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4:1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殖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養殖技術論文

篇1

蛋雞經過育雛、育成階段后才能表現其經濟效益,為確保雞群的健康和高產、穩產以及維持其產蛋高峰的時間,因此各階段的分期飼養管理尤為重要。根據蛋雞生產各個階段的生理特點和培育目標,一般將蛋雞飼養管理分為育雛期(0~6周齡)、育成期(7~18周齡)、產蛋期(18周齡~淘汰)三個階段。

1.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1.1雛雞的生理特點

雛雞具有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體溫調節能力差的特點,但生長速度又很快,抗病性差,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感染疾病。

1.2溫度控制

由于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尚不健全,對環境溫度變化適應能力較差,因此適宜的溫度是雛雞成敗的關鍵。育雛雞舍應提前升溫,雛雞的適宜溫度在33~35℃,實際操作中應根據雞群的狀態調整溫度。如果雛雞集聚在熱源附近,并發出“嘰嘰”的叫聲,說明雞舍溫度過低;如果雛雞張翅、張嘴喘氣、遠離熱源,則說明溫度過高;溫度適宜的判斷標準是雛雞精神活潑,活動自由,散面均勻,采食正常。

雛舍需保持溫度適宜、均勻,舍內各處溫度相差應≤1℃,特別注意溫度不可忽高忽低。另外,溫度過渡要平穩,基本按照每三天降1℃的規律進行。

1.3密度控制

密度不僅關系雛雞的活動、飲水和采食,而且關系到舍內氣體的污染和交換、地面的污染程度與啄食癖、應激等問題。密度過小浪費地方,保溫電力和設備費成本提高;密度過大雛雞活動范圍小,常互相踐踏,食睡不安,弱雛爭食不到,會引發啄癖。另外,密度大,雛雞排出糞便多,雞舍內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濕度過大,空氣污染會影響雛雞生長速度和群體均勻度。因此合理的密度是雞群發育良好,整齊度高的重要條件,通常第1周齡,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0~60只;第2~3周齡,每平方米30~40只;第4~6周齡,每平方米20~30只。

1.4光照控制

照明時間的長短對雛雞采食量和體重增長有較大影響,一般前3天采用24小時光照,光照強度30勒克斯以上,使雛雞適應環境,學會飲水和采食;2周以后每周減少2小時,直到8~9小時或自然光照時,光照強度逐漸過渡到5~10勒克斯。1.5雛雞免疫及環境消毒雞群的免疫可分為個體免疫和群體免疫兩部分。首次免疫時,應使用個體免疫的方法,以確保免疫質量,保證抗體的均勻度。二次免疫及之后的免疫可采用群體免疫,但也應注意根據雛雞的健康狀況來確定。免疫程序要科學合理,疫苗嚴格按照要求保存使用,消毒程序要規范化、制度化。

2.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2.1育成期的生理特點

育成雞處于骨骼和體重的快速增長期,內臟器官增長和消化功能的增強使得雞群的采食量迅速增加。轉群及頻繁的免疫接種會使雞群長時間處于強應激狀態,所以必須注重全面的營養供給。育成期的培育目標是雞群體型發育良好,體重增長符合標準,體成熟和性成熟同步,能適時開產。

2.2育成雞體型均勻度管理

體型是建立在良好骨架基礎上的正常體重,是骨架和體重的綜合表現,良好的骨架發育是維持高產性能和優良蛋殼的必要條件。均勻度反應育成雞的質量,如果性成熟時,雞群達到標準體重且均勻度良好,則開產整齊、產蛋高峰高,維持時間長。

體型和均勻度的管理目標是體重周周達標,為產蛋儲備體能;雞群每周均勻度達到85%以上;8周齡骨骼發育完成80%,13~14周齡發育成熟。雞群體重不達標時,應確保環境穩定、飼養密度適宜;適當增加飼喂量,同時增加飼料中粗蛋白、能力、微量元素含量;采取分群管理,體重超標的限制飼喂,體重低的增加營養。

3.產蛋期飼養管理

3.1產蛋前期的飼養管理產蛋前期的管理目標為體成熟和性成熟保持一致,儲備體能,適時開產,具體措施如下。

換料:產蛋5%以上時,更換高峰期飼料,以確保早熟的雞能攝取到充足的鈣質,有利于其骨骼的發育及順利開產。

體重:每周監測體重,及時分群管理,確保體重達標。

光照:從18周齡開始,每天供給13h光照,以刺激產蛋,之后每周增加30min,直到每天光照時間達16小時為止。期間不能隨意減少光照時間,光照強度為10~20勒克斯。若體重不達標,可延遲增加光照;若體重超標,則可提前增加光照。

3.2高峰期飼養管理

高峰期飼養管理目標是雞群產蛋率高且持續時間長。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喂料管理:飼料質量穩定,不隨意更換飼料,飼料的營養水平要符合品種要求,特別注重各種營養的全價性和平衡性。

光照管理:產蛋率與光照時間有著密切關系,合理的光照程序對產蛋率、蛋重及產蛋期的死淘率有著極大影響。總體原則是確保16小時的光照時間,不能隨意減少。光照強度褐殼雞每平方米3瓦,粉殼雞每平方米2~2.5瓦。

溫濕度管理:適宜溫度為15~20℃,最適宜濕度50~60%左右,溫度高于25℃或低于5℃都會對產蛋產生影響。

環境:產蛋期一定要給雞群創造一個安靜、衛生、舒適的生產生存環境,盡量減少各種應激。

消毒和防疫管理:做好定期環境、帶雞消毒工作,并關注雞群抗體水平,及時補免。

3.3產蛋后期飼養管理

產蛋后期的飼養管理要求基本與產蛋高峰期相同,其中關鍵點分別是根據產蛋率變化調整飼料營養、適時淘汰低產雞和適當增加光照時間三種措施。

3.4環境控制

規模化養殖的禽舍環境控制目標包括光照、空氣、水、噪聲以及有害氣體的控制,因此需要標準化、現代化的雞舍設計來滿足當前的環境控制目標。其中,雞舍規范化選址必須符合當地的土地發展規劃和環保要求,宜建在地勢高燥平坦、采光足、排水好、隔離好的地區;距離風景區、水源保護區、化工廠、礦場、屠宰場及其他畜牧場至少3公里;距離城市、居民區至少1公里以上,且位于下風向。

二、小結

篇2

虎斑烏賊是肉食性海生動物,具有趨光性,但喜弱光怕強光,受突然的強光和高分貝噪聲刺激或者被捕捉威脅時,易驚嚇而噴墨。最適宜的生長水溫21~29℃,鹽度27~30,pH值7.5~8.5。根據虎斑烏賊的生活習性,養殖海區選擇在海水鹽度較高的地方,最好是鹽場附近,容易獲取天然餌料鹵蟲。養殖池塘最好具有進、排分開的水門,池塘水深1.5~2.5米,可利用現有的蝦塘養殖,池深達不到要求的可在池底挖數條寬1米左右的深溝,在池塘內打一些木樁,間距3~5米,木樁要高出水面2米,以備夏天太陽光過強時拉蓋遮陽網,給烏賊遮陽并調節水溫,遮蓋面要達到池塘面積的1/3以上。在池塘邊緣池底每相距8~10米設置1個投餌臺,投餌臺旁邊立1木樁,上掛1個30瓦能直射投餌臺的探燈。投餌臺可用100目的篩絹網剪成1米×1米作臺布,用2條1.5米長的竹條交叉撐開四個角,結扎成罾網形。這樣可隨時升降,容易清理殘餌。

二、清塘及育水

池塘放養烏賊前,要進行徹底清塘、消毒和肥水。清塘:把池塘的水排干或抽干,將塘底污泥清出塘外,曝曬池底,目的是清除烏賊的天敵和鏟除病菌滋長的溫床。消毒:清塘后,每畝用150千克生石灰粉遍撒池塘。放養前一周,攔水門用60目篩絹網(養殖的中、后期可改用更大網目的篩網),進水15厘米(要淹沒池底,深度可調整),用二氧化氯帶水消毒,濃度0.3~0.5克/米3。肥水:消毒三天后,排干池水,擇機納入富含有益藻類的優質新鮮海水,在晴天的上午施灑藻類生長素或其他生物肥,培育基礎餌料生物,當池塘培育出以硅藻、綠藻等有益為主的水質,透明度約50厘米時,就可放養了。育水方法與養蝦類同,虎斑烏賊養殖水質的其他指標:溶解氧達7.5毫克/升以上,氨氮<0.1毫克/升,亞硝酸鹽<0.05毫克/升。

三、烏賊苗選購及標粗暫養

露天養殖,烏賊苗要選擇體長1.8厘米以上、大小整齊的,表面要光潔、無損傷、無病態或畸形,活力強,捕食兇猛,在振動或光線強度變化時反應靈敏。虎斑烏賊放養時間是每年的4月份左右,體長1.8厘米的種苗,每畝放養2萬~3萬尾。購苗放養前要與育苗場溝通,以便把水體的鹽度、pH值等調至與育苗場相同。為了提高烏賊苗的成活率,最好對烏賊苗進行標粗暫養。暫養池可以用60目篩絹網(篩網要略高于水面)將池塘一角隔開而成。種苗運回后,把裝有種苗的袋放入池水沉15分鐘,讓內外水溫逐漸接近,然后緩慢往苗袋添池水,讓烏賊有一個適應過程,再將烏賊苗倒入暫養池。暫養期間,每天投餌3次,時間分別為傍晚、23點、5點。每日投餌量為烏賊體重的4%~5%。開始可從鹽場鹵水池撈取鹵蟲或用低價普通蝦苗喂養,并添加10%經加工的小魚、小蝦鮮餌料,隨后逐漸增加小魚小蝦鮮餌料的份量,以馴化烏賊攝食鮮餌料。鮮餌料可用絞肉機將小魚、小蝦絞成條狀,直徑約為烏賊體長的1/4。隨著烏賊的長大或小魚、小蝦小于烏賊的體長,可不用加工就直接投喂,但一定要保證餌料不變質,冰凍的餌料要經過解凍才可以投喂。每次投餌前,先打開探燈,將烏賊誘至投餌臺,先投完鮮餌料,再投活餌料,攝食完畢及時清理殘餌,關閉探燈。

四、養殖管理

經過半個月的暫養,小烏賊已長到4厘米以上,并養成可以攝食鮮餌料的習慣,此時可拆除暫養池的隔離網,讓小烏賊自由進入整個池塘。在養成過程中,餌料是否充足、烏賊能否吃飽至關重要。所以,除了做好定點、定時投餌,并保證餌料的質量外,暫養期結束后,在池塘中每畝放養5萬尾低價的普通蝦苗(體長約1厘米)作為烏賊的貯備活餌料。隨著烏賊的長大,餌料投喂量可適當減少,養殖前期日投喂量為4%~5%、中期為3%~4%、后期為2%~3%。每天堅持巡塘,除檢查烏賊的攝食和活動情況外,還要留意池塘水質的變化。根據池水中有益藻的變化,適時、適量補肥,保持池水藻相穩定,防止水質惡化;要重點關注天氣等因素引發池水鹽度、水溫的變化,鹽度可用海水晶調節,水溫可用遮陽網改變陽光照射予以緩解。池水每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約為池水總量的10%,以防池水的鹽度等重要因子劇變。隨著烏賊的長大,要根據烏賊的存塘數量進行分塘養殖,體長2~6厘米的烏賊每畝放養2萬~3萬尾。體長7~12厘米的每畝放養0.7萬~1萬尾。體長13~20厘米的每畝放養0.2萬~0.35萬尾。20厘米以上的每畝放養0.1萬尾以下。

五、收獲

篇3

市場經濟水平的完善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明顯提升,使得人們對于草魚的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加,在此種背景下,人們開始提升了草魚養殖的規模,而使用網箱的形式來養殖草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魚養殖的便捷性,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養殖過程中魚病的出現,不僅能夠達到草魚養殖的高產量、高效率的目的,還能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收益,有效提升養殖戶的市場競爭水平。文章對網箱養殖草魚的技術進行分析,希望能夠促進草魚養殖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草魚;網箱養殖

草魚是一種喜歡在水域的中層及下層等進行棲息的一種淡水魚類,通常情況下草魚在水域上層棲息時間相對較短。而在幼苗期間,草魚喜食水生昆蟲以及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在對其進行養殖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水域水質的干凈,確保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及昆蟲的大量存在。而使用網箱對草魚進行養殖,不僅能夠保證草魚養殖的高效和高產,還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因此可以使用網箱的方式在湖泊以及水庫等水域中進行養殖,以達到降低養殖成本,快速增加經濟收益的目的。

1網箱養殖草魚水域的確定

在選擇草魚養殖水域時,一定要從以下2個方面上進行注意:首先,要確保養殖水域內沒有被污染,且水域中還含有豐富的浮游生物以及水生昆蟲,保證幼魚成長時期餌料充足;其次,使用網箱的方式對草魚進行養殖,要保證養殖水面的寬闊性;同時,水位要相對穩定,還要選擇背風且向陽的區域進行養殖。此外,要保證養殖區域水深在3m以上,且周圍交通要具有一定的便捷性。而所選區域一定要滿足草魚生長的需求,有效提升草魚的產量,增加養殖戶的實際收入[1]。

2網箱的配置

2.1網箱結構

在對草魚養殖的網箱進行選擇時,一定要選擇長方體網箱或者是正方體網箱來養殖草魚,而一般情況下,長方體網箱能夠滿足實際養殖需求。通常網箱都是由箱體、框架以及浮力裝置等部件構成,而網片通常會選用聚乙烯材質的網片。一般情況下,養殖戶所選用的養殖網箱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小型網箱的面積通常在15m2左右,中型箱體面積在30m2左右,大型網箱面積在60~100m2,而超大型網箱的面積通常能夠達到500~600m2以上。雖然大型或者是超大型網箱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成本就能夠進行草魚養殖,實際上草魚的養殖產量并不是十分良好。選用小型網箱會增加網片的實際使用數量,增加了網箱的整體造價。因此,草魚養殖規模不大的情況,會選用中型網箱來進行相應養殖。同時,還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按照草魚的實際生長情況來對網箱的大小進行更換,確保草魚在水體中游動的順暢性。

2.2網箱的使用策略

在網箱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對網箱的有效固定以及網箱實際的下水時間進行科學且合理的安排。因此在對網箱進行固定時,一定要保證網箱上綱呈拉直狀態;同時,將箱體的角繩固定在魚排松木板上,之后使用聚乙烯材質的綱繩在網箱上綱的周圍進行纏繞固定,在固定好箱體以后,在其各底角處設置相應的重物,重物通常會選擇石塊或是沙袋,并且要保證重物的質量在3~5kg,進而有效保證養殖箱體不會出現隨意挪動等現象發生。而在網箱下水時,要保證網箱中沒有任何草魚魚種,水體中的藻類植物能夠附著在網片上,使網片變光滑,有效保證草魚外表皮受到良好的保護,有效降低網片擦傷草魚鱗片的現象發生[2]。

3草魚魚種的選擇以及養殖密度的確定

在對魚苗品種選擇過程中,一定要確保魚種的品質優良,因此必須要選擇體質健壯、鱗鰭完整的草魚魚種,如果所養殖的魚苗是從外地購置和引進的,一定要對魚種進行相應的檢驗、檢疫,保證魚苗品質優良且沒有魚病的存在。如果在使用自繁自養的形式來進行研制,必須要保證草魚養殖水域的規模,提升草魚的實際成活率,進而達到節約養殖成本的目的。而在對草魚養殖密度進行確定時,一定要根據草魚的實際情況,餌料的供應、水域條件及養殖技術等進行考慮,確定草魚的實際養殖密度。通常情況下,要根據草魚的生長情況來對魚種的養殖密度進行確定,草魚在50~100g時,要保證每平方米內草魚的質量在15kg以下,放養密度通常在200~300尾;當草魚生長到200~250g時,每1m2內的草魚的總質量在30kg以下,養殖尾數在100~150尾;而在草魚成長到500g以上時,每1m2的草魚密度要保證在30尾左右[3]。

4網箱養殖技術的注意事項

4.1分箱注意事項

在草魚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草魚生長情況來對其進行換箱,而在換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草魚死亡的現象發生,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實際原因就是因為魚群缺氧或者是受到驚嚇而導致的死亡。因此在進行換箱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進行換箱前就要停止對草魚的喂食,通常情況下在停喂兩天以后,增加相應的添料,如,維生素C粉等,添料喂養3d左右即可[4]。其次,要將網箱進行適當提升,通常選擇早晨或者下午時段進行提升工作,2次提升時間保證在9h左右;同時,要將草魚提升到潛水層中,連續提升2d就可以進行換箱。最后,在換箱時,要對草魚魚體進行相應的消毒,然后按照草魚生長的大小進行分類,最后將規格相同的魚放置在相應的網箱內。

4.2餌料投喂的注意事項

在選擇草魚喂養餌料時,要選擇最為合適的膨化顆粒飼料,保證飼料質量的良好。飼料粒徑的大小要根據草魚生長情況進行調整,草魚單尾質量在200g左右時,就要保證飼料粒徑在3~3.5mm,而單尾質量在750g左右時,飼料粒徑要在4.5mm左右。而對飼料投喂數量進行確定時,一定要按照草魚的情況來進行確定,并且還要充分對養殖水域溫度、魚類健康水平和水體質量等進行考慮,而投放飼料數量要保證網箱內70%左右的草魚不在進行搶食即可,通常情況下在早晚各投放1次飼料,保證魚體生長的實際需求[5]。

5結論

想要保證草魚養殖質量和產量的良好,就可以運用網箱養殖技術來進行養殖,不僅可以提升草魚養殖的便捷性,還可以提升草魚養殖的效率和產量。此外,需要注意的就是,要盡可能科學地選擇養殖水域和網箱,提升草魚養殖的質量和產量。

作者:潘朝敏 單位:廣西武鳴縣城廂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參考文獻

[1]鄧小紅.超大網箱與普通網箱養殖草魚對比試驗[J].科學養魚,2015(1):20-21.

[2]熊占山,胡國宏,張家松,等.標準化網箱草魚成魚健康養殖技術[J].黑龍江水產,2015(1):37-42.

[3]熊占山,胡國宏,張家松,等.標準化網箱草魚育種技術[J].黑龍江水產,2015(2):33-38.

篇4

1.1飼料選擇

一般采用冰鮮魚作為餌料,魚種養殖一般采用絞肉機把冰鮮魚加工成魚糜投喂,投喂前用水進行稀釋;成魚養殖一般根據鳡魚的個體大小把冰鮮魚切成相應規格的塊狀投喂。

1.2馴化

剛開始馴化時,可采用1d多次馴化,馴化時間是每間隔1h馴化1次,然后逐漸減少馴化次數。大約15d后,每天馴化次數減少到3~4次,馴化時間為9院00、11院00、16院00。馴化時,先向食場潑水,稍候再投餌,再重復潑水、投餌,如此循環往復,使魚形成條件反射,即表示馴化成功。

1.3投飼

養殖魚種的池塘需投喂魚糜,因剛加工出來的魚糜一般呈塊狀,不易均勻投喂,魚糜須先用水稀釋,再均勻投喂;養殖成魚的池塘需投喂魚塊,魚塊的大小依魚個體大小而定,若魚個體較小,魚塊一定要切小,否則魚吞食不下,造成餌料的浪費,若魚個體較大,投喂的魚塊也要相應增大,否則個體大的鳡魚對小魚塊不感興趣,影響鳡魚攝食欲望,就會出現搶食不強的現象,同時鳡魚因為不停的搶食而浪費不必要的體能,從而影響生長速度。投喂量依天氣、水溫和魚吃食情況而定,一般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

2日常管理

2.1加強水質調節

養殖過程中,要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30cm以上。前期以注水為主,每隔15d加水1次,使池水隨魚體增大而不斷加深。在進入7月以后,由于水溫的升高,鳡魚的攝食量增大,排泄的廢物增多,水質極易變壞,水色也變的較濃,并且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含量易超標,變壞后的水質反過來影響鳡魚的攝食量,從而影響鳡魚的生產速度,在日常管理中要養成定期檢測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的習慣。如果發現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超標,應及時處理。處理的方法主要有定期用生物制劑調水,并用生石灰改善水質,即在7要9月,每隔10d左右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和硝化細菌全池潑灑1次,每1個月左右用生石灰調水1次,施用生石灰的好處院一是改善水質,調節酸堿度,增加水體透明度。二是殺滅有害細菌。注意在使用活性生物菌調節水質后,在1周內最好不能用生石灰調水和換水。

2.2及時分養

鳡魚搶食兇猛,食量大,生長快,由于搶食不均,吃食不同,造成個體間差異很大。因此,養殖中如不及時進行篩選分養,最終會導致同塘養殖同批鳡魚體重相差10倍以上的現象出現。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特別是在高溫的8、9月,由于攝食量大,生長速度比較快,基本1個月左右就要分塘1次,重新挑選規格基本一致的再同塘養殖,這項措施也是鳡魚養殖成敗的關鍵性一步。

2.3病害防治

目前,尚未發現鳡魚特有的病害,但應注意病蟲害預防。一是養殖前,對養殖池塘用生石灰1125~1500kg/hm2全池潑灑清塘,以改善池塘底質和殺滅病菌;二是魚種下塘前,將魚體用食鹽水浸泡消毒;三是魚飼料要符合相關要求,并定期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對食場消毒。

3捕撈

篇5

論文摘要網箱養殖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養殖方式,介紹了網箱的設計,包括網箱的結構、材料、類型、設計等方面;同時詳細介紹了網箱養殖技術,包括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培育魚種、養成魚等內容,以期為漁業養殖戶提供參考。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2)框架。對于浮式網箱,一般用竹木或金屬管搭成“口”字“田”形框架,用來固定網衣和使網衣張開成形。(3)撐樁架。對于固定網箱主要用撐樁來支撐網箱,一般用圓木或毛竹打束好4個角樁,再在每個邊上間隔距離打上間樁,網衣可直接掛在樁上。

(4)浮子。目前常用密封油桶、玻璃浮球、泡沫等作浮子來支撐框架浮于水面。

(5)沉子。材料主要有鉛塊、鐵塊、石塊,將這些材料包裝好不要露出棱角劃傷網衣,在網箱中4個角用繩索系在框架或角樁上,壓沉網衣,箱中央再放入一個稍輕的沉子,保證箱底整體下沉。目前也有部分養殖戶用鍍鋅銅管焊接成“口”字型,四角用繩吊在樁架或角樁上,沉入箱中,其中大小比網箱面積略小一些即可。

(6)固著器。一般使用鐵鍋作為固著器,有時也可用2個樁來固定網箱,將繩的一端系在箱角上,另一端系在樁上,固定繩索一般要留長一些,以須水位上漲時,箱能隨之上升。

(7)底部襯網。為了減小飼料浪費,可以在箱底鋪上一些100目的密眼襯網。

1.2網箱類型

常見的網箱類型有浮動或固定式,水庫等深水域中多用浮動式網箱。

1.3網箱的設計

(1)網箱的形狀。網箱的形狀有正方形、圓形、多邊形、長方形。一般情況下人們習慣用正方形和長方形。

(2)網箱的面積。一般面積為9~36m2、96m2或192m2。

(3)網箱深度。網箱深度視養殖水體水深而定,應保證網箱底部在養殖期最小水位時不觸到底泥。水庫網箱有時可增加3~4m。

(4)網目大小。確定網目大小的原則是在不逃魚的前提下盡量大。一般可根據體高的2倍小于魚體周長的原則,選擇網目大小要求破1目后不逃魚。網箱應選擇在向陽背風的深水庫灣安置,一是避免枯水期網箱搭底,二是風浪小,減少魚群應激反應。

2網箱養殖技術

2.1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

一般吃食性魚類都可用網箱養殖,我們這里的水庫網箱養殖目前最多的是草魚、鯽魚、鯉魚、鳊魚、鱖魚。

2.2網箱培育魚種

(1)網箱以聚乙烯單絲編織而成的網片經裁剪縫合而成,網目根據進箱魚種規格面定,一般有0.5~1.1cm,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為12~32m2,網深2~4m。

(2)培育技術。夏花一般體長不應小于3.3cm,如果是分級飼養,夏花網箱放2cm左右的魚苗,仔口網箱放5.5~8.0cm的魚苗,單一品種放養方式。放養密度主要由箱的容納量,出箱要求規格及飼養管理技術水平靈活決定,一般人工投飼培育吃食性魚,魚種可按600~1500尾/m2投放。投喂技術與池塘養魚的投喂技術相同。2.3網箱養成魚

(1)進箱魚種規格。生產市場需求的商品魚,進箱魚種50~75g/尾,可養成750~2000g/尾。

(2)放養密度根據水中溶氧量而定,只要網箱中溶氧量能保持在5mg/L以上,放養密度越大,單位產量越高。

(3)投飼技術。①投飼方法:小把撒投,魚上浮水面搶食。②馴化方法:每日定時投料,每次投料前先敲打網箱框架等產生音響,然后再將1小把飼料撒投到網箱中間,間隔10s左右再投。間隔期繼續敲打產生音響,使魚形成條件反射。每次投飼時間,在飼養初期,魚個體小,水溫低,攝食量小,一般需15~20min;7月份以后逐漸延長,一般每次要投喂30~40min。投喂量與投飼次數參照產品使用說明書。投喂要堅持“三看”和“四定”,即:看天氣情況、看水質水溫、看魚的活動情況和定時、定量、定質、定人。

篇6

網箱放置于甘南縣內嫩江西岸的一個江汊里,該水域有以下特點:

1.水面寬闊

水位較穩定,背風向陽,水深4米以上,環境安靜,水質清新、無污染,pH值在7.0~7.5,酸堿度為中性偏堿的水質。

2.該區水體和嫩江相通

水流較平穩,水流速度一般在0.1~0.3米/秒,溶氧豐富,含氧量在5毫克/升左右。3.該水體透明度40~50厘米,每升水含浮游植物量150萬個以下、浮游動物2000個以下,水質清新嫩爽,適宜黑龍江野鯉的生長。

二、箱體安置

1.網箱構成

網箱由箱體、框架、浮子、沉子及固定設施等構成。

(1)箱體:采用10目箱體,此網箱為聚乙烯經編網片組成。無節光滑,不傷魚體,網目經定型不走樣,箱體柔軟,出現問題易于縫合,不易開孔逃魚,成本低,安全性高。

(2)框架:懸掛箱體的支架是用鋼管和塑料管等材料構成。把箱體固定在框架上,以利于箱體張開、成形。

(3)浮子:用硬質吹塑制成的浮桶作為浮子,堅固耐用浮力大。

(4)沉子:選用直徑25毫米的鋼管制成,置于箱底,既可撐開底網,又可當沉子沉箱。

(5)大小及形狀:中型箱,箱體呈長方體,長5米、寬4米、高2.6米。

2.網箱的裝置

(1)浮動式網箱:箱體的網片上綱四周綁結在鋼管扎成的框架上,網片下綱四周系上沉子,框架兩端用繩子與錨系在一起,上口用網片封住,框架縛上桶式浮子,漂浮于水面。因水體與嫩江相通,水面開闊,為增加抗風力采取多箱聯體浮動式安置網箱,其中15個箱體串聯成一列,兩端用錨固定,共2排,計30個箱體順勢排開,排與排之間用框架材料連接。

(2)網箱設置的水層:箱體網衣入水2米左右。

三、魚種放養

1.魚種入箱前的準備

網箱下水前仔細檢查網箱。魚種入箱前3~5天要提前將網箱安裝好,放入養殖水域,網衣經浸泡附生藻類后,即可放魚入箱。

2.放種時間

5月15-17日,以早入箱、早開食為原則,選在晴天無浪時魚種入箱。

3.放養規格

品種為優質黑龍江野鯉,體重80~100克,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4.放養密度共投放黑龍江野鯉魚種6150千克,單箱投放魚種205千克,每立方米水體平均放養量為5.125千克。

四、飼養管理

1.合理投喂餌料

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制成顆粒投喂,主要成分有干雜魚(或魚粉)30%、豆粕37%、玉米15%、麩皮15%、添加劑3%,粗蛋白保持在35%~40%,粗脂肪在5%~8%,做成顆粒飼料投喂。投喂量為:5月份8%、6月份14%、7月份30%、8月份32%、9月份16%,同時根據天氣及魚的生長情況按“四定”原則進行調整。

(1)定質:投喂的飼料要求新鮮、適口,腐爛變質的飼料不要喂魚,為防治魚病可制成藥餌投喂。

(2)定量:定量是根據魚體大小,在不同季節、時間有節制地合理投飼。

(3)定時:一般每天投喂3~4次,8-9時、14-15時、18-19時;7-9月魚類的生長旺季,每天可投喂4~5次,分別為6-7時、9-10時、12-13時、15-16時、18-19時。

(4)定位:在網箱內設置餌料臺,防止浪費,也便于檢查攝食情況,可用篩子墊紗布制成,懸吊在水下40厘米處。

2.日常管理

網箱養魚日常管理的內容主要是防病、防逃、防敵害,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壞不僅影響產量,而且直接關系到網箱養魚的成敗。

(1)定期檢查網箱。網箱養魚最怕網破逃魚,每周檢查1次,一般在風浪小的天氣,上午或下午進行檢查,要特別注意水面下30~40厘米的網衣,該處因常受漂浮物的撞擊以及水老鼠等敵害侵襲,很容易破損逃魚。

(2)防風防浪。在暴風雨汛期洪水來臨之前,要檢查框架是否牢固,加固錨繩、木樁,防止網箱沉沒和被洪水沖走,防止被漂浮物撞擊。

(3)適時移箱。干旱時,水位下降,網衣有擱淺的危險,要把網箱往深水位移動;洪峰到來之前,要把網箱往緩流處移動,避開洪水沖擊,如遇到污染水質入箱,應及時將網箱移至安全適宜場所。

(4)要防止有毒污水流入網箱區,還要防止偷竊、人為破壞等。平時做好生產記錄,詳細記載每箱魚種投放時間、數量、重量、規格、飼料用量、水溫、天氣情況、魚病用藥種類及用量、產量、出箱規格等原始資料,便于生產總結,進行成本核算。

(5)清洗網箱。網箱下水3~5天后就會附著大量污物,被一些藻類或其他生物所附著稱青泥苔。嚴重時堵塞網眼,影響網箱內外水體交換。一般在水面下1米水層內最多,若不及時清洗容易造成箱內水質惡化,缺氧、缺餌,影響魚類生長,所以要對網箱進行清洗。主要采取人工清洗,通常是每隔5~17天將網衣提起,用掃把、樹枝、毛刷等洗刷和拍打。

五、病害防治

養殖過程中要做好魚病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食場消毒

用40克漂白粉裝袋掛在食臺附近。每隔兩周換1次。

2.投喂藥餌

高溫易發病期間在每千克餌料中加入1.5克的土霉素粉,連喂2~3天,防止細菌性魚病的發生。

六、養殖結果

5月17日開始投喂,9月28日出箱,共收獲商品成魚49200千克,單箱產量為1640千克,平均每立方米水體產商品魚41千克。此次養殖出箱魚類的最大特點是出箱規格整齊,平均尾重在0.75千克,體呈紡錘形,健壯優美,跳躍有力,背部灰黑、體側金黃、腹部銀白,臀鰭和尾鰭下葉呈橘紅色,達到了黑龍江野鯉在自然環境下的特性,并且肉質細嫩、無土腥味、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倍受市場青睞。

七、討論

1.水域選擇

選擇優質水體是進行網箱養殖的前提,網箱養殖是將箱體置于水體中,對水質要求較高,應選擇水底平坦,風浪較小,水位相對穩定,水深在2.5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并且溶氧豐富,背風、向陽,有微流水的水域。

2.魚種規格

應做到品種優良,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由于鯉是吃食性魚類,網箱養殖密度大,以人工飼料為主,魚類搶食激烈,如果規格不齊,會出現兩極分化、大小不齊的現象,因此養殖過程中應多次檢查,發現魚類生長不齊、有特大或特小個體時,應將其撈出,并入個體相近的箱體中。

3.餌料質量

全價適口的餌料是網箱養殖成功的基礎。網箱養殖黑龍江野鯉是集約化養殖,投入高、風險大,因此為了保證魚類的快速生長,要根據魚類生理特性,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配制全價適口的餌料,同時應采取科學的投喂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4.防逃

網箱放置在自然水域中,一旦出現破箱現象,損失將十分嚴重,所以網箱養殖一定要做到勤檢查、勤整理、勤維修、勤洗網箱、勤排污渣,定期安全檢查。防止魚類逃逸是網箱養殖成功的關鍵。

5.防病

篇7

1.魚種放養

(1)品種及規格:工程鯽占80%,斑點叉尾、鰱、鳙占20%。魚種規格整齊、無病無傷、體質健壯。工程鯽平均規格50克/尾、斑點叉尾平均規格70克/尾、鰱、鳙平均規格100克/尾。

(2)魚種放養:2014年3月6日,天氣晴朗,將魚種一次性放齊。畝放規格為50克/尾的工程鯽900尾、規格為70克/尾的斑點叉尾120尾、規格為100克/尾的鰱、鳙(4∶1)260尾。魚種下塘前,工程鯽和鰱、鳙用4%食鹽水浸泡10分鐘。

2.飼養管理

(1)飼料選擇:飼料選擇蛋白質含量在28%~30%的全價顆粒飼料。

(2)馴化投喂:從魚種下塘后的第二天開始進行馴化,每天上、下午各1次。馴化時,首先敲擊鐵桶,發出固定聲音信號1~2分鐘后開始撒料,隨著魚群數量增加,逐漸加快投喂速度、增加投喂量,隨著魚群數量減少,放慢投喂速度、減少投喂量,每次堅持馴化投喂40分鐘左右,逐漸形成魚上浮搶食的習慣。一般只要一周即可馴化成功。

(3)投飼量:投喂量根據季節、天氣、水溫、池塘魚存塘量確定,一般水溫20℃以下時,投飼量為魚體重的2%,20~25℃為3%,25~30℃為3.5%~4%。

3.生產管理

(1)水質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觀察水色,測量水質、水溫變化等情況,發現水色、水質變化和魚浮頭、生病等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定期加注新水,7-9月份15~20天全池潑灑生石灰20~30千克/畝。

(2)合理使用增氧機:4月中旬開始,晴天中午開增氧機1~2小時,6-9月每天后半夜開機至黎明,每天開微孔增氧機6小時。

(3)魚病防治:做到預防為主、防重于治。清明(4月5日)和谷雨(4月20日)前后,全池各潑灑殺蟲劑1次,預防寄生蟲病;5月份后為預防細菌性疾病,每隔一個月潑灑殺菌藥物一次,魚病流行季節,每15天投喂一次克血康,同時發現病情及時對癥下藥。

二、結果分析

1.產量與產值從2014年3月6日到12月8日起捕,經過272天飼養,共起捕各種規格的水產品48960千克,其中:工程鯽31920千克,斑點叉尾4510千克,鰱、鳙12530千克。所捕魚在塘口批量售出,工程鯽13元/千克,產值為414960元;斑點叉尾16元/千克,產值為72160元;鰱、鳙8元/千克,產值100240元。50畝池塘共計產值587360元,畝均產值11747.2元。

2.經濟效益50畝池塘共計投入生產成本391800元,其中:飼料69噸、計289800元,魚種3970千克、58000元,塘租20000元,人員工資12000元,電費3000元,藥費4000元,其他費用5000元。50畝池塘年利潤195560元,畝均利潤3911.2元。

三、結論

1.池塘80∶20高產高效養殖技術自1997年推廣以來,帶動我縣池塘養殖產量、效益上了一個新臺階,池塘養殖單產由原來的畝產不足400千克,增加到1000千克、甚至1500千克的產量,畝產值由原來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萬元以上,促進了我縣池塘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2.微孔增氧技術與池塘80∶20模式的結合,為池塘高產降低了風險,減少了病害發生,促進了魚類的生長,保障了池塘養殖產量、效益的提升。

篇8

一、動物養殖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動物養殖技術缺乏體系性和層次性

當前我國動物養殖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領域,許多學者提出了動物養殖技術的理論,但是這些研究知識只是闡述了對技術的一般性綜述,如對動物養殖情況、動物產品等方面的介紹,沒有對動物養殖技術的綜合性、系統性、深層次的研究,更缺乏實驗類型的研究,理論的研究并沒有充分運用實踐中。

(二)動物養殖專業人員不足,水平較低

動物養殖技術的發展依賴于動物養殖人才,但是我國動物養殖技術的專業化發展不足,專業技術人員較少,且從事動物養殖的人員技術水平不高,既缺乏專業化的理論水平,也未能吸收和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以提高動物養殖質量,控制養殖風險。而對于有理論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政府和企業提供的福利待遇過低,人員由于工資福利問題而大量流動。同時針對專業人員的責任制度和目標管理制度并不明確,動物養殖管理中的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三)養殖過程缺乏指導與政府支持

動物養殖技術的提升和發展也需要資金和實驗基地的投入,但是動物養殖企業往往并不具備動物養殖技術研究的資金和實力,這就需要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一定的資金或貸款。然而政府并未充分重視動物養殖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其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制度對養殖技術提升都缺乏足夠重視,而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未能對重大動物疫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據。這些因素限制了動物養殖技術的創新,傳統的動物養殖技術逐漸落后于市場的需求,也使得動物養殖業的發展逐漸滯后于其他國家。

二、動物養殖技術創新對策研究

(一)合理選擇動物品種,減少動物養殖風險

要促進動物養殖技術的創新,動物養殖企業要更加重視對動物養殖品種的選擇,要針對當地的經濟特征、地理因素和生物狀況進行選擇,特別是針對市場的需求選擇具有經濟價值的動物品種,避免養殖不熟悉的品種而導致成本增加。同時,要提高養殖技術的科技化、自動化,促進養殖技術的集約化發展,引進更加安全的動物養殖技術,為珍貴的動物品種配置保險,減少動物養殖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

(二)利用市場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產—學—研養殖模式發展

要促進動物養殖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最關鍵的還是要利用市場推動養殖技術研究和運用。動物養殖企業必須要從市場營銷角度促進人們更新對動物產品的認識,開發多樣化的動物產品,重視對產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推動動物養殖產品的市場化需求,從而促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動物養殖企業還應當從市場需求發展來看,推動技術的市場化發展,由重視對動物某方面應用的創新到多方面應用技術的創新,從高質量、綠色環保的角度推動技術的發展,重視產學研綜合養殖模式的發展,利用生產推動技術的發展,推動技術的自動化、機械化發展。同時要重視對新產品研發技術的提高,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養殖風險,提高疾病防治技術、培養優良品種為目標促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三)綜合提高養殖技術,強化疾病監測預防技術提升

為了進一步推動動物養殖業的發展,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促進養殖技術的市場化發展,對于動物養殖業中的中小企業要利用多種渠道取得資金支持,特別是要利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以促進技術的運用,同時要改善專業人員的福利待遇,提升專業人員的創新意識,鼓勵員工主動對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從資金和人員等方面為養殖技術發展提供支持。另外,在養殖技術發展的同時還應當改善管理觀念,構建完善的質量檢測制度,建設和完善養殖安全防御系統,推動疾病預防技術的發展。其中質量檢測制度是保證動物產品合格的基礎,強化疾病預防技術是養殖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通過加強免疫接種方法的研究防止動物傳染病,通過飼養管理方式,促進整個獸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強化臨床治療技術的發展,保證場區和加工設備的衛生,做好風險防御工作保證動物養殖整體環境的提升。

篇9

由于利用太陽能越冬,越冬車間應選擇離太陽能比較近,方便操作的車間。室內光照強度調整在500~2000lx,車間窗戶用窗簾調節光照,防止直射光進入車間,門窗要用薄膜封好,這樣保溫效果更佳。越冬池以20~40m2為宜,水深1~1.5m,最好是圓形池子,池底光滑,水泥池池壁上方有進水閥,池底均勻布置充氣石,0.5個/m2。每個池子要配一套加壓棒,自動調節溫度,防止陰天或夜間溫差過大。配水池要根據需要選擇水體較大的水池,根據太陽能水溫的高低,加入適量水塔水,用水泵加到越冬池。

2曼氏無針烏賊入室

從當年8月份日照海域收集到的受精卵,在室內水泥池孵化,從經過人工養殖的曼氏無針烏賊中,選擇健康、活潑的個體進行人工越冬,一般情況下趨光性強、游動速度快的成體較好。當自然水溫降至15℃左右時,即進入越冬期,在日照地區每年11月開始至次年5月中旬自然水溫回升到15℃以上時結束。

3日常管理

3.1水質控制

每天定時觀測水溫、溶解氧、鹽度等水質情況,做好越冬養殖的各項記錄。越冬池水溫控制在12.5~13.5℃,鹽度23‰~32‰,pH值7.8~8.8。用配水池的水換水,每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80%。換水時要用20目網箱虹吸換水,盡量不要用水泥池排水管換水,防止曼氏無針烏賊被吸附在排水管上,致其受傷,影響成活率。換水前應先吸底,吸出殘餌、糞便,換水時水溫要求溫差不超過0.5℃,并保持24小時充氣。

3.2餌料投喂

各種鮮活的小魚蝦、小雜蟹都是曼氏無針烏賊的最佳餌料。秋末冬初,從室外養殖蝦、蟹的池塘中收集一些活的小雜魚、草蝦、糠蝦、小雜蟹暫養在車間水泥池中,為其準備好“過冬糧”。暫養的活餌料小雜魚蝦、蟹等耐低溫,故可以用自然水溫培育,投喂冰凍的小雜魚,并經常換水,保持水質新鮮。由于越冬周期比較長,活餌數量有限,有時不能滿足越冬的需要,可以搭配冰凍小雜魚蝦,比如面條魚、小白蝦等投喂效果也不錯。投喂冰凍餌料時要做到少投、慢投,并注意曼氏無針烏賊的攝食情況,至不再攝食時停止投喂,并且要及時清理沉入池底的殘餌。

3.3疾病防治

室內水泥池越冬時,由于曼氏無針烏賊活動迅猛,烏賊表皮容易碰到池壁擦傷,如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腐爛死亡。每周要用抗生素(土霉素2mg/L或20%的氟苯尼考1mg/L)定期進行防病處理,提高成活率。

3.4日常巡視

應加強曼氏無針烏賊的日常巡視,每天巡查,仔細觀察曼氏無針烏賊的生長和攝食情況,發現病死烏賊或攝食不正常時,應及時檢查分析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發現死亡個體應立即撈出。

4小結

篇10

可采用移動式塑料大棚和簡易磚混石棉瓦2種結構形式。鴨舍東西走向,坐北朝南。每棟長30~55米、跨度6~9米、頂高2.5~3米,拱形結構。鴨舍外墻開挖排水溝,設置棚舍通風口、照明、供水、供暖、噴霧裝置等設施;棚頂覆蓋薄膜、氣泡膜隔熱層或稻草、遮陽網,兩側安裝搖膜裝置,便于調節舍內溫濕度。在鴨舍內圈外側可留2米左右的空間用于堆放飼料和儲存工具。鴨舍圍欄高40~60厘米,用絲網或塑料網圍成。料槽設在鴨舍發酵床中部,飲水槽設在鴨舍兩側邊緣。將飲水槽安裝在漏縫地板上方,有利于將鴨飲水或嬉水時灑落的水及時、充分地排出,以防止床面潮濕。發酵床的建造方式有地上、地下和半地上式3種。飼養肉鴨的發酵床深度一般40厘米為宜,因此地下式發酵床應下挖40厘米,鋪上墊料后與地面平齊,床底部為自然土層。四周用水泥預制板、磚塊、木板等材料砌擋土墻,以防止泥土坍塌。地上式發酵床則在四周砌成略高于墊料的矮墻,床底部為自然土層。地上式發酵床也適用于舊鴨舍的改造,地面要求是泥地;若為水泥地面,可開鉆直徑為4厘米左右的孔,每平方米6~10個。半地下式發酵床,可參照以上2種方式,只需下挖20~30厘米,利用相應材料砌擋土墻。

2.發酵床墊料制作

根據惰性強、透氣性好、吸水性能強和無毒害等原則選擇墊料原料,鋸木屑是發酵床墊料首選,同時結合當地資源情況,選擇稻殼、花生殼、玉米芯和干稻草粉進行適當比例的替換。墊料成分比例為:鋸木屑50%~60%、稻殼(或粉碎的玉米秸稈、玉米芯和花生殼等)40%~50%、米糠1%。按每立方米墊料添加固體生物發酵劑0.1~0.2公斤,發酵劑主要成分為乳酸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有效活菌含量大于100億個/克,添加前用水攪勻稀釋發酵劑預先復活和擴繁。將發酵菌種均勻噴灑在發酵床墊料上,混合過程中要邊攪拌邊噴水,使含水量控制在35%~40%之間(以手握緊墊料能成團不滴水,松手能散開為宜)。混合好后的發酵床墊料需通過堆積發酵熟化,堆積高度為1~1.5米,每堆體積至少10立方米,鋪上草氈或麻布袋。2~3天后,在墊料快速升溫時翻堆,以使其發酵完全,墊料層溫度達到35℃以上即說明發酵床已形成。發酵成熟時間一般是夏天4~6天、冬天7~9天,氣溫越低所需時間越長。采用分層法鋪設發酵床,先將未粉碎的稻谷殼、花生殼、棉籽殼或粉碎的玉米秸稈、玉米芯等鋪在發酵床最底層,厚度為5~8厘米,再由內往外翻耙平整發酵成熟的墊料,然后在墊料表面鋪設10厘米左右現配的未經發酵的墊料原料,經過24小時后即可進鴨。發酵床墊料厚度以40厘米左右為宜,不得低于30厘米。

3.發酵床日常維護

使用發酵床育雛,要提前12小時預先升溫。如果不在發酵床中育雛,則進鴨后的前10天為觀察期,防止墊料表面揚塵。若墊料太干,有揚塵出現,應根據其干燥程度向墊料表層噴灑清水。每周根據墊料濕度和發酵情況翻墊料2~3次,隨肉鴨日齡和群體密度的增大應適當提高頻率,可采用人工或小型翻耙機翻料。一般8~15日齡每3~4天翻料1次,16~42日齡每2~3天翻料1次。每批肉鴨出欄后,在墊料中摻入適量的菌種,重新堆積發酵,待下批肉鴨進場。

4.肉鴨飼養管理

發酵床養鴨和常規飼養方式在飼料配制、溫度、濕度、光照等日常管理方面類似,但在育雛期管理、密度控制、通風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①育雛期管理。發酵床飼養肉鴨可采用雛鴨在專用育雛舍、生長育肥期轉至發酵床飼養的兩階段飼養模式,也可采用育雛至出欄全部于發酵床飼養的模式。前一種模式在專門的育雛舍育雛;后一種模式則在較小的育雛區內進行,在育雛區內育雛時,周圍用塑料薄膜與外界分隔開。隨著肉鴨的生長,育雛區逐步擴大,直至布滿整個發酵床鴨舍。

②飼養密度。發酵床養鴨密度相比傳統飼養方式略小一些。一般發酵床飼養肉鴨每平方米密度為:1周齡30~35只、2周齡10~12只、3~5周齡6~8只、成年中鴨6~7只、成年大型肉鴨4~6只。

③通風管理。對半封閉鴨舍通風的目的在于調節舍內溫度與濕度,而對于全封閉鴨舍則還有排出舍內污濁的空氣,流通新鮮空氣的作用。相比傳統飼養方式,因發酵床自身產熱,對鴨舍通風的要求更高。

④防暑降溫。高溫季節,特別是夏季氣溫和發酵熱構成了高溫、高濕的環境,極易導致鴨群熱應激反應。全封閉房舍宜采用適當的水簾、冷風機和噴霧降溫,加強通風、降低飼養密度等綜合措施來緩解高溫、高濕對鴨群的影響。對于半封閉鴨舍,可采用噴霧和架設遮陽網等方式緩解鴨群的熱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