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現代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7:32: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制現代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法制現代化

法制現代化研究論文

摘要:法制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從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轉化的過程,其目標在于實現現代法治。中國法制現代化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當前中國法制現代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全球化新形勢的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本文在全面解讀了現代化、法制和法制現代化之后,認識中國法制現代化呈現出獨特的特征: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借鑒西方法制現代化的先進經驗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法的現代化的啟動形式是立法主導型;法律制度變革在前,法律觀念更新在后,思想領域斗爭激烈等等。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著缺憾,特別是深受蘇聯法制模式的不利影響,所以在今后的法制建設過程中,要接受教訓、吸取經驗,要走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現代化道路。主義建設事業意義重大。本文探討了在中國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策略,在實踐的層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法制現代化;現代化;現代法治

Abstract

Legalitymodernizationisthecontentofsocialisticmodernization,itisaprocessoftransformationfromconventionallegalsystemtomodernruleoflaw.Realizing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anarduoushistoricaltask.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confrontedwiththetremendouschallengesaswellashard-wonopportunitie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legalitymodernizationcontinuouslyandestablishthemodernsocialisticlegalsysteminordertopromotethefull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icnation.itsfull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ssuchasmodernization,legalsystemandlegalitymodernization.Chineselegalmodernizationhaveappearsdistinctivecharacter:forexamplefromreceivepassivetoactivechoose;useforreferencewesternlegalmodernizationadvancedexperiencestobuildsocialismlawsystemofChinesecharacteristic;lawmodernizationstart-upmodeislegislationdominantmode;Aforelawsystemreformandlawidealupdatebehind,idealfieldsstrugglesharplyetc.welearnthemodernizationoflawsystemacquiressomeachievement,itstillhavelimitations,especiallysufferunfavorableinfluence,soweshouldaccepttheselessonsandabsorbexperiencesinthefollowingperiodsofthelegalconstruction,wemustgoourselvesrulebylawmodernizationroadsofChinesecharacteristic.thedisquisitionmakesanexplorationintothestrategytobuildthesocialisticnationruledbylawandthenprovidessomepolicyadvicesatthelevelofpractice.

Keywords:modernizationoflegalsystem;modernization;modernruleoflaw

一、法制現代化相關概論解析

查看全文

中西法律對比與中國法制現代化

【提要】:一定時期的文化植根于當時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直接相連的法律文化更脫不了經濟形態這一母體的胎記,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鑄造公法文化,商品經濟孕育私法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是商品經濟,它應培育什么樣的法律文化?怎樣才能實現中國法制現代化?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在法治及法治建構模式的問題上存在三種觀點,即“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先中體西用,再逐步過渡到西體中用”。本文認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建立在自然經濟、專制政治和宗法家庭文化的基礎之上,不可能為發展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相適應的現代化法制提供充分的制度資源,因而我們的法制現代化應主要靠移植西方先進法律文明成果而推動。當然我們不能有那種一邊倒的極端傾向,在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進程中還要挖掘中國本土實踐中帶有傳統法律文化色彩的制度資源。

【關鍵詞】:法律文化法制現代化

一、文化及法律文化的概念

在論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前我們先來澄清法律文化的概念。法律文化的概念是一個引起爭議、分歧最多和最大的問題,因為它是所有法律文化研究者都無法回避的一個核心概念,并且,有關法律文化研究的其他許多理論問題都和這一問題相關。仔細研究,引起爭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法律文化概念本身,而在于對文化概念的理解。要了解法律文化的概念,首先要了解文化的概念。只有了解了文化的概念,才能對法律文化的概念有所了解,有所認識。文化概念是法律文化概念的源頭和基礎。

文化是一個多義性的概念。文化概念的多義性、歧義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很難對文化下一個確切的定義。通過對各種文化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歸納出三種文化觀:即廣義文化觀、中義文化觀和狹義文化觀。

(一)廣義文化觀。這種文化觀的完整表述,見之于我國出版的《辭海》中。《辭海》講道:“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用文化學術語來講,就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

查看全文

我國法制現代化研究論文

摘要:法制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從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轉化的過程,其目標在于實現現代法治。中國法制現代化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當前中國法制現代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全球化新形勢的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本文在全面解讀了現代化、法制和法制現代化之后,認識中國法制現代化呈現出獨特的特征: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借鑒西方法制現代化的先進經驗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法的現代化的啟動形式是立法主導型;法律制度變革在前,法律觀念更新在后,思想領域斗爭激烈等等。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著缺憾,特別是深受蘇聯法制模式的不利影響,所以在今后的法制建設過程中,要接受教訓、吸取經驗,要走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現代化道路。主義建設事業意義重大。本文探討了在中國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策略,在實踐的層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法制現代化;現代化;現代法治

Abstract

Legalitymodernizationisthecontentofsocialisticmodernization,itisaprocessoftransformationfromconventionallegalsystemtomodernruleoflaw.Realizing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anarduoushistoricaltask.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confrontedwiththetremendouschallengesaswellashard-wonopportunitie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legalitymodernizationcontinuouslyandestablishthemodernsocialisticlegalsysteminordertopromotethefull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icnation.itsfull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ssuchasmodernization,legalsystemandlegalitymodernization.Chineselegalmodernizationhaveappearsdistinctivecharacter:forexamplefromreceivepassivetoactivechoose;useforreferencewesternlegalmodernizationadvancedexperiencestobuildsocialismlawsystemofChinesecharacteristic;lawmodernizationstart-upmodeislegislationdominantmode;Aforelawsystemreformandlawidealupdatebehind,idealfieldsstrugglesharplyetc.welearnthemodernizationoflawsystemacquiressomeachievement,itstillhavelimitations,especiallysufferunfavorableinfluence,soweshouldaccepttheselessonsandabsorbexperiencesinthefollowingperiodsofthelegalconstruction,wemustgoourselvesrulebylawmodernizationroadsofChinesecharacteristic.thedisquisitionmakesanexplorationintothestrategytobuildthesocialisticnationruledbylawandthenprovidessomepolicyadvicesatthelevelofpractice.

Keywords:modernizationoflegalsystem;modernization;modernruleoflaw

一、法制現代化相關概論解析

查看全文

法制現代化價值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法制法制現代化人治德治現代法治

[論文摘要]總書記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作為治國方略,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理論的又一大進步。人治—法治—德法結合,是實現傳統法律文化被法制現代化傳承的過程,是人治型的價值規范體系向法治型價值規范體系的變革過程。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對促進社會進步,使中華民族復興,完成傳統法律文化向法制現代化歷史性、創新性轉換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總書記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作為治國方略,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理論的又一大進步。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是法制現代化的需求,是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制文明的貢獻。我們在加強法治建設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德治,作為治國方略的法和德的完美結合。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理論的歷史背景及基本含義

把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兩者的關系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早在兩周時,“德”就是一個容道德、政治、宗教為一體的綜合概念。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我國古代倡導的以禮治國,就體現了治國中的德法兼施。“禮”是一個包括著復雜內容的治理天下、國家的社會規范,其中當然包括德治與德育,也包含著法制與法治。“德”既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也是司法行政的重要指導原則。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以德治國,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董仲舒又先后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使其逐步完善成為治國方法,被后來歷代統治者所尊崇和采納。孔子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說的就是用道德統治民眾,用禮義來約束百姓,民眾就可知恥辱而且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孔子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德治進行德育,才會在百姓中樹立威信,才能得到擁護和愛戴,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孔孟作為儒家一代宗師主張德治同時,卻極不贊成法治,否定法治的優越性及必要性,當然這是時代的制約性導致這樣的結果。歷史已向我們證明,只有法治和德治兩者緊密結合,才能使國家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才能長治久安,鞏固統治。

與孔孟倡導“德主刑輔”的同時,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在治國方略上,主張用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作為治國的重要方法,他們強調法治而否定德治,“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不務德而務法”。法家主張法律的國家強制力,給百姓提供統一的行為準則,使之受制于法律的威懾力,接受統治者的統治,而不主張人的德性、道德的感化。商鞅、韓非作為法家的創始人也不接受儒家的德治觀點,但是后來的荀子就將德、法很好地結合到一起,主張治國要“隆禮”重法,強調兩者的重要性,還有“治之以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同樣強調作為治理國家的方略,法治和德治應和諧統一,不可偏廢,同時發揮作用,做到相輔相成,這才是治國之理想之路,這樣的理論對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查看全文

我國法制現代化研討論文

摘要:法制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從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轉化的過程,其目標在于實現現代法治。中國法制現代化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當前中國法制現代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全球化新形勢的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本文在全面解讀了現代化、法制和法制現代化之后,認識中國法制現代化呈現出獨特的特征: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借鑒西方法制現代化的先進經驗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法的現代化的啟動形式是立法主導型;法律制度變革在前,法律觀念更新在后,思想領域斗爭激烈等等。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著缺憾,特別是深受蘇聯法制模式的不利影響,所以在今后的法制建設過程中,要接受教訓、吸取經驗,要走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現代化道路。主義建設事業意義重大。本文探討了在中國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策略,在實踐的層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法制現代化;現代化;現代法治

Abstract

Legalitymodernizationisthecontentofsocialisticmodernization,itisaprocessoftransformationfromconventionallegalsystemtomodernruleoflaw.Realizing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anarduoushistoricaltask.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confrontedwiththetremendouschallengesaswellashard-wonopportunitie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legalitymodernizationcontinuouslyandestablishthemodernsocialisticlegalsysteminordertopromotethefull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icnation.itsfull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ssuchasmodernization,legalsystemandlegalitymodernization.Chineselegalmodernizationhaveappearsdistinctivecharacter:forexamplefromreceivepassivetoactivechoose;useforreferencewesternlegalmodernizationadvancedexperiencestobuildsocialismlawsystemofChinesecharacteristic;lawmodernizationstart-upmodeislegislationdominantmode;Aforelawsystemreformandlawidealupdatebehind,idealfieldsstrugglesharplyetc.welearnthemodernizationoflawsystemacquiressomeachievement,itstillhavelimitations,especiallysufferunfavorableinfluence,soweshouldaccepttheselessonsandabsorbexperiencesinthefollowingperiodsofthelegalconstruction,wemustgoourselvesrulebylawmodernizationroadsofChinesecharacteristic.thedisquisitionmakesanexplorationintothestrategytobuildthesocialisticnationruledbylawandthenprovidessomepolicyadvicesatthelevelofpractice.

Keywords:modernizationoflegalsystem;modernization;modernruleoflaw

一、法制現代化相關概論解析

查看全文

中國法制建設現代化探究

摘要:法制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從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轉化的過程,其目標在于實現現代法治。中國法制現代化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當前中國法制現代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繼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全球化新形勢的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本文在全面解讀了現代化、法制和法制現代化之后,認識中國法制現代化呈現出獨特的特征: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借鑒西方法制現代化的先進經驗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法的現代化的啟動形式是立法主導型;法律制度變革在前,法律觀念更新在后,思想領域斗爭激烈等等。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著缺憾,特別是深受蘇聯法制模式的不利影響,所以在今后的法制建設過程中,要接受教訓、吸取經驗,要走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現代化道路。主義建設事業意義重大。本文探討了在中國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策略,在實踐的層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法制現代化;現代化;現代法治

Abstract

Legalitymodernizationisthecontentofsocialisticmodernization,itisaprocessoftransformationfromconventionallegalsystemtomodernruleoflaw.Realizing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anarduoushistoricaltask.ThelegalitymodernizationofChinaisconfrontedwiththetremendouschallengesaswellashard-wonopportunitie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legalitymodernizationcontinuouslyandestablishthemodernsocialisticlegalsysteminordertopromotethefull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icnation.itsfullinterpretationoftheconceptssuchasmodernization,legalsystemandlegalitymodernization.Chineselegalmodernizationhaveappearsdistinctivecharacter:forexamplefromreceivepassivetoactivechoose;useforreferencewesternlegalmodernizationadvancedexperiencestobuildsocialismlawsystemofChinesecharacteristic;lawmodernizationstart-upmodeislegislationdominantmode;Aforelawsystemreformandlawidealupdatebehind,idealfieldsstrugglesharplyetc.welearnthemodernizationoflawsystemacquiressomeachievement,itstillhavelimitations,especiallysufferunfavorableinfluence,soweshouldaccepttheselessonsandabsorbexperiencesinthefollowingperiodsofthelegalconstruction,wemustgoourselvesrulebylawmodernizationroadsofChinesecharacteristic.thedisquisitionmakesanexplorationintothestrategytobuildthesocialisticnationruledbylawandthenprovidessomepolicyadvicesatthelevelofpractice.

Keywords:modernizationoflegalsystem;modernization;modernruleoflaw

一、法制現代化相關概論解析

查看全文

法制現代化動因理論論文

論文關鍵詞:法制現代化;政府推進型:理論反思

論文摘要:由于歷史的必然,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中國走上了“政府推進型”的法制現代化道路。但是在法制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政府推進型法治的負面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政府與社會的對立和沖突,政府權力的濫用和擴張,政治至上的國家觀被助長,等等。針對這些潛在的危機,建立政府和社會之間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機制,加強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和制約,破除政治至上的國家觀勢在必行。

隨著中國法制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模式也在接受實踐的檢驗,這要求我們的法制現代化研究不能僅僅停留于從應然層面對中國法制現代化動因的理論規劃、設計上,還必須從實然層面對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動因問題進行理論反思。反思并不意味著否定,中國走上了一條與社會演進型法治相區別的政府推進型的法制現代化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但是政府推進型法治的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本文通過對中國走上政府推進型法制現代化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試圖找出一種盡量減小這種模式給中國法制建設帶來負面作用的途徑。

一、法制現代化的動因

在現代化理論研究中,以現代化最初的動力來源為尺度,區別出內發型與外發型這兩種現代化模式。所謂內發型,是指社會現代化的最初動力產生于本社會內部的現代化類型;所謂外發型,是指社會現代化的最初動力來自于社會外部嚴峻挑戰的現代化類型。把這種研究范式演繹開來,在法制現代化問題上,便出現了相應的模式劃分。一般認為,在法律發展的進程中,不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動因是有差異的。不同歷史動因的法律發展道路,往往形成不同類型的法制現代化模式,主要包括內發型和外發型兩大類別。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是指由社會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經歷漫長過程的法律變革之道路,是因內部條件的成熟而從傳統法制走向現代法制的轉型發展的過程。外發型法制現代化則是因一個較先進的法律系統對較落后的法律系統的沖擊而導致的進步轉型過程。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過程中,政府介入法律發展過程的程度要更深一些,力度要更大一些,往往成為法制現代化進程的直接組織者和推動者。

目前,根據法制現代化的動力來源,法學界通常認為是這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早期西方國家所走的“社會演進型”法制現代化;一種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正在進行的“政府推進型”法制現代化。前者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和演變出來的,是社會自發形成的產物;后者政府是法治運動的領導者和主要推動者,法治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標指導下設計形成的,是人為設計和建構出來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走上了“政府推進型”的法制現代化道路。

查看全文

民法學教育與法制現代化論文

近代新式法學教育自清末興盛后,到民初仍沿著強大的慣性在運行并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所不同的則是將法政學堂改稱為法政專門學校。這一時期新式法學教育潮流的激蕩起伏、奔騰分衍,不僅表現了民初社會政治法律發展對教育變革的急切呼喚,而且也折射出志士仁人對法制現代化的執著追求,是近代中國社會急遽變遷下法學教育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結果,對我國傳統法律的現代化變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民初法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民初,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實現了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的歷史轉變。在辛亥革命民主主義精神的指導和鼓舞下,民初的壬子—癸丑學制既繼承和發展了清末學制的合理部分,又批判和改進了它的不合理部分。經過此后逐步深化的教育改革,1922年誕生的新學制———壬戌學制,“奠定了我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基礎”。[1]由于民初學制正處于歷史的轉型期,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導致理工類生源奇缺,文科類卻因政體變革的特殊需要形成法政專業的一枝獨秀。其發展之迅猛,與清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此,黃炎培深有感觸地說:“光復以來,教育事業,凡百廢弛,而獨有一日千里,足令人瞿然驚者,厥唯法政專門教育。嘗靜驗之,戚鄰友朋,馳書為子弟覓學校,覓何校?則法政學校也;舊嘗授業之生徒,求為介紹入學校,入何校?則法政學校也;報章募生徒之廣告,則十七八法政學校也;行政機關呈請立案之公文,則十七八法政學校也。”[2]黃炎培的這番話生動地描繪了民初法學教育遍地開花、盛況空前的局面。據統計,1916年8月至1917年7月,全國共有專門學校65所,其中法政科就高達32所,占49.2%.[3]與此同時,為適應民初社會發展和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法學高等教育體制也進行了重大改革。

在1912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專門學校令》中,高等學堂被改為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4]為宗旨。其中,法政專門學校得到了充實,分為法律、政治、經濟3科。但舊教育向新教育的轉變,難以一蹴而就。民初法學教育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民初法學教育的興旺僅僅表現在量的增長上,其教學質量卻相當糟糕。當時各地法政專門學校承清末舊制,多于本科、預科之外辦有別科,還有不設本科而專設別科者。從民初教育部調查中所反映出來的實際情況來看,法政學校泛濫的程度相當嚴重。例如廣東省的法政專門學校“多辦別科,有本科者殊少;且學生程度亦參差不齊,非嚴加甄別,恐不免冒濫之弊。”[5]民初法學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弊端與其教育部制訂的法政專門學校規定相違背,嚴重制約了法學教育的健康發展。

針對民初法學教育貌似繁榮實則混亂的辦學局面,1913年10月,教育部下令法政專門學校應注重本科及預科,不得再招別科新生,該年11月,又通知各省請各省長官將辦理不良的私立法校裁汰。1914年9月,教育部又責令各省將嚴格考核公立、私立法政學校。在政府的嚴令限制下,民初法政教育“遂若怒潮之驟落。其他專門教育機關,亦多由凌雜而納于正規。”[6]1916年,法科專校已降至學校總數的42.1%,學生數降至55.7%.[7]盡管如此,法政學校的數量仍高居各種專門教育之首。

民初法學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其一枝獨秀不是偶然的,有著歷史與現實的客觀原因:

查看全文

應對司法體系逐步推進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當代司法改革需要反思傳統司法制度;中國傳統司法制度的現代價值;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肇始于20世紀初的清末修律是中國法制現代化的起點、法律就其功能而言是用來解決諸多社會問題和調節各種社會矛盾的、西方現代司法制度已經運行了數百年并在逐步演進中日臻成熟、從中國傳統司法制度自身而言,在當今社會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傳統和習俗不是保守的代名詞、傳統司法制度與移植的西方法可以起到互相補充作用、傳統司法制度可以為當代司法改革提供借鑒、傳統司法制度中能借鑒的東西遠無法與西方司法制度相比、繼承與創新是時代永恒的主題,對待中國傳統司法制度如此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一百年來,傳統司法制度幾乎被視為落后和守舊的代名詞而被束之高閣,移植西方法律以實現中國法制的現代化成為法學界的主流思想。反思歷史,正視現實,我們會驀然發現傳統司法制度依然具有推動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不可忽視的價值,即文化認同、補充國家制定法與司法改革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傳統司法制度司法改革法律移植

一、問題的提出

肇始于20世紀初的清末修律是中國法制現代化的起點,一百年來,我們沉迷于法律移植的喜悅之中,認為移植西方法就可以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但自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本土資源”學者大聲疾呼之后,學仁開始反思我們移植的西方法律是否契合于中國本土文化?是否會產生水土不服問題?為此中國的傳統司法制度對建設法治國家而進行的司法改革到底有無價值?若有,又有哪些價值?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會對當代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進程不無裨益。時下存在一種悖論,即過度強調現存司法制度各種問題形成的歷史成因,忽視了現實中各種外在社會制度和觀念對司法制度的消極影響,從而把現實中的一切司法問題推卸于古人,而忽略對現有制度和觀念的批判和改造;二元對立的理解東西方司法制度和法律文明,凡是西方的司法制度就是先進的、文明的、合理的,只要是傳統的司法制度就必然是落后的、黑暗的、不合理的,從而在實踐上盲目移植西方司法制度,否定傳統司法制度,忽視對傳統司法資源的創造性改造和對移植過來的司法制度的本土轉化。基于此,探討傳統司法制度對當代司法改革的價值就有其必要性。

二、當代司法改革需要反思傳統司法制度

查看全文

經濟全球化下中國法制建設分析

摘要: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我國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出現了變化,法制是保障國家和諧穩定發展的核心。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中國的法制建設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現代化的法制建設是以依法治國為目標不斷建設和發展的,這也是我國法制建設的基礎方略。國家的建設不僅僅需要堅實的經濟和文化基礎,完善的政治和法律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為了提升我國的競爭力,確保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加強我國法制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法制建設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說明。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法制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和不斷深入,政治、文化、思想也呈現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法制建設是國家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人民的保障,也是國家政治發展的基礎。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實現現代化的法制建設,積極參與全球化的國際交流,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逐漸建立一個符合我國基礎國情、滿足我國建設需求的法律制度。法制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政治、文化、經濟等都是法制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不斷的變革和進步,我國法制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最終實現依法治國的建設目標。

一、簡述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影響

(一)全球化

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局,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的傳遞不斷的加快,全球化的深入不僅有了物質基礎,還具備了堅實的科技保障。隨之,社會分工進一步的發展,不同人群之間的依賴性逐步增強,這也是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此外,隨著制度的改善和組織的創新,社會結構與功能出現了新的變化,從而使全球化更進一步的發展。然而,盡管全球化發展迅速,國家仍舊是基本的政治單元,資源和利益還是由國家承載和分配。不同學者對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總的來說,全球化始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在西方國家的引導下,首先出現在經濟領域,進而發展到政治、文化、思想等多個領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