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02:08: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犯罪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犯罪構成研究論文
摘要]構成要件是我國刑法學中犯罪構成理論研究過程的基本詞匯。該詞源于資產階級刑法學,曾被前蘇聯和我國學者深刻批判過,但在構筑社會主義國家犯罪構成體系上又被廣泛使用,以致于批駁與立論相當混亂。本文對怎樣正確理解構成要件,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標準,構成要件與犯罪形態的關系等問題,作了探討。
[關鍵詞]構成要件標準犯罪形態
犯罪構成是刑法學的核心,歷來為學術界關注。經過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這一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刑法學的繁榮和指導司法實踐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當我們靜下來理智思考這一問題時就會發現有關犯罪構成問題的研究說法或觀點固然很多,甚至有許多已被普遍承認和接受,成為我們去評價一種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模式。但也不能忽視有些問題用這一模式去衡量又有些牽強,或不盡人意,爭論很大。任何一種理論或科學當它不能圓滿解決相關的問題時,修正或完善就在所難免。持此態度,本文欲從什么是構成要件,衡量構成要件的標準,研究犯罪構成所應堅持的態度以及犯罪構成與犯罪形態的關系發表一己之見,以求同仁指正。
一、犯罪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一詞對我國刑法學界來說是舶來品1。在資產階級刑法學里,犯罪構成的理論是把構成要件分為一般構成要件與特別構成要件兩部分。前者是指總則要件,也稱犯罪的成立要件,后者是指各種犯罪所具有的特別構成要件,亦即各具體構成要件,一般稱為構成要件2。因此,構成要件一詞有其特定的含義,即用以表示刑法分則上各個抽象構成犯罪事實(即法定構成事實)。某種行為符合構成要件是犯罪成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條件,但并不是唯一條件,即行為符合構成要件與犯罪并不是同等的更不是同一概念。要成立犯罪還必須具有違法性和有責性。正如我國刑法學界對資產階級的犯罪構成學說評論的一樣,其在認定犯罪和適用刑罰等問題上都犯有以行為或行為人為中心的主客觀相分離的傾向1。但有一點是特別肯定的,構成要件僅指刑法分則條文上規定的各種犯罪的特別構成要件。
前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學者們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社會主義的犯罪構成體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又為此作出實質性貢獻的首推A.H.特拉伊寧,在其名著《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唯一基礎,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等觀點。他將犯罪構成的因素分為四類:(1)表明犯罪客體的構成因素;(2)表明犯罪客觀方面的構成因素;(3)表明犯罪主體的構成因素;(4)表明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因素2。犯罪構成的因素能不能像我們今天簡稱為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及主觀方面是值得推敲的,特拉伊寧對此有過明確的論述??腕w、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絕不是犯罪構成的因素,其實構成并沒有這些因素,因此他們不能“組成”構成;事實上可以而且應當在犯罪中劃分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不過這是在犯罪中而不是在構成中劃分,犯罪構成的使用是揭示犯罪的具體內容,因此在構成中可以而且應當劃分的是表明犯罪的客體及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及主觀方面的因素3。顯然特拉伊寧在這里區分了犯罪要件與構成要件,但遺憾的是在諸如表示犯罪構成因素的時候,如犯罪客體與犯罪客體的構成因素,仍把部分和整體等同起來,使其先前的立論并沒有貫徹下去,這也已是被學術界同仁們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再者,特拉伊寧的論述中對構成要件是有所限制的,認為罪狀規定犯罪構成,即刑法典中的罪狀可以說是每個構成的住所,4構成永遠是具體的,永遠是現實的5。由于特拉伊寧的觀點有些內容存在矛盾,隨后一些學者們將刑法總則規定的要件與刑法分則規定的要件統一納入到犯罪構成要件之中去6。因此,在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研究過程中構成要件有一個變化過程,從具體的刑法分則規定到包括刑法總則的規定,將犯罪構成的四個方面的因素簡稱為四個方面的要件,這一說法廣泛地流傳下來,直至今天。
單位犯罪研究論文
一、單位犯罪的概念與特征
單位犯罪是犯罪的一種具體形態,先來討論一下犯罪問題。19世紀法國刑法學家、犯罪學家塔爾德曾經指出:“犯罪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可以用一般的社會規律來加以說明。”①我國刑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了犯罪的基本概念,即“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鄙鲜龇缸锔拍畋砻?,我國刑法上的犯罪概念,是一個堅持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一實質特征與違反刑法禁止性規范的形式特征相統一的犯罪概念,可以說,犯罪是指一切危害社會的、違反刑法的、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這一概念涵蓋了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因單位犯罪同樣具備這三個特征,所以作一較深入的闡釋。
(一)社會危害性。法律的規定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當某一種具體行為侵犯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或動搖了其統治秩序時,它必然以法律的形式把它約束起來,即規定為犯罪行為,從而名正言順地加以制約。我國刑法總則對于構成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外延作了概括的規定,分則中又將嚴重社會危害的內容分為十章,區別情況作了具體規定。社會危害性可以說從本質上體現了犯罪,從其表現形態來看可以劃分為物質性危害和非物質性危害,前者是能夠具體確定和度量的,又是具體有形的物質形態,后者是抽象的、無形的、不能具體測量的一種損害;還可以劃分為現實的危害和可能的危害,前者是已經實現的社會危害,具體表現為實害犯,后者是可能發生的社會危害性,具體表現為危險犯或者不完整的故意犯罪形態,如犯罪的預備犯、未遂犯和中止犯等。某一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及其危害程度的強弱大小,這些是根據統治階級的價值標準來判斷的,因為法律畢竟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形式,它要適時而恰當地將其意志表現出來,必然要打上這一鮮明的特征烙印。同時,社會危害性還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而體現出明顯的動態意向,在不斷的改變中體現其歷史形態和可比性質。為了把犯罪和違法行為相區分,社會危害性還有一個程度問題,即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才能構成犯罪,否則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用普通的道德規范加以調制就可以了。
(二)刑事違法性。根據罪刑法定原則,犯罪行為屬我國刑法明文禁止的行為,只要觸犯了這些條文即構成犯罪。與此相對應的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即自由”,這也是法治國家的重要體現。我國刑法中的禁止性規范散見于刑法典、單行法規、附屬刑法中,內容廣泛。如果某一個人的行為,盡管具有某種社會危害性,只要它不具有刑事違法性,同樣不能認定其具有犯罪的性質。
(三)應受刑罰處罰性。某一具體行為也必須達到應當給以刑罰處罰的程度時,才能認定為犯罪。從一般理論上講,構成犯罪必然要處以刑罰,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二者不可分離。通常情況下,有犯罪必然有刑罰,除非具有法定免除刑罰情節、享有刑事管轄豁免、超過追訴時效等幾種情節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有罪無罰。從立法上看,所有的犯罪,都必須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這一特征。
犯罪概念的上述三個特征,是辯證統一的,缺一不可的,三個特征中,社會危害性是本質特征,刑事違法性與應受刑罰處罰性是從社會危害性特征派生出來的,三個特征互相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犯罪概念的總體,成為區分罪與非罪的總標準。
上游犯罪研究論文
關鍵詞:上游犯罪;明知;罪數區別
20世紀以來,國際范圍的洗錢活動日益猖獗,引起了世界各國和有關國際組織的關注。洗錢犯罪也被列入21世紀十大犯罪之首,控制和懲治洗錢犯罪,現已成為各國和國際社會面臨的一項重要和艱巨的任務。中國是新興的市場環境,由于自身的體制尚不完善,所以遭受國際洗錢活動的嚴重危害性日益突出,對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沖擊。鑒于洗錢行為的嚴重危害性,我國繼1997年《刑法》第191條規定洗錢罪之后,2006年6月29日出臺的《刑法修正案(六)》在《刑法修正案(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洗錢罪的三類上游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和金融詐騙犯罪。2006年10月31日出臺的《反洗錢法》更是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反洗錢法律制度。本文就洗錢罪的“上游犯罪”的界定、洗錢罪主觀要件“明知”的內涵以及與相似犯罪的區別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洗錢罪的上游犯罪的若干問題
(一)洗錢罪的上游犯罪的界定
在談論洗錢罪常常涉及到上游犯罪和下游犯罪兩個概念。由于洗錢行為一般是將販毒、走私、黑社會、貪污賄賂、詐騙等犯罪所得和收益通過復雜的交易手法轉變為表面合法化的財產。因此,我們將能夠獲得資金收益并直接誘發洗錢動機的犯罪稱作上游犯罪,而將洗錢罪稱作下游犯罪。如果要準確的把握洗錢罪,應該首先界定洗錢罪的上游犯罪。“上游犯罪”范圍的界定,大致有四種做法:一是將“上游犯罪”的范圍限制在某些特定的犯罪。如意大利1978年刑法典將洗錢罪的范圍限制于搶劫、敲詐或詐騙以及綁架犯罪;二是將“上游犯罪”的范圍限制為犯罪。比如法國在1994年生效的刑法典,也正是為了遏止犯罪這個初衷而設立洗錢罪。但是由于這種做法使洗錢罪范圍過窄,基本上已被大多數國家所拋棄;三是將“上游犯罪”的范圍擴大到了所有的犯罪;四是將“上游犯罪”的范圍泛化到所有的違法行為,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將非法獲取的貨幣資金或其他財產合法化的行為,就構成洗錢罪。1從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將洗錢罪的修改來看,我國應該屬于上述四種分類中的第一類。不過有關立法部門已經把立法重心有所擴大,把法律制裁的著力點轉移到打擊洗錢犯罪的實際需要和有利于加強打擊洗錢犯罪的國際合作需要這個出發點上來了。但是目前國際反洗錢立法的趨勢已經是對一切犯罪所得的清洗行為定罪,即不限定上游犯罪范圍。而我國現行刑法將洗錢罪的上游犯罪限定為犯罪等七類犯罪,范圍明顯過窄,這一限制既不利于反洗錢犯罪的國際協助和合作,也不利于有效預防和打擊洗錢犯罪及其上游犯罪,實踐中對某些案例處理已經缺乏刑法依據,已不能適應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
(二)在現實法律操作中,狹窄的上游犯罪可能會造成罪刑不相適應。
單位犯罪研究論文
一、單位犯罪的否定——徹底的理論反思(一)法人本質學說之爭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是與對法人本質的不同認識分不開的,現在理論上一般認為“法人擬制說”和“法人實在說”是法人能否犯罪的一個理論基礎。法人擬制說認為,法人本不是人,是法律將其擬制為人的,它純屬觀念上的存在。19世紀初,德國學者薩維尼完善了法人擬制說的主要觀點,他認為,法人是法律以假設的方法創造出來的權利義務主體。法人擬制說認為,既然法人是一擬制的主體,它也就不具備犯罪人應有的行為意志和行為能力,就不能犯罪,也不會產生法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問題。
法人實在說認為,法人和自然人一樣屬于現實存在的有機體,法人機關及其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實施的行為應視為法人的直接行為。法人不僅具有權利能力,而且具有行為能力,由此直接引導出法人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結論。法人實在說是視法人為一種現實的存在物。法人實在說為追究法人的刑事責任提供了理論根據,因而被刑法理論廣泛認可。
我們認為,“法人實在說通過理論中的本人說調和了擬制說的部分觀點,試圖用其來解決學說的內部矛盾,但其做法并不成功,而且這種調和只能帶來學說基點上的混亂和模糊。一個理論學說必須正確定位其所要解釋的范圍,法人實在說的優勢在于闡釋法人行為的外部效果上的邏輯性和現實的簡便性,它一旦深入到法人內部關系上便顯得無能為力。”法人實在說把法人分成幾個機構,這些機構是法人的法律意義上的肉體。但是,我們得承認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法人的法律肉體和自然人的法律肉體從生物學意義上和法律構造意義上均存在根本上的不同,法人在生理機能上難以具備自然人的肉體所具有的自然選擇結果下的和諧運作功能?!庇纱丝梢?,法人實在說強調的是整體意義上的探討,但沒有考慮機關本身以及機關與機關之間的具體關系,所以忘記考察法人內部所具有的先天“精神分裂癥”。
綜和上述對法人實在說的批判,我們贊同法人擬制說。
(二)單位犯罪的肯定論和否定論的爭議及其焦點單位或者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單位或者法人成為犯罪主體之利弊的評價如何?中外刑法界及其刑法學界,一直存在著肯定和否定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1.外國單位犯罪及其刑事責任問題概況。早在羅馬法時代,已出現了法人的概念,羅馬法奉行“社團不能犯罪”的原則,認為法人不能成為犯罪主體。在封建刑法中也存在著把團體組織作為犯罪主體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一般來說,封建刑法所規定的團體組織的刑事責任,體現的是株連責任,而與現在刑法的罪責自負的原則相悖。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罪責自負原則確立,犯罪被看成是個人在其主觀罪過的支配下實施的危害行為,刑事責任應該由實施犯罪的人擔負。直至19世紀上半葉,在資本主義世界里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其刑事責任和刑法理論都不承認法人可成為犯罪主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隨著法人數量的不斷增加,法人犯罪愈演愈烈,因而各國家制定法律措施,包括刑事對策。英美法系主要國家逐漸樹立了法人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觀點,這種觀點主要以法人“實在說”為依據。但目前也有學者提出廢除說,認為是自然人的身體行為,對人適用刑罰;不符合罪及個人傳統原理,是株連責任;罰金刑和行政處罰的罰款沒什么區別。資本主義大陸法系的多數國家,一向恪守羅馬法“社團不能犯罪”的原則,否認法人可以成為犯罪主體。這種觀點主要是以法人的擬制說為根據。因而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和司法實踐均否認法人為犯罪主體。如在德國、日本中,否定說占了主導,他們認為:犯罪行為是身體的動靜,只能由自然人實施;刑罰只針對有倫理的人;自由刑只對自然人適用,即使罰金在不能繳納時易科自由刑,也否決了法人的犯罪能力;一個犯罪行為雙重處罰,既罰自身,又罰代表。但近年來,某些大陸法系的國家也有學者提出法人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主張,如有人認為有犯罪能力但需在特別刑法中規定。
視角轉變環境犯罪研究
[摘要]工業文明使人類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對大自然的無限索取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逐漸使人類陷入與自然對立的狀況。世界各國為了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不斷尋求解決途徑。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世界各國已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亟待解決的緊迫性,同樣注意到僅僅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是不夠的并開始轉變思維,將環境犯罪的范圍擴展至生態環境。同時,環境刑事立法法益保護也由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生態主義與人本主義并重過渡,環境犯罪倫理基礎也逐步向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轉變。文章基于此視角上的轉變,提出處罰環境犯罪同時還應加入環境刑罰輔助措施,以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環境犯罪;生態環境;環境刑罰輔助措施
一、環境犯罪概念之界定
(一)環境概念之界定。若要界定環境犯罪的概念,必先清楚環境的概念。環境一詞的內涵十分豐富,因不同領域而不盡相同。環境犯罪的產生又源于刑法對環境問題的介入,故限定環境刑法領域該適用怎樣的環境概念亟待解決。從傳統的法學研究領域和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立法的狀況來看,絕大多數國家通常將環境科學意義上的環境即人類的生存環境作為自己法律保護的權益。德國則將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態環境并重考慮,同時列為其法益的保護范圍。德國學者認為刑法之所以保護環境,不僅是因為從人類的角度出發環境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至關重要,同時,土地、大氣、水源是生活的基礎,環境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應該從生態學的角度對環境這一法益加以認識。①時至今日,眾多學者仍對生態學上的環境概念是否應該納入環境法和環境法學,這樣做是否搶奪了人類的利益爭論不休。環境狀況惡化的今天,人類能再以狹隘的眼光和自私的心理去向大自然無償索取,因此,作為環境犯罪意義上的環境,主要為人類生存的環境,還應該包括部分生態學意義上的環境。(二)環境犯罪概念之界定。目前對環境犯罪概念的界定仍無統一的標準,但根據對環境犯罪的不同稱謂,學界當前對環境犯罪的界定沒有太大的差別。通過對環境概念的考察可知,環境犯罪破壞了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資源,觸犯了《環境資源保護法》和《刑法》的規定??v觀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做法,在廣泛運用刑法作為保護手段的同時,還需配合經濟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輔助手段。從傳統的立法模式來看,對環境犯罪懲治的目的通常將保護人類利益置于首位,只有當人類的健康和財產受到環境犯罪的損害時才對其進行懲治。20世紀70年代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開始逐漸引起各國廣泛關注,眾多學者和保護環境的志愿者呼吁將環境保護的范圍擴展至生態意義上的環境法益。在這一點上德國對環境犯罪中環境的保護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德國刑法對環境法益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以保護人類生命健康為中心”到“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中心”的轉變。最初德國刑法保護環境的目的在于使人類的生命健康免于遭受環境的侵害,后來轉變為認為生態環境也是社會法益的一種,生態環境這一社會法益本身就應受到刑法的保護。這一轉變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因此,應當確立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危害人類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犯罪概念,由單純對人身權、財產權的保護擴展至人的生存權利、經濟權益、環境品質和生活品質的保護,從重視事后的懲罰轉變為事后懲罰與事前預防并重,尤其要重視環境犯罪前的預防?;谝陨险撌?,筆者傾向于將環境犯罪表述為:自然人或單位違反環境資源保護法規和刑法規定,破壞人類環境和其他生態環境,使生態平衡和人類社會受到威脅或實際損害,構成犯罪的行為。
二、環境刑法法益保護和倫理基礎轉變與環境犯罪的關系
(一)環境刑法的法益保護之轉變與環境犯罪的關系。環境刑法中所保護的法益對象根據環境犯罪概念可知,為人類環境和其他生態環境。但從傳統立法模式看,人類利益首先是考慮對象,環境立法的初衷不在于一般的保護生態環境,而在于保護人類的生命健康以及財產等利益免于遭受被破壞的環境的侵害。如果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沒有造成對人類的實際損害,刑法則不會出面干預。這種立法思想存在以人類為中心的傾向,主張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忽略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最終法律保護的仍然只是人類自身利益,破壞生態環境僅僅是侵犯人類利益的媒介,懲治環境犯罪的行為僅為保護人類的自身權益。②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是不可低估的,生態環境受影響的程度明顯或潛在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傳統的法益更注重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這就使得一些行為雖然已經對環境資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由于并沒有實際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財產等利益,或者并未對這些利益造成威脅,傳統刑法典便不認為是犯罪。因此,轉變法益保護的觀念至“生態中心主義”與“人本主義”并重成為焦點,因為僅追究造成人的健康、生命和財產的實際損害或威脅環境犯罪行為的責任時,可能使那些造成了環境的破壞但并沒有危害到人類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利益的行為,免受法律的制裁,顯然這是不利于環境資源的保護的。基于這種思想的轉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世界環境刑事立法的趨勢逐漸由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與“人本主義”并重過程中轉變。在兼顧人類自身眼前和未來利益的同時,還應對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生態環境法益保護逐步成為主流觀點。(二)環境刑法倫理基礎之轉變與環境犯罪的關系。因環境犯罪的產生源于刑法對環境問題的介入,環境刑法又是運用刑罰手段保護環境的法律,是刑法的有機組成部分。環境刑法作為一種必要的“惡”,就需要與道德規范體系相一致并獲得倫理上的支持,使之具有正當性根基。不同社會、不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社會、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處于一個不斷轉變的狀態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倫理學逐漸建立,環境倫理被認為是人與人之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的倫理關系;人與人負有道德義務,人對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也負有道德義務。環境倫理道德影響環境刑事立法始于20世紀初,目前,人類對倫理道德的認識已經不斷攀升到新的高度:公正和平等成為刑法道德理念的核心,公開和寬容成為刑法道德理念的基礎,人道成為刑法道德理念的直接體現。③環境刑事立法法益保護的對象于20世紀70年代后開始由人本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轉化,基于法益轉換和價值觀的改變,世界運用刑法手段保護環境生態法益的面越來越廣,力度越來越大,對如何整治環境犯罪提供了越來越堅硬的基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道德觀是一種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觀,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以生態中心主義為中心,重視人類自身的長遠發展和生態利益。不僅注重代內公平、代際公平、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注重以此為基礎的環境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環境犯罪防控對策,有效約束人的行為,取得更為理想的法律效果?,F代人類中心主義實際就是生態中心主義與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結合,很大程度上反映生態中心主義的價值重要性,也即部分學者所謂的折中環境倫理觀念,它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環境刑法的指導思想應當是人本主義和自然本位主義的有機結合,因此,環境刑事立法既要考慮人類的利益,還要兼顧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利益,這樣才能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F代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已日益被人類所倡導且被世界各國選擇適用,相信在今后的社會進程中,人類和大自然將會重修友好。
單位犯罪研究論文
一、單位犯罪的主體。
單位犯罪的主體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公司、企業。依照公司法的規定,公司也是企業,由于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在單位犯罪中所占比例較大,因而有必要將其擺在突出位置,這樣有利于加強對公司犯罪的懲治和預防,所以刑法中將二者分開表述,以示其重要性。
事業單位。所謂事業單位是指受國家機關領導,沒有生產收入,不實行經濟核算,所需經費由國家開支的單位。與公司、企業不同,事業單位一般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而是注重于社會公益事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些事業單位主要依靠國家預算對其撥付經費,它們的任務只能是從事公益性事業,不參與市場競爭,因此成為單位犯罪的可能性很??;而有些事業單位能夠直接參加有關的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經濟責任,甚至被推向市場,獨立經營,自負盈虧,雖然一般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參與了市場經濟活動,是很有可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的。
機關。機關是指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權力部門,主要指國家政權機關,如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以及軍事機關等。這里的機關應從狹義上理解,即僅指地方國家行政機關。但即使是狹義的機關,也不可能成為所有具體單位犯罪的主體。
團體。團體是指由某一行業、某一階層的人員自主成立的組織,包括人民群眾團體、社會公益團體、學生研究團體、文化意識團體、宗教團體等。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相比,團體的結構比較松散,履行的社會職能比較特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影響。
黑社會犯罪研究論文
一、黑社會性質犯罪與腐敗聯姻的成因分析
首先,從黑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來看,他們需要權力的庇護。在我國開展“嚴打”整治斗爭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保護傘”,它并非法律概念,而是政治概念,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阻止對黑社會性質組織違法犯罪活動進行查處的行為,也即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腐敗庇護行為。黑社會性質犯罪跟腐敗為什么會這么緊密聯系在一起,究其成因,可以說腐敗的庇護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生存保障。
各種類型的犯罪團伙和集團要生存、要發展,必然挖空心思向黨政機關和執法部門滲透,編造“關系網”,尋求“保護傘”。一些地方的黑社會性質組織在獲得良好的生存環境、并逐步完成罪惡的“原始積累”后,就會不甘于地下,開始直接向經濟、政治領域滲透,尋求新的發展。從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本質來講,在經濟領域,他們注定不可能公平地從事正當經營,而只會采取種種非法手段(諸如走私販私、倒賣槍支、販毒、拐賣人口、弄虛作假搞行業壟斷等)去迅速攫取暴利。而要使這些非法活動披上合法的外衣或為之提供足夠的掩護,也只能借助于腐敗分子手中的權力。
歷史證明,罪惡的力量一經得到合法權力的翼護,就必然會形成“權威”。而無論合法還是非法的“權威”,一經形成,社會就不可能無視它的存在和效力。大多黑社會性質犯罪集團深知“兩手都要硬”:一手要心狠手辣,一手要尋求“保護傘”,只有這樣才能發展才能坐穩江山。第一手不硬難于斂財起家,第二手不硬難于長期立足。在這些“官人”的暗中照應下,一些地方的黑社會組織獲得了寬松的生存環境,“借樹蓄陰”,“茁壯成長”。浙江蒼南以許海鷗為首的“托運部”黑社會性質犯罪集團,就設立了專門從事拉攏腐蝕干部的“公關部”,其負責人張明清對當地黨政各部門的主要領導的閱歷、愛好、社會關系、家庭情況爛熟于胸,一天到晚忙于迎來送往、請吃行賄、歌舞娛樂,腐蝕了一批干部。
國家干部尤其是政法干部為何心甘情愿替黑社會充當“保護傘”?主要是利益驅動和情惑?,F今社會人們生活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追求享受為很多人所期盼。國家干部做為有權階層很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手中握著權力卻只能得到相對“微薄”的工資,面對花花世界卻不能得到應有的物質和精神滿足。在這種社會環境和心理作用下,這些人群在外界誘惑下就很容易喪失抵制力,一旦嘗到甜頭也就欲罷不能,一部分人群甚至會主動想方設法得去進行權錢交易,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權力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從腐敗分子的物欲膨脹心理來看,黑社會組織的“孝敬”正好填補了其欲壑。而部分腐敗分子還需要黑社會組織這樣的隱形殺手為自己的權力發展掃除障礙。黑社會性質犯罪集團也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編織“關系網”的手法也非常原始卻非常有效,主要靠錢色牽針引線。部分思想變質、品行敗壞、生活墮落的干部極容易被黑社會犯罪集團的“糖衣炮彈”所俘獲。
一些蛻化變質、腐敗墮落的黨政干部和政法干警往往一拍即合,黑社會勢力一經得到“保護傘”的翼護,就無異于與腐敗分子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筑起一道逃避法律制裁的屏障。正是在各種“關系網”和“保護傘”的推波助瀾、助紂為虐作用下,一個個帶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集團才得以橫行城鄉,危害一方,為非作惡,肆無忌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發展,又進一步促使了腐敗現象的蔓延。許多參加“反黑”工作的司法辦案人員憤憤坦言:哪里的黑社會性質的惡勢力猖獗,哪里的腐敗現象就嚴重。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滋養,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嚴重破壞了社會治安。
賄賂犯罪研究論文
賄賂犯罪是一種權錢交易的刑事犯罪活動。盡管隨著反腐敗斗爭的不斷深入和對經濟犯罪分子打擊力度的進一步加強,賄賂犯罪活動受到一定遏制,但是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卻也日趨隱蔽,賄賂雙方一般都是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進行權錢交易,案件證據的“一對一”也就長期困擾著司法工作,筆者試著從賄賂犯罪的證據特點入手,探討建立賄賂犯罪的一些證據規則,提出實踐中運用證據的意見。
一、賄賂犯罪的證據特點
賄賂犯罪證據與其他犯罪證據一樣,也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等特征,本文不再論及,下面就該罪證據的其他特性作些闡述:
(一)單一性。
該特點又稱“一對一”性,也就是從賄賂犯罪實施過程來看,是行賄人和受賄人一對一的形式,是錢款與無形權力的交易,因這種犯罪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像大多數犯罪,都有兩種以上證據相互印證、形成鎖鏈。實踐中,定案的依據往往只有被告人的供述和行賄人的證言,證據較為單一。
(二)互證性。
犯罪中止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世界刑法理論由客觀主義向主觀主義的演進,行為人正在取代行為成為刑法學研究的焦點。犯罪中止形態正是順應了這種形勢而成為現代立法中普遍設立的一項刑法制度。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過程中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種特殊的犯罪停止形態,其特殊性在于其停止的原因是行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在這種狀態中,行為人的主觀意志決定了行為的停止狀態。由于中止犯的特殊性在于行為人的主觀意志,而要認清主觀狀態的具體情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對于中止犯的立法概況、成立條件及刑事責任方面各國都有不同的規定。本文講圍繞這些問題,并結合我國的相關規定,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犯罪中止成立要件責任依據
日本刑法學家平野龍一認為:“中止犯在整個犯罪論中或許不一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現在也并非特別緊急的問題。但是,中止犯集中體現了犯罪論的各種論點。犯罪論所討論的是具備什么要件時,才能科處刑罰,而中止犯所討論的是具備什么要件時減輕或免除刑罰,可以說,這是''''反過來的犯罪本身''''.”[1]正是因為犯罪中止理論中的許多問題與刑法學的根基和本源緊密相連,所以多少年來它一直是刑法學領域中一片極具吸引力和爭議性的園地。本文擬對犯罪中止的相關問題加以探討。
一、各國刑法中關于犯罪中止的規定概覽
(一)外國刑法中關于犯罪中止的規定簡介
在英美普通法中,對犯罪中止通常作未遂罪處理,在處罰上也不做任何特別考慮。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有大約半數州的刑事制定法允許被告人把非外來障礙致犯罪未完成的情形作為無罪辯護的理由。在美國尚有一個州的刑事制定法明確否定犯罪中止可作為辯護事由。但已有九個州的法院以判例法形式否認了中止犯的可免責性,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判例是LeBarron.Stcote案。[2]
高級犯罪與低級犯罪研究論文
高級人若是犯罪,往往是高級犯罪,手段高級,過程高級,結果高級。比如貪官污吏、竊國大盜不用暴力、不用受辛苦,只需要動動嘴,或做出一點暗示就可以攫巨額金錢,擁高級美女,享高級生活。
低級人若是犯罪,則是低級犯罪,他們沒有能力盜國庫、貪巨款、攬國際女星于懷中,最多是偷盜搶斗毆,而貪污受賄老鼠倉等高級犯罪他們是聞所未聞。
公眾對這兩類犯罪的痛恨程度是不同的。低級犯罪,往往是對社會普通人和下層人進行的。通常情況下低級犯罪的被害人自己也不富裕,有時被偷搶幾千元幾萬元對他們來說是巨額財產,因此他們恨死了盜賊。而高級人對這類犯罪的感受則不很相同。首先是社會的保安警力等主要放在高級人群聚焦的地方,他們的安全得到較高的保障。其次是即使受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盜搶也是的“濕濕水”,連他們的皮毛也未傷到,所以盜搶對他們的影響的微乎其微的。曾有許多報導,某大官員的家被梁上君子光臨,損失巨大也不去報警就是例證。
根據我國的刑法,可以看出,盜竊罪、搶劫罪、搶奪罪、侵占罪等,可以歸為低級罪。貪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等,則可以歸入高級罪。低級罪主要為低級犯罪人,無權、無勢、甚至無固定生活來源的人所為,使用手段多為低級手段。高級罪主要或者只能由高級犯罪人,掌握重權或有著巨額收入的人所為,使用手段主要是高級手段。
幾個低級罪的量刑標準:搶劫罪:3-10年、10以上、無期、死刑。盜竊罪與搶奪罪:3年以下、3-10年、10年以上、無期。侵占罪:2年以下、2-5年。
幾個高級罪的量刑標準:貪污罪與受賄罪:免于刑事處分、1-7年、5-10年、10以上、無期、死刑。挪用公款罪:5年以下、5-10年、10年、無期。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5年以下。私分國有資產罪:3年以下或拘役、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