與思路,指導其撰寫實驗課題,完成科研小論文。這樣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復性實驗,又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實現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從一般性實驗過渡到研究性、開發性的實驗。
4 加強實驗室科學管理,提高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的素質,切實保證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由于機能實驗是由3門實驗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不但需要教師精通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還要熟悉另外兩門學科知識。尤其是藥學專業涉及很多藥學知識,而機能實驗帶教教師多為臨床專業畢業,所以教師必須相應補充一定有關藥學知識,才能使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同時實驗課的教學質量與實驗動物、試劑的配制以及實驗儀器的穩定性直接相關;而實驗室的管理和藥品、器材等教學保障工作是由技術人員完成的,故高素質的實驗技術人員同樣是高質量實驗課的必備條件[8-9]。多年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機能中心技術人員匱乏,盡管這幾年本校不斷補充了碩士研究生進入技術人員隊伍中,但多數是由其他專業改行而來,專業技能單一。針對這一情況,本校重點抓好現有技術人員的培訓:①安排他們在本科班全程跟班聽理論課教學,全面系統地掌握3門學課的理論知識;②同教研室人員一起討論、制訂實驗計劃,并負責實施:③由他們首先摸索新實驗、新方法,實驗課前與帶課教員共同做預實驗,實驗前充分準備必需的實驗動物、試劑藥品,提前調試好所需儀器,保證其正常運行,而且必須對儀器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只有這樣才能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實驗教學。由此可見,提高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實驗室的科學化管理是實驗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也是突出藥學專業特色的機能實驗教學的前提。
總之,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醫學教育創新和發展的需要。機能實驗學突破了只注重具體學科專業知識灌輸的傳統醫學教育,開設的實驗課從驗證、綜合到設計,在經過優化的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綜合分析能力;通過方法學和科研思路的培養,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動手、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刻苦認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本院藥學專業機能實驗教學通過與科研、藥品生產實踐相結合,通過嚴格的科研訓練和有效的科研實踐,進一步優化了機能實驗課程體系,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達到了學用結合,突出了藥學專業的特色,更好地發揮了機能實驗學的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 舒暉,羊牧.醫學機能實驗學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7,27(2):66-67,76.
[2] 丁伯平,黃幀檜,程慧珍.機能實驗學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新趨勢[J].醫學教育探索,2008,7(7):739-741.
[3] 丁伯平.突出各醫學專業特色 提高機能實驗學教學質量[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1):131-132.
[4] 龍梅,王雪飛,孫湛,等.機能實驗學開放性實驗的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15):244-245.
[5] 嚴鈺鋒,張惠琴,王見之,等.虛擬實驗在功能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2):1-3.
[6] 宋娟,田華,崔紅霞.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醫學機能實驗學教學過程[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24(2):176-178.
[7] 楊靜,王巧云,李金蓮.我校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2,34(3):132-134.
[8] 高治平,廖端芳,黃紅林.醫學機能實驗教學改革實踐與發展思路[J].醫學與社會,2004,17(5):63-65.
篇7
【關鍵詞】 肝腎綜合征;奧曲肽;前列地爾;肝腎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90
肝腎綜合征是指各種急性、慢性肝病出現進展型肝功能衰竭以及門脈高壓時, 以腎血流灌注減少、內源性血管活性異常以及潛在可逆性腎功能損傷為特征的一種綜合征, 主要癥狀為電解質紊亂、無尿或者少尿、BUN及Scr升高等[1]。該病對于患者肝腎功能損害大, 預后差, 病死率較高, 因而早期診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2]。為了研究肝腎綜合征最佳臨床治療方案, 本院選取74例肝腎綜合征患者進行奧曲肽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效果的研究, 取得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74例肝腎綜合征患者, 均符合肝腎綜合征臨床診斷標準[3]。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采取隨機雙盲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37例。對照組男27例, 女10例, 年齡30~62歲, 平均年齡(49.9±10.7)歲, 腹水持續時間10~35個月, 平均時間(19.5±5.2)個月, 乙肝肝硬化28例, 丙肝肝硬化6例, 酒精性肝硬化3例;研究組男26例, 女11例, 年齡31~64歲, 平均年齡(49.7±11.0)歲, 腹水持續時間9~37個月, 平均時間(19.8±5.7)個月, 乙肝肝硬化29例, 丙肝肝硬化5例, 酒精性肝硬化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臨床常規治療, 包括擴容、保肝、營養支持及對癥治療, 低鹽飲食, 并補充人血白蛋白10 g/d。對照組患者在基礎治療上聯合前列地爾(杭州澳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3022151)治療, 10 μg前列地爾加入1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推注, 1次/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奧曲肽(北京四環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0406)治療, 0.1 mg, 皮下肌內注射, 每8小時1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后兩組24 h尿量、ALT、Scr、BUN、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等。臨床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或者明顯減輕, Scr、BUN降低≥30%;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 Scr及BUN降低≥20%;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 或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30%, 高于對照組的83.78%(P
2. 2 兩組治療后肝腎功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的Scr、ALT、24 h 尿量、BUN顯著優于對照組(P
2. 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出現1例(2.70%)惡心, 對照組無不良反應出現,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305, P=0.081>0.05)。
3 討論
肝腎綜合征發病主要原因為患者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減少, 其為重型肝病一種嚴重并發癥, 病情進展快, 臨床治療較為困難, 存活率低, 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4]。
目前臨床治療肝腎綜合征多采取擴張血容量、改善肝腎功能及驅除誘發因素等方法。近年來, 縮血管藥物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該病中, 其治療原理為通過促進內臟血管的收縮, 從而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及腎灌注[5, 6]。奧曲肽為人工合成八肽化合物, 可選擇性收縮患者內臟血管, 降低門靜脈壓力, 可很好改善患者脾臟血液動力學, 從而改善腎臟血流, 增加腎皮質血流量, 改善腎功能[7]。前列地爾為前列腺類物質脂微球載體制劑, 可很好改善微循環, 增加組織血流灌注, 調節水鈉平衡, 具有利尿、保腎護肝功能, 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治療效果更佳, 可更好改善患者肝腎功能, 達到治療目的[8]。本文研究發現,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0%)明顯高于對照組(83.78%)(P
綜上所述, 肝腎綜合征患者采取奧曲肽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臨床效果良好, 可很好改善患者肝腎功能, 不良反應少, 安全性高, 是臨床治療肝腎綜合征的絕佳方案。
參考文獻
[1] 肖倩, 張D, 譚善忠, 等.溫腎利水法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肝硬化并發肝腎綜合征29例.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2, 28(3):189-191.
[2] 張忠臣, 吳麗麗, 陳霞, 等.前列地爾對2型肝腎綜合征患者腎血流、血管活性物質的影響.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5(12): 1095-1098.
[3] 陳函清, 金冠福, 潘邦興, 等.前列地爾治療肝腎綜合征35例.中國藥業, 2012, 21(9):62-63.
[4] 余春四, 程家亮.奧曲肽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肝腎綜合征38例療效觀察.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28(2):82-83.
[5] 鞏林強.奧曲肽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肝硬化并肝腎綜合征的療效觀察.山東大學, 2012.
[6] 蔣鋒.探究奧曲肽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肝硬化合并肝腎綜合征的療效.醫藥前沿, 2014, 8(36):220-221.
[7] 鄧長卿, 江一平, 胡珂, 等.奧曲肽聯合前列地爾治療肝腎綜合征的療效觀察//第二十五屆全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 2013:385-386.
篇8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bout clinical pharmacy in our university
LI Yaling1,2 YE Yun1 HUANG Yilan1,2 LI Jun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臨床藥學是一個醫、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以患者為對象,以提高臨床用藥質量為目的,以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為核心[1],研究藥物臨床安全、合理、有效應用方法及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核心是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務就是要實現老藥新用、常藥特用、優化量效等。臨床藥學已成為醫院藥學發展的新方向和藥學學科的新研究領域[2],它的進步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藥物治療水平,推動了藥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筆者采用調查問卷、文獻查閱、深度訪談、電話咨詢以及網絡等多種形式對西南醫科大學(以下簡稱“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現狀及國內、外一流大學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進行研究與分析,提出提高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建議,以期為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的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1 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現狀
我校于2013年開展了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學制學位:三年學制、畢業后授予理學碩士學位;培養方式:采用理論學習、教學實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集中授課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導師指導與學科集體培養相結合,在教研室領導下組成以導師為組長的指導小組對研究生政治思想、業務水平及獨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負責,側重素質和能力培養;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臨床藥學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具備藥學、醫學及其相關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際交流能力,能夠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從事臨床藥學實踐和教育,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實驗技能,具有獨立進行課題設計、從事臨床藥學創新研究的能力,能夠在藥品臨床??用、研究、開發和管理方面從事臨床藥學工作的高級復合型臨床藥學人才;研究方向:藥物臨床應用研究、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藥物應用安全性研究、循證藥學研究。課程設置:包括專業基礎課程(高等藥劑學、醫學科研方法學導論、外科學進展、循證醫學、腫瘤基礎理論、藥物分析選論、內科學進展、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信息檢索、現代儀器分析實驗與技術)和專業課程(臨床藥理學、專業外語)及公共課、選修課。考核方式:考試、論文答辯。實踐教學分為教學實踐和臨床藥學實踐,臨床藥學實踐分為初級實踐(在門診藥房、住院藥房、藥庫、藥檢室、制劑室、靜脈藥物配制中心、臨床藥學室等部門輪轉3個月)、高級實踐(在導師和指導小組指導下參與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腫瘤科等臨床科室輪轉5個月)和專科實踐(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臨床藥學某個專業方向進行較深入的專科臨床藥學實踐,時間4個月)。
2 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優勢
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成為臨床藥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擁有臨床藥學研究生導師5名,都是從事臨床、教學、科研的高級雙師雙證導師[3];擁有3家直屬大型三甲附屬醫院及30多家非直屬三級教學實踐基地,多家實踐教學基地同時也是臨床藥師培訓基地,具備臨床藥學人才培養的豐富經驗及優質資源。通過對我校臨床藥學相關師生廣泛調查發現,他們均對招生就業情況評價較為滿意,這與“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醫院藥學服務由原來的“以藥品供應為中心”轉變到“以病人為中心”[4]以及醫療機構合理用藥水平需求、藥學從業人員職業發展需求、學生就業背景需求[5]有關;教師隊伍、教學質量與效果評價也較為滿意,這與我校擁有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及較好的教師隊伍有關。
2.2 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國是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的發源地,1957年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國外發達國家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現己較為成熟,國內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中國藥科大學是最早(2006年)獲批設置臨床藥學專業的學校,我校的批準時間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處中西部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學科發展時間短,與國內一流大學及歐美相比,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學制學位較為單一,培養方式合理,但很多?節未到位,培養目標是復合型人才,與現代臨床藥學教育發展方向(服務型臨床藥學人才[7])有所偏頗,研究方向較少,需拓寬研究領域,課程設置無特色,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還屬于科學學位型培養模式,畢業授予理學學位,這與我國還沒有獨立設置臨床藥學專業學位有關[6];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大多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積極性差,盡管應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但還有待提高;課程設置欠合理,教材實用性較差;見、實習安排不盡合理,臨床藥學實踐范圍較窄,時間短,偏重于藥學研究、實驗室監測、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以及用藥咨詢,而臨床用藥決策參與較少,不能適應現階段醫院藥學、社區藥學領域對臨床藥學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尚需修善,教師、學生國際合作交流機會少,很難跟上學科前沿。
3 建議
3.1 加快“以病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轉變
目前我校是培養能夠在藥品臨床應用、研究、開發和管理方面從事臨床藥學工作的高級復合型臨床藥學人才,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臨床藥學專業以培養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服務型臨床藥學人才為目標,一個優秀的臨床藥學工作者應是健康服務的提供者、決策者、溝通者、引導者、管理者、教育者、監督者、控制者、終身學習者和研究者[9]。培養服務型臨床藥學人才,更符合現代臨床藥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因此我校臨床藥學教育應從“以藥品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學服務教育理念轉變,由培養“化學型藥學人才”向“臨床型藥學人才”的轉變,由“科研型”向“服務型”藥學人才的轉變。
3.2 建立多學制專業學位培養模式
從目前國際臨床藥學教育現狀及我國醫療機構對臨床藥學服務的需求來看,我國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務應是培養能勝任臨床藥學工作的臨床藥師,屬于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應開展專業學位型教育。目前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學制只有3年,授予理學學位,建議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銜接,逐步增設6年制本碩連讀、8年制本碩博連讀、5年制碩博連讀,增設博士點,畢業時授予藥學(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學位,山東大學[10]、北京大學[11]開設的臨床藥學專業本碩連讀可為我校提供寶貴經驗。這種多學制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有利于節約培養時間,有利于課程設置的連貫性,更有利于學生在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能與臨床醫生在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學歷學位、職稱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國不同層次、不同地區學生和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利于突顯我校特色辦學,實現我校品牌效應。
3.3 拓寬臨床藥學專業研究方向
我校臨床藥學專業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簡章更沒有備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據我校實際情況、臨床藥學發展新方向及國內、外一流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方向建議該專業導師及新增導師應向群體藥物生物等效評價、糖尿病并發癥發病機制與治療、個體化給藥研究及藥物代謝研究、藥物相互作用研究、藥物新劑型與制劑新技術、藥物基因組學、合理用藥與臨床藥物評價、上市藥物評價研究、臨床藥學服務和個體化給藥方案設計、藥物不良反應監察、新制劑的開發和評價、治療藥物監測研究及給藥方案設計、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廣泛應用混合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如今互聯網背景下,建議我校師生廣泛利用智能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進行線上、線下教學,這種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創造性和解決問題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學團隊,有利于過程性評價[13]。教學方法與手段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議教師聯合應用講授式教學法(LBL)、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BL)、基于問題的學習(PBL)[14]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授課、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藥學沙龍、實驗、專題 講座、模擬訓練等多種形式,充分運用數字化教學,使臨床藥學教學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方式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興趣,加深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記憶,從而將教與學、學與用有效銜接,將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專業與素質緊密結合。
3.5 加強教師隊伍團隊意識,構建實踐教學基地合作交流平臺
師資力量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教師隊伍來自藥學及其相關學科,多為藥理學、中藥學等專科教師,教師知識結構較為單一,不能有效地將合理用藥與臨床問題有效結合,建議教研室對整個團隊進行有效整合,建立醫、藥導師組制度,通過團隊定期開展醫學、藥學沙龍(處方用藥分析、專科用藥解說、經方應用舉例、典型案例探討等)、專題講座等,達到醫藥互動、醫藥互補、知識共融、醫通藥情、藥知醫意,增強雙方共識,彌補學識漏洞,極大地提升教師隊伍的關聯度與支撐度。我校實踐教學基地多,質量高,但其與教研室及導師聯系不緊密,交流平臺不完善,建議各實踐教學基地與教研室及導師建立開放性、多媒體、多層次交流平臺,讓導師參與建議實踐培養方案的制訂,優化、整合學校與社會多種優質資源,構建學校、醫院、醫藥企業多重實踐教學平臺,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避免資源的重復投入和浪費。
3.6 優化課程設置,合理安排實踐教學
我校臨床藥學研究生教育課程分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公共課、選修課4類,復旦大學臨床藥學研究生課程分類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選擇和我們差距很大,而美國Pharm.D研究生教育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藥學相關課、醫學相關課、臨床藥學相關課[15],作者認為美國Pharm.D研究生教育課程分類更為合理。建議加強學生藥學、醫學相關知識培養的同時,應重視臨床藥學相關課程的普及,建立針對性更強的選課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科學知識:公共基礎課增設人際交流學、自我保護和人文素質、心理學、信息檢索與寫作;藥學相關課增設藥學倫理學、藥物信息學、藥物經濟學、藥物計量學、藥物毒理學、藥物流行病學、藥學政策與公共衛生;醫學相關課增設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免疫學、重癥醫學、急診醫學;臨床藥學課增設臨床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治療學、循證藥學、臨床藥學實踐導論、藥學監護、臨床藥物評價、藥物警戒與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藥事管理。我校教學實踐安排很為合理,臨床藥學實踐共1年,實踐范圍較窄,時間短,畢業學生不具備獨當一面的素質,不能滿足醫院藥學、社區藥學、促進合理用藥等相應崗位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建議實踐范圍拓寬至社區、社區藥房、社會大藥房、藥廠、實驗室以及臨床腎病科、ICU等科室,實踐時間從1年延長到2年,半年理論課程結束后進入實踐教學,理論課始終要與臨床藥學實踐緊密協作、穿行,可將理論課以藥學問診、藥學查房、藥歷書寫、文獻分析報告、臨床處方點評、講座、典型病例討論、醫學藥學沙龍、多學科綜合門診、藥學監護、用藥宣教、ADR監測等形式安排在臨床藥學實?`環節中去,同時建立研究生培養校內、校外雙導師制[16],使從事臨床藥學實踐的學生與住院醫師一樣在臨床科室輪轉、管理患者、參與查房和會診、處理醫囑和藥物治療等,實現院校教育與崗位培訓的無縫銜接,畢業時培訓考核合格可授予臨床藥師崗位培訓證書,這對學校吸引生源,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保證學生就業順暢,減少學生就業單位培養經費等不失為一個好舉措。
3.7 規范生源,考核目標明確、形式多元化
篇9
PGY1為一般性培訓,主要培養藥師在藥物的使用管理和優化藥物治療方案方面的一般能力,可以作為一個通科臨床藥師在社區藥學服務工作中發揮作用;PGY2是在完成PGY1的基礎上進行的專科培訓,注重培養的深度,旨在提高臨床藥師在藥物治療決策方面的專業水平。ASHP為美國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規范了臨床藥師的工作內容,為臨床藥師完成藥學監護、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提升服務內涵和參與多團隊合作等工作的便利奠定了基礎。經過嚴格的訓練,美國的臨床藥師隊伍趨于成熟,已成為臨床治療團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員。近些年,美國臨床藥師在降低藥物錯誤率和提高靜脈輸液安全性、參與抗生素臨床應用干預和治療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合作藥物治療管理(collaborativedrugtherapymanagement,CDTM)是近年來美國臨床藥學發展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CDTM是指在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醫師的授權許可下,通過資格認證的藥師與醫師簽訂書面協議,獨自承擔為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責任。1997年,ACCP首次就臨床藥師參與CDTM工作發表立場,鼓勵臨床藥師積極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截止到2011年,美國已經有47個州相繼通過CDTM立法。
CDTM中,臨床藥師可以對患者的藥物治療劑量、給藥頻率、給藥途徑、藥物治療方案的轉換、營養支持和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等進行調整或提出意見。隨著臨床藥師不斷參與到CDTM工作中,已經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治療管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經驗值得相關工作者好好地借鑒與學習。
日本極其重視臨床藥學人才的培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改革臨床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所有臨床藥師必須進行6年(4年藥學基礎知識+2年臨床知識)的學習,加強臨床藥師在病區的服務工作管理,隨病區主任查房,監測用藥記錄,治療干預發生時臨床藥師填寫的給藥建議單,醫師或護師填寫的采納或執行單,參與病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管理等。澳大利亞由于自身衛生體制的關系,藥品服務一直是獨立于臨床服務之外,社區藥劑師、醫院臨床藥劑師、行政藥劑師、學術藥劑師等分別在社區藥店、醫院藥房和醫院病房、行政部門、科研院所等處從事相應的工作[9]。英國的臨床藥學工作主要是由臨床藥師與臨床醫師一起合作制定并實行治療監測計劃,以達到相應的預期效果[10]。
2國內臨床藥學發展現狀
2.1臨床藥學發展歷程近10年來,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藥學的傳統觀念和工作模式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醫院藥學的工作模式開始由簡單的保障藥品供應型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藥學和藥學服務等藥學技術服務型轉變。藥師參與臨床合理用藥的工作,與醫師一起優化臨床治療方案,成為醫院藥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臨床藥學事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邁入新世紀后,臨床藥學事業的發展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2年1月,中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指出:“藥學部門要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管理模式,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參與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提供藥學技術服務,提高醫療質量”。這一規定表明,國家已從政策高度對醫院藥學轉變工作予以關注。200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又開始積極籌劃,大力推動中國臨床藥師制建設,2005年11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頒發《關于開展臨床藥師培訓試點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臨床藥師培訓試點工作方案》,在全國各地大力推行臨床藥師的培訓。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總結中國臨床藥師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于2007年12月了《關于開展臨床藥師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和相關附件,進一步探索臨床藥師的職業定位、職責任務、工作模式和相關管理制度,規定了臨床藥師在二、三級醫院的配備數量。經過這些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臨床藥師工作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臨床藥師建設思路基本清晰,臨床藥師參與臨床合理用藥工作內容和方式基本明確,臨床藥師工作的規范化基本建立。2011年新修訂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中明確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建立由醫師、臨床藥師和護師組成的臨床醫療團隊,開展臨床合理用藥工作。經過30余年的發展,臨床藥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少高校設立了臨床藥學專業;臨床藥師培訓和畢業后再教育計劃得以實施;臨床藥學實踐在全國二、三級醫院基本開展,臨床藥師積極參與藥物治療、藥學監護、用藥咨詢和用藥宣教工作;臨床藥學的科學研究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2.2臨床藥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中國于1989年開始在高等院校試辦臨床藥學專業學士學位教育,到2012年全國至少有34所全日制高校開設了臨床藥學專業或相關專業,占全國開設藥學專業本科高校總數的14.2%。借鑒美國PGY1和PGY2的教育模式,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06年開始進行臨床藥師培訓教育(1年周期的畢業后再教育),截止到2013年底,在全國各地已批準133個國家級臨床藥師培訓基地,肩負著臨床藥師規范化培訓的任務。要達到《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中關于醫療機構臨床藥師配備的規定,中國合格的臨床藥師數量缺口巨大。如何解決合格臨床藥師的來源已成為制約臨床藥學發展的瓶頸問題。此外,由于臨床藥師自身綜合素質存在差異、考評機制尚不健全、人們對臨床藥師工作認識存在偏差、現行醫療體制和法律法規對臨床藥師工作保障機制缺失等,致使臨床藥師的工作還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
3新形勢下臨床藥學的發展
現階段臨床藥師可以積極參與臨床查房、會診,根據診斷和藥物治療原則,提出用藥意見或建議,協同醫師制定藥物治療方案;開展藥學查房,實施藥學監護,及時向臨床醫療團隊反饋患者用藥情況,并建立相關工作記錄和重點患者藥歷;參與疑難疾病、危重患者的病例討論,以及會診和救治工作;開展個體化藥物治療監測與治療方案設計,為臨床合理用藥及時提供相關信息;提供用藥信息與咨詢服務,對患者進行用藥的教育;參與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和合理用藥的培訓,向公眾宣傳合理用藥知識;承擔臨床藥學教學、實習帶教和臨床藥師培訓工作;結合臨床藥物治療工作實踐,開展臨床藥學研究等相關工作。為適應新形勢下醫院藥學的發展,除完成上述日常工作外,還應著重關注處方和醫囑適宜性的審核力度,以確保臨床合理用藥。《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中明確了“臨床藥師應積極參與處方和醫囑適宜性的審核”,基于醫療流程的特殊性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目前在醫療機構中尚未全面真正實現對門、急診處方,以及病區長期和臨時醫囑實行事前審核,為醫療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臨床藥師應該聯合醫務、信息技術部門,進一步加強處方和醫囑的事前審核。2013年上海市醫院協會在臨床藥師培訓中著重要求學員進行“處方和醫囑的審核”學習并進行了考核,在這方面做了一個有益的嘗試,應總結經驗繼續推行;臨床藥學人員應積極做好抗生素的臨床應用管理工作;做好激素類藥物、抗腫瘤藥物、血制品的處方點評與干預的評價;關注液相色譜-質譜/質譜聯用儀等高端設備在TDM中的應用、藥物基因組學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個體化預測與實施中的應用、信息化技術輔助臨床藥學工作系統的升級與應用等;大力加強醫院臨床藥學科研計劃的落實,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項技術的不斷應用,臨床藥學研究在藥物臨床應用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開展的臨床藥學研究包括藥物臨床應用研究、藥物專項點評研究、藥物經濟學研究、藥物臨床試驗研究、藥物基礎研究等相關工作。目前越來越多的醫院藥學人員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項目的研究工作,使臨床藥學工作進入了一個相對快速的發展時期。近幾年,國家相關部委高度關注國內臨床藥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制定下發了包括《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等在內的多個法規文件,對臨床藥學工作起到一個很好的保障作用。2010年啟動了“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臨床藥學)”的申報與資助工作,目前全國共有15家三級醫療機構藥學部門獲得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提供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臨床藥學)”的資金資助,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醫院臨床藥學的建設新思路,為醫院藥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相關的研究成果必將對中國臨床藥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
4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臨床藥學的探索與實踐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的臨床藥學工作開展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余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集臨床藥學服務、臨床藥學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臨床藥學學科,為臨床合理用藥做了一定的工作。學科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2007年被批準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臨床藥師制試點單位,2008年成為醫院重點建設學科,2010年被批準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臨床藥師培訓基地,2013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展潛力學科和臨床重點專科。目前共有12名臨床藥師分別在心血管、內分泌、呼吸、腫瘤、心血管外科、骨科、神經內科、小兒科和急救創傷中心等科室開展臨床藥學服務。內容包括門診和急診處方點評、抗生素處方評價、住院醫囑評價、圍術期抗生素預防使用評價、藥物咨詢、不良反應監測、治療藥物監測、患者用藥教育、參與院內和院外會診,以及社區用藥宣教等。4年來,心血管、內分泌、呼吸專業臨床藥師培訓帶教點為全國各地醫療機構培養合格臨床藥師60余名。臨床藥師積極參與各項臨床藥學研究,近5年來學科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課題5項、國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1項,國家教育部博士研究生點新教師基金資助的課題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的課題2項、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課題3項、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藥現代化專項課題1項、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引導項目1項、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的課題1項,以及上海市博士后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藥學會及其他多項科研基金資助的課題,累計科研經費達700余萬元。近3年在JournalofViralHepatitis、ToxicologyLetters、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PublicLibraryofScienceONE(PLSDNE)、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等知名的國際期刊發表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論文20余篇,主編《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指導原則》、《新編治療藥物學》、《腎內科常用藥物的聯用與輔用》和《新編臨床藥物治療學》等6部專著。副主編全國規范化電子教材《臨床藥理學》和《體內藥物分析》等專著。
5結語
篇10
【關鍵詞】藥品營銷;教學改革
傳統的營銷專業是培養掌握現代管理學、市場營銷學、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市場營銷專業特長,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熟練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在工商企業從事營銷策劃、商貿業務、經營管理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但是,藥品是特殊商品,培養有能力的藥品營銷專業人才應具有自己的經營銷售專業特點,必須有較強的醫藥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藥品營銷專業旨在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藥品市場營銷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備藥品市場適應能力和市場營銷的實踐能力,為勝任藥品營銷崗位工作奠定基礎。對于中職藥品營銷專業課程的改革,本人做了一定的探索。
1.教學內容改革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要求,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目的,以實驗教學改革為核心,以實驗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和現代化實驗條件為保障,創新管理機制,整合本專業優質實驗教學資源,在實驗教學中,減少重復性、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增加學生實踐動手機會。對學生開放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在老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行查找資料,自行設計課題,進行科研實驗,使實驗教學水平和實驗室使用效益明顯提高;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訓練。對于理論知識的要求不應太高,應偏重于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包括:信息收集,市場調研方案,市場推廣方案,市場開發,營銷渠道開發與維護,藥品促銷方案,等等。由于在藥品營銷過程中經常需要用到藥理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添加部分和臨床藥理學有關的內容,對于以后學生走上藥品臨床專員的崗位大有益處。同時,藥物經濟學的知識對于藥品營銷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多數院校沒有開設這門課程。因此,結合具體藥物進行講解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并指導學生以此方向做畢業論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用人單位對這些有研究經歷的學生非常感興趣。
2.教學方法改革
中職學校藥品營銷專業的學生與高職院校的學生相比較而言,理論學習能力差一些,但是思維活躍,眼界開闊,對社會性問題有濃厚的興趣,也更勇于創新。在藥品營銷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單純的理論講解會使中職學校的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醫藥市場營銷課程的興趣和直觀認識。案例的選擇包括經典營銷案例和最新發生的營銷事件,例如腦白金的營銷策略,白加黑的廣告效應,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市場定位,等等。在介紹案例后,首先由學生進行分析和講解,再由其他同學來提出不同意見,最后教師結合所學的內容給予詳細的剖析,不能簡單地評判學生對或錯,要鼓勵他們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在這一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參與了學習、自覺地進行了知識的建構。另外,每講完一個單元內容,教師都要準備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分組完成該題目,模擬實際工作中的要素,包括內容要素和過程要素。其設計不僅要從實際工作問題或情景出發,而且要讓學生按照實際工作的操作過程來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教學環節與工作環境之間的差異,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直接應用于實際環境中,實現學習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大多數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非常感興趣,并且自主采取了多種方法來完成題目,包括幻燈、自制短片、小品等形式,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良好。教師要對每一組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由學生自己投票選擇最優。
3.實踐教學改革
藥品營銷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它要求學生在掌握行為科學、醫學、藥學、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與藥品營銷有關的主要學科內容,所以本專業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應在滿足必要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同時,在專業課的設置上花大力氣、下足功夫。我們將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模塊改革為職業基礎、職業技能和職業拓展課三個模塊,在每個模塊中將課程體系按著職業場景分為若干個任務,在每個任務下對學生進行所從事職業的技能教育和培養。除了對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之外,在教學方法上改變了單一理論“灌輸式”教學方式,通過大量的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模擬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其中,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崗位就業競爭力。形成了“寬基礎、重技能、強特色”的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在課堂上的學習多少都有些紙上談兵的味道,因此在藥品營銷課程的實踐教學中我們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學生對于實際營銷過程的真實感受。我們與本地多家大型醫藥公司、醫院、藥房都有密切聯系,將其作為我們的實踐基地,在學校的支持下,多次到各單位的工作場地現場觀摩和學習。同時聘請其高層管理人員作為我們的指導老師,不定期舉行營銷講座和交流會,每次學生都踴躍參加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多次交流后學生的問題深度和廣度都明顯增加。此外,我們還邀請了珠海新能源、深圳太太藥業、南寧健之佳公司的經理講解外企的營銷策略,使得有意向去外資藥企工作的同學對于中外藥企營銷的差別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們還邀請了藥監局市場處的專家講解營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
4.考核方式改革
多年的實踐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要想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關鍵在于學校培養的學生要與企業有直接的關系,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地關注學生的培養過程。經過多方努力,學院從2002年開始與廣西靈峰藥業有限公司、廣西元之源健康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東莞普濟藥業、南寧一心大藥房等企業簽訂了訂單式培養協議。校企雙方成立工學合作教育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制定教學計劃,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由企業確定主干課程,整個教學活動圍繞協議展開,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獎學金。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在學生的培養中不求理論知識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綜合性、實用性,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使用的“零距離”,使畢業生在藥品營銷市場上具有較強的就業優勢。過去藥品營銷課程的考核就是以卷面形式考核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了解程度,但是效果非常差,抄襲現象嚴重,沒有自己的理解內容。現在將考核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就是每單元結束后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演示成績,占總成績的60%,期末時教師給每組布置不同的題目,其中的設計方案,做預算,做調研,整理資料,角色扮演等工作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每個同學具體做的部分詳細標注出來,由教師最終給出分數,占總成績的40%。這樣的考核方式使得每個學生都要憑借自身的能力去完成,在不用擔心不及格的前提下,能很清楚地區分出學生能力的高低。
改革實踐證明,我校藥品營銷專業的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大幅提高,畢業后從事藥品銷售工作的學生比例增加,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好評也增加了。今后如何將改革規范化、系統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