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22:45: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傣族舞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傣族舞蹈的細體美
著名傣族學專家黃惠教授指出:“用水來形容傣族,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傣族,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是水孕育和延續了她們的生命。同時她們用潑水節這樣的特殊形式表達著對水的特殊感情。這種愛水、贊美水的民族性格,同樣孕育了像水一樣純凈、柔美的傣族舞蹈。
舞蹈意境是舞蹈編導營造和構思、舞者準確生動表達和展示并由觀眾接受三方面組成。“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編導和舞者共同創造的情意交融的藝術形象和由它所引發的觀眾所產生的聯想的總和”
一、原生態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宣泄意境
在傣族舞蹈的原始藝術中,原始氏族樂舞受到氏民的格外尊重和最廣泛的參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嘎光”和“象腳鼓舞”。“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圍鼓而跳”的自娛性舞蹈。人們在跳“嘎光”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動作隨意。身體自然舒暢,舉臂投足、扭臀卸胯、目轉神注皆是舞。那韻味、那氛圍、那風格皆以真為主,美為尚,在手舞足蹈之間宣泄著真情實感。這里,人們追求的就是一種歡快和無遮掩的宣泄意境。任何多余的添加和刻意動作都會破壞這種意境。正是這種意境,也只有這種意境時,當人們競相起舞時,才擁有了與神靈交流的神力。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于一體,賦予舞者“神”力。“是‘舞’給原始人提供了一種契機,讓原始人在神、人交匯的樂舞中得到心靈的安慰與滿足”。
宣泄意境,即純自然、原生態。是自然的生命中的一部分,用舞蹈表達自己。“想怎么跳就怎么跳,來了情緒想啥時候跳就啥時候跳,舞者始終處在一種自在和自為的狀態中,輕松自如地實現自我宣泄、自我陶醉、自得其樂的極具人本意味的目的”。這,也是原生態中的傣族舞蹈與生俱來和表達的意境。
傣族舞蹈分析論文
一、體態三道彎
體態三道彎主要表現在以S狀造型作為基本體態特征的舞種中,它具有相對靜止的“雕塑性”特點,在舞蹈動態過程中身體保持相對靜止的三道彎姿態,傣族舞蹈在表演過程中舞者始終保持三道彎的體態造型。在民族民間舞蹈中,最能體現體態三道彎審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奧蒂撕派舞蹈和我國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動作過程中,三道彎作為基本體態,舞者始終或經常保持相對靜止的S狀曲線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擬鳥獸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魚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體態就是“三道彎”,即運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彎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彎表現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態。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類造型具有較明顯的相對靜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現了人體姿態的曲線美。以三道彎作為基本體態的民族民間舞,一般在動律上較舒緩、柔軟。有人形容這派舞蹈如微風中的柳條,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體現女性嫵媚神情的舞種;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纖細、典雅的風格而著稱。
二、動律三道彎
“動律三道彎”指身體不同部位的S狀造型。傣族舞蹈蘊藏著神秘而濃厚的民族氛圍,有極高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極盡東方韻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奪目光彩,充滿著平和、恬靜含蓄的風格,樸實自然,毫無雕鑿。舞蹈的律動中含著淡、幽靜的氣質,凝聚著東方藝術的線條美。舞蹈動作中那些人體的頭、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個關節都盡量彎曲,使整個體態由多種曲線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論手的推拉和腳步起伏的動作,還是孔雀舞中的美麗造型的流動美,造型豐富而個性鮮明。不僅會使人們感到那秀麗山河的自然律動美,還會使人們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寧靜祥和、樸實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們對美的追求和對恬靜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間舞蹈風格濃郁,特點突出,感情內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腳以及頭都極富有表現力,下體多保持半蹲狀態,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與手臂形成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舞時雙腿半蹲,雙手叉腰,上身向旁傾斜為基本舞姿。舞時一般前腳掌著地,但不強調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時輕而穩。傣族舞除下肢有豐富的步伐,小腿的靈活運用外,手和上身豐富的舞姿也極具特點,手式多樣,同一姿態,同一動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義,上身的挺胸、收腹與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帶剛的舞蹈韻律,使傣族舞既有動態的韻律美,又有靜態的造型美。
文化移植開發過程中民族文化論文
一、西雙版納傣族園概況
為了響應云南省提出的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戰略思想,以及在西雙版納大力發展地方民族文化的措施下,傣族園開始建設并以1999年開門迎客。現已建成了旅游景區大門樓、迎賓廣場、村寨旅游線路、江邊活動區、旅游購物區、燒烤場、潑水廣場、大型露天劇場等設施。傣族園首創“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模式,從建園至今已走過10年歷程。按照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思路,傣族園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租金一年一付,不買斷,這使村民與公司之間保持長期的利益關系。其中公司462名員工中,70%以上是村寨的村民,近兩年來,五個村寨還各有側重地開展織錦、傣族首飾加工、制陶、榨糖等民族手工藝制作活動,開發旅游紀念品,既增加了景區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增加了游覽項目。村民廣泛參與的趕擺、放高升、坐傣王轎、祝酒歌宴、潑水狂歡等活動,讓傣族的傳統節日成為景區的重要內容。
二、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文化移植現象
西雙版納傣族園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和發展,已極大改變了傣家人的生存生活面貌,同時傣族園的民族文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傣家人傳統的民族風貌。在這變化的過程中,文化移植現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文化移植的結果是傣族園里有“欣欣向榮、紅紅火火”的傣族文化,同時也有很多傳統的民族文化如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民族節日、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族語言、民族風俗、民族宗教、民族手工制作等失去了原生態特色的民族元素,民族性及內涵性逐漸喪失,到處充斥著現代性的衍生態。文章通過實地調查(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參見下表),目前傣族園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大都是人為刻意打造出來的,在商業旅游開發后很多已經不具備傳統傣族的文化元素。傣族園的文化移植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最受歡迎的旅游項目之一,是傣族園里的一道風景線。傣族園在開放初期就組織了民族舞蹈表演隊,并請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指導,還派人到傣族藝術培訓中心及傣族傳統舞蹈保存比較完整的村寨學習。在調查關于傣族民間舞蹈中,傣族園里的受訪者有98%對傣族舞蹈或多或少的了解。可見,“文化移植”使得傣族園里的村民對傣族舞蹈的認知度總體較高。然而,如表1所示,村民對傣族舞蹈形式在認知上卻存在較大差異。村民對于具有傣族典型特色的孔雀舞、象腳鼓舞和跳擺認知程度較高,而對其他傣族舞蹈的形式則認知度較低。
舞蹈教學中伴奏音樂選取及價值
摘要:本文從芭蕾基礎訓練、中國民族舞蹈訓練中伴奏音樂的選取談起,探討了伴奏音樂在舞蹈教學中具有配合舞蹈表達情緒情感、訓練學生的韻律感與節奏感以及促進舞蹈創作與構思的價值。
關鍵詞:舞蹈教學;伴奏音樂;價值研究
一、舞蹈教學中伴奏音樂的選取
舞蹈通常是通過音樂表達內涵、音樂節奏等創造并調整動作的。在舞蹈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舞蹈選擇伴奏音樂,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舞蹈與音樂的呼應與配合。
(一)芭蕾基礎訓練中伴奏音樂的選取。芭蕾基礎訓練課是舞蹈教學中的基本課程。眾所周知,芭蕾是優雅的,要注重腳尖、腳背以及腿的感覺,也要看舞蹈者的整個線條。在芭蕾基礎訓練中,伴奏音樂的選取要根據芭蕾舒緩、流暢的特點來選擇4/4拍或者3/4拍的音樂。[1]比如在訓練“蹲”的過程中,要跟隨著舒緩的音樂流暢地進行動作練習,所以一般會選擇《天鵝》之類的音樂;在跳躍動作的訓練中,動作是有節奏、有彈性的,需要一些節奏感較強的樂曲,所以會選擇《土耳其進行曲》之類的音樂。芭蕾基礎訓練是循序漸進的,每個動作都有一定的特點,伴奏音樂選擇就要從動作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音樂。同時,由于教學的不斷推進,伴奏音樂也要有所調整,在調整中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改變、音樂的節奏,并秉承與舞蹈動作相配合的原則。
(二)中國民族舞蹈訓練中伴奏音樂的選取。民族舞蹈來源于民間,內容豐富多彩,每個民族的舞蹈都獨具特色。中國民族舞蹈種類多樣,部分民族的舞蹈已成為舞蹈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舞蹈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民族舞蹈伴奏音樂的選取,可以蒙古族和傣族舞蹈為例。蒙古族舞蹈表現的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生活的場景,具有豪放、不羈的特點。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歌曲節奏自由,旋律悠長,音域廣闊;短調歌曲節奏輕快,十分適合蒙古族舞蹈的練習。在蒙古族舞蹈教學中,基礎內容是“手”“肩”的訓練,因為該動作講究速度與節奏,所以會選擇《賽馬》之類的節奏輕快的歌曲,而在“柔臂”的訓練中,則應選擇《牧歌》之類比較悠揚的歌曲。提到傣族舞蹈,我們會聯想到傣族人民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葫蘆絲吹奏出的悠揚音樂,還會想到我國的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及她的經典動作“三道彎”。傣族舞蹈婀娜多姿、節奏緩慢或輕快明細,常見動作有“按掌”“平掌”等。在選擇傣族舞蹈伴奏音樂時,我們應考慮到傣族舞蹈蹲起或搖曳的身姿,大多會選擇《美麗的金孔雀》之類的葫蘆絲名曲。我國民族舞蹈種類眾多,蒙古族舞蹈和傣族舞蹈是教學中一定會涉及的內容,伴奏音樂多為民族音樂并能夠展現舞蹈特色,符合舞蹈動作的規律。
舞蹈藝術美學特征探析
一、肢體美
舞蹈是一種最能展現人體藝術美和形態美的藝術形式,其中肢體美是舞蹈最本質的美學特征。具體而言,美術是借助豐富的色彩和線條共同勾勒出來的空間美;音樂是在不同音符的不同組織狀態下所形成的聲音美;而舞蹈則是通過肢體語言營造出的一種人體藝術美。肢體美是舞蹈的精髓所在,當我們在欣賞一段舞蹈的時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舞蹈的肢體美。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員會借用各種肢體語言來詮釋舞蹈藝術美的真諦,“閃、轉、騰、挪、躍、彎”等舞蹈中常用的動作都是舞蹈演員專業技能和修養完美結合下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演員在展現舞蹈肢體美的過程中一定要使肢體動作、舞蹈節奏與舞蹈風格相一致,這樣才能保證舞蹈肢體語言的創新性和優美性,實現對舞蹈藝術美的表達。例如,著名的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就十分重視肢體美的表現,她在表演《孔雀舞》的時候充分借鑒了肢體語言來表現舞蹈藝術的美,她的全身就好像一首流動的詩歌,其中的五位提腕手、一七位按掌手、扇形手勢、后曲腿、碎抖肩等優美的肢體語言將孔雀的活潑、伶俐和美麗的姿態展現得淋漓盡致。事實上,楊麗萍所演繹的這支舞蹈是以傣族姑娘的日常身體動作為基本原型,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藝術的改編,最終才呈現出了精妙、委婉、優美的肢體動作。
二、雕塑美
舞蹈中的雕塑美是舞蹈藝術中一種較為獨特的美學特征,也是舞蹈過程中難以捕捉的一種美學價值。舞蹈本身就是連續、流暢的動作組合,其舞蹈過程中短暫的停頓和間歇為受眾塑造出了舞蹈的雕塑美。尤其是在一些民族民間舞蹈當中,其中有規律性的停頓和間歇,不但沒有破壞掉舞蹈原有的流暢性,還更加突出了舞蹈藝術的形象性特征。有時候,舞蹈動作的間歇所帶來的雕塑美甚至會成為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標志。例如,白族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創作的《孔雀舞》,當孔雀在極盡歡愉之情之后,動作漸漸變緩,直至短暫的停頓,使優美的孔雀瞬間凝固于皎潔的月光之下,好比一尊優雅尊貴的雕像,這就是舞蹈藝術雕塑美的具體體現。又如,反映敦煌宗教文化的《飛天舞》,其原型為敦煌的壁畫和雕塑,舞蹈藝術家通過自己合理的想象,將靜態的雕塑賦予了動態的靈感,最終形成了中間伴有多次停頓和間歇的完整的舞蹈,這種動與靜的結合正是舞蹈雕塑藝術美的具體體現。值得注意的是,欣賞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才能抓取、領悟到轉瞬即逝的雕塑美,而這需要欣賞者具有一定的相關舞蹈文化知識。如“三道彎”是傣族舞蹈中富有雕塑美的典型代表,如果欣賞者能夠在事前了解一些三道彎的基本內容,那么在欣賞時就很容易捕捉到其中的雕塑美。
三、音韻美
音韻美是舞蹈表演過程中最基本的藝術審美特征。古往今來,舞蹈的表演都會伴隨著音樂旋律出現,二者作為一個統一體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音樂的加入更能襯托出舞蹈的音韻美。音樂的運用不僅為舞蹈渲染了氛圍,還能有效地把握住舞蹈的節奏和總體風格,有利于將舞蹈的時空流動性展現在受眾的面前。總之,無論是最基本、最簡單的敲擊性的節奏,還是復雜的絲弦音樂,音樂的發展都為舞蹈帶來了音韻美的藝術特征,這種音韻美在民族舞蹈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舞蹈作品《擔鮮藕》就是將音樂和舞蹈結合的完美典范,向我們描繪出了江南平民百姓生活的環境之美與生活的美滿和諧。這支舞蹈選用的是南方的絲竹樂器,其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起到了引人入境、畫龍點睛的作用,整首舞蹈也因此充滿了韻律感。又如,表現西北漢子的舞蹈《安塞腰鼓》,這支大型的舞蹈僅僅使用了腰鼓一種樂器,但是其震耳欲聾的奔放氣勢將陜北漢子剛強不屈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粗獷的舞蹈動作中蘊含著音韻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同民族舞及民族特色分析
毋庸置疑,舞蹈是除了文字、語言、音樂等表達形式外,對文化與精神持續性傳承的主要形式之一,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風俗等,經過歷史洗禮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舞蹈。只有深入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舞蹈特色,對各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有一定認知,我國民族文化才能整體弘揚并發展。因此,本文基于美學視角分析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以期為我國民族舞蹈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中國民族舞的發展與表達
經過漫長的民族大融合,我國發展成如今的多民族國家,并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在舞蹈表現形式上大放異彩。因此,要理解中國民族舞的本質,首先要從其個性化表現特征分析,即,其韻律感好,在任何時候起舞都可以帶給人們美的感官體驗,配合音樂旋律會使人得到心靈洗禮,隱性完成文化傳承。因此,首先要了解舞蹈動作、姿態、技巧等,進而細化解析民族舞蹈的特色。[1]具體而言,民族舞蹈配合音樂節奏帶來的韻律感無法復刻,每一個節拍伴隨相應的舞蹈動作,傳達的情感亦不盡相同。舞蹈演員要擁有扎實的基本功,正確理解本民族文化,繼而使用適宜的舞蹈動作配合音樂旋律,讓觀眾的思緒被舞蹈表演牽動,完成舞蹈藝術的表達,將舞蹈藝術的另一核心要素——情感,生動巧妙地帶出,豐富民族舞蹈的表演層次,借助舞蹈動作獨有的民族特征,突出民族舞蹈的深層魅力。
二、基于美學視角的不同民族舞特色
(一)民族舞的時代美學價值
中國民族舞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其所承載并一定程度上代表的美學價值,是非常高的。特別是我國民族舞蹈類型繁多,形式多樣,將其放在現代美學價值體系中,其具備無法替代的歷史性美學價值。[2]因此,正視我國民族舞蹈的“歷史感”,進一步審視中國民族舞的現代美學價值,是本部分所探討的重點。1.形式美嚴格來說,中國民族舞蹈的形式之美是隨著歷史發展而逐漸積淀而形成的。但在借助中國民族舞形式之美表達具體的民族思想時,除基本舞蹈語言外,還需要營造一定的“陌生化”效果。對“陌生化”效果的精心打造能使觀看者在欣賞民族舞作品時,對舞蹈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基于審美角度的探究欲望,代入自身,仔細而深刻地感受舞蹈的形式美。營造“陌生化”效果,還可以賦予民族舞一種獨有的審美體驗,拓展其與民族文化融合面,使觀眾對民族舞有新鮮感。[3]所以,探究民族舞形式美,注重“陌生化”效果,與我國人民骨子里的含蓄特質緊密相關。即便是極盡熱烈的蒙古族民族舞,追求熱鬧歡快的新疆舞,細觀其具體的民族舞作品,也可以發現其蘊藏著含蓄的形式美。延展至現代美學視角,現代舞直接將所塑造的人物情感放在表象,開心便開心地舞,悲傷便悲傷地舞,不扭捏,不掩藏,而民族舞顯然較少如此處理,無論要呈現何種情緒,都是多層次的,融合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系統性進行考量,不關乎個人,而關乎整個民族。2.技巧美無論是現代舞還是民族舞,通過舞蹈作品完成表達都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情感宣泄,更多的是對特殊技巧美的進一步追求。正因如此,要想基于美學視角分析不同民族舞特色可以發現,民族舞在現代美學價值體系,已然是注重技巧與情感的平衡體現。即,一支民族舞作品往往會講述一個完整的民族故事,配以適宜的背景音樂,使情感的表達事半功倍。而對于更深一層的美學追求,則是將民族舞蹈作品講述的具體故事背后的相關文化內涵挖掘并通過舞蹈動作、構思呈現。概而論之,民族舞表達技巧之美應不被所謂的框架局限,而是讓審美超越技巧,以便舞者與觀眾建立更深層的互動關系,通過技巧放大美感,完成具有實踐意義的民族舞演出。長此以往,觀眾觀看民族舞作品,不但可以自主挖掘其文化內涵,還可以提高審美眼光。舞者表演舞蹈作品亦應注重“新意”,對技巧之美的追求才會更加自得,不受禁錮。3.意蘊美對于中國民族舞而言,其所具有的最高現代美學價值是其“歷史感”。因民族舞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凝練表達,基本都包含本民族審美觀念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觀念。所以,民族舞承擔的文化傳承重任,使民族舞擁有歷史厚重感,與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一起,深深烙印在舞蹈動作之中。這樣一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變化,民族舞作為獨特文化傳播的載體,自然得到了相應發展,開始走出民族“小圈子”,逐漸將更大的舞臺視作其傳播發展的新天地,通過舞蹈形式將民族文化展現給對該民族文化不甚了解的舞蹈藝術受眾。若要將各個民族人民生活態度與習俗風貌皆以舞蹈形式完美顯現,舞者就必須通過舞蹈動作書寫一個完整的民族故事,串聯“傳統”與“現代”。以此讓新時代的受眾快速找到民族舞鑒賞的切入點,自主對民族舞產生探究欲,在民族舞欣賞過程,循序漸進地讀懂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主動肩負起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小議傣人塑的舞蹈結構探究有感
年的月,舉辦的第七屆桃李杯上,莫松憑借著在校期間的三年努力學習,以及在荷花獎比賽上的經驗的累積,莫松獲得了二等獎的優異成績。《傣人塑》這一舞蹈主要采用了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傣族舞蹈為素材,主要講訴了一個塑造傣族泥人的過程,一個從無形到有形,一個從遲鈍到靈動的過程,同時也深刻表現了一個藝術家在作一件藝術作品時的艱辛過程,同時整個作品也在慢慢的走向成熟!但整個作品也是離不開音樂、服裝、舞美的多方面的因素。舞蹈畢竟是一個綜合藝術。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個音樂都是按照舞蹈的氣息、動律、風格的要求來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間樂器來完成。其中包括葫蘆絲、巴烏、象腳鼓、鑼,還用了一些現代的音樂電鋼和打擊樂。音樂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個段落還分成了(A1、A2、A3)三個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蘆絲、巴烏,主要內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確清晰節奏主要4/4拍為主,音樂創造出了空靈的意境,影子是用電鋼作為背景音樂。上面淡淡的飄著巴烏和葫蘆絲的音樂。A1段猶如在原始密林中飄蕩著的一絲絲陽光。主要講述了泥人出現了生命,一個有手有腳的過程。A2段是用電鋼作的,體現出生命的蠕動,一種艱難,卻沒有方向的感覺。音樂稍有些現代,為的是配合舞蹈的進一步發展而鋪墊。舞蹈講述的是泥塊在有手有腳以后,想要站立卻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動卻又十分遲鈍。A3段又回到了葫蘆絲和巴烏的飄蕩中,那泥人跟著音樂在遲鈍的舞蹈著,第一大段主要作為鋪墊,再為整個舞蹈的高潮進行著進一步的升華。生命的初聲!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個過渡段,舞蹈的內容也跟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化,這一段音樂在原由的葫蘆絲和巴烏上加上了鑼和鼓,配合著舞蹈過渡。音樂節奏明確,具有一定的跳動性,舞蹈演員也跟著音樂跳動,也慢慢的靈動了起來。從一個遲鈍的狀態中改變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細胞而且每一個細胞都在跳動。第二段舞蹈過渡段起決定性作用,講訴生命成長的過程,從鈍到靈的過程。
《傣人塑》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段,在原有的基礎上加進了強有力的打擊樂,音樂的節奏十分強勁,有很強的演奏性和造型感,舞蹈的內容和音樂的關系開始有了一定的變化。這個變化,由于泥人的每一個細胞都在跳動,好象樂器們都在為舞蹈而演奏,進入了一種樂舞合一的狀態。音樂舞蹈都在不斷的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到了,到極至了。突然一切都停了,這時,場下的觀眾掌聲如雷,體現著生命的主宰。
《傣人塑》的成功離不開它的音樂,音樂帶動著舞蹈和演員,觀眾們從一個優美適境,感情內在含蓄的情況下發展到了手腳不聽使喚,細胞跳動,樂舞合一的狀態中去。講述著生命的初聲及生命的成長再到生命主宰萬物的過程。珍惜生命,讓生命舞動!
傣人塑舞蹈結構研究
2003年的8月,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七屆桃李杯上,莫松憑借著在校期間的三年努力學習,以及在荷花獎比賽上的經驗的累積,莫松獲得了二等獎的優異成績。《傣人塑》這一舞蹈主要采用了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傣族舞蹈為素材,主要講訴了一個塑造傣族泥人的過程,一個從無形到有形,一個從遲鈍到靈動的過程,同時也深刻表現了一個藝術家在作一件藝術作品時的艱辛過程,同時整個作品也在慢慢的走向成熟!但整個作品也是離不開音樂、服裝、舞美的多方面的因素。舞蹈畢竟是一個綜合藝術。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個音樂都是按照舞蹈的氣息、動律、風格的要求來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間樂器來完成。其中包括葫蘆絲、巴烏、象腳鼓、鑼,還用了一些現代的音樂電鋼和打擊樂。音樂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個段落還分成了(A1、A2、A3)三個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蘆絲、巴烏,主要內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確清晰節奏主要4/4拍為主,音樂創造出了空靈的意境,影子是用電鋼作為背景音樂。上面淡淡的飄著巴烏和葫蘆絲的音樂。A1段猶如在原始密林中飄蕩著的一絲絲陽光。主要講述了泥人出現了生命,一個有手有腳的過程。A2段是用電鋼作的,體現出生命的蠕動,一種艱難,卻沒有方向的感覺。音樂稍有些現代,為的是配合舞蹈的進一步發展而鋪墊。舞蹈講述的是泥塊在有手有腳以后,想要站立卻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動卻又十分遲鈍。A3段又回到了葫蘆絲和巴烏的飄蕩中,那泥人跟著音樂在遲鈍的舞蹈著,第一大段主要作為鋪墊,再為整個舞蹈的高潮進行著進一步的升華。生命的初聲!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個過渡段,舞蹈的內容也跟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化,這一段音樂在原由的葫蘆絲和巴烏上加上了鑼和鼓,配合著舞蹈過渡。音樂節奏明確,具有一定的跳動性,舞蹈演員也跟著音樂跳動,也慢慢的靈動了起來。從一個遲鈍的狀態中改變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細胞而且每一個細胞都在跳動。第二段舞蹈過渡段起決定性作用,講訴生命成長的過程,從鈍到靈的過程。
《傣人塑》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段,在原有的基礎上加進了強有力的打擊樂,音樂的節奏十分強勁,有很強的演奏性和造型感,舞蹈的內容和音樂的關系開始有了一定的變化。這個變化,由于泥人的每一個細胞都在跳動,好象樂器們都在為舞蹈而演奏,進入了一種樂舞合一的狀態。音樂舞蹈都在不斷的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到了,到極至了。突然一切都停了,這時,場下的觀眾掌聲如雷,體現著生命的主宰。
《傣人塑》的成功離不開它的音樂,音樂帶動著舞蹈和演員,觀眾們從一個優美適境,感情內在含蓄的情況下發展到了手腳不聽使喚,細胞跳動,樂舞合一的狀態中去。講述著生命的初聲及生命的成長再到生命主宰萬物的過程。珍惜生命,讓生命舞動!
解析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特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分類特點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是從古代的俗樂發展而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綜合性向獨立性,由實用性向自娛性的發展階段。各族民間舞蹈由于生理機能、生存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在表現形態上也體現出不同的風格樣貌。李雪梅老師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以地域環境來界分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形態為六大類型區:秧歌舞蹈文化區、花鼓舞蹈文化區、藏族舞蹈文化區、西域樂舞舞蹈文化區、蒙古族舞蹈文化區、銅鼓舞蹈文化區。這種分類主要考慮到分布地域、自然界山河的阻隔、單一地形區的封閉、氣候與景觀的差異、人口的遷徙、歷史的變遷等因素,同時兼顧了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在空間的分布范圍,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特點。北京舞蹈學院羅雄巖教授按照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從動態形象入手,對各種文化因素進行比較研究后,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提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按“五種文化類型”加以綜合劃分,從文化內涵上分為:農耕文化型、草原文化型、海洋文化型、農牧文化型、綠洲文化型。五種文化類型中的每種類型舞蹈都包涵著各自特有的文化因素和古代文化的遺存,研究中應對它們逐一地進行探索和比較研究,又要考慮到其它類型對本民族的影響。北京舞蹈學院于平教授以語言為參照,依據歷史文獻認為中國的民族舞蹈應分為四大色塊:漢語色塊(農耕文化)、澳泰色塊(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藏緬色塊(西南青藏高原及部分云貴高原)、阿爾泰色塊(滿•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和突厥語族)。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特殊的文化標志之現象
這些特殊的動態標志(符號與信息)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就是非語言文字文化,即“人體文化”,要探索這些人體文化,必須從特殊的標志中探索其文化背景。筆者通過對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標志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一些相似點。1.“一鷹三態”同在牧區生活的蒙古族、藏族和塔吉克族都把鷹作為英雄的象征,但其舞蹈中對鷹的形象塑造存在著形態和氣質上的明顯差異。由于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視野開闊、心胸寬廣,廣大牧民以苦為樂、四海為家的豁達、樂觀和面對惡劣氣候環境所表現出的堅強不屈的氣勢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在舞蹈中注重突出鷹的勇猛、矯健,體現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藏族人民以生活在山區為多,與鷹生活的距離較近,他們認為鷹是一種神鳥,棲息在人跡罕至的高險巖端,與天接近,與神為伍,具有神力與靈性。而藏族中舉行天葬的習俗也是來源于鷹可以把死者靈魂帶往天上的原因。故此,藏族的鷹舞中富有人性,具有高貴、穩重的品格,體現出強健、穩重、豪放的形象。由于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爾高原絲綢古道,在其民間舞蹈中不同程度的保存有古西域樂舞的文化特性,在鷹舞中模仿鷹的氣勢、神態,對鷹的跳躍,由低到高的連續旋轉,都顯得無比輕捷、灑脫,表現出對鷹的崇敬、羨慕的心理。2.“兩種孔雀”同是喜愛孔雀,視孔雀為吉祥、幸福、美麗象征的傣族和藏族,在用舞蹈表現孔雀時,其手法和內容有著巨大的差異。傣族主要是用道具舞的形式來表現孔雀的優美動態或扮演孔雀公主等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伴奏用象腳鼓、鐃與铓鑼;而藏族不用道具,常以歌舞的方式互問互答,展袖起舞,贊頌為人們驅災降福的神鳥。3.“一順邊”的美感“一順邊”的美感是高原農牧文化型民間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融會在各種民間舞蹈的動律和舞姿之中,形成了別致的舞蹈美。一順邊指的是手和腳同出一側所形成的“一順兒”,即俗話說的“順拐”。一順邊的美大有講究,雖然都是從腰部為主動,伸延而成獨特的動律,但又有“鐘擺式”、“三道彎”、“波浪式”之分;有徒手或持道具而舞之分;還因民族服飾之不同,而形成各種特色。例如:羌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動律是“胴體轉動式”的“一順邊”;傣族婦女因著筒裙,形成S型“三道彎式”的“一順邊”;苗族婦女因戴銀飾和著百褶裙,形成“鐘擺式”的一順邊;布依族的“鐃鈸舞”、傣族的“象腳鼓舞”,是男子持道具表演“大波浪式”的“一順邊”;藏族、彝族的民間舞蹈多是“波浪式”的“一順邊”;塔吉克族民間舞蹈則是弧形、直線交織式的“一順邊”等。4.“三道彎”體態“三道彎”體態是一種舞姿造型,不同的出胯程度和方位、在我國民間舞蹈中,三道彎的體態運用極為豐富,在多個民族中均有體現,如山東的膠州秧歌、陜北秧歌、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云南花燈、傣族舞蹈、朝鮮族舞蹈中都有紛繁復雜的三道彎舞姿造型,但其做法和所表達的含義都有各自的特點。5.“民族性”標志同為喜水、尚潔的民族,但由于民族審美心理和民族性格之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形象和意境。傣族舞蹈所體現的是水的綿延、漣漪波動,膝部均勻地屈伸、顫動,形成安詳、舒緩的動律,舞姿柔美、清新。朝鮮族舞蹈則強調呼吸的運用,感情含而不露,內韌外柔,瀟灑、典雅,體現了水的清澈,泉水的涌動。上述數例,當然不是形成這種體態與心理的唯一因素,但作為這些特殊的標志卻是研究這一民族的勞動生活、民族精神、審美心理以及探索其文化本質的重要線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其實質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民間舞蹈是一個深邃的文化載體,一個民族不同時代的某些文化因素,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標志保存在其舞蹈中,當人們跳起這種舞蹈時,它就成為傳統舞蹈形式美的組成部分,舞蹈表演者的動態形象和氣韻,是可看到、感受到的文化標志,而形成這種氣韻和審美心理的諸多因素,則是不易被發現、被理解的深層文化。作為從事民間舞蹈研究的人而言,必須加強民間舞蹈文化的學習,充分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文化特性,找到各民族舞蹈的標志性的精髓,才能更好的表現民族精神,傳承優秀的民間舞蹈文化。
本文作者:魯恩雄工作單位: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基于情景式教學的高職舞蹈教學研究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加之高職舞蹈教學特有的特點,教師急需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舞蹈學習的需求。而情景式教學的應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深入了解舞蹈文化、舞蹈規律等。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紹情景式教學的概念和特點,其次闡述情景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優勢,最后提出高職舞蹈教學中情景式教學的實際應用策略,希望情景式教學能夠最大化發揮自身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舞蹈,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情景式教學;高職;舞蹈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愈加凸顯,如何提高學生的舞蹈學習興趣逐漸成為當前高職教育學者重點研究的問題。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教師應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進而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情景式教學通過設置與實際生活相似的場景,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學習舞蹈知識,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保障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進而達到理想的舞蹈教學效果,構建高效的舞蹈教學課堂。
一、情景式教學的概述和特點
(一)情境式教學的概述實際上,情景式教學。就是以教學過程為界線,將生活中有趣的情景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帶給學生良好的體驗感,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和學習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情景式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前提,最大化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是提高知識教學和情感體驗的重要方式[1]。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應用情景式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動作,提高學生學習舞蹈的主動性,并更好地感知舞蹈教學內容,進而促進學生舞蹈水平的提升,促進其身體健康發展。同時,情景式教學能夠填補以往教學存在的不足,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高效的舞蹈教學課堂。(二)高職舞蹈教學應用情景式教學的特點。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應用情景式教學方法,不僅可以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舞蹈活動的熱情,而且還可以促使舞蹈教學水平和質量得到提升。情景式教學應用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有以下幾個特點:(1)無意識與有意識的統一。情景式教學方法,可以促使舞蹈教學更加自然和順暢,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2)輕松自在。情景式教學可以使學生身心得到放松,毫無壓力地學習舞蹈,同時也是教師寓教于樂的重要教學方法。(3)加強師生交流。在高職舞蹈教學中情景式教學的應用,可以拉近師生的關系,消除交流障礙,進而推動舞蹈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二、情景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