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方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2:38: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東北方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東北方言特點分析論文

1.從聲母方面看東北方言的語音特點

1.1.平翹舌不分

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組有對應關系的舌尖前音,又稱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稱翹舌音。在東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翹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與普通話體系不相一致。普通話中的翹舌音比較多,而東北方言中則是平舌音比較多。東北方言把普通話的絕大部分翹舌音都發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話的平舌音都發成翹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現為二者混用。在普通話中,平舌音和翹舌音的區別是很嚴格的。東北方言將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義,容易引起語音混亂,出現交際障礙,如:市長——司長、詩人——私人、主力——阻力、終止——宗旨等。

1.2.改換r聲母

在東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語音系統中幾乎沒有翹舌音聲母r,普通話中的r聲母音節分別被n\l和y(零聲母)聲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個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節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聲母音節被y(零聲母)音節取代的。東北方言區部分地方這種改換普通話r聲母的現象是有一定規律可尋的,一般來說改換成n、l或y(零聲母)這幾個聲母與韻母有關:普通話r與u、ui等韻母構成的音節,東北方言將r換成l,例如,儒生(rú)東北方言讀儒生(lú)、花蕊(rǔi)東北方言讀花蕊(lǔi);r與其它韻母構成的音節,r都被改換成y,例如,吵嚷(rǎnɡ)東北方言讀吵嚷(yǎnɡ)、悶熱(rè)東北方言讀悶熱(yè)、肥肉(ròu)東北方言讀肥肉(yòu);當y遇到不能與之相拼和的韻母時,韻母則發生變化,例如,人民(rén)東北方言讀人民(yín)。東北方言區沒有r聲母音節的地方雖然不多,但影響卻很大,有些有r聲母音節的地方也常常出現將r聲母改換的問題。成系統的改換還比較容易糾正,個別音節的偶爾改換則就不容糾正了。

1.3.多加聲母n

查看全文

東北方言與民族文化試析論文

一、東北方言的形成

東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種,其簡潔、生動、形象、昂揚,富于節奏感,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獨特的多元性文化現象。東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東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們了解東北方言中蘊含著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

1.東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

東北是一個漢、滿、蒙、回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朝鮮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多民族間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東北地區獨具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無數反映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使東北方言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如,東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變質)、“喇忽”(遇事疏忽)為滿語;松花(白色)江為女真語;吉林為滿語,是“吉林烏拉”(“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的簡稱,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倫(邊防哨卡)湖為錫伯語等等。

2.東北方言中的外來語吸收現象

東北方言中不僅融入了眾多的滿族等少數民族詞匯,還融入了俄語等外國語。如,稱下小上大的水桶為“畏大羅”、稱面包為“列巴”(俄語)等。

查看全文

東北方言民間藝術論文

一、東北方言的特色

東北方言直接反應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及社會變遷和人們自身的不斷變化發展,是最具有親和力和表現力的語言。東北方言無論是表達情意還是敘事說理,都較少使用靜態、抽象的詞語;多使用生活中具體的、形象的詞語來表達,是由靜態轉化為動態的語言。由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語言,不僅語義明朗,表現力感染力極強,更帶有豐厚的感情色彩。如,東北人愛老虎,東北話中含有“虎”字的詞匯也多。他們通常形容一個人“虎”說明具有勇敢又魯莽的個性,之后又被引申成為形容人不夠精明。但東北人不喜歡熊,因此將欺負人叫做“熊人”,貶低人樣貌或人品叫做“熊樣”。東北方言既與普通話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其靈活多樣的特點。例如,東北方言中語綴詞很多,大部分語綴詞字面都沒有實際意義,但與詞根搭配起來就有了特殊的意義或發揮了加重語氣的作用。例如胡啦巴涂,眼淚巴扎,傻了吧唧,瘦了吧唧等。還有一種情況與這類相似卻又有它自己的特點,如“花里胡哨”形容穿著五顏六色,花俏卻不協調或說明事情花樣多卻不務實。“血赤呼啦”說明傷口鮮血直流,非常血腥。

二、東北方言的表現形式

巴赫金的狂歡詩學使我們了解到,方言可以成為一條尋繹主體身份的線索從而構成多重主題的對話;同時能夠將流失的廣場文化融入到影像的藝術規范當中使人們獲得久違的語言狂歡。這種語言狂歡在某些藝術形式上表現特別突出,將某些方言變現的更加具有魅力與特色。東北二人轉又叫做小秧歌,蹦蹦戲。它根植于民間鄉土文化,是東北民間的一門說唱藝術;人們邊唱邊說,載歌載舞。二人轉既不完全是戲曲,也不是完整的歌舞,更不是完全的小品。它是東北民間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民間的說唱藝術。說與唱都是二人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在二人轉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而東北方言的使用不僅使二人轉更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將二人轉人物的性格表現的更加鮮明,說口更具有幽默感、詼諧感。東北方言作為民間口頭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一種異形的藝術。在普通話交流過程中夾雜著方言,使人在交流時更感到新鮮、親切。而東北二人轉并不是完全將東北話與普通話進行簡單的相加。而是將其化入關東人的性格當中,成為表達思想、表現鮮明人物性格的外衣,寓鮮明的個性于繪聲繪色,聲情并茂之中。使觀眾聽完后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但由于民間藝人的文化差異,藝人們往往融入通俗易懂的土語將難懂的詞匯進行更改并在更加寬廣的語境當中傳播開來,成為可觀可聽可懂的語言世界。而東北二人轉中讓人熟悉的方言與土話更好地給其注入的鮮活的生命力,更給東北人一種語境的回歸感。二人轉東北味十足的通俗唱腔時任何文化層次,任何地域的人都能聽得懂,想得明白的,更使人們覺得東北人民親切如自家人,東北話如家常嘮嗑所用的語言。

三、東北方言的發展趨勢

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交流工具,任何語言的發展都與經濟、文化及社會生產生活的變遷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方言作為民間性、地域性的口頭語言也在這些方面的影響下不斷發生改變。隨著社會不斷向前進步與人們生活方式不斷發生改變,舊的生活方式及與其相對應的方言正在逐漸消亡。如“巴鋸子”過去用來形容一種用于連接與固定的工具,隨著工具使用頻率的減少,這個詞的使用率已經很低。而隨著社會不斷變遷發展,許多新興詞匯也逐漸流行起來,如“帶價兒”“帶勁兒”都用來形容人們的樣子與氣質很好。另外,盡管方言具有地域性,但隨著各類小品及影視劇的推廣與播放,東北方言的許多詞語不僅走出了方言的地域化限制,更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接受與使用。如人們目前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嘚瑟”。這一次在東北方言中使用頻率較高,而在普通話中難以找到意義相仿的詞匯進行代替,因此在不同場合及語境中經常不同意味。如指人做事張揚或愛顯擺、賣弄;也可表現為受到寒冷或感到害怕時發抖、哆嗦等。在豐富的含義上加上干凈色彩濃厚,更易在小品集影視劇頻繁出現。方言是歷史與空間不斷變化的產物。東北這塊廣袤的土地經過歷史的沉淀、民族的融合與地理的阻隔,逐漸形成形象生動、直白夸張、干凈色彩濃厚、表現力與親和力極強的東北方言。它不僅代表了東北民間的藝術之根,更使東北地域特色文化的載體。東北方言與土語凝聚在一起更好地體現出東北人民直率、質樸、豪放、熱情的性格特點。語言個性就是藝術的個性,文化的個性。東北方言以其獨特的審美魅力使東北民間藝術與文化更加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查看全文

東北方言在表演創作的藝術感染力

〔摘要〕東北方言以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和藝術性使得東北藝術別具一格,促進了文化藝術創作的有序發展和革新。本文主要從東北方言的語音特點、形成及特征、藝術魅力、藝術價值等幾方面展開,充分論述了東北方言的語言特色以及對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性和意義,有利于當代藝術創作與東北方言相互溝通和交流,促進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東北方言;語言特色;藝術創作;發展語言

在不停地變化與成長,中國各個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存是守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根基,中國的每種方言是區域文化的主要載體和體現方式,同時也是普通話茁壯成長的資源和保證。方言又是一種特殊的民族文化,延續中國千年的發展歷史,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普通話固然關鍵,然而人們卻不能因而舍棄方言,遺棄方言文化。東北方言,即東北官話。是東北文明的主要構成,東北方言產生的歷史原因主要是由本地各個民族語言文明彼此融會而形成的。東北方言的產生也有其認識原因,隱藏型東北方言和半隱藏型東北方言是通過人們的隱喻和轉喻思想得以表現。東北方言與其他方言相比有些獨特,是由歷史的鑄就和大自然的熏陶而產生的文化符號。東北方言擁有多樣性,探究東北方言的構成,有助于體會東北方言其中蘊藏著的中華民族文明特性。

一、東北方言的語法特點

平舌音和翹舌音都存在于東北方言中,不過在使用上與普通話存在天差地別。總的來說,就是把兩者混雜使用。東北方言不講平仄,腔調中缺乏抑揚頓挫,起伏轉變不夠明顯,其實這也和東北人大大咧咧、漠然處世的個性有很大的關系,產生這類狀況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調值不到位。東北方言的語言特征與中國人個性的地域差別也有關聯,個性差別來自區域的人文差別和自然差別。人文方面,滿族人曾經在東北興起,少數民族的豪爽感染了東北的人民,他們承繼了原始東北人們豪放的性格。另外農業經濟在東北區域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家庭觀念比較濃厚。自然方面,東北是中國最北部的區域,天氣環境惡劣,東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急躁、爽快、豪放的言語也不足為奇了。

二、東北方言的形成及特征

查看全文

東北方言語音特點分析論文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漢語方言的詞語,用漢字寫下來,差別不算大,各方言區的人大體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來,語音差別很大,相互之間就很難聽懂了。東北方言隸屬官話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東北人的說話腔調接近現代漢語普通話,其他方言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明白,這就為近些年來東北方言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傳播提供了客觀上的必要條件。同時,東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話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語音特點,平直中有波瀾,說話時盡顯詼諧、幽默,加上趙本山、高秀敏、范偉等表演藝術家通過東北二人轉、小品和影視作品等藝術形式的表現創作,將東北方言帶上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形成了一場“東北方言熱”。

東北方言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之一,從語言體系上講,就是稍欠標準的普通話。東北方言的語音特點源于東北地區的人文差異和自然差異:滿、蒙等少數民族的粗獷豪放影響了東北方言的形成;東北黑土地上豐肌醇厚的民風提供給東北方言豪邁的氣質;氣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東北方言的粗豪風格。

經過對現有資料的閱讀以及對東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試通過與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對比中,從聲母、韻母、聲調三個主要方面做出細致分析,著重分析了東北方言的語音特點,并指出東北方言和現代漢語普通話之間對立統一關系。說明東北方言雖然在近年來很有“市場”,但是它永遠不可能取代普通話——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

關鍵詞:普通話;東北方言;語音特點

如果對當今中國的方言劇作一番比較,毫無疑問,東北二人轉首當其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它為藍本的藝術形式無論小品還是影視作品,都將東北方言帶上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近年來,在央視播出的方言電視劇中,大多數是東北方言劇,而能夠每年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舞臺的方言小品,也非東北方言莫屬。東北方言劇的走紅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闖北的東北藝人為東北方言的傳播和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趙本山、高秀敏、范偉為代表的東北小品明星,又將東北方言搬上了影視屏幕,《劉老根》、《馬大帥》都成為眼下數億觀眾津津樂道的影視大餐,全中國也由此掀起了一場“東北方言熱”。雖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東北方言歌曲和據此改編的flash動畫,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都為對東北方言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東北方言熱”使我對我們東北人的共同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通過我對現有資料的閱讀、以及對東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發現東北方言的語法系統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法系統差別不大,東北方言的詞匯更是豐富多彩,不能窮舉。因此,在這里我通過東北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比,著重分析了東北方言的語音特點。

查看全文

文化傳播角度看東北方言論文

論文摘要:東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它特有的語言特色吸引眾多表演藝術家將它作為表演語言。東北人的遷移和流動也促進方言交流與溝通。東北方言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得到了廣泛傳播與認可。

關鍵詞:東北方言文化傳播文化傳播媒介文化接受

東北方言隸屬于北方方言,是我國7種地域方言之一。東北方言簡潔,開放,生動,響亮,幽默,豪放和富于想象力。在中國,這種方言廣泛用于藝術表演,如:小品,相聲,評書,二人轉。這樣的表演在給觀眾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傳播東北方言。越來越多的非東北人開始熟悉并接受東北方言,使東北方言上升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度,產生了大范圍的“東北方言熱”。英國語言學家帕爾默說:“語言不只是忠實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也反映它的各種娛樂,信仰和偏見…”本文主要研究東北方言的文化傳播媒介以及文化接受。

1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是通行于的一種官話方言。據2005年的數據顯示,東北三省面積為7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8.3%,人口1.06億,占全國的8.4%。歷史上,的漢語主要來自與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區的移民;并且受到東北當地的,的影響;形成。東北方言內涵豐富,最具活力和親和力,并直接反映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晴、歷史沿革、社會發展和人們認識的變化。

東北方言具有幽默風趣、活潑俏皮、直白辛辣、語義豐富等特點。“刮鼻子刮臉”的北風,風趣地表明北風很大,使我的鼻子和臉很疼。即使是悲傷的哭泣,也說成“抹眼掉淚”、“掉金豆子”、“擠貓尿”、“漏粉兒”,說得輕松俏皮,滿不在乎。貶義詞“的色”,用在直白訓斥別人做錯事情時,可以理解為“瞎逞能”。“的”發四聲,“色”輕聲。舉例:不在家呆著,上這兒的色啥?在東北話中,“賊”可意為“特別”。例如:他功夫,賊厲害。

查看全文

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研討

一、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的淵源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東北二人轉的修辭藝術特點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認識價值。東北的漢人,大都來自山東、河北等我國北方諸省。“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邁性格的北方漢人,來到東北之后,在大風大雪的磨煉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種固有的勇武、剽悍、粗獷、豪放性格的影響下,變得更加勇敢、堅強、豪爽和大氣。王肯《土野的美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東北有茫茫大草原,莽莽大森林,刮大風,下大雪,吃大塊肉,喝大碗酒,抽關東大葉,花錢大手大腳,說話大聲大氣,待客大盤子大碗,吃了管添……總之,不大不過癮。”大,就是強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獷……這確實是東北人性格的主導方面。東北人喜歡喝酒,為了調侃氣氛,講點葷段子,大伙樂呵一下,這就使這種語言文化的傳播得到了一定的推進。東北民俗語言對二人轉唱詞、說口的語言特色形成影響巨大。與其他藝術作品的語言相比較來說,二人轉的語言是獨具特色的。二人轉語言生動形象、詼諧幽默而又不失藝術張力,是東北人民語言智慧的結晶。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是其他藝術所無法超越的。而且在二人轉藝術的帶領下,其他藝術表演形式,如小品、戲劇、電視劇等,也深受其影響,將二人轉的元素加入其中,使藝術形式的表演效果大大增強。二人轉語言中夾雜著很多東北方言詞匯,造成強烈的聽覺效果。演員十分善于運用多種語言技巧如語音修辭(押韻、諧音雙關、歧義等)、詞匯修辭(熟語、歇后語的仿擬、引用,語音偏離與變異等),增強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感染力,帶來幽默詼諧的表達效果。

二、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特點

二人轉語言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在語音、詞匯等方面的修辭運用,帶給大家不一樣的娛樂感受。

(一)語音修辭特點

二人轉特點之一就在于語音豐富,利用語音修辭出奇制勝,生動形象地表達出個人的感受,獲取不一樣的效果。

查看全文

東北民歌藝術風格與演唱特點

摘要:東北民歌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東北地區藝術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是極富代表性的民族音樂,它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豐富了東北文化的大環境的同時,也使中國的民族音樂更加絢爛多彩。本文以東北民歌《回娘家》為例,分析與闡述關于東北民歌的藝術風格與演唱特點,從而對東北民歌進行直觀的探究。

關鍵詞:東北民歌;藝術風格;演唱特點;《回娘家》

東北民歌,其不僅展現了地域性這一特點,同時也與當地的人文生活相融合,在東北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衍生出的東北民歌別具一格。東北民歌作為東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了東北的傳統文化,更是與人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展現了東北人民直率爽朗的性格,同時也反映了東北的社會生活與風土人情,這也是東北民歌深受大眾喜愛并得到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對于東北人而言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更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習慣,也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1東北民歌的發展進程

1.1東北民歌的文化背景。東北地區是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這3個省的統稱,同屬東北平原,山環水繞,土地肥沃,是我國重工業發展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的重要糧倉供給之地,在社會生活、風俗習慣、語言特點上大致相同。對于東北人而言,將不得不提到一詞——“闖關東”,因為有很大一部分東北人是從河北、山東等地區闖關東過來之后留在東北的,在曹寶明《闖關東與東北性格的形成》的一文中對于“闖關東”是這樣定義的:“道光咸豐年間,由于戰爭緊迫,加之中原地區天災不斷,迫使一些破產農人不顧清政府的條文規律,紛紛出關過邊北上東進地闖入東北,而清政府此時也無心或疏于對邊關的把守和管理,于是從那時開始數以千萬計的中原人來到東北謀生,歷史上被稱為‘闖關東’”。[1]1.2當今東北地區主要的民歌類別。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的不只有東北人民的熱情、直率、重情、助人的性格特征,同時在這片熱土上經過時間的洗禮與文化的沉淀,演變出了獨具東北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間歌曲。在龐大的東北民歌體系之下,又包含了漢族民歌、回族民歌、滿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朝鮮族民歌、錫伯族民歌、赫哲族民歌在內的多民族民歌,其中以漢族民歌居多,在這其中又包括號子、小調、情歌、詼諧歌曲、兒童歌曲、叫賣調等一系列類別。從東北地區實際的生產生活看,又衍生出大量的勞動號子,如碼頭工人號子、漁民號子等等。其次,小調這一種類別是東北民歌當中數目最為龐大的,也是流傳以及傳唱度最為廣泛的一種曲目類型,一直到現在在東北地區的各地方劇院劇場,甚至是在街頭小巷之中,依然可以聽到東北小調蔓延在東北的各個角落,每逢節假日時分,那些有演出的劇場劇院甚至一度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除此之外,無論是上至七八十歲的老者,還是下到七八歲的孩童都可以或多或少哼上幾句東北小調,由此可見,東北民歌在每一個東北人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而東北的民歌也是在眾多各民族地區被繼承與弘揚得比較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東北民歌的藝術特征與曲式結構——以《回娘家》為例

查看全文

議苗族文字在教育存在問題

摘要苗文在成人掃盲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經歷了初步發展!大發展!滑坡三個時期。認識不一、多種文字形式、政策單一、苗文雙語教學質量不佳、苗文教育未落實到基層是目前苗文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根據目前民族地區實際情況,出臺國家、地方政府、學校各層面的政策和措施是解決苗文教育困境的主要思路。

關鍵詞苗文教育;問題;對策

苗族是我國南方地區一個主要少數民族,人口為894萬(2000年),居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重慶、云南、廣西、海南等八個省、自治區、市。許多地區的苗族史詩和民間傳說中稱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一些地方歷史文獻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理(SamuelPollard)等創制苗文前,苗族地區沒有仍在使用的傳統民族文字。

解放后,我國政府為體現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則和黨的民族政策,先后幫助包括苗族在內的12個民族創制(或改革)了16種文字。1956年10月底和11月初,苗族語言文字問題科學討論會議在貴陽舉行。會議決定:苗語川黔滇、黔東、湘西三個方言各創立一種文字,并改革了1905年由柏格理編創的滇東北方言苗文(即老苗文#)。會議通過了苗語四個方言的文字方案(草案)。1957年7月29日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批準四種∃苗文方案%試驗推行。從此,苗文開始在廣大苗族地區在成人掃盲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運用。

一、苗文在教育教學中的使用歷史和現狀

苗文創制后,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主要用于成人掃盲教育。從1957年底開始,各地苗族聚居農村地區開展成人掃盲教育,舉辦了多個苗文掃盲班,眾多苗族民眾學會了苗文,也把苗文用于記公分、記錄苗族歌謠等活動。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苗文廣泛用于掃盲教育、學校教育和其他社會領域,苗文使用達到最高峰。僅貴州省黔東南州,從1981年至1993年,黔東南州共舉辦各種師資培訓班138期,開展民族文字掃盲夜校(班)3104個,學習人數110571人,脫盲率為829%。在學校教育方面,到1987年3月,全州有136所中、小學的258個班級開展苗語文教學,參加學習的學生達8514人。在社會使用方面,黔東苗文廣泛用于苗族地區報紙刊物、廣播、電影、行政司法、衛生科普等領域。在川黔滇方言區、滇東北方言區、湘西苗文方言區,各地都開展了大規模的苗文掃盲和學校教育活動,苗文廣泛用于學校教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查看全文

高滿堂電視劇的東北敘事分析

摘要:地域是電視劇敘事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人文背景,是值得現實題材電視劇深耕與扎根的創作沃土。大連籍編劇高滿堂在對東北文化的藝術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身作品的敘事風格。高滿堂作品致力于抒寫波瀾壯闊民族史詩下的人物命運,采用平視的敘事視角、平民化的敘事語言與歷史語境,來追溯東北廣袤大地上逝去的與正在發生的人間百態。其作品誕生在家國時代變遷與東北故土情懷激蕩下,為我國現實題材電視劇提煉地域特征、描摹鄉土風貌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高滿堂;東北文化;敘事研究

一方水土滋養著一方百姓,本文所論及的“東北敘事”指的不僅是地理區域上的東三省,更是廣袤遼闊黑土地上孕育的東北文化。由遼寧大連走出的編劇高滿堂在其3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將故土東北文化作為發力點,創作出《闖關東》(2006)、《大工匠》(2007)、《北風那個吹》(2008)、《鋼鐵年代》(2011)、《我的娜塔莎》(2011)、《愛情的邊疆》(2018)、《老酒館》(2019)等一批體現東北文化的優秀電視劇,多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的殊榮,其作品也堪稱是東北社會人文風貌的萬花筒。

一、游弋白山黑水:東北風土人文的真實影像展現

(一)東北語言文化與敘事視角。在高滿堂作品中,方言俗語是地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它不僅是一部電視劇臺詞腔調上的點綴,更展現了高滿堂作品寫平民大眾、寫萬家百姓的平民視角。高滿堂作品中詼諧幽默、質樸粗獷的東北方言,令置身于年代背景中的人物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從而構成了其作品重要的敘事技法。《北風那個吹》的張大爺做憶苦思甜報告,給知青們“叨咕叨咕”吃苦飯的故事,“咱們窮人在舊社會,那遭老罪了!就說我吧,十冬臘月的,連雙鞋都穿不上,那腳凍得啊齜牙咧嘴的”。女知青在出演京劇《沙家浜》的阿慶嫂時突然忘詞,順口說出“參謀長休裝大尾巴狼。”東北方言的妙用增添了作品的生活趣味,在意蘊蒼涼的現實主題中加入了一絲大碴子味的地道笑料,悲涼與幽默的對比在今昔時空中交疊,激起觀眾層層不絕的現實反思。在高滿堂新劇《老酒館》中,陳懷海一行六人剛來到大連好漢街,就聽說了當地人的一句俗話:“蓋上蓋兒,明明是一鍋雜拌魚,掀開蓋兒,弄不好就成疙瘩湯了。”高滿堂巧借兩道東北名菜就點出了大連生意場上的風波詭譎、魚龍混雜,平易生動的生活化語言點出了電視劇抒寫平民故事的敘事視角,東北方言或活潑逗趣或諷刺意味十足,與當時東北百姓的語言特征大致相符,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敘事。(二)東北民俗文化與敘事特色。東北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為電視劇敘事提供了值得依托的想象空間,東北農村的林海、雪原、火炕和煙囪,東北工業城市的工廠與龐大機器,人們戴的狗皮帽子、乘的雪橇爬犁、玩的冰刀雪仗、吃的酸菜高粱米,東北民俗文化遍布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而這些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意象符號都能在高滿堂的作品中找到蹤跡。例如《闖關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油炸冰溜子”,面對食客的上門刁難,朱開山二話不說上房檐掰下兩根大冰溜子,裹上面粉下油鍋炸出了這道東北民間傳說里的菜肴。這一情節將東北自然環境、民俗文化乃至地域性格與敘事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不見穿鑿痕跡,卻又讓觀眾倍感新奇難忘。《北風那個吹》里每當月亮灣廣播站“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音樂響起,知青帥子就乘上自制的雪橇沖下雪坡往大隊部奔去,那個在冰面上旋轉著跳著芭蕾的他,那個“穿林海,跨雪原”模仿楊子榮念念有詞的他,讓人們在體味東北鄉村之余,更看到了那個年代少年們的激情、理想與純真,東北民俗文化符號也由此成為劇中突出的敘事特色。冰雪覆蓋的廣袤平原是東北地理環境下的典型特征,《北風那個吹》依托天然的地域環境完成場景的構建,再將人物富有生活氣息的行為代入其中,底色與人文的應和,構成了一幅氣韻濃厚的東北風情畫卷,為敘事氛圍的營建奠定了基礎。(三)東北地理文化與敘事語境。高滿堂作品中的東北文化并不是作為一個孤立的地域所呈現的,恰好相反,他強調了東北開放包容的一面,注重把握東北與其他地區之間的文化關聯性,并將其轉化為極富戲劇張力的情節,以此作為電視劇獨有的敘事語境。以大連為例,它是東北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佼佼者,那條融匯了近代東西方建筑特色的興隆街,是傳統與現代、中國東北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的有力見證。《老酒館》中悶倒驢、貝莎點心、張記豫菜等,典型的大連記憶符號將一座城市的歷史寫得活色生香。對東北地方文化的藝術尋喚,是《老酒館》播出后收視連續破“1”,高居獻禮劇展播活動榜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我的娜塔莎》《愛情的邊疆》兩部作品中,大學生文藝秋與蘇聯播音員維卡、抗聯戰士龐天德與蘇聯女教官娜塔莎跨越半個世紀的尋找與相守,讓身處當下時代的觀眾重新開始思考愛情的定義。兩部電視劇分別從抗戰時期與建國初期的東北提筆,一直追尋到改革開放后人物的生活境遇,不僅是男女主人公愛情的史詩,更是橫跨兩代人命運、展現兩個國家外交關系的風雨協奏曲。《愛情的邊疆》中文藝秋為離愛人維卡近一點,放棄了前往大都市安家落戶的機會,只身來到離邊境最近的黑河市,終日在中蘇界河之畔脈脈無語地守候著。愛情的邊疆是那樣深邃、寧靜、悠遠、蒼涼,而身處美好愛情中的兩顆心是那樣蕩漾、慰藉、舒暢、神往。靜靜流淌的河水與沙沙作響的白樺林,在《愛情的邊疆》中構成了一幅獨具東北風情的小城風光。高滿堂用戲劇藝術點綴著東北的人文風光,創作出東北文化與異域情調交融的作品,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獨出心裁的一筆。

二、抒寫俠肝義膽:東北地域敘事下的典型人物速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