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9:3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存量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存量問題

國內高貨幣存量問題綜述

關鍵詞:經濟運行,貨幣存量,實體經濟,通脹形勢

摘要:我國貨幣存量偏高有其理由,但在當前通脹預期增強的情況下,高貨幣存量會繃緊通脹形勢,給資產市場帶來隱患,需要從經濟和金融兩個方面共同應對。從目前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已偏多,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求。

不能僅局限于數量調控,需要適當提高我國的貨幣條件。另外,也不得不做好容忍相當一段時間相對較高的真實通脹和一定范圍資產擴張的政策準備。貨幣的運動只不過是經濟、金融運行的外在表現,是貨幣條件的反映。因此,要想根本解決我國高貨幣存量的問題,根本之路要從經濟改革和金融發展入手,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

最近市場廣泛關注我國的M2存量超過美國,并對貨幣超發問題有所爭論,認為通脹或者資產價格膨脹無可避免。這些論點是有道理,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高貨幣存量問題?值得一議。

一、中國和美國貨幣供應量的現狀與差別

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各統計口徑在概念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各國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和居民支付習慣不同,具體的統計口徑略有不同。

查看全文

中國的高貨幣存量問題探究

關鍵詞:經濟運行,貨幣存量,實體經濟,通脹形勢

摘要:我國貨幣存量偏高有其理由,但在當前通脹預期增強的情況下,高貨幣存量會繃緊通脹形勢,給資產市場帶來隱患,需要從經濟和金融兩個方面共同應對。從目前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已偏多,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求。

不能僅局限于數量調控,需要適當提高我國的貨幣條件。另外,也不得不做好容忍相當一段時間相對較高的真實通脹和一定范圍資產擴張的政策準備。貨幣的運動只不過是經濟、金融運行的外在表現,是貨幣條件的反映。因此,要想根本解決我國高貨幣存量的問題,根本之路要從經濟改革和金融發展入手,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

最近市場廣泛關注我國的M2存量超過美國,并對貨幣超發問題有所爭論,認為通脹或者資產價格膨脹無可避免。這些論點是有道理,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高貨幣存量問題?值得一議。

一、中國和美國貨幣供應量的現狀與差別

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各統計口徑在概念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各國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和居民支付習慣不同,具體的統計口徑略有不同。

查看全文

稅務處理辦法論文

關鍵詞:增值稅改革存量固定資產稅務處理

〔摘要〕由于現行生產型增值稅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形勢的發展,其改革已是大勢所趨。而不論將來是轉型為收入型還是消費型增值稅,都存在著存量固定資產中包含的轉型前已納進項稅額的稅務處理問題。本文提出了界定待處理存量固定資產范圍的原則及三種稅務處理辦法。

一、當前經濟形勢及“入世”因素對改革現行增值稅的要求根據確定法定增值額時扣除項目中對固定資產能否扣除及扣除時間的不同。

增值稅有生產型、收入型和消費型三種類型。現行生產型增值稅對于外購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不允許作任何抵扣,不利于企業擴大投資,不利于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與94年時的投資過熱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已成為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改革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以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已是勢在必行,對此理論界已有共識。關鍵問題是要在收入型或消費型增值稅中選擇適當的目標類型。收入型增值稅允許扣除當期計入成本費用的固定資產折舊,但是,企業的固定資產來源和入賬價格多樣,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難以統一,以我國目前的征管水平,要核定其準確的折舊額無論從人力上還是技術操作上都存在較大的征管難度。并且實行收入型增值稅將使企業取得的固定資產有些無票可抵,或者一張票據需要抵扣數年甚至數十年,會嚴重動搖征管實務中以增值稅專用發票作為抵扣鏈條環環憑票抵扣這個基礎,打亂“金稅工程”的征管稽核系統,給增值稅征管帶來更大的問題。消費型增值稅可在新增固定資產購建時一次抵扣全部進項稅額,因而不存在上述兩種類型增值稅的問題。但鑒于當前我國財政的承受能力,我們可以實行有限的消費型增值稅,即先選擇若干高新技術企業和電力、石化等基礎產業推行消費型增值稅以促進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的優化,而對其他產業目前仍舊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待時機成熟后再在所有增值稅納稅義務人中推行,實現增值稅的完全轉型,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二、待處理存量固定資產的范圍界定稅制轉型后,所有企業所取得的新增固定資產都可以按新的增值稅條例的規定抵扣進項稅額。

但稅制轉型前就已設立的企業已經擁有的眾多存量固定資產一般都是已納過增值稅且未能抵扣的,其已征的稅款由納稅人在購建固定資產時,包含在價款內一并支付。所以生產型增值稅不論將來是轉型為收入型還是消費型增值稅,都存在著原有存量固定資產中包含的轉型前已納進項稅額的稅務處理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企業每年新增固定資產及其歷年累計結存量都是巨大的天文數,為了實現新舊稅制的順利銜接過渡,首先涉及到需要界定這部分待處理存量固定資產的范圍。首先,存在待處理存量固定資產問題的企業應是指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確認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由于實行簡易征稅,不再抵扣進項稅額。考慮到一般納稅人稅負有所降低,可相應適當降低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其次,考慮到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是從1994年1月1日起實行的,待處理存量固定資產最多只應包括從該時點后企業所取得的固定資產,不能再無限期地向前追溯。第三,這部分待處理存量固定資產只應包括企業所取得的在用的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一般不含專用于生產非應稅項目和免稅項目使用的固定資產;不含土地;不含長期未使用的、待處理的、盤盈的固定資產;也不含用于職工醫院、子弟學校、食堂澡堂等職工集體福利的非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最后,這部分待處理存量固定資產只應包括企業固定資產凈值部分,已折舊部分在以前年度中通過計入成本費用其價值已得到補償,不能再行抵扣。按照上述原則,在新舊稅制轉換時涉及到的存量固定資產范圍可界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1994年1月1日后所取得的,在用的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中尚未折舊完畢的固定資產凈值部分。

查看全文

對有效需求問題的探討

摘要:有效需求問題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的核心問題。近年來,我國曾采取多種措施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但效果卻不十分顯著。本文在回顧有效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不同于主流經濟學的收入-支出模型,并以此來解釋我國的有效需求問題,進一步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有效需求;消費傾向;投資流量;資本存量價值

需求不僅僅是指對商品和勞務需要的欲望,更注重對商品和勞務的支付能力。人們的欲望是多種多樣,永無止境的,而需求不止是一種欲望,更是一種支付能力。有效需求的概念是凱恩斯在1936年《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的,是指總供給和總需求相等時的總需求。供給者、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總是大于對現實的估價,因此會使社會的有效需求相應不足(厲以寧,1993)。有效需求的不足會抑制經濟的增長,造成大量非自愿失業。由于主流經濟學是“需求決定論”,這就決定了有效需求在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有效需求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不考慮國外部門的條件下,有效需求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消費(C)和投資(I)。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會對有效需求產生影響。要研究有效需求問題,應從這兩方面著手,分別闡述它們對有效需求的作用。本文依據一種新的理論對收入分配引起的消費(C)的變化對有效需求的影響作以論述。

一、一種新的理論模型

本文要用一種新的理論模型來對有效需求問題給予闡述。這一理論模型從一個新的視角對產生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作出解釋,進而說明消費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肯定,這種新的理論是從消費不足的角度論述有效需求不足的。

查看全文

房地產稅務征收總體方案

一、指點思維

以科學開展觀為指點,以進步稅法服從度為目的,法治、公道、文明、效率的準則,從研討房地產估價技能伎倆動手,樹立健全存量房買賣申報價錢評價機制,標準存量房買賣稅收征管,防備存量房買賣“陰陽合同”所構成的稅收風險,發明依法治稅、公道稅負的優越情況,探究房地產稅制變革新思緒及稅收征管新形式。

二、任務義務和目的

(一)樹立評價模子。依照房地產估價技能的準則和辦法,應用房產、地盤等治理部分信息材料,樹立掩蓋市區和一切縣城城區(包括縣級市市區)的存量房買賣價錢申報評價技能規范及模子。

(二)驗收評價系統。應用全市一致的評稅軟件對征稅人申報的買賣價錢進行批量評價,在對評價值科學測試、驗證的根底上,經過省地稅局技能小組組織評定驗收,確保評價后果的公道性和精確性。

(三)按時上線運轉。包管我市存量房征稅評價軟件2012年7月1日前正式上線運轉。系統運轉后,在存量房買賣環節直接調取評稅系統的評稅價錢,對買賣價錢分明偏低,又無合理來由的,依照評價值核算納稅,完成對存量房買賣環節稅收控管。

查看全文

存量生活垃圾調查報告

根據《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從根本上解決我區農村面源污染問題,保障公共環境衛生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區委、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近期,區治理辦組織相關人員對我區存量生活垃圾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概況

區位于市北部,上游,距市中心城區28公里,東與旺蒼縣相連,南與區比鄰,西與縣交界,北與陜西省接壤。全區幅員面積1619.65平方公里,轄6個鎮19個鄉21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總人口21.63萬人,人口密度127人/平方公里。經統計全區現有存量生活垃圾場(點)21個,其中:存量生活垃圾場(點)風險級別較高的10個,風險級別評估為中等11個。存量生活垃圾面積17.89公頃(約268.35畝),存量生活垃圾場體量約為27.4萬噸,治理工程投資估算約6220萬元。

經統計,全區共有存量垃圾場21個。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關于開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區組織專家組對6鎮19鄉的生活垃圾場(點)進行了排查和評估。目前,我區存量生活垃圾場(點)風險級別較高的10個,分別是:。10個生活垃圾場(點)主要分布在沿線和飲用水源上游,集存的生活垃圾均沒有進行正規化處理,只有部分垃圾進行了較為簡單的衛生填埋,其余的都是將垃圾集中堆放,常年暴露在外,尤其是城區舊垃圾填埋場,該處存量生活垃圾有上萬噸垃圾,距不足500米,在封存時只進行了簡易填埋,對水源和環境污染風險等級很高。還有中子鎮和曾家鎮等垃圾填埋場,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風險等級都是很高的,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另外還有11個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點),生活垃圾都未進行衛生填埋,也沒有進行正規化處理,垃圾常年暴露堆放,風險級別為中等,這些鄉鎮分別是:。

二、工作開展情況

為抓好此項工作,我區按照先重后輕,逐步規范的原則,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總的發展趨勢為衛生填埋處理;因我區地理條件和經濟能力限制,目前就地焚燒垃圾現象持續增長,堆肥處理能力逐年萎縮。按清運量統計,2013年9月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約為55%,村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35%;按產生量統計,各類無害化處理率的數據還要降低20%左右;考慮到統計口徑、標準認定和污染評判等因素,各類無害化處理率的數據可能還要降低15-20%。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目前比較接近實際情況的參考數據為,城鎮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約為40%,鄉村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約為15%。

查看全文

戶籍改革對人力資本流動性和保障性研究

摘要: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對人力資本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化,戶籍改革必將成為影響人力資本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從存量性和結構性兩個維度探討成都戶籍制度改革對人力資本的影響。成都一元化戶籍制度擴大了流動性和保障性,提高了存量性人力資本和結構性人力資本。

關鍵詞:戶籍改革人力資本流動性保障性

一、文獻回顧

20世紀60、70年代興起的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新的課題,在經濟學、管理學和教育學領域掀起了研究熱潮。在國外,西奧多•W•舒爾茨(T.W.Shults)首先提出人力資本理論,他采用收益率法測算了教育投資對美國1929-1957年間的經濟增長的貢獻,其比例高達33%。之后,貝克爾、丹尼森、盧卡斯、羅默爾、斯賓塞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進一步發展了人力資本理論。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以“知識經濟”為背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采用了數學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型。

現有研究充分肯定了人力資本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對人力資本的影響因素探究較少,主要集中于培訓和教育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王彥軍(2007)認為人力資本投資存在“市場失靈”,政府可以通過公共政策建立促進人力資本投資的支持體系。宋雪飛(2001)闡述了企業人力資本的形成,認為培訓可以增加企業人力資本的存量。目前,基本沒有研究我國戶籍制度對人力資本的影響。本文以成都戶籍制度改革為例,探討戶籍制度在存量性和結構性兩個維度對人力資本的影響。

二、人力資本的兩個維度

查看全文

信用社貸款存量風險成因論文

摘要:農村信用社貸款存量風險的化解對于增強農村信用社發展能力,避免信用危機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從一般性和具體性上分析了農村信用社貸款存量風險產生的原因及應采取的對策。

農村信用社貸款資產存量風險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有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有政治方面的影響。農村信用社與我國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一樣,屬于經營貨幣資金、授受信用的高風險行業,因而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貸款風險。但由于我國農村信用社現行的政策環境、經營體制、經營管理水平、服務水平及業務內容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農村信用社發生貸款存量風險的概率及造成的影響遠遠高于其他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按照一般的分析,貸款存量風險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體制的轉變、市場的變化、自然的風險、政策性的因素、經營管理方面的局限、貸款對象及貸款方式的不當、歷史的狀況、經營環境的影響等諸多方面。而若從農村信用社貸款存量風險的性質上劃分,又可分為信用風險、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等幾方面的原因。

一、信用社貸款存量風險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農村信用社受到經營環境、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經營管理水平、服務對象及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制約,因而貸款存量風險比較復雜。具體分析為:

1.農村信用社體制的轉變形成貸款風險

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發展而不斷深化。在這種經濟體制處于重大變革及新舊體制轉軌時期,應該說,作為金融業務的銀行及信用社受到的沖擊都是比較大的。這方面具體在農村信用社更突出一些。一是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農村信用社未能及時做好原體制下的集體債務的分攤落實工作,最終使一些集體貸款債務沒有分攤到戶,有些雖已分攤到戶,但由于種種原因及工作不扎實,農民不予認可,或農民認賬不認還,從而最終形成了大量的呆滯、呆賬貸款。二是一些農村鄉鎮企業及一般企業借助于轉換經營機制的機會,采取了“金蟬脫殼”、“母體裂變”及新老賬務劃斷的手段,變相地把歷史包袱和債務留在了實際上已經為“空殼”的老企業,財產已經轉移到新組織的企業中去,從而使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債務虛置,形成事實風險。由于這些貸款長期掛賬,基本上失去了流動性和效益性,風險系數在與日俱增。三是農村合作社商業企業在實行四放開,即經營放開、價格放開、用工制度放開、報酬放開之后,相當一些企業實行了租賃承包及拍賣等經營方式。由于這些企業在過去是穩定貸款對象,貸款方式多為信用貸款。面對這些變化,農村信用社未能及時采取保障信貸資產安全的措施,及時地進行貸款對象及貸款方式的調整;加上一些行政及政策的干預,最終導致了這一信貸業務存量的風險加劇,信貸資產質量的惡化。四是農村一些企業在與外商外資的合作過程中,企業的實際資產發生了轉移,而農村信用社未能及時按有關規定辦理貸款的債務轉移。另外,合作、合資企業有意地逃避貸款債務,使貸款債務“懸空”。以上這些在農村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了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存量的安全問題,形成了信用社貸款存量的事實風險。由于承貸主體發生了變化,貸款債務沒有轉移,事實上已形成追債無主、索貸無門的尷尬局面;貸款方式失去了約束,企業的信用貸款已無信用可言,而抵押、擔保等也由于過期而失效,由于貸款逾期過長,有的已超過了法定的訴訟期,追索已無可能。由此可見,在這方面,農村信用社由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對于貸款存量風險形成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查看全文

改革動力源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截至2004年底,中國70.8%的人仍以農業為生,58.2%的人還居住在農村。在農業大國地位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目前中國改革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農村問題,探討新時期農村的改革問題,不僅能惠及“三農”,還能為整個中國的新一輪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改革促進中國農村的新發展,以構建和諧的中國社會。客觀分析當前農村經濟現狀

不可否認,經過兩輪大改革,比起25年前,中國農村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當前農村大部分地方離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一個典型的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這甚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導致農民消費結構單一。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有著潛在的巨大購買力和消費需求。目前,我國生產能力過剩的絕大多數制造業產品,在農村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正因為前面所述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也制約了農村的正常合理消費。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前不合理的財稅體制,又讓農民有較重的負擔。在基層政府,雖然實行的是“收支兩條線”,其實還是“收支一條線”,為什么?因為我們是先“收”后“退”。有的地方甚至是百分之百退還。這就是說,收的錢越多,得到的錢也就越多。窮的地方編外人員增加得很快,開支也就多了,從農民收入那里收取的費用也就越來越多。這無疑需要改革。

從長遠來說,農村消費的最終限制因素是農民的收入水平。去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936.4元,比2003年增加6.8%,是近幾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這個成績的取得靠的是“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政策好”指的是稅費改革和對糧農的直補。“天幫忙”指的是風調雨順;人努力除了政策好還因為價格高。所以,今年要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會有相當大的難度。

釋放農村存量購買力

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我國連續五年商品零售物價每年都是負增長,根據經濟學的定義,我國無疑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2004年,商品零售物價指數止跌回升,上漲了2.8%。從經濟學的定義來說,到2003、2004年我國似乎已經走出了通貨緊縮。但通貨緊縮背后的原因并未消除。從2004年到2005年上半年,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仍然在延續,由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去年糧食產量增加3877萬噸。今年糧食和農產品的價格頂多維持去年的水平。

查看全文

改革動力源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截至2004年底,中國70.8%的人仍以農業為生,58.2%的人還居住在農村。在農業大國地位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目前中國改革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農村問題,探討新時期農村的改革問題,不僅能惠及“三農”,還能為整個中國的新一輪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改革促進中國農村的新發展,以構建和諧的中國社會。客觀分析當前農村經濟現狀

不可否認,經過兩輪大改革,比起25年前,中國農村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當前農村大部分地方離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一個典型的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這甚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導致農民消費結構單一。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有著潛在的巨大購買力和消費需求。目前,我國生產能力過剩的絕大多數制造業產品,在農村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正因為前面所述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也制約了農村的正常合理消費。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前不合理的財稅體制,又讓農民有較重的負擔。在基層政府,雖然實行的是“收支兩條線”,其實還是“收支一條線”,為什么?因為我們是先“收”后“退”。有的地方甚至是百分之百退還。這就是說,收的錢越多,得到的錢也就越多。窮的地方編外人員增加得很快,開支也就多了,從農民收入那里收取的費用也就越來越多。這無疑需要改革。

從長遠來說,農村消費的最終限制因素是農民的收入水平。去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936.4元,比2003年增加6.8%,是近幾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這個成績的取得靠的是“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政策好”指的是稅費改革和對糧農的直補。“天幫忙”指的是風調雨順;人努力除了政策好還因為價格高。所以,今年要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會有相當大的難度。

釋放農村存量購買力

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我國連續五年商品零售物價每年都是負增長,根據經濟學的定義,我國無疑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2004年,商品零售物價指數止跌回升,上漲了2.8%。從經濟學的定義來說,到2003、2004年我國似乎已經走出了通貨緊縮。但通貨緊縮背后的原因并未消除。從2004年到2005年上半年,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仍然在延續,由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去年糧食產量增加3877萬噸。今年糧食和農產品的價格頂多維持去年的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