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5:48: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二胡演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談論二胡舞臺演奏
二胡是我國具有悠久傳統的民間音樂種類,既長于抒情,又具有歌唱性特點,適合舞臺表演。二胡表演藝術包括大量的演出曲目和豐富的演出實踐,二胡音樂的表演藝術要求很高,以情韻并茂、氣韻生動為主要標準。
1在樂曲與“情”中體味表演
現代二胡演奏藝術和傳統的藝術樣式相比有了一些變化,由于大量西方音樂元素和教學方法的加入,二胡在演奏技術上有了較大的發展,這些元素拓寬了傳統二胡的內在表現力,觀眾更加喜聞樂見。演奏者在出場之前,對一首以往未演奏過的樂曲,先要客觀地分析作品,將自身思維模式和樂曲聯系起來,業內稱為“二度創作”,以樂譜為依據,結果自身的思考,體味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與此同時,演奏者在熱身時必須嚴格按照曲譜及其標記進行視奏,力求能夠準確、忠實地體現出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隨后的練習表演中,使自己對樂曲的把握臻于成熟,由此演奏進入熟練狀態。要想在舞臺表演中對音樂作品進行忠實的再現,必須對樂曲呈現的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筆者在二胡的舞臺演奏中,積累了一些表“情”的經驗。
舞臺演奏的前提是音樂表演者美好的舞臺形象和良好心理素質,這樣能夠保證演出的正常有序進行。當然,演奏者的舞臺形象不是最主要的表現成分,除了演奏者在表演時要做到體態端莊、自然高雅之外,就要注意嫻熟的演奏技術了。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未開始彈琵琶就已經讓觀眾動情了,實屬藝高一籌。現場演奏時,演奏者必須要努力做到一點:盡快投入準備階段業已安排好的音樂情境和音樂角色,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除此之外,演奏者要把握分寸,除了深深投入感情,依然要記得演出的第一要義,保證技巧的日常發揮。
既要把握準自己的情感分寸、也要把握好音準節奏,更要錘煉曲譜間的情感起伏。忘我和唯我二者要做到統一,所謂“忘我”是指演奏中必須要把精神和情感不遺余力地投入音樂,而“唯我”是指曲譜,聽眾,舞臺等元素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二胡以及其他音樂種類的特殊性在于,聽眾到達現場,表演者和觀眾就呈現一種互相觀看的模式,這和在家聽音樂或者在后臺苦練不同,聽眾和表演者在演出的維系下成為整體。他們之間的緊密聯系生成了新的需求,那就是藝術感染力的極大膨脹,對于二胡表演,無論是“演”出的神情還是“奏”出的琴聲,聽眾都急切需要一種藝術感染力,而演奏者,需要投入感情,才能給予這些感染力。而感染力一旦生成,聽眾愈加陶醉,對感染力的需要變成一種良性循環,由此形成了現場音樂表的最佳境界。
2在樂曲與“韻”中體味表演樂曲的另一要素是內在韻律。
二胡演奏放松技巧
表演前的緊張與怯場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盡管表演者平時訓練有素,但參加正式演出時也十分緊張,如眼前發黑、手發抖、惡心甚至嘔吐,即使是一些大師級的演奏家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對于這種情況,除了要多出席正式的演出之外,心理上要消除懷疑自己的陰影,有堅定的信心就是成功的一半。帕爾曼說:“不行,他們一定會緊張的,事實就是如此。緊張是生活中的一種實際情況。你必須與它相處,與它相處得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心理緊張,就必須找出根源,分析導致演奏怯場、緊張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本人根據自己演出和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增強自信心理學的原則和方法,對于教學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藝術教學則更有其特殊作用,因為感覺、記憶、想象、思維等等認知過程,也就是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少學生和求教者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大多是心理因素所致,或者出于缺乏自信,或者急于求成,從而表現為焦慮、畏懼、緊張等等,使之不能輕松自如,成了演奏水平的提高重大障礙。更有甚者會出現職業病,愈練手愈僵硬,或者手痛,最后不得不終止練琴。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找出他們的各自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結合心理治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是一味強調苦練而不幫助排除心理障礙,就難以增強自信心,進而產生悲觀或厭倦情緒。上臺慌張的毛病首先表現在整個技術體系中的最弱部分。如果在平時練習缺乏足夠的科學訓練,就會造成技術體系的缺陷,對于那些對樂曲技術難點缺乏理智分析的演奏者來說,僅憑模糊的感覺,在舞臺演奏時,這些技術難關便會造成心理陰影。演奏者為了演奏正確無誤而小心翼翼,大腦就會緊張地指揮手,然而平時沒有記憶足夠清晰完整的技術信息,也沒有形成穩定的慣性動作,這就會導致情緒高度緊張。對這種緊張情緒沒有解決的捷徑,必須首先解決技術問題。正所謂“藝高人膽大”,只有通過充分的扎實的練習和對表演曲目的純熟掌握,才能建立音樂表演的充分信心,克服臨場緊張狀態。
二、調控放松所謂放松,就是用最省力、最自然的方式奏出最佳的音響。這就要求將力用得集中、準確、均勻、適度、通暢,即達到所謂“四兩撥千斤”的境地。要想克服緊張情緒達到放松狀態,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演奏中的放松。通常意義的完全的放松是指肌肉處于休息狀態,精神處于平和狀態,演奏中的放松是一種協調的松緊有序的運動狀態。演奏時要學會調節,做到有張有弛、忙里偷閑、節約消耗,注意勞逸結合。就是說在比較容易的片段時就該及時放松一些,它包括情緒、動作和心理。而在某些自己感到難度較大的地方,就要調動全部力量來完成任務,這時精神狀態會非常緊張,思想也高度集中,所以運動強度很大,精神也是緊張的。這完全符合音樂作品的一般發展邏輯,即緊張———放松——再緊張———再放松。演奏者需要從理智上認識到這一觀點。
三、投情演奏表演中,演奏家是否需要應對樂曲變化,投入情感,這在音樂演奏或者說戲劇表演中歷來爭論不休,并導致“激情派”和“形式派”兩種演奏風格的劃分。德國音樂家C·P·E巴赫主張音樂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動,否則就不能感動別人。意大利音樂家布卓尼說:“假如一位藝術家想使別人感動,他自己就一定不能感動———否則在關鍵時刻,他將無法控制他的技術。”這個問題應該看演奏的是什么類型的作品。對于技術很難,又是首次演出的曲目,應該更多地保證演奏的完整性。四、適應環境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生平時練琴時演奏得很不錯,可一旦到了考場或演出時就緊張,結果導致失敗。
有時在同學面前演奏的很好,到老師面前卻不如意。引起這些變化的部分原因歸根于環境的變化。從熟悉的、小的環境和突然到一個大的、陌生的環境給人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在不同的環境里聽到的琴聲也很不同。給不同的人聽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這些不適應,往往造成心情緊張而影響到演奏效果。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從平時的練習開始。對于不經常上臺的演奏者,可以有目的地經常變換不同的練習環境,增強環境適應能力。五、語言暗示“心病還須心藥醫”,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因素也可以是治病的一種力量。
二胡演奏張與弛
二胡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受人們喜愛的樂器之一。從其發音的特征來看,它區別于彈撥樂器那種點狀性的旋律,更多的是擅長那種連綿、委婉、悠長的旋律。當然,隨著二胡演奏技法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如今的二胡技術已日趨完善,各種風格的二胡樂曲應運而生,從傳統的樂曲發展到借鑒或移植西洋樂曲;從中小型樂曲發展到敘事曲、隨想曲、狂想曲;從相對較為單一的演奏技法,發展到如今復雜多變、難度系數較高的綜合技巧。它不斷豐富了人們的聽覺與視覺,使得二胡從樂曲到表現形式,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
我們欣喜地看到加人到二胡藝術行列中的人,正像星星之火一樣,逐步壯大。一首二胡曲,無論它體裁是怎樣的,篇幅是大的或是小的,也無論它的技術層面有多么的復雜,我想,只要有一定“琴齡”的人都能將其完成。但這個“完成”,只是一個簡單譜面的完成,要將其主題,根據作曲家的要求,準確無誤地演繹出來,卻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涉及到演奏者的文學素養,對樂曲的理解與駕馭能力,對音色的處理與變化,掌控樂曲張弛的能力,以及演奏者本身的樂感等等。
一、常見的兩種典型的不良演奏現象
我們平時在觀賞一些個人二胡音樂會時,常常會看到兩種情形,一種是平淡空洞演奏型,這種演奏者只是一種類似演奏機器的操作,也許可以說,他的演奏技巧無可挑剔,但他的面部卻毫無表情可言,身體僵硬,目光呆滯,沒有絲毫對樂曲的理解和應有的表達。或許在他(她)的演奏中,理智占了上風,他(她)也許會認為樂曲是依據技巧來展示的,只要完滿、嫻熟地完成樂曲中的演奏技術,其他一切也都水到渠成了。可他(她)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常識,那就是“音樂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動,否則就不能感動別人。”
演奏者只有當自己與樂曲中的主人公一樣,和他(她)一起,隨著樂曲的發展進人角色,他(她)的一切喜、怒、哀、樂都如同你本人一樣感同身受,否則就無法使聽者與之產生共鳴,或許等到他(她)中場休息時,劇場內的觀眾就寥寥無幾了。普列漢諾夫曾經在《沒有地址的信中》寫道:“文藝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就在于此”;另一種是過度張揚演奏型,此種演奏者無論演奏什么風格的樂曲,哀怨的、抒情的、亦或熱烈奔放的,均是搖頭晃腦,一幅陶醉自得的神情,那種超出樂曲本身內涵的夸張,使人不敢恭維。也許當他(她)演奏完第一首樂曲時,人們普遍還是認同的,甚至贊許有加的,但隨著第二、第三首樂曲的往下演奏,觀眾卻無法忍耐了,相同的音色,相同的揉弦,無論樂曲是興奮還是悲哀,是熱烈還是恬靜,均是一成不變的表現方式,使得人們產生了一種審美疲勞,情感上無法接受。
是啊,一桌筵席中十幾、二十多個菜,均是一個風味,你能說這桌菜肴很好吃么?綜合上述各種情況,實際上都是反映了演奏者除了缺乏對樂曲的正確理解,以及對樂曲情與理的合理安排不當外,還集中體現了演奏者在演奏中缺乏掌控樂曲張弛度的能力,并長期養成了一種看似自然,實質上卻是一種不良的演奏習慣。我們說,有張有弛,或者一張一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屢見不鮮。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學習或拼命工作,而不知道掌握學習和工作的方法、注意休息,不知道適當地調節自己的生活、學習或工作方式,那他(她)生活、學習、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都不會高。音樂演奏也是如此,一首完整的樂曲,若演奏者對它缺乏整體的構思與安排,對作曲家的整個樂曲每個部分或段落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一味地采用自己那種一層不變的表演形式去演奏它,那肯定是成不了一個合格的演奏員。
二胡演奏的要素
1音準在器樂演奏中,任何一首優美動聽的音樂,首要的問題就是音準,音不準就不成調,例如,演奏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民歌《茉莉花》,聲音單個聽起來都很柔美,但是音程關系都不精確,那么再柔美的聲音聽眾也無法再聽下去,沒旋律美感可言,就像我們平時說話一樣,發音不正確,沒法與大家交流一樣,因為大家聽不同說的意思,二胡是沒有品位、沒有指板的樂器,音程、音準的準確性主要靠手按指來控制,所以,音不準是二胡練習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如果在演奏中出現有音不準的現象,對于完整性來講,是很遺憾的事情,在樂理中音的4種性質,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第一個首要的問題就是高低,也就是音準,如何解決音準的問題。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加以練習:
(1)在練習過程中注重各調音階練習、音程及其換把練習;
(2)在練習中運用內心聽覺預先行的方法;
(3)加強視唱練耳的練習,提高耳朵的聽力準確性;
(4)在平時練習過程中,對自己嚴格要求,發現不準,及時糾正,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
二胡演奏呼吸思索
音樂演奏與呼吸有著密切的聯系,呼吸是生命體的一種本能,呼吸停止也意味著生命的終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呼吸總是配合語言的內容在適當的位置停頓,同樣一句話一經改變呼吸停頓的位置,語義就可能發生變化。音樂是一種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要將作曲家的所感正確的傳達給聽眾,就應該認真的對待音樂中的呼吸問題,在正確的位置呼吸才不會言不達意。
二胡演奏中呼吸的重要性是我在近幾年的學習中所體會到的,經常所奏的樂曲并沒什么明顯的錯誤,但聽起來卻覺得生硬、缺乏動人之處。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我明白了音樂中的那份生硬是來自于對音樂呼吸的缺乏。就好比一個沒有呼吸的生命,還如何展現出生命的靈動呢?所以,演奏出好的音樂需要學會在演奏中呼吸。演奏中的呼吸是對人的自然呼吸的模仿,兩者既有相似之處又不盡相同。自然的呼吸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無需學習與練習,而音樂演奏中的呼吸則需要我們去學習,在一定時間的練習之后才能夠掌握,是與所演奏的音樂融于一體的呼吸。
根據音樂表現內容的不同,演奏時呼吸的狀態也是不相同,這類似在不同的情緒下人的呼吸也不相同。例如,在優美平緩的樂段中我們演奏時呼吸也相應平緩均勻,在快速熱烈或是驚愕的樂段中我們演奏時呼吸就需要搶吸、慢呼。總的來說二胡演奏中的呼吸包括這樣兩個方面:有意識的生理呼吸和音樂中的樂句呼吸。前者是具體而有形的,后者是則是出于對音樂的理解。
有意識的生理呼吸沉氣與提氣:沉氣是將氣息在意念的指引下下沉至小腹部(丹田)。從氣息角度來看,沉氣可以使動作松弛暢通,所奏出的音色流暢柔和,很多慢速的樂段都需要運用這樣的呼吸。在沉氣的引導下我們的用力和發音也會隨之放松流暢。在臨演奏時氣沉丹田還可以調節心理的緊張情緒,讓演奏者精神狀態放松沉靜。然而在實際的運用中兩者是有所分別的,演奏前的沉氣需要更深一些才能夠調節緊張情緒,而演奏中的沉氣更接近于一種感覺上的沉,氣息并不太深。在氣功中有兩種常用的調氣方法“深呼吸”和“意守法”。
深呼吸指吸氣時猶如聞花香一般,將氣息導入小腹的部位直至小腹漸鼓,呼氣時漸收小腹,將氣息送出體外。而意守法則是自然呼吸,吸氣時不需使用意念,呼氣時則將意念集中至丹田。借鑒至二胡的演奏中,就是在臨演奏時使用的是“深呼吸法”,而演奏中使用的是“意守法”。還有一種相對應的氣息稱為提氣,即快速吸氣將氣息提升至胸腔,并暫時屏氣最后慢慢呼出。提氣適合拉奏出具有爆發力且干凈利落的音色。快吸慢呼:在演奏我們的呼吸大多具有吸氣快、呼氣慢的特點,尤其是在歌唱性旋律相對鮮明的音樂中,吸氣需要控制在樂句間的連接處。
二胡演奏技巧發展
近一個世紀以來,在嚴肅音樂領域中,出現了大量具有現代派意識的專業二胡作品,并且在此類作品中二胡演奏技巧也開始獲得多重性的發展。期間整理出版的古典樂曲、傳統樂曲、創作樂曲、移植樂曲及國外名曲層出不窮,受到群眾的愛戴和親睞。新世紀中國二胡藝術的當下發展也一直是民族音樂學家、民樂作曲家和二胡專家共同關注的話題。
1繼承傳統,以本為源二胡演奏技巧在20世紀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20年代至40年代;(2)50年代至60年代初;
(3)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4)80年代至世紀末。
20世紀初,周少梅在發展二胡演奏藝術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周少梅三把頭胡琴”的名稱,來源于他敢于在二胡上突破舊時手指限于在上把位活動的傳統,創新運用了手指在上、中、下三個把位內換把的演奏技法。國樂大師劉天華將二胡演奏引入高等專業教育,正式確立二胡為獨奏樂器,并創作了《月夜》、《閑居吟》、《光明行》等十大二胡名曲和47首二胡練習曲。
二胡演奏技巧與情感融合
任何高水準的藝術演奏都是“音”與“情”的完美融合,“音”是演奏技術的外在體現,而“情”則是對作品內在情感意境的真切把握,二者如同人體的骨架與血肉,相互依存、互為基礎。與其他任何的藝術演奏一樣,二胡演奏同樣是由“音”與“情”的高度結合來體現藝術的審美情感的。當前,在部分青年二胡學習者中存在一種不正確的傾向,即過分偏重對技術難度的追求,而忽視了對音樂內在情感把握,二胡的藝術表現魅力與他們的技術不成正比。縱觀海內外的優秀二胡演奏家,他們無不重視二胡演奏中技術與情感的高度統一,以達到揭示作品思想內涵、提升二胡演奏藝術魅力的目的。
一、嫻熟過硬的演奏技術是完成二胡藝術演奏的前提
1.嫻熟的演奏技術是成功完成作品演奏的基礎二胡演奏離不開對音準、揉弦、換把及各種弓法技巧的準確掌握,但二胡演奏的每一種技巧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各種技巧在演奏中應根據作品的需要,有機地結合,才能準確生動地表現音樂內容。如:《病中吟》《閑居吟》《光明行》等樂曲的演奏中需要有大量的顫音、滑音、頓弓、顫弓等技巧,我們在實際演奏過程中一定要認真研究他們的分寸,比如顫音的輕重快慢、滑音的不同方式及不同音程、頓弓及顫弓的雙手配合分寸、左指觸弦面的大小等,使相同技巧在不同樂曲及不同情緒中合理地變化,恰如其分地表現作品的內涵。
2.先進的演奏技術是提升二胡藝術表現力的前提現代二胡學派的創始人劉天華先生十分重視二胡演奏技術的創新,如:《光明行》中的轉調及大段的顫弓、《獨弦操》中的一弦格、《空山鳥語》中的左手輪指及模擬鳥鳴的滑音等在二胡上都是首次被運用。這種創新對于當時技巧貧乏、表現力低下的二胡演奏來說,無疑是一次大大的革命,對現代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的起了開拓性的作用。建國以后,二胡的演奏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劉文金創作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率先將快速跳把、自然跳弓、頻繁的轉調等二胡的高難技巧應用于演奏之中;陳耀星創作的《戰馬奔騰》中模仿馬蹄聲的大擊弓、模仿人喊馬嘶的半音階模進以及模仿駿馬嘶鳴的雙弦顫指和飛弓等新技法等極大地提高了二胡藝術表現力。
3.多變的演奏手法是提高二胡藝術感染力的保障以弓法為例,在實際演奏中,演奏者可以將相同的弓法通過細微的變化,使不同情緒、不同風格的旋律表現的更加充分、更加準確。如顫弓:《二泉映月》中的顫弓旋律既要表現微波蕩漾的意境,又要刻畫出作者內心深處的不平靜。因此,開始用快頻率和小幅度的顫動,運弓部位靠近弓尖,這樣演奏出的顫弓音色細膩,隨著旋律的漸強再逐漸加大運弓范圍,同時配合配合旋律適當突出音頭,這種隨音樂的起伏而變化的顫弓才能比較準確地表現作者借景抒情的心情。而《三門峽暢想曲》中的顫弓旋律則要表現強烈激昂的情緒,因此在漸強旋律的推動下,一開始就要使用大幅度、快頻率的運弓,以加強樂曲的藝術表現力。
二、真切到位的情感意境是提升二胡藝術魅力的保障
二胡演奏藝術思維做法
二胡演奏的思維過程中,“習慣用抑揚動靜去認識音樂的流動;用緩急疾徐去認識速度的快慢;以輕重虛實去認識力度的大小;用疏密頓挫去認識節拍節奏。用陰陽、剛柔、明暗、清濁去認識音色的變化。”(注:參見奉山《記中國音樂之“神韻”》)二胡演奏藝術就是用這些傳統的演奏思維、表現手段與表演者的氣息結合,從而表現音樂作品本身的內涵和精神,達到氣韻傳神的最高演奏藝術境界。
一、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內涵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藝術思維,對要演奏的作品就要了解其創作背景和內涵,并且要盡可能全面而系統,只有了解了這些以后,才能把握作品的演奏基調。舉例來說,《三門峽暢想曲》描寫的是年代水庫工地的生活情景,謳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贊頌建設者們忘我勞動的崇高境界和英雄氣概,抒發的勞動者們對偉大祖國無比熱愛的深情厚意,了解了這個背景,自然就清楚,該曲的音樂基調應該是激情洋溢的;《賽馬》是描寫內蒙人民在歡慶節日時舉行賽馬活動的激動人心的場面,節日的背景決定了其音樂基調是熱烈歡快的。
這兩首樂曲就其共同點而言,顯然都屬于快速激情類作品,然而,這只不過是比較表面的理解,它們的基調和內涵實際上有很大區別的,如果沒有對此理解,將二者演奏成同樣的感覺,無疑就會失去原曲本該具有的韻味,對于作曲者的創作意圖也是一種曲解。由此看來,準確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內涵,不是無所輕重的,而是演奏者必須的要做的工作。
二、用心設計作品結構造型有人說,在結構方面,二胡作品跟建筑有許多相似之處,“小型樂曲如農舍一間,小橋流水、自然質樸;中型樂曲似別墅一座,花園洋樓、布局各異;大型作品像大廈一幢,起落有序、結構復雜。”的確如此。這種特點決定了我們在演奏時,必須認真設計一首樂曲的結構造型,進行理性分析。例如演奏《二泉映月》,首先就要思考其結構布局,并且了解它是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運用變奏體曲式結構,進行了五次變奏和發展,這種結構方式是我國民間音樂中最常見的。概括而言,即由引子、六個段落及結束句組成,變奏體曲式。
三、用音色變化呈現音樂作品色彩在二胡演奏中,對于音色的處理,也需要演奏者用藝術思維來進行有效地設計安排。就發音而言,二胡有剛柔、虛實、濃淡、厚薄等區分,對演奏者而言,就必須用不同的聲音色彩來表現不同的音樂作品。舉例來說,《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中的高音區歌唱性旋律,音色應該是清亮的,似有遠方飄來之感;《月夜》給人的感覺應該是晶瑩剔透、輕盈飄舞;《春詩》的聲音應該具有銀色的質感,并且體現出一種靈動性。二胡的音色千變萬化,這種變化體現了二胡表現手段的豐富多彩,而且是二胡藝術能向更高更深的境界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二胡演奏者,具有自己獨特的千變萬化的聲音色彩,是成功的前提。
四、表現出作品描寫的地域特點我們知道,我國地域遼闊,二胡歷史悠久,運用范圍之廣、涵蓋地區之多是不言而喻的。地域不同,樂曲所表現出來特色絕不可能相同。怎樣表現作品的地區特點,就要演奏者通過藝術思維,設計出最佳處理方案,從而真正體現出地方特色。《草原新牧民》具有內蒙風味,這是地域特點決定了的。它在藝術處理上,使用三度顫音和特有的裝飾音體現了內蒙特色樂器馬頭琴的演奏技法,似乎一下子把聽眾帶到遼闊的大草原上;《陜北抒懷》大量運用快速墊指滑音,目的是為了體現別具一格的陜北風味;《一枝花》中運用極具個性的大幅度滑揉,模仿的是墜琴演奏技法,同時滑揉和滑音也很具有嗩吶的演奏特色,目的在于表現地道的山東特色,所以說二胡是一件頗具人性化的樂器。
二胡曲演奏技法
引言劉天華的二胡曲《光明行》創作于1931年,是將西方的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風格相結合的音樂作品典范,開創了民族器樂演奏雄壯音樂的先河。本文擬通過對創作背景與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并結合自己的演奏實踐提出該樂曲在演奏技法、音樂表現等方面的要領和見解,為一般的二胡演奏者和愛好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創作背景
早在1928年的時候,劉天華就談了自己注重發展二胡的原因,對社會上輕視二胡的舊觀念給以批評和反駁。他說“……自來很少有人將它作為一件正式的樂器討論,這真是胡琴的不幸。然而環顧國內:皮簧、梆子、高腔、漢調以及各地小曲、絲竹合奏等等,哪一種離得了它。它在國樂史上可與琴、琵琶、三弦、笛的位置相等。要是它自身沒有點價值,哪能得到如此地位?有人以為胡琴上的音樂,大都粗鄙,不足登大雅之堂。
此誠不明音樂之論。要知音樂的粗鄙與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與技術及樂曲的組織,故同一樂器上,七情俱能表現,胡琴又何能例外?”①劉天華不僅為二胡大鳴不平,而且還提出了音樂藝術的價值高低并不在樂器,而是在音樂作品和演奏。《光明行》是他在事業上遭受挫折的時候而創作的,他下了很大的功夫,結合運用民族音樂創作技法規律和西洋音樂作曲技法,并借鑒了小提琴在樂曲演奏中的一些技法,為二胡創作了表現雄壯的進行曲,表達了中華民族向往光明的決心,振奮了人民的思想,同時也開拓了民族器樂演奏雄壯音樂的先河,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
二、《光明行》的演奏分析
技法特點《光明行》在演奏技法上是借鑒小提琴的某些演奏法而創作的,綜合自己對該作品的演奏實踐,了解了該樂曲的一些技法特點,分述如下:
藝校二胡演奏人才培養
藝術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課要辦好、辦出特色,首先要做好定位。藝術高職院校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舞臺表演第一線的高等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其在教學指導思想、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與普通高等藝術院校教育有著顯著的區別。注重舞臺表演能力素質的職業培養,強化實踐性教學,是藝術高職技能課教學的主要特征。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此談談藝術高職院校二胡演奏專業培養的構想。
二胡演奏專業技能課如何培養學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筆者認為首先要從二胡演奏的基本功訓練和舞臺演奏的心理素質訓練著手。二胡演奏隨著大批量新作品的問世與演奏技藝的不斷提高,使得其藝術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嚴格地考驗了演奏者的基本功。然而,基本功的訓練往往是艱苦的、枯燥的、單調的。但是缺乏扎實深厚的基本功藝術表現就會成為空話。之所以強調基本功在二胡演奏中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表現音樂的情趣。那么基本功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人認為:基本功不就是指掌握技術上音準、節奏的準確性嗎?其實不然,音準、節奏僅僅是音樂最表層需要掌握的“對”的基礎,而真正的音樂是要給予人們“美”的享受。只是“對”的音樂,還是不“美”的。但是,我們首先要使音樂是“對”的,然后才能表達出她的“美”。二胡演奏的基本功也是如此,既包括了技術上“對”的基本功,還包括了藝術上“美”的基本功。二胡演奏技術上的基本功包括了:
1.音準的基本功。要求善于辨別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純律在樂曲演奏中的不同特點,毫厘不差地掌握各種調的音階、琶音、音程模進;音的大小跳進,各種變化音,半音階以及樂曲中旋律進行跌宕的按音準確。
2.節奏的基本功。演奏中能準確的表現各種節拍、節奏、板式、速度的變化能力。正板、散板涇渭分明,和諧統一;重音、強拍隨其節奏變化而運用自如。不管板式變化何等復雜,節奏、節拍如何錯綜多樣,始終持之均衡,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拖,快慢相間而速度穩健;徐緩得速,有條不紊。
3.指法的基本功。包括了各種按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墊指滑音)、揉弦(滾揉、壓揉、摳壓揉、滑揉)、顫音、波音、裝飾音、泛音(自然泛音、人工泛音)、保留指及各種換把的嫻熟和準確,手指觸弦富有彈性,力度變化相間,抬落指干凈利索。
4.弓法的基本功。包括了有長弓、短弓、分弓、連弓、快弓、換弦、頓弓、斷弓、拋弓、跳弓、顫弓、波弓、敲擊弓等及各種弓法的混合使用。并有在音樂中進行改變、調整弓向以及在不同作品中設計不同弓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