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醫學范文
時間:2023-03-20 17:3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轉化醫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又稱為轉化研究。這個概念主要來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詞———1993年,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BRCA1)被發現,并成為新一代的生物標志和靶點應用于早期診斷,從而把實驗室內的的發現真正轉變成臨床的應用工具。自此,“轉化研究”開始逐漸被人們所認知[2]。作為一個新興的醫學概念,轉化醫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通過實驗研究在人類中驗證新的治療策略;②研制新的醫療儀器和發展新的診斷手段;③在以治愈疾病為目標的同時,加深對人類疾病及其復雜性的了解[3]。作為基因組和生物信息學革命的時代產物之一,“轉化醫學”雖然是一個專業術語,但卻貫穿于醫療研究與疾病防治的始終。
國外醫學界近年來非常重視轉化醫學的研究工作。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董事Zerhouni在Science發表了名為TheNIHRoadmap的文章,引領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把目光聚焦在轉化醫學[4]。目前國際上多間大學都已開始設置臨床和轉化科學中心,NIH設立了“臨床和轉化科學獎”,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TranslationalResearch、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期刊陸續創立,更加體現了現在醫學界對轉化醫學這一“橋梁”的迫切需求和向往。在國內,國家新科技體系構明確了“一個中心:國家轉化整合醫學研究中心;三個支撐:研究型醫院、研究現場、協同科技環境體系的科技支撐戰略”的新思路。目前,醫學臨床、藥學等領域的轉化醫學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但在預防醫學中對轉化醫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許多學科還是一片空白,亟待廣大衛生工作者的關注和涉獵。
2預防醫學中的轉化之路
大量數據表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慢性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預防和早期診斷的。因此,只有構建強大的預防醫學創新體系,將高速發展的預防醫學基礎研究盡快應用到實際公共衛生服務中,才能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三級預防,以最小的投入贏得最大效益,增進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宏偉目標。
2.1轉化醫學在毒理學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在預防醫學領域中,毒理學的研究任務主要是描述機體與外源化學物的中毒機理,對外來化學物進行安全性評價,從而為制訂有關衛生標準和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現在,大量新化學物投入使用,給人類健康帶來了許多潛在的隱患。而現行的化學物危險度評價體系,尤其是對毒效應無閾值的化學物的檢測評價,存在多種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測試的化學品數量少;動物實驗周期長;評價的費用高;化學物危險性評價存在物種差異等,這些缺陷正是轉化醫學在毒理學應用的重大課題[5]。
生物標志物的檢測是轉化醫學在環境和職業毒理學應用的中心環節。新的化學物毒性評價策略提出,應該把當前以死亡、突變、腫瘤形成等終點事件(apicalendpoints)為觀察指標的毒性效應評價體系,轉換為基于毒作用機制研究結果,以毒性通路(toxicitypathways)相關生物標志表達異常為觀察指標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應評價體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術及生物信息學的發展,測定毒作用導致的“通路”或“關鍵事件(keyevents)”改變,建立相應的細胞預測模型并進行劑量-反應關系的檢測,結合環境檢測水平和人群暴露狀況進行危險度評價,從而開展預防醫學現場的推應用,以此為基礎提出實際有效的防治措施。這一依賴靈敏快捷的細胞試驗進行危險度評價的理念能大大減少動物試驗體系所需的花費和時間,因而與轉化醫學概念相呼應[6]。
為此,近年來,部分學者已經致力于開展毒理學細胞模型的研究,力圖以體外細胞取代傳統的動物模型,以獲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檢測工具和評價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過成功導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區和端粒酶催化亞基———人端粒酶逆轉錄酶(hTERT)構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這些永生化細胞可被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誘導致惡性轉變。在隨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該類細胞株模型對于致癌物的檢測可大大縮短細胞轉化的間期,從而具有潛在的應用于化學致癌活性篩查的價值。這些研究成果,將為環境致癌物毒性檢測帶來快速簡便的應用手段和工具[8]。綜上所述,對于衛生毒理中的基礎研究來說,必須在研究過程中始終貫穿轉化醫學的理念,才能真正實現基礎研究成果與預防實踐指導間快速有效的轉化。
2.2轉化醫學在營養學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從18世紀起源至今,營養學已經從單純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結構的研究開始走向分子營養學的突破期。近年來分子營養學的研究,尤其是對植物化學物的研究更是方興未艾。如大豆異黃酮,最初是由于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食用豆制品對女性圍絕經期癥狀、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癥有著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發現的[9-12]。經過多學科證實其具有類雌激素的作用。隨后,其他植物化學物質如番茄紅素,花青素,大蒜素等植物化學物質也逐漸通過基礎研究闡明其健康促進的功效,而被廣泛應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狀態和輔助治療各種疾病,使得營養基礎研究的成果發揮了重要的保護人體健康的功效。
如果說植物化學物的研究使得營養學領域更為廣泛,那么營養基因組學、營養遺傳學的興起使人們對于人類營養的研究更為深入。從實驗室到臨床,基因多態性的存在被認為是一個許多基礎研究成果無法應用于臨床實踐的主要轉化障礙[5]。而對于營養學,這一障礙卻恰恰成為營養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營養素具有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同時由于異質性的存在,決定了不同的個體對不同的營養需求的質和量的不同。參考攝入量、推薦攝入量、適宜攝入量等名詞對由基因多態性引起的個體差異已顯得不完全實用了。而近年來日漸成熟的生物芯片、蛋白組學等高通量技術則為營養膳食攝入的個體化指導提供了可能。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基因的常見C677T多態性便是飲食-單基因多態性相互作用的一個經典例子。過去的研究發現,葉酸和神經管畸形、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相關[13]。而MTHFR是葉酸代謝的關鍵酶之一。缺乏這一關鍵酶將導致嚴重或者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癥。MTHFR有兩種多態現象:C677T(A222V)和A1298C(E429A)[14]。在歐洲人中,MTHFRC677T的發生率是0.233%~0.410%。包含前者的MTHFR可降低酶的活性,從而導致在缺乏葉酸的情況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濃度的上升,從而增加神經管缺陷兒童的出生率。
由此可認為,對于攜帶MTHFRC677T基因的個體,需要補充更多的葉酸,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質量和優生學的預防作用。此外,基因多態性和飲食的相互作用與多種慢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之間關聯緊密,包括癌癥、冠心病和肥胖等[15-17]。國外的一些公司,如Genova和MetaMetrix等,已經開始就基因-飲食的相互作用特點開展專業診斷,為個體的飲食補充決策給予指導和幫助。由此可見,從人群膳食指南到個體化膳食指導的轉化,將會是新世紀的營養學發展趨勢所在。
2.3轉化醫學在婦幼衛生學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耳聾是一種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每100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患有先天性耳聾[18]。而我國每年新生聽障兒童也多達3余萬人。不可忽視的是,遺傳因素在所有致聾原因中占有高達60%的比例。如何通過快速、敏感的篩查方法進行產前診斷,減少遺傳性耳聾患兒的降生,是婦幼保健的關注重點之一。
近年,我國遺傳性耳聾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中國的遺傳性耳聾中的基因位點較為集中。針對這一結果,中國人民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博奧生物有限公司共同研發推出“遺傳性耳聾基因芯片檢測系統”,為遺傳性耳聾的廣泛篩查,盡早診斷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同時也為臨床醫生的診斷提供了病因學方面的證據。從2006年到2007年,中國人民總醫院進行的515例雙盲對照實驗中,芯片結果與測序結果符合率為100%,非綜合征性重度和極重度耳聾患者的突變檢出率為42.41%[19]。從而使得該技術在中國人民總醫院、北京同仁醫院、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等醫院開始得到了應用。這一檢測技術能否像唐氏綜合癥的產前診斷那樣靈敏與特異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明。但是,在這個從基礎到臨床,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兒少預防保健技術的過程是明確的———從臨床觀察到實驗室研究,再根據流行病學的調研結果,協同相應產業共同開發,推出相應手段應用于臨床與預防保健。
2.4轉化醫學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域中的應用和前景2003年的SARS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流行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發的流行性感冒引起了全球公共衛生工作者的高度關注。但正是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為疫苗的基礎研究向實際應用的快速轉化帶來了新曙光:例如,傳統的疫苗生產的方法從研發、毒理學和動物研究直到一、二和三期人體試驗至少需要數年的時間,而近年來,疫苗佐劑改良、皮內接種節約疫苗用量以及反向遺傳學技術和應用重組DNA技術直接細胞培養等研究成果均可大大縮短產品的生產時間[20],而采用鼻腔噴霧的方法也將使接種更簡易快速[21],同時由于這些突發事件帶來的影響,政府對于疫苗管理審批制度程序化的改革也大大加快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時間。因此應該認識到,以基礎科研人員、臨床醫生、公共衛生工作人員的技術成果為支持,相關企業產業化為依托,多學科共同協作為平臺,政府的決策支持為后盾,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基礎研究的成果和科學實踐結合,把“轉化醫學”的橋梁搭建于研、產、學的鴻溝間,實現科學進步、公眾健康的雙贏局面。
篇2
關鍵詞:轉化醫學;醫學教育;全科醫學;人才培養
1國內外轉化醫學發展趨勢
轉化醫學目前在國內外均受到廣泛的關注,已成為國際上醫學研究的一個新的熱點,它與個性化醫學與可預測性醫學一同構成了系統醫學的完整體系。目前,轉化醫學已逐漸成為全球醫學研究的發展趨勢。美國已經在上百所大學建立了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目前我國多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都成立了轉化醫學中心。通過這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不懈努力,當前轉化醫學在我國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產生了如血管成形術、重組人生長激素以及支架置入術對冠狀動脈疾病的影響等重大成果[3]。轉化醫學研究打破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及藥物研發之間固有的屏障,縮短了從實驗室到臨床的過程,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技,更快速地推進了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發展。同時,與轉化醫學有關的學術期刊也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轉化研究》《轉化腫瘤研究》《干細胞轉化研究》《轉化醫學雜志》《美國轉化研究雜志》……特別是《科學轉化醫學》,創刊僅幾年影響因子就飆升至15分以上。另外,許多綜合性學術期刊也紛紛開設了轉化醫學專欄,出版刊登了大量的關于轉化醫學的研究性論文,充分反映出學術界對轉化醫學的重視。轉化醫學的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斷的涌現,對醫學臨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同時這一現象反過來對轉化醫學研究的發展進步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2轉化醫學模式為醫學高等教育帶來啟迪
如今,盡管在我國轉化醫學日益受到重視,但它對于大多數醫學院校來說仍然不過是一個時髦的名詞。雖然近些年很多醫學院校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不少醫院也由傳統的“臨床型醫院”轉型為“研究型醫院”。但這些辛辛苦苦取得的寶貴科研成果卻極少能對臨床工作起到有用的推動、支持作用。另一方面,醫學院校培養的醫學高等專門人才,雖然在校期間比其他專業的學生花更長的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但是當他們走出校門后很長時間內仍不能很好地學以致用。究其原因是我國的醫學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在基礎知識學習和臨床實踐應用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換句話說,即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之間沒有良好的交流、促進的機制,導致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脫節。從事基礎知識學習或基礎實驗研究的人員往往著眼于做實驗、,而對其發表的成果能否真正對臨床工作起到作用不夠關心;與此同時,醫務工作者由于忙于臨床工作,對最新的研究進展缺乏了解,這種情況也反過來制約了基礎醫學研究的快速發展。轉化醫學提倡的是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主動的、互相促進的交流模式,切中了現今醫學高等教育的弊端。在轉化醫學思維的引導下,讓醫學生樹立基礎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臨床工作者更好地實踐,是對臨床工作中發現、提出的問題的有效反應;而臨床工作人員也要學習在工作中提出問題,為實驗室研究提供前瞻性的、新的科研問題,這樣可以使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很好地服務于對方[4-7],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3全科醫學教育的概況及面臨的問題
全科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綜合了生物醫學、社會科學以及行為科學的特點,以預防醫學為主導,以現代醫學為基礎,為人們提供主動的、綜合的、便捷的和個性化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我國衛生部早在2000年《關于發展全科醫學教育意見》中指出全科醫學是以保障和促進健康為目的,向個人與社區提供個性化、綜合、便捷的基本衛生服務的新型學科。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教育,培養全科醫學工作的醫師及師資力量,是深化醫療衛生改革,促進衛生保健服務工作的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衛生服務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需要。全科醫學教育是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醫學人才培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8],近年來逐漸得到更多的重視。國務院在2011年出臺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使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現在我國的全科醫師培養已初步發展為“5+3”模式,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9],而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也在包括筆者所在單位在內的上百家醫學院校開展。目前,全科醫學學科已經成為了與內、外、婦、兒等臨床學科齊頭并進的二級學科。在出現上述利好形勢的同時,也有很多現實問題擺在所有致力于全科醫學發展的有識之士面前,它們已成為制約全科醫學教育更快、更好發展的“瓶頸”[10]。這其中有一個突出的并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就是,院校的全科醫學基礎教育與臨床結合不夠緊密,學生在校時接觸到不少前沿的基礎研究成果,但因為缺乏臨床應用而在日后的全科醫學的具體工作中用不上這些高新知識技術,感覺好像學到的用不上、需用的又不會。而另一方面,當這些學生正式走上全科醫師工作崗位、戰斗在醫療一線時,又因為缺乏轉化醫學的思維意識,盡管在工作中容易發現很多值得探討的病例,卻不能把它們提煉為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白白浪費很多機會。加上素來對前沿的基礎研究成果與進展就缺乏興趣,因而對醫學各領域的新進展、新理論又不甚了解,所以很容易遠遠落伍于專科醫師,甚至被標上不被信任的標簽。
篇3
從當前我國的醫學教育的改革發展來看,比較強調的是醫學教育和臨床應用的結合,轉化醫學的理論在此次的醫學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必然能夠推動此次改革的前進。轉換醫學是也被稱為是轉化研究,這也是近些年國際醫學健康領域比較強調的新的理念,其核心內容就是把基礎研究成果能夠迅速有效轉化成臨床實際應用理論,所以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1轉化醫學的發展現狀及轉化醫學模式優缺點
1.1轉化醫學的發展現狀分析。
醫學科學的發展讓相關的學科發展已經愈來愈細化,這樣就會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各科研究深入的同時,學科間特別是基礎和臨床的距離就會逐漸的疏遠,轉化醫學的目的就是將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療的距離最大程度的得以縮短,并使得兩者能夠構建更為直接的聯系。轉化醫學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文獻當中出現的,轉化型研究,所以轉化醫學的新詞也就隨后被提出,這一概念也在逐漸被各國醫學界所接受,很多國家在這一方面已經構建了多個轉化醫學中心[1]。而從我國在這一層面的發展情況來看,也已經逐漸的得到重視,并且在醫學教育中作為是重要的戰略核心。要能夠明確,轉化醫學的發展不單獨是依靠硬件條件支撐醫學研究轉化中心平臺建立,轉化醫學作為是新興的多學科融合領域,在今后的醫學教育發展中也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1.2轉化醫學模式優缺點分析。
對轉化醫學模式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有利于選擇最佳的模式在實際中應用,從模式上主要有國家級平臺模式、項目實施模式、單體轉化醫學中心模式,其中的單體轉化醫學中心模式有美國的成熟單體轉化醫學中心模式和國內的初級單體轉化醫學中心模式。對于國家級的平臺模式而言,其主要能夠加快單體轉化中心成果的轉化,并實現資源的共享。主要解決方案就是新建國立轉化醫學促進中心作為指導全國轉化科學發展的機構,每年額外投入七億美元支持轉化醫學項目,從效果上來看實現了原有轉化中心相互聯合以及資源共享,降低了臨床試驗的成本,對新藥的研發速度也得到了加快。另外,從項目實施的模式來看,能夠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歐洲各國需要醫學研究基礎設施,消除基礎研究成果向著臨床應用轉化的阻礙,主要的解決方案就是多國的政府以及科學組織參與這一項目并制定總體的規劃。從實施的效果上來看實現了歐洲范圍內轉化醫學基礎設施的部署。而在單體轉化醫學中心模式層面的優勢來看,主要對我國的初級單體轉化醫學中心模式進行分析,能夠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跟隨發達國家轉化醫學的理念對成果的轉化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主要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合作以及掛靠形式下,通過綜合性醫院或是相關科研機構作為主體,成立了幾十家有著特色的轉化醫學中心。從實際的效果層面來看,主要是先掛牌先啟動再議事的簡單模式,實現了和醫院以及企業的合作,這樣在科研項目上也比較容易爭取。
2轉化醫學理念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的應用策略
第一,要能夠加強醫學教育改革當中的人才培養,構建轉化型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在研究生轉化醫學意識層面也要能夠加強培養,加快科學的建設,在轉化型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層面要能夠得到良好的構建,針對比較積極的投身于轉化醫學研究的研究生導師要能夠從研究的條件以及科研經費和生活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這樣才能夠為培養優秀的醫學研究生打下基礎。第二,從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能夠得到充分重視,主要就是要選取藥物設計以及藥物先導化合物的有機合成方面的知識,進而再進行對藥物設計以及合成方面的知識加強講解,再有就是要選擇腫瘤靶向治療以及病毒性疾病生物學治療等方面的知識,在干細胞治療以及病毒性疾病層面的治療等知識的講解,從而讓學生能夠了解干細胞對疾病治療的前沿動態。第三,要能夠讓學生注重科室輪轉過程的考核,對轉化醫學課題實施者來說就要能夠掌握研究涉及到的各領域基本特征,還要能夠協調安排各方的工作。而轉換醫學實踐就要求著對學生疾病防控宏觀觀念的培養,并要通過實際的教育讓學生能夠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不僅如此,還要能夠鼓勵研究生參與和申報項目,將轉化醫學的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強化,為能夠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就要能夠在多樣化的措施基礎上鼓勵其申報項目,這樣學生能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對科研的思路得以理清,并在科研的能力上能有效提升。第四,從政府部門也要能夠牽頭制定轉化醫學戰略的規劃,通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研究實驗基地,將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加以凝聚和吸引,全面的支持轉化醫學的研究。另外在合作研究機制的建立層面要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主要就是要能夠和轉化醫學研究實力相對較強的國家進行合作,借助這一契機來進一步的創新發展,促進自身的轉化醫學研究的實力。
3結論
篇4
1.1轉化醫學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轉化醫學提倡以患者個體為中心,強調多學科交叉合作。轉化醫學作為一個新的領域,從發展走向成熟,需要多專業的交流與協作。在國外轉化醫學起步較早。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了發展生物醫學的長期計劃,主要是培養具有不同專業背景、能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間互相協作研究的團隊。在NIH的推動下,2011年美國已有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名校在內的38個大學和醫學院建立了進行轉化研究的醫學中心;2005年蘇格蘭政府與惠氏制藥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轉化醫學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歐盟實施的第7個框架研究計劃,將預算中的60億歐元用于轉化醫學研究方面。同時世界著名醫學類核心期刊都為轉化醫學開辟了專欄,相繼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國際性專業雜志。相比較而言,中國在轉化醫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勢頭日趨高漲。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專門從事轉化醫學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復旦大學依托其附屬醫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組建了“湘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研究惡性腫瘤;2011年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等。
2010年陳竺等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的直接藥物作用靶點為PML-RARa。這一研究成果對于推動該類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砷劑成功治療APL的研究成果成為我國轉化醫學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轉化醫學的研究內容
轉化醫學是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生物醫學發展的時代產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決臨床和健康問題為目標的實驗室基礎研究。轉化研究是轉化醫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療;②尋找適當生物分子標志物,提高臨床輔助技術對臨床工作的輔助效力;③藥物二期臨床實驗。此外,還有基因診斷治療、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基因組藥理學與個體化醫學。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生物分子標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數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疾病異質性很大,因此,對這些疾病不能采用單一方法來進行診治。著眼于患者的遺傳、分子生物學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進行分子分型,以此為基礎實施個體化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目標。實施個體化的治療,可以對治療方法、藥物、劑量進行優化,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1.2.2生物分子標志物的鑒定與運用基于各種組學方法篩選出早期診斷疾病、預測疾病、判斷藥物治療效果和評估患者預后的生物分子標志物及藥物靶標,如DNA、miRNA、蛋白質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針對性地探索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提高藥物篩選的成功率,縮短藥物研究從實驗走向臨床應用階段的時間。這些分子標志物的開發應用,對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有重要指導作用。
1.2.3藥物臨床實驗及研發美國曾有報告稱,研制一種新藥,從選題到臨床應用,平均要用14年的時間。近40年來,美國在惡性腫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億美元,收獲了156萬篇研究論文,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卻沒有得到顯著改變。轉化醫學通過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海量數據,篩選出分子標志物和藥物靶標,有效地降低在臨床二期實驗中藥物靶點驗證性研究的失敗率,提高了基礎研究的轉化率和速度,為新藥的臨床應用和個體化治療研究開辟出一條革命性的道路。
2轉化醫學與中醫藥學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醫學是我國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中醫學先進的理念與落后的技術手段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限制了中醫理論的廣泛傳播及其診療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然而轉化醫學的出現為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轉化醫學的基本理念與中醫藥學從臨床到基礎理論再到臨床的發展歷程和“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思想不謀而合。
2.1轉化醫學與中醫學的運行模式相同臨床實踐一直是中醫學產生、發展、繁榮的根本原因,從臨床積累的經驗中抽提理論,再用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過程是中醫藥發展的經典模式。基于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出現嚴重脫節而產生的轉化醫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新問題可以指導基礎研究方向。雖然傳統中醫學不進行實驗室研究,但其“臨床-理論-臨床”這個螺旋上升的模式與轉化醫學的運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轉化醫學與中醫學的理念統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存在著方法論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臨床醫學以系統論為導向,基礎醫學則以簡化論為基礎。轉化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的健康除與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關外,還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的作用,這決定了轉化醫學必然是一種復雜性研究系統。以轉化醫學為基礎的系統生物學應用系統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統若干組成部分的動態相互作用,通過反復計算和/或數學建模及試驗來研究復雜的生物系統。中醫學是借助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臨床實踐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科學,其蘊含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等思想,與系統生物學的理念相統一。
2.3轉化醫學與中醫學所倡導的治療方式相同現代疾病譜逐漸向慢性病方向轉變,其發病原因有多種且機制復雜,以往的單一治療方法難以奏效。轉化醫學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基于患者遺傳、分子生物學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中醫學治病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其本質就是個體化醫學,體現了現代個體化醫學的特征。
3中醫藥轉化醫學的特點
3.1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原則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精髓,如果中醫藥的研究忽視中醫學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細胞乃至分子層面的機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學藥物研發模式,必然導致臨床與科研的脫節,最后中醫臨床只能依據古代經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因此,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必須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3.2以患者個體為中心中醫學的整體觀既強調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密切相關,并建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體系,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的醫學研究模式。
3.3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相互促進的連續過程中醫藥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基礎與臨床的整合,具有“實驗室-臨床-實驗室-臨床”不斷循環的運作特色。中醫學也是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逐漸發展壯大。只有通過基礎與臨床之間不斷地循環轉化,才能促進中醫醫療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
4中醫藥轉化醫學的實施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如何開展,如何順應世界醫學發展潮流,是當前中醫藥界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中中醫藥語言現代化和中醫臨床、中藥創新藥物研究的現代化是中醫藥轉化醫學實施的關鍵。
4.1建立中醫學轉化研究機構有條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醫藥大學、研究型醫院或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聯合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建立以臨床和基礎及藥物研發為主體,結合中醫古籍研究的跨學科中醫藥轉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關企業共同參與,以平臺管理方式進行統一部署和聯合攻關,構建起一條高效率的轉化鏈。此外,也可以通過內部選拔或對外招聘的方式組建一個交叉學科研究室。此外,生物醫學信息學為解決轉化醫學相關問題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學,其研究者應該成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
4.2加強轉化醫學推廣教育和轉化型人才培養長久以來,基礎研究領域人才的提拔和獎勵主要依據研究者的論文,而不是其帶來了多大的臨床效果。而臨床醫生則缺少時間去閱讀相關文獻,這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基礎研究與臨床之間的交流。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者和臨床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當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人才隊伍建設比較薄弱,整體科研水平較低,知識結構也較單一,學科滲透和交叉能力相對欠缺,對世界醫學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信息了解滯后,創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強對既懂中醫又具有現代西醫科學實驗技能,并有轉化醫學理念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國內中醫藥大學與開設的中醫學國家理科基地專業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與政策引導長期以來,高昂的經費支出是造成轉化醫學研究發展十分緩慢的核心問題,原因在于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轉化過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許多企業和醫療機構失去投資的動力。其次,中醫藥轉化研究的過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利益協調,很容易在關鍵環節產生脫節現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傾斜和扶持,引導大型企業贊助中醫藥轉化研究外,還應制定有效的體制、規定,將各學科、各部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團結高效的研究團隊。
4.4緊密結合中醫特色和優勢,展開中醫藥轉化研究中醫藥轉化研究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和加快中醫藥向更深層次水平邁進。中醫藥轉化研究的開展應緊密結合中醫特色和優勢。主要包括:①重視中醫經典的指導作用:2006年頒布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中醫藥發展的“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項基本任務,強調在“繼承”基礎上加以豐富發展、充實完善,才會有中醫的創新。②推動經典復方的方劑組學研究:方劑組學以中醫方劑作為研究內容,以提取物的質量控制為前提,以臨床療效為基礎,然后應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明確其作用靶點、研究其調控機制。③協作進行病證結合的轉化醫學研究:陳可冀院士認為,西醫診斷與中醫辨證的病證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西醫兩種醫學的優勢互補,是中西醫結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結合中醫臨床:進行中醫藥轉化研究時,必須充分體現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的特色,針對證候的分類、治則治法、方藥選用、證候轉變、療效評價等關鍵環節,應用各種組學技術,篩選出不同層面的與證候發生發展、辨證分類、治法方藥和療效評價相關聯的敏感性生物標志物群,并給予其在臟腑及四診信息中的定位。
5結語
篇5
1.轉化醫學的概念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紀90年代的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古老的醫療行為,直到21世紀醫學研究人員才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臨床問題的復雜性及基礎研究結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運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臨床研究方法和轉化醫學的出現。轉化醫學的精確定義目前還在爭議中,Wen-Hwa Lee將當今的轉化研究定義為將在實驗室、診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發現轉化為新的臨床工具,應用到臨床,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英國全球轉化醫學中心的Bruce,美國臨床決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學試驗醫學部的Mario及美國國立健康中心轉化醫學分部的Francesco等學者聯合給出了轉化醫學的簡化概念:轉化醫學代表了一種原則,即提高生物科學研究與臨床疾病相關的有效性,以及幫助臨床研究者通過臨床觀察證實科學研究與人類疾病的相關性。
2.轉化醫學的意義
轉化醫學是新興的多學科融合領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學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礎醫學、藥物研究、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在它們之間建立起聯系,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和成果快速轉化到臨床,同時根據臨床醫學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應用基礎研究方向,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B2B模式),即從實驗臺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從床旁到實驗臺(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經提出立即顯示了強大的推動力,國內外一些研究的快速發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轉化醫學的理念,生物醫學的發展及個性化的治療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化醫學的研究。
3.轉化醫學對護理學發展的啟示
3.1開展多學科協作,構建學術團隊
隨著臨床科學的發展和轉化醫學的出現,跨學科研究成為了未來研究的熱點。臨床問題已經不能由單一專業的科學家來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緊密合作,而只有多學科交叉的團隊才能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護理學作為一門傳統的實踐性學科,跨學科和多學科研究較少。護理跨學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調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分享、對護理獨特貢獻的重視,以及對新定義和方法的探索研究。當前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學科交叉產生新的增長點,傳統的課題通常只是帶來數量的增加,創新性課題才能帶來質的飛躍。
3.2加強醫院與高等醫學院校之間的交流,促進知識轉換
巴德年指出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互通有無互相支持,不僅是開展科研工作、提高學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學和培養人才的需要。我國許多院校側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養,而且大部分畢業生都選擇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使得我國的許多大型綜合性醫院缺乏臨床和基礎都精通的人才。護理高層次人才脫離臨床,不能與臨床人員良好溝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將知識及研究結果及時準確地應用于臨床,形成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相對缺乏,臨床護士在繁忙的護理工作中,雖然掌握了極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卻沒有充足的時間開展研究,再加上我國的護理學起步較晚,臨床護理人員學歷偏低,缺乏科研基礎知識、醫學統計知識及文獻檢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礎方法,使得我國護理研究的主題涉及面雖比較廣但建樹較少。因此,加強醫院和醫學院校的密切合作勢在必行。
3.3加強護理的基礎研究,推進護理臨床與基礎的結合
護理學的專業性發展,帶動和促進了醫學的進一步完善。然而,由于護理專業起步晚,科學研究基礎與醫療相比還很薄弱,護理研究往往側重于調查、心理護理、經驗總結和體會等研究而缺乏基礎性的研究,使護理研究難以發表影響力較大的論文,在課題申請科研經費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目前,我國護理科研人員已經意識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努力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護理學也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加強護理基礎理論研究,加強與基礎研究的聯合,推廣實驗性研究,才能使護理科研具有較高的信度,推動護理醫學快速發展。
篇6
轉化醫學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研究模式,是基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脫節”而應運而生的學科,它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同時通過臨床的觀察與分析,幫助實驗室進行更優化的實驗設計來促進研究,從而實現醫療水平的提高,幫助患者解決健康問題。轉化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強調多學科之間相互合作,打破了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藥物研發等多學科之間的界限,從而實現了從實驗室到臨床(benchtobedside)以及從臨床到實驗室(bedsidetobench),即通常所說的B2B過程。轉化醫學不是單向的、封閉的,而是雙向的、開放的。B2B的含義包括兩方面,第一個B2B(benchtobedside)的含義是將基礎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臨床或轉化為醫藥、檢測設備等,用于疾病的診療過程;第二個B2B(bedsidetobench)的含義是指結合臨床觀察分析的結果,探索基礎醫學研究的新思路以及完善實驗設計過程。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轉化醫學的雙向循環。而且轉化醫學突破了以往課題的研究模式,將單一研究者整合成一個研究小組,各自發揮其特長及優勢,通力合作,盡可能快速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研究出新的生物學標志物、新的治療藥物,就得由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理學及生物信息學等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定期進行溝通與討論,及時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開辟出一條革命性的新途徑,縮短從實驗到臨床階段的時間,提高工作的效率。
2生理學教學的現狀
在醫學基礎學科中,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與臨床醫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生理學是基礎醫學中的基礎,它為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生理學以及藥理學等其它課程服務,只有學好了生理學,才能對其病理狀態一一做出正確的判斷,為臨床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做出更好的決策。以往的生理學教學模式大多是“講授式”、“填鴨式”,學生坐在下面聽,授課教師在講臺上講,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脫離與臨床實際相結合,造成了“教基礎不知臨床,教臨床不知運用基礎”的弊端,這是與未來高等醫學教育的客觀要求背道而馳的。生理學又不像其他基礎學科,有形態學影像,可供學生聯想記憶,往往知識比較抽象,邏輯性強,理解困難,難以記憶。而且內容枯燥,概念繁多,知識體系龐大。使學生望而卻步,喪失對生理學學習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對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對基礎醫學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臨床操作技能、良好的科研創新能力及高尚的職業道德等的醫學人才迫在眉睫。在生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轉化醫學思維模式,可以培養醫學生的整體觀念和辯證的科學思維能力,在完成一項研究的同時不斷提高交流溝通、相互協作的能力,創造積極、嚴謹、和諧的學習風氣,對于醫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都將是受益匪淺的。
3轉化醫學思維模式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轉化醫學思維模式下,生理學教學與臨床轉化的宗旨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理概念、生理功能和功能的調控,將其與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機理進行轉化,做到既突出生理教學的重點又突破了生理學教學的難點,而且為往后臨床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1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轉變觀念,積極備課
在當今轉化醫學背景下,運用轉化醫學的思維模式培養基礎醫學與臨床相結合的醫學人才,首先必須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高校基礎醫學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及實驗操作技能,但是他們很少或沒有參加過臨床醫療工作,缺乏相關的臨床工作經歷,對臨床的需要很難把握。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邀請相關臨床科室一起進行教學備案,生理學教師講授生理教學內容,臨床科室醫生引入相關病例進行分析,然后一起探討授課內容,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最后討論結語出最實用的講授內容及教學方法。這樣既保存現有的基礎學科體系,又體現了與臨床科室的相互緊密的聯系,重視跨學科知識的聯系和傳授。由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設計和講授這些課程,提高醫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重視對轉化醫學的運用,恰到好處地把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比如,講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時,可以先引入甲亢患者的臨床表現、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通過展示“甲亢”患者“大脖子”和“浸潤性突眼癥”的照片,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再慢慢過渡到理論知識。講到胃液作用時,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胃液的pH值在0.9-1.5之間,屬于強酸性,為什么平時我們沒有感覺到胃里有灼熱感?正常人體是依賴什么來保護胃粘膜的?機制又是什么?如果這一平衡遭到破壞,會產生怎樣的疾病?臨床表現又是什么?怎樣治療?”等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連續性思考,最后可以舉出相關的病例進行討論。使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內容有機結合,突出生理學學習的要點及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
3.2基礎結合臨床,采用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
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情況選擇最佳的講授方式,這樣才能最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轉化醫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可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授教,比如結合病例分析的講授式、問題式、討論式、啟發式和PBL(problem-baselearning)等。也可以大膽的嘗試讓學生給學生當老師來授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分析及語言交流等能力,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高素質人才。以病例分析的講授式方式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先給出臨床病例,逐層展開生理學相關知識的講解。比如在講解滲透性利尿的原理時,先引出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描述其臨床表現“三多一少”的癥狀以及實驗室檢查中血糖、尿糖值,然后再步步設疑,深入淺出、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慢慢過渡到最初正常的生理狀態。只有清楚掌握了生理狀態,才能更好的分析病理狀態。從而加深對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強化了詢證醫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引入一些“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的案例來開題,每一個諾貝爾獎都有一段饒有興趣且發人深思的小故事,將這些著名的科學家是如何探索生命的奧秘引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主動積極的思考,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作風。比如在講授心血管生理時,可以介紹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項目“一氧化氮”的發現過程。又如在講述神經遞質這一章節時,可以介紹193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項目“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的相關發現”。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當學生完成生理學理論課的學習后,可以適當的給出幾個臨床相關病例,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及校園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每個病例進行討論,對于不同的觀點可以進行辯論,最終結果以小論文形式交付作業,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組織協調作用,最后把大家的意見做歸納結語,進行分析后得出合理的結論。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與臨床的結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及團隊合作的能力,與轉化醫學的精髓不謀而合。
3.3結合實驗課,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及創新觀念
生理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課是生理學教學核心部分之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對培養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及科研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驗來驗證理論課所學的內容,使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結合實驗,鍛煉實際操作技能,并給學生提供了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轉化醫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及創新性,鼓勵學生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倡導以患者為中心,注重理論聯系實踐,更好的服務于臨床,使患者受益。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除了經典的實驗外,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的內容進行實驗教學,比如在講解神經生理中的“痛覺”時,可以講述與疼痛相關的靶點(如受體),通過對靶點的研究來治療疼痛,并結合細胞跨膜信號轉導的機制設計實驗的初步方案。我校的醫學與生物學研究中心(轉化醫學中心)為學生提供了多個實驗研究平臺,包括動物研究平臺、分子生物學平臺、細胞研究平臺和電生理研究平臺等。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小型的實驗設計,從查閱文獻—寫小綜述—選擇課題—設計小實驗—完成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撰寫小論文的過程中進行完整的科研能力訓練。團隊成員共同參與完成一個課題,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培養其今后在工作中團隊的合作精神。
3.4采用多元化考核體系
教學的目的旨在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靈活的運用知識。目前的考試形式可能更多的是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而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有所忽視。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考察學生學習的能力以及知識運用的能力,更能客觀真實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這與轉化醫學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比如可以將生理學考試分為三個模塊,理論知識占30%,實驗課占20%,綜合素質占50%。理論知識考察仍以筆試答卷為主,考試內容為每章節的重點;實驗課考察以學生參加實驗課的表現,包括動手操作能力、病例討論等;綜合素質的考察包括進行小的實驗設計,撰寫小論文等。這樣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更加深入的滲透轉化醫學的理念,為培養醫療所需、科研所需的高素質醫學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礎。總之,轉化醫學的教學模式是推廣應用教學,注重研究成果在臨床的可行性,學生只有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系統學習,才能更好的學以致用。
4未來與展望
篇7
1病理學在轉化醫學中的作用
病理學發展必須跟上醫學發展的趨勢,將基礎醫學研究和檢測手段應用于臨床病理診斷中。針對腫瘤特定分子變異類型的靶向藥物,如易瑞沙治療EGFR基因突變及克唑替尼治療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療手段的進展,也在要求臨床醫生不僅掌握臨床診療知識,而且還要理解分子病理學診斷報告中分子生物學檢測結果意義。由此可見病理學的“橋梁”學科的作用之大。對每一例腫瘤患者都必須根據具體特點,包括臨床因素、腫瘤的分子病理學改變、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期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這些臨床治療需求也對病理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學已經不再僅僅是依據形態學對疾病的診斷,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將基礎研究中的成果通過分子病理的診斷應用于患者治療和預后評估,對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2病理學,尤其是分子病理學的發展是轉化醫學理念具體實踐的要求
病理學從大體形態學的觀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學針對疾病的發病機理、診斷措施以及預防治療的方法等多個方面提出科學問題,主張基礎與臨床密切合作,臨床醫師對疾病的特點和進展進行觀察,提出科學問題,再由基礎研究專家進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饋給臨床醫生并提供臨床實踐建議,最后將基礎科研成果轉向臨床應用,從而提高總體醫療水平。筆者在美國著名M.D.Anderson癌癥中心做訪問學者期間,親身體會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相結合的優勢;在協同合作的過程中,臨床醫生、病理醫生和基礎醫學的研究人員為完成一項臨床課題彼此交流協作,多學科合作、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礎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夠及時高效地應用到臨床診療過程中,在實踐中檢驗基礎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礎研究成果在臨床實踐中得以驗證,其成果的臨床應用價值將是巨大的,最終受益的將是患者。因此從我們醫學生本科階段起就應該培養他們嚴謹、積極、協作的工作和學習意識。
3醫學生病理學教學改革
當前醫學生病理課程教學主要通過語言的描繪方式進行形態學教學,較為枯燥抽象,為了克服這一不足,我們嘗試進行以下變革:
3.1病理課程數字化
在轉化醫學理念指導下,組織和編寫以轉化醫學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體教案和教學計劃,積極組織教學研究和試點,深化和豐富轉化醫學的教學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學醫院的相關科室已經引入數字病理系統用于課程教學,教師可以將示教切片和相關大體標本采集為數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數字病理系統中,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或者在課下自由登錄該系統的遠程會診模塊,隨時調閱和復習教學資料,極大地方便醫學生的學習條件。課堂上學生還可以與教師互動,將遇到的問題實時發送給任課教師來尋求幫助,這種形式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課程生動有趣地展現出來。可通過多媒體教學,實現病理教學由抽象向生動、由單純理論學習向理論聯系實踐轉變,逐步建立起轉化醫學理念的教學體系,這對于臨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為重要。
3.2組建病理轉化醫學交流平臺
此平臺可以提供傳統病理學及分子病理學所涉及的常用技術方法(如聚合酶鏈式反應、微量組織的顯微捕獲及核酸或蛋白提取、熒光原位雜交方法及基因測序等),使醫學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態學的同時,應用經典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深入分析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變化特征,對將來走向臨床崗位能深入淺出地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尤為重要。通過這種平臺可以培養醫學生自覺地理論聯系實踐(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意識,一方面增加了醫學生在學習病理課程時對臨床知識的重視和了解,另一方面為臨床醫學生提供進入基礎研究領域、了解基礎研究技術手段及研究現狀的機會,不僅可以豐富醫學生的醫學理論知識,也可通過實踐增加感性認識,對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臨床醫學理論知識有所幫助。
3.3轉化醫學交流平臺的開放性
此平臺接受醫學生在寒暑假中的見習或實習。安排醫學生參加一些相關臨床基礎轉化實驗實習,在學習傳統病理形態學知識的同時,有機會學習臨床病理診斷到分子病理診斷延伸所需的實驗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診斷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的作用等。醫學生通過醫學實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學不僅有疾病治療前形態學的診斷,更有分子病理診斷,使其能理解病理診斷在臨床治療中“金標準”的指導意義。在轉化醫學的理念指導下,我們的教學可使醫學生認識到轉化醫學的臨床應用價值。
通過病理的轉化醫學教學平臺,可以使醫學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學習階段中自覺樹立轉化醫學理念,使醫學生意識到醫學知識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統的。醫學生不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轉歸,更要使臨床醫生的治療為“循證醫療”、“有的放矢”的醫療,醫學教育將變為以“醫院”和“患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進行多層次、多途徑、多學科的教學實踐。
篇8
關鍵詞:轉化醫學;微創神經外科;應用
目前,我國神經外科學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上取得了一些的成績,但仍需神經外科學工作者不斷努力,以獲取更大的進步[1]。進入21世紀, 轉化醫學理念誕生,本文著重闡述了轉化醫學在微創神經外科、顯微神經外科及經典神經外科3個階段中的發揮的積極作用,提出了微創神經外科是轉化醫學的技術平臺,將成為神經科學和神經外科臨床之間溝通的橋梁。
1 轉化醫學理念
20世紀末,隨著科學技術和醫學的迅速發展,醫學知識逐漸積累,醫學的專業分化越來越具體,每個醫學專業學科僅接觸疾病的一部分。從事某一專業的醫師很容易受其專業限制,忽視和割裂一些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醫學問題。使得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各自獨立進行,缺少交流,導致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在20世紀末提出的轉化醫學理念,打破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各自為戰的局面,在基礎實驗研發與臨床應用之間建立起了有效的溝通橋梁,能夠將基礎研究的新發現和新成果迅速轉化為臨床上新的治療方法和診斷手段, 轉化醫學縮短了"從實驗臺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過程,推動了醫學的全面發展[2]。
2 轉化醫學理念在微創神經外科中的應用
2.1微創神經外科是實施轉化醫學的技術平臺 微創神經外科是溝通基礎研究與神經外科臨床之間的橋梁,是實施轉化醫學的技術平臺。微創神經外科改變了傳統顱腦手術的模式,利用腦功能監測系統和腦解剖定位系統,如微骨窗開顱、腦功能MRI導航、神經內鏡、個體化腦溝入路( individually designed trans-fissureapproach)等,進行顱腦手術,從腦解剖保護提升為神經功能保護,微創神經外科手術使顱腦手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術中應用熒光造影( fluores-cence)技術,確定動靜脈畸形、腦動脈瘤切除術及煙霧病手術后的血管通暢狀態;應用超聲波對腦和病灶進行解剖定位;應用運動誘發電(motor evoked-potentia,l MEP)、皮質電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mapping,ESM)和體感誘發電(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對腦干手術、大腦皮質和腦神經連續進行電生理監測,對手術操作可能損傷腦皮質功能時,及時進行預警。
微創神經外科正在向細胞水平發展,將實現治療學的最大突破-基因治療,用相對簡便的方法治療眾多基因變異和缺陷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臨床操作,實現自動操作、自動識別、自動調整,精確地完成各種操作程序。轉化醫學的理念將繼續推動神經外科的發展。
2.2利用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實施轉化醫學的研究方向
2.2.1神經疾患基因治療 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是破譯人類基因的密碼,更重要的是在分子水平尋找治療、預防疾病的方法。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中樞神經系統的基因治療成為可能,稱之為細胞分子神經外科。目前已明確為基因遺傳病的神經系統疾病有Lesch-Nyhan綜合征、溶酶體儲存障礙(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Sandhoff綜合征、Mucopolysaccharidosis綜合征、神經纖維瘤病、腦海綿狀血管畸形等。①中樞神經系統內細胞全部基因置換。該治療方法用以矯正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病變,如酶的功能障礙等。應用全基因置換治療酶的功能障礙時,要求神經干細胞能夠充當基因治療的載體,病毒載體系統能夠在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中無毒性長期基因表達,使用正常的等位基因進行基因置換,這樣可有效地消除中樞神經系統中由于單個基因隱性突變引發的疾病顯性表現。②腦腫瘤基因治療。選擇性表達毒性基因,這種基因能夠引起腫瘤細胞的溶解壞死,抑制腫瘤生長,具有特殊的抗腫瘤效應, 殺滅腫瘤的同時不損害正常的腦組織。與傳統腫瘤治療方法相比,基因治療配合手術、放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③恢復中樞神經系統特定位置細胞功能的基因治療。該方法用以恢復特定的神經細胞的亞細胞群在神經退化過程中丟失的功能。把病毒性載體介導的治療基因轉移到大腦定位置的神經細胞的亞群,對蛋白表達和基因轉錄進行嚴密的調節,可用于特定部位神經退行性病變的恢復性治療。移植基因改變的細胞或者胚胎性的移植物,產生特殊的生長因子或神經傳輸,恢復因神經功能障礙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定部位的神經功能缺失,如Alzheimer病和Parkinson病的基因治療。④腦卒中的基因治療。腦卒中,導入治療基因能夠保護缺血損傷的神經細胞免于死亡,控制不同腦內炎性調節因子表達的基因。3~5w的基因表達有利于血管的生成和正常修復缺血性疾病,可以達到治療目的[2]。
2.2.2神經干細胞的研究和應用 神經干細胞的用途主要有: 充當基因治療的載體、生命科學的研究及損傷的神經細胞的替代療法。將神經干細胞移植到中樞神經系統,替代因疾病或損傷而缺失的神經細胞,對于恢復神經系統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神經干細胞具有顯著的特點,能夠重復進行有絲分裂,產生大量子代細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目前,醫學上已經能夠實現在人體外神經干細胞的增加,并保持一定時間的增生能力,但中樞神經系統細胞的再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神經干細胞應用于臨床的空間還很大。
2.3國內轉化神經外科學現狀
2.3.1基礎與臨床研究體系初步形成 轉化醫學提倡建立神經科學基礎研究與神經外科臨床多學科的合作。以腦血管病為紐帶,整合神經內科學、放射學等多學科,組建腦血病診治中心,收集患者臨床資料,與國外合作開展合作研究,擴大國際影響,提升學術水平。
2.3.2建成微創神經外科平臺 在國內率先建立微創神經外科平臺的是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系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合作開展腦血管病、膠質瘤及腦認知功能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效,轉化醫學的優勢初步顯現。
3 結論
轉化醫學打破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能夠將基礎研究的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方法,我國的神經外科學工作者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微創神經外科這個技術平臺,廣泛應用轉化醫學理念,打造具有國際話語權的現代神經外科學。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轉化醫學;中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
隨著中醫學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擔臨床醫學研究工作的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良好的臨床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的臨床科研能力。臨床研究是涉及臨床醫學、倫理學、法律、管理和醫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的實踐學科[1],臨床研究實踐也是催生新知識、新技術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進臨床醫學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臨床研究是將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醫療技術的必經之路,也是將臨床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教育蓬勃發展,但隨著學科專業的不斷細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鴻溝不斷加大。現在的中醫學臨床研究生培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中醫學院校設計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中臨床研究相關知識仍未形成完整體系,學生在校期間接觸臨床研究實踐機會較少,當前對臨床中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的培養仍難以滿足轉化醫學發展的需求等[2]。
在這種形勢之下,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應運而生,它為消除基礎與臨床的屏障,提高醫學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徑。轉化醫學是一個新興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醫學新知識,將從實驗室產生的基礎醫學研究成果直接導向臨床醫療應用,以提高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證醫學和"以患者為中心""從實驗臺到病床旁"知識的交叉整合、學科間通力合作、促進基礎研究快速高效轉化臨床且及時反饋,為防治和診療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然后基礎研究人員深入研究,最后將科研成果投入到臨床實踐應用中去,最終以提高醫療水平。因此,培養既能進行基礎研究又能治病,將基礎研究與臨床有機結合的高素質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提出醫學問題和研究方案設計的能力
發展轉化醫學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可在臨床應用的診療技術的速度。要加快轉化速度,就必須要從臨床實際需求出發,首先提出有價值的臨床問題, 再根據現有的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設計臨床研究方案,通過臨床研究加快基礎醫學成果的臨床轉化速度。而目前,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通常會受到更多的重視,而在非醫學知識的培養和知識的綜合運用上則存在一定的不足。從事臨床醫學研究工作需要較寬的知識面,要求學生具備醫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提出醫學研究問題的能力和設計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這兩種能力至少需要兩種基本技能:文獻閱讀技能和一定的統計學知識。只有經常跟蹤醫學文獻,了解最新醫學科研進展,才能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而任何嚴謹的臨床研究的設計均要考慮在研究過程的中各類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方案的設計人員要具備一定的統計學知識。
2強化醫學和非醫學類基礎課程的學習,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扎實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科研方法知識。通常情況下,臨床研究生比較注重基礎醫學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課,如統計學等非醫學類基礎理論的學習。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知識是開展臨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養扎實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當注重非醫學類基礎課的培養,構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合理的知識結構[5]。我院在臨床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為了培養綜合高素質的臨床工作者,會開設中西醫結合研究方法、DME等課程,以提高臨床研究生的臨床研究能力,為臨床醫生順利開展臨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參與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項目,提高臨床研究設計和組織能力
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醫療機構臨床醫生作為研究項目發起人的臨床研究項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學術地位或專業水平較高的臨床醫生自行設計并組織實施的臨床研究項目。研究生通過參與IIT項目可以啟發其在臨床工作中尋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寬研究視野。任何臨床研究項目都是由不同專業的人員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通過參與臨床研究,也可以培養研究生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目前,各研究型的醫療機構開展的IIT研究項目越來越多, 為臨床研究生參與IIT研究項目提供了更多的機會[6]。
轉化醫學的興起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轉化醫學的發展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也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提供了新的契機。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教育也應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內容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進,傳統的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技術和學科發展的求[7]。而以轉化醫學為指導,以科研課題為契機的培養模式也成為新時期提高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劉仕勇,楊輝.醫學研究生臨床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1).
[2]劉冉冉,雷聰,王金芳.以轉化醫學為理念的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構建[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2).
[3]姜波.轉化醫學-需要積極關注的新領域[J].新疆醫學,2010,40(12).
[4]展玉濤.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繼續醫學教育,2008,22(5).
[5]秦彥文.談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中國醫藥導報 ,2012,9(4).
篇10
兩年以上工作經驗 | 男| 25歲(1986年1月1日)
居住地:大慶
電 話:138********(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公 司:XX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行 業: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職 位:工藝工程師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專 業:化學
學 校:中山大學
自我評價
多年化工工程師經驗,參與過多家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幫助企業擴建項目。了解ISO的相關知識及體系的建立,多次參與技術改造,取得過良好的效果。具有熟練的檢測實驗技巧,曾出國學習和進修,英語能力熟練。注重團隊合作,注重工作效率,懂得如何待人處事,希望努力提高自己,為公司盡力,與公司一起成長。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 一周之內
工作性質: 全職
希望行業: 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目標地點: 大慶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 工藝工程師
工作經驗
2010/8—至今:XX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年 ]
所屬行業: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技術部 工藝工程師
1、負責監控生產過程,負責生產計劃落實、跟蹤,協調、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2、負責編制原材料與產品性能檢測實驗室文件;
3、負責新產品的開發以及化工生產線的設計等;
4、對工藝進行優化及改進,進行風險分析(HAZAP),完成MOC;
5、負責人員的安全、工藝、設備管理和培訓;
---------------------------------------------------------------------
2008/7--2010 /7:XX礦產資源開發有限公司 [ 2年]
所屬行業: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化工實驗室 研究員/技術員
1、負責進行配方改性試驗,加工、性能測試,測試撰寫實驗報告;
2、分析解決各種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確定最佳的實驗方法,達到最佳的工藝參數;
3、負責實驗室改造、實驗室日常維護、實驗室管理和標樣管理;
4、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及下屬員工的管理、指導、培訓。
教育經歷
2004/9--2008 /7 中山大學 化學 本科
證 書
2006/12 大學英語六級
2005/12 大學英語四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