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補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6 16:36: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安置補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房屋征收補償安置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區域內房屋及地屬附著物征收補償安置活動,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國務院令第590號)、《陽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通知》(政辦發﹝號)等法律、法規、條例及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在區域內對房屋及地屬附著物實施征收,需要對被征收人進行補償安置的活動。本辦法與國家和省、市相關規定不符的,按相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單位或個人的房屋及地屬附著物,應當對被征收房屋及地屬附著物所有權人(簡稱被征收人)給予公平補償安置。

人民政府確定蒲河新城管委會房產局負責組織實施蒲河新城開發區區域內,房屋及地屬附著物征收補償安置工作。

人民政府確定房產局負責組織實施除蒲河新城開發區以外的區域內,國有土地上房屋及地屬附著物的征收補償安置工作。

查看全文

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征收集體土地管理,保障各項建設的順利進行,維護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地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征收集體所有土地及房屋拆遷的安置補償,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是我市集體土地征收及安置補償的行政主管部門。市土地儲備中心負責統一征地及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工作的組織協調。市轄區人民政府負責實施本轄區范圍內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等具體工作。

第四條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含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第五條土地補償費的標準,按照被征土地的區位確定。具體標準根據國家制定區片綜合地價的有關規定另行。

自征地協議簽訂后,農民在被征土地上取土賣土,依據《土地法》有關規定,按實際取土量和土方市場價核算費用,從征地補償費中扣除。

查看全文

征地補償安置裁決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

全國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座談會之后,按照部的統一部署,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一些地方對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還存在著畏難情緒,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缺乏主動性,協調裁決制度建設尚未在全國取得突破性進展。為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快推進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及時化解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矛盾和糾紛,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各種矛盾和糾紛紛繁復雜,突出多變。尤其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日益突出,已成為人民群眾日益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一些地方由于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不落實,致使許多因征地補償引發的矛盾和糾紛得不到及時處理,部分地方甚至發生了群體性事件,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全面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群眾利益訴求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的重要手段,對于引導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通過法定渠道化解征地矛盾,解決征地糾紛,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是實施土地管理法規、完善征地程序的客觀需要。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為解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確立的專門制度。20**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28號)又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補償安置爭議的協調和裁決機制,維護被征地農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權益”。當前,隨著農民對征地補償的日益關注和補償標準的不斷提高,在實施征地中發生的矛盾、糾紛和沖突不斷增加,迫切需要啟動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程序,來解決矛盾,化解糾紛,這對于保證土地管理法規的順利實施、完善征地程序、切實強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實施征地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具有重要意義。

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是有效化解征地實施中矛盾和糾紛的有效途徑。在市、縣政府實施征地過程中,一旦發生糾紛,迫切需要上級政府進行協調和裁決,盡快解決矛盾,避免曠日持久的訴訟、上訪,甚至激化矛盾,形成群體事件。湖南、重慶和安徽等省(市)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的試點,已經在化解征地糾紛、維護社會穩定,規范政府行為、完善征地程序,普及法律法規、保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國務院領導對試點取得的成效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國土資源部全面推進這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推行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制度,是法規有要求,現實有需要,實踐有經驗,應當加快進行。

查看全文

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

甲方(拆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乙方(被拆遷人):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征地補償安置制度

為規范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工作,保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等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工作,保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等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省人民政府批準征地所引發的補償安置爭議的協調和裁決。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對征地補償安置爭議,由爭議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先行協調;協調不成的,可以依法向省人民政府申請裁決。

省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承辦由省人民政府裁決的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工作。

第四條征地補償安置爭議實行先協調后裁決,并遵循合法、合理、公開、高效和便民的原則。

查看全文

補償安置政策通知

各街鎮鄉人民政府(辦事處),縣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渝府發〔**〕45號)及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經**年9月17日縣人民政府第3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決定調整我縣征地補償安置政策。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方式和標準

(一)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分別計算補償。土地補償費不分地類,按被征收土地面積計算,我縣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土地補償標準為每畝15000元;安置補助費按轉非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每個轉非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25000元。

土地補償費為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獲得的補償,被征地土地補償費總額的80%首先統籌用于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代為劃撥到勞動保障部門;其余20%支付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用于發展集體經濟和安排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生產、生活。

查看全文

征地補償安置制度指導意見

為合理利用土地,保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根據法律有關規定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28號,以下簡稱《決定》)精神,現就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有關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關于征地補償標準

(一)統一年產值標準的制訂。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耕地的最低統一年產值標準,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執行。制訂統一年產值標準可考慮被征收耕地的類型、質量、農民對土地的投入、農產品價格、農用地等級等因素。

(二)統一年產值倍數的確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統一年產值倍數,應按照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確定;按法定的統一年產值倍數計算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不能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導致無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應當提高倍數;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合計按30倍計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安排,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給予補貼。經依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補償標準執行。

(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制訂。有條件的地區,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可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執行,實行征地補償。制訂區片綜合地價應考慮地類、產值、土地區位、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

(四)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按照土地補償費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原則,土地補償費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合理分配。具體分配辦法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土地被全部征收,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撤銷建制的,土地補償費應全部用于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安置。

查看全文

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的意見

舊城改造

第一條為做好樂成鎮東門片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確保舊城改造工作順利推進,根據《樂清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等有關規定,制定本意見。

第二條拆遷范圍:東至環城東路,南至居仁巷南側,西至銀溪河,北至東大街北側,在以上范圍(以批準的拆遷紅線圖為準)內實施房屋拆遷,并需要對被拆遷人作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意見。

第三條本意見所稱拆遷人是指樂清市城市防洪與改造開發有限公司;被拆遷人是指上述拆遷范圍內被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人。

第四條拆遷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細則》及本意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合理補償。補償方式可采取產權調換或貨幣補償。

第五條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工作由拆遷人負責,被拆遷人憑身份證、房屋所有權證、土地使用權證等證件與拆遷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原則上每戶只能簽訂一份協議。

查看全文

拆遷安置補償實施方案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根據《市農房拆遷安置補償指導意見》、《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意見》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房拆遷安置補償實施辦法》,結合前進村片區的實際情況,特制訂如下拆遷安置補償方案:

一、拆遷范圍

前進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拆遷范圍。

二、組織實施

前進村片區拆遷安置工作在區城鎮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鎮政府負責本范圍內的農房拆遷安置補償工作,區投資控股公司負責還建房(農民公寓)的建設,農民公寓按照統一選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安置、統一管理的原則實施。農民公寓為交鑰匙工程,拆遷安置原則上采取先安后拆方式,如遇建設用地需要,也可采取先拆后安方式。

三、安置補償憑證

查看全文

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征地房屋拆遷管理,保障建設順利進行,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結合《*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辦法》(寧政發〔2004〕93號)執行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在本市*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雨花臺區、棲霞區(以下簡稱“江南八區”)范圍內的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適用本辦法。

撤組剩余國有土地上原建于集體土地上房屋被拆遷的,以及撤組后原宅基地上依法翻建或改建的房屋被拆遷的,不論被拆遷人是否領取國有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均適用本辦法。

臨時使用土地涉及農民房屋拆遷的,按本辦法規定實施拆遷。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系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及實施規劃的需要,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批準權限,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轉為國有土地,需實施征地房屋拆遷,并依法給予被拆遷人合理補償安置的行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