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小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11:46: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環保小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環保小論文

物理課外活動綜合素質論文

九十年代初期,在教育科學領域中形成了一種具有社會時代特征的新的改革思潮一一STS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了在教學中將學科理論和當前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我國推行這種教育模式,是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之必須,它旨在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新一代,造就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跨世紀人才。

為了更好地實施STS教育,采取課堂滲透的方法在當今教育體制下無疑是一條主要途徑,但僅有這還不夠,有效和生動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必將成為一種最重要的開放式的輔助手段。近幾年來,我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開展課外小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試驗課本上除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外,還根據不同章節的知識特點確定了近20個課外小實驗,我覺得將其分布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仍顯不足。為此我聯系有關章節知識,另外增補了10多個。如在《動量》一章里增設了“用自來水觀察反沖運動”;在《電場》一章里增設了“靜電屏蔽現象的觀察”;在《光的色散》一節里增設了“室內彩虹形成”等小實驗,平均每月至少有一個可做。我把這30多個課外小實驗編成序列,按教材的特點分階段以各課外實驗興趣小組為中心組織實施,每個小實驗盡量要求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并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對于難一些的小實驗,我給予一定的提示與指導,包括實驗原理、所需器材、操作與觀察要領等。有些實驗原理簡單,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邊易找,要求他們在實驗室外隨機場所完成。而有些實驗需要利用實驗室現有器材,必須要他們在實驗室里完成。如“測人的反應時間”、“縫衣針浮在水面上”、“觀察光的衍射現象”等大部分小實驗均可在實驗室外完成,而“觀察電磁感應現象”、“微小形變的顯示與觀察”等少部分小實驗可在實驗室里完成。

每學期每班能收到學生完成的課外小實驗報告和小結達100余份,對這些報告和小結我都給予了及時的批閱,從中還篩選出20余篇優秀報告和小結裝訂成冊進行展覽,然后存檔。

豐富有趣的課外小實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深了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動手操作和手腦并用的能力,對學生智力開發不無裨益。

查看全文

詮釋素質教育設置與網絡教學

1984年鄧小平同志指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踐表明,"現在計算機已成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標","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正在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轉到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教學中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和網絡教學密不可分,網絡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在"面向21世紀的教育"中明確提出,每個8歲的兒童都能閱讀,每個12歲的少年都必須能登錄到互聯網上,每個18歲的青年都受到計算機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美國人都能進行計算機的終身教育。在實際教學中,網絡教學更應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著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網絡教學應有與其它內容的教學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而能夠體現這種要求的教學形式之一就是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什么是建構主義呢?建構主義(cotructivism)也可譯為結構主義,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何克抗教授語)。

下面,我們分別從教學的幾個方面探討網絡教學的方法與建構主義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一、網絡教學的任務

眾所周知,人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科學家如此,小學生也如此。所以,網絡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上面所說的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學會上網,不是為技術學習,而是為能力學習。

我曾經在五年級學生中做過這樣的調查:學生中有60的人在家里上過網,20左右的人經常上網,當問及上網能做什么時,同學們說出了很多的內容,如看新聞、查資料、聽音樂、玩游戲等等。于是,我為經常上網的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堂作業,在網上查找有關"環保"的內容,為一篇"環保"文章搜集素材,結果只有30的學生找到了一些有關資料和文章,其他同學卻不知道找什么、如何去找。可見,網絡教學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如何上網。

二、網絡教學的準備

查看全文

環保教育演講稿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環境的惡化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嚴重的災難。環境保護是防治污染,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保證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造福后世子孫的千秋大業。近年來,隨著環保宣傳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也日益增強,已成為全體人民的共識。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保教育是提高全體國民環保意識的重要途徑。而要做好環保教育工作應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生著手,從規范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抓起。中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觀念意識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積極開展中小學環保教育,注重培養其保護環境的態度和行動,激發青少年的愛護環境之情,是提高全民族環保意識的基礎工作。

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環保的好壞取決于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水平。如果一個人在中小學階段就受到良好的環保教育,那么長大成人后,當他們踏入社會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時候,就會增強自覺性和減少盲目性。因此,讓環保教育早日擺上中小學課堂,增強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他們關注環保問題,讓他們在受教育、學知識、長身體的同時,培養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尚情操。使他們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提高環保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落實環保行動,關注家庭、校園、社會、國家及全球的環境問題。

搞好環保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要想使我們的城市環境變得更加優雅美麗,清新壯觀,環保意識必須從娃娃抓起,環保教育一定要擺上中小學的議事日程。建議編寫《中小學生環保知識手冊》,要求學校將環保教育納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教務處把環保教育與學科知識滲透列為教研課題之一,各學科組、教研組探討學科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政教處應把環保教育與德育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法制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知識競賽、即興演講、黑板報等方式及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等競賽,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豐富學生的環保知識。組織學生到風景區踏青、寫生、撿垃圾,激發學生愛國愛鄉、愛生活的情感,增強他們參加環保活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從而將環保教育從單一的知識灌輸,擴展到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參與五個方面的目標發展。

環保教育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環保教育的行動任重而道遠,為了子孫后代,為了人類的生活品質。

查看全文

世界地球日研究課

2007年世界地球日

(一)把環境教育的知識寓于學科教學之中。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們立足課堂,利用學科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環境科學知識的滲透教育,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在科學學科中包含著極其廣泛和重要的環境教育思想和內容,通過科學課教學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樹立保護環境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的信念。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教育,其中環境考察課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進行動、植物的養殖,環境科學實驗,環保宣傳,鄉土地理考察等活動。

另外,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要強調實踐性、參與性和跨學科性。小學思想品德課可能進行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環境保護和節儉教育。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及德育相關的規律,因此開展活動時,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在美術與勞動技術教學中,應結合環境保護教育,使學生既掌握美術方面和環保方面的知識,并能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在手工制作課中,利用廢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當同學們用廢物制成各種各樣的作品其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對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環境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以學校教育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縱橫交錯,更加開放,更加寬泛的教育體系。這將有利于素質教育,有利于課外活動的開展。

查看全文

物理課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論文

摘要:九十年代初期,在教育科學領域中形成了一種具有社會時代特征的新的改革思潮一一STS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了在教學中將學科理論和當前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我國推行這種教育模式,是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之必須,它旨在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新一代,造就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跨世紀人才。

為了更好地實施STS教育,采取課堂滲透的方法在當今教育體制下無疑是一條主要途徑,但僅有這還不夠,有效和生動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必將成為一種最重要的開放式的輔助手段。近幾年來,我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開展課外小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試驗課本上除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外,還根據不同章節的知識特點確定了近20個課外小實驗,我覺得將其分布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仍顯不足。為此我聯系有關章節知識,另外增補了10多個。如在《動量》一章里增設了“用自來水觀察反沖運動”;在《電場》一章里增設了“靜電屏蔽現象的觀察”;在《光的色散》一節里增設了“室內彩虹形成”等小實驗,平均每月至少有一個可做。我把這30多個課外小實驗編成序列,按教材的特點分階段以各課外實驗興趣小組為中心組織實施,每個小實驗盡量要求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并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對于難一些的小實驗,我給予一定的提示與指導,包括實驗原理、所需器材、操作與觀察要領等。有些實驗原理簡單,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邊易找,要求他們在實驗室外隨機場所完成。而有些實驗需要利用實驗室現有器材,必須要他們在實驗室里完成。如“測人的反應時間”、“縫衣針浮在水面上”、“觀察光的衍射現象”等大部分小實驗均可在實驗室外完成,而“觀察電磁感應現象”、“微小形變的顯示與觀察”等少部分小實驗可在實驗室里完成。

每學期每班能收到學生完成的課外小實驗報告和小結達100余份,對這些報告和小結我都給予了及時的批閱,從中還篩選出20余篇優秀報告和小結裝訂成冊進行展覽,然后存檔。

豐富有趣的課外小實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深了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動手操作和手腦并用的能力,對學生智力開發不無裨益。

查看全文

少先隊科技節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創新、節約、環保

二、活動目的:

1、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開展各項科技創新活動,結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設想,大膽創新。在實踐中感受科學、體驗科學。

2、以創新、節約、環保為主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活動要求:

1、營造一個積極、開放的活動環境,發動全員參與活動,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展現自我。

查看全文

農村習作教學管理論文

在作文創新的今天,我們要求學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實”,求“活”,求“新”,而作為一些生活在農村小學的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接觸的是一個廣闊的農村天地,相對于生活在城鎮的學生而言,或許接觸的寫作題材要窄一些,但是我們農村作文教學卻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因此,我們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農村作文教學的特有優勢--鄉土性,在指導思路上能始終貫穿一個“農”字,農村作文教學同樣能闖出一番新天地。

一、積累寫作素材

1、交流、收集農村語言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棗”這是農村一年四季農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諺語。又如“鋤頭下面一層水”,講的是天旱,地里莊稼無草也要鋤,因為切斷了土壤中的農作物的毛細管,可以防止水分蒸發的科學道理。再如,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時不能給麥苗施,因為大雪蓋麥有利于麥苗過冬,施肥會加快大雪地融化。

學生通過交流、收集這些豐富的農村語言,既提高了農事作文的科技知識含量,又積累了寫作素材,一舉兩得。

查看全文

為思想教育課加入新鮮的血液

——“紹興人的‘菜籃子’”研究性學習課程為例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基本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從“紹興人的‘菜籃子’”這一課題研究中加以闡析,并強調指出,只有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研究性學習得到真正的實施……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菜籃子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播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過,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初中學校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可以先將研究性學習作為選修課,當作學校課程改革嘗試的一項內容,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作為初級中學,應考慮學生與高中階段學習的銜接,結合本校實際逐步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本人根據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和初中教育教學的特點,從輔助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角度,以“紹興人的‘菜籃子’”為例,就在初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談談自己的設想和看法。

一、課題的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家庭的飲食狀況、家庭成員的地位、人們的消費理念、環保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紹興人的“菜籃子”里面的內容更豐富,也更復雜了。一滴水里看世界,菜籃子雖小,但涉及的問題卻很大。結合這一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選題,使身處其中的中學生有著深切的體會和感受到強烈的社會參與感、社會責任感。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親密接觸”,加強學生對教材中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注意同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親身體驗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們生活和觀念的影響,同時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相互協作的精神。

查看全文

學校年度環保教育學習計劃

一、指導思想

環保教育是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為綱要》,以此為學校環境教育的指導思想,繼續高度重視創建“綠色學校”工作,把環境教育作為重點來抓,進一步加強領導,努力形成立足于學校,滲透于課堂,服務于社會的環境建設模式。

二、主要措施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校的環保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以后的工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子,在今后的一年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環保教育,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本年度,我們將鞏固去年創建的成果,采取扎實的措施,在環境教育的實效性上做文章。

1.突重點:滲透于課堂

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環境教育應立足課堂,利用課內教育的主渠道,持之以恒地進行滲透。為了提高干部、教師關于環境科學知識和自身環境意識,我校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環境科學知識和環保法規的學習、考核,組織教學觀摩和教學研討活動,要求各教研組組織教師根據教材制定環境教育在各學科滲透的知識要點,使環境教育能有目標、有計劃、有內容、系統地全員參與,逐步探索、逐步深入地開展起來。

查看全文

職業教育環境教育工作計劃

一、總體規劃

我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構建具有職校特色的環境課程體系,在專業課教育中結合專業特點解決諸如能源減耗、廢物利用、旅游環境設計等問題,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主人翁的責任感。

(一)機電與數控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在機電與數控等理論課中貫穿環保機械理念,在數控車床、數控銑床、鉗工等實踐課中將數控設備的噪音污染和數控加工的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滲透其中,鼓勵學生積極研究。在專業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節約實訓材料,節電的習慣和合理管理利用廢料愛護工作環境的良好習慣。

(二)電子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我國是電子電器產品、電子電氣設備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今后幾年我國電子廢棄物的產生量將大幅度上升。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果貯存、拆解、利用或處置不當,將會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電子企業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制造、綠色回收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財會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財會專業課可結合誠信教育與節儉教育,引導學生在從業過程中把好企業財務關,做好企業參謀,減少資源浪費。

(四)烹飪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環境保護的目的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保障我們健康的生活,在烹飪專業課教學中要教育學生重視食品衛生,這和環境保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教育學生在烹飪過程中注意減少油氣污染和污水排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