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調整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16:03: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布局調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學布局調整實施辦法
為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城區(以下簡稱城區)小學布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和全國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兼顧、保持穩定、積極慎重的原則,對城區小學布局進行合理調整,進一步優化城區學校布局,切實提高小學辦學水平,改善小學辦學環境,促進全縣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二、調整方案
從年暑期起撤銷縣第二實驗小學(以下簡稱縣實驗二小),該校原有學生分別到縣實驗小學、孱陵小學和鎮中學小學部就讀;該?,F有教師及原鎮蔬菜場小學教師由縣教育局在城區內學校統籌安排;該?,F校址規劃建設1所民辦學校,其土地及房屋按規定采取招標、拍賣或掛牌方式公開出讓,所得收益優先用于償還縣實驗二小債務。
三、時間安排
學校布局調整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發揮辦學的規模效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根據省教育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廳教計(20*)28號《關于編測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的通知》精神,結合*縣實際情況,提出*縣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
第一部分*縣教育基本情況
*縣教育事業發展較快,一片生機。19*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共向高等學校輸送新生10余萬人,高考升學率、高考會考合格率均占全市之首。全縣現有中小學校418所(其中普通高中16所,職業高中6所,普通初中36所(另有初中部分18所,應撤未撤學校14所),小學352所,幼兒園7所,特殊學校1所),在校學生172280人(其中普通高中25702人,職中7824人,普通初中59884人,小學71163人,幼兒園7519人,特校學生188人)。九七年*縣通過“兩基”驗收,全縣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100%;15周歲初等教育完成率達99.9%,17周歲初等教育完成率占97.5%;初中畢業生畢業率達95.8%,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職高、各類中專等占52.3%。全縣現有教職工8551人(不含離退休人員),其中專任教師7444人,專任教師達標率:初中為97.1%,普高為84.5%,小學為99.5%。平均每萬人口在校學生:職高65.8人,高中216.2人,初中503.7人,小學598.5人,幼兒園63.2人。
第二部分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加強各級基礎教育學校之間的融通與整合,積極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縣級政府統籌管理本地教育的職責,以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為主,相關部門配合監督,全面實現“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統籌整合縣城鄉教育人才、資產,擴大學校辦學規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投資效益和教育質量,鞏固和提高“兩基”工作水平,促進*縣基礎教育事業均衡、持續、健康發展。
農村空間布局調整調查匯報
按照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為進一步整合農村資源,搞好城鄉統籌,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市政協對我市除各市區城區、開發區之外的純農村行政村空間布局調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報告如下:
一、農村空間布局現狀
市共有49個鎮,2606個行政村,其中區、區、區共9個鎮,333個村,市14個鎮,816個村,市12個鎮,856個村,市14個鎮,601個村。
從人口情況看,農村總人口1621573人,戶籍人口超過4萬的鎮有6個,分別是。
從農村經濟收入情況看,農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村有38個,其中4000-5000元的村有11個,3500-4000元的村有10個,3000-3500元的村有9個,2500-3000元的村有8個。
從農村土地資源情況看,農村土地總量7344771.49畝,農用地6113678.58畝,其中耕地2681801.39畝,人均耕地1.65畝;建設用地549296.63畝,其中居民點用地308432.71畝,村內道路用地149292.67畝,村辦企業用地75084.32畝,公益性事業用地16486.95畝;未利用地681796.28畝。
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了解我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情況,促進教育均衡、健康、穩定發展,我們對全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自20**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鄉鎮、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我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共投入資金2324萬元(中央專項資金1**8萬元,省級配套資金679萬元,自籌617萬元),完成建筑面積27241平方米,撤并小學187所,初中5所,撤并了8個鄉鎮教育總校,初步實現規模辦學。今年將再撤并小學9所,撤并九年一貫制學校初中部3所,撤并后有各級各類學校85所,其中小學6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初中5所(包括實驗中學),幼兒園10所,普通高中1所,職教中心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目前小學在校生14189人,初中在校生6025人,高中在校生2038人,職中在校生2137人。
20**年,我縣對學校布局調整工作進行了重新規劃,準備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全縣中小學布局調整,擬在全縣設立柴溝堡第一、第二,左衛、懷安城、頭百戶、渡口堡六個學區,全縣初中整合為6所(包括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不包括實驗中學),小學整合到30所左右,實行學區化管理。其中柴溝堡第一學區,轄柴溝堡城內(人口5.05萬),設初中一所即柴溝堡二中,生源為柴溝堡鎮城內學生,規模約1800人,設小學5所。柴溝堡第二學區,轄柴溝堡鎮城外(人口2.42萬)、西沙城鄉(人口1.03萬)、西灣堡鄉(人口0.87萬),設初中一所即世恩中學,規模約1000人。設小學6所,即西沙城、西灣堡每鄉設小學2所,柴溝堡城外設小學2所。懷安城學區,轄懷安城鎮(人口3.18萬)、王虎屯鄉(人口1.4萬)、第三堡鄉(人口1.43萬)。設初中一所即懷安城中學,規模約1500人。設小學7所,即懷安城鎮設小學3所,第三堡鄉、王虎屯鄉各設小學2所。左衛學區,轄左衛鎮(人口4.23萬人)、第六屯鄉(人口0.96萬)。設初中一所即左衛中學,規模約1000人。設小學4所,即左衛2所,第六屯2所。頭百戶學區,轄頭百戶鎮(人口1.59萬)、太平莊鄉(人口1.03萬)。設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即頭百戶中心學校,規模約1000人。設小學4所,即太平莊鄉2所,頭百戶鎮2所。渡口堡學區,轄渡口堡鄉(人口1.6萬),設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即渡口堡中心學校,規模約800人,設教學點(1—2年級)3個。
二、全縣中小學布局調整存在的問題
在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與我市其它先進縣區相比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鄉村學校布局調整調研報告
摘要:當前我國鄉村學校布局調整具有在方式上以撤并為主、在地域上以鄉鎮現有行政區劃為單位、在問題解決途徑上以興建“寄宿”學校為主、在推進上以行政力量為主等特征,這些做法不僅給“生方”帶來了諸多不便,也為“校方”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國應當進一步明確學校布局調整的最終目的,確立基于最終目的的學校布局調整標準,并著手解決學生就近入學難、家長對寄宿制不放心、被撤并學校各項管理及去向不明三個突出問題。
關鍵詞:鄉村學校;中小學布局調整;教育資源
學校布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學校在空間上的分布結構,它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分布狀況及所屬地域支配階級對學校布局的認識密切相關,而學校布局調整則是基于上述因素對學校地域分布、規模大小等進行的調適與整合。本文著重探討當前我國鄉村學校布局調整的現狀、問題及其負面影響的規避。
一、當前我國鄉村學校布局調整狀況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行及人們生育觀念的逐步轉變,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學齡人口逐年減少。為應對上述變化和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便開始著手進行鄉村學校布局的調整工作。據統計:“從1990年到2001年,我國小學和初中分別由766072所和71953所分別減少到491273所和65525所,11年里,小學平均每年減少24981.7所,初中平均每年減少584.4所。”[1]2001年5月,國務院要求“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2],此后,我國正式開始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地進行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先后發出兩個通知,強調“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須保留必要的小學和教學點,防止因過度調整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問題”[3]。同時,為加強西部農村中小學建設,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以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為突破口,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逐步擴大免費發放教科書的范圍,逐步免除雜費,為寄宿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4]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鄉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才在全國范圍內迅速鋪展開來。
當前,我國鄉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主要表現出以下四種特征。一是在方式上以撤并為主。撤并均以布局不合理、危房數量較多且生源相對不足者為重點對象,通常做法都是將生源少、辦學條件差的并入學生多、辦學條件好的學校,至于何所學校停辦、合并等,主觀人為因素十分明顯。二是在地域上以鄉鎮現有行政區劃為單位。我國傳統鄉村教育被納入到官辦體系始于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在西方國民教育思潮的影響下,我國的官辦小學一開始就是按國家既定行政區劃進行的,這種現象也是當前我國鄉村學校布局調整的普遍情形。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推行“撤區并鄉建鎮”后,由于撤并后的鄉鎮政府通常都設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且經濟基礎雄厚的地方,因而,學校布局調整通常都是:初中以現鄉鎮政府所在地為單位、小學以村為單位,在鄉鎮行政區劃內進行布局,調整僅在本鄉鎮之內,鄉鎮之間的學校各自獨立平行、互不合并。三是在問題解決途徑上以興建“寄宿制”學校為主。鄉村學校布局調整后,許多學生不得不到村外小學就讀,為解決上學期間的諸多困難,各地在學校布局調整時大多都采用“寄宿制”。如此以來,在入學方式上,許多學生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步入“寄宿”之旅。四是在推進上以行政力量為主。自國家實施鄉村學校布局調整以來,各地均將此視為政治任務予以落實,通常做法都是采取“成立班子,宣傳開路,現場辦公,經驗總結,全面推廣”。這種行政化的措施,雖然也會考慮學校布局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但一旦成為政府行為,盲目、偏差乃至失策便會在所難免。因為此時其顧及的已不再是學校布局本身是否科學規范的問題,而是如何按部就班、“保質足量”地予以“完成”和“落實”的問題。的確,“公共政策是自上而下地制定的”[5],鄉村學校布局調整以行政力量為主的推進方式正體現了這一點。
中小學布局調整實施意見
為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和盤活教育資源,促進各類教育均衡、協調和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據省委、省政府實施“教育協調工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十一五”期間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對我市20*—2010年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布局調整的總體目標和基本依據
到2010年,全市通過中小學布局調整,要建設1000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其中小學900所(每縣市、區70-80所);初中100所(每縣7-8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特殊教育學校)。高中階段學校要通過合并改造和資源優化重組,建設規模型、高標準普通高中30所。通過中小學布局調整,使全市農村中小學規模和布局能充分滿足兒童、少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需求。到2010年,全市“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初中毛入學率達98%以上,義務教育辦學水平進一步提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以上,圓滿地完成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的任務;全市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從而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智力保證。
我市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基本依據是:
農村小學,要把保證入學率、普及率作為底線,在堅持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以縣統籌規劃新建、改建、擴建一批規模型、標準化寄宿制小學。貧困偏遠、交通十分不便的地區可保留適量規模在10生以上的一至三年級教學點,除此之外,全市10生以下規模的學校原則上要予以撤并,實現集中規模辦學。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要提倡走讀、寄宿等形式,人口密集且規模較大的行政村,可選定在幾個村落之間適中的位置布點聯辦規模型寄宿制中心小學,偏遠地區可以鄉鎮集中辦好一至兩所寄宿制小學。對適量保留的10生以上一至三年級教學點,要切實加強管理與扶持,保證其開齊開全各門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農村初中,原則上每個鄉鎮設置一所,人口少的鄉鎮也可幾個鄉鎮設置一所。要取消2軌以下初中。偏遠且交通不便、人口較少的鄉鎮可創辦九年一貫制學校。
學校布局調整實施辦法
為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普通高中學校布局,加快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和全國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積極慎重,確保穩定的原則,對鎮集鎮學校布局進行調整和優化,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進一步改善辦學環境,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和教育事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二、調整方案
2012年暑期撤銷縣東港中學,該校現有學生根據志愿分別安排到縣二中和縣職教中心學校就讀;該?,F有教職工由縣教育局在全縣其他高中和初中學校統籌安排;該?,F校址納入鎮學校調整的整體規劃,改辦成初級中學。同時,將鎮中心學校遷至班竹當鎮初級中學校址,將鎮中心學校校址改建成鎮中心幼兒園。
三、工作步驟
中學布局調整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縣**—**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切實執行市教委《關于**縣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的批復》(渝教基[2004]13號),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在認真調查、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渝西經濟走廊發展的歷史機遇,堅持以教育興縣戰略為統攬,以深化教育改革為動力,以調整布局為突破口,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發展,全面振興**教育,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促進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調整原則
總體原則是:統一規劃,一次合并;統籌管理,分步實施。具體原則:
(一)適度超前原則。充分考慮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人口分布、教育發展規模等多種因素,進行科學合理預測,使規劃設計和項目建設適度超前,做到科學規劃,超前設計,一步到位,防止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
學校布局調整實施方案
為了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制定的《**縣**—**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足委發〔**〕44號),切實執行市教委《關于**縣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的批復》(渝教基〔**〕13號),全面優化**教育的辦學資源,努力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在總結郵亭、龍水兩個片區初中布局調整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全面調查、座談討論和認真研究,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實現**教育從分散辦學向規模辦學轉變,從粗放型辦學向規范化辦學轉變,構建教育新優勢,實現教育新跨越,增強**教育的競爭實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我縣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調整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紤]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人口分布、教育發展規模等多種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使學校的規劃設計和項目建設適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效防止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
(二)發展性原則。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高中向縣城集聚”的思路,扶優扶強,將規模小的初中合并到規劃保留發展的初中學校,有利于學校形成規模辦學。
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調查匯報
一、現狀
區10個鎮、辦,現有各類小學127所,其中完小79所(內含18所中心小學),初小(1-3年級)和教學點(1-2年級)48個。另外還有8所撤并后閑置的村小,其中有1所村小有1個占編制的管理人員。2007年小學生在??側藬?6577人,小學在崗教職工1051人,師生比1:15.8。127所小學校園總面積1019710平米,生均校園面積61.5平米;校舍總面積124221平米,生均校舍面積7.5平米。
在127所小學中,其中有57所屬學生數少的村小,學生數最多的只有46人,而57所村小在校生總人數只有870人,教師數136人,師生比1:6.35。這類村小中,只有1個班級的學校16所,只有2個班級的26所,只有3個班級的10所,有4個班級的3所,有5個班級和6個班級的各1所;這些學校中的在校生人數,5人以下的19所(其中1所只有1人),6人至10人的6所,11人至20人的18所,21人以上的14所;學校只有一名教師的17所,只有2名教師的18所,3名教師的8所,4名以上教師的14所。在調研組實地前往的7所村小中,有3所這樣的學校。其中孤山村小有2個班、2名教師、20名學生;新河村小2個班、2名教師、11名學生;而龍亭村小1個班、1名教師、2名學生。
上述57所村小校園占地面積339127平米,校舍面積29509平米。生均校園面積近390平米,校舍面積近34平米。龍亭村小,校園面積1500平米,校舍面積278平米,該校連續幾年都是2名學生,生均校園面積750平米,校舍面積139平米。
二、問題與分析
按照省編制部門制定的編制規范,小學教育的師生比為1:23至1:25,區農村小學的總體師生比為1:15.8,教師數和學生數相比,超編人數達330人,從理論上看,人力資源浪費嚴重;若是以57所學生數少的村小中師生比1:6.35而論,人力資源浪費可謂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