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現代化價值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05 08:10:00

導語:法制現代化價值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現代化價值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法制法制現代化人治德治現代法治

[論文摘要]總書記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作為治國方略,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理論的又一大進步。人治—法治—德法結合,是實現傳統法律文化被法制現代化傳承的過程,是人治型的價值規范體系向法治型價值規范體系的變革過程。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對促進社會進步,使中華民族復興,完成傳統法律文化向法制現代化歷史性、創新性轉換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總書記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作為治國方略,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理論的又一大進步。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是法制現代化的需求,是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法制文明的貢獻。我們在加強法治建設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德治,作為治國方略的法和德的完美結合。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理論的歷史背景及基本含義

把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兩者的關系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早在兩周時,“德”就是一個容道德、政治、宗教為一體的綜合概念。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我國古代倡導的以禮治國,就體現了治國中的德法兼施。“禮”是一個包括著復雜內容的治理天下、國家的社會規范,其中當然包括德治與德育,也包含著法制與法治。“德”既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也是司法行政的重要指導原則。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以德治國,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董仲舒又先后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使其逐步完善成為治國方法,被后來歷代統治者所尊崇和采納。孔子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說的就是用道德統治民眾,用禮義來約束百姓,民眾就可知恥辱而且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孔子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德治進行德育,才會在百姓中樹立威信,才能得到擁護和愛戴,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孔孟作為儒家一代宗師主張德治同時,卻極不贊成法治,否定法治的優越性及必要性,當然這是時代的制約性導致這樣的結果。歷史已向我們證明,只有法治和德治兩者緊密結合,才能使國家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才能長治久安,鞏固統治。

與孔孟倡導“德主刑輔”的同時,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在治國方略上,主張用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作為治國的重要方法,他們強調法治而否定德治,“圣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不務德而務法”。法家主張法律的國家強制力,給百姓提供統一的行為準則,使之受制于法律的威懾力,接受統治者的統治,而不主張人的德性、道德的感化。商鞅、韓非作為法家的創始人也不接受儒家的德治觀點,但是后來的荀子就將德、法很好地結合到一起,主張治國要“隆禮”重法,強調兩者的重要性,還有“治之以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同樣強調作為治理國家的方略,法治和德治應和諧統一,不可偏廢,同時發揮作用,做到相輔相成,這才是治國之理想之路,這樣的理論對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依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并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二、傳統法律文化與法制現代化中的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

每個國家的法律現代化都會存在它與本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在今天法制現代化進程中應如何處理好傳統現代化的關系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法制變革及現代化面對源遠流長的法律傳統,是丟棄?還是繼承?如果是丟棄,傳統法律文化中德法關系對法制現代化的實現就意味著巨大的損失;是繼承,我們將繼承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哪些合理內核,又如何實現從傳統向現代法制的轉換。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傳統法律文化就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種人文力量,并且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存在于普通民眾的法律意識、心理、習慣、行為方式及生活過程之中,因而與一個社會的有機體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法律傳統成了社會成員信仰或認同的載體。法律傳統文化存在有其特定的意義,決不是歷史就意味著過去,它制約著一個社會法律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我們傳統法律文化至今影響著我們正在進行的法制現代化——從傳統農業向工商業轉型過程中法制的轉變過程。

傳統法律文化具有凝聚、規范、評價的功能,這些功能作為文化的積淀,被虔誠地保留在人們觀念之中。它經久不衰,歷代相傳,成為現代人們法律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傳統法律文化精神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往往凝結為一種特定的法律傳統,在今天的法治建設中,放棄傳統法律文化,就意味著放棄了人們法律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法制現代化的過程,實際上是處理傳統與現代化這一矛盾的統一體的過程。法律的現代化,一方面意味著對法律的傳統性的歷史性否定和超越,另一方面又包含著對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加以繼承。

我國正在進行的法制現代化,其目標是實現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該說法制現代化的過程是構建新的法律體系,樹立法治觀念,它與傳統法律文化之間的否定與借鑒、吸收和傳承的關系,是由(1)人類物質生產的歷史延續性;(2)法的相對獨立性;(3)法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共同性;(4)法的歷史發展事實的證明。以上這些原因就要求我們在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不能無視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今人們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傳統在法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傳統法律精神依然以特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或影響今天每一個中國人的法律生活。況且,傳統法律的價值系統本身確實存在著許多歷史遺產,諸如重視道德在治國中的作用,解決糾紛的方式等等,這些都為法制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提供借鑒。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儒家所倡導的“德主刑輔”,主張在治理國家上德治為主要方法,德治的地位高于法治,刑罰的適用必須置于禮義德教基礎之上,而刑罰目的在于實現道德教化,德治是評價法律的標準或尺度。與傳統法律的重視道德相左,現代社會倡導高度重視法律的作用,樹立法律的絕對權威,法律是衡量國家及個人行為的標準。傳統法律文化與法制現代化的價值目標的迥異,就要求我們如何很好地將法律傳統向現代化法制轉換,這將是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法律文化,為法制現代化服務的關鍵所在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換的根本動力,在于商品經濟和民主政治建設所形成的強大動力,特別是商品經濟的推動作用。新型的現代法制系統只有在現代商品經濟的基礎上,才能夠建立起來,才能夠擺脫掉小農式自然經濟對法制建設的影響,才能對傳統法制進行創造性、根本性地改革,法制現代化必須創建適應商品經濟的新型法律系統。

三、人治—法治—德法結合,是實現傳統法律文化被法制現代化傳承的過程

法制現代化是從一個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的轉型過程,是人治型的價值規范體系向法治型的價值規范體系的變革過程。從人治到法治標志著從傳統法律向現代法律的過渡。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作為文明社會法律發展進程中的偉大革命,其發展走勢必然是要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歷史性轉變。特別是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時代條件下,加強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把市場經濟運行納入規范和法制軌道,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是法制現代化的價值所在、目標所在。

在傳統農業時代,由于自然經濟社會的封閉分割性、自然經濟時代文化的思想鉗制性以及政治的專制奴役性,這些就注定實行“人治”。強調道德的重要性,治理國家靠人的道德教化,靠君主的高尚道德,提倡“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對人行為的指引上也強調和重視個別指引,忽略了法的規范性和效率性。

人類社會進入商品經濟時代,社會的競爭性,文化的多元創造性,政治的自由民主性,都呼喚法律的至上性、寬容性和正義性。法治的基本特點是:社會生活的統治形式和統治手段是法律。國家機關不僅僅適用法律,而且其本身也為法律所支配,法律是衡量國家及個人行為的標準。我們在進行法制現代化的過程中所倡導的法治、德治與古代的人治和法治有著界限上的不同,必須將兩者區分開,才能夠真正理解為什么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

(一)是古代人治與現代德治的界限

古代人治是以中國傳統的道德體系為基礎的,傳統道德以君權為本位,現代道德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我們現代所講的道德,是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體現“三個代表”的道德,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

(二)現代法治也不同于古代法治

1.法的來源不同。古代法產生自君主或一個集團,而社會主義法是人民制定,體現人民意志的行為規范。

2.法律地位不同。封建社會雖提倡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但是法律是在君主權力之下,實質仍為人治。現代法治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上,沒有超越法律之上的人和權力,是真正的法治。

3.執法原則不同。古代的法治,法律面前不平等,統治階級享有法律賦予的特權,而現代社會主義的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途徑,是真正實現法制現代化的基本出路。只有實現依法治國,才能使我國的政治實現民主,社會有序,保證國泰民安、長治久安。實施以德治國,能增強國家工作人員的道德自律意識,做人民的公仆,為人民服務,增強責任心,以便贏得民心,提高整個國民的道德素質。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做到相互促進,相互輔佐,對增強我國國民法治觀念與提高道德素質,促進社會進步,完成傳統法律文化向法制現代化歷史性、創新性轉換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彭立榮.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J].新華文摘,2001,(12).

[2]段小紅.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思想淵源及現代價值[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2,(6).

[3]公丕祥.法制現代化的理論邏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4]謝暉.規范選擇與價值重建[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5]范進學.法的觀念與現代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